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创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域文创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学院以建设应用型大学的“131”策略为基本发展导向,以培养面向基础教育与社会体育发展的应用型体育技能与创新人才为动力,以国家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为基本依托,坚持“以校为本、以体化人、凝练学科、传承文化、立足地方”的发展之路。
文化育人,育特色体育文化传人
“文化名校”作为学院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指导和引领学校的发展。当前,学院以“国家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为核心动力源之一,在巴渝地区、乌江流域、武陵山区等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特色体育文化、地方特色体育文化与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文化建设,营造体育文化育人氛围,在传播、发扬和创新特色体育文化的同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能力的人才,以推动体育文化发展。
体育文化育专业精神。学院以体育健康与科学学院为体育文化研究和创新的主力军,在教育部、重庆市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和发展规划的大局内,积极挖掘地方宏观体育文化、特定少数民族的特色体育文化,研发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并把其上升为学校的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系统体育教学的轨道,培养体育健康与科学学院各专业方向人才的专业精神。其中,针对体育教育专业方向的学生,着重培育他们的体育教育教学专业技术技能,以及公共体育的技术技能;针对学前教育(艺术体育)专业方向,着重培育他们体育艺术化或艺术体育化的研发能力。
近年来,体育健康与科学学院共承担了国家级、省级与市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19项,获各级各类奖项92项,出版专著5部,参编教材10余部,200多篇,各项竞赛获奖牌255枚,完成各类师资培训5次,目前在中小学建设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站5个,拟建5个。有效地发挥了“文化为魂”的体育文化教育和洗礼功能,在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研发人才的同时,也支持了周边中小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和发展,树立了更加广泛的体育意识、创新意识与体育文化发展理念。
管理创新,创特色质量监督体系
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学院“131”发展策略的具体化,为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技能创新创设了过程性和结果性统一的载体。学院体育健康与科学学院通过引进和培养造就博士、硕士、教授、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校级优秀主讲教师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组成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同时,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艺体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健员与管理员。
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不断优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时俱进的专业课程。在强化对教育教学过程考核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毕业生的质量,把就业率、创业率与毕业后的体育技能创新情况综合起来考量,既考核了校内的教育教学直观性结果,也反映了学院教育教学的潜力性结果。因此,运用各种有效的激励举措,激活和提升师资队伍创新的积极性,是当前学院及体育健康与科学学院的核心工作之一。其中,开展专业基础能力核心课程建设、重点建设课程与精品课程,是工作的亮点。
在管理创新下,学院体育健康与科学学院的教育教学硕果累累。学院承办不同主题的魅力青春舞蹈大赛;在重庆市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获得多项冠军;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代表队在“市双锦赛”上荣获金牌和一等奖11项次;开展重庆市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工作等。让学生在实用性的教学导向下,开展具有切实意义的专业学习,既具有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也具有作为专业裁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资格,培养专业、全面与实用的体育人才。
基地建设,建特色民族体育品牌
学院以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为核心,创设了基层体育教师实训基地、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基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所、体育特种行业鉴定站与体育实验室,为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载体的体育文化研究工作,奠定了知识、理论与工作队伍基础。在高效地完成教育部、市教育局与学校规定的体育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开发了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突出的校本课程,与当前国际国内较为前沿与流行的时尚体育课程,实现了学校体育教育教学项目的多样性,也推动了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有效地丰富了民族特色体育文化的内涵。
民族特色体育不仅是学院的品牌,也是重庆市甚至整个国家的品牌。体育健康与科学学院站在专业责任、体育文化挖掘和发扬,以及少数民族体育遗产保护与创新的高度,积极主动地开展巴渝传统体育文化体系研究、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的通融性研究,通过挖掘、整理与教育教学创编活动,把舞龙、射弩、天地球、摆手舞、竹铃球、高脚马、耍花棍、抢花炮与竹竿舞等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大学课堂的,创建为学校乃至重庆市的品牌项目(课程),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学习、研究、发现与创新民族特色体育文化的热潮。
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武术”被建设成专业基础能力核心课程;“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赏析”“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等被建设成特色课程。近5年来,共申报承担各类各级教改项目21项,荣获各级各类奖项63项。这些成果在推进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体育健康与科学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对社会的吸引力。由此,民族特色体育及其文化,不仅是学院的课程品牌,也成为学院的人才品牌,在开拓就业空间的同时,更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
以校为本,育文化技能兼备人才
学院的体育健康与科学学院以131策略、教学应用型大学建设、教育教学监控体系与国家级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为本,创造性地挖掘学校自身、学校所在地及其居民的体育文化、体育技能创新的潜力,运用体育教师的研究能力、体育特色文化教学转化能力、体育技能研发能力与体育技能的创新能力,做好公共性的体育必修项目与选修项目教学工作,做好校本性的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研发和教学工作,做好民族特色品牌项目的教学转化和课堂引进工作。
篇2
关键词:地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传承与创新
一、关于地域文化及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一)关于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并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如海洋、山脉、河流,以及气候特点乃至独有的人文精神等,对某个地域的诸多影响。”[1]它往往是经过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才慢慢形成的,并且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地变化,慢慢地趋于稳定,并形成特色鲜明的独特文化,最终印上了地域的印记,具有很明显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随着城市进程化发展及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地域文化的地位作用越来越明显,再加上地域文化的研究体系不断完善,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生存环境进行优化设计,协调人、地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本质是在科学和艺术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再创造,是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的创意学科。[2]设计从业人员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通常都是综合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习俗习惯等因素后,最终做出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综合性因素,其涵盖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按照学科特点可以概括划分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陈设设计、展示设计等。总之,环境艺术设计要以自然生态环境为研究基础,协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三者关系,从而实现艺术与科学理论的有机结合。[3]
(三)关于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地域文化往往是在地理环境、文化、习惯习俗、历史等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并且对自然环境、文化都有特定的要求。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候,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往往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区、气候或特定的环境当中,也同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域文化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及相互影响。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中,环境艺术设计除了考虑自身的审美性、艺术性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也就是设计与地域文化高度融合。让地域文化得到了传承,环境艺术设计得到了重生,最终实现地域文化和环境艺术设计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
二、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传承中的应用状况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国际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各大中小城市都在拆除旧建筑、旧村落,竖起了一栋栋充满现代感的高楼大厦,导致很多地区和民族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忽略了自身原有的文化特征,慢慢地趋于同化,慢慢地丧失了其文化本身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中国著名的建筑师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先生曾经说过:“再过几十年,中国的城市里头,大家还能说我是中国人吗?这个城市所有的和中国传统的一切都会彻底地铲平,剩下了几个像文物一样的保护点,剩下的东西放在博物馆里”。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对地域文化的传承理念不够重视。从目前环境艺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一)拷贝、抄袭情况严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地位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对“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建设,如何将优秀的地域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是国际环境艺术设计思潮的新理念、新趋势。在设计的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以及一批高质量的作品。但是,也同样折射出一些弊病,比如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拷贝、抄袭情况特别严重,很多作品都是对优秀进行偷梁换柱、相互拼贴或偏向趋同。这种没有经过调研、分析、思考、提炼过的设计作品,难以达到传承与创新的目的。
(二)地域文化符号的堆砌拼凑
在进行地域文化元素提取的时候,往往要对地方的人文、历史、习俗等进行深入的调研,再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提炼出一些对应的设计符号元素。但是在现实中,很多环境艺术设计师对于地域文化中的设计符号元素只是进行简单的“堆砌”,并没有对符号元素进行提炼,也不理解其出处、关联、隐含意义等,从而不能从深层次挖掘出其中的精髓,只是将符号元素直接硬生生地贴到设计中。这样失去了地域文化符号传承的意义。
三、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传承过程中的应用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应立足当地历史、文化等地域因素对自然环境进行特色设计,是国际环境艺术设计思潮发展的新方向。所以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传承应用时,要遵守下面几个应用原则。
(一)尊重自然,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
设计者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尊重自然环境,在传承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做到创新。近几年来,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获奖者中,不管是2012年的王澍、2016年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还是2017年的西班牙三位建筑师拉斐尔·阿兰达、卡莫·皮格姆和拉蒙·比拉尔塔。他们无不都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尊重自然环境的代表。特别是刚公布的2017年普利兹克奖中,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这样去评价获奖者的作品:“拉斐尔·阿兰达、卡莫·皮格姆和拉蒙·比拉尔塔的作品之所以能实现建筑与地貌景观的无缝关联,既是因为他们对当地历史、自然地形、习俗和文化以及种种区域特征的充分理解,也是因为他们对光线、阴影、色彩和季节细致的观察体验。不论是建筑物的选址、材料的选择还是几何造型的使用方面,他们总在突出自然环境,并将其引入建筑内部”。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林语堂笔下是这样描述理想中人居意境的“宅中有园,园里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从以上可以看出,遵守自然环境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只有注重设计与地域环境自身的协调与融合,才能够设计出有地方特色、本土精神气息的作品。
(二)发扬传统,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域文化高度融汇
在立足于地域文化背景下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对当地历史、文化、习俗和自然地形、地貌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再结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才能够达到传承与创新的目的。在很多旧城区改造的过程当中,往往都是把原有的东西彻底铲除,最终再建起一栋栋新“古董”,这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失去了实际的意义,也背离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所以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区域文化,应该做到不盲目复制和理性继承,其最好的方式是做到传统与现代设计的有效融合,实现地域文化“活的继承”。中国著名的建筑师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先生在富阳文村改造项目中,前期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调研走访,对当地的地域文化做好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改造的过程尊重村民的习惯以及意见,在对待老房子的问题上做到或就地重建,或是根据每个房子不同的风格进行深度改造,并做到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另外在材料的应用上,坚持用具有本土情怀的材料作为建筑的外立面设计。例如:杭灰石墙、抹泥墙、斩假石墙、夯土墙等材料应用。并且保留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达到他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景象。就像在王澍经常说的那样:未来的乡村,其实是一种“隐形城市化”的状态,有生态的环境,有传统的历史,有现代化的生活。
(三)理性继承,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与现代技术高度融汇
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全球化日益明显,慢慢地吞噬传统与历史的年代,我们将逐渐失去本土价值观、本土艺术和本土风俗等,传统的印记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在认识和理解历史的同时,要学会结合现代新材料、新技术,灵活运用本土的符号,旧元素新应用或旧元素新材料相互结合,让传统与现代的元素能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和谐共生,做到对地域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古典的厚重与时代的灵动是互相辉映的,不能因为追求古典而缺乏时尚色彩,我们需要利用时尚的审美力量来挖掘传统的价值。[4]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做到设计的本土性、多样性和时代性,是我们环境艺术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强调的就是“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苏”主要体现在与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新”主要体现在用材上。[5]例如在中庭的屋顶设计上面,造型元素上主要是以三角形与菱形为主,通过形体的相互交叉变换,形成了更加多姿的效果,另外,在材料上将传统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换成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整个设计中将传统精神与现代材料进行完美结合,对传统的元素进行重新诠释。
四、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运用方法
(一)深入本土,寻找历史印记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出具有本土气息,地域特色鲜明的设计,第一步就是要进行前期的设计调研,要对当地历史、文化、习俗和自然地形、地貌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第二步是对调研所得的素材进行有效收集、归类、提炼。第三步是融入调研素材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够植根本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能够对地方的历史文化保护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梁建国先生设计的郑州《伏羲山美景·素心园》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经过5年多时间的努力,梁建国先生很好地将伏羲历史文化、自然地形地貌环境与建筑设计完美融合,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意境。呈现给我们不是单独的建筑,也不是独立的景观,而是一幅幅中国意境的山水画面。
(二)传承传统,创新地域符号
在环境艺术空间设计中,地域符号的应用通常有下面几种用法:第一种直接应用符号,就是从地域文化中提炼出含义独特的图形,将其符号化,并应用于空间中。第二种是在设计中融入符号,并用象征手法进行表达。第三种是把符号隐含于作品中,并呈现为具有本土文化精髓的无形意境。由国际顶级设计师Dharmali设计的黄山悦榕庄是以的徽州地域文化为基础,将自然环境与人文进行完美融合,营造出具有徽派建筑风采、中国水墨画的韵味、闲适高雅的理想人居环境。特别是仿木构的坡顶、粉墙、黛瓦、马头墙等建筑元素的提取进行创新应用,使建筑与周边环境能够彼此融合,让悦榕庄酒店能够与周围景致宛如一体。
(三)置入主题,凸显特色设计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主题性的表达是设计的灵魂。一般是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空间的设计来表达一种主题思想,设计师对本土文化、自然环境、材料、功能等因素分析整合,并加以设计师的文化内涵、审美观和生活感受等方面因素融合后得出来的。[6]在设计初期,设计者往往要费尽心思对设计现场进行考察、思考,筛选出一些有用的、能够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符号元素、色彩、材质、陈设等信息内容,最终进行总结、归纳,并融汇一起形成相应的主题信息。要想做出特色鲜明的主题设计,必须得从前期的设计策划开始着手,只有设计策划将主题要素定位明确后,后期的规划设计、整体建设再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特色设计,最终才能够形成主题文化明确、文化品味突出、个性鲜明的主题形象。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孟凡浩先生在富阳东梓关村落改造的项目中,在主题形式上面,主要借鉴了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江南民居画作的神韵,以其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屋顶线条为切入点,形成一条条连续而不对称而充满节奏感、韵律感的曲面屋顶,在材料上,则选用最为经济且充满本土气息的砖混结构形式,然后配上以白涂料、灰面砖与仿木纹金属格栅,这样既能够凸显本土主题又富有时代气息。就这样形成了一幢幢独具江南水乡韵味的新农居,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状况不佳,应尊重相关的应用原则,采用恰当的应用方法进行设计,从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迟.祝清爽.论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15(13):64-65
[2]付春涛.论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说(4):194-196
[3]周红卫.传承地域文化.发展特色设计艺术教育[J].美与时代(上).2013(2):28
[4]霍庆福.地域文化设计特点在室内设计中的延续[J].艺术评论.2015(6):110
[5]唐瑶.贾尚宏.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J].四川建筑.2011(2):45
篇3
[关键词] 苏州市;创业型城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理论;创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45?03
苏州市大学生创业工作起始较早,但真正自觉进行创业思考和实践并形成社会热点效应,是在近年来政府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政策扶持和政策推动之下逐步形成的,特别是苏州市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大力开展创建以带动大学生创业促进就业活动。苏州市相关部门从组织领导、目标任务、政策引导、服务保障和监督考核等多方面深入开展创建工作,尤其是主动抓好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和工作考核体系五大工作体系的构建,为推动大学生创业促进就业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环境氛围。
一、苏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现状
目前,苏州市已拥有苏州大学科技创业园、苏州沧浪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苏州市职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姑苏区大学生创业园、吴中区大学生创业园和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观前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苏州市相关政府部门对2010年度苏州市区(包括姑苏、相成、吴中和高新)30家创业孵化基地进行了评估认定,下拨补贴资金190万元,累计下拨补贴资金达到325万元,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达到1:5.6。
为了进一步引导帮扶大学生创业实践,针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新、投入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2011年苏州建立总面积815平方米的市大学生公共创业实训基地(创业苗圃),并制定颁发了《苏州市大学生公共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以创业苗圃为主体,形成校园孵化与地方创业实训基地良性互动,构建完善以地方大学生创业载体为主,功能辐射各高校孵化园的“一元多点”大学生创业孵化模式。目前创业苗圃累计入驻项目70个,已有47家创业者成功办理工商登记手续,成功开办率达到67%,现苗圃入驻企业41个。苏州市大学生公共创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作,是贯彻落实苏州市“人才优先、民生为本”发展战略的举措,是政府探索大学生创业服务的途径,是大学生创业启航的摇篮。
总之,苏州市大学生整体创业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创业平台载体进一步扩大,创业培训指导工作实现了深化与强化。当前,苏州市正在积极开展国家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示范型城市”创建工作,着力优化创业服务,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乡失业人员实现创业。
二、苏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方向不明,定位不准,思路目标不清
苏州市多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行业相对较宽泛,在基地定位及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指导规划。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投融资环境较差,难以利用政策和风险投资资金的整体优势。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缺乏相应政策指导,难以保证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基地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 投入不足,条件较差,运营能力不强
苏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是在积极响应国家“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号召之下产生的。众所周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属于典型的公益性孵化器。孵化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贷款担保门槛较高,风险投资关注不到,基地企业很难使用外部资金。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规模扩大的同时,经费投入却未能实现同步增长,致使基地经费严重不足。由于目前没有明确的资金来源支持,致使创业孵化基地设施条件得不到持续有效改善,运营能力自然受到限制。
3. 创新思路不够,基地建设规划与地域经济发展不甚密切
苏州市许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基本沿袭了原有就业思路设计,在整体布局上比较注重解决地方失业市民和需要就业大学生就业的老路上徘徊,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实施配置与创业企业发展需要不匹配。创业孵化基地地理位置一般较偏僻,交通不方便,经营理念和管理思路比较陈旧,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不甚密切,缺乏鲜明地方特色和区域特点。
4. 公众认可度低,招商和推介存在一定困难
苏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社会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一直被认为是“不入流”的创业园,主要是旧房改造成的,基本上是一些以失业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经营场所。因此,许多真正立志从事创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进行注册办公。由于创业孵化基地知名度不高,认可度较低,导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招商和项目推介工作存在一定困难,进而使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工作进入恶性循环境况。
三、苏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发展建议
1. 找准方向定位,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
苏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工作首先应紧紧围绕苏州地方“两个率先”“三区三城”和富民强市的宗旨,以培育科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地方创新经济为目标,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研究发展思路,确立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形成充满朝气、独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其次,要坚持“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区域化”的发展方向,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基地孵化功能,完善创业孵化基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专利技术产业化,促进科枝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打造具地区先进水平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一批专业化的大学生孵化基地,推动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建设创业型城市和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创新发展思路,建立企业化运作模式
苏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工作应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推进基地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创新基地的孵化模式,提升基地的发展能力,建立企业化运作管理模式。基地建设要围绕苏州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需求,与区域经济、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发展目标相匹配,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发展示范,培育、引领一批有质量和特点的孵化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在配置产业资源和引导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在各方面的条件成熟时,推进创业孵化基地整体改组改制,创建孵化器管理运营公司,孵化器管理公司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由苏州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和创业基地共同成立,设立专项孵化基金,采取借贷为主、股权融资为辅的方式运营,重点面向创业初期的孵化企业,提供创业投资服务。基地管理运营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来自物业出租服务、股权投资、管理输出、各类担保和资金贷款等五项业务。管理运营公司的内部管理可以采用孵化项目筛选机制、原始股权制度和委托制,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提高基地的孵化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3. 加强组织规划,建设和完善孵化器体系
苏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工作应大力发展专业创业孵化基地,支持重点企业提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能力,形成以重点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现代服务企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形成具有地方鲜明特征的现代服务新业态。一是要改造提升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体系,建立软件服务、数字旅游、数字教育、数字金融和服务外包等专业型创业孵化基地,以此来提升苏州地区大学生创业层次和创业水平。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支持与知识产权相关专业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立具有区域地方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整合苏州地区的专业创业孵化基地资源,建设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发展各类专业孵化器创造条件,如政策咨询服务、融资担保贷款、经营管理培训及搭建行业对接交流平台。按照行业分类管理,建立统一管理的专业孵化基地体系。三是加强同地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依托他们的实验实训设备优势,逐步建立和发展具有技术优势的专业孵化基地。与此同时,做好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学生、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聘请各领域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到基地进行现场交流指导。
4. 树立服务意识,推行规范化管理服务机制
苏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应在管理和服务团队建设中提升服务意识,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质量,使常规工作、服务和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与专业服务机构加强深度合作,在资本、人才和市场上,为具有发展潜能的中心企业实现创新资源要素的资源共享,打造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创新服务平台。一是提升创业孵化基地人力资源水平,引进高素质管理服务人才,并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倡导基地管理人员的学习和交流氛围,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并建立和完善服务绩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将管理服务人员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二是建立基地大学生创业导师制。专业创业导师来自地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专家学者,利用其丰富的专业经验,协助创业者打造专业创业策划,从目标定位、创业策略到执行方案全程跟踪指导,使创业团队具有集“知”本家与“资”本家的复合型人才的合力,促进现代新型企业的培育。三是建立专业化的中介服务网络组织体系。与会计、科技服务、创意设计、专利服务、管理咨询、法律服务、媒体广告等各类行业协会建立广泛合作关系,形成全方位服务基地企业的中介服务网络。
5. 发挥政策优势,加大政府服务支持力度
苏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工作应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政策整体优势,利用政府扶持和各方面的资源。首先要加大地方政府扶持力度,推动孵化基地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减免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各类税费规定,同时苏州地方政府要鼓励进行孵化基地运作试点,使其享受同地方高新技术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其次要创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投融资模式。苏州市政府设立专项孵化资金,委托专业投资管理机构运作,用投资引导资金引导创业投资资本投入基地孵化企业。第三是优化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系统。苏州市政府要大力扶持创业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同时,基地管理部门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基地建设规模。最后要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对外交流合作,与地方各层次创业园区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使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网络化和体系化;并且加强与苏州周边市区的创业孵化基地合作,实施优质资源共享,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创业孵化基地网络体系。
苏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随着其对科技发展推动和社会服务作用的逐渐体现,苏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必将迎来健康发展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张庆祝.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理论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8):102-103.
[2] 何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院建设战略模式初探[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1):49-51.
[3] 单春晓.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策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75-77.
[4] 张少颖.大连创业园创新发展模式对策研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3):153-153.
篇4
关键词:亚低温;脑损伤;醒脑静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651.5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5―0404―03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中药醒脑静注射液对病人有促醒作用。本研究选择山西省人民医院1997年8月-2004年1月的157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病人进行对照研究,以期进一步探讨亚低温与醒脑静注射液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入选标准伤后24h内入院的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未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损伤者。
1.2临床资料共入选157例病人,男95例,女62例;年龄15岁~78岁,平均41.9岁。弥漫性轴索损伤(DAI)71例,外伤性颅内血肿45例,广泛性脑挫裂伤4l例。入院后随机分为亚低温组(54例)、亚低温加醒脑静组(48例)和常规治疗组(55例)。3组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相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3监测项目 以床旁多功能监护仪(美国惠普公司)连续监测病人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颅内压。每隔4h抽血检测血浆电解质、血气分析、血乳酸及血糖。
1.4治疗方法157例病人均于入院时行头颅CT检查,根据颅脑创伤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手术。需要手术者给予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内外减压手术。手术病人术后随机分配到3个治疗组。
1.4.1亚低温组54例病人均行气管切开并以呼吸机辅助呼吸。室温控制在16℃~18℃。亚低温施行方法采用水循环式降温毯进行降温,亚低温维持时间为1d~7d(54.5 h±26.4h),当颅内压降至正常范围后再维持治疗24h,即可停止治疗。54例病人于伤后3h-24h开始亚低温治疗(9.8±5.6)h。
1.4.2亚低温加醒脑静组于入院后2h内开始治疗。用醒脑静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或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其他治疗方法与亚低温组相同,本组疗程为21d。
1.4.3常规治疗组于入院后2h内开始治疗。除不施行亚低温及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外,其他基本治疗方法与前两组相同。
1.5预后评估标准 157例病人于治疗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COS)判定疗效,结果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对于除植物生存和死亡以外的101例病人,同时采用Barthel指数,治疗后3个月评估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组均数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治疗后的分析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r2检验;P
2 结果
2.1 3组病人的COS评估结果3组的病死率和恢复良好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组病人的预后构成比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2.3 3组中除植物生存和死亡外的101例病人Barthel指数亚低温组36例Barthel指数为76.2±7.3;亚低温加醒脑静组34例Barthel指数为89.7±6.9;常规治疗组31例Barthel指数为51.5±6.5。亚低温组、亚低温加醒脑静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10年来,随着生理学、病理组织学等研究的不断深入,亚低温疗法的脑保护作用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亚低温疗法在国内外也已广泛应用于颅脑损伤和脑缺血性等疾病的治疗中。颅脑创伤的亚低温治疗从基础实验到临床研究均有报道,但大宗临床病例分析报道甚少。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有一定临床疗效,亚低温对受损伤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①降低脑组织氧耗率,减少脑组织对氧的需氧量,同时减少乳酸的产生和堆积,减轻代谢性酸中毒所致的脑损伤;②减少神经轴突末端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少内源性一氧化氮(NO)的产生,减少Ca2+内流,减少再灌注期的损伤;③减少脑缺血后脑组织结构蛋白的破坏,维持脑细胞超微结构及正常生理功能;④促进脑缺血后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相对通畅,从而减轻脑细胞损伤。
Shiozaki等证实,亚低温治疗可使颅脑创伤病人的颅内压降低,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本研究中的157例病人于治疗后3个月根据GOS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显示亚低温组和亚低温加醒脑静组的病死率、恢复良好率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这有力地提示了亚低温对颅脑创伤病人预后的显著影响。
既往研究对亚低温治疗的温度、治疗时间窗等问题有较多论述。本组研究显示,亚低温组、亚低温加醒脑静组和常规治疗组病人均可发生肺部感染、心律失常、七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异常失常等并发症。只有在凝血功能异常上,常规治疗组和其余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并发症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这些并发症可能和重型颅脑损伤引起的全身脏器功能紊乱有关,而与亚低温治疗无关。两组接受亚低温治疗病人的凝血功能异常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这些病人多数接受了较长时间的亚低温治疗(>7 d),推测可能的原因是长期低温导致血液成分改变引起凝血功能异常。提示较长期的亚低温要注意监测病人的凝血功能,以防发生严重并发症。
中药安宫牛黄丸常用于颅脑损伤昏迷、中枢性高热、惊厥抽搐等症。醒脑静注射液则是由安宫牛黄丸改制而成的水溶性注射液,由麝香、郁金、冰片、黄芩、黄连、桅子等组成。麝香能增进大脑功能,兴奋中枢神经;冰片能协助麝香的兴奋中枢神经功能;郁金则芳香辟秽,有助麝香通诸窍;桅子协助麝香改善脑缺血,起到兴奋中枢神经而不增加氧耗,镇静而不抑制呼吸的双重调节作用。以上诸药相互配合,具有醒神止痉、芳香开窍、清解邪毒的作用。实验研究表明,醒脑静注射液可以明显改善实验大鼠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和脑缺血缺氧,并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防止离子及兴奋性氨基酸的异常变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脑保护,因而对促进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苏醒和病情恢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篇5
关键词:文创;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传承保护
一、关于文创设计
“文创”是文化创意的简称,它是指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特色、整合学科知识、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在大众眼中文化创意是一种时尚现代的理念,设计师都喜欢借助世界性的设计元素和流行的设计语言及载体来进行表现。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市场的发展,面对对市场中精神文化的需求,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更是蓬勃兴起,因为好的文创设计会给产品带来较高的附加值,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深圳、上海、杭州等城市文创设计已逐步走向了成熟。不过现在许多创意设计中感觉还是缺少代表性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真正多元的民族特色文化却集中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文创设计要如何传递本土特色民族文化,值得思考与研讨,现在就以贵州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文创需求现状为例谈一点认识。
二、开发旅游产品需启动文创设计理念
优秀的文化产品,应该能够很好传递本土的民族文化特色。“我在贵州等你!”这是贵州在打造旅游宣传中发出的亲切邀请,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来到贵州你会发现,过去贫困落后的山区因为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当地人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最有本土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如银饰、刺绣、蜡染、织锦等,忽然间都转化成了旅游商品,但这种快速的转化并没有使当地人获得市场的最好回报!为什么呢?1.传统工艺品的盲目转换失去了本土文化特色贵州的民族艺术源于生活,其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特别是民间手工艺造型质朴、稚拙,其纹样图案更富于抽象的美学特点,如苗族的服饰图案就承载着其几千年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特征。但在文化交替大融合的背景下传统文化还是逃不开时代的冲击。今年去贵州苗寨采风,发现苗银苗绣饰品很多都变成了机绣和机器打造的,传统意义的手工艺概念完全改变了,再走进其它村寨,看到有的苗族女孩在绣十字绣?有的地方卖的蜡染的图案是海南的耶树风情?不是说不可以,只是感觉传递的文化信息太错位了。更有甚者是,许多小店中商品里还混杂了许多在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大众货,也就是在全国所有旅游市场都能看到的那种旅游商品,恍惚间怀疑自己是否还置身苗寨,实在让人感慨本土文化特色已慢慢被同化。2.既没有实用价值更缺乏艺术价值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现状决定了当地人的审美认知和大众需求是有很大差异的。近年来跟风似的打造旅游商品,可多数商品样式还是保持着原生态状态、制作质朴粗糙,缺少贴合市场需求创意和设计,如某县开发的旅游工艺品“时钟”,其设计的钟盘上是色彩复杂的刺绣,单从外表看就会发现,花哨的底纹使人眼睛无法看清“时钟”上的指针刻度,这种强加的艺术效果影响了“时钟”的使用功能,可见该商品最基本的设计概念都没有,何谈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融合。3.开发旅游产品需启动文创设计理念文创设计的行动就是搭建起传统文化与时尚设计的立交桥。贵州近年来旅游业井喷式的发展,给旅游文化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迫于生活前些年卖手工原样物品,现在盲目制作粗糙工艺品,游客选购不到满意旅游产品,购买的愿望逐渐递减。怎么办?我认为需要本土优秀设计团队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创意设计中去,合理地挖掘和吸取可用于文创开发的元素,把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注入到时尚设计中去,开启传统艺术融于现代生活文创理念。
三、通过文创设计传递本土民族民间文化
特色民族文化是文创设计核心的竞争力,将民族特色文化引入市场,鼓励设计公司、大专院校师生参与文化的保护性开发和研究,与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做好对接,用本土民族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商品的价值,为民族特色时尚产品烙上贵州印。1.走进本土文化加以深入研究很多贵州的设计师对本土文化缺乏了解和研究,所以可以由政府主导进行文化驱动,对有兴趣的设计团队提供学习了解民间艺术文化的机会,邀请他们参加各类民族节日的活动,深入村寨进行学习和研究。设计者要对民族的文化有正确认知,才能更好去开发和传承。贵州省政府通过几届的“两赛一会”活动,建立起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平台,2015年已将“两赛一会”升级为每年一次的民族博览会简称“民博会”,其涉及范围更广,涵盖的民间文化内容更丰富。2.梳理本土文化发掘设计新元素民族文化艺术通常与宗教、历史息息相关,文创商品的设计运用不能生搬硬套,要进行保护性开发,哪些要传承,哪些可创新,哪些载体更适合消费品市场等,最好是由当地文化部门对其民族文化特点梳理归纳,可将其分为文化典藏、传承保护、设计开发等类别,通过网络数据平台进行资源共享,把可用于创新设计部分的文化元素提供给设计团队,作为文创设计和开发新品的依据。3.走出去学习借鉴增强文化自觉意识重新审视和关注传统文化形态,增强文化自觉意识,要借鉴世界优秀文创设计方式和做法,更好地将民族精神艺术化地揉进各领域的创意设计中去。如德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地区一直引领着世界的时尚与前沿设计,其文创设计就是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提升产品质量并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值得学习。2012年,由贵州省一百多家专业设计公司和工作室结成的“绝对贵州”创意联盟,就是贵州设计界新生文创团体,其倡导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时代文创作品的设计,该联盟已推出了一批新颖的设计作品和一群年轻有为的设计师,他们将成为本土文创设计的中坚力量。
四、做好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创市场健康发展
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无论是刺绣、蜡染,还是挑花、织锦,民族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重新运用,可以让地域性特色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本土民间文化的现状而言,文创设计需要进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传承保护的,应保持和忠实于原生态;要创新开发的,就应吸取民间艺术精华,保持基本的民族风格,创意设计出适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使之能融入现代文化的时尚设计。一种是文化承袭,强调精神内涵,一种是商业开发,注重形式美感,两者互补调节,构成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总之,文创艺术是现代生活的一种状态,将民族文化元素融于人们的生活,设计精美实用的文创产品,使文创市场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创造出融合多元文化并具本土艺术特质的文创商品。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居住区;文化特色;景观设计;应用细节
近年来,我国不同区域原始居民数量骤降,各类新建的现代居住区也开始呈现出趋同的迹象,至此居住区文化特色逐渐消失。长此以往,不仅模糊了居住区自身的可识别特性,同时,不利于传承周边城乡的特殊文化。因此,尽快理清现代居住区文化特色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应用细节,显得尤为紧要。
1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贯穿融入文化特色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依靠其特有的文化,但这部分文化的衍生却历经极为漫长的蜕变过程,并且时刻经受自然生态和人文因素2方面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条件,人文因素则容纳政治、历史、宗教和艺术等,宏观角度观察认证,它们都是居住区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客观表现,需要在景观设计中予以淋漓尽致地凸显。现代居住区设计的一切景观,都要在迎合城市空间布局、地形和气候等要求基础上,蕴藏主流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最终全面满足当地居民在历史沿革期间衍生出的生活习惯。归结来讲,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融入文化特色要素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1)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审美需求。(2)经过文化基因植入以强化居住区的可识别特性。(3)凭借独到的景观艺术欣赏功能,持续丰富居民的视觉感官效应,并维持居住环境的多样性。(4)透过景观设计和文化特色的融合,激发居民强烈的归属和责任意识,有助于维持该类群体安定和谐的生活交流秩序。
2现代居住区文化特色和景观设计融合应用的路径
2.1文化特色非物质形态要素和景观设计的融合
地域文化特色,其可以说是城市改革发展的灵魂,尤其贯穿到居民区景观设计环节中,该类文化特色的非物质形态需要在居民日常生活中予以全方位呈现,确保居民可以长期保留原有的优良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因此,作为现代专业化居住区景观设计主体,切勿盲目关注甲方规划需求,同时,针对居住区居民生活内容和习惯做出系统化校验,目的是了解该类居住区域居民存在和不同于其它区域的需求。这部分文化特色的非物质形态将透过公共空间塑造加以呈现,即该类空间中的景观设计风格和环境氛围,都不允许和统一的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发生冲突。如私家园林的景观设计风格,契合吴语区居民隐逸于山水的精神需求。北京原始居住区主要包括四合院和胡同,居民一切生活都在房前和树下开始,因此,在现代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环节中,理应着重借鉴传统活动场所的位置,为居民设计开放传统的文化交流广场景观,方便他们随时聚集于此下棋、聊天或是晒被子,使得居住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特色得以有机传承。
2.2文化特色物质要素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交接
人眼不容易清晰观察到4000m以外的景观,一旦人眼和景观的距离达到500m时,视线就变得模糊,缩减至250~270m时,看到的景观轮廓才算清晰,维持达到几十米范畴时,便可以识别花木等自然景观。依照人的视域范畴,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想要有效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必须选定一类人眼识别能力最强的区域范畴。
2.2.1居住区建筑类景观设计方面。尽管建筑设计工作是建筑师的核心职责,不过作为现代专业化居住区景观设计人员,应注意针对相关物质文化要素加以引导控制,确保彰显出标准的地域文化特色。再就是基础设施的定位工作,尽量保持低调状态且位于配角位置。至于景观设计形式,则可考虑在居住区盛行的宗教或是传统民俗活动之中抽取特定符号,设计尽量内敛。整体上确保映射出居住区整体的文化氛围,最终顺利地表达出特有的现代城市性风格。
2.2.2居住区自然类景观设计方面。在配置植物过程中,保证结合小品建筑,进行特定场所传统文化氛围衬托,同时,结合活动场所位置有序地布置一些树冠较大的树种,并且想方设法维持活动空间整体和景观设计的协调美观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尽快创设出富含地域文化特色和存在多样化景观的现代居住区,需要设计主体预先针对居住区所在的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准、民众生活习惯等要素加以全方位把控。之后深入性挖掘居住区的传统人文内涵,提炼出富含地域文化特色的物质形态,并在居住区内部不同类型景观中予以整体性设计。相信长此以往,势必为我国现代居住区合理化规划建设,城市经济协调化发展以及居民各类生活、文化和审美需求满足提供不竭的支持服务动力。
作者:唐祎祯 单位:中南大学 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地铁建筑地域文化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地铁建筑特点解析
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城市不同区域的纽带,城市生活越来越不可缺少的方便出行工具.地铁大部分区间及车站位于地下,这造成其建筑的属性与民用建筑迥然不同,地铁被称为快捷运输系统,有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提供高密度,大运量,较快速度且安全舒适的交通服务.从该点出发,地铁空间有六个独特属性:
1.交换属性:根据美国著名都市 社会 学者科斯特(Manuel Castells1942-)的论点,交通是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元素”(exchange element),是当前城市生活人口流动频繁的具体体现。
2.媒介属性:地铁其作为运输工具,一般情况下被视为类似公共汽车的一个过渡界面.是一个空间压缩,较拥挤的媒介.人们在地铁当中,希望迅速到达目的地,离开这个过渡界面,设计者们也往往考虑其媒介属性,忽略了对其的美化.
3. 流动属性:地铁较快的运行速度,其大多数时间在地下的运行状态,使人们对周围空间的变化不敏感,视觉焦点丧失,人们觉得烦闷,焦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几乎为零,城市旅程因此越来越单调、抽象。
4.排他属性:地铁运输造成旅程单调的抽象原因,不仅因为流动的高速化,更因为路权的专用性,即地铁行驶在隔离式专用路轨上(exclusive right-of-way), 这一属性隔绝了乘客在旅途中以视觉参与活动的机会,因此造成了一种独特的、目的纯粹的、排他性强烈的疏离感。
5.人潮汇集属性:地铁一方面是一种 “大众空间”, 吸引大量人潮川流不息,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另一方面,地铁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收入以及阶级,地铁建筑又是城市中具有浓厚“普遍性格”的空间。
6. “地标”属性:地铁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通过地铁建筑可以反映其 科技 水平和美学标准。注重对地铁车站公共区部分的装修,赋予其时代及地域特色,不仅可以使人们心情愉悦,而且大大提高了城市文化的整体品味.对出地面的风亭出入口,可以结合周边环境进行设计,成为该区域的标识性建筑.
二、地域文化―地铁设计的核心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 历史 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布正伟先生在其《自在生成论》中认为建筑个性的 艺术 表现有三个层次:”与使用性质相适应的艺术气氛,与地方 自然 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与生活前进步伐相一致的 时代 气息“。其中第二条”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说的就是建筑要表现出地域性特征.
目前中国通行地铁的城市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青岛的蓝色文化,地铁可以通过充分运用港、湾、滩、景等物质形态资源将关于海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海洋风俗以及海洋人文科研成果等非物质形态蓝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现出来.青岛作为旅游城市,外来人口很多,绝大部分将地铁作为首选交通工具,如其能与城市特有的文化结合设计,不仅为地铁带来了活力,也为城市形象和文化的深入人心做出积极的贡献.
倡导地铁设计的地域特色,绝不是因循守旧,而是要积极创新,从传统中寻找灵感,得到与时代相符的全新的视觉语言。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建筑应各有特色,期待设计者结合各地区特点作出带有文化印痕的原创设计,纵观世界,伟大的建筑作品,总是如此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纵观国际地铁建筑的设计,不难看出他们在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上所做出的努力。
蒙特利尔地铁系统居全加拿大首位,共拥有68个站点,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巴黎地铁站,充满独特装饰和艺术展品,颇具人文特色。与其他城市的统一风格不同,蒙特利尔的地铁站设计征集了众多设计师的灵感创意精华,站点之间各具特色,风格不一。但总体来说,蒙特利尔地铁站十分重视公共艺术宣传、展示,配有众多雕刻、彩色玻璃工艺品,以及不少精美壁画,艺术气息十分浓厚。
温哥华自1985年以来,便拥有一套高架轻轨网络用于服务大众。干线上的47个站点为市中心和市郊居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图中所示的高架轻轨站点设计与其它城市的地铁系统截然不同。它采用了木料、金属和玻璃,塑造了站点的圆润外形,中部留有过街天桥,底部还保留了高速公路通道,几个交通系统互不干扰。而通透的外部框架设计让乘客能够在站内一览美丽的都市景象.
一提到巴黎的地铁,到过巴黎或对 现代 艺术 史和建筑史略有涉猎的人,都会对建筑设计师赫克托・吉马德(Hector Guimard)的“新艺术”(Art Nouveau)风格的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关键时刻的巴黎,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巧妙地与一种前所未有的公共运输 科技 结合,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地铁风格”(Style Metro),巴黎人的浪漫气质从其作品中彰显出来。在巴黎现有的86座“新艺术”风格的地铁建筑中,当属地铁二号线西侧终点站“皇太子妃门站”(PorteDauphine),以及蒙马特区十二号线的“阿贝斯站”(Abbesses)与高耸的“埃菲尔铁塔”(TourEiffel,1889)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巴黎的象征,充分地体现出地铁建筑的地标性。
以上典型案例说明地铁建筑应成为生动,别致的建筑,而不仅仅作为交通工具看待,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地铁已经深深刻上了自身的烙印,如能进一步结合地域文化特征,突出当地特色,地铁建筑不难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
篇8
关键词:徽派建筑图式;介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思考
黄山学院地处古徽州地区,徽州大地上蕴含丰富而独特的地域文化,其中徽派建筑文化是一朵奇葩。将徽文化引入到景观设计教学中,让徽派建筑图式介入到课程教学活动中来,应是一种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工作。
1徽派建筑图式的概念
据社会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图式是“代表个人对事物、人或环境的知识的认知结构。是对一个整体的抽象,侧重于许多事例的相似之处。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现实,帮助人们把外在刺激的若干细节与一个总体概念相联系,而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则会被过滤掉[1]”。在艺术创作中图式既是指作品的外部形态,也指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给艺术家规定的心理定式[2]。因此,本文将徽派建筑图式描述为:在古徽州地区的民居、祠庙、牌坊、园林等建筑物的特征给人们带来的具有显著地方特色与可传承发展的传统建筑艺术总体形象和样式,其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当然,图式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沉淀的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的有价值东西。
2徽派建筑图式介入景观设计教学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它要求对景观设计的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都应该从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获取养分。景观设计的地域特性给培养景观设计人才的教育教学带来启发。景观设计课程作为黄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景观设计也是该专业两大人才培养方向之一(一为室内设计方向,二为景观设计方向)。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景观设计的地域特性,让徽派建筑图式介入我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景观设计人才,这既是我校办学定位所需,也是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所需,介入方式合理,将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3具体措施
3.1两个前提
首先,参加课程教与学的主体(师生)要理解徽州建筑图式特征,就如我们要欣赏一场篮球比赛,首先我们要懂篮球比赛规则一样。作为学习者和传承者要了解和掌握徽州建筑图式特征,诸如粉墙黛瓦、马头墙等。其次,参加课程教与学的主体(师生)要理解徽派建筑及其图式蕴含的文化内涵。要让景观设计学习者真正理解和汲取徽派建筑图式精华,为我所用,这需要学习者对徽派建筑及其图式的文化内涵有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徽派建筑蕴含了古徽州的积极社会发展和变迁,反映了古徽州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最终能设计出具有黄山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作品,为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2原则
时空转移,对象变化,现代景观设计应该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找灵感、汲营养?这是我们要正视的问题。在徽派建筑图式介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要强调,学习和传承徽派建筑及其图式文化不能简单的复制挪用与拼接,更不能毫无章法的变化。教学活动前提是学习汲取徽派建筑及其图式文化中的精华,过程是彰显徽派建筑及其图式文化的主要特征,目标是促进徽派建筑及其图式文化历史传承,价值诉求是达成徽派建筑及其图式文化的创新发展。
3.3徽派建筑图式介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途径
(1)要将徽派建筑图式介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不仅是一场景观设计教学活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徽文化尤其是徽派建筑文化教学活动。文化指导教学部分应包括:①徽派建筑特征: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精美的细部装饰等;②这些特征映射的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徽派建筑蕴含了古徽州的积极社会发展和变迁,反映了古徽州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它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生动展现深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妙画卷[3]。(2)寻找传统徽派建筑图式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契合点。现代景观设计作品要求体现出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反映该地域的风土人情和审美取向。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要契合当地的人文风俗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需满足景观的三十几使用功能,此外,还应让景观富有更多的文化象征等人文色彩。地域文化是景观的内在精神,景观则是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徽派建筑的其特色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古徽州的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园林等反映和体现徽派建筑风格特征的建筑载体。其中少数民居村落最为典型,建筑图式特征为:从外型上是粉墙黛瓦、马头墙;小门窗;结构上是曲折迂回、门楼重檐;风格是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它蕴含着古徽州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文化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观赏和使用价值。那么,我们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要把古徽州民居图式典型特征粉墙黛瓦、马头墙,门窗、家具、盆景,以及它们所抽象出来的图形转化成现代景观设计的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中,或是让学生完成与此相关的景观设计作品,或是创设条件让学生参加当地景观设计项目和过程,接受实践的锻炼和检验……这都需要我们将徽派建筑图式的特征与内涵内化于心,自觉地将徽派建筑的典型造型样式、图形等外化于景观设计的设计实践中,成为创作者由内而外的一种本能的文化表达与流露,达到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境界。最终培养出能传承和创新徽派建筑文化的景观设计师。
4结束语
对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活动中,依托地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本土文化色彩并具有重要审美意义的图式,并进行合理的运用,使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参考文献:
[1]茹峰.视觉图式的演变-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山水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2]王英.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探索,2008(22):145-147.
篇9
关键词:民族性 理解 设计责任
目前的社会开始意识到民族性的重要,并且开始呼吁找到属于自己的民族的东西,提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但是这些做的远远不够,因为在从学校中就缺乏这样的教育,使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价值系统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新意义思想获得较为全面的理解。我们应该呼吁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有它的价值,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恰恰反映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精神。不光学生的教育是要从小教育,还应该在对社会民众有所指引。套用王受之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在中国找不到中国的感觉、中国的气氛,这对一个把中国放在骨子里的人来说,可能是最悲哀的事了,但是要改变这一切真的很难。”①
另外一点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于失落文明精神气质的把握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反映民族的风格特征。就拿楚文化的设计而言,目前虽然有很多对其进行的研究和概括,也分析出楚文化的精神所在,但就设计这一方面来说还未抓住精髓。目前的很多设计方案都只限于表面的设计,大多是在出土的文物、葬器中寻找其中的符号元素进行融合设计。还有些设计甚至用错元素符号,张冠李戴,并且还理直气壮的告诉广大市民这是楚文化的设计,这些设计都是在误导群众,其实这并不是民族风格的本质。寻找楚文化的精神特点就应该从认真阅读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例如屈原)及所能找到的文献资料(各类考古发现等)寻找出楚地域所特有的宗教、文化品质、地域气候特征及独有的精神气质,从而为设计风格的拟定奠定基础。就像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或是美国的西部牛仔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具有明显的本土文化的特点,这就为他们的设计风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对于景观设计的设计风格也是存在地域差别,就拿最早的古典园林来比较,东西方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总结一下可以看成西方古典园林和建筑是在情趣和构图上表现一致,东方古典园林和起建筑就是在情趣和构图上存在强烈的对比关系,通过对比的关系求得整体的统一。再来看中国内部也有南北的区别,虽然在主体设计上有共同点就是都有追求“意境”。这是中国园林的最大特点,讲究写意。写意和写实的区别在于:写实是对自然景色的一个真实写照,而写意就加入了一种主观的情感。两者对比起来后者就更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再回到国内的南北的区别是因为地域不同,生活习性不同,传统文化也有不同,这样就造成可南北园林的不同。总的来讲,北方园林是以皇家园林作为代表,在整体的布局中就比较严谨。南方园林则以私家园林为主体,对于整体布局就比较自由活泼,更为注重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由此做的对比就可以知道一个民族有自己的特点,一个地域也有当地的风俗习惯。只有认真仔细的对其地域的了解分析,才能做好具有地域特点的设计来,而且是从骨子里就透露出来的地域情节。 转贴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师们大量的吸收着外来生活文化,不管能否吸收,先吞下去再说。但就是这样的“不消化”导致了设计和文化的脱节,导致很多设计师的观念开始歪曲。特别是计算机对设计大力辅助,使得人们都过分的在钻研电脑技术而忽视设计本身。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就在书中写到“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②大师对目前的这种倾向提出自己的忧虑,是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要不断学习先进东西的同时不能忘记设计的本质。此外对设计师而言他的生活的外部世界对他所产生的影响并经过大脑加以总结形成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是一点对设计的参考。参考点会经过提炼吸取成为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因此社会越是发展的快,我们就更应该脚踏实地的学习自己的文化,这样才不会导致这个参考点过于的表面。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符合自己的国情,同时才有自己的特色。在《贝隶铭谈贝隶铭》一书中,他就说到:“我热爱学习新事物,古人说‘学不可以已。’”③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采访意大利知名设计事务所Studio63(63号工作室)亚洲区项目经理萨姆的新闻。采访的内容主要介绍意大利的设计团队和国内设计团队的主要差别,值得我们借鉴。
采访内容主要是说萨姆领导的设计团队是与国内的设计团队有所不同。他的设计团队有两组,一组是非设计专业人士,由摄影师、画家、雕塑师、记者组成的主创设计人员,而另一组则是专业设计师,他们相当于主创设计师的助手,负责把创意艺术落实到具体的方案中。而国内的设计团队则全是专业设计师全权。
在作好设计的本身的同时时应该尽好自己的责任,设计师的责任是保护自然景观的多样化特征,自觉抵制各种利益驱动下对自然景观的破坏性行为,并且为了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应该是有必要树立景观多样性的观点来达到平衡和丰富物种。要做到这种多样性,设计师就必须要培养和训练自己对景观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和相关形式美知识。
注释:
①王受之.骨子里的中国情结.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探讨,详细阐述了教学好初中地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地理教学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地理课堂要转变教师角色和教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好地图,建立地域空间;地理教学的评价要淡化应试突出能力 。
关键词:地理教学联系实际学生兴趣转变角色创设情境利用地图空间思维评价机制学生能力互动教学实用技能
对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因此,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下,上好地理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教学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地理课要加强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学到的不是干巴巴的“死知识”。这些知识,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有重要的应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去西双版纳旅游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份从学校出发到西双版纳的最佳旅游陆上交通线。看谁设计的路线花费最低,观察景点最多,内容最丰富。认识学习那里的热带雨林景观、热带动物,观察民风,了解民俗和特有的建筑风格等。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密切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机智、可亲可敬的教态等,都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地理课堂要转变教师角色和教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讲黄土高原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在观察过程中配以黄土高坡的音乐。从而让他们感受到黄土高坡的荒凉,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地貌特征。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下答雨时景观图,观察地表径流情况。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它形成的原因,并设计一份治理方案。再讲“世界气候”时,利用多媒体创设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自然景观。如观察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景观,树木高大、茂密、分层、终年常绿,降水量大。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着蟒蛇、鳄鱼等喜水的动物。根据自然景观的动、植物特点来分析当地气温与降水两大气候要素,来掌握它的气候特征。由此判断,这里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它的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
三、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好地图,建立地域空间思维能力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它能把所有知识都串连起来,让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导致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现象。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域空间思维能力有关。在用好地图的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地域空间想象能力。如讲中国的疆域时,先利用多媒体三维空间,定位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让学生利用手中地图册,读出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再让学生地图册读出陆上相邻的国家和隔海向望的国家,并勾画出中国的国界线。
四、地理教学的评价要淡化应试突出能力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