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

篇1

当前,网络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迅猛发展。网络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掀起了教育领域从观念、模式到内容、手段等各方面的变革。但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与误区,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

一、当前学校网络教育的误区

1.理论认知存在误区理论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对网络教育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有误,不能理清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及传统教育间的关系。例如,把网络作为一种教育信息载体,认为网络教育的教育理念是外在于网络技术的,甚至认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就是进行网络教育;认为远程教育就是网络教育,缩小了远程教育概念的外延;盲目夸大网络教育的作用,甚至提出以网络教育取代传统教育的论调。

2.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缓慢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已成为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瓶颈”。学校之间、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单位之间各自为战,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广泛合作,不利于网络教育资源的精品化、规模化、大众化和开放性。在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上,过分依赖名校,使得网络教育基本上还是名校的一种辅助形式,既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也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教育本身的优势。

3.网络教育理论研究滞后网络教育基本上还处于探索与实验阶段,在信息处理技术、网络传输、网络教育教学等很多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目前对网上教学既缺少网上教育理论指导,也缺少网上教学方法,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因而现在网络教学内容多是以课堂教学为模板的顺序式教学来呈现的,这并不能体现网络教学的特点。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必然包含新的教育规律,这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但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和有关部门对这些问题却没有予以足够重视。

4.网络学习方式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网络学习的情况令人担忧,网络教育并未发挥应有的意义。而在美国,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以及做研究工作和创造性的工作。美国人更倾向于将网络作为一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手段,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不当的上网行为也引发了许多负面问题,如极容易成瘾,产生依赖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过多地沉迷于虚拟的网络聊天中,极容易造成“自我认知”障碍;受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影响,不少学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完善学校网络教育的对策

1.构建科学的网络教育理论体系目前人们在观念上对网络教育的概念不清,以及对网络教育认识上的误区都迫切需要理论上的解释和指导,现有的教育理论难以指导网络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的实践,而我们又不能停止网络教育的实践以等待教育理论的完善。因此,急需加强对网络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我们要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突破对我国网络教育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的课题的研究,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

2.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网络资源建设的关键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网络教育资源开发模式,构建全社会共建基础教育资源机制。学校应该立足自身的特色和需求,适当设计开发更多的校本资源,并与其他学校共享。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以电教馆、信息、中心等机构为基础,建立地区性的教育资源中心。通过购买、开发、搜集筛选、整合等手段,建设面向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并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全国性基础教育资源联盟,组织软件资源的研发,建立教育软件的基本标准或规范,促进软件资源的广泛应用。

篇2

论文关键词:信息生态学;网络教育;资源库

论文摘要:信息生态学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门新兴学科,为当今信息时代中产生的新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该文介绍了信息生态学产生的背景与基本概念,提出了信息生态学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围墙的樊篱,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网络教育能够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提高网络教育效率的核心因素,而资源库的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如财政、技术、人文因素等,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问题,如资源缺乏,质量不高;重复率高,利用率低;分布不均衡等等[1],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就会影响网络教育的质量。信息生态学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人-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对于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信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信息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界定:“信息生态”本身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它产生于社会学,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Bonnie Nardi 和 Vicki O’Day在著作《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 》中首先提出:信息生态是由特定的环境中的人,实践,价值与技术共同组成的和谐系统,信息生态系统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强调的是在技术下支持的人的活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2]。20世纪90年代,张新时院士在国内较早提出了信息生态学的概念,不过,其研究主要局限于生态学领域,以自然生态系统而非信息为研究对象, 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建模并加以分析;1995年,陈曙在《信息生态的失衡与平衡》一文中,对信息生态系统的失衡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是国内首篇研究信息生态学问题的文章[3];此外,还有许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界定,使信息生态学在国内得到很大的发展。笔者认为信息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信息-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内容是三者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目的是在该系统核心价值的指导下,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识信息生态系统的产生,发展,演化;用生态学的方法解决信息生态系统中产生的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来优化信息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使其产生更大的效率。

作为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信息生态系统,它有如下五个特点:系统性,指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强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性;多样性,是说信息生态系统中有不同类型的要素;协同演化性,指信息生态系统不断变化和发展;关键性“物种”,指某些因素会对信息生态系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地域性,指信息生态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空间中,并且有一定的针对性[4]。比如学校就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它由教务处,财务处,招生就业处,图书馆等机构组成,它的核心价值是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价值的引导下,校长、教师、教学行政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共同为学生服务,并且学校还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等等,以及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实现校园网和图书馆以及学校网络办公环境的构建,而全体老师都在学校这一综合的大环境中进行着分工不同,但目的相同的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信息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有区别的: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自发的,是无组织的;而信息生态系统是人为的,是人主动构建的,它包括经济、人文、技术三大支柱。经济是基础,技术是保证,人文是引导。没有经济基础,就不会有系统产生的物质条件;没有技术的保证,系统不会顺利的构建;而没有政策法律的引导,系统就会杂乱无章。正是有这三种因素的支撑,信息生态系统才得以产生、发展、以及演化。

三 信息生态学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意义

网络教育资源库是一个包含人、信息、环境三要素的信息生态系统。其中人的因素主要指一线教师、技术人员、资源使用者等;信息因素主要指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源及其使用说明、有关通知等;环境因素是指国家以及学校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等等。所以,作为一门以研究信息生态系统为对象的学科,信息生态学必然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注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整体性,树立科学的系统观

信息生态学以信息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5],而信息生态系统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内各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建设资源库要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要确定资源库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要选择针对不同的内容开发什么样的资源类型;要选择采用什么开发工具和开发技术;要注重与开发人员与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等等。在资源库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注意资源库的整体性,以系统化的观点统筹兼顾,实现核心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开发出文本资源,也可以开发出视频资源,但是开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分析哪种类型的资源对学生的学生具有启发性、促进性,能够对学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 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信息生态学强调在信息生态系统中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要让技术来服务于人。长期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一些学校、组织好大喜功,重技术轻应用。往往是先开发出教学资源,然后让学生去使用、去适应。这种方法没有做到对具体学习者的分析,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要开发出好的学习资源,不仅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而且还要对学生具有启发性,不仅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 注重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信息生态系统中包含各种类型的人群,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而资源库面向的更是广大的学生群体。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结构变量和知识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开发的资源也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目前最主要的网络教育资源类型有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那么,在资源库中,这些资源都要存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转贴于

4 建立便利的反馈机制,促进资源库的协同演化

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信息生态系统也在不断的演化,它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资源库的建设也应遵循同样的路线,必须注重反馈机制的建立,确保资源的开发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之间能够顺畅的交流与沟通。网络教育资源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完善到完善,一直向前演化。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始终是一个主导力量。因为通过交流,开发人员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教师的想法,从而可以采用相应的技术开发出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建立顺畅的反馈通道是实现交流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资源库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动力。

5 应用“优胜劣汰”法则,保持资源库的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信息生态系统也处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变化过程中。信息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信息安全[6]。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库中的某些信息还有没有用、信息的内容是否科学、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是不是安全等;如果资源库中的一些信息陈旧了、过时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必须及时清理;如果开发的资源有误差,甚至不正确、不科学,一定要予以纠正,甚至清除;或者由于技术的原因,使得资源的存储和传输不安全,容易给网络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那么网络资源就面临着被篡改,被删除的潜在危险,所以必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以保障资源库的安全。经过这些处理之后,资源库系统会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然后会开始以后的动态平衡的轮回。

6 促进资源库中信息的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众所周知,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7]。应该注意,信息也只有在循环中才会产生价值,这是信息特有的一个特点。信息资源的流动影响着资源的价值,流动越快,价值越高;反之,流动越慢,价值越小。因此,在网络教育中,必须加快资源库中学习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提高资源流动速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来利用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作为保障。

四 结束语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网络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信息生态学给我们处理信息社会产生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对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深信,随着对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深入,网络教育资源库会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建设得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网络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 鲁子荟,纪颖.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希望月报.2007,(4):3.

[2][4] Bonnie Nardi and Vicki O’Day. Information ecologies: 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New York: MIT Press.1999.

[3] 周庆山,李瀚瀛等.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与术语界定初探[J].图书与情报.2006,6:24-29.

[5] 张福学.信息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情报科学. 2002,(1):32-34.

篇3

关键词: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课程资源;人文发展观

一、新课改的发展呼唤资源建设的变革

(一)课程资源的广义观

新课程强调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在课改实验区,广大教师最迫切的呼声也是课程资源的短缺。对比传统教育中以教材为中心的狭义课程资源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中课程资源开发的范畴明显是界定于广义的课程资源观,即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社会、学校、家庭和生活环境以及教师、家长、学生和学科研究专家等而形成大课程资源观,强调学校和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开发力量,学习者则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因此应摆脱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观点,形成广义的课程资源观。[2]

(二)网络教育资源的发展

作为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主要形式,网络教育资源的理念也随着新课改下课程资源观的广义定位需要而有所发展。通常提到的网络教育资源多指狭义的概念,即数字化的教育信息资源,然而从系统的观点来看,网络作为一种特定的学习环境,不少学者认为广义的网络教育资源观应包括教育人力资源、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环境资源三个重要的组成因素,[3][4]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则是由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组成的动态平衡体系。教育人力资源是指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应用过程中各种人员的集合,如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管理者和应用者,其来源主要是教师(学科专家)、学生、社会人士(家长、学科爱好者、社区会员等)。教育信息资源是指以数字化形式在网络特别是互联网上传送的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教育环境资源是提供资源建设和应用过程所需的硬件设施和各类软件工具及应用平台。如面向资源管理者的资源管理系统,面向教学者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面向学习者的研究性学习平台等,这些无不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提供有力的环境保障。这三者当中,教育人力资源是实践的主要施行者和开发应用的主体,人力资源开发和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是建设的主要目标,教育信息资源是核心内容,是资源开发建设的主要对象,教育环境资源则体现为软硬件相结合,作为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保障条件和实践基础。这三个要素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实践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过程,通过环境资源的构建和网络空间的资源共享,结合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在资源应用中实现学习者所获取的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最终达到人员素质的提升。因此,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这三个要素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地区教育信息化,区域性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都由这三个要素交互不足或某一因素的作用考虑欠缺所造成,例如资源应用效果低下可能涉及人力资源的观念问题,也可能是信息资源的有效性问题或者欠缺资源应用支持环境等问题所造成的,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课程改革强调从广义角度即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相结合进行开发和利用,并在开发过程中重视人力资源的内生性价值的体现。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之一,面向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也应扩展到充分考虑教育人力资源、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环境资源三者相结合的广义概念。从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的组成来说,与课程资源的组成内容相对应的是,教育信息资源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教育环境资源属于非生命载体形式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而教育人力资源则属于生命载体形式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之间的包含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 课程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的关系

二、支持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新理念与新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然而近年来教育信息化中重点建设的教学资源库却普遍存在重复建设、应用效率低下、资源陈旧、应用面不广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缺乏科学、完善的教育理论做指导,欠缺站在人文主义高度上的建设理念,使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没有系统总体的合理规划,因而没有准确定位和把握应用者适应时展的需求。那么如何把握应用者的实际需求呢?这反映在网络教育资源的核心特征即资源的教育价值上面。笔者认为,从课程改革的观点来说,资源的教育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在于有效地促进作为主体的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并充分发挥学习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者在资源应用的过程中积极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选择和挖掘适合自己的知识资源进行实践和创新,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并最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支持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新理念──“人文发展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作为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应脱离为建资源而做资源的狭隘建设观,从广义的网络教育资源观出发,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与教育人力资源、教育环境资源、教育信息资源三者交互结合的“人文发展观”。此“人文发展观”认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是一个基于广义网络教育资源观的包含教育人力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教育环境资源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环境。资源建设的过程是知识价值在主体间的传递与转化过程,是体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人的知识价值的发现过程。该过程兼顾面向人力资源开发(个体知识价值的传递与转化、区域人文关怀与资源共享文化的创设)、信息资源建设(优质信息资源的良性互动)及环境资源支持(技术开发与应用环境支持)这三个崭新的教育资源建设内涵,在基于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围绕学习者的区域性人力资源开发、环境资源配套、信息资源建设三者交互所形成的广义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来开发新课程资源,期待学习者在资源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能具备面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终身学习能力,努力为社会培育具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通过构建这样一个有机的区域生态整体来促进资源的循环流通,体现知识价值的螺旋上升,在信息资源的实践应用中凸显学习者的发展潜能,同时学习者通过与这三者之间的交互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思想情感与发展价值观,并在实践过程中能动地创造出更大价值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符合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的网络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者与三要素之间的交互过程如图2所示。(1)学习者与人力资源的交互方式主要体现为学习群体的人文关怀和资源共享激励机制的创设,资源型学习中的师生交互等;(2)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的交互方式主要是学习者开展基于资源的学习实践,如研究性学习、个别化学习、自主学习等;(3)学习者与环境资源的交互方式体现为学习者开展资源实践,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以及技术支持(如规范化的教育资源建设标准、资源库产品间的互操作、多样化的学习工具等)。

图2 支持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

教育资源实践的“人文发展观”

(二)“人文发展观”指导下的资源建设新模式──“五维发展循环”模式

依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实践一般分为“资源开发、资源整理、资源共享、资源应用、资源更新”五个维度,它们通常是由不同的参与者从事实践,并随建设规模的大小和应用程度的深浅组合成不同的建设阶段,诸如大规模的资源整合阶段(资源开发、资源整理)、个别化资源的优化重组阶段(资源整理、资源共享)、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创新阶段(资源共享、资源应用、资源更新)等。而就建设应用过程来说,“资源开发──资源整理──资源共享──资源应用──资源更新”的线性组合过程是较为全面的资源建设流程,它代表了人们从事资源实践的完整周期,我们将在此完整建设流程的基础上提出支持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新模式。

1.“五维发展循环”模式的内容

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人文发展观”,应用知识管理及动机理论,我们提出资源建设的“五维发展循环”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资源建设“五维发展循环”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内容如下:

(1) 资源建设流程是资源在不同知识主体间传递和转化的动态循环过程,该流程就学习者认知发展而言是由资源开发、资源整理、资源共享、资源应用、资源更新五个过程共同线性组合而成,这些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教育资源实践的五个维度。

(2)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这五个维度正好体现为学习者知识管理活动的不同阶段,五个维度的循环发展正好反映了学习者内在知识价值的螺旋式上升发展,从而体现其能够在资源实践过程中得到认知发展。

(3) 学习者具体参与到资源建设流程的全部五个组合过程,体现其为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实践的主体和资源型学习过程的主人,而教师是资源实践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情感因素的正向激励者。

(4) 在资源实践的每一个维度,都要通过广义网络教育资源三要素合理的相互作用,即人力资源开发、环境资源配套、信息资源实践这三者相结合,为学习者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实践的具体过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5) 新课程改革强调资源型的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广泛开展为本模式中资源更新过程的知识创新和资源的滚动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6)内外因素相结合的动机影响是推动学习者持续参与资源实践各个组合过程,实现动态循环的主要动力,而学习者自身价值内生性的充分发掘,创造比自身原有资源更大价值的教育资源,是资源更新过程中实现资源滚动发展的关键所在。

转贴于 2.“五维发展循环”模式的知识传递与转化过程及其本质

表1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分析该模式中学习者信息资源实践的知识传递与转化过程。

表1中所述的知识转化过程,表面上是信息资源在不同的学习主体间的流转(即形成了资源流),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说其实质上是依附于不同主体的知识价值的传递转化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我们称之为“知识流” (Knowledge Flow)。 “所谓流是一个形象的动态概念,指一个实体或抽象事物的不停顿的运动状态。”[5]在“五维发展循环”模式中学习者参与了动态流程的各个阶段,这种动态过程是由具有知识价值的资源在经历了不同主体的知识外化、中介、共享、内化、创新等多种处理过程后最终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在知识,从而形成了“知识流”。

表1 “五维发展循环”模式中学习者的知识发展过程

资源建设流程

知识管理内涵

学习者的实践角色

信息资源实践

资源开发

知识外化

建设者

学习者个人资源建设(个人知识积累、个人学科专题网站建设等)

个人内在的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并进行结构化的信息管理

资源整理

知识中介

管理者

资源按标准优化改造、审核入库、管理等过程

对外在显性化的信息按资源标准审核和重组并进行属性编码入库的过程

资源共享

知识共享

交流者

资源、浏览、推荐、评价、社区交流的过程

对结构化的显性知识资源进行、浏览、评价及知识导航的过程

资源应用

知识内化

应用者

资源型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合作学习)

显性知识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最终形成内在隐性知识的过程

资源更新

知识创新

创新者

(学习者)

对原有的信息资源进行知识挖掘、优化改造或资源创新的实践,实现资源的深层应用和知识创新

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发现知识的内在价值);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知识流”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需要作为知识主体的学习者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知识主体在实践不同维度的动机因素起到促使知识传递和转化乃至创新的主要驱动作用。学习者在参与前述不同维度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实践时,若其应用模式不同,则其参与实践的动机因素也有所不同。例如资源开发过程中主要采用行政部门自上而下整合资源的方式,则对于参与资源整合的单位和个人来说,其动机因素也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一种是内在的认知内驱力的作用,即实践主体希望在参与过程中开展项目研究提升自我,这种因素占大多数,另一种是外在附属内驱力的作用,作为服从上级部门安排的被动的任务式整合,这些内外的动机因素往往会联合发挥作用。其实无论何种动机因素,我们在资源实践的“五个维度”设计广义网络教育资源的三要素对学习者的相互支持作用时,应主要考虑有利于正面激励并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动机作用,以求最大限度地鼓励更多的学习者自发地参与到资源实践过程中来,从而让学习者自身建设实践转化为其自觉的行动,使知识资源的应用者、实践者自觉成为资源建设的开发者,在实践中产生资源、创造资源,让“知识流”形成持续不断的循环,最终实现了本模式的目标和本质──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般的网络教育资源实践,通常此“知识流”是单向线性的,即一般到知识共享阶段或知识应用阶段就结束了,无法实现资源的创新发展。而本模式的突破之处在于实现资源建设流程的发展循环(即“知识流”循环),其中资源更新(即知识创新过程)是实现整个“知识流”循环的关键,也是促进资源增长的重要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大力开发,基于资源应用基础上的知识创新已成为可能,即面向师生的基于资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资源型学习模式的广泛开展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探究并进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将产生大量如主题知识、课程整合资源、学生电子作品集等知识创新型的学习资源,为资源的增长创造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本模式中各个实践过程所形成资源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共享文化氛围的形成、人文关怀下虚拟时空里学习者地位的提升、资源应用和开发工具的易用性、学习者自身的认知发展的需要及知识创新的激励与评奖机制等都可以促进学习者在资源更新阶段价值内生性的充分发挥、激发优化改造和创新资源的主观欲望,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知识创新的实践,最终实现资源的增量滚动发展。与一般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相比较,本模式更能体现对新课改的有力支持。(如表2)

表2 两种不同的资源建设模式比较

资源建设模式

一般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五维发展循环”模式

网络教育资源的定义

狭义观(即只重视教育信息资源)

广义观(重视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人力资源、教育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

资源建设观

为资源而建设的简单信息资源观

人文发展观(学习者认知发展与网络教育资源实践相结合)

资源建设主体

教师

学习者(包括教师的角色转变、学科资源网站会员等)

资源型环境

工具型环境(重视技术支持,忽视人员交互)

学习型环境(重视资源的应用实践和学习过程的交互作用)

资源内容

内容教材化(以教为主)

内容多样化(学教并重)

续表

资源建设模式

一般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五维发展循环”模式

资源流

信息流

知识流

资源管理模式

信息管理(显性知识管理)

隐性/显性知识管理并重

资源实践

重开发轻应用

实践的“五个维度”共同发展

资源应用目的

辅助教师教学

促进学习者认知发展

资源的传播方式

单向展示

多向交流

资源型的教学结构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

资源服务

单一服务(信息检索、获取等)

多种服务综合(资源共享、资源应用、知识创新等)

资源建设流程

单向线性过程

“五维发展循环”过程

3.实践案例

作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广东省佛山市同样面对与课改教材相应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一方面是随着课程资源观广义定位的发展,原有的教育信息资源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新课改下基于资源的新型学习方式(如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协作学习等)的变革,又能让更多的学习者在资源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参与到资源收集、整理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二次或多次开发。综合以上情况,我们采用广义课程资源观指导下网络教育资源的教育人力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教育环境资源三要素同步配套相结合的方法,确立了以学习者(即资源应用者)为中心的“人文发展观”,应用符合新课改理念的“五维发展循环模式”开展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实践,通过基于知识管理的资源应用环境设计,成功地将资源建设过程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知识应用与创新结合起来,实现有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用和共享,成功地支持区域性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该模式的人力资源开发与信息资源实践前面已详述,下面主要就佛山地区级的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环境设计谈一下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1)基于知识管理的资源应用环境设计。

佛山市在资源型环境设计上主要针对课程改革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变革的特点而设计,采用基于知识管理理论指导下的“资源管理与教学应用”的一体化方案,通过学科群资源网站这一网络平台将课程改革实验中学习者的学习实践与资源建设和应用结合起来,使其知识发展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相联系,最终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前端学科网站会员的发展、交互式模块的设计及多种激励机制能促进网上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动态网站的生成和维护,“站点化”和“页面化”管理则凸显管理的个性化,有效吸引学习者(应用者)主动参与资源管理;通过与资源库的实时交互,实行分布式资源建设,集中式资源管理的开发模式;互动式信息和交流、有效资源导航和评价可促进资源广泛共享;模板化在线教学设计、网页课件生成器等支持基于资源的电子备课等教学应用;高效的资源搜索模块、自反馈式交互试题、动态文稿演示等支持基于资源的学习等。以上设计方式无不应用知识管理理论,通过“知识流”在学科网站会员间的有效循环为知识创新创造条件,从而实现资源的增量发展,并且在课改实验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产生适合新课程所需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知识管理的佛山市学科群教育资源网及其应用平台环境设计

(2)实践成效。从2002年到2004年,佛山地区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特色教育专题网站展评”活动中“面向新课改的佛山市学科群教育资源网站”整体项目以其完整性、规模化、丰富性两次荣获最高奖“全国优秀特色教育网站”奖,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及中央电教馆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该学科群资源网站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科会员达十八万人,运行三年以来超过六百万的点击量,本地经过质量优化的总容量超过600GB的海量学科资源库。现已完成“支持新课改的学科群教育资源网及其应用平台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项目科技成果荣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教育科研吴汉良二等奖,并入选国家科技部2004年度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据2002—2004年的统计,佛山市共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教育信息化考察团近200个,其信息化应用成果与实践探索经验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结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相应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也要作出多方面的调整、如上述技术支持的资源型环境的调整、信息资源内容的及时更新、人力资源开发构成的变化等。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五维发展循环”模式能在系统方法上为面向新课改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已在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于此观点的应用,新课改课程资源观的发展变化只需要对广义网络教育资源的三要素做相应调整并应用到资源实践的“五个维度”即可,因此有利于推动新课改下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

[3]李文光,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22.

篇4

一、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加大课堂信息量。

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经常需要补充相关的知识,因此有时需要大量的板书内容。例如讲授新课功率时就要与速度进行类比,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果无板书而只靠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再加上是短时记忆,学生印象不深,且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自制相关表格,将功率和速度的知识比较在表格上加以标注,边讲解边呈现,学生理解就相对容易一些,也大大减少了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合理使用网络教育资源,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的板书问题,还可以加大课堂信息量,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向45分钟要质量。尤其是传统的物理习题课,老师必须在黑板上带着全体学生逐条抄题、画图、解答,课堂效率非常低。网络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平台,通过课件展示,可以缩短板书所需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演示功能,能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课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物理教学手段,在处理动态图象时,只能用黑板上“静态图像”来呈现,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观。

二、拓展知识获得渠道,丰富学习新途径。

由于条件和时间的制约,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来源大多依靠教科书和教师的言传身教,渠道相对单一。网络教育资源与物理学科实施整合后,学生可以直接从网络教育资源中获取知识,同时网络教育资源的交流功能使得物理教师已不再是获得物理知识的唯一途径。此时,物理教师可以针对学科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学习和交流。学生可以通过访问网络上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网站获取知识,通过参加BBS,互发E-mail等形式进行物理问题的讨论,另外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多种渠道获取物理知识,最终达到预期的甚至超出学习目标所规定的内容范围。

从这一角度来讲,教师就由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促进者。网络时代的教师已不应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唯一任务,而应拓展视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和信息处理的方法。物理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BBS发表想法、使用电子邮箱网上交作业等。

三、提供网络资源支持,促进学习多元化。

计算机远程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资源库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这一切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息渠道,这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

网络教育资源拥有它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信息资源永远开放,传播媒介交流多向,传递系统多媒体化,知识跨越时空限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资源都可以从互联网上直接获取,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物理学科教学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和保证。

不同学习水平、不同理解水平甚至是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可以在这个强大的、多元化的网络资源平台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获取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这就意味着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将呈现多元化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知识结构和知识构成也将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再局限于物理教材上所提供的书本知识。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能力也势必将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加深知识理解应用,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网络教育资源可作为科学探究和过程学习的有效工具。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化静为动,展示知识形成的科学探究过程。网络技术应用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用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用自己的思维学习物理。通过对教学信息的检索、分析,处理、归纳和综合,最终获得正确的物理知识。这一过程正是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加工学习获得物理知识的基本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信息处理和信息加工能力。而初中物理传统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或某些方面就缺少这个基本展示和呈现过程。

当然,如果仅是给学生观看由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制作的课件展示。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会沿教师设定的路线进行,缺少独立观察思考的过程,结果只会造成他们认为教师讲的总是对的。这种被动接受知识获得的方式必然会掩盖知识理解上的肤浅性,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难以形成,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不到良好体现,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被公认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例如在学习《速度》这一节内容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但是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如果换一种方式,先利用教育资源库中的素材呈现诸如“高铁飞驰”、“蜗牛爬行”的图片,再给出探究活动“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物理思维,创建物理概念,就可以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比单纯由教师讲述来得深刻。

以上就是笔者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将网络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一些具体做法。关于如何将网络教育资源与初中物理学科整合的构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两者之间整合的切合点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教育资源将不断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演变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拓展获取知识渠道和谋求自我发展的有力手段,必将对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1赵亚夫:《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中国教育报,2007年第6版,第1页

篇5

社会公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从一个侧面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程度,因此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经之路。网络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性,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化,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人与教育的战略目标。根据我国当前在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以政府引导为主体,发挥网络教育自身的优越性,让更多的人接受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并从道德层面来保障教育公平性。

关键词:

教育公平;网络教育;教育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实现网络与教育的契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教育具有开放性、远程性、服务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对实现教育公平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实现教育公平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既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网络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体现全民教育的教育思想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全民教育”的概念。全民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要每位公民都能够通过教育学习满足自身需要并为国家和人类做出贡献,是现代社会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如今,互联网的发明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今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预计到2018年12岁到44岁人口的网络普及率达到90%,而中国由于人口多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1]。教育资源以互联网市场为依托,构建网络学习资源,任何人,无论年龄和性别,无论学历和职业,都可以随时随地踏进网络教育的大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来发展自身。因此,利用网络覆盖下的教育来实现全民教育思想,将教育资源用更便捷的方式提供给更广大的用户,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2.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手段

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他指出“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的一生都必须接受教育”[2]。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的场所,教育制度严格,规定着学生学习的年龄、统一学习时间和内容等。脱离学校之后,大多数人都不再接受系统教育,而是走向社会。在面对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继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实现终身教育就不得不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提倡学习型社会,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网络教育恰恰为这种学习提供了可能。现在网络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的任何地方”进行学习变成现实,这无疑为全民进行终身学习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使终身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3]。

3.实现互联网连接人与教育的战略目标

互联网的发展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曾经,人们以为是互联网“颠覆”了这个世界,现今都认识到是互联网“连接”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距离。教育既是传统产业,也是现代产业,是与时俱进的衍生物,是潜力巨大、被世人所期待的产业,它的特殊性就在于所指示的对象是人,是具体的、有着个体差异的人。因此,通过互联网合理地连接人与教育是当下做好教育的一大战略目标。如今,通过互联网所呈现的教育越来越多样化。那么以网络技术的支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本着开放和连接的目的,实现互联网所支撑的教育资源、教育主体等各个方面的大融合,用互联网连接一切人和教育才是真正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我国在教育公平上存在的问题

实现教育公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的教育公平建设事业。然而我国教育公平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却很难一概而论,具有其自身的矛盾和局限性。

1.宏观上,区域差异性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体现在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上。我国地区经济差异显著,尤其表现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发达与贫困地区的差距。在农村、贫困或边远地区,国家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但由于这些地区本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一些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还未得到保障,硬件设施存在着残缺不全的现象,不能满足教学与学习的需要,再加上教育系统职能的监管不力,学生高辍学率的现象犹存,学校里的骨干教师也会因为贫困或者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大量流失,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就从硬件上和软件上直接制约了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

2.微观上,传统教育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受“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主导。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城市中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实验学校”等占据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强,生源条件好。而处于贫困或边远地区的学校则与之相反,教育起点不公平。其次,教学的工具性、利益性目的突出。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升学才是主要目的。即使面对有着明显差异、不同需求的学生,还是以相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片面追求整齐划一,个性化缺失,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等受到压制,以致于教育过程不公平。在面临社会选择时,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平等现象也体现在教育结果上。

三、网络教育如何弥合教育公平的鸿沟

教育公平应该是在保障所有人享受最基本的教育资源基础上,让更多的人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促使他们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5]。在当今世界,互联网迅速壮大,通过互联网实现人与教育的连接成为现实,使得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成为可能,因此,互联网教育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大重要途径。

1.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扩大网络教育的惠及面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我国公民所享受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公民受教育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通过教育来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宏伟大计。我国人口众多、差异显著,就必须得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以政府为主导,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扩大网络教育的惠及面,缩小区域间差异,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提高公众受教育机会,让任何公民都有接受到网络教育的权利。在政策理念上,对处于社会不利条件、低收入群体给予积极的补偿和帮助,实行国家政策倾斜,弱势补偿,从观念上接受网络教育,政策上倾斜网络教育,形式上利用网络教育,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当前网络使用率在城乡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接受网络教育的起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网络教育渗透率低下。研究表明,财政用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教育公平存在着一致的关系。因此,合理增加网络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利于实现教育起点公平,况且,在网络的普及之下,惠及的不仅仅只是教育,更加彰显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修养等。

2.发挥网络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优势

在传统教育里,各级各类学校有一套严格的课程纲要、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相关规定,受教育者只能在规定的场所、规定的时间里学习规定的内容,其次才是自行安排学习。而网络教育不仅能够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还可以扩大学习的对象、内容,转变学习方式。在网络教育的普及之下,每个人都拥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个体差异、需要等合理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规划学习进度,培养自我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由于学科众多,学生不但感觉学习任务繁重,而且大多内容并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在追求高升学率的导向下,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迟到、缺席、效率低下等问题也常常受到忽视。而网络教育作为一种个性化教育,要求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求知、主动探索,将教育转变为不再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必须把培养和造就具有丰富个性和良好品格的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6]。它不仅有利于实现教育起点上的公平,而且能够保障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待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兼顾学生的差异性,实现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但并不是有了网上教学,现实中的传统学校就可以取消,我们须明确的是,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加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工具,不可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往与接触。我们应该在互联网技术之下,学会面对生活、面向社会,深入生活、走进社会。

3.整合教育资源,保障网络教育资源的优质性

因特网的开通使各种资源如泉水般涌来,而网络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它需要不断地充实、更新、创造。只有不断地提升网络资源的质量、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网络教育以数字化的生态资源呈现在人类的生活中,需要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人力资源的强弱是以人们上网参与交流、合作、服务的规模与深度来衡量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网络建设伊始,学校没有专职人员,我们根据需要,首先培训出一批既有丰富教育理论又懂得网络技术的教师。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有利于打破校际之间的不平衡,让更多的人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化[7]。网络教育隶属于整个教育体系中,它是教育界的未来之趋势,构建“发挥基础资源以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为准,个性化资源以市场导向为主,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为手段”的网络化学习,与学校教育形成双向交互式的方式来影响受教育者,这样既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而且有利于建立起丰富多样的优质教学资源,完善国家的网络教育服务平台。学大教育CEO金鑫在解放教育“互联网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发表了《培训教育的未来发展》主题演讲,他表示平台化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教学及管理平台的发展,即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建立多样化平台,为行业提供基础平台服务。开放和连接将会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词,最终将会实现用互联网连接一切人与教育[8]。

4.提升网络道德水平,实现网络教育内的公平

斯坦福第一任校长大卫•乔丹曾说:“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不仅拥有做成事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拥有知道应该做什么的智慧”。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可能对社会更有益,但也有可能做出更大的坏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信息开放、多元、接受便利性同时,还应当审视当前网络教育各方面是否规范,因此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一方面,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要提高自己学会识别、选择、分析信息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网络素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一部分孩子受到网络的侵蚀,道德认知不健全、道德情感缺乏以及道德行为失范,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偏离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优秀的网络人才,实现优质的网络教育,既需要教学能力好的教师,同时也需要高素质的网络技术人员,进行二者合二为一的培养方式,优秀的教师更能利用网络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也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坚定的道德意识,提升全民道德感,文明使用网络,这样的网络教育才是满足所有人的教育。教育公平作为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保障教育公平上还存在差距,我们要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如4G、5G、互联网、智能手机、云课堂、慕课等,让互联网学习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孙莹.2018年中国网络普及率将达90%[DB/OL].

[2]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周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

[3]刘懿,郑彩花.网络传播与终身教育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0(3).

[4]谢维和.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1990-2005)[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吴岩.教育公平视角下初中阶段教育补习现状研究[J].教育研究,2014(8).

[6]石中英.关于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14(10).

篇6

关键词:4G信息需求;网络教育模式;桌面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242-02

一、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网络教育现状分析

1.信息需求的概念。现实的信息需求,是指用户以自己方便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及时获取问题解Q所需要的完整可靠的信息的要求。信息需求是用户信息消费的核心要素和根本动力。用户信息需求的基本特征包括信息用户多元化、信息类型全方位和多层次及信息获取手段自助化等。

2.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网络教育现状分析。①网络教育发展的特点。网络教育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结合,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教学观念方面,网络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教育,强调自主学习。第二,教学形式方面,网络教育打破时空限制,能随时随地开展教学。第三,教学条件方面,网络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条件,实现因材施教。第四,教学资源方面,网络教育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缓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②当前网络教育面向的用户信息需求。提供网络教育服务的机构和渠道增多,面向用户信息需求的网络教育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也初见成效。比如,新东方网校可以满足用户学习外语的需求,网络公开课可以满足用户获取新知识、扩展知识面的需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也可以推动教育类APP的发展。以电子书包产品为例,这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的便携式终端,具有轻巧便携、学乐结合、在线互动等特点,成为近几年风靡网络教育市场的重要产品类型之一。电子书包产品主要针对K~12的教育,其设计理念、教学资源、内容展现形式等方面都以中小学生为目标群体,通过模拟传统教育模式,融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较好地满足学校、家庭和学生三方共享教学信息、协调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需求。

二、4G技术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影响

1.4G网络的比较优势分析。基于3G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的4G通信网络可以解决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的兼容问题,形成价格低、质量高、速度快等优势。表1对4G技术与其他几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指标进行比较。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4G网络作为多功能集成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不仅突破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瓶颈,而且极大丰富移动通信业务和功能,开创出无比广阔的应用前景。

2.4G网络技术优势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影响与改变。①获取信息的效率提高。4G网络技术依靠信道传输,抗干扰性强的高速接入技术及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等关键技术可以实现高速率的传输。4G的网络环境下,一方面用户获取教育资源的效率会提高、能力会提升,另一方面高效的信息渠道给用户造成新的“信息选择困境”,其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如何引导用户持续高效地学习将是网络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②对信息质量的要求提高。由于4G网络传输速率提升、传输信息内容质量提高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功能增强,用户不再满足于低质量的、单一媒体的信息表达方式,转而倾向于获取多媒体、多感官体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体验。用户渴望内容提供商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并能结合4G的技术优势使信息内容的表达更加生动、多样。③对移动终端的依赖性增强。4G套餐较3G更灵活多变,且资费更低,资费的降低将进一步刺激需求的增长。用户对移动终端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使得移动终端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将使用户对于未来便携、多样、高质的移动学习终端的期待值增加。

三、4G时代基于用户需求的网络教育发展策略

1.科学定位细分市场。我国在线教育市场空间巨大,尤其是移动端的在线教育加速发展。但目前我国在线教育行业整体规模较小,仅为美国的1/5,市场细分体系尚不完善。

4G时代网络教育的推进要做好在线教育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各个行业主体要有自身准确的市场定位。学前教育和K12的教育市场,应借助教育行政力量普及网络教育,结合硬件终端和软件平台开展网络教育。高等教育市场的开发需要结合互动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个性化定制服务。而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非学历教育是移动教育的主要细分市场,需要时刻关注用户的信息需求,不断培育和刺激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动机,打造核心优势。

2.推动固定端和移动端网络教育的融合。在固定端,网络教育要做好承接线下教育机构教育经验、教学资源以及教育市场的拓展和转移准备,实现新市场线上线下同步开发。线下实体机构进行内容输出,线上团队完成在线课程产品化,实现两种教育模式的互补联合。在移动端,要想吸引用户并稳固市场份额,必须打破技术和内容的障碍,在技术上借鉴固定端市场的运营经验,建立专业部门从事移动端教育应用的开发。内容上延伸固定端的优质信息资源或开发新的内容信息,注重碎片化信息的整合与制作,完善个性化定制服务,以高质量的产品赢取市场。

3.促进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念的转变。4G时代,计算机技术与信息通信交流技术(ICT)的不断发展,变革了传统教育模式,使得受教育者从学生扩展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移动学习应运而生,给传统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一方面通过网络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互补和提升,借助数字化教学工具,克服传统教育观念的狭隘性,另一方面发挥移动教育的优势,解决网络教育定向传输、被动接受、模式单一等问题。传统教育与移动学习结合,不能只是把线下学习的资源搬上移动平台,而是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创新性地加工已有信息资源。在线教育必须利用科技手段结合教育理念,为教师提供智能教学规划,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4.促进教育资源的深加工。传统的以“45分钟一堂课”为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已不能适应用户需求,必须通过对文本、图片和视频的标引、预览来使用户更加便捷地获取内容,利用丰富的检索功能帮助用户检索到更多的相关知识点,实现立体化、全方位学习。只有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用户体验进一步结合,才能促进网络教育更深层次地发展。

5.推动移动教学平台建设。发展网络互动教育,建立更多优质的移动教学互动平台是大势所趋。教育类APP作为新兴移动教学互动平台,具备内容丰富、表达方式多样化等优势,其发展迅速。例如,沪江网、扇贝网等固定端网络教育平台均成功地开拓了移动端平台,但不能否认的是若干APP的成功是无法带来整个产业的繁荣的,教育类APP市场仍旧存在用户规模较小、用户黏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未来推动教育类APP等移动教学平台持久地稳固发展,一方面需要整合包括APP在内的各类移动教学资源,制定成熟的教育资源开放体系,将新颖的教育理念、科技手段与教学资源完美结合,另一方面要依托固定端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和模式,推动其向移动端延伸,将传统的静态学习转化为多向互动学习,进一步增强移动教学平台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章春梅.网络教育环境下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6.

篇7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网络教育资源,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一切有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将影响教育的现状。网络的出现,为实现对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对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今的教育应以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为目的,即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而不是只培养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与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善于自主学习的知识型人才。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重要工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从教师那儿学,也不再仅仅表现在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上,而是凭借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手段多方面多层次获取知识。在学校,网络逐步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有利资源,并成为教与学双方的重要手段。网络信息的传播冲击着传统的教育,使主动的、探索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它促使教育向着信息化、社会化、网络化发展。现行的《基础教育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面对丰富多样、良莠不齐的网络教育资源,学生如何取舍、如何运用将极大地影响到其学习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 

 

一、网络教育资源的定义 

 

网络教育中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辅助是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存贮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为主,而且包括以书籍、报刊、磁带、广播、电视、个人计算机等为物质载体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为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其中网络信息资源是核心。[1] 

 

二、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对自我元认知能力的评价,明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内容,自我安排学习进度、时间、地点,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监控自己学习,自我评估学习成果的主动建构过程。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同时也给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要素发生了重组,学生的特征发生了变化,所有这些都使得自主学习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从狭义上讲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自主学习。传统的自主学习要素是学生、内容、技术和教师,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要素重组为学习、资源、网络学习环境和教师。基本要素的变化使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范围更加宽泛,网络环境下的资源、课程、教师通过交互平台和技术平台集成到新的网络时空环境中,使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个别化学习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和网络交互功能,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网络交互性所产生的人文交互环境使自主学习的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成为“人文交互环境中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网络交互平台把个体建构和社会共享两个过程融合起来。 

根据上述网络环境下学习要素的重组和学习特征的变化分析,可以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表述为: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自主地选择认知工具,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通过可选择的交互方式主动探究学习过程,实现有意义知识建构的学习方法。[2] 

 

三、运用网络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学校及教师提供的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自主学习。实际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学习支持服务。 

2.学生要掌握多媒体网络学习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多媒体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工具,如:ie浏览器的使用,一些搜索引擎的使用,上网浏览查找资料,资料复制下载方法,在线讨论,使用电子信箱等,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就有利于自主学习了。 

3.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 

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有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而其中错误的部分势必会给新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先帮助学生认识和纠正错误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当学生建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念后,再进一步探讨自主学习的条件,认识教学大纲与自我需求,根据学习重点和自己的弱点,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了解那些课外学习的形式和可供开发的学习资源,如参考书、在线学习网站、教学软件和电子期刊杂志等。元认知训练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心理发展基础,是学习者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发挥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的演示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对帮助教师突出重点,帮助学生解决难点、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造思维起着显著的作用。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中,教师应该主要提供学习资源,讲重点,解难点,释疑点,讲评作业,提供指导学习方法等,这种教学手段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就意味着要满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内容、时间、地点、方式等的自由选择,树立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5.运用网络开展协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有动力互补性,协作学习的作用在于把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困惑和收获向小组成员展示并供其研讨。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讨论,如利用留言板、bbs、邮件、讨论区、在线会议等方式,这种网上的交流互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并进行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为观察学习伙伴的学习进展、成就及自主、协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和环境,进而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意识和技巧的发展。因此,协作学习是对自主学习的促进和升华。[3] 

6.发挥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把教学放到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不仅应将多媒体和网络当作学习的工具,而且应让多媒体和网络环境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发挥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的主导作用。我们把教学内容编成有序的课件,使学生通过程序逐渐进入解决问题的状态。在解决问题中,计算机对学生的学习随时指导,随时点拨,形成了人机互动式学习方式,达到了在计算机程序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成一堂课学习任务的目的,这种学习状态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7.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 

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平时上课时,教师要多联系实际,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查找资料做一些课题研究和撰写学年论文,做一些简单课件、个人主页等,学会撰写个人简历、贺卡、假条、借条、收据、证明、请柬、推荐信、介绍信等。若不明白,则可以直接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作借鉴。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中,既拓宽了视野,又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加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 

合理运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学习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核心作用,引导学生以自我为主体进行有效的知识构建和自主学习,使其对待学习能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完善。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不仅能够保证学生顺利完成现阶段的各项学习任务,还能够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特别是具备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祖林.基于www的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j].远程教育,2003,(1):38-40. 

[2]孟万金.网络教育的真谛: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j].教育研究,2004,(4):52-47. 

篇8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师角色

长期以来,老师被认为是教学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只是顺的等待被知识灌装的容器或填塞知识的仓库,处于绝对服从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的迅猛发展,网络化的浪潮给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把人类和教育带入一个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它带来的是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一场深刻革命。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转变自身角色,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老师主导作用,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

1网络教育的特征和功能

网络教育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突破传统学校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共同构成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和传统教学方相比,网络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①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②依托网络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③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④增加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1.1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

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今天,依靠学校所学的知识已经明显不足,教学内容不仅难以涵盖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课堂教学方式也无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技能。实施远程教育是世界网络教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远程教学以网络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模式,学生可自主灵活地选择学习时间,并与教师进行远距离交流。传统的教材是单一的文字教材。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教材是多媒体可双向交流的教材,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各学科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给受教育者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扩大了教育规模。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教学方式,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如中央电视大学开发的模拟法庭、会计实验、动植物养殖等,提供了逼真的、生动的学习和交流环境。教师利用这些软件组织教学,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组织与修改,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时提问或回答,并能立即得到明确的评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2依托网络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网络教育的教育模式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区域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网络教学提供了共享的资源,突破了学校的限制,使处在网络教学中的每个学生,都可通过Internet,享用优质的教育、教师资源信息,聆听世界一流教师的讲课,向最好的专家请教。利用网上的E-mail、BBS等交互方式提交作业,建立研讨中心,从网上下载学习资料。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视野的扩大,学生的知识也将逐步增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传统教学相比,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网上教学,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推进了教育民主化进程。世界范围内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均匀的。而借助于互联网,可以把各国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供全球分享,使生活在教育资源贫乏国家的人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1.3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

传统的学校教学总是围绕着教师、课堂、教科书进行,使得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受到限制,致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难以实现。网络教育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其主体地位。学生由单纯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索取,自我发展。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特长进行个体化学习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以充分发挥个性;此外,学生之间便捷通畅的交流通道也为协作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逐步形成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这种方式还允许学习者和教师通过大量的学习资源进行交互,通过资源解决问题,其学习进度是由参与合作的学习者共同决定的。这一合作学习形式兴驻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将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1.4增加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2网络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网络教育对以教师面授为主的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

2.1带来教学价值价值观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每个人公平地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信息。如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在信息浪潮中健康成长,学校应当培养怎样的人,这是信息时代的教学所急需解决而不可回避的问题。知识的迅速更新,还有学习化社会的来临,要求教学必须以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宗旨。教育,不再只是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与技能,不再只是促进背诵、写作业和考试;教育将深刻改变自己的目标与职能,成为个人全面和终身成长的助手,成为信息社会个人选择和发展的无微不至的指导者。

2.2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上的要求

网上信息资源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因为学生可能是各个年龄、各个行业的人,在网络化的条件下,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社会阅历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就应该有借助网络资源,了解学科前沿,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与网上同行进行合作研究的能力等等。另外,网络教育应充分发挥计算机超强“记忆”的优势及互联网“点对点”的联结优势,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全面互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是BBS、在线答疑等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全面沟通与互动,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网络化的教学能力有别于家教和教育软件,要求教师在挖掘人才潜力与培养人才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和家长在教育上的深层次需求,网络教育的概念才能够被广大用户接受。网络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些新的技能,如教师必须是一个有着使用计算机经验的人,了解如何在摄像机前授课,掌握多种交流方式和多站点交互性授课的技巧等,这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练习中获得直接的经验。

2.3带来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

传统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现在,教学的基本职能变成为学习者服务,帮助学习者快速改进学习方式,出现了以学习需求满足度为核心的价值评定。传统教学重在使学生继承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记忆知识的程度来评价学习、评价教学,甚至来判定学生和教师的等级。而在网络教育中,教学必须改变以记忆程度为指标的评价原则,充分培养学生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等认知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理解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信息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能力,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标准。

3转变网络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已经持续了300余年。它将教师角色定位为单一的传播者,决定着教学的内容、方法、进程、质量等,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特别是网络教育时代的来临,原有的教师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角色正逐渐被其他新型的社会教育职业群体所分担和分解,教师职业“专业化”和“非专业化”的纷争也日趋激烈。网络时代的教育,使教师的传统权威地位在逐步丧失。因此,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已成为时代推动教育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3.1组织、设计适应网络教育的教学活动,充当导航员和指导员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使得课程和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为了跟上这种变化,教师应具备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网络教学中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仍然需要教师来指导选择、组织设计和实施。教师要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计、教学媒体的制作以及教学过程的评价等活动,目的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内在基础为出发点,研究如何恰当地组织学习方式、设计教学信息,使学生在愉快而奋发的心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能充分体出组织者、设计者的角色。同时,网络教育淡化了传统教师的信息源或传播者的单一角色,突出现代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导航员和指导者角色。面对网络环境中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实,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查询和检索知识,教会他们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知识,组织知识,整合知识,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完成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学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信息海洋中自由自主地航行。

3.2甄选信息,严格把关,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充当辅导员

网络教育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学习方式,也是“信息本位教学”。人们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网络也为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在为教与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泉的同时也生产了大量的“信息垃圾”,造成了信息污染,严重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一些虚假的知识信息具有蒙蔽性,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样,一方面有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不断将获取的大量信息转化为知识,更快地进行知识积累,加快自己智力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并不具有相应知识结构的人来说,他们所接受的大量信息只被作为生活服务和娱乐,没有成为增长智慧、积累知识的有效资源。因此,对网上信息的选择与判断至关重要。在信息与学习者之间应构筑一道“防火墙”,用于甄选信息、减轻甚至杜绝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教师则能够准确及时地对知识信息进行甄选把关,指导学生选择知识信息,实施“防火墙”的职能。除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这种帮助、引导是即时的、现场的,是网络无法完成的,惟有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方能胜任。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简·皮亚杰,强调作为促进者的教师,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与此相应,学习活动的性质便是同化信息并形成新的图式和(智力)操作去应付新的经验,对物质的、社会的和智力上的发现进行反思。网络时代又是一个变化快的社会,面对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人们心理上的问题越来越多,学生也不例外。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中,要培养出健康的下一代,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网络在这一领域的“无能”表现促使教育应该重视学生品德、心理和人格的发展。这需要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心灵和精神上的问题,对现实社会中价值、规范的认同情况和期待,使教师角色定位为一位行为的诊断者,心理的咨询者、辅导者,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3.3改变教育观念,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大家的教育观念及思维逻辑。教师如果认识不到信息社会的来临,不能更新观念,则无法适应21世纪的信息社会和教育改革。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也发生革命性的质变。在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加,并且半衰期愈来愈短,知识积累型人才也显得更为重要,信息社会急切需要具有高度创造性、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检索、获取、分析与处理能力的新型人才。所以,教师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外,更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给教育带来勃勃生机。当前很多学校都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但是,有的仍旧停留在纯技术的运用和探讨上,我们应该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更要把它作为学生的学具,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建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构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此种学习环境正是信息社会中的教育环境。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体,是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由此看出,学习情景的创设对学习的成功至关重要。因而,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营造真实的学习情景,展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习者从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为学生创设环境,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参考文献

1王里平.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2张宇容等.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J].微型电脑应用,2000(4)

3胡铁辉.网络时代呼唤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1999-11-10

4梁建.网络教育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5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6刘次林.教师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0(5)

篇9

这种改革的大趋势对人才的思想观念和信息素质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校园网是网络教育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在校园网的规划、建设、使用、管理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教育技术中心担负着重要的职责。而教育技术中心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是网络教育是否成功和有效的关键,也是自身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倡导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使校园网的规划和建设符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网络教育将以信息资源的多源性冲破学校的围墙,削弱教育的权威,打破知识的垄断。如果我们还抱着以“教”为重心的传统观念,来看待网络教育的各个要素,肯定会格格不入,冲突四起,再先进的设备也会形同虚设,再先进的技术也发挥不了作用。而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我们才会主动去摸索,发现网络教育新的运行机制,并自觉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主动与教学的信息化相适应,并寻找自己的传统优势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结合点,迅速参与到网络教学当中而不至落伍。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国家培养高技术人才。

在网络的规划、建设当中,教育技术中心有责任当好院校领导的参谋,以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的高度出发,坚持开放性原则,尽量采用先进的配置和成熟的技术。以满足大量的多源信息交流的需要。一旦建成,就力争全面开通,便捷使用,发挥效益。并充分考虑其扩展性,为将来升级换代打下基础。

网络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阶段进行,在时间短,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尤是如此,但决不能因此损害全局性规划。

在网络软、硬件配置,各种媒体的选择上应当突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功能,实现开放式的网上教学,如广播教学、VOD点播、远程示范、网上检索、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测评等等。条件允许,还应当创造情境教学、虚拟现实教学的环境条件,为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式,计划学习进度提供条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评价体系中更要鼓励创新,倡导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不简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是考核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案例的分析结果,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有众多可分出优劣、高下的方案。开放性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方便学生网上浏览、讨论、协作研究、虚拟实验,可以通过网络跨越时空,采用各种媒体,与众多的对象交流信息,极大扩展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会因此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方法手段会增加,教学的效果会改善。

总之网络建设需要全局性的规划,要以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为指导,有超前意识,有战略高度,有升级空间(不能只顾眼前,东拼西凑,支离破碎,致使网络建成后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在网络的使用管理中,体现“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的宗旨

在网络的使用和管理中,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决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使用某些新设备,采用某些新技术。不能满足于某些媒体性能的进步和操作方法的改变,更不能停留在“配合教学,服务教学”的水平上重复电教中心的职能。

网络建成后,一方面要以它的先进、实用、新颖、便捷吸引著名学者网上授课,另一方面抓紧推广网络知识,加强教学数据库建设,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各学科如何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如何快捷实现网上教学,让更多的师生成为网络教学的参与者。

网络的功能好,资源共享,信息多源,可选性强,多项互动,便于合作,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使用;网络使用率高,使用效果好,又会反过来推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充分享用网上资源的同时,会不断用自己的理论与实践去丰富网上资源,更新网上资源。以教育技术促进网络教育的路子会越走越宽。

网络教育有很多特征,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网络教育的推广,决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完全替代教师的教学。而是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表现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表达的内容,如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的原理、定理等等。如果能充分开发和应用网络虚拟教学功能,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趣味十足并便于理解和记忆。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弥补院校实验环境、条件的不足。尤其在军事、体育、医学等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不易掌握的科目可以反复演练,大幅度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同时可以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减少某些科目中出现危险的机率,在改善教学效果的同时,降低实验教学的成本。所以校园网的建设使用当中,应当重视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的建设和使用,综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在推进网络教育发展的同时,推进教育技术自身的学科建设

网络教育的发展,必须呼唤既懂教育技术,又懂教学的新型人才。为教育网络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服务,对教育技术中心来说是责无旁贷,整天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但决不能把自己的本职任务定位在狭义的教育技术当中,只注意新设备,新技术,而忽略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延误教育技术自身学科建设与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1.发挥自身熟悉网络精通多媒体技术的特长,与各专业学科相结合,应用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在实现网上教学的同时,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2.在教务部门支持下制定培训计划,提高教学参与者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为各专业学科培养懂教育技术的专门人才。培训要针对受训人员的层次和培训目的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①首先普及网络、多媒体知识,为充分利用网络,迅速开展网络教学扫清技术障碍。不至于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②逐渐提高培训的层次,提高对网上信息资源获取、分析、加工、存储与应用的能力,提高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利用信息资源方面的创新能力。使网络的应用更加成功、有效,逐渐形成本院校网络教育的优势与特色。③为开设信息技术的必修课和开展教育技术专业学历教育打好基础。

篇10

【关键词】网络教育资源;学习对象;数字版权管理;内容打包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99-05

一 引言

版权问题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近年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它涉及法律机制、技术保护措施、标准化等相关问题,引起了法律学、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学者的研究兴趣和广泛关注。版权控制的核心在于合理使用和利益平衡。如何平衡版权人和公众利益,支持用户对数字内容的合理使用,是当前版权保护的难点问题。

教育资源的构建缺乏统一的协议和规范,使得资源问的交换缺乏一定的版权保护及权利管理机制。众多的资源库拥有者不愿意进行无偿地数据共享和交换,造成资源整合和共享严重受阻。目前,国内有关资源的权利描述和数字版权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外也正在大力开展权利描述语言和数字版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例如澳大利亚的CLOIS项目。数字版权管理在教育资源的权利描述、内容模型建立、权利执行机制和安全的访问控制协议和算法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甚少,而这又是推动网络教育沿着纵深方向应用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教育资源数字版权管理系统架构的研究。安全体系架构主要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访问控制协议和使用控制协议的研究。但是,我国目前在标准化的学习资源数字版权管理体系方面开展的研究不够深入。

(2)没有教育资源权利描述以及对应的应用策略。在一定教育意义上的可重用学习对象技术及教育资源内容权利描述策略很少,缺乏相关学习对象元数据和内容包装等规范的研究。

(3)缺少教育资源可信任执行环境及执行策略。我们对权利可执行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重要方面:教育资源的许可证模型、控制接口和权利执行策略。

(4)缺少对标准化教育资源的权利保护实际应用案例和方案方面的研究。

目前关于教育资源有两类保护方法:一类是基于开放共享许可的开放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如: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C)倡导灵活的“部分权利保留”的著作权利用模式。这种模式在保护资源版权的同时,让开放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多更好的利用。另一类是基于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以下简称DRM)技术的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该模式主要依靠加解密和数字水印等技术来控制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授权范围的合理使用,从而保护教育资源的版权。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学习对象的教育资源的版权管理模型。首先分析学习对象的相关技术,并提出以学习对象为基础的版权管理模型:然后对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述;最后通过一个案例来验证该模型的可用性,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 相关研究

1 国外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研究现状

教育资源的DRM主要涉及资源、权利描述和信息的安全性等问题。目前,DRM系统的使用依然处于早期阶段。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DRM解决方案。例如:微软的WMRM(Windows Media Management System)、IBM的EMMS(Electronix Media Management System)、InterTrust的Rights System以及Real Networks的RMCS(RealSystems Media Commerce Suite)等。但是,这些解决方案总是与一定的商业模式结合,并主要针对某类媒体资源和具体应用环境。

ARIADNE(Alliance of Remote Instructional Authoring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Europe)是欧盟资助的远程教育编辑和分发网络协会。在共享和重用的ARIADNE情景中,提供了大量的数字版权存储信息。学习对象及其元数据被存储在分布式的知识库系统中。当需要资源时,可以通过本地服务器或者个人管理获取资源。

加拿大的EduSource项目设计并执行了分布式数字权利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权利描述语言与学习资源标准相结合,不仅设计了一套软件应用产品,而且还为其国家学习基础框架提供了标准化的工具、系统、实践内容和相关协议。

2 学习对象技术&版权保护

学习对象是一种可重用的教学资源构件,它是指可以在技术支持的学习中使用、重用或引用的数字化或非数字化的实体(LOM,2000)。学习对象不仅包括教学资源,还包括教学资源必要的描述信息、组织信息,它是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

IEEE采用学习对象元数据(Learning Object Metadata,LOM)来表示学习对象信息的规范,其目的是提供比查看学习资源本身更多的有用信息。LOM标准采用可扩展的树形结构定义学习对象属性的通用概念数据模型,并提供了一种描述学习对象属性的语义模型,用于支持信息的交换。其基本框架主要有9个类别组成,分别是:通用(General)、生存期(Lifecycle)、元-元数据(Meta-MataData)、技术(Technical)、教育(Educational)、权利(Rights)、关系(Relation)、评注(Annotation)和分类(Classification),这9个类别相互独立,各自有明确的语义。

数字版权管理是对数字内容在生产、传播、销售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权益进行保护的一系列软硬件技术。DRM技术融合了数字签名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等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技术。Open DRM根据超级分发模式将一个典型的数字版权保护系统分成三个部分:内容服务器、许可证服务器以及客户端控制组件。

三 网络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模型

1 教育资源DRM系统模型

教育资源版权保护系统功能包括三个方面:权利创建、权利和学习对象的管理、学习对象的使用。其中,信息创建模块负责管理权利信息,创建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并指定权利的相关使用规则。信息管理模块分为内容存储和权利交易,包括将数字内容和内容的元数据信息存入管理系统,处理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交易等等。信息使用模块的功能是对许可证进行管理并控制数字内容的使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针对教育资源的版权管理模型,如图1。它由内容服务器、许可证服务器和客户端三个部分组成。

内容服务器包括存储学习对象库、学习对象的标识信息库以及对学习对象进行安全处理的打包工具。该组件主要实现对学习对象的存储、加密等功能。我们首先将内容处理结果以及生成的学习对象标识元数据等信息进行打包处理,从而形成可分发的受保护内容,在传输中保证了这部分信息的安全性。除了保障传输过程的安全性,打包过程还负责为学习对象创建默认使用权限。最后,将加密密钥信息和权限信息一起发送给许可证服务器组件。

许可证服务器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密钥库、权限库、用户身份标识库以及DRM许可证产生器。该组件主要对客户端身份可靠性进行认证,并可以根据客户端请求生成并发放内容许可证,在有必要时会产生相关的电子交易过程。

客户端主要由DRM控制器以及内容浏览器等工具组成。该部分不仅能够收集用户身份标识等信息,组件中的DRM控制器还负责申请许可证并对内容的使用进行控制。它能够严格按照许可证中的权限和条件来控制执行相应的操作,是DRM系统实现授权使用控制的关键。

图1中,学习对象保护和执行的基本流程如下:

(1)使用DRM打包工具对学习对象进行加密,并封装成安全的文件包。

(2)将打包封装好的学习对象通过超级分发或其他方式传给客户端。

(3)客户端对收到的加密包进行完整性验证。

(4)用户向许可证服务器申请学习对象的使用许可证。

(5)播放程序依据许可证中的信息执行权力,并记录相关使用信息。

2 DRMS信息架构模型

(1)内容加密和包装

内容(CP)包装不限定资源的具体内容和格式,而把重点放在内容结构上,并提出实现这种结构的系统方法。它为不同的学习管理系统和开发工具之间交换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了一个规范,在把学习内容包装成统一的数据格式的基础上绑定足够的支持信息,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内容包装是数字版权保护执行的前提,其核心功能是对内容进行加密。采用学习对象技术描述的教育资源能够在不同的层次上被整合继承并重复使用,实现不同学习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目前在教育领域比较统一的内容包装标准是基于LOM和CP的相关规范,本文结合这两个标准构造出内容包装模型,如图2。

(2)权利描述

在DRM系统中,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用权力描述语言进行描述。权利描述语言框架模型由资源、主体、权利、义务、约束组成其中,主体指权利的者和权利获得者;资源指受保护的学习对象;权利指主体对资源所拥有的操作;义务指主体在行使一定权利时需要承担的责任;约束指主体对资源使用相应权利时应满足的条件。

目前,发展最完善的是Content Guard公司的XrML和ODRL组织提交的ODRL。这两种权利描述语言已经被有关标准组织采纳使用。本文考虑到ODRL的简单、开放和易用性,以及它与教育的本质相结合的特性,推荐采用ODRL对学习对象的权利进行描述。研究中,具体的权利描述通过许可证的形式来实现。

(3)许可证结构

许可证结构模型由主体(Principal)、权利(Rights)、资源(Resource)和条件(Condition)四个基本元素和它们的关系构成,如图3。

许可证文件,即许可证集,由主体(Principal)、权利(Rights)、资源(Resource)和条件(Condition)四个基本元素以及它们的关系构成。四个基本元素的关系定义在“授权”中,它们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以下过程:权利给特定的主体;权利与资源相关联,为主体使用相关资源的权限;主体对特定资源执行权利时必须满足特定的条件。Issure模块包含了者信息和签名信息。

本文中的许可证模型是由N(N大于等于1)个许可证组成,在许可证集中,每个许可证都是唯一标识LicenseID。为了保证DRM系统的可靠性,许可证在发放和传输过程中必须进行数字签名以识别身份,必须加密处理以防止数据窃取。同时,客户端需要建立安全容器来存储和管理许可证。

(4)客户端使用控件模型

客户端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收集用户身份标识和用户机器信息,向许可证服务器申请授权,以及存储和管理许可证,控制学习资源的使用。客户端组件是执行版权保护的核心模块,也是实现教育资源数字版权管理功能的关键。

3 DRMS与e-Learning系统的结合

网络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应该是e-Learning系统的一部分,可以将其与系统的其他现有模块整合在一起。如图4展示的是以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为中心的、包含数字版权管理功能的在线学习系统的多层体系结构模型。

DRM系统与LCMS系统整合的体系结构被划分为三层:数据层、应用层和用户层。

数据层主要是标准化的学习对象库,它用来对可重用学习对象进行标识和存储。参照LOM模型和CP模型,将网络上现有的和正在建设中的数字资源对象(Digital Assets)以及可共享内容对象(SCO),通过内容制作工具转化成标准的学习对象。

应用层包括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CMS)、数字版权管理系统(DRMS)、学习管理系统(LMS)、内容管理系统(CMS)。LCMS负责建设和管理学习对象,通过内容制作工具将各类教育资源组织成学习对象,储存到内容对象库。由于学习对象受DRM系统保护,用户通过LMS访问学习对象时,需要向DRM系统申请授权,当获得相应的许可之后才能使用。

LCMS负责建设和管理学习对象,它通过内容制作工具将网上的各类教育资源组织成学习对象,并储存到内容对象库。学习对象库中的内容受到DRM系统的保护,通过资源管理系统的学习对象受到DRM系统的保护。这些可重用的学习对象还可以在不同的LMS之间共享和检索。由于这些学习对象是受DRM系统保护的,当用户通过LMS访问某个学习对象时,需要向DRM系统申请授权,当获得相应的许可之后才能使用。

用户层包括浏览器以及播放器在内的客户端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可与DRM系统交互,并将学习对象呈现给用户。

四 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应用案例研究

教育资源版权管理模型及其系统已应用到国家发改委下一代互联网的相关项目中。下面以一个视频教学资源为例,探讨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的具体执行方法。

1 视频教学资源内容安全包装

打开已安装好的客户端打包工具,如图5所示。

将已创建好的视频教学资源,通过内容打包工具对资源进行打包封装。打包工具首先创建关于这个资源的LOM描述信息,手动填写:资源名称,关键字,资源描述,资源的授权地址,版权属性以及默认使用权限。然后,选择开始打包,系统将根据资源打包者填写的相关信息,生成XML格式的文件头。然后一起封装成.drm格式的文件,并将加密信息自动上传到服务器。打包后的视频文件不能直接打开,选择以记事本格式打开,可看到以XML格式描述的文件头,其他信息是不可读的密文,如图6所示。在文件头中只能看到刚才手动输入的资源名称,关键字,资源描述,资源的授权地址,版权属性等信息,其他信息为不能识别的密文。

2 版权保护下资源播放许可及使用

用户从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下载到该视频资源后,不能直接打开播放。在第一次使用时需要连接登录到DRM服务器请求许可证。图7为播放器中嵌入的请求许可证界面。

成功获取许可证之后,才能在指定的机器上观看该视频资源。同时,客户端播放器组件会自动读取本地许可证,提取出视频文件的加密密钥,然后解密并在播放器中呈现给用户。此时,播放器组件会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及时更新许可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