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篇1

1 在射击运动中良好心理素质的作用

不管是在何种类型的比赛中,激烈和紧张的气氛都会出现,就算不存在观众和喧闹声,有着十分平静的射击赛场,运动员们还是会表现出一定的紧张状态。射击比赛持续时间久,会将充足的时间留给运动员去思考,所以,很难对思维进行控制。在开始射击比赛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个运动员是看不见对手的,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对手对自我都能够进行认识,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和战胜自我为射击比赛的真正较量。在比赛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压力,每个人在参加比赛中都会有这样的反应,动力是压力的产物,压力适当的出现,能够振奋起运动员的精神,集中运动员们的注意力,和平时进行比较,动作会更加连贯,使运动员将更好的成绩创造出来。但是,在运动员心理负荷之上出现了这种压力,就会不断的麻木运动员的思想,注意力难以集中,造成反应迟钝,肌肉发颤,控制困难,兴奋过度,进而对运动员的正常发挥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青少年运动员参加射击比赛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利用后天的练习将青少年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起来,对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不但是令他们在比赛中将高水平发挥出来,并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策略,对于渗透到具体练习中的心理素质进行合理的应用,进而能够将青少年运动员的射击成绩有效的提升上来,提升他们的适应力和耐受性,为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首先,增强了自我意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不断增强了自我意识,独立倾向非常明显,非常重视自我的表现,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乐于接受赞美,开始抵触他人的批评,因此,在增强了自我意识同时,强大的心理抵抗能力也是不能缺少的。一旦没有正确引导他们的自我意识,就会导致他们抗压能力降低。

其次,丰富多变的情感。随着青少年生理不断变化,从不成熟过渡到成熟,因此,在此阶段中,他们会时常表现出激动的情绪,在酝酿和爆感上都非常强烈,多种情绪并存的情况会时常发生,并且一种极端情绪往另一种极端情绪蔓延非常迅速,在此阶段中,他们非常容易发脾气和暴躁。

再次,较强的求知欲,不断提升思维能力。他们在此阶段中,记忆能力非常强,好奇于一些新鲜的事物,经常会将一个陌生的问题搞明白。其次,通过成长和不断的学习,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视野的不断拓展,在很大程度上会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开始能够用实然和应然区分对事情的判断,明显提升了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

最后,控制应激能力不强。应激往往会引起许多负面因素,应激心理往往表现为紧张,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出现紧张状态多是因为在比赛时有强大的刺激影响到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负担,进而应激心理状态就会出现,适当的应激能让身体将更多的能量释放出来,进而对机体目前的需求进行应对。体现在:提升了反应速度,头脑清醒,动作灵敏等。紧张过度,能够令射击运动员控制过程失掉平衡,大脑过度兴奋,进而思维效能就会降低下来,阻碍正常的分析,出现消极思维。

3 具体的训练方法

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为一项艰苦细致且潜移默化的工作,在运动员和教练员长时间交往的过程中,凭借合理的心理训练方法会对运动员们带来巨大的帮助。并且相关的理论实践证明:学习动作技能,需要对心理机能进行训练,需要进行控制应激训练。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进行训练时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3.1 放松练习

在重大的比赛前或比赛中,运动员一般都会非常紧张或者兴奋,放松训练就是通过相应的语言来暗示自我,进而来有效的放松神经和肌肉,方法为:身体在射击前可以躺着、坐着或者站立,保证身体舒服,将双眼合并,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提醒自己是非常安静的。对四肢散发的温暖感觉和沉重感进行体会,对心率进行调节,对心跳用语言暗示:有力、平稳。使自己能够入静,是放松练习需要达到的目的,对于紧张状态和不安反应有效的去对抗,将干扰排除,向着最佳状态调整肌肉力量。

3.2 表象练习

此项训练中,让青少年对技术要领、正确的肌肉感觉和动作形象进行回想,在表象中能够重新出现技术动作,便于按照表象动作将技术动作完成。在射击训练和教学中,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少消耗和同样时间中利用表象训练将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提升上来,完成射击,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基础是扎实的技术训练,一旦技术基础不够,这种训练也是毫无意义,因此,要有效的结合技术训练和表象训练,才能够将最为理想的效果获取出来。

3.3 注意力集中训练

在相应的时间内,对某一固定的目标进行关注即为射击运动员注意力集中训练,向着一个和谐、稳定的射击环境中将自己代入进去,不受噪声、人员和气候等不良因素影响。在射击时,规定他们具备高度集中和稳定的注意力,越能够集中注意力,对于自身的杂念和外界的干扰就越能够摆脱,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技能动作。在日常训练中,对正确动作的完成作为运动员注意力的主要集中点,便于将完整动作的质量提升上来。比赛开始后按照规定,运动员的注意力范围要适当拓展,进而对四周环境和射击规则能够有效的去适应。

3.4 认知练习

为了消除射击运动员意识中的消极因素,认知训练是将射击运动员的认知能力、自信心提升上来的一种方法。在比赛中运动员之所以会紧张是由于消极因素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可以这样训练:将消极思维阻断,在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执行一些消极思维时,对思维刹车,将意识中的消极因素阻断,提醒自我“马上停车”,对于这些不要去想;其次,解释要合理,例如,一些射击运动在比赛中会想每个人都在关注自己,对我的成绩可能会带来影响,我和他人都会受到影响这是一种最为合理的解释,将一些科学的思维互动开展起来,对于运动情绪能够有效的去控制,并且将他们的真实水平能够有效的发挥出来。

篇2

[关键词]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310-01

一 、心理活动将直接影响管制员处理应急事故的能力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突发事故,这就要求管制员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和现场处理能力,因此管制员必须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在心理能力训练中有很多方法,但总体上可归纳为、集体训练与个体训练相结合训练法和模拟训练法,下面有几点具体的做法来提高管制员的心理能力:

在进行心理训练时,要随时进行心理测评,可以进行心理教学,并且对不同阶段的管制员进行持续的心理测评[1],通过横向比较与纵向深入探讨发现管制员的共同的心理问题和重要问题。并开展以解决问题为主体的讲座,并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解答,可以向管制员提供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使管制员能够自行的进行心理调控与心理能力训练,因为管制员在心理能力方面所存在的较大差异,所以不同的管制员之间心理训练重点不同,要从从根本上提高空中管制员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与持续的提高,并且经过研究某种心理品质获得后,若不进行经常性的稳定和强化则有可能会消退甚至消失。空中管制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通过简单的培训就一劳永逸的,他需要通过多次练习的潜移默化,并缓慢的提高,而且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后才能显现出来。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需要进行长期科学的训练,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因此,对于空中管制员有必要从入校起就开始开始进行心理素质训练,这里面包括进行管制工作训练前、训练期间以及训练结束后,直到进入民航单位都进行持续的心理素质训练。按照从轻到重、从易到难的顺序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并且及时测试训练结果,帮助空管员了解训练效果和还应加强的地方,提高管制员的心理素质,可以为其打下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这可以减少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工作上的失误和训练中安全隐患,提高训练过程中的效率和安全水平。

在心理训练过程中,可以事先在训练学员不知情的情况下,模拟飞行中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这样不仅锻炼了管制员的处理事故能力,同时可以加强管制员的心理素质。在解决问题上要采取个人解决和集体解决两种方式,在集体解决中要让空管员认清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二、飞行员既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素质

在实际飞行过程中,心理要求和生理要求是并存的,因此,在训练时也要将其共同发展[2],心理能力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共同发展,生理训练在某种角度是是心理训练的一种补充方式,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提高心理运动能力、反应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样在锻炼中可以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增强注意力和加强情绪的控制,加强心理素质。

(1)有氧运动中的跑步

发展身体素质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跑步,通过持续地跑,加强耐力和锻炼意志力。比如越野跑、楼梯跑等都可以提高空管员的身体素质,而且跑步训练时综合性的提高身体素质,对提高心脑血管系统运行、呼吸系统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跑步很经济 , 不需要过多的设施,可以围绕飞机场的进行锻炼,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是什么有效的方法。

(2)进行体育竞赛

在民航单位的内部可以举行种不同的比赛项目[3],比如篮球、竞走等运动项目,也可以运用运动会的比赛方式来进行各项比赛。这不仅会提高空管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更能加强空管员队伍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空管员队伍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对于表现优秀的适当的给予嘉奖,让空管员拥有坚持体育锻炼的一个外在动力,这样可以养成一种锻炼习惯,从而实现终身锻炼。

(3)水中锻炼

游泳训练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正要手段,其能有效的促进人体的综合发展,增强体质,培养顽强、吃苦耐劳的良好作风,在水中还以锻炼肺活量并且适应缺氧的环境,水下的气压比水上的大,这样与空中的高压环境向适应,并且水下活动更加锻炼人的心态.

(4)分层次锻炼

训练时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宜方法。在身体素质训练时我们要充分的做到区别对待的原则,这不能挂在口头,需要我们在实际行动中落实。首先不同位置的工作人员要有不同的训练方法,比如眩晕练习、重力练习等。其次身体素质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练习负荷与强度做充分的准备和准确的安排[4]。练习的强度应由小到大,在身体适应了现有的强度后,逐步加强力度,使身体再次产生不适应但是能够承受的现象,身体素质的提高就是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不适应的一个循环过程。在训练过程中,安全是首要的原则,一切训练的项目必须要保证训练人员的安全,身体素质训练过程中有许多危险的因素存在,比如器械的不合理运用,高密度、高强度等,这可能会造成肌肉的拉伤和对身体造成损伤,因此训练要符合科学规律,避免非常规的受伤。

三、总结

空管员的素质训练应从全面出发,不仅发展身体素质还要加强心理能力,科学的训练计划、完善的训练体制是提高空管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必备条件,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引进一些身体素质训练和心理能力训练的相关专业人员,在提高的过程中要注意负面影响的产生,无论在什么时候安全是放在首位的。空管员的工作不仅是飞行过程中的核心,更是航空系统安全有序运行的枢纽,所以空中管制员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杜毅.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探讨[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3,S1:71-73.

[2]郭育森.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培养[J].科技创业家,2012,18:245.

[3]李姝,庆锋,杜醒.面向职业需求的飞行心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知识经济,2013,04:140-141.

篇3

关键词 射击训练 运动员 心理素质 体育

一、前言

在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教练常常关心的是运动员自身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以及场地设施设备等方面有无缺陷或提高,而对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却极少关心。公安大学警训部副教授章小辉等对运动损伤与心理因素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运动训练中致伤因素很多,但从运动主体而言,心理因素是致伤的最关键因素。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张少波在分析其培养过的陈旭、王鑫宇、孙杨、王孝磊等运动员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时,指出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和思想素质训练是获胜的关键。广西射击射箭运动发展中心的韦飞智教练对射击运动员的竞赛情绪与调控方法进行研究后,指出心理情绪对运动能力的发挥和成绩的取得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青少年在训练中往往体现出急于求成、缺乏耐性、焦躁不安、害怕困难等现象,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训练,不但不能保证姿势和动作的准确性、操作程序的严密性,还容易在训练中由于思想意识不集中而造成运动损伤。因此,在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应将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列为关键训练项目。

二、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心理状态不稳定原因分析

(一)运动员自身因素

由运动员自身造成的心理状态不稳定体现在多方面。首先是身体素质,研究表明身体素质好的运动员往往表现更加积极、主动以及自信,因此对所受动作和技能掌握迅速。相反,身体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容易造成挫败感,对训练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运动员性格也是造成心理状态不稳定原因之一,性格内向的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偏于意志坚定型,对动作要领理解掌握能力强。而性格外向型的运动员表现活泼、敏感,易于表达心中不满,导致对抗情绪产生。

(二)教练教学因素

研究表明,教练所具备的素养、气质、情绪等,对所训运动员的影响不可忽视。训练中,运动员往往会根据教练的言行举止、精神状态、面部表情等判断自身训练的水平和状态,一个思想积极、举止得体、精神饱满的教练会给运动员极大地鼓励,提高整个团队士气,从而带动运动员进入训练状态。

(三)训练方面因素

在训练方面,训练内容、训练方法等同样影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稳定。首先,在训练内容上,受兴趣爱好及身体素质的影响,运动员对不同科目有不同的接受度。训练中,运动员遇到熟悉或擅长的科目往往表现积极主动,乐于接受。对于不擅长或不喜欢的科目往往体现畏难情绪。其次,教练的训练方法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影响,教练讲解和动作示范是否清晰、准确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学习兴趣和心态。

三、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心理素质的提升方法研究

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升就是让其大脑通过特殊训练后,提高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强对思维过程和内脏器官的调节支配作用,促进运动员的生理机能调控,使运动员的情绪和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能在训练和比赛中发挥出理想水平。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实验,发现以下四种心理素质提升方法在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比较有效。

(一)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法是心理学中常用的稳定情绪,增强信心的方法。通过多次重复口诀、词句等来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稳定自己的情绪。通过心理暗示,运动员会很快放松下来,身体姿势更加协调,呼吸气息更加平和,能更好发挥出应有水平。

(二)凝神敛气法

凝神敛气法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让其免受各种内外界条件的干扰。专心一致的将注意力集中到训练或比赛中,集中精力去思考动作的规范性、操作的准确性、时机的把握等让其达到忘我的地步,这也是运动员比赛的最佳境界。

(三)心理承受法

心里承受法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许多高强度的训练,让运动员具备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也是唯一可以通过外界力量改善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心理承受法在实践中常用的为提高训练难度和技术要求,让运动员在训练中受到比比赛更严酷的挑战,使其在赛场上能收放自如,意志坚定,排除干扰,稳定发挥。

(四)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是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技能和经验,还能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通过无数次的模拟训练,让运动员达到身经百战,见怪不怪,熟能生巧的境界。

四、结论

本文在分析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运动员心理素质重要性以及心态不稳定原因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四种提高青少年业余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方法。其中影响运动员的心态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运动员自身因素;(二)教练教学因素;(三)训练方面因素。

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心理素质的提升四种主要方法为:(一)自我暗示法;(二)凝神敛气法;(三)心理承受法;(四)模拟训练法。

参考文献:

[1] 章小辉,许金锋.警体运动损伤致伤心理因素[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6.1.

[2] 张少波.浅谈业余射击训练中思想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J].运动训练学.2012.2.1.

篇4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法对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分析,认为可以通过动机培养法、呼吸调节法、情绪对比训练法、念动训练法、场景锻炼法和心理辅导等方法,提高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承受力,对运动员比赛动作成功率和竞技水平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单板滑雪 U型场地技巧 心理素质 培养

2003年,单板滑雪/U0型场地技巧项目被引入我国,由于该项目引入的时间较晚,因此,关于该项目运动员心理素质及其训练方面的科研工作仍处于初始阶段。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有赖于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提高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只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双向提高,把心理训练与身体及技、战术训练紧密结合,才会为该项目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真正做到科学选材、科学训练,为我国单板滑雪/U0型场地技巧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推动单板滑雪的快速发展。

一、心理素质对该项目运动员竞技水平发挥的重要意义

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心理素质对于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水平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动作流畅性会被急躁情绪所破坏;协调用力的肌肉会因精神过度紧张而发僵;清醒的头脑也会因一念之差而紊乱。调查发现在单板滑雪/U0型场地技巧比赛前公开练习中运动员完成动作成功率比正式比赛要高,在正式比赛中,有些运动员由于经验不足、心理素质不高等因素,进入槽口就开始紧张,进入槽内做空翻前速度减慢,运动员表现出明显的胆怯不自信,导致动作不流畅或落地失败。所以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运动员在槽内作动作应该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头脑清醒,果断做动作,减少失败及运动损伤。

二、心理训练方法

(一)动机培养法

教练员要把运动员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的培养融入平时的训练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从事滑雪运动不单单是为国争光,而且还要把它看成是自己热爱的事业,从心理上产生为之奋斗的迫切心情,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从而充分调动他们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增加整个集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二)呼吸调节法

呼吸调节是运动员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即通过深呼吸可以使运动员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当情绪紧张激动时,呼吸短促,这时可以采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练习,则可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能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运动员可以采用加深或放慢呼吸频率的方法来消除紧张,使呼吸功能重新获得控制,即运动员产生可靠感。这是克服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紧张和焦虑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情绪对比训练法

帮助运动员回忆紧张比赛场面中复杂、危险的技术动作而引起消极的紧张情绪,经过多次反复,使紧张达到一定程度,然后再引导运动员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再现当时成功的愉快情景,用积极的情绪抵制消极的情绪,会使运动员从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变得自信、从容,这样多次练习就能提高运动员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的能力。这种心理训练方法相对比较复杂,必须经过反复的对比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念动训练

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不仅是对动作的训练过程,而且也是对智力的训练过程。为提高运动员的智力水平,加强运动知觉、表象和思维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可采用念动训练。通过想象或回忆某动作,引起神经肌肉的相应变化,从而起到训练的作用,即是念动训练。念动训练不仅可以促进技术的形成与巩固,而且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使运动员从紧张和焦虑中解放出来,振奋精神,斗志昂扬地参加比赛,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这种训练方法一般安排在技术训练前或间隙中进行。

(五)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

运动员赛前体力、脑力的恢复和调整方法是不同的,前者只需要较好的休息、睡眠和营养就足够了,而后者则需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加以调整。运动员进入比赛期,必须使体力、脑力得到良好的恢复和调整,特别是加强心理能量的储备。教练员可以组织运动员搞一些轻松、愉快的文体活动或安排运动员短暂休假,来消除运动员赛前的不良情绪,同时转移他们紧张的注意中心,为比赛储备充足的心理能量。同时提高运动员的睡眠质量,这有助于运动员体力和脑力的良好恢复。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使运动员由被动睡眠变为主动睡眠,从而提高睡眠质量,使运动员身心得到充分的调整。

(六)自我教育法

这是一种借助于自身内部力量激励信心的方法,可以帮助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重新恢复自己的自信心。主要是诱导运动员回忆最佳的比赛经历,回忆自己的运动经历,使他们从回忆中重新认识自己的不足,同时找回潜在优势,通过自我的心理调节扬长避短、理性改变,使暂时压抑的内心得以充分的释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心理辅导法

运动队里应配备专职的心理顾问,针对运动员有计划地安排心理学知识讲座,同时定期为运动员进行心理咨询,使运动员心理方面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解决,为运动员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结语

21世纪冰雪运动项目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和全方位,而着力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冰雪人才是我国培养运动员的宗旨。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运动员快速成长和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已成为我国冰雪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而优秀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多年培养和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心理素质培养真正融入平时的训练中来,使训练更加科学化,同时为我国冰雪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科学和有力的保障。

篇5

摘 要 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是在根据竞技举重项目的特点进行科学选材的基础上,遵循心理素质发展规律所进行的长期、系统、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能量调节训练,必须要从青少年阶段就抓起,才能够为未来的进步和后续的运动生涯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因此,本文就探讨了通过专门的心理调节训练培养和发展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通过竞技“实战”训练培养和发展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等两点关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借此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举重运动员 青少年 心理训练

对于举重运动员而言,要想在竞技比赛中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除了自身的技战术实力之外,还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竞技状态作保障。特别是在比赛各方技战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心理素质和竞技状态往往就成为了一决胜负的关键。由于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是在根据竞技举重项目的特点进行科学选材的基础上,遵循心理素质发展规律所进行的长期、系统、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能量调节训练,所以,必须要从青少年阶段就抓起,将心理素质训练作为重要内容融入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之中,逐步培养运动员的竞技心理素质,才能够为未来的进步和后续的运动生涯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借此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通过专门的心理调节训练培养和发展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根据运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知,开展专门的心理调节训练是培养运动员竞技心理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一点对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而言亦是如此。在开展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工作,培养和发展其竞技心理素质的过程中,根据训练的实际情况开展专门的心理调节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举重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影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因素主要有动机、归因以及运动焦虑和唤醒水平等四点,所以,在开展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调节训练时,也应围绕以上四点灵活采用以下几种训练策略开展训练工作:

首先,采用目标设置训练法,激发和强化运动员的内部动机。由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竞技心理仍然处于萌芽的阶段,自身的内部动机普遍不够清晰和强烈。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工作时,就可以采用目标设置训练法,通过设置正确的、合理的、与运动员现有能力相符的目标,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和强化运动员的内部动机。在采用目标设置训练法时,教练员要注意目标的设置一定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切忌过大过空,而且还可以让运动员参与到目标设置中来,以提高其对所设置目标的认可度和目标完成之后的成就感,并最终实现激发运动员运动积极性,提高其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其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

其次,采用归因训练法,调节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情绪与状态。归因训练法是源自于归因理论,从结果出发来阐述行为动机的一种分析方法。在针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开展专门的心理调节训练时,采用归因训练法,能够让青少年运动员对自己在比赛和训练中的情绪与状态有一个更好的剖析与认识,并将上次训练和比赛后的归因作为后续行为的起点,促进后续的心理素质不断的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和改变,从而最终实现心理素质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再次,采用意志训练法,降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面对训练和比赛中的困难所产生运动焦虑水平。意志训练法,就是通过有意识的制造困难,并引导运动员克服困难、战胜困难逐步树立不怕困难,积极寻求解决困难的主观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此来降低运动员在遇到困难或者是干扰时的运动焦虑水平,确保其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去解决和面对。

最后,采用唤醒水平调整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心理上的变化往往是伴随着生理上的变化一起出现的,因此,根据举重项目的特点,在训练时可以通过唤醒水平调整训练,让青少年运动员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技巧,如,腹式呼吸放松法、自我暗示法等等,以此来达到调节唤醒水平目的,确保运动员能够以良好的竞技心理状态投入比赛之中。

二、通过竞技“实战”训练培养和发展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作为身体物质性素质不可分割,而又相对独立的素质之一,既需要通过专门的心理调节训练来进行培养,同时也需要在举重实战训练中不断的体验,才能够真正的习得和发展。因此,竞技“实战”训练也是培养和发展青少年举重运动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通过竞技“实战”训练来培养和发展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时,一方面要注意通过参加各种不同的竞技比赛,来积累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临场经验,让青少年举重运动员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赛实战经历,来体会在不同的竞技心理情境中,如何去调整和保持良好的竞技心理素质,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能力;另一方面,教练员在开展日常训练活动的过程中,还要积极的创设和模拟各种不同的实战比赛情境,通过运用严格的国际竞技规则组织开展实战模拟,将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与心理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及时发现运动员在心理素质层面的问题,并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以不断提高运动员在面对比赛中各种情况时的心理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运动心理学与体育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而射击作为一项对心理素质有着很强要求的运动项目,培养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本文研究优秀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培养,以提高射击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运动水平。

一、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的重要性

射击是一项对心理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让运动员拥有强大的内心是日常训练中的重要一环。射击过程中运动员只有做到思想与行动一致、人枪合一,动作和心理都协调一致、互相吻合,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在比赛过程中,影响运动员发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赛的重大社会意义、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紧张的比赛氛围及比赛的外部因素如天气、环境、规则、观众和裁判等。在本来就紧张的对抗态势下,强大的心理压力常常会使选手因一念之差而失手。因此,在射击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运动员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科学化训练就要求在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身体强化训练的过程中,将心理训练也?B透其中。心理训练具有调节和缓解的功能,它不是孤立的训练,而是渗透在整体的训练之中。教练员应将心、技、战、体相结合的观念融入到平时的训练当中。运动员心理的训练宗旨在于提高运动员的内适应水平,使之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并促进其态度的变化,释放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自我调节能力。这样的自我管理有着很强的自主性,能够让运动员更关注自己内心的细微变化,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从而在比赛过程中表现更出色。其次,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抗压能力的锻炼并不是暂时的,它应贯穿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中。教练员在不同的阶段应对运动员进行不同的心理方面的培训,让他们循序渐进地熟练掌握各种控制情绪和心态的技能,从而在比赛中减少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最后,教练员要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教给运动员提高抗压能力的方法。在射击教学中,教练员要突出教练员的主导地位,根据射击运动的专项特点和运动员的个人情况,教给他们正确的方式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

二、 培养射击运动员的良好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

培养射击运动员的良好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训练,所以在平时的训练当中教练员应该对运动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训练。专门的、系统的心理技能培训,能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运动水平。心理训练的目标有两个:促进心理的开发和发展,适应训练比赛的需要。从这两方面出发,教练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制订详细的计划,计划中应包括阶段性的目标与训练方法,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循序渐进并逐渐深化。教练员应先教运动员掌握某种心理技能,然后逐渐强化,形成习惯性的心理和动作方式,最后变成一种心理能力。例如,“思想复述”就是很好的心理训练,这也是运动员最常用的练习,它又称之为意象或想象。具体是运动员不需要子弹、靶纸等器具,只是在脑中不断地重复着在靶场中的正确姿势、动作,进而巩固脑中的动作。这样,这个动作就会固化在头脑中,对真实的练习或比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将心理训练与技术、战术相结合。射击运动中的心理训练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教练员只有将心理训练与技术、战术相结合,才能真正使运动员在赛场上发挥稳定,取得好成绩。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引导运动员感受和体会比赛中的心理:放松、入静,动作要清晰、规范,思想集中,做到心平气和、动作精准。这样,运动员在训练中做到心理和技术相结合,形成统一的、良性的、固定性的模式,就能保证自己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为了发展自我意识,运动员就需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而这些都可以通过运动员的自我对话、自我说服到自我指导,开发自己的这种能力。

最后,适时强化运动员的应激能力并适当开展加大心理负荷的训练。在比赛的过程中,任何意想不到的事情都会发生,运动员情绪的稳定和应急能力对比赛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可以多次模拟比赛模式,从难、从严要求运动员,使训练的条件和环境向比赛条件靠近。从较小的应激情境的设置开始,让运动员接触较小的焦虑刺激,慢慢强化应激心理技能,经过反复的刺激训练,他们就能产生“习惯化”的反应,从而强化心理技能,提高成绩。这样的训练可以包括对抗练习、循环练习、单人练习、共同练习、决赛、选拔赛等,使运动员接受不同强度的应激情境,使用心理调节技能抑制消极的心理反应。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探讨

一.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通过激烈的竞争推动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同时带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精神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适应新学习、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以及适应教育收费制度、人事体制改革、求职就业压力等方面,都容易产生心理适应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带来消极、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到学习、生活各方面。所以。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

二.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原则是指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它是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育性原则。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要从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着手,以保证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经常持久地坚持下去。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一项新的教育工作,因此,我们必须重在建设,立足教育,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客观性原则。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客观性,我们要用的唯物观对待学生,认识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解决他们存在的心里问题。

(三)主体性原则。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调节作用,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尽量发挥其特长,培养个性。如有的学生坚持公道,是非观强,可担任管理型的干部,有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强,可担任业务性的干部,使干部的能力互为补充;教育是双边活动,“教”居于主导地位,而“学”居于主体地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意识的转化,才能达到目的。

(四)规律性原则。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内在的规律性,人的心里活动是有规律性的,在对学生教育时要尽可能遵循学生的心里活动规律性。

(五)发展的整体性原则。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于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所以,在确定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时,始终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

三.高职学生心里素质教育的训练方法

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应当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

(一)知识传授法。全面系统地向高职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技能。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专家报告、观看影像资料、阅读学习材料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感觉、记忆、思维等的训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通过感觉方面训练,提高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记忆方面的训练,发展良好的记忆力;通过思维方面的训练,培养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高职生心理素质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以将课堂讲解、问题情景设置、心理剧表演、案例分析讨论、心理测试、自评自述、心理行为训练等有机地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使高职生在较为轻松愉鼓励学生富于幻想,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智力得到良好的开发,能在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很好地了解和把握自己。

(二)学科渗透法 。将心理素质教育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过程。

(三)竞争、实践的方法。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现代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要通过校园学术活动及各种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里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拓展,对学生进行以实践教学为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使学生真正做到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开阔视野,启迪心智。提高心理素质,锻炼意志体魄,从而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之,心理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项系统而见效慢的工作。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自己、面对社会、面对现实,及时培养和调节好心态,以积极的态度把握好人生,既是现代教育工作的目的,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形势从多方面、多途径入手,不断探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冯正直,王滔,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 张建平.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05,3

[3] 陆洪.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育,2007,8.

[4] 王湛 刘利民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06

篇8

关键词: 青少年篮球运动身体素质影响

篮球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爱好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受到篮球运动的影响各有差异。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较大,因此,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较为深远。影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因素有先天遗传效应,也有后天的训练效应,后天的训练效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只有更多地了解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的影响情况,才能更科学地对青少年进行有助于身体发展的各项训练,以免盲目训练而适得其反。所以,科学的篮球训练能使得专业或非专业篮球青少年爱好者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收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对篮球运动对青少年各项身体素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探索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提高他们素质训练的水平,为科学训练提供一些实践的理论和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山东科技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及学生业余篮球运动队队员。队员年龄在18―22岁之间。

1.2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跟踪观察法、训练实践法等综合性研究的方法,分别观察研究对象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以及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并根据文献资料结合研究结果的实际情况作一定的研究。

2.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生理素质的影响

2.1对骨骼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正是骨骼生长发育时期,人体骨骼大部分由软骨骨化而成。在篮球运动中,较多弹性和柔韧性的练习,使青少年关节的活动柔韧、灵活、牢固,加强骨骼的柔韧性,加固关节的稳定性,对骨骼的增长与增粗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直接有助于青少年身高的发展。

2.2对肌肉的影响

篮球运动属于技巧性较强的运动,不但需要较好的耐力,而且需要速度与爆发力,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而速度与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青少年的肌肉含水分较多,肌力较弱,耐力差,易疲劳,肌肉占身体总重量的百分比较。所以,长期的篮球运动会使青少年的肌纤维增粗,加快青少年的肌肉发育。

2.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在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往往兴奋大于抑制,因此就易冲动,也易扩散。在篮球运动中,运动员要对变化莫测的赛场情况作出准确判断,迅速采取措施,改变自己的动作方向和节奏,甚至改换技术和组合。因此,在比赛条件下,运动员的注意力非常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这对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运动性机能的能力起着良好的训练作用,同时,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也能得到提高。

2.4对心血管的影响

青少年的心肌纤维较细,弹力纤维分布较少,所以心缩力弱,心率快,每搏和每分钟输出量较。经常参加篮球训练的青少年的心血管系统与一般青少年有很大的差别。青少年长期进行篮球运动或训练,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心肌组织上肾上腺素减少。可产生窦性心律徐缓,安静时心率减慢。另外,长时间的篮球运动可产生运动性心脏增大,而篮球运动员的心脏增大以心室增大为主要目的。长期的篮球运动与训练可改善心功能的机理,经过训练,心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在合成速率增加,冠脉动脉供血较好。

3.篮球运动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

3.1对速度素质的影响

速度是篮球运动中最重要的素质,是比赛中争取时间优势的重要条件。研究发现,经过篮球运动与训练之后,把素质水平相仿的大学生分为二组,一组进行放松训练,另一组不进行放松训练,其它训练内容及条件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用肌张力计测得实验组肌肉放松能力比原来增长了8倍,而对照组只增加了1.8倍,可见放松训练有助于跑速的提高。另外,在运动中,协调性的发展也可增强青少年的速度素质。在篮球运动中,抢篮板球反攻时最需要速度,这些都会加强青少年速度素质的提高。在进行反应速度训练时,运动员集中注意力,思想有准备,使肌肉处于紧张待发状态,就有利于运动员及时做出应答动作,使反应速度加快。

3.2对柔韧素质的影响

在篮球运动中,变向滑步可以增强运动员膝关节的柔韧性和滑关节的柔韧性,各种投篮动作可以增强运动员肘关节及腕关节的柔韧性。而且篮球训练有专门增强运动员的柔韧性的练习,如简单的压腿、放松膝肘踝关节的动作等,不仅对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柔韧素质,而且对个人技术的发挥,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3对弹跳作用的影响

在篮球比赛中,争抢篮板、跳投、盖帽、补篮时,运动员要跳得高、速度快、跳得及时,弹跳能力是争取空间优势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例如,篮球运动中的行进间上篮及抢篮板等技术动作都是发展青少年弹跳素质的重要因素。

3.4对灵敏素质的影响

在篮球训练中,运用各种信号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神经系统迅速集中和扩散能力,能使运动员随机应变,迅速反应。篮球运动要求运动员在极其快速和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反应敏捷、应变能力强和动作准确。例如,运球中突然变向过人,抢篮板球时迅速判断球的落位等,这些都会增强运动员的灵敏素质,达到较好的目的。

4.篮球运动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

4.1对配合心理素质的影响

在篮球运动和篮球训练中,各队员之间的配合是完成战术的关键所在。所以,青少年个人配合心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在多次的篮球比赛或训练和青少年会在战术配合中不断提高配合的心理素质。

4.2对反应心理素质的影响

在篮球运动中,青少年反应速度会得到提高,它主要受到青少年个人心理素质和个人反应速度的影响。比如,在篮球运动中对篮板球反弹方向的确定反应,或持球变向的反应,都是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反应。

4.3对投篮的心理素质的影响

篮球初学者投篮时心理素质较差。心理素质会影响投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经过多次投篮的篮球训练和比赛之后初学者会提高投篮的心理素质,并较好地掌握投篮的方法,从而提高投篮的命中率。

5.结论与建议

对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教师要根据篮球运动对青少年素质的影响,结合青少年自身的情况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训练。在训练中,教师应多示范、多练习,少讲解,安排好训练和休息的时间,训练内容尽量多样化,这样既可以全面发展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又符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此外,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有相应的遗传度,后天训练课改变的环境因素区间范围大小不一。教师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充分利用先天的遗传效应,开发后天的训练效应,这在篮球运动中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守恒.少年篮球运动员训练前后某些运动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J].体育科技,1997,(5).

[2]王守恒.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运动能力发展规律的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2).

篇9

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一般的年龄在18~22岁左右的年光,换句话说,大学生正好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生的旺盛时期,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学生的心理更加的微妙,处于由幼稚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其心理素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可塑造性。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紧紧抓住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对大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文中主要研究体能教学课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法,探讨体能教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方面提供借鉴。

1 体能教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经验,对于体能教学课有着丰富的经验,也有着自己的认知,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能教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表现力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可以看出,学生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学生由原来的怕锻炼到后来的积极锻炼,他们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这就是体能教学课的重大作用,学生由当时的不敢到现在的积极参与,这绝对是一种超越。

第二,自信心增强。体能教学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课程,一般的体育课程由于趣味性不强、枯燥,很多学生很不愿意参与,但是体能教学课则不同,它不仅需要老师在理论上进行引导,还需要老师在实践中进行指导,使得学生不仅仅懂得锻炼的意义,而且还能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掌握科学正确的锻炼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的锻炼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提高对自我的认知。

第三,自觉性增强。大学的体育在于增强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我们的大学生以健康的体魄迎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增强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使他们获得终生体育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引导。从学生体能的增强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出发,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锻炼,从胆小拘束到投入热爱而获得认同,达到自觉,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锻炼的价值。

2 体能教学课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法

2.1 强调表现力的培养

在进行体能教学课训练之前,老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体能教学训练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认识到体能教学训练的作用,进而更加专注地做好体能训练教学训练。体能教学训练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训练与简单的发展体能,更为重要的是身体素质的培养,还有就是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实际的体能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很多学生心理素质不是很高,老师需要抓好对量和度的把控,逐步加强量和度的把控,从而使得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增强自己对体能训练课的认知,从而从心理上建立起良好的锻炼动机。

2.2 强调自信心的培养

心理素质锻炼的一大重要方面是关于自信心的培养,可以说自信心是大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重要目的。在实际的大学生体能训练过程中,老师需要将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大学体能训练课程相结合,更加地体现出体能训练课程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一般来讲,在体能教学的初期,大学生在慢慢地接触大学体能训练课程的过程中,在与课程训练的磨合过程中,就已经慢慢地建立起了初步的自信。通过初步自信的引导,老师可以在逐步的训练过程中,加大负荷,提高量度和力度,从而使得学生慢慢地感受自己的潜力,从而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3 强调自我意识培养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在体育锻炼的实践基础上,提高自身体育锻炼认知,通过体育锻炼实践和认知的统一,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形成锻炼的习惯,形成体育锻炼的愿望和兴趣,即使在平时,学生也会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形成主动锻炼以及终身锻炼的意识。另一方面,加强体育教学环境的塑造,体育教学环境对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以及锻炼质量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更加有助于大学生心情的培养与保持,在愉快的心情下,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体育意识。

2.4 提供心理稳定能力控制的训练机会

在实际的大学体能训练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稳定能力控制的训练机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以及最快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分组练习以及预测、补测的方式,在循序渐进中,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对于那些表现良好的学生,老师需要注意给学生最为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而对于那些表现一般的学生,老师也需要鼓励,同时对于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原因与根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积极性,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与水平。

篇10

如果缺乏竞赛演奏的训练,当演奏者突然从一个封闭、熟悉的环境转移到一个开放而陌生的环境中,就可能会因不适应钢琴的键位、座椅等差异而造成感觉不适,并且面对不同的受众,表演者的紧张心情就会显现。所以,舞台演奏经验也是钢琴表演成功的关键因素。由于受到心理和生理反应的影响,演奏者在公共场合表演过程中如果缺乏舞台演奏经验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舞台演奏经验是成功的关键。在表演的核心阶段,阐述作品的主要元素需要充分掌握舞台状况。而舞台经验丰富的演奏者可以很好地把握舞台演奏节奏、自由控制自身演奏状态,及时掌握自身临场发挥心理状态,可以快速调整各种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所以只有演奏者不断丰富经验,才能在舞台上学会应对各种舞台环境状况,并能够及时防止给舞台演奏带来的不适。

二、演奏过程中的意外状况影响演奏状态

很多演奏者因为在演奏过程中遇到意想不到的状况,往往就会导致出现大脑空白,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而影响到钢琴的演奏。在意外状况条件下,钢琴演奏者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就会影响自身的演奏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演奏过程中的意外状况会给演奏者带来巨大的考验。例如钢琴音色的情况发生偏差,舞台与观众的噪音或评分误差等都会影响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发挥。如果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强可以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和灵活改变自身的演奏状态,而对于一些舞台经验较少的演奏者,这无疑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当他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能会导致他们不能进行正常思维,甚至忘记具体演奏过程,形成高度紧张的状态,而这种状况将直接影响钢琴演奏的效果。

三、提高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的措施

(一)适度放松克服紧张情绪钢琴演奏中的心理紧张是由多种复杂的原因造成的,但主要的问题是心理素质方面,这将大大影响演奏者的心理活动,使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思维灵活性受到心理干预,并且会影响正常的演奏活动,要提高钢琴演奏者的技术水平,演奏者应该在演出过程中应适当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明确演奏目标。在演奏过程中,只要有信心,不自我怀疑,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创造一个好成绩就会正常发挥自身演奏水平。如果一个演奏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集中精力进行演奏,他在演奏过程中就能表现得随心所欲,最终就可以达到美和技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应建立在通常的高标准严格的实践上,经过许多艺术实践锻炼,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仔细的准备,再抱以完全客观的信心,才能真正实现演奏的理想状态。

(二)加强舞台实践经验积累

在正式演奏前,演奏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平复自己的心情,比如可以和自己的亲属和朋友加强交流和沟通。同时,演奏者必须先了解音乐厅,对于观众的数量多少,座位的位置,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及时感受钢琴的具体情况,对钢琴的距离,尤其是声反射条件和光的亮度等内环境进行适应。要适应新的钢琴,熟悉具体琴键的音色,检查键盘间距是否均匀,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请相关人员进行调整。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和怯场,尤其是心理素质较弱的演奏者,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演奏者在进行钢琴演奏之前需要注意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准备,加强自我激励的表现,及时发挥情感的培养方法,加强舞台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平时训练,模拟舞台表演,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整。

(三)帮助演奏者建立良好心理预期

指导教师应该帮助演奏者建立起良好的心理预期,要积极与演奏者进行沟通,为他们做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演奏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知道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成功需要反复的尝试和努力。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演奏者往往会在一两次的失败后就会对未来的演奏过程缺乏信心,使得他们没有信心,产生情绪障碍,从而导致演奏水平的发挥失常。对于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的演奏者,指导教师必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态度,鼓励他们在不断的失败中寻找自己的信心,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心理预期,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只有让演奏者养成正确的心理认知,建立良好的心理预期,才能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绩效水平。同时如果比赛前感到紧张,可以用深呼吸的方式减少紧张情绪,不断增加自身演奏过程中的轻松感,也可以在演奏过程中加强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放弃消极的态度。提高演奏效果的好方法就是避免紧张感的出现,演奏者要不断提醒自己冷静和勇敢,加强自我心理暗示就可以克服演奏过程中产生的恐惧和害怕。

(四)在日常训练中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钢琴演奏者在日常训练中需要不断注重对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心理素质。训练模式需要针对不同的演奏状况进行技巧培训。在具体训练中,不仅要求演奏者针对不同的要求完成演奏效果,还可以设置一些意外情况,如突然的噪声和人群的干扰等,进而可以考验演奏者的心理调节能力。在日常训练中,演奏者可以通过调整呼吸,培养耐心,通过不断的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实现演奏效果的提高。注重培养演奏者的良好心理状态,加强对演奏者的意志和冷静进行控制训练,培养演奏者适应环境的能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同时由于器乐演奏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每个演奏者必须结合自身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就要求演奏者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学会表达音乐内容,并且要学会再创造,才能更好的提高心理素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