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学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体育;教学探究

引言:

在小学的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个科目,课堂气氛相对活跃,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但是我国的小学体育教育普遍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懒教,遇到比较难的教学项目就直接略过,没有积极的应对态度,对于教学形式,“百年不变”,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果。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因此,本文浅谈一下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希望可以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小学体育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社会所需的人才已经有考试型转变为能力型。因此,现代教育的不足慢慢的暴露在人们的眼前,当前教育背景下的教育产物就是我们常说的“书呆子”,而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既有理论知识做背景,又有动手能力的全能型人才。因此,就要重视小学的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说:“带球跑步”的游戏,这个游戏的道具是每队参赛者加上一个气球,同时准备若干气球备用,两根绳子,标注下起点和终点。让每个队员找一个搭档,给每对搭档发一个气球,之后让每对搭档把自己的气球吹起来,缚住气嘴。让所有参赛搭档站到起跑线之后,告诉参赛队员们这里马上开始一场带球赛跑比赛,赛程是从起点跑到终点,再从终点跑回起点。第一个回到起点的小组获胜。这种游戏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1.2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步入社会不能适应,虽然他们有很好的学历,但是因为适应不了社会的压力,导致于不能找打很好的工作,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例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游戏《老鹰捉小鸡》游戏,在游戏开始前分配好角色,即一人当老鹰,一人当母鸡,其余的当小鸡。小鸡依次排成队,站在母鸡的背后,老鹰叫着做赶鸡的动作,众小鸡在母鸡的后面东躲,做惊恐状。如果老鹰碰到小鸡,小鸡就要从队伍中出来,一场游戏之后,在重新分配角色。通过让学生们一起参加这个游戏提高学生们团结合作的能力和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2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2.1教育观念落后:

传统的教育观念有些落后,所以体育课的上学时间收到了其他学科的压制。比如说: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经常性的占用学生的体育课,这种现象就造成了孩子对于体育课的不重视,从而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2缺乏管理体系: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缺乏管理体系的弊端。例如:很多小学对体育教师的要求都不高,这就造成了很多体育教师都是非专业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小学体育课堂的活动比较匮乏,并没有完善其体育设备。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的降低了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改革措施

3.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只有加大优秀体育教学的宣传梯度,才能够为正确的体育教学模式树立良好的基础。

3.2完善体育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新课改着重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形式都是为了学生服务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这里我们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小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的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学习目的行不强,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引导很难达到教学效果,他们往往认为只是换个方式玩而已,对体育教学没有什么概念,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应用合适的自主式学习方法。(2)采用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的教学现状,教师对于新课改的要求落实不到位,教学方法创新较少,仍有部分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捆绑游戏开提高学生的合作关系。所谓的“捆绑行动”就是用一根拔河长绳和若干长跳绳,将一个小队的人捆绑成一团,然后一起走过百米长的障碍区,完成之后谈谈自己的感想。这个游戏是要靠整个小组齐心协力才能够完成的任务,所以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的时候,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

4结语

根据上文叙述可知,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小学的体育教学,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了。以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其发展的形式并不乐观。我们在今后的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多注重体育的实际目的,实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根本教学目标。从各个角度,进行体育学习,多创新体育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策略,合理应用和转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自觉中爱上体育运动,成为积极、健康、努力、向上的茁壮成长的花朵。只有学生爱上了体育锻炼,才能在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提高其它学习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权光范.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与探索[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5):144-145.

[2]乌日格西拉图.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才智,2015,(5):64-64.

篇2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不断改革,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意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在新形势下改变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针对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学校体育要从重视体质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教育思想的重要改革。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发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体质和体能,而且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有效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新世纪的人才素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更新体育评价观念,实现素质教育

(一)建立全新的评价观,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力求突破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从根本上建立全新的体育评价指导思想。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既要评价教学效果,又要评价教学过程;既要评教师的教,又要评学生的学;既要考评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培养,以及思想、意志、品质,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

(二)注重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体育极为复杂,有其特殊性,存在着大量的人文因素,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21世纪所需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体育学生不仅要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思想品德、心理素质、锻炼能力等并不容易量化,单靠定量的方法无法认清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所以,教师必须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建立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式。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离不开任课老师的自我评价。因为任课老师工作在第一线,了解教学活动的情况,清楚教学质量的优劣。但由于评价时的心理压力与主观因素,任课老师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还需他评,由同行教师评价,结合任课老师提供的信息,按评价标准进行,这样才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亲身体验的内容才能正确地评价。特别是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不易外在显露的心理倾向,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评价,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各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制定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自我评价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四)建立重在激励的科学评价。

青少年喜欢参与体育运动,教师改变评价内容和方式,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来激励学生,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至关重要。例如,在评价过程中,对各层次学生作纵向比较,设立各种激励学生投身体育锻炼的表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等等。

三、体育教学中应强化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主体教育观的体现。应试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客体教育观向主体教育观的转变。因此,体育教学中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宗旨来组织,才能培养自觉性和创造性的人才。主体性具有两层的含义:一是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生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应具有的主体性;二是指体育教师教育的主体性,即教育应以培养主体性的人为根本宗旨,既包括教师创造性地加工教学信息,又包括教师主动地适应学生。

四、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突出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包括体育理论课和实践课,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体育知识传授,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体育科学知识,懂得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自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体育的意识,同时尽可能结合实际,介绍我国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精神,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实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自觉参加锻炼。对实践课的内容,教师可结合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体质,同时有效实行素质教育,如田径项目有跑、跳、投,特别是长跑项目,更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另外可根据教材的性质不同,更多选用比赛和游戏方法,让学生参与比赛和组织工作,这样不但可以培养竞争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某些能力素质,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计划,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练习,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教学中应重视思想品质培养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培养各种思想品质。就教学内容而言,许多内容多有针对性项目可选:只要从学生需要出发,在教学中可选择带有明确规则的游戏或竞赛活动,以发展学生遵守规则、公平竞争、不断进取的精神;也可选择娱乐性。集体性的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性格、人际关系与团结协作的品质,也可选择韵律感强,节奏鲜明的练习,发挥学生美感的情操;还可选择时间较长,难度较大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练习,发展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困难,教于拼搏的意志品质,等等。只要我们努力做,精心选择,培养好学生的各种思想品质,就不是一件十分难办的事。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学;理念;现状与对策

前言

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体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难题。面对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主要宗旨。

1、素质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课程教学中加入素质理念是对于体育课程进行大胆尝试的依据,同时也是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主要基础,这种教学改革对于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中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的基础理论来实现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平台。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价值并不是现阶段就能够体现出来的,多数教学价值是在未来体现出来的。教育能否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不止是学校里学生在教学中如何学习构成的,同时也是学生不如社会之后所能够发挥的各种效益和作用,也是相关知识水平体现的关键。如果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只是追求暂时的、片面的和局面的表现结果,那么在教学之中这种教育体系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要求,面临着必要的改革和创新,这也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最大难题。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体育教学之中,必须以理论结合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并且要与素质教育能够全面接轨,形成一套以“健康第一”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更好的促使社会主义的建设和进步。学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准,增强学生素质。

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国家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学校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对学生负责.更要对每个学生的健康负责。作为学校的体育教师更要发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结合在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把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是强调个人的发展.而素质教育强调整体的提高,学校应通过体育教学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因为受教育者本身就存在着个体差异,其原因有先天条件,有环境影响,也因其教育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这就给学校的体育教育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说.虽然学校所教育的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不一样,但经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合理的锻炼,都会达到最起码的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因材旋教的问题。当然,这还不够,学校还应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通过体育教学而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所以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那么,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既要兼顾全面发展,还要兼顾个性健康发展。一般认为,素质教育中的学校体育教学。具有以下独特的作用:一是提高身体健康素质,即包括形态、机能等生理素质,也包括意志品质、调试能力等心理素质。二是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包括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等基本运动素质。三是提高社会人文素质。即包括体育文化方面的基本素质.也包括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社会适应方面的基本素质,在跨入新世纪的今天,这些素质无疑具有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2、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误区

就目前我国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的安排来看.首先制定教学大纲,再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则主要体现教学大纲的目的和任务,但是在教学计划中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可是在实践中却总是以教师为中心。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在组织教法上我们却难以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一方面我们都强调把体育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我们在体育课上提出的教学任务却又抽象得让人无法操作和评价。这些教法和内容与全面推广素质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还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做出大胆的改革,尽快地把“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方针在我们学校体育教学中得到良好的实现和推广。

随着现在学校学生知识量的增加。学生在学习中意识的个性化不断增加,这就对学习中的各种运动选择要求不断增多。我国教育在现阶段正处于一个应试教育朝着素质教育专项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运动需求是目前人们工作的重点,也是教学工作者研究的主要难点。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身心完善的人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是牵涉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学校体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3、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思考及对策分析

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会不断遇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加以注意和解决,通过适当的教学改革,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在适应素质教育理念下顺利的进行。

3.1首先,学校要通过调整体育选项课结构.拓宽了体育授课面。要选择一些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学项目。比如目前我国学校开展的橄榄球、保龄球、攀岩、登山等增强体质健康的项目,而且还可以考虑开设开发学生智力的围棋、桥牌等项目。合理设置项目、规范课程名称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此外,各门体育选项课中内容比例、考试安排等应有基本要求。新设课程要反复论证、不能脱离实际,要稳妥管理并不断总结完善。一、二年级课程应以增强学生体质和注重素质教育为主,高年级选修课可补充休闲、娱乐体育项目并完善全面素质教育内容。

3.2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是保障和提高师资业务素质.完成学校体育教学并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条件。要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来促进体育教学。更要做好设备保养和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较多的维持在本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注意师资业务素质的提高.比如自身学习和学历的提高等。文明建设及培养现代人才全面素质方面所起到的应有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4

摘 要 体育是高中阶段的基础科目,其在我国高中教育体系架构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发展地位。然而,结合当前高中体育教育体育教学实际,现状并不理想,如何结合当前的素质教育发展形势,对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探索可行性教学策略,打造高效体育课堂,已成为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文章就素质教育视角下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改革实践的构思与设想,以供参考。

关键词 素质教育视角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 构思与设想

素质教育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在未来,其必将会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向,而如何融入进高中体育教育中也成为了有关部门和人员面临的重大问题。素质教育发展形势下,推进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更是落实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要求。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高中对体育创新化教育的理解仍旧处于误区当中,使得体育教育教学未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可见,就素质教育视角下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构思与设想这一课题展开探讨与分析,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高中体育教学现状

在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下,高中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普遍缺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时代意识,认为体育课程只是一门追求身体锻炼的基础学科,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在以“体质教育”为目标,致力于增强学生体质时,忽略了素质的渗透教育。在此情况下,体育教育被局限在传统的思想下,高中体育教育学水平日益下降,不利于学生日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此外,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依然沿用传统教育的老路。也就是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片面追求教学的进度与技能的讲授。在这种单一发展的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学丧失了趣味性,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被严重削减,体育成为了学生应付学习任务的一门普通学科。

二、素质教育视角下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构思与设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情感

“素质”主要来自特定性环境的潜移默化以及自身被动接受外界影响的一个生理完善过程。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应体现在使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个体都能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感受;提高受教育个体的体育素养;培养与完善个体的人格,使之能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为此,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其次,体育教师还要在正确把握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思想进行一次全面深刻的思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探索新的教学思想,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从而使这些教学理论能够更好地实现与素质教育理念的融合,指导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网站等媒介,开展阳光体育的宣传活动,从思想层面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从而调动学生投身体育锻炼活动中的积极性。

(二)教学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高中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单一化一直为社会人士所诟病,我们可以看到在体育课堂上,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步伐走,在教师示范、讲解教学中,接受教师定向性灌输的知识与技能。那么,在学生配合下,教师也随之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三基的教学上,学生最后所接受的只是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毋容置疑,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长期性地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日益低下,体育教学成效并不明显。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游戏,因势利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譬如说:在开展“障碍跑”项目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引入游戏,把教学课堂设计成“封锁区”的游戏地带。在如此新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也会热情高涨,此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突破“封锁区”防线达到胜利终点。这样一来,“障碍跑”就会脱离传统教学枯燥单一的味道,愈发具有吸引力,而学生自然而然也会认真投入练习,积极参与锻炼,认真对待。

(三)B透德育教育,实现体育活动的教育价值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完善与培养上。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已有的资源,和同学们一起解决问题,互相激烈、互相帮助,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奋斗。在这种集体运动项目中,团队成员为了完成目标而需要实现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帮助他们团队精神的培养。这种团队精神能够使每一个成员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对队内成员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充分调动了整体学生的积极性,并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合作方式,推动了团队创作性过程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应要适当地安排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性的体育竞赛项目,进一步培养团队间的协助意识。相信学生在长期的活动参与中,能体会到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的重要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作为一门传统学科课程,其在我国高中学校教育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素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环境背景下,实现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是高中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从事高中体育教学一线教师,应深入研究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立足当前教学现状,对原有的体育教育进行审视与反思,以更好地实现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篇5

一、 素质教育与小学体育新课改的关系

小学体育新课改的理念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教学方法,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改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体育新课改要求改课程功能、改教学目标、改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首先在教学目标上,它要求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的转变。旧课程的特点是: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体育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强调了“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里健康与社会适应;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其次,它要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新课改的核心任务是: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小学体育新课改革推进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锻炼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小学体育新课改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教育与学的评价和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来讲,新课改的精神是要求解放和发散人的思维,鼓励创新。因此,从本质上讲,新课改的精神正是素质教育观念的体现。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必将有利于小学体育新课程的改革。新课改的这些内容与要求,正是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提出与推进的,它的改革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是和谐统一的。小学体育新课改的新要求新转变也正是在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产生的。然而,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仍然很艰巨,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推进新课改的措施与途径

(一)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以现实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关注的社会体育赛事组织教学,努力把社会体育赛事、运动损伤救治学等学科的基本要点融入到生活题材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二)坚持体育技术要领导向,采用“互动渐进教学模式”的方法

在教学中既要坚持体育技术要领导向,也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去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要把教师主导的“目标一策略一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的“活动一体验一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活动冲突中识别技术要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练习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运动技术标准的能力。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分别通过“互动渐进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将知识转变为问题,将思维结论转变为思维过程,将单向情感输出转变为情感交流,将单向评价转变为多项评价。

(三)强化课堂检测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技活动,使教学内容从单纯的练习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体育动态、班级活动等要与课堂体育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体育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体育认知的能力。

四、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是保障

人们对客观事务的评价标准和先前所形成的评价往往会左右人们的行为。对于一个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政府与社会对教育的评价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的教育决策,对于一个学校的校长来说,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将决定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因此,我们要通过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教育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以及社会舆论的宣传等手段,来转变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观念,实现新课改与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和谐,这是转变教育观念的保障。

篇6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大学体育教师;教育理念;知识管理;实践智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33-02

随着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实现“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期盼,社会对教师地位与角色要求的认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2003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极大满足新时代情境下社会各界对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但《纲要》能否顺利实现预期目标与大学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紧密相关。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想和理念与新时期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相脱轨,体育教师存在整体专业素质不高,与其他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等问题。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促使其角色的转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回归大学体育教育本质,树立正确大学体育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是回归大学体育教育本质的关键。《纲要》指出大学体育教育本质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强调体育教育应该从“以学生为本”出发,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与自我实现为目的,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与幸福生活。我国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认识经历了“运动技术”的体育教育观到当前所提倡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教育观的转变,反应社会对大学体育教育认识的深化,也体现时代对大学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其教育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宜教育行为背后必定有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支持。

1.树立正确的体育发展观,即“健康第一”的观念。《纲要》指出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大学生体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我国传统大学体育教育只关注学生“健康发展”的某一方面,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某些运动技能或单纯增强体质,没有真正理解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三维观”之间立体交叉式关系,缺乏整体眼光看待体育教育。实践层面的真正体育教育更是空中楼阁,达不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学生的体育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大学通过开设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丰富体育活动形式,拓展体育活动时空,采取多元性的评价方法等方式以调动每个学生体育活动主动性、积极性,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需求。

二、注重大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管理,优化体育教师知识结构

知识管理是一种来自团队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过程,以知识为基础的体系、人工智慧、软件工程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组织行为的组合概念。《纲要》指出: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师知识管理是体育教师依据一定的预定目标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对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进行管理,从而达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缺乏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知识管理能力不强、对隐性知识管理不足以及知识创新与应用意识与能力不强等问题。大学体育教师通过注重隐性知识、个人知识与实践知识形成而提高知识管理有效性对于体育教师重新定位角色具有重要的价值。这里强调的知识管理对象不是书本、教材的公共知识,更不是经过无意义学习而获取的知识,而是指经由教师实践形成的尚未外显化的带有较强个人色彩的知识与理论,即隐性知识、个人知识与实践知识三方面。隐性知识是大学体育教师通过在教学中与无数次的“工作现场”的激情碰撞以及其后的“顿悟”而产生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或活动后突发灵感而获得启发的。个人知识的关注表明了对教师自主地位、个体性的重视。大学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获取往往是通过在教学现场中运用“自己”已有的体育理论知识习得的,是大学体育教师通过将教学的实践知识与已有的体育教育理论知识相联系获得。目前,部分大学在学校管理制度上为体育教师提供充分的自由民主空间以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向大学体育教师传授理论知识时,淡化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与绝对性,注重知识的价值性、境遇性及相对性的特点。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提供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组织低结构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育活动的开放性与趣味性等。实践知识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过分重视学科知识而忽视个体、脱离实际提出的。大学体育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需要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实践性,在实践中进行积极反思、主动思考如何解决实践中问题,提倡采取创设体育情境、体育问题解决等形式。这三类知识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其形成过程是发生在同一个时空境遇当中,带着问题与疑惑进而积极主动思考的实践性场景。

三、关注大学体育教师的能力养成,提升体育教师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是个体在具体情境中应对不确定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素养。这个素养由个体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辨别力与良好的判断力、伦理知识和行动能力等方面构成。《纲要》明确指出要不断完善大学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促进实践智慧的发展。大学体育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活动,而实践活动的情境性、多样性和现实性决定了大学体育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价值冲突性。因此,依赖体育学科理论知识或只掌握某项体育教学能力是很难胜任复杂体育教育实践情境的。这就要求当代大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与技巧,更要拥有体育教学的艺术与智慧。这既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一支适应新世纪体育课程发展的高质量体育师资队伍的需要。

体育教学艺术与智慧的养成不是通过简单课堂传授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大学体育教师躬身于一线教学实践活动并对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与反思形成的。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反思,对各种观念、知识理论有批判重构的能力。在我国的体育教育实践中,教师思维不平衡、偏执一端的情况较为普遍,不纠正其思维方式、不端正其体育教育观念,正确的体育教育实践就难以形成,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也无法真正养成。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教师往往会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体育课程的忠诚执行者,视某种教材教参或某一教学方法为“圣经”,一旦运用得“顺手”就不会轻易改变,甚至是一种教学方式、一本教参用了一生,一旦要求其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就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从而导致无法逃离固有“教育惯习”的藩篱。优化大学体育教师的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提高其反思能力,对提升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注大学体育教师的个人生活经历,重视叙事研究方式对提升体育教师实践智慧具有重要作用。大学体育教师的个人成长与个人倾向及已有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其成大学体育教师的过程中,与体育教育相关的关键经验对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理解体育教育、开展什么样的体育活动、怎样开展体育教育有重大的影响。叙事,即讲故事,是意义生成最古老的、最自然的方式。叙事研究是“诉说关于我们生活和自我故事,它作为一种诠释性反省的手法,让我们有一种观点去理解我们是谁、是什么以及种种加诸在我们身上所发生的事物。”可见,叙事研究不仅是大学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研的一种方式,更是其提升专业化水平与实践能力、养成实践智慧的重要途径。

没有伦理,就没有实践智慧;充实伦理,就是充实实践智慧。教师伦理对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实践的伦理主要包括信任、民主与道德心。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交往,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大学体育教育的实施是师生之间和谐、民主、平等的交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与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65-266.

[2]王建琴,陈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研究[R].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2009.

[3]Liebowiz,J.Building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A knowledge management primer[M].London:CRC Press,2000:22-23.

[4]肖海波.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探索[D].长沙:湖南大学,2009.

[5]邓友超.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1,88,151,198.

[6]DeweyJ.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NY:Collier Books,1963:17.

[7]Goodson,I.F.,&Sikes,P.Life history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settings:learning form lives[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1.

[8]编辑部.对“94万索赔案”的讨论[N].中国教育报,1998-01-11―06-14专题版面.

篇7

【关键词】情境教学 直观情境 想象情境 体验情境

语文课堂的语文情境包容纵多,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笔者试在这里谈谈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种途径。

一、直观情境

1.应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教学综合利用声音、图形、图像、文字、表格等媒体进行教学,显得形象直观,能营造一种生动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利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氛围可以一扫过去课堂的沉闷,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但要注意,语文阅读终究是文本的阅读,阅读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学生要通过文字产生再造想象,切不可以视频和图片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文学是用语言符号表现生活的,而电影则用动作语言,鉴赏的方式前者靠的是思维想象,后者靠的是视觉冲击。我们一定要记住,阅读归根到底是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在学生已经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辅之以视觉冲击,可以弥补学生想象的不足,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2.应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一种可以跨越国界、跨越古今的神奇的语言。它可以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处,唤起情结,引发共鸣。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的使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则在课堂气氛营造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学习和体会是非常关键的。但极其凝练的中国古诗往往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意会”呢?例如,在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不妨通过音乐的渲染,请学生收集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离别”的歌曲,在课堂上通过这些低沉凄婉的曲调营造浓厚的“离别”气氛,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学生之间亲身体验的交流,营造具体的生活情境。 同学间经验的交流比教师单纯的传授,从学生接受心理的角度来看,效果更好。例如,作文教学中习作片断的分享学习,从而懂得究竟怎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泛泛而谈的注意事项,而更多的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写作实践中的体会。再例如学习荀子的《劝学》,由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以此来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

4.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营造情境。 舞台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排演课本剧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和原作主旨。课堂短剧表演也可融合文本、音乐、道具、服装等多种因素。除了课本中设定好的戏剧单元,其他课文可以同样尝试改编、排演课本剧。如《阿Q正传》《鸿门宴》《雷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由表演带动阅读理解,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心理。然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因素的使用、调动,可以开发学生多种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想象情境

想象是指人们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思维的活动。人们通过想象可以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创造现实中没有的事物。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所有的思想、发明、创造都是通过想象而产生的。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对于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除了专门进行想象和联想的思维训练外,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情境设计,渗透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途径。以将教材作为出发点,有两种进行想象力训练的途径。

1.使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教材内容。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妨动笔画画荷塘的景致,体会一下作者描绘景物时的空间感,将文字变换成图画,既要依据课文原有信息,又加入读者的再创作,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开展扩展性想象活动学习。讲授《项链》,学生对于作者所塑造的玛蒂尔德这个处于当时法国社会中下层的妇女形象的深刻同情与认识后,不妨追加个“假如玛蒂尔德早在舞会前就知道项链是假的,那在她丢项链以后她的生活将会怎么样?”的讨论,由学生各抒己见,从而进一步深刻的领会、挖掘原作“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三、体验情境

篇8

一、出现的问题

有些教学内容脱离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片面地认为课外知识越丰富就越贴近素质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知识水平不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启蒙后的初始认知阶段。紧扣课文的趣味性课文导入、巧妙的过渡以及简洁的结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某些教师,貌似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实为完全脱离教材的跑题,这种情况应该不是个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懂得,所有引入的小故事、课堂讨论等等都是为教学服务,为了让小学生――自制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群体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脱离这个目标,就成了逐末舍本,长远而言,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另外,在本人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发现脱离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即对小学生课堂知识能力要求过高。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我已经在文章中简述,对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要求过高,无疑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心智发育不全面的小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也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纠正,会导致学生对本科目的疏离,甚至偏见以及恶性循环,如此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长期持主导地位,让“以生为本”成为空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小学课堂平均80%-90%的时间都被教师掌握,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去看待,毋庸置疑,其间有不少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满堂灌。师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使其有基本的认知框架为深层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要通过启发式学习为其提供思考的方法和途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学习和思考的途径才是其中“万变不离其宗”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以填鸭式的教学代替启发引导,错失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还有就是对“快乐课堂”的误解。近几年教育界提出了“快乐课堂”的理念,推崇自由、合作、高效的课堂环境,目的是为了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性。这对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气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非放任学生活动,单纯追求活跃快乐的课堂气氛。比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对小学生加以引导,就像一部影视作品的编导人员一样,任何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主题展开。切不可把快乐课堂变成混乱课堂,降低对学生课堂纪律的要求,忽视活泼的气氛、严谨的课堂纪律以及教学内容三者的统一性。

二、有效的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教学内容上。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教材,注重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善于总结教材信息,了解熟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积极拓展课外资源,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隐性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如,坚强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乐于助人等等。在引导学生时做到有的放矢,既能通过导语等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另外,除了对教材了如指掌,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智力水平等等,以此为基础从众多知识中选取与小学生阶段认知能力相契合的知识扩展。

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真正把学生作为独立的隔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切新鲜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制定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设问,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动脑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小学生一节课45 分钟都在认真地学习、思考是非常难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创设一些动静结合的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词语接力比赛,因为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短语以及词语,这对他们来说不算过高的要求。把一个班级的孩子分成五-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任何成员要以上一个小组说出的词语的最后一个字为开头或者谐音,在黑板上写出下一个成语或词语,并进行最后的分数评比,设置不同的奖励。通过几次成语接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短语和词语,我发现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记得更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学生真正在快乐、合作中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医学研究,一节课,小学生聚精会神的时间只有20 分钟左右,这就涉及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的问题,教师要分清主次,把时间集中在精讲课文、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上,之后再考虑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切不可填鸭式的灌满堂。

第三,随着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媒介为教学服务。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美术、动画等多种方式于一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立体感,是学生容易体会课文中的内容,特别是对一些描写景物较多的课文,仅仅依靠教师语言的描绘难以呈现出文章蕴含的美感,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如,《赵州桥》一课就比较适合用多媒体讲解,作为教学辅助。赵州桥历史悠久,是当今世界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历经1400 年之久,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对赵州桥有更直观的认识。当然在使用中,教师要把握主次,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使多媒体的动画、影片等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 高杨.《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

篇9

关键词: 体育舞蹈 学生素质 舞蹈教育

体育舞蹈是人类感情集中表现的形式之一,人体的形体动作能抒发人在最激动时的心态,表达丰富的内心情感,体现生命的无限活力。它以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形式,与艺术健与美的高度结合,独特的观赏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众多体育项目中突出,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相互配合的运动,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人体各关节有节奏的变化,塑造出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造型,并使用规定的技术步法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技艺,展现不同的舞蹈风格,达到自娱自乐或增强体质或进行竞技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舞蹈是艺术,学艺非有强烈的兴趣不可,对部分大学生来说,形体训练课是比较枯燥而费力的,且比较难培养学习兴趣,教师要选择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对学生的关心最为重要,容易赢得学生的心,从而进步较快,可以从明确学习目的着手,严格要求,但必须多用鼓励的方法,使他们对自己选定的舞蹈专业保持浓厚的兴趣。也有部分大学生能够考虑社会需要和自己前途,求知欲强烈,经过数年舞蹈专业的熏陶,基本上培养专业兴趣。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教师应逐渐引导其将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使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事业需要、个人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从较高层次的兴趣入手。一方面组织学生观看体育舞蹈比赛,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电视、多媒体、图片等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使学生更全面、直观地了解体育舞蹈基本动作的内部结构、运动轨迹及方法,使舞蹈的基本动作掌握起来更容易、更正确、更准确、更有效率,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利用体育舞蹈的音乐节奏和旋律,陶冶学生的情操

体育舞蹈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一项律动性身体运动。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其音乐节奏时而舒缓优美、时而缠绵抒情、时而欢乐活泼、时而热情奔放,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在音乐的伴奏下,时而端庄典雅,时而顿挫磊落,时而婀娜柔媚,时而奔放激越,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对于舞蹈来说不应只是音响效果,还要表达一定思想情绪和意境,能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它影响舞蹈的风格、结构、速度、节奏,好的音乐容易激发学生的锻炼激情,不但给体育舞蹈带来生气,还有利于促进动作的丰富变换和不断创新,使动作更具有美的色彩,使学生在优美、缠绵、热情、快乐的环境中进行自我锻炼,使学生在形体、气质、仪表方面产生美的变化和感受,在变化中陶冶美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和良好体态及气质。学生在体育舞蹈运动伴随着特定节奏的音乐,感受体育舞蹈自然、舒展、优美的动作,从而在练习中不断提高对不同音乐节奏、音乐风格的感受、把握和理解。不断发展学生的协调性,提高学生的技能灵敏性,促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产生愉悦情感,在运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审美价值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运用体育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人的形象美需要其外在表现和内在修养的和谐统一,舞蹈中的优美姿势培养了学生的内涵修养,使人的精神和形体之美达到统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气质和高雅风度。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学生往往出现身体不正、弓背含胸、端肩缩脖、腿弯曲等不健康体态。而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会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他们的骨骼发育,塑造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的气质,纠正生活中不正确的姿态,从而获得匀称的体型、优美的姿态、坚强的骨骼和发达的肌肉,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自觉消除生活中的各种不良姿势和习惯,形成挺拔匀称的体态。

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看,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情绪是影响其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影响中学生日常生活与情绪的许多因素都来自于外界事物的刺激,如学习任务繁重、考试压力、人际交往紧张等心理压力。而体育舞蹈对这些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能使学生消极的情绪得到释放,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一般来说,体育舞蹈对调动人体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参加体育舞蹈,在美妙的音乐中,使紧张的心绪平静下来,这对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坚强性格和心理健康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对学生充满信心,对学生训练中的正确反应及时予以积极强化,对错误反应不讽刺挖苦,鼓励其继续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战胜自我,经常提醒学生看到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帮助其坚定自信心,使学生加深对舞蹈的热爱,在心理上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培养学生的激情,增强其学习欲望,调动学生钻研创新的积极性。在每节课中,教师都要认真准备好教材内容,言传身教、不厌其烦地教好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善于挖掘教学对象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并鼓励其成功。教师应该用实事求是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有失落感,特别是对后进生,要细心观察他们的心理反映,帮助他们找出落后的原因,同时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特长和兴趣,尽量为他们提供表现和发展的机会。

综上所述,舞蹈教育对培养综合型人才和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究其实质在于重视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发展,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舞蹈艺术的思维与人类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密切相关,而人的身体则是思想与生命的载体,只有有了自由和谐的身体,才能承载最和谐的生命。因此,舞蹈教育是真正开启人的身体和灵魂,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极其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曲京,武小路.论体育舞蹈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南昌高专学报,2010(06).

篇10

下面就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和抽象性的学科

数学的抽象性,是造成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像物理、化学一样,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2.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情感教育

学困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学困生接受教师,那就会及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学困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4.对学困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

对学困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1.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学困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2.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学困生,对学困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自习课不来,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学困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三、认真把好质量检测关,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质量检测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