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武术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武术的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高职武术 武术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196-01

在武术课堂教学中具有武术动作数量多、动作复杂多变、全身各部位协调配合多等“三多”的特点。此外,前后动作间的衔接、连贯和节奏等,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武术课堂教学中,教法是否得当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教师在武术套路教学中,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认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十多年的武术教学实践,对武术课堂教学方法提出如下看法。

1 基本教学方法

1.1?讲解与示范相结合

讲解是教师使用教学语言向学生传授武术中的动作术语、动作要素、动作技术、动作原理和要求内容等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讲解要做到目的明确,语言形象生动、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富于趣味性和启发性。

示范是由教师本人或学生演示具体的武术套路或动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武术教学中清晰而简单的示范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它不但能让学生了解武术动作的形象、要领和结构,还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是武术教学最主要的一种方法。特别是武术基本动作中经常出现一般规律性的技巧和方法的教学,如冲拳、推掌时均要求拧腰、顺肩、急旋前臂,这时,教师可将动作先示范一遍,然后边讲解边示范,讲解和示范时不仅要交待清楚动作的程序、方向、运动轨迹、重心的变化等外在特征,同时要讲清楚动作的原理等知识。使学生眼、脑同时活动,观察和思维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快地建立动作概念。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了解动作要领,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明确技术动作的实质,采取直观示范与语言讲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2?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武术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身心发展的水平和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场地、设备、季节等条件,要适合于学生的学和练。由于不同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可能不同,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对学习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适当提高要求,对学习模仿能力较差的学生应多加辅导;对男生应要求其动作要舒展有力、大方、轻松自如,防止僵硬。对女生,要强调动作干脆,防止松懈,帮助她们克服畏难和害羞心理。

一般武术套路的动作复杂,难度大,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安排运动负荷也要循序渐进、细水长流,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的原则。运动量过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反而可能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运动量过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合理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能够不但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武术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而且可以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和兴趣。

1.3?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

武术运动的特点决定了武术教学强调直观和以示范为主的特点。在当前班级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这对教师的示范以及讲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示范与讲解,不一定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楚、听明白。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在多个位置来回做示范讲解,从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而一些高难度高速度的动作如“腾空飞脚”、“旋风腿转体360°”等不仅结构复杂且需在瞬间完成,教师很难做到边示范边讲解。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武术教学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可以解决示范位置的选择问题,可以节省教师大量的示范与讲解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实现武术动作慢放和回放,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达到讲解和示范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整合优化各种教学资源。对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1.4?指导学生运用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进行练习

任何武术动作都是具有攻防含义的,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对每一个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在课堂教学中以适当的形式加以揭示。如,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告诉学生假如在被袭击的时候自己用什么动作防守对方的某种攻击动作,在完成防守的同时,使用什么动作可以打到对方的什么位置等问题来提高学生对套路的理解记忆。如初级长拳第三路的“弓步冲拳”,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的左侧头部被立于自己身体左侧的敌人直拳打来。学生会想到以小臂格挡对方来拳,随即出右拳猛力击打对方的胸腹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进行 想象练习或想象记忆。让学生在头脑中系统地、重复地回忆想象动作,有意识地、反复地对所学的技术动作形象地进行串联动作,使技术动作的巩固与提高快速顺利地完成,让技术动作形象化、完整化、具体化、系统化。

2 结语

在武术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的武术动作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武术教学效率,使学生乐于学习。

篇2

【关键词】中学武术;武术能力;教学规律;教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0-0036-02

原国家体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将中华武术走向世界,教育部领导也曾提出“武术作为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要在学校中大力开展,并且武术要面向学校、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从中可以看出武术在学校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作为传承和发展武术的主阵地,其重要作用尤为突出。但武术运动内容丰富,动作复杂难记,方向路线变化极大,武术运动注重内外兼修,具有壮内强外的效果,一招一式都具有攻防含义,若长期坚持系统训练,还可以直接为国防、公安建设服务。特别是武术教学中可以多方面的对学生进行德育影响,习武先习德,武术练习历来重视武德教育,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养青少年尊师重教、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武术的练习,特别是追求技艺提高的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不仅能培养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这恰恰与素质教育合拍。中学生武术教学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经过中学生武术教学的实践,不断地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改进和充实教学方法,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要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武术能力。武术课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拓展,一方面促进武术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深深影响着学生武术能力的提高。思考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正确引导学生的习武动机、提高对武术的理性认识

中学生年龄尚小,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武术。我们要积极引导,从思想上端正习武的动机。很多人认为体育课上的武术花拳绣腿是骗人的花架子,这种认识是极端的、片面的。也是学生对中华武术认识不深的真正所在。因此,教师应认真组织学生不断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使学生较全面了解武术的起源,发展和内涵,尤其要让学生深入掌握现代武术特点、作用及古今中华武术的异同。只有不断的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才能正确地认识到现在的武术动作、套路运动是来源于技击意识很强的攻防技击动作,为了便于更好的演练而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基本功及套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逐渐有别于对抗性攻防技术,它是在保留技击特点的基础上,增强了锻炼身体的效能,同时也讲究武术动作的艺术观赏性。

中学生武术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启发,让他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武术教学中,要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应善于及时发现中学生优点给予表扬。教学实践表明:中学生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在教学中,可让表现好的同学在其他同学面前进行演练。

二、采用多媒体平台和音乐加入武术教育教学

教学中将多媒体平台引入到武术教学中,通过播发大型的武术表演、民族武术电影(如少林寺,霍元甲等)、武术教学光碟,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让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还会激发出学生的民族情感和豪情壮志。在此基础上渗透尚武崇德,勇武刚强、自强不息的武德精神更能激发当代中学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在练习武术的同时,根据不同的拳种特点播放一些音乐伴奏进行练习,让学生从听觉上和触觉上得到进一步的辅助,提高武术动作的节奏和感受动作表现出来强弱快慢与时间间隔的关系,这样更能深刻体会到武术的特有魅力。

三、渗透科学理论知识的多种教学教法

1、教法避免单一和固定。要使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仅用少数、重复的几种教法。例如学习手型可以综合步型、步法,配合形象化的语言,效果会大有提高,两臂侧上举的勾手,结合提膝平衡,谓之大鹏展翅,学生兴趣会提高。纠正动作让学生自己去互相纠正,省时高效。

2、打破教学常规,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武术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一定能获得意外的惊喜。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动作后,让几个体育骨干分别带领学生发挥创造力自编小套路来表演。让学生去评判套路编排、基本功是否规范和扎实,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而且更易建立浓郁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武术方面的能力。

3、改进考试办法,注重能力培养。以前武术课测评,学生要按教师的要求把规定套路做一遍,根据学生做的好坏给予评分,这样学生在不上武术课以后,时间一长就把以前学过的动作遗忘了,等于白学了。为此考试方法可加以改进:第一学年重点以基本手型、步型、基本动作考试为主。第二学年以教授的套路和自编套路为主,分值各占50%。第三学年把传统套路改编后传授给给学生或学生自学套路。这样学生不仅要学好规定套路,又要学习武术套路的编排原则和方法,将来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走向社会,基本能自学武术,从而使武术能力进一步提高,受益终生。

四、教学中采用“递进”教法

武术谚语说:“拳打千遍,身法自见”。武术教学多以练习为主要形式,要让学生掌握正确标准的动作,并能熟练自如地进行演练,那么就一定要通过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练习。但如果盲目进行练习,只追求数量,而不追求质量的话,就会适得其反,误入歧途,一但动作成型,就难以改正了。“递进”教学方法就是练习基本技术动作组合,按照教师指定的场地、顺序依次进行向前递进练习。“递进”教学方法遵循的原则是简单动作在前,复杂动作在后;平稳动作在前,跳跃动作在后;单个动作在前,组合动作在后。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错误动作,强调动作“八法”,再结合动作攻防含义进行练习。真正达到精练与巧练吻合,数量与质量并进。这样的练习目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认知和技能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另一方面既缩短了练习的时间,增加了练习的密度和强度,又可以使学生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保证。

五、结论与建议

1、中学生武术教学是一项系统的、科学的工作。所以在中学生武术教学中,要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切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要不断加强身体、心理训练,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2、中学生正处于武术打基础和积极提高的有利时期。所以,在进行中学生武术教学中,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培养他们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学校作为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阵地,将肩负起继承和传播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让这种文化遗产,经过学校教学的提炼与发展,真正为学生所掌握和运用,使学生有较高的武术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当中传播到社会中去,造福全人类。

【参考文献】

篇3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以下分别加以说明。

一、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影响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要想精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特性,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单个自然条件下整体观察研究对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研究对象施加人为的影响,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这就是“控制变量”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一种最常用的、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观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其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研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4.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6.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研究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9.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0.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11.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2.研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13.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

14.研究物体吸收放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5.研究电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6.研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7.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18.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19.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其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串、并联电路时,引入总电阻的概念;

2.等效替代法测电阻;

3.滑动摩擦力的测量;

4.“曹冲称象”;

5.通过导体时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小灯泡发光)来确定是否有电流通过;

6.研究大气压的值时,用水银柱高所产生的压强来研究大气压;

7.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

三、推理法

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其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四、类比与归纳法

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归纳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物理概念、定律及规律的获得都是借助了归纳法的力量,由实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归纳获得的。其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电流和电压时,用水流和水压类比;

2.用水波类比声波;

3.类比磁极间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大多数定理和规律的提出都应用了归纳法,比如铜能导电,银能导电,锌能导电,则归纳出金属能导电。在实验中为了验证一个物理规律或定理,反复通过实验来验证它的正确性,然后归纳、分析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阿基米德原理中,为了验证F浮=G排,我们分别利用石块和木块做了两次实验,归纳、整理后均得出F浮=G排,于是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而我们使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五、转换法

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其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用细线测量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用直尺和三角板测硬币的直径;

2.用小磁针研究磁场方向;

3.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比较磁性的强弱;

4.根据电灯的亮暗程度比较电流的功率;

5.通过比较电流的大小来比较电阻的大小;

6.通过观察木块被运动物体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物体动能的大小;

7.通过观察木桩被打入沙中的深浅来比较重物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8.通过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现象来说明分子的运动特点;

9.通过物体形变量的大小来说明物体受力的大小。

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指导学生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要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正确地认识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和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篇4

关键词:教材插图;教学方法;角色扮演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1-000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为强化呈现方式的直观性,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教科书编者较为重视图片的选用。例如,粤教版九年级《化学》就编入上百幅直观、生动的插图,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研究表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图像,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图像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合理或充分地应用教科书插图展开教学,降低甚至忽略其教育价值。鉴于上述问题,笔者以氯化钠生成示意图为例,分析插图应用问题,为广大教师使用插图提供参。

1、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材料为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中的氯化钠生成示意图(见图1)。此图以漫画方式形象地解释了化合物形成的微观过程,将宏观与微观有效结合起来。

研究对象为参加某省骨干教师培训初三化学教师,共计33名,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方法,具体如表1所示。教师按要求阐述,针对氯化钠生成示意图,说明个人在日常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问卷统计完成后,针对各教学方法中插图的理解与应用情况,访谈各位教师的看法。

2、结果与讨论

2.1 插图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完成—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的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阐述的“学校常用教学方法”分为: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以此为基础,用文本分析的方式,归纳教师关于氯化钠生成示意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三种,具体的分布情况见图2。

2.1.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共有33%的教师采用此种方法,其中9%的教师采用直接讲授法,24%的教师采用形象比喻讲授法进行教学。

直接讲授法是指教师直接按知识点讲解插图。形象比喻讲授法是指运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讲授。有的教师将两种原子比喻成两位同学,将电子比喻成橡皮擦,通过借橡皮使二者成为好朋友;有的教师将其比喻成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的教师将其比喻成产品开发商和产品生产商,进行电子产品的交换。或者将钠原子和氯原子比喻成两个身体有轻微残疾的人,一人长有2根拇指,另外_人没有拇指,将第一个人的手指移植给第二个人;比喻成甲有7个面包,乙有9个面包,乙给甲1个等等。也就是说,通过物品的交换,两者分别形成Na+和CI-,从而达到稳定结构,而形成好朋友或者进行均分或者需要的人得到了所需的东西等,就意味着形成了稳定的氯化钠。

这样的教学使知识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节约教学时间,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较少。形象比喻讲授法能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深奥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能够增加教学趣味性,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记忆深刻。但是,未强调数目的比喻对于此知识的解释不够完备,而有些强调数目的比喻又不够恰当:一个人有2根拇指而另一个人没有拇指或者一个人有9个物品,另一个人有7个物品并进行均分等比喻,容易混淆学生对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结构的认识。

2.1.2 讨论法

讨论法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合作,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共有27%的教师采用此种方法。同时,根据教学流程还可划分为教师引导一学生分析和学生分析一教师总结两种。

9%的教师采用教师引导一学生分析的方式,即先引导学生读图,提出相关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分析插图的含义,讨论得出结论。具体流程为:①教师提出“8电子稳定结构”的相关问题,要求学生思索氯原子和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成原因和氯化钠晶体的形成过程;②学生带着问题理解插图,展开讨论并口头表述氯化钠形成原因和过程;③教师总结归纳。

18%的教师采用学生分析一教师总结的方式,即先由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插图,思考钠离子、氯离子及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然后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图片中微粒从不稳定到稳定的变化。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两种流程的讨论法都体现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在讨论过程中,能够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是,被访谈的教师表示,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讨论时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之中,容易出现形式化的情况,不能充分体现出各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和指导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2.1.3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心理学家谢夫特倡导的一种以社会互动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方法。概括地说,就是让学生先表演问题情境,借此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情感、态度、价值、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形成处理这些情境的恰当方法。

40%的教师采用此种方法。18%的教师让学生上台表演时没带道具:一个学生扮演钠原子,一个学生扮演氯原子,按图进行对话,教师总结;或者一些学生扮演钠原子,一些同学扮演氯原子,通过电子的交换,两两变成好朋友。22%的教师让学生上台表演时携带道具:不口渴的女生提一瓶水给口渴但没水喝的男生;扮演钠原子的A同学把不喜欢吃的榴莲给扮演氯原子的、喜欢吃榴莲的B同学;安排5人一组,每人1个头箍,头箍颜色不同且分别代表钠离子、氯离子、自由电子、钠原子和氯原子,学生上台表演氯化钠形成过程;两个学生先赤脚,让手提3只鞋的学生给手提1只鞋的学生1只鞋子,以便更好地走路等。

通过角色扮演,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道具,更可准确地描述电子传递过程。本次调查中涉及的道具有水瓶、榴莲、卡纸、小球、卡通图片和鞋子六种,可见教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榴莲是否必要,赤脚是否合适,有待考证。而3只鞋子和1只鞋子之类的编排,和先前比喻一样,不能准确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忽略了“8电子稳定结构”这一知识点,将生活中均分的思想错误用于解释化合物的形成。

2.2 插图在教学中的理解与应用情况

2.2.1 插图在教学中的理解情况

对10位教师进行的访谈结果显示,只有1位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充分吸收了此插图中的关键思想,充分展现出此插图的教育意义。其他教师均表示:无论他(或她)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很少会根据插图分析两个原子的细微差别,两个离子的细微差别和同一元素原子和离子的细微差别。只是觉得插图更加形象生动,分析的时候还是从知识的角度人手,对插图未进行分析和深入理解,忽略插图的教育功能,见图3。可见,此插图在教学中的理解程度较低。

2.2.2 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60%的教师认为在讲授过程中,无论是直接讲授法还是形象比喻讲授法,都只是教师的口头讲述,很多教师都没有使用到教科书中的插图,只是在黑板上绘制钠原子和氯原子变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然后进行简单讲解: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变成钠离子,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形成氯离子,两者结合生成氯化钠。最后总结离子概念和氯化钠生成过程。

70%的教师认为讨论法与讲授法相比,更能发挥插图的作用。因为无论教学流程是教师引导一学生分析还是学生分析一教师总结,在讨论之前,学生都需要认真观察教科书中的插图,分析插图所代表的含义。但是,5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讨论存在形式化的情况:有些学生并没有参与讨论,而有些学生并没有分析插图,只是在观看旁边文字解释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采用角色扮演法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插图的最大功用,但仍有30%的教师担心角色扮演时间太长而影响教学进度。同时,无论是有道具的角色扮演,还是无道具的角色扮演,教师反映它们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在对两者的原子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后,直接进行角色扮演,忽略插图所代表的真正含义。可见,此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较差。

3、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结论

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此插图的教学,有的通过讲授法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有的通过比喻讲授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有的通过讨论法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基本理念;还有的通过角色扮演法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教师对插图的理解仍然不够深入,应用程度也相对较低。而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多将生活中均分的思想错误用于解释氯化钠的形成。

3.2 教学建议

除了氯化钠插图外,教科书中还存在大量插图,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卡通、素描、统计方柱、实物等等。为了帮助教师选取最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理清插图分析思路。插图教学中出现问题,首要原因可能是对于插图的分析较为粗糙所导致。插图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和教育价值,需要认真剖析其教学意义。可采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点及面”的分析思路,将各个知识点、教材中的各个部分与图片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分析每个部分代表的含义以及发生各种变化的原因,帮助学生真正领会插图中的关键思想。

篇5

大家知道,武术的一招一式包含两个字,即“攻”与“防”。作为体育教师,必须首先熟悉教材,研究教材,弄清动作的方向路线,架式结构、发力特点、停歇顿挫、心志意向等要素,弄清每一动作的攻防意识,然后告诉学生哪里是攻哪里是防,攻什么,防什么,使学生了解攻和防的部位,这样学生的动作才能学到位。

如少年拳第一套第一节“震脚架打”中的左臂内旋时向上横架于头前左斜上方,这是属于防守,目的是保护头和面部,而右拳内旋向前冲击,这是属于攻,攻击对方腹部,弓步,可以使自己身体处于较稳定的位置上,是为了攻击对方腹部而降低身体高度,并与前震脚身体下沉相结合。又如“武术操”中的“分掌正踢”,两臂一定要体前交叉上举至头前上方,再向左右分开下落成侧手举,以及第二拍时两臂要上举于头上交叉下落经腹部前向两侧分开至侧平举,目的是保护自己的头和腹部。

二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到,教师把这些攻防意识告诉学生,把要领讲清楚,聋生就很自然地把动作正确无误地做到位。

抓好平时的基本功教学是学生学习武术的关键。俗话说得好“打拳不练功,等于一场空。”当然,在聋校武术教学中,不是要求学生去练打沙袋、站桩,但是,对武术的一些基本手型、步型、韧带、关节、腰腿等方面的基本功还是要的,一定要切实让学生反复练。在教学中,一方面布置每天早练时做一些搁腿、正、侧踢腿、马步冲拳、下腰等基本功练习,并配合在技巧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柔韧性。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培训体育骨干作课外小老师,这样可解决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对步型练习,开始时就要严格要求,力求做到准确。练习时要求学生停留一定的时间,以便于教师指导纠正。如“马步”教学中。开始时,可让学生背靠墙做,让学生体会动作要领,等到掌握动作要领后再离墙做,但姿式可高一些,随着腿部力量的逐步增加,再逐渐降低高度。

在教组合动作和套路时,不能求快,对每一个动作必须做到准确工整,手眼身步到位后才能教下一个动作。教时采用分解动作,让学生细细观察、模仿体会。一般采用教师示范,讲解要领和攻防部位,学生按口令或手势了解动作模仿练习,教师巡视纠正,按动作名称连贯练习,教师小结普遍存在的问题,再重点纠正帮助,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动作。在教第一套少年拳时,整个套路要有动静之分,从起式到“虚步架打”要求学生中间不能有停顿,而在完成“虚步架打”动作时可稍有一个小停顿配合呼吸做下面一个动作,也要一气呵成,中间也不能有停顿,这样才显得有节奏,体现出武术“动如风,静如松”的独特风格。

篇6

关键词:情景化与数学化;自主学习;模型化

传统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往往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总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的印象。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这就向我们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

一、创意性地使用新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讲座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自己进行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在课堂教学时,要利用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反馈来调整知识点的教学深度,来控制整体教学的进度。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对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总结了一个教学流程循环图,让问题落实与问题探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但绝不等同单纯的问题解决教学)。

师:布置问题帮助分析,指出途径肯定解法过渡到下一个讨论

师:想办法示惑再想办法整理解答过程

案例1:记得学生在完成教材后面的作业“某数与5的积等于某数的2倍加9”时,教科书提供的答案是5x=2x+9,但在课堂实际教学时,却有这样的一段师生对话。

生:老师,我有不同答案。

师:那你说说看。

生:我的答案是:设前某数为x,后某数为y,根据题意则有5x=2y+9。

师:(惊讶)你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个“某数”所指不是同一个数,假设答案是5x=2y+9,那么题目应该这样说“某数与5的积等于它的2倍加9”,或者说“某数与5的积等于这数的2倍加9”,而仔细地读“某数与5的积等于某数的2倍加9”这句话,发现前“某数”与后面的“某数”可能不是同一个数。

师:(确属意料之外)首先肯定你仔细推敲题目的学习习惯,尽管你的答案与教材的参考答案不一致,但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因为这个题面确实能引起歧义。因此,我认为,对这道题而言,不是你答案与他的答案一定有一个错,而是题目出错了(此为个人观点),当然,以后的题目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此种情况。

二、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教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使用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自主学习就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它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对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个学习环境、任何阶段的教育都非常重要。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将直接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实施真正的自主学习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事实证明,只有将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中,才能让学生实施真正有效的自主学习。

案例2: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时,有这样一道题:

“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急需大量帐篷。某服装厂原有4条成衣生产线和5条童装生产线,工厂决定转产,计划用3天时间赶制1000顶帐篷支援灾区。若启用1条成衣生产线和2条童装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05顶;若启用2条成衣生产线和3条童装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78顶。

(1)每l成衣生产线和每条童装生产线平均每天生产帐篷各多少顶?

(2)工厂满负荷全面生产,是否可以如期完成任务?如果你是厂长,你会怎样体现你的社会责任感?

同学们经过充分思考后,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学生1)解:设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x顶,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y顶,根据题意,得:

x+2y=105,

2x+3y=178,

解得x=41,y=32

答: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2顶,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

(学生2)解:因为178-105=73(顶),105-73=32(顶),73-32=41(顶),

所以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1顶,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

当两位同学说完自己的解法后,同学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学生1”的解法符合题目的要求,用列方程组的方法解答,不容易出错;有的同学说,“学生2”的解法简单,一目了然,可以口算出答案,而且还可以锻炼人的思维。经过一番激烈的点评之后,我都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

第一个问题刚讨论完,我就发现有一位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急于要说话,我点头示意,他站起来后说,工厂满负荷全面转产,也不能够如期完成任务。如果我是厂长,我会动员工人加班生产,给他们多加工资,好早完工,支援灾区人民。听到这儿,我的心一颤,一位多有爱心的学生,多有社会责任感。想到这儿,我赞许地点了点头,表扬了这位同学,接下来,其他的同学都各抒己见,有的说,改进技术,提高效率;有的说,可以联系其他厂家支援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以主人的地位参与评价,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能够进行反思与调控,并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其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一堂充满生机活力的课,一位位可爱的学生令人高兴,在这节课上,我给学生的评价是:你们都是好样的!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

参考文献:

1.张奠宇.数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0.

篇7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数学教学方法 困境及改进

数学是五年制高职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既涵盖了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又包括了大专阶段的数学知识;从受众上看,它主要针对的是初中毕业生,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数学教育在五年制高职学习阶段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笔者在从事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对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结合我院招收的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探索。

一、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遇到的困境

1.从学生基础情况分析

我院招收的五年制学生全部为初中应届毕业生,生源均为陕西省,其中以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考生为主。这些学生的普遍问题是数学基础相对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薄弱。上述问题导致数学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对知识点不会运用并且运算能力差,进一步造成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形成“越学不懂越不学”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学生尚未成年,自理能力较差,无法快速适应大专院校的授课模式,又缺乏家长和教师监督,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较少,对数学学习没有信心。

2.从教学情况分析

我院采用的教材《数学》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指定的五年制高职数学教材。该书涵盖了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两部分内容,内容全面、主次分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课时较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追赶进度,导致知识讲解不细致、不深入、没有侧重点。学生普遍反应,即使教学内容能听懂,题目却不会做。

3.从师资力量分析

我院为民办院校,教学师资队伍还在建设中,教师同时承担了行政工作和教学教研工作。这一点导致教师在教学工作上投入不足,缺乏对教材的深入剖析以及因材施教的方法的探索,因此教学质量仍有提高的空间。

二、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1. 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

面对五年制学生,教师要更加关心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要考虑到基础较差的学生的理解能力,采用引导式教学,而非填鸭式教学。此外,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增加趣味性,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以更加直观的图、表、动画展示复杂知识点,提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 教师师资的创新培养

要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关键于在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师要加强责任心、关爱学生,并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及时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探索创新性教法。教师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

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应当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①启发式教学。教师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他们的思维;②一题多解。教师不能满足于解答问题,而是要采用多种解法,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③注重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之间也应当加强沟通和谈论,应当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会,互通有无,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数学考核模式的改变

我院一直采用传统考核模式,数学成绩获得是通过期末成绩70% + 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获得,我们采取以教学大纲为基准,考的都是数学基础运用、公式及定义进行计算运用能力,忽视了数学的思维方法的考核,这样无益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故我们可小范围的改变数学考核模式,增加平时成绩的百分比,并从教学形式、知识运用形式上探索。

在教学形式上,应当采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例如:①让学生对某一题型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以其他解法解决问题;②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③将数学与自己的专业课程相结合。

在知识运用形式上,平时作业不光有课后习题,也要有论文、实践等内容。

4.优良学风与教风的养成

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都需要全院师生的配合,我院“三风”建设工程中,强化了师生对优良学风的重要认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日常管理的有效性以及执行力度加强的日常教学管理,营造了良好学风和教风。

通过良好的学风和教风,使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提高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增强五年制学生基础课程学习,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保障。

三、小结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以职业教育发展作为立足点,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数学知识训练等方面入手,有效利用逻辑思维方式去寻找和分析研究数学问题中基本解决要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五年制高职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Abstract: By introducing computer simulation teaching to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method, we modified the pure theory teach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pure theory teaching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teaching.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d our teaching reform on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 when computation simulation is introduced to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Key words: mathematical physics methods; computation simulation; software Matlab

数学物理方法,是一门将数学方法应用于研究物理问题的学科,是物理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无线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它为学习物理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的数学处理工具。由于数学物理方法这门课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和理解物理图景的能力,众多高校都非常重视此门课程的教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也非常重视该课程的教学,不仅将其列为专业基础课,而且推荐数学物理方法课程评选成为省级教学改革建设项目。

数学物理方法,由于公式众多,是高校教学中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的课程之一。四年前,我们开始尝试将计算机仿真引入到数学物理方法的教学中[1]。经过几年的摸索,现在已初步形成了包含计算机仿真的数学物理方法新教学体系。在本文中,我们将与大家分享我们在数学物理方法这门课中的一些探索。

在传统的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教学中,一般是课堂讲授。我们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改成了课堂讲授与计算机仿真模拟相结合的形式。我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物理方法的学时数一直是48学时。我们将48学时的理论课堂教学,改成了40学时的理论课堂教学,加上8学时的上机实践。由于我校其他一些课程中学生上机用到的计算机语言是Matlab,有些专业的同学还专门学习了32学时的Matlab课程,学生对该计算机语言较为熟悉,所以在数学物理方法的计算机仿真教学中,选用Matlab作为计算机语言。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1 对理论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取舍

数学物理方法的内容主要包含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和特殊函数等内容[2]。由于理论学时较少,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

1)复变函数的内容比较简单,我校学生较易学懂,而且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要用到复变函数的知识,所以我们保留得相对较多。通常来讲,复变函数包含以下六个部分[3]:(1)复数与复变函数;(2)解析函数;(3)复变函数的积分;(4)复变函数项级数;(5)留数及其应用;(6)共形映射。这六个部分,我们保留了前五个内容,对第六个内容则进行了冷处理。在留数的内容中,也只是讲了孤立奇点、留数、留数定理,而对留数定理的应用只是简单介绍,没有深入讲解。

2)数学物理方程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并没有面面俱到,只选取部分重点章节讲解。在数学物理方程推导的环节中,我们只讲了波动方程、热传导方程和传输线方程的推导。在推导过程中,时时强调抓主要矛盾的物理思维,强调基本的物理规律在数学物理模型建立中的应用。在方法的介绍中,则只保留了非常实用的分离变量法,对格林函数法、拉普拉斯变换法、变分方法则没有讲解。

3)特殊函数的内容,我国大多数高校讲解的内容是贝塞尔函数和勒让德多项式。我们在课堂中保留了这两个特殊函数。由于学时的限制,我们在公式推导方面讲解得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理解分离变量法在三维线性偏微分方程中的应用,了解推导过程。重点强调这两种特殊函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

由于学时数较少,我们很少要求学生对一些定理来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而始终强调学生要学会计算,学会应用。

2 引入了8学时的上机实验课,并自编讲义

教学计划是复变函数的内容4学时,数学物理方程的内容2学时,特殊函数的内容2学时。上机课堂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教师对计算机仿真的内容和学习目的做一些总体要求,简要介绍用到的一些Matlab语句命令;然后学生根据讲义,输入例题示范的程序,运行和输出相应的结果和图形;最后再做出指定的练习,并把所有例题和练习的程序和图形整理成实验报告。上机课堂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1)复变函数的计算机仿真教学中,复数、复变函数、解析函数与复变函数的积分等内容2学时,复变函数项级数与留数的内容2学时。

2)数学物理方程的仿真教学,主要针对分离变量法。学生运用分离变量法,借助计算机,求解波动方程、热传导方程、拉普拉斯方程等线性方程。同时也以KdV方程、Burgers方程等几个经典的非线性方程为例,让同学练习求解非线性方程。

3)特殊函数的计算机仿真,主要练习各种形式的贝塞尔函数、勒让德多项式、球谐函数等特殊函数的图形展示和简单计算。

计算机仿真教学的引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强调学生的“手动”能力培养的同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脑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计算机仿真教学的引入,可以将一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变得简单。例如,复变函数的方程的求解是比较麻烦的,但是借助Matlab的一个命令“solve”就可以很简单地求解方程。例如求解方程,在Matlab命令窗,我们输入“solve ('z^3=8')”,敲回车键就可以得到结果“ans = 2,-1+i*3^(1/2),-1-i* 3^(1/2)”。

2)计算机仿真教学的引入,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公式推导,变得图文并茂。例如,勒让德多项式和贝塞尔函数的表达式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是这两种特殊函数的推导过程的复杂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计算机仿真教学中,学生只需要借助“legendre”命令,就可以画出勒让德多项式的图形演化曲线,消除学生对勒让德多项式的神秘感,提高学生对特殊函数的理解。例如输入“x=0:0.01:1; y1=legendre(1,x); y2=legendre(2,x); y3=legendre(3,x); y4=legendre(4,x); plot (x,y1(1,:), x,y2(1,:),x,y3(1,:),x,y4(1,:)); legend('P_1', 'P_2', 'P_3', 'P_4'); title(' Legendre')”,则可以得到1-4次勒让德多项式。

3 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将计算机仿真有机地融入到理论课堂教学中

计算机仿真由于在求解方程和图形展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课堂中恰如其分地引入计算机仿真,可以简化公式推导,对计算结果和函数图形进行现场和直观展示。

1)理论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会引入计算机仿真来进行课堂演示。例如,讲解完洛朗级数展开之后,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在课堂上现场展示函数的洛朗级数展开,让学生体会电脑的便捷。

2)对有些函数,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仿真,在课堂中展示图形,增强同学的视觉学习体验。例如讲解完勒让德多项式时,我们输入一行命令“x=0:0.01:1; y=legendre(3,x); plot(x,y(1,:))”,就可以得到3次的勒让德多项式函数的图形。贝塞尔函数以及其他函数的演化曲线,都可以很便捷地在课堂上进行可视化实现。

3)借助计算机仿真,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并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由于学时限制,对行波法和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我们不可能展开来讲。以计算机仿真为桥梁,将这两个内容进行整合,应用行波法求解非线性方程,既增强了学生对非线性方程的理解,也学习了行波法的运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意味着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过: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姜伯驹院士曾多次强调,应该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注入数学思想,发挥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培养应用意识和能力。可见,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应用的根基和源泉。

J・S布鲁纳提出: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倘若我们留意各行各业的某些专家或一般工作者,当感到他们思维敏锐,逻辑严谨,说理透彻的时候,往往可以追溯到他们在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受的数学教育,尤其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理论研究和人才成长的轨迹也都表明,数学思想方法在人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需较好地重视并掌握有关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纵观数学的发展史我们看到数学总是伴随着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而发展的。如坐标法思想的具体应用产生了解析几何;无限细分求和思想方法导致了微积分学的诞生……,数学思想方法产生数学知识,而数学知识又蕴载着数学思想,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是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这种辩证统一性,决定了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而言,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换思想、组合思想。

(一)化归思想。化归思想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应当指出,这种化归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转换”。它具有不可逆转的单向性。

例1 狐狸和黄鼠狼进行跳跃比赛,狐狸每次可向前跳41/2米,黄鼠狼每次可向前跳23/4米。它们每秒种都只跳一次。比赛途中,从起点开始,每隔123/8米设有一个陷阱,当它们之中有一个掉进陷阱时,另一个跳了多少米?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但通过分析知道,当狐狸(或黄鼠狼)第一次掉进陷阱时,它所跳过的距离即是它每次所跳距离41/2(或23/4)米的整倍数,又是陷阱间隔123/8米的整倍数,也就是41/2和123/8的“最小公倍数”(或23/4和123/8的“最小公倍数”)。针对两种情况,再分别算出各跳了几次,确定谁先掉入陷阱,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上面的思考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转化、归结为一个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这种化归思想正是数学能力的表现之一。

(二)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即通过作一些如线段图、树形图、长方形面积图或集合图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使问题简明直观。

例2 一杯牛奶,甲第一次喝了半杯,第二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就这样每次都喝了上一次剩下的一半。甲五次一共喝了多少牛奶?

此题若把五次所喝的牛奶加起来,即1/2+1/4+1/8+1/16+1/32就为所求,但这不是最好的解题策略。我们先画一个正方形,并假设它的面积为单位“1”

此外,还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极限思想、集合思想等,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中都应注意有目的、有选择、适时地进行渗透。

二、重视基本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教学,并务必使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上的结论。”这就是说,对探索结论过程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其重要性决不亚于结论本身。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往往把除数变成整数后,忽视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造成计算错误。如果仅仅认为是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法则所致而反复强调计算法则,也可以杜绝错误的再发生,但学生只能形成机械性的操作;如果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商不变性质”,用“恒等变换”的思想予以点拨,就能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小数除法法则”。

三、教师引导下,通过问题和总结促使学生对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深化、内化,即对蕴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有所体会、有所领悟。

许多教师往产生这样的困惑:题目讲得不少,但学生总是停留在模仿型解题的水平上,只要条件稍稍一变则不知所措,学生一直不能形成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形成。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就题论题,殊不知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因此,在数学问题的探索的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知识,并使这种“知识”消化吸收成具有“个性”的数学思想。逐步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维活动,这样在遇到同类问题时才能胸有成竹,从容对待。如:计算1.25×96×25将96分解成8×4×3,再利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计算就显得非常方便。显然上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化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加强了对数学思想的认识。

四、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往往是几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交织在一起,在教学中依据具体情况在一段时间内再渗透、明确介绍或突出体现一种数学思想或数学方法,这样效果会更好。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

教育部在2000年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进行了改革,教材名称由《计算机》改为《信息技术》,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的新兴学科。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教材名称改变,教材内容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即要求“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了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几年来,我一直尝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本文就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任务”设计要有整体性

任务不能太小、太琐碎,一个学习任务通常要能分成几个子任务,也就是“阶段任务”,再把“阶段任务”细化,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任务,再把这些细化的任务贯穿起来就完成了总体任务,从而保证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比如说在讲述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我一般先给学生展示一张用WORD编制的小报,指出这张小报具有文字、图片、表格、艺术字、公式、文本框等几个部分,从而引出了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插入文本框、图片、艺术字、公式等几个“阶段任务”。再把阶段任务细化,例如:文字处理这个阶段任务又可分为WORD的启动和退出、窗口的组成、输入法的选择、汉字的蝓入方法、文本的编辑修改、文档的存盘和打开、字符设置、文档排版、分栏、段落的边框和底纹、页面设置等等“小任务”,通过这种由“分任务”到“阶段任务”再到“总任务”,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也逐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能力。

二、“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感

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特点。在设计过程中,要始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

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任务”要有层次感。例如:在教学《设置显示属性》一课时,对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类知识的学生,我就让他们按照教材上的操作步骤完成桌面背景的设置;对这种操作非常熟练的学生,我就提出让他们把自己所画的图画或者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图片作为桌面背景,这样既照顾了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也给那些有基础的学生一定的压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通过这种“任务”的层次感,使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往往能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

三、“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操作远比听教师讲、看教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所以学生动手实践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所以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也就是学生可以按任务的要求通过计算机实现这种操作。例如: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

的文章排版教学中,如果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只是提出让学生练习一下“文章排版”,这就不是任务,因为它不具体,学生不能明确怎样进行操作,所以在练习前,通常我都提出具体的任务。比如“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文档”,要求“题目居中、三号楷体、作者名靠右、正文用小四、图片和文本的环绕方式为四周型”等等,这样就非常便于学生理解操作,这样才属于任务。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课程都适合运用“任务驱动”,例如,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病毒的概念、特点、防范;计算机的发展等一些基本概念就不适合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四、“任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主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从而能正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由于任务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学、好学”的情景中积极思考、判断和互相交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去学习,而学习的成功体验又反过来激发他们乐学的精神,从而达到良性循环,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素质也不断提高。

五、适时“任务”评价,提高创造激情

评价是对学生的能力的客观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适当、及时、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激情。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对学生的评价更应关注学生参与教

学过程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当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时,及时进行交流展示,尤其对于能创造性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表扬,提高他们的创造激情,也激发其他同学的创造积极性。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也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上仅是我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点体会,如何发挥这一教学优势.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切实落到实处,是我们今后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