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篇1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区域性,除此之外其存在的内容和形式还具有一定的区别性特征,这与其所处的企业主体、区域以及行业等不同而不尽相同,这些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其市场关联度的不同。由于各企业具有不同的视察角度和追求,其企业的领导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追求也所区别,不同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其追求的企业核心价值主要集中在科研领域和企业品牌的提升以及战略能力层面上。

二、关于企业科技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市场利益驱动机制

一个企业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一个企业能够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这些因素对于具有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资源配置优化和激励导向效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质资源来展开相应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生产经营行为。科技创新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其市场效益驱动机制主要体现在其非宏观的领域,涵盖了科技创新体系中关于核心环节的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在构建完善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吸收大量的具有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从而营造出一种具有较好创新环境的氛围,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为这些优秀人才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不断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股权外设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吸引优秀人才,实现企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最大效能。

(二)科技创新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动力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推动自身的技术创新,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体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科技创新成果通过企业内部的转化,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运用这些核心技术企业可以形成自身的核心业务,从而赢得自身的市场和新的技术产业,最终形成自身的核心市场竞争力,赢得市场。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转变自身的经营机制,科学构建法人机构,不断优化企业制度,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生存能力。内部开发和外部获取是当前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种基本方式,内部开发的方式是企业通过内部科技创新形成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体系,这种科技创新方式以企业自身为创新主体,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属于一种常规的科技创新模式。企业在实施内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深入地分解和整合企业现有的技术体系,对于企业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和分类,明确技术特点,在这基础上,有针对性进行科技创新投入和支撑,加大对那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投入和开发力度,不断提升和巩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收购、联盟等方式进行技术引进。例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核心技术需求,对那些具有某种技术的企业采取直接收购的方式来获取,这种方式最为快捷有效。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其他企业或科研院所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这种以学习知识为立足点的战略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内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和能力不足等困难。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技术,才能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是企业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企业科技创新不单单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即核心竞争能力。在核心技术的驱使下为消费者提供质量过硬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因此,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在其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尤其是核心技术的产品转化,使企业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从而形成多米诺效应,相同的技术在不同产品的应用,使得不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提升,从而形成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的广泛使用,从而使得这些技术成为了企业的核心技术,通过不断地发展,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业务链,企业业务在获得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巩固着企业科学技术水平,这样互补的过程,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结构更加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企业可以拥有具有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效益。企业的科技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构和功能优化层面上的效应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还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素养,不断增强企业的品牌影响力。除此之外,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能够获得投入和产出的非常规变动,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同时还可以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企业如何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一)企业的高层领导应该树立高度的科技创新意识,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地位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以自主创新为企业的战略基点,依据企业的区位特点,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抓住重点,努力突破技术创新难点,消除企业科技创新的一切障碍。

(二)企业应该不断强化其科研机构建设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建设自身的科研机构,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状况,在科技较为发达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优化外部资源配置,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体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产品技术科研环节的重视程度

针对那些具有较大关联度和较强带动作用的高科技技术含量的产品和工艺要持续跟进,不断巩固和发展现有核心技术体系。

(四)企业应该加大对新技术的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传统企业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需求逐步淘汰一些相对落后的产能,实现向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对于那些对资源和能耗具有较高依赖性的企业更应该重视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提升企业的经济附加值,实现单位产品耗能和资源消耗符合国内先进标准。

(五)企业应该不断强化其创新人才的队伍建设

篇2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必要性;发展规划;辽宁铁岭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289-02

辽宁省是我国的重要粮仓。“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是辽宁农业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5年。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辽宁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高。利用铁岭农业科研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基础良好交通便捷自然地理位置优越等方面优势,建设铁岭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使之成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的中心和枢纽,带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

1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1 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这些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使我国粮食生产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总产量保持连年增加,多数农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的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量所占比重约为40%,如能进一步强化科学管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可再提高10个百分点。

1.2 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强调农业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及农业技术成果的实用性;重视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保护和保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继承传统农业的优秀成果,同时注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1-2]。

1.3 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关系越来越紧密,客观上要求要尽可能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能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还能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学技术只有通过转化,才能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扩散,从而实现科技的使用价值[3]。

1.4 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农业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农业生产面临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严峻挑战,农业发展政策也受到WTO框架下国际贸易规则的约束,使过去对农业的一些保护政策失去了法律依据,这些方面使今后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必须依赖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提高农业整体实力的有效措施[4]。

1.5 优势明显

铁岭资源丰富,交通便捷,自然地理位置优越。全市区域面积1.3万km2。耕地面积54.67万hm2,是辽宁粮食主产区的核心地带,适宜玉米、水稻、花生、大豆、杂粮、蔬菜等多种农作物种植,是辽宁生产水平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典型代表。在这里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体系具有代表性,有助于解决辽宁省农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铁岭市农业科研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基础良好,为铁岭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已经形成了铁岭农业科研中心、种子生产中心、设施农业中心、成果引进与转化及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的中心,通过进一步组装集成,便可大大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广率及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率。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体系将在辽宁农业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腾飞进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铁岭乃至辽宁的农业发展也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

2.1 示范展示平台

开展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及农技推广的团队优势,通过下派科技特派团,建立铁岭县菜牛乡玉米示范基地、开原八宝乡水稻示范基地、西丰营场乡中草药(五味子)示范基地、昌图大兴乡养牛示范基地、清河区张相镇葡萄示范基地、开原三家子草莓示范基地以及27个农业综合展示点。重点展示玉米、水稻、大豆、花生、蔬菜、草莓、中草药、畜牧等新品种,组织当地基层干部、农户到示范点参观,并通过报纸、电视台、广播、多媒体、发放农情海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扩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影响,激发农户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的欲望,达到由点向面辐射推广的效果。鼓励科技特派团建立企业化运作的产业化示范基地,使派驻乡镇成为派出单位的研发基地、创收基地和成果展示基地,促进基地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2.2 推广培训平台

2.2.1 农业技术培训。建立科技特派培训体系,聘请粮油畜禽果蔬食用菌植保土肥水产农机林木园艺农村政策等方面专家,搭建农业专家培训平台,并依托科技特派培训基地,发挥科技特派员传、帮、带的作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业技术人员、乡镇科技助理、农村经纪人以及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开展农民科技致富能人、农村科技示范户、农民经纪人、农民技术员、乡土科技带头人培训,提高培训人员的创业能力。此外,与铁岭电视台辽北新农村栏目合作,制作农业技术光盘,对一些农业典型事例报道,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农民勇于探索,寻求致富门路,鼓励科技特派团员创办、领办、协办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构建以科技特派员为核心、农民技术员为载体,农事企业、农民为服务对象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

2.2.2 成立农业专家科技服务热线。组织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成立农业专家科技服务热线,解决各种生产问题,实现农技服务“全天候”,极大地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5]。

2.3 网络信息平台

2.3.1 建立铁岭涉农信息门户网站。整合互联网相关涉农网站,将国内农业方面的网站链接到门户网站首页,构建作物品种栽培、农产品市场信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多种数据库,加快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并在平台上为农户提供网上检索文件传输、信息资询、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最终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综合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6]。

2.3.2 建立“一村两站”工程。结合铁岭市农业科技示范乡镇,建立12个农业科技信息示范村,在每个示范村,建立“一村两站”工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将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通过互联网使用技能的培训,使农民学会收集、分析、、传递农业科技信息[7]。同时为每个示范村建立互联网站,并统一链接到铁岭涉农信息门户网站上,将具有本村特色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技术信息、村屯的自然情况、招商引资等信息进行,让世界了解村屯,使村屯走向世界。

2.4 管理措施平台

加强组织领导,组成铁岭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特派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科技特派工作,解决科技特派行动的重大问题,制定科技特派行动实施方案,保证科技特派行动的顺利开展[8]。健全管理制度;领导小组要建立科技特派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组)下派、奖励等重大事项。

3 参考文献

[1] 赵林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规划[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0(2):2-6.

[2] 李军,何荣明,毛祥东.当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紧迫性、存在问题和对策的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04(4):134-138.

[3] 郭照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4] 张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5] 薛庆林.我国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与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6] 冉学忠,郭立杰,白胜双.对铁铃市农科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0):229-230.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 科技创新能力 地方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56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具有文化传承的职能。培养国民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提高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达到科技强国的战略目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一个高校的科技进步,则会带动该地区整体的水平。

1 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了这一所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也间接的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建设的潜力。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和培养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创造一支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来发展教师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积极调动起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更好的提高科技创新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在科技创新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同时又是作为主体力量,只有对教师现在在科研上面出现的情况进行有效而且准确的分析,才能够找出问题的所在进而解决。有些教师的科研能力缺乏,意识淡薄,不能够准确的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一个教师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些教师理论知识非常的扎实,但是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不能够主动的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学校有计划中的教学指标,对教师应该完成的授课内容有了明确的规定,教师们需要在正常的学期内完成授课的任务,这就限制了科技能力培养。也使得教出来的学生更会在乎课本上的知识,轻视动手搞科研的能力;学校安排的任务是一定的,若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教学任务,就很难再完成一些科技创新研究的项目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很是繁重,随着教学体质的改革,教师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改革的知识,因此就忽视了科学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和学生有积极创新的意识,但是科研环境不够完善,这样就会导致创新意识不能够付之于行动。如果学校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不够大的话就会导致一些科研的仪器不先进,就不能够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良好的平台去做研究,渐渐地,教师的兴趣就会淡化,科研的研究氛围就不够浓厚。

除此之外,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校教师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由于目前高校缺少相应的创新体制,导致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教育体系日益发展,教学需求逐渐提高的今天,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1.2 高校教师对科技创新能力重视程度不足

受到高校教学体制的限制,许多教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活动中,对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程度不足,同时也没有对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了高校教师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相对缺乏。所以,现阶段高校教师应对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

1.3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从高校教学发展趋势来看,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体系建设质量和整体教学质量。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满足未来教学发展需求。因此,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2 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的是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为的是推动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十二五”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创新,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么看来我们的党是十分重视国民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那么学校就应该把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为主要的任务和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首先是教师能够保证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的完成一些科技研究。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已经成了潮流,我们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去积极响应,那么科技创新就是一个利器。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既能明确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教学理论是同样重要的,并且协调好两者的关系,让两者能够稳定良好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加强对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鼓励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保证科技创新队伍的壮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的科技水平足够高,足够发达,那么就会间接的推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目前高校教学发展来看,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关系到学校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满足实际需求,才能不断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所以,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很有必要。

2.2 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高校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提升整个高校的教学实效性。为此,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提高高校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2.3 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

从目前高校发展来看,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决定高校教师水平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全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

3 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的一些建议

3.1 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

具有合理的结构、综合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意识比较强,这些都是高校教师乃至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造就出来高层次高水平能够在世界排名一流的科研学者。但是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积极做好,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出现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等等高水平的人才。从现有的教学体制来看,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培养策略,才能保证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持续提高。为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树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观,应结合高校教学实际,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保证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3.2 根据高校教师特点,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

教师们接受新知识,新的思想,能够有效的把握对科技变化的认识。教师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用来补充自己在专业领域上的不足,能够跟得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才能够将最新最准确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自己的教育方案,在其中的方案中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对科技的创新项目和相关的动手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们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去,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爱好。

为此,高校在培养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高校教学实际,以及高校教师的特点,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并保证计划的可行性,达到提高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满足高校发展需要,提升高校发展的整体质量。

3.3 国家和地方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

国家和地方应该尽可能的投入资金去打造良好的平台,让有能力的教师和学生得到锻炼。教师可以自主创新教育方式,使得两者相辅相成,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制定行之有效的奖励政策:可行的奖励政策是鼓励教师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动力,制定一套有效的奖励制度,能够促进地方高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要努力打造实力强的科研队伍,关注对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让一些实力强的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并且适当给予一些科研的经费,保证教师的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给教师和同学创造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和才能的平台。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之下,加以适当的经济奖励和精神奖励,就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劲头,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我们的最终目的。

4 总结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跟随时代进步的时代感,在科技创新的教育中,既能够增长自己的能力,又能够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所在,体验到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我们需要积极的做好准备工作,制定良好的计划,才能够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海天,钱佩钟,孙毅.面向区域经济建设,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继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11):26-27.

[2]李丹,刘秀兰.依靠经济创新促进河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J].开放报道,2011,6(3):86-89.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 创造力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70-01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民族必将落后甚至走向衰落和灭亡。中国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以其卓越的创新能力为世界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遗产。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规格越来越高。我国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转型到大众教育,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社会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广大教育者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成为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振兴民族的前提和保证。

1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拓展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

从目前人才市场上反馈信息来看,社会用人单位尽管对文凭学历有一定的要求,但更为看重的还是应聘者具有的特殊才能和实践能力。而我国高校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恰恰是有文凭而缺乏实践能力,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遭遇尴尬,出现大学生在人才市场就业难的状况。

1.2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衡量人才的标准既要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水平,还要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高等院校正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来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3 有些大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规格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我国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低,这种差异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最大的困惑。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状。应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大学生学习实践创新的各种环境,已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所以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作为高校当务之急的大事。

2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受我国教育体制和高校教育管理观念的制约,依赖于高校教育改革导向和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已提高大学生,对于我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2.1 转变思维,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但要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而且还要强调“实践,实践,再实践。”

2.2 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加强学科建设,深化课程改革,调整教学培养方案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实践环节教学时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理工专业的学生,这个环节尤为重要,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的能力。加强学科相互融合,依照学分制培养计划,对相关相近专业进行交叉整合,适当减少必修课,尽量增加选修课的比重。这样才能适应大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资源保障。要建设一支熟悉教学规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首先以现有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为基础,通过派出学习和提高学历等方式,加大进修和培训的投入,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其次是引进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改善提高师资队伍结构;最后是大力发展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聘请这些单位中的技术骨干人才参与教学,解决部分专业教师短缺问题。

2.4 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高等学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更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过大,而教学经费投入却是捉襟见肘,后劲不足,一些高校只能在实验室建设上减少投入,减少学生实习时间,导致实习基地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校内实验室条件不够,仪器设备不足,管理人员专业技术素质较差,这样严重影响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时将一些优秀学生的好的科技创新想法扼杀在摇篮中,极大的影响了学生们的实践创新的积极性。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高校的领导层就必须加强实验室软件、硬件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也应该拓宽实习基地,为学生服务。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加大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提供广泛的空间。

2.5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大学生创新力、竞争力的各项活动。高校要发扬“传、帮、带”的作风,要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在本科教学中实行导师制,一对一的形式,指导学生搞实验创新,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手把手教给学生,同时帮助学生攻克难关及难点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信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利用的科研及管理单位,有针对性地举办各项竞赛活动,还应该组织培训学生参加全国性重大比赛。在竞赛中培养大学生攻关精神、合作精神、科技创新意识。其次,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讲座、研讨会、交流会,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大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进行科研、助研活动,参与教师主持的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活动。投入一些科研经费作为辅助支持。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高科研的积极性。高校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科技创新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5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创新。这种创新既包括生产上的创新,也包括经营理念、经营思想上的创新。因此,企业家应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才干,具有创新意识,要善于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新产品能够占领市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是把握市场的脉搏,依靠不断的科技创新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无论是提高产品质量,还是实行产业升级、培育优势产业,除了要依靠制度创新外,还需要狠抓科技创新。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弱,主要在于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新产品开发慢。而这一切的原因又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滞后。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一、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

近年来,我国在科学知识生产数量方面增长很快。从科学论文在国际三大权威索引――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文献索引(EI)和国际科技会议论文索引(ISTP)所占总数的世界排序来看,20世纪90年代前5年我国一直在15名左右徘徊,之后稳步上升,到2002年已跃居第6名。从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来看,我国2001年分别达到16万余件和近10万件,分别比1991年增加了263%和364%。近些年来,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相继涌现,如水稻基因组精细图绘制成功、13.1万亿次并行机研制成功,TD-SCDMA被确立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之一、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并网发电成功等。这些成就表明,我国在当今国际许多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促进了产业的技术改造,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外技术依赖的程度较高等问题和矛盾在近年来开始凸现。这种现象不尽快解决,必将使得我国众多企业未来不仅面临发展权问题,还将面临生存权问题。尽管我国近年来科研产出数量增加很快,然而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论文产出比较,占世界科学知识生产数量的比重仍然较小。从占世界SCI论文数量的比例上看,美国基本稳定在30%左右,英国、日本也都在8%左右,而我国仅占3%左右。更重要的是,从衡量科学知识生产质量的论文引用率来看,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科学论文的引用次数与美英德日等国相比距离较大,只与我国台湾和韩国接近。按照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生物医学的不同领域分析各国科学论文的影响力,得出的结论类似。这些数据显示:我国的科学研究还没有走出许多发展中国家基础研究所共同存在问题,即模仿跟踪多,创新突破少。在关键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突出矛盾。

技术知识生产的最重要指标是专利数目及其类型。专利是由各个国家自主授予的,很难进行全世界范围的比较。但我们可以从我国和美国专利申请和授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和专利战略的实施,我国专利申请量从2000年起大幅增加,2001年比1999年增长51%,从1999年的近11万件猛增到2001年的16万余件,在高技术领域内我国机构和个人发明专利的申请尤其活跃。但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发明专利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令人满意。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85年我国实施专利法以来,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约为2.2万件,而外国企业申请了14万件,是国内申请量的6.4倍。在目前近5万件我国授权的发明专利中,国外公司占了60%。2001年,外国人在华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占总数的52.5%和66.9%。特别是在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核心专利上,我国基本上受制于人。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缺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中以科技立国,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要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只有坚定地切实地实施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这是我们解决所有问题、克服所有困难的关键。这种战略的实施已经是我们自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是决定我们经济发展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决定我们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的根本。切实实施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是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实现我们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保证。

二、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发明的新技艺。科技创新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

科技以知识为本,知识本质上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成果,人的智能具有汲取原有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神奇的功能。尽管信息经济时代的智能机也拥有不断增大的知识生产能力,但它永远不能取代人的高级智能功能,和取代人的智力源的地位与作用。可见,知识为本,知识以人力为本,决定了科技创新首要的是掌握科学与技术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智力劳动群体的培育及其积极性的调动。

科技创新,关键在一个“创”字,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以达到另辟蹊径、缩小差距、后来居上的目的。这就是科技创新应遵循的原则。我国的资源有限,事事都创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弄清楚为何创新,怎样创新,创什么新,就显得非常必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需要有明确的政策规范。

科技创新也要有风险意识。有没有风险意识取决人们对事物有多少了解。知道风险有多大,风险在何处,才能决定自己敢不敢冒风险。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家少一点书生气,企业家能多一点书香气,情况就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科技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发掘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我们在进行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时,首先需要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

三、企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在发达国家,90%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体内容,80%建立了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把销售额的5%投入到研究开发当中。而在我国,2.8万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超过半数的中央企业科技投入不足主营收入的0.5%,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另有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全部国有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总和,还不如一个福特汽车公司当年研究开发经费的一半多。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不搞短期行为,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为满足子孙后代的需求,留下充分的资源、空间和条件,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优化是基础,经济持续增长是条件,社会持续进步是目的。这三大持续的实现,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我国的科技研发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一个鸿沟――科技研究与开发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一方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远离企业和市场,研究的许多项目目标不明确,甚至不符合市场需要;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强有力的研究开发机制。近20年,我国企业的进步非常大,但这个进步基本上是靠引进成果。引进是要受到限制的,靠引进推动我国的科技产业发展,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企业最强的生命力,就在于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竞争能力,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思想创新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实现企业发展由单纯的技术引进、加工组装向自主创新、自主制造转变。

四、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已形成世界性潮流,劳力、土地、资本等传统的生产要素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的战略性首要因素,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攻占这些科技高地的竞争已成为创新的主要焦点。科技集成成为创新的常用形式,当前面临的许多科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集成现有的技术加以解决,公司并购成为重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引进”、“跟踪”、“模仿”为主的对策型发展方式,不可能使企业在此创新时代获得必要的竞争优势。科技企业必须根据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科技创新战略。

科技创新的战略既要遵循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一些创新的逻辑。比如,原创优先问题、常规扩张与突变革命交替发展问题、路径依赖问题、知识的非线性迭加问题,等等。在创新的实践中要有所综合,有所创造,有所集成,有所超越。

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大力推进体制上的创新。创新更需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妄,科技体制的创新和良好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决不能以创新的名义,行主观意志办事之实,切忌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进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

科技创新离不开继承、科技创新离不开坚持、科技创新离不开积累,科技创新离不开借鉴,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还离不开落实。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继承的最终目的。勇于坚持才能有所创新,不能坚持就难以创新。科技创新,谋求的不是表面的华丽,而是一种实质性社会进步与企业发展。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价值观,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观念贯彻于科技政策的各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主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天人互惠共生的意识,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技价值准则,在科技政策中充分体现生态思维互利的科技政策价值取向。

篇6

1.1开发生产领域方面

首先,科研机构和人员对生产领域技术支持不足,重视不够。农产品科技产品结构相对复杂,这增加了农技推广人员在一些技术理解方面的难度,因此,科技人员在研究和开发时的工作地点不能完全局限于实验室,而且还应到田间地头进行相关技术指导,减少技术推广应用环节所遇到的各种阻碍,为科技产品顺利进入市场扫除障碍。其次,产与学、研、推广各环节严重脱节。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技推广是三个独立体,因此,如何将三者有效结合是发展我国农业所首先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1.2科研领域方面

首先,研究领域狭窄,局限于传统格局。粮、油、棉、麻等大宗类农作物一直是我国农业科研的重点,全国从事大宗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占全部农技人员90%以上,其中从事其他经济作物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和多种经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到10%。这反映了在研究环节上注重产前、产中,而忽视农产品深加工、保鲜、贮运等产后环节。

其次,研究机制存在不完善。目前研究机制缺乏鼓励制度,导致人员缺乏研究热情,工作积极性不高,许多研究人员仅仅是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应付研究,导致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科学研究后发现其研究并无现实意义。

最后,研究经费不足。农业研究需国家给予的经费支持,而目前我国发展有限,总体资金有限,需投入资金的项目多,这使得相应的资金投入量也随之减少而我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靠政府财政划拨,农业研究经费不足问题出现便不足为奇。

2农业科技创新措施

2.1完善推广领域

首先,需要将推广设备更新。结合原有的报纸、杂志、黑板报、学习班等方式,根据农村经济实际情况,完善农村网络体系,利用网络对农技进行推广,避免信息获得滞后问题。其次,招募推广人员并适当的给予补贴。农业科技的推广需要人力的帮助,农村存在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他们的认字水平较低,仅依靠纯文字类的推广宣传方式往往得不到好的效益,通过招募推广员,由推广人员进行讲解能起到较好的推广作用。此外,为保证推广人员不流失,给予他们适当的补贴相当具有必要性。

2.2加强开发生产

开发生产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创新。科研工作者在开发生产科技产品前,应当对当地的农业环境进行考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发生产,在开发生产过程中,将试验环境范围扩大到农地中去,结合农民对科技产品的意见反馈对科技产品进行试验修改。同时参照、学习国外农业科技创新较为发达国家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技推广较好融合的方式,结合我国农村实情及专家们的意见对我国较为薄弱的三方融合方式进行强化。

2.3重视科研

国家在农村科技创新方面适当的增加资金投入,农村相关部门拓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此外,国家应当完善农村科研项目制度,制定适当的鼓励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同时,对科研项目的制定及开展严格把关,避免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与农村科技创新项目无关的项目中,造成资金浪费。

3结束语

篇7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改革

1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

1.1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现状

科技管理体制的建设对我国科技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科技管理体制的好坏也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改变过去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科研活动有了较大的自由度,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科技管理体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

1.1.1 科研活动行政化管理

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以行政化管理为主体,行政色彩过浓,缺少适应科研活动审批、评价和监管机制,对科技管理的鼓励不够,不同科研部门的壁垒较深,科技资源分散。各种科研项目通过项目汇报、经费审批等方式来组织,各种会议、文件的需要通过政府管理机构才得到允许,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没有与企业经济紧密联系。这种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使得科研项目经费流向被行政机构所决定,这种外行管理的方式降低了科研活动效率,影响了科研活动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学术腐败。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只有得到进一步改革才能保证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

1.1.2 科技人才分配不均

由于我对专业技术人员户籍、编制等因素管理严格,对人才调配不够灵活,致使人才分配不均,一些单位人才匮乏,另外的科研机构却人才过多,使得人才使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域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差异大,也加剧了人才过多向发达地区涌入,导致部分地址科研人才稀缺,这些都对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在对科技人才的任用中,行政化的管理方式过于繁琐,科技管理体制中过多的行政事务浪费了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时间,降低了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

1.1.3 对科技创新缺乏保护

科技创新在如今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对科技创新保护仍有待提高,学术造假、剽窃专利的情形屡见不鲜,在保护知识产权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些行为无法得到根本的抑制,一些山寨产品更是大行其道,降低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与热情。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与对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国外发达国家对知识产品和创新的保护投入巨大,而且有着完善的科技评估与保护体系,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重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这些都是发达国家先进和成熟的经验,值得我国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重视与借鉴。

1.1.4 缺乏核心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核心科技创新对国家的科技发展而言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缺乏核心科技创新是我国长期的问题,众多企业中拥有核心技术的凤毛麟角,很多研发成果都是二次开发和加工,薄弱的创新能力这使得我国企业进一步研发和抢占市场时受制于人;而我国自己研发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仅为10%左右,远低于国外,这也导致了我国的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贡献过低。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对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不足,没有发挥指导性的作用,科研项目与市场项目脱节,科技管理部门没有做好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对接,降低了科技工作者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性,浪费了科研成果与资源。

1.2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2.1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面前,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提高科技创新能必须改革落后的科技管理体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使得科研活动更好的为全社会贡献力量,使得科技管理体制在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中起到科技资源配置作用,因此,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2.2 科技管理体制亟待提高效率

我国现有科技管理体制下,行政管理机构过多,对于相似的科研项目重复立项,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家没有协同合作机制,投入不足和浪费的现象严重,造成了整个科研体系的低效。不同部门对科研的投入分散,缺乏整合支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效率较低。

2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2.1 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中的科研主体谁高校与科研机构,担负着我国科研重大项目的责任,而企业在这个体制中作用较小,也就导致账了企业和科研院所之家的隔膜,成为了两个独立的研究体系,也造成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分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也在于此,一个健康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要求科技与经济发展不能分离,在科技创新扮演越来越重的角色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应该再科技创新中扮演更为关键的一员,科技管理体制中应该加大对企业的扶持,促进企业在科研方面与科研院所相互合作,让科研院所中的专家去接触生产实践,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率,重点支持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努力改变目前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的情况。对企业科研项目加大重视,提高投入,并且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为验收标准,促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经济成果。

2.2 优化科技管理体制中各方的职能

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管理方式的创新,目前我国的管理部门对科技项目的规划、审批、执行一条龙似的管理,这种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造成了科研体系整体的低效和不透明。发达国家的科研管理体制中,科研项目的决策、执行、监督各由不同的部门管理,每个环节简洁高效,相互制约。科研基金由专门的科研基金管理部门负责对科研项目预算、审批和管理。科技管理部门可以专门对投入的项目进行评价和项目跟踪管理,使得科研经费使用更加透明,管理更加客观独立。同时对项目实施的监督加大重视,完善监督机制,对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项目成果加大考核,由科技管理行政部门和科研院所自身共同监督,提高项目执行效率。

2.3 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

人才是科技创新中的动力之源,也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因素,在现有科技管理体制的基层上,应当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有限解决科技人才的户籍、编制问题,建立创新人才专项资金,对青年科研人才和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工作者增加资金投入,保证他们的科研活动顺利进行,重点培养杰出的创新科技人才,为我国科技发展事业储备人才。对于科研团队同样加强重视,现在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需要不同领域专家的合作,设立科研团队基金,保证科研团队的培养和建设,促进我国科技发展。

3 结语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决定了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趋势,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应该加快对就体制的改革,为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激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发展,使得科技创新成果更好的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涛,张瑞.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J].科技管理研究,2012(12).

[2]赖志杰.创新体系下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篇8

1科技创新与墨守成规的冲突及耦合

1.1科技创新与墨守成规的冲突:短期利益的损失

从短期利益上看,不可否认建立科技创新机制,鼓励企业科技创新,从企业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相度来说,短期而言是存在损失的。第一,资金投入可观。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主体——企业而言,推行科技创新,建立创新机制,必然要求他们在短期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而加大企业的运营成本。科技创新投入数目非常可观且持续;第二,后续效益存在不确定性。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法保证后期收益一定会实现,这就成为了很多保守型的企业投资者反对的理由;第三,对现有业务会有一定的影响。实施科技创新,与现有业务之间会有资源占用的冲突,对现有业务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响。

1.2科技创新与墨守成规的耦合:长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生共存的和谐发展关系。第一,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的市场行为。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不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改善产品功能,不断开发新产品,使企业效能更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第二,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民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将技术和市场、技术创新与资产运营以及投、融资活动结合起来,调整已有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带动整个企业的行业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配置,从而带动大量存量资产的重组,促进企业市场、人才、资源等的重组,同时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集约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第三,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球化挑战中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专有技术、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把握企业发展的竞争机会和竞争主动权。因此,培育、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将成为企业生存之本,为了更好地建立企业创新机制,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利益各方需要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科技创新,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长期出发,分析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

2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科技创新是一项企业、社会共同的事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行为,需要企业制度文化的保障也同样需要员工和社会的支持。科技创新过程离不开众多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总的归纳起来,主要的利益主体涉及政府、企业、同业竞争者等利益相关主体。因此本文基于利益主体的理性经济行为,对这些主体进行分析。

2.1政府的行为分析

市场作为一种最为灵活的经济运行机制,在理想状态下能够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作为市场的守夜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依靠政府干预,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政府希望整个国家的经济健康持续向上地发展。目前政府可以支持或者不支持科技创新,如果支持,必须要有政策的引导,配备各项资金及政策的支持,会有短期利益的受损,如果不支持,短期利益得到了保证,但是长期而言,市场守夜者的作用就得不到体现了,政府追求持续向上的经济得不到支持。为此,政府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方面,所站立的角度是支持。

2.2企业的行为分析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正如前面分析所言,在科技创新这个问题上,企业会有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所在,支持科技创新,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需要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也需要企业投资者牺牲部分个人利益。如果不支持,企业的投资者也好,相关利益方也好,短期而言,不会有利益受损,长期而言,后续的利益保障不一定能得到支持。但是,从短期上看,企业更多地会因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放弃科技创新,然而,如果企业具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其行为就会截然不同。倘若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能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企业就会支持科技创新。至于企业支持与否,与其他因素相关,特别是同业竞争者的行为。

2.3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分析

同业竞争者也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经济人,同业竞争的目的在市场竞争中希望能够持续占上风,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为此,在科技创新上,如果同业竞争者支持的力度较大,企业方为了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势必将不断地跟进甚至赶超,如果整个行业竞争者都墨守成规,则企业方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将大大降低。

3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3.1构建模型

在分析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方面,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发现,民营企业是否支持科技创新,除了自身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同业竞争者的行为。为了进一步分析,本文构建了同业竞争者和企业的博弈模型。该模型的假设前提条件如下。(1)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和消费者心理方面无法得到优势,又面临着众多的同业竞争者。(2)政府是市场守夜人的角色,为了使国家经济持续有效发展,政府的做法是支持科技创新,在政策上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短期内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会支付补贴S。(3)短期内企业为了支持科技创新,必须一次性支付经济成本C,但此时会获得政府的补贴S(S≤C),企业现有的经济效益为E,但由于科技创新会占有部分现有业务的资源企业的经济收益将会减少为aE(0<a<1)。(4)如果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由于市场对创新后的产品的需求增加,就会获得经济收益bE(b>1),如果企业没有发展科技创新,那么此时,会在c第二阶段丧失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经济收益就仅为cE(0<c<a<1)。(5)如果企业的技术落后于同业竞争者(同业竞争者支持科技创新,而企业不支持科技创新),则企业为了维持市场份额,获得企业收益,将付出额外的市场费用F。(6)本模型假设信息是完全的,也不考虑利率的影响,计算的是总效益。基于上述基本假设,建立企业与同业竞争者双方的博弈模型如表1所示。

3.2模型分析

从上述模型中,当同业竞争者支持并实施创新的状态下,企业支持与不支持科技创新的收益区别在于:Δ1=[(aE+S-C)+bE]-[E+cE-F]=(aE-E)+(bE-cE)+(S-C+F)如果令Δ1>0,则(aE-E)+(bE-cE)+(S-C+F)>0;从上述企业支持不支持科技创新,在于Δ1是否大于0,也在于科技创新后带来的后续收益能否弥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的补贴越高,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就越高。同时,因为技术差距引起的市场费用支出越高,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就越高。如果在同业竞争者尚未支持科技创新的情况下,则企业支持与不支持科技创新的收益区别在于:Δ2=[(aE+S-C)+bE]-[E+cE]=(aE-E)+(bE-cE)+(S-C)如果令Δ2>0,则(aE-E)+(bE-cE)+(S-C+F)>0;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在同业竞争者尚未实施科技创新的情况下,企业支持不支持科技创新,在于Δ2是否大于0,同样也在于科技创新后带来的后续收益能否弥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同样政府补贴会对企业科技创新带去较为实在的支撑作用。但是不管是Δ1还是Δ2,短期效益的损失(aE-E)和长期效益(bE-cE)的弥补是决定企业是否实施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aE-E)<(bE-cE),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会更加积极,反之则反。因此,企业是否实施科技创新在另一个方面也取决于企业对于科技创新效益的预测。另外,我们令Δ1-Δ2,则发现Δ1-Δ2=(aE-E)+(bE-cE)+(S-C+F)-(aE-E)+(bE-cE)+(S-C+F)=F;也就是说,在同业竞争者实施科技创新的情况下,实施或者不实施科技创新的收益差距比同业竞争者没有实施科技创新的情况下要来的大,因此,与同业竞争者无技术优势下的营销费用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因此,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对企业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4结论和建议

篇9

我国图书馆面向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理论研究也相对较多,并且多数理论研究都是构建信息服务体系思路的探讨,缺乏实际的设计案例,在实践中运用较少。从中小企业创新所需求的信息种类来看,信息需求的种类有有多种,例如从企业转型的角度来看,管理类信息需求旺盛等等。因此,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为企业提供的信息设计范围也越来越广,在新的网络形势下,一些信息服务平台也开始应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上,在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上也通过企业专题文献资源整合、知识服务、资料分类、Web2.0等技术手段来实现,有效的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信息服务。目前,在实践中,图书馆面向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开展的并不理想,有九成以上的企业都没有通过图书馆资料信息的服务来实现自己的创新信息需求,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想全面实现图书馆信息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信息需求对接,还需要一定的努力。

2图书馆服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图书馆有效的向社会开放,以及公共图书馆体制的改革,为图书馆参与社会竞争,为社会提供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图书馆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信息服务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2.1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需要扩展业务,并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而面向企业创新的信息服务不仅扩大了图书馆的业务面,增加了与社会的接触机会,还能够帮助企业自我完善,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中,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而完善自身的储藏,使图书馆信息内容更加丰富。

2.2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企业可以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料,有效的缓解自身人才资源的短缺,并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决策,同时通过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企业又节省信息建设的资金,从而满足了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3图书馆面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服务平台的模式

由于不同企业获得信息能力的差别较大,因此,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根据企业的需求和检索能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可以将其服务模式分为企业自检、馆引自检、定题馆检、企业馆检和馆检加工五种模式。

3.1企业自检

该种信息平台服务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己所需要的科技创新信息进行自己检索,其要求企业具有成熟的信息能力,并且企业清楚地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图书馆不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只需将信息资源开放即可。该种模式方便快键,只需馆企双方签订协议即可。

3.2馆引自检

该种服务模式是指企业在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的指引下来检索自己所需的创新信息。这种服务模式主要是针对对图书馆结构不熟悉的企业而设置的,图书馆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索引加工,并建立面向企业的分类检索目录。

3.3定题检索

该种服务模式主要是指图书馆根据企业提出的问题构建相应的信息检索服务,其主要是针对获取信息能力一般的企业而构建的。通常图书馆按照企业提出的问题,代为检索,这就要求图书馆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汇总,并将检索的结果反馈给企业,并且要求图书馆建立专门的企业信息服务部门。

3.4企引馆检

该种服务模式是针对那些可以大致描述出自身所需信息的问题,在图书馆分析后,由图书馆代替检索,然后反馈给企业。这种模式中图书馆也不强调对信息资源的加工,但是要求企业服务部门的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3.5馆引加工

该种模式是对既不能提出明确命题也不能对所需信息进行描述的企业,由图书馆根据同行业信息的需求,进而得出问题,建立索引关系。图书馆可以将行业发展状况等提供给企业,并提供各级的咨询服务,是图书馆面向企业服务模式中的最高形式。通常为了满足上述几种服务模式,还要求图书馆在现有的基础上,对馆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处理。首先,对内容的组织。由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涉及到的范围很广,而有些信息是图书馆中没有的,这就需要加强建设,进而全方位的实现面向企业科技创信息服务。其次,深度加工,在图书馆为企业创新提供信息支持的同时,图书馆需要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度加工,进而形成特色的数据库,实现更全面的信息服务。如提供技术发展研究报告等专业的论文共企业创新参考。再次,对信息资源进行设计分类。目前我国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分类大多数按照《中图法》或《科图法》来进行的,在面向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信息支持时,这种分类方法逐渐不能满足企业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进而有效的为企业需求服务。最后,可视化展示。通过可视化展示,降低创新信息的抽象性,进而提高大规模信息的处理能力,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使中小企业在对技术创新时能够及时发现占市场主导地位的技术,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4结束语

篇10

加快医院管理创新和增强医院管理创新意识对于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全面发展医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形势下,医院管理随着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必然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内涵的建设会逐渐取代数量的攀升和规模的扩充,要使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加快医院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2医院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医院管理创新的高级专业人才缺乏

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医院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条件,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级专业人才,医院管理创新对高级专业人才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正与世界接轨,我国医院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医院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医院管理创新道路必须走好,然而,目前大部分医院缺乏医院管理创新的高级专业人才,使医院管理创新工作无法高效能实施,严重影响了现代化管理创新医院的建设进程。

2.2医院管理创新观念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有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没有改变。如部分医院仍然坚持传统的管理观念,甚至认为只要医院能为病人看病,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医院管理工作就做到位了。并没有意识到医院作为公共社会资源的创新管理的重要作用,没意识到资源优化配置的巨大社会作用,从而使医院这一公共资源不能被社会充分共享,阻碍了医院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3医院管理创新的措施

3.1加强对医院创新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专业和高素质医院管理人才是医院创新管理的重要保障,医院管理者应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强化创新管理意识,并从一些先进的医院学习创新管理的经验及知识,在实际工作运行中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同时引进医院创新管理高级人才,为医院创新管理建言献策。此外,医院应加大中高层干部培训,使他们掌握医院创新管理思路,促使他们作为医院骨干在医院创新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医院管理者的工作起到协助作用,对医院创新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2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质量的竞争。作为科技密集型的现代医院,创新的尖端科技在体现医院社会价值,实现医院经济效益,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等多方面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①医院要从资金、政策、设备、人力等多方面鼓励和支持有利于医院发展和建设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形成自上而下的科技创新良好氛围。②医院要特别加大对医疗科技投入的比重,同时,医院要成立专门的专家论证领导小组,负责科技项目在投入实施之前的论证考核,以保证将投入落到实处,实现投入的有效性,使投入真正转化为创新科技,成为医院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力量。③调动全院各级临床医师在医院鼓励和支持创新的大好环境下,在各自的临床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相关领域开拓创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3强化落实管理措施

医院管理创新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使医院管理创新措施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必须加强管理措施的落实。医院要制定管理创新的总体规划,并将总体规划分步骤、分阶段的实施,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与评估,并将各个步骤和阶段的实施成效与医院的个人和科室的经济利益挂钩,从而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积极投入到医院创新管理中来,医院管理创新措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