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诊断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诊断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诊断意义

篇1

正常妊娠时,受精卵应着床于子宫腔前后壁宫底的内膜中,若受精卵着床于正常子宫腔内以外的地方统称为异位妊娠。由于异位妊娠绝大多数着床于子宫以外(95%以上发生的输卵管内),故习惯称宫外孕。严格来讲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含义较广应包括后者,而宫外孕的意义应指子宫以外的妊娠,而宫颈妊娠、宫角妊娠等实际上仍属于子宫妊娠,故宫外孕的名称似不够确切。常表现为短暂停经史(少量病人也可无明显停经史),患侧下腹部撕裂样疼痛,扩展至全腹;坠胀,排便感,阴道不规则出血,腹腔内急性大量出血和剧烈腹痛时可引起晕厥、休克。

按照孕卵着床部位不同,将异位妊娠分为:①输卵管妊娠;②宫颈妊娠;③宫角妊娠;④残角子宫妊娠;⑤腹腔妊娠;⑥阔韧带内妊娠;⑦卵巢妊娠;⑧腹膜外妊娠;⑨其他罕见的异位妊娠:膀胱妊娠、阴道妊娠、子宫切除术后的妊娠、子宫小囊妊娠、子宫肌壁间妊娠。其中输卵管妊娠占全部妊娠的95%以上,发生于其他部位的妊娠属极少数,因此,通常讲的异位妊娠,若不加说明孕卵着床部位则指输卵管妊娠。

异位妊娠的准确发生率很难估计,国内外文献报道差异很大,其差异悬殊的原因可能是有些病例特别是未破裂的异位妊娠,症状不典型或者主诉无特异性,难以确定诊断;有些异位妊娠未破裂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自然被吸收。异位妊娠有时与流产也很难区别,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1:50~1:303或为1:67~1:121,国内少数医院报道与同期妇科住院病人数比为1:43~1:50。近20年以惊人速度增加,如英国增加了4倍,美国增加了6倍,中国增加了3倍。上升的原因是:①物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住院病人明显增加;②早早孕诊断技术的提高,早期病例确诊率明显提高;③自觉计划生育意识的提高,月经过期或停经到医院查原因者明显增加为早孕诊断提供了可能;④节育技术的广泛推广,妊娠率下降,孕产妇基数明显减少,而节育术后妊娠增加,相对比例升高。总之,早期诊断率的提高,节育意识和技术的普及是异位妊娠发生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篇2

    在临床护理学教学中,护理诊断的教学一直是临床护理学科教师的难题,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题。通过几年的临床护理学的教学,下面谈谈临床护理学中护理诊断教学的几个要点:

    1、诱导学生提护理诊断

    根据护理评估内容,诱导学生从北美护理学会制订的147条护理诊断中找出相关的护理诊断,由于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护理诊断亦不同,如消化道出血患者因出血量大小不一样,所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学生可以根据临床表现中的某一个表现提出:组织完整性受损、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体液不足、有组织灌注量改变的危险、组织灌注改变、心输出量减少、气体交换受损、潜在并发宜:欠血性休克、急性意识障碍等等。让学生充分发拌一己的智慧与才能。

    2、要求学生规范化书写护理诊断

    书写护理诊断应严格按照PES模式、PE模式、P模式进行,书写现存问题时一定要在护理诊断之后书写出相关因素和临床表现;书写潜在性的问题时在护理诊断之后书写或者不书写相关因素:危俭性的护理诊断要书写相关因素;可能性的护理诊断因相关因素不明确不需写出相关因素,但潜在并发症后面一定要书写相关因素。

    3、指导学生正确提出护理诊断

    3.1注意护理诊断的合理性有许多护理诊断是属于某一系列的应区别应用,象气体交换受损、清理呼吸道无效、低效型呼吸型态这三个护理诊断在教学时应向学生讲清三者的适用范围:清理呼吸道无效适用于通气功能障碍所表现的呼吸困难;气体交换受损适用于换气功能障碍所表现的呼吸困难。

    个别护理诊断应用范围很广,如排尿异常适用于尿量异常、尿色异常、排尿过程及感觉异常。潜在并发症的应用问题,潜在并发症后面接的是医学诊断,说明的是尚未出现的护理问题,并不是患者目前无临床表现,如潜在并发症:失血性休克,说明患者目前有消化道出血但未出现失血性休克,需对患者作认真细致地病情观察,并执行相应护理措施,以防出现上述并发症。

    3.2注意护理诊断的精准性提出护理诊断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患者的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3.2.1拟定护理诊断应抓主要矛盾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一般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书写出数十条护理诊断,这样既加大T-r作量又没有必要,象相对缓脉如果提护理诊断应为心输出量减少,拟订许多护理措施根本没有必要。一个住院患者只需提6、7个主要护理诊断就足够了。

    3.2.2拟定护理诊断应注意简明扼要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是由某一原因引起的系列表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畏寒、高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感染中毒症状。根据上述表现可以提出体温过高、疼痛、疲乏、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等护理诊断。只要护理措施得力有效,引起系列表现的原因去除后所有问题均解决了。所以拟定护理诊断时只需选择其中一个就可以了。

    4、书写护理诊断

篇3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279-0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危害养猪业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使猪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仔猪表现症状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咳嗽等,怀孕母猪表现为流产、早产、死胎等[1-5]。该病属于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染病猪只抵抗力降低而发生死亡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首先于1987年报道于美国,后来在世界许多国家发生,如菲律宾、丹麦、荷兰、西班牙、日本、法国、加拿大、德国等。我国台湾省1991年出现此病,我国内地1996 年由郭宝清等首次在暴发流产的胎儿中分离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目前,该病几乎遍及全球主要养猪国家和地区,给养猪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将一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治总结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1年8月底至2012年1月初,某猪场发现母猪大规模食欲不振,体温升高,流产;仔猪气喘,精神衰弱,下痢,耳部发紫发绀,并陆续死亡等症状。该猪场共有怀孕母猪452头,在产母猪95头。其中,怀孕母猪发病78头,发病率为17.26%,在产母猪发病19头,发病率为20%。疫情造成母猪死亡21头,其中怀孕母猪7头,在产母猪14头,死亡率为3.84%。猪场共有2 138头保育仔猪,发病的有1 352头,发病率为63.24%,疫情造成保育仔猪死亡583头,死亡率为27.27%。

2 临床症状

母猪发病初期,表现出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呼吸急促、体温升高、流鼻涕、厌食、精神倦怠等,个别母猪拉稀,少部分病猪耳尖、、尾、、四肢末端发绀,其中发绀症状表现于耳尖的最多。发病后期,部分母猪四肢瘫痪,然后引起死亡。怀孕母猪表现为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或者产下畸形胎、弱胎,发生阴道分泌物增多、胎衣滞留等。保育仔猪染病后,喘气、呼吸困难、四肢无力、嗜睡、厌食、咳嗽、高烧、皮肤发红等,有些断奶仔猪表现耳朵变红、下痢;有些猪出现腹泻、双眼肿胀、结膜炎。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猪,主要眼观病变是肺间质性炎症,肺水肿,脾边缘出血、梗死、血液呈暗红色,在腹膜以及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皮下脂肪等处发生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呈大理石样外观。

4 诊断

采集所有怀孕母猪血样、抽采350头保育仔猪血样进行检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94头母猪检测结果呈阳性;256头保育仔猪检测结果阳性。分别采集2头怀孕母猪、2头保育猪的肝脏、肺脏和淋巴结进行PCR检测,结果阳性。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结果等综合判定,确诊该病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5 控制措施

一是及时检测。严密封锁猪场,对保育仔猪进行血清血检测,一旦发现疑似病猪立即隔离,采集病料送权威部门确诊,及时淘汰病危猪,全场采取严格消毒措施,防止疫情扩散[6]。二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喂条件,疏散猪群,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通风,保持猪舍干燥,减少应激。严格控制饲料的质量,禁止饲喂霉变饲料。三是紧急免疫[7-8]。对后备母猪和妊娠母猪、公猪进行免疫接种,以21 d的间隔,共进行免疫2次。四是无害化处理。对流产的胎衣、死胎及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五是防止继发感染。产前母猪:1 t饲料中添加板蓝根2 kg、鱼腥草5 kg、黄岑2 kg、甘草1 kg,连续饲喂5~7 d。产后母猪:1 t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150 g、80%支原净120 g、黄芪多糖500 g,连续饲喂5~7 d。仔猪:1 t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150 g、小苏打2 000 g、黄芪多糖500 g,连续饲喂 5~7 d。

6 体会

严格的饲养管理对于预防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十分重要,但目前国内大多数的猪场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做到严格管理,因此防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猪养殖管理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自繁自养,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如必须引种,要搞清所引种猪场的疫情,并进行血清学检测,阴性猪方可引入。引入后应采取必要的隔离和适应措施,隔离期为28~35 d,适应期为60 d。二是实行封闭管理,所有进出人员必须严格进行消毒,如衣物消毒、紫外线照射,严禁人员随意进出场。三是分区隔离饲养,对于猪场流水线大猪区、保育区、配种区、公猪区、后备区等进行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四是加强饲养管理,保证营养平衡。为了增强猪群的抗病力,采取提高矿物质、维生素水平,保证色氨酸、胱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平衡等措施。五是免疫接种。一般情况下,种猪接种灭活苗,而育肥猪接种弱毒苗。因为母猪若在妊娠期后1/3的时间接种活苗,疫苗病毒会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而公猪接种活苗后,可能通过传播疫苗病毒。弱毒苗的免疫期为4个月以上,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首免在配种前2个月,间隔1个月进行二免。小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二免。

参考文献

[1] 陈溥言.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8-221.

[2] 蔺以杰,况枝丽,雷木丁,等.浅谈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防制体会[J].养殖与饲料,2009(1):27-28.

[3] 李庆江,赵长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诊断[J].畜牧兽医杂志,2008,27(2):12-13.

[4] 陈克卫,孙汝江,王翠梅.当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流行的特点及防治对策[J].现代化农业,2007(10):26-27.

[5] 余道伦,左瑞华,陈乃富.生态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综合防控及早期诊断技术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2):171-173.

[6] 江涛,汪长城.我国生猪养殖模式与疫病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9):158-159.

篇4

【关健词】电力网中接地系统的分类特性;铁磁谐振的基本条件;铁磁谐振的判断;产生的后果;防止铁磁谐振的措施

在电力网中,运行的发电机为星形接线时以及在电网中作为供电电源的电力变压器三相绕组为星形接法时,我们把三相绕组尾端连接在一起的公共连接点称之为中性点。电力网的中性点就是指这些设备中性点的总称。

在电力系统中,电力网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可分为两大类:

—类是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短路电流很大,这种系统又称为大电流接地系统;另一类是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包括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不直接构成短路回路,接地故障电流往往比负荷电流小很多,故又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

我图划分标准为:X0 / X1 4 ~ 5的系统属于大电流接地系统,X0 / X1 4~5的系统属于小电流接地系绕。

注:X0为系统零序电抗,X1为系统正序电抗。

1 电力网中接地系统的分类特性:

1.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特性:

1.1.1正常运行时:各相对地电压等于相电压,中性点的电位在电网的任何工作状态下均保持为零电位。

1.1.2单相接地短路时:在这种系统中,当发生—相接地时,故障相的电压为零,非故障相对地电压不会增高(仍为相电压);接地的这一相直接经过接地点和接地的中性点短路,一相接地短路电流的数值最大,因而应立即使继电保护动作,将故障部分切除。

1.1.3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在发生一相接地故障时,因故障的送电线路被切断,迫使用户的供电中断,供电可靠性差。运行经验表明,特别是在1000V以上的电网中,大多数的一相接地故障,尤其是架空线路的一相接地故障,大都是具有瞬时的性质(例如下雨天的雷击放电等)。在故障部分切除(或解除)后,接地处的绝缘可能迅速恢复,而送电线路可以立即恢复工作。

目前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网内,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沿线路全长架设避雷线和装设自动重合闸装置,在系统一相接地线路切除后,立即自动重合,再试送一次,如为瞬时故障,送电即可恢复。

1.1.4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优点:它在发生一相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相对地电压不会增高,因而各相对地绝缘即可按相对地电压考虑;电网的电压愈高,经济效果愈大。而且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中,单相接地电流往往比正常负荷电流小得多,因而要实现有选择性的接地保护就比较困难,但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实现就比较容易,由于接地电流较大,继电保护一般都能迅速而准确地切除故障线路,且保护装置简单,工作可靠。

1.2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特性:

中性点不接地的供电方式,长期以来在10kV三相三线制供电系统中,得以广泛应用是因为有下述优点:

1.2.1采用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供电系统,相对于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供电系统来说,供电可靠性较高,断路器跳闸的次数较少。特别是在发生单相瞬间对地短路时,由于该供电系统的故障电流是线路的对地电容电流,故障电流不大,瞬间接地故障比较容易消除,因而减小了设备的损害程度。

1.2.2 10kV电力网其线路对地面的距离较近,容易发生树枝误碰高压线路的瞬间接地故障,采用了中性点不接地的供电系统,当发生单相接地时,三相的电压对称性不被破坏,短时间继续运行(规程规定为1~2小时)不会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事故。

对于供电范围不大,且电缆线路较短的10kV电力网,釆用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供电方式,明显地减少了断路器跳闸的次数,缩小了停电范围,因而事故造成的损失也减少了。

1.3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电力网还有以下缺点:

1.3.1当该系统的对地电容电流不能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时,由于单相接地故障产生的间隙性电弧形成周期性重燃,可能引起系统的内过电压,这种谐振过电压的数值可达2.5~3倍相电压的峰值,这是很危险的。

1.3.2 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相的对地电压可能达到相电压的倍,这对线路绝缘水平不高的供电系统,如不及时处理接地故障将会由于非故障相的绝缘损坏而导致大面积的停电,因此必须在2小时以内消除故障才能保证可靠地供电。

1.3.3在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供电系统中,采用了易饱和的小铁芯电压互感器,当运行参数耦合时将会产生铁磁谐振过电压,因此也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来避免这种过电压的产生。

2目前我国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

(1)对于6~10kV系统,由于设备绝缘水平按线电压考虑对于设备造价影响不大,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一般均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方式。

(2)对于110kV及以上的系统,主要考虑降低设备绝缘水平,简化继电保护装置,一般均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方式。并采用送电线路全线架设避雷线和装设自动重合闸装置等措施,以提高供电可靠性。

(3)20~60kV的系统,是一种中间情况,一般一相接地时的电容电流不很大,网络不很复杂,设备绝缘水平的提高或降低对于造价影响不很明显,所以一般均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4)1kV以下的电网的中性点采用不接地方式运行。但电压为380 / 220V的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零线是为了取得相电压,地线是为了安全。

3 在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过电压的判断。

对于10kV电力网要求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对地电容电流不超过30A,10kV以上35kV的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对地电容电流不超过10A,为了限制电力网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发生一相接地时的对地电容电流,对于超过上述标准的电力网,采用了中性点经消弧电抗器接地的方式。

由于电力网的日趋扩大,特别是电缆线路发展的迅速,对于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对地电容电流增加幅度很大,造成电压互感器(以下简称为PT)铁磁谐振常有发生,PT爆炸烧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本人从事高、低压配电柜的设计和现场事故处理工作多年,现对PT铁磁谐振产生的原因及判断分析如下:

3.1 电压互感器(PT)产生铁磁谐振的基本条件:

在6~35kV供电系统中常用三相五柱式电压互感器或三个单相电压互感器(带剩余绕组)组成绝缘监察装置。为了反映供电系统的单相接地,该电压互感器一次绕组中性点必须接地,于是形成如图(a)所示的电路。图中C1、C2、C3为各相架空线或电缆对地电容,且通常为C1 = C2 = C3;L1、L2、L3为电压互感器绕组电感,当系统中有多台用于绝缘监察的电压互感器时L1、L2、L3为多台电压互感器的等效感抗。正常时L1、L2、L3上对地电压相等,等于系统相电压;L1、L2、L3、C1、C2、C3组成了各相对地的阻抗。

正常状态下各相对地的阻抗呈容性(因容抗小于感抗XL≥XC),当系统中发生冲击扰动时,例如:单相断续间隙接地或电源接通空母线等,就可能使一相或两相对地电压升高,则该升高的电压互感器铁芯饱和,L下降,感性电流增加,该相阻抗呈现感性,如图(b)所示。`

图(b)是B、C相电压升高后的等效电路,再经等效变换为图(c)所示等效电路。很明显,图(c)电路是一个LC串联电路,只要参数合适,就会发生铁磁谐振(串联谐振)。

谐振的结果:可能一相电压升高,两相电压降低;也可能两相电压升高,一相电压降低;还可能三相电压都升高。在电压升高的同时,电压互感器的励磁电流大大增加,以致使一次侧熔断器熔芯熔断或同时电压互感器烧毁以及系统出现虚幻假接地等,严重干扰配电系统的安全运行;还可能由于电压的持续升高而使回路中的避雷器或过电压保护器烧坏、爆炸。

铁磁谐振为非线性谐振,当谐振频率等于工频时,称为基波谐振,其它还有高次谐振和分次谐波谐振。

3.2 配电系统中电磁式电压互感器产生铁磁谐振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点:

3.2.1在电源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一次侧接成星形且中性点直接接地时,各相绕组的电感L与对地分布电容C0并联组成一个独立的LC振荡回路,可视为电源的三相对称负载;当电网遭受突然冲击时,会造成三相对地负载不平衡。当L与C的数值恰达到电感和电容谐振条件,而三相回路的谐振频率等于电网的电源频率时,则电网中性点位移电压急剧上升,发生过电压,幅值可达1.5 ~ 2.5倍的最高运行电压,过电压可持续几百毫秒。

3.2.2 电压互感器铁心质量差(磁通密度低),伏安特性不好;

3.2.3 配电系统对地分布电容(母线、线路、线圈等对地电容C0)与PT铁心电感(L)参数的匹配不好;

3.2.4 系统中有一个强力冲击扰动(激发条件),例如变电站母线的空载投入合闸瞬间、单相瞬时接地、持续性单相接地故障的切除瞬间以及操作过电压及雷击过电压等。

3.3电压互感器PT铁磁谐振的判断:

在配电系统中由于系统对地容抗(XC0)和电压互感器(PT)励磁感抗(XLC)的不同匹配组合,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不同频区的谐振,可分为基波谐振、分频谐振和谐波谐振,这几种不同频区的谐振所反映的现象也不尽相同,现简述如下:

3.3.1 基波谐振:

当电路自振频率 小于工频时,容易产生基波谐振,所反映的现象是系统中两相对地电压升高(大于线电压),另一相对地电压降低,同时在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形绕组中出现3倍零序电压,形成接地假象(虚幻接地),这种基波谐振大多数发生在系统对地电容较小时,例如变电站空载母线合闸时可出现基波谐振,而往往使值班人员误认是系统单相接地故障。

3.3.2 分频谐振:

当系统对地电容较大时,电路自振频率(f0)略低于电源的分数频率f/n时就可能出现分频谐振,所反映的现象是,三相对地电压依次轮流升高并缓慢摆动。由于谐振频率低,电压互感器容易产生磁饱和,PT一次绕组中流过的电流能达到额定励磁电流的数十倍甚致上百倍,使三相电压互感器一次绕组严重过载而烧毁爆炸,一次高压熔丝多相熔断。

3.3.3 谐波谐振:

当系统对地电容极小或三相电压互感器非饱和时,可能产生谐波谐振(主要是三次谐波谐振)。所反映的现象是三相对地电压同时升高或其中一相升高另两相降低,升高的数值大于线电压。

3.4系统接地故障和谐振故障的判断如下表所示:

3.4.1 铁磁谐振过电压的判断

3.4.2判断接地故障相的主要方法

注: Umax、Umod、Umin分别表示指示值最大、中间和最小的电压表指示值。

以上两种方法同时釆用,可更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故障相。

例如:某中性点不接地的10kV电网,单相接地时3只相电压表的指示:A相为5.58kV,B相为4.83kV,C相为7.23kV;此时,对地电压最高相为C相,所以可以判断接地故障相为下一相,即A相。

4 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检测:

在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系统中,我们通常采用零序互感器检测接地电流,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零序电流可达到正常时的3倍及以上。采用带剩余绕组(开口三角形)的电压互感器检测零序电压;正常运行时,开口三角形两端电压理论上应为零,实际上由于三个电压互感器阻抗不等会有40V以下电压存在,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则开口三角形两端出现100V电压。

当零序电流和零序电压同时存在时,我们判定该系统有单相接地现象的存在。

三相电压互感器剩余绕组(开口三角形)两端零序电压的产生和相量分析:

在10kV供电系统中带剩余绕组(带开口三角形)的电压互感器正常运行情况下,由于电力系统三相相电压是对称的,感应到电压互感器二次统组中的三个相电压也是对称的,如接线原理图(a)和相量图(b);开口三角形的三个绕组是首、尾串联接线。因此,开口端(aD、xD)的电压是三个相电压的相量和,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应为零(或有一个很小的不平衡电压),

即:

当电力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时(例如图a假定W相接地),从图中可以看出,电压互感器一次侧W相绕组的首端和尾端均是地电位,因此W相绕组上没有电压,感应到电压互感器二次w相绕组的电压亦为零。由于w相接地后,w相与大地等电位,因此,电压互感器一次侧V相绕组两端的电压为;U相绕组两端的电压为,即都等于线电压。显然,感应到电压互感器二次侧相应的u相、v相统组电压也均为正常情况下相电压的倍。从图(b)相量图分析,由于w相接地时,系统电源中性点对地电位为-,因此各相对地电压为: = + (-) = 0

= + (-) = = + (-) =

这个结论和前面分析是相符合的,即系统发生金属性接地故障时,接地相对地电压为零,其它未接地两相对地电压在数值上为相电压的倍;从图(b)一次电压相量图上可看出和的夹角为600,在这种情况下,加在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的三个相电压、、变得不对称了,通过相量计算不难求得+=3

即合成电压为3倍的零序电压.

同理感应到电压互感器二次侧开口三角形两端的电压=+=3,即此时开口三角形两个端头间出现3倍的零序电压 (金属接地故障时:

=+= 3 = 3100/3 = 100V)。其相量推算如下:

在E(-)中 = 2 ( sin600= )=

又因在E(-)中 = 2 ( sin600 =)

= 2 = 3

同理可推在二次开口三角形两端电压:

= += 2 = 3 = 100 / 3 (V)

= += 2 = 3 = 3 100 / 3 = 100 (V)

5 在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产在的后果:

(1) 金属性接地时,接地相对地电压为零,非接地两相对地电压升高到相电压的倍,即等于线电压,而各相之间电压大小和相位保持不变;可概括为:“一低、两高、三不变”。

(2) 虽然发生一相接地后,三相系统的平衡没有破坏(线电压大小、相位的不变),受电设备可以继续运行,但由于末接地,相对地电压升高,在绝缘薄弱系统中有可能发生另外一相接地故障,造成两相短路,使事故扩大。因此,不允许长时间一相接地运行(一般不超过2h);如未及时处理将会出现电压互感器(PT)因过饱和温度上升引发炸裂或烧毁(如图片所示)。

应当注意,对于电缆线路一旦发生单相接地,其绝缘一般不可能自行恢复,因此不宜带接地故障继续运行,应尽快切断故障电缆的电源,避免事故扩大。

(3)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系统中,当一相接地后(如C相接地),其它两相(如A、B相)对地电压升高到,这两相的对地电容电流也相应地增大了倍,即I= I=I,其中I=。因C相接地,故C相对地电容被短接,C相对地电容电流变为零,此时,经过C相接地点流入地中的电容电流(即接地电流)不再是零,而是 ,A相的电容电流超前,B相的电容电流超前。经过向量相加,可知绝对值为: (A)

式中-系统的相电压,V;

一角频率, = 2;

C 一相对地电容,F。

从以上公式可知,单相接地时,通过接地点的电容电流为未接地时每一相对地电容电流的3倍,此时易引发铁磁谐振事故的发生。

(4) 单相弧光接地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因为电弧容易引起两相或三相短路造成事故扩大。此外,断续性电弧还能引起系统内过电压,这种内部过电压,能达到4倍相电压,甚至更高,容易使系统内绝缘薄弱的电气设备击穿,造成较难修复的故障。

弧光接地故障的形成与接地故障点通过容性电流的大小有关,为避免弧光接地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危险,当系统接地电流大于5A时,发电机、变压器和高压电动机应考虑装设动作于跳闸的接地保护装置。当10kV系统接地电流大于30A时,为避免难以克制的电弧接地危害,中性点应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方式。消弧线圈是一个带有可调铁心的线圈,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它产生一个与接地电容电流相位差1800的电感电流,起到补偿作用,通过调整铁心电感达到适当的补偿,能使接地故障处的电流变得很小,从而消除和减轻了电弧接地的危险。

(5) 在单相不完全接地故障时,各相对地电压的变化与接地过渡电阻的大小有关,具体情况比较复杂;在一般情况下,接地时相对地电压降低,但不到零,非接地的两相对地电压升高,但不相等,其中一相电压低于线电压,另一相可略低于线电压。

(6) 下面是两组因单相接地引发铁磁谐振的照片:

第一组照片是08年2月发生在某技术开发区的用户10kV变电所内,2只PT被炸裂烧毁,二次微机消谐装置也被烧坏发黑。

第二组照片是2011年4月发生在某35kV变电所内,PT被炸裂,避雷器也被击穿。

上述两次事故分析会均由供电局、设计院、用户及制造厂参加。事故原因,是因为系统接地(电业局调度室均有记载)造成,二次微机消谐装置可控硅击穿,造成PT开口三角形长时间短接运行,加剧了PT的温升上升。

6 在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系统中, 防止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的措施:

针对铁磁谐振产生的因素,为防止谐振采取的措施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 选用优质铁心的电压互感器,降低电压互感器的磁通密度;选用伏安特性较高的电压互感器。为了弥补伏安特性不足的缺陷,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电压互感器的中性线经零相线圈接地(也可采用单相电压互感器的绕组当作零相线圈)这样可以提高对地励磁阻抗,即提高了伏安特性。

(2) 调整电网中对地电容与电压互感器励磁感抗的配合,在设计和运行中应尽可能减少互感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处所。

(3) 在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形绕组中,接入适当的阻尼电阻,消耗谐振能量,破坏谐振条件。

阻尼电阻大小的选择与系统实际情况有关(对地容抗与PT励磁感抗的比值有关)。在10kV的配电装置中,为消除基波或谐波谐振过电压,在开口三角形绕组中接入100W、100Ω的管形电阻一般即可消除谐振;为消除分频谐振,可在开口三角形绕组中接入200W、50Ω的电阻,但应注意,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互感器的负荷将超过额定值,因此应严格监视互感器的运行情况。

(4) 在电压互感器中性点中串入阻尼电阻,在10kV配电装置中可取30~50kΩ。

(5) 目前已有成品生产的消谐器,如RXQ-10型消谐器,将消谐器串接在电压互感器中性点中,既能消除由PT引起的谐振,又能限制流过绕组的过电流,工作可靠.

(6) 若电网中性点位移电压较大,则在开口三角形输出端接的过电压继电器动作时,将一个电阻(约9kΩ、150W)瞬间接入电压互感器一次侧中性点与大地之间,经1min左右再自动断开。

(7) 目前较普遍使用的是接在开口三角形两端的FXG1型消谐器,它是由鉴频环节与消谐环节两大部分组成;当系统发生谐振时,装置的鉴频系统自动投入“消谐电阻”吸收谐振能量,消除铁磁谐振。另外还有KSX196微机消谐装置等。

(8)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当接地的电容电流较大时(此时—般属于非金属接地),在接地处引起的电弧就很难自行熄灭;在接地处还可能出现所谓间隙电弧,即周期性熄灭与重燃的电弧。由于交流电网是一个具有电感和电容的振荡回路,间歇电弧将引起相对地的过电压,其数值可达2.5~3Ue;这种过电压会传输到与接地点有直接电连接的整个电网上,更容易引起另一相对地击穿,而形成两相接地短路。

在电压为3~6kV的电力网中,一相接地时的电容电流不允许大于30A,否则电弧不能自行熄灭,10kV的电力网中,规定一相接地电流不得大于20A;在35~60kV电压级的电力网中,间隙电弧所引起的过电压,数值更大,对于设备绝缘更为危险;而且由于电压较高,电弧更难自行熄灭。因此,在这些电网中,规定一相接地电流不得大于10A。当一相接地电容电流超过了上述的允许值时,可以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方法来解决,该系统即称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消弧线圈主要由带气隙的铁芯和套在铁芯上的绕组组成,它们被放在充满变压器油的油箱内;绕阻的电阻很小,电抗很大;消弧线圈的电感,可通过改变接入绕组的匝数加以调节。显然,在正常的运行状态下,由于系统中性点的电压三相不对称电压,数值很小,所以通过消弧线圈的电流很小。采用过补偿方式,即使系统的电容电流突然减少(如某回线路切除)也不会引起谐振,而是离谐振点更远。

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中,一相接地时和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一样,故障相对地电压为零,非故障相对地电压升高,三相线电压仍然保持对称和大小不变,所以也允许暂时运行,但不得超过2小时;消弧线圈的作用对瞬时性接地系统故障尤为重要,因为它使接地处的电流大大减小,电弧可能自动熄灭。接地电流小,还可减轻对附近弱电线路的影响。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中,各相对地绝缘和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一样,也必须按线电压设计。

目前在新建的10~20kV电网系统中,推广使用的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较多,作为用户变电所内的PT消谐装置,应尽可能地选用一次消谐装置为宜。

篇5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8.150

急腹症是所有急性腹痛病症的总称[1]。该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 如果没有及时准确的进行诊断、治疗, 会耽误患者的病情, 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因此, 采取有效的分诊、急诊护理方法, 成为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中, 本院主要分析探讨了急腹症患者分诊及急诊护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本院急诊科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所收治的急腹症患者当中选取108例为研究对象, 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4例。对照组中男32例, 女22例, 年龄20~66岁, 平均年龄(38.3±9.7)岁, 其中术后病理证实为急性盆腔炎13例, 急性阑尾炎21例, 胆囊炎14例, 胃穿孔6例;观察组中男31例, 女23例, 年龄22~69岁, 平均年龄(39.3±10.3)岁, 其中术后病理证实为急性盆腔炎12例, 急性阑尾炎20例, 急性胰腺炎17例, 胃穿孔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诊断护理, 由外科或内科诊治医生进行逐一问诊。观察组给予有效的分诊及急诊护理, 具体包括看、问、查、分4个步骤。首先要看。在接诊时, 要仔细观察患者面色、表情、体征、行为等, 以便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其次要问。医护人员在接到患者之后要快速、简洁的询问患者的病情、病史、发病时间、发病经过以及疼痛程度等, 以便初步判定疾病类型。第三要查。要对患者的脉搏、体温、血压、呼吸等进行监测, 确定疼痛部位。要尽快进行血、尿、便常规检查, 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病情。第四要分: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 将其送往相应的专科接受详细诊断和治疗。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54例观察组急腹症患者中, 妇科急腹症诊断准确率为91.67%, 外科急腹症中胃穿孔诊断准确率为80.00%, 急性阑尾炎为95.24%, 内科急腹症诊断准确率为94.44%。54例对照组患者中, 妇科急腹症诊断准确率为69.23%, 外科急腹症中胃穿孔诊断准确率为50.00%, 急性阑尾炎为80.77%, 内科急腹症诊断准确率为87.5%。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腹症主要包括急性阑尾炎、胃穿孔、泌尿系结石等外科急腹症, 急性盆腔炎、宫外孕、黄体破裂等妇产科急腹症, 以及急性胰腺炎、急性胃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内科急腹症[2]。不同急腹症的发病原因是不同的。外科急腹症和感染、炎症、血管病变、梗阻等因素有关[3];妇产科急腹症主要是由附件炎、卵巢黄体破裂、异位妊娠破裂等引起的;内科急腹症和炎症反应、感染等有关[4]。

急腹症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疼痛, 但由于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很多, 因此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但急腹症发病急、病情发展快, 如若没有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会耽搁患者的病情, 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采取有效的分诊、急诊护理措施, 及时准确的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首先要看。病情的严重程度会表现在患者的面部、行为、动作当中, 例如患者面部苍白、脉搏细弱、烦躁则说明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因此在接诊时, 要仔细观察患者面色、表情、体征、行为等, 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其次要问。医护人员在接到患者之后要快速、简洁的询问患者的病情、病史、发病时间、发病经过以及疼痛程度等, 以便初步判定疾病类型。第三要查。通过对患者血、尿、便常规检查, 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病情。最后要分, 能够对患者进行分诊详细诊断和治疗。

篇6

急腹症是普外科医生常接诊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复杂, 如诊断不及时, 延误治疗, 可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本院自2013年1月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对收治的典型儿童急腹症进行干预, 并与之前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进行对比, 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滕州市工人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治疗的100例急腹症患儿的临床资料, 100例患儿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的6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4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 观察组40例, 其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6~15岁, 平均年龄(10.32±3.46)岁, 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 经诊断后分类为:急性阑尾炎14例、急性肠梗阻5例、急性胃炎3例、腹股沟嵌顿疝6例、肠套叠8例、肠穿孔4例。对照组60例, 其中男33例, 女27例, 年龄6~15岁, 平均年龄(10.37±3.73)岁, 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 经诊断后分类为:急性阑尾炎18例、急性肠梗阻11例、急性胃炎6例、腹股沟嵌顿疝10例、肠套叠12例、肠穿孔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协同护理, 以临床责任制护理为基础, 充分发挥患者的自我护理、家属参与护理的健康护理模式[1]。其目标:发挥护士作为协调者的角色,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发挥患者与家属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参与护理的能力和护理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

1. 2. 1 协同病情观察 腹痛的程度与特点对急腹症的诊断意义重大。针对儿童的特点想要准确了解腹痛的程度及特点, 需要护理人员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要收集资料, 这是诊断的先决条件。对于年龄大点的患儿, 已经可以比较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还需观察其表情、动作及情绪变化, 诱导患儿讲述自己的不适感受及变化, 尽可能全面准确的收集疾病的有关资料, 为医生准确诊断及护士有效护理奠定基础。把收集到的患儿的情绪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作为诊断与护理的重要参考。当患儿出现病情加重、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搏细数等表现, 提示可能出现脱水或休克, 应迅速配合医生进行补液、抗休克等治疗, 且勿延误病情。急腹症患儿除了要观察腹部体征外, 还应该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神志、哭声、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 这些都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如出现脉搏快弱、尿量减少、神志不清则提示病情加重。重症患儿多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反应, 护理时要特别注意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患儿肤色, 及时监测电解质水平。对有呕吐及排便异常的患儿, 常发生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而引起身体重要器官如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如观察不及时、护理不到位很可能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从而引起严重后果。

1. 2. 2 协同心理护理 在观察的同时给予患儿及家长必要的心理护理。对年龄相对较大的患儿应掌握其心理的细微变化, 应语言轻柔、态度温和, 尽量降低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 引导患儿如实、详细的反映病情, 便于医护人员获取准确客观的信息。患儿家长往往因孩子生病不知所措, 家长的不良情绪将直接影响患儿身心健康的恢复[2]。护士也应对其进行心理指导, 同时告知家长所有检查、治疗的目的, 从而取得家长的配合。

1. 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继发病变、患儿满意度等指标, 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表的方式, 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和患儿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7

【关键词】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护理干预

眼底视网膜脉络膜同步荧光血管造影是当前诊断眼底疾病重要的常用辅助检查方法,他对眼底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依据价值。但是,临床实践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如何预防减少其发生成为眼科医务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我院眼科自2006年3月—2009年1月期间,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患者分别实施一般护理干预、特异性护理干预,分析护理干预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09年1月,本科共实施眼底荧光血管造影600例,年龄20~86岁。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甲、 乙两组,甲组(对照组)为一般护理干预,乙组(观察组)为特异性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前300例为对照组(男159例,女141例,平均年龄54.2岁),后300例为观察组(男152例,女148例,平均年龄56.3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 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造影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相关疾病史、过敏史、心血管系统及肝肾系统功能情况,尤其磺胺类药物及碘药物过敏史,测量血压及眼压,对有严重心脏病、心肌梗死、肝肾衰竭、高血压、高眼压的患者,一般不做造影,以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用托比卡胺滴眼液扩瞳,使双侧瞳孔充分散大;20%荧光素钠0.1ml加生理盐水至5ml,自患者肘正中静脉缓缓注入,5min后确认患者无不适后,推入地塞米松5mg后20%荧光素钠3ml及吲哚菁绿5ml于4~6s内快速注射,使用德国海德堡公司hra2进行眼底造影检查。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特异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2.1 心理护理

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在暗室进行,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造影前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其对检查的认知程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造影室的内部环境,讲解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目的、意义,操作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和配合,如恶心时做深呼吸可以减轻症状等。介绍造影医生的简历及其在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治疗上的成果,使患者消除顾虑及紧张心情,对检查治疗充满信心,消除紧张心理。

1.2.2.2 造影前准备

(1)测量血压,舒张压不应超过100mmhg,收缩压不应超过160mmhg,血压偏高或偏低者给予治疗,确保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方可进行造影。(2)造影前充分散瞳,瞳孔越大,摄片效果越好,漏诊率越低。(3)散瞳药液复方托比卡胺可使眼压升高,所以造影前先测量眼压,保证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才能散瞳,必要时做眼部检查以排除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等不宜散瞳的疾病,预防诱发青光眼。

1.2.2.3 造影过程中

嘱患者眼睛睁大,少眨眼,检查眼注视红色指示灯,以固定眼球,不拍摄时闭目休息,在快速推注荧光素钠的同时嘱患者深呼吸,放松心情。对年老、体弱、敏感的患者,推注药液时速度适当减慢,随时观察和询问患者的表现,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

1.2.2.4 造影完毕后

嘱患者不要直视强光,并告知如皮肤、黏膜和尿液发黄为荧光素钠所致,嘱患者多饮水,药物通常在24h内就会完全排出体外。造影完毕后必须留院观察30min,观察无异常情况方可离开。

1.2.3 造影剂

视网膜造影剂为广州明兴制药厂生产的20%荧光素钠,脉络膜造影剂为沈阳济世制药厂生产的吲哚菁绿。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数

见表1。统计分析结果χ2值为4.74,p=0.029,p<0.05,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多,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减少。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不同症状的发生数

见表2。同一症状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多,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减少,由患者的恐惧心理、强光刺激等,使植物神经紧张性增强引起的恶心症状,统计分析结果p<0.05,差异有显著性。由于药物过敏反应所引起的症状,统计分析结果p>0.05,差异无显著性。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不同症状比较

3 讨论

眼底视网膜脉络膜同步荧光血管造影在诊断和追踪许多视网膜病变和脉络膜病变上是极有价值的诊断技术,为眼底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治疗依据。要获得满意的高清晰照片,除具有熟练的血管造影技术外,与护士在检查前、中、后的耐心细致护理工作密不可分。在造影检查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患者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检查。

荧光素钠是一种无毒染料,不参与体内代谢,因而被选作注射染料,但不良反应仍时有发生。吲哚菁绿是一种水溶性、无毒的三碳类染料,肝脏排出是已知的惟一代谢方式。已经证实吲哚菁绿在疾病诊断上的应用是安全的,人体耐受性也很好。至今为止已经进行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表明吲哚菁绿的不良反应要比荧光素钠少。yannuzzi把视网膜造影不良反应分为3类[1]。轻度反应:恶心呕吐,喷嚏,咽痒等,不需治疗。中度反应:荨麻疹,晕厥,血栓性静脉炎,发热,局部组织坏死等,需药物治疗,可逐渐消退。重度反应:可累及心脏、呼吸、神经系统,甚至导致死亡,要积极治疗。

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对荧光素钠不耐受,也可能是患者的恐惧心理、强光刺激等,使植物神经紧张性增强,机体警惕性提高,增加了反应易感性。另外,注射速度过快,导致单位时间内药物剂量过多或一过性组胺释放过多、过快也可引起不良反应[2]。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胸闷不适等。患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造影剂的过敏反应发生概率较其他患者要高一些。药物作为过敏原进人机体,产生变态反应,引起组织胺及慢反应物质等介质释放,它可以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腺体分泌增加,使支气管、消化道平滑肌收缩,产生哮喘、腹痛、过敏性休克、眼结膜充血、皮疹等。哮喘、血压低可以引起机体缺血缺氧,产生心跳快、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症状[3]。

本研究对照组及观察组60例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反应,绝大多数属于轻度反应,它的反应与迷走神经及中枢神经有关。不良反应多发生在造影开始的1~5min,这段时间要严密监视患者,发生了要及时处理。观察组针对不良反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进行良好的心理指导,显著预防及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合理的护理措施缓解了患者紧张情绪,降低了迷走神经的过度兴奋性,明显降低患者胃肠道反应和神经症状[4]。同时加强护理措施,对及时发现过敏反应,迅速进行脱敏处理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特异性的护理干预对预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yannuzzi la,roher kt,tindel lj,et al.fluorescein agiography complication surey. ophthalmotagy, 1986,93(7):611-617.

2 汤如.心理干预在眼底混合造影检查中的运用.现代护理,2006,12(11):1043-1044.

篇8

蒙自市人民医院 云南省蒙自市 661199

【摘 要】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剖宫产后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近一年以来护理的剖宫产后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患者62 例作为主要观察对象,根据所采用的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分成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与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及相关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下,患者整体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同时据相关统计结果表明对照组的满意度不及观察组(P<0.05)。结论:对剖宫产后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满意度,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应在临床护理中加以使用。

关键词 剖宫产后子宫部位妊娠;综合护理运用;疗效及满意度;观察与评价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医疗观念较以往都有了一定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更加倾向于选择剖宫产分娩,认为其在安全医疗技术的保障下可以减轻痛苦,但是经临床观察可以看出,剖宫产分娩比阴道分娩更加容易引起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其中剖宫产后子宫部位妊娠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容易致使患者出现子宫破裂及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该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尚不能完全明确,这对于治疗加大了难度,现临床上主要以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全面护理为主[1]。本文讨论旨在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其临床护理中的运用,并对其有效性进行相关评价。对资料整理后进行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观察对象全部选自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护理的剖宫产后子宫部位妊娠患者,共62 例,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31 例患者平均年龄28.48±2.5 岁, 平均孕周6.12±1.8 周;对照组31 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平均年龄29.13±3.7 岁,平均孕周5.82±2.1 周。本次分组完全征求患者意见,并已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患者年龄等因素,无明显差异,本次讨论具有可行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一是情绪护理。

二是用药护理。

三是日常护理。

四是出院指导。

1.3 观察指标

将本次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级,并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别对两组进行观察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计数资料有率表示, 统计软件spss16.0 处理数据,根据卡方检验结果判定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表示具有,反之则无。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据结果统计可以看出观察组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

2.2 满意度对比

治疗后期通过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合理的护理与照顾,其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要高。其中两组满意度分别为87.1%(27/31) 与70.9%(22/31),X2=7.72,P<0.01,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剖宫产后子宫部位妊娠自1978 年首次被报道,其是指受精卵或者胚胎在前次剖宫产切口的疤痕处着床发育,属于剖宫产远期并发症之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异位妊娠,发展至中晚期时会导致子宫破裂及大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由于该疾病的特殊性,早期诊断较有难度,由于疤痕处肌层较薄,伴有绒毛组织等的植入,致使收缩性变差,极易引发严重出血,加大了切除子宫的危险性,使患者难以接受[2]。因此寻找切实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法极为重要。

通过本文可以看出综合护理干预比常规护理具有更高的有效率(P<0.05)与满意度(P<0.01)。临床应加强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篇9

目的探讨和研究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50例则遵循循证医学理论,通过了解问题、获得循证支持、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等方案来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血糖控制理想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更具有目的性,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血糖控制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糖尿病;循证医学;护理干预

糖尿病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一类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的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对此类疾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临床认为采用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是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条件[1]。但由于患者医疗知识的缺乏,往往难以长期保持,影响疗效。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来改善这种现象,以达到改善预后,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是工作中的重点问题[2]。笔者近年来尝试将循证医学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取得了较好成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包括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46~77岁,平均(60.3±4.2)岁,病程4~16年,平均(7.2±0.9)年,采用数字表法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护理等;研究组则实施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

1.2.1了解问题:通过回顾资料、了解患者状况等措施,确定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为:①心理负担重,患者最明显的表现是治疗信心缺失,认为目前治疗方案难以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部分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担心胰岛素泵会影响日常生活,担心并发症的发生;②低血糖,低血糖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饮食、运动、用药等影响而发生;③自我管理能力差,患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常识,不能认识到饮食、运动等治疗措施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持久性差,一旦缺乏护理监管就会出现懈怠行为,从而影响整体疗效。

1.2.2循证支持: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寻找证据等措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和临床的实用性,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实施。

1.2.3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强化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是改善患者整体行为的重要基础,让患者了解到综合治疗方案的意义及效果,明白坚持治疗的重要性,通过以往临床案例来向患者说明,提高患者的认同感和配合度;②心理指导,对于存在负性情绪的患者要加强心理指导措施,让患者明白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指导患者学会调节情绪,改善患者的家庭支持状况,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③饮食护理,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环节,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共同制定饮食计划,参考患者的个人意愿,提高患者的参与度,指导患者学会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明白定时定量进餐的重要性;④运动护理,同样与患者一起制定运动计划,参照中华医学会提出的建议,每日运动时间以30min为宜,保持中强度运动,遵循适量原则;⑤并发症护理,要加强患者治疗期间的病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告知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特点及症状,使患者能够正确辨别并及时反馈给值班护士,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要加强局部皮肤的清洁,防止皮肤感染。

1.3评价方法:

分别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评价在干预1周后进行,当天凌晨测空腹血糖在4.4~6.1mmol/L,非空腹血糖在4.4~8.0mmol/L则视为血糖控制理想;护理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进行,将护理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类,以非常满意+满意统计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对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0.05视为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控制:

研究组血糖控制理想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糖尿病的特殊性,临床护理措施在患者的血糖控制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护理模式仍是以遵循医嘱用药,被动宣教等措施为主,忽略了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和循证医学理念的重要性,护理措施显得生硬而缺乏针对性,从而影响到了整体的护理质量[4]。循证医学理念更注重临床研究依据,认为医疗决策应当在客观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更重视个体需求,也更符合当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温雯等人[5]的研究显示,循证护理措施用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将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了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9%,并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肯定了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及意义。从本文研究数据来看,研究组血糖控制理想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循证医学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认知,更能够从生活、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配合护理,从而实现了更加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而护患之间交流的增加,也提高了患者的信赖感,护理人员的工作更加注重患者的需求,更加人性化和个体化,全面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更具有目的性,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血糖控制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高天舒,晏丽丽,王英娜.新诊断2型糖尿病常见中医证型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2):200-202.

[2]董瑞鸿.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21):88.

[3]吴毓敏,余玲,郭选贤.口服降糖药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45-46.

[4]刘燕,康冬梅,邓克学,等.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质沉积程度与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5):488-491.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9-0102-02

近年来,急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该病是一种急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发作快、变化快,难以控制病情,且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2]。对该类患者进行救治,必须争分夺秒。医院门诊是对危症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第一线,门诊的应急机制可以对疾病救治产生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建立科学快捷的护理流程,对于尽最大努力争取抢救时间,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所在医院积极针对该类患者设置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并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时间范围为2012年6月-2013年6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计57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确定符合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并经过CT或MIR检查确诊。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进行分组。其中研究组290例,男188例、女102例,年龄45~85岁,平均(61.8±13.2)岁;有脑梗死患者193例,脑出血患者97例;发病后至送医院急诊时间均为5 h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3~13分,平均(7.6±2.3)分。本组均应用快捷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抢救。对照组280例,男188例、女92例,年龄44~84岁,平均(60.9±12.8)岁;有脑梗死患者188例,脑出血患者92例;发病后至送医院急诊时间均为5 h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4~13分,平均(6.8±2.2)分。本组均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抢救。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抢救方法 本组患者均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抢救。接诊后挂号,然后分诊并进行病情评估,重点观察患者的生命特征、意识状态、呼吸道情况、意识情况、颅内压力情况以及语言能力、肢体活动能力等。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急救,保持气道畅通开放,常规方式吸痰供氧,建立静脉通道输液,按照医生要求用药等。对患者护送检查观察,办理好入院手续后住院观察等。

1.2.2 研究组抢救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应用快捷护理流程进行急救。快捷护理流程贯穿始终,自收到120急救信息开始至急症救治结束。应用快捷护理流程尽量缩短诊断过程、节省诊断时间、决定救治方案。在急诊前,提前做好准备,包括推车、监护器械、抢救药品以及器械等,并立即联系相关科室人员做好准备。患者到达后,立即开启绿色通道。按照既定的规范流程进行操作,在1 h内完成疾病评估、病情诊断、急诊救治以及治疗决定[3-4]。具体情况为以下几方面:(1)在15 min内,快速完成病情评估以及急救措施。重点观察患者的生命特征、意识状态、呼吸道情况、意识情况、颅内压力情况以及语言能力、肢体活动能力等。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急救,保持气道畅通开放,常规方式吸痰供氧,建立静脉通道输液,按照医生要求用药等。在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的同时,护士完成血样采集并送检。医护人员带好相关的检测和检查、抢救药箱,随同护送患者检查,以备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抢救。(2)在20 min内,完成相关医疗技术检查,具体包括CT或者MIR检查、心电图以及血液化验等,同时马上联系专科医师进行现场会诊,条件不具备时则进行网络或者电话会诊,根据具体的检查结论进行诊断。形成治疗方案并征询家属意见,最后决定方案。(3)对于具有溶栓条件的或者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在30 min内完成护理准备。主要包括备皮、准备尿管和胃管、术前用药、皮试等,通知相关医生进行治疗,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的监护。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从接诊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致残率以及死亡率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从接诊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比较 研究组接诊到确诊平均时间及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平均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从接诊到确诊时间,从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比较 min

组别 接诊到确诊时间 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

研究组(n=290) 18.00±1.83 26.54±7.36

对照组(n=280) 28.98±4.64 47.78±6.31

t值 36.84 38.67

P值

2.2 两组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比较

研究组致残率及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比较 例(%)

组别 致残率 死亡率

研究组(n=290) 47(16.21) 15(5.17)

对照组(n=280) 64(22.86) 27(9.64)

字2值 4.02 4.17

P值

3 讨论

近年以来,脑卒中发病率在我国居高不下,大约为万分之十五,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大约为万分之十二,是我国比较严重的致死性疾病[5-7]。该病的幸存者中,超过70%的患者均有后遗症,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该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极大的威胁。对该类患者进行救治,理想状态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早期诊断,尽最大努力缩短早期干预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针对性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为发病后6 h内,早期的溶栓治疗则在发病3~6 h为最佳时间,血肿清除则在5~7 h最佳。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5 h内送到医院,并在1 h内完成了治疗前的一系列检查准备工作送往治疗。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接诊到确诊平均时间为(18.00±1.83)min,少于对照组的(28.98±4.64)min;研究组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平均时间为(26.54±7.36)min,少于对照组的(47.78±6.31)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急症科是对患者进行院前急诊的重要关键,可以为后续治疗提供坚实基础。在急诊科,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急诊救治、确诊以及决定治疗方案,同时还要做好护送工作。要确保工作高效有序,必须建立快捷护理流程。快捷护理流程具体包括接诊前准备、接诊、病情评估、急救护理、术前护理等,要设置好相应的预定时间,规范执行急救护理工作,确保工作高效率、不重复、零遗漏,进最大可能缩短救治时间,从而实现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目的[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