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步骤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097-02

1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涵

金融风险是伴随着金融活动而产生的,主要是指资本市场当中的参与者在金融活动中对其资产和收入不确定性的显现,如资产或债务、未来收益等价值的不确定性或波动性。[1]

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就是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衡量和控制风险及回报之间的得失。金融风险管理任务之一就是对发生这种波动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大小作出有效判断。

2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涵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谓的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机制和手段,通过手段的调节,对市场进行引导,以达到调控市场的目的。面对复杂而难以掌控的金融市场,投资者的行为和目的迥异,难以进行追索,很难监控和把握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而一个好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在保证自身运行稳定的前提下,引导市场,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达到控制风险和引导市场的效果。

3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金融风险管理日趋重要。金融风险给金融市场、国家经济甚至国家安全带来的极大消极影响,在国际上,许多金融机构和组织、大型企业、各国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都在积极探求金融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来对金融风险实施有效识别、精确度量和严格控制。

4金融风险体系的管理建立步骤

4.1确立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4.1.1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指以最小的风险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从而实现经济单位价值最大化。

近代风险学者克莱蒙认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保存组织生存的能力,并对客户提品和服务,以保护公司的人力与物力,保障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海灵顿(Harrington)认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风险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

4.1.2金融风险管理目标包括的方面

(1)企业与组织及成员的生存和发展。这可谓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风险管理方案应使企业和组织能够在面临损失的情况时得到持续发展,在面对意外事件和风险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生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通过金融风险管理的运行,能够使个人、家庭、经济单位乃至社会免遭风险损失的重创。

(2)保证企业经营恢复正常运转。风险事故的发生会给人们带来程度不同的打击和损失,进一步影响或打破企业的常规状态和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甚至可能会使组织陷于绝境。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有助于企业快速回归正常运营。同时,使其尽快回到损失前的水平,并使企业尽快实现收益稳定增长。

(3)缓解消极情绪,提供安全保障。风险事故的发生一方面会导致物质损失,另一方面也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消极情绪。因此,通过心理引导,消减人们因意外灾害事故导致的心理压力,也是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4.2金融风险评价

金融风险评价是指包括对金融风险识别、金融风险衡量、选择各种处置风险的工具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对策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

4.2.1金融风险识别

金融风险识别是指在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隐性及显性风险进行系统的区分和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

4.2.2金融风险衡量

这是指对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或程度、风险范围进行预判和估计,并对不同程度的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4.2.3金融风险管理对策的选择

这是指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根据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优化配置各种金融风险管理的工具,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这是金融风险评价的必经之路。

4.2.险评估方法

(1)本量利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全称为产量成本利润分析,也叫盈亏平衡分析或保本分析,指分析有关产品的产销数量、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因素与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企业选择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多产品并使企业获得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决策。[3]

由此推算企业应该达到什么样的产量水平才可以弥补企业的总成本,即,盈亏相抵。这就是盈亏临界点分析。用公式可表示为:BE=FC/(SP-VC)。其中,BE表示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FC表示固定成本;SP表示单位产品售价;VC表示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企业业务量如低于此点,就发生亏损;反之,则获得盈利。

盈亏临界点作业率,该指标说明企业要实现盈利所要求的最低作业水平。其公式:盈亏临界点作业率=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正常开工的业务量

安全边际:指实际或预计的销售业务量与保本业务量的差量。经济含义是指表明销售量下降多少企业仍不致亏损。公式如下:

安全生产业务量=预计业务量-盈亏临界点业务量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实际业务量)×100%

销售边际率=销售利润/销售收入=安全边际率*贡献毛益率

表明只有安全边际部分(即超出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的贡献毛益率才构成为企业的利润。

(2)敏感性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是指从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找出对投资项目效益指标有重大影响的敏感性因素,并分析估算其对项目效益指标的影响程度和敏感性程度,进而判断项目承担风险能力的一种不确定性研究方法。

①确定敏感性分析指标。敏感性分析的对象是具体的技术方案及其反映的经济效益。故方案的一些经济效益评估指标,如:净现值、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都可作为敏感性分析指标。②计算该技术方案的目标值。一般将在常规状态下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数值作为目标值。③选取不确定因素。在进行敏感性分析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方案中变动可能性较大、并对效益目标值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例如:产量规模变动、产品售价变动、投资额变化等。[4]④计算不确定因素变动时对分析指标的影响程度。完成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时,则要保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变动其中一个不确定因素。以此类推,以此求出每个不确定因素本身对方案效益指标目标值的影响程度。⑤找出敏感因素,积极分析和应对,以提高技术方案的抗风险的能力。

4.3风险控制

金融风险的控制和处置是解决金融风险的方法和途径。现如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入,我们应当积极借鉴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先进经验以及新巴塞尔协议的范式与标准为指导,在我国金融界推行金融风险管理八项措施:

(1)风险预估及控制:金融机构要预判短期借进、长期贷出的风险,面对突发事件要有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

(2)套现能力:在资金不亏损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必须保持或增加其将资产转为现金的能力。

(3)分散化:金融机构应重视资金来源、贷款和投资种类多样化,防止过分依赖单一资金来源或投资种类。

(4)经营控制:金融机构要对所进行的风险交易操作需要严格的控制,及时注销信誉极低合作对象的交易,将损失降到最低。

(5)透明度:金融机构要通过交流和公示规避自担风险,建立投资者的信任和信心。

(6)资产质量:充足和高质量的资本准备将会提升其收益水平,同时应保证资本的充实度,以应对未知的风险。

(7)金融信息化:这是金融发展大势所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来降低交易成本,加快金融创新。

(8)金融技术的知识产权:政府和金融机构应注意保护金融技术知识产权,增加资金投入和科技研发力度,以保证金融安全。

5结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样地,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也需要不断进行修正和改进。我们也应该以一种理性的心态看待其建立。不同于其他体系的建设,金融风险管理体系需要不断进行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总而言之,一切衡量风险的指标都只是辅助风险控制的方法,而真正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还要依赖于对于风险以及整个市场的研究和了解,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市场波动,维持整个体系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史春魁.金融风险管理理论论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介版),2007(3).

[2](美)Scott E.Harrington,Gregory R.Niehaus.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1.风险管理的体制性差异较大。

论文百事通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以及市场调控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运作规范,具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得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

2.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比较明显。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其中包括:(1)风险甄别系统。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2)风险报警系统。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3)风险决策系统。确立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4)风险避险系统。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5)全程监控系统。对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理和控制,并做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而这一点正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当前,国内银行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的问题。

3.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4.人为的行政性垄断导致银行运行的低效率和高风险。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导致了银行业竞争不充分,甚至是垄断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还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而资产结构的单一化必然会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困难。

5.产品单一,创新不足,盈利渠道狭窄,无风险盈利产品比例偏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是存贷利差,而中间业务、新业务等无风险盈利产品偏少、偏低,这样,就造成盈利越多,管理压力越大,管理成本越高,未来的风险越集中。

二、如何构建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1.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权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所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离的现代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并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在国有银行改制过程中。应明确区分出资人的所有权与银行独立法人的财产权和经营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银行执行管理机构并分别赋予其真正意义上的权利和责任。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原则.重新梳理产品和业务流程,相应调整组织机构、部门、岗位和员工安排,建立真正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有利于一体化营销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体制,为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2.改革单纯追求数量型的经营管理理念,创建现代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银行转化而来,在几十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经营管理理念。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涵盖银行全要素、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结合自身的实力、业务特长、市场定位、经营理念、经营宗旨等,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才能使之真正起到统领国有银行经营发展的作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变单一的“贷款管理”、“存款管理”等数量型管理模式,树立起全面风险管理观念,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从银行内部自觉防范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将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科学管理统一起来。

3.尽快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是国有商业银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涉及到整个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和银行内部对于数据的采集和运用两个方面。从外部看,我国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刚刚开始,需要政府起到推动和规范作用,由政府协调,银行监管、工商、税务、司法等各职能部门配合,搭建数据平台、规范立法等.建立覆盖全国统一的企业代码、个人身份证标准,并确定其惟一性、终身性,以此代码或号码为基础建立整体信用数据库.汇集企业和个人的各类信息,并确保数据的共融、共享。同时,通过立法等形式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促使其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银行及其他单位提供、有效和规范的中介服务。

从内部看,国有商业银行在外部环境不够完善且短时期内难以完善到位的情况下,应依靠自身力量加快内部基础数据库建设.规范数据采集的范围、来源和标准,加强对数据采集、录入和数据分析运用人员的培训.特别要通过培训提高有关人员对所采集数据的分析、识别和把握,确保数据真实和准确.同时,做好自身内部基础数据的返回验证和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风险管理模式。国有商业银行在完善内部基础数据库的同时.也要相应改变对于各类数据分析、监测的手段,提高数据运用的技术含量,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尽量避免数据在内部各环节传递过程中出现的衰减和不实.保证数据分析结果的真实与准确。

4.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研究内部评级法(IRB).改进国有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和贷款分类管理方法。新巴塞尔协议对信用评级提供了两种方法、如果国有商业银行采用其中的标准法来计算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要求多数企业提供外部评级结果.但现阶段我国的中介评级机构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单纯依靠外部机构的评级结果来确定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资产的信用风险权重是不妥当的。而如果不采用评级直接套算标准法系数.大多数信贷资产的风险权重只能定为100%或150%.这将严重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敏感性。事实上,我国社会中介评级机构的现状在短期内是很难根本改变的,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实施新巴塞尔协议下的标准法缺乏足够、必要的外部条件。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必须以新巴塞尔协议的推广为契机,积极推行内部评级法,建立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改进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定的指标分类和标准值,科学考虑地区、行业、规模、性质等差异.改变评级的固定频次为动态频次,增强其时效性。使信用评级具有较高的代表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并把信用评级的作用重心从单纯的信贷调查、审查和审批环节转移分散.增加对条件准人、风险预警、贷后跟踪管理等指标的重视和运用。当然,在这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内部信用评级的一些技术性工作.也还要充分考虑借鉴外部评级机构的做法和意见。与此同时.进一步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加快推进贷款分类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设立标准,把对客户的信用评级结果与其信贷分类结果结合,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某项银行债权的风险暴露程度.为实行内部评级法和全面风险管理提供经验。新晨

篇3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国家法律体系不断健全,税收征管手段不断增强,促使企业必须依法纳税;随着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经济业务情况日益复杂,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也随之增加。这样像以往简单仅靠某个部门(财务部)或某个人已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税收环境,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管理机制来控制税务风险,从而实现降低纳税风险,促进企业依法纳税。

一、概念

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分支,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部分。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税务责任的一种不确定性,一方面是指企业未按照税法规定承担纳税义务而导致的现时或潜在的税务处罚风险;另一方面是指企业因未按照税收程序法的要求办理相应的手续导致企业丧失本该享受的税收优惠、税额抵扣等税收利益。

二、目的和意义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的是为了健全企业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纳税风险,促进企业依法纳税。

三、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一般包括:管理目标、管理组织机制、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机制、风险控制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信息管理和沟通机制以及监督和改进机制,简称“一个目标五大机制”。

(一)税务风险管理目标税务风险管理目标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宗旨,对整个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起到总体指导作用。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税务风险意识及态度,以及行业惯例、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等因素,对税务风险管理目标设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因此设置适合企业发展的税务风险管理目标非常重要。对于刚成立企业、小公司来说,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基本上是以符合税收相关规定和会计制度及相关规定作为管理目标,比如纳税申报、税务登记、账本凭证管理、税务备查资料等等。随着企业发展、税收风险增加,企业会逐步建立相关涉税处理规定、制度,制定涉税事务操作流程,这时企业会以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纳税风险、促进企业依法纳税为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二)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制任何有效管理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组织机制,有效的管理组织机制的核心是明确的管理职责和权限,税务风险管理也不例外,必须建立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制度,明确部门、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如何建立有效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制?首先,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管理目标需要设计税务风险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责和权限。其次,对税务风险管理岗位设定岗位职责。1.组织机构设计遵从成本效益原则规模小的公司或刚成立企业,可以不需单独设立部门,只设税务管理岗位,甚至不安排专人只设岗位,这种设置并非不可行,只要确保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便是可行。说到底任何管理必须遵从成本效益原则,如果管理产成的效果不能弥补管理成本,那还不如不管。规模大、经营复杂的企业,可以单独设立税务管理部门和独立岗位。如图1、图2。2.建立制衡机制制衡机制,就是一种对权力的制约和平衡的制度。一般包括:部门、岗位责任制度,业务程序文件、控制流程,决策、执行和监督等不相容岗位分离机制,重大事项决策机制等。3.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计根据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要求,遵从成本效益原则,结合内控制衡机制,建立合适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一般从三个层次考虑: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具体负责部门、监督评价机构。由企业董事会及类似机构制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和管理制度流程,具体涉税处理部门负责日常税务处理和税务风险管理,监督评价部门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有效性进行评价、考核、监检。

(三)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机制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是税务风险的事前控制管理,也是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和监督基础。1.税务风险因素影响企业税务风险的内外部因素很多,主要有:企业领导税务风险意识和对待态度、机构人员配制、专业水平、经营模式和工作流程、制度健全性及执行能力等企业内部因素,国家政策、行业惯例、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等外部环境因素。2.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税务风险识别的方法,一般有按税收种类进行税务风险点管理和按业务活动产生的税务风险点管理等方法。企业结合二种管理方法建立起税务风险点管理清单,进行快速有效地税务风险识别和风险点控制。(1)按税收种类进行税务风险点管理方法通过按税收种类进行税务风险点梳理方法来达到对企业税务风险识别,此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指导性,可以应对各种经营活动产生的税务风险,但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相关税收法规理解程度要求高、专业性强。我国现行税收种类,主要分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已经取消)、关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企业可以根据相关税收法规,建立起各税种主要的税务风险点作为企业税务风险识别依据。税务风险点一般表现为是否及时、完整、准确的履行纳税义务。如增值税税务风险点:确定增值税纳税义务时间、确定增值税应税收入金额完整、确定增值税适用税率正确、确定增值税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等,对其是否存在税务风险进行描述和规范。(2)按业务活动产生的税务风险点管理方法按企业业务活动情况,梳理出各种业务活动形成的税务风险点。如采购业务活动,及时取得合法票据、按购销合同缴纳印花税的税务风险点;销售业务活动,及时准确开具发票、销售收入确认、按购销合同缴纳印花税的税务风险点;税务申报作业,税据填报、审核等不相容岗位设计的税务风险点等。3.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清单和例外事项汇报管理税务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对公司内部控制流程进行全面梳理,结合业务特点,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步骤,筛选出具有影响公司实现税务风险管理目标的税务风险点,建立常规业务税务风险管理清单,对常规业务税务风险进行事先规范管理和控制。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特点,将出现风险可能性概率大小、税务风险影响程度高低,划分为重要性风险和一般性风险。如图3:4.建立税务风险评估机制企业制定税务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及相关程序制度,有序开展税务风险评估。税务风险评估可以由企业税务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并制定评估方案,组建评估小组,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协助实施;也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协助实施。利用评估机制不断完善改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清单,指导工作。

(四)税务风险控制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1.结合企业工作流程,将税务风险点融入企业内控中税务风险管理以控制税务风险为出发点,根据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清单,结合企业程序文件、工作流程等管理制度,把各个税务风险点融入各业务流程中,这样达到税务风险控制与企业经营业务内部控制完美结合。2.建立税务风险预防性控制和发现性控制机制为确保企业涉税岗位、涉税行为和涉税事项处理规范、有序、合法,以达到最大限度遵从税收法规、降低纳税风险目的。企业应当结合企业内控机制,系统性制定相关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及办法,对涉税业务管理、工作流程以及税务风险预防性进行控制。针对企业偶发性业务,在发生时进行税务风险分析,查找相关税收政策或咨询外部中介进行涉税事项处理。3.重大涉税事项事先评估、报告机制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进行重大对外投资、并购或重组,发生经营模式改变以及签订重要合同等重大经营决策时,应事先由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对涉税事项进行税务风险评估。企业因内外部税收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可能产生的税务风险把握不定时,可以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以便避免承担不必要的税务风险。

(五)信息管理体系和沟通机制管理的另一角度理解,管理就是基于对信息变化的掌握与目标的对比,采取相应措施对变化信息做出的有效回应,如制度、措施、决策等。所以税务风险信息有效和沟通渠道的畅通,是确保整个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有力保障。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确保企业税务管理机构之间、与各管理层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反馈,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对可能发生的税务风险进行预防,对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多渠道税务信息沟通机制,在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税务部门、企业与中介机构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有关税务政策沟通、交流。

(六)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机制任何有效管理都离不开有效的监督,从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角度来说,权利需要制衡,责任需要落实。因此企业税务管理机构应制定评价方案,组建评价小组,定期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持续不断的改进(见图4)。

篇4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风险管理体系;途径

一、前言

就目前市场竞争形式来看,金融危机的席卷使我国企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式,企业要在这种恶劣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就必须保证自身资源充足的同时具备各种应付风险和问题的应变能力。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税务风险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必须督促自身积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行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并且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税务风险的有效预防和处理,从而保证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内容

无论企业的规模、收益如何,一旦设计到税务问题,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税务风险的问题。企业存在的目标是为了盈利,所以开展的活动也都是围绕经济效益而开展,纳税行为也不例外。许多企业采取各种形式去逃税、漏缴税,虽然为企业谋得了短期经济效益,但是却为企业的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风险隐患。通常情况下,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大多就是企业未按相关税收政策而发生的税收风险以及盲目进行节税而放大了某些税务风险这两个方面。按照涉税环节的不同可以将企业税务风险大致划分为:第一,由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或业务流程制定不规范而引发的税务风险;第二,没有完全领悟税收政策而引发的税务风险,主要体现在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特殊项目的确认上,如优惠税率的使用等;第三,由于财务处理不当或者关联交易而引发的税务风险,如企业内部融资等;第四,发票管理和税务处理引发的税务风险,如增值税发票的保管、营业税的处理等;第五,在缴税申报及缴纳的过程中,由于不及时性或其他问题而引发的税务风险。按照税务风险的影响程度可以将企业税务风险划分为:第一,资金风险,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直接的影响;第二,违法风险,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在纳税处理上有意无意的违法行为有可能直接构成犯罪;第三,信誉损失风险,一旦企业涉及税收违法政策被暴露出来,会直接对公司的声誉造成恶劣的影响;第四,税收政策风险,这是企业违反了一些税收法律相关规定而导致的无形损失。

三、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从目前企业税务风险的现状来看,可以从主观和客观原因来分析。从主观原因的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来体现:第一,企业纳税意识薄弱,忽视了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第二,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导致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秩序管理;第三,企业对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管机制设置不合理,制度不监督;第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专业能力有限,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不够全面。从客观原因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第一,目前我国企业税务制度不健全,漏洞太多;第二,具体税务执法工作落实不到位,需要进一步规范;第三,税收政策自身存在不确定性的特征,企业与税务机关因为各自的利益及出发点不同,博弈在二者之间总是客观存在。就目前而言,产生企业税务风险的客观原因一时之间难以消除,企业对于此也是无能为力,唯有从主观原因着手,不断增强自身的税务风险意识,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管理,构建完善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四、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途径

(一)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企业税务风险不仅有内部和外部的原因,也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因此要解决一系列企业风险问题,要求企业必须把握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如全面风险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主要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策略、信息沟通、问题监察等八个部分组成,税务风险管理应以此为理论基础,详细的了解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方法,及时准确的编制企业适用的税法规范制度并不断更新;建立及完善健全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及更新系统,保障企业税务管理系统与国家法律规范的标准保持一致,以此来构建科学的、全面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企业科学、有效且全面的税务风险管理。

(二)制定风险控制流程,设置风险控制点

我国税务局颁布的《大企业税务风险指引》的文献,其中明确指出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并且为一些具体的税务风险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措施,不仅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使得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企业应该在围绕《指引》展开一系列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设置税务风险控制点,采取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建立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机制。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与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联系企业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并且严格落实制度具体方案,最大限度的控制企业的税务风险,杜绝企业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三)遵循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特殊原则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求企业必须遵循及时准确申报、按时缴纳、绝不拖欠的特殊原则,坚决履行企业纳税任务,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税务风险对企业正常运作的影响。除此之外,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要求企业还用遵循成本效益、全面性、可操作性、目标导向性以及有效性等原则,帮助企业成功化解各种税务问题,并且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提供指引,从而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四)提高税务风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普遍风险意识薄弱,这也是制约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发展的一大问题,作为税务风险管理的主心骨,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发展,避免出现因为“谋私利”、“中饱私囊”等的现象。同时增强对风险的预知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税务风险带给企业的损失。

(五)规划税务风险应对策略

税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可大可小,企业对风险的应对也有多种策略,可分为可接受、逃避、转移、小心管理等。因此,在处理税务风险上可按照税务风险的危害程度来选择应对策略,对于比较容易发生且风险影响大的风险尽可能的避免;对于比较容易发生但危害程度小的可选择转移;对于发生几率小危害程度也小的风险可选择小心管理的策略,尽量控制风险使其合理化;对于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都小的风险,就可以选择可接受,适当适量的风险反而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保障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遵循纳税原则,把握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重视相关的政策依据,重视税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风险意识的培养,构建一整套科学且全面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税务管理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软实力,巩固企业的竞争地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朝霞.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浅析[J].现代商业,2011,(35):227-227.

[2]胡一梅.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3.

[3]刘茜.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2.

篇5

关键词: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范围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值得借鉴的经验

商业银行有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据了解,国际、国内先进的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及部分发达地区农信社都实行了全面风险管理,积累了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如建行引进了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构建了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了各环节的整体联动和有效制衡,建立了风险部门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大了对集团客户的监控力度。建设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为:总行设首席风险官,一级分行设风险总监,二级分行设风险主管并向县级支行派出风险经理。实行授信业务平行作业,即:信贷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及专职贷款审批人按照各自的岗位职责,遵循既定的操作流程和“双线”汇报线路,对各自的作业结果独立承担责任。风险经理在平行作业中对其上级风险主管负责,对《客户信用评级报告》、《项目评估报告》等风险揭示的充分性、准确性负责。专职贷款审批人在授权内对其客户信用评级、授信审批决策的合理性和授信审批质量负责。信贷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和专职贷款审批人,在同一授信业务流程中,通过岗位制约,最大限度地避免,从而降低风险隐患。

二、县级联社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议

1、整合机构完善职能,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对县级联社风险管理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在贷前、贷中和贷后三个环节与信贷部门平行作业。在同一业务流程中,以客户为中心进行业务协作,加强各环节的整体联动和有效制衡,两个部门“四只眼睛”共同防范风险。实行两条线汇报,即:信贷和风险部门独立向联社领导汇报贷前调查、资料审查情况及建议,联社领导根据两个部门的汇报情况做出正确决策,从而保持风险管理体系与业务管理体系的相对独立,增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实现风险管理科学化、制度化,逐步达到“一个流程齐调查、双向汇报堵漏洞、三个环节相制衡、四只眼睛盯客户、综合协调防风险”,提升县级联社的风险管理水平,为业务经营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县级联社的风险管理流程:

首先是业务受理然后是调查评估接着资料审查再由县级联社贷审会审批然后是县级联社理事长审定再贷款发放到贷后检查过后就是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价和风险预警、风险处置最后是贷款逾期督办后就是保全资产然后再依法清收处置后就是贷款收回了。

(2)基层信用社的风险组织框架设计:

在各个信用社的风险主管的设立中,城区联社所属信用社的风险主管由副主任兼任,按照业务种类分别设个人业务风险经理与公司业务风险经理,这也是依据城区与乡镇信用社的情况有不同而实行的区别对待。

(3)基层信用的社风险管理流程:

首先是业务受理然后是调查评估接着资料审查接着就是信用社贷审组审议然后是风险主管意见然后就可以贷款发放接着就是贷后检查与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价还有风险预警与风险处置随后就是保全资产最后就是依法清收处置再贷款收回就可了的。

(4)营业网点的风险管理设计:

各个营业网点的风险管理员享受网点负责人的待遇,实行垂直管理并且由网点会计兼任。不参与经营考核。主要履行:①监督出纳、信贷、储蓄等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②是对会计出口严把关:监督整个贷款发放的过程,对上级信贷审批条件与限制性条款的落实情况进行审查;③是定期或不定期查库;④是加强授权与密码管理,对柜员监控到位、防范到位、检查到位;⑤是监督综合业务系统柜员操作20条禁令执行情况,防范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⑥是定期监测与评价风险状况,撰写风险管理评价报告这六项风险管理职责

2、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夯实风险管理基础。

逐渐建立和完善报告机制、风险预警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要做到管理有目标、工作有评价、部门有制约、操作有制度、过程有监控、风险有监测、岗位有职责、事后有考核才能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保障。①是加强制度执行力度,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效防范各类风险。②为了实现制度的科学性、适用性与可操作性,修改完善现行信贷、风险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③是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加强部门协调配合。风险管理人员与信贷、监审等相关部门人员享有同等的信息访问权限,加强与其它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收集、汇总在贷款管理、跟踪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风险信息,分析其可能对农村信用社产生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形成分析报告,为联社领导决策提供参考。风。④是建立风险识别体系。要借鉴商业银行的经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内部风险评价方法,逐步建立涵盖所有业务的风险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

3、培育风险管理理念,实行全面风险管理。

各县级联社要提高对全面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培育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一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文化,防范道德风险。积极培育和强化全员风险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和风险观,培育人人对风险负责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加强员工队伍建设,防范操作风险。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发生的案件大多因操作风险控制不力所致,如何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县级联社首先要净化风险源头,在新招聘员工时坚持做到“四化”,即:市场化、多元化、精品化和专业化。定期对各业务岗位人员进行岗位轮换,落实强制休假和离岗稽核制度,净化经营环境。三是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可持续性发展

融资性担保公司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经国务院规定部门的同意,主营一般放款、商品流通等项目的资金融通及担保业务,又可经营为法律诉讼、合同履约等有关的担保业务,还能以其自身所拥有的资本对外投放,并接受私人及其他经济实体托付从事财务管理服务,更有甚者有的还从事吸收储蓄及企业存款、放贷等业务。因其经营内容包含不同业务区域、不同实体,管理风险不仅种类繁多且难以控制,所以适度平衡经营风险对担保公司的长期成长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面以担保公司为例,从内外部风险产生原因、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风险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方面,探讨从根本上适度控制融资担保风险、最大限度地防止重大风险发生的途径。

一、融资担保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担保公司经营所遇到的各种风险,从根本上来说有:外部经济环境的多边性,内部业务环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各种中小经营实体的担保申请人是担保公司的主要客户来源,不仅是其成长和壮大的根基,也是出现不确定性风险的主要因素。针对上述中小经营实体,担保公司要擦亮眼睛,细心鉴别、估计、选择,从而将业务经营的不确定性控制在合理水平甚至最小。

1、外部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1)地方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不同地方政府对担保公司制定的政策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具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性、条条管辖烙印。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具体的业务办理时,如果出现政策方面的争议,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都会从本部门的立场给予不同的答复及解决方案,从而让担保公司在办理一些实际业务时,碰到大量的难以处理的难题,结果使得一些好的业务项目要么失败,要么加重了最初可以防止的不确定性风险。

(2)法律不健全。在许多地方,尽管很多地方主管部门认识到组建融资担保公司对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性,而有大量地区也建立了一部分担保公司,可是因为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没有建立配套的法律体系,担保公司的法律地位得不到明确,性质也难以界定。在现实中就带来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资本筹集不稳定,商业银行难予认可,经营实施难等难题,从而产生了法律方面的风险。

(3)外部市场的不稳定性。融资担保公司的主要任务是支持中小经营实体的成长,打破其融资瓶颈。但中小经营实体的主要特征是对风险抵御能力弱,地区经济产业的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国际政治及经济形势的动荡,也会给这些中小经营实体造成很大的打击。中小企业一旦遭受打击,融资担保公司也会因它们加重了所经办业务的风险。

(4)社会信用的缺失。信用风险是融资担保公司最主要的风险,在我国由于社会总体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就全国来看,信用意识不强,信用方面的法律规定罕见乃至缺失。所有这些环境相对于融资担保公司来讲,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誉门坎。

2、内部经营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1)缺乏内部经营制度约束。担保公司的经营主要靠声望及良好的信誉,具体办理的是各种不确定性担保业务,所以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必须结合担保公司自身具体情况,建立一套规范的企业内部经营风险制度。担保公司所在的行业是新生事物,普遍存在缺乏成熟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有些制度的欠缺能够借助相关老行业的制度来克服,还有少量制度可以借助成立较早的担保公司的风险失败案例来控制,但隐藏的制度却是只有经历了风险损失的重创后才能够找到。

(2)公司人员道德素质低。担保公司经营的是声望及良好的信誉,所以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除了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外,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连企业内部人员都不遵守行业规矩,那么将会给融资担保公司自身带来不可估量的道德风险,造成业务经营上的巨大损失。

(3)担保业务经办人员缺乏轮换。主要是是担保公司拥有一些常年业务客户,负责的具体经办人员不轮换所潜在的风险。同一个业务经办人员多年负责相同担保项目,优点是与老客户打过交道,有一定基础,能提高业务经办人员的熟练程度及效率。潜在的的风险就是具体经办人员套路化,对具体业务潜在的风险缺乏应有的警觉,即使客户的财务状况下滑,本来应压缩担保数额,但由于是老熟人,打不破脸面,仍保持担保数额不减。将来如果客户财务状况急剧下降,就会给企业自身造成本来可以事先避免的损失。

(4)盲目扩大担保业务量。全部依靠担保为主打业务的融资担保公司,担保金额的多少可作为评价企业强弱的尺度;第二是实收资本金的存款收益,随着公司的资本金的增大而增大;第三是地方政府投入的财政补贴资金,法律规定财政补贴资金在一定时间,可以用作担保公司的风险准备金,不得自己转作他用。冻结时期已过,担保公司在以财政补贴资金为应纳税所得额,交纳税后,可用作公司的实收资本。这一行业经营的高度不确定性的特点,迫使担保公司盲目追逐担保业务资金量的扩大,从而会给企业自身带来放大几倍的潜在经营风险。

二、融资担保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1、建立立体的公司风险管理层

(1)风险管理的第一层。由经营部门主管、项目主管、客户经理组成风险控制团队,针对每项担保项目做实地风险评估、筛选,形成公司风险管理第一层防御力量。

篇7

关键词:港口工程;风险管理;分析

Abstract: port engineering degree of attention more and more high, but want it to play a good social function must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risk.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previous experience, the port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port engineering; Risk managem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U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愈加繁荣,而作为贸易流通的口岸,港口在促进区域经济与地方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每一项工程活动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港口工程也不例外。为了确保港口工程建设能够顺利,并较好的实现成本目标、工期控制等,则必须加强工程的风险控制,有效识别风险识别、估计、评价等,并做合理解决。

一、港口工程风险管理

通常情况下,风险指的是在一定环境中并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存在对预定结果有影响的因素。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且其造成的后果随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而或大或小。港口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指的就是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实现项目管理层对项目活动所隐藏的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以最小的成本、最低的风险实现工程项目的整体目标。港口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有别于一般的建筑工程项目,有其自身的构成要素、分析层次和内在结构,风险管理人员应根据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建立全面统筹、合理安排的系统意识。

二、港口工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作为港口工程项目管理的分支,风险管理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港口工程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资金投入大、机械设备多、工程量大、施工时间久,而且施工环境也都各有差异,施工设备依港口需求而定,土建和设备的接口界面较多。这些因素使得港口工程的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港口工程风险管理过程

港口工程的风险管理需要有计划的逐步展开,具体来说可分为五个过程,分别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

1.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做到准确的识别风险,才能较好的继续后续工作。如果未能正确识别所有相关风险,则会对未能识别的风险丧失处理的计划。港口工程风险的来源较多,施工人员的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造成巨大的风险,所以只要存在未能及时识别的风险,即使风险处理计划非常完善,而对于整体工程来说,都是存在缺陷的。

1.2风险评估

港口工程风险各种各样,而且发生的可能性也不尽相同,产生的后果也或大或小。管理人员应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对风险可能发生概率以及造成的后果进行准确的评估。尤其是制定风险解决方案时,风险等级和发生概率的掌握更是关键。只有熟悉上述信息,才能准确评估风险,并制定出正确的风险处理方案。

1.3风险应对

风险评估之后,要根据风险的不同性质和决策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采取正确的应对办法。一般来说常见的解决办法有: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等。而不管选择哪种应对措施,都应遵循四个原则,即可规避原则、可转移原则、可缓解原则以及可接受原则。

1.险监控

风险监控指的是对已经识别的风险和对应的管理措施加以跟踪,以便及时发现残留风险和识别新的风险,对风险应对措施要严格执行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调整,密切关注并详细记录这些措施对于解决风险的有效性和解决程度。风险评估者不一定能够将所有潜在风险都一次识别出来,而风险监控则可以在实际作业中进行再次论证,实现了风险管理的纠偏,将所有风险全部击破,因此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5风险管理后评价

港口工程风险管理工作结束后所进行的评价工作称之为风险管理后评价,主要针对港口工程风险的目标、行动过程、效益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扬长避短,取精弃糟,从而促使工程项目的决策者、管理者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走弯路,节约风险管理的成本,提高风险决策与项目管理的水平,对提高港口工程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港口工程建设程序

多个相互关联的项目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港口工程,各项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管理界面较为繁琐,实施之前应全面、系统的进行整体规划,以保障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下面将结合大部分工程所采用的建设程序,对施工过程中的五个阶段进行具体描述,通过施工阶段的划分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和监督项目的管理过程,而且能够使各项目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

2.1前期的准备工作

该阶段应重点注意对港口工程将要完成的工作做详细的分析,并进行必要的项目商业论证,对备选方法加以评定和筛选。明确工程项目的方向,充分体现业主的组织战略。同时开展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

2.2项目的启动阶段

在确定了港口工程项目初始方案后,要深化项目的实施方案,以便明确项目结构,从而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另外,还要完成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来判定该项目是否可以实现预期目标。

2.3项目的计划阶段

在港口工程项目的设计、项目管理的各项计划完成后,应建立完整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了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工作都在该阶段完成。

为项目实施打下基础。

2.4项目的实施阶段

港口工程的施工阶段,业主、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将对施工合同中所包含的子项目进行协同管理,以及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协商和解决,从而保证工程能够顺利的进行。

2.5项目的竣工阶段

此阶段,所有单项工程均已完成,整体工程进入竣工验收阶段。项目的移交工作主要指实物与资产的移交。同时完成各项合同关系和善后工作,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

3风险管理范围

港口工程管理是一项包含了诸如工程质量、安全、成本控制、施工进度等方面在内系统工程管理,因此港口工程风险管理所涉及的范围也非常的广泛。

3.1人员风险

工程人员是工程风险管理中重点注意的对象。工程的高风险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良好个人素质,以保证工程能够在安全控制的条件下施工。不管是技术工人与机械操作人员都应加强自己的业务技能,熟练完成工程中的相应的项目。另外,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对于工程的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管理人员缺乏施工经验和管理能力,工程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

3.2经济与管理风险

工程经济与管理风险是另一个重要的风险来源。港口工程建设是资金流、信息流、物理流等的集成。资金是港口工程顺利进行的有利支撑,如果资金不到位,毫无疑问会给工程的顺利施工带来严重的影响,业主与施工方会不择手段的降低工程成本,具体体现在:一是合同定义不清楚,由于人为原因或非人为原因,不能准确定义一些问题;第二,合同条款订立不平等,没有充分的、合理的依据;第三,条款遗漏,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对业务不熟悉的业主所拟定的承包合同当中。由于他们不愿意沿用普遍遵循的条款,而自主制定,却往往存在条款不完善、遗漏事项颇多的现象,而导致港口工程存在极大的风险,影响工程质量,从而降低工程项目的经济收益。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港口工程越来越备受瞩目,如何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而风险的有效解决则为这两个方面的实现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因此,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港口工程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应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凌辉,王海峰,俞海雷.港口工程全寿命风险管理[J].中国水运,2008,8(8):56~57.

[2] 史晓刚.浅析大型港口工程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港湾建设,1999(5):62~63.

[3] 张建航,彭建华.风险辨识技术在港口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9,194(4):128~132.

[4] 张凌辉,王海峰,俞海雷.港口工程全寿命风险管理[J].中国水运。2008,8(8):56~57.

篇8

一、风险识别

(一)内容 对于集团企业而言,进行财务风险识别就是要详细分析自身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财务风险,具体是指:找出可能存在的所有财务风险;应该对哪些进行后续处理;导致风险出现的原因;财务风险可能对运营造成的负面影响或者损害程度。集团企业由于自身组织非常庞大复杂,因此其财务风险也比一般企业更加多样、更加难以控制,基于此,集团企业只有全面掌握上述情况,才能准确判断自身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二)层级与信息传输途径 具体如下:

(1)集团总部与下设企业的财务风险识别。根据集团企业的组织结构,应对不同层级进行针对性的财务风险识别。具体来讲,集团可以聘请专业机构分析总部以及各下设企业的财务风险情况,并提交专业的评估报告,之后在年报中对这些信息进行披露;另外,管理人员应凭借对集团内部运营状况的了解,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经验找出存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向上级管理层汇报。

(2)业务层的财务风险识别。根据集团企业的业务流程,应对各业务的具体操作进行风险识别。这样集团总部以及下设企业都可以根据识别结果进行相应的风险防控处理,从而保障各项业务操作的财务安全性与稳健性,保障公司业务能够在安全的财务环境中开展。

(三)方法 具体有两种:一是列举法。按照当前集团的实际经济业务发生情况,分析各个经济业务流程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二是现场调研法。借助和业务人员交流操作情况,掌握财务风险可能出现的环节,并分析过往风险控制的收效,为后续管理奠定基础。

二、风险评估

(一)定义 进行了财务风险识别之后,集团企业还需要评估这些风险,从而确定它们对集团运营可能造成的影响。集团企业虽然结构复杂、规模庞大,但是也并不代表其就会存在财务风险盲区,也就是说不管其规模多大,每个业务环节中同样都存在财务风险。实际工作中,无法将财务风险完全消除。导致其产生的原因中有些是系统性的,集团只要开展业务就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能做的就只是将它们控制在安全水平范围内而已。因此,集团企业的高管层需要制定出合理的风险安全水平范围,并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安全水平之内,从而保证运营的安全性。

(二)评估内容 评估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集团外部与集团内部。集团企业在评估的是应该考虑时间的影响,除了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影响程度之外,也关注风险存在的时序性,从而能够在评估之后进行更加高效的应对。具体来讲,集团企业首先设置一个时间段,之后把识别出的财务风险根据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影响程度建立坐标系左上方是发生可能性极高的财务风险,不过这类风险对集团的运营影响程度很低;右上方也是发生可能性极高的财务风险,而且这类风险会对集团的运营带来沉重打击。因此,这类财务风险就是集团企业要重点防控的风险,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全方位的防控;左下方是发生可能性很低的财务风险,而且这类风险对集团的运营影响程度很低,因此,只要进行动态监控随时掌握其变化就可以;右下方也是发生可能性极低的财务风险因素,虽然这类风险会对集团的运营带来沉重打击,但是也不是重点防控的对象,只要做好动态监控就可以。

(三)评估方法 具体如下:

(1)定量法。通常来讲,企业集团进行风险评估都会选择相应的财务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建立预警体系,具体见表1。

偿债能力方面有以下指标:流动比率的值越高就代表企业的财务状况越稳定,学术界一般认为流动比率的值是200%比较理想,这时企业拥有良好的短期债务偿还能力;速动比率的值越高就代表企业拥有越强的变现能力,学术界一般认为速动比率的值是100%比较理想;资产负债率的值越小就代表企业拥有越好的长期偿债能力,学术界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不超过50%比较理想;已获利息倍数的数值越高就代表企业拥有越好的长期偿债能力。学术界一般认为利息保障倍数是3比较理想;

盈利能力方面有以下指标:成本费用率越高就代表企业拥有越好的盈利能力,为获得利润支出的代价越小;净资产收益率的值越高就代表企业拥有越好的盈利能力,运营效率越理想,投资人与债权人的利益会受到越好的保护;销售毛利率越高就代表企业拥有越好的盈利能力,运营效率越理想;销售净利率越高就代表企业销售收入具有越好的收益能力。学术界一般认为该指标至少要超过10%。

营运能力方面有以下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值越高就代表企业收回账款的速度越高、效率越高,说明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工作进行得很有成效;存货周转率的值越高就代表企业的变现能力越强,说明企业运营占用的资本越少,资本利用效率越高。

发展能力方面有以下指标:营业收入增长率是正值的话,代表企业本年取得了营业收入增长;数值越大就代表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越快,发展前景越明朗;营业收入增长率是负值的话,代表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出现了下滑;数值越大就代表企业的营业收入下滑得越快,发展前景不乐观;资本保值增值率的值越高就代表企业的资本状况越好,拥有越好的资本增值能力,学术界一般认为该指标超过100%比较理想;资产增长率越高就代表企业拥有越快的资产增长速度;相反的,如果该指标太低,就代表企业发展非常缓慢,很容易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

现金流量方面有以下指标:销售现金比率体现的是企业实现1元的销售收入可以产生多少现金流量,该指标的数值越大就代表企业拥有越高的收入质量,资金利用效率也越高;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的数值越大就代表企业拥有越多的现金净流量,相应的偿债能力也就越强。学术界一般认为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的数值超过1比较理想,不过也不是数值越大就越好,如果太大就证明企业有太多闲置资金,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2)定性法。定性法,顾名思义就是评估人员根据风险管理经验以及专业知识对各类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具体的过程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过因为更好的结合了集团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效率往往更高。定量法虽然客观准确,但是其无法有效覆盖集团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部分数据太难取得,或者数据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定性法则能够补足定量法的不足,对各类无法定量分析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与定量法相辅相成,实现对企业财务风险全面准确的评估。对集团企业来说,定性法可以用于以下几种情况:国家采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假设集团一直都通过非常单一的途径筹资,那么就可能要面对很高的筹资风险;政府出台了新的行业限制政策,集团企业的发展策略与规划可能受到巨大影响,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市场中的主要竞争对手联手进行了并购运作,导致市场结构出现了明显改变,可能造成集团的现金流动速度减缓,形成财务风险;集团发展过于盲目、扩张太快,导致很高的财务风险。

通常使用的定性法有三种:一是标准法。集团企业委托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对内部财务风险进行定性评估,并给出发展趋势的报告,同时预测集团未来可能面对的各类财务风险;二是四阶段法。财务风险并不是一开始就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有自身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潜伏阶段、发展阶段、恶化阶段、失控阶段,根据风险的情况推断其所处的阶段,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三是评分法。这种是介乎于定量与定性之间的方法,通过对风险评分确定风险的实际程度与影响,从而进行更加有效的应对。一般来讲,将集团企业的所有财务环境因素进行归纳集团企业就能按照自身的运营实际,分析每项因素的综合情况并进行评分,然后按照具体的评分结果将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排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风险防控。

对于集团企业而言,不论是定性方法还是定量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如果可以将这两种方法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发挥每种方法的优势的话,就能实现对集团风险科学全面的评估。虽然这两种方法各有侧重点,各有自己遵循的原则,可只要利用得当同样能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对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全面评估。

三、风险控制

(一)方式与方法 结合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与经营规划,再综合考虑集团的财务风险情况,才可以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换句话说,在识别以及评估了财务风险之后,进行的风险应对不能随意而为,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方式与方法,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笔者通过图3简单介绍了集团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不同的风险。

笔者将上面坐标系的风险划分为4大块,其中:A是高风险区,是集团企业应该尽量回避的风险。对于这类风险要采取一切措施回避,从而降低集团产生损失的可能性;B、D是中级风险区,是集团企业应该积极应对的风险。对于这类风险应尽量转移或者分散,从而保证集团财务业务的安全性;C是低级风险区,是集团企业能够控制的财务风险。对于这类风险不需要特意采取应对措施,只要做好实时监控,防止其出现变化即可。下面,笔者介绍一下基本的财务风险处理方式:

(1)回避。所有企业在制定风险应对措施的时候,首先想到的都是要回避风险。因为回避成功的话,企业就可以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避免出现任何形式的损失。如果风险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了项目本身的利润时,那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实施项目,也就是从源头上避免风险出现的可能。比如:拒绝与信誉不好的经销商合作;投资之前进行科学全面的调研与论证等。

(2)降低风险。降低风险是需要正面应对风险的措施,也就是集团企业的业务进展情况已经无法停止、只能继续下去的情况下,进行的风险应对。降低风险主要有两种方式:首先,把有可能会导致风险出现的因素作为重点控制对象,从而在源头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其次,抑制风险发生的重复性以及降低风险造成的实际损失程度。在风险已经出现的情况下,只能想办法不让它出现得那么频繁,同时降低其对集团带来的损失程度。具体来讲,集团企业需要做好对各类风险因素的控制;及时了解行业以及市场情况;评估债务人的资信情况;预测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市场调研;拓展筹资途径等。

(3)转移风险。集团企业也可以通过合法的操作将部分财务风险转移出去,从而避免其对集团造成过大的经济影响。具体来讲,购买保险或者在金融市场上购买一些保值但是又有升值空间的产品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集团企业也可以通过联合经营等方式将部分财务风险转移出去。

(4)接受风险。如果集团企业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应对那些强度以及影响都不大的风险时,考虑到风险应对成本与实际损失之间的关系,如果应对成本高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那么集团可以采取不进行任何应对的措施接受风险。这时,集团可以将风险形成的损失计入费用,在利润中抵减,只要这部分费用低于应对风险需要投入的成本,那么这种选择就是更加经济的做法。

(二)风险控制措施 了解了风险控制的方式与方法之后,就要探讨集团企业的风险控制措施了。综合考虑了集团企业的运营实际之后,笔者认为其可以采取如表4所示的风险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林范强:《对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探讨》,《财经界(学术)》2010年第12期。

[2]黄爱斌:《浅述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3期。

[3]李伯权:《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方法》,《知识经济》2011年第16期。

[4]张天兴:《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对策探析》,《管理观察》2009年第10期。

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一、引言

电力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安全在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由于电力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存在极高的风险,这对于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技术水平具有严格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才能达到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

二、构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意义

我国大部分的电力企业仍旧缺乏对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导致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许多漏洞,并且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用以支撑,这对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安全性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为了从源头处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就需要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这既满足了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同时又与社会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1]。构建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对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规避,从而减少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构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对管理组织进行完善

作为提高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对管理组织进行完善在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所应用的方案在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进行一定的保证,在此基础上根据电力企业内部不同部门所对应的工作内容,对目标合理与否进行准确的评估,可以说一套系统、科学的方案可以对接下来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对下一阶段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在考虑人力、物力和财力合理分配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实现各个工作阶段有条不紊的进行的效果。

(二)撰写相关体系的文件

由于在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风险是随着实际情况而不断变化的,因此,这就需要电力企业撰写与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的文件,以确保在生产过程中面对各种类型的风险都能够及时的解决。文件内容包括该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解决办法以及后续跟进等,并且定期进行总结,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使企业今后的生产中遇到相关问题时以最快的速度对解决方法进行制定,从而提高电力企业工作的安全性,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2]。

(三)对文件进行贯彻落实

在文件撰写的工作结束后,就需要相关企业为文件内容的贯彻落实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加深工作人员对执行文件内容对于企业发展重要性的理解程度,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对文件内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执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四)对生产风险进行评估

对生产风险进行评估一共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对安全事故所产生的危害进行准确识别,这个步骤也是风险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对这一步骤进行严格的落实,就无法对相应的风险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控制;第二步,对该危害所具有的风险进行评估,这一步的意义在于对电力企业能否承受该风险进行准确的判断;第三步,根据以上两个步骤制定出相应的方案,对风险的发生进行预防和解决[3]。

(五)对生产风险进行控制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电力企业在对自身的生产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均存在漏洞,缺少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因此,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使其变得更加规范迫在眉睫。在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改进时,应当从内容、步骤、方法等多个方面同时着手,以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固有的风险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起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结果二者有机结合的体系,例如,对进行电力作业的现场进行全程跟进风险管理的体系,或是对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文化进行控制的体系等。

(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工作人员作为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主体,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二者是紧密相连的,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相关培训的方式,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不断提高。针对电力企业自身的特点,开展培训工作的方向主要为基础知识、体系构建以及人员培训几个方面,并且在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将培训的内容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不同企业员工间的交流、邀请专家前来指导以及组织员工定期前往培训机构等方式,提高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并且保证培训工作的最终成果。四、结论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以电力为首的诸多企业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想要以当今的社会背景为推动力,使企业自身得到长足的进步,就需要通过构建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规避的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从而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施云峰 李沛 雷占军 单位:国网西宁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邱细虾.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在电网工程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D].广西师范大学,2015.

篇10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体系 再造

前花旗银行总裁沃尔特·瑞斯顿有句名言:事实上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句话道出了银行的核tD职能就是管理风险。然而,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的却是一个失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解决巨额不良资产和应对未来环境挑战的双重压力下,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刻不容缓。

一、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和失效原因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四大银行开始在信贷管理中全面采用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方法,后来陆续引进了信用评级、授信管理、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并成立风险管理机构统一专事风险管理,在审慎的会计原则、内控制度建设方面也取得进一步完善,随着银行经营范围和品种的扩增,风险管理涵盖的内容由表内业务到表外业务,从国内到海外分支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也作了大量实践,近年来,风险管理逐渐得到重视并提到了经营管理的核心位置上来,制度、规则、方法和相关的研究得以丰富、完善,一个比较集中、统一风险管理架构雏形在四大银行内建立起来。与风险管理架构建设的进步相对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却存在严重问题,造成风险管理体系失效的原因之一是体制造成的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扩张上,对资本金、准备金充足与否并不真正关心,长期不良资产问题并未真正列入管理者的考核目标,四大银行高管人员没有因整个风险管理局面的形成和一再恶化而被免职的事例。在产权和公司治理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国家信用担保和注资行为使四大银行在技术上破产却免于遭受挤提和清算,事实上助长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原因之二是缺乏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逐步被重视的过程中,虽然学习引进了西方银行的很多制度、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的体系,但是框架粗糙、基础薄弱、制度和技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缺乏风险管理工具发挥作用的机制,在具体操作中经常被异化走形。原因之三是人员风险管理素养和银行文化跟不上,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西方银行数百年的商业锤炼,缺少高度专业化的银行家队伍,缺乏规范的行业经营作风和优良文化氛围熏陶,形成了普遍的粗放经营习惯。

二、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再造的思路

1.熟悉现代风险管理的国际通行规则和构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方法、步骤,借鉴对照优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确立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的目标体系。巴塞尔协议框架原则已成为国际银行业通行的“游戏规则”,其对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指导原则得到普遍认同,也为指导国有银行再造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已经形成齐备的体系,用于指导变革、补充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现有体系的缺陷。以国际领先银行风险管理作为学习标杆,借鉴其经验,寻找差距不足。结合三个方面构造出国有商业银行一个较标准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

2.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现状出发,抓住影响有效性的主要问题特征和薄弱环节,运用恰当的方法、措施、策略造就风险管理效果。无论是与巴塞尔协议要求还是优良银行的现行风险管理体系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市场环境、管理基础等方面有很多条件并不具备,所以只能从实际出发,在现状与目标之间,针对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基础风险管理薄弱、风险管理人才和体制环境较差等特征,提出有效解决方法。

3.拓展建立和改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不仅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和现状着眼,还应在银行外部建立更广泛的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在面临新的风险管理问题上拓展思路,寻求良策。

三、国有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

1.风险管理的对象和风险处置方法机制

银行风险管理的对象是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与系统因素引起的资产价值波动,是无法进行分散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与个体因素相关的风险,能够通过组合进行分散掉。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可将银行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违约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主要指价格波动风险,操作风险指网信息、程序、控制系统问题引起的操作不当、失误引起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预期的支付风险,各种风险往往相互蕴涵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风险处置手段主要有:避免消除风险、抑制风险、转移风险和承担风险。避免消除风险包括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化、过程标准化、政策合理化可以避免操作失误和错误决策,通过约束激励机制防范投机冒险和失德行为,通过各种组合来分散风险。抑制风险主要包括对冲、掉期(严格讲前两种是组合的特例)、互换、期权等技术的运用。转移风险是通过保险和其他手段将风险转嫁。承担风险主要包括不可避免和难以转嫁的信用风险,这是银行需要积极管理的重点。对于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规定了包括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监管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机制,并针对银行业面临的信用、操作、利率等主要风险提出了标准法、内部法两种计量办法和相应的资本管理原则,其中在资产风险加权基础上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作出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不得低于资本的50%的要求。

2.管理设施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