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的病因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亚健康的病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亚健康的病因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71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53―02

牙龈由于受到全身血流供应增加的影响,而使牙龈变软、增厚,刷牙时易引起牙龈流血,口腔疼痛感。妊娠期睡液分泌的增加,加上围绕牙齿边缘的牙龈增厚、肿胀,进食后若不立即漱口,饮食碎屑堆积填塞在牙缝、牙龈边缘,容易造成细菌感染发炎[1]。有文献报道,牙龈炎患病率为60.9%,孕早期为50.7%,孕中期为59.7%,孕晚期为70.2%,软垢及牙结石发生率分别为83.4%、79.2%,孕妇中有正确的刷牙方法及习惯者9.9%,懂得口腔保健知识者8.6%,有口腔保健意识并主动要求做口腔保健者仅占2.3%[2]。妊娠期牙龈炎一般在怀孕三个月左右时发生,分娩以后症状就可逐渐消退,所以称其为妊娠期牙龈炎。临床症状为全口牙龈炎,尤其是牙间肿胀明显,色暗红、发亮、松软,严重者可能有溃疡和假膜形成。有资料显示严重的妊娠期牙龈炎能引起胎儿出生后患先天性心脏病。因患严重牙龈炎是导致孕妇早产的原因之一,拔牙也容易引起流产或早产。

1 一般资料

自2007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经妇科会诊,诊断为

“妊娠期牙龈炎”的孕妇共38例,年龄为18~35岁,平均年龄23.6岁。

2 健康教育内容

2.1 疾病知识的教育

妊娠期体内雌、孕激素增多使牙龈血管发生变化,加上围绕牙齿边缘的牙龈增厚、肿胀,进食后若不立即漱口,食物碎屑积填塞在牙缝,牙齿边缘,容易造成细菌感染发炎,外加其他因素作崇,像不注意口腔卫生、有牙垢沉积、牙齿排列不整齐或张口呼吸等原因都引起牙龈炎。

2.2 加强口腔卫生宣教

提示孕妇及家属要注意口腔卫生,重视自我口腔保健。

2.2.1 指导孕妇进食后立即漱口和刷牙,并应用牙线清除牙缝中之食物碎屑,清除食物残渣,尽量避免碰伤牙龈。

2.2.2 指导孕产妇选择软毛刷刷牙并教导正确的刷牙方法。每次进食后都应刷牙。使用软毛牙刷,顺牙缝刷牙,清除食物残渣,尽量避免碰伤牙龈。

2.2.3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如牙龈炎红肿、增生肥大、牙龈袋溢脓时,可用1%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冲洗、局部放药、漱口等方法,避免口服用药及避免接受X线照射。

2.2.4 要指导准备怀孕的妇女首先在确定准备怀孕之前,到口腔科请医生帮助作全面的口腔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清洗牙齿,已达到预防的目的。怀孕之后定期口腔检查,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都要及时进行口腔检查,以及时获得必要的口腔保健指导,使已有的口腔疾患得到及时的预防和治疗。

2.3饮食指导

2.3.1 指导孕妇进平衡膳食,以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饮食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等。还应适当摄取丰富的蛋白质和足够的钙 。

2.3.2 挑选质软、不需多嚼和易于消化的食物,以减轻牙龈负担,避免损伤。多食富于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尽量避免刺激性食物预防措施。

2.4 做好心理护理

要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心情愉快。这样,既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又可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对预防和治疗妊娠期牙龈炎有着重要作用。

2.5 指导要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次刷牙不少于3分钟;饭后3分钟之内刷牙,3个月更换一次牙刷。

3 健康教育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健康指导收到了显著效果,凡已进行健康教育的妊娠期牙龈炎病人减轻了病人的思想负担,通过宣教使护患关系更加密切,提高了病人的信任感。

4 体会

通过妊娠期牙龈炎孕妇妇产科和牙科共同指导、共同宣教,提高了病人对疾病认识的同时也促进我们去不断学习,开阔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在健康教育中加强了护患交流,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关系,使病人,护理人员双受益。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 亚健康作为当前医学科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对于亚健康的相关研究表明亚健康人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从国内来看,中国医学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达70%;从国外来看,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表明,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约占人群的75%。据报道,青少年颈椎病的患病率已达10%甚至更高,而青少年中以大学生患颈椎病最为突出。笔者就有关亚健康与大学生颈椎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综述主要从国内外亚健康研究现状和从病因病理、保守治疗两方面对大学生颈椎病做一介绍。通过保健体操这一功能性锻炼方法对颈椎病进行干预,来缓解大学生颈椎疲劳和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 亚健康 大学生 颈椎病 保健体操 研制

一、亚健康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2000年-2016年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亚健康概念”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共获得相关信息32784条。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提出亚健康是一种人体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状态。从大量研究者的文献中得出,目前,亚健康的概念及相关研究仅限于我国学术界,“Sub-health”还没得到世界的认可,国内亚健康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中医学范围,亚健康是属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而通过查阅国外文献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对“亚健康”研究很少,美国研究者将这种状态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并制定了CFS诊断标准。尽管世界各国学者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研究工作,但是至今对亚健康状态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亚健康”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式”名称,其主要研究内容仍以CFS为主。

二、大学生颈椎病病因病理

唐汉武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大学生颈椎病病因多由于长期伏案学习或长时间使用电脑,加上姿势不正确,枕头过高过低等,屈颈过度,日积月累,使颈椎的关节囊、椎间韧带松弛,颈部肌肉张力改变,颈椎的动静力平衡失调,削弱了对颈椎的支撑与保护作用,颈椎因此而逐渐出现生理弧度的改变,进而引起颈部解剖学和组织学的改变,即颈椎生理弧度改变一生物力学综合性失衡的恶性循环。张先发等曾发现我国高中学生中,坐姿合标准者占学生总数的46.8%,其他大部分为近距离坐姿,左右偏者次之,凡此皆可导致颈椎动静力平衡失调,导致出现颈肩部的不适,甚至最终出现颈椎曲度的改变。周万勇等通过对60例颈部不适青少年患者颈部X线片分析,大部分患者有颈椎曲度轻到中度异常,且患者临床症状随曲度异常的加大而加重。张先发川等通过对100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X线片分析,发现52%的患者有颈椎曲度改变,其中以生理曲度变直最为多见,不连续及后突次之,但与椎管无明显联系。

三、大学生颈椎病的保守治疗

由于大学生颈椎病多为功能性病变,故其经保守治疗多可取得良好的疗效,目前,颈椎病的保守治疗主要有中药治疗、推拿疗法、针灸治疗、理疗、保健体操等。其中,保健体操具有简便易行且具有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的特点,尤其是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具有其他疗法不具备的优势。孙海燕等采用“颈椎病前期调查表”及“颈部功能评价表”调查1252例18-40岁不同行业健康人群颈部健康状况,并将研究对象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和对照两组,用自行研发的颈部保健操对试验组进行干预,对持续推广应用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颈椎病发病呈不断上升且有低龄化倾向,在校大学生颈椎功能减退呈菱形分布,80%以上为不健康或亚健康人群,进行颈部保健操锻炼对改善颈椎局部症状效果明显。张茂狮等用自制的保健操对240例患者进行研究表明运用保健操后颈椎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与正常组对照差异明显。

四、总结

亚健康的定义还不十分明确,CFS与亚健康是基本相似的,其诊断标准也有待完善,大学生颈椎病与亚健康的关系还不十分清楚,二者可能高度相关,从亚健康的角度防治大学生颈椎病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从上述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保健体操对疾病及康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长期坚持进行适合自己的保健体操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然而,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体操进行锻炼却很少提及。在创编的保健体操方面,大部分的保健体操没有对练习规格进行详细说明,练习的动作也不是很全面,动作相对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动作名称偏向专业术语化,动作要领不够详细。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患者不能长期坚持练习和出现错误练习,从而影响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舒娜,张柔华,努尔夏提・尼加提,王晓东.高校学生颈椎病康复治疗与预防[J].当代体育科技.2012.34:21-22.

[2] 强刚,刘茜,潘道友,李涛,王小琴.大学生颈椎健康状况调查与颈椎病的防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03:222-224.

[3] 龙国强.太极拳对大学生颈椎病防治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223,205.

篇3

【关键词】 亚健康;疾病;中医诊断学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近年来有大量针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强调亚健康是无“病”,但同时运用中医理论中对“病”的诊治方法来治疗,这里的两个“病”实际是分别针对西医和中医而言,研究中多有混淆。笔者现从中医“病”的概念和西医“病”的概念着手,探讨亚健康状态与两种医学体系中“病”的关系,以便准确界定亚健康状态,继而对其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1 中医学理论中“病”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认为阴阳平衡为健康,称健康人为“平人”。《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平人者,不病也。”因此,在中医理论中,健康人就是没有病,有了病就是不健康。疾病是与健康相对而言的一个笼统概念。

1986年3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证候规范学术会议上给中医学的疾病概念提出如下定义:“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正邪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症状和各阶段相适应的证候”。

2 西医理论中“病”的概念

《辞海》在对疾病的解释中提到:“疾病是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损害和人体对抗这些损害的防御代偿等作用的矛盾。”目前西医教材中通常将疾病的概念概括如下: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的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使“自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的障碍。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病理性变化,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可以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特别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1]。西医是以病理、组织结构改变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各种疾病通过医生询问病史、诊察患者,进行物理、化学、生物或其他检测手段可以得到阳性结果。如果这些方面都无法检出阳性结果,就不能确定为某种疾病。

3 亚健康的概念

1996年,我国学者王育学提出了“亚健康状态”这一概念[2]。目前,中医界研究使用的诊断标准主要根据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3]。该指南在亚健康的综合评定流程中认为,“如果存在目前医学上不能解释的症状表现,且持续3个月或以上者,可判定为亚健康”,“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4 亚健康状态无西医的“病”

目前尚无“金标准”来直接诊断亚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界定是通过排除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而实现的。亚健康人群疲劳、体能下降、社会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不佳、各种身体不适症状等均可持续或间断出现。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但在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中却没有发现确凿的可以达到诊断程度的疾病证据,于是通常不能做出西医的疾病诊断。

迄今研究中制定的诊断标准,均是基于通过西医诊断方法来排除疾病。于氏等[4]主要通过病史排查和生理生化检查如胸部透视、心电图、生化、CT、肝功能等排除疾病状态。刘氏等[5]亦是通过统一体检的方法排除疾病。体检项目包括血尿常规、血脂、血糖、乙型肝炎病毒检测、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等,由医院体检中心医师负责排除疾病诊断,其主要根据仍然是实验室等检查。由于目前临床物理、化学和其他实验室等检查仍然是支持西医有关疾病诊断主要项目,因此,亚健康的无“病”状态,实际指的是排除西医明确诊断的疾病。在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医学重视的是病,对健康的认识就是无病。即凡是不能明确诊断出疾病的就是无病,无病等于健康。

《阿拉木图宣言》中指出,健康不仅是人体的生理健康,而且必须包含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都处在一个较完满的状态[6]。在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这就使原来的“健康”人群范围缩小,虽然不能诊断为疾病,但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中“不完满”的人群被从“健康”人群中剥离出来。

之后,由于思想观念更新,人们对于自身的关注已经由“是否有疾病”转移到了“是否健康”的层面。人们追求完美的“健康”使健康的范围不可能再向外扩展。而随着新技术、新仪器的应用,疾病的范围却不断扩大。目前疾病的诊断依靠患者自觉不适后就医,医生搜集症状资料,进行临床体格检查和各种影像、生化实验室检查后得出诊断。由于常规体检的广泛普及,大量更先进、更精细的设备不断进入医学领域,使疾病更易被诊断出来,由此疾病的内涵不断被充实。因此,在原有生物医学模式下,人群只分为健康和疾病;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亚健康人群从健康人群中被剥离出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部分新命名诊断的疾病人群又将从亚健康人群中被筛检到疾患者群。

5 对亚健康的中医辨识

5.1 亚健康人群中一部分是“欲病”

《千金要方》云:“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所谓“苦似不如平常”,正是亚健康状态的典型表现——虽然有不同于平常的不适表现,但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却又都未见异常,或达不到疾病诊断的标准。师氏等[7]认为,根据孙思邈将疾病的发生过程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亚健康状态应该属“欲病”层次。它不是无病,而是已涉及人体自我稳定平衡系统的失调,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已病”的层次。因此,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凭症状体征不能明确辨为某种疾病的,应属中医之“欲病”状态。

5.2 部分亚健康人群可辨出中医的“疾”或“病”

从中医学角度考虑,只有“阴平阳秘”的“平人”才是健康人群,除“平人”外都是不健康的。亚健康人群源自中医的不健康人群,这与“亚健康源自西医生物模式下的健康人群”是截然不同的。《说文解字》云:“疾,病也。”疾病缓急微甚有别,疾是病的轻浅阶段,病是疾的沉重阶段,即《辞海》中所说:“疾甚曰病。”可见,中医的“疾”作为病的轻浅状态可能症状很少,或是很轻,但只要是阴阳不平衡,就已经不再是中医理论中的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机体已经出现了气血阴阳的不平衡状态,有病因病机可究,当满足中医疾病诊断标准时即可诊断为“病”,因此,亚健康可以有中医的“病”。中医“病”的范围自古以来在不断拓展,甲骨文中已有疾首、疾目等20余种,至《内经》已有200多种病名。中医的疾病很多不能与现代医学中某个疾病直接对应或达到其诊断标准,如虚劳、郁证、健忘等患者在常规检查中很多都没有阳性指标,无法诊断为现代医学的“病”。目前国内治疗亚健康多用中医方法,对亚健康者实施个体化治疗,使其重归“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6 讨论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于健康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都以“完满”状态作为健康。但对疾病的认识差别很大。中医是排除式的,不健康就是有病,即亚健康人群源自中医理论模式下的“不健康”人群;西医是纳入式的,必须满足疾病诊断标准才是疾病,即亚健康人群源自西医原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人群。因此,亚健康是“无西医的病”,但可能“有中医的病”。

现代医学强调组织形态、器质性病变;中医学强调功能,重视患者自身感受,并不否认疾病发生时体内出现了物质性的改变,只是这一“物质性”着重在“气血阴阳”。中医辨证时,看重的是患者的主观感觉和体征,通常不依赖于仪器检查,因此,即使没有任何影像或微观指标异常,依然可以辨证施治、立法处方,即中医“辨证”不需建立于现代医学“疾病”的基础上。

病证结合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即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中医理论中有“异病同证”之说,但某一证候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在不同的疾病中亦有一定差异。由于所处病种不同,其证候表现,特别是针对病位的症状或体征一定有所不同。如嵇氏等[8]分析1982年1月-2000年10月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献118篇,发现肝郁脾虚证存在于精神科、神经科、心血管科等多系统疾病中。吴氏等[9]应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肝郁脾虚证最常见的5个表现依次是脉弦、胸胁胀闷、纳呆食少、舌苔白和神疲乏力。但在不同疾病中,肝郁脾虚证的症状表现可能不同。如泄泻肝郁脾虚证中“便溏泻”一定出现,而“腹胀”不一定出现;胃脘痛肝郁脾虚证则以“脘腹胀痛”为主症,“便溏”不一定出现。即异病可以同证,但构成同一证型的诸要素如主症、次症、兼证及舌脉等,在不同病种中主次地位是不一致的[10]。

由此可以推论,同一中医证候,在亚健康人群和疾患群中亦应有不同表现,可能表现在某些症状体征的有或无、某个症状体征出现的频次以及某个症状体征出现的严重程度上。这一观点尽管有待今后研究中、大样本数据的统计支持,但提示研究者应对亚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同一中医证候有无表现差异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 黄启福.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

[2] 王育学.亚健康状态[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

[3]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

[4] 于春泉,王秀莲,张伯礼,等.亚健康状态常见证候特征的判别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5):129-131.

[5] 刘保延,何丽云,谢雁鸣,等.北京地区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候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2):131-136.

[6] 杨 平,肖 进,陈宝珍.医学人文词汇精解[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240.

[7] 师建梅,袁世宏,李俊莲.亚健康的中医自稳调控干预措施[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6):55-57.

[8] 嵇 波,陈家旭,鲁兆麟.对逍遥散临床应用的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5):4-6.

篇4

【关键词】健康体检; 亚健康; 中医症候特征;成因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143-02

亚健康状态通常表现为: 疲乏无力、头晕、心情烦躁、忧郁焦虑、胸闷心悸, 失眠健忘, 精神不振,腰背酸痛等。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也早在《内经》中就已提出,症状是中医防病治病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拟从体检中的亚健康人群研究中医症状的特征和辩证分析,使之系统化、标准化,对亚健康状态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所有病例均为2007 年3月~2009 年6 月在禹城市中医院体检的人员。

1.2 方法:参照相关文献中亚健康状态中医症候特征调查问卷, 结合健康体检客人、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 广泛咨询中医专家, 自行制订中医症候标准。由中医师完成访谈调查, 包括中医四诊、症候诊断及健康状态诊断等内容。

1.3 亚健康纳入及排除标准[1] 纳入标准:符合亚健康状态诊断参考标准;年龄35~55 岁,愿接受调查。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患心脑血管、糖尿病、肿瘤等;患非重大疾病但需用药维持者;不愿合作者。亚健康状态诊断参考标准:持续三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工作;无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尽管有明确的具有非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诊断, 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

1.4 统计学分析:用SPSS 11.0 for windows 建立数据库, 将原始资料输入数据库并核查后, 对亚健康的症状、体征分布频次采用频数分布分析, 运用聚类分析研究中医症候分布规律。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共调查998 体检客人, 完成992 份有效问卷, 有效问卷占99.4%, 有效问卷中符合亚健康标准的有645份问卷, 占65.5%。其中男性284人,占44.0 %; 女性361人, 占56.0%。

2.2 不同症状发生频数见表1。

2.3 中医症候分布情况: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进行聚类分析, 选用系统聚类中的R 型聚类分析法, 进行类间距离用Ward 离差平方和法。可归纳为6 个症候群。见表2。

3 讨论

3.1 病因病机

3.1.1 情志失调: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极或持久作用,致使脏腑气血功能失常,称为七情内伤。《内经》对于伤及所应之脏又有具体的论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临床尤以心、肝、脾三脏失调多见。目前社会充满着竞争, 每天承受超负荷的工作量透支着体力、精力、情感, 由此产生过度的情绪变化, 如抑郁、恐惧、焦虑、悲伤、愤怒等而异常的情志活动,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症。郁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出现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等证。因为七情内伤发病的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而气机郁滞的形成多为肝气疏泄不及,失于条达所致,而出现目涩、心烦易怒等亚健康症状。所以情志活动与肝气关系很密切,肝气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林佩琴《类证治裁》谓:“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失条达易肝气郁结。何梦瑶《医碥》亦言:“诸郁源于肝”。

3.1.2 思虑过度: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遇事紧张,无事自烦之人,易劳伤心脾,脾气亏虚而体倦、食少;心血暗耗,心失血养;或饮食不节以致耗伤心血,脾气受损所致。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主神明,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引起疲倦、失眠等亚健康症状。

3.1.3 饮食劳逸:现代人喜静少动, 超负荷工作, 膳食结构不合理, 饮食劳逸失度等均可直接损伤机体, 影响机体功能。饮食以适量为宜, 过饥则摄食不足, 化源缺乏, 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而衰少; 过饱则超过了人体脾胃的受纳运化能力, 则可导致饮食阴滞, 脾胃损伤; 饮食偏嗜则会造成人体内某些营养成分的过剩或不足, 导致阴阳失调; 饮酒过度则伤脾胃, 湿热内生:都可引发疲倦、头晕等亚建康症状。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 全身虚弱; 过劳则损耗机体之气,气血失调。正如《素问•宣明五气论》云: “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脾胃论》云: “饮食不节则胃病, 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脾胃之气既伤……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3.1.4 肝肾不足:为七情内伤,劳伤精血,或房室过度耗损肝肾之阴所致。肾为先天之本,藏五脏之精,寓真阴真阳,为气之根;肝主藏血,精血同源。肝肾两虚常出现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疲乏无力,精神烦躁,精力下降等等亚建康症状。正如《类经》云:“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于精。”

3.1.5 体质因素:中医体质学认为,不同体质类型的人,体内阴阳气血盛衰不同,对致病因素的反应及发病的可能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受到某种致病因素的刺激后,是否形成亚健康状态,形成后能否发病,或是能够自行向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质类型。体质的差异是人体内在脏腑阴阳气血偏颇和机能代谢活动各异的反映。《医门棒喝》曰: “人秉质有偏胜强弱之殊。”而体质的差异决定机体抗邪的正气的强弱, 不利的环境和致病因素破坏人体生理平衡, 造成机体损害和功能障碍的邪气, 邪正相争, 导致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 失调未至病证阶段即为亚健康状态。

3.1.6 四时六气:四时指人类生存的外环境、气象等因素。正常的气候能促进人体的生命活动, 并使人体的生理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形成各种与之相应的生理节律, 健康的人必须“人与天地相应”。人体顺应四时即可安然无恙。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谓之六气, 若出现太过或不及, 非其时而有其气即成六。在季节交替之际, 人们会觉得不适应, 异常的气候变化则会引起人体阴阳、气血、脏腑、津液盛衰的变化而出现亚健康状态的症状。《内经》说: “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为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者, 万物之始终也, 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是谓得道。”

3.2 本次研究仅是关于亚健康状态征候因素及特征的尝试。结合聚类分析及频数分析,我们认为亚健康病位主要涉及肝、心、脾、肾, 主要证型有心脾两虚、肝郁脾虚、湿热蕴脾、脾虚湿蕴、肝肾阴虚、肝郁化火。症候特征分析目前文献所见[2], 不同学者基于自身对亚健康状态的不同认识, 制订了各自的辨证调治体系,本研究 与有关文献研究的结果相似[3]。

本研究采用病证结合, 遵守中医临床观察特点,设计症状、体征调查表, 收集亚健康人员四诊资料, 建立信息数据库,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其中医症候特点, 为该病中医症候的分类、病机的探讨和论治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中医药在调治亚健康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大样本的干预治疗, 筛选出有效的治疗手段或方药, 使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系统化,规范化, 疗效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保延, 何丽云, 谢雁鸣, 等. 亚健康状态中医基本症候特征调查问卷的研制[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 10( 9) :23- 28.

[2] 于嘉,谢雁鸣,等亚健康状态辨证初探[J]. 山东中医杂志,2006,7(7):438-440

篇5

【关键词】 体质学说;疾病预防;亚健康

The Effect of Constitution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Li Hong,Zheng Xiaowei,Song Hong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310053)

Abstract:According to Chinese constitutional theory,constitution is relatively stable,and on the other hand,it is changeable.Constitution does not only determine susceptibility and tendency to certain disease,but also the pattern,transmission and prognosis,and therefore it has great effect on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method.Thus correct differentiation of constitutional patter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Key words:constitution;prevention of diseases;treatment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的素禀之质,即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1]。《内经》“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体质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动态可变性,因而体质是可调的[2],这就使预防和根治疾病成为可能。

1 对疾病预防的影响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说。它表明中医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即“治未病”,从保护人体内在的正气出发以防御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它同时也强调内因是发病与否的决定因素,而这里所说的内因实际上就是人的体质。体质强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正气的盛衰,而正气的盛衰则是人体是否发病的决定因素。人的体质可分为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3],除了平和质为正常的生理体质以外,其它八种均为病理体质。而不同病理体质的差异性可导致个体对某些致病因素有着易感性。

1.1 为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 由于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决定了其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是长期存在的。如痰湿质易为湿邪所困和膏粱厚味所伤,气虚质易为外邪及劳倦所伤[4]。研究表明,鼻咽癌高危人群体质以单纯气虚质为特点,初诊鼻咽癌患者体质以热和瘀为特点,放疗1年后鼻咽癌患者体质以气虚质夹热、夹瘀及夹湿为特点[5]。现代临床研究也证实,过敏体质者往往对某些因素,如风寒、花粉、油漆、鱼腥虾蟹等过敏源具有易感性,而且不易治疗。由此可见,如果能改善人的病理体质,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或防止某些易感性或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也就是真正中医意义上的“治未病”。

1.2 为亚健康的治疗和调理提供了依据 《灵枢·百病始生篇》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说明人内在的体质虚弱是外邪入侵的病理基础。在同样外在因素下,体质强不易发病,而体质弱则易发病。由于体质状态决定是否发病,故在未病之时即应注意调理病理体质,这为目前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的治疗和调理提供了依据。就亚健康的实质而言,属于中医病理体质,病理体质是一种将病未病的病前状态,或者说是隐匿状态[6],亚健康状态与体质证候相吻合[7]。而中医在调理病理体质方面有其独到的理论和方法,因而对亚健康的治疗是有效的[8],能从根本上解决其病因,防止其向疾病方向发展。但由于病理体质具有易感性、普遍性、长期性、难调性几大特点[9],因此,针对病理体质或体质证候的调理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3 预防其它体质相关性疾病的发生 祛除引起疾病的内因,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体质状态对疾病的抵御能力、患者康复能力和预后有很大关系,这也包括通过干预体质来调节心理适应能力,从而减少七情致病因素。由于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情绪因素日益成为当今社会致病的主要原因。所以根据中医治未病的原则,应该在自身无法缓解长期或强烈的情绪刺激的情况下,及早用中药、心理疏导等手段进行干预,以消除情志致病因素。同时也需要患者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乐观的心态,从多途径来增强和改善体质。

2 调理体质在对疾病治疗中的意义

由于体质状态不仅决定发病与否及发病的倾向性,还影响疾病的性质、传变、转归和预后,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辨别体质类型,并针对体质因素进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治愈疾病,实现治病求本。

2.1 体质因素是诊断疾病性质和判断病机的重要依据 体质影响证的寒热虚实属性、病变部位、轻重程度等。不同的体质类型人群感受同一种病因可以表现出现不同的证候,而不同的病因作用于同一体质类型的人群则可以出现相类似的证候,这就是受到体质因素作用的结果。故在临证治疗时,正确判断病人的体质属性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容易造成“虚虚实实”之误。

2.2 通过调节体质防止疾病的传变 邪气侵入人体之后,可随人体体质寒热、虚实、阴阳之不同,向不同的方向发生转化,故宜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疾病的传变。吴又可认为同感温疫之邪而出现种种不同变证的原因与体质差异有关,所谓“传变不常,皆因人而施”。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应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通过调节体质来防止疾病的传变。

2.3 根据体质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临床实践证明,平素体质强盛者,即使得病也容易康复;而平素体质亏虚者,则不易康复。《温疫论·四损不可正治》提出“素亏者易损,素实者易复”,说明体质差异是导致疾病不同的转归和预后的主要原因,即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是密切相关的。

2.4 为“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提供理论依据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均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主要依据就是患者的体质,对于相同的疾病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可出现不同证型,故治疗时采取不同的治法;而对于不同的疾病,由于患者的体质相似,往往出现相似的病理变化或证型,故在治疗时采取相同的治法。

2.5 为处方用药提供依据 在临床上,根据患者体质之不同,处方用药应有所侧重。对于体质壮实者,可选用作用较强烈的药物,且药量宜偏重;对体质虚弱者,则宜选用药性温和的药物,且药量不宜过重。区别不同体质进行治疗,正是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具体体现。

3 结语

综上所述,辨别体质对防病治病均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正常体质,要注意饮食起居,调适情志,加强锻炼,保持体质强健,避免病邪侵袭;对于病理体质,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要根据体质类型,采取相应的食疗、药疗或其它方法,使体质恢复正常;已病之后,不仅要祛邪,还要根据体质的偏颇,治病求本,以消除疾病之根源;同时还要利用五行生克制化和阴阳理论,防止疾病的传变;在疾病恢复期,尽管疾病证候已基本消除,但体质证候依然存在,故仍需坚持调理患者的病理体质,以达到彻底治愈,防止或减少疾病复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

[2] 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下)[J].中医杂志,2006,47(5):329332.

[3]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4] 何裕民.次(亚)健康状态——中医学术拓展的新空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6):7.

[5] 周小军,田道法.鼻咽癌高危人群体质调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8):5154.

[6] 匡词元.论辨证与辨体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8185.

[7] 周小军,田道法.中医体质证候概念及其意义[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5):331333.

篇6

关键词:  骨质疏松;亚健康;治未病

1  骨质疏松亚健康状态的含义与表现

    亚健康状态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内分泌功能变化和机体各器官功能性变化为主,主要表现为精神、胃肠道、心血管及肌肉等多方面的症状。骨质疏松是渐进的过程,在早期阶段没有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劳累,会出现腰酸、背痛、四肢酸软、疲乏无力等症状,但休息后就会好转,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上述症状经常出现,而且痛苦越来越明显,患者同时出现了驼背,就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2  骨质疏松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认识

2.1  中医对亚健康的治疗来源于《内经》中“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治未病”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首先从预防入手,从导致亚健康的病因入手,强调“治未病”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意义。中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病机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正气耗伤。这种认识和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是一致的。而中医的虚证与亚健康有诸多相同之处。

2.2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主要是以腰背下肢酸痛、乏力、麻木为主要表现[1]。祖国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最基本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关键。肾虚则肾精不足,骨髓失养,可出现腰背酸痛、腿膝酸软等骨质疏松症状。中医的肾涉及内分泌、神经、免疫、代谢等多种功能,对全身的生理功能起多种调节的作用。研究表明,肾虚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减退,性激素水平下降,进而引起成骨功能下降,使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含量减少,发生骨质疏松。肝失调达是女性发病的重要病机。若肝失调达,则肝郁耗血,可致肾精亏损,骨髓失养,肢体不用。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本”,肝郁可引起月经失调,这是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病机。脾主运化生肌,是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旺则四肢强健,脾虚则无以生髓养骨,导致疾病的发生。

3  亚健康与骨质疏松症之关系

    祖国医学对亚健康与骨质疏松的最基本的病机认识是一致的,认为两者都是以肾虚为本,肝郁脾虚为重要病机的病症。因此,骨质疏松在没有形成明显的症状时,可视为是一种骨质疏松的亚健康状态,当出现明显持续的症状时,就是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通常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诊断,却以表现出自体生活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减退,并且显现出了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亚健康的基本特征是身体无明显疾病,但骨量减少,体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各种身体的不适的症状可以间断出现,也可持续存在。由于骨质疏松症对人的危害严重,可导致骨折等多种疾病,所以应当认识和重视骨质疏松疾病形成之前的亚健康阶段[2]。

4  “治未病”理论在骨质疏松治疗中运用

    目前对骨质疏松前期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疏导;指导病人保持乐观畅达的心情,荣辱不惊,使情感波动不过于激烈,保持气血调畅,脏腑功能不受影响。(2)指导患者坚持运动是调治亚健康状态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据个体差异,可选择跑步、游泳、健身、武术、气功等,适度的体育锻炼能改善循环,增强呼吸,愉悦心情,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亚健康状态。(3)食用含钙丰富的食品如奶及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带骨的小鱼、虾皮、坚果等。(4)针灸推拿通过手法激发和引导经络、奇经八脉系统实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气血功能,使体内正气旺盛,免疫力增加。调适女性独特的生理障碍,多从肝、脾、肾经着手。注重阴阳经的选择,腧穴功能的阴阳搭配以及补泻手法的有机配合。(5)根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选择使用相应的药物。适宜的中药治疗既可以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又可以治疗已发生的亚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未病;亚健康;亚证候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910-03

1 治未病

“医学不仅是关于治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好的医生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仅是把病治好医生”。上述观点是当今国际医学界的共识也是医学的最终目的。这种先进的医学观就是中国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上工治未病”思想。“上工治未病”既是高度概括又有具体内容。“上工”当指智慧高超之士或高明的医生。中国古代的先哲如无聪颖的智慧,超前的观念及对医学观的深刻理解,是提不出这一不朽的学术思想的。“治未病”的渊源为先秦诸子的防患于未然的哲学思想。经典的未病思想源自于《黄帝内经》及《难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经典中的“未病”指健康状态。《素问・刺热》:“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

此处的“未病”应指先兆,属亚健康状态。《素问・序》中有“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此处的“未兆”应指未有明显的疾病征兆,“赢劣”当指虚弱或不太健康,可认为是亚健康状态。《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知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此处的“未病”指未病的脏腑等,但对整体来说已处于疾病状态,是已病防渐,防止疾病继续发展,保护其他未受邪的脏腑。后世许多著名医家都对《黄帝内经》及《难经》中“治未病”思想进行了继承并有诸多发挥,如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叶天士等。《内经》中的“未病”涵义有二,其一指健康,治未病即无病时养生、防病于先。其二指先兆。

治未病思想可概括为无病早防、已病防变。“治未病”中的“治”既有“防”又有“治”的涵义,“防”高于“治”。“防”指无病早防,养生保健的高层次预防观;“治”既指调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的转变。也是先进的预防观。“未病”包括健康、先兆、萌芽、微病、欲病、未传之脏腑。而先兆、萌芽、微病、欲病相当于亚健康状态。

2 亚健康

疲劳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大敌、隐形杀手,以疲劳为主并伴生系列症状的亚健康状态,亦越来越困扰着人们。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程度不同地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之中,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了7亿。防治亚健康已成为当务之急。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虽有症状甚或体征但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功能的低质状态。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已隐含着亚健康的涵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其中的“虚弱现象”就属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应把亚健康概括为: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虽呈现出阴阳失调,但尚未达到已病的标准,是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相当于“微病”、“欲病”、“萌芽”、未病中的“先兆”等状态。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有:疲劳、虚弱、失眠、多梦、头晕、头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脑力与体力活动效率降低、情绪易于波动、易怒、抑郁、低落、焦虑等一系列身体、心理的不适症状。疲劳是亚健康状态最典型、最常见的症状,是因劳力、劳神、房劳等过劳而导致的身体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疲劳、性疲劳等。《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一书中列出了103项亚健康的表现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前10项属典型疲劳表现,在亚健康状态中出现频率较高,其他也有多项为疲劳伴随症状。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主要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

3 亚健康的中医证型及调治中药分析

篇8

【关键词】亚健康;影响因素;医务人员;Logistic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今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影响健康的因素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亚健康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经医疗机构系统检查未发现疾病,患者自己感觉到躯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亚健康及患病状态会严重影响其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早期发现医务人员存在的健康问题,可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进行调理和改善,避免其因继续透支健康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索医务人员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医务人员健康状态的综合干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于2011年12月29日-2012年1月21日,对北京市宣武医院参加2012年度健康体检的在职职工进行问卷调查,此次接受健康体检的在职职工的年龄均≥40岁。2012年度健康体检人数为914人,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97份,有效应答率为87.20%。

1.2 研究工具及方法

1.2.1 亚健康状态评价问卷(suboptimal health status question-naires-25,SHSQ-25)

SHSQ-25是由本课题组研发的,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包括疲劳症状、心血管症状、胃肠道症状、免疫力症状及精神症状5个维度、25个条目。询问研究对象最近3个月内各不适症状出现的频率,采用5级计分法。首先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人员根据病史和体检结果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慢性肾病、慢性肝病、血液病、结核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及肿瘤等慢性病的研究对象归为患病组(447人);余下的研究对象,若问卷总得分≥35分归为亚健康组(114人),总得分

1.2.2 哥本哈根社会心理问卷(Copenhagen psyehosoeial ques-tionnaire,COPSOQ) COPSOQ由Kristensen等编制。本研究使用COPSOQ(短版)中与工作应激相关的共34道题,分为工作要求、个人影响与发展、人际关系与领导能力、工作不稳定性及工作满意度五个一阶因子。其中工作要求和工作不稳定性的得分越高意味着越容易发生职业紧张,归为二阶因子“消极因子”;而其余3个因子得分越高表示越不容易发生职业紧张,归为二阶因子“积极因子”。根据二阶因子模型中标准化回归系数计算因子得分。

1.2.3 生活压力量表(family stress scales,FSS) FSS中文版由徐丽英引进,主要从与家庭成员关系、家务负担、家庭经济负担、家庭责任方面反映家庭压力,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共有5个条目,分数越高表明生活压力越大。

1.2.4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SCSQ由解亚宁编制,用于评定研究对象的应对方式,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共有20个条目,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因子得分为因子条目平均分。

1.2.5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 PSSS由Zimet等编制,姜乾金等修订为中文版,用以评估个体领悟到的各种社会支持源的支持程度,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共有12个条目,分为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三项计分,因子得分为因子条目总分,分数越高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双录入,采用IBM SPSS Amos v20.0软件建立二阶因子模型及标准回归系数,采用IBM SPSS Statistic v20.0软件进行其他统计检验。不同人口学特征与健康状态的单因素分析采用R×C列联表X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工作应激、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与不同健康状态的关系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e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向前法,sls=sle=0.05)。

2、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与不同健康状态的关系 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岗位类别、体育锻炼和吸烟情况者的健康状态分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工作应激、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与不同健康状态的关系 不同健康状态者在COPSOQ中积极因子、消极因子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的多分类Logistie回归分析为筛选出亚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健康状态为因变量(分为健康1、亚健康2和患病3),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岗位类别、体育锻炼、吸烟、COPSOQ一积极二阶因子、COPSOQ一消极二阶因子、FSS-生活压力和SCSQ-消极应对为自变量,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e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COPSOQ-消极二阶因子及FSS-生活压力为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3)。

3、讨论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更为普遍,现已成为医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而医务人员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缜密的思维、良好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密集,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比其他职业人群承受更大的压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在40岁及以上医务人员中慢性病患病率高达56.09%,亚健康率为14.30%,40~45岁的医务人员亚健康检出率最高(20.00%),与现有研究相符。

篇9

【关键词】 健康状况;认知;策略,实验性;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74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39-02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又称机体的“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是机体无明确病因,却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很大程度上是慢性病的潜伏期[1-2]。该研究对导致医学院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三全学院、管理学院4个院系在校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每个院系发放问卷200份,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84份,有效回收率为98%。其中男生427名,女生357名;城市学生401名(男225,女176),乡村学生383名(男202,女181)。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医科院校大学生“亚健康”主要表现特征[3-8],包括注意力难以集中、持续疲劳、失眠、四肢乏力、经常感冒、感觉、记忆力减退、烦躁不安等90多项,自行设计出《医科院校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问卷》,请专家对调整后的问卷进行效度评定,前后经历了4次修改。

1.2.1 问卷的效度检验 问卷设计完成后,请对该课题题材熟悉的16位专家进行了效度检验,按照特尔斐法的要求,进行了3轮意见征询。对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作了归纳整理后,修改和补充了问卷,效度系数为0.818。

1.2.2 问卷的信度检验 在实施调查之前,为了保证问卷的可靠性程度,笔者对三全学院35名本科生进行了2轮测试,中间间隔2周。对2次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使用克伦巴赫α系数公式计算出信度系数为0.83。因此,该问卷具有较高信度,符合统计学要求。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和城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分布 女生亚健康检出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乡村学生亚健康检出率高于城市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1。

2.2 影响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 见表2。

2.3 对亚健康的认知状况 见表3。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医科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症状表现已相当普遍;亚健康检出率比较显示,女生高于男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基础医学院学生高于其他院系学生,这可能与不同群体的某些不同专业特点有关。对亚健康认知的学生约有1/3,

大多数认为自已是健康的,然而有超过1/2的人却处于亚健康状态。说明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比较缺乏,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亚健康对自已的不利影响。

篇10

【关键词】 《内经》;治未病

《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强调防重于治的思想,诠释“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科学内涵。整理《内经》中有关“治未病”的理论,深入探讨“治未病”的应用前景,充分利用《内经》这一理论资源,对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内经》“治未病”的内涵

认识“治未病”的内容,关键是对“治未病”含义的诠释。首先来解读“治”“未病”“治未病”的基本含义。

11治“治”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治病、医疗,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二是含有管理、整理、消灭、研究等内容,由此可引申为防止。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素问·刺禁论》说:“肾治于里。”《内经》所述之“治”的对象,既指调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的传变。

111先兆中医疾病先兆征的理论对临床防治极其重要,所谓先兆征就是疾病即将发生的早期信号,是指疾病的最早征兆,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前的早期预兆。先兆征不但可以出现在疾病的萌芽阶段,而且在疾病的转化和危重阶段以及并发症的前期皆可显现。掌握先兆征的规律,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早期防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沮与偏枯有先后联系,半侧肢体出汗是中风的先兆,人体阳气(卫)虚而半身出汗,久则阳气大衰,发为半身不遂。“汗出偏沮”是有汗之侧失调,卫气失于固密所致。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之目的。

112萌芽《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病之萌芽,即疾病的初始阶段。如《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而清代医家张志聪又指出:“故治未病者,见有亏,乃阳脱之渐,预培养其阴焉。”而此时通过中医的辨证调治,做到防微杜渐即“欲病救萌”之意。

113欲病欲病指疾病将要发生而尚未发生之前的状态,与现代所说的亚健康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正如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及“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身体有“苦似不如平常”,应及早了解养生的方法,尽快调理。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就有可能发展为痼疾。欲病之病,在外可有不适的症状表现,如现代所说的亚健康,但未出现阳性体征与实验结果,临床上无疾病诊断依据。“欲病”实质是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孙思邈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从记述的内容来看,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

114微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微风,指肌肉似有虫在蠕动的感觉,多因风邪伤胃,卫气不通,阳气内鼓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所谓“见微”是诊知微弱变化,“得过”是了解、掌握疾病所在和发生,“用之不殆”是指治疗微病就不会发生疾病。诊视微病,便能了解疾病的所在和发生,治疗微病就可防止疾病的发生。治微病可预防已病,是《内经》治未病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115未传之脏腑病治未病还可从疾病在五脏之间的传变来理解。《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肝木之病往往要传变到脾土的规律,在治肝病的同时要照顾尚未病的脾,以防止肝病进一步传脾。其他脏腑发病传变的规律及治未病的方法仿此。

12未病“未病”指的是健康状态,或有一定功能紊乱或失调,但尚未出现疾病的亚健康状态。“未病”的外延很广,它包括健康未病态、前病(欲病)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和传变未病态四部分,后三者与亚健康的外延相吻合[1]。

121健康未病态《内经》指出:“平人者,不病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之间的平衡协调是人体健康的标志。所以圣人养生“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健康人时刻处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威胁之下,若因保健知识缺乏可随时受疾病危险因子的侵袭与干扰。健康人群保健的重点是提高健康意识,远离致病因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坚持养生之道,不断提高自身健康素质和水平。

122前病未病态指存在于机体内的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包括先兆、萌芽、微病等。扁鹊望齐桓侯之诊,就是诊一般医生未能望到的潜在症状。对处于前病未病态的人群,依据《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是早诊早治,把“前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123潜病未病态是中医未病态范畴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指的是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出现任何临界表现的状态,即病理信息尚在潜伏期 ,尚未达到显化。尽管无明显病状体现,但内在却并非无病。《灵枢·贼风》提出:“此亦故邪留而未发”,潜藏于体内的病邪当遇到适宜条件或诱因时就会发病。及时发现一些潜藏在体内伏而未发的病理因素并加以防治,可防患于未然,如《素问·刺疟》说:“凡刺疟,先发如食倾,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对处于潜病未病态人群,其防治的思路重点是除去潜在的病理改变,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注重生活方式管理和改进,将各种致病危险因素降低到低危险度,促使身心负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

124传变未病态指在疾病发作初期,病情有可能进一步发生传变或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如《素问·疟论》曰:“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先安未病之脏,有病早治的既病防变思想,充实和丰富了治未病思路的内涵和临床价值。对处于传变未病态人群,基于《内经》“治未病”的“已病防变”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应做到已病(症)早治,防其发展(恶化),单病(症)防传(变),防其演变成其他疾病或出现其他合并症,以及病后调养,防其复发等。

13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根据《内经》有关论述,以及《中医大辞典》的解释,《内经》“治未病”的基本含义有三:(1) 预防疾病。 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如该文记载用小金丹防瘟疫。其中的辰砂、雄黄,是辟瘟防疫的常用药物,可免受疫疠的传染。(2)早期治疗。《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素问·八正神明论》),如见头目眩晕,大拇指或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先防治。(3)掌握疾病发展的趋向并尽早防治。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顺势而为,先安未受邪之地,如《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2“治未病”的内容和方法

《内经》“治未病”的内容包括:(1)未病养身,防病于先。(2)见微知著,治病萌芽。(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4)瘥后防复。《内经》“治未病”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

21未病养身对于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医学入门》认为:“与其病后善服药,莫若病前善自防”。养生保健,遵循《内经》的“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灵枢·九宫八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通过内养正气,外避邪气,从而达到保健防病之目的。

21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内经》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一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节人体阴阳,以及正确恰当运用各种方法来养生保健的基本法则。该法则把“天人合一”学说,作为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要求养生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该基本法则贵在顺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12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由于饥饱失常、劳逸失度,也是影响健康及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故《内经》强调饮食应遵循“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法则。生活起居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起居有常”,宜小劳莫大疲。“谨道如法”,以达到“长有天命”之目的。

213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灵枢·口问》),“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枢·百病始生》)。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做到外避邪气,内养正气,才能避免外界六邪气及疫疠之气的侵袭,达到防病之目的。

214恬惔虚无,真气从之《老子》提出“静神”“无为”的养生主张。《内经》强调“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即思想安闲清静,没有私心杂念。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养生应“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独立守神”,“传精神”,通过静神修性影响生理,充实“真气”,保健防病,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以及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天人相应”,“形与神俱”,才能达到身心健康,指出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22治病萌芽病之萌芽阶段,此时病邪较轻,邪类较单纯;正气尚足,修复能力较强;病位较轻,祛邪较易。此时是治疗的最好时机,应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促使疾病早期治愈。《内经》提出早期诊治,防微杜渐,避免疾病由轻而重,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先兆征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关键[2],杨力[3]认为可通过人体发出的种种信息来分析判断病理信息,从而阻断疾病发展,将疾病消灭在发生之前。这体现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治未病”思想。如伤寒是以风寒之邪侵入为主的一类外感病,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部位初期为太阳。若太阳在表之邪不能及时祛除,则可由多种途径内传入里,故伤寒早治重太阳。温病是以温邪疫毒伤人为主,先伤卫表,故治疗应透邪外出和清热解毒。早期脏病,以功用失调为主,极少出现形质的损害,脏腑具备较强贮备功能及抗邪能力,多种因素如情志过激,寒热偏盛,过度疲劳等都可导致气机失调的病变,故治疗以调畅气机为主。

23已病防变既病之后,应及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加重。《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随着病情的恶化,病位由浅入深,或由一处向多处蔓延,称为传变。清代名医叶天士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阻断病邪进一步传变。如疟疾的治疗,在“疟之未发”时调之,可以阻断病邪,防止发作。《伤寒论》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已病防传、防变,及时诊治,是防止疾病传变和加重的重要举措,是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疾病诊疗中的具体体现。

24瘥后防复瘥后防复是指疾病刚有好转或治愈,若调理不当,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因此,应注重保健预防,在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预防之法,可防食复、防病遗等。疾病的复发,会令病情日渐严重,故应控制病后复发。《内经》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素问·热论》),从禁忌方面强调热病初愈应少食及清淡为宜,以防食复或病遗。

3《内经》“治未病”的应用

《内经》的“治未病”思想对不同人群的保健防病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内经》“治未病”思想,笔者认为养生重于治病,亚健康的防治重在“欲病重调”,而衰老及老年病的防治重在未老先养及既老防病。

31“治未病”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亚健康状态是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以及环境恶化等,导致慢性疲劳、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出现一系列偏离健康的症状。亚健康属于《内经》所讲的欲病、微病、先兆等范畴,即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由于亚健康的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当今人类的健康,因此,必须及时有效调控使之向健康转化。在亚健康的研究中引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亚健康研究的深入,提高亚健康的防治效果[4]。基于《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亚健康的防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睡眠、运动、营养及环境,可有效改善亚健康的症状,并使之向健康方向转化。崔丽娟等[5]认为中医可通过调节心理、改善生活方式,采用运动、气功、按摩及药物等来防治亚健康。(2)通过食疗药膳改善失眠。食养可调整脾胃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可见,食疗在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根据亚健康的有关症状选择药膳,如对失眠、心慌者,可选食龙眼酸枣仁粥;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神疲健忘者,可选天麻什锦饭,该药膳尤适用脑力劳动者食用;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及神经衰弱者,可选灵芝煲猪骨汤。(3) 保健按摩消除疲劳。疲劳是亚健康的主要症状,故亚健康又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保健按摩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不同的手法刺激身体的穴位或部位,达到松弛肌肉紧张,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尤其对疲劳症状,有极好的缓解作用。如浴面有提神醒脑作用,点按揉风池穴有消除大脑疲劳作用;按揉足三里穴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

32“治未病”在抗衰防病中的应用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通过一定措施,衰老可得到延缓。基于《内经》“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的思想,笔者提出衰老和老年病的防治,应做到未老先养、欲老重调和既老防病,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1)未老先养。衰老并非到了老年才开始,而是始于老年到来之前。因此,延缓衰老应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才能真正达到抗衰防老之目的。(2)欲老重调。《内经》认为女子“五七”,男子“五八”是人体由盛转衰的时期。《内经》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年时期正处于元气渐衰,逐步进入老年阶段,但此时元气尚未大虚,如果及时谨慎调养,使不早亏,就可以延缓衰老保其天年。在衰老早期,将衰而未衰之时,就开始加以干预调养,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3)既老防病。 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质逐渐虚弱,就容易发生各种老年病、慢性病。衰老导致疾病,多病又加速衰老。所以衰老期,最重要的是预防和治疗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做到“既老防病”。

综上所述,《内经》“治未病”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展、传变和复发。我国提出的“治未病工程”,是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体现了人们的健康理念逐渐向中医“治未病”诊疗思想的转变[6]。

参考文献

[1]龚捷宁,宋为民.新编未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

[2]杨继军,董进洲,佘延芬.亚健康状态中医治疗之我见[J].福建中医药,2003,34 (2):43.

[3]杨力.中医疾病预测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1-5.

[4]张丽珍,李秀萍,刘述霞.“治未病”与亚健康的辨证关系[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