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研究 电子健康档案对慢性病管理的影响分析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基础下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用分析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区域计划生育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浅谈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浅谈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情况分析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的采集工作分析 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作用与应用管理探讨 关于建立全国人口电子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健康档案平台的构建 运动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浅谈社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慢性病康复患者的健康管理方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3]胡哈力, 方俊岚, 关世延等.社区卫生服务计算机三级网络化建设的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6):42
[24]陶再平, 陈奇, 俞瑞钊. 三层结构模型应用的研究[J]. 电脑与信息技术, 1999, 7(6):5-6
篇2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慢病管理;健康教育;成效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临床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发病者约15%~40%可进展为肝硬化,若未获得及时、有效诊治,预后多较差,部分患者可并发腹水等严重并发 症[1]。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乙肝防治,因制度缺陷、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乙肝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于乙肝的健康宣教等工作落实不到位情况较普遍,许多患者得不到规范治疗、长期随访,生命质量较差[2]。为此,某院试对乙肝患者开展系统性的健康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5月~2015年5月,医院感染科收治的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对象80例,其中男55例、女25例,年龄25~74岁、平均(44±10)岁,初次就诊66例。患者均以急性黄疸型入院,影像学或病理性检查确诊肝硬化24例。合并酒精性脂肪肝17例。患者以食欲不振、乏力、尿黄、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15例、中学及中专60例、大专及以上5例。家庭经济收入:毛收入≤5万/年51例,毛收入≥5万/年29例。主要探视对象:子女17例、配偶30例、子女与配偶29例、其它4例。据入院时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方案用药,给予抗病毒治疗,联合保肝药物辅助治疗,落实感染防护。对照组护理内容包括消毒隔离、治疗护理、基本的健康教育、生活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的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如下。
1.2.1院内健康教育
1.2.1.1急性期 ①做好行为健康教育,重症者需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休息,非重症者,注重劳逸结合,一般2~3 w,黄疸得到有效控制,可在隔离区自由活动;②疾病认知健康教育,因住院期间需严格的隔离,家属探望被限制,患者可能有较强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的认识疾病,了解乙肝概念,乙肝并非绝症,可获得有效控制;③急性期并发症自我鉴别管理,急性期可见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患者若有鼻腔出血、恶心加重、食欲减退、腹胀等异常,及时通报医护人员。
1.2.1.2康复期 ①做好饮食管理,隔离期间,饮食由医院提供,可能口感较差,患者又因身体不适厌食,适量减少,反复强调保证营养供应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除脂肪外,需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热量供应,以利于肝脏自我修复,若有神经功能障碍需多摄入氨基酸,但不应过量;患者自身若有饥饿感,也不应过饱,减轻肝脏负荷,若食欲减退,可进食清淡饮食,调理肠胃,增强食欲;②注重劳逸结合,适量运动,以有轻微劳累感为宜;③做好自我心理调节,传授患者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患者信念,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康复期治疗。
1.2.2院外健康教育
1.2.2.1档案登记 建立档案,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家庭住址、个人联系方式等信息,用药治疗方案等信息,以及病毒检测随访表。
1.2.2.2个人道德培养 乙肝传染性强,出院后患者也许进行自我隔离,需努力培养患者个人道德觉悟,以避免患者产生报复心理,故意将乙肝病毒传染给他人。
1.2.2.3疾病管理督导 ①出院后头2个月,1次/w电话随访,针对患者疾病管理过程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如情绪不稳定、出现便秘,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康复期生活;②出院后3个月,在规定时间内通知患者复查。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出院后12个月,患者ALT、AST、TB、HBV-DNA。
1.4统计学方法 WPS收集录入数据资料,以SPSS 18.0软件包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12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ALT、AST、TB、HBV-DNA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ALT、AST、HBV-DNA、IV型胶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健康教育被WHO认为是投入与获益比最高的卫生工作,慢性乙肝病程长,院内隔离时间长,初次治疗疗效直接影响预后,患者承担的护理任务较多,主要包括个人生活管理、遵医用药、排泄物收集处理、个人用品消毒卫生与清洁等,此外患者因常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还需有一定的心理情绪调节能力[3]。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通过自我学习掌握以上疾病管理能力,健康教育必不可少,过去对于乙肝患者健康教育内容不够深入,细节关注度不足,持续性差,健康教育质量差强人意。为此,某院对乙肝患者开展系统性、阶段性健康教育,注重提高患者对疾病、自我管理的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注重改善患者心理状态[4],结果显示12个月后各项指标改善显著,且优于对照组,乙肝、脂肪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1):1-15.
[2]赵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对门诊医生的要求[A].2011年山东防痨协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1:1025.
篇3
【关键词】 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3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百姓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同时,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差,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当前农村地区重点关注的问题[1]。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原因,并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县海河镇2010年――2012年筛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63例,女性1336例,年龄29-82岁,平均年龄(64.1±15.5)岁。主要慢性疾病种类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肿瘤等。病程1-34年,平均病程16.7年,其中512例有手术史。
1.2 方法 主要采取回顾性分析的办法,对我县海河镇2010年――2012年筛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特点以及慢性病预防、控制不善的原因,再通过客观分析,总结出应对措施。
2 结 果
2.1 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特点 ①近三年中,农村居民部分慢性病的发病率虽然低于城市,但其发病的升高幅度高于城市。如1998年与1993年的卫生服务总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城镇居民在高血压、糖尿病方面的发病率升高了32%、53%,而农村地区则升高了36%、128%[2]。②患病年龄明显提前。研究中显示,农村地区居民病发脑卒中的年龄在35-54岁阶段明显多于过去10年,本组研究中,最小的脑卒中患者为36岁。③农村地区的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
2.2 农村慢性病预防、控制现状 因为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健康意识缺乏、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农村居民在知晓、预防、治疗慢性疾病的水平较低。本组研究显示,农村地区成年人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知晓率分别为22.8%、31.9%,治疗率仅为17.3%、21.0%,控制率只有4%、4.9%。
3 讨 论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慢性病预防、控制形势比较严峻,存在较多问题,如:存在健康意识缺乏、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疾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力度不足、缺乏先进的疾病监测体系和专业的防治人才,因此,农村地区关于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水平明显差于城市[3]。城市对于慢性的防治控制有着较好的做法,通过开展社区综合性防治以及管理,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参照了城市慢性疾病管理的经验,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地区的防控疾病模式。例如广东省中山市的古镇村,对整个管辖地区进行一次慢性病的基线调查,并据调查资料制定一系列防治规划、干预方案、监测及评价等措施,形成全民性的慢性病防治体系[4]。
本组研究中,针对我县海河镇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客观地体现了当前苏北地区慢性病发病的基本特征及防控现状,及防治现状对此,可尝试制定出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防控对策:
3.1 除充分用好国家下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扶持,以获得充足的防治基金,同时,努力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促进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实施,以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卫生服务机会。
3.2 建立以村为单位,以医、护、防、村医为组成人员的慢性病防治责任健康团队,对辖区进行划分,实施片区负责制,尽量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疾病防治服务,严格落实疾病的发现、随访等环节管理,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对居民和患者进行慢性疾病的健康宣教,采取宣传册、座谈、电视广告等多种途径,实现慢性病健康知识的普及,努力提高居民的医学知识掌握程度及增强其保健意识[5]。
3.3 建立农村地区慢性疾病监测体系和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措施 利用已建网络,进一步强化对村级医生的计算机操作及综合业务能力的培训,实现县、镇、村三级网络防治、管理与考核,对患者的资料实现网络共享,同时,进一步规范做好居民健康档案的随访与管理,以方便对慢性病患者疾病信息的查询、监测等活动。
总的而言,上述提出的各项对策是否能够顺利在农村实施,并获得成效,需要在各级公共卫生及医疗机构中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不断完善慢性病防治理论体系建设,全方位做好农村地区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建平,饶克勤,钱军程,等.中国疾病经济负担的宏观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6(6):56-58.
[2] 李立明,吕筠.中国慢性病研究及防治实践的历史与现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8):741-745.
[3] 井珊珊,尹爱田,孟庆跃.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选择行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2):32-34.
篇4
1慢性病的系统管理
1.1慢性病快速增长将造成中国健康劳动力供给减少,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经济负担加重,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潜在的巨大障碍。世界银行报告估计,2005年~2015年的10年间,各种慢性病将会给中国造成巨大超过3万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并且, 21世纪以来,我国慢性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45~64岁年龄段人口已占全部发患者口的1/5左右。在心血管患病年龄构成中,50%以上的发患者口年龄在45~64岁。40~59岁年龄组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1.5%,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达到18.1%[3]。45~64岁正是我国年富力强的年龄段,因这段年龄人口慢性病的集中爆发,会严重减少我国在经济活跃的劳动力人口,进一步加剧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降低人力资本的质量,大大地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正如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所说的,今天慢性病不再只是一个医学问题,也不再只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是一个发展问题。由此可见,慢性病已成为中国人民健康的头号威胁,防治慢性病已刻不容缓。
1.2防治慢性病,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策略,加强以系统为基础的疾病管理。就是要以疾病发展的自然过程为基础,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强调慢性病治疗与预防相结合,防治一体,多科协作;提倡早期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卫生人员和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1.3大多数国家疾病管理是提供服务的产业。通过确定目标人群,以循证医学为基础,进行临床综合分析,协调保健服务,提供医疗支持。建立各部门的协作形成,医疗保险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医院,CDC一体化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共享风险、共享收益和共享信息。
1.4建立信息系统,社区医疗系统引进电子病例(CPR) 是社区医疗信息发展的重要标志,开始用于疾病防治、支持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
1.5全科医生充当第二级把关人,真正调动患者的信息流。建立初级医疗团队,每一个医务人员知道共享责任、信任和服务质量,理解各自的角色、责任和如何传递患者,每个人都有共同的目标,了解保健计划和如何提高质量,常规的会议和工作程序。
1.6提高责任医生疾病管理能力,家庭医生制对慢病管理具有重要价值和独特的优势,家庭医生将是未来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方向。家庭医生熟练掌握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对所辖人口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慢病患者防病、就医意识,提高高慢病患者对多变的环境的适应能力。他们负责制定患者的保健计划,提供最新的循证医学信息,对患者及家人提供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跟踪、评价,与保健队伍其他人员沟通,随时掌握患者的最新情况。
1.7关于患者筛选,将健康档案与社区常规的诊疗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开展持续性保健服务。确定患者个体危险,确定患者自我保健意识,预达到的目标值,确定随访的频率、干预的方式和干预的强度。通过电话咨询方式,获取病情临床信息,药物名字,药物依从性,剂量,服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滥用,保健用药等。按照症状和体征,事先设计好表格,以处理的轻重缓急分类,制定疾病管理工作指南。
1.8医生的培训,贯彻临床指南的重要性,信息具有权威性,专家的集体论证达成一致的建议,患者管理的建议,澄清临床上有意义的争论问题。发展帮助临床实践的工具,技术操作规范,基层医生用的指南精简本。建立临床路径,临床路径是保障医疗质量、减低费用的重要措施。 由医疗小组共同完成(医生、护士、边缘医学等多种职业人员);规范化的程序图;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共同参与。
1.9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患者对自己血压监测、评估的能力,患者对药物作用及副作用的简单了解,加强药物依从性的能力,掌握行为矫正的基本技能,选择食物、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戒烟、戒酒、减重、压力管理的技能,寻求健康知识的能力,就医的能力,患者的自信心。
2“四化”管理
通过以上对社区慢性病系统管理,实现慢性病的"四化"管理:①慢性病管理规模化:对慢性病患者管理的同时,加大对一般人群的健康干预力度,促进管理人群规模化、健康运动规模化。②慢性病管理规范化:按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操作,居民各类健康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实现慢性病防治"全人群"管理,结合本社区的特点,制定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标准化工作管理流程。③慢性病管理信息化:在网络化基础上,更在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添加了远程会诊的功能,责任医生在进家庭服务过程中,通过读取居民健康卡信息,对所服务慢病患者出现的不能自行解决的情况,在网上可以请求远程会诊,提高诊治效果。或对新出现的情况进行留档备案,以便持续观察对比。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某个中心慢病管理的概况,包括医生情况和患者慢病信息,这些信息甚至具体到血压、身高、体重,以及有无烟酒嗜好及运动,都一目了然。工作效率大大增加。④慢性病管理专业化:专业的责任医生团队,包括了责任医生(或家庭医生)、责任护士、指导专家,质量员、信息员、理疗师等多学科人员。医护人员和专家提供临床经验及专业技术指导,对患者生活干预,分析和评价,是慢性病规范管理的主体。质量员、信息员、理疗师对居民进行追踪式管理,进行个体化健复训练,互动合作,达到管理目的。
慢性病防治任重而道远。通过对社区医师相关专业的慢病知识培训,帮助社区建立一支慢病诊治专门人才队伍,建立并实施规范化慢病随访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慢病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增强慢病病患依从性,加强和落实慢病患者双向转诊,减低医疗费用,提高卫生保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卫生部疾控局.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EB/OL].(2012-05-21)[2012-05 22].
篇5
关键词:社区健康档案建立管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60-02
居民健康档案是对居民健康过程的规范和科学的记录,是医疗文件的一种,包括一个人及其家庭的基础资料,患病记录,健康检查记录,疾病影响因素等[1]。随着世界人口逐渐老年化,加强社区中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刻不容缓,通过阅读这些健康档案,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及时了解某一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掌握居民的疾病构成,及时掌握辖区居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从而为疾病管理和实施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本文调研了扬州市两老社区55以上人群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资料,以对该类重点人群进行健康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本次调研选择了扬州市长居人口较为集中的琼花观和荷花池两社区,琼花社区长居人口5180人,受调查人口401人,荷花池社区长居人口4099人,受调查人口为300人。
1.2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构建方法。采用入户调查法建立健康档案,居委会工作人员专人负责,各小组长负责通知本组的居民,调查人员携带血压计入户开展工作,调查人员为医学专业的专业人员。
1.3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构建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婚宴、种族、社会经济状况、身份证号码等。健康行为资料: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运动、就医行为等。临床资料:既往史、家族史等。
2结果
2.1建立社区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情况:建立档案55岁以上每人一份,琼花观社区建立401份,荷花池社区建立300份。
2.2健康档案的管理。
2.2.1体检。55岁以上居民接受了本课题的免费体检,完成慢性疾病筛查,检查项目包括常规检查、血、尿常规、心电图、肝胆B超等。由于中老年女性好发退行性骨关节病,对两社区55岁以上女性加拍了膝关节正侧位片。
2.2.2健康档案保管。健康档案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统一编号保管[2],在社区内设有专门的档案室,集中存放,专人负责,以保证健康档案信息的准确性、连续性、规范性,使健康档案完整、准确,全面地反映个人的健康状况[3]。
2.2.3记录。老年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后,为老年居民制作发放医疗就诊卡,上面注明患者的健康信息以及健康档案编号[2],在患者就诊时医生可获得健康信息。
2.2.4开展健康宣教。中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后,分析其内容,将中老年人中的各种疾病人群分别管理,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根据中老年人的需求,定期邀请专家为患者讲授关于慢性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如何进行更好的预防等,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活动,如座谈或义诊,以加强他们关于健康知识的储备以及对良好健康行为的掌握与坚持,以对慢性病的发展进行防范[4]。
3讨论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工作,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卫生改革、提高人民生活健康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政府列举了公共卫生服务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九类基础环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最基础的工作,是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列为九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管理机构通过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能够及时的了解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健康管理与防病干预治疗。
居民健康档案详细地记录了个人的健康问题、所患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利于及时、恰当地诊断疾病,开展个体化的药物非药物治疗[2],为防未病和已发疾病的干预管理提供依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年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慢性疾病引起的死亡率逐年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管理慢性病患者的主导力量,对社区中老年人建立真实的健康档案,从中筛选出重点人群,慢性病高危人群,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开展健康管理。开展对该类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及掌握社区老年人的有关资料,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将可以顺利开展,如根据居民健康档案资料可以筛查出需要进行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糖尿病病人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地帮助患者控制病情[5]。重点疾病管理利于分析掌握老年居民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变异等流行病学特征,便于诊断和处理早期发现的问题,并及时总结和发现规律性疾病,提供以社区为范围的服务,促进社区健康发展[6]。
为社区居民建立有效的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医疗保险机构连成网络,在现有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发放健康信息卡,将就诊卡、医保卡等融为一体,将信息联网融合资源,实行一卡通,实现医疗健康资源共享[7]。当病人就医时,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都可以直接查看健康档案,病人就诊的临床信息可以随时更新,健康档案和就诊信息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机构通过对健康档案的疾病分类和综合研究,了解社区老年患病人群的特点,研究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因素,调整医疗保险对社区预防保健的投入,促使医疗卫生服务从单纯治病逐步走向社会家庭的预防保健,降低医药费用[6]。
参考文献
[1]李学信.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手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65
[2]王佐卿,王树山,祝丽玲.关于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4):1894
[3]诸葛毅.农村社区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6:2066-2077
[4]李玉莲.基层医院对慢性病的管理域防范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5:466
[5]张平.浅谈社区医院对慢性疾病的管理小结[J].中外健康文摘,2011-3:34
篇6
>> 零售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互联网零售 浅论零售药店的品类管理 连锁零售药店GSP的管理实施 零售药店的定位 论零售药店品类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 浅谈零售药店品类管理之困境 零售药店药学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零售药店品类管理的三个核心问题 零售药店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零售药店品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零售药店在GSP管理中关键条款的解读与实践 欲壑难填是慢性病的病因 浅析零售药店中的执业药师 关于零售药店执业药师工作的思考 新医改下零售药店的对策研究 零售药店开展药学服务的探析 浅议药师在零售药店的作用 药学服务与零售药店的关系探讨 零售药店药学服务的探讨 慢性病的防治与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公共健康法律资讯. 2015年中国人的健康大数据[EB/ OL]. (2015-08-05)[2016-11-01]. .
[6] 医讯通平台. 2016年中国慢病市场研究报告[EB/ OL]. (2016-11-09)[2017-1-10]. .
[7] 蒋香香. 中国慢病市场研究报告:慢病药在零售药店的机会与落地[EB/OL]. (2016-09-01)[2016-12-18]. .
[8] 赵振基, 徐国, 杨剑英, 等. 2015-2016中国药店发展报告[J]. 中国药店, 2016(4): 40-76.
[9] 郝岚. 建立以药店为中心的处方药零售模式[J]. 中国药店, 2016(6): 4.
[10]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EB/OL]. (2017-02-09)[2017-02-09]. http:///xinwen/2017-02/09/ content_5166809.htm.
篇7
1自我护理的内涵及发展
Orem在1971年首次提出了自理的概念,她 认为自我护理是学习来的,而且是有目标和方向的 个体活动,是一种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的行为,这种行 为是通过人自身及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不断调整 和适应并逐渐成熟的,它对人的生活、健康和集体 产生影响[4]。Levin等[]在1979年提出,自我护理 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病人为了提 高健康水平、阻止疾病发展、识别和参与治疗而采取一系列行为。Dodd[]认为,自我护理是一个自我 观察、症状感知、判断疾病严重性以及选择治疗的 决定过程。Gantz认为,自我护理分为自我护理维 持和自我护理管理两部分。自我护理维持指遵从正 确的健康行为,如合理的饮食、正确的锻炼和遵医 嘱服药等;自我护理管理包括:能识别自我健康微妙 的变化、评估症状和体征出现的重要性、正确对待 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及监测治疗的效果这一系列全面 的、复杂的过程。自我护理管理要求病人有一定的 敏锐力和感知力,它是建立在自我护理维持之上 的[7]。这个概念的提出使得自我护理更具有可操作 性。在此基础上,WHO在1998年自我保健的 概念,认为这是人们为了获得健康、预防和治疗疾 病而采取的措施和行为。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与相关因素:卫生(一般卫生条件与个人卫生)、营养 (饮食种类和质量)、生活方式(体育活动和休息)、环 境、社会和经济因素以及自我药疗。
从自我护理内涵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其应用 领域早已不仅仅是医疗过程,而是更倾向于自我保 健、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等。
2发展自我护理模式的必要性
2.1自我护理模式是新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1948年WHO提出了新的健康定义,即“健康 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 上的完好状态”。1977年,美国医学家Engle在生 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模式。尽管新的健康观和新的医学模式早已提出, 但至今尚未在护理领域深入普及。这除了有生物医 学模式定势较大和人们思维贯性的原因外,更重要 的是现在的护理模式自身的方法论问题还未完全确 立。新的健康观和医学模式在肯定生物因素作用的 同时,还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归根到底要靠自 我调节和培养。所以,要实现护理模式的根本转变, 必须强调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这要求护理人员注 重把护理科学技术同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将 病人参与为中心的思想融进护士的护理程序、操作 程序及健康教育程序中,使病人及其家属主动参与 健康决策和促进自我护理。
2.2自我护理模式是解决人口老龄化卫生需求増加的重要 途径至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 67 亿[8]。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测算,到2020年, 我国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6. 61% ;到2050年,我国 老年人口总量预计将达到4. 38亿,老年人口占全国 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8. 76%,我国人口老龄化形 式非常严峻。人口老龄化导致卫生服务需求和疾病 费用负担增大,我国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 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64. 5%;老年 人失能率为18.8%[9]。研究显示,如果我国各年龄组 的两周就诊率和住院率保持不变,人口老龄化导致的 就诊人数与住院人数将逐年增长,与2003年相比, 2015年就诊人数和住院人数将分别增长51. 82%和 48. 24%,到2020年这两项指标将分别为79. 60%和 77. 27%,在未来50年里,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就诊人 数增长178. 12%,住院人数增长187. 19%[10]。近 年来,我国医疗保障人群覆盖率不断扩大,但这些制 度的制订及实施过程中,缺少对老年人的优惠,甚至 出现老年人医疗保障的“死角”。人口老龄化导致卫 生需求增加以及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为自 我护理模式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通过提高老年人及 其家人的护理能力,能够降低老年人对社会卫生资 源的需求,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卫生需求的 增加。
2.3自我护理模式有利于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慢性病指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及精神异 常为代表的一组病症。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慢性病患 病率达 到 15 10%。 第 四 次 全 国 卫 生 服 务 调 查 显 示,35岁以上人口高血压患病率为9. 39%,城市更 是高达15.42%[9];012年中国慢性病监测及糖尿 病专题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 患病率为9. 7%,60岁以上老年人其患病率高 达19. 6%,全国约有成年糖尿病患者9 700万人。国 家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中国人慢性病正处于井喷 状。世界银行也发出警示,慢性病在中国已进入高 速增长状态[11]。严峻的慢性病现状促使慢性病规 范化管理在我国卫生工作中逐渐被提上日程,卫生 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 均等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进行慢性病管理,并 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慢性病管理工作在社区卫生 服务工作中已经稳步开展。但是慢性病由于发病时 间长,容易受多种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并且 需要长期而系统的治疗[12],仅靠医务人员并不能保 证其完全规范化治疗。很多研究已经显示,把患者 纳入到治疗过程中,增加患者的参与性,提倡患者自 我护理和管理,对慢性病的管理具有很大的帮助,并 取得了一定成效。而患者参与正是自我护理模式的 核心内容,所以,结合我国慢性病现状以及慢性病特 点,自我护理模式在我国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将会起 到重要作用,其有利于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
2.4自我护理模式可以缓解卫生资源不足的现状我国卫生资源主要面临数量不足、配置不均衡 以及整体质量有待提升的现状[13〜14]。2011年国家 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数为1. 7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 52人,远低 于美国每千人口医师数2. 7和每千人口护士数9. 8 人的水平。2010年中国城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 医师数为2.9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3.09人, 而在农村则分别为1.32人和0.89人。在人口老龄 化严重、慢性病发病率快速升高的严峻形势下,卫生 资源不足以及配置不合理,使我国卫生服务供给面 临着巨大挑战。另外,我国医护比仅为0.85 = 1,远 低于1:2的标准[15],这说明我国护士数量存在更 严重的不足,而老年人护理以及慢性病管理更倾向 于依托护理人员,这进一步加重了卫生服务供给不 足的现状。由于卫生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所以卫 生人力资源不足这一问题近期很难得到完全解决。 与卫生人才培养相比,人群健康教育及提高患者自 护能力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这也符合卫生事业的 发展规律,因此我们认为,自我护理模式可有效缓解 目前我国卫生资源不足以及配置不合理的现状。
3自我护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篇8
关键词:自我管理;脑卒中;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并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问题和影响医疗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医疗保健服务系统在解决慢性病问题时,作用有限且费用昂贵,很多慢性病人的预防和康复保健是在家庭或社区中进行,病人和家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即成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者[1]。通过健康教育项目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慢性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方法在我国早已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注意,并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现将其在脑卒中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自我管理的定义
“自我管理”方法根源于心理行为治疗领域,随后被引用到了很多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中。Barlow 等[2]将自我管理定义为:在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患者对疾病引起的症状、治疗活动和所带来的心理社会的变化,依靠自己进行管理,并在过程中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行为。在自我管理模式下,患者与医务人员是合作关系,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协助,而患者个人对自身健康承担主要责任,承担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3],持之以恒地治疗自身疾病。疾病给患者带来各种各样的症状和问题,Barlow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方法和技能,使患者能够监测其身体状况,改变其认知、行为和情感模式,最终实现一种满意的生活质量。美国加州大学护理学院Juliet M、Corbin 和Anselm L认为自我管理的目标是让患者具备应对和解决这些症状和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了服从医嘱、遵守治疗程序,控制症状,减少不适,调整角色、适应社会,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积极改变等[4]。
2自我管理的干预策略
目前,学术界认可并推荐的自我管理策略主要包括下列几种形式[5]:①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各种形式(口头宣教、健康手册、光碟)为其提供疾病相关信息。②动机面谈:医务人员有目的性的同患者进行交谈,主要内容为探讨其行为改变的利弊,并进而影响患者做出决定,制定目标。③健康日记:指导患者记录简单有用的健康管理信息,既帮助患者进行自我监督,又有利于医务工作人员更好的监测其健康状况。④同辈支持:在医院或社区内,有相似兴趣或需求的患者自行组成的团体共同开展活动,如康复健身活动、饮食营养搭配、生活技能训练等,或是由特定组织为有共同疾病的患者举办的活动项目,促进患者在共同活动中相互支持、鼓励和监督。⑤由非专业人士指导的自我管理项目:主要是由志愿者、同样患病经历的患者开展的项目,如英国卫生部提出的有经验患者计划,通过患者间进行相互教育和保健活动的督促。这些自我管理策略值得在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项目的应用中进一步的验证、完善和推广应用。
3自我管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同时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指的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我国2011年的 《卒中宣言》指出,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一致死疾病,发病率高居世界首位,发病人群致残率为86.5%[6],肢体功能上的残疾和障碍,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医疗护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不仅要提高生存率,同时更加重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中风后患者生活状况除了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和良好的康复技术,更需要中风患者终生良好的自我管理。中风后患者常有自卑心理,自我管理模式的应用,鼓励和指导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减少对他人的依赖,通过自己的努力尽早获得全部或部分生活的自理能力,有利于减少患者功能残疾,增强其重返家庭、社会的信心,改善其生活质量。
关于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研究较少,但已有研究[7]显示,以自我管理教育形式的干预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痉挛治疗、心理社会康复水平。苏晓霞等研究显示[8]自我管理行为可帮助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建立健康相关行为,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李艳玲等的研究表 明[9],出院早期采用自我管理干预可协助脑卒中病人避免某些功能的下降,在9个月末,两组差异尤为明显。目前,中医对脑卒中的治疗和康复的研究趋于深入,提出来了很多的康复方法包括:中药浴足、推拿按摩、情志护理、饮食调护、养生保健等措施,在降低并发症,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辅助效果[10]。将中医特色的康复护理加入中风恢复期患者自我管理项目中非常值得尝试和探索,脑卒中患者的中医特色自我管理有很大发展空间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拓展。
4自我效能在脑卒中自我管理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最早由Albert Bandura[11]提出,指个体在执行某一操作行为之前,首先对以往各种经验进行判断,分析自己能在什么程度上执行该行为活动,即对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水平的主观感受、判断和信念。目前,自我效能感已经成为糖尿病、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病自我管理中预测病人健康行为和生活质量的一个强预测指标[12]。有研究表明[13],出院早期采用自我管理干预可协助脑卒中病人避免某些功能的下降,而有效的自我管理干预课程应包括提高自我效能的策略。周群[14]研究显示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各维度成正相关,但患者对控制疾病和疾病带来的不适症状自我效能较低。提高自我效能水平,有利于自我管理行为的采取、维系,因此,应在中风自我管理项目的构建中加强对这2个方面的自我效能训练,通过健康教育对患者自身疾病的发展、转归,不适症状的产生原因及预防缓解措施做出科学的解释,减轻病人的思想负担,通过各种方式增强患者与对抗疾病的信心。
5结论
为适应疾病模式的转变和新的健康保健需求,国内医学学者不断对适合我国国情的慢性病防治体系和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对于国外成功经验的引用、试点、本土化,创新及推广,已经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目前,对慢性病人开展的自我管理,多是在传统知识教育中增加自我管理技能的培训,自我管理的健康教育内容设计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另外,从所开展的脑卒中自我管理项目的研究来看,其评价指标有很大的差异,缺乏标准的方法学评价体系和较长期的评估,所以此项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目前国内外对糖尿病、高血压、哮喘、冠心病、肾移植的自我管理研究相对较多,而特异性针对脑卒中的自我管理研究还处于描述性阶段,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未见对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探讨,且目前关于脑卒中的研究多偏重于日常生活自理和简单的功能训练,科研设计不够严密,缺乏系统性及对临床护理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自我管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有很大发展空间,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傅东波,傅华.慢性病自我管理[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2):93-94.
[2]Barlow J, Wright C, Sheasby J, et al. Self-management approaches for people with chronic conditions: A review[J].Patient Educ Couns, 2002,48:177-187.
[3]Kenneth A, Ho lroyd, Thomas L. Creer. Self-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Handbook of clinical interventions and research [M].0rlando:A cademic Press,Inc,1986.
[4]杜世正,袁长蓉.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实践进展及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 1048-1050.
[5]Bodenheimer T, Lorig K, Holman H, et al. Patient self-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in primary care [J]. JAMA,2002,288(19):2469-2475.
[6]中国新闻网.中国每年因脑卒中造成社会经济负担逾4OO亿元[EB/OL].[2011-l0-29] http:///jk/2011/10-29/3423642.shtm1.
[7]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98.
[8] 苏晓霞,辛红菊,李铁玲.老年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自我管理与健康行为[J].山东医药, 2010,50(36):62-63.
[9]李艳玲,杜小静,吕亚静.自我管理教育在脑卒中心理社会康复中的应用探讨[J].护理研究,2011,25(4):1101-1103.
[10]石艺华,黄旭明,罗云娥,等.自我管理教育在脑卒中患者痉挛治疗中的作用[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4(下):13-14.
[11]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259.
[12]李春燕,姜芬,刘柏梅.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11):36-37.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几年来,我区农村居民的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冠心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也越来越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区卫生局成立了“**区慢性病防治领导小组和专家组”,根据实际情况,将高血压、糖尿病作为我区现阶段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同时也十分重视提高死因监测管理和报告分析的工作力度。
一、进一步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管理工作
以《全国高血压防治方案》、《全国糖尿病防治方案》为指导方案,在年开展的高血压、糖尿病病人随访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对这些病例继续开展随访工作,随访工作进一步细化,高血压病人进行分级管理,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相关身体指标,对病例进行分级,分级后对病人的随访频次和随访内容都有所区别。
8月, 我区有幸成为全国100个县(市、区)中的一员,参与了由卫生部组织、中国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具体实施的“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8月14日我们邀请了 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和省疾控中心的高血压防治专家召开了“**区高血压社区规范管理培训会”,我们将在全区所有高血压患者选取1万例病例入选该项研究,对该1万例病例进行规范的跟踪随访,并使用u1000管理系统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该项工作的开展将使我区的慢病随访工作更提高一个层次。
二、与 医科大学合作,完成基线调查人群的随访工作
今年4-5月份在 医科大学的协助下,我科对2004及2005年开展的慢性病前瞻性调查的人群进行了随访,共随访了约18000人,随访完成率达90%。同时结合近几年来的基线调查和一系列的课题研究资料,我科在卫生局及中心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之下,新设立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慢性病防治中的效果研究》的课题,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后期管理的探索。
三、执行政府文件,进一步规范、完善死因报告管理及统计工
我区被 省疾控中心确定为全省死因报告的监测点后,区疾控中心对死因报告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当初死因报告多因乡村医生做回顾性调查后登记上报,既存在漏报、迟报现象,报告的质量也有很大的问题。9月底,**区卫生局、区公安局、区民政局转发了 市三个局的《关于使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和规范居民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由三个部门协作配合,共同把关,既提高了死因报告的报告率和及时性,也提高了报告的质量,为我们死因统计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
五、重点人群吸烟相关行为调查
由卫生部组织开展的重点人群吸烟相关行为调查工作在我区的**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开展,我们在该两个医院各随机抽取了72名临床医生(性别年龄不限),在6月份进行了第一次调查,10月份进行了第二次的随访跟踪调查,现调查表已经交至 市疾控中心。
六、氟化泡沫预防龋齿
今年龋齿防治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我们争取于近日,在去年做过氟化泡沫防龋的学生中继续扩大工作面,提高我区中小学生的龋齿防治水平。
篇10
【关键词】护理干预;健康体检;高血脂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脂血症等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和健康[1]。我们根据2011年在本院健康人群的体检的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高脂血症的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并积极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如:饮食指导、生活规律、服药治疗等,在3个月后对此组人群进行复检,并对有关针对性项目检查结果进行前后比较,现将护理干预对健康体检人群高血脂症患者血脂影响的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对2011年到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49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398例,女性患者92例,年龄在32-7岁,平均年龄45.9岁。此组患者进行体检结果血清总胆固醇及血清甘油三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结果诊断均患有高脂血症。针对此组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护理干预和有效的治疗后在2012年对此组患者再次进行体检,其中复检的患者456例,死亡3例,漏检的患者31例。
1.2方法
1.2.1体检项目与调查内容针对此组体检对象采用现场统一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状况、不良嗜好(吸烟、饮酒)、慢性病危害的知晓情况以及曾经的规范治疗情况等。
1.2.2体检表收集体检结果根据统一的检查项目,统一的要求进行体检。内科慢性病检查分别设定专人负责测量血压、测量体重和身高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对于常规辅助检查项目有:心电图、胸片以及腹部B超,进行血液生化检验: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
1.3诊断慢性病的各项标准①高血脂症:血脂是血浆脂类的总称,它包括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及游离的脂肪酸,其中血清总胆固醇正常范围在2.8-5.2mmol/L,高于5.2mmol/L为异常,血清甘油三脂正常小于1.7mmol/L,高于1.7mmol/L为异常,主要临床诊断见于两项指证。②高血压:依据高血压诊断治疗指南(2012)。③心脏异常:根据心电图正常及异常的诊断。
1.4护理干预措施
1.4.1建立个人档案对此组健康人群对的调查对象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医院设立保健医师每个月进行随访1次,定期测量血脂以及监测血压、做心电图、测量血糖、进行称体重等措施,并将每次测量的数值及时登记并分析评价干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变化,适当的制定或改进下一步治疗方案与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1.4.2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①宣传:对于调查的对象举行三次内科慢性病防治宣传活动,包括关于血压、血糖、血脂检查、心电图的意义,制定专家咨询以及知识宣传、进行分发资料;每季度进行一次有慢性病的防治讲座。②随访:对与此组调查研究对象,定期上门或电话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指导疾病防治保健。主要的宣传内容:适当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消耗量、运动时间以及运动方法、注意相关的各种运动中的事项等;提供合理饮食的处方:包括进食总热量膳食、膳食结构搭配合理、烹调方法(避免煎炸食物)、就餐时间与就餐频率等。突出针对性的个体化的指导;指导患者正确的计算能量,进行运动和饮食的监测,使每日的摄入的热量与消耗的体能达到平衡状态,避免过度运动,肥胖者则为负平衡。
1.4.3药物治疗针对饮食和运动采取干预效果不理想或者不满意的对象,依据不同基础疾病遵医嘱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密切观察药物干预后的效果,在病情得到控制的基础上逐渐减量维持,必要时可以进行逐步停药改为饮食运动干预。
1.5数据处理此组研究对象所有数据用SPSSI3.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护理干预后调查人群的患病率2011年490名体检者中,各项检查均无异常者62例,占12.5%。2012复检对象的456例中各项检查均无异常者104例,占21.2%。2011年统计其患病率为87.5%,2012年总患病率均降低,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对保健人群进行一年的调查研究,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控制了高血脂症的患病率,提高了健康人群的生活质量,保健的临床预防应纳入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保健中心的主要工作计划当中;每年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高脂血症的控制目标;重视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做好社会经济支持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尽可能采取循证医学研究的成果发扬到广大群众工作中,加强社会人们对高脂血症的知晓率,提高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倪英,邵连清.离退休干部体格检查结果分析及健康教育对策[J].老年医学保健,2009,5(4):190.
[2]陈秀珍.873名中老年干部体检结果分析及健康指导[J].现代医院,2005,6(1):9172.
- 上一篇:口腔护理健康宣教内容
- 下一篇:论想象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