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资源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资源研究

篇1

【关键词】使用控制;XrML;证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098―04

引言

网络的发展使教育资源实现了数字化,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纸质教育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让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比如,用户在网络上不仅浏览论文、课件、试题等教育资源,还能修改、复制和传播。这显然损害了资源作者的著作权利。目前已有的数字版权保护的策略就是通过访问控制,即通过识别与验证用户名、用户口令及检查用户账户的默认权限这三步来控制用户的入网访问。当交费网络的用户登录时,如果系统发现“资费”用尽,还应能对用户的操作进行限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 MAC)、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D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等。这些技术多少的弥补了访问控制的一些缺点,但是还只是针对封闭的环境的版权保护,而且不能动态的授权,因此,不能解决教育资源被下载后动态跟踪赋予和修改权限的问题。

而文献[1]提出了使用控制模型以后为这个问题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后,许多学者都开始研究模型的实现,例如文献[2]针对媒体文件,提出使用引用监控器来实现,但只给出了简单的逻辑结构,并没有真正实现;文献[3]以中国知网支付模式为例,介绍了使用控制在这种电子商务网站上的应用;文献[4] 提出了用有色Petri网来建立使用控制模型,但Petri网表示只限于授权因素。以上文献在各自的应用场景中提出了合理的方法,但是都不适合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的实现。

论文首先介绍了相关技术,接着提出了使用证书的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最后介绍了证书方式的结构及执行过程。

一 相关研究

1 使用控制策略

使用控制策略是继访问控制之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策略,它继承了传统的访问控制的所有方法。使用控制模型主要由主体、客体、权限3个基本元素及与其相关的授权A(Authorization)、义务B(oBligation)、条件C(Condition)组成,因此也称为UCONABC 模型,模型图如图1所示:

主体(Subjects)表示对客体(Objects)拥有某些使用权限的实体,用S表示。主体属性(Subject Attribute)用来表示主体的能力和特征,记为ATT(S)。常见的主体属性有:用户名、用户组、角色和安全级别等。

客体(Objects)是指按权限(Rights)的规定接受主体访问的被动实体,用O表示。客体属性(Object Attribute)存储客体的重要信息,包括客体的安全标签、所有关系、类别和访问控制列表ACL等,记为ATT(O)。

权限(Rights)是主体对客体进行控制和执行的权利,包括了主体可以对客体进行的访问操作(如读、写、运行),用R表示。

授权(Authorization)是指允许主体使用客体必须满足的规则集,用A表示。

义务(Obligations)是指主体获得或执行对客体的访问权利前或过程中必须完成的操作,用B表示。

条件(Conditions)是指主体获得或行使对客体的访问权利前必须满足的系统或执行环境的强制约束条件,用C表示。

使用控制最重要的还引入了使用的连续性和属性的可变性的思想。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随时改变主体和客体的属性,从而实现动态的访问和管理资源。由授权A、义务B、条件C按照属性更新的时间,可以定义十六个使用控制方案,如表1所示。

有了这十六种执行方案,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定义和修改资源的属性和状态信息。

2 权利描述语言

权利描述语言是DRM(数字版权管理)系统普遍采用的权利描述机制。目前数字权利描述语言有MPEG-21 Rights Expression Language、OMA的ODRL(Open Digital Rights Language)、Creative Commons和METSR及ContentGuard 公司的XrML。这些数字权利描述语言具有其所属具体行业自身的特色,而XrML面向所有类型的数字资产,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本文采用的是XrML编写的证书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

二 面向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模型应用研究

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包括教育资源的创建、使用和跟踪过程,也即资源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权利使用的控制与管理。通过建立各种实体(教育资源的创作者、者、服务者和使用者等)间的许可集,以及可以行使这些许可的条件与义务。这些信息必须用标准化的、计算机可识别的方式描述和标记,最终以许可证的形式,从而可以进行相应的记录、识别、解析和解释。而这些许可集以及许可的条件与义务都可以用XrML来实现。

本文根据使用控制模型,参考微软的RMS证书结构,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

在本模型中,首先建立一个可信的环境,比如,有用户A要将一课件上传到教育资源网站,那么教师A跟资源网站间要建立可信的关系。用户A可以是单一用户,也可以是某个单位或组织。因此,将教育资源网站作为服务器方,用户A是客户端。如果有用户B要从该教育资源网站上下载论文,也要跟该网站服务器建立可信关系。因此,用户B也是客户端。由此可见,可信环境中包括服务器方和两个客户端方,如图2所示:

因此,证书分为用户帐号证书和机器证书两种。用户帐号证书又分为许可证和使用许可证。一台机器只有一个机器证书,但可以对应多个帐号,即同一帐号可以在有合法机器证书不同的客户端机器上登录;同一客户端计算机上可以允许多个合法用户帐号登录。

1 用户帐号证书

可信环境的服务器方给客户端用户分配权限帐户证书,使用户帐户与特定的计算机相关联。用户的权限帐户证书包含在客户端许可方证书和用户许可证的请求中。客户端方许可证书允许作者在脱机时资源。每个权限帐户证书都包含用户的公钥,用于加密与该用户相关的数据。

(1)许可证

指定可以使用的用户和要的资源信息,规定的详细内容包括:

①创建者的信息:如创建者帐号、创建者的个人信息(如工作单位、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等。

②要资源的信息:如该资源的名称、资源格式、所属种类(如课件、论文或其他)、创建时间、允许访问该资源的用户帐号或用户组、授予合法用户的使用权限(如只读、允许复制、允许修改、允许打印、使用次数等多种权限或权限组合)以及访问该资源的条件。

③证书信息:如证书的有效起止时间,证书是否允许更新、何时何种条件下更新等。

④用于解密资源的对称密钥,该密钥使用资源网站服务器的公钥进行了加密,这确保了只有该资源网站服务器才能解密这一内容并颁发用户使用许可证。许可证由该资源服务器的私钥签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因为许可证跟要的资源绑定并一起到资源网站上,因此,很好的解决了资源使用过程中权限管理的问题。而且,资源创建者可以随时修改此证书上的信息。

(2)使用许可证

使用许可证书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许可证,当用户访问资源网站,并想使用里面的资源时,就要首先向资源网站服务器发出申请,服务器对申请的帐号进行审核,如果合法,就发给用户使用许可证。使用许可证从许可证中获取要使用资源的和权限信息等,从而让用户明确自己有哪些使用权限,并根据权限使用资源。使用许可证书可以是永久的,也可以是临时的。如果使用许可证是永久的,用户帐号在以后的登录过程中不用再申请新的使用许可证,就可以直接按照规定权限使用资源,并且还会根据资源的更新信息,在使用前自动更新使用许可证;如果是临时的,则在用户帐号每次登录时都随时获取使用许可证,使用信息也会随着许可证的更新而更新。比如,如果许可证中指定资源的使用次数,那么在每使用一次之后,使用许可证的使用次数就会自动减一。

2 机器证书

机器证书就是计算机的身份证。资源网站的服务器为每个客户端计算机建立一个证书,并保存其信息,如IP地址、访问服务器的时间、进行过哪些操作等。该计算机证书由服务器用公钥加密以后发给计算机。在首次使用时,客户端计算机要激活机器证书。该证书中的公钥用于加密用户帐户证书中包含的用户私钥。机器激活以后,当计算机下次访问服务器时,服务器通过查询是否有该计算机的机器证书,如果有, 则默认为合法,从而直接审核用户帐号是否合法;如果没有,则需要申请。此外,每次访问完资源网站以后,机器证书都会自动更新。

三 教育资源使用控制执行机制

1 基于XrML的证书描述

XrML(Extensible Right Markup Language)是应用广泛的权利描述语言,它是基于XML语法的来定义权限和条件。它的数据模型如图3所示:

如图示,Xrml定义的证书通常由主体、资源、权限和条件四部分组成。主体(Principal)即权限赋予的个体;权限(Right)是指主体使用相关的资源一个行为或一类行为;资源(Resource)是主体可以被赋予的权限的对象,如电子书、视音频文件,或是电子邮件服务、B2B的服务等都可作资源;条件(Condition)是执行制定权限须满足的条款、条件和义务等。授权(Grant)是指赋给一些主体的权利的证书内的元素,包括:授权给哪个主体、主体的权限、主体可以执行这个权限所针对的资源及在执行这个权限前要满足的条件等。

基于以上证书结构,如果要为一名为“test.ppt”的课件资源,者为xuna,要求授予用户只读权限,证书的有效期从2009年3月23日到2010年3月23日,可以将许可证定义如图4所示:

2 证书的执行机制

证书的执行过程包括证书的创建、签名、、更新和解析,图5即是证书执行流程图:

以许可证为例,首先,由创建资源客户端调用应用程序,创建并生成未签名的许可证,然后通过与服务器交互,对许可证进行签名。接着将签了名的许可证嵌入到资源中,并一起到服务器上。如果以后资源创建者对证书进行了更新,证书就会通过跟服务器交互自动更新,服务器再次签名后并保存。

在资源使用端,用户跟服务器发出下载资源的请求,然后将资源和资源内的证书一起下载到本地。并通过与服务器交互对证书进行解析。如果证书的条件都满足,那么用户就可以按照权限规定对资源进行操作。

四 总结

篇2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育竞争机制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与标准

资源配置,亦称资源分配,它是指资源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研究的主要课题是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源是稀缺的,人们的需要是无限的,投入到某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及其产品产出的增加将会导致投入到其他产品生产的该种资源及其产品产出的减少。因此,人们被迫在可以相互替代的各种资源使用方式中选择较优的一种,以达到社会最高效率和社会利益的最大满足。

教育是人们众多需要中的一种,它能为人们提供包括消费和投资等多种效用。作为消费品,教育体现为一种个人享受和修养;而作为投资,它可通过改善个人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因素来提高个人未来就业机会和收入。与其他产品一样,教育产品供给也要消耗大量稀缺的社会资源,包括师资、土地、建筑场馆、仪器设备和资金等。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要,保证一定的教育产出,人们必须将一定的社会资源分配到教育部门中去。同时,由于人们教育需求结构的多样化,我们还必须保证教育内部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获得必要的资源投入。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增加教育整体或其中某种类别教育的生产资源投入必然减少其他社会产品或其他类别教育的生产资源投入与产出。因此,为了达到最大化效用,我们要求有限的资源在教育部门进行合理配置,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使用。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通过教育产品价值和教育产品成本的一致性来衡量。教育产品价值是单位教育产出增加带来的产品价值增量,其现实形式就是学费。教育产品成本是因增加单位教育产出而损失的最高其他产品价值量。在教育产品价值和产品成本不一致,如前者大于后者的情况下,将生产要素从社会其他部门转移到教育是有好处的。随着生产要素的转移,教育产量会增加,教育产品价值下降,同时,社会其他产品产量会减少,相应产品价值上升,从而使教育产品成本上升。只要教育产品价值和教育产品成本不一致,这种生产要素转移就应该继续下去,直到二者最终相等。以上是从教育部门整体来看待教育产品价值及其成本的,如果从部门内部,如某所学校来看,教育产品成本就会涵盖因该学校增加教育产出而导致所有其他同类学校、其他类别教育以及社会部门的产品价值量损失。只有教育产品价值和所有教育产品成本一致时,教育资源才会实现合理配置。

二、计划和市场两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采用什么方式去分配资源才能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资源配置方式要解决的问题。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基本方式从理论上来说有计划与市场两种类型。计划就是通过政府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判断,用高度集中的计划指令将社会资源分配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去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则是以个体消费者和企业决策为基础,依靠市场竞争机制将资源分配到不同部门和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

从理论上而言,计划和市场都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依靠计划解决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必须获得准确的教育社会供求信息以确定合理的教育资源投入量和教育产量。教育需求方面,政府必须分教育类别、专业等了解社会不同个体的教育需求偏好,并将其汇集成教育社会总需求。教育供给方面,社会教育供给能力由教育产品成本大小决定,因而政府必须对其他社会产品需求、社会生产资源总量、教育和其他产品生产技术等进行全面调查。然而,政府要准确获得包括教育在内的所有产品社会需求信息和生产成本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实际中,政府规定的教育计划指标很容易偏离实际的教育供求状况,导致教育供给不足或过量、教育结构失衡等问题。同时,在计划方式下,学校的招生和资源投入等统一由政府承担,学校缺乏独立利益,因而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动力不足。这样,学校就可以不讲管理、不计成本,导致政府教育计划的落空。

市场方式意味着教育资源配置由教育消费者、学校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等主体来推动和完成。首先,个体消费者对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追逐产生了教育需求,但是其他消费者也存在相同需求,这样消费者会为获得入学机会以其知识、能力和经济实力等展开竞争,教育需求竞争会形成教育市场价值。其次,教育市场价值会激励教育供给,教育投资者为获得投资收益,竞相办学和扩大招生。但是,学校的供给能力会受到教育产品成本的约束,在市场环境下,教育产品成本通过生产要素市场价值来衡量(具体为生产要素价值和生产要素耗费量之积)。学校提供教育会引发对各项生产要素的需求,需求大小由生产要素的边际教育产品价值决定。但是其他社会部门也存在相同的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竞争会形成生产要素市场价值。生产要素市场价值既反映生产要素在教育中的边际产品价值,也反映生产要素在其他部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而代表教育生产成本。最后,学校根据教育产品价值和教育产品成本来决定教育生产资源投入和教育产量。在两者不相等的情况下,学校增加或减少教育资源投入和教育产量是有利可图的,学校必然将教育生产推进到两者的相等点。在这里,最优教育资源投入量和教育产量得以确定。

与计划方式相比,市场教育资源配置由教育消费者、学校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等微观主体而非政府充当配置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些微观主体之间结成了复杂的资源交易和竞争互动关系,正是依靠这种资源交易和竞争互动,资源才得以在教育和其他社会部门以及教育内部不断流动,实现合理配置。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价值的形成与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最为关键,前两者为各主体配置教育资源提供市场信息和收益激励,后者是调节教育和其他产品供给、实现教育供求均衡的基本条件。如果社会存在某种资源交易或流动障碍,或者一些主体如学校根本不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能力,教育产品价值就无法推进到教育产品成本水平,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就难以实现。

三、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我国教育也实行一种计划体制,即由国家统包统管的一元化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通过行政指令对教育资源采取单一的计划配置方式。其配置过程一般政府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要求,制订一个总的教育资源配置计划,然后将这个计划分解成各下属应当承担的任务,一直把这些计划落实到最基层。在这种配置方式中,政府包揽了办学权利和义务,既担当了学校的举办者又担当了学校的投资者,同时还直接担负管理学校的职责,学校无条件地接受计划分配到的资源。计划配置方式可以依靠政府力量迅速集中社会资源增加教育投入,在一定时期内对教育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方式也暴露出计划信息失灵、教育资源配置脱离社会需求以及抑制学校办学活力等问题。

为改变传统教育体制带来的办学效益低的现象,1985年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地方教育职责、对学校简政放权、扩大学校自主办学权以及改革学校招生制度等。学校自主办学权力的扩大,强化了市场^、才需求对学校招生和办学的引导。同时,中小学也开始向学生收取学杂费。消费者和学校之间的缴费形成了事实上的教育市场交易关系,为真正确立教育服务价值提供了科学评价标准,增强了学费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价格杠杆作用。在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成就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又在教育面向市场、改革单一办学所有制方面取得了进展,各种民间和社会办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集中配置教育资源的弊端,加强了社会需求对教育的引导,提高了教育资源配置效益。但是,从整体上而言,我国教育还未脱离传统计划体制的基本框架,政府对教育仍然存在多方面的行政管制,这些管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学费价格功能的发挥,阻碍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一,办学准入限制。虽然我国已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但是由于办学标准等方面的限制,致使很多民间和社会资源难以流入教育部门,导致教育供给不足。与此相对应,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社会对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需求在迅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供给不足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教育产品价值背离正常教育生产成本迅速上升。目前,我国居民教育支出增长远远高于同期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家庭教育支出比例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支出比例。居民教育支出增长的重要来源是择校费等选择性教育支出的大幅增加。北京大学课题组2004年的一项全国调查显示,有择校行为者2004年总教育支出平均为5262.5元,其中择校费平均达4525.6元,费用与高校学费相当。从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禀赋来看,我国的教育生产成本不会高于发达国家,更不会出现高出数倍的情况。

第二,学校自主办学限制。目前,我国各级中小学也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集中统一的行政领导体制,政府对学校的校长任命、机构设置、人事、入学招生、专业设置及学位授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限制。在重要的教师人事方面,学校用人和教师自由择业还受到传统户口、档案和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目前学校之间除部分特殊人才外,大部分教师还难以正常流动。这些限制大大束缚了学校自主配置资源的灵活性和教育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学校无法按照社会教育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内部资源配置,包括调整学校科目、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也阻碍了教育生产要素在学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

第三,学费管制。从2003年开始,政府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推行“一费制”,对义务教育收费种类和标准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学费管制在于治理教育高收费、乱收费等问题,但是,学费管制也强行将教育产品价值降低,扭曲了教育的社会供求信息,阻碍了社会资源流入教育部门,不利于教育供给的增加。同时,还会使学校做出适应性调整,降低教育质量。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学费及其水平代表市场对学校教育的认可程度或评价等级,提高教育质量也意味着学校将会获得更大的收益回报,这样会对学校办学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而在学费管制下,所有学校收费不分地区、教育质量等差异全部“一碗水端平”,这无异于将竞争性的学校办学转变为一种“公共产品”,教育质量差的学校反而获益更大。这将严重挫伤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动机,最终造成普遍性的办学低效益。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在于教育行政管制对教育竞争和教育资源流动的制约。它不仅阻碍了教育供给的增加和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提高,导致严重的教育收费问题,而且也远远不能适应我国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要求,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市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四、构建教育资源配置的竞争机制

针对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就必须构建一种有效的教育竞争机制或环境来促进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教育产品市场价值形成。这种教育竞争机制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竞争性教育产品市场

教育产品市场是教育服务购买者的学生和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学校之间结成的交易关系,是形成教育产品价值的基础,其现实形式就是办学市场。要充分发挥办学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必须保证办学市场的竞争性。如果办学市场存在供给垄断,教育提供者为攫取垄断利益,会主动限制教育供给和人为提高教育产品价值,从而使生产要素无法充足地流入教育部门,导致教育产品价值和成本相背离。保证办学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开放办学,让更多的社会主体能够平等参与教育提供。目前,要实行自由办学准入制度,降低办学准入门槛,同时实行学校自主招生,改革高校学位授权和专业设置等的政府审批制度,实行简单的政府备案制度,为学校公平竞争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竞争性教育生产要素市场

教育生产要素市场是教育及其他社会部门与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结成的交易关系,是形成教育生产要素价值的基础。教育生产要素市场的分割或垄断也会阻碍生产要素在教育与其他社会部门以及教育内部自由流动,从而造成教育产品价值和教育产品成本的背离。师资是学校的核心生产要素,教师劳动力市场是教育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教师劳动力市场充分竞争的关键在于保证师资的自由流动,这需要我们从社会整体上大力改革传统户籍、档案及人事编制等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建立自由的教师择业和学校用人体制。

(三)自主办学实体

在市场方式下,教育资源流动是通过教育主体间的资源交易来进行的,因此必须确保教育主体具有独立产权。学校是最重要的教育主体,只有存在独立的主体利益,它才会主动参与教育资源配置并承担经济后果。因此,学校必须是一个自主办学实体,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和理由进行决策,有独立的招生、专业设置、课程和教学组织、学位授予、经费使用以及人事等权限。

篇3

关键词:统筹优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29-02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这一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支撑。自“纲要”,全国各个省份都增加了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但这些教育投入多被用于扩大规模的重复性学校硬件建设上,而忽视了教育软件资源的投入,致使教育投入未发挥充分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各省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的现状,不仅制约了各省不同地区之间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严重影响了这些省区的发展,而且从根本上制约其长远发展后劲,给各省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一、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矛盾综述

在国家整体建设过程中,各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但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就教育领域来讲,主要是围绕“优质教育”而产生的供需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化之后对原来中小学的处理方法过于简单,只是简单对其“改换校名,提升其行政级别,改变其隶属关系”,广大中小学未充分获得城镇化带来的实惠。二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对中小学教育投入资金的管理与运用不到位,这些教育投入多被用于扩大规模的重复性学校硬件建设,而忽视了教育事业软实力的提升,致使教育投入未充分发挥作用,还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经过课题组大量广泛问卷调查,与家长、教师、学生座谈,梳理出我国当前城乡教育资源因布局不均衡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学前教育“入园难”现象普遍;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家长热衷于“重点”学校,致使这些学校“一座难求”,而“二、三流”学校面临生源紧张的生存压力;高等教育阶段,诸多省份大中专院校的教育资源不能共享与交流。

二、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中的“问题”主要指课题组在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对比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本研究成果是在本课题第 一阶段研究成果“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和第二阶段研究成果“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应用研究”基础上完成的。经过第二阶段教育质量提升对比实验与问卷调查纵向对比实验,在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源走向严重不均衡

课题组与部分学校教师座谈得知,当前很多小学和部分初中的生源严重不足,有的小学甚至出现“一个教学班仅有9名学生,仍由4位老师共同教育和管理”现象,这实质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一些重点学校的班级却“人满为患”,令这些学校的教学不堪负重。

(二)师资配置严重不均衡

经课题组广泛调查、座谈得知,当前许多重点学校由于教师待遇、办公条件、教学条件较好,因此这些学校的教师一般不愿意到普通学校“支教”;一些普通学校,由于待遇、教学及办公条件不好,使这些学校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着“得过且过”的混日子思想和“反正升学压力不大”的“安逸思想”,严重影响了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影响了这些学校的社会声誉,从而造成这些学校教育发展上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硬件设施良莠不齐

经过大量调查得知,由于一代又一代教职员工的努力奋斗,许多重点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明确的特色,积累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学设施也比较先进,代表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重点学校的特色,不仅是我国城乡教育宝贵的物质财富,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统筹城乡教育改革过程中,决不可简单地将这些重点学校的优质硬件,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拆分”,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它们现有财富积累的前提下,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他们与普通兄弟学校实现硬件设施共享,实现共同提高。因为简单的行政命令“平均分配”,不仅会严重挫伤重点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重点学校对普通学校的对立情绪,不仅不利于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优化,还会形成区域教育僵局,不利于区域内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师资队伍的协调与建设存在阻力

参与对比实验的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教师,其参与积极性主要纠结于“面子问题”,即重点学校的教师参与支教活动,被一些不知情同行、学生及家长误认为“教得不好”才到艰苦学校“锻炼”;而普通学校的教师到重点学校参与“平级交流”,接受重点学校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也有“放不下面子”问题。

(五)现代化教育装备配置环节薄弱

经问卷调查得知,一些条件艰苦的普通学校,其教学设配还是最传统的“黑板+粉笔”。传统教学设备当然仍有用武之地,但在信息化的今天,是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的,从而造成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在获取信息方面严重的不对等,也加大了普通学校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负担,阻碍了区域内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六)教育软、硬件投入比例严重失衡

在各省、各地区的教育发展过程中,都比较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但由于硬件设施的建设比较容易出“政绩”,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从而形成一种“教育投入就是教育硬件设施建设”的片面思路,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还造成软件投入的严重不足。

三、对策

(一)区域优化

由各级政府出面协调、各级教育部门主抓,打破“各级学校分布遵从行政区域划分”的传统,根据各个区域内社会各界对各级“优质教育”需求,遵循地域“就近原则”,统筹我国各省、各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优化组合,必将大大提高各地、各区域教育整体质量,彻底解决围绕“优质教育”而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原因有二:一是由“需求理论” 作指导,能够真正反映社会各界最真实、最基层的呼声,教育问题的解决就有了更强的现实针对性;二是在“博弈论”和“产出最大化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教育资源统筹优化,是在不打破各地、各个区域原有学校硬件配置基础上,对教育软件(重点是师资)配置的优化重组。如此,大大节约了教育成本,发挥了现有教育资源的最大功用,必将造福于我国广大城乡莘莘学子。

(二)师资平级交流

课题组构建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能够为解决“优质师资分布不均衡”问题提供思路。在不打乱各个学校原有的教师人员编制、不损害各个学校教师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在区域内同级学校之间搭建一个“师资平级动态交流”平台,依据这个平台展开师资交流,基本消除优质师资优化配置过程中的阻力,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管下,在“荣誉+利益”驱动,广大教师会自觉、自愿到条件艰苦的学校支教。因为该平台将教师参与“支教”的时间与次数作为参数,是教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的一个必备条件,使支教教师的“付出”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必将调动广大教师教育支教的积极性。条件艰苦的学校,由于历史及现实的种种原因,在教育教学质量及社会声誉上暂时不占优势,通过该平台的搭建,可以为这些学校的教师提供一些业务提升的机会。对到重点学校参加“传、帮、带”活动及接受业务培训的教师,也将其参与培训的时长和次数计入其年度考核,作为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如此,可基本消除广大普通学校教师思想上的“懒惰情绪”,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性,为各个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三)教育硬件设施共享

教育硬件设施共享,是根据需求理论,结合我国各地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普通学校“教学硬件设施(实验设备)严重不足、办学经费紧张”的实际,提出的针对性解决办法。经过对比实验实践论证,该办法切实可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充分尊重重点学校师生意愿的基础上,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他们与普通兄弟学校共享优质硬件教育教学资源;做好普通学校学生的思想工作,要爱护外校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教学设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重点学校,也要严格监管、加强对硬件设施的保护力度,尽量降低国有资产的损耗。

(四)加大教育资源统筹优化的宣传力度

针对对比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的“面子问题”及其“纠结心理”,课题组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教育资源区域优化”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应大力加强宣传,保证城乡教育区域优化政策宣传到位,将相关精神传达到城乡各个区域的每一级教育主管机构,宣传到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学生,并通过学校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家长,彻底消除“师资平级交流”过程中的误解与偏见,保证该关系民生的教育举措得以扎实推进。

(五)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

在统筹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除“师资平级交流”外,加强普通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解决办法。通过问卷调查与座谈得知,由于建设多媒体网络实验室的成本过高,且其使用性价比不高,许多学校选择了放弃。而在原有电教室基础上,通过配备电脑和投影仪,升级教学设施,是一个投入少、产出大且快捷的途径。运用多媒体教室的网络优势,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上传至各级教学平台,供广大学生网上学习,这样就扩大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作用与影响力,抵消了普通学校优质师资的不足。

(六)加强软件资金投入与监管

加强软件资金投入,就是在分配教育投入资金过程中,充分引入“需求机制”,在充考察教育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教育投入资金分配方案,在预留教育硬件设施正常运行所需经费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软件建设资金投入的比例,提升普通学校的软实力。同时要加大教育资金使用方面的监管力度,确保教育资金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博弈理论”在资金分配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娜,卞启兰.农村中学教师流失现状及其激励机制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73-174.

〔2〕王贤.博弈论视角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09,(2):22-24.

〔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72-90.

篇4

>> 基于云计算的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研究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 浅析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与途径 大学城艺术教育资源共享之研究 美国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研究 广西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瓶颈及对策研究 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资源共享研究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要素初探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基于网格的农村教育资源共享研究 基于网格的教育资源共享的研究 教育资源共享有多远?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探讨 优质资源共享 享受和谐教育 区域图书馆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共享途径 地方文献资源共享建设研究 高校体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云计算”情境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2012年南昌县教育技术工作会议精神[EB/OL].[2012-06-06].http://.

[3]程结晶,潘琰,黄晶晶.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5):58-70.

[4]唐西波.浅谈农村初中科学实验室的现状与管理[J].科技向导,2010,(24):43-46.

[5]许丽英,袁桂林.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调查与优化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57-62.

篇5

关键词:教育资源 配置 合理化 教师 均衡发展

一、学校的资源配置对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二方面,一是高校教学硬件。也就是学校的物质资源配置,二是高校的软件,也就是学校的师资力量。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所高校如果连一台像样的多媒体投影仪都没有,自然也很难吸引优秀师资人才,因此学校只有拥有优越的教学物质资源配置,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高水平高素质教师。反之,学校有很多的优秀教师但是教学资源匮乏,一样也会造成教师人才外流现象。因此,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关系。那么,如何促进高校的硬件软件同时发展呢?教育实践表明,首先要对教学条件,包括教学实验,设施设备,教学图书资料,教学环境,教学仪器等优中选优,一定要保证所有的设备器材质量无问题,并对教师和学生的人身无毒害的产品,一定不要是废物用品或是摆设,要物有所用.其次,要尽量杜绝学校的骨干优秀教师外流,要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问题,采用多劳多得的政策鼓励教师勇挑重担,在业务上要多用一些资金培养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若有条件的话可定期公费派教师去外国研修深造,解决一些无编制的教师编制问题,不断缩小各大高校教师的待遇差异问题。当然,更重要的方面,还是要对高校的骨干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名师应当有名师的风范。作为教师的,一方面在课堂上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要追求名利,惟利是图,另一方面却又唯金钱论。由此可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不能仅仅是提高工资待遇更重要的是加强师德教育。

二、学生来源对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影响

学生来源方面,研究学生是否是高中毕业,还是中专和职高,因为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入学之后的学习主动性和知识基础不同。因此要对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是,不同的学生来源配备的师资队伍资源也不同。通过对佳木斯市的佳木斯大学、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佳木斯技师学院等部分高校做研究对象,从中发现了佳木斯市各大高校学生来源影响教学质量均衡发展的问题。针对不同学生来源配备的教师也不同,例如:佳木斯大学的生源主要是应届高考统招的毕业生和大学本科毕业生及个别专业的研究生,对学生的入学分数有着严格的要求,配备教师一般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及有多年教学经验的研究生或博士生导师。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应届、往届高中毕业生和职高及初中毕业生,配备的教师多是涉农专业的专任教师。而技师学院主要是应届、往届毕业生及社会青年,配备的教师主要是专业领域的技师人才。这三所高校师资配置宏观上市合理的,但是,在微观上又有一些问题存在。通过对三所高校部分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有93%的学生认为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合理,有84%的学生认为黑农职院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合理,有75%的学生认为技师学院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合理。通过对三所高校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表现,找出各高校之间差距与问题,力图为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建议奠定扎实的基础,根据生源不同配备的教师也不同,通过这种“因材施教”来调查学生对此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的反应。在配备各个专业的任课教师时,应采取老、中、青三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每个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体能结构都符合优化配置原则,使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水平高的老教师与精力充沛、体格健壮的青年教师之间形成一种互补效应,以确保能高效率地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各项既定目标。

三、高校教育资源分配中出现的不均衡问题

篇6

一、内蒙古教育资源配置现状与特征

(一)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发展

2010年,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99%,小学辍学率为1.05%,辍学人数为15622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23%;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6.26%,初中辍学率为2.37%,辍学人数为19757人。2010年,小学和初中专职教师分别为11.4万人和9.6万人,与2009年相比专职教师分别减少1284人和234人。2010年,小学和初中危房比重分别为29.5%和24.6%,与2009年相比危房比重分别减少31.1和35.4个百分点。2010年,小学和初中生人均校舍面积分别为6.7平方米和6.7平方米,与2009年相比人均校舍面积分别增加0.6和0.9平方米。

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得到有效加强。落实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两免一补”和进城务工农牧民子女入学由流入地政府负责政策,农村牧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就学基本解决,农村牧区小学入学率由“十五”末的99.4%提高到2009年的99.8%。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公办中小学就学的比例上升,达到89.1%。学生校外住宿情况逐步得到解决。

普通高中在结构调整中进一步优化,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扩大。2010年,全区普通高中289所,在校生49.9万人。目前已建设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47所,占普通高中总数的16.3%;盟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或优质高中)80所,占普通高中总数的27.7%,各类优质普通高中占普通高中总数的43.9%。2010年,普通高中专职教师为3.2万人,与2009年相比专职教师增加448人。2010年,普通高中危房比重为18.4%,与2009年相比危房比重减少31.5个百分点。2010年,普通高中人均校舍面积为14.4平方米,与2009年相比人均校舍面积增加1平方米。

(二)民族教育从“优先重点”向“适度超前”发展

自治区把民族教育作为全区教育事业的重点,摆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坚持“两主一公”办学和“两免一补”助学模式,并在统筹规划各类教育事业发展中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了新的力量。2010年,全区民族幼儿园196所,在园人数5.3万人,与2009年分别增加48所幼儿园和0.9万人,增幅分别为32.4%和19%。到2009年,民族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分别达到382所、159所、51所和18所,在校生分别为18万人、8.9万人、6.8万人和1.6万人;各类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72.8万人,其中蒙古族64.7万人;民族中小学蒙古语授课学生23万人。全区民族中小学、幼儿园教师3.8万人,其中蒙古语授课教师2.6万人。33所普通高校开设了蒙古语授课专业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近10万人,其中蒙古族8.7万人;少数民族在学研究生4158人,其中蒙古族3703人;高等学校少数民族教师6265人。

2008―2010年,内蒙古少数民族学校数量变化情况、少数民族在校生数量变化情况、少数民族专任教师数量变化情况,以及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学校、学生、专任教师数量变化情况请见下表1。

(三)教师素质逐年提高

2010年,全区幼儿教育专任教师18108人,比2009年增加2523人,增幅为16.2%;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4%,比2009年减少0.3个百分点。2010年,全区中小学教师总数达到20.9万人,其中小学、普通初中和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66%、98.84%和94.18%,与2009年相比分别提高0.03、0.22和1.20个百分点;小学、普通初中和高中教师中具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分别为85.30%、69.92%和3.56%,与2009年相比分别提高2.52、3.50和0.93个百分点。具有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小学分别达到8.4%、56.3%、28.9%,初中为19.9%、42.5%、31.3%,高中为27.86%、31.85%、32.79%。2009年,高等学校教师总数为2.23万人,比2010年少0.1万人,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位的占43.3%,比2005年提高了17.6个百分点;教师中院士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占7.94%,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占29.2%,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27.8%。

(四)教育投入逐年增长

内蒙古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财政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040亿元,其中2010年内蒙古教育支出达328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4.39%。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使得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提高,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有力地保障了各族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从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情况看,预算内教育拨款2009年比2008年增长22.48%,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2.09%,二者相差0.39个百分点。从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看,预算内教育经费2009年为265.48亿元,比2008年增长23.02%,占2009年财政支出的13.78%。从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看,2009年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5278.61元、6130.16元、4416.94元、5999.45元和7072.47元,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长38.93%、35.70%、32.65%、11.26%和5.11%。从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情况看,2009年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141.08元、1669.06元、1243.23元、1330.93元和2621.41元,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长25.82%、24.34%、27.01%、-3.21%和2.91%。

二、内蒙古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总量投入不足

随着自治区经济的发展,我区教育经费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育投入仍然不足。例如,2010年,我区小学、初中和高中危房比重分别为29.5%、24.6%和18.4%,投资缺口仍然较大。国际上通常用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教育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的发展阶段,对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整体水平也应符合不低于4.06%―4.24%的客观比例要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2010年,内蒙古生产总值为11655亿元,而当期教育支出为328亿元,占2.8%,仍处于较低水平。如何实现4%的目标已成为摆在自治区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2009年,虽然内蒙古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0.39个百分点,但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2008年的14.84%下降到13.78%,下降1.06个百分点。还有,我区教育资源筹集采取主要由政府财政投的单一筹资模式,而没有充分开发利用企业参与、社会募捐等多元筹资力量,筹资的社会化程度低。

(二)教育资源在区域间配置不合理

我区12盟市在自然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水平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各盟市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同一个盟市内不同旗县之间的差距也很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会影响地方财政的支出能力,落后地区的财政收入难以为农村牧区公共教育领域投资提供资金保障,导致地区之间的公共教育服务不平衡。农牧业税的取消,对于那些以农牧业税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区域影响更大。目前,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最典型表现形式是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这种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公共教育服务不平衡,使城市教育的办学条件好、师资队伍强、发展水平较高;农村牧区教育的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弱、发展水平相对低。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实现教育公平,不利于自治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教育资源在各类教育之间配置不合理

2010年,我区小学、初中和高中危房比重分别为29.5%、24.6%和18.4%;小学、初中、高中和高校生均校舍面积6.55平方米、8.6平方米、14.38平方米和30.92平方米;小学、初中、高中和高校生均图书15.34册、18.98册、18.32册和74.68册;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141.08元、1669.06元、1243.23元、1330.93元和2621.41元。这一组数据能够说明,由于教育资源在各类教育之间的配置不平衡导致我区各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着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民族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情景可以另一侧面说明,我区教育资源在各类教育之间配置不均衡状况。近几年来,自治区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工程为契机,加大了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了民族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但是,内蒙古民族基础教育学校大部分位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边远地区,办公用品和教学设施较差,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艰苦,信息化建设滞后,其对教育投入的需求量是更大的。民族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致使少数民族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基础教育的公平发展。

(四)教育资源在校际之间配置不合理

教育资源在各类教育间及各地区之间分配不均衡,这从总体上决定了教育资源在隶属于各类教育和各地区的学校之间分配不合理。即使在同类教育中,同一地区的教育资源在不同学校间配置亦存在问题。一方面,在侧重公平的基础教育阶段,政府将财政划拨的教育经费不恰当地向重点学校倾斜,拉大了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实际上不利于实现教育公平。而另一方面,在追求效率的高等教育阶段,政府又将相应的公共教育支出几乎平摊给各高校,只有极少数名牌重点大学略有突出,致使高校办学模式趋同,层次不清,职能不明确,培养的人才的规格质量与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存在差距。

(五)教师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教师人力资源是教育资源的核心内容,教师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均衡教育的建设。近年来,内蒙古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正在形成一支结构基本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但是,我区教师资源的配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城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例,2010年城镇小学、初中和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94%、99.64%和95.40%;城镇小学、初中和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55%、97.67%和89.77%。这组数据一方面说明,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高中、初中和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都呈现递减,另一方面说明,城镇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比农村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高0.39、1.97和5.63个百分点。以城乡专任教师中小学专科毕业及以上教师比例、初级中学本科毕业及以上教师比例、高级中学研究生毕业教师比例具有城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相同的分布特点。

请见下表2。

三、内蒙古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建议

(一)增加教育投入,增强教育资源的保障功能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机制,依法增加教育投入,是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明确把增加教育投入,健全教育投入机制,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到当前教育发展的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发展的长期战略,并予以实施。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保障,确保教育财政拨款的“三个增长”;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拓宽教育筹资渠道,积极开发民间运作的慈善事业、市场运作的企业和个人投资等筹资渠道,逐渐扩大资金投入规模。比如发行教育彩票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筹集到大量资金。

(二)均衡教育资源,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公平发展

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根本措施在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一是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和工资待遇等方面向农牧区倾斜,实行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到2015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努力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工程,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到2015年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标准化要求。三是努力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区范围内整体均衡发展。

(三)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实现教育资源效用最大化

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主要内容。首先,建立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安排教育资源配置总是注重投入,忽视了产出的效果,导致很多人认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就是平均化。基于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的现状,我们应该以质量和生均成本为依据,因地制宜的对各地区进行教育拨款。其次,优化教育投资结构,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在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教育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于教育资金的使用,要有合理明确的规定,对于资金比较大的基本建设,可以设置专项资金库,专款专用,以确保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第三,要完善教育投入监督机制,加强教育经费使用全过程的监督、审计,切实提高教育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惠及更多学生和群众。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组建“内蒙古教育和科研网”。建设各级各类学校校园网络系统和自治区、盟市、旗县(区)三级教育网络信息中心;大部分学校实现“班班通多媒体”目标;继续推进普通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度。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资源基础信息系统,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重点开发蒙古语教学资源。通过覆盖全区教育科研网,逐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篇7

在国家重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际,需要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节约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优化继续教育资源结构,促进继续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特别是构建了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管理规范、资源集约、资质优良的完整培训体系,最终建立起“强调归属、教学准入、反馈及时、评价科学,互利共赢”的良性管理机制。

关键词: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优化

继续教育资源是指促进继续教育发生、保障继续教育正常运行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它通常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为依存,主要包括物质财力资源、组织管理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等四个方面。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包括三层含义,即高校继续教育内部资源的整合、高校继续教育和日制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资源的整合。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继续教育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具体表现为:继续教育投入不足,财力、物力缺乏有效保障;继续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的闲置浪费和资源匮乏同时并存;继续教育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混乱,信息化程度不高,不顾实际一窝蜂上同类项目;培训机构条块分割,小而全,重复建设,缺乏规模效益;培训层次、水平较低,专业设置落后,专业结构老化;培训内容单一,课程体系陈旧,教学形式封闭,方法手段缺乏创新;师资队伍来源渠道不畅,急需大批名牌培训师;缺少品牌机构和精品课程,缺乏各自的特色。沈阳工程学院有着深厚的能源电力行业背景,除成人学历教育外,目前各类培训促进了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原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更具行业特色、应用性的特征明显。在知识型、创新型社会中,各类组织对人力资源的素质与资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人力资源基本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也不断提高,各类教育培训将作为学历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的、基本的继续教育模式。这种需求量大、质量要求高的培训对施教者的要求很高,只有经过整合的优质资源才能胜任。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必须得到培训主体资质的确认。目前,高校继续教育的培训首先是以专业学院或系、部为主体进行短期培训市场开拓、培训项目承揽、培训工作实施及培训绩效评估。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培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培训起点高、优势明显、信誉好、师资力量雄厚。目前,辽宁省部分高校实现了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以及各种形式培训的资源整合,建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可以说,对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继续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还有部分高校,在继续教育管理和资源整合上亟待改进。

二、突出行业特色,发掘非学历教育的资源,开创“学历+证书+技能”有机结合的新局面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理念的提出,电力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的进步,对员工岗位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国家也不断完善了各行业的职业标准,部分行业设置了非常严苛的准入条件。在此背景下,非学历教育方面应实行证书教育制度,并构建起证书换学分、证书换学历机制。非学历教育应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学习成就认证制度。属于技能的,通过专门机构或者委托机构,通过鉴定,给予分级证明,大力开发实践基地资源,强调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的实用性;属于知识的,特色优势专业可自行组织考试认可,其它专业可指派或委托有能力、有信誉的学校考试认可,给予成绩证明,作为以后颁发文凭和学历证明的依据。使学历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实用。截止目前学校已经开展函授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26个专业;自学考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4个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电工、数控操作员等55个工种;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考试:高压试验等4个工种;技术培训:已经与中国国电集团东北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东北公司等多家发电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提供技术培训服务。这些工作既涉及学历教育,也涉及非学历教育,调动使用了学院大量的教师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成为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优化资源结构,促进继续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

(一)在实物资源方面:专兼结合、资源共享新增实践教学资源充分考虑继续教育的培训需求,发掘原有资源的潜力,整合这些实践教学资源并合理共享,必将给相关行业带来极大的吸引力,保证继续教育的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在中央与地方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沈阳工程学院共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7240万元。按照学院二级学科的布局,建设了适应教学、科研、职业技能培训需要的“电气工程、能源与动力、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电子与测控技术、机械工程、现代管理技术、现代服务技术”等实践教学基地群。学院现有实践基地建筑面积为43000平方米,拥有72个实验室,8个校内实习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2271万元,台套数达25721台套,40万元以上大型实验设备10件。学生人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万元以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水平要求。学校投入专项经费,建设(改造)电缆施工工艺实训室、高电压技术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高压电工实训室、安全生产实训室等多个全日制教学和继续教育共享的实训室,截止目前,完成相关企业培训、考试等项目达一万余人次,实现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实训室实现了和工程实际无缝对接,既满足了企业的培训需求,也改善了全日制学生实验实训场所,使在校学生能在逼真的环境中开展工程训练,满足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教学资源方面:体系完备、保障有力构建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管理规范、资源集约、资质优良的完整培训体系,在资源整合中造就一支既有扎实的、高起点的、具有前瞻性理论素养,又有开放性、开拓性、创新性实践品格的师资队伍。实现对继续教育不同形式的统一管理,避免不同形式继续教育各自为政、建设重复、机构重叠、资源浪费的现象,避免课程的重复,以节约师资力量。实现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本科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育培训体系结构。1.建设两支高素质队伍建设一支热爱教育培训、专心研究培训需求的管理团队;聘请校内教学骨干和校外技术型专家,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熟悉现场生产实际的教学团队。重视两项调查研究:以企业培训需求为导向,组织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新装备和新技术使用状况;调研员工基础知识水平状况。2.建设两类优质资源以东北区域内相关企业典型设备和技术应用为中心,多方收集现场资料,开发高水平理论教学资源;以企业员工高端技能要求为导向,建设满足资质要求的实践教学资源。3.创新评价机制,实施了双向考核企业工程师与授课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答辩形式的技能水平考核;学员和企业共同参与评价教育培训工作,实现“教”“学”双向考核。以考核评价结果为依据,审视培训教学各个环节,查找教学和管理细节问题,促进培训教学提高质量。4.规划课程建设,储备课程资源以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自主超前开发建设需求前景良好的培训课程,储备承担新培训项目的能力。5.依据学员考评业绩,完善培训体系调查学员岗位技能发展业绩,以考试通过率或返岗后工作实绩为根据,审视培训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检验学、用的真实相关度,凝练教学重点,调整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教学的实效性。

(三)市场资源方面:持续发展、互利互惠依托电力行业,辐射装备制造业,与企业事业单位签订稳定的培训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打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品牌,通过品牌效应盘活继续教育市场。学校已和中电投东北分公司、朝阳发电厂、大唐集团调兵山发电公司、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特变电工沈阳分公司以及沈阳市属惠涌热电公司等数家能源电力企业和装备制造业签订了稳定的培训协议。这些企业除在学院开展培训外,有的还成为了学校全日制学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建立“强调归属、教学准入、反馈及时、评价科学,互利共赢”的良性管理机制

由于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工程实践性较强,对培训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完善院级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继续教育指导功能,提高培训教师的归属感,建设院系两级的专业化培训中心,参照反馈信息,加强培训教学管理,实施教学准入制度,继续教育学院建立了稳定的培训教师资源库,对入库培训教师分级管理,制定了合理的激励政策,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如培训教师待遇与培训成果挂钩等,定期召开继续教育工作会议进行全面总结和规划培训工作,促进继续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以此来全面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见图2所示)。

(一)“强调归属、教学准入”的教师队伍遴选机制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随着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的改变,也经历了粗放式管理和精细式管理的管理机制转变过程。在电力企业没有大规模改革以前,学校因为占有电力系统院校的强大优势,以及多年来在电力系统职工培训、函授教育、自考教育等方面的历史渊源,借着电力行业相关企业的思维“惯性”,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给人一种持续繁荣的假象,对教师队伍的遴选和管理也十分粗放,没有形成合理的选拔机制和稳定的教师队伍,往往培训任务一来,随机就抽取教师开展培训,培训效果、教师授课情况也没有系统的评价。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的缺点逐步显露,导致大量的优质教师资源散乱无章,无法形成合力。针对上述情况,学校逐步建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团体,按照学科归属遴选出了首席培训师、骨干培训师、青年培训师三个梯次的教师队伍,并建立了青年培训师递进至骨干培训师,骨干培训师递进至首席培训的教师上升渠道,学校人事管理部门制定出相应的绩效考核激励政策,继续教育学院制定出专门的教师培训、薪资待遇的具体激励措施,为打造继续教育品牌效应提供了教师资源保障。

(二)“反馈及时、评价科学”的教师队伍评价考核机制已形成了学科专业门类及教育培训水平完备的教师队伍,为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如何激励并导引教师队伍健康发展也是个重要问题,学校在继续教育学院的推动下,逐步构建了三级反馈评价机制。第一级二级学院报备符合条件教师名单、协调全日制教学冲突,日常评价考核,第二级继续教育学院组织受训单位在课程单元结束后反馈评价,第三级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中心综合评价,三级评价结束后,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对不合格的培训方法及时进行改进,由首席教师负责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包开发及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最大限度满足受训单位诉求。反馈结束后,对不合格的教师队伍进行诫免和调整,对合格以上的教师队伍兑现各项奖励、激励措施,以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学校获益,教师个人获益,企业获得高校继续教育知识红利,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五、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时,应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构建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完整培训体系,实现对继续教育不同形式的统一管理,避免不同形式继续教育各自为政、建设重复、机构重叠、资源浪费的现象,避免课程的重复,以及节约师资力量;实现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本科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应用型本科教育资源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周艳辉.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2).

[2]金平等.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浅论[J].继续教育,2003,(7).

篇8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河南基层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农村体育经费资源开发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并提出农村体育资源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河南省 农村体育 教育资源 配置

一、前言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其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推进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这对河南省体育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农村体育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研究,逐渐缩小城乡体育教育办学条件差距,实现新时期体育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河南省农村体育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二、河南省农村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教育资源是指教育经费、教育设施、教学与行政人员等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资源,是在教育过程中投放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村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在经费、师资、体育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

(一)农村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筹措渠道单一

河南省南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为显著,南部多为山区,交通不便,一些经济基础薄弱地区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高达80%以上,但由于其财政收入基数小,尽管当地政府把财政这块蛋糕的绝大部分切给教育,仍然很难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有资料显示,在河南省,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存在国家拨付的办公经费为零和教育经费被挪用的现象。单一的投资渠道和经费的下拨比例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

(二)城乡之间师资分配不均衡,农村师资质量不高

据调查,河南农村教师的学历基本上是通过函授、进修以及自学考试获得的。在农村中小学校,专任教师学历低、职称低、学历含金量低是普遍现象。除了教师学历低、教育教学水平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等问题,河南农村还面临着严重的教师流失现象。教师从农村流向城镇、从市县流向省会城市、从边远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这种流动态势的后果是造成农村体育教育师资短缺。调查显示,农村小学专任教师的流动性最大,城市次之,县镇小学专任教师较稳定。

(三)农村体育教育设施较差,教学方式普遍落后

经实地调查显示,河南省中学办学条件的信息化程度较低,教学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的人均占有量都严重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表现更明显,因此,政府应加大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投入。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南省农村体育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教育经费分配体系,确保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扩大和确保农村体育教育投入是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保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教育投资上应明确各自的责任比例,通过立法来保障各级政府用于农村体育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根据河南省各市、县经济发展状况,实行分级管理,建立新的教育经费分配体系。针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对财政能力有限的县、乡、镇实施倾斜政策,保证农村学龄儿童能顺利完成体育教育。同时要发挥社会和媒体的监督作用,加大教育投入法律监督力度,确保农村体育教育经费的到位和合法使用、高效利用。

(二)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加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

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统筹城乡教师资源,是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农村教师的待遇低、流动性高的状况在短期内还无法改变,因此还需要提高教师的待遇,满足农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

教师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缩小城乡体育教育差距的重要环节。一是通过组织进修学习将优秀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传授给农村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二是通过组织培训将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传授给农村学校校长,通过科学考核评价和有效的激励手段促使全体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是为农村体育教育教师培训设立专项经费,并且做到专款专用。

(三)推进体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合理布局农村中小学校

通过布局调整,撤销、合并和改造薄弱的中小学校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体育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但解决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还在于加快推进学校硬件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和校舍等资源。通过远程教育系统等高科技手段,让农村中小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把城市闲置的教育资源如教学设备、图书等配置到农村学校。

为适应城乡发展需要,方便农村留守儿童就近入学,学校布局还需要进一步合理规划。要办好农村必要的教学点和中心学校,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随父母迁移至城市的儿童,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他们平等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冯德显.中部地区人才的资源化开发及机制创新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3).

篇9

关键词:教育园区;教育资源;运行机制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vigorous development, to provide the community with a lot of technology applied talents. Focus on education resources, expand the scale of running school and strengthen the power of education park also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In this paper,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k in hengshui city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principle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i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education of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the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education park; Education resources; Oper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大背景下,衡水市也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建了衡水职业教育园区。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园区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追求,教育资源共享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园区教育资源共享遵循的原则

1、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

各院校一定要破除条条框框的约束,破除部门所有的旧观念,充分认识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性,更新与转变观念,以推动合作办学为己任,实现各院校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使园区内各院校在这种机制中实现各个主体的共生、共存和多赢格局,全面推进各院校事业的共同发展。

2、以人为本,育人优先原则

教学资源共享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其效益最终要反映在教学对象身上,因此,一切方案、计划、措施、规章,都要以“以人为本”作为前提,把学生视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和目的,创造条件让其充分自由选择,切实有助于其发展成材;把教师视作教学活动的主导,关注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重视其价值的实现与提高。

3、效益原则

教育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学校自身的努力,同时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尤其是社会力量的资金支持。政府的目的是要通过做大做强职业教育,为地方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园区各院校要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投资教育园区的企业需要通过投资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效益原则”是支持教育园区建设的持续驱动力。

二、教育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1、建立管理机构

教育园区内各院校各具特色。其师资、教学实验设备、教学资料等教学资源各有所长,具有不同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和课程特长。但是它们隶属不同的办学实体,要实现资源的共享,势必要在校际之间设立教学资源共享的协调机构,制定有关教学资源共享的政策,规划和协调资源共享中的重大问题,保障教学资源共享有序合理地进行。协调机构可由教育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各院校代表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下设教务、后勤、科研、开发等多个协调小组,定期开会协商、指定有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共享,教学资源共享的信息,检查监督各校共享的情况,协调各校的利益,及时讨论解决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2、制定正确政策导向

为保证教学资源共享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教育园区应在经费筹措、专业设置、人才引进、学籍管理、技能鉴定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促进资源共享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平衡各方利益。引导学校利用资源共享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在资源配置、项目审批、专业设置、经费投入等方面对共享项目、共享学校、共享人员予以倾斜,帮助学校消除阻碍共享的政策壁垒,营造有利教学资源共享的政策环境。在制定各种资源共享方法、规定时,要充分考虑参与共享各方面的利益,按经济规律办事,使各方都受益,都有合作的积极性。

3、质量保障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以严格的管理制度、良好的运作程序来保证教学质量。坚持工作例会制度,及时沟通教学状况;制定教学管理条例,有效规范教学管理,使教学协作有章可循,针对各合作项目制定具体管理条例;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三、教育园区教育资源共享措施

1、建立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

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学分制为依托的课程管理模式是解决教学资源共享的核心和突破口。学校可以制定一个规则,要求学生选课时,使本校课与外选课,传统课与网络课占有适当的比例,其具体份额可灵活掌握。在建立共享课程认定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共享课程的范围。可以由原来单一的公共选修课的共享,扩大到在公共基础课群、公共选修课及各校的精品课程的共享,这样既能丰富资源共享的内容,又能体现各校的特色。跨校课程的公布、申报以及确认都在网上进行。跨校选课必须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进行,学分互认可以在园区联合学术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统一进行校际之间的学分管理工作,各校实行统一或相容的联合学分制。

2、实行教师资源共享

教育园区的学校应打破教师一校所有制和只能为本校服务的旧体制、旧观念。各校根据本校外聘教师的比例,可聘任其他学校的教师来弥补本校教师的不足和课程特色的不足。在一定条件下,鼓励各校之间互派访问,进行学术交流,鼓励不同学校相近或相同学科的教师,联合进行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既可以融合各自的特色,又可以弥补不足。

3、建立教育园区网络共享平台

该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图书资源的共享、实验设备资源的共享、跨校区选课等。其中涉及信息资源存档级别的设置,中心资源或结点资源存档位置的选择、信息的利用方式、存档的密级和版权的保护等等。可以通过各校联合建设或补充建设的方式丰富园区内现有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制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的工具,提供网上学习和教学参考。特别是面向园区内所有师生提供网络智能辅助教学平台及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校际选课及自选课程辅导系统等等。为检验和评价基于该平台的教学资源共享的成效,以便进一步进行完善和改进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有必要建立资源共享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将综合考虑学校、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以及教学设备资源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

总之,教育园区集聚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人才、学科、思想和智慧的良性互补,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环境,我们必须通过完善组织体系,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园区高校合作和共享意识,实现创建教育园区的宗旨,促进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

(课题题目:衡水市教育园区资源的建设与共享,课题编号:201109B,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曹建庆、薛苏云、卢锦凤.浅谈常州高职园区的教学资源共享.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朱雪波.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问题及对策.温州医学院学报,2010,2

3、陈澜祯.关于网络共享平台的赣州高校园区教学资源整合的探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1,2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本体;学前教育;领域本体;本体构建;本体语言

中图分类号:TP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3-1452-02

Research on Building Ontology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XU Liang,CHENG Lei-lei

(1.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onstructions of the internet, the recourses in the web are always lack of semantic information. As a result, it is very hard to search and reason. Ontology is a formal, explicit specialization of a shared conceptualization and provides semantic meaning throng relations between concep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ontology,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for ontology.

Key words: ontology; preschool education; domain ontology; construction; ontology language

1 引言

本体技术作为语义Web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知识组织和管理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在本体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针对特定领域和特定学科的研究还不多见。本体的建模是整个语义Web研究的核心和关键,本文针对学前教育学科的领域知识,结合本体构建的一般性规律,探讨学前教育资源领域本体的建模。

2 本体建模研究现状

针对传统Web中存在的资源格式混乱、信息无序、数据缺乏语义信息的问题,利用本体知识和语义Web变无序信息为有序信息,帮助计算机理解Web信息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所谓本体建模指的是利用领域本体组织领域资源的基本思路,即是在资源集合的上层构建一个反映领域资源知识结构的领域本体概念模型,以此为基础对资源进行基于语义的标注,提供基于语义的资源浏览与检索。所以,怎样构建领域本体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面向不同应用需求的本体构建方法,如IDEF-5法、骨架法、企业建模法、Methontology法、循环获取法、七步法等。在学科领域本体的构建过程中,初始核心本体的获得是关键。目前大致有两条获得路径:一是通过知识获取技术从现有的学科数据库中提取专业术语,挖掘、发现学科的基本概念,再由领域专家确认并建立概念关联;二是在传统的知识组织体系如分类法和主题词表中转换改造为初始核心本体。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是主题词表与本体的改造、融合及转换。

在领域本体的建设中,本体进化至关重要。本体进化也称本体学习或本体演化,即是在初始核心领域本体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理论、 技术和标准,对本体概念结构、概念及关系不断进行丰富、完善、改进、更新和评估的过程和方法。新概念的获取及概念关系的关联是本体进化的重点和难点。近些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对于概念的获取,国外目前提出了三类方法,即基于语言学的方法、基于统计的方法、结合语言学和统计学技术的混合方法。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利用Bootstrapping的机器学习技术、采用非线性函数与“成对比较法 ” 相结合的方法、将统计方法与规则方法相结合的专业领域术语抽取算法等。

对于概念间关系的获取,国外研究也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基于模板的方法、基于概念聚类的方法、基于关联规则的方法、基于词典的方法及使用若干种方法的混和方法等。

3 学前教育资源实验本体构建

转换改造传统主题词表中的分类概念和主题概念,是获得学科领域本体初始核心概念的科学方法。因为领域本体的基础是概念系统,主题词表也是分类概念和主题概念及关系的集合,其基本功能和本体具有一致性。主题词表广泛使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因此从中选择某一领域,将其改造转换为初始核心本体的基础,是一种比较科学、简便且实用的学科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应此,笔者通过设计挖掘程序发现得到主题词表,然后建立概念关联的方法来构建学前教育资源实验本体。

3.1 实验本体构建步骤

当前对构造本体的方法和方法的性能评估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在构造特定领域本体的过程中领域专家的参与是很有必要的。由领域专家和语言学家共同确定该领域的基本词汇和词汇间的关系。由于领域本体往往都是很庞大的,如果单纯采用手工构建,工作量是很大的。如果我们能够搜集足够多的领域训练文本,从这些文本中抽取出该领域的基本词汇,再利用某种技术得到这些词汇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实现领域的自动构建。这样做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缺点就是大量训练文本的获取存在困难,往往导致最终的结果不太准确。这里采用的方法是采用对训练文本进行处理得到主题词表,然后人工介入建立概念与实例之间的关联的方法。

具体的过程与步骤如下:

1) 获得训练文本。

针对学前教育网络资源,笔者从各大学前教育资源网站(中国学前教育网、北京学前教育网、上海学前教育网等)获得200份语料数据,采用平均分布的方式涵盖各个栏目的内容包括幼教新闻、幼教资源、家庭教育、活动教案等多个栏目。

2) 对训练文体进行预处理。

对得到的训练文本首先进行分词,然后对照停用词表和虚词表剔除停用词,计算出各个词的权重,根据权重对其进行正规化。这样得到一个根据训练文本得出的权重最高的主题词表。

3) 建立概念关联。

我们知道本体的关键内容就是描述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概念的定义一般采用框架结构,包括概念的名称与其他概念之间关系的集合,以及用自然语言对该概念的描述。有四种基本的关系:is-a(继承关系)、part-of(部分与整体的关系)、instance-of(概念实例与概念的关系)和attribute-of(属性关系)等等。在得到主题词表之后,我们根据领域知识对其首先区分出概念、实例和属性,然后根据这四种基本关系建立概念、实例和属性之间的关联。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