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见习内容空洞
见习生回学校后普遍反映,在见习期间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帮助主班教师抄写教案或工作日志;工作之二是帮助教师进行环境设计中的剪纸制作、折叠、粘贴等,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并一无所获;工作之三是帮助幼儿园进行洗刷桌子和椅子等简单的清洁工作。见习生带着在幼儿园工作就是不停地抄教案、做保洁的印象回到学校,见习不仅没能帮助学生,反而害了学生。
1.2见习制度严重缺失
见习生在见习时会带着学校设计的见习报告走进幼儿园,但是由于见习报告设计脱离企业实际、制度无人监管、见习结果与学生学业和就业完全脱节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园的教师和见习生都没能重视和珍惜见习机会。个别带班教师甚至利用学生见习期间满足私欲,让学生从事完全与见习无关的工作,造成人才和时间的浪费。
1.3见习时间短
本校见习为一周时间,幼儿园因企业管理和行业特点,无法在见习之初就让年轻没有经验的见习生直接深入一线工作,而学生刚刚熟悉了工作环境就到了返校的日期。学生普遍反映刚要摸到一点儿门路,见习期却结束了,很遗憾。
2校企合作之中职院校在见习期的建设建议
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学校首先要对见习制度进行整改。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在一定的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是职业人从事自己职业的一种自主自觉的认识。中职学生年龄在16~18周岁,本身就处于青春期,尚未成熟,对角色的理解和就业的前景尚未认知。为了让学生尽快通过职业定向阶段,进入准幼教工作者的学习状态,建议每学期让学生到市级示范幼儿园或优秀的私立幼儿园见习两周时间,请企业安排优秀骨干教师以讲座或演讲的形式,用他们自身的优秀业绩来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向往。见习时要按照见习计划确定每日见习内容,将每个学生分配到班级,由班级的主班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行业规范、家园合作、幼小衔接等相关职业要求,培养职业意识。
减少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大连市公办幼儿园目前使用的是《探究式B版教材》,涵盖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并将五大领域系统融合,目的是让幼儿在3~6岁发展关键时期,无论从身体发育,还是智力发育、情感发育,都得到合理发展。在校期间学校会安排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理论课课时,但学生往往因为内容枯燥而兴趣索然。甚至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只要能唱会跳,基本上不用学教育学原理等纯理论课程。为了加强中职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应该从企业要求出发,将工作内容及时引进到学校课堂里。幼儿园课程课程设计与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参照B版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学生利用资料包并进行活动准备。在实训周中,学校要求幼儿园必须安排有专门的时间,为学生提供看课、听课、讲课、评课的时间。教师讲课是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的发挥和融合过程,这是形成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基础。学生在见习时找到自己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漏洞,回到学校课堂才会重视理论知识。
为企业提供财务保障及人才储备每一学期,学校会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分配到幼儿园见习两周,势必会给幼儿园的工作和日常管理来带压力和负担。尤其对一线的班主任无疑加重额外负担,因此,幼儿园教师对见习生进行管理时难免出现精力不足或不负责任的现象。因此,学校应该为企业支付经费和课时费,确保见习的有效开展。同时,见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以作为幼儿园的人才储备,在毕业实习分配时优先选择校企合作期间大力支持并培养见习生的幼儿园,激励幼儿园为学校见习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与企业合作,加强交流在学生见习期间,学校应组织因为见习周而停课的教师集体到幼儿园参观学习,有条件者可以在见习的企业驻点调研。这不仅是发挥对学生的监督作用,也让中职院校的教师深入企业,成为理论性实践者。中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幼儿园教师免费授课,给他们带去最前沿的政策和理论;同时听取幼儿园教师对见习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学校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打造适合企业发展的未来幼儿园教师。学校只有和企业经常往来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3校企合作之企业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学生想要通过见习积累经验、感悟未来职场的工作内容和氛围,与幼儿园提供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加强实习指导教育实习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生置于实际工作环境中,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学生熟悉工作内容、掌握工作技能的实践教学方式。幼儿园的主要岗位就是教师和保育员,见习的侧重点不同,内容也不相同。幼儿园应该从学生成长的角度,为学生选择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详细系统地为见习学生介绍“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与教师岗位职责”“幼儿园环境概述”“3~6岁幼儿发展指南在园实践效果”“幼儿园与家长、小朋友的沟通技巧”等辅导工作,使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避免学生在见习期间盲目、被动地适应环境。配合学校做好学生考核工作考核是学生的动力,也是学生未来学习的方向。考核是否严格规范决定了学生应该学什么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只有考核标准与培养目标达成一致,才能保证学生见习的效果,甚至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考核时要本着实事求是、严格的原则。尤其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求见习学生必须完整地进行一次活动设计与实践,由指导教师为见习教师打分、评价的标准包括:活动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活动过程是否思路清晰、时间安排合理,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有感染力,等等。
为见习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形象幼儿园指导教师是学生见习期间接触最多的人,也是见习生未来工作的楷模。不仅代表企业的形象,更是行业的标杆。因此,在学生见习周期间,一线幼儿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端庄大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观念,传递正能量,让实习生心中充满爱,充满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德高为范、技高为师,指导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见习的学生,耐心细致地为学生介绍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爱护见习学生对本行业的热情。
4总结
篇2
【关键词】多元智能学前教育体育课程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种多元、开放、尊重个体差异的现代智能观既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肩负着儿童启蒙教育的重任,其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那么,作为服务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终身发展的体育教学就应该设置可供学生选择与发展的多元立体的课程,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长沙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1年~3年级体育课程,实施多元智能理论的利用与开发研究。
1.2研究方法。本文以体育教育学、幼儿教育学、课程论、体育概论、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主要采用分析法、比较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等,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分析、判断、整理,来建构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
2 构建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
2002年8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定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我们构建的课程必须是在这个纲要精神中的课程,并有机结合课程的目标、设置、结构、内容、评价等来实施。
2.1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2.1.1运动参与目标
人人都能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掌握一定体育知识技能后,可以组织和带动大家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欣赏体育运动。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同时,在课程目标制定时,考虑到一系列的有关智能的开发,要把组织体育运动与参与体育运动等相关内容涉猎到课程的目标中来。
2.1.2运动技能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并能利用所学的技术和知识进行身体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同时,还应要求学生掌握最常见的运动创伤的处理技巧和方法。
2.1.3身心健康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后,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的方法,并能利用一些有效手段提高身体素质,使机体生理指标达到较高的层次;同时,能对健康营养食品、恢复性锻炼等有较高认识,也就是通过学习后我们能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个目标必须在多元智能的身体智能中来实现。另外,学生经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后能自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也应该自觉地通过身体活动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在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受,这是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自我认识智能的应用。
2.1.4社会适应目标
体育活动的参与,实际上是需要竞争与合作完成的运动过程,这可以很好的解决因独处引起的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在体育活动中需要合作,需要有对手的竞争,无论是对手还是同伴,我们都是在合作中进行体育运动,这是人际关系智能的达成表现。同时,我们在欣赏大众体育时,不仅仅是欣赏体育技术和战术,我们还要欣赏和认同一种体育精神,传承一种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体育文化与精神,这对于鼓舞我们国民的奋发上进的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是多元智能中的内省智能体现。
2.2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设置
一年级课程设置“选项课”,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年开设“选项课”,每周1次,每次100min。每学期选学1个项目。应有8大智能领域整合后的多个项目可供学生选择。1000m (800m )、100m(50m)作为必修课的内容分解到第一学年的每次实践课中,其组织形式是学校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出席教师、学生进行选项。学校为二年级学生开设教学俱乐部、选修课、体育活动课、竞赛,(每一专项根据学生特点、层次分为“普通班”和“提高班”)体育教学课每周1次,每次100min。其形式是教师授课项目固定、学生自由选择专项课教学;其组织形式是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内容、教师。将那些具有一定天赋的三、四年级学生组织起来,并把各运动队的训练纳入其中(注:要求每一个学生尽可能有选择的加入一个代表队的训练,各代表队欢迎普通生加入代表队的训练)。
2.3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结构
为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各项智能的发展,其课程结构有以下两种类型:
2.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我们应加大理论知识学习的力度,因为学生的体育学习不会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他们会探讨其中的文化蕴涵。同时,在一般的高等学校,学生自我锻炼的场地器材能基本保证。再说,随着学生的自我锻炼的意识的增强,理解体育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应随之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开设相对多点的理论课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加强理论学习,这并不代表在教室里上课的时间增多,而是在每次体育实践课上讲解与之对应的体育理论知识,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这样就建立起了理论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的课程结构。
2.3.2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在实践课的课程结构上,我们要立足实际来设计,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比赛作为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同时,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课程才能关注每个学生,才能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样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来开设有关体育课程。另外,我们的体育活动开展到具体的场所后,可以对当地的体育事业有推进作用,这种结合可以很好地弥补我们体育课程的不足。
2.4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运动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种类繁多的运动项目。分别为田径、体操、球类、水上运动等。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起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它更加追求学生的个性,更加强调学生的需求,也更重视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因此,内容更加广泛,更加具有选择的余地。我们基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社会地域的实际,按照《纲要》精神,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加以整合,表1是一个多元、交叉的课程内容的构建。
表1课程内容�
2.5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实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拥有的多元智能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用以沟通学生的桥梁与手段。在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多元智能的教学、多元智能的学习、专题教学与合作教学等几种方式。�
表2课程实施�
2.6体育课程的评价
2.6.1学生学习评价
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应对学习效果和过程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自评是学生自省智能的表现,是对自己的体育知识和能力以及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等综合评价。他评主要是同学与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参与状况、考试达标、进步幅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每一项赋予一定的权重系数,而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分数。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确立以定量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组成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
2.6.2教师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模式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和课堂教学。业务素养包括: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课堂教学的评价通常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教学的组织和课的结构、运动负荷、道德教育的构建、教学结果等。
教师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教师自评和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相结合,但是我们在进行评价时,既要多元进行,也要具有个别对待的评价,看到教师的努力和成绩,对教师也要进行过程评价,不要进行终结性评价,因为体育教学效果是一个长期的检验和反馈过程。
2.6.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评价的内容主要有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采用多元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多元智能视角下利用与开发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能够使受教育者的体育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自我建构。
3.1.2多元智能视角下利用与开发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1.3多元智能视角下利用与开发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增强课程结构的灵活性。
3.2建议
3.2.1研究者应与学习领导及管理部门应积极大力倡导该评价方法的推行,必要时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因为学校领导的意愿,是实施课程改革和贯彻多元智能的主要张力。
3.2.2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我们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体育教师应努力发展多种类型的智能,增加自己的才能,熟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与技能,能够与各种类型的学生沟通。
3.2.3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多元智能观,相信每一个学生在智能强项的基础上,运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变换授课的方式,激发学生不同的智慧,采用最适宜的教学风格,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性,使学生把体育运动的技能和体育运动知识掌握好。
3.2.4体育教师应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不断反思中,逐渐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社,1990.
[2]郑金州.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杨立龙.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讨[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白晋湘.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教育部.纲要[S].教体艺字[2002]13号文件.�
[6]张晓峰.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开发[J].教育导刊,2002,(02).
[7]李健.基于多元智能的校本课程编制[J].教学与管理,2005,(20).
篇3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的学前教育对于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视,几乎所有学前教育的学生都必须经过1年左右的视唱练耳能力训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其一,形式的单一性。教师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基本采用教师范唱,逐句教唱以及单音、音程、节奏和旋律听辨的传统方式组织教学。
其二,内容的复杂性。教师在教材的选用及教学内容安排上,延续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思路,所教授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自己所设想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的安排过于复杂。
其三,对象的不明确性。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并没有进行认真地分析,对于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能力需求没有清晰的认识。
其四,效果的不显著性。只是单纯地训练唱谱、听辨等能力,对于学生音乐情感、音乐素养的培养较为缺失。故经过1年左右的学习后,学生只能唱一些乐谱和听几个单音或旋律等,对于音乐的内涵和情感的感知鉴赏能力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从客观上,要从学生自身、教材选择、师资力量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完善;主观上,要从认真研究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教学对象的水平及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进行完善。
二、训练方法
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视唱练耳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训练其积极地将听觉运用到创作表演实践中去。”换句话说,视唱练耳课程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明确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能力需求。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提出幼儿园教师应“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可以看出对幼儿老师音乐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并不高,我们在培养幼儿园教师时应在掌握够用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上,突出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的培养。
(一)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在儿童音乐活动中尤为重要,对儿童内心律动形成及肢体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音乐节奏方面的理论知识及较强的节奏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视唱练耳的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体现学生节奏的训练。
1.节奏感的培养。
节奏感是音乐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节奏感往往是通过严格、准确的训练形成的。节奏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发展速度感、节拍感和正确的音值组织关系。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节奏感的培养,如:跟随节拍器进行视唱、肢体律动、合唱等。在训练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发掘学生内心的节奏感受,体验各种节奏带来的情感体验,并对各种节奏型进行不断地练习,逐步将每种节奏律动固化为自身内心的节奏感。
2.节奏的训练方法。
节奏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前十六、后十六、切分节奏等等,每一种节奏都有自身的特点,根据表现形式传达不同的音乐情感。在训练时,应根据节奏自身特点,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让学生对每种节奏都有一种感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对节奏的感知力。
如“三连音”节奏的训练,在具体教学中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教师示范。在训练前,教师的示范尤为重要,是学生认知或了解“三连音”节奏的重要途径。
第二,反复教唱。当学生对“三连音”有一个初步印象时,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反复模唱,掌握三连音的节奏。
第三,肢体表达。让学生用肢体来表现“三连音”的律动,进一步感受“三连音”节奏特点。
第四,感知节奏特点。选择一个合适的,能够体现“三连音”律动特点的音乐,设计游戏,让学生感受“三连音”律动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游戏一定要与具体的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节奏的情感表达。
任何一种节奏,都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掌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了解“三连音”是什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三连音”有一定的认识,并对这样的节奏感兴趣。学生在课下就可以自主地进行训练,从而固化为自身内心的节奏,加速节奏感的形成。
(二)旋律训练
旋律在音乐的各个要素中是最能够传递情感的,是让儿童感受音乐情感、增强艺术表现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视唱练耳的训练中,旋律的训练同样尤为重要。
1.旋律感的培养。
旋律感,主要是学生对旋律的认知、感受、体验、表达等等。对于一首旋律,它的音乐情感是欢快地或是悲伤的,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自身内心的体验,将各种旋律固化为内心的感受。如欢快的旋律形态是什么样,悲伤的旋律形态又是什么样子等等。
2.旋律的训练方法。
旋律的训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其一,聆听。通过有意识地聆听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旋律,让学生对不同旋律进行感受,并进行对比,总结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旋律的特点,增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
其二,视唱。通过聆听后,学生对所唱旋律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进入到教唱环节。视唱时,首先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重难点问题,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音准;然后通过反复演唱熟知旋律;最后通过完整的演唱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情感。
其三,展示。当所唱旋律以达到较为熟悉的程度,可以邀请学生上台表现旋律。演唱时,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演唱,让学生感受同一旋律的不同表现形式。
(三)其它音乐要素的训练
音乐要素除了节奏、旋律外,还有音色、音高、力度、速度等等,在儿童音乐学习中,这些要素都有体现。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高专学生,他们对于事物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音乐其它要素的体现形态相对直观,融合性较强。故在训练时,可融入到节奏和旋律的训练当中,如音乐速度可以融入到节奏训练当中。
(四)结合现代教育技术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是各学科、各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组织教学。如音乐、视频的欣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欣赏音乐,更好地体会音乐中的忧伤与欢乐;各种音乐软件的使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各种网络素材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提高课堂学习的氛围。
三、意义
我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音乐基础较弱,音乐素养较低;另一方面在培养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就业所需组织教学。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4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含义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这就要求高职专业教师完成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角色转变,既要成为教育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又要成为学生学习素材的提供者。高职专业教师为了快速地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应该不断地提升专业技能,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各位老师必须坚持以现代教育为指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高职专业教师把教育现代信息化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的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新的教学理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的是什么呢?一方面,是指高职专业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教育教学中有关问题的能力,如终身学习能力、良好信息素养、科学研究能力等。另一方面,是指高职专业教师在现代信息化下完成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及评价所应该具备的个体心理特征和以现代信息化为基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高职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
(一)信息技术和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本学科课程教育体系,使其成为教学工作中重要的教学媒体。换句话说,高职专业教师应该将信息技术、资源、方法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更好地完成本学科课程的教学,以达到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学习的目的。
(二)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依照教学目标,遵循信息化教学规律,认真权衡教学各个要素的现实状态和动态关联,运用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及系统科学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将信息技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利用,将使高职教育的教育环境、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发生重大变化。因此,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是高职专业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
(三)设计和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等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设知识性、趣味性及形象化的情境。高职专业教师需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化环境的课件制作,熟悉PPT、FLASH、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运用这些软件处理专业课程教材的内容,将课本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社会接轨的现代化人才,所以设计和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也是构成信息化教学能力之一。
(四)实施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要求高职教师具备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设备的使用、对自己授课和学生课堂学习有效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方法和能力方面把握和开展,这符合新时代下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必经过程。
(五)监控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视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对教育教学过程不断地进行计划、检查、评价、效果反馈、效果控制和质量调节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对高职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的要求更高,高职专业教师应当树立自觉的意识,对教育教学的每个过程、每个要素进行全面监控,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三、提升高职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
(一)提高学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工作的重视度
教学质量为学校的的立校之本,而教学水平则是高职专业教师的立业之本,各大高校应将教学工作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学校的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全校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钻研教学的良好风尚。同时,高校应该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和软件环境,如建设校园网络基础支撑平台,实现校园数字化,增大数据库容量及学科涵盖面,使数字化校园在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另外,高校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使用其他多种专业化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调动广大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自觉的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开展相关的培训
为了提升全高职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应开展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的内容尽可能广泛,涵盖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现代学习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等。培训形式应该具有针对性,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努力做到使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不同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事半功倍的提升高职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高职专业教师加强自身学习
在知识信息化和全球教育资源共享的今天,高职专业教师应具有时代紧迫感,培养终身学习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o跟本学科发展前沿;加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及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为自身专业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为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天龙,马丽.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要素探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3.
[2]胡晓玲.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
[3]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
[4]全宏瑞,温守轰,姚惠伶.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方法[J].教育探索,2010.
[5]秦莉.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与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5.
作者简介:
篇5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超出中等水平,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相近,均超出中值。找出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时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1研究目的
中国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则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000而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在同样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状态和要求下,个体如何评估自身的特有的属性对决定将要进人或变换的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使个体在职业决策行为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比如说面对职业选择范围的反应和信念就截然不同。有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挑选面非常狭窄;有的人则能突破专业的限制,跳到别的领域。当面对其它专业领域、比较有挑战性的就业机会时,有的大学生会认为依赖自身的基本素质并通过努力和学习完全可以克服困难、胜任工作,并使自己获得进步和成长;而有的大学生却认为接受这样的职业,一旦不能胜任就会证明自己是低能的,因此面对这样的就业机会,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这种逃避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那么,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如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研究可以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调节,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对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 1研究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05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2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2001年由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龙立荣主持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采用里克特5.。计分的方法,分为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五个分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我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中进行随即抽样,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l00%;其中有效问卷为73份,有效率为97.500。被试的主要统计特征分布状况见表1。所有数据采用SPSS11. 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 1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分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为3. 512135,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的得分超过总平均值,这两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评价和制定规划。总体看来,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五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过中值3。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
3.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分上,男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女生。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问题解决这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传统的女性职业和传统的男性职业,在当今社会的划分已不明显。尤其是脑力劳动等复杂劳动,工作岗位的男女之分逐渐淡化。尤其是大学毕业的女性,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也反映到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所以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不低于男性(见表3) 。
3. 3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以及总得分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的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在收集信息方面更加有自信。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一般家境较非独生子女好,而且父母对其关注度较高,给予其就业信息方面的帮助相对较多(见表4)。
3. 4生源地城乡差异分析
除制定规划以外的四个维度包括总分上,来自城镇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制定规划上,来自农村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我国城乡经济差距减小的同时,城乡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也相接近,但是在总体水平上,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还是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好的社会支持力量,这些人际资源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信息,更重要的是来自父母、亲朋、同辈的支持和鼓励,非常有助于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见表5)。
篇6
关键词:专业化发展;体育教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21-02
本文结合陕西体育教师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专业化发展意识以及专业知识构建等多个层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影响到了陕西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对于体育教学质量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陕西体育教师专业化急需寻找到一个突破口,为其区域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及培养模式改进提供保障。
一、影响陕西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1.体育教师学历职称对专业化发展的影响。通过对陕西体育教师的整体职称进行分析后发现,其职称相对较为均衡。但是拥有高等级职称的教师却非常少,这种现象对于陕西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了制约。因此,每一个教师专业的构建与发展,都需要在专家以及学师的指导下进行。由于陕西高等级职称体育教师较为稀缺,对于整个地区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非常大的影响。此外,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体育学科一直都是作为“副科”的形象出现。许多体育教师认为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评选一定的职称,当达到一定职称时就感觉到满意。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区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不足,且整体教学模式其地区形成了定型。因此,许多体育教师缺少了相应的发展动力,从而对整个地区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热情形成了影响。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形势下,陕西地区体育教师师资水平得不到更好的提升。此外,陕西高职称体育教师还出现了外流现象,对其区域内的体育学科构建与专业化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2.体育教师个体专业化缺陷。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会受到诸多影响,对其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内容:(1)对体育教育职业属性认识不足,这个层面的缺陷主要是体育教师对专业素质的理解有一定的误解;(2)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升,无法与现代教学理念形成紧密联系;(3)专业化发展意识不够,对于体育专业化发展,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发展规则;(4)个体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3.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与继续教育观念认知。从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看,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需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教师专业化水平较高,对继续教育必要性的认同率较高。学历补偿、拿文凭、解决个人评职称及改善知识结构等,是其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对提高业务工作能力、树立教育新观念等需要相对较弱。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也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需要不断打破传统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能自主发展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继续教育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其根本任务是进行教师资源的再次开发,挖掘在职教师的潜能,缓解教师素质与教育目标要求之间的矛盾。
二、专业化发展视角下陕西体育教师培养的优势
陕西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只有少部分教师会采用传统的考试模式以及项目测试。大部分教师已经采用现代教学理念,将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评价运用于体育教育当中。体育教育评价需要基于定性与定量、绝对与相对评价等科学化的评价理念开展,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更加具有客观性及合理性。陕西体育教师在开展评价时,已经向着学生身心以及适应能力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其地区的体育教师具备了相应的专业化思想及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三、基于专业化发展的陕西体育教师培养问题
1.提供给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条件。这里所提及的必要条件是业务进修,这个条件也是有效提升体育教师教育水平以及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许多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业务进修并不关注,把业务进修机会让给了其他学科的教师。部分体育教师觉得,所教学的学科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从而对于业务进修的机会并不会争取。在这样的一种思想意识下,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学校应该给予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其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中提升体育专业知识。此外,体育教师从学历上来讲,要比其他学科的学历要求更低。更多时候,为了能够进行职称评比,才会考虑通过名师指导的形式来加强相关专业知识。这样的一种发展形式,发挥不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动性。所以,学生应该为体育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与学习环境,制定相应的业务进修机制。同时,还要加大对体育教师的重视,让其树立起继续教育的思想意识,通过专业化发展来增强其教师的影响力。要确保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学校其他学科一样同步进行,组建相应的体育教师科研小组及活动,让其边开展科研活动边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增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热情与积极性。
2.体育教师需要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多元化R祷发展渠道。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渠道非常多元化,在进行选择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的特长,合理化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渠道。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专业书刊来进行专业化知识构建,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开展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借助当前的高新科技,可以非常方便获取到更多的体育专业化发展研究成果,掌握体育专业的前沿信息。陕西体育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知识获取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虽然部分学校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还不够重视,但为了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理论水平,以及能够保持自身专业化发展意识的持续性,在工作之余通过多元化渠道来获取更多的体育专业化知识。这样的一种发展,在一定层面只是以个体研究的形式开展专业化发展,缺少了一定的实践与科研机会。在没有同行相互促进的形式下,无法在整个体育教师群体中形成有效的合作意识。
3.加大体育教师专业化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力度。从一定层面上来分析,教师专业知识是一相对开放的体系。在整个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教师将自身知识与新知识形成整合。对于体育教育而言,当前最为重要的专业知识主要是运动技术知识、人体科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应用科学知识等几个方面。但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呈现出了严重的缺乏。特别是与体育教学相关的内容,同样需要不断地研究与建设。否则,过于强调体育学习知识,却忽略了学科专业知识对实际教学的影响,会导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不协调的问题。此外,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缺少科研、统计、测量三种知识,对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相关部门及机构,需要加大对此问题重视。研究出更高层次的体育教师专业化知识理论,让体育教师不仅可以掌握体育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够得到教育学知识的补充,最终实现体育学科专业化发展与实践教学形成统一。让体育教师能够对人体科学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将其专业化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还需要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这是提升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从目前陕西地区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区域内的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并不理想。因此,针对陕西地区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可以将教学方案进行切入。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给予相应的评价,最终实现教学反思以及经验积累。在进行教学案例分析的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兴趣以及个人专业知识需求,针对性地对某个体育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教学撰写与教学相关的论文。完成教学论文之后,可以进展到相关领域研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构建一套适合陕西的体育教师专业化与教学实践体系,让更多的体育教育教师在相关专业化知识的指导下,不断地实践与感情,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4.提高体育教师待遇。社会地位的高低与经济地位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系性,因此,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最大的权重层面正是其经济地位。如果提升了体育教师工资待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对于教师工资待遇在相关规定中有明确的规定,但许多教师对于自身的工资待遇并不满意。此外,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各项待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会导致体育教师产生相应的自卑感。从内心中认为其所做的一切,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自然就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所以,学校以及相关教育管理机构,应该转变现行的管理机制,逐步缩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待遇差距,让体育教师能够更好地安心于本职工作,并加大对相关专业化知识的研究力度。在工资待遇方面,需要制定出合理化、公平化的工资薪酬机制,让体育教师坚定专业化发展的信息心,激发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热情与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体育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也是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及工资待遇的有途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通过各体育教师的共同协作与努力,构建一套适合体育专业的发展机制。此外,学校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应该为体育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以及学习环境,激发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热情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甘革兵.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J].科技信息,2009,(14).
[2] 祝芳.w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点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0,(12).
[3] 陈少影.论体育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J].快乐阅读,2011,(21).
篇7
问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中的努力方向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指教师的职后发展,通常指教育管理部门为教师提供新的教育理念、技能和能力的课程、项目、培训及相关活动等。“教育”和“培训”是其核心词汇,而且侧重的是职后教育。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的教育思想及理念的出现,体育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他们在职前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师范专业训练内容也面临着诸多的变化与挑战。在教育改革的大框架下,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的出现,新的运动项目的普及,新的教学方法的推介,甚至新的教学评价方式的推行,都从客观上要求体育教师加强专业学习与研究,以谋求个人职业中的专业发展与成长。研究的重心开始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职业培训、学习能力等逐渐成为研究的主题。目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主观和客观2个方面。主观方面,部分体育教师自身缺乏专业发展目标,缺乏主动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意识,缺乏专业自主探究的研究能力和行为,缺乏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来自于学校和社会。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处于劣势,以至造成职称层次偏低,这就必然制约着体育教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另外,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偏见导致其职业认同感低,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在课酬上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明显偏低,在职称评定、考评奖励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打击,导致其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动力不足。为了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体育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培养终身学习意识,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提高。加强学生研究体育教师一般都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普遍缺乏学科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职业能力不强,不能在专业学习尤其是科学研究方面有效地指导学生。因此,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学生研究,是体育教师有效提高技能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学生研究方面,体育教师首先要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并及时将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从而确定自我发展的方向;其次,体育教师要加强校本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专业兴趣和学习以及对体育教师的专业、职业要求,从而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大纲,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进行授课;再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探究性学习,创建一个开放型的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同时也启发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思路。加强教师文化研究教师文化,属于组织文化的一种。所谓教师文化,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各成员所共同分享的较深层次的基本假设和信仰,包括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普遍的价值观等几个方面[2]。教师文化主要从教师心理和教师学习两个方面影响其专业发展与成长。体育教师对职业的认识、对自我的评价和对职业的情感等构成了教师文化系统,影响着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理论学习、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对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体育教师的学习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础,它既可能受到教师文化的促进,也可能受到教师文化的阻碍。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创建一个学习型、合作型和开放型的体育教师文化氛围,以此来促进体育教师学习与发展。加强自身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积极参与教研课题研究是体育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和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两大重要使命,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主持或参与教研课题研究,实际上是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以科研实践指导教学。体育教师在参与科研实践时,在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下,注意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并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与自身研究兴趣、专长相结合,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由于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且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体育教师加强合作研究有利于科研能力的提高及自身优势的发挥。
展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研究的未来走向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中学体育教师 作用
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提高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步。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如何健体、如何生活、如何审美等,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在各方面打好基础。
一、根据当代学校教育和体育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师的素质主要由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体质因素三大部分组成
(一) 体育教师的智力因素
1.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
体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组成。(1) 基础知识:所谓基础知识是指体育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和发展中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哲学、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基础知识(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保健学等)、工具性科学知识(外语、计算机等)。(2)专业知识: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指从事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训练、体育锻炼、学校体育管理和组织体育竞赛等所需要的体育专门知识。这些知识是提高体育教师工作质量的决定性条件,主要有:课程教材和教法知识、专项业务训练的知识等。
2.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优化组合
体育教师欲有效地工作,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所具备的多方面的能力。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能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能力,另一种是特殊能力。一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一般能力的五大要素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个有机整体。体育教师必须全面具备这些能力,这是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基础,也是充分发挥能力的前提条件。但是只具备一般能力还不够,体育教师还必须具备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所需要的一系列特殊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成效的决定条件,主要有:体育教学能力、指导业余训练能力、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管理学校体育工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科研能力。
(二) 体育教师应具备的非智力因素
体育教师的非智力因素是由体育教师的职业思想、职业品德和职业性格三方面组成的。体育教师的职业思想是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保证。职业品德是支撑着体育教师工作的精神力量,体育教师其自身的品德水平对下一代品德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职业品德既是自身工作动力的精神源泉,也是社会道德传播的媒介。体育教师的职业性格是指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各项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兴趣、态度、意志、努力、情感、气质和个性等。良好的职业性格对完成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工作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 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质因素
良好的身体条件是构成体育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健康的体魄是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基础,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合格的身体。体育教师良好的身体条件应由下面几部分组成:健美的体格(体形匀称、态度端正等)、全面发展的体能(发达的各器官系统机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高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等)、较强的适应能力、精力充沛、情绪乐观等。
二、 素质教育对现代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体育教学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也要不断深化发展。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如下素质:
(一) 品格素质,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无私奉献,都应成为体育教师的座右铭。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要有较好的个人品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谈吐文雅,衣着整洁,举止文明等。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受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潜移默化地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做一个像陶行知一样“掮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品德高尚的人。
(二) 体育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观念是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的反映。21世纪的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有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具体来讲,要从为升学服务、为比赛服务转变为为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服务;从只有升学才能成才、只有运动尖子才是人才转变为指导全体学生各自成才;从以考分、升学率、运动成绩为评价标准转变为以学生基础素质发展水平为标准;从重尖子轻全体、重灌输轻启发转变为面向全体、打好基础。生动、活泼、主动地教学。
(三) 体育教师应具有广博精深的文化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
新兴的边缘学科不断地产生和涌现,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向体育渗透,丰富和发展体育科学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已成为一种趋势。要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师已不能再是仅仅懂得一些运动技能的教师,而应是一个理论扎实、知识广博、能力超人、经验丰富的教育者,以及育人的艺术家和教学过程的工程师,成为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教师。
(四)体育教师应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篇9
关键词:小学 体育教师 素质 能力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和深入,对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体育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快速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一、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主要是指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素质是教师自身素质的灵魂,对其他的素质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职业规划和目标起着支配作用。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具备政治素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为教育献身,关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指明灯。
(二)道德素质。道德素质主要是指教师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这是做好日常工作必备的条件。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面对所有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不仅仅要把体育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够掌握体育技能。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为人师表必须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去感染每个学生,让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思想教育观念。思想教育观念主要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在思想意识中形成的观念,它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在思想教育观念方面,小学体育教师应该能够积极主动的吸取教学改革的思想理念,树立科学的思想教育观念,主要是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实现教学目标。
(四)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良好的心态、积极进取、坚强的意志力,这些会给学生的思想行为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有健康的体格,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强壮,能勇于承担各种工作压力,能够及时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五)科学文化素质。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首先,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掌握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其次,小学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知识,摈弃以往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小学体育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整个教学应该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师一定要具备先进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对于小学体育教师来说,不断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是教师能力提升的必要手段。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有学习的积极性,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适应教学改革需要。其次,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不畏辛苦,在日常的生活中增强体育锻炼,在锻炼中掌握体育技能,然后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传递给学生们,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巧。
(二)知识创新能力。体育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新时期的体育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时代感,不受固定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另外,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接受新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能够站在教育教学发展的最前沿,了解知识创新对教学发展和学生的学习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知识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的体育教师自身应该具有的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一些固定的,比较生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有全面的认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程设计能力。由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少数的教师没有建立完善的体育考核制度,这样就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不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小学体育教师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应该对学生严格的要求,教师可以自行设置体育考核的内容,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对体育考核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使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将体育课上好。
(五)心理承受能力。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岗位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其中有些小学体育教师很可能会面临就业和失业的压力。由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表现会影响到学生,因此,体育教师不应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注重小学体育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新课程的改革与推进,必将给小学体育教师赋予新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师,应该肩负起自身的教育使命,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从而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代志星,刘海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J].运动,2010(12).
[2]姚湘伟.如何提升小学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J].《考试周刊》,2013(12).
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师;职业素质;培养途径
On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Training Approaches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SU Chang
(Zhoukou Normal School, Zhoukou 466000, Henan)
【Abstract】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profession quality and training approaches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qualifications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 in terms of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quality,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and puts forward ways and methods of training qualified teachers. It is hop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build of teaching staff 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
【Keywords】 college sports, sports teacher,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approaches
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素质教育中体育工作的光荣使命,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许多国家很早就开始对体育教师进行综合研究,并提出一些新的观念、新的要求、新的举措。如美国的“完整型体育教师”,俄罗斯的“通才体育教师”,韩国的“首席体育教师”等,都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层次性的要求。在我国,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一步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新课标》实施下,把握高校体育教师的发展现状,健全体育教师的培养机制,对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构成要素
目前,体育理论界及有关学者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论述较多。综合各种观点,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就是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各种素质的总和。具体说,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要素构成。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动力,健全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文化科学素质是基础,专业技能素质是核心。因此,这些素质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而且,其构成的要素越完善,其整体的功能就越强,教师的整体素质就越高。
2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2.1思想道德素质
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为实现本阶级根本利益进行的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品质”。〔1〕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着教师的道德、行为的方向。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师德较之其它职业道德有其特殊性,表现为在道德认识上具有更高的水平,在道德行为上具有更强的典范性,在道德影响上具有更广泛深远的特点。
在2003年以前关于职业素质的研究中,较多地提到思想道德素质,但2003年以后的文献资料中却较少提到思想道德素质,且研究结果有差异。盛昌繁选取敬业爱岗与热爱学生这两个指标,得出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年龄差异,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王建民等以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为对象,选用政治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为人师表的现实表现等为指标来衡量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出的结论是甘肃省青年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牢固的理想信念,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研究结论的差异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思想道德素质的理解有新的变化;第二,选取的样本有偏差或者是选用的指标不科学。关于高校体育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2身心素质
新的健康观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是“三维健康观”,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大部分研究普遍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整体较高,体格健壮,心肺功能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体劳损、伤病的困扰也日趋明显。这可能与他们常年坚持体育锻炼且多为户外竞技活动直接相关。
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方面,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总体状况呈一般状态,表现为意志力与抗挫折能力较强,青年体育教师自信心、独力工作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较高。这可能与体育教师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关联,因为体育教师多从事户外运动,所以心胸更加开阔,性格更加开朗,更能接纳别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较突出的是调控情绪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不足,具有高水平的教师比例只占20.4%。这与体育教师的社会声望和职业局限性有一定关联。同时也表明我国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模式还不能充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改革。
2.3文化科学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习得体育技能的促进者,而且是有关体育课程的开发者和体育知识的研究者,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具备语言文学、美学、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这是高校体育教师形成良好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的基础文化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陈绍艳等对武汉体育教师素质的研究表明,有78.38%的体育教师认为需要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2〕王建民等对甘肃青年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体育教师的基础知识水平大部分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只有13%的基础学科知识达到较高水平,能胜任当前教学〔3〕。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整体素质能力的匮乏,需要在今后不断加强和提高。
2.4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被看作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天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中,人们对专业素质的研究也比较多,目前的研究表明,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但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
2.4.1专业知识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扎实,对胜任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有研究表明,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不够理想,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对各专业知识需求程有所不同,普遍都急需提高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跨学科知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学习同样应树立“终身教育、健康第一”的理念。
2.4.2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教学能力和训练能力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主要方面。大部分研究结果都表明,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极不均衡,教学能力和训练能力明显好于科学研究能力。
在教学和训练方面,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与动作示范能力较高,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教法与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中缺乏沟通交流,教师仅仅是授课,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至于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科研方面,有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师缺少踏实严谨、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没有认为自己不具备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还无进行教学科研的动机。可见,科研能力低下,科研意识淡薄是高校体育教师中存在的相当突出的问题,成为影响体育课程开发和体育知识深入研究的重要因素。
总体上说,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是较高的,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滞后仍然是存在的较为重要的问题,表现在教师专业基本功不扎实,缺乏广博的知识面,无法更新知识结构,不能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因而很难将最新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离“教育型”、“科研型”、“创新型”师资的要求相距甚远,不能满足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3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因素
3.1体育教育观念的滞后性
体育教育的滞后在物质方面和观念方面均有表现。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高校领导不能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重视体育教学过程的考核,体育课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不能够一视同仁,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社会地位不高且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体育教师职业被学校和社会漠视,工资水平偏低,与其他专业形成差距,心理很容易出现失衡。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教学和科研积极性下降。
3.2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
体育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是制约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体育教师而言,面对十分有限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心有余而力不足;体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无从下手;体育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远远少于文化课教师,使得体育教师普遍知识陈旧,无从更新。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师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态度也随之大打折扣。
4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途径
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要从培养适应新时期全面合格人才的高度上去认识。体育教师由教学型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型“转变,是21世纪体育教师队伍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加强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常抓不懈,应在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切实搞好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4.1大力开展师德教育
根据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要组织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及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
4.2更新观念,主动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求
未来体育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而且还是传递和创造社会精神文明成果的社会工作者。体育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充实自己,要用“跨学科”观念来发展自己。体育主管部门要用现代体育教育观念加强教师培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从基本的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学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条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讲习班、培训班、研究生进修班等。通过培训、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掌握大量的新资料,从中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经过实践,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逐步形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
4.3建立健全教师进修、培训制度,进行重点培训
高校体育教师虽然普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但不同的对象专业知识急需提高的程度不同。因此,在对高校体育教师培训中应改变以往的单一化模式,完善培训机制。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有所侧重,并且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力度,以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高校应制订出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规划,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多种培训形式,重点培训其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智能素质与心理素质,促其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创新素质和科研素质。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充分运用远程教学和网上教学等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4.4倡导在岗自学,提高教学能力
4.4.1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师资
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体育教学观摩和训练经验交流会,并积极为体育教师安排一些竞赛的裁判工作及社会活动,积极引导教师采用具有现代教学特征的新方法进行教学活动;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进行校际交流,借鉴其他高校体育工作的好的做法,并结合本校具体实际,加强教学研究。学校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使体育教师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特长,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挖掘教学潜能,以激活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创造一个探究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4.2注重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体育教学的规律,深入教学实践,开展体育创新和教学研究,建立教学新模式、应用新方法,积极开展创新教学活动,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的现代体育教师。
4.5树立创新精神,增强科研能力
创新精神是任何事物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又是科研活动的实践者,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以科学的眼光去处理和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才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相长。抓住本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瞄准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上级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应该在科研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利用积极的奖励政策,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兴趣,鼓励他们参与更多的课题研究。
4.6利用好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高校体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教师资格的培训考核制度改革,使高校体育教师资格认证更加注重知识技能全面性的考核,全面实施体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和竞聘制度,尽快建立起公平竞争上岗、人员合理流动的新机制,解决好高素质师资的选聘与业务或师德不合格师资的转岗问题,以建设一支跨世纪的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樊临虎.21世纪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要素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0,(6):98-10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