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篇1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管理会计;

一、研究提出的背景

(一)我国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达国家已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取得新突破,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化挑战为机遇。

(二)我国经济发展h境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三)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等问题。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以上问题。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制造企业应用的现状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引进管理会计以来,虽然管理会计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但管理会计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并不是完美的,在制造企业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与企业规模大小、经营状况有一定的相关性。(2)大多数企业财务系统建设的重点仍然是财务会计,而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不够。(3)对已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经验缺乏系统总结和提高。

三、提高管理会计在制造企业中应用的建议

(一)管理会计与绿色制造

传统的管理会计往往局限于企业内部,上汽集团财务总监谷峰认为应当打破这种思路,从企业内部跳出来,站在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管理会计。因为目前所呈现的企业管理报告已经不仅局限于分析企业本身的成本,更牵涉到此项成本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此外,管理会计涉及到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问题。绿色制造讲求的是基于未来长远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而从企业本身而言,更多关注的是短期利益。为绿色制造增加的投入和运营成本,一定程度上和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而且绿色制造在短期之内,并不会给企业带来回报,从企业的角度看,这只是一种增加成本的生产方式,缺乏实施和维持的动力。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会计与公司财务学院教授罗杰・伯里特认为,环境管理会计能够让企业在寻求环境友好型的解决方案中,顺利实现转型。环境管理会计的好处不仅在于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保险费用,还可以帮助企业做投资决定、改进定价决策、减少成本。

可持续发展是管理会计和绿色制造理念的共同目标,积极回应不断加大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推进绿色制造,是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

(二)管理会计与大数据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浪潮风起云涌的时代,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也必须积极创新。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王兴山认为,互联网+业务领域,将驱动企业管理创新和模式变革,如互联网+财务实现财务共享、流动性、决策支持。互联网+行业,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如互联网+制造将是智能工厂、个性化定制、制造服务化、智能供应链和协同研发等。互联网+给财务工作(特别是管理会计)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互联网+管理会计最主要的特征是与大数据的融合,过去的数据是经营数据,现在管理会计新的数据源有三类:一是企业内部的经营数据,二是生产制造环节的物联网数据,三是外部的互联网数据。这些数据能否发挥作用、创造价值,还要看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信息系统是否融合了先进的管理会计思想。互联网+推动了财务管理模式和工具的创新。例如,互联网+成本管理,将实现实时成本、价值链成本管理等;互联网+责任会计,产生实时绩效管理。我们认为,中国制造2025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在于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会带动系统的集成应用,带动财务业务的一体化,从而有利于管理会计的发展。反过来,中国制造2025也需要管理会计的支撑。

中国制造2025,将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影响企业后续的生存与发展,在新的发展机遇下,企业管理者更应该重视管理会计理念的创新,与时俱进,创新理念与拓展思维,为此,我们应树立以下新的管理会计理念:

(一)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管理会计不能局限于内部成本的管理,还必须树立互联网+的观念,即互联网网络销售市场,将传统的交易市场像互联网市场延伸,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三)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及时总结经验,解决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管理会计经过二十多年的应用和发展,一些企业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是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缺乏应有的重视,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缺少具有示范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这是阻碍管理会计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看来,典型案例的研究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如果能对典型案例及时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整理、提高,增强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把各行业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作为各个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模板,增强可操作性,使其得到推广和应用,使企业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 工业互联网 工业4.0

[中图分类号] F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7)03-0060-0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CRK00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6M600694)。

[作者简介] 方海洲(1972 ― ),湖北红安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城市发展政策;刘厚莲(1987 ― ),江西吉安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深圳市坪山区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发展问题。

一、推进“中国制造2025”存在的问题

继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战略之后,中国于2015年正式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了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方针和“三步走”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战略支撑与保障等。目前,中国制造尚处于工业2.0和3.0并行发展阶段,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作为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但制造能力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大而不强”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东、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水平发展也存在显著差异。

城市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区域单元。从该战略的推进情况来看,部分城市已经制定了行动计划或纲要,但是,其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存在的问题

第一,宏观规划缺乏具体内容支撑。“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十年规划,更多是在规划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以及未来中国制造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尚缺乏具体的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政策保障等具体内容,特别是在制造业、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重点制造领域。虽然各省市区依照国家“中国制造2025”规划,纷纷制定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但大多是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基础上的“变式”,且集中在创新发展、质量标准建设、制造能力建设等方面,重合多、目标多,行动少、特色少,缺乏具体方案及措施,仅有上海、深圳、武汉等制造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及部分城区制定了相应的行动方案,但也未能结合城市或城区发展基础,提出与其产业、制造发展的针对性方案,这些方案也还处在提出规划的阶段。德国于2016年9月成立了“工业4.0平台”、“工业4.0实验室网络”和“工业4.0标准化理事会”三大平台共同推进工业4.0建设,而我国各个城市还没有针对建立制造平台制定专门政策文件等,不利于提升城市自身制造水平,也不利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

第二,制造国际标准话语权亟待强化。我国制造业发展大而不强,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技术不强,制造业关键技术、标准制定不够。目前,一些重点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却未能掌握,国内庞大的技术市场需求过于依赖进口。相比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信息通信、软件、芯片等技术,以及制造基础和制造能力均存在较大差距,足以说明我国制造能力强,但制造先进水平不高,制造国际标准话语权不多,影响我国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同时,我国在制定制造标准方面做得不够,标准制定未突出各个产业细分领域,影响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成效,使得中国制造长期处于跟进地位。

(二)规划落地存在的问题

第一,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美国立足其发达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德国依托其物物相连的物联网,分别提出各自的工业发展战略,这与互联网基础设施高度发达是分不开的。我国提出推进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旨在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但相比美、德等发达国家,我国互联网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网络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不足,大量高新区、经开区、工业园区的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以深圳为例,各类产业园区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难以满足智慧园区、智能园区信息技术发展要求,这也成为未来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障碍。

第二,与现有产业、园区发展结合不够。推进“中国制造2025”重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要依赖科技创新、“互联网+”等。目前,科技创新主要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互联网+”主要是打造企业生产线,建设若干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等,但仍未与现有产业园区、基地等紧密结合打造智慧园区等,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通过数据收集、共享和分析,彻底变革生产流程,实现元素重构等方面明显不够,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城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发展没有站在当前城市园区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通过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服务等,促进园区智慧化发展,以及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

第三,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企业和社会力量有限。尽管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但较多企业对智能转型的积极性并不高,创新创业型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多数企业发展还处于效率较低的阶段。而在美国和德国,智能化发展主要起源于企业,如美国GE公司首提工业互联网概念,此后又联合多家巨头公司组建工业互联网联盟,通过制定工业互联网标准,推动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融合发展;德国西门子公司建立智能工厂,推进制造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同时德国企业、科研院所成立了工业4.0联盟,大量的德国中小企业成为成员,推动德国制造I交流沟通、协同发展。与美、德明显不同,中国推进制造强国呈现明显政府规划和引导特征,除上海、深圳等少数大城市外,多数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力量并不强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多不优,产业协会、标准协会、智造联盟、创新联盟、工匠联盟等社会组织明显发育不足,都不利于高端制造发展。

第四,制造业人才供给相对不足。从领导型人才、技能型产业工人等方面来看,我国与美国、德国差距较大。美国和德国制造业拥有大量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领导型人才,技能型产业工人的技术创新、技术传承也优于我国,同时他们也拥有大量的操作人员、技师、工匠,以及良好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为美、德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制造业虽然发展较快,多数城市虽然提出大力培养和引进制造业人才,但是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制造人才服务平台不多,精细化程度不高,这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进程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对策建议

比较和分析“中国制造2025”、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我们可以发现美、德在推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视制造标准、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人才供给、产业社会组织等,而这些正是中国制造发展不足之处。当前省市层面出台的政策措施主要在资本配套、平台建设等方面,有诸多不足。为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目标,以及各大城市顺利推进中国制造业发展,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加快制定出台“中国制造2025”的系列支撑文件。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继续提升城市和国家的制造业创新能力、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创新创业主体力量、推动制造企业向生产服务提供商拓展等,加快研究制定可实施、可操作的方案、计划和政策保障等系列支撑文件,保障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二是重视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据测算,1960~1996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中,标准实现的贡献率近1%,足以体现标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国不仅需要重视一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坚突破,更需要在关键技术领域参与和抢占话语权,用标准引领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融合,打造中国智能产品、智能工厂、标准生产模式等。同时,注重组建标准化组织机构,聚焦制造核心领域,增加标准制定的投入,促进标准带动制造业发展。

三是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应积极在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投入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物联网与互联网连接,收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决策、智能生产和智能服务。

四是鼓励成立一批制造业社会组织。德国的中小企业(SME)数量总共占德国企业的99%,而全世界最优秀的2000多家中小企业中,德国占了47%,他们都是各个制造联盟、产业协会、创新联盟的成员单位,如“工业4.0工作组”、“工业4.0标准化工作小组”等,说明产业社会组织在制造业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可见我国需要鼓励成立一批制造业社会组织,促进行业交流、参与标准制定等。

五是重视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美国、德国相比,我国精细制造能力水平较低,富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还十分缺乏,需要借鉴美国和德国应用型教育做法,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创新教育理念,培养一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目前,较多的高新园区正在引进和布局高校,应重点探索产业与教育融合新模式,促进培养新型人才。

六是加强制造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中国制造业发展总体处于跟进水平,应加强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交流合作,建立工业4.0对话机制,参与标准制定,学习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经验,共建中德制造园区、中美制造园区等;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与国外先进制造企业合作,试点示范一批重点智造生产线、智造园区等。

[参考文献] 略

Abstract: Made in China 2025 is an important industrial strategy, which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two year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and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em. We fou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hile this national industrial strategy has been carried out, such as Top-level desig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made in china 2025” plan, we need to develop manufacturing standards and rules, promot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o expand production service ability,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ncourag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umber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cultivate number of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篇3

所谓物联网是美国提出的内涵丰富的物物相连的一种互联网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具体内涵:第一,互联网是物联网的主要基础,而物联网又是互联网的延伸。第二,物物之间的联系通信是对用户端进行的延伸和拓展。现代社会,物联网可以充分体现对物的是被、控制、感知,将智能处理和网络化互联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有利于高智能决策的形成。物联网技术是感知技术、定位技术、组网技术智能服务以及云计算等多种技术的融合,经历了二十年的更新和升级产生了物联网的物联传输技术、感知技术、智能技术以及定位技术。

2物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

制造业与物联网之间的融合,主要从产品的智能化,智能物流,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的管理等四个具体的方面表现出来。

(1)产品的智能化。产品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方面的智能化以及产品本身体现的智能化。产品设计的智能化指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科技融入产品设计的过程,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设计,电脑动画设计,数码设计,远程设计以及图文特技等,产品本身的智能化指的是在产品中融入电子技术,比如植入芯片,记录产品静态信息,以及通过模数转换,传感器,来对产品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使产品可以实现功能上的智能化。在智能冰箱中植入芯片,可以让冰箱通过条形码完成视频的识别,可以提示使用者每天需要食用的食品,还可以提示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合理,提示商品是否在保质期内,缺少食物的时候还可以提示应该及时补充购买。

(2)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产品的生产线,可以实行实时的坚决空,通过物联网技术来采集生产线上的质量信息,生产信息,产量信息,异常信息,公示信息,监控生产的整个过程,并对生产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对产品质量进行强化管理,借以实现产生流程的可视化,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对于设备的监控,是通过现场总线来进行设备运行状态的数据采集,对异常现象进行维护、诊断以及调整。

(3)职能物流。现阶段,通过物联网科技,例如条形码、RFID等,可以实现物料以及半成品和产品的数量、位置等信息进行转却的周期监控,从物流拓展到工厂残酷的庆典,产品的配送,车辆的调度,物流的结算,车辆的跟踪,物流的监控等,借以提高物流的流通效率,降低库存,实现特殊要求货品的检测和防伪。

(4)售后服务管理。售后服务管理是通过无线网络来获取产品的运行信息,借以实现在线售后,提高服务水准。

3物联网大环境下制造企业的发展策略

(1)正确认识物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带来的影响。物联网是我国大力支持的新型互联网技术,对于制造业具有十分总要的影响,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企业一定要正确的认识物联网和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带来的影响,积极的应对变革中的新形势,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2)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自造企业自身来讲,必须要积极的推动信息化建设,借以促进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动力。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柔性和敏捷性,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从而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可以改善企业产品的费研发实践,成本、环境以及知识含量等。

(3)物联网必须注重应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现阶段,制造企业的控制系统一般通过局域网或者专网来运行,网络的本身对外来信号进行了评比,阻挡了外部潜在攻击,为满足实时性会导致工业通信会倾向于将加密放在第二位功能上。在物联网的大环境下,很多设备信号需要通过公共网络来实现,这就造成了制造企业网络的巨大隐患。要想确保信息安全,首先,要确保感知节点安全。其次,要确保客户隐私安全以及数据安全。数据的采集和传输都容易受到非法竞争者的破坏和盗窃,如果不能充分的加以重视,就会带来企业的巨大经济损失。

4总结

篇4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通过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从而提升对物理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我国政府对物联网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早在1999年中国科学院就开始研究传感网;2009年,总理做出指示,要在无锡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2010年,国务院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物联网行业应用需求广泛,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推广,目前,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生活物联

在我国,通信、IT等领域对物联网介入较早,在家电领域,海尔走在前列。在物联网家电的市场化推广和应用仍处于推广初期,海尔做了很多的探索,比如具有能自动给手机发短信的智能安防功能的空调,能自动检测食物储备的冰箱,能控制家电、电灯和窗帘的电视机。通过电视触摸屏控制平台,就可以对家中的各种电器进行控制,用户可以查看冰箱当前工作状态并在电视触摸屏上调节温度,或者控制灯具的开关等,此外还可以预先设置家中各种电器的开始工作时间,并同步开启家中的安防系统。一旦有外人闯入或者发生异常,该系统可以通过短信或电话方式向用户报警。

2010年,海尔在年初推出了全球首台物联网冰箱,然后又推出融合物联网与互联网功能的全球首台“无尾电视”,当年4月又宣布全球首台无氟变频物联网空调研制成功。这些产品的推出与组合,形成了海尔的U-home物联网家庭。

其中,物联网冰箱,用射频自动识别技术,使得冰箱和物体之间能够识别。从使用上看,物联网冰箱与冰箱里的食品实现了自由对话,提高了人类对食品的管理与应用。从技术上看,它是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种新技术,是对“互联网”技术的延伸。现在,物联网已开始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物联网冰箱不仅可以储存食物,而且可以通过与网络连接,实现了冰箱与冰箱里的食品、与超市的食品、与人类之间自由沟通。同时,它还带有网络可视电话功能、浏览资讯、播放视频等多项生活与娱乐功能,让原本属于生活电器的冰箱成为一个娱乐中心。

由此可见,物联网时代,企业的销售模式,也将转变为销售解决方案,原来是单纯地卖洗衣机、冰箱等电器,进入物联网时代后,海尔销售的不仅是产品,还有洗衣服和储存食物等解决方案。海尔力求通过全力介入物联网。由产品制造商转型为物联网方案服务商。寻求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

生活物联网是应用最广泛的物联网,也是最需要推广的物联网。生活物联网将能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革。

工程物联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物联网在制造业领域,主要是通过RFID、仪器仪表、工业控制等技术实现对工业全流程的“泛在感知”,并以此为基础实施优化控制,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节能降耗等目标。通过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领域革命技术来改造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升级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由之路,物联网的发展将极大的促进制造业“两化融合”的发展。

对于制造业对物联网的认知,北方重工CIO王驰认为,物联网即不是空中楼阁,高不可攀,也不是传统技术的重新包装,而是技术创新、思维创新、应用创新的结合与升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物联网虽然是一个已探明储量的巨大金矿,但参与者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寻求技术和应用的最佳切入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物联网发展虽然以应用为驱动,但其应用的核心却不在物联,而在于物联之后的内生价值,应该充分体现其所倡导的物连性、移动性、智能性、创新性和增值性。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决定了其必将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最佳应用领域和切入点,同时也将成为最有可能率先取得成功的物联网应用范例。

王驰表示,物联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提高新价值,物联网也并非单纯纯学术问题,关键还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当前两化融合的重点应该是在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设备的作业地点大多非常偏远,交通环境恶劣,有很多作业现场即使利用现在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技术人员也需要5至7天才能抵达现场。由于用户的技术人员能力有限,现场一旦出现故障只有停机。这对于时间就是金钱的用户来讲,损失少则上百万,多则上千万。

篇5

:对当前正热的互联网思维做一个冷思考,您认为对企业来讲,它是一种工具,还是思维方式,或者是别的什么?

曾松柏:很多企业家得了“互联网焦虑症”,都在思考商业模式的转型,思考怎么能够利用互联网工具作为一个渠道来推动整个业务的发展,他们还是停留在工具阶段,我认为互联网是不仅仅是工具,它是一种精神与思考方式。

从表面来看,互联网影响的是业务模式,实质上,它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改变了,企业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对称与知识不对称就都发生了变化,整个管理就发生了变化。以前开会很难召集,现在吼一嗓子,群、圈子、来往就变成了工作群。这种凝聚力能推动整个公司的发展。从这个方面来讲,互联网改变的是一代人,而不仅仅是一些商业的模式。

互联网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多影响,使人的精神层面发生了改变,影响了人性。而管理的精髓,人性一旦发生改变,需求就会改变。从客户层面来说,要求个性化,从员工来说,要求自我实现,要求去权威化、去中心化。因为人变了,管理假设变了,以前很多东西按照原来的做法做不下去了,基业长青也好、第五项训练也好,都是如此。

所以,我认为“互联网焦虑症”,焦虑是形而不是神,神才是真正的,是互联网的思维。进去阿里之后,你也许会觉得阿里挺乱的,其实,阿里是形散而神不散。太多的变化使得管理者很难再用非常规范或者非常稳定的阵型去打。Facebook的管理结构已经变成了网络管理。网络管理是非常乱的,怎么能够产生凝聚力?这靠的是互联网思维。开放、透明、分享、责任,这种互联网精神,是企业改革的真正推动力。

互联网不会使企业的文化、价值、情感改变,但打法会变。以前是家长式管理,现在是陪伴式关系,一起玩,从过程中体会内涵的东西。我们不会再跟90后讲使命、梦想,而会让他们在过程中觉得有意义。网络管理之下,每个节点上的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相互影响,大家抱团取暖,产生整个集体的价值观,这个才是有生命力的、活的价值观。

:作为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的文化非常独特,您认为流程与文化该怎样结合?怎样在组织当中发挥作用?

曾松柏:这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问题。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流程、体系、制度这些东西不再是固化的,它存在最重要的核心――文化中。我刚来阿里的时候,花很多力气在流程和制度上,因为那是我的强项,结果发现做好的东西用不上,为什么?因为没人关注这个东西,理念他懂得,他也会做一点东西,但是他一定不会像学八股文一样,按照这个流程一步一步走下去。

为什么他不跟你的流程走?是因为变化太快。我们会在组织能量场里培养一些打法。遇到事情时,有一套灵活的方法去推动。流程与制度有,但一定是轻的,而且今天可能这样打,明天换另外一个项目时,不一定是按照这个状况打。在这个体系中间,HR起非常大的作用。

举个例子。目前我的组织发生了变化,产品人员全部推到了各个前线部门,以前产品是一个大部门,现在推到各个事业群、事业部,这个时候,整个体系流程就会有点乱,我要把它凝聚起来,这个时候要修治理场,思考怎样形成相对轻型的治理方式,既不会打扰创新,同时又有一个章法去打。治理场的搭建,以产品为例,我在产品委员会中跟领导核心小组的人去探讨轻型的治理方式是什么样的,形成的流程闭环是什么样,但是这种打法,不会说今天拿文本落实下来,就可以持续一两年、三四年,这个事情持续半年,打法又变了。

:互联网时代下,扁平组织可能是网状的有很多节点,很多处在节点上的人好像置身于迷宫中,如果他心里不清楚整个布局是怎样的,就有可能会迷失方向,您的组织能量场是怎么起引导他们的?

曾松柏:组织能量场怎么引导方向的问题,其实还是组织文化怎么发挥作用的问题。以前人们总认为,组织文化就是价值观,那是狭义的。为什么阿里人这么多加班,也愿意去推动这个事情,当然他有这份责任感,但同时他也觉得做这个事情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今后的组织不一定叫扁平化,更多的应该是叫网络化。你处在网络化组织的节点上,今天这个节点粗一点,你可能变成领导了,明天可能淡一点,你就变成组员了。这种情况下,组织沟通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环。组织沟通以前都是自上而下,现在组织沟通有的自上而下,有的自下而上。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创造了很多条件,把很多琐碎的问题,用碎片化、即时的方式,传递给了人们。

圈子就是资源,文化其中包括方向。我在圈子中间会培养一些打法、方法、工具。举个例子,小微金融打法经常发生变化,前几年打的是无线,刚开始做无线时想,怎么推动商户往天猫上去走,以后怎么打无线,后来二维码又被叫停,叫停过程中间,我们就逐步思考我们的战略,未来打法。在这个时候我会不断地在这方面去引导领导者在不同的群里发声,大家有困惑的时候,让CEO出来讲讲他对未来的思考,他对整个方向的判断。结合以前群里面的声音,吸收周边所有圈子的力量,他就会不断地梳理。现在我也在学习圈子的运营,目前来看,做得还不错。

:您认为,互联网对制造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制造业企业是否到了变革时期?

曾松柏:互联网今后对制造业会有很大的影响,但不是现在。目前引爆点在制造业行业中还没有形成,还缺几个要素。几个基本要素形成的时候,就会形成快速的爆点,就像淘宝一样,淘宝在2009年形成爆点,爆点形成之后就快速增长,制造业也是一样。

制造业发生质的转变必须具备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现在已经促成了,就是渠道。第二个因素是低成本的个性化定制。互联网使企业能够快速接触用户,尽可能用最大的效率去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目前快速推动个性化需求满足的必要条件还没有形成。我认为,没形成的原因在于批量生产和个性化生产的成本还存在巨大的差异。

有些企业在进行尝试,比如海尔,它在不断地想一些方法来降低批量化生产的成本,把海尔变成小车间作坊的生产模式,有可能会降低生产成本。一旦个性化生产成本能够被降低、被容易实现的话,那么制造业这个引爆点就到了。如果3D打印的东西像互联网这么普及,成本这么低,革命就会出现。我目前看到制造业最大障碍就是这个,这个障碍一旦突破,制造业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您怎样看待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

李晓红:互联网、物联网是博世全球战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互联网在博世应用得非常多。博世花很多钱研发无人驾驶、自动停车,还有自动障碍清除,这些都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的,这是在汽车领域上的应用。另外,博世还有很大一块是建筑技术,我们在做的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智能家居(smart house),现在摩洛哥整个国家在主推我们这个技术。在德国博世的一部分高层管理者的家里,白天房间的温度、灯光都是不一样的,游泳池的水温白天和晚上也是不一样的,所有房间的灯都是自动化,这是博世研发的智能家居,把物联网用在建筑上面,这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工业公司应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例子。

:在企业的组织结构方面,互联网对博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李晓红:随着互联网的介入,传统的一个人当头,下面有一群人干活这种组织架构可能会受到冲击。因为在传统架构里面,只有领导者是信息的最终掌控者,领导者决定把信息分配给谁,但是在互联网结构里,每个人都能得到一样的信息,领导者失去了信息的力量,他要依靠人格魅力把组织调动起来,这是组织架构上的差异。

在组织架构方面,博世买了IBM的一个系统IBM Connect。这是一个很强大的系统,全世界的人可以随时随地,在一起聊工作,聊很多东西。博世把这个叫“博世Connect”。这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冲击。做一个项目不需要很正式的组织机构,有一个非正式的团体就可以把事情做起来,而且不受时间影响,不论是德国时间,还是美国时间,随时随地可以工作。

:您认为制造业会出现“引爆点”吗?

李晓红:这个“引爆点”现在谈得很多,最近谈得更多的是工业4.0。工业4.0最核心,最好的来自于德国,博世2014年7月份在全球高层管理会上,也在谈工业4.0会带给制造业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现在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正在加剧,您认为该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李晓红: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比较重要,第一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兴奋的人群得到的机会比较多,你得兴奋起来,因为变化会让世界更好,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你要拥抱这个变化。第二是学习与时俱进。在外企一个人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学习能力,再加上做事情的勇气,就可以很好地适应变化。这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有一部分人可能不太愿意融入社交群体,企业怎么能发现这种人或者怎么能把这种人积极性调动起来呢?

李晓红:不能够与时俱进的人其实还是有用的,他可以做一成不变的活,比如财务的共享服务,他可以去开发票,还是人所能,人尽其才。

:对于壳牌公司来说,互联网是怎样影响人才的选、用、育、留?

篇6

关键词:互联网Windows平台、互联网联控互联网空间站、互联网映射、互联网制造、资源重组

一、远程网络化制造概念

网络化制造是网络经济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极大地改变着世界经济面貌,塑造着一种“新世界经济”,即“网络经济”[1]。面对市场机遇,针对市场需要,利用因特网(INTERNET)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灵活而迅速地组织制造资源,把分散在不同地区的现有生产设备资源、智力资源和各种核心能力,按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迅速地组合成一种没有围墙的、超越空间约束的、网络远程控制与连接手段联系一起,集中管理与使用--企业网络中心。制造业遵循着从信息集成走向知识集成,从单一管理到综合集中管理的新的发展阶段。对市场的响应时间将成为21世纪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最主要因素。所以,以制造过程的知识融合为基础、以数字化建模仿真与优化为特征的“数字化制造”正成为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

实施网络化制造技术的行为主体是企业网络制造业协同平台的构架,在这构架中实现从全生命周期来思考与模拟企业运作行为的一系列问题,面对市场机遇时的市场分析、资源重组分析、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生产经营状态分析、企业网(内、外网)组建实施构成的网络化制造新概念。

网络化制造的实施技术涵盖了以下几方面:组织管理与运营管理技术;资源重组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信息传输、处理与转换技术等,必须建立在以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制造资源信息网,形成远程高速信息支持环境。

如果将制造工艺过程中的研究作为微观过程数字化的范畴,那么生产系统的布局设计与实际企业优化运作可作为宏观生产过程数字化的领域。数字化制造更重要、更困难的问题是在产品设计、制造活动中在互联中进行两个层次的虚拟过程,一是设计阶段用户能够自由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参与建立数字化产品模型,实现远程交互和沉浸式并行开发的虚拟环境,从而达到设计组人员、管理人员与用户预先体验产品性能的目的;二是在制造系统层次上,能够实现异地远程控制、远程仿真,对生产制造过程与性能进行有效而近乎实时的评价。数字化制造过程分析、评估、实时运作和全局控制是当今网络化制造科技发展和现代企业需求的必然结果。

QX_RIMS网络化远程信息协同管理系统,就是实现上述新概念、新思想,朝着网络化远程制造这个方向发展,与国际上刚开始发展的研究热点同步,必将对我国未来制造业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RIC通俗说三个概念:互联网Windows平台、互联网空间站、互联网远程联控。四个方向:远程通讯接口映射、远程视频界面映射、远程软件资源、远程双向交互协同。属于国际领先技术,已通过在美国、北京、天津、南京、厦门、广东的测试,并在港商、台商等企业应用,在汽车、机床、服装、珠宝、自行车行业进行应用性验证,真正实现信息高速、安全方便。

二、远程网络化制造集成

企业网络化集成关键是企业资源更新与整合协同工作平台构架。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资金资源、环境资源等)在远程网络环境下有机地集成起来,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工作环境,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及时、快速、准确地组织实施决策、市场调查、新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生产、管理、营销、售前与售后服务等活动,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增强企业争夺市场机遇,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远程网络化集成包括系统服务器集成、企业数据集成(数据中心)、应用程序综合集成和企业资源集成,通过RIC集成组合构成一个虚拟企业,完成企业活动。

从软件资源来说,有网络结构模式:B/S结构、C/S结构;单机结构模式:执行程序、非执行文档(含图形文档)资料。

从操作平台来说:有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Linux操作系统平台、Unix操作系统平台。

集成的目的:虚拟制造(制造包含:调研、开发、设计、加工、采购、销售、服务的全过程),只有综合全面的资源利用,依靠数字建模、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完成模拟各层次的管理与加工过程,在远程网络计算机上将产品“制造”出来,并行地模拟出产品未来制造过程,乃至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种活动对产品设计的影响,预测、检测和评价产品的可制造性等。

QX_RIMS网络化远程信息协同工作管理系统创造性完全实现上述功能。

三、远程网络化制造的组成

远程网络化制造应该具有以下三种能力:

1)QX_RIMS网络化远程信息协同工作管理系统——远程协同交互工作能力(非S/B结构);

2)图形工作站/服务器+数据管理中心+互联网联控信息中心,组合成虚拟数据化企业——远程运行、远程服务(什么地方需要服务,就在什么地方提供服务)能力;构成WAN/VLAN的有线与无线的混合网络结构。

3)实现企业活动在于用户需求、计划、设计、制造、生产、质量、经营等方面,进行实时、高速、跨地区地实现信息存储、交换和通讯,而且设置方便——高速远程通讯能力。

为了具备上述三种能力,必须要有一个实现上述功能的远程协同工作网络平台构架RIC和远程通信技术QCS协议组成。

远程网络化制造有以下三种远程网络类型,突破传统的网络集成框架:

1)一主多从型(离散型)网络系统:

2)专有技术型(连续型)网络系统:

3)动态联盟型(随机型)网络系统:

远程网络化制造的关键技术是同时适应上述三类网络集成框架,在一个平台集中完成以下八种基本网络工作,是一种适应跨越多平台,多台服务器机,多域名,多端口优化组合的平台,突破局部网构架,形成自由网络构架,能够机动灵活进行资源整合集中管理的应用模型.在这种平台下管理企业所有的资源,只要具有权限的合理用户,可在任何地方只要具备上网条件的情况进行以下工作.

1)企业信息网络与通讯

2)设计与制造网络与通讯

3)产品工艺网络与通讯

4)生产管理网络与通讯

5)电子商务网络与通讯

6)电子财务网络与通讯

7)企业办公网络与通讯

8)工程分析与计算网络与通讯

网络化制造八种网络工作都涉及五种关键技术:

(1)建模技术:产品模型、工艺模型、工艺仿真、制造数据表和制造规则、生产模型。

(2)仿真技术:构造虚拟环境,包括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进行生产系统、加工过程和加工单元的仿真,以支持制造全过程。

(3)可制造性评价:基于规则或基于方案,通过工艺模型和生产系统动态模型,应能精确地预测技术可行性、加工成本、工艺质量和生产周期等。

(4)系统集成Web支撑技术:M-OA、office、CAD/CAE/CAPP/PDM/CAM平台、数据库、ERP等。

(5)虚拟现实技术:数据资源、软件技术和虚拟现实协同计算平台。

这就是说,在QX_RIMS网络化联控信息协同工作平台,能够整(组)合、管理资源、资源,从而能够最大利用资源,发挥资源效益,能够实现最快应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

四、远程网络化制造协同工作平台构成

整个系统运转都是处在团队协作工作环境,所有的活动均可认为:数据的索取、数据加工、数据。

4.1QX_RIMS网络化远程信息协同管理系统由四个协同工作模块:

1、互联网联控RIC

2、互联网Web远程登录remote

3、互联网办公(互联网桌面办公office,互联网电务办公OA)

4、互联网企业文化展示

4.2互联网联控RIC资源

由三个部分组成:程序资源管理器、QCS控制器、QCSWebServer。

程序资源管理器:主要作用将分布资源变为集中资源,将过去的资源优化为当今资源,将有限资源变为有效资源。

QCS控制器:对用户管理、程序管理、资源使用权限管理,系统端口管理、系统授权管理。

QCSWebServer:主要实现远程连接与控制,服务器脚本文档连接与应用程序启动。平台如下(互联网上高速运行CAD、CAM、ERP、加工仿真软件):

4.3互联网联控remote远程桌面登陆

由三个部分组成:公司服务器远程维护,RIC资源服务器联控,目标服务器远程登陆。

公司服务器远程远程维护主要解决远程维护服务器,RIC资源服务器联控主要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外部资源交流,促进资源效益最大化,目标服务器远程登陆主要用于局部网计算系统管理。

(1)制造业共享信息可分为三大类:工程类主要为产品设计与制造包括产品信息和工艺信息提供信息服务;管理类主要面向产品管理提供ERP信息服务;市场类主要面向客户提供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产品制造信息。

(2)制造过程网络化服务。对制造业企业活动来说,主要强调规划过程、制造过程、管理过程、服务过程。这些“过程活动”就要转化为“数据信息”,通过网络交流。集中体现在过程活动信息;跟踪过程活动信息,加工过程活动信息,交流过程活动信息,共享数字化产品信息,建立一个虚拟产品的“图书馆—集中数据中心”。

五、远程网络化制造图形工作服务

在互联网上提供图形工作服务(含:又称互联网Windows设计桌面平台、图纸存储服务管理系统,图纸浏览服务系统,图纸信息管理服务系统,产品自动化加工通讯DNC系统)具备以下效能:

1)具有高速产品造型与制图CCG,以及具有自动存储与查询、获取、发送PACS功能;

2)具有方便的辅助设计与绘图工具

3)具有常用标准件、基础件(模具)辅助绘图

4)具有CAD/CAM/DNC一体化的集成平台

5)具有协同作战的工作环境

5.1CCG切削构造几何造型:

具有以下造型功能:快速倒角、倒圆;柱锥形体、长方体、球体、园环与弹簧;园孔构型、钻中心孔;键槽构型、环槽构型、退刀槽构型、螺纹构型、切割构型;花键构型、齿轮构型;椭圆构型、蜗抡构型。解决80%以上的基本造型的速度。形体越复杂,效果越明显。

5.2方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设计)

在CAD平台上,可以边绘制、边设计计算,对齿轮、蜗杆、螺栓、弹簧、轴承进行强度、疲劳计算,尺寸公差查询。

5.3CAD/CAM/DNC一体化的集成平台

在该造型环境中能够对产品进行常规工艺、数控工艺规划、编制,并对工艺进行NC程序仿真模拟,模拟成功可进入实际机床加工模拟(对毛坯、夹具、装夹方式、刀具、机床参数、切削参数、换刀点。。。。。。),对工艺进行综合性评估。

5.4协同作战的工作环境

在RIC服务器启动远程监控S,客户机启动远程监控C,在RIC服务器上可以看到各客户机图标,只需选择图标,就可以观察对方绘图,采用网络电话及可进行消息对话。

五、其他服务

如多媒体教学、远程监控、广告制作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商务管理等等。

参考文献

[1]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2]杨叔子,吴波等.网络化制造与企业集成.中国机械工程.2000(1-2):45-48

[3]Camarinha-MatosL.M.,AfsarmaneshH.,C.GaritaandLimaC.Towardsanarchitectureforvirtualenterprises.JournalofIntelligentManufacturing,1998(9):189-199

[4]梅绍祖,吕殿平.电子商务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DavidKosiur[著].陈曙辉等[译].电子贸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篇7

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整合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的进程中,“工业4.0”已成为引发商业模式创新甚至商业革命,催生新兴业态的发酵剂。

“工业4.0”纳入“两化融合”路线图

在2011年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理念被首次提出。它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并由此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代表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通过制造新秩序的重新建立,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可以看出,“工业4.0”与我国力推的“两化融合”战略具有很高的共通性,两化融合是工业4.0实现的基础,中国版的工业4.0某种程度上即等同于两化深度融合。专家指出,互联网正在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智能化,并将取代传统的机械和人工生产模式。

工业4.0以生产流程为基础,融合“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实质是聚焦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联动整个制造产业价值链,帮助制造企业提升运营效益,化解生产成本攀升的压力,并以工业智能化推动生产力跃升。

在德国智能工厂典范西门子安贝格工厂,“工业4.0”产生的运作绩效非常显著。分解生产管理指标会发现,在交期承诺上,安贝格已实现100%小量客制化订单以及100%订单24小时内交货;在不扩厂、不加人的基础上,安贝格的生产量提高了8倍,良率高达99.9988%,而同时,安贝格的库存水平接近于0。

将德国提出的“工业4.0”理念纳入中国“两化融合”路线图,消除其水土不服的弊端,无疑更符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

互联网重新定义制造产业

有专家曾指出:“互联网进一步向制造环节渗透,并彻底改变制造业。过去的制造只是一个环节,但随着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加剧,它的含义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营销、服务,构成了闭环,从而彻底改变了工业的生产模式。”

伴随着“工业4.0”浪潮而来的产业互联网时代,迫使制造业必须重新思考经营战略与商业模式,如制造服务化、定制化。

未来的一切产业市场脉动都将扭转到以消费者为中心,这意味着就连最为传统的制造产业也必须接近顾客才能迅速地响应市场。

如今,在C2B(Customer to Business)和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模式下,消费者在制造厂商自有的营销平台上直接下单的情境已不再只是脑海中的画面而已。个性化订制、按需制造、众包众设、异地协同设计、微电商等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创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与用户交互、让用户吐槽、最终由用户定义”对制造业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彻底的颠覆。

对制造业而言,能否为客户量身订制服务解决方案,逐渐成为企业能否成功,甚至能否存活的关键因素。

正如《风口:把握产业互联网带来的创业新机会》一书中所言,通过与产业上下游族群“合谋”,企业的生产及研发方式得以改变;通过物流智能化、去中间环节化,企业的物流及销售方式得以创新;通过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本获取方式也变得不同。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企业价值的创造方式。

建构“工业4.0”驱动变革模型

作为“工业4.0”的两大主题之一,智能生产是当前相当一部分已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武装车间的制造企业非常关注的议题。

自动化并不等同于智能化。应用了自动化设备,建立了无人化工厂,企业就实现了工业4.0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互联工厂的探索实践中,实现智能化生产,走向智能互联,创造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是必须恪守的核心。

从工业1.0、2.0、3.0,再到工业4.0,作为服务本土制造业时间最久的ERP厂商,30余年来始终关注中国制造产业的变迁,同时拥有超过5万家的庞大制造客户群体。

在企业信息化领域深耕多年的鼎捷软件认为,在ERP、APS、MES等软件系统支撑下,在自动化设备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生产,将会带给制造企业更为智慧的运作,催生更大的生产效益。

据鼎捷软件总裁叶子祯介绍,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沙锥模型”原理,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策略划分为不同层次,并对应“工业4.0”理念中的不同驱动变革的类型,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从最开始阶段的追求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进阶到互联网时代要求的高速度,再到产业领先企业探索创新商业模式,企业必须首先准确定位自身所处发展阶段的关键策略,再找到与“工业4.0”的对接点,才能借用对应的解决方案,准确跨入“工业4.0”的追逐战中。而这也是鼎捷软件现在及未来将要协助制造企业伙伴实现的目标。

在追求“低成本、高质量”的策略指引下,企业可以通过机器自动化转变人工生产实现,这样的策略定位对应“工业4.0”的“智能工厂”驱动类型,可采用设备自动化(FA)的系列解决方案。在实现了设备自动化后,这类企业就具备了智能化的能力。

定位在“高效率、高速度”策略的企业,对应“工业4.0”的“智能生产”驱动类型,在这个阶段,ERP等软件应用成为核心,它能与智能工厂的自动化设备串接起来,很好地连接制造执行系统。

而在最高层次的创新策略阶段,对应“工业4.0”的“智能互联”驱动类型,在这个阶段,“随需而至,随需而制”是核心诉求点。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企业实现纵向、横向的全面整合,形成从研发到销售再到售后服务的完整价值链闭环。同时,随着转型为大规模定制化生产,企业的商业模式也从B2C转向C2B。

“智能生产是鼎捷最擅长的领域,也是过去30年一直在钻研的领域。而为了帮助处于不同策略阶段的企业抓住工业4.0的契机,鼎捷的商业模式会相应的向上(智能互联)和向下(智能工厂)延伸,为企业提供创新的价值服务。”叶子祯认为,转型喊了那么多年,这一次对企业而言,真的不一样。

共创智能制造生态圈

在面向“智能工厂”的商业模式拓展上,鼎捷已积极行动,并有所举措。近期,鼎捷与研华科技的战略合作尘埃落定,这意味着鼎捷为企业提供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将贯穿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及智能互联三大驱动环节,未来交付给用户的将是全周期、一体化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作为全球智能系统产业的领导厂商,研华科技在中国台湾上市多年,其分支机构分布在全球21个国家、92个主要城市,拥有超过7000名员工,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系统集成、硬件、软件、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服务和全球物流支持等产品与服务。在设备自动化领域,研华科技更拥有覆盖运动控制、机器视觉、人机界面、工控运算平台、PAC运算平台、数据采集及电机驱动等多个种类的丰富产品系列。

此次战略同盟的达成,鼎捷可借助发达的物理信息系统(CPS),弥补自身在物联网层级解决方案的不足,提供给客户完整的智能制造生态圈。而研华科技将会借助鼎捷ERP、ERPII等全系解决方案,弥补其在“工业4.0”智能制造顶层架构中信息化能力上的不足。

在鼎捷与研华这样的外部智能系统厂商共同构建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中,生产线的物料将会被快速的标识为信息产品,并通过CPS系统快速在物联网中进行交互,同时将信息提交给MES系统和顶层的ERP、PLM等与生产计划、物流、能耗和经营相关的系统。最后指令通过顶层的智能互联网端快速下达,从而实现无人化的敏捷生产,并达到资源利用及生产效能的最大化。

精进管理 实现更智能的生产运作

必须看到,现阶段的制造企业仅仅有自动化的设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为冷冰冰的机器加上更多的手,更多的眼,更发达的脑,实现“智动化”,才是成为“工业4.0”时代互联工厂的核心。

对此,叶子祯举了一个案例,一家企业利用自动化设备的运行,将生产到储运环节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可以提升总体运营效益的31%。而通过管理自动化,企业可进一步将从研发到订单达交到生产排程到采购备料的制造前置端所需时间再次缩短,还可继续提升总体效益的31%,从而使得对价值链的整体优化效益达62%。

可见,设备自动化与管理智能化的叠加,在提升制造现场作业效能的同时,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内外部协同运营管理效能,为制造企业带来更为智慧的运作,催生更大的生产效益。

在“智能生产”这一深耕了30余年的领域,鼎捷将智能生产划分为生产管理智能化、产品开发智能化、供应链管理智能化、售后服务智能化、财务服务智能化和经营管理智能化6大主议题,其下又分解成众多子议题。针对每个主议题及关联的子议题,鼎捷都设计了对应的“4.0成熟模型”,从LV1-LV4,代表了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准从低到高。

比如,针对生产管理智能化议题,鼎捷从流程自动化和管理智能化两个维度,设定了LV1准确掌握产出-LV2实时掌握进度-LV3实时监控异常-LV4自适应调控这一成熟模型,鼎捷将协助企业在这一模型中定位现状(处于何层级),并提供如何进阶到下一层次的产品与服务,以帮助企业从全人工的传统作业进入全自动的智能化作业。

转型C2B 迈向场景时代的智能互联

在实现了“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两大主题后,诉求创新商业模式的制造企业将开始构建产业互联网下的“智能互联”情境,从B2C转型C2B,这也成为“工业4.0”驱动类型中的顶层架构。

广州一家名为“尚品宅配”的家居企业,凭借其独特的C2B+O2O定制模式,在受房地产行业低迷影响而增长乏力的家具行业,仍能够实现60%的年复合增长,仅广州的一家体验店在2014年就实现了2亿元营业额。

凭借大数据的设计体系加上柔性的供应链,尚品宅配保证了高周转、低库存的核心竞争力,这也使得其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的个性化需求,并高效、快速的完成复杂的家具定制。

可见,以C2B模式为核心的“智能互联”离不开“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的双重支撑。“定制”和“规模化”,从来是站在现代消费的两端,势不两立。前者是一个高端消费的代名词,后者则往往意味着平价、大众和标准化。但“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的实现,为两者间的串联提供了可能,“工业4.0”意味着大规模定制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为了协助已走在产业转型前沿的制造企业实现“智能互联”,鼎捷面对“工业4. 0”与“互联网+”共同构成的Prosumer新场景时代,从微企互联聚合到全渠道零售,同时整合智能制造,融合成跨界合作生态系统。

“简单来说,以消费者为中心,辐射到消费者的朋友圈、家庭、工作,围绕衣食住行各方面,通过全渠道零售,直接面对生产工厂。”叶子祯总裁介绍道。

这个生态系统被鼎捷解读为“企业互联的三环一线”,其中“一线”代表了从人工生产作业到智能化生产作业的管理精进过程,“三环”则指制造业的供应链环、流通零售的销售链环、微企的互联网环,并向外拓展到协同设计、协同服务、协同供应、协同生产、协同商业、协同物流等几朵协同云。

鼎捷将“三环一线”的生态系统架构在自身的服务云平台上,在“一线”的层面协助企业持续精进管理,实现智能生产;在“三环”的层面提供信息服务、运营服务,协助企业形成自己的生意运作。这也将全面改变企业的研发模式、生产模式、销售模式、配送模式,协助企业构成智能互联网。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欧美,追赶需要时间和超乎常人的坚忍。

如果说“工业4.0”是德国在面对美国的信息产业和中国的制造成本双重侵袭下,试图摸索未来工业生产的途径、重建产业优势的战略选择。

那么,融入“两化融合”精神的“工业4.0”路线图,则代表了中国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

篇8

两年前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出现了“工业4.0”,也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其主要内涵包括:未来,“工业4.0”将首先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智慧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德国政府为此投入两亿欧元,欲借助推进“工业4.0”,在新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而在此之前的2010年8月,欧盟已经启动了“制造云(ManuCloud)”项目,目的是在一套软件即服务(SaaS)IT系统的支持下,实现生产网络层和工厂、流程层的柔性化,为用户提供按需配置的制造能力服务。2013年7月,该项目一期通过验收,项目二期也已立项,将在光伏、有机照明、汽车等产业推广应用。

但事实上,中国比欧洲出手更早,2009年,中国工程院李伯虎院士带领的研究小组便率先提出了“云制造”的理念。开始探索如何在制造业中将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已有的信息化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以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竞争能力的问题。目前,从科研层面言,“云制造”研究团队以制造中的“设计”与“仿真”为突破口,已逐步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和城市在参与或者引入“云制造”模式,期待尽快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让“云制造”实现大规模落地,让这种新型的智慧制造模式为“中国制造”服务。

制造业升级时不我待

微笑曲线是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于1992年提出的著名商业理论,指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令人尴尬的是,尽管“中国制造”名头响亮,但目前我国许多制造企业都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下端,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挣着少得可怜的血汗钱。

全球战略预测智库Stratfor公司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凭借低工资征服全球市场的中国发展时代正在终结”,因为如今出现了其他工资更低并在制造方面具备有利条件的国家,例如包括印度、越南、肯尼亚等,它们都在挑战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无论这一判断是否危言耸听,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中国制造业长期依赖高投入、高消耗,发展不尽合理,还同时还存在核心技术缺失、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深层次矛盾。”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表示,中国制造业必须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内生增长的基础上,提高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当下正是攻坚时期。

持续的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国企业普遍的缺陷,中国制造要想从价值链低端走向中高端,就必须培育新型制造模式和手段。“这主要得靠满足制造企业最短的上市时间(Time)、最好的质量(Quality)、最低的成本(Cost)、最优的服务(Service)、最清洁的环境(Environment)和基于知识(Knowledge)的创新,即TQCSEK竞争的需求来实现。”李伯虎说,未来5?1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要攻克的就是这些具体难题,一切将围绕着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展开。

而从外部环境看,寻求更先进的制造模式是国际制造行业的大趋势。一位德国电子类企业的高管透露,为了“工业4.0”的目标,德国正在努力设计未来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结构,以开发能够完全适应生产的设备,这种适应性将使德国企业面对客户的需求变化时,能迅速、轻松地做出响应,并保证其生产具有竞争力,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制造企业的所有元器件将来可通过网络联接在一起,彼此相互沟通,而企业将不再自上而下地控制生产,信息会沿着原材料传递,指示必要的生产步骤,从而确保最终产品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这种生产制造的灵活程度无疑代表着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预示全球制造行业将迎来技术升级的激烈竞争。

显然,在传统制造强国加码制造业升级的氛围下,中国制造更需快马加鞭,迎头赶上。

制造业的云计算

中国很大一部分制造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它们缺乏从技术到生产资料,从资本到营销及人才等一系列资源,而且很难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但现在的竞争环境,却要求中小企业具备这些能力和资源,这样才能降低经营风险,拓展自己的市场,收获财富。如果能将广大制造企业需要的各类资源和制造能力集中于一个平台,通过网络化方式组织供应一系列标准、规范和可共享的服务,那么许多制造企业头疼的TQCSEK问题就能解决了,制造行业也能够因此而整体向前推进。这就是“云制造”理念构建的基础。

所谓“云制造”,就是一种基于网络(如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的、面向服务的智慧化制造新模式。它融合与发展了现有信息化制造(信息化设计、生产、实验、仿真、管理、集成)技术及云计算、物联网、服务计算、智能科学、高效能/性能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服务化,构成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服务云池,并进行协调的优化管理和经营,使用户通过终端和网络就能随时按需获取制造资源与能力服务,进而智慧地完成其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类活动。其中,所谓的制造业“全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的市场需求论证、设计、加工生产、试验、运行、维护到最终的报废处理的整个大制造的过程。而云制造的服务对象包含两类用户:制造企业和制造产品。

简单来说,理想化的“云制造”模式,就是利用网络、互联网平台,按用户需求组织网上的制造资源、制造能力,为用户提供各类制造服务的一种网络化制造新模式。这里的制造资源主要包括计算资源,如存储、运算器、网络、平台、软件等,和“硬”制造资源,如机床、加工中心、计算设备、仿真设备、试验设备等各类制造硬设备,以及“软”制造资源,如制造过程中的各种模型、数据、软件、信息、知识等;制造能力是指制造过程中有关的论证、设计、生产、实验、管理、集成等能力。也可以说,云制造就是制造业的云计算,是云计算在制造领域的落地与延伸。

北京市云制造平台与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张霖教授强调,云制造技术集成了很多新兴的信息技术,但并不是这些技术的简单堆积。在云制造模式中,云计算技术为制造所需的各类信息的智能处理和决策提供了使能服务和新制造模式;物联网技术为制造领域中各类物与物之间的互联和实现制造智慧化提供了使能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为求解复杂制造问题和开展大规模协同制造提供了使能技术;服务计算技术为快速构造虚拟化制造服务环境提供了使能技术;智能科学技术为制造资源/能力的智能化提供了使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为云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的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提供使能技术;而信息化制造技术是云制造的基础技术。所有这些技术融合发展,交互作用,为制造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具体而言,云制造有4种服务模式:一是支持单主体/用户完成某阶段(如设计)制造;二是支持多主体/用户协同完成某阶段制造;三是支持多主体/用户协同完成跨阶段(如跨设计与生产)制造;四是支持多主体/用户按需获得制造能力。

由此可见,云制造的覆盖范围很广,但如果在制造行业里,仅是企业的IT部门使用了云计算技术,并不能称之为云制造。只有把云的理念渗透到制造业的核心业务直至全生命周期,并把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最大程度地进行整合,实现基于网络的自由流通,才是真正的云制造,也才会对制造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由于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云制造能够将信息(采集、传递、加工、处理、应用)技术、建模仿真技术、现代制造(设计/生产/管理/试验及其集成)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及产品有关专业技术等融合运用于产品研制的全系统、全生命周期过程,使企业的人/组织、经营管理、技术设备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服务流集成优化,因此可以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标。这就有望促进中国制造产业从产品生产型向产品生产加服务型转变,从价值链低端走向高端,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落地仍待加强

2010年,“云制造”的研究被科技部列入863计划,相关产、学、研、用的28个单位联合在云制造的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和应用技术方面展开研究和实践,云制造被重点应用在航天、轨道交通、模具、装备、服装、柔性材料等行业,得到了一定的成果。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航天二院)和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北车集团)是云制造的积极支持单位,这两个大型集团企业都研发构建了集团企业云制造服务平台,以航天复杂产品和轨道交通装备等重大关键产品制造为应用背景,提供论证、设计、仿真、生产和管理等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多阶段服务。“云制造明显提升了对航天工业领域的气动设计分析等工作的服务水平,气动方案由原先每月一轮缩短为了每周一轮。”航天二院下属制造企业的一位车间负责人说,云制造模式帮助航天型号产品的数字化研制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大约一点几秒的关键飞行环节得到了有效的优化,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另外在生产成本方面,云制造模式还将主要制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5%,避免了资源闲置和空转以及后继的重复购置。北车集团制造一线的工作人员同样表示,云制造模式实现了库存管理的集中控制、实时监控,加快了库存周转速度,降低了库存管理成本并减少资金占用,节省开支约3000万元。

围绕云制造的理念,北京清软英泰等公司、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杭州爱科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等软件服务商则共同打造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云制造服务平台,支持企业业务紧密协作和产业集群协作,并在模具、服装和柔性材料等行业开展了示范应用。杭州爱科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的优化排料云服务一度发展收费会员达228家,提供收费技术服务105万次。另外,云制造还正在佛山、襄阳、武汉等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推广应用,这些城市签订了有关云制造项目的落地和实施的战略合作协议,相关规划设计纲要和实施方案都已完成,相应的云制造服务平台也开放完毕,进入了应用实施和产业化推广的阶段。“湖北襄阳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市,制造资源丰富,但制造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较低。”襄阳市一位负责人说,“云制造”模式的应用推广,将在襄阳整合、提升、合理均衡布置与使用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对此非常期待。

篇9

关键词:制造业 服务主导逻辑 实现模式 实现条件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27-0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制造业企业从销售产品转向销售服务和整套解决方案转变,服务化成为当前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显著趋势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制造业服务化实际上是一个抽象的统称,在现实的产业实践中有着各不相同的表现方式。那么,在实施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中企业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模式,具备不同条件或处于不同环境下的企业应该如何选择相应的模式,这是需要明确的问题。文章将上述问题统称为制造业服务化的选择机制。

1 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最初是由Vandermerwe和Rada(1988)提出的,他们将其界定为企业围绕顾客需求,把包含物品、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等的“包(bundles)”提供给顾客[1]。我国学者对此概念也颇有研究,童有好(2015)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企业由提品制造为核心向以提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的过程,既满足了客户个性化需求,又延伸了制造业价值链,并且促进了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2]。而徐思颜(2016)定义的制造业服务化是,依托制造业发展基础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的服务环节拓展的过程,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3]。综合现有观点,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业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不再遵循“企业创造价值供顾客毁灭”的商品主导逻辑,而是转向“企业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的服务主导逻辑。

本质上说,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汇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是将企业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的过程。其表现为:无形要素的作用在价值创造中变得日益重要;新旧知识要素开始广泛融合和深度融合;制造业企业正在迅速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活动[4]。制造业企业从提品转变为提供服务,再发展到面向客户需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开启了制造业传统价值创造方式向提供解决方案的创新型价值创造方式转变的态势,实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

2 制造业服务化的主要模式

从产业实践来看,制造业服务化主要有如下4种具体的实现模式可供企业选择。

2.1 附加服务模式

在传统的产品的基础上提供一些附加服务是制造业服务化的基本模式,我们称之为附加服务模式。具体而言,附加服务模式就是依托或借助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扩展附加服务项目,达到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的目的。在该模式下,产业价值链仍然是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基础,而在产品基础上附加的服务则成为提升实体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换句话说,服务的价值要依托产品才能得以实现,因而这是一种以产品为主、服务从属于产品的价值创造模式,可以视为制造业服务化的初级形态。

附加服务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简称“罗-罗”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罗-罗”公司不是把零件直接出售给客户,而是自己先承担维护引擎最佳运行状态的费用,再计算飞机飞行中消耗的引擎成本,按飞行小时收费。公司还为客户提供包括发动机固定维护和附加服务的全面维护协议。固定维护菜单的核心内容是服务集成、发动机健康状况监控和全面发动机大修,以及发动机可靠性改进和专业启动维护等;而附加服务包括技术档案管理、发动机运输、备用引擎部件支持等[5]。当发动机出现故障时不是由飞机制造商或航空公司来修理,而是由“罗-罗”公司在每个大型机场配备的专人修理。

2.2 功能增值模式

此文定义的功能增值模式是指,制造业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为顾客提供基于产品使用功能的增值服务。该模式围绕增强产品效能,拓展产品的功能应用、产品体验、个性化设计等服务,提升产品功能实现方式和层次水平。相比于附加于产品之上的服务而言,围绕产品的功能增值其服务的范围可以更广泛、内容可以更丰富,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可以更大。相应的,虽然服务仍然是附着在产品的基础之上或借助产品才能得以实现,但服务在企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因此,在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道路上,功能增值模式比附加服务模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功能增值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诺基亚公司。作为曾经全球领先的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在手机行业竞争加剧、利润急剧下降的不利情况下,于2007年底将公司定位为互联网公司。从此诺基亚开始主动转型――让手机具有服务价值。诺基亚的竞争理念是在为顾客提供硬件产品的基础上,以手机为平台为顾客提供更多的软件功能,这实际上开启了智能手机的基本商业模式。诺基亚将互联网与软件服务置于企业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并且诺基亚通过不断研发与创新强大的软件支持和互联网服务,使公司在智能手机、娱乐手机、导航手机等重点发展领域远远领先于大多数同行,并通过开启互联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大门,为手机赋予更多的服务功能,向移动终端服务高利润区域进军[6]。

2.3 业务延伸模式

业务延伸模式是指制造企业在原有产品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环境、产品生产周期和客户群的具体需求,利用企业自身在某些专业化领域的技术优势或市场优势,为顾客提供延伸服务,扩展和延伸价值链。相对于功能增值模式而言,延伸服务的种类更加多元化、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不仅附加服务模式和功能增值模式的很多服务内容都被包含在内,而且某些服务类型和涉及领域开始远离企业原有的主打产品领域。有时候@种多元化的服务业务延伸甚至开始造成企业原有的某些产品业务单元或生产功能的萎缩,甚至消亡,从而可能使企业走向业务重组――制造业服务化的高级模式。

比如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鼓”)原本是一家主要生产透平机械的大型成套装备集团企业,现在主要向用户提供5个方面的延伸服务:(1)专业维修。从2001年到2004年,陕鼓完成了包括天津钢管汽轮机的8个维修和检修项目;(2)备件管理。客户企业在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从陕鼓租用备件,直到故障件修理完成;(3)远程诊断。陕鼓参与研制开发了旋转机械过程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并以此为核心对客户购买的装置实施全方位不间断状态管理;(4)工程成套。陕鼓借助自身对透平设备的专业化知识,在提供自产主机的同时为客户提供关于系统和工程承包的全方位服务;(5)领域延伸。陕鼓成功研发了兼具通风和安全预警功能的通风系统,可应用于地铁通风。

2.4 业务重组模式

业务重组模式是指制造业企业通过对其业务单元的重组与整合,比如将某些生产部门出售或者生产环节外包,收购一些服务型企业或引进服务部门,来改变经营方式和业务重心,提升企业的服务能力,从而获得更优化的竞争力。相当于前述3种模式而言,业务重组模式彻底改变了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关系,往往造成企业在生产方面的萎缩或者产品业务单元更加聚焦,但服务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和比重却明显超过产品,服务不再像附加服务模式和功能增值模式那样作为产品的从属而存在,相反,服务成为制造业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资源与核心能力,代表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最高阶段。

IBM是从硬件制造商成功转型为IT服务商的代表性案例。IBM通过一系列兼并重组,包括出售硬盘、PC和复印机等生产部门,收购一些服务型企业,甚至还收购和投资了多家生命科学研究公司。经过十多年的整合,IBM加强了其在管理咨询、企业ERP、软件服务等领域的能力,近年来还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物信息数据库提供商,从而使IBM由一家历史悠久的计算机硬件制造巨头成功转型为提供硬件、网络、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整套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最新的大数据浪潮中,IBM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将公司定位为软件、硬件和知识的整合商,通过将标准流程和模板融入IT管理流程,为客户企业提供统一管理的IT基础设施,有效掌控IT资源,降低运维风险,进一步强化了从产品到运营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变。

3 制造业服务化的实施条件

虽然服务化正在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制造业服务化并不是新近才出现的现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象,从附加服务模式到业务重组模式体现出制造业服务化从初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提出了一些特定的要求,企业具备的条件不同,可以选择的模式也不尽相同。观察现有的典型案例,可以将制造业服务化的选择条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优势产品。具备一些在行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为企业在产品的基础上附加一些增值服务,或者延伸服务功能创造了前提条件,“罗-罗”公司、诺基亚、陕鼓等的服务化运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借助了企业原有的优势产品。

(2)顾客基础资源。服务的一大特点是离不开顾客的参与,拥有一定规模(最好是较大规模)的基础顾客网络是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平稳转型的保证。当然,基础顾客网络的形成也与企业原有的优势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密不可分,这一点在此文的案例中均有体现。

(3)组织变革能力。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主导逻辑转变,体现的是程度不同的组织变革,附加服务模式和功能增值模式带来的在组织变革相对较为温和,但业务延伸模式和业务重组模式则往往伴随着深刻而剧烈的组织变革。具备较强的组织变革能力,克服服务化转变给组织带来的风险、遇到的障碍,将是制造业企业不容回避的问题。

(4)外部资源。虽然比较初级阶段的制造业服务化可能主要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得以完成,“罗-罗”公司的附加服务模式就是如此,但是制造业服务化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仅靠制造业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则可能力不从心,能够从外部获取相应的互补性资源,以满足服务化的需要,是制造I服务化的重要保障。事实上,从诺基亚、陕鼓到IBM的案例,已经反映出外部资源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

(5)大数据资源。虽然在前上述案例中没有专门指出,但不可否认的是,大数据的运用对制造业服务化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甚至已经成为当前激励制造业企业实施服务化运作的关键动力要素。以处于初级阶段的附加服务模式为例,“罗-罗”公司正是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对飞机发动机运行的监控和维护,而且“罗-罗”公司在其悠久历史上积累的丰富数据也支持实施该服务。事实上,由于很多制造业企业在其经营历史中都积累了丰富的数据,为企业实施服务化运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制造业服务化是融合了制造和服务的新产业形态,在制造业服务化模式下,企业通过融合产品与服务来整合制造资源,实现制造模式的创新。当然,企业具备的条件不同,可供选择的服务化运作模式也存在差异。例如,企业具备数据资源、优势产品和顾客基础设施,但在外部互补资源、组织变革方面面临风险,就适合选择较为温和的附加服务模式。而企业如果组织变革能力强、外部资源丰富又具有较好的顾客基础设施,则有助于实施较为激进的业务重组模式。但无论如何,制造业服务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即以服务为主导逻辑,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借助企业与顾客的价值共创来融合生产过程中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获得更优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Vandermerwe S,Rada J.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6(4):314-324.

[2] 童有好.“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 2015,359(10):62-67.

[3] 徐思颜.广东省制造业服务化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2016(6):83.

[4] 周大鹏.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13(9):17-22.

篇10

 

人工智能可期

 

近几年,人工智能(AI)开始被业界所关注,而近期谷歌AlphaGo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将人工智能从业界讨论的高大上的专业技术变成了街头巷尾老百姓的热议。于是,一时间关于机器人将抢人类饭碗、人工智能将主宰人类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等声音不绝于耳,感到担忧和惶恐的人也越来越多。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表示,人工智能不会给人类带来威胁,科技本身是中性的,不存在好和坏,更多是来源于一种创新。当然在不同运用中,把科技力量用在负面时就会对人类带来很多挑战,需要人类去把握。

 

从另一个角度说,人工智能最近这些年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探索,但更重要的是随着数字化能力不断增强,有大量的数据可以从分析和实证的角度,提高对问题的预测、判断和解释能力,因此大数据的发展是最有效的保障。数字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共同进步形成的交叉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怀进鹏认为,我国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在过去整个产业发展和科技当中国家投入很大,人工智能成为“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很多行业由于大数据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人工智能研究,大数据分析能力得到巨大提升;同时金融、保险以及在制造业领域等很多行业都有这样的研究。应该说在这个方面,尚没有形成世界垄断局面,也正处于全面发展中,并且在行业运用当中有很多的机会。中国在这方面的部署和在产业初步应用上,已经取得了实在的效果,相信会有更好的未来。

 

百度CE0李彦宏也认为,人工智能可以说是一只披着狼皮的羊,它只是看起来很可怕,但其实没有那么可怕。相反,它是很有益的,可以为人们所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最近几年突然开始有了实质性的应用,无论是语音识别、图象识别,还是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飞机等,背后的基础都是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技术制高点,同时中国在这方面又不算落后,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有机会。”李彦宏说。他建议集国家之力去建设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开发平台,让企业、科研机构甚至是创业者都公平地在此平台上进行创新。

 

记者了解到,作为人工智能载体,在CITE 2016上,将有超过150家机器人企业参展,为机器人行业展示最新机器人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这也将是深圳乃至中国机器人行业在新的发展时期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VR/AR大行其道

 

创新是电子信息产业的生命,通过创新,苹果iPhone颠覆了传统手机市场,将手机的用户体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在手机之后,谁将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杀手级智能硬件?VR/AR设备被业界看好。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基于3D信息的获取、计算、处理及输出技术快速发展,以此为基础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产业和消费趋势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调研机构ABI Research预测,VR移动设备的出货量在2020年有望突破5000万台,同比年增长率可达84.5%。而增强现实智能眼镜,到2020年发货量将达到2100万台,年复合增长幅度为78%。

 

当前,各大公司都争先推出自己的尖端AR/VR产品,微软凭借HoloLens引领AR领域;而在VR领域玩家竞争更多,也更激烈:不仅有Facebook旗下的OculusRift、三星旗下的GearVR、谷歌旗下的Card-board、HTC旗下HTCVive、索尼旗下的ProjectMorpheus和诺基亚的OZO摄像机,在国内也有例如暴风科技、蚁视科技、魅族等在VR领域展开积极探索。

 

除整机,英特尔、高通、AMD等巨头也在布局VR芯片。产业链从上到下一片欣欣向荣。

 

记者了解到,AR/VR提供的沉浸式体验,是当下智能手机无法达到的高度,一旦技术成熟,能量不可估量。目前AR/VR在游戏、视频娱乐、教育、家装、医疗等行业应用被业内看好。在CITE 2016上,观众也将能感受到AR/VR魅力,倾听专家的声音。

 

当然,像其他新技术新产品一样,AlL/VR在发展初期也面临困难。ARM执行副总裁吴雄昂表示,VR和AlL硬件的基础优化还没有真正到位,标准没有统一,这使得体验存在局限。一年多以后,才能出现基于新业态优化的系统。深圳超多维光电子创始人戈张认为,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强调沉浸感和互动性,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轻薄和无线传输问题,也包括丰富的应用。也有专家认为,行业想要进入爆发期,需要打破两大瓶颈,一是硬件端眩晕,二是内容匮乏。对于国内外差距,虚拟现实创业者周凯表示,虽然国内虚拟现实企业不乏黑马,但大多数在夹缝中生存,缺乏核心技术。无论内容,还是硬件,只能跟着国外的技术跑。很多企业针对国外的一些软硬件进行开发和匹配,来提升公司的影响力。

 

融合带来机遇

 

毋容置疑,在我国,互联网已从过去传统的服务行业,开始向制造业、向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了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聚合和倍增效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大数据和集成电路产业迎来了产业发展机遇期。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傅新华表示,在制造强国建设中,发展信息产业是制造业的基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结合在一起,将会产生更加先进有效率的系统。工信部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安晖表示,大数据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具有重要影响,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动力,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要求促进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2016年,以《中国制造2025》实施为依托,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整合、分析制造设备数据、产品数据、订单数据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能够使生产控制更加及时准确,生产制造的协同度和柔性化水平显著增强,从而给制造业配备上“大脑”,使之能灵活应对各种业务场景,实现真正的智能。

 

对于集成电路产业,《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发展”作为重点领域之一实现突破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集成电路市场和产业规模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5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3609.8亿元,同比增长19.7%。2015年全行业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适应产业规律的投融资环境基本形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另外,由于国内市场的拉动和技术进步,集成电路设计业将继续领跑2016年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增长率有望超过20%,整个集成电路产业有望实现20%左右的增长。

 

未来,产业融合将给集成电路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12英寸、8英寸生产线工艺模块和IP核的开发,将为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物联网相关的集成电路产品提供有力地支撑。“智能家居、智能金融、智能建筑等都蕴含着巨大的机会。在这些产业中,集成电路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表示。

 

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怀进鹏指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正处于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摩尔定律逐渐逼近极限,市场驱动、创新要素、竞争格局面临新的转折点,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全行业当中的关键性作用愈加凸显,供需两侧的矛盾愈加突出。

 

叶甜春建议,新形势下企业要更注重创新,其中技术创新的重点应当瞄准市场趋势。一是面向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服务智能化。二是从“跟随战略”转向“创新跨越”,在全球产业创新链中形成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