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体育锻炼的看法

篇1

体育锻炼可以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的运动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并能够防治疾病。但是,并不是只要参加体育锻炼,就一定会获得良好效果。如果锻炼内容、练习强度和练习方法等选择运用不当,反而有害于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原则是体育锻炼过程中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们参加体育锻炼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包括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和全面锻炼原则。

首先是从实际出发原则。

这是指锻炼身体应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实际出发,确定个人的锻炼目的、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并合理地安排时间不耽误其他事务。如在冬季应着重发展耐力,在春秋两季应重点进行技术性的项目,在炎热的夏天,游泳就是个比较理想的运动项目。而冬季锻炼正是个好时机,体育锻炼可提高人们的御寒能力,所以坚持冬季锻炼的人,抗寒能力比一般人增强8到10倍。就我个人而言,工作日期间,我会在每周两节的体育课上和每晚9点左右进行锻炼,双休日则会选择一个下午外出锻炼,这样才可同时兼顾学习和体育锻炼。

第二点是循序渐进原则。

我们每个人的体能都不同,在学习体育技能和安排体育锻炼时要根据人体发展规律和超量负荷原理,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要求,从而使人体在不断适应的同时,体质逐步得到增强。经常有一些体育爱好者在体育锻炼时,因为兴趣高,所以活动量很大,但可能第一次就会导致机体受伤,或者几天就失去了锻炼的热情,这样不仅不能增强体能还可能造成体质伤害。体育锻炼要循序渐进,在其中慢慢体会体育锻炼给身体带来的舒适,享受这过程,用愉悦的心情锻炼,才可以为长期的经常性的锻炼打好基石。比如我们的800米跑步,我曾经还制定了训练计划,坚持几天跑几圈,再慢慢增加圈数或者增加速度。

再者是持之以恒原则。

锻炼身体要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只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科学地制定健身计划,才能不断有效地增强体质。科学实验表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中断体育锻炼的人,会使原有的身体机能、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明显的下降。并且,中断锻炼身本时间越长,消失越明显。那么如何在体育锻炼中持之以恒呢? 我认为可以通过强化体育意识、选择适于自己的锻炼项目、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体育锻炼等方式进行持久的体育锻炼。此外,我们可以把体育锻炼纳入作息时间表以此提醒自己常运动。

最后一点是全面锻炼原则。

人体是统一的有机体,只有遵循了全面锻炼原则,人们才能全面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中若因为喜欢一项运动而排斥其他形式的运动,就会导致我们身体不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其偏重点,耐力,灵活性等等,都需要不同的体育锻炼来完成。对于我个人来说,这点还有待加强。我并不是对所有体育项目都感兴趣,也并不能经常进行全方位的锻炼,所以掌握的运动技能较少,身体素质也一般。希望我日后能够参与多项运动,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篇2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体育;教育

近几年,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与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对畜牧兽医人才无论从数量、质量都有更进一步的需求。而在我们好多农业院校,特别是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残疾学生人数逐年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对他们的体育教育更加重视。残疾学生的存在对一所学校而言或多或少都有,但残疾情况又各不相同,再加上多数学校中的体育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缺乏研究或不太重视。并且大多数学校却是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教学,而且班级的学生人数一般相对较多,这样一来在体育教学中对残疾学生就难以照顾。残疾学生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如果能让他们参加适宜的体育运动锻炼,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而且还可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科学锻炼方法,并且能够养成常锻炼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还能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克服自卑心理,培养自尊、自信、自强、勇于拼搏、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等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更是全面提高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身心素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我们忽视或放弃对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与体育锻炼,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使他们处于“无人管或无人问津”的状态,就会很容易的使他们产生一种“被遗弃或无用之人”的感觉,使其加重了这些残疾学生心灵的创伤。如果,重视并加强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与体育锻炼,既是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也是学校体育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需要,更能让这些残疾学生享受快乐、平等的心理补偿,同时也增强体质,得到身心全面发展。因此,就我们面临的工作深入考虑,如何对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看法:

1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的心理角度

要从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让学生不再自卑,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应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心理素质水平提高,完善人格是培养优秀畜牧兽医人才的重要举措。同时让他们有一种“天生我身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使残疾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意义并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2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宣传方面

积极争取机会创造条件,为全校残疾学生组织专门性的体育锻炼知识讲座,收看残疾人运动会的录像或电视现场直播等活动。进行有利的正面宣传。

3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自信心培养

当教材内容适合残疾学生学习时,残疾学生应随堂上课,教师和同学帮助其实现教学目标。当遇到达标测验时,可组织残疾学生协助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裁判、记录等相关的工作,使其找到自信。

4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因材施教具体对待

当教材内容不适合残疾学生学习时,根据残疾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教材内容相近的或相似的替换,组织并指导残疾学生进行合理的锻炼,达到体育课的母的。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也要有符合他们的实际目标、计划和考评办法。

5畜牧兽医专业残疾学生适应生活

篇3

1.1女生特殊的心理

中W阶段女生的心理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她们开始对周围的事物变得敏感,虽然其心理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是不成熟的因素还是比较多。一般情况下中学女生在心理上开始偏向文静,不太喜欢动作幅度大的体育锻炼,同时她们还变得比较害羞、爱美。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她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除此之外,当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大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没有经受过大的挫折,所以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比较差,尤其是对与女生来说,她们在体育课堂上怕苦、怕累、怕晒、怕摔。这些最终会影响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

1.2女学生特殊的生理

对于中学生女生来说,她们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一般情况下,女生的肺活量都相对偏小,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功能无法完全满足剧烈运动的需求。在进行比较强烈的体育锻炼后往往会感到身体乏力,最终影响她们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体育课堂上她们一般表现为动作迟缓且协调能力较差、力量和速度跟不上、耐力不足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们容易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最终会影响中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现状,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1.3体育教学缺乏自主性

我国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就是教师主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长期在这样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最终会影响她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对于中学女生来说,课堂上教师一般不会顾及到她们的感受,而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师的意愿或者教学大纲来进行体育教学。在课堂上教师通常让学生完成一些锻炼强度比较大的项目,最终会影响女生学习的主动性。除此之外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学生一般都会被教师安排学习特定的体育课程,在课程选择上并没有按照学生的意愿来进行,这也影响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爱好。

2提高中学女生体育兴趣的方法

2.1建立宽松的教学环境

中学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有着比较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殊心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态度。尤其是对于中学女生来说,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她们的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一些女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体育锻炼项目来进行,比如说乒乓球、健美操、舞蹈等。这些教学课程对于女生来说力量要求不是很大,学生在进行锻炼时不用耗费过多的体力,同时在这样的锻炼中能够满足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她们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锻炼意识。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调整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能够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体育锻炼方法,形成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带给她们的乐趣和好处,长期在这样的锻炼中学生不仅能够拥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还有助于她们的生活和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所以教师要建立宽松的体育课堂环境,充分尊重女生的体育课堂要求,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主动性。

2.2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素质

中学生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中能动性和自主性比较差,最终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从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1)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想法以及学生对体育课堂的需要。

(2)教师要充分理解中学女生的特殊心理以及身体的变化,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对女生进行体育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在中学体育课堂中由于一些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不够全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不多,在教学时不尊重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最终会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较少,使学生失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要经常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对体育锻炼充满自信心。所以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

2.3了解女生的心理

中学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最终能够进行积极地体育锻炼。身体是学习的重要资本,所以学生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成绩,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树立他们积极锻炼的意识。对于女生来说她们一般比较喜欢耗费体力较少而且有助于她们健身的锻炼项目,所以教师可以选择让他们进行健美操或者舞蹈训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女生爱美、追求美的形象。通过以上一些教学能够满足女生的审美需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讲解体育锻炼健身的好处,不仅可以拥有强壮的身体,还可以在舞蹈和健美操中提升自身的气质,有助于她们美丽形象的建立。通过介绍学生能够改变对体育锻炼的看法,满足她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她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

2.4提高体育课堂的游戏性

中学生虽然有了自身的独立意识,但是他们还是有着比较强的好胜心。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在体育课堂中对进行一些游戏性的体育比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游戏自身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自信心,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活跃程度,减少害羞的心理。尤其是对于中学女生来说,她们对新鲜事物一般都充满很强的好奇心,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特殊心理,提高她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比如可以进行跳绳比赛、舞蹈比赛、乒乓球比赛等。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更乐意去参与,进而进行体育锻炼。

篇4

要实现以上这些目标必须从多方面努力,其中尤以促使学生养成长期自觉锻炼的习惯,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最为重要。下面我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完成以上目标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参加体育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及活动热点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整了教学内容,但是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爱活动的那几个人,不管什么项目都不爱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会不会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有关?我有了想探索的想法,为了能正确地反映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我对目前部分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形成,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外界条件的影响

1.家庭环境(社区文化环境)。家庭居住的环境对孩子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反映出居住在文化区即居住在高校及科研单位周围的学生,从小受到校园氛围的影响较大,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就对“大”学生们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有了表面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初步的印象:自由、有趣,从而也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2.父母爱好(家庭)的影响。家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对某一体育项目的执著热爱,给予小孩子的心灵印象特别深。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受其父母影响就会很大,加之父母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孩子从小就有了情感上的体验,形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在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中,从小被父母带领着参加体育锻炼的占有一定的比例。

3.大众传播媒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各种高水平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及现场直播节目增多,深深地吸引了那些喜欢偶像、追逐“明星”的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美国NBA的引入,“飞人”乔丹的出现,使他们在篮球运动中尝试模仿他们的高难动作,激发了学习兴趣,促进了技术的学习及掌握;屡战屡败的中国男子足球,虽然让球迷伤透了心,但是“铿锵玫瑰”的表现又让他们充满了信心。因此你经常会看到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也在像模像样地踢着小皮球。

4.经济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是高投入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需要一定的投入,最简单的也需要运动服装的投入。因此,有部分人因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对某些运动项目可望而不可即,没有亲身体验其乐趣及内涵,因此也就没有兴趣可言,这在养成习惯中有很大的作用。

5.学校体育。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体育习惯的形成影响不同,虽然我们现在教学受大纲和教材的限制,有《体育卫生条例》的规范,但是由于不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同时也受师资力量的限制,反映在教学中也就有不同的态度和方法,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极深,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一个人从小到大,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大都要受到社会经济、大众传播媒介、社区文化环境、家庭、学校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其中,家庭和学校起主要的、直接的作用。

二、内因的作用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是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与情感体验,从而形成需要和动力;二是对体育锻炼本身的认识,对其行为起直接指向作用;三是动作经验的形成。以上三点与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稳固的联系。

由于环境尤其是学校体育影响方式不同,个体接受方式存在着差异,使一个人参加体育锻炼有多种开端。

一是服从型:在认识和情感上虽然不能达到与体育锻炼要求相一致,但由于权威命令,或希望避免惩罚、获得奖励的动机,在行动上仍遵照执行。比如,在体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遵守纪律、听话,体育教师就经常用考试、不给体育合格证相要挟,学生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做。

二是模仿型:由于对某一体育明星的崇拜和仰慕,而效仿榜样的锻炼行为。最简单的,教师的示范动作干净、漂亮、流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明星的作用就更不用说了,最明显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全国上下掀起了排球热;随着贝利、马拉多纳等足球明星的家喻户晓,足球让中国人着实疯狂;美国NBA中明星们的出色表现,就连中学生也会模仿他们扣篮。以上种种,反映最明显的群体就是学生。

三是认知型:由于受家庭成员喜好运动的影响及自身的学习,学生不仅接受了体育锻炼本身的含义,而且接受了体育价值观和以信念为基础的锻炼行为。

学生通过锻炼行为的内、外反馈信息,可以使上述几种类型获得转化。在长期体育锻炼中获得认知与情感体验,对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应对策略

了解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体育工作者就应该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及年龄特点,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使之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发挥各级学校体育教师的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特长进行教学工作,使学生在各个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有所长,终生受益。

1.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发现他们的亮点后,及时启发引导。

2.安排小型多样比赛或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利用青少年追星的心理,提供一些精彩的体育比赛录像片给他们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5

摘 要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随机抽样,对湖南省普通高校在职女教师在课余时间所参加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同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 湖南省普通高校 课余体育锻炼 调查与分析 女教师

实践证明,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缓解疲劳,而且能愉悦身心,同时还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和实施以来,体育学术界对全民健身背景下课余锻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大学生和社区群众健身方面。众所周知,高校女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她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倍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笔者为此展开了调查、统计与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提高我国高校女教师的身体健康水平有所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是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体育锻炼情况。样本随机取自长沙大学、长沙学院、湖南科技学院等10所高校的非体育院系的女教师(年龄30-54周岁)300名,共发放调查问卷表300份。正式调查于2014年11月实施,调查表回收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回收有效调查问卷表300份,有效回收率100%。后经专家鉴定,信度和效度均符合统计学要求。在参阅有关文献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归纳、类比、分析等方法对所调查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其次,为了本研究的方便,将课余体育锻炼界定为“泛指是在正常上班以外的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与体育运动相关的锻炼活动与体育行为。”

二、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

(一)湖南省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参与频度的统计与分析

体育锻炼频度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的多少,本文采用的单位时间是以一周作为时间标准,调查湖南省高校女教师在一周之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具象呈分化态势。每天能坚持锻炼的只有24.7%,接近于四分之一;一次没有锻炼的人数在本次调查中有166人,比例为55.3%,超出了半数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湖南省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不容乐观,因为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女教师在课余时间没有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影响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原因的统计与分析

为了本研究的需要,笔者对(表1)中“一次没有”的女教师进行了访谈,将她们没能坚持锻炼的原因统计、归纳,具体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60%以上的高校女教师认为无时间,究其原因,多数女教师反映,由于身为女性,身兼多重社会角色,繁多的家庭琐事,占住了她们全部的课余时间;认为缺乏相关组织的占20.5%,排序第二位;访谈后发现中,在其他原因中,有的怕“扰民”、有的是因为“不好意思”等。

(三)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课余锻炼项目的统计与分析

怀着好奇之心,笔者对能坚持“每天一次”的高校女教师(74人)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表3)湖南省高校女教师的课余体育锻炼项目主要集中在广场健身舞和健身走这两个项目上。接近总数的90%。其中广场健身舞超出半数以上,排序第一位;健身走占总数的31.1%,排序第二位;小球类主要是陪孩子打打乒乓球、羽毛球之类;健身器械类主要是利用家庭的跑步机等电动体育器械、或者是利用住宅楼附近的“地埋式”的固定健身器械;民传类共2人,且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教师,所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是太极拳和太极剑,侧面也反映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需要进一步地普及和开展。其他类有2人,在本次调查中,所从事的是瑜伽和门球锻炼。

(四)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体育行为的持续时间统计分析

表4显示:参入者的持续时间多在1-2小时左右,接近于80%,占总比例的79.7%,此群体多集中在晚饭后的广场健身舞和“以散步形式”的健身走锻炼项目上;1小时以下的占17.6%、因无规律导致无法确定的占2.7%,二者之和为20.3%,可以得出结论为:在坚持锻炼的女教师群体中,有五分之一的没有达到国家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的“每天坚持一小时”的时间标准。

(五)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参与形式统计与分析

在参与形式的调查统计中发现,(表5)湖南省高校女体育教师体育行为的参与形式成多样化的态势,其中以生活社区和工作单位组团为主要形式,合占总数的66.2%。其优势为:以生活社区组团,可以增加社区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为共同构建和谐社区体育文化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以工作单位组团,可以在锻炼的同时,交流和探讨探讨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其次是以家庭小组和亲朋小组为参与形式,分别排序第3位和第4位。但有社会体育学家指出:上述几种组团形式都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参加体育社团锻炼的有一人,体育社团名为乒乓球俱乐部。这部分比例有点偏低,应该发挥出体育社团的组织功能和较为规范化的管理功能,吸引更多的锻炼者参与。

(六)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运动强度”的统计与分析

众所周知,运动强度偏高,就会影响第二天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偏低就会达不到锻炼效果。参照田麦久先生《运动训练学》中“观察法对训练强度的判断理论”,结合专家的看法,将本次锻炼中的运动强度分为以下4个维度,从表6显示出;运动强度在偏高维度上有9人,占总数的12.2%。其“适度”的中等强度占47.3%,运动不足的偏低强度为43.2%,偏低则明显达不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本次调查统计发现,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情况堪忧,大部分女教师在课余时间没有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调查显示,主要原因是无时间锻炼和缺乏相关组织。

2.能坚持课余锻炼的女教师,锻炼项目主要集中在广场健身舞和健身走上,参与者的锻炼时间多在1-2小时之间,参与形式主要以生活社区和工作单位为组织形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锻炼强度合格率为47.3%,强度偏低。

(二)建议

1.高校女教师是我国师资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身兼多重角色,因此,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她们的课余锻炼情况,以此促进她们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2.发挥本单位校工会、社会上体育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功能,开展好高校女教师的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在锻炼项目上,在原有广场舞等基础上,推广太极拳等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在锻炼强度等方面,为提高她们的身心健康水平给予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篇6

一、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教育中,加强体育教育,促进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体育教育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体育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小学而言,他们正处于性格的养成期和人格的发展期,他们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不能有效的分清对与错,一旦他们形成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就很难改变,因此,在这个时期,如果能够成功开展体育教育,能够利用正确的体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参与的兴趣,很容易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热爱体育,投身体育的意识,很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健全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健全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开展体育锻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协调能力,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通过开展体育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协调能力。另外,由于小学年龄小,学生的在学习中,无法正确协调自己的情感,面对各方面的学习压力,学生也很难通过有效地方式缓解自己的压力,而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能够有效地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锻炼的兴趣,要通过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协调自我,控制自我,抗击压力的能力,通过体育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影响小学体育质量提升的原因

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着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不高。小学生他们的年龄较小,在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是比较严厉的,因此,孩子都很听话地进行体育学习,他们没有自己的观点,不敢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学生严格按照教师要求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体育教学质量不高。第二,教学缺乏有效的互动。在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很多体育教师都是通过单向授课方式授课的,教师不研究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情况,不研究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所在,按照传统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不敢与教师交流,即使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也会带着问题默默地学下去,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体育学习的感受,不敢表达自己对体育的看法,导致很多学生地体育锻炼方式不正确,体育技能得不到提升,体育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在小学体育教育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锻炼的氛围,激活课堂气氛,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高高兴兴地参与体育锻炼和学习。小学体育教师要认识到孩子的心灵是很脆弱的,在课堂上,不能过于严厉,不能使学生感到害怕,要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微笑,少给学生压力,能够语言诙谐幽默地进行体育教学,能够积极营造自由,欢乐,民主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锻炼习惯,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2.体育教学步骤要清晰明确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的步骤要清晰而明确,因为,对于小学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如果教师体育教学步骤不明确,学生很难有效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也很难有效进行体育模仿运动。因此,体育教学步骤明确清晰是很重要的。作为体育教师在小学体育教育中,要放慢教学进度,能够清楚地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比如,在教学“原地高抬腿跑”的内容时,教师就要明确教学步骤,第一步,要讲解员地高抬腿跑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使学生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第二步,要详细讲解动作要领,保持上身挺直,两替抬至水平,频率要快,教师边讲解技术要领,便进行示范,并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引导进行动作,直至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最后,师生一起进行锻炼,这样,明确课堂教学步骤,把每一个环节讲清楚,可以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课堂质量。

3.加强师生互动

篇7

一、体育锻炼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1.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理适应能力。目前较一致的看法认为:体育运动的长期心理效益是提高自信和自我概念。国外研究也表明,经常参加运动的少年比不参加运动的少年自信心及合作性提高了。体育运动能够改善人的身体形态、提高人的自控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体育运动能够改善学生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养成。

2.体育锻炼改善人际关系。由于体育运动的开放性,在运动过程中需要学生频繁地与教师、同伴交流与沟通,可以明显改善他们与别人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许多家庭都是一孩化,加上网络的诱惑,许多学生相对于他们的父母,交往范围和时间大为减少,这对于他们学习掌握正确的人际关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既需要竞争又需要交往合作,在体育锻炼的互动中,提高了交往和合作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更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更强。

3.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过程可以不断地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角色实践机会,以构建更多的或类似的社会情景,体验交流与合作、公平竞争、成功和失败、冲突与协调等,并在体育构建中构建很多社会场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情景,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培养抗挫能力、亲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从而积极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的交互性、实践性等特点,使得锻炼者在人际互动中熟练地掌握了角色扮演能力和社会规范能力,逐渐调整自己的定位与期望,提高了与外界的平衡能力。与外在环境的平衡导致心理上的和谐,从而锻炼者能达到内外的平衡。表现在社会适应能力的心理结构方面,就是每个心理环节过渡顺畅而没有障碍。体育锻炼的生理效益、心理效益和体育锻炼创设的社会、文化互动场景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并最最终形成一定的心理特质。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社会适应心理特质。

不同运动水平、有无锻炼兴趣、不同运动量、不同运动历史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体育锻炼对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都有影响。

4.有助于约束规范个体的行为。所有的体育比赛都是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进行的,每一个体都要遵守这一行为规范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与延续,这样每一位参加者必须按照规则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法,以适应体育运动的要求,长此以往锻炼者在一定文化空间里,会自学接受体育锻炼的规则和社会文化的约束。锻炼中的角色扮演与互换、不断改善自我以满足他人的角色期望,都增加了参与者的角色扮演能力和对规范的理解和遵从,在内在心理和外在环境的互动中达到平衡,形成了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心理特征。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已经得到了许多专家的广泛认同,但并不等同于只要锻炼就能改善,这其中还需要很多细致的工作和手段。

1.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体育锻炼的手段、方式、内容、环境都存在着很多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存在着很大差异,首先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运动中来,才能对他们进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培训。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力求突出“时代性、新奇性”,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老面孔,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减少以往体育教学的“功利性、目的性”过于突出的弊端,强调体验、快乐、放松,强调过程与参与,淡化评价与考试,让学生在运动中发现自我、体验快乐、找到自信。

2.逐渐增加难度。未来的职场充满了各种风险,我们的学生不仅要随时准备面对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除了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更需要勇于面对挑战、沉着冷静应战的宝贵意志品质。体育教学正是通过战胜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困难,从而获得技能的提高、经验的增长与心理体验来实现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各项身体素质,以适应专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强壮的身体能够进一步强化自信心,提高他们身心耐受各种困难的承受力。提高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过程,也是提高他们心理品质的极好的机会。例如:定向运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发展耐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野外生存能力,还能够教会他们如何冷静应对自然环境对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承受身心负荷的能力,长期练习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强化与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3.强化团队意识的培养。团队意识薄弱是90后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频繁广泛的人际交往又是商品社会十分普遍的生活现象。良好地团队意识是现代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交往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个人或团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水平,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合作需要通过一定的活动或方式,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担来培养。合作能力既是体育教学参与者的必备条件,也是通过体育教学重点发展的关键能力之一。

篇8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通过对杨浦区部分中小学生的体育态度、参与意识及教师对目前体育教学、运动项目、运动负荷的看法进行研究分析,结合专业特色,为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杨浦区 中小学生 运动负荷 专业特色 可行性对策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由于缺乏适量的运动,导致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疾病,我们现在也能看到这些疾病(以肥胖症最为明显)正逐渐向低龄化人群迈进,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因此,如何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和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首要任务,关键是怎样有效、安全的开展体育教学是目前的一个难点。本课题旨在探索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为完善中小学生体育教育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杨浦区六所中小学(复旦中学、思源中学、中原初级中学、十五中学、同济中学、同济附中)的学生及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参考了大量有关中小学体育方面的研究,了解了目前杨浦区中学生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情况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2.观察法:在论文准备过程中,走访了杨浦区的这六所中学校园,了解学校软硬件设施条件。

3.访谈法:在论文准备过程中,采用面对面座谈和访问的方式,对个别老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

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EXCEL2003软件)。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场地设施、经费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学校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针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意识的影响,学校重文轻武,将大部分人力和财力倾放在文化课的教学上,致使学校体育投入严重不足,学校体育设施紧缺,因此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该学校的经费投入,并且明令禁止该类体育经费挪为他用,这样才能保证体育经费的正常运作,使体育教学顺利进行。

(二)体育课程设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的现状分析

1.体育课程设计。通过访谈学生和部分教师得知:学校所谓的体育课程设计不是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的设计,而是教师随机选定内容,多数的教师以“记忆式”的体育课程教学课程设计为主。这不仅仅使得体育新课标不能很好的开展,也影响到学生参与学校体育课程的欲望。

2.体育课堂教学。调查中还了解到,体育课堂教学多以“放羊式”教学为主,由于体育设施、场地、人数原因不能完成教学大纲要求,课堂教学均是男女混合上课为主,人数众多使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受到限制,授课质量较差,这充分说明该学校的体育教师数量、教师的自身能力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使得新课标的实施成效不大,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及对体育的兴趣。

3.课外活动。从对学校的调查来看,学校学生的时间多被限制:(1)学习时间长。(2)作业数量大、学习资料多。(3)考试压力大。(4)身体负荷重、心理压力大。身体终日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敬而远之,经常进行班级体育锻炼的很少。同时,可以注意到闲暇时间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多为男生,此类现象的出现说明学校体育课程开展还有待完善,同时也受一定环境的影响。

(三)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1.每周每班体育课堂教学学时、课外活动情况。据学校规定,每周每班两节体育课,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操及早操(每个年级每周各两次),参与课外活动情况也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席现象,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分布较少,课外体育活动不同的缺席程度也反映了学校体育课程开展的现状以及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现状。在观察与访问中,可以得知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

2.对体育活动兴趣、参与体育活动情况。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高,且差别较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分为:为完成学校课程规定;主科任课教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鼓励不足,偶尔自发地进行一些活动,也都是随意的难以收到全面锻炼效果,且没有重视对其进行有效指导。如何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问题。

3.对体育课程及体育活动的认识。目前,学生普遍不重视课外体育锻炼,课外时间几乎全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而且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对体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低下,导致他们轻视体育课,更加漠视课外体育锻炼。他们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只凭个人兴趣和一时的冲动,根本没有认识到要进行系统化的科学的体育锻炼和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与机能水平,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4.影响参与体育课程活动因素。通过访谈发现,受学校环境因素、学生个人主观因素、家庭因素的影响无法向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的选择性,因此极为有限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形式、内容和空间,大大地影响了部分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而自主性、积极性是培养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关键的要素,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新课标的主要思想方针。

四、结论和建议

(一)加强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女中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让中小学生从现在起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学校体育教育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多开展适合他们的人运动项目,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中来。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现状和问题;方法和对策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来的重要生力军,他们的健康程度关系到我国民族工业的未来,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中职的学生,在胸围、体重、身高正常增长的情况下,肥胖和超重的得概率也在不断的提升,我国青少年耐力、爆发力、力量素质等都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中职未来堪忧。本文笔者就自己的经验,对于中职学生体质下降因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和教师因素

中职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的重要性。中职学校大多数以学生学的专业知识为主,在体育锻炼方面没有具体的规定标准,对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认识不到位,没有引起重视,因而一些中职学校除了校级的一些常规运动会外,其他的运动和竞赛几乎没有,由于学校对体育锻炼不重视,体育教育者也就对自己的要求减轻,对于学生的体能、体力素质的锻炼敷衍了事,致使学生的体育热情也不断降低,造成了个人体质的不断下降。

国家在中职体育场地、器材方面都有相关具体的规定,但很多中职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并没有跟上脚步,体育器械简单而且陈旧,学校的体育设施只能维持简单正常的教学,一些课外拓展的课程根本没办法进行,因此很难满足学生对于这方面的要求,大大的降低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长期下来,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体质发展。

中职学校把专业知识训练作为主要的课程,管理制度相对于一些中小学是比较宽松散漫的,在体育训练和教育没有实现有效管理,由于学校的不重视,体育工作者就对自身的要求也逐渐的降低,对于学生的个人体育素质锻炼不够重视,工作没有热情,没有及时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能力,导致在教学中没有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有老师上课的运动量如果过大,会有学生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死亡,导致给学校和体育老师自身带来官司和一些麻烦,老师也不得不减轻运动量,实行所谓的“快乐教学”。重视参与体验,轻视技能的传授和素质的练习,训练强度不够,造成了中职学生体质不断的下降。

二、学生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5-20岁之间,处于叛逆期,对自身健康的思想意识也非常的淡薄,而且现在的家庭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娇惯中成长,没有锻炼自己身体素质的概念,在体育锻炼中也不能吃苦受累。而且在中职学生的认知里,上学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然后进入社会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因此大多数时间专注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认为自身也没有什么疾病,参不参与体育锻炼没有什么关系,忽视体育锻炼,造成身体素质不断的下降。

中职学生除去上课时间,自主时间比较对多,但是这些课余时间大多数的都用来网聊、泡吧、玩电玩,不重视自身的体育锻炼。长期如此,学生的体育素质差,体育技能低,体质也就越来越差。

要想改变这些现状,增强学生的体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1.改善设施,合理利用体育材料,使体育锻炼有效进行

体育器材、体育设施的运用是达成体育运动的必要手段,开展体育活动离不开体育器材和设施。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要完善体育设施,从而有效的辅助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体育设施的健全,也能够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要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程。

教师要学会充分的利用体育健材,尽量做到一材多用,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跳绳可以做绳操、、跳移动绳、绳球等,开发出器材的多用性,鼓励学生多对进行器材进行灵活运用,间接的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

2.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为了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应当明确锻炼的目标,针对于不同阶段体质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克服锻炼中的困难。还要根据学校的情况合理的安排锻炼的时间,制定锻炼计划,如:定半年为一个周期,半年过后进行比赛和考核,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然后对体育训练难度进行不断的强化,循序渐进,要学生渐渐的能接受一些高强度的锻炼模式,在教课前要对学生的自身素质进行一个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质,对于一些有身体疾病的学生采取特殊的锻炼方式,减轻对其一些训练,避免出现危险情况。

3.多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中职学校应多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并针对于不同学生的特长特点来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发挥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如:篮球、足球、体育舞蹈、武术、交际舞等项目,不但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还可以有效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内容进行参加,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逐渐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提高体质。

中职学生体质下降的情况来自于各方各面,只有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不断努力,才能使中职学生体质逐渐的得到改善,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摘 要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体育的态度、教师上课的方法、体育锻炼的动机共同影响着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助于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本文建议性的提出了些看法和教学手段,为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学习兴趣 体育锻炼

众所周知,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根本动力。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情绪就会显得更加高涨,呼吸、循环、内分泌及等系统的功能就更加强大起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兴趣在体育学习中起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应当采取合适的方法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运动加深认识,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大学生把参加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意义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知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向,它体现着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是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外在体现[1]。那么,体育兴趣就是学生想参与体育锻炼的关注度和自觉性,是学生主观想参加体育活动的一种体现[2]。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与体育兴趣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体育兴趣是学生探索体育知识,自身身体活动领域的心理倾向,这里主要包括对体育锻炼,身体运动的理解,竞技比赛的方法。体育兴趣可以引起大学生对体育活动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达到强身健体促进学习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假如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巨大的兴趣,那么,他们肯定会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认真听讲、投入锻炼,师生的配合度很高也就能够很圆满的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体育兴趣是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同参与体育活动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那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

(一)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榜样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以及上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讲解技术动作时的语言要简练,通俗易懂,在做示范动作时要形象标准,要用高昂的语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扬和鼓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教师的行为起着表率作用。教师的精神面貌、高雅的气质、潇洒的示范动作都给学生很大的视觉冲击而促使他们想和教师一样从事这项体育运动。总之,教师的言行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合理巧妙的安排上课内容

教学内容的安排是教师能否有效把握课堂时间,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关键。针对于目前高校学生体育运动情况,对于教学内容的调整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对于大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增加开课的班数和人数。例如,女生对健美操、羽毛球、瑜伽等课程比较偏爱,目前高校对于这些项目的开课量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这些课程多开设。那么男生对这些项目可能并不感兴趣,男生主要开设篮球、足球、网球、武术等,男女区别对待,制定适合其生理特点的项目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另外一点就是体育课准备部分的游戏环节。游戏是培养学生们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体育游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娱乐性、趣味性和体育热身活动联系在了一起。通常情况下,趣味性强的活动都会引起学生们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制定相关的负荷强度,对激发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有积极作用的。例如,软式排球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活动项目,软式排球重量轻,在进行活动的时候不容易受伤。因此,软式排球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将软式排球游戏加入到大学体育的教学课程中,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在活动时的安全,而且还能使用软式排球做很多种球类游戏从而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

在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体育课方法来授课。比如:开始部分要进行跑步、压腿、活动四肢等准备活动以避免学生们在活动中受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并不能很认真地进行热身活动,这样根本起不到热身的作用,而且浪费了很多时间,到最后学生还是没有活动开来。也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对本节课主要内容学习的兴趣。所以,在今后的热身活动中,建议采用“游戏”的形式来替换这种热身模式,学生们的年龄正处于朝气蓬勃的时期,类似于“贴烧饼”、“撒网捕鱼”、“赢跑”、“行进间热身脚步”等游戏既能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完成热身的目的。因此,利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热身准备活动能够更好的效果。

(三)利用比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

体育比赛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在大学校园中组织各种体育比赛是最能吸引眼球的。在比赛前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形成良好的赛前气氛。比赛期间,号召学生会、团委组织学生观看学习,并结合教学找差距,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采用各种手段及时报道比赛情况,使学生关心比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比赛中能够大放异彩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与热情,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促进了今后体育教学的开展。

(四)充分发挥体育课上学生的主体性

大学生已经十分清楚自己对各种体育运动的认识和兴趣。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安排多一点时间给学生,在他们感兴趣的项目上给予相应的指导。让他们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是它们在实践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从而让他们形成对体育运动的持久性兴趣,并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五)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不同学生由于性别、年龄、性格等方面差异,对待体育运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会表现出不同态度与情绪。男生偏重于明显外露、毫无顾忌,而女生则偏重于平稳、有分寸,学生的这种态度将直接影响其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敏锐的洞察不同学生对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反应,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引导学生对其喜爱的体育项目树立高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切忌损害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

(六)维持良好的师生交流

维持良好的师生交流是教师上课的必要条件之一。师生的互动关系在教学中,能够直接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情绪以及积极性,教师的一个表扬对学生来说是很大的鼓舞。可以说,师生的交流在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每节课上完教师都要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对面学生的评价。学生对于本节课也要进行评价,对于哪一点学的不好,哪一点学的好还是教师的授课进行评价。教师掌握较好的同学来说,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对于一些进步较慢的同学,这些同学会因为自己的技术稍差而感到气馁,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耐心的进行辅导,具体的分析动作要领和掌握的技巧,并且引导他们进行尝试。在有略微的改变与进步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出相应的鼓励,这样才能给予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小结

大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培养终身体育的价值观。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以完善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面对人生中困难的时候,那种在体育锻炼中塑造的拼搏、勇敢面对的品质就能够很明显的表现出来。长期的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学习体育运动中的技巧,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学生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技术动作,完善自己的体能和身体素质。这也能变相的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初期的体育锻炼中用加大兴趣的培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使学生长期的参与体育运动,从而真正的完成教学目的达到了高校体育课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