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1

一、原因分析

上述两点现状反映出如今学生的设计作品中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高校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其一,但最主要的是我们高校设计教育培养模式中存在着种种欠缺。1.对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理解不准确。目前我国设计专业将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市场应用型人才”上,这种提法过于笼统,在实施过程中极易形成偏见。因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若不能认清其本质,我们的教育极易受到充满商业文化的低端或低俗市场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市场应用型人才”不需要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设计教育如果过多地强调实用主义和商业化,必将导致人文精神、理论修养方面的缺乏,学生只会依赖低端的市场模式,从现有大众流行的设计模板中寻找复制粘贴的元素,从而丧失独立设计的能力。2.基础教学中传统文化课程及知识点的缺乏。如今我国高校设计教学课程中,对基础课的设置均参考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创立的一套教学体系。然而包豪斯精神是在20世纪初西方特殊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渗透着西方社会的审美意识、表达观念及思维模式。我国则是有着几千年文化发展历史及多民族文化艺术积淀的文明之都,传统的民间工艺、造园文化、民居建筑以及道家儒学思想对设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如果只是照搬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西方设计教学模式,不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缺乏本土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相关课程的辅助教育,那么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将缺少一种文化的传承性、一种可以在世界艺术设计舞台上突显魅力的底蕴,导致学生产生以西方文化为重的简单膜拜心理,对本国传统文化知识失去兴趣,甚至抵触,设计思维僵化。3.高校专业教师多元文化教学能力的缺乏。二战以后,世界格局趋于一体化,在呼吁和平共处的大背景下,世界各民族有权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不必放弃自己独特的认同,维护多样性,尊重差异性,倡导多元文化的发展。由此,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当代国际流行趋势之一,并涵盖到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揭示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选择的认知。然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目前还仍处在向西方学习的阶段,设计教育理论构架还在不断地补充与完善。所以,高校教师自身就专业知识体系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多元文化的整合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不能全面地、合理地、自觉地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穿插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去,教学能力有待提高。4.学生课程作业中“文化精神”考核要求的缺乏。反映到设计专业的课程作业布置中,出现部分教师出题随意的现象,要求学生在所学课程内容中任意选定一个设计题目,而对这个题目的性质、主题及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未作明确的要求。看似鼓励学生自由发散设计思维,其实效果并没有达到。过多的自由等于是放纵,多数学生会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拼图与抄袭,作业相似度高。这反映出教师的考核目的不明确,只注重学生作业浮夸的表面效果,对其“人文精神”方面的考核要求较低。

二、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对策

(一)教学目标定位应明确在制定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时,应明确“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民族创新意识的市场应用性设计人才”的目标,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要让学生摒弃那种片面的实用主义观念,抵御低端和低俗设计市场的干扰,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人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保留与传承本土设计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特征,开发学生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当代设计文化,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生命力的高水平作品。

(二)专业知识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设置传统知识的学习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应适当地补充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完善理论知识框架。在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可加强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传授,将“文化观”的设计理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活动,力在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概念:对本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设计师,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设计师。而针对专业性设计实践课程,则应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与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思维及案例做归纳,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授课章节中。

(三)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世界各民族有权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倡导多元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央民族大学腾星教授提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2]其目的是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其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共同进步。在此背景下,高校设计专业教师应自觉优化文化传承的教育观,改变教学方法。首先,自身应该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主动挖掘当地的文化遗产和特色产业,为实现“本土文化艺术资源与现代设计教学的有效结合”提供基础。其次,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传授的过程中,为避免枯燥与乏味,多结合经典实例,让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渗透到实际案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作业考核制度的完善通过多种作业形式综合评价学生,比如在设计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可增加文化考察及调研报告作业等形式,从实际调研中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也在自学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后面的设计课题中可针对调研的对象,侧重某一类内容进行设定,并将“精神文化”考核分值的比重加大,鞭策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寻求中国文化的根源及发展情况,自觉将中国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三、教学整改成果案例———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

笔者以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为例,以点引面,就当代高校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

(一)课程教学中添加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可将与文化设计相关的内容单列出来作为专题。比如《展示设计》,首先,将历届具有代表性的世博会特色展馆作为经典案例进行专题讲解。“世博会是一项世界性、非贸易性、较大规模的能代表参展国家或企业最新先进产品展示、技术和文化交流的活动,”[3](P1)它蕴含着世界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讲解中重点分析各展馆如何在空间、造型、色彩、图形元素等方面体现该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及其内涵,从中归纳并总结出本土设计手法。其次,重点列举中国馆在历届世博会中的发展,从历史与专业的角度解读历届代表性中国馆的设计,从开始的稚嫩到不断成熟与完善的过程中,感受中国风与时代感相融合的独特魅力。最后,以上海世博会安徽馆为例(图1),加强安徽特色文化知识点的传授。安徽著名的徽州文化内容广博、深邃,除史学外,哲学、文学、艺术、民居、宗教等方面都极具研究及传承价值。作为安徽地方高校,将徽文化穿插到课程教学中,丰富设计理论知识结构,使传统文化渗透于现代设计中,彰显地方高校设计专业的培养特色。通过对安徽馆的解读,让学生对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学习。

(二)根据选题要求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学生拟定好课程作业的设计题目后,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展示考察活动,并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与设计选题相关的文化素材,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比如《展示设计》课程调研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①现场调研芜湖市徽商博物馆,并附上相关手绘表现图纸(图2)。该展馆是安徽省第一家弘扬徽商精神、展示徽商文明的民间藏馆,学生可从实际的空间感受中了解设计中“徽而新”的主导思想,从现代中体会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②查阅、整理设计课题中所涉及的安徽某个区域、某个文化门类的基本资料。比如题目定为“徽州木雕展”,则就徽州木雕的历史起源及发展过程做一个资料的收集与汇总,提交研究报告,为后续的设计活动提供最原始的参考资料。

(三)整合收集资料,进行相应的课题设计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后,授课教师将指导学生进行虚拟课题的设计训练,从设计实践中引导学生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受上海世博会安徽馆的启发,《展示设计》课程作业可命题为“安徽XX馆(展)设计”。世博会安徽馆是个综合性展馆,涉及面较广,其展示了整个安徽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现状与特点。学生可以将范围缩小,以安徽境内某个文化、企业、特产为主题,设计一个或文化交流、或商业贸易性质的展馆,在合理划分空间及流线布置等基础上,重点表现安徽境内本土文化特色,参考题目可取徽雕展、芜湖铁画展、安庆黄梅戏曲文化展等。

篇2

关键词:粽子;包装设计;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94-01

粽子不仅仅只是一种食物,它还承载着很多民族情怀,而对粽子进行包装设计,能更好地宣传粽子文化。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粽子包装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得到了不断创新。教学中,教师要以包装设计的文字、图形、色彩、结构为设计中心,将粽子的传统文化特点发挥到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包装设计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通过文字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主要是浏览产品的文字信息,从包装上的文字获取品牌名称、产品型号、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用途、使用方法、生产单位、规格、成分等。也就是说,在包装中,文字是介绍与宣传商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消费者可以通过文字信息去了解商品,是决定购买的主要因素。粽子包装的品牌名称的字体选择非常重要。包装中常用书法体、印刷体、广告体和美术体,其特点是识别性和艺术性强。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粽子包装品牌名称可以利用书法体展现其传统文化,以书法体作为基本框架,再在组合上加以设计,如运用连体、字体大小、笔画的粗细、颜色变化,使其在视觉传达上有着特有的韵律和节奏,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目的。包装上的产品型号、批号、用途、使用方法、生产单位、规格、成分的字体一般使用印刷体进行排版,按信息的重要等级,将字体大小进行变化,体现其主次和强弱之分。

二、通过图形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图形可以直观告诉消费者产品的卖点。当今很多设计师模仿动植物表皮肌理对产品进行包装。比如橙汁饮料,设计师在包装图形上运用橙子的表皮纹理,这样消费者不看文字也大概知道这是什么。在粽子包装设计上也可以融入一些肌理的感觉,如运用粽叶的纹理,结合粽子本来的三角形的结构,同样消费者不看文字也知道这是粽子,还增加了商品的情趣,加强了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可知性。这样,就将中国千年的粽叶元素很好地融入到了粽子的包装设计当中。单一的包装已经不能适应整个市场,为了提升竞争力,系列包装的地位不可忽视。同样粽子包装也是如此,既可按口味设计包装图形做成系列包装,也可将屈原故事融入到粽子包装图形设计中。同时,还可以根据大人、孩子食量的不同,将粽子的规格、容量进行改变,按大、中、小系列,以便适应消费者对用量的需求。

三、通过色彩的运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粽子包装的色彩应该考虑色彩象征性和人的心理因素。红色象征节日喜庆,绿色象征着新生命,黄色象征泥土和大地,蓝色象征天空等。在用色上粽子的包装用明度和纯度相对艳一些的颜色,如以红、黄、绿为主色调,在增加节日喜庆气氛的同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必须要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通过色彩,人们常常可以幻想成不同的食物,味蕾也会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色彩赋予包装的魅力。粽子是中国传统美食,在食品包装上,怎么运用色彩体现色香味,让消费者不品尝,只看包装就知道其味道呢?粽子的包装用色上应该多考虑人的民族情感,使用一套色彩艳丽明快颜色的色调。按风味象征的颜色进行包装设计,在融入当代元素的同时,能将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得恰到好处。

四、通过粽子构成设计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粽子内包装和外包装在结构上应该具备多样性。粽子的内包装可以考虑:微波杀菌包装、无菌包装、真空包装、脱氧包装等。不同的复合材料可以将食品有效地进行保护,对于企业可以延长其销售期,对于消费者可以延长其保质期。粽子外包装结构设计上可以使用中国古代的锦盒、竹筒、篮子等作为外包装。包装材料可以选择环保健康、并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的材料。使用纸材料做粽子的外包装,在塑造外包装形态、印刷和销售中均占优势。纸材料可以出设计四边体、六边体、八边体和圆柱体等各种形态的外包装形态,并可以设计成有中国韵味的锦盒。竹子同样是环保材料,在包装上也得到了广泛使用,可以使用竹筒作为粽子的外包装,既复古、唯美又可以当装饰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设计包装的题材上多考虑到传统文化元素,将两者融合并得到很好的升华。同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加强粽子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包装设计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颖,杨猛.包装设计中“五感”应用的探究[J].包装工程,2011(12).

[2]王建民,王葆夷.论产品包装设计中的有效信息传达[J].包装学报,2013(01).

篇3

关键词:工业设计 传统文化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03

1 引言

设计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地造就设计人员,而是解放设计师的思想。通过对设计人员的教育、启发,不断挖掘设计者内心深入的潜能。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帮助设计者们对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行探索,拓宽学生在社会及自然科方面的知识面。工业设计是主要的设计课程,因此对工业设计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2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工业设计教育,目前该学科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总体来看仍然是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的学科。尽管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规模在世界上比较大,但是工业设计的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国许多工科院校聘请的设计教授主要来自于艺术类和工程类,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本着“艺术+技术”的模式,因而设置了若干艺术类和工程类课程。这些课程间存在衔接上的不连贯,并且教师与教师之间也缺乏交流,这就导致了课程之间的机械叠加,虽然开设了许多课程但是课程之间没有一定的衔接仍然是各自为政。总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设计教育趋向功利化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工业设计学校共有400多家。但是事实上这些学校无论在师资还是设备上都比较落后,办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跟风性质。甚至有些学校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根据自己的办学实力而盲目扩招,导致学生在学校无法享受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2.2 设计教育忽视了人文关怀

现阶段,很多企业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有些院校培养模式主要是为了附和企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在教学中只重视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培养,所以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目光短浅,在工作中只会单纯的工作,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

2.3 设计教育缺乏感情内涵

目前,我国设计人员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是一个工具或器物,过多关注产品的实用性,缺乏对产品所承载的感情内容进行分析。在设计中不关注通过产品可以获得的情绪体验,不重视特定的感情需要。总之,工业设计教学在教育中缺乏德育教育和对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往往只对学生的成品感兴趣。

3 国外传统文化理念教育的模式分析

工业设计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因而文化积淀已经深深融入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设计风格。德国一个著名的工业设计师曾经说过:“在我们的设计中不允许出现任何装饰性的成分,设计中的每个细节都应该有理论基础。”英国的工业设计中融入了严谨、沉稳和多功能的特性,到处充满了古典和人文关怀。而法国则融入了浪漫风格;美国将国人渴望自由的心情和无比的幽默感融入了工业设计中。

4 工业设计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传统性同时也具有现代性。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指向,是一个民族得以蔓延和持续的重要支柱。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积累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在工业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精神,使设计者的艺术学习与民族感情融为一体。

5 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措施分析

5.1 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工业设计要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为其发展的重要任务,平面设计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剖析。我国的工业设计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创造和更新。平面设计教学一定要将传统的文化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从而创造出符合大众心理需求的设计作品。目前,我国所秉承的设计理念就是在对现代设计理念应用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丰富和培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表现出来,从而让设计教学更加具有内涵和意义。

5.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和理论体系进行创新

当前我国的平面设计市场需求正在向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平面设计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完善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上,改变当前落后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向市场,善于发现社会对平面设计的真正需求,逐渐减少单纯的理论灌输,使学生能够在与社会的交流中对传统文化的培养和传播作出贡献。创造产品的主要思路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兴趣,开阔视野,鼓励学生的思维不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应用和策划能力。

5.3 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至今仍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平面设计。进行平面教学设计时不能简单地对单一的外在形式的进行发扬,而且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充分理解,使学生从历史、地理、民族等不同的方面进行独立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图案设计上,以领悟到设计的艺术精髓。

6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工业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工业设计在教学中应该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和理论体系进行创新,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宝荣.中国传统文化对工业设计教学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3,(6).

[2]陈新生.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篇4

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现状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不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感到有些新奇,但时间久了就会觉得疲惫和乏味。采用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除推荐成语故事稍微活泼一点外,其他活动侧重于背诵。纵观实践的过程,知识本位突出,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用于开展教学实践的时间得不到保障。由于用来教学实践的时间是从语文课中挤出来的,而语文课自身不得不花很多时间来应对考试,因而挤占其时间困难。再次,有几对关系的处理不太恰当。一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时代文化的关系。因为忙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无形中忽视了外来文化以及新鲜的时代文化。二是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教学实践明显侧重了人文性的一面,而对工具性的一面有所忽视。虽然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一再告诫自己:文道合一,不可偏废,可不经意间就会有所侧重。三是文化知识积累与考试的关系。虽然传统文化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但从考试的层面来看,直接涉及的内容并不多。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横向上来看,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理念的渗透应贯穿于语文课的各种课型。不能说只在阅读课上谈传统文化,写作课完全不涉及;或只在阅读课谈传统文化,专题学习完全不涉及。通过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各种课型都会涉及传统文化,我们应抓住契机进行渗透,不能单靠某一种课型。从纵向上来看,传统文化教育应贯穿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不能说,我们初一的时候进行尝试,初二、初三就完全搁置一边,这样的效果肯定是比较差的。初中阶段的孩子,虽然机械记忆的能力有所下降,学习的负担比起小学加重了一些,但只要安排合理,学生自会乐在其中。还有,初中的孩子处于心理的断乳期和青春的叛逆期,特别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引领和培育,可以说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好的契机。整体性原则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配合,特别是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政治学科中很多关于品德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理念密切相关,历史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密不可分。甚至于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都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教育。如锻炼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等。

2.渗透性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化”的工夫,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具体说来要紧扣故事,注重形象性;抓住日常教学,注重持续性;精心设计活动,注重趣味性。传统文化涉及的故事特别多,在涉及到某个核心理念的时候,一个故事往往要胜过一箩筐的道理。3.适度性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指要摆正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位置,处理好几对关系。主要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中“文”与“道”的关系、传统文化学习和考试的关系。传统文化中“文”与“道”的关系和语文课程的性质密切相关,也是不可偏废的。传统文化学习和考试之间的关系最为敏感,理想的状态是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传统文化精神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

三、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 文化价值 教学设计

自从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就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保障,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小学语文的文章内容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文化价值越来越高,所要求的能力也随之增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到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的结合点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母语,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科目,其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逐渐加快,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含量越来越大,一些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例如,《倔强的小》等,这些爱国主义文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历史,继承中国的优良品德,而一些科技类文章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勇于追求的品格。

二、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强调文化内涵

在新课改下,我国教育部所编制的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是经过一系列文化认定程序审查的,因此大部分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找到文章所讲述的文化内涵,并使之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此来保证语文课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与鸟的亲密接触来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说明信赖的珍贵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祖先们就把诚信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而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珍珠鸟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曾经与自己为伴的小动物,并且以此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诚信做人。

(二)分析课文文化价值

小学语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它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了地理、历史、数学等多方面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并且找准课文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使之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展现出来。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这一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司马光如何运用聪明才智勇敢救人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司马光是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他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教师可以在讲述该课时简要介绍一下司马光的历史和贡献,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实现课文文化创造价值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并且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之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再创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西部建设者不畏困难与挑战,以顽强的毅力修筑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光辉事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发扬坚韧不拔的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生活中时刻谨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不断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

(一)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往往会对课文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往往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的。此外,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完全展现。由此可知,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它能否得以体现将关系到整堂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说,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是文化价值得以传播的保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语文课文更加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是课文的文化价值实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节,为了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实现,教师必须选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向学生展示课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只有这样课文的文化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三)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设计一直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语文课文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课文的文化价值要依靠教学设计来实现,而文化价值又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和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就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并找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点,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桂玲.分析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处理[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4):46-47.

[2]李聪华.小学语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和教学处理[J].新课程・小学,2014,(9):157.

[3]王焱.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处理[J].读写算,2012,(13):244.

篇6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传统文化,教学,传承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初中阶段学好文言文是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我们优秀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发扬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一、通过提高学生素养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语文教学要充分展示和挖掘传统文化优秀文言文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地进行文言文教学,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和熏陶,长期的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自己的人生观。近现代无数名人的早期求学经历都说明了这一点证明,例如鲁迅,等,他们都是接受了扎实的传统文化教育,才为他们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传承着真、善、美的崇高道德标准。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使他们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是智仁勇三者,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强大的功能,努力引导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通过静心阅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摆脱浮躁,逐步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利用文言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一些课堂教学活动,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通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我门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我们讲究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单单以文解文,进行空洞的、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授课,不能再追求一切为了考试的授课目标,我们必须改变授课方式,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自己的任务,把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只有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重,才能在教学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搞好文言文教学。学生才会受到感染和熏陶,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把文言文的学习过程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在学习蒲松龄的《狼》过程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白,遇到人生中的一些艰难险阻,我们不能一味迁就、妥协,应该敢于正视问题,并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比如课文中说“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充分说明了“狼”作为一个敌人,他充满了贪欲,也表现了狼的狡诈。最后屠夫终于识破了狼的最终目的是吃掉自己,他勇敢与狼作斗争最终杀死了两只狼。我们中华名族自古就有尚武精神,有一种坚韧不拔和不妥协的气概,通过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要勇于直面艰难险阻,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断在人生的路上奋勇前行。

三、通过创设文化课堂情境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言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文言文与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为目标的教育不同,他是一种隐性的德育教育。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就应该努力创设适合语文课堂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情境,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比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情境,还可以利用相关影像资料等,把音乐和文学有机融合,比如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古典歌曲,渲染一种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在耳濡目染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古色古香之美。

四、通过审美教育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美”存在于世间的每一瞬间以及每一角落,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和体会美,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美的体验,当然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审美教育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感性的内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对文言文的理解很大程度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吟唱等方法,通过感受美等多种教学手段触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初步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言文与美术相互渗透是文言文的又一大特点,在反复诵读之后,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让学生用直观的画面表现文言文的内容,这也不失为一张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学生有不错的美术基础,把对美术的喜爱迁移到语文学习中,非常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充满学生各自审美特点的作品纷纷涌现,是因为他们自发地挖掘诗歌意境的结果,学生借助直观的画面,文言文的意境被大大地丰富了。

总之,中学文言文教学对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通过提高学生素养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创设文化课堂情境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审美教育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高超,《文言文教学目的及误区浅探》[J],语文教学通讯,2005

[2]王珏,《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J],语文教学之友,2001

篇7

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通过访问,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产生对家人的敬爱之情,感受家庭生活的快乐、和睦。

3.通过讲述家人故事,学习家人的美好精神和优秀品质,传承好家风。

活动重难点

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传承优良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音频资料(如歌曲《吉祥三宝》《让爱住我家》)。

学生准备:与家人在一起的合影照片、家庭录像、反映家庭生活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聆听歌曲,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播放歌曲《吉祥三宝》)

学生听歌曲并回答“在这个家里有哪三宝?”。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爸爸像太阳,妈妈像绿叶,而我则像种子一样在这个家里正在发芽,那今天就让我们以家为话题来说一说,我和我的家。

二、观看视频,感受亲情

师:宝贝们,爸爸妈妈因为相亲相爱就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而在这个家里他们希望有一个爱的娃娃,于是我们就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的长大,经过10个月,我们就来到这个世界。也来到了这个幸福的家里。那对于我们的到来,家人们是什么心情呢?来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生观看家人及自己的图片及视频,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如:爸爸妈妈很爱我们,在这个家生活很幸福,很快乐)

师总结:生活在这样充满爱的家庭里,我们很快乐(板书:快乐)

三、游戏互动,认识家人

1.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庭成员有哪些?

2.通过听儿歌,认家人

(课件播放儿歌)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妈妈的姐妹叫姨妈

3.老师和学生一边拍打节奏,一边对唱儿歌。同时相机出示家庭关系图。

4.游戏:抢答“冲冲冲”。

师问: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学生回答:爷爷。

……

游戏难度升级:有一个小女孩给你的妈妈也叫妈妈,她是谁呢?(姐妹)

师小结:有的小朋友家里不但有姐姐妹妹,还有哥哥弟弟,他们应该在关系图的哪个位置(对照课本35页的大树图),有了他们相伴着成长,我们更快乐呀!

刚才,我们了解到了,家里有这么多成员,大家在一块共同生活,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多快乐呀。(板书:和睦)

四、分享故事,传承美德

1.师:在这样的一个大家庭中,家人们都各有各的长处和优点,在你的家里你最佩服谁?

生:自由回答

师:前几天有一位小朋友在父亲节陪伴爸爸执勤的照片爆红网络,她最佩服自己的爸爸,他觉得认真工作的爸爸很棒很棒。

班里有一位小朋友很佩服他的奶奶,听听他怎么说?(听录音)。

出示图片,采访班级学生。

2.小组交流:在你的家里你最佩服谁?你想向他们学习什么?

渗透交流小秘诀:(1)发言要表达完整清楚,其他同学注意倾听。(2)交流时小声点,不打扰到别的组(3)音乐停的时候讨论结束。

3.学生展示回答,教师相机引导,总结家人的优秀品质,如:为家人无私付出、工作认真负责、孝敬老人、了解家族历史继承优良传统、与邻居友好和睦。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发现:我们的家人有很多优良品质值得学习。比如无私付出、工作认真、孝顺老人、待人友善、爱锻炼讲诚信等等(相机板书)。那身为家中的一员,老师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会更多的去学习和继承家人的美好精神和品格。在这么快乐、和睦的家庭中,传承美德,健康的成长(板书:传承美德,健康成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画出大树的轮廓)。

师总结:只有我们每个小家和睦了,国家这个大家庭才会安定富强,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爱自己的小家,更爱国家这个大家。最后让我们一起唱出对家的爱吧(播放学生和家人的图片以及歌曲《让爱住我家》)。

《我和我的家》教学反思我确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喜悦,感受自己与家人的亲密联系。

2.理解家庭结构和关系,能在生活中能正确地称呼家人。

3.在小组活动与主题视频中感受长辈关爱晚辈,晚辈孝顺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在具体而精准的目标引领下,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着手,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在课堂上对聚焦化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实践与落实。

一、  感受家的温暖

课前听到的歌曲《让爱住我家》,奠定了课堂氛围温暖温馨。从书写“家”字开始,引导学生字的笔画中藏着家的温暖和爱。创设温情氛围,点燃学生思维火种,激活学生思维欲望。

二、丰富的问题情境——了解我与家人的关系

从血缘和法律这两方面入手,通过“说一说”、“听一听”、“看一看”层次清晰的引导学生,深化“家庭”的概念。教育的重心落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出生凝聚着父母家人的爱与期待,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被欢迎和被接纳的。从情感和法治教育中感受“爱”。对于满月酒、百天宴还有家乡特色的“满月挪窝”“抓周”等习俗的介绍,引导学生通过“回望”去品味出生活的文化和道德的意蕴。体会传统的习俗中也蕴含着长辈对于晚辈的关爱。

从理性到感性的情感教育让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思考,拓展思维。

三、显性化的思维工具——认识中国家庭伦理关系,

这一环节从“认识关系”—“梳理关系”—“记住关系”。设计基于一年级学生并不了解传统的中国家庭伦常关系,这个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根据学生学情,在设计中采用层层递进活动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家族歌入手,考一考,唤起学生的记忆。根据家族歌填家族树,理清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思维导图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思考方式有很大帮助。显性化的思维工具,让教学重从点落实。

为了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在核心素养培育发展中得到提高,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知识结构的学习中渗透了传统文化的道德修养,正确的三观养成。让学生从“家族树”中感受“祖辈、父辈、我辈”这样的传统辈分观念,植根给学生“长幼有序”的人情观念。为深入情感做铺垫。

四、回归儿童生活,深入体验传统文化

本环节是基于前三个环节台阶之上一步一步逐渐达到的。有了之前在活动中理解、分析、感受的基础,升华到德法相融,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主题设置在此环节体现出了德行化。第一部分从学生生活中与长辈相处的方式着手,引导学生晚辈对待长辈的礼仪。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与礼”让孩子了解餐桌礼仪,相处礼仪等,引导学生成为文化传统的承载者。从“筷子”这个公益广告中感受爱的延伸和传承,家庭成员中爱的感染与教育,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根植于心。

篇8

关键词:民间美术;中学美术教育;民间艺术;运用

一、引言

民g美术作为我国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几千年美术文化沉淀的产物,也是我国美术艺术的宝贵财富。民间美术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及他们对美术文化传承与创造的象征,代表了中华劳动人民的身份以及发展历史的见证。因此,对民间美术进行传承教育,尤其是在中学教育中结合民间美术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民间美术对中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形成、创新、发展都受到了社会文化、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影响。随着高科技电子设施的不断出现,民间深处的艺术文化越来越被忽视,很多艺术形式都面临失传的状态,比如,当今很多小学生与中学生都不知道中国美民间美术中有剪纸文化这种艺术形式。这是由于中学生还处于抽象思维不成熟的阶段,他们的思想与思维都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状态,因此,对传统的事物缺乏兴趣,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来对中学生开展民间美术的教学就显得十分有教育意义。现如今很多中学生都对互联网非常熟悉,每天接触很多新鲜的事物,然而对于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的民间艺术,他们知之甚少。不仅如此,中学生还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意识,这就说明对民间美术的传承必须通过在中学教育中来进行开展。中学生通过了解、认识和学习、创造民间美术,可以帮助中学生充分的认识到民间劳动人民所具备的艺术智、艺术理想以及艺术精神,可以让中学生形成更加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与艺术传承的责任感。与此同时,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教育,还可以让中学生被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所感染,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由于中学美术教育的课时有限,因此中学美术教师必须利用好有限的课时,将民间美术内容融入在美术课当中。同时,由于中学生对于民间美术文化缺乏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这就需要美术教师提前做好功课,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尤其是将学生的学情与整个教学设计相衔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的了解与学习,从而对民间艺术文化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总之,美术教师在开展民间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中学美术教师应该提前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由于中学美术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因此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美术与其他课程相比,需要教师准备的工作更加复杂,比如,画画的构图、色彩对比。如果教师能在课前设计中设计出画面丰富以及色彩变化多样的教学内容,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从而更好的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能够在教学设计中达到画面多样以及色彩丰富的效果,美术教师可以巧妙的将民间美术的内容融入在教学之中,比如,通过设计专题的形式:剪纸、皮影、雕塑、刺绣、器皿、玩具、绘画等不同的专题,融入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之中,前提是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与接受能力,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充分的设计,既要引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 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景仰,又要向学生传递艺术与美的感受。

其次,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由于中学生对传统的民间美术文化缺乏了解,很容易对这种新鲜的事物产生偏见。为了让学生客观的认识我国民间艺术瑰宝,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用新颖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对民间美术产生兴趣,在增长学生见识的同时来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比如,在讲授剪纸专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讲授、欣赏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关于剪纸的文化背景,然后下载一些经典的民间剪纸图片,最后让学生动手来做一些简单的实践练习。通过讲解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在民间所使用的场合、时间,以及它的象征意义;通过观看一些经典的剪纸图片,可以让中学生了解到最伟大的艺术形式与艺术家都来源于民间;最后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不仅可以锻炼中学生的创造能力,还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真正认识到民间美术的精神文化内涵。

最后,中学美术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评价。民间美术的内容博大精深,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将民间美术的内容运用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需要中学美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规律,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要得以保持,而对教学中的问题则要进行及时的改正。

篇9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英语教学;培养路径

1大学英语课程对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之余,应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作为多数国家的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以其所携带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弱化了学生的母语文化能力和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文化遭遇巨大冲击,母语文化的保持与发扬面临极大的挑战。[4]大学生是展现文化自信的主要群体,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重大责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对于大学生培养思辨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培养民族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作用。

2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强调,大学英语课程要主动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要反映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成果,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进度安排等各方面内容,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遵照的总依据,也是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最终评定标准。但目前各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并非紧随《指南》。如果各院校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未做及时修订,没有根据新的文件提出明确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就会导致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语言教学表现失语。大学英语作为重要的人文公共课,课时量有所缩减。原本开设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已经削减至三个甚至两个学期。教师要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完成词汇、文章阅读、翻译及写作的讲解或练习等教学任务,而课时缩减就难以保障有充足的时间来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择未考虑到文化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这会影响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师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比较模糊。教师受所学专业及个人爱好限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较少,视野受限。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中,不能很好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限于单词记忆、文章理解、阅读材料、课后作业等,缺乏对语篇内容的完整理解,这会影响到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施,导致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欠缺。

3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

只有将中国文化知识有效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才能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如何有效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教学,必须对整体和局部、多层面和各教学环节做出相应调整。

3.1修订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促进中国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顺应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是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2022)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精神,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5版)进行的修订。院校在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时,应及时修订并且明确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所应完成文化教学的任务和要求。

3.2调整教材内容,增加中国文化教学模块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严重缺失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强调学生要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与文化。传统教材处处彰显英美文化,所选用文章对于中国文化涉及得很少,严重阻碍了当代大学生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学习路径。大学英语教材应该融入中国文化,要更多地用英语承载中国文化,借助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掌握以标准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技能,更好地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3.3优化教学设计,有效渗透民族优秀文化

大学英语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率最高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教学能否有效开发教材中的民族优秀文化元素,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教师应在课堂导入时引入中国文化,增加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的辅材料,同时要注意难度适中。可采用教师或学生讲解、集体或分组讨论、视频或音频学习、翻译练习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中国文化的学习。同时,要引导学生避免盲目接受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广泛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第三版)第一课Sym⁃bolsofCulture的导入为例,教师可在文章导入中引导学生学习麦当劳及迪士尼西方文化时引入Sym⁃bolsofChineseCulture。教师可用象征中国文化元素的素材如饺子、茶、京剧、长城、兵马俑等来进行讲解。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单元主题进行中国文化的培养。《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的每个单元选取了单元主题类似的两篇文章,但学习的角度和深度有所区别。教师在讲解文章内容时,可利用当前的时事新闻、热点话题等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如在第一册第五单元ILoveThisGame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运动员精神时,可结合东京奥运会中苏炳添、巩立姣、全红婵等运动员的事迹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测试与评价是正确评估教学过程与效果的重要环节,能给予教学及时的反馈和引导。在处理课后习题时,教师可在翻译、写作等作业中融入中国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能力。如果在期末、A/B级及四六级测试中增加中国文化的考核部分,将能大幅度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唤醒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3.4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多元弘扬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有效利用学校的校史馆、图书馆、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文化讲堂等有序展开中国文化的宣传和学习。教师可依托当地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档案馆、爱国教育基地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效利用校园网、英语网站(如ChinaDaily)、“学习强国”平台等的文化专栏、文化录播课,向学生手机推送、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阅读材料。教师也可以开设线上或线下选修课,如中华传统经典诗文的英文翻译作品解析等。

3.5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强化教师的中国文化教学输出能力

篇10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中积累沉淀的宝贵财富,其对民族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华夏儿女,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最为基本的责任与使命。当前,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开始融入社会中,我国社会中的文化呈现为多元化的发展形式,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为高职学生本身无法有效甄别多元化的外来文化,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在高职学生中得以有效的传承与发扬[2]。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语文是进行母语教育的基础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本身存在有别于其他物质工具所具有的特殊性质,语文根植于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其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华夏儿女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在较大程度上需要依赖语文这门课程。而高职语文教学中只有真正融入传统文化的核心,才真正具有神韵与灵性,也才能够真正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

高职语文归根结底也是一门教育学科,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之外,还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精神上感召学生。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目前的学生已无法深切体会到先辈们创业的艰辛。因此,很多学生在成长中缺乏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缺乏宽容大度的为人处事风格。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忧国忧民等文化精髓,能够逐步培养其健康、独立、健全的人格,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再加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通常自行忽略教材中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环节,抑或是采用课后作业的模式让学生去进行自学。正是因为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往往难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针对高职学生的教育,不仅需要涵盖基本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同时还应当包含文化底蕴的积累、思想品德的培养。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语文中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能够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反复向学生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能够意识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是自己的重要使命。只有教师与学生理念的共同转变,才能够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真正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提升到足够的高度,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职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整合[3]。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1.构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将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得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广大高职语文教师积极构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汉字英雄、最爱是中华等学生所喜欢的电视节目,通过模仿电视节目来开展相应的教学,引导学生去关注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4]。教师可以在每次课前将安排学生轮流分享传统文化小故事,抑或是针对某些传统文化作品进行简单介绍,向大家推荐经典作品;在学习传统文化教材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当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针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拓展;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设计,从视听的层面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通过构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能够置身于传统文化的环境中,从各个方面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真正热爱传统文化,逐渐开始承担起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

2.组织传统文化专题教学

正如上文所述,语文根植于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其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华夏儿女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高职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或隐或显于各篇文章当中,其本身是呈现为零星分布的形式,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体系。

为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应当针对组织传统文化的专题教学,针对教材当中蕴藏的各种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梳理,使其更具条例、更为系统,然后再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系统地了解教材中蕴藏的传统文化。一些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尝试自编教材,依照专题来自选相关的传统文化篇目,以便于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得教育更具针对性。

3.注重诵读来感受传统文化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诵读的进程中实质上就是语言积累的进程。针对高职学生来说,诵读的具体形式也并不需要过分拘泥,读、诵、吟、唱均可以,诵读的主要内容是古诗文。高职语文教材当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古诗文,其本身具有良好的意境美、音韵美以及语言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文能够进一步亲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最终真正吸收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第二课程渗透传统文化

1.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微信平台

信息化时代,针对高职学生机不离手的特征,高职院校应当建立有关传统文化的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平台来与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有关的互动。安排语文教研室来负责平台的运作,各个语文教师来推荐有关传统文化的作品或者视频;抑或是针对影视剧、娱乐节目中错误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也可以推荐一些校内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信息等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时刻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

2.组织传统节日活动

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组织传统节日活动是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古人在传统节日中具体组织哪些方面的活动,从中能够有效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古时候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使得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