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意义,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随着接受的教育不同而改变和发展。从大学生生理特征上看,他们已经进人了青年时期,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都达到了高峰。从大学生心理特征上看,他们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心理各方面意识也日趋增强和成熟。同时,通过学习,他们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具备了一定的参与社会竞争和投身社会建设的能力。

然而,由于他们的人生阅历还不丰富,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还不能准确定位,并且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他们往往不能树立正确且牢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应地也就不能树立正确且牢固的人生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中起着主导和统帅作用,不仅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精神动力,更是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生发展方向的一盏明灯。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优秀人才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保障。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了社会思潮的空前活跃和价值取向的复杂多样,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深刻影响,使大学生理想信念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

一方面,大学生理想信念功利性日渐突出。大学生理想信念定位,更多地立足于个人前途命运和价值满足,一定程度上降低和削弱了对社会发展和民族国家命运的关注。大学生理想信念追求在务实作风推动下,变得浮躁、短视和狭隘,缺乏终极关怀意义,充斥着强烈的功利色彩。

另一方面,大学生理想信念感性化日渐显现。 大学生理想信念情绪性、非理性有日益强化趋势。 由于生活阅历简单,社会经验不足,成长于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的认识和评判理想主义色彩强烈,政治情感往往停留于表象的浅层,无法触及政治生活本相,同时,在价值选择上以感性统率理性,导致其理想信念存在偏差,感性化日渐显现。

三、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1.加强学生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做到:一是要明确大学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并将理想信念教育融人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内容中去,促使大学生个人利益和需求得到保护和自由发展,进而实现自身权利以激励他们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实现价值。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将理想信念教育强加给大学生,要创造轻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自己感悟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地树立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力。三是将教育内容通过鲜活形象的例子进行阐述,让青年大学生切实领悟到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意义。

2.突出理念教育层次性。

一是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理想信念教育不能“一刀切”,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题材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二是教育内容丰富化。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指导思想为核心,这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线。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丰富教育内容,运用形式多样的教育载体向学生展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适时地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与个人的发展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感受到个体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重要性,认识到国家与民族这个集体对于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从而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发挥其引导作用。

3、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阵地还是在政治理论课堂上,在其教学方面,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即要注重对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深入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要在教学中达到用这些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并且还要注重思想的时代特征。将学生周围的多种影响因素综合考虑进来,及时对知识进行更新,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发展动态。使其具有更高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更加具有说服力。

4.扩大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校园中度过的,校园对其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也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校园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具有内在的导向功能,能够在不经意间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陶冶大学生高尚情操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心理实际,根据学生成长规律,来适当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是目前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芳仪.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想信念的强化途径――基于理想信念视角[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篇2

一、中国梦的现实意义

提出的中国梦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我们在回忆思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从哪里来的同时,高度重视今天社会精神层面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是对当前社会道德积弊的矫正。

“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近几年,“有人摔倒在街头你扶不扶”却成了人们需要思考的一件事。名为《扶不扶》的春晚小品,勾描世相,意味深长。“扶老人反被讹”由最初的新闻事件变成了一个略显沉重的社会命题,反映了道德重建的普遍焦虑。

教书育人是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但多年来,应试教育压倒一切,素质教育成为纸上谈兵。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生源素质下降,教学质量缩水,大学生缺乏合理的人生规划,去图书馆的人越来越少,在寝室睡懒觉、玩网游的人越来越多;不参加社会实践,不关注时政,缺乏基本的社会实践能力,家长耗费高额学费培养的家庭支柱,一毕业即失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理想信念模糊成为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主要的问题。一些大学生思想消极颓废,心灵空虚,不思进取。少数大学生的思想中,已经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的稗草,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想危机。而这种情况在高职学生中尤为严重。

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的原因,指出,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失、精神迷失。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要重新唤起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达到崇高境界的激情,对时下道德积弊进行矫治。笔者认为:中国梦奋斗目标的提出,对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和老师没有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高职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只要学生掌握了必须的职业能力,能顺利就业就行了,致使理想信念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处境。

(二)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和学生思想实际脱节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学习条件、思想价值观和心理素质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思想观念上,当代高职大学生呈现出诸多矛盾性特征。他们渴望祖国富强,憧憬自由、幸福,向往和平、发展,却又害怕社会竞争,逃避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有抵触厌倦情绪。反应在价值观上则表现为人生理想趋向现实,价值标准注重实效,人生幸福追求实在,择业观念偏重实惠。而当前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认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教育方法陈旧,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

三、坚守中国梦,加强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一)坚守中国梦,加强对学生的历史主义教育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现在的高职学生对历史知识知之甚少,历史知识匮乏,不利于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历史教学承担着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知识的重大责任,对学生形成基本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反映了国家对历史发展过程和重大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态度,其意义超出了历史教育本身而与现实有着直接关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高职院校要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以探索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发表各自对问题的看法,使学生不知不觉之中投入到学习的殿堂中来。通过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专题演讲、辩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增强大学生思维方法的掌握和思维能力。

(二)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联系

中国梦用最简洁的文字、最生动的意象、最凝练的思想,向世界宣告了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对未来的向往。中国梦与非洲梦、亚洲梦、世界梦是息息相通的。经济全球化空前拉近了国与国的距离,互联网则进一步拉平了这个世界,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高职学生没有关注世界、关注时事的习惯,认为是否关心时事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无关,对世界时事缺乏深刻的思考,没有个人独立的意识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关注世界、关心时事很重要,大学生即将踏上社会,只有了解世情、国情,才可能把握时代脉搏,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

(三)以中国梦为统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教师信念;社会文化因素;教师培训

一、前言

英语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整个社会对英语教师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对老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教授英语的主要方式还是以教室为主要场地,由教师进行教学,教师直接影响着中国英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当今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鼓励推进教师职业成长。由于教师信念直接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效果,所以对于英语教师信念的研究也就尤为重要。通过研究贵州高校英语老师的培训可以发现,贵州省各大高校对教师的培训还是遵循传统的方法,即培训教师的教学法和方面的知识,重视教师实际教学中教学技能和方法的使用,却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自我发展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教师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提高的。事实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要求教师,尤其是西部教师,要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重新定位在教学中承担的角色。在贵州等西部地区,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体系和民族文化,该地区英语学习和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民族语言和本民族文化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具有局限性的。因此,对西部地区英语教师的培训和职业技能的提升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法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必须结合本地区特色,从教师的思想信念上着手。

二、教学信念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教师教育的研究焦点从原本试图详尽分析教师外显行为转而探讨教师在教学历程中的内在心理层面和认知历程。教师信念是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P.R•安德伍德对在国家教学改革背景下关于英语语法教学信念和意图作了研究。我国对外语教师信念的研究内容集中在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的关系上,也有研究探讨英语教师的观念、教师信念体系的本质和特征的。赵昌木(2004)认为教师的信念系统由教师许多的信念相互接纳并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了协调统一的一个具有“个人意义”的特有系统。郑新民、蒋群英(2005)发现教师信念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思等都会使教师信念得到更新。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对外语教师某一特定信念或几个方面的信念的研究,比如高强、张洁(2010)以328名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在性别、教龄、研究兴趣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大学教师在语法教学信念上的不同。信念,就是人们所相信的观点或看法,教学信念就是教师对教学在内心深处所持有的真挚信仰和看法,所以一个教师的教学信念是其教学行为的指导性原则。教师的教学信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蹴而就的。教师在入职之前的就对教学信念有着模糊的概念,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对教育的看法,对教育的期待和目标入职后经过教学实践的磨合,都会形成最初的教学信念。本文从教师的教育环境入手,解读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的建构和发展,以及这种建构和发展对于教育实践的启发和意义。

三、教学信念的建构

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的教学活动处于社会环境之中,教师的教学信念也必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去研究教师信念,就是要把影响教师的教学信念的各种环境因素考虑进去,教师身处在社会文化生态之中,教师的所想所行所讲都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经过教师不断反思、实践、检验,最终沉淀成了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发生在学校,学校里的学生,教材,甚至是同事之间的交流都会对教师的教学信念产生影响。学校里的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学生之间千差万别,遇到的学生不同,教师产生的教学信念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遇到很努力地学英语但是又学不会的学生,教师会觉得该学生没有学英语的天赋,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变低,而在外语教学中的期望效应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教学氛围,影响学习者的情绪状态和学习有效性。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教师很重视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择。教材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在教学内容和课堂结构的安排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教材,在教学活动中会带给教师不同的灵感和教学思路。知识面广,趣味性强,又与时俱进的教材,会调动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精神状态,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相应的教学质量可能会得到提升。同事是教师成长历程中的伙伴,对教师信念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无论是听课还是被听课,同事间的交流对教师个体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会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新入职的教师在课堂上各种突发状况,或者出现教学效果与自己预期不符的情况,他们往往需要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对自己进行指导。学校的资源也是影响教师教学信念的因素之一。如果学校网络平台上有丰富的的电子课件,精品课程等,图书馆里有与时俱进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跟学生分享,课下教师也可以自己消化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经过改编后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自身来说也是一个提高。当然,大学英语老师所教授科目的不同,也会对老师的教学信念产生影响。教授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师可能会比教授大学英语课程老师更有归属感,因为他们的教学内容大多跟自己的科研有关系,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结合在一起,可以做到教学相长。除了学校内各种要素对于教师教学信念的影响之外,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也会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产生影响。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于英语的看法,国家对于英语水平等级考试的政策等社会因素也都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信念系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很多老师认为通过大学四、六级考试是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这一动机,来调整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授内容。家庭因素对教学信念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家庭生活幸福与否也会直接影响教师上课的心情和精神状态。与此同时,教师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对教育而方法和理念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理解和认识,这些新的认识也可能会被实践在课堂上。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教学信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实践、摸索形成的。教师入职前的学习经历和从教后的教学经历相比,虽然前者的作用或影响很大,但是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对其教学信念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因素都会对教师的教学信念产生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学校和社会要解决好课堂教学和教师的后顾之忧,要真正地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教师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去。

四、结语

在目前的英语教育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虽然国家西部地区创新的教师教育策略已经启动,如《国家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但是由于受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发展专业的英语教师仍然处在困难阶段。时展很快,教师所处的教育文化环境也在飞快地变化着,分析影响教师教学信念的各个因素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教师的教学信念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老师都有提升自己教学的空间和潜力,社会和学校要重视对老师培训,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学校要掌握相关的网络信息教育新技术,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高强,张洁.大学英语教师语法教学信念研究[J].中国外语,2010(5):77-84.

[2]李家黎,刘义兵.教师信念的现实反思与建构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0(8):60-63.

[3]赵昌木.论教师信念[J].当代教育科学,2004(9):11-14.

篇4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创造的并在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客观事物的记录和反映,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但是文化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有差异,每个地方和每个阶段的文化可以不一样,所以这也就证明了文化具有包容性和传承性。

文化具有包容性,就是说文化可以包含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建设不仅包括精神文明建设,还有政治建设、人文景观建设、宗教建设等等。

文化具有传承性,它是历史的积淀,所以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下来的。“文化与一定时代相关,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文化到达的高度。”

(二)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有关价值和价值关系的一种观念系统,是实践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客体重要性的认识。价值观一方面表现为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能够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是由马克思提出的,它反映着人们的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价值观属于人们的意识领域,正确的价值观能推动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会使事物受到阻碍和后退。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

(三)文化价值观的含义

文化价值观是主体关于文化价值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是各种文化价值的观念体系。在每一种文化中总有弥布于文化之中的普遍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称为“文化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赋予了人民及其丰富的权利,人们可以全面和丰富的发展自身。但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要为国家的建设奉献出一份力量。先进的文化能够使人们进步,指导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和将来国家建设的主要动力军,代表着我们国家日后的发展方向,所以一定要加强其文化价值观观的教育,指导学生用的科学观来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

(四)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含义

文化价值观教育就是对于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所开展的教育。综上所述,文化价值观是一个丰富的体系,所以对于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教育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习课本的文化知识,还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有了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育,学生在主流思想上就会有共同的认识,就能指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文化价值观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寻求丰富文化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能使学生对于广义文化达到更深的认识,从而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发展文化。

二、新疆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新疆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是一个地大物博的祖国一部分,边疆建设、西部开发都是祖国大力支持和发展我们新疆的有效政策。因为只有国家的各个部分和谐共同发展,才能使国家的综合实力上升,整体功能就能大于局部功能,并且使人民生活的更好。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国民素质文化教育的培养,目的在于普遍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从1999年国家开始扩招大学生以来,我国每年的大学生数量都在不断地上升,也因此为我国的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全面性人才。

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和极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地区政府也在不多地重视大学生的各项问题。新疆共有14所本科院校,23所专科院校,其中有两所是属于国家重点211工程,每年所招收的大学生数量也在成上升趋势。这说明新疆的文化建设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起色。

在高校,大学生开始进入了更专业的学习。学生有针对性的对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领域进行继续学习。这是在增强文化的一部分――知识文化。但是,如果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就不能将其价值展现出来,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师。

(二)新疆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网络文化的迅猛传播,大学生更多会倾向于网络式的“快餐文化”。然而在网络媒介中,很多新闻和消息是没有经过严谨的筛选就直接被出来,有一些是与我们所提的精神文明建设而相悖的,有一些是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还有一些就是脱离我们现在的生活的。许多大学生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把一切空想化,逐渐模糊自己的理想。

“理想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可能的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那么他就没有方向和动力,就会固步自封,没有前进。而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那么他就不能自由地在国家中行使权力和义务。

在新疆高校中,大多数学生都会将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变得单薄且无力。学生更多的是在享受个人主义,将自己的意识放任自流,只享受现在和利己主义,从而变得颓废和自私,大大降低和减少了自我的创造价值意识。

另一方面,宗教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宗教文化属于唯心主义,它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人们寻求真理,所以我们现在要用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世界,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极端的宗教主义总是会打着“宗教”的旗帜来开展分裂活动,试图得到人们的支持,这给高校开展文化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麻烦。

三、加强新疆大学生文化价值教育观的几点对策

(一)增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培训

教师作为文化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对于大学生文化价值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能够使大学生的某些思想意识成型。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那么他教育出来的学生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所以在高校,应该增强老师的素质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并且壮大师资队伍。在新疆高校中,由于少数民族同学较多,所以少数民族教师来开展其的文化价值观教育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也需要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教师。

(二)开展主流价值观的教育

理想信念是文化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吸收更多的文化,并且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在高校中,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主要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组成。这些主流价值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国情的精神文明,也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当今复杂的国际背景之下,能否经受得住各种挑战,就看这个国家是不是用共同的正确的精神支柱。

没有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则会使人们对于自己的国家漠不关心;没有集体主义的理想信念,则会使人们丧失社会主义公德,逐渐变得利己和侵犯他人权益;没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就不能以和社会主义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性质遭到动摇,这是十分危险的。

(三)开展特色课程

在新疆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到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分布问题,不能忽略某一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来说,应该首先去了解其学生的文化观现状,并作详细分析,然后开展一些特色课程,比如参观博物馆、观看民族团结的教育片等等,提高少数民族同学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

篇5

【关键词】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一、前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的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无形的资产,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任何企业文化都是在民族文化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一个企业的文化特征与功能总是在其属的民族文化中找到渊源。

建设民族地区企业文化,一定要走自己的道路。一是要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二是要与企业的产品性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重物质文化,轻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分为3个层次: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这3个层次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其中,物质层是企业创造的物质文化,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包括厂容、企业标识、厂歌、文化传播网络等;制度层是对企业员工的行为产生约束性、规范性影响的规章制度等,其目的就是约束和规范物质层和精神层的建设;精神层是企业中所有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为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思想基础。

从目前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企业重物质文化,即重视企业生产、劳动环境、劳动产品,而忽视了企业的价值观、员工信念、道德风气、行为方式、企业经营哲学等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领导层对企业文化的内涵、特征、体系、功能缺乏完整的了解,对企业文化这一企业管理模式缺乏研究和重视;二是员工不完全清楚企业文化的正真含义,企业文化不为员工所认同;三是企业领导层往往以偏远地区、高海拔地区为借口,忽视了企业的精神文化。

2.在制度层面上,缺乏创新意识

在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上,做了部分基础工作,初步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雏形,但不充分、不系统、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一是制度体系覆盖面存在“盲点”和“死区”,当企业出现经营管理变动时,新制度往往滞后推出,形成“制度真空期”;二是制度体系内容没有根据企业经营目标确立鲜明的重点,原则性强,可执行性差,缺乏实际指导意义;三是在制度执行层面上,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存在有法不依的现象,造成制度的严肃性丧失;四是制度修订不及时,缺乏连贯性,员工执行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制度更新慢,有些制度往往“几年一贯制”;五是制度激励方面,以负激励为主,造成员工以完成工作任务为标准,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3.在精神层面上,处于起步阶段

一是企业缺乏奋斗目标或者奋斗目标实际上失去了真正存在的意义;二是企业的价值观念严重缺乏一致性,没有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不统一,缺乏“利益共同体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四是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意识淡薄。

三、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1.在物质层面上,完善物质载体

一是建立健全企业文化交流网络平台,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了解,特别是企业领导层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重视;二是建立统一的视觉形象,统一企业标识、标准字、标准色,严禁二级单位设置企业标识;三是建立统一的工作着装,尽可能使企业的着装统一(包括二级单位);四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局域网的利用效率。

2.在制度层面,加强基础工作

一是在制度体系覆盖方面,补充完善责任制度,突出制度的责任担当;二是在制度体系的内容方面,根据企业经营目标确立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把提高企业员工的基本技能放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注重培养选拔使用民族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与企业的文化关系;建立以正激励为主的文化管理理念;建立操作员工本土化的理念;建立所有员工平等团结进步的理念;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区别管理,特别是在处理福利、劳资、干部使用、劳动力配置等方面,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和一定的利益平衡,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民族语言的学习,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增进感情交流,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三是在制度执行方面,言而有信,奖惩兑现,严格执法。

3.在精神层面上,升华价值体系

一是重新审视企业的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二是打破小团体利益,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三是建立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挂钩的机制,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创造条件;四是加强部门间的横向沟通和自下而上的纵向沟通,创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参与决策的意识。

4.在落实层面上,遵循系统思想

企业文化建设要根据自身情况,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企业文化总体发展规划。企业各部门从自身的职责范围出发,制定具体工作安排,并将其细化到车间部门和个人,同时加大检查和考核力度,落实责任。同时,企业文化建设要树立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持续改进和统筹规划的思想,认真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做到“一岗双责”,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四、结语

企业文化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的文化管理模式,其方法就是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结合当代先进管理思想和策略,为企业全体员工构建一套明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草原文化作为文化的门类,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随着历史进程由多民族的人民集体创造的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其实草原文化在历史上早已存在。与匈奴、鲜卑、蒙古族等民族共同创造的以游牧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的总称。游牧文明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地域文化形式。这不仅与游牧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还与游牧民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追求、传统习俗、精神与思想结构的文化载体。

游牧文明起源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以“马背民族”而闻名的蒙古族。客观现实的生产生活环境造就民族的生存意识及思维习惯。认识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在漫长的文化形成进程中,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使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传统习俗。这也促进了游牧文明的形成。游牧民族最善于驯养牲畜。因此选择了大规模游牧的生活方式。在游牧生活中,牧人与乘马在生活实践中渐渐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人马合一”的牧民形象及其形象艺术张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经典的草原文化意象。而马车的创造和广泛使用又为游牧生活开启了新的文化形式,开创了游牧生活方式。

蒙古族的传统居所,毡包及蒙古人最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及其饮食习俗等构成了草原文化的基本要素。游牧民族的游动性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传统游牧文明的口传文化特点。尤其是蒙古族的英雄史诗是诗化的游牧民族史。这也是草原文化所独有的特征。蒙古族从13世纪初以来一直保有异族联姻的婚俗。这一风俗是蒙古族具有开放性精神的最好的例证。勤劳勇敢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瑰丽的草原文化。

宣传和发扬草原文化精神必须明确理解游牧文明的传统特点。如草原英雄主义精神,崇尚诚信的思想,草原贸易精神、草原开放发展精神,草原生态保护精神等等。

游牧文化中的英雄崇拜精神源于游牧生产生活环境。为抵御外族的侵扰,游牧生活需要独立的头领施号发令,对保护族群、畜群、家园、领地的目的。这一社会生产生活需求下产生了游牧社会中的英雄式主人公。英雄这一称谓在游牧社会中就是威严崇高的代名词。英雄主义崇拜是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永恒话题。

诚信是一种文明水平,代表文明社会的价值观念。诚信是一切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交际的基石。同样是不同民族之间实现公平竞争最基本的行为的基本要求。蒙古族的价值观以信义为核心,崇尚诚实。以诚信指导自身言行举止。游牧生产生活的不确定性,战事常态化的社会环境中蒙古族人民只有秉承诚实守信的信念才能在生产生活中掌握和交换精确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生产的信息和客观实际情况从而总结生产生活规律感知新生事物。在漫长的游牧生活发展进程中,用文字记录的法律条文和约定俗成的传统乡规民约及丰富的训诫词来启示、教育子孙。以灵活生动地方式来传承民族文化习俗达到教育启示子孙后代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未曾定居的游牧民族与发展城市贸易精神有着相反的特点。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游牧民族因生产生活用具的现实需求与其他民族群体需要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协作交换关系才能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发展。对外族的供给有较大的依赖性。

游牧民族以游牧为单一的生产方式。畜牧业是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游牧生产生活的全部内容。蒙古族生存发展离不开与外族的互惠互利的贸易交换。成吉思汗为刺激发展边贸曾颁布命令,对外国使节及外交事务种确立互不侵犯,对外贸商人所经之处提供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便利条件。并支持和鼓励蒙古族商贸团体远赴其他民族和国家商贸活动。上述举措对蒙古族诚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蒙古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壮大有着现实意义。

游牧民族赖以生息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下蒙古族有了开放性的品格。这是由畜牧业生产的四季轮牧生产特点所致。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有四季轮牧才能保证牲畜一年四季都有适合生长的饲草及安然生息环境。每一季度的迁徙都具有开创性特点。牧民持续更换牧场的过程就是不断开拓创新的进程。为生存发展牧民必须具备开拓精神以适应时刻变化的生产生活的自然社会生活环境。因此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迁徙性特点、单一性生产方式决定了游牧民族交际的外向型思维方式。以确保生产生活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在战事集中的历史时期充足的供给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广阔无垠的原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赋予游牧民族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品质。有着萨满教信仰的蒙古族群众的心目中长生天有着永远无法战胜的超能量,长生天也可理解为自然万物,因此蒙古族对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有着虔诚而坚定的信念。

蒙古族这一思想信念一方面是萨满教影响,另一方面源于蒙古族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必然联系。游牧民族认为自身从自然获取的一切,例如衣食住行用等生存必需品,乃至自己的生命都是长生天和大地给予的,畜牧业生产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蒙古族草原生态环境的意义不仅是生活环境那么简单而是生产生活中唯一的“工具”。因此热爱自己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一意识形态以融入了民族的血液里,渐渐成为了民族的传统意识形态。从心底反对伐木毁林、严禁在河水中洗衣物、严禁私自打猎,尤其不允许到处挖坑盗洞。在迁徙新营地前会精心整理旧营盘上的,填埋灶坑、修饰草场以期来年这片旧盘依然水草丰美。蒙古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习俗及思维意识汇集而成的文化被称之为人类崇高精神财富。

篇7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历史悠久,并且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和性格,进而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精神生活领域,成为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因为受到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随着西方文化观念在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传播蔓延,慢慢被人们所忽略,这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新焕发光彩,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健康完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是“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合一”。《周易大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人们精神的修养境界。

二是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中国传统观念中非常强调“内圣外王”,认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是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对以农业传统为主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持续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而且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融合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渗透到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大致可以将这种精神概括为以下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一是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与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二是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现。

三是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孔子曰“逝者如斯夫”,道家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充分反映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作为主体的人需要把握这种发展变化,自强不息,努力进取。

四是注重道德、宗法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人们非常重视自身的道德修炼,强调道德规范在调节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下形成的中华民族特有的宗法观念对于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在主流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正是这样,才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国民品格。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它又反过来起到塑造人、培养人的功能。因此,从根本上说,人类所受的教育,也就是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如果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提高其有效性,这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现实价值。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精神”为当代大学生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的精神,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正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实用主义的短视倾向,过度地关注个人利益,对集体和社会缺少必要的责任。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精神”有助于科学发展观内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教育学生“科学思考、科学定位、科学目标、科学奋斗”,立足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实精神”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本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求实”是一种态度和作风,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拥有求实精神的人,做什么事都力求成功,最后也必然成功。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求实”就是大学的精神所在,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中坚力量,“求实”是每个大学生必备的精神素养。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就是要建立在大学生对学科发展深入了解、对自己优势的准确把握上,而不能什么热搞什么,纯粹地追风,盲目地跟着感觉走。也就是说,大学生要能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随大流。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一旦认准了方向,就要全力以赴,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做,不投机取巧,使自己的任何一个结论都要经得起实验的、理论的推敲和检验。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把这种民族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使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具有整个民族的这种精神品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昂扬振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精神,对于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道德、宗法的精神”,重视道德感化,强调道德践履、以“和”为贵,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当前一段时间人们的道德状况和社会的道德风气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实践证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不仅仅要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还要加强法制建设,更要加强道德建设。要使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良心,一方面要进行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靠道德修养,要靠每一个大学生的道德觉悟,在这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合理内核,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同时,这种精神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而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如何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甚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强化人们的道德意识,倡导以“和”为内涵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过激和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增强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和融合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而言之,新时期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国情,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在现实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的时代精神充分运用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开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袁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8,(09):197-199.

[2]汪洪.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理论建设,2006,(06):72-74.

[3]黄劲刚.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文史博览(理论),2008,(04):48-50.

[4]曲洪志.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J].与现实,2004,(06):114-116.

[5]王金剑.浅析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2,(06):89-90.

[6]初文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学习,2003,(07):34-35.

篇8

[关键词]“基础”课;高校职能;实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007-02

2011年,总书记曾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中发表讲话,明确地提出了,当代高校的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实现高校的职能,是高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当代高校思想理论课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通过科学的方法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两者高度地、有机地串联结合起来,进而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成果,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定律,从而达到教育、指引当代大学生不断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提高法律素养的目的。因而,充分挖掘与发挥“基础”课的优势,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对实现高校职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基础”课与实现高校职能的关系

“基础”课与高校职能的实现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基础”课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服务的途径选择、更是文化传承的渠道构建。“基础”课则以思想方面、道德方面、法治方面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为高校职能的实现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同时,高校职能的实现,也将有助于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

(一)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

高校的首要重任就是人才培养,怎样提高人才培养水准,怎样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才是高校所以工作的着眼点和人手点。有效地开展“基础”课,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选择。“基础”课的设置,显现出党和国家对培养人才的政治需求,显现出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基础”课对大学生们从思想方面、道德方面及法制方面所实行的教导显示了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里,高校必须要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崇高志向和坚定信念的人才。“基础”课通过分析志向、信念与大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才的关系,昭显了志向、信念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茁壮成才的重要意义,由此引导大学生认清历史使命,拥有积极健康的志向和信念。应该说,“基础”课替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面指引了前行的方向,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选择。

(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高校要生存发展必须要大力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才能适应当前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需求。科学研究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为基础。任何一项伟大的科学研究都是由人来实现的。所以,科学研究的前提要素是要培育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我们常说,人才必须要有德、识、才、学、体。其中,首先必须具备的就是“德”。这里的“德”可以理解为政治素养、道德修养、个性心理品质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必须拥有优良的政治素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基础”课也通过剖析与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惑与苦恼,教会他们如何运用的视线、观念及方式剖析和处理实际问题,这对于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服务社会的途径选择

当代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更好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服务于社会。当代高校要为社会建设服务,最为主要的措施和手段就是培育符合社会和国家发展要求的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基础”课则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担负着当代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法治观教育等重要任务。当代大学生通过“基础”课的学习来理解、认可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层面正确认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文化传承的渠道构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竞争主要阵地在文化领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当代高校必须承担的核心任务与历史使命。只有掌握了话语权,才能使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序进行。我们处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识相互交流、彼此交锋、交相融合使得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复杂且多变,同时经济全球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课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更通过对爱国主义的科学阐述,传递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从而培养处于新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爱国意识,鼓励大学生弘扬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爱国精神。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中,提出要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当代大学生肩负起文化传承和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历程中,汲取国外优秀的思想与文化,发扬中华文明的精髓。同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校只有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通过“基础”课,构建起文化传承的渠道,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高校职能实现的途径

“基础”课的顺利开展,对于实现当代高校职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与高校职能的实现,这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提升“基础”课的实效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高校的职能。

(一)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的理想信念有助于高校人才的健康成长。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渠道,“基础”课应更加注重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当前,“基础”课应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梦的教育来指引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拥有高尚的志向信念。一方面,引导当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来充分理解和把握其重要内涵和精髓;另一方面,引导当代大学生认同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中国梦,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塑造高尚人格。“德才兼备”是成为现代社会中所谓人才的首要条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德才兼备则是作为检验你是否全面发展的主要标准。大学生除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造福国家、社会和人民。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批批具有高尚人格品质的人。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意识转变为其内在的意念和自觉的行动,培养具有为人民服务意识的建设者和接棒人,真正使得大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地相结合,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完成自身人生价值的实现。“基础”课的开设,注重的不是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灌输,而是重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传递,来达到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最终塑造高尚的人格。

篇9

[关键词]成功意识;价值观;个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21 — 03

一、引言

在好莱坞流畅的叙事和精美的画面背后,美国励志影片共同的特点就是向我们展示一个潜在的、文本不曾说但已然说出的存在,即“我奋斗,我成功”的美国精神。而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具有隐性的特征。因此,价值观的研究势必以文学、影视、艺术作品等为载体,通过显性的作品来研究隐性的价值观。

按照经典理论,电影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反映了美国社会的深层文化。然而,那些展现美国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的励志成功电影多数以白人为主角来展开叙事的。凯尔纳(2004)提出了“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批评”概念,他认为意识形态除了包括阶级的权力外,还应该加以扩展,以涵盖那些使得占有统治地位的性别和种族得以合法化的理论、观念文本和再现等。该理论扩展了意识形态批评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同构关系。因此,本研究选取了以黑人为主人公的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对美国价值观中的成功意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二、影片简介及特点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是由好莱坞影业公司之一的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出品的,并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一部励志影片。威尔·史密斯也凭借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79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黑人医疗器械推销员克里斯·加德纳,在妻子琳达无法忍受穷苦生活而离家出走的情况下,带着年仅5岁的儿子相依为命。他们因为交不起房租而流离失所。他们在旅馆、地铁的洗手间、教堂收容所借宿。但是,他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梦想实现的幸福时刻,在证券公司20名实习培训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位被录用的证券经纪人。若干年之后,他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该影片区别于其他励志影片之处有二点。第一,此影片改编自同名自传小说,因此影片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当今美国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Chris Gardner),他成功诠释出一个濒临破产,最终又经过努力而扭转人生命运的励志故事。虽然《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也像我们展示了“我奋斗,我成功”的美国精神,但发生在阿甘身上的太多机缘巧合(他是越战和中美乒乓外交的参与者、水门事件的揭发者,甚至得到了三位美国总统的接见)使人们更愿意接受并相信克里斯·加德纳这个普通人物的成功奋斗史。

第二,该影片故事原型人物为黑人,扮演这一角色的演员——威尔·史密斯——也是黑人。换言之,这是一部为数不多的讲述美国黑人成功奋斗史的电影。根据影片中的一段电视新闻内容所提供的语境,“联邦预算已经失去控制,今年9月30日结束的预算年度,我们将有高达800亿的赤字。这个赤字比1957年整年联邦预算还高,今年还得支付这800亿衍生的利息国债。20年前,1960年联邦政府的总薪资支出不到130亿。”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故事发生在1980年。袁明(2012)认为,长期以来美国的一个最大问题是种族隔离,这一问题也在各级学校中存在。在1965年,80%的白人学生在学生总数中90%——l00%为白人的学校读书,65%的黑人学生在学生总数中65%——l00%为黑人的学校读书。由于黑人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都比较低,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美国白人男性的就业率在1980年为78.3%,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男性的就业率在1960年为83%,l980年降到70.8%。1982年美国黑人男性中;16岁以上的失业率为20.1%,16-19岁年龄组的失业率为48.9%。相比之下,16岁以上白人男性的失业率仅为8.8%,l6-19岁组的失业率为21.7%.都不到黑人失业率的4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黑人就业压力较大和失业比例偏高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通过这样强烈的反差,加德纳作为一个仅有高中毕业学历的黑人要想获得成功,这一奋斗过程便显得尤为艰难。

三、 成功意识在励志影片中的展现及根源

(一) 成功的概念

Huber(1987)在《美国人的成功意识》中写道:“什么是成功?在美国,成功是对工作业绩的奖赏。成功和幸福不是一回事,幸福是你的感觉……,成功不是简单的有钱有名。” 衡量一个人的成功要看若干方面:他原来的起点是什?他现在的地位有何变化?有没有提升?他工作的业绩如何,它的业绩是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也就是说成功应该是一个获得的过程,它应显示变化及和他人的区别。《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Pursuit of Happyness, 直译为“追求幸福”。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成功和幸福不是一回事,但成功,尤其是事业上的成功是幸福的基础。加德纳向我们展示的正是一个骨密扫描仪推销员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成功地成为证券经纪人的故事。这一主题的展开,经过了至少两次人生低谷的考验。第一次是他的妻子不堪忍受艰难的生活离他们父子而去。加德纳28岁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父亲的亲身经历让他深深知道自己身为父亲的责任。在他付不起房租时,仍然坚定信念,辗转于旅店、收容所等地借宿。第二次是在卖掉骨密度扫描仪后因未及时缴税而被银行扣走600美元后仅剩21.33美元的生活境遇。即使在地铁站的卫生间内,他搂着熟睡的儿子失声痛哭,他也未曾想到放弃。这部影片主题的展开正是向我们证明了成功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充满了艰辛与泪水。

(二) 成功的信念

1.追求幸福权力的信念

在影片中,加德纳通过对《独立宣言》的复述向我们展示了他追求幸福、追求成功的信念。“……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力,其中有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力。”这些话反映了美国开国先驱们的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及追求幸福的价值观。影片中,加德纳始终相信,人人享有追求幸福的权力,这里的“人人”更是包括他自己在内。

“追求幸福的权力”这句话可以追溯到杰弗逊在《独立宣言》中提到三个自然权力: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这是对欧洲启蒙运动理性哲学的最好总结。人人都有平等追求幸福的权力。而杰弗逊在《独立宣言》中的这段正是源于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的一句话,那就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认真执着地追求真正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幸福。”剧中来自加德纳的一段独白也可以证明这一观点。加德纳说:“托马斯·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几次提及“幸福”这个词,这个词出现在“独立宣言”中似乎有些怪异。但是他似乎是… 是个艺术家,他称英国人为‘破坏我们和谐的人’。” 由此可见,杰弗逊的这一思想是美国人需要的、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而获得独立的最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而这种思想在美国的文化传统中得到继承和沿袭。

2.自我拯救的信念

影片中,加德纳的儿子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人在水里快要淹死了,这时一只船过来问他:“需要帮忙吗?”他回答说:“不,谢谢,上帝会救我的”。后来又有一只船过来问:“需要帮忙吗?”他说:“不用,谢谢了,上帝会救我的”。后来他淹死了,上了天堂,他问:“上帝啊,为什么你不救我?”上帝回答说:“我不是派两艘大船去了吗,笨蛋。”这个故事想向观众讲述的一个道理就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祈求上帝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在我们的手中,只是我们放弃自我拯救。这也正应了那句英文谚语——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自我拯救的信念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新教是16世纪欧洲天主教会内为反抗并改革天主教而分裂产生出来的基督教派。它和天主教的本质区别在于,新教主张教徒自己拯救自己,而传统天主教则强调教徒必须靠教会、教皇或其他教主得到拯救。新教随着英国移民传到了北美,进而自我拯救的信念也成为美国文化的主要根基。

3.坚持梦想的信念——美国梦

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梦想的坚守。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细节在电影中加德纳和儿子在篮球场的一段对话中有所体现。由于加德纳与退休基金会执行长错过了约会的机会,他想带儿子登门致歉。但他的儿子以为父亲会在周六陪他练习篮球,因为他想成为一名职业篮球选手。加德纳委婉地说,自己的篮球技术不好,估计儿子的技术也不好,劝他不要再练习了。但当加德纳看见儿子那张沮丧的脸时,他发现自己错了。于是,他和儿子进行了一段很认真的对话。他告诉他的儿子,“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这段父子对白体现了美国文化中典型的美国梦信念。

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所信仰的信念。所谓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就能获得好生活的梦想,即必须通过自己勤奋的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梦寐成功成为美国民族的基本特性和文化传统。美国梦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是因为它是建立在一定现实基础之上的。美国梦源自于殖民时期。除了土生土长的印第安人和被贩卖到美国的黑人奴隶外,其他人要么是清教徒抱着追求宗教自由的理想,要么是心怀某种梦想来到北美大陆定居的其他移民。这种精神是美国民族诞生时就具备了的,并且是渗透到美国人的血液里的信念。

4.成功信念中的神秘因素——运气

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人的成功意识中碰运气的想法很强,这大概是美国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该影片中有两处体现了这一观点。第一处,加德纳在迪安·维纳做实习生期间,给电话名单上的人打电话以挖掘潜在客户。名单上的人物按照职务从高到低排序,而实习生打电话是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从门卫打到执行长。加德纳在两个月后连一张名单也没有打完,于是他决定碰碰运气。他直接跳到名单的第一个人——退休基金会执行长,沃尔特·瑞本。在接通电话后,瑞本恰巧取消了一个约会,同意加德纳二十分钟内与他见面。这让加德纳感到十分意外。但是,由于加德纳不得不替他的上司弗雷克斯去停车而耽误了与瑞本的见面。第二处,由于加德纳没有准时与瑞本见面,他决定带儿子亲登门致歉。这一举动让瑞本感到十分意外,因为瑞本觉得这完全没有必要。实际上,加德纳并非是为了道歉而特地登门造访。他是想碰碰运气,借机进一步向瑞本介绍他们公司的业务。让加德纳喜出望外的是,瑞本邀请加德纳和他的儿子看球赛。虽然他并没有说服瑞本,但他却认识了瑞本的很多朋友,拓展了自己的人脉资源,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美国民族形成的历史上看,这个民族从一开始就相信他们是有运气的民族。因为,当时的清教徒在踏上北美大陆的时候就深信自己作为“上帝的选民”而来到美洲的。这一思想贯穿美国历史的始终。

(三)成功的途径——个人奋斗

获得成功的途径有若干种,但Bellah (1986)在《心灵的习性》中认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不是依赖家人或别人的帮助,而是依靠个人努力的结果。事实上,美国人崇拜的成功价值观是一切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别人。剧中,加德纳和儿子因为付不起房费而被旅店老板赶出房间,不得不与儿子一起流离失所,尤其是父子俩在地铁站度过慢慢长夜的镜头给人以心灵上震撼。加德纳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刻没有向亲戚、朋友求援。他虽然来到了黑人朋友韦恩的家门,但也是为了要回韦恩欠他的14美元。

个人主义作为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内涵。个人主义是从欧洲移民乘着“五月花”号踏上北美新大陆的第一天就开始的。这些移民者或清教徒相信自己作为“上帝的选民”来到上帝赐给他们的人间乐园,相信美国的自然环境使每个人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为个人成功提供物质保证。因此,美国人比较自信乐观,相信自己终究能够成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新教主义是个人主义的历史根源。而后的美国革命、西进运动、工业革命及多次的移民浪潮加强了这种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国人殖民统治的信念就在于英国政府剥夺了个人的基本权利,如杰弗逊所谈到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为了捍卫这些权利和尊严,个人应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的权力,甚至为争取自己的权力而这个政府。

美国西进运动,实际上就是移民者与险恶的自然生存条件作斗争。早期的西进运动,美国人在没有政府和外力支持的情况下,完全是一种自发的群众。移民者凭借自己对西部生活的向往,克服种种困难,经历千难万险,最终到达西部。这些移民者加入西进运动的动机之一便是去西部寻找幸福的生活及个人的平等自由,因而在西进运动过程中,个人主义思想被逐渐强化。

19世纪下半叶,美国进入工业化时期,这一时期被马克·吐温称之为“镀金时代”。美国的个人主义变为粗犷个人主义,其实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社会学领域的体现。这一思想为美国资本家剥削工人提供了理论依据。人除了与自然斗争获得生存,还要与其他人斗争以获得更多的物质基础。因此,每个人都必须为了个人生存而奋斗。进而,个人主义价值观再次得到强化。

四、小结

通过对《当幸福来敲门》这部励志影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好莱坞制作的影片极大地反映了美国价值观及其核心——个人主义。“我奋斗,我成功”的信念始终是好莱坞励志影片的中心主题。电影中的主人公无一不是通过自我奋斗而走向成功彼岸的。美国人的成功意识最主要的两个来源:北美殖民地为获得民族独立所秉承的政治思想——《独立宣言》、构成美利坚民族重要组成部分的早期清教徒移民所持有的宗教信念——追求宗教自由。而好莱坞励志影片中,主人公实现成功目标的唯一的途径是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奋斗,带着坚定执着必定成功的信念,穿越人生的低谷而最终获得胜利的果实。

〔参 考 文 献〕

〔1〕Bellah, Robert N. et al. Habits of the Heart--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1986.

〔2〕 Huber, Richard M.. The American Idea of Success.

New York: Pushcart Press.

〔3〕 陈旭光. 美国电影经典〔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4〕 道格拉斯·凯尔纳. 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5〕 袁明. 美国的种族与少数族群问题〔EB/OL〕. 共识网, 2002.

〔6〕 张晓立. 美国文化变迁探索〔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 音乐学习个性 音乐创作 音乐风格

一、 音乐个性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一)音乐个性的定义

音乐个性是音乐的性格特征,它是音乐家创作个性的具体体现,也是音乐获得艺术感染力的决定因素。从音乐本体的角度来看,音乐的个性主要体现在音乐的风格上。由于音乐创作者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性格特点各有不同,并且处于各自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之中,由此导致音乐个性差异就会不可避免。

(二)音乐个性的表现形式

一般而言,音乐的个性主要通过如下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1、类型化个性

类型化个性是由某一因素形成的带有一定群体性的音乐个性。包括:音乐流派、音乐体裁、音乐的民族性、音乐的地域性、音乐的时代性。

音乐具有工具性,它可以为某一阶级的利益和某种特殊的需要服务。因此,音乐作品往往都是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或某一时代的艺术思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音乐史上巴洛克音乐、古典派音乐,甚至于印象派等都代表了各个时代的音乐风貌和特征。

在外敌入侵、国破家亡的时候,中国民众用歌声反映着抗敌救国、保卫民族的时代主题。特别是 “九·一八” 之后,抗日救亡歌咏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音乐潮流。聂耳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抗日战歌》、《救国军歌》,黄自的《抗敌歌》、《旗正飘飘》等都是代表作。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国泰民安,中国人民用歌声歌颂美好时代、幸福生活,涌现了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王佑贵的《春天的故事》、 《长大后成了你》,印青的《走进新时代》、《中华大家庭》等都是各具特色的抒情歌曲,他们将抒情性和群众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歌曲雅俗共赏,大范围地在群众中流行开来。

2、个体化个性

个体化个性是音乐家和音乐作品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音乐风格特征。包括:音乐家的创作个性、音乐作品的个性。

无数历史现象证明了,大凡能够流传下来的优秀歌曲都是艺术个性鲜明 ,曲调旋律与众不同的。也就是说,那些在歌曲领域里卓然有成的优秀作曲家们,无不是将歌曲创作中对艺术个性的追求当成自己锲而不舍的奋斗目标,才产生 了累累的硕果。《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与《英雄赞歌》虽然出于同一位作曲家刘炽的笔下,却显示出了风采各异、互射光芒的个性特征。而同是瞿希贤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两首从音乐语言到风格差异迥然的作品。同样,田歌的《草原之夜》与《边疆处处赛江南》虽则同样是展现军垦战士生活的,但其在各自的音乐气质上的独树一帜,也证实着这一艺术规律的不可逆转。即使是新时期以来在歌曲创作上成绩斐然 的谷建芬,她的《那就是我》、《思念》、《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采蘑菇的小姑娘》、《歌声与微笑》等等,或情潮奔涌、起伏跌宕,或柔情依依、内蕴深邃,或明朗轻快、生机勃勃,无不以十分耀眼的个性光芒,有力地表现了鲜明的艺术个性。

二、音乐学习个性

音乐学习的个性是指学习者在音乐鉴赏、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和性格特征。主要包括学习者对音乐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学习者的音乐学习能力、音乐学习气质和性格等。

音乐实践是音乐个性存在的方式,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实践这一过程。可以说,音乐学习中个性的体现是以音乐活动和音乐实践为途径的,它们通过创作、表演、鉴赏等各种实践活动来得以实现。由于学习者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年龄层次、音乐素质等各异,因此在音乐鉴赏、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方面的学习中体现出各人的个性也是不可避免的。

三、 音乐创作学习个性

(一)音乐创作学习个性的含义

音乐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也是音乐实践的基础。音乐创作学习在音乐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广义的音乐创作学习指“自我实现创造性“的学习,它不仅包括音乐作曲,还包括即兴创作、即兴表演等创造性音乐活动在内的学习活动。

音乐创作学习中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与音乐家的创造性思维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水平上相对存在着一些差异而已。但不论是音乐创作的学习者还是音乐家都会受自身性格特点、文化素质、所处环境氛围等方面的影响,在音乐创作中形成自己的个性。

(二)音乐创作学习个性在创作歌曲中的体现

音乐创作学习的个性,主要集中体现在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创作体裁和创作形式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之中。

音乐风格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概念,从调式上看,歌曲写作大都在有调性的音乐中进行,我们要写什么风格的歌曲,就采用某个地区或者民族的调式特征。

调式的运用是旋律写作中的重要手段,我国以五声调式为主,几个偏音不作长停顿和强调处理,这是区别于西洋风格的重要特征。在宫、商、角、徵、羽五个调式中,宫、羽调式的特点和西洋大、小调式的特点接近,但旋法却有差异,应引起注意。角调式由于缺少属音支持,故不常用。值得一提的是徵调式,这种调式的民歌,量是很多,有着丰富多彩的旋法。一旦运用这种调式,就很容易写出民族风格来。另外,我国的商调式,无论怎样运腔,也离不开中国的民族风格。根据以上分析,运用商、徵调式能较有把握地写出民族风格;运用宫、羽调式时应注意洋腔洋调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