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想象力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想象力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 课堂教学 想象力

民族民间舞蹈都具有各自鲜明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征。因此,也就具有不同的风格,形态及动律特点。在舞蹈中许多动作是抽象概括的,学生不可能直接感知。而一般程式化的讲解和语言、身体的传授不容易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各个民族的风格特点。这需要借助边缘学科,通过音乐、动作,结合平时所学的经验,凭借想象去补充认识动态美。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不单纯是学动作、组合,还要试图去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准确表达中国民间舞蹈艺术内涵的方法。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却经常忽略了这一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上课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索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一、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我国有众多的民族,使得民间舞本身就给人们提供了无限发展与想象的空间。可是,常常有些学生不善于想象,他们认为舞蹈只需要动作协调、规范、准确就可以,所以做出的动作总显得机械、呆板、没有特色及风格性,以至于跳了好久都不能让观赏者明白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例如,鲜族舞中“鹤步”、“鹤飞翔”等动作让人联想到鲜族人崇拜的仙鹤,所以在完成“鹤步”这个动作的时候,启发学生明白鲜族舞的手型就如飘拂的翠柳,脚下如仙鹤般悠迈。通过学生的想象来帮助完成好鹤步这个动作,使整个动作体现出一种平稳细腻、庄重大气、潇洒刚毅的特征。其实,动作就是模拟鹤的自然形态,通过内在与外在的融合展示出仙鹤典雅、飘逸、潇洒的风韵。舞蹈不光是身体高尚的表现,还有高尚精神思想的体现。鲜族舞蹈的表现非常高雅,使得舞蹈本身的魅力更具可视性。

又如,胶州秧歌中最常见的丁子拧步,是由脚下的拧动,使膝盖转动,带动腰部扭动,来形成自下而上的三道弯儿。脚下的拧动,强调的是主力腿的脚掌追动力腿的脚跟,强调的是碾劲儿,膝部的转动要求主力腿的膝盖追动力腿的膝盖,并且有一个自上而下的动势,强调的是钻碾劲儿,腰部的扭动强调的是对抗力,双膝往右拧,腰往左回,双膝往左拧,腰往右回,主力腿的膝盖往下衬,主力腿的腰相应要往上提。这样有一个交叉的对抗力,对抗力需要韧劲儿和抻劲儿来完成。这样的讲解很详细,但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跳丁子拧步的时候找一找平时拧衣服的感觉,把自己想像成被拧的衣服,这种对抗的感觉以及动态中的“三道弯”就不难把握了。

再如,傣族舞蹈,傣族的勾踢步:动力腿勾脚,脚跟向上主动踢,快起慢落,落地要轻,主力腿屈伸,屈伸时不要向前跪,动力腿落地时双腿继续蹲,保持屈膝动律的内在韧性。傣族人的身高普遍偏低,身材娇小玲珑。生活中喜欢穿着一种筒裙,筒裙长到脚裸,高齐腰,紧裹着下身。由于筒裙的开口不大,所以人们在行动时,只能小幅度运动,又由于筒裙长及脚裸,穿着的人每走一步路都要用脚跟向后上方踢一下才不会在脚落下的时候踩到裙子,在跳后踢步的时候,学生要感觉每走一步都能把长筒裙撩起,就像平静的河水掀起小浪花一样。

在舞蹈中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他们的感觉和想象更深刻更直接地体会到各个民族的风格特点。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接受能力快,做出的舞蹈动作也更美,更富有韵味。通过想象力可以在学生记忆的同时,进一步吸收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把握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的积极性

学习的主动性是影响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一个内在动力。在我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是示范法和讲授法。过程中通常是练习、讲授,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因为这种教学模式至今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从而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缺少互动,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学习蒙古族舞蹈。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其游牧生活,表达他们的美好情感。蒙古族舞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节奏欢快,突出他们豁达开朗的性格和豪放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的性格体现是勇敢、直爽、热情。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要保持一种蒙古族的精神气质和基本形象,通过这种情感、运气、形态、发力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反映在舞蹈中,应折射出豪迈的气质。如双臂延伸动作象征他们所神往的大雁,坦荡的性格和宽阔的胸怀;肩部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做动作时,要不时地提醒学生对形象进行想象,动作要舒展、欢快,情绪上要热情奔放。通过学生的想象,动作也符合要求,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在民间舞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散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学习各种形态的动作。相应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自觉主动地想象,服务于民族民间舞的课堂教学。

三、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

舞蹈是用身体语言去诠释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中国民间舞的教学中,传统舞蹈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模仿,忽略让学生动脑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些年青的舞蹈演员常被人讥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所指的恐怕就是想象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个缺乏想象力的舞蹈演员,她通过辛勤的劳动能够很精细的去复制现成的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但她却不能表现出各种风格的民间舞蹈,更不能在民间舞蹈艺术上有所创新和发现。

如果舞蹈教学中只是单纯训练学生的技术能力,而缺乏想象力的启发教育,必然会产生从技术到技术,从形式到形式的呆板、贫乏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民族民间舞,如果不能从心里了解感受各个民族,就不能正确把握好各民族的风格特点。当学生真正参加实践的时候才发现,跳民族民间舞需要的不仅是一种表演的动作技能,而是表演一种技能的思维方式。要注重发掘学生的智能潜力,通过教学改革更新思想,给学生更多思维想象和创造空间,使民族舞蹈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文瑞.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文艺研究,1994,(6).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篇2

本文通过分析了解软件产业现状,对软件的最佳实践进行阐述,提出软件项目中需求管理对项目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软件危机的产生、软件产品最佳实践开发办法、需求管理对项目的影响等几方面阐述了需求管理对项目的重要性。

关键词:软件;需求管理;基线;项目

一、前言

以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迅猛之势更新着我们生存的社会,信息技术不再仅作为一项高科技技术而存在,而是广泛渗透于各个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过程,成为它们发展的辅助手段和管理工具。

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整合、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内容,它们都离不开软件。软件是计算机的核心,信息社会需要众多功能灵活的软件系统。

与此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前景相反的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软件行业落后的软件生产方式无法满足目前信息化时代飞速增长的软件需要,传统的软件开发方式与软件产品设计过程已不能满足当今对软件产品多样化的业务需要,从而导致软件开发与生命周期维护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作者认为在此软件产业形式之下,需要突破传统的软件开发手段,找寻新的软件项目管理方法。作者经过分析国内外最新软件著作,参与高级软件研发讨论,结合国内软件产业所涉及的行业范围,及作者本身的软件开发项目经验,提出“软件项目中的需求管理”是软件项目成败的关键,对项目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拟此文以阐述软件项目中需求管理的重要性。

二、软件危机

1.软件危机症状

(1)软件项目中范围、进度、成本估算准确率低。

软件项目开发的实际成本远远高出估算成本高出;同时实际进度比预期进度延后几个月甚至几年。这种现象降低了软件组织的信誉。

(2)客户对最终交付产品满意度低。

软件开发人员在对用户需求未有清晰了解的基础上,对所面对的问题领域还没有确切分析与设计的情况下,即着手进行开发、编写程序。造成实际产品与客户期望功能产生偏离,无法解决客户的真实需求而造成客户满意度降低。

(3)软件产品质量差强人意。

软件质量保证技术没有贯彻地采用到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这必会导致软件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缺乏审核、复审和全面测试的软件难免质量低下,出错率高。

(4)软件不可维护、生命周期短。

软件程序中错误难以改正,出现新的需求或者需求变更时原有架构不易于维护,不能根据用户的新需求在原有架构中进行改变。造成软件的使用年限缩短,软件成本加深。

(5)软件缺乏配套文档资料。

软件产品应具备整套文档资料。然而在进度与成本的制约下,文档的编写与更新工作也使得软件组织疲惫不堪,每个人对文档内容的深度与阐述程度不尽相同。加之企业缺乏与之配合的文档制度、文档模板,更为文档编写带来困难之处。而缺乏相关文档对软件的二次开发与维护增加许多困难和问题。

(6)系统集成项目中软件成本不断上升。

集成电路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生产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使得硬件采购成本持续下降,但由于人力成本的增加,软件成本随着通货膨胀、软件规模、软件数量的不断扩大而逐年上升。

2.软件危机深层次原因

从软件危机诞生的环境与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软件产品的渴求可以对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窥探一二。

需求管理不善是软件危机的基本原因,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软件开发最终交付之前,客户自己也不清楚自身的真实需求;加以需求人员技术有限,采集到存在遗漏、具有歧义性、误解的需求;而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也在不断地变更;需求管理人员没有更好的把握住需求的变化,造成后期维护成本不断增加,以致项目失败。

软件管理由于是新兴的门类学科,缺乏实践性较高的方法学和理论工具。软件开发不同于传统制造行业,软件开发过程是逻辑思维过程,软件产品的质量依赖于人员。综合性人才的缺乏也造成了现有软件开发模式无法适应现今的软件需求而造成了软件危机。

软件从业人员自身技能也对软件危机有所影响:

其一,软件产品同样是产品,由人员设计制造,因此软件产品质量最终取决于整体软件人员的经验积累;

其二,大型软件产品相对于小型软件产品失败风险度更高,这是由于参与的人数翻倍,软件开发人员之间沟通互动,在开发过程中难免发生偏差,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导致后续设计、实现工作产生偏离,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好的制度同样需要高素质人才;

其三,软、硬件技术发展迅速,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率加快,外部环境使得软件从业人员处于不断地学习过程之中,这对从业人员无论是智力或是体力上都是不小的挑战。

软件产业知识密集、人力密集的特点造成了软件危机。

3.软件发展趋势

软件开发规模持续变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软件从桌面走向网络,从小范围使用走向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软件项目的开发工作不再是个人所能承担,不再是单一角色所能承担,而是需要组织一定的人力、不同的工作角色共同完成。然而多数项目管理人才不熟悉软件开发方法,而软件开发人员又缺乏管理技能。项目中信息交流延迟、理解偏差、造成对项目最终目标的误解使得软件项目偏离轨道。软件开发项目开发人员不能有效地、独立自主地处理大型软件开发的全部关系和各个分支,因此容易产生疏漏和错误。

软件产品复杂度持续加深,规模的扩大必将带来结构上更为繁多的分支情况。传统的结构式分析方法已不再适用如今信息化的软件产品需求。软件开发工作也无法在一次迭代中完成,而是根据用户需求的优先级程序,客户共同协商,定制产品阶段性的交付周期。产品使用人数、实施规模都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这也使得软件使用场景不断增多,软件功能复杂度加深,对需求管理的迫切性也日益提高。

三、最佳软件开发实践

在此软件危机之下,新的软件开发方法不断地被挖掘与探索,以下六点被认为是解决软件危机,为客户研发良好系统的最佳软件实践。

迭代式开发:在软件开发的早期阶段就获取完整而精准的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随着项目的进展,客户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在整个软件开发阶段会持续改变。现代软件开发所倡导的迭代式开发允许在每个迭代过程中需求可以发生变化,通过不断细化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迭代式开发既可以降低后期交付的风险,也可以支持在每个迭代过程都产生可以交付的版本,提供给客户试用,即缓解了客户的等待性又可以产生积极的反馈信息激励开发人员。

对需求进行管理:对客户业务建模的过程随着整个开发周期都是持续进行的,随着项目进入一个个迭代,新需求与变更需求都使得业务模型在不断的依据最新需求进行修改,指导着开发等后续工作。

采用组件式架构开发:组件是软件技术中重大的技术突破。组件使复用成为可能,系统的灵活性大大提高。基于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化组件体系结构降低了管理复杂性,提高了代码重用率。

建立视觉模型:UML已逐渐成为软件工程师所广泛采纳的建模工具,软件从业者一致认为可视化的建模对需求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客户和开发方都可以从中受益,尽早地获取有关软件结构和行为的信息,可以尽早地发现隐藏的风险。

对软件质量进行验证:软件质量测评不再是交付后或单独进行的活动,而是伴随着生命周期,从需求基线定义的那一刻起而持续进行的。

控制变更:对需求变更采用控制、跟踪、监控、修改的方式,在变更产生之初,判断其原因并确认涉及范围,进而采用合适的变更处理方法。积极地控制项目中所产生的变更,而不是被变更所控制。

四、需求管理的对软件项目的影响

需求管理是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而逐渐成熟的,在软件业发展的早期,软件规模不大,软件产品开发所关注的是代码编写,产品需求分析较少受到重视。在开发技术不再是软件产品的瓶颈时,客户对软件的需求日益复杂,软件产业出现生命周期这一概念,需求分析自然而然成为其初始阶段。

随着软件系统规模与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分析作为整个项目的基础,其定义的业务基准在整个软件项目中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功与否。

自1995年起的一项美国调查显示,通过对全美境内8000个软件项目的跟踪分析调查,与需求相关原因引起项目失败的比率高达45%,而这其中由于需求不明确,缺乏用户认可的需求基线而导致项目失败的原因占了25%。需求管理是项目范围管理的基础,只有明确的定义了用户需要哪些产品范围,才可以作为后期开发的前提。如果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清晰的业务范围与业务模型,将会使后期的开发偏离轨道。

需求管理活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需求开发,一部分属于需求管理。

(1)需求开发是通过对客户及其所处行业进行调查与分析,捕获用户需求,并定义系统需求的过程。

(2)需求管理是在客户与承建方之间建立对产品需求的一致认可,对需求管理方法与手段达成一致,并共同控制需求变更的过程。

需求开发又可再分为两个阶段:“业务分析”与“系统分析”。

需求管理又可再分为:需求确认、需求跟踪、需求变更控制。

需求确认是指项目甲方、乙方共同对需求文档进行审核,甲乙方对需求基线达成一致后作出纸质协议,使得需求文档具有审核验收的作用效力。需求跟踪是指通过比较需求基线与项目最终产品之间的匹配关系,持续维护“需求跟踪矩阵”,确保产品依据客户所提出的需求进行开发。需求变更控制是指根据“变更提出-范围分析-方案选择-审核确认”的流程处理需求变更,确保项目中需求变更处于可控制的流程之下,而不至于失控导致项目失败。

软件项目同样遵循项目管理的一般原则,具有项目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等过程。

需求管理大致上可以被认为是范围管理,需求管理所定义的软件功能基线决定了项目产品范围,明确指出了待开发的系统具有哪些功能,不具有哪些功能。需求管理定义的基线是甲乙双方共同遵守并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基石。

只有以清晰的需求基线为基础,才可以在此之上制定进度管理计划,进行逐层任务分解。实现对进度的控制,并且可以在时间结点处依据需求基线进行小范围测试工作。在此之上,软件组织中的成本管理小组可以依据进度计划制定成本-绩效管理计划,根据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统计人员的绩效信息。这一切都是基于需求管理所定义的明确的需求基准。

实现了范围、进度、成本的动态管理,质量管理、人力管理、沟通管理才具有实际意义。软件质量保证小组可以依据需求基准对已完成的系统部件进行早期的跟踪测试;人力部门也可依据成本、进度计划随时进行人力资源调整;清晰的需求基准减少了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使得沟通变得简单有效。

需求管理所倡导的在早期准确的挖掘客户的需求可以使得项目人员尽早识别与发现项目中隐藏的风险,在项目早期减轻或者避免潜在风险。同时清晰的需求基线可以为组件产品采购带来判断标准。

综上所述,需求管理是有效实现项目管理各部分的基础,只有为项目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才可以顺利展开后续工作,实现客户与开发方的双赢。

五、需求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业务背景分析:业务背景分析可以通过了解客户的最初需要,提出概念解决方案来实现。它是为找出客户的真实需求而进行的分析、推理。在业务背景分析期间,将对“业务背景”和“项目干系人”等问题达成甲乙双方的一致。

初步需求建模:需求来自客户各个层面,比如来自客户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第三方等。掌握如何准确判断需求的判断与来源,及如何接近这些来源并从中获取原始需求信息,在此之上,整合提取的原始需求,建立初始需求模型。

需求模型完善:进一步根据客户需求,整理待构建信息系统的明确的功能规格说明。在需求阶段对以下内容进行明确的定义与衡量标准:需求基线,文档种类,内容形式,需求描述程度,需求的优先级与可预计工作量,可能存在的技术及管理风险、系统的最初规模。

项目规模:为使项目工作成功地运作,需求管理者应对所有涉众的需求确定优先级,并对需求的范围进行管理,而不是早早将精力投入到大量的开发工作中。为确保尽早发现并降低项目中的风险,软件组织首选递增与迭代的方式开发系统。更加谨慎的对待需求,务求每次增加的内容都能减轻项目中的风险,要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需要需求管理人员和客户共同协商每次迭代的范围。

需求变更:不断变更的需求之所以难以管理,不仅是因为一个新特性的需求变更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来实现,也是因为某项需求变更极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已经实现的需求。基于此原因,需求管理者应建立一个有弹性的业务模型结构,使它具有灵活性,能适应变更,并且确保需求源头的可追溯性。管理变更包括建立需求基线,确定需求源关系,建立相关需求项之间的可追溯性,以及不断地开展变更控制等活动。

六、需求管理的发展与展望

综上所述,需求管理作为软件工程中的一部分,得到各软件组织越来越多的重视与认可。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得到了广大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认同。越来越多的软件组织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需求管理小组,负责从项目初期进行业务获取与建模,并对需求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越来越多的软件资深开发人员亦从代码编写工作转型到需求管理与实践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深厚的技术基础使得他们更容易掌握判断需求的能力。同样地,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人员、领域专家也在不断的加强自身软件方面的知识,实际业务背景与需求管理方法的结合必将提高需求建模的准确率。在这种双向结合的前景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软件需求工程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将产生出更贴近实际情况运用的技术与方法,软件质量的提高亦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金芝,刘,金英著. 软件需求工程:原理和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康雁 著. 软件需求工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美)普雷斯曼 著,郑人杰 等译. 软件工程:实践者研究方法[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重要性;应用

一、合同管理概述

1、合同管理的概念。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以工程项目为对象,以实现合同为目的,对合同进行计划、组织、指导、控制的系统的管理方法。合同管理是促进合同双方履行约定义务、确保项目实现的重要手段,它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要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就应该将合同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制定合同管理模式,建立成本控制模型,实现工程项目最佳的经济效益。

2、合同管理的内容。订立合同的一般程序包括要约和承诺,一个有效的合同必须包含主体要件、客体要件和合同内容。合同主体通常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合同客体是指合同双方约定的所应达到的目标,即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履约时间、费用、效果等款项。合同内容包括双方当事人约定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合同生效的时间、地点、条件和违约责任等。

3、合同管理的依据。对合同进行管理,需要有一定的根据。首先,合同管理是以双方当事人订立的合同条款为根本依据,把合同谈判、签订、履行、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落到实处,使整个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从项目开始实施时,就要全面了解对方,只有在全面了解对方真实情况的基础上,才能选择最佳合作伙伴,促进合作的互利双赢。其次,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法律法规的调整、政策的变化、对方经营状况的变化,这是合同管理的又一重要依据。因为市场的变化、法律法规的调整、政策的变化、对方经营状况的变化会影响自己的经济效益和合同的履行情况,及时关注这些情况,采取适当措施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能够促进合同的顺利履行。

二、合同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1、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搞好合同管理,能够提高项目合同签约的成功率,促进双方按照约定履行合同,同时也提高了工程项目成果的转化率,在增加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实践也表明,在一些单位的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加强合同管理,采取口头协议或不规范的协议等方式往往不能保证合同按时履行,使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低下。而加强合同管理,落实有关合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提高了合同的签约率和履约率,促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提高。

2、避免工程项目不应有的损失。加强合同管理能够避免工程项目不应有的损失。合同是确定当事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依据,一旦合同生效,双方都必须按照约定的事项认真履行,不得违反,违反合同约定的事项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加强合同管理,提高对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能够避免上当受骗和盲目签订合同;能够保证合同条款的完善和齐全;保证合同内容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保证合同用语精确、无歧义;保证合同资料的完善,避免资产的流失;保证工程项目经济效益不会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在实践中,由于合同某一条款的不严谨,甚至由于几个词语的使用不当,往往会给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带来巨大的损失。如一些工程项目由于忽视合同管理,在合同条款中出现诸如“工程项目完成后付款”样的条款,这样的约定很不严谨,语言不精确,没有约定准确的付款时间。如果合同一方在另一方完成工程项目后迟迟不付款,另一方也很难用合同的这一条款约束对方,请求对方付款。因为工程项目完成后的任意时间都是付款时间,一方当事人可以以此为依据拖延付款,另一方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会给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会带来一定的损失。因此,加强合同管理,能够避免工程项目不应有的损失,从而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3、提升工程项目信誉和形象,增加经济效益。工程项目信誉和形象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要想提高经济效益,不能忽视工程项目的信誉和形象的建设工作。不重视合同管理,造成合同条款不能依约定而得以实现,定会影响工程项目自身的信誉和形象。而搞好合同管理,能够提高合同的签约率和履约率,提升工程项目的信誉和形象。工程项目的信誉和形象提升了,其经济规模也会相应的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也会增加,其经济效益也会相应的增加。从上面可以看出,搞好合同管理能够增加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抓工程项目管理,还要抓合同管理,在抓工程项目管理的同时,也绝对不能忽略合同管理。

三、搞好合同管理的途径

1、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对工程项目的成败兴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的领导会带领一个企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领导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所以加强合同管理是领导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要搞好工程项目的每一项工作,首先需要获得领导重视和支持,领导是工程项目的决策者,他们的态度和意见会对工程项目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获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搞好合同管理工作将难以继续下去,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此外,要想获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提高领导的思想意识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合同意识。同时,还需提高领导的管理水平。只有领导的思想意识观念和管理水平提高了,他们才有可能重视和支持合同管理工作,才有可能使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的目标得以实现。

2、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要搞好合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了健全和完善的管制制度,才能使合同管理的各项工作有序的开展下去。要在制度中规定合同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等,明确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促进他们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搞好合同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在有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的前提下,还需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这些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作风、法律知识和水平、管理能力和技巧等。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使合同管理的各项工作有序地开展下去,让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的目标得以变为现实。

4、尽可能采取单价合同法。某些规模较大的项目,尤其是市政项目来说,通常是边设计边施工,像这样的在合同制定以前见不到方案的工程,推荐采取单价承包方式。将项目中潜在的各类问题都转移给乙方是不合理的。施工单位只有两个方法,一是将潜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尽量报高单价;二是,开展后谈价的方式,尽量做好自身权益问题。而对于单价合同,是固定项目的单价,实际测量工程完成的数量,并由监理认可的数量与施工单位结算。对于单价合同,工程量的控制实际上取决于设计单位的施工图设计以及工程变更。我们如果控制好了单价,就完全可以控制施工的最终结算。

5、做好相关的索赔工作。在开展项目的时候,常会遇到甲方和乙方之间的纠纷矛盾现象,此时甲方的利益比较容易维护。如果乙方有很强的的管理水平和合同专业人员时,他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找出合同或甲方及监理方面的的原因要求赔偿。这种现象的发生标志着管理的发展,如果乙方没有很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完不成此项工作的。因此,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才能更好的应对索赔问题。

总之,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是连接各种经济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经济效益是每个工程项目的生命线和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有合同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合同管理制度,没有良好的合同管理制度,就没有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和健全的市场运行机制。要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健全工程项目的管理制度,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合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否,同时也会体现在工程项目的收益上,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中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闫爱勤. 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防范与探析[J]. 中国商界(上半月). 2009(08)

[2]吴兴飞,丁奇生. 合同管理——水泥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核心[J]. 中国水泥. 2008(12)

篇4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车辆行驶急增,带动我国公路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公路建设属于大型工程项目,工期长,工程环节复杂且涉及工程资金数额较大。因此,如何安全、高效、优质、低成本的完成公路建设项目,是公路管理局的重要责任。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有必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监督各个环节的资金支配,对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规划进行审核,最大限度减少资金的不明支出,确保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完成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利用融资资金。

一、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的重要性

1.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投入资金较大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属于大型工程项目,涉及资金数目较大,管控环节复杂繁琐,每个环节都参与资金支配,需要监管的面和点较多。一般的公路建设项目投资金额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上百亿元,建设周期在2~5年,甚至更长,在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对包括投资方、建设方、施工方的资金使用行为的监管,确保资金在每个建设环节的合理分配和管理,才能推动工程的顺利开展,确保工程项目如期完成,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支出。

2.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潜在风险

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保证资金在各个环节的安全有效使用是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公路工程建设资金涉及建安工程费、征地拆迁费、设备购置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和其他间接费等,因此也承担了较多的资金风险,比如挤占挪用风险、财务管理风险、资金筹集风险等多种风险都可能发生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设内部,也可能发生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外部。因此,必须制定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多种资金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有效监管,针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支付环节进行重点监管。同时,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资金较容易产生挤占挪用的较大风险,各个风险发生的同时还伴随廉政责任风险。

二、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环节

1.各贷款银行对投资方的监管

由于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渠道主要是由政府设立的城司向商业银行贷款融资的,所以贷款银行对投资方的资金拨付形成第一道监管屏障。由贷款银行把资金汇入投资方在行的账户上,投资方对资金的支配使用均经过行的审核通过后才能予以支付,同时要求建设方在行开设结算账户,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2.贷款银行、投资方对建设方的监管

建设方是融资资金投入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后的第一个使用者,同时负责建设资金的结算和对外支付,是整个资金使用流动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对建设方资金的监督工作。建设资金监管主要包括投资方对建设方的资金拨付监督和贷款银行对建设方资金的使用监督,通过制定筹资计划,控制资金成本,对建设方的总体工程建设资金使用计划进行审核,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并保证资金全部用于贷款项目建设。

3.建设方资金的自我使用监管

建设方通过制定内部资金使用流程图和项目资金支付办法,明确规范工程款项支付申请程序及项目负责人的职责,按照规定程序首先进行自我监管,同时对工程项目的设计、监理、科研、施工等合同款项支付制定相应的合同支付办法,规范支付程序,尤其对征地拆迁资金的支付,必须以国家和省市有关征地拆迁政策为依据,签订合同或协议,保证建设资金规范有效使用。且建设方还要有效控制建设单位管理费用,通过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授权审批制度和财务稽核制度等,控制全体员工对资金的不合理使用,保证管理费用的节约有效使用,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高效优质地完成工程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减少资金的不合理支出。

4.建设方对施工方的资金监管

建设方承担建设资金由开始使用到施工方的结算,管理施工方资金的专项使用,通过“指定开户、专户储存、专款专用、银行监督”的方式,在银行对工程建设资金使用监管的配合下,及时监控资金的使用动态,纠正资金的偏差使用,确保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不被其他项目挤占挪用。

三、加大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力度

1.制定综合规范财务资金管理流程

首先要求公路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在施工驻地设立财务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在建设方指定的银行开设资金账户,严格按照《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单独核算标段的财务收支情况;同时委托开户银行对建设资金的专项流动使用进行严格监管,施工方、银行与建设方签订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协议书,多方位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管;最后由建设方根据开户银行掌握的资金动态,及时向施工单位通报,并进行逐步核实,提出整改意见,及时纠正资金使用中存在的偏离或占用等不利情况,保证工程建设资金合理有效、经济的使用。

2.规范财务制度,确保规范运行

为保证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的严肃性、规范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要制定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针对工程项目建设资金量大的特性,出台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监督机制,约束资金的收支规范,使财务工作有章可依,提升财务的管理执行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篇5

关键词: 建设工程;施工阶段;造价;管理

前言

我国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造价控制的技术方法,更多的是以事后管理为特征的,以控制工程结算为目的的方法,实行的是投标报价-中标价-进度款结算-竣工结算的管理模式。这种方法主要体现在对工程项目成本静态的、孤立的被动管理,很难从根本上达到控制项目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与有效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工程建设的参建各方来说,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法。从建设单位的立场上看,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主要是项目投资的控制,力求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益;而站在建筑施工企业的角度上讲,对工程造价的控制重点是对项目成本的控制,力争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

一 、注重合同文件,做好前期准备

施工合同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主要依据。工程发包人和承包人就工程施工依法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所有协议都是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签订严谨的施工承包合同,同时在施工中加强合同管理,才能保证合同造价的合理性、合法性,减少履行合同中甲、乙双方的纠纷,维护合同双方利益,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在合同签订后,要做好合同文件的管理工作,合同及补充合同、协议以及经常性的工地会议纪要、工作联系单、设计变更、技术签证等作为合同管理内容。作为工程竣工结算依据,参建各方应做好这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二、细化施工管理,控制预算外费用支出

2.1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应从施工组织设计,质量、工期管理等几个方面考虑。

(1)施工组织设计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施工的重要依据,决定着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成本。因此,一个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对节省成本、控制造价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要体现先进的劳动生产率,努力降低工程施工的间接时间,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和材料消耗量。所以,应该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施工方案,优化施工组织设计,达到施工组织设计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2)加强工程质量和进度管理

工期的延长或拖延,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造成资金使用费的上升。要合理地制定资金使用计划,使成本控制与进度控制相协调;要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使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中,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因不必要的人、材、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

(3)加强材料成本的控制

控制材料用量,合理确定材料价格。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中材料价格的控制是主要的,材料费在工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占预算费用的70%。因此必须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合同中的材料用量控制,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一定要对材料价格进行控制,施工企业首先应及时分析各种材料的市场变化趋势,掌握材料的真正售价,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择优购料,并采用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以降低运输成本。其次是做好材料用量的控制,坚持按定额确定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三是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减低材料消耗的新工艺。同时,加强周转材料的控制,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时间,也是材料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2.2加强施工合同管理,特别要做工程变更和施工索赔的管理工作。

(1)工程变更是指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设计变更,进度计划变更,施工条件变更,使用材料变更以及原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中未有的新增工程。工程变更带来的影响,其一是新增工程造成成本增加,但带来的利润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大多数变更工程的价格不是招投标的竞争价格而是双方重新议定的价格,如果施工企业能合理利用变更工程施工的有利条件和主动地位,往往可以给施工方带来更多的利润。其二是工程变更带来成本增加,如果施工企业管理不善,不能有效地处理工程变更的新增成本和利润关系,会造成施工企业付出的比得到的更多,对项目总成本控制不利。这里主要的是工程变更资料的签证和管理问题。

为做好工程变更的成本控制,施工企业应注意工程变更相关资料的齐全、完整和及时。凡工程变更资料,都应该有甲方代表、施工方代表和监理单位的签字或盖章,涉及到设计上的变更还应该有设计单位盖章和有关设计人员的签字才能生效。

工程变更通知单大多数是由施工方负责填报的,但从工程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工程变更通知单填报敷衍,不能真实反映变更工程的情况,特别是对反映工程造价的工程量大小,单价高低和费率收取不作明确界定,造成工程变更价款结算时发生争议,而这种争议往往以施工企业的让步而告终。从控制成本的角度讲,不是所有的工程变更通知单都可以计算工程价款的,即使新增造价的项目,如果工程变更手续不全,也不能得到相应的价款。因此,施工单位应掌握申报工程变更的合理性和技巧性。这里的合理性是指对反映工程变更的内容应合情合理,真实有效,不能高估冒算,否则不会得到批准。技巧性是指对涉及工程价款变更的内容,或有可能增加工程价款的内容,应该“浓墨重彩”,尽量全面反映,决不漏报少报。另一方面,施工方工程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工程造价的基本知识,对工程变更后新增工程的量、价、费要准确反映,要符合工程造价的计量计价规则和相应政策规定,同时,在工程变更发生时应及时办理,符合施工合同约定的时间期限。

工程变更资料的很大用途是工程价款的调整,变更资料完善了,变更价款的结算就容易多了。因此,做好工程变更价款的管理工作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措施。

(2)施工索赔是施工阶段经常发生的问题,而索赔问题也是双方争议最大,最难解决的问题,施工企业做好索赔管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

要提高索赔意识,是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首要问题。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管理人员对索赔没有概念,对处理索赔的程序和资料不清楚,使索赔管理工作很棘手。作为施工管理人员,要充分掌握有关索赔工作的程序及内容,做好索赔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存工作,并且对进度问题和其他重大问题的会议应当做好文字记录,并让会议参加者签字,作为正式文档资料,同时对业务往来文件应进行编号记录,做好文件管理工作,为以后索赔工作提供充足的事实和依据。

除了常见的索赔处理方式外,在对索赔问题的处理中还应注意几个环节。其一是注意索赔的及时性和时效性。索赔的程序都有时间按时限的规定,超过这个时限进行索赔就无效。但这个索赔时限又反过来制约了建设方,当超过时限建设方不答复,索赔自动生效。在大多数情况下,施工方在提交索赔报告时,甲方代表往往不会及时答复,一般会以“拖延”的方式对待索赔。因而施工方应要求甲方代表在报告回执上签字,注明收到报告的时间,当发生索赔争议时,使施工方处于相当主动的地位。其二是施工方应主动做到单项索赔即一事一索赔,发生一件,处理好一件,尽量不搞综合索赔,因为综合索赔往往成功率不高。

2.3严把变更关,将工程造价控制在预算之内。

在施工中引起变更的原因很多,如工程设计错漏,使工程实际与发包时提供的图纸不符,当前市场供应的材料规格标准不符合设计要求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给工程造价造成不确定因素。所以在施工前必须做好设计图纸会审。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控制设计变更,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等。最好实行“分级控制、限额签证”的制度。对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尤其是涉及到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单位代表、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监理工程师共同商讨确定,并且应提前实施变更,以减少损失。为此,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指派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员常驻施工现场,随时掌握、控制工程造价的变化情况。

2.4严格把好现场签证关,掌握工程造价变化。

要把好现场签证关,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熟悉合同。把熟悉合同作为投资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应特别注意有关投资控制的条款。(2)及时处理。一方面由于工程建设自身的特点,很多工序会被下一道工序覆盖,另一方面参加建设的各方人员都有可能变动,因此,现场签证应当做到一次一签。一事一签,及时处理。(3)签证要客观公正。要实事求是地办理签证,维护发包人和承包人双方的合法权益。(4)签证代表要有资格。各方签证代表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熟悉合同和有关文件、法规、规范和标准,应具有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有关资格证书和上岗证书。

2.5技术与经济结合,强化工程造价控制。

切实有效的工程造价控制,必须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现场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经济”观念,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尤为重要。搞好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人、财、物,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施工中遇到问题应及时与建设方联系,选择既科学又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克服盲目指挥造成的浪费,充分重视节约投资的重要性,特别是负责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应与预决算人员相结合,实行全过程管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

三、加强结算管理,严格把好结算审核关

在工程竣工决算时,施工承包单位预决算人员应坚持按合同办事,对工程预算外的费用严格控制,对于设计变更要求完成的工作量及按规定执行的施工签证,不得遗漏。对工程量的审核应根据施工承包合同要求,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进行审核,不能多算或不按规则计算,在要求施工企业报送相应的工程计算式和材料用量明细表的同时,建设单位也要编制一份完整的结算书和材料用量明细,这样比照审核,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准确进行决算审核。其次,在结算审核中,还应注意审核项目的单价、结算书中分项的正确性,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分析计算。值得注意的是,对工程量清单招标工程的结算,施工承包单位的综合单价一次包死不作调整。结算时,实际发生的招标时所依据的施工图纸以外的工程量变更和由于建设单位原因造成的工程量清单漏项或计算误差应预调整。在工程量调整时的结算中,工程量清单中原有的项目,应按报价中的综合单价确定;工程量清单中有类似的项目,应参照类似工程项目报价中的综合单价商定;工程量清单中没有的项目,按现行预算定额及有关规定结算。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  机械设备  设备经济管理 

        1 设备费占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比重大    

        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来说,就是能使企业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建设工程项目中,一项工程的设计费用占总工程费用比例约为5~10%,设备工程费用一般占工程项目投资的40%~50%左右,设备有关的各项费用一般要占企业全部生产资金的60%~70%左右,在固定资产中设备固定资产要占三分之二左右,在流动资金中,与设备有关的(如备品备件、二类机电等)大约要占25%~30%,在冶金系统要占到40%左右。所以与设备有关的各项费用(设备的购置费、维修费等)的使用情况如何,对全部生产资金的利用程度关系极大。

        2 设备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离不开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建设工程施工的进度、质量及投资。作为设备管理中的设备经济管理应从设备设计、制造、采购、维修及更新、报废等全过程每个环节的费用进行管理、控制、预测。设备经济管理的任务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对设备一生各个环节的费用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是对设备投资方案进行经济分析,确定投资的最佳方案;对设备的折旧,按照各类设备的经济寿命提出合理的折旧年限;对设备的维修费用进行统计、分析,掌握设备价值运动规律;根据设备价值运动规律,按照经济原则,确定各类设备的最佳更新周期和大修费用的界限;做好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同各项工作。

        3 设备经济管理的目的

        设备经济管理是设备有关各项费用的管理,在机械设备管理中,设备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都是同等重要的。技术管理,是为了掌握设备的物质运动规律,其成果是设备完好率,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下运行。设备经济管理,是为了掌握设备的价值运动规律,使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低,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好坏归结到三点就是两高一低,一高是产品成本高,另一高是投资费用高;一低是资金利用率低。这三种情况都与设备管理水平有关,更主要的还是与不重视设备经济管理有关。长期以来只重视设备技术管理,而忽视了设备的经济管理。就目前情况来说,对这个方面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根本的原因在于看不到设备管理方面的经济潜力,缺乏先进的经营观念,缺乏竞争意识。

        4 设备投资方案决策

        设备投资是企业把某种资金固定化(购置各类机器设备),以期获得更大的盈利,由于投资又是一个长短期结合的决策,从资金的时间价值的角度来说,短期投资方案,要衡量投资经济性的好与否,设备的投资选择和评价应利用盈利额、盈利率、终值、互斥方案等进行衡量。长期投资方案,是一年以上的投资,评价设备投资方案的优劣虽有各种各样的标准,但经济性的分析应该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把各方案所发生的费用和收益组成资金流量表,或从净流量开始分析,因为投资的经济性分析是用货币额这个共同的尺度来测定投资效果波及整个时期资本的增量为主要内容的。大体上投资方案有单一方案即独立投资方案,多方案包括互斥型投资方案、混合型投资方案,可以利用净现值法、净年值法、终值法、投资利润率、差额流量、投资回收期法比较设备投资的优劣,寿命期相同和寿命期不相同的方案也可以利用上述几个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设备的优劣。

        5 机械设备的选型、配套 

        随着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日益提高,各种机械设备层出不穷,满足了施工企业的需求。由于机械设备生产厂家的不同,其适用于各类工程施工的机械设备的型号、规格、性能、价格亦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工程项目施工前,都要对其所要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最合理的配置,即优化配置。在进行机械设备的配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5.1 经济性原则 配置机械设备时,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即要确定需要哪些机械,每种机械设备需要的数量、进场时间,同时还要考虑本单位现有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维修费用的高低,本公司人员的维修水平。新购设备的价格等等,通过比较选择最经济的机械配置,既能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同时产生的责任成本又低。

        5.2 实际操作可行、合理性原则 选择机械设备,还需要根据施工现场场地的情况,选择那些利于在现有施工场地安放的机械类型。配置机械设备的数量时,要根据施工生产的需要来安排,既不能因配置过多造成成本上的浪费,也不能因配置过少而致使制约了施工生产的进度。

        5.3 进场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的确认、维护 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对工程施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使用一台故障较多的机械,不仅会影响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还会增加机械设备的成本费用。进场后的设备在对其技术状况确认后,应在开工前对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保养,以保证开工后能正常使用。配件的库存量要根据机械设备的多少来核定,同一种设备配件的库存宜以一台设备的库存量来定,且库存配件应为易损件,非易损件的库存应根据机况进行确定。配件的价格因地区不同而会有所不同,但配件管理人员应掌握常用配件的基本价格,以保证所购配件的价格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6 设备经济管理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的现实意义

篇7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的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集思想性、政治性及实践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精神内涵,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并自觉自愿地践行,需要融入一些鲜活的案例及实践体验,让教学内容通过案例的解析传递给学生,避免教师生硬的灌输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作为入门课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教学成效对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而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有针对性的正面引导,而且由于学生参与了案例的解读分析,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正义意识。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新的教学尝试。有学者说,把案例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无疑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契机,必将同多媒体教学一道成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的新的突破口。

1.案例教学法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有专家提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务必要在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加强实践环节、引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考试方式、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下工夫。而案例教学法的特色在于其采用的开放式、自由式、互动式授课方法,这一特色恰好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系统性与专题性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等六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这正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2.案例教学法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以法律基础案例教学为例,高校法律思想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法律学习和法制教育,使学生能掌握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制现状,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目前各高校的教学依据主要是以教材即《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为主,按现有的教材来看,其内容以宪法为首,囊括了行政法、经济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刑法、劳动法、诉讼法等各法律专业所有主干课课程,内容相当广泛。再加上法学理论的抽象性和法律基本知识的复杂性、学生的不重视等原因,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那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特点。一是典型案例现实性、针对性较强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越是靠近自己的事物,人们越关心;越是具有权威性的东西,人们就越崇拜,即所谓的“邻近效应和权威效应”。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普遍较强,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大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观点。案例教学法将来自生活、来自社会的活生生的案例摆到学生面前,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二是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实际上就是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从身心发展规律看,大学生正处于“第二断乳期”,正从幼稚走向成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随着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观开始成熟,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根本不满足于教师单一的知识灌输,不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人从头讲到尾,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结论,他们希望有自己发表看法的空间,渴望展示才华、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实际上就是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结语

“基础”课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如何让大学生快乐地去学习掌握相对抽象枯燥的理论。笔者两年来实行案例对比教学法的教学实践证明,此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案例的对比分析,能够深化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理论的说服力。通过富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思想性和文艺性对比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既能体现出历史性的终极关怀又充满时代气息,既有思想的深邃又不乏生动活泼,这样能够较好地增进“基础”课的厚重性和实效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6):33-44.

[2]侯淑波.法律案例教学与教学系统观[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2-35.

篇8

关键词: 美术 教学 想象力 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当务之急,是21世纪教育的核心。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奠基工程。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很高的素质和丰富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培养的前奏曲是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一种直觉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美术教育的本质

美术教育是指教师通过美术手段,有机实施培养受学生形成美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接受美术教育的人,其期望和学习获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即一种是成为美术家,另一种是接受美术文化教育,其中的重点是接受美术欣赏教育。这便构成了美术教育具有必须培养出美术的生产者与美术的消费者的特有教育特质与行为结构。换句话说,美术教育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特质。即美术教育本质是在一般教育本质系统育人性、社会性、生产性和国际性的统一体之上的个体性升华。一般教育本质又是研究美术教育的逻辑起点,美术教育的发展又促进特定社会整体教育的发展。所谓美术教育本质,是指美术教育与其它事物相区别的最基本的质的规定性。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立体结构系统,其包括空间直感教育性(即美术灵感获取教育,美术直感与造型感觉能力训练教育)、启迪诱创教育性(即情感有效宣泄教育、魅力美表现实践教育)和情感享受教育性(即审美欣赏意识与能力教育)。

1.1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特性

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由美术自身具有的二维或三维空间性与视觉直观性决定的。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除了实践教育的一般育人特性之外,首要的是向美术学习者说明其接受有效捕获美术灵感、加强对美术形态的直观感受与造型感觉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与意义。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还是非专业美术教育,对学生关于美术的空间直感意识与能力教育,都是重要的。

1.2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性

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特性,是由美术本体的追求大审美价值的视觉实现特质所决定的。美术作为艺术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的特殊本质之一就是在极度想象活动中追求美的视觉实现。美术教师应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予以外化表达的教育方法。换句话说,美术教师应着力去启迪、诱发学生将个体独有的美术灵感、特有体悟的内在心灵和美术情感予以有效地宣泄、展示,并激励学生在不断的美术创造实践中,把最具魅力的美表现出来。

1.3美术教育的情感享受教育性

美术教育的情感享受教育性,是由美术创作行为的外化实现所决定的。当学生面对特定的、凝结画家内在情感心灵的美术作品时,能否获得独有的审美感觉,是衡量美术作品审美作用发挥大小的尺度。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有效训练学生,培养学生获得一定的享受艺术美的能力是重要的任务和内容。从而也显示了美术教育的特殊本质。对美术作品等典型艺术美的有效欣赏把握,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性知识就能进行的。欣赏美术作品的

过程,需要欣赏者能有较强的直观感知、判断、想象美术作品魅力美、优、劣的能力。

2.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

根据美术教育的本质,我们可以刊出艺术创造需要艺术想象,因此,老师要在美术课的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2.1以对比引导想象,阐明美术的重要性

无论教授哪一门类,教师首先要向学生阐明其重要性、社会意义等,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色彩常识课时,让学生想象曾经见过的色彩美丽的物体。然后,再让他们想象如果没有色彩的情况又会怎样。启发学生们从想象中得出结论:没有色彩存在的世界将会单调、乏味、缺少生机。

2.2以联想引导学生想象,缩短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美术课中把现实生活中的艺术拉到学生的眼前,使课堂讲述变成生动的影像展示,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距离感,认识到现实中艺术无处不有的感受。如讲雕塑的类型及美感时,通过介绍市烈士纪念馆门前的烈士雕像、人民影院旁的儿童群像等,使学生感到艺术不仅能够美化生活、美化环境,而且艺术就在我们身边的道理。通过对生活中艺术的观赏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

2.3想象是美术设计的先决条件,新颖的作品来自大胆想象

想象力在美术中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小至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铅笔刀的外形设计;大到大型建筑,如悉尼歌剧院的整体构思,都离不开大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能力不能忽视想象力的作用。如上“动物图案设计”课时,要展示一些带有动物图案的生活用品给学生看,然后提问图案中的动物与公园里的动物有哪些区别?通过对比、联想,使学生了解到图案设计的规律,即强调夸张与变形等。

2.4延伸课外校外拓展想象

想象力作为一种思维能力,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要拓展课外这个想象力发展的大舞台,灵活、多变地指导学生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特别是课外学习有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思考,能较好地提高他们的想象思维。在课外的延伸过程中,我又是这样做的:举行定月的《未来的××》、《想象联手画》展等其它活动。学生可以把每月当中认为想得最好的作业与作品交上来,在校门口的宣传窗中展出,当他们的作业被展出时就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激励学生再想象。

2.5欣赏学习成果激励想象

篇9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想象力 培养方法

1.引言

想象力对于人类的发展极其重要,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翅膀。人类具有想象力,才能具有创造力,才能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在初中语文这样一门基础性学科中,老师可以从阅读、写作等多种角度入手,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

2.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式分析

2.1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无论是对课文的阅读还是阅读理解,都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并且有自己的想法。这个理解的过程,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想象力。

首先对课文的阅读进行分析。初中课本上的课文都非常有特点,或是大气磅礴的山河景象,或是自然清新的田园画面,或是对于人物的描写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理解,才能够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像“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或是“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些句子,都需要读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画面进行想象,想象春天花草繁密、蜜蜂和蝴蝶飞舞的画面,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那种心旷神怡、满心欢喜的感觉。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如果学生只是阅读文字未必可以体会到于勒的辛酸和约瑟夫一家的无情。但是如果通过想象,将自己想象成于勒,切身感受,就可以得到自己的想法。同时,如果老师加以问题引导,效果会更佳。比如老师可以提问:“如果于勒并没有真的破产,约瑟夫一家又将如何对待他?”学生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回答,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

其次对阅读理解进行分析。阅读理解就是对学生对文章理解程度的考察,只有学生具有足够的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的处境,才能得到很多不同感受,对阅读理解的完成也有好处。

通过让学生多读课文,多做阅读理解,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想象、感受、揣摩、体会,才能有所收获。只有让学生挣脱所谓标准答案的束缚,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2创设情境,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为了使得学生尽可能地提升想象力,教师应该应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尤其针对较有动态感的文章,对情境的创设是一种引导方式,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以《在声音的世界里》为例,这篇文章主要描述雨的声音和雨给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不能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意境,不能想象当时的情境,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下雨的声音,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受,从而发挥想象力,想象文章所描述的画面,以此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2.3在写作中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写作是一项学生都应该掌握的项目,需要学生通过构思将自己所经历的或是想象的内容用文字描述出来,故而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可以从写作的训练入手。

写作虽然要写实,但还是要在写实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加以描述,这样才会使得整个作品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是平淡无奇的。所以写作和想象力是相辅相成的,想象力可以使得写作更精彩,写作也可以对想象力加以培养。

写作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需要学生首先对所要描述的物体进行观察,加以想象后,使得自己的作文更生动具体。以描述爬山虎为例,如果只是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而不加以想象,文章也许会写为“今天我在学校教学楼的墙上看到了爬山虎,这是一种绿色的植物,铺满了整面墙,没有缝隙。每当有风刮过,叶子就一动一动的,十分好看。爬山虎还有很多的卷须贴在墙上,使得爬山虎可以牢牢地长在墙上”。但是如果加以想象修饰,这段话就可以写为“在学校的教学楼上,爬山虎爬得满墙都是,像一条绿色的绒毯一样,没有一点缝隙,看起来十分舒服。一阵微风拂过,那一墙的绿波就荡漾起来,宛如空中垂下的瀑布。这绿色的瀑布是依靠爬山虎的爪而定在墙上的,它牢牢地抓住墙面,好似一个放松就会掉下来似的”。这两种写作方式一定是后者更加优秀。其原因就在于后者牢牢抓住爬山虎的特点并且加以想象,使得描述十分生动具体。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练习写作的同时,培养想象力。

3.结语

想象力对于全人类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要从小抓起。初中语文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通过对学生阅读、写作的训练,提高其想象力,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提高其想象力,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时,想象力的提升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教师应该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其今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杰.浅议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9):145-146.

篇10

1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开展相关的作文教学活动,对于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就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性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1.1激发写作动机

不断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相应的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拥有较为乐观、开朗的心态,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1.2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与积累。而写作能力的培养大多都是建立在一定想象能力之上的。因此,不断的进行作文教学,可有效的促进学生将一定的想象因素不断的融入到写作的过程中,进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3培养个性化写作

想象力不仅可以为写作提供一定的写作素材,而且其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写作的风格。而不断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相应的作文教学活动,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且还是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以及想象力的关键策略。

2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培养的策略

2.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作为想象力的基础,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就会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就应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譬如:在进行以季节为主题的作文写作时,老师就可有效的引领大家对一年四季中的季节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进而总结出一年四季的区别,以此来不断的分析出不同季节中相同物质的特征,进而有效的为写作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较多的生活素材,以此来不断的增强作文的丰富性与生活性。

2.2结合日常生活实践

艺术创造于生活,也来源于生活。因此,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与日常生活素材的积累也是分不开的。此外,小学生正处于身体以及心理发展较为迅速的阶段,其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老师就应有效的抓住小学生这一成长特点,进而不断的促进学生能够有效的观察生活,以此来及时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譬如:在写“我的”作文时,老师就有效的引领学生不断的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进而选出合适的写作主题,以此不仅能够有效的给予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此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2.3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想象能力的培养不仅应体现在生活中,而且还应需要课外知识的滋润与润养,进而才能不断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老师就应有效的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而不断的创设符合学生生长的实践活动,从而不断的促进学生能够接触大自然以及了解大自然,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此外,家长还应有效的鼓励学生进行动笔,进而对实践活动中的感悟进行记录,以此来为作文的写作提高提供较为优秀的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