辩证思维能力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辩证思维能力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培养;思维能力;策略
一、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每一项科学成果的发明都得益于科学家的想象。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性,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通过由斜面下滑的小车这个实验来说明小车的阻力越小,下滑的距离越远。在实验当中不能为学生呈现小车不受到阻力的情形,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想象由斜面下滑的小车在不会受到阻力的前提下,结果会怎样?教师在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应当激励学生敢于想象,且要认真地引导,从而解决问题。
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当中,抽象的概念是比较多的,教师可借助直观的实物或物理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针对比较抽象的“分子”,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做如下的实验:为学生准备两个量筒、一瓶水、一瓶墨水、一个烧杯,让学生取体积相同的墨水与水,随后加以混合,学生就能够观察到混合之后的液体的体积小于两种液体的体积之和,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猜想原因。如此学生就能够借助形象的实验来理解分子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统一。
尽管初中学生有着非常强的好奇心理,可是他们辨别事物的能力比较低。为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辩证思维指的是让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借助推理、判断和概念等形式辩证地看待事物。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需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看待事物,考察物体的内部矛盾。在物理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明确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有规律性的,以及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等。为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实施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明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教授学生物理知识是有效统一的。因此,教师务必实施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它既是一般的教育方法,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好思想政治课的根本途径和办法。但事实上广大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上仍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一,把理论联系实际,等同于理论+例子;第二,重理论记忆和掌握,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是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第三,用理论前裁实际。只联系与实际相一致的,回避矛盾和热点,导致学生对理论的怀疑。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政治课涉及的概念、原理多,由于这些概念和原理均具有高度抽象性,以学生现有的社会阅历和认识特点理解起来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求教师恰当地选用实际材料加以分析、引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第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运用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达到理论与实际、学与运用的辩证统一。第三,《课程标准》中规定,政治课教学不仅要求掌握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而且要从整体上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的联系。
二、要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贡献的理论思维形式。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启发他们去创造、去发明、去创新显得特别重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要靠创新教学。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主体是学生。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树立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教育目标观念。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激发学生对新教材,新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启发学生联系社会热点,思想上的疑点同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第三,必须培养学生敢疑、善疑、多思深思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向教师质疑,达到培养思维独创性的目的。
篇3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逻辑思维方法;工程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苏利捷(1960-),男,河北乐亭人,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甘肃?兰州?73007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13-02
作为高等工科学校的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思维能力对于毕业后学生在从事的工程实践工作和解决处理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是高等工科学校教师教学中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在教学中用自然辨证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初步尝试,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科学的思维方式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提出,一般人类的思维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形象思维(直觉)、抽象思维(逻辑)、灵感思维(顿佰)。人们的思维都应当采取以上三种形式。虽然思维活动形式上划分为三种,但实际上每个人的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形式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先后起作用。
所谓形象思维就是反映于人脑中的思维对象的映象。这种映象可通过物化的形式再现出来,故人感知。最常见的形象就是视觉图形、手势姿态等等。灵感思维也不难理解,灵感常见的两种:一种是联想型,另一种是直接捕捉型。它也普遍存在于艺术创作、科学发现、发明及日常生活中。比如,在科学发现中,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沃森谈及如何发现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时,他说:“一次,我的手指冻得没法写字,只好蜷缩在炉火边,突然我想到一些DNA怎样美妙地蜷缩起来,而且可能以很科学的方式排列起来。”在探索DNA化学组成的三维空间的精确排列过程中,其灵感思维的闪烁无疑起过作用。然而,人们最常用、最有效也是最为人熟知并得到深入研究的思维活动形式却是抽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一般只能反映客观对象的一个点或一个断面,只能作为一种完整、系统思维的前哨。灵感思维只是在遇到思维难点时起到一种辅的推动、突破作用。要达到系统思维只能通过抽象(逻辑)思维。三种思维中,逻辑思维的适应性最为广阔,任何对象的最后理解必须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常说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也就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抽象思维首先以“语言”为基本工具,思维是语言内容,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科学的抽象就是抽去某类现象具体的、非本质的、次要的方面,引出其固有的本质特征,达到科学的认识。
思维方式是体现一定思想内容和一定思考方法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一个思维方式包括思维内容和思维方法两方面。思维模式则是人们的思维所遵循的某种用法和格式。思维方式体现着思想内容和一定的思维方法,如果不进行严密推敲,它和思维方法没什么两样。但如细细分辨,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一般的东西,而思维方式是比较具体的东西。某一个人认识某一个对象的某个思路就一种思维力式,它与特定的内容相关。许多人在对许多对象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不断重复使用的某种思路才是一种思维方法。如:比较的方法,分析、综合的方法,归纳、演绎的方法,数学的方法等等。
思维方法有科学、非科学以及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乃是根据事实材料,遵循逻辑规律、规则而形成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的方法。就此而言,思维方法也就是逻辑方法,而逻辑方法正是在理性抽象思维过程中被人们所普遍遵守并普遍有效的方法。同时,思维在逻辑方法上的运用有时也被称为逻辑思维方式,这时思维方式就获得了一种普遍的意义。
二、辩证法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是高等工科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工程思维为何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其目的在于如何认识工程和解决工程的质量问题。任何工程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现象是工程的外部表现;工程的本质是服从自然界发展的综合反应,只是通过实践现象表现出来。因此,工程的各种决策施工是工程师认识自然规律的出发点,通过现象的分析了解事物的本质。
篇4
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集中表现为应用内涵更博大、概括力更强的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高度抽象的能力。确切地说,学生实现认识结构的组织,是思维过程的最关键环节和最本质的东西。提高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我开发。
(1)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活动的能力,则必从概念入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构成概念的基本条件,揭示概念中各个条件的内在联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的结构联系。
(2)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归纳法,善于分析、总结和归纳。由归纳法推理所得的结论虽然未必是可靠的,但它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功能对于科学的发现是十分有用的。
(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类比法,善于在一系列的结果中找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或相似处之后,推测在其它方面也可能存在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2.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有助于克服那种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采用“变式”的方法。变式教学应用于解题,就是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扩展思维的空间。
(2)提供错误的反例。为了帮助学生从事物变化的表象中去揭示变化的实质,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在从正面讲清概念后,可适当举出一些相反的错误实例,供学生进行辨析,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活动。
3.形象思维的培养
形象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为联想和猜想的能力。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主要从下面几点来进行培养:
(1)要想增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关键在于让学生把知识经验以信息的方式井然有序地储存在大脑里。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努力设置情景触发学生的联想。在学生的学习中,思维活动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学生的联想力越强,思路就越广阔,思维效果就越好。
(3)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最佳效果,让联想导致创造,教师应指导学生经常有意识地对输入大脑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使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或组成新的网络,在头脑中构成无数信息的链。
4.直觉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我们应当主动创造条件,自觉地运用灵感激发规律,实施激疑顿悟的启发教育,坚持以创造为目标的定向学习,特别要注意对灵感的线形分析,以及联想和猜想能力的训练,以期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之目的。
(1)应当加强整体思维意识,提高直觉判断能力。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阿提雅说过:“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与其他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2)要注重中介思维能力训练,提高直觉想象能力。例如,通过类比,迅速建立数学模型,或培养联想能力,促进思维迅速迁移,都可以启发直觉。我们还应当注意猜想能力的科学训练,提高直觉推理能力。
(3)教学中应当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直觉观念。
(4)可以通过提高数学审美意识,促进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形成。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
5.辩证思维的培养
辩证思维的实质是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在思维中的反映。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辩证地认识已知和未知。在数学问题未知里面有许多重要信息,所以未知实际上也是已知,数学上的综合法强调从已知导向未知,分析法则强调从未知去探求已知。
(2)辩证地认识定性和定量。定性分析着重抽象的逻辑推理;定量分析着重具体的运算比较,虽然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更加真实可信,但定性分析对定量分析常常具有指导作用。
(3)辩证地认识模型和原型。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所谓模型方法就是通过对所建立的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原型的某种性质和规律。这种方法需要我们注意观念上的转变和更新。
6.各种思维的协同培养
当然,任何思维方式都不是孤立的。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在例题的讲解中穿插多种思维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以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我们来看下面这些例子:
例1:观察下列算式:
作用的结果。
再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3=5-2,4=7-3,4=9-5,…,D=A-B。能发现这样的规律,正是我们的逻辑思维作用的结果。
何一个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都是这些思维互相作用的结果。
例2: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求AC的长。请补充题目的条件,每次给出两条边。
本题是一个条件发散的题目,条件的发散导致多种解法的产生。事实上,至少存在如下10种解法:
(1)AD,CD;(2)AB,CB;
(3)AD,AB;(4)AD,DB;
(5)AB,DB;(6)CD,DB;
(7)CB,DB;(8)AB,CD;
(9)CB,CD;(10)AD,CB。
已知(1)(2)时,直接应用勾股定理;已知(3)(4)(5)时,直接应用射影定理。只用一次定理即可求出AC,可见已知和结论距离较近。
已知(6)(7)(8)(9)(10)时,需要应用两次定理才能求解,这五种情况比较,已知与结论的距离远些。
通过对此题的研究,“穷举法”在列举各种已知条件的可能性时得到应用,并体现了发散思维一题多解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观察中了解了自己的思维层次,在总结、选择中提高了思维水平,由发散到集中(非逻辑思维到逻辑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逐步形成。
总之,我们要利用各种思维相互促进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习惯逐渐由“再现”导向“创造”,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引导他们总结规律,展示想象,大胆创新。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创造性思维既有别于传统教育所注重的逻辑思维,又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发散思维,它是由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所构成的有机的整体,并且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核心。数学教学应该尽快地转变思想,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转变,从传统教育所强调的逻辑思维向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转变。这个过程将是漫长的,我们将继续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仇保燕.教学思维方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21-235.
[2]张楚庭.数学与创造.武汉: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8-10.
[3]王仲春,李元中,顾莉蕾,孙名符.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97-101.
[4]何克抗.创造性思维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20.
[5]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66.
[6]吴宪芳,郭熙汉等.数学教育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92-100.
篇5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其次,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阶段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从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而言,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就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苏教版教材第一册出现找朋友题,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题,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辩证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地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怎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了。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或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在给出算式以后,不只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能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只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门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只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培养思维能力的做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再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得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能使学生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就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篇6
关键词:农村物理 物理实验教学 创新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物理实验教学能够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然而在农村中学,实验器材的严重匮乏和破损造成教材上的大部分实验教学都无法开展。部分教师以此为借口课堂上不做实验,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使原本就很抽象的课程变得更加枯燥无味,而且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效果自然就会很差,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一、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以产生最佳的学习动机,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兴趣源于好奇心,也出于实践成功的欣慰感。因此,教师可采取一些新异实验,比如,鸡蛋从高处下落在泡沫塑料上,鸡蛋非但不坏反而意外弹回的现象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一种求知欲望。“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在学习物理的概念和定律时非常实用。如果我们注重实验教学,详细地给学生演示,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地、亲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些概念和定理地形成过程,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用死记硬背就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二、从实验中获取感性材料,明确科学道理
学生真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需要经过建立、完善、深化和巩固等过程。实验可以提供最直观的感性材料,尤其是在实验过程中,给学生讲解用到的概念和规律,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建立概念提供感性材料和清晰的观念。
由感性材料转化为概念和规律,是通过思维活动来完成认识上的飞跃的,为了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抓住实验教学中几个主要环节的不同优势侧重发展相关的思维能力。第一,在介绍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和方法手段时,借助形象思维逐步形成完整的实验设计构思;第二,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结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第三,通过实验数据处理,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判断推理能力;第四,通过实验设计的分析,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由于在物理实验中富含唯物辩证法的客观事实,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是阐述实验中包含的辩证关系;二是用辩证观点指导实验活动。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的基础,物理实验中的许多现象,如凸透镜成像,光电效应等都深刻地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三大定律,向学生阐明实验中包含的辩证因素,可促使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学以致用”,物理实验不仅能活化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而且能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让学生从中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组织学生做好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中学物理实验活动开展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工作方法,并且通过长期的实验活动,逐步提高。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三种方式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我们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并增强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实验时,我设计成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设置情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究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然后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以及各用电器间的关系不断地设置问题情境。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进行一些电路识别的专题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认识到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物理为他们带来的乐趣,科学组织学生实验, 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具有创造精神,教师先要实施创造性教育。依靠具有创新的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就一定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而教师对实验的创新又是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沈晓明.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践的体会[N].学知报,2010-12-6.
[2]张伟东.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策略[J].数理化学习,2012(6).
[3]贾元宾,孙文娟.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2).
篇7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8
不论是从人类认识规律,还是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等角度来看,化学实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概念的形成,常常需要一个过程。从实践出发,首先获得一种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分析、概括、推理,慢慢形成了一个概念,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因此一个概念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化学概念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科学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同样,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入地领会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实验教学还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方法改进
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理论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抽象思维形成理性认识,而通过实验又可以验证和巩固概念、理论,使之发展和深化。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陶冶思想情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自发进行的,要靠教师引导、启迪,逐渐培养而成。首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及提高观察能力的意义,要经常要求学生预先做好观察的准备,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制定进行观察的计划,掌握所必须的具体方法。这样有助于启发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提高了观察的效率,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在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配合下迅速提高;其次是教师要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协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从而提高观察质量;再有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清主次的观察。既全面又分清主次地进行观察,就是要求既要重点观察主要现象,又不遗漏观察次要现象;既要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又要迅速地发现不易发现或容易消失的现象,经常这样要求学生,可以培养出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再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的目的是探索和发现问题,达到对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观察能力能引起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越丰富、越准确,认识就越深刻,思维也就愈加活跃、广阔。观察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对复杂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提高自己判断是非、区分本质和非本质的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设计一些课题或者针对一些实验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实践中经过一定的训练而形成的。实验教学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操作,在亲自实践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但是,通过教育实习和见习的亲身体会,以及一些走上讲台的化学教师的介绍,目前中学的学生实验课中,一般做法是将实验目的、内容预先按实验报告顺序列于黑板上。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果改为根据实验特点提出课题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验目的及内容,选择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又能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马克思说:“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可见,化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经常被忽视了。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会受到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与质变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把辩证唯物主义当作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理解,并用来指导当前的学习,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指引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提高实验效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纪图雅.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2]余跃平.试论初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3]王礼祥.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04.
篇9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数学教育主要是数学思维的教育,数学教学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方向。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此深有体会,下面谈几点经验。
一、真正理解“基本概念”形成思维基础
讲课中概念要明确。由概念构成判断,由判断形成推理,教师讲清概念,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学得更扎实。在教学中遵从概念教学的规律,注重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揭示概念的内涵,明确概念的外延,科学进行划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例如,绝对值的概念,是初中数学中较重要且难懂的概念。如何理解|x|(x为实数)呢?
从代数的意义上说|x|=x 当x>0时0 当x=0时-x当x<0时
从几何意义上说,|x|表示数轴上数x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联系等式,不等式又怎样理解,以及应用这一概念进行分析推理论证呢?请参考以下例子。
例1.解方程|x+1|=5
解:由应用概念可得x=4或x=-6.
若从几何意义上看,就是数轴上找出x点,使其与-1点的距离为5,显然应该是4和-6。
例2.解不等式|2x+3|<4
解:由应用概念得出-<x<-.
若从几何意义上看,就是在数轴上找出x的取值范围,使得它到点-的距离比2小,显然这个范围是-<x<-.
学生每掌握一个新概念,掌握一种数学思维方法,都说明学生在原来的认识基础上得到了改造、更新、提高和演化,即真正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狠抓基本概念的真正理解,更要抓好对重要概念的理解。重要概念在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只有真正掌握重点才能一通百通。
二、揭示矛盾,进行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存在许多矛盾,常量与变量,匀速与变速,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根据一定的条件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教材内部矛盾中去,分析矛盾,结合比较,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和掌握,从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的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的稳定。
以曲边梯形的面积为例,教材中运用“分割、近似代替、求和、求极限”的思想来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找到解决问题方法。首先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曲边梯形分割成若干个小曲边梯形。由于小曲边梯形的底很短而变化很小,可以直代曲,以不变代变,则可用小矩形面积相加得曲边梯形的近似值,分割越细,近似值越精确。当分割无限细密时,即取极限,就得到曲边梯形面积的精确值。
在教学中我认真抓好典型例子,正确分析,通过例子的分析,揭示教材中的矛盾,启发学生对矛盾做出辩证的分析来达到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重视认识冲突,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从问题开始,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尽可能让学生自行酝酿提出问题,产生进一步研究的愿望,并掌握深入讨论的方向。例如,有关添拆项的因式分解,我这样引入:首先让学生板演,出现两种结果: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两种结果不一样?同学们经过对照猜想得到x+xy+y还可以分解下去,而且应得到(x+xy+y)(x-xy+y).
为了验证这一想法,让学生试用多项式相乘对照等式两边和中间过程,发现“添项再分组”的因式分解方法,这种方法过去没有出现过的,于是,又产生第二个认识冲突:这种方法应用于别的例子也可行吗?这时我又及时给出有关例题,使之肯定自己的想法。这里,我不是生硬地提出x+xy+y能否再分解的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产生一系列问题,使思维过程从无意识逐步向有意识过渡。
四、结合专题内容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我也常用某种专题教学的内容,贯穿在各章中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如结合概念教学,推理教学或按章节、单元或复习小结、考后总结评价等进行能力训练,拟定出各学年培养提高哪些能力成分的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那将获得培养思维能力的更好效果。
在学生中开展课外教学兴趣小组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观点方法的运用掌握上获得新的提高,在活动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多向性的训练与研究,使他们获得更新的知识和掌握多种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另外,选择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解题来培养能力。解题是动脑的过程,通过对问题由表到里、由粗到细、由浅到深地综合分析,使学生得到较充分的逻辑思维训练。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思维活动过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发展智力,在发展智力的要求下去掌握知识。
篇10
关键词:高等数学 哲学思想 能力训练
高等数学是高校一般专业的必开的基础学科,微积分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在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更主要的是掌握数学的思维推理方法。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为其它课程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微积分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进行哲学思想的渗透,有利于学生对微积分的理解、运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微积分中的许多概念及方法都蕴含着哲学思想。下面就几个微积分教学中融入的哲学思想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1、极限概念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极限是一种研究变量变化趋势的数学方法,体现了辩证法思想。理解极限概念和其思想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对掌握高等数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无论是概念的引入还是概念本身,都体现了变与不变、过程与结果、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的对立统一。
数列极限的定义: 对于数列{an}, 当n无限增大时,其通项数an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A,则常数A称为数列{an}的极限。
n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数列中的每一项an 的值在不断变化, 这个过程是动态的, 项数也是有限的, 但是, 当项数n 无限增大时, an 无限趋近于一个确定的常数A, 这个无限运动变化的结果是一个数值, 因此在极限思想中无限是有限的发展, 有限是无限的结果, 是对立统一的。
17 世纪法国数学家柯西首次较完整地阐述了极限概念。他用描述性语言给出极限概念: 当一个变量逐次所取得的值无限趋近一个定值, 最终使变量的值和该定值之差要有多小就有多小, 这个定值就叫做所有其他值的极限值。18 世纪维尔斯特拉斯提出了极限的精确定义, 即ε-N 定义, 给微积分提供了严密的理论基础。极限概念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反映了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经过一个周期的运动回到了起点, 又高于起点。
2、 导数概念中的量变质变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因此在方法论上: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割线的极限位置――切线位置
三个定理层层递进,由特殊到一般;反过来,拉格朗日定理定理是柯西定理的特殊情形,罗尔定理又是拉格朗日定理的特殊情形。
辩证法认为,任何概念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确定的,不同的条件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它必须研究确定概念的不同条件和不同结果。而具体研究几个不同条件和不同结果,也只能是运用有限的手段,遵循形而上学的方法,一个一个去研究。
简单一点说,辩证法的本质就是指出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结果。
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三个定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从理论上再到直观图形上,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精于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家B.Demollins说过:“没有数学,我们就无法看穿哲学的深度;没有哲学,人们也无法看穿数学的深度;而若没有两者,人们就什么也看不透.”教师如果缺乏哲学眼光,就不能正确认识数学,就不能正确把握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无法讲清数学思想.数学教师在高等教学中运用哲学思想及其基本规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人理解高等数学的思想,掌握高等数学的方法,还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总儿言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心挖掘,认真备课,正确引导,科学讲解,就能将唯物辩证法与数学思想科学地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高职学生学习高职数学兴趣,进一步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维彦.浅谈哲学思想在微积分教学中的渗透 [J] 职业.2014.
[2]常军.哲学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数学教学研究.2010.
[3]胡晶地.高等数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4]林华.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及其应用[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