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资源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资源的功能

篇1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经济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源,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经过长期培养起来的, 对组织的柔性、能力和响应性提出更高要求。企业的管理者把自己的经营理念等整合到员工中去。人力资源优势表现为高弹性、可再生性与可适应性,提高人才管理效能已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一、人才引进功能

企业对人才有吸引力取决于它的品牌形象是否能为人才所认同。企业文化通过提供相互平衡达到吸引人才、维系人才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在一定的企业文化基础上进行,服从于企业文化这个软环境,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管理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把企业文化称为“管理的精髓”是不无道理的。

二、人力资源激励功能

人力资源的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企业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对文化行为主体产生激发、动员、鼓动、推进作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功能。事实上,企业文化不仅对员工有一种“无形的精神约束力”,而且还有一种“无形的精神驱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常常可以使企业员工懂得自己所在企业存在的社会意义和自己作为企业一员的意义,从而产生使命感与责任感。

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实行的激励方式主要是薪酬,即工资和作为其补充形式的奖金和津贴;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核心技术人员而言,主要有年薪制和销售提成等形式。评定标准主要是当期公司经营业绩(财务指标的增长性、财务指标与公司预定目标的差距、市场占有份额、本公司业绩与同行业竞争性公司业绩的差异等)和个人业绩(如他们在职权范围、对公司上一财政年度业绩做出的贡献、对公司长期战略发展做出的贡献等)。与公司未来没有关系,不存在长期激励。

三、人才培养功能

企业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是通过文化本身的行为约束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来实现的。首先行为约束功能的人才培养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和企业伦理的作用。其次企业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也具有人才培养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来引导企业成员的行为心理,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自觉自愿地把企业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来实现,从而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因为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整体的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对企业成员个体和企业整体的价值观进行导向。其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定企业行为的价值取向;二是明确企业的行动目标;三是建立企业的规章制度。

四、运用企业文化

我国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其实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的激励更为有效。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独立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一个企业的文化,尤其是强文化,会强烈影响一个企业对员工的根本看法,并影响该企业的领导风格、领导方式、组织的结构及其关系、企业控制职能的应用方式。而这些都是企业能否有效吸引住人才的主要影响因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的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而且是留住和吸引住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对企业而言,其影响效果尤为明显。其他可以创造的条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企业不仅是一个工作劳动的场所,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交际场所,所以中小企业除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外,还应重视营造一个积极的、协调的环境和氛围,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要,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

五、人力资源的约束功能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形成的一种非行政、非经济的心理约束氛围, 能增强经济、行政手段制约功能。企业依靠管理规范、服务规范和各种规章制度以行政命令的手段约束员工行为,而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准则同样可以约束、规范员工行为,如同上层建筑一样,一旦形成,表现出一种无形的力量,更高级、更长远地约束着员工的行为,使企业管理进一步科学化和高效化。能增强经济、行政手段制约功能。企业依靠管理规范、服务规范和各种规章制度以行政命令的手段约束员工行为,而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准则同样可以约束、规范员工行为。企业文化中长期形成的群体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在员工中起潜移默化作用,可以使不良行为自我约束。即使发生,也比较容易进行纠正。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约束功能能使对员工的心理约束和对工作的约束一致起来,建设一支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念、首创精神,以及一切行动听指挥、遵纪守法的员工队伍,既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又使每一个员工懂得自己的工作任务、目标、职责,并按照这些要求驾驭管理各种要素,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能使自我约束与强制约束结合起来。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启发和增强员工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而这种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与规范化的工作纪律、规章制度、管理秩序等相匹配,推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一个企业群体的价值观念一旦成为广大员工的自觉意念和行为,员工们就毋须外力的强制,自觉地按照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念待人处事和从事经营活动。

六、人力资源理论创新与实践

放置于传统组织理论中,人力资源管理无异于应对外界不确定性,组织选择的一种策略。根据传统观点推断,不确定性越高,组织结构分工越细,表现为职能间歧异化。效益性与战略性的冲突。过度购买外界服务,会导致企业只顾眼前利益。柔变性与服务性的冲突。尽管第三方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但过度依赖外界,必然造成组织能力不断“生锈”,从而降低人力资源实践在组织中服务“本色”。学习借鉴国外理论成果,结合我国管理经验与实情,构建符合中国经济、文化和心理的企业文化必将成为新热点。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隐形力量,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下,每个企业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本文讲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性和在企业文化这个大背景下人力资源模式的建立。

一、企业文化的构建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下并由大多数企业成员认可的的企业价值观、行为规范、企业精神等的总和,企业文化的构建对于人力资源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具体主要表现在几下方面:

(一)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是指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未来的整体发展和每个成员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方向的指引和正确的引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人在企业生产、管理方面的地位。贯穿于人力资源发展的总过程,并指导人力资源的发展,对于在人力资源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偏离、违背企业文化的行为,可以及时的进行纠正,使人力资源管理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实现培训目标,提高了培训效果。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可以使每个员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产生符合企业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二)激励功能

通过培训人员讲解企业发展中老一辈创业者等对企业文化所认同的个人和企业行为,从而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激发员工内在的奉献精神,使员工积极、主动、创新的工作,进而树立与企业一致的目标和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激励是长期的、有效的稳定的,对于员工的影响是深远的,并将渗透到员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三)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通过企业文化的讲解对员工的吸引进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功能,这种凝聚功能可以增强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而提高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心情感,减少人才的流失,是企业的粘合剂,使企业的各项工作和谐的进行,这种凝聚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四)融合功能

企业文化的融合功能使企业中各部门、各团队、个人都达到文化、目标的优质化,使组织更加的团结,对于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新员工,在人力资源培训时讲解企业文化,消除员工异质文化倾向,进而更好的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目标的一致性。

(五)规范功能

企业文化的规范功能是对日常员工行为规范起到的规范、约束工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管理”,不同于制度文化的规范,促使员工做出与规范行为相符的行为,提高员工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企业文化注重“以人为本”,倡导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接受度,消除组织成员的抵触情绪。

二、企业文化构建背景下人力资源培训模式

完善企业文化功能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作用,将企业文化和人力培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发挥人力资源培训的实际价值和真正作用。

(一)使企业文化贯穿人力资源培训全过程

很多企业不能正确的认识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及企业发展中的价值,往往在培训时流于形式,甚至忽略,,有些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基础,不能通过人力资源培训传承企业文化,进而不能很好的加强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培训时,要把企业文化、价值观、企业发展、企业精神、企业目标融入其中,发挥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无形的作用,提高员工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人力资源培训的效果。

(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创新人才资源培训体系

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的结合可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文化素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要想持续的支撑企业的不断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将企业的精髓融入到员工的心里,让人力资源培训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力军,人力资源的培训系统应该和企业文化建设相适应,创新性企业文化体系和创新型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同步建立,保证企业文化的各功能在人力资源培训的有效实施。

(三)构建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培训互动机制,提升企业培训水平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形成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并在人力培训中指引方向,进而促使企业文化更好的发挥作用。如何完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培训互动机制是关键,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不可单独发挥作用,应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四)对于招聘工作严格把关、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

企业在招聘时,在专业技能和知识同等的条件下选择对企业文化认同,对于未来发展方向明确的高素质员工,因为招聘是进入企业的第一道关卡,未来企业的发展看人才,人力一定要把好关。避免选择与企业文化不符的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资本浪费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适应,通过人力资源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增强员工的忠诚度,使企业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资源型省市;文化转型;山西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0-23(4)

党的十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趋势。我国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的城市,也有可能因资源枯竭而亡,其命运不外乎“春蚕型”和“蝌蚪型”。“春蚕型”城市就像春蚕作茧、丝尽而亡,整体沉沦。“蝌蚪型”城市则像蝌蚪跳上岸,蜕变成“青蛙”,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大力培养接续产业,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转型,即使资源枯竭,城市也可持续发展。

山西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但由于过分依赖煤炭等资源开发,发展方式粗放,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生产事故频发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山西加快了资源型经济转型,2010年国务院批复成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2年国务院批复《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2013年6月,文化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文化部、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文化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破解文化发展难题、策划重大文化项目、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形成特色文化产业格局上寻求文化转型。

1 山西实践:从昔日的“挖煤”到如今的“挖文化”

山西是文化资源大省,拥有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佛教与边塞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地上文物居全国首位,不仅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而且是多元文化汇集的窗口,民间、民俗、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省委书记袁纯清多次提出:“要像做好煤炭资源的延伸一样,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山西的11座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不约而同选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定程度改变了“矿业兴则城市兴,矿业竭则城市衰”的命运。2012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山西的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排位第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山西转型发展最具前景的“潜力股”和新亮点。

1.1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山西全省130个市县全部成立文广新局,文化行政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积极协调成立山西省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全部到位。按照“分类改革,区别对待,整体部署,有序推进”的要求,山西省演艺集团挂牌成立,全省163个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全部完成改制。完善内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取得进展。

1.2 突出艺术精品创作,全国影响力显现

《千手观音》成为国家大剧院的开年大戏;《粉墨春秋》在北京首演,获得空前的轰动效应;《解放》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大红灯笼》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立秋》演出600场,《一把酸枣》演出860场,《解放》演出260场,票房收入突破5800万元……这些艺术产品的不断涌现,标志着山西艺术精品创作迎来了新的高峰期、高产期。

1.3 文化与旅游、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一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山西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在意大利罗马举办“中国文化旅游推介会”,“一市一景区一文艺团体一台演艺剧(节)目”项目被确定为文化旅游重大标杆建设项目。二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动漫游戏、数字电影、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崛起,例如太原高新区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研发的全息影像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太钢不锈新型创意产品成为文化科技融合新成果。

1.4 扶持文化企业发展,培育活跃的市场主体

在民间资本助推下,一批上规模、有市场竞争力的山西民营文化企业迅速崛起,呈现出集群、集聚的发展态势。以山西省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例,民营企业占到半数以上,其中不乏宇达集团、皇城相府、广灵剪纸、嫦娥剧团等全国知名文化企业。

2 山西困惑:文化产业遭遇成长的“瓶颈”

尽管文化产业成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山西发展诉求相比,特别是在全球文化产业洗牌重组背景下,由于历史文化资源较为“同质化”,各地资源整合动力不强, “千城一面”产业布局明显,阻碍了山西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升级。

2.1 规模“难”做大

2012年山西文化产业(含旅游业)增加值不到2000亿元,仅相当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产值,在一个较低发展水平基础上赶超跨越,无疑难度巨大。

2.2 创新“难”突围

文化产业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只有创造出别人没有的文化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才能获得发展。目前山西文化产业创新元素缺乏,例如,出了一个“乔家大院”,“大院”景点蜂拥而起。

2.3 形象“难”改观

随着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山西给人传统印象是污染、低端,与文化产业绿色、高端的形象较难融入,制约了文化产品跨省际流通。

2.4 文化品牌“难”打造

2012年山西旅游局组织了十大景区评选,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晋祠、洪洞大槐树、壶口瀑布、雁门关、李家大院、绵山、皇城相府榜上有名。如果将这些文化品牌放在全国、全球的视野来看,真正具有知名度、影响力的恐怕不到三成。

2.5 企业“难”培育

目前山西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产业环境发展滞后,仅有产值超亿元文化企业20多家,产值500万元以上文化企业700多家,大部分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小。

2.6 专业人才队伍“难”培育

山西现有大专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服务于传统经济,文化产业相关的职业教育也较为落后,特别缺乏善创意、懂技术、通经营的高层人才。

3 山西突破:文化转型关键在文化产业功能区布局优化

产业功能区是区域内部某种新兴或强势产业集聚发展、规模扩大在空间地域的表现,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各地因为核心功能不同,区域发展模式自然会有差异,而通过分工协作,实现携手并进。综合考虑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资源、主导产业选择、产业关联度、市场潜在需求、新型城镇化等因素,山西文化产业功能区可布局为“一轴一带五功能区多园区”。

3.1 一轴 —京津冀配套协作轴

山西东与河北省北部为邻,属于京津冀经济区辐射区域。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改善,与北京的交通距离仅有数小时。太原、忻州、大同作为京津冀经济区的配套协作辐射区,承接发展与京津冀文化产业链相配套、延伸的影视、演艺、休闲娱乐、印刷、工艺美术、动漫游戏、会展等文化产业,特别是为北京供给满足全球市场的文化产品进行生产环节配套,并快速形成技术、人才、资金储备。

3.2 一带—延黄河文化休闲产业带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天然的全球文化认同,是最具价值的文化资源,为流经城市及中华民族共享。以山西黄河百里风情线为纽带,以沿黄一带的古渡文化、古镇文化、名楼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等资源为依托,按照黄河风情线、黄河景观带、黄河文化长廊“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思路,在黄河两岸规划建设一批反映黄河文化内涵的主题公园、标志性建筑、专题博物馆和大型文化产业实体,把沿黄河文化休闲产业带打造成全国唯一以黄河为轴心的文化产业带,形成“山上走、两岸看、水中游”的全方位多视角文化休闲产业格局。

3 五个功能区

3.3.1 总部型文化产业功能区

太原是山西省会、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华北地区重要的节点城市,经济水平最高,其它产业配套协同能力最强,对全省具有直接的辐射效应,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休闲娱乐、印刷复制、艺术品与工艺美术、动漫游戏、文博会展等文化产业的区域性、全国性总部基地,成为全省、区域性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集散中心,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引领、辐射和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3.3.2 佛教与边塞文化旅游功能区

以北部大同、朔州、忻州一带的佛教文化、边塞文化、古都名城文化、长城关隘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开发宗教文化游、古城风貌游、边塞风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以旅游市场为重点,延伸开发演艺、影视、娱乐、艺术品与工艺美术、节庆等产业,打造“大旅游”产业链。

3.3.3 晋商创意产业功能区

以中部太原、晋中一带的晋商文化为依托,以商帮鼻祖感召力吸引全球华人,打造晋商主题的文化旅游、影视、演艺、休闲娱乐、艺术品与工艺美术、动漫、文博会展、培训等文化产业,特别是要突出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传统产业融合,提升产业层级。

3.3.4 根祖历史文化产业功能区

以南部临汾、运城一带的根祖文化为依托,加大研究开发和宣传推广,首先树立根祖文化发源地品牌,进而围绕“寻根寻祖”,开发以文化旅游与根祖文化产品生产双轮驱动的历史文化产业。文化旅游要围绕根祖文化做文章,还原历史场景,挖掘历史中的现实关注点,注重观光旅游与体验旅游相结合。根祖文化产品生产重点是将尧舜禹等文化符号嫁接到旅游纪念品、食品、工艺品等文化产品中,实现文化、品牌附加值提升。

3.3.5 太行文化休闲产业功能区

以东南部阳泉、长治、晋城一带的关隘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山水文化、神话传说等资源为依托,山水养生,,宗教养心,文化养神,运动养性,突出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融合,打造文化旅游、演艺、休闲娱乐、节庆等休闲产业,开发快乐经济。

3.4 多园区

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保障,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担负为企业成长提供各种资源的职责。在功能区确定后,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符合产业和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发展一批产业型、机构型、博物馆型、都市型等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

根据作者梳理,可纳入省级层面重点扶持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如下,其余已建、在建、新建的园区应采取合并、整合、优化、撤销等方式予以改造。

4 结语

山西的实践、困惑、对策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它资源型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状况,其启示在于,首先,文化产业完全可以成为转型升级的抓手;其二,在经济水平、资源条件、观念意识、管理体制、人才积累等因素短时间内无法快速补齐的情况下,加强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把优化产业布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依托大型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文化产业带,支持中小城市和农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形成区域、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不失为一条破题之道,而“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其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孙雅静.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道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2] 姜云,吴立新.中国煤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规划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

[3] 朱秀君.衰退产业识别指标选择及要素退出援助机制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2):20-24 .

篇4

关键词:LBS;公共服务平台;GIS

中图分类号:TN929.5

近年来,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蓬勃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悄然改变。尤其移动互联网技术、定位技术的发展更为显著,移动互联网成为老百姓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LBS用户规模达到3000多万,2012Q2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达到2.90亿人,环比增长15.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构建以移动互联网、GIS、LBS等为技术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移动平台,是促进“两馆一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推进数据资源的跨地域、跨类别应用,推动全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的必要措施。但目前,我国文化信息化建设领域没有专业性、权威性、公正性的类似平台,加强对此类平台的研究对推动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化信息综合服务系统是综合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移动地理信息系统,LBS服务平台,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社会性网络服务等主流网络技术用以展现、传播文化信息的综合平台。下面对综合服务系统所用到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一下简单介绍。

1.1 研究目的移动GIS技术研究进展[1]

随着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GIS的野外数据采集,发展到今天的车载导航、定位系统的集成以及基于等各个方面。从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来看,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积极的开发和研究移动GIS系统,目前发展和更新十分迅速,我国诸多GIS厂商也在进行着积极研究和探索,在研究领域方面,移动GIS在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等方面都有积极应用。本文所研究的文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试图综合采用移动GIS、LBS位置服务技术、移动通信等技术为广大用户提供海量文化信息,推送文化场馆及活动的相关内容,极大的丰富用户的文化生活,开拓移动GIS的文化领域的应用。

1.2 LBS位置服务及室内定位技术研究进展

1.2.1 位置服务应用现状[2]

GPS、移动通讯和GIS领域的发展刺激了各行业对LBS的想象力,许多国家的电信公司开始广泛利用该项服务,依照移动用户的地理位置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3G时代的到来给手机定位服务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为运营商推出丰富多彩的增值业务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在移动MM超市上的手机导航(以下简称“手机导航”),作为新业务的主打产品,正在逐步获得客户的认可,这是位置服务的产品之一,用于定位和查询位置的服务,同时非常适合驾车使用的导航服务。凯立德、谷歌地图等软件也有相关的类似产品。

1.2.2 位置服务技术现状

所谓无线定位,是指通过使用无线电波信号判断移动设备在对象环境中的位置信息的能力。无线定位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主要分为室内无线定位与室外无线定位两种类型。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室外无线定位就是GPS全球定位系统,它已经为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所广泛使用。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属于室外无线定位,不过目前该系统仍然处于实验阶段,并未大规模的普及并投入应用。而随着室内定位技术的不断开发,目前的室内环境下已经有了较多的无线网络技术,包括Wi-Fi、ZigBee、红外、蓝牙、超声波、射频识别、超宽带等等。

LBS在文化领域也逐步得到了应用[3],通过苹果AppStore应用商店得知,目前应用最多是风景旅游、博物馆等方面。其主要服务是信息查询和导览为主。

我们选择故宫和中国博物馆两个典型事例来进行分析当前文化领域中LBS的实际现状。

公共文化领域利用移动互联网、位置服务(LBS)应该说还没有真正开始,虽然博物馆等相关单位在进行尝试,但起到效果并不明显,没有真正凸显出移动互联网、位置服务(LBS)的重要推动作用,也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公众的关注程度也不很高。目前大量的文化信息资源、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大众对移动互联网的习惯已经养成,应该说通过移动互联网、位置服务等技术来为大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为了真正能够体现这种模式的力量,应该是规模化的发展,整合所有文化资源,构建综合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来为大众服务。

2 平台的功能研究

2.1 平台的整体功能研究

平台由四个部分组成,即门户网站、移动终端、数据支撑平台和运营平台。网站提供核心服务和全方位服务的门户。移动终端提供基于LBS服务的视频语音服务终端和对应的后台。数据支撑平台通过全国文化机构地理信息数据库和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为平台提供支撑。运营平台是基于用户体验的持续改进提高的大型服务运维平台。

2.1.1 数据支撑平台

2.1.1.1 全国文化机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

(1)建立全国城市公共文化场所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服务站等。

(2)建立全国经营性文化场所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剧场、电影院、歌厅、体育场所、娱乐休闲场所、网吧等。

(3)建立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主题公园、风景名胜、城市地标、文化遗产等。

(4)建立以文化机构为核心的周边设施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酒店、商业中心等。

2.1.1.2 文化机构分类索引编码和二维码索引

将所有的文化机构,按照一定编码规则进行索引组织。通过索引能够来组织整个平台的内容,包括移动终端的检索、与实体资源的对接等。将形成统一的二维码文化信息资源编码库。

2.1.1.3 基于位置的文化信息资源库

文化信息资源库主要是以具有位置特征的信息资源为主。主要建设包括公共文化场所包含的数字化内容、旅游景点、数字化产品(动漫、游戏、报刊、图书)、非遗产品方面的资源,包括文化企业名录、文化产品名录、旅游景点名录、非物质遗产名录、艺术品等所有的信息资源都具有位置特征信息。建立二维码位置索引的信息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视频、动画等。

2.1.2 全方位服务的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作为网络统一的服务窗口为满足网络用户而设置多项功能,提供手机导游、主题文化、文化攻略、文化消费、购物休闲、文化交友与内容分享、文化场所信息查询、在线商务等直接业务,也是其它在线文化平台的流量入口。网站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贴合文化用户需求,提供经过整合后的一站式文化产业服务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和手机端应用进行数据的相互交互,共享统一的数据库。门户还提供给进一步的服务,包括个人空间、博客、微博、相册等服务,比手机端的内容更丰富。

2.1.3 基于位置的文化信息资源导览平台

导览平台为一个开放的文化类服务平台,由信息资源推送平台和知识平台两部分组成。

信息推送平台,包括LBS位置定位服务和查询服务。包括位置定位、信息推送、数据查询等功能。用户能够随时、随地、随性地通过移动终端、互联网浏览器终端查询、浏览文化信息资源;也可以通过位置服务,系统主动推送给与位置相关的信息资源。

文化知识平台,能够随时以位置坐标,文字、图片、影像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文化消费轨迹;能够即时购买喜爱的文化产品和在线预定服务;可以自愿的选择平台主动推送与位置相关的文化信息、服务、优惠信息等内容,推送的内容包括文字与语音;可以对消费、阅读、拥有的文化产品给予评论或者分享等。

2.1.4 文化信息全媒体内容管理

全媒体资源数字化支持内容一次制作、多元,根据用户需求快速形成不同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产品与服务。这种资源管理的方式,将突破过去以介质划分类型的界限,实现跨介质出版。其特点是:数字化、跨媒体、标准化、复用性、个性化、扩展性的内容能够在网络门户、IPAD、IPHONE等移动终端上进行浏览。的内容涵盖图片、文字、视频、应用程序等内容。

2.1.5 文化信息资源综合运营平台

文化信息资源综合运用平台以打造和谐的文化生态链条为目的,运营平台设计到从内容上传、传播、交易、支付形成完整的链条,并且将运营方、内容方、渠道商、消费者都整合进来。

综合运营平台主要如下三个部分:

(1)文化公益机构及场所运营:经营者提供服务,用户可以在线预订服务、线下实际消费;通过票务系统在线购票;进行语音导览等服务。经营者将在线处理各种订单,对运营情况进行统计等功能。

(2)文化经营企业在线运营:这里的文化企业主要是指娱乐场所、生成企业等盈利性机构以所在位置的周边机构,他们通过平台能够广告投放、产品营销、品牌形象营销等运营工作。

(3)数字化文化产品在线运营:构建类似app store的文化数字化产品市场。用户可以单独一次性购买数字化产品,包括语音、视频、动漫、游戏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来自于文化机构与文化企业。

2.1.6 开放式接口体系

系统按照技术规范,提供对外的信息接口。接口方式规定如下:

(1)目录服务

对基础信息资源和共享信息资源的目录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为使用共享交换服务的系统提供资源的注册、检索与定位服务。

(2)基础信息资源服务

通过本平台汇集文化资源、人口、消费、投诉等基础信息资源,为使用平台的部门提供共享服务。如文化投诉信息,反馈到文化主管部门的系统中去。交换用户的手机号、联系方式、投诉内容、投诉对象、处理结果等信息。

(3)信息交换服务

对信息交换所需各项服务进行统一建设和管理,为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资源交换提供服务。

(4)认证授权服务

平台统筹建设和管理统一认证、单点登录等认证授权功能组件,一次论证多点使用。

2.2 移动终端的功能研究

2.2.1 设施和活动检索功能

移动终端的搜索服务分为全网络搜索和本地话检索两种方式:

(1)全网络搜索:全网络搜索与地理位置没有太大关系,只是检索结果按照所在地优先推荐。主要检索方式分为关键词检索和分类检索两种手段。

(2)本地化搜索:本地化搜索与地理位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检索的范围以所在位置周边区域为主,分为手动搜索和主动推送两种手段。

2.2.2 虚拟导览

终端应该具备虚拟导览的功能,尤其是室内导览。室外导览已经非常成熟,成为终端的基本功能。在室内导览方面,分为两个层次:

(1)基于平面图的导览。应该提供设施的平面图,通过平面图能够了解设施基本布局,行走路线、基本介绍、注意事项等内容。语音和文字两种方式应该都具备。

(2)基于地理位置的导览。选定浏览目标后,终端通过室内定位技术自动计算出行走路径,进行导航。在行走过程中,能够 提示导航路径,经过某些设施时,根据位置推送相关信息,应该具备语音讲解的能力。同时,在二维码热点区域,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相关信息的功能。

2.2.3 通过二维码检索文化信息

用户在参观某地或者某个物件时,为了能够更详细的对该物件进行了解,用户可以通过终端扫描位置或者物件上的二维码来获得更相信的信息,并且记录二维码所在的地理位置。通过这种方式将线上与线下的应用进行结合,极大地方便用户即时对文化信息资源做出反应。

如何能够让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的文化资源信息,优先考虑移动终端软件,同时考虑减少用户操作步骤,提高用户体验,并且考虑使用人群的能力跨度,尽量的能够满足多数人能够使用该终端,提供的检索功能由分类检索、关键词检索和二维码检索组合。

2.2.4 多媒体文化信息浏览

移动终端应该能够满足目前大部分的多媒体信息浏览。提供的浏览功能能够直接阅读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也能够直接阅读电子书等。能够浏览网页。阅读时具备放大、缩小、旋转、自动播放、幻灯片播放等。视频能够支持普通视频和高清视频。移动终端阅读窗口能够根据终端屏幕的大小自动调整,能够设置阅读的背景、亮度、节能管理等。

总之,移动终端软件能够灵活的浏览文化信息,并以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呈现文化信息,文化新闻类以文字与图片为主,文化活动类以描述类或专题类为主、设施以专题的方式为主。不同类型也不是独立的,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组合,如专题类的文化设施同时包括新闻类和活动类的方式浏览。

2.2.5 自助文化信息评价及完善

移动终端应该具备完善的评价机制和自我完善、调整、优化的功能,让海量的文化信息资源实现自我的优势劣汰。

移动终端的评价功能分为如下几个方面:针对文化信息内容的评价、针对服务功能的评价、针对文化设施的评价。

按照参与评价的人群可以分为:专家评论、编辑评价、大众评价的方式。

评价的方式分为如下三种方式:编写评论、打分、采用顶与踩的方式。

通过评价的方式实现内容在用户中间的自我推荐、实现内容的优胜劣汰,也可以海量资源能够流动和增加其附加价值。加强内容与用户之间的互动。

对于文化信息内容的完善,主要采用如下方式来实现:

(1)用户可以自我新建内容,如地理位置、上传照片、新建文字信息,也可以编辑修正不合理内容。对于参与完善的用户给予积分奖励。

(2)采用问答式的方式来完善内容,如用户需要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可以以问题的方式提出来,其他用户可以针对问题进行回答,回答的用户可以获取奖励积分。

(3)用户可以构建兴趣圈子,在圈子里进行资源共享。用户可以添加好友,与好友之间进行互动和资源共享。共享的方式以文件与信息传递的方式来实现。

2.2.6 文化产品的消费

移动终端在文化信息服务的同时,应该具备一定的商务能力和增值功能。从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角度出发,移动终端应该具备电子票务的功能;从文化资源内容来看,应该具备信息内容在线交易的功能。

3 结论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其低成本和多渠道的优势,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均等分享文化成果的平台。LBS位置服务相关技术和应用经过多年发展已日益成熟,定位精度显著提高,这无疑为满足人群的差异化需求提供更多可能。通过LBS\GIS的技术手段来带动推进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在短期内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可行。

总而言之,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渠道和手段构建文化综合信息服务移动平台,将,将更加有利于让全社会共享分享文化资源,更加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同时其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盈利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李泽沛.基于野外数据采集的移动GIS研究[M].昆明理工大学,2008,9-12.

[2]余涛,余彬.位置服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1,10-25.

篇5

关键词:古代文学;茶文化;融合

茶乡生态旅游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环境,不影响茶叶种植、生产的前提下,让消费者走进茶乡,感受茶叶种植生产加工过程,体验茶乡文化,了解茶叶相关知识,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不过,在各茶叶产地的生态旅游建设之中,社会文化功能缺失、旅游内容单薄等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不仅会对茶乡原有的声誉造成破坏,更对茶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的威胁。本文站在社会文化功能的角度上,针对茶乡生态旅游的特点,结合其他形式的生态旅游建设实例,对我国茶乡的生态旅游构建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我国茶乡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能带来一些帮助。

1社会文化功能的具体表象

站在社会文化角度上谈茶乡生态旅游,先要阐述什么是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社会文化是与普通老百姓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由基层群众创造,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或群体特征,对社会中各个群体有着广泛影响,是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社会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必然为社会发展所需要,也具备相应的社会功能。目前广泛被认同的理论显示,社会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备信息功能。社会文化本身也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存在为传递社会经验,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教化教育功能。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正是有了文化的存在,人类的各种生产技能和知识才得以传承。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文化作为一种属性在社会中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引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能动力。四是认识功能。指文化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存在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之中,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主体、在传播人类知识的同时,还起到制约和规范作用。除此之外,社会文化还具备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我国的茶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茶区分布广布,大江南北均有茶叶种植区。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茶文化得以充分发展,并融合了我国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完全具备了社会文化功能的所有属性。我国的茶文化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功能十分巨大。有学者将以茶字当头的茶文化社会功能总结如下: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

2社会文化功能在茶上的体现

旅游线路是否具备丰富社会文化功能,在旅游过程中能否有精神层面上的收获,也逐步成为人们在选择旅游线路时所考虑到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近几年来,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乡生态旅游由于项目启动操之过急,缺乏科学系统的总体设计,使得旅游线路设计简单,环境硬件有待改善,游客体验空洞乏味等现象出现。因此,茶乡生态旅游如何注入“精神灵魂”,是构建茶乡生态旅游时所必须考虑到的。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实。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只是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的一种最基本的真实反映。除此之外,我国茶文化对发扬传统道德思想、传承古老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表现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我国茶文化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深入剖析,才有可能在构建茶乡生态旅游时,将茶的社会文化功能完美地结合在旅游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使得精神内涵和物质表现的融合毫无违和之感。

2.1茶文化浓缩了我国传统道德精髓

茶叶具有清新自然,使人头脑清新的自然属性,在品茶赏茶过程中,人们能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颐神养性,抛却世俗杂念,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所以茶自出现以后,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更是在一杯茶之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现,如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儒家的中庸处世之道,佛教的释然慈悲情怀等等。正因为茶被赋予了如此之多的精神内涵,才使得我国的茶文化被广泛传播,时至今日仍然能对人们的精神行为起到指导和警醒作用。

2.2物质感官和精神享受的完美结合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作为一种物质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最普遍的饮品。我国区域辽阔,人口众多,受地方饮食习惯的影响,茶叶的种类和外在形态各有不同。习茶之人通过品饮不同种类的茶叶,观察不同的茶叶冲泡前后的形态,即满足了饮茶的基本身体需求,又在视觉感官上得到了充分的享受。此外,中国人喜欢借物抒情,不同茶叶的不同冲饮方式,会让习茶之人领悟到不同的人生际遇,抒发不同的内心情感。

2.3雅俗共赏的自然属性

在唐代以前,茶叶的生产量和普及率并不高,只是宫廷内的皇族以及达官显贵才能得以享受。唐代时期,我国的茶叶生产得以迅速发展,南茶北饮之风盛行,茶叶也从贵族的专属之物变成普通百姓的消费品。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茶都能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时至今日,茶更是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可以是社会精英的身份象征,可以是商界名流的交际工具,可以是普通百姓的日常饮品。所以,茶以其特有的品质而具备了雅俗共赏的自然属性。

2.4茶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生津止渴、陶冶情操、抒感等功能,是茶叶的自然属性。正因为茶有如此之多的功能,所以茶从出现的那天起,就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为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方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茶经济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商品流通的范畴,以茶为载体多种经营方式也逐渐衍生出来。其中,茶乡生态旅游就是一种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商业新业态。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的认识,对旅游需求的进一步提高,茶乡生态旅游已经被城市精英人群所青睐,逐渐显现其独特的魅力和潜在市场价值来。

3构建茶乡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

目前,在我国旅游市场上已经崭露头角的茶乡生态旅游,已经成为茶乡发展的第三产业,同时也是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的新方向之一。如何充分发挥茶乡的社会文化功能,是每一位业内人士都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人通过多地茶乡生态旅游的体验,并结合国内其他学者的理论,为我国茶乡生态旅游的构建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

3.1深耕唯一性资源

梳理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现状不难看出,受区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任何地方的生态旅游既有同种类旅游的共性,也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唯一性。而唯一性资源的深入挖掘,正是生态旅游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唯一性资源的宣传,同样也是地方美誉度提升的最佳途径之一。如秦皇岛市在开发长城生态旅游时,不仅有代表长城风景的门票、旅游纪念章、纪念币,还开发了纪念图片类、书签、挂历、画片画扇、图章印泥等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化旅游商品等,将其垄断性的长城资源挖掘得淋漓尽致。我国的茶乡分布区域广阔,各个茶乡的生态环境不同、茶叶种植方式不同,有高山茶,有台地茶,有古树茶,也有灌木茶。各个茶乡的茶叶品种也各具特色,除了传统的6大茶类之外,新的茶叶品种也在不断研发和出现。所以在开发茶乡生态旅游时,绝不是将成功旅游模式进行简单复制。只有深入挖掘自身唯一性旅游资源,才能在众多的同类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茶乡的唯一性旅游资源,不仅是茶叶品种和自然环境上,特有的茶乡传说、茶叶故事、茶叶典故等茶文化范畴内的资源,恰恰是最容易实现的茶乡唯一性旅游资源。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这与前面提到的社会文化功能所具备的信息功能相辅相成。

3.2遵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茶乡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也应该着重考虑生态旅游的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一原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经济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对人们传统观念和道德理念进行约束和规范的工具,在构建生态旅游的同时如何保护资源,这与社会文化功能的教育教化性相呼应。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绝对不能以牺牲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所以要求茶乡在开发生态旅游时,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系统地对自然环境进行开发,既满足了传统茶叶正常生产加工的需求,又满足了生态旅游所必须的硬件建设。

3.3物质内容与文化内容齐头并进

与购物旅游、观光旅游相比,茶乡生态旅游是更加侧重精神层面的一种高端旅游产业。尽管对茶乡旅游建设的各种理论指导,都在强调文化体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实际情况和理想状况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茶乡旅游的基本内容还是停留在茶叶的销售和茶乡旅游纪念品上。而真正深入到茶乡文化、教育和学习的层面,往往只是通过参观和听讲解来完成,缺少了参与性和教化性,由此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会大大折扣。部分茶乡和景区的管理部门缺乏长远的规划意识,急功近利,在茶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陷入在门票经济,茶商品经济,茶纪念品经济的单一模式下生存,久而久之,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很难出现大的提升,还会对茶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我国的茶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又系统的文化体系,完全可以渗透在茶乡生态旅游的各个细节之中。所以在构建茶乡生态旅游时,要将茶乡社会文化功能的完善放在首位,物质内容与文化内容的建设齐头并进,才能够使得茶乡生态旅游中社会文化功能的缺失得以弥补。

4结语

当前衡量旅游业发展的成效,首要考量的还是景区和相关行业的利润产出,经济利益至上的传统衡量标准势必会影响到茶乡的生态旅游建设,更无从谈起茶乡的社会文化功能所发挥的作用。长期的社会经验表明,任何依托文化、教育等精神层面的旅游项目,其经济利益的产出过程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旅游项目。一些文化积淀厚重深远,历史遗存悠久的项目形成,往往需要一代人或更长的时间。如何解决发挥社会文化功能和经济利益产出之间的矛盾,将是茶乡生态旅游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和理论总结才能最终解决。

参考文献

[1]常卫锋.创意视角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开封大学学报,2015(2):20-23.

[2]姚海波.关于茶叶名牌商标等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研究[J].福建茶叶,2016(3):311-312.

[3]祝思华,张佳.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J].农业考古,2014(5):224-226.

[4]龚睿,麻红晓.茶叶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6):256-257.

[5]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广东茶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8):202-204.

篇6

【关键词】 群众文化;功能;品牌

1.引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群众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中开展的,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种社会性文化,其中娱乐性是其显著的特性。由于人们越发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中重要的软实力,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群众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小期。从现实上来说,群众文化的研究不管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对文化教化的践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本研究正是基于此,视图从制约群众文化功能发挥的因素及发挥群众文化功能的对策,来探讨群众文化功能的建设。

2.群众文化的功能与发挥群众文化功能的制约因素

2.1群众文化的功能:群众文化可以说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娱乐性,具体来说,群众文化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宣传教化、普及与传承功能上,同时更体现在交往凝聚、审美娱乐功能上。其中传播与教化阶段是群众文化宣传与教化功能的两个重要的阶段,传播是教化的必要条件,教化效果的实现离不开传播。一般来说,发挥群众文化教化功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需要遵循细风和雨,润物细无声的原则,这样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实现了宣传与教化双重目的;群众文化交往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够有效缓解人际关系的矛盾、能够激励人们不懈奋斗、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群众文化娱乐与审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愉悦其身心、能够给人们带来美感、能够使人们在娱乐中得到人生启迪。

2.2发挥群众文化功能的制约因素:一般来说,发挥群众文化的功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克服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群众文化自身的缺陷、资金匮乏,没有一个较好的群众文化基础、长期以来,对群众文化开发与利用力度不够,限制了群众文化功能的发挥。

2.2.1群众文化自身缺陷:群众文化自身缺陷主要是指群众文化不仅要受到时代的限制,带有深厚的时代印记,同时还表现出负面的效应,譬如,不健康的思想渗透到群众文化活动去时,将会危害群众身心,不科学的激励将会引起群众内部斗争。因此,在发挥群众文化凝聚与激励功能时,需要注意负面效应的产生。此外,群众文化的缺陷还表现在其带有较强的粗糙性,需要进一步的加工提炼。

2.2.2资金匮乏:从一定方面来说,资金匮乏,缺少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是制约群众文化功能发挥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经费投入不足,使群众文化功能建设缺乏一定的机制,导致低水平运行。此外,群众文化人才不仅短缺,而且其生活待遇与生活条件远远没有其到激励的作用,很多县镇群众文化事业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2.2.3群众文化资源开发了利用不够:虽然群众文化开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目前群众文化开发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群众文化活动难以挖掘其功能,很多群众文化活动只是停留在肤浅功能上,没有深入地全面地挖掘群众文化功能,很多工作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其次,群众文化工作处于被动状态,缺少主动性与活力,在发挥群众文化功能的过程中没有深入地考虑群众文化的继承与保护。最后,群众文化缺少品牌建设的意识,难以在短时间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目前,虽然我国在利用群众文化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事实上,在利用群众文化有限的资源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群众文化反复过度利用,缺少新意,会给群众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难以激发他们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其次,群众文化利用方式的僵化与单一,使得群众文化活动难以贴近群众的生活实际,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3.发挥群众文化功能的对策

群众文化自身缺陷、资金匮乏,缺乏群众文化基础及群众文化资源开发了利用不够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群众文化功能的发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这种文化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针对性对策。

3.1讲究艺术: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采用适当的艺术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通过舞蹈形式来宣传文化功能,让群众在娱乐性的文化活动中得到熏陶。具体来说,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紧密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紧密贴近群众的需要。其次,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方式上,要讲究寓教于乐,让群众在快乐愉悦的气氛中得到启发与教育。最后,要通过各种形式,尽可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比如利用文化阵地来开展活动,深入乡镇基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或者借助各种节日来开展诸如文艺汇演及音乐舞蹈等文化活动。

3.2增加资金投入: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首先要保证群众文化功能建设的必要资金,要完善群众文化事业赞助体制。其次,要尽可能地进行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为群众文化的开展提供硬件。最后,要大力培养群众文化人才,建设一支表演好,素质过硬的稳定队伍。

3.3塑造品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塑造群众文化品牌能够带动群众钱恩华的长期稳定发展,能够提升群众文化的影响力与魅力,一般来说,塑造群众文化品牌一方面需要创作群众文化的精品,强化群众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另一方面需要重视群众文化人才,借助人才的知名度来提升当地群众文化事业的名气,比如,东北二人转,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4.结束语

总之,群众文化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宣传教化、普及与传承功能上,同时更体现在交往凝聚、审美娱乐功能上。群众文化自身缺陷、资金匮乏,缺乏群众文化基础及群众文化资源开发了利用不够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群众文化功能的发挥,因此,在建设群众文化功能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更需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及塑造良好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徐天天.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从物化形态的校景校貌、建筑设计到精神形态的办学理念、学风校风等无不包含其中。它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和价值表征,是学校办学成果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以提升师生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基础。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发展,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融合时代精神,从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等方面大力推进创新,才能不断增强自身活力。在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过程中,记录反映学校建设发展历程的学校档案具有不容忽视作用。

二、档案的校园文化蕴含

学校档案是指师生员工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历史记录,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档案是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学校档案资源涵盖了党政、教学、师资、学籍、会计、基建、设备、科研、照片、机读、实物等内容,是学校办学历史系统全面地反映,它不仅忠实记录了校园文化发展的内容和进程,而且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的重要历史依据,是承载校园文化发展历程的信息载体。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事件信息,如果没有档案记录,必然随着当事人及事件的远去而湮灭,而档案资源的存在为保留校园文化信息提供了可能。档案是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产物。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为了使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必须借助于各种文件和活动加以推进,如校园外观设计图纸、校报校刊及展板、各类工作活动指导、各类文体教学活动的图文视频等记录,而这些文件和物质载体在校园文化活动或管理活动运转结束后,它们的功能也由现实指导和记录转化为备查,因此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产物。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学档案工作的内在要求。档案是一种原始信息记录,信息性是它的属性之一,这一属性决定了档案只有在不断地开发利用中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比如学校校貌变迁、组织沿革、历年学校荣誉、优秀毕业事迹等等,这些档案资料都是校园文化建设最好最直接的素材。同时,档案的文化属性意味档案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它真实地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程,记录了教职工在教育、教学、科研等领域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要的知识信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也是学校的重要精神资源,这些档案资料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凭据。

三、发挥档案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学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密切,充分发挥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不但可以增强校园文化的软实力,也是档案工作自身必须把握的重要内容。发挥档案在校园文化中的价值导向功能。每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都会积淀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风、教风、学风,它是学校全员气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成果中最宝贵的无形资产,由此学校才能凝聚人心,向前发展。而这些宝贵的财富正是从学校档案中提取的精华,它能让师生员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校园文化的优秀成果,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发挥档案在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激励功能。档案是传承校园文化的载体,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校史档案展现了学校发展的历史足迹,再现了学校艰苦创业的历程以及老一辈校友拼搏取得的光辉业绩和执着追求,可以激励后继师生正确思想品德的养成;从师资档案中都不难发现教师们工作过程中的闪光点,可以让学生了解老师的爱岗敬业和辛勤付出,培育师生情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学校科技类档案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创新资源,展示了学校的科技水平,用科技档案举办科技成果专题展,可以让学生置身良好的科技氛围熏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发挥档案在校园文化中的制度约束功能。完善的规章制度能保证一个学校正常、有序、和谐地运转。学校现行制度的制定都是以原有的制度为基础的,学校各大门类档案,特别是文书和教学档案中保存了多年来形成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经验,这些都是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文书档案收录了学校各部门管理运作的规章制度;教学档案收录了教师教学常规、治学态度和学生德育管理、行为规范等制度;学籍档案中收录了学生的学业评价、品德评价、毕业鉴定等内容。这些档案完整地再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逐步形成的过程,对学校建设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校园管理秩序、营造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约束功能。

四、结语

篇8

一、高校档案文化的概念与意义

档案文化与高等院校的教学氛围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记录本校历史,更能令本校学生深切感知学校的教育文化。而就目前档案文化在高校中运作的形式而言,相关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并未充分发挥高校档案文化对于学生及学校的教育功能。在查阅多所高校的档案管理资料后,笔者发现这一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档案管理中的文化渗透过程的缺失无疑是高校资源配置优化不足的表现,同时,这一现象也是高校资源的浪费。

在相关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普遍认知中,高校档案文化即档案管理与文化传播的机械结合,这一理念并不准确。对高校档案文化的这种理解对于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发挥十分不利,这也反映出相关从业者对于档案文化的本质含义把握不准。档案文化的传播特征具有指数效应,可以理解为高校历史文化从个人扩散至群体的发展模式。理想情况下,高校档案文化的本质思想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条件下对高校学生产生正面影响,这也就是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的体现。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如何发挥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十分必要,并且,其有效对策的研究十分紧迫。

二、高校档案文化现状概况

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实现这一研究主题的提出时间并不近,但就其实践过程而言,现状并不乐观,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偏差是实践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这也成为相关对策研究者们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议题的建立也基于此。

(一)对高校档案文化的认知现状

多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本校档案文化的理解依旧停留在机械操作、重复行动的被动层面,也就是说,高校档案文化的宣传者并不是从自身理念认同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关工作的,这也催生了小范围、走形式的高校档案文化传播路径,显然,这一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而真正的高校档案文化的理解应该为对其功能性的深刻体会,表现为相关参与者对于其行业存在的必要性的正确认知。换言之,一个高校档案文化传播者应该明确自身的职业要求及存在价值,而非毫无目的的进行重复操作。

另外,从高校档案文化控制模式而言,固定的场馆开放时间、固定的日常工作时间、固定的老化运作模式,都是制约教育功能展开实施的瓶颈。加之缺乏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低,这也是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无法有效进行的原因。这一问题现状也可以理解为参与者对于档案学的意识依旧传统,缺乏现代化社会需求的跟进,业务人员的精力普遍集中于业务操作本身,而对于高校档案文化的深层理解严重不足。

(二)对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的认知现状

多数高校档案文化工作人员并不理解自身工作内容对学生的深渊影响,其理解始终集中于档案整理、资料收集、资源整合的表面,对于其业务内容的根本目的缺乏认知。多数档案管理参与人员对于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缺乏认真的思考过程。从这一点看,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的被架空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

三、改进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意见总结及有效性预测

结合上述分析内容,笔者从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现状中发现的症结入手,从理解与操作两方面提出建议如下:

首先,强化参与部门对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的认知水平。这一建议的提出原则在于对文化这一抽象概念的形成机制的考虑。众所周知,文化事业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高校档案文化也同样如此。改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原有的将档案与文化简单叠加的错误思想,强化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性,从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升角度,缩短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实现的周期。

其次,将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发挥工作的建设实施规模扩大,将少数师生接触到的部门文化转变为本校学生自主参与的全校文化。这一建议的提出原因在于议题研究的操作步骤,在发现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实施难的症结后,笔者认为从思想层面入手的有关方法的时效性差、预期结果持续周期长,这与议题提出的根本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从最直接的操作层面入手,对高校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实现更为有效。此外,这一建议的关键在于高校档案文化结构的改变,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运作模式上,将少数人文化氛围扩散至本校公众周知的文化系统。

再次,加大高校档案管理设备的资金投入与日常维护。就现有环境而言,高校档案管理设备、场所即高校档案馆,这一场所的维护与日常宣传工作的力度有待加强。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可以达到主动吸引学生关注档案文化的作用。这也必然需要高校引进信息化、科学化的高校档案馆管理手段,力求从便捷、有趣的历史文化获取渠道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关注,从而令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地投入到高校档案文化的熏陶中。

从上述三条建议的提出原则不难看出,无论理念加强还是操作步骤明确,都严格遵循高校档案文化教育功能展现的目标,同时,也确保了已有高校教育资源的应用,具备可操作性。另外,从资源控制难易度看,上述意见也同样具备可行性,原因在于三条建议的提出均充分考虑了高校现有档案管理教学资源配置。

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它不是企业在创建之初就能拥有的,而是通过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蕴含的一种企业规范。它代表着企业的特征,是其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传统习惯的合成,它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神文化。企业文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它是以企业精神文化为主,以企业的制度行为文化和企业形象物质文化为辅。

什么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包括很多的组成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总体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人员的管理,它是以企业的目标为目标,然后确定出一系列既科学又有效的的实施手段。

企业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文化也在进行着循序渐进的变化,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慢慢的有了很多种的战略类型。这些战略类型主要有四种,分别是聚集战略、利用战略、促进战略和投资战略。下面就一一说明一下这四种战略类型,聚集战略主要是指要发挥每一个人的优点也就是每一个员工潜力,是企业能够合理的利用人才;利用战略是对一些在基层进行管理工作的人来说的,这些人可以作为企业以后更高级别管理人才的一种积累;促进战略则是针对中层的管理人员来说的,主要是鼓励他们的投资,然后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投资战略的针对对象则成为了高层的管理人才,比如董事会的各个股东,各个分厂的厂长等等,他们为员工提供各种服务,但同时也要求员工按照他们的要求努力工作,这也就是这个战略里所说的投资,不过这个投资的过程是相互的。

企业文化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的基本职能

企业的人力资源有很多种职能,但最基本的职能主要有五种:获取、整合、保持、评价、发展。

获取。获取通俗的来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招工,它是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

而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到人才,这种获取人才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招聘、考试、测评、选拔以及规划等等都可以

整合。整合也就是使员工把企业看成自己的,以企业的目标为目标,使员工的

一些行为方式、处事态度等等各种东西都符合企业的要求,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通过企业文化、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谐、化解矛盾冲突等方法来实现。只有企业和员工整合成为了一个整体,企业的生产力和利润才会稳步的提高。

保持。这里的保持主要是针对员工的,也就是说要保持员工的“三性”,即积极

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些保持是企业通过很多的管理手段来实现的,比如薪酬、考核、晋升等等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使之安心工作,提高企业的产值。

评价。这里的评价是对员工赏罚分明的一种决策手段,员工工作成果的多少、

态度的端正与否、技能水平的高低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都是评价的对象,通过评价来进行奖励、惩罚、升职、降级、开除、留用等等各种赏罚分明的方式。

发展。这里的发展不单单是指企业同时也包含了员工个人,企业会为员工提供

各种各样的培训以及员工的职业规划来增加员工的知识面和技能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

企业文化主要有六种基本的功能,分别是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

辐射功能以及最后的调适功能。

凝聚功能

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把企业的荣辱当做自身的荣辱,对企业有很深

的认同感,以能够成为这个企业的一员而自豪,而这一切的成就都要归功与企业文化,是它造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它使得企业和员工亲如一家,心在一处,劲在一处,使得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工作起着很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企业如果有好的企业

文化,它可以使这个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把企业的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去努力实现。

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也就是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教育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得员工能够以最大的热情

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把员工自己隐藏的潜能激发出来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约束功能

约束功能也就是指企业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规章制度,它要求员工都要去执行,具有很

强的强制性和约束性。除此之外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些制度,它的惩戒性就体现出来了,它会使员工自己心里感到惭愧和自责。

辐射功能

辐射功能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不但对内部有用,对外部甚至其他企业都有一定的影响。

调适功能

调适功能是指企业文化能够使员工的心理、人际关系以及所处的环境等等各个方面进行

协调配合,以达到使员工和企业同甘共苦。

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促进作用

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招聘和培训

在企业建立并且发展一段时间之后,企业的人才获取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而企业文化则

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在人才招聘阶段,企业文化的宣传为企业获取所需人才提供了很重要的作用,因

为这样可以使更多的人尤其是想来企业应聘的人来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价值观、经营准则等等,通过这个过程企业也能找到更为合适的人才。

(2)培训阶段则是使员工更深层次的了解企业文化。在这一阶段主要有三种方面,分

别是企业规章制度的学习教育,企业建立以及发展过程的讲解,在实践操作中手把手教授的考验。这些方面的企业文化在新的员工到来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它能使新员工尽快的融入到企业当中去。

2、企业文化与约束性

企业文化其实是员工需要遵守的一种隐性规则,它的对象是员工的心理、思想动态、行

为活动。它是通过企业的文化氛围、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产生的巨大的压力和动力使得员工心理上自觉的为企业服务,进而使得行为上也能够自我的控制。特别是当企业中有员工不遵守规章制度时,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强大的氛围会使这样的员工感到不好意思,心理感到内疚和自责,然后和其他人一样一起遵守规则,从而使得企业稳步协调的向前发展。

3、企业文化与激励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之中就有激励这一项,而企业文化则能够促进激励的进

行,它能够使员工最大限度的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奋斗,使员工把实现企业的价值目标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来进行实现,最后实现以文化管理来进行企业管理,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

4、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和沟通

企业文化促进绩效管理,使企业形成一种“能者多得”的局面,避免了“不劳而获,按

资排辈”的不良风气,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焕然一新,才能有更加长足的进步。而在绩效管理的众多特点中,沟通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只有通过沟通才能了解员工的最新动态,了解企业的最新发展状况,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以上这些也正是企业文化中所蕴含的。

小结:在一个企业中,虽说员工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也是非常

重要的,最好的方法便是文化管理,这一句简短的话道出了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高校记忆;高校档案;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G2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053-02

档案属于典型的历史记录,也是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成为记录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对于高校而言,高校档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是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支柱,高校文化借助档案可以得到有效的保存与传承,并实现发展和传播。而高校文化的建设也提升了档案建设工作的有效性,让档案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些文化是影响高校人的重要记忆,在“高校记忆”背景下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档案的功能,还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校文化建设。

1 “高校记忆”背景下高校档案文化的功用分析

高校档案是在高校长期的管理工作、科研活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信息记录,是高校文化的传承,见证着高校的发展。高校档案充分反应出高校的教育理念、校园风貌与办学特色。从档案的文化功用来看,高校档案的功能具有四个内涵。

文化积淀 高校内部的档案是在长期实践工作中积累下来的,真实地反映出高校的发展变迁,真实、可靠。从高校档案中可以窥见高校在长期发展实践中积累出的文化,是高校教育模式、技术水平、思想内容的有效载体。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很多高校都未意识到档案的重要作用,疏于管理,致使高校文化资源被破坏。通过“高校记忆”能够表现出高校的发展规律,是最有效用的文化资源。失去了“高校记忆”,就无法深入挖掘出高校的历史轨迹与创新源泉,从这一层面而言,“高校记忆”有着积累文化的作用[1]。

教育作用 高校档案是高校内部管理人员、教职工、学生在长期实践工作中总结的结晶,能够传承高校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作用。从高校成立伊始,档案就记录着一代又一代先辈为高校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如果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但是,现阶段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实效性差、系统性不足,教育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高校记忆”是历史文化的表现,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具有价值的图片与文字让师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这对于他们的行为与心理有着一定的约束效果。此外,还可以利用“高校记忆”开展教育工作,让学生获取到深刻的人生体验。

传播功能 传播功能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高校档案中承载着深刻的高校文化,很多文化都有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将其利用起来不仅可以惠及师生,也可以在社会中产生良好的影响。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兼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他们能够将档案进行汇集和整理,从中浓缩出档案精华,将这些精华利用起来能够充分发挥出档案的传播效用。

休闲作用 在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下,社会大众对于休闲文化的要求越来越旺盛。在“高校记忆”背景下,档案管理者可以充分发挥出其中的休闲功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为此,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深入挖掘档案资源,丰富信息资源,将精华与成果展示出来,让教职工与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高校的历史文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举办展览,让教职工与学生参观、操作,充分挖掘出档案中蕴含的休闲功能,既可以开拓师生的眼界,还可以愉悦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提供美的体验。

2 “高校记忆”背景下建设高校档案文化功能的措施

高校档案具有强烈的文化功能,能够起到重要的文化激励和促进作用。就现阶段来看,多数高校还采用传统的模式在管理档案,这是无法发挥出档案的功能的。为此,高校管理者与档案工作者需要充分意识到“高校记忆”这一背景,意识到其中的文化气息,发挥出档案的作用。

促进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 在“高校记忆”背景下,档案工作者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认识到档案的功能,对档案进行合理的开发、积累以及利用。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档案工作者要采用合理的措施扩展工作范围,转变被动的工作观念,积极主动挖掘档案中的文化资源。“高校记忆”既能够收集出高校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还能够表现出各类体制性档案。对于“高校记忆”中未涉及的档案,档案工作者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进行收集,丰富学校内部的档案,档案可以为图像、图片、文字等形式。

除此此外,高校管理人员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可以从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比如设置专门的档案收集部门与管理部门,以专人专项管理的方式,促进档案建设工作的发展,凝练出档案中的文化精髓,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文化动力[2]。

注重信息资源的共享 高校档案管理也要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走向现代化管理,在网络的普及下,信息资源变得更加具有交互性,数字化背景也为“高校记忆”赋予新的内涵,高校档案建设者需要积极搭建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信息的共享[3]。此外,还要意识到,在“高校记忆”背景下要注重信息的传递,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对于信息的需求,要将各类档案信息整合起来,充分还原高校的全貌。而与此相关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主体也具有多元性特征,需要进行集中与系统的管理,才能够更好发挥出作用。考虑到这一因素,高校需要着手建立起专用的专题档案数据库,整合信息资源,将各类档案资源联合起来,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

提升档案文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高校档案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的,具有深刻的文化性。目前,多数高校都是按照传统科研类型、教学类型、行政类型、党群类型进行分类,很多具有价值的资料并未纳入档案管理工作中,严重影响了文化档案正常功能的发挥,教职工对于档案的认同度也不高。

在“高校记忆”背景下,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对档案进行科学的分析、组合与规划,提升档案规划工作的合理性。此外,任何的档案工作都要以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出发点,根据社会的变化合理规划档案类型,在科学的引导下分析资料。对于未及时收集到的资料,需要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档案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提升档案的开放性 开放性也是发挥高校档案文化功能的重要途径,揭开档案的神秘面纱,让档案走入师生的视野,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高校档案的文化魅力。由此可见,档案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资料,利用档案能够让师生特别是处在身心成长阶段的学生感受到高校的文化,这就为利用档案这一载体来宣传高校厚重的文化积淀寻找了新的方向。因此,档案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高校不同阶段的工作提升档案的开放性,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文化展览。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定期开展校史讲座,内容可以为学校的发展历程、教师的科研成果、学校取得的荣誉等,提升学生的核心凝聚力。

3 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资源,高校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档案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记忆”为高校档案文化功能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档案工作者需要抓住这一契机,提升档案收集、分析的成效,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利用软件与硬件条件为他们传递积极向上的文化,踏实地促进各项档案文化功能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出档案文化的育人作用,让档案文化能够在高校的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余慧玲.档案记忆观视角下的高校档案管理与校庆关系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