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特色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文化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文化特色

篇1

【关键词】城市历史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特色

中图分类号:G273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一、城市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文化的基础,自然景观是城市形象的物质基础,所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特征的自然遗产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的城市。城市记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它是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域历史文化载体。城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城市发展的独特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的入市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战略考虑的水平,将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为了节约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对城市留存的记忆;既继承传统文化,民族发展的延续,它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城市的发展机会。

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从单体到整体,从历史建筑到对整体风貌进行保护观念的确立这样一个较长的过程。范围划定应兼顾两个方面的要求。历史文化街区是建设行为受到严格限制的地区,也是实施环境整治、施行特别经济优惠政策的范围,所以划定的规模不宜过大;历史文化街区要求有相对的风貌完整性,要求能具备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因此范围划定亦不宜过小。之所以强调有一定规模,在人的视野所及范围内风貌基本一致,是因为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形成环境气氛,使人从中找到历史文化的感受。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每一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存城市的记忆是现代生活发展的必然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为重要。

城市的记忆是每个点在漫长的历史积累,从文化景观的历史街区,从文物到当地的房屋,从传统技能的社会习俗,许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强大的城市记忆卡,也是重要的一个城市文化价值。由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忽视,这些历史性的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导致解体的历史划分,邻里,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城市的竞争最终是在当前城市文化的竞争,城市文化加速过程的生机和活力,建设不应该的个性和淹没的城市风格特征,我们需要明确主题的整体城市环境特点,定向宣传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 。

二、城市特色的保护

文化是灵魂的城市生活的核心。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更成熟,更深厚的历史积淀,该城市个性强,品位高,特色更新鲜,更强大的生命力。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往往会让人印象深刻的;相反的,由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文化内涵缺乏的城市,遵循相同的模式,会让人感到沉闷和乏味。从文化的角度看城市,是城市的特定区域,特定的公民团体,有居民的空间集聚的个性独特的文化内涵。由于不同城市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城市文化的形成,构成了城市的文化特色。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场后有城市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

城市特色元素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功能特性,环境特征,形状特征和文化特征。城市环境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是城市特色的外在表现。如苏州是水城,济南是泉城,重庆是山城,大连、青岛是海湾城,吉林是江城等等。自然环境的自然特性,环境特性包括人工环境,城市建模是城市环境的设计,它贯穿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阶段,主要从城市空间,空间的考虑之间,加工区的建筑物,与主路之间的关系处理,广场和周围的环境,一些关键块,对空间尺度城市建筑风格的一个具体的研究,利用自然条件,体现城市特色,当必要时,对位置要求,建筑风格的象征。城市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的命题,也是一个人文命题。城市文化是慢慢的文化遗产与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的形成。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宝库,成为许多人的对象,重视历史文化积累财富。城市的历史文化的本质是人类记忆的意义,每个城市的历史和特点,千百年来,不断创造人类。 一个城市、一个街区、古建筑、文物、历史名人、传统风俗、语言文字、艺术创作等都属于历史文化遗存。它是人们从传统、从历史中,获得认识自身以及环境知识的宝库。城市文化既是一种精神资源,也是一种物质资产。事实上,越是现代化,那些不可再现的古老文明才越加显示出其价值和魅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和城市特色的标志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老城区的一个被推平,从地面的许多建筑物,道路取代了狭窄的街道,没有丑陋的家园,丰富多彩的住宅,目前,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幸的是,在同一时间,许多城市也造成了城市的断裂特性的消失和历史背景的快速发展。在过去,人们只重视文物,保护重要的建筑物,而现在必须改变思路,对能够代表和反映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一种生活环境的区域整体进行保护。

个人觉得城市特色发展出现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更多的是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保护城市发展的城市的时间特征,这是我们要解决目前的。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有利于他们的历史文脉的保护规划的根本,尽快根据具体情况来保护所有的保护。必须保证规划的正确实施的必要手段。有一个突出的问题不是规划实施也在城市文脉的保护存在。加强规划立法,坚持依法办事,使我们可以从我们的城市标记保护不会丢失。

三、结语

任何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不是孤立而生的。当我们在关心一个特定空间的建筑,我们很多时候往往很少去关心它的邻居,很少去真正意义上的去了解它所在城市的背景文化特色。我们在苦苦思索自己的作品如何优秀、独特、新颖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我们要保护这个城市特色的连续性以及作品与城市之间的共生性,如何使我们的作品以一种和谐的姿态融合于我们的城市中,这才是我们首先关心的问题。我们不是做城市的毁灭者,我们是城市的第一缔造者。我们肩负重任。

参考文献

1.张松著.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2.王景慧,阮仪三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马武定.论城市特色.城市规划,1990(1)

4.石成球.关于城市特色问题的讨论.建筑学报,1991(6)

5.顾孟潮.城市特色的研究与创造.建筑学报,1993(2)

6.张继刚.对城市特色哲学分析的初步认识.规划师,2000(3)

篇2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郫县文化产业的资源特征:

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 ,既有一般物质商品的属性 ,又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它的“原创性”,要了解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必须把握文化产业资源的不同特征。

( 一 )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积淀

古蜀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赋予了郫县博大精深、独特神韵的历史人文底蕴,它们是今天蜀文化资源的主要源泉。现存的蜀文化资源主要有:

望丛祠:望丛祠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是祭祀古蜀国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的祀祠,是全世界蜀人寻根祭祖的圣地,是全国唯一的一祠祭二主的祀祠,祠内望帝陵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帝王陵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杜鹃城遗址:是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古蜀国望帝杜宇建造的都邑,汉代扬雄《蜀王本纪》载:“杜宇一名杜主,代鱼凫王蜀,徙都于郫,即杜鹃城也” 至今在郫县县城北郊仍存古杜鹃城残垣。

古城遗址:是一处保存完好,内涵丰富的以城址为特征的蜀文化早期遗址,是成都平原史前古城群的代表性遗址之一,距今约4000年左右,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蜀文化孕育出了西汉哲学家、思想家易学大师严君平,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西蜀孔子”扬雄,大司空何武,宋代著名诗人张俞,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清代名将罗毓流,抗日英雄解固基,中科院学部委员萧伦,文学教授、语言学家殷孟伦,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等。客居郫县的一文人墨客如杜甫、陆游、范成大、张大千、叶圣陶等,在郫县留下深深的足迹,杜甫的《杜鹃行》、《野人送朱樱》等歌咏郫县的优美诗歌至今仍脍炙人口。

(二)民间工艺和活动极具历史性、艺术性

蜀积淀丰厚、传承数千年的民俗和民间风情,无疑也是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每年按农历次第举行的节庆盛会有:望丛恳亲大会,充分展示古蜀文化魅力,汇聚蜀商力量,促进全域开放。三道堰龙舟会,在端午节以赛龙舟和抢鸭子的活动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的地方特色。被称为“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享誉全球;安靖刺绣为蜀绣精品,蜀绣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是中华工艺美术中一颗璀灿的明珠,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郫筒酒:是郫县郫筒镇的作坊生产的一种美酒。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三编”:(竹编、棕编、草编)制品巧夺天工,文艺民俗中的编织工艺:如背的荚背(一种细竹篾编的背篼)背,提的竹篼(竹编),戴的草帽(草编),扇的棕叶子编的扇子(棕编)等等。

(三)科教资源富集

郫县是成都市的大学城,有二十一所高校,近三十万大学生,每万人拥有大专学历为居西部之首。富集的科教资源,为文化创意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四)生态环境优美

地处都江堰自流灌区之首,居成都市上风上水,“八河并流”贯穿全境,空气清闲,气候宜人,是全国文明县、四川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际都市农业示范区、中国盆景之乡、中国韭黄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农家乐发源地。

(五)郫县古蜀文化的思想精髓

以望丛二帝为代表的望丛文化是古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望丛二帝功在田畴,望帝教民务农,死后魂化杜鹃仍然催农生产;丛帝治水劳苦功高,体现出一种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和积极奉献的思想。望帝让贤于丛帝,体现出一种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思想;扬雄、严君平、司马光等历史文化名人体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精神和科学精神。古蜀文化思想精髓,丰富了城市的内涵,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

二、郫县特色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特色文化品牌优势不突出,缺乏品牌竞争优势

文化品牌是城市的形象,郫县文化资源丰富,但没有系统的打造,缺乏窜珠之线,资源零散,没有进行整合,未形成品牌,没有影响力,因而没有竞争力。目前有一定知名度的首推郫县豆瓣,其次是蜀绣。而最能代表郫县形象和最具研究价值的杜鹃城遗址,古城遗址,商周遗址,扬雄墓等精品文化资源未能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二)资源分散,开发利用不力

郫县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散落在各镇村。未能保护的遗址已损毁,没有利用的已废弃,已利用的缺乏统一的规划,不能形成规模,更不能形成品牌。

目前郫县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且是独立运作,没有与文化旅游、商贸旅游、现代农业旅游、特色工业旅游、教育旅游等嫁接融合。各种旅游缺少文化内涵,缺乏文化品味,文化与旅游分离,难以形成产业链。

三、郫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当前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着力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将对特色文化财产集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资源集聚化

特色文化资源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和依靠。郫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每一个区域都有很多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特色文化。依靠区位和人文优势,充实发挥城市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经过挖掘、嫁接等方式,最大限度整合、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形成文化资源聚集效应与合力,推动文化经济产业发展。

(二)产业个性化

积聚特质、形成特色,避免趋同化、防止一般化,切忌成为某个地区产业发展的“翻版”和“复制品”,而要做本地文化产业的样板。郫县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按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古蜀之源、川菜之魂、蜀绣之乡、生态之城”等特色资源,着力望丛文化和扬雄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将文化产业与现代商务、乡村旅游、特色餐饮、特色农业等进行嫁接与融合,促进文化产业聚集发展上规模、特色发展上水平,并且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使集聚区品牌成为区域文化代表。

(三)产业规模化

特色文化产业的规模越大,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政府应高效运用金融杠杆、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方式,带领和帮助有潜力、有影响力的优质企业、园区做大做强,增加产能,形成规模,实现高增长、高效益,同时要充分利用“郫县文化产业商会”的平台,强化其功能,凝聚商会会员企业的力量,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型产业目标。

(四)宣传扩大化

大力宣传古蜀文化的蜀祖、蜀源及人文的地位和影响,着力提高郫县的文化软实力,扩大县域的知名度及美誉度。提升望丛赛歌会为中国乡村音乐节。赛歌节将延续传统“赛山歌”的习俗,强调“乡土”和“原创”概念,以民间原创乡土音乐、民间乐器、民间曲艺比赛为内容,并广发邀请函,邀请各地民间艺人参与,促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国内知名的民间乡土音乐节。通过政府运作,将望丛赛歌会创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利用郫县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多方式、多渠道宣传,招大引强,精心策划“印象鹃城”项目,做亮、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品牌,使郫县——鹃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中国的郫县,世界的郫县。

参考文献:

[1]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统筹城乡发展思路研究》四川改革2009年第10期.

[2] 《成都望丛文化产业园总体策划报告》王志纲 2012年.

篇3

关键词:文化;景观;三孔;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它是历史时期以来人类长期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它具备三个特性:即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山东曲阜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历史景观由于长期的儒家文化发展、区域地理环境、典型的建筑构材三者的影响,构筑成了人类历史上独特的文化景观类型。在现今的曲阜、邹城规划片区内现存文物遗存就达7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53处,且类型丰富多样,分为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及其它等六大类。其中以曲阜“三孔”文化历史建筑景观群作为典型的古建筑艺术代表。

2 现状特点

2.1古建筑景观群落性

与其他历史文化景观不同的是,曲阜大量成片并有文化脉络延续的历史景观建筑遗产大都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对文化遗产建筑所存在环境的整体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保护文化遗产周边独特自然背景和具有地域特征的山水格局,就是保护片区文化遗产孕育的重要自然环境。对城市高度、城市风貌、城市重要轴线和景观廊道进行整体控制,就是保护片区文化遗产生存的城市空间环境。

2.2空间多元整体性利于重点突出、区分发展与保护

曲阜完整的特色功能区以孔庙、孔府、孔林为标志,是文化建筑遗产等景观高度融合的区域;由于其特有的完整性,在规划中,可根据历史文化价值确定其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保护要素;从用地、建筑高度、建筑风貌等方面对其现状情况进行分析;规划上首先依据文化遗产聚集区内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空间分布、周边环境的特点与保护要求,划定重点保护区与建设控制区,并针对区划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控制措施,对文物群体及其所在的城市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与控制,最后对文化遗产聚集区内的道路系统、展示游览系统和保护改造工程三方面提出合理的规划引导方案。

2.3宫殿式建筑与高等级规划布局的时代性

2.2.1宫殿式建筑

作为中国古代比较典型的宫殿式建筑,“三孔”在建筑形制和布局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它反映在建筑上,就是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孔庙的建筑也是如此,整个建筑群沿着一条从南到北的中轴线左右对称来排列,像奎文阁、大成殿、寝殿这样比较重要的建筑放在中轴线上,其它一些附属性的建筑放在两边次要的位置。在建筑结构上,孔庙主要采用抬梁式、穿斗式或二者混用的形式,建筑中普遍运用斗恚一为承托上部建筑构件,二为装饰美观,并且建筑屋顶只要样式为重檐歇山顶等体现高等级规格的样式。

2.2.2高规格布局的典型代表

总体布局采用了帝王宫室的门隅之制。元至元间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奏请仿王者宫室角隅之制修建了四座角楼,没有实际功能,是一种象征性的建筑物;院落和门屋的数量采用“九五”之制,即九进院落,五重门屋(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大成门),亦属天子宫室的规制;主殿大成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暗合“九五”之制,重檐九脊,红色柱墙门窗,黄色琉璃脊兽,金龙和玺彩画,都是顶级规格;普遍采用龙纹装饰,仅大成殿28根龙柱上就刻龙1316条,均为帝王专用五爪龙;大成殿孔子塑像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诸如此类。

2.4文化展示历史功能性并存

2.4.1祭祀

孔庙的基本功能是祭祀,为了满足祭祀功能,曲阜孔庙在形制布局上有独特设计。因受到祭祀功能的影响,在形制和布局上曲阜孔庙和其它的中国古建筑有一些区别,孔庙内大多数殿堂庑祠等建筑都是用来祭祀的。孔庙建筑布局特别是明清两代的扩建设计,都充分地考虑到祭祀功能的因素。在孔庙从大中门到奎文阁之间,原有两层院落,在同文门的东西两侧均有围墙将前后院落分开。明代时,庙宇向南扩建,考虑到祭祀大典的“彩排”需要,拆除了同文门两侧围墙,于此院内建造了明代碑亭四座。这组院落是孔庙祭祀前进行各种准备工作的场所。奎文阁楼上平时供藏书用,楼下则是祭祀时的过殿和孔子夫妇及四配十二哲祭仪的“彩排”处;大中门是衍圣公及陪祭人员举行祭前戒誓仪式处;同文门及其左右四碑亭分别是存放历代碑碣及孔子五代祖、孔子父母、孔氏中兴主、两庑先贤先儒祭仪的“彩排”处;东西斋宿是衍圣公和地方官员祭祀前二日持斋住宿的地方。由此可见这一院落在祭祀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大成门,宋时称为殿庭门,也称仪门,东西一线五门并立,并分三路布局。中路是大成殿、寝殿、东西两庑,奉孔子夫妇、孔鲤、孔常配哲先贤先儒等;西路供奉孔子父母;东路供奉孔子五世祖,后为孔氏家庙。从大成门到寝殿的东西一线形成的矩形区域是孔庙的祭祀区域。作为孔子神位所在地的大成殿,是孔庙的中心建筑,占据这个区域的中心位置,围绕着大成殿而布置的建筑物和庭院,都是起陪衬烘托作用的,大成殿用高高的台基托起,突出于周围的建筑物之上,庄严肃穆、巍峨灿烂,表现了孔子的崇高地位,弟子儒者围于两庑,祖辈、后辈分庭配享,将祭祀的主次等位和谐地体现出来,使建筑形式和祭祀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4.2宗族文化传承

孔林又名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墓地。初不过顷余,后经历代,特别是明清两次增广,面积达2km2。公元前479年孔子葬于此地后,2400多年来其后裔接冢而葬,至今林内坟冢已约10万余座。不少墓前建墓碑、墓表,有些建享殿、立石坊、置石仪。是我国现有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护最完整的一处宗族墓葬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2000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

3结语

“三孔”文化历史建筑景观文化遗产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累计,汇聚了前人无限的创造思想、科学艺术与营造技术等价值,对其再进行深刻理解并借鉴于当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历史保护发展更新,是涉及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生存的微观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群体及其生存的城市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的重要依据,只有采用深刻理解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城市保护规划相结合的编制技术方法,才能完整有效地的保护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生存的环境,只有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实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沈D.清代曲阜庙城:以孔庙为核心的城市空间构成. 《建筑与文化》【J】.2013(01)

篇4

【关键词】城市文化 城市管理 执法环境

浙江历来拥有“文化之邦”的盛名,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进入当代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受惠于物质经济的飞跃发展,传统文化又融合了现代文明,形成了如今浙江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深远的文化积淀打造了浙江城市的独有特质,城市元素的内涵也有别于其他地域。正是基于如此特质,对浙江地方城市管理规范的制定以及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推进提出了更高要求:尊重浙江城市元素所具有的人文特征,充分考量地域差别,调整城市管理方式手段,改善城市执法工作环境,最终实现有序社会的公益目标。

定位地方城市文化特色,完善城市管理体系

城市文化与城市管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城市文化体现在管理者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素养等决定其观念、行为,进而影响城市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又通过市民的道德规范、文明程度、文化修养、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影响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决定着城市管理措施的实效。①良好地定位地方城市文化特色,才能让城市管理执法更贴近群众生活,减少社会矛盾,增进政府与群众的相互理解,创造和谐环境,笔者认为这也是提倡“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目的之一。②

汲取城市文化内容,健全地方城市管理法律规范

地方城市管理既包括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也包括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既包括公共设施等硬环境,也包括管理制度等软环境。从本质上讲,这些都是文化的产物,都属于文化范畴,城市管理规范实质上就是文化管理规范。③主管部门履行城市管理职责,具体表现为依循浙江省地方城市特点制定城市管理规范,并充分汲取地方文化内容,将执法工作、维持社会秩序、城市保护与文化延续相结合,尊重地方城市居民的文化习俗,宣扬良好文化传统,引导城市文化健康发展。

加强地方城市管理立法的文化保护作用。在江郎山、西湖入选世界自然(文化景观)遗产,古运河又将继续申遗之际,应适时地调整城市管理规范,参照世界遗产公约相关规定,将不适合地方文化保护的措施、规范予以修改、废止,并增加有效管理的新条例。

尊重地方文化习俗,提高规范适应力。浙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许多城市都延续、保留着传统习俗,一些当地的文化礼仪、生活方式以及非法定庆典、假日,都需要在城市管理规范中得到应有尊重。然而当前,地方城市管理法律规范对此鲜有涉及,且缺乏应变适应能力,导致条文适用后就产生排斥反应,更得不到被管理者的良好执行,增加执法人员的执法难度,加剧了与民众的矛盾冲突。因此,地方城市管理规范应适当增加执法工作的灵活度,为地方文化习俗创造一定发展空间,在满足法定条件前提下,适用特别性执法措施,适应地方文化发展需求,提高城市管理规范的适应力。④

融入文化理念,引导城市文化健康发展。法律规范主要功能不在于禁止,而在于引导。社会指引功能,是法治国家制度规范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应实现的重要效果。因此,城市管理法律规范应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文化理念,引导城市文化健康发展,这也是浙江省城市管理“十二五”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浙江省传统人文特色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兼备,以精致和谐为主,并且两者彼此支撑,互为补充。在设计浙江省城市管理法律规范时,应鼓励、倡导这类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浙江省传统人文特色中确实存在着颓废的精神状况和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这些人文缺陷形成了负面文化,对于这方面的文化习气,需要通过城市管理规范进行遏制、教育,达到去其糟粕之效。

提升文化意识,优化城市管理执法效果

实践中,城市管理执法工作面临着较多障碍急需寻找破解良方:客观上,由于地方情况复杂、多变,即使同一区块也因为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文习俗,城管执法工作涉及社会各层面,新的社会群体又不断产生,导致执法对象多元化。主观上,浙江省城市管理执法过程中长期文化尊重、文化保护、文化发展不足,执法方式简单、粗暴,自由裁量时对比例原则、公平原则重视程度不足,加之相关部门对城市管理规范宣传力度不大,导致城市管理执法遭遇重重困境。

笔者认为,在城市管理法律规范逐步推进、完善之时,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如何适应浙江省文化大发展的需要,如何正确对待民众人文习俗,是决定浙江省城市管理工作成效的关键。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统一我省地方城市管理执法程序。执法人员应时时提醒自己文明执法的同时要严格执法,正视手中权力,注意执法方式,坚持执法刚柔相济,了解并尊重民众文化习俗,不能激化矛盾。尤其是要严格执法程序,杜绝暴力执法,以高效、公正的执法效果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目前,浙江省亟需颁布一部符合浙江省情的城管执法行为规范。对城管执法原则、程序做明确规范,有助于执法者和执法对象全面理解执法程序,减少因模糊不清造成双方的冲突,逐步形成遵法、守法、执法的良性关系;同时特别执法规范又能够避免“大一统”抽象规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极大地限制了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幅度。借鉴杭州市城市管理成功经验,将针对文化领域管理以及涉及文化事宜的城市管理工作进行整体分析、总结提炼,形成统一的执法程序、执法模式,降低因自由裁量权滥用造成权利侵害的风险,保证城市管理执法能够符合我省文化发展需求。

认识文化差异,丰富城市管理执法方式。大量外来人员来浙定居、工作的同时,为浙江带来了不同的异域文化,在整个社会运行过程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来往交互,必然会产生摩擦和冲突。维护城市正常秩序的城市管理法律规范与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不能不考虑被管理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只有在厘清地方文化中蕴含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前提下,才能在法律规定的裁量范围内采取最为有效的执法措施。

当然,城市管理规范立法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执法人员拥有良好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理念,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才是实现有效城市管理的必由之路:提高文化素质,加强道德修养,不断丰富知识面,持续进行地方城市文化培训。通过丰富知识面,才能更好地理解城市中各种不同人群的文化习俗、思想理念;通过参观学习、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强化执法人员文化意识;注重尊重被管理者的文化习俗,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鼓励非政府组织和市民广泛参与,善用文化工具改善执法环境。城市管理要充分重视民意,充分发扬民主,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最广泛参与,充分吸收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由于城市管理主体单一,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上,非政府组织和市民较城市管理机构更了解地方城市文化特征。比如老区改造、沿街建筑物外立面管理、户外广告设置问题,应充分听取被管理者意见,确保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效果更符合地方城市文化发展的需要。

当然,地方文化保护与城市管理执法关系并非单向,城市管理执法困境的解决也需要善用文化工具作为媒介,改善我省城管执法环境,引导和谐健康文化风气形成。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地让市民了解、理解、支持城管的工作,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报刊、广告牌等各种文化媒介的宣传效应,开展多媒体、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法律意识,让群众了解城管相关法律、法规,让被管理者理解城管行政执法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改善城市管理执法环境。

(作者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系2012年度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理论支撑研究立项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ZDZC13)

注释

①马纯红:“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法律规范”,《船山学刊》,2007年第4期,第207页。

②王海文:“城市管理文化的实践研究”,《城市管理前沿》,2009年第3期,第37页。

③张秀仕:“从中西城市文化的比较看构建和谐城市管理的途径”,《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78页。

篇5

走出去请进来 努力拓宽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渠道

近年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组织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60余场次,邀请2000余人次来连考察。2009年4月,独立承办市政府在美国洛杉矶的招商推介会,会中,他们向海外嘉宾积极推介连云港的山海、水晶、西游等文化特色底蕴;会后,市开发区、市侨办、东海县等先后接待来连考察美国客商11批72人次,现已有酷歌动漫等一批文化产业落户连云港。他们还加强与海外华文媒体的联系与合作,有选择、有重点地做好特色文化和亮点的宣传推介。2012年,在国、省侨办的大力支持下,邀请了凤凰卫视美洲台、美国侨报、世界名人网、环球华报、南美侨报、世界日报等近30家华文媒体来连云港采访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和城市建设等活动。每年利用连云港之夏、西游记文化节等大型经贸活动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2012年,筹备成立了连云港驻新加坡办事机构,利用东南亚华商的影响力,积极推动市文化产业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战略合作,不断增强了连云港文化软实力和地区国际影响力。

搭平台建机制 不断整合为文化交流活动服务资源

在华文教育及文化交流基地的构建中,搭建了侨务与教育、文化、学校、海外华侨华人及有关团体的合作平台,形成了华文教育与文化交流的“1+4”工作模式。他们积极主动配合国、省侨办,在组织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活动、外派教师、培训海外侨校师资等方面与华文教育基地建立起有效的协调互动机制;通过加强与外国政府文化教育部门的沟通合作,鼓励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整合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资源,把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涉侨部门和单位的力量调动起来,构建起对外文化交流的工作机制。近几年来,市侨办无论开展重大活动或推出为侨服务举措,都积极主动邀请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共商活动方案,做到全程参与,逐步建立了资源共享、多方协作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格局。江苏省女子民族乐团是中国唯一一支演奏中国传统民乐的职业女子民族乐团,是连云港市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一张靓丽名片,自2001年组建以来,乐团曾多次受国家文化部和江苏省政府的委托,赴法国等13个欧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20余场,先后参加过祖国十周年庆典活动、第一届亚洲国家合作对话首脑峰会“中国文化日”专场演出,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聚侨力创品牌 坚持放大文化交流活动的品牌效应

借助印尼《国际日报》“连云港之窗”和海外华文媒体实力,加强《国际日报》与《连云港日报》合作,2007年至今已免费为连云港市发行550个专版。借助“中国侨网”、“江苏新闻网”、“江苏侨网”和《华人时刊》之力以及市侨办创建的《连云港华商》杂志、连云港侨务网、连云港华商企业网,连云港海外交流协会、海外博士学者联谊会、华商投资企业协会,面向海内外宣传,制定推进方案,推介侨务文化交流品牌。他们还先后组织连云港新闻考察团、文化交流团赴美国、新加坡、印尼等国家考察访问。2011年依托“海外博士学者联谊会”,联合市人社局,利用召开全美岩土工程师协会年会时机,通过设置展版、摆放资料、播放宣传片等形式,向300余位参会嘉宾宣传推介连云港。与市摄影家协会联手,提供了132幅反映连云港特色的宣传图片参加省海协组织的“水韵江苏”赴欧摄影展活动;筹划并组织编辑了《山海连云港》文化宣传专刊,充分展示了连云港国际性海港城市的建设成就。

篇6

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冯少勇院长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公正执法、司法为民、清正廉洁的队伍建设主题,以逢“五”必接来访日、法制教育进校园、司法保护进医院、法律拥军、法官妈妈、诉前调解等工作为重点,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内容丰富、载体多样、相互联动的法院管理文化体系,走出了一条高起点、有特色、重实效的法治文化建设新路。

确定逢“五”必接来访日,营造浓厚法治文化氛围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走进法庭,感受法律,为公众开辟了解司法运作和法院日常办公的便利渠道,在司法者与百姓之间构建一座互相监督、互相信任的桥梁,特别创建了逢“五”日接待上访户和当事人的活动。2010年4月15日上午,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冯少勇在中院三号法庭接待来访群众,共接待6案10人。其中包括:刑事案件1件、民事案件4件、执行案件1件;当场解决4件,包案处理2件。2010年4月25日上午,虽然正值星期日,冯少勇院长还是在中院三号法庭接待来访群众,共接待8案14人。其中刑事案件2件、民事案件4件、执行案件2件;当场解决5件,包案处理3件。

“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

在2009年4月召开的全国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部署了在全国法院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以落实司法为民根本宗旨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提高司法水平,更好贯彻落实“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开展“争做文明接待窗口、争做文明接待员、争做人民群众贴心人”活动,加大对弱势群体司法救助的力度,全年共缓、减、免收弱势群体当事人和经济上确有困难当事人的诉讼费用达百万余元。

完善方便快捷的诉讼机制,在诉讼程序上便民

全市法院紧扣“公正与效率”的主题,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便民诉讼举措,努力增强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信赖。一是增强了为民意识。把方便人民群众诉讼放在第一位,建立并完善了方便群众诉讼的各种制度,在多个工作环节设立“一条龙”“一站式”窗口,开辟绿色通道,切实解决群众在诉讼中遇到的各类难题,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便利的诉讼条件。二是切实做好诉讼指导工作,推行诉讼风险提示制度。对当事人印发诉讼指南、权利义务告知书和诉讼风险提示书,及时提示其诉讼请求不当、丧失诉讼时效、举证超过时限、拒不执行等方面的法律风险,避免和减少涉诉当事人因缺乏诉讼常识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三是强化案件审判监督和申诉工作,高度重视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益,依法纠正错误裁判,积极推行多元化纠纷处理机制,多举多措,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方便。

行政庭“诉讼和解”减诉累

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率先推行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坚持判前释法、庭审疏导和以《行政审判白皮书》的形式提出司法建议,促进了涉诉行政机关相对人关系的和谐。在民事审判中,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重调息诉”创新活动,在办案过程中注重拓展法院文化的渗透力,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示人,尽量把矛盾和纠纷,以和缓、细致的方式,从根本上予以解决,注重了办案的法律效果,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2009年全市法院共受理一审行政案件129件,审结121件,和解结案率达33.06%。市中院受理一、二审案件108件,审结89件,和解结案率达33.71%。

“司法保护进医院”,为医患矛盾减压

选派法官到医院进行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制教育等服务,组织医护人员旁听医患纠纷等有关案件的审理,协助医院调解医患纠纷。通过此项活动,法院和医院达到了互动双赢的效果。在活动中,法官主要进行了下列法律服务活动:根据医院要求进行法律讲解、咨询和法制教育等服务;组织对医疗纠纷等有关案件的旁听;协助医院进行诉前调解;进入诉讼程序的医疗纠纷案件,依法公正、快捷审结,及时有效地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肖院长道出了开展这一活动的积极意义:“法官的进驻,让医患双方在懂法、知法的前提下有了一个不伤害双方尊严的平等对话平台。”

冯少勇院长表示:法官进医院是为了平等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特别要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患方的合法权益。通过活动促使医院加强医患沟通、增强法律意识、加强依法执业的水平。

“法律文化进校园”,给师生送去特别关爱

根据冯少勇院长提出的“外求仁和”的文化战略思想,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了“司法保护进校园”活动。通过宣传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活动基本原则等内容,在校园中牢固树立了宪法意识,强化了维护宪法权威的意识。通过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教育广大师生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加强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禁毒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引导学生远离社会陋习,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这样的法律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深切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与神圣不可侵犯,法官们用另一种方式体现了对学校师生的特别关爱,也充分展示了法律文化的魅力。

选派“法官妈妈”,营造平实为民的法治文化

“少年是和谐社会的希望”。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冯少勇院长的领导下加强对不良少年的救助工作。按说,法官在落下法槌宣判后就已完成使命,没有义务为这些少年安排归宿。但是,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领导们不这么想,大家认为:“他们是特殊群体,缺少社会关爱,只有让这些幼小缺失的心灵得到温暖,将来他们才会感恩回报社会,而非堕落与报复。”为此,设立了少年法庭,为未成年人管教所的孩子们选派了“法官妈妈”。不管是在对未成年人的审判中,还是在判决后送到未成年人管教所管理和教育的孩子们,都是法官们特别关心和关照的对象。一名成绩优秀的高中女生,为筹学费去盗窃,法官们在庭审中与这个女生充分沟通、实施耐心细致的帮教后,让她燃起了重新做人的希望之火,现如今该女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某重点大学。“法官妈妈”定期去看望在未成年人管教所管理和教育的孩子们,给他们送去温暖,送去法律知识,送去好好学习努力改变自己人生态度的信心,让孩子们能够看到重新做人回归社会的希望。

篇7

一、外化于形,打造“廉洁邢煤”视觉文化

邢台矿从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入手,注重载体设计,营造氛围,开展了廉政理念征集、廉政书画展等活动,提炼总结了“清正立身,敬业兴企”的廉洁文化核心观,“春雨润物、筑牢防线”的教育观、“他律是宝、监督是爱”的监督观、“律已笃行、塑造自我”的自律观等9条特色鲜明的体系观,以及“五爱五别”的廉洁理念,编印了《廉洁文化手册》。依托街道、中心公园,洗浴中心综合楼等现有资源,设计建设了廉洁文化公园、廉洁文化宣传街、廉洁文化走廊、廉洁文化展厅。通过阵地建设,大力宣传廉洁文化理念、廉洁格言、廉洁故事,将廉洁文化渗透到矿的各个层面,达到潜移默化地教育人、影响人、警示人的目的。廉洁文化园、街、廊、厅”的建设与矿区的美化、绿化、亮化紧密结合,将廉洁文化融入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使广大干部职工在休闲娱乐中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领悟廉洁文化内涵,开启崇廉践廉心智,培育廉洁从业情怀。

二、内化于心,打造“廉洁邢煤”心智文化

邢台矿将廉洁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党建工作整体规划,与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通过开展廉洁文化“六进六上”活动,构建了全方位的廉政教育格局,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拒腐防变能力。在矿领导班子和全矿科级干部广泛开展了“读廉文、思廉洁、修官德、养正气”活动,通过定期“述廉”、民主“评廉”、自查“报廉”、民主生活会“谈廉”活动,实现了廉洁文化“进班子”。制作廉洁格言桌牌、廉政警示卡,领导干部廉洁从业承诺,观看警示教育片,发送廉洁倡议书及廉洁短信等活动,实现了廉洁文化“进机关”。开展了支部书记授廉政党课比武活动,规范了区(科)务公开,每月将职工出勤、工资分配、奖惩情况等全部纳入区务公开的内容,设立了供应科、机电科、机修厂、煤销科四个基层单位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点,统一配备了“廉政书橱”和投影仪,订购了廉政书籍和光盘,建立了“廉政读书角”、“影视角”,实现了廉洁文化“进基层”。从关键岗位人员的岗位标准和岗位责任制着手,编印了《领导干部从业规范岗位勤廉标准手册》,规范了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的廉洁从业行为,强化了制度在廉洁从业方面的约束力,实现了廉洁文化“进岗位”。组织文艺宣传队深入社区,创作表演反腐倡廉文艺节目,实现了廉洁文化“进社区”。全矿科级对上领导干部的家属签订了《家庭助廉承诺书》,定期召开家属座谈会,积极组织开展家庭助廉活动,将亲情文化融入廉政建设,实现了廉洁文化“进家庭”。

三、固化于制,打造“廉洁邢煤”制度文化

邢台矿注重加强对反腐倡廉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和研究,把廉洁文化建设成果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始终坚持。编印了《邢台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工作手册》,把权力运行前、中、后三个环节联为一体,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闭合的权力行使监控链条,实现了惩防机制建设的一个新突破。进一步完善了《反腐倡廉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廉政责任进行细化,考核到人。全面开展了廉政任前谈话、诫勉谈话、警示谈话。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考评体系,将廉洁文化纳入矿绩效考核体系中,同步考核,确保反腐倡廉建设责任制落实到位。实施了领导干部廉政抵押金制度、对基层单位办事员和二级财会人员建立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并在公司率先推行了《基层单位活动资金的使用管理暂行规定》,解决了围困基层单位多年的实际困难,维护了职工利益,增强了干群关系。

篇8

关键词:特色制度文化 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272-02

为了加快企业改革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安钢股份公司第一轧钢厂顺应科学管理发展趋势,本着“传承安钢文化、符合一轧实际、彰显文化特色、注重实践创新”的工作思路,主动向特色文化管理转变,努力培育企业文化新格局。通过有效载体,融合层次推进,创建以优质产品、文明环境、品牌信誉集中体现的物质文化;注重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注入现代管理理念,构建特色制度文化;倡树社会公德,规范层次行为,恪守职业守则,建设文明行为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与个人价值实现紧密联系,催生团队合力,培育特色精神文化。企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企业凝聚力、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一、以精神文化为主体,正面突破,培育特色精神文化,催生团队合力

1.紧密结合实际,凝炼文化理念,培育特色一轧精神文化。在创建一轧特色文化的过程中,一轧厂紧密结合实际,拓展延伸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着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归纳总结出了《一轧厂文化理念三十条》。用企业核心价值观统一职工思想,继承发扬“拼搏进取,敬业奉献”的安钢精神。在公司“同心聚进、缔造恒远”的主体价值观指导下,用“真诚、奉献、精益、俱进”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职工,把“鼎立中原,争创一流”,建设千万吨安钢集团的企业目标,与老厂要做新贡献,把一轧建成一流轧钢强厂的目标结合在一起,鼓舞激励职工在改革发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个人价值实现同企业愿景联系在一起,塑造培育了“学习、创新、奋进、争雄”的企业精神,倡导“与企业一起成长”、“同舟共济、共勉共赢”的理念,努力追求人企合一,目标同化的完美结合。按照“严谨务实、诚信高效”的安钢企业作风,强化制度管理,努力打造“严高细实恒”的一轧工作作风。制定车间、科室、专业、岗位管理理念、愿景。通过文化理念上墙,每日班前文化理念宣誓,特色文化理念培训、宣讲、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向职工宣贯组织文化理念,逐步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愿景的融会趋同,不断注入精神动力,激发企业活力,进而催生团队凝聚力。

2.坚持以德育人,诚信教育,提升团队合力,建设和谐职工队伍。在特色文化创建过程中,一轧厂把加强“三观三德”教育和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为重点工作之一,以“服从大局,融入集体”,“人人都是一轧形象,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团队理念引导职工,发扬团队精神,提升团队合力。以“对组织、对同事、对朋友,真诚坦率、谦虚宽容、表里如一;对一轧、对工作、对用户,认真负责、说到做到、恪守信诺”的诚信理念,教育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努力成为现代企业新型高素质员工。以“以产品代表人品,用人品打造精品”,“要轧名品,先正人品”的产品质量理念,教育职工用一流的人品打造一流的精品。近几年,随着一轧厂内部改革步步深入,改造发展不断升级,新技术应用连结硕果,管理创新亮点不断,指标刷新屡破记录,生产效率几度翻番。在“今天的优秀就是明天的起点”企业口号鼓舞下,干部职工团结一心,以主人翁高度负责的精神状态,“以高出组织标准,超额完成工作目标”的自主管理意识,用心尽力工作,奉献聪明才智,到处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洋溢着文明和谐的企业氛围。严冬下水救出落水少年,临危不惧勇斗盗贼,捡钱包千方百计等失主,慷慨解囊助病残,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正气张扬,人气旺盛,文明向上蔚然成风。

二、以制度文化为依托,创新管理,打造特色制度文化,增强导向约束功能

1.确立文化管理思想,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制度文化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一轧厂借鉴标准化管理要素,采用先进管理思想和模式,对所有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审核、修订、完善,注入现代管理理念,溶入文化内涵,体现团队意识,建立起融部门管理职责、管理标准、奖惩考核、行为规范、价值追求等内容为一体的文化管理体系。创新拓展了涵盖七个创新创效、质量提升、专业管理,企业文化、政工安全多个系列共十一个模块,200多个管理文件、两千余条款文化制度体系。系统编制了全厂39个工种、273个岗位的岗位/职务说明书。每一专业管理体系,均围绕生产经营重点,明确各子系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细化分解责任,形成了以文化管理体系为主体,以管理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为两翼的管理制度体系。在各级管理层树立了完美执行力理念,增强责任意识,大力倡树“没有任何借口,反对推诿拖延”,“把发现不了问题当做最大问题”。明确管理责任制公式:“开会+不落实=零,布置工作+不考评=零,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和执行”,按照职责要求进行考核,以过程管控质量,确保整体输出最优。使一切管理行为纳入了“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程序化中,从制度上体现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天天抓落实、事事要落实”的一轧厂工作精神。

2.开展管理评审,实施目标绩效考核,提升管理创效能力。为了强化管理,一轧厂提出“对管理的管理”、“管理不纠错就是不作为”的理念,从制度入手,每月一检查一考核,每半年开展一次对全厂各生产、辅助车间和专业管理科室进行系统管理评审。主要对车间、科室生产经营业绩、专业管理水平、管理制度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职责履行和作用发挥、工作质量高低、效果好坏,进行系统评审,从而识别管理薄弱环节,确立改进目标。通过实施管理评审,促进被评审单位更新管理观念,提升管理标准,增强管理责任、激发管理活力。坚持制度创新,引领制度升级。在全厂引入目标绩效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督查,建立起“工作有计划、实施有方案、落实有考核、改进有验证”的“四有”绩效考核新模式。按照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运营层面和基础管理、学习成长层面“四维”主体框架,运用“平衡计分法”考核模式,优化融合关键绩效指标、工作职责履行、过程管理质量等考核要素,系统量化各部分管理层职责,制定出《一轧厂企业文化建设五年目标规划》。各单位每月上报计划,月末对计划进行落实总结,考核部门追溯,个人管理痕迹和绩效展示上报给主管领导,逐级评价,实行工作日逐级审阅制度。厂部按照制订的考核标准,运用绩效测量、痕迹管理方式方法,追溯验证工作质量和目标绩效完成效果,形成了制度与措施、激励与约束互为补充、互为基础、因果对应、逐级支撑的链式经济责任制考核体系,有效激发了全厂干部职工的责任感,促进了工作绩效的全面提升。

3.推进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有机结合,逐步打造特色制度文化。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只有得到职工的认可,自觉接受并身体力行,才能上升为制度文化。一轧厂在建设制度文化时,大力倡导“管理讲制度、办事讲原则、工作讲程序”的科学管理理念,注重管理制度与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培育核心价值观,联系安钢改革发展,把制度文化建设与“建设精品高效棒型材基地,建设现代化新安钢”的企业目标紧密相联系,得到了职工普遍认可和赞同。几年来,先后建立竞争上岗、优秀科技人员考评选拔、管理评审、目标绩效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较好地体现了制度的公正、公平性。各项管理制度的出台、创新、优化、升级,都是按照集体决策上下反复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后公布实施。在制度建设和执行中,始终坚持工作关系高于个人关系,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坚决务求实效。运用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最大限度体现刚性制度与柔性管理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文化力的作用。严格执行制度逐渐形成自觉行为,规则意识普遍养成。车间交接班自觉排队,晨誓宣讲,会议、做操列队入场等,制度文化力产生了日益明显的作用。

三、以规范行为为标准,倡树实践,营造特色行为文化氛围,推动职工素质稳步提升

1.建设行为文化,培育一流职工队伍。多年来坚持素质教育,学习遵守公民道德,开展三观三德教育,培育“四有”职工,努力推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一轧厂实际,经过问卷调查、讨论、分析整理,总结提炼出了以做人、待人、公德、学习、工作、团队为主要内容的《职工行为准则》。区分不同岗位,从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生产操作人员、辅助生产人员和综合服务人员五类群体,总结提炼出以职业目标、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职工职业守则》,并在全厂倡树实践。扎实开展“六树五要十不准”活动,职工道德情操、思想境界、文明水平不断提高。全员行动,共同参与,为建设企业行为文化、规范职工行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认真履行岗位规程、守则,注重职工素养良好养成。按岗位分类、分层次建立起《一轧厂岗位人员行为规程和守则》,全员认真自觉履行。车间还结合自身特点,依据岗位守则,紧紧围绕尊重人、爱护人、培育人、教育人这一主线,注重从文化角度研究分析职工的各种需要,特别是精神需求,通过奖励、表扬、情感交流、人际沟通、群体活动、参与管理等多种形式和手段,为职工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职工的交往、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得到满足,达到了人企合一、目标同化、价值提升的全新境界。倡树实施岗位人员排队进出车间、准军事化管理,职工遵纪守规行为自觉养成。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行为展示文化。职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天天抓落实,事事要落实”,营造出一种高昂向上、生机勃勃、开拓进取的良好行为文化氛围。

3.创新安全、设备、技质专业文化理念,营造文化氛围,打造一轧特色专业文化。一轧厂管理体系紧紧围绕厂部方针、目标,以层次管理为主线,以细化分解职责为切入点,明确各工作方针、目标,从而使各体系在弘扬企业管理文化,支撑厂部方针、目标的基础上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安全管理与国际先进的OHSMS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接轨,倡树职工安康理念,强化物的本质化安全支撑效应,预防、教育、管理三位一体;技术质量管理全面贯彻2000版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以满足顾客要求,持续提高产品质量为永恒主题,以技术支撑生产,以技术进步带动企业发展;生产管理创新植入最佳的要素配置与最低的生产成本双赢管理新思维,全力促进生产运行经济、高效;设备管理融设备、计量、能源三个专业管理为一体,全面确立设备预知预控经营型管理思想和操检合一管理模式,强化和突出设备管理由事故处理型到隐患治理型向全面预防的管理转变;环境保护以贯彻ISO14001管理体系标准,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为目标,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知识型职工为重点,整体推进全员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培育储备企业发展优势;物资管理创新管理机制,以严谨的计划、最优的质量、最低的储备、及时的供应为目标,建立物流有序、顺畅闭环的物资管理网络;政工管理力求实现先进管理模式与政治思想工作的高度融合,以建设一轧特色“四有队伍”为目标,为生产经营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行政管理创新完善职工行为规范,倡导以服务生产超越期望的全新观念,构筑起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新型管理综合制度。

四、以物质文化为载体,整合资源,凝聚队伍,构筑富有生命力的特色文化生态环境

1.倡树文化管理思想,整合资源,发掘潜能,提高企业贡献能力。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树立“超越自我、合力图强”的企业理念,明确“打造行业驰名品牌,建设精品高效棒型材基地”的企业目标。坚持“品种、质量、效益、效率、安全、清洁”大生产理念,全力组织均衡高效精益生产。为了树立“精心创造完美”的质量观,坚持“用产品代表人品,以人品打造精品”的质量理念,从强化质量意识入手,健全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优良立品,诚信树牌”,努力创保螺纹钢品牌信誉。主要产品多次获国家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国家免检、中国十佳”称号。正确处理责任、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责任光荣,必须倾尽全力去承担”的文化理念,充分发挥老厂增产创效、降本创效、质量创效能力。在安钢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时期,主动为公司承担压力,为建设现代化新安钢提供有力的效益支撑。开展“树强厂意识,塑棒型品牌”活动,以品种创新、指标创优、管理创效为重点,推行“生产组织精益化、生产控制精确化、生产管理精细化”“三精”生产组织,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做到减产不减效。服从公司效益最大化目标,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安排,充分体现了一个老厂在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的贡献与责任。

2.以人为本,建设绿色生态文明企业。一轧厂坚持以职工安康为本,力争做到“凡是有人工作的地方,就要争取变成最安全、最舒适、最美丽的地方”。以推行实施8S管理为契机,通过“整理、整治、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自检”八个阶段的循环运作持续改进,提出了“争创集团公司8S管理标杆单位”,实现“现场管理可视化、制度执行标准化、过程管控程序化、员工行为规范化”的8S管理推进目标,先后对三个主要生产车间、五个辅助生产车间生产现场及办公条件进行8S治理。8S管理“每周一检查、一通报,每月一公示、一考核”,与开展“8S红旗竞赛、定点摄影前后比对”相结合,形成了“全员参与、全过程支持、全方位覆盖”的立体式督促保证体制。通过落实现场细微细节,营造“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环境,从根本上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减少了打扫卫生的频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失误浪费,营造出了“人造环境、环境育人”良好氛围,实现了人的行为规范化,事的先后流程化,物的摆放标准化,厂区环境因地制宜实施绿化美化,面貌焕然一新,多次被省市评为园林建设先进单位。绿色生态园林企业逐步形成,呈现出了树木郁郁葱葱,花草争相斗艳,金鱼畅游水中,白鸽飞翔蓝天的人文和谐景色,构成了绿色安钢、和谐安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安钢第一轧钢厂企业文化内编

[2] 徐玉英,张予峰.以文化管理为契机的目标绩效激励机制[j].人力资源管理,2012(4)

篇9

【关键词】西安;历史文化遗迹;城市景观

1前言

城市文化景观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2提出的一个概念,并被正式列入到世界遗产当中。城市景观主要的侧重点是:地域、历史、文化以及具有特色的城市改造和再现。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无论是内在的精神文化还是外在的街道建筑,也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然而在我国拥有深远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的文化遗迹却在某些时候成为了城市设计的最大阻碍,因此,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城市的改建成为了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课题当中的城市建造和改建主要问题。这自然也是历史古都西安所在面临的问题,这座独具特色的自身发展历史,城市的设计是主要部分,但是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本文将如何在城市设计当中维护历史文化遗迹,又如何在文化历史遗迹当中发展城市设计等问题作为主要探究对象。

2对西安历史文化景观和遗迹的探究

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与另一个城市的独有的特色文明,其一般包括:艺术作品,风俗传统,学术思想,工艺技术,文学著作等人类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是一个城市对于文明的记忆,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的表现,是城市景观以建筑的形式对历史的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中许多的历史文化已经慢慢消逝了,许多历史遗迹需要修复还原,例如:西安的城墙是我国至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城墙,在明代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经过西安改造和开发,成为了西安城市官的代表性建筑,还有小雁塔,寒窑遗址公园,大明宫等一些经过原地遗迹修建的休闲娱乐场所和主题公园都成为了西安城的独特历史文化景观,可以看出在西安的城市设计和改造中,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被保护,只有通过修复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运用现代的景观建筑观念来设计,以景观讲述历史表示场景,才能够让前来参观的人对城市的文化传承有很深入的了解,了解不一样的历史故事和文化。

3西安历史文化背景及现状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风貌的形象,是一个城市提搞精神品质的最佳辅助,西安是一个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遗迹颇多的城市,身为十三朝古都,历经周、秦、汉、唐两千年岁月历史的冲刷和演变,依然能够看见留存的建筑风格和风俗文化。因此在西安城市景观的设计上,要以其特有丰富历史文化、自然天赋、大气的人文精神以及目前城市基本情况和客观的发展规律为前基础,将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民众环境,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为目的,在创造、保护、展示的基础上将西安打造成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在国际旅游特色与历史特色的大文化背景下,西安定制了统一计划改建设计,即在发展现代建的筑理念当中坚守文化传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修复古城墙,改建护城河,将汉唐格调的园林景观设计进行构建,在地面上改造鼓楼广场,将商业空间置于负层,这是西安风貌设计的基础定位与重点保护。并在其遗迹保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改造南大街商业街,西大街商业街,保护和开发大雁塔曲江桥的旅游区等工程,将修复和改造设计贯穿于整个西安城市,设计出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现代建筑,例如对汉城湖,大雁塔南北广场,大唐芙蓉圆,唐城墙遗址公园的开发设计,充分展现了秦汉古韵的城市文化景观,收到社会的一致赞赏。

4探究历史文化遗迹在当今城市景观运用

因受现今环境的不佳以及城市的快速变化与改建等影响,人们开始着重保护自身生活的城市,面对城市中历史遗迹的修复和改建。不管是技术上的问题还是文化传承的问题都是设计者多多考虑的方向,因为这不只是一个简单历史修复与保护,而是一个城市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层面,是城市风貌、物质空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城市内在特色的物质表现,在时代的不断更替当中,西安城市景观一直在努力探索城市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的问题,例如西大街城隍庙改造项目,具有六百多年沧桑的城隍庙,一直都是道教的胜地,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随着时代历史的迁移,逐渐被各种商店百货占据,于是在2003年3月份,西安市政府出巨资把庙中的商业区迁移出去,将庙回归历史,交由道教协会。跟随对西大街改造工程将城隍庙做了全方位位的重修规划,修复了城隍庙当年的英姿,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景观,设计的元素在总体上是按照改造、恢复的新颖思路来实行,将道家文化元素和古建筑的抖拱结构作为主要表现文化景区,西大街的大牌坊与山门便是新景观表现。截止日前,其项目工程已经竣工,西大街标志性建筑除了改造设计的大牌楼和山门作为“点“单体之外,还恢复了周边历史环境基调,从风格色彩、街坊形式以及高度体量等方面和钟鼓楼的广场相互呼应,完成了城市景观对历史遗迹维护的要求,成为了西安古城一道靓丽的景点。除了西大街城隍庙改造外,在西安还有天郎大兴综合设计的项目。此项目以公寓、商业、住宅等多种业态的融合开发,继承了汉文化的精华,将文化建筑的风格作为城市区域建造开发的助推器,其设计旨在建立休闲娱乐、商业居住等特色主题,在园林的山、水、屋、树等元素中巧妙将汉代元素融入其中,深刻体现了设计师对历史文化的探究。总而言之,历史文化遗迹的恢复与改造是城市景观设计主题的主线,通过继承设计将历史文化景观激活,体现出城市深沉而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有因时代变迁而发展的城市景观,要学会将二者灵巧运用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就像西安一样设计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用城市景观表达历史文化遗迹,让历史文化遗迹与城市景观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詹秦川,王婕弘.大尺度空间下大明宫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体验性探究[J].艺术评论,2016,14(9):172~174.

[2]徐晓晨.大尺度空间下大明宫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体验性探究[J].现代园艺,2015,22(24):179.

篇10

关键词:长沙;历史建筑;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修缮

1 缘起

长沙有很多历史名区,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景观价值,形成了特殊的历史文化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要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或建筑群体进行保护,另一方面面对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城市化,长沙发展的速度和态势确实已经异常迅猛,一些历史文化建筑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消逝。发展与保留,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与历史积淀的碰撞所必须要选择的问题,追寻长沙历史文化建筑的足迹,以探究历史文化保护现状寻求保护对策是我们现阶段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2 保护历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新的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在建设新的同时,保持和维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新的发展阶段性的时间到来之时,长沙市已经认识到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逐步加强对旧城区的改造力度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在未来长时间内将加速旧城改造,实现文化保护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长沙是国内很有特点的文化历史名城,所以在日后的改造建设中要保持古城的传统特色。不能完全学习西方的风格进行改造,要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底蕴融合到城市建设中。在开发的过程中加强保护,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忘传承,凸显城市特色,发扬古城特点,最大限度的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

3 保护历史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沙市的发展速度开始变快,并且长时间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建设主要以扩大城市规模和过度追求产值增长为目的,在建设的过程中拆扒了很多历史文化建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却对一些传统历史文化建筑造成了损坏,这其中还包括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却以丰富的历史建筑文化积淀作为代价。历史文化建筑的消失,失去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古代建筑,其中包含了历史建筑所代表时期的深刻历史与文化传承,以及古老精神文化精髓对现代人的精神熏陶与培养作用。随着历史文化建筑的被消失,长沙这座古城已经不复“古老”,其城市发展的定位已经名不副实。所以说,为了避免历史文化建筑继续被破坏,我们要加强对其的保护和建设,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4 长沙的地理位置及其建筑风格特色

长沙是国内有名的历史名城,素有“楚汉名城,革命胜地”之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形成特殊的城市格局。长沙市西屏岳麓,东绕浏河,橘子洲横贯湘江中心,在古代就形成以山、水、洲、城为主要形态的城市格局。长沙市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这些区域都是具有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长沙小西门在长沙的旧城区南部,太平街历史文化名街就位于小西门区。整体呈现出旧城区特点,区域街区布局比较完整。这里的历史名建筑像破予街,金线街,太平街,火宫殿,杜甫江阁等都充分的体现出了传统的风格。从小西门地区建成开始,就一直是长沙的重点商业区域,居民众多,在解放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变化中一些街区的历史形态依然有所保留,依然维持了一定的历史特色。太平街是目前长沙市比较有名的文化街区,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解放路口至五一大道湘江东岸。以太平街为轴线西侧的街巷有金钱街、孚家巷、马家巷等;东侧的街巷有大傅里、江宁里和细牌楼等。这个地带从古至今一直是汇聚人群的繁华商业区,在清代时期,政府为了保证货物和居民出行的畅通,与小大西门之间开了太平门,至此开始有了太平街。

经过历史的沉淀太平街已经不现往日的繁华、斑驳的街区,陈旧的历史,成为了他改造的必然原因。经过对太平街进行尊重历史实际情况的改造之后,它重新焕发出了新的魅力(如图4)。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核心区域是从沿太平街(北起长沙食品城,南至金线街口)、马家巷(东起太平街,西至卫国街)、孚嘉巷(东起太平街,西至长沙港务招待所)、西牌楼(西起太平街,东至三泰街)、太傅里两侧传统民居集中的区域。依据太平街的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以及主要的环境特点,现在将太平街的整体框架形成“五街三片一点”的结构区域划分,即以五条特色街道串起来的三片传统居住街坊(如图5)。

“五街”包括,太平街传统商业街、金线街传统风貌街、西牌楼传统餐饮街、马家巷和孚嘉巷传统居住巷。“三片”是说,马家巷孚嘉巷传统居住街坊:以马家巷、孚嘉巷为中心,东面到太平街,两面到卫国街,南到金线街的以传统居住风貌为主要特色的地块。三泰街传统居住街坊:此居住街坊位于太平街以东,西牌楼以北,三泰街以西。太傅里传统居住街坊:此居住街坊以太傅里位于太平街以东,西牌楼以南,西兴街以西。“一点”是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贾谊故居。

从太平街附近的古建筑历史特点到经历改革到现在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文化风貌可以明确,一些历史建筑经过变迁改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政府改造产生了相应的变化,长沙市其他区域也一样有很多改造性的变化。

5 长沙市历史性建筑及古城格局保护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