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点运动学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点运动学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质点运动学的重点

篇1

关键词:职校教学 电子电工 行动导向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287-01

行动导向教学法,简单的说就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任务或行动为主导进行具有行动性、针对性的教学,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就业职业中所具有的抽象性、复杂性,即通过行动,使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掌握电子电工的专业知识,进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合理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是前提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每个环节都是教师所必须关注和重视的,为此,为了更好的发挥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价值与作用,教师就要合理地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四个环节。首先,课前准备环节。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课前,教师就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即用多媒体等设计课件、进行教学任务和学生组内分工合作行动的设计、准备好相应的教学设备和材料。其次,下达行动任务。即以简洁明白的语言去对新课进行陈述,将包含主题、注意事项、时间等内容的任务进行下达。然后,完成任务。这一阶段是行动导向的主体所在,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去掌握相应的行动思路,之后教师再按照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小组划分,使学生有时间、有条件的在组内进行分工合作,进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最后,成果展示。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作品进行讨论和评价,找出其中的不足和优点。在传统电子电工教学中,实验与实都是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的,这样不仅会延长教学的时间,同时还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智力与能力,而行动导向教学法则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些不足。例如,在教学“二极管的伏安特性”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就要先将班中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并选出组长,之后再下达学习任务:第一,先阅读教材,熟悉二极管伏安特性的电路图;第二,安排各组按照任务步骤拼接电路,记录相关数据,做出特性的曲线图,再进行作品展示。最后,教师再比较学生的作品,给予学生及时而客观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进行反思和总结,进而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在这节课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化,前者变为了课堂的主体,后者则成为了教学环节中的指导者、组织者,而且,学生也在激发了兴趣的同时,增加了电子电工学习的自信,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2 丰富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是关键

首先,项目教学法。将一个独立的学习项目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升搜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和评价项目的能力。具体的过程为:在布置任务之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题、思考题等,让学生有方向的去搜集资料、发现自己的问题,在上课上,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提问和检查,并创设电子电工情境,引导学生处理好教学与笔记的关系,实现手脑并用。再借助教学评价环节,进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将遗忘了的规律进行及时复习和反馈,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其次,模拟仿真教学法。这一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学环境和手段为目标导向的,其主要分为模拟设备教学和情境模拟教学。前者主要是借助模拟设备来支持教学的,其在电子电工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给学生带来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能有效地降低教学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危险。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Multisim电子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相应的仿真教学,像是在学习“三相交流电路”部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借助仿真软件来设计和完成三相负载三角形连接的教学实验,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认知与三相四线作中线相关的知识,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能有效地节省电子电工教学资源。而后者则主要是指对一个场景的模拟,这些模拟的场景与实际场景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作用,只是学生的活动是模拟的,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与社会企业氛围相同的场景中培养就职适应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3 开展技能实训行动导向是保障

实训培训是职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将电子工教学的好,教师就要积极地在实训中贯彻行动导向教学法。首先,行动导向中训练学生的实际测量能力。例如在学习“借助万用表来判断电容器失效、漏电、断极”的时候,教师就要训练学生去实际操作万用电表,对集成块阻值进行测量,并通过各种测量的训练,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感性与理性的认知,认识和熟练运用何种电子零件。其次,行动导向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故障了的录音机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像是让学生打开录音机去寻找左右声道的位置,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的实现在电位器的碳膜层上进行酒精擦洗,以此来排除音量关不上的问题。之后,再进行问题的分析,考虑到是不是因为电位器使用的时间太久,而使得碳粉缺少的缘故,在实践操作后,电位器功能恢复正确。像这样,在行动导向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充分发挥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价值,使学生实现操作技能的提升。

4 结语

总而言之,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校电子电工的合理运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电子电工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以说,对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必定会更进一步地促进电子电工教学的改革,使我国职业电子电工专业迎来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行动导向教学 电脑设计 就业市场 尝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迅速发展后,各高职院校纷纷借鉴其行动导向教学,进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探索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而现有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是不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改革要求的。因此,要实施严格意义上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与方法。目前,高职电脑设计专业依然延续传统教学模式,普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将来就业市场对学生能力的高要求,高职,确切的说,是本人身边的高职电脑设计课程必须进行改革。

将行动导向教学的各类教学方法,例如: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入现有的高职电脑设计课程当中来,进行有益的、深入的尝试。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起源于改革教育学派的学习理论,它与认知学习有紧密的联系,都是探讨认知结构域个体活动间的关系。不同的是,行动导向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主动、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馈,关键是学习者的主动性的自我负责。学习不再是外部控制(如行为主义),而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在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中,行动导向教学的目标是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包括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是有目的地扩大和改善个体活动模式,其关键是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我负责,即学习者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管理。行动导向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批评和反馈,即学习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将认知学习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在一起,将学习者个体活动和学习过程与适应外界要求的行动空间结合起来,扩展学习者的行动空间,提高个体行动上的角色能力,对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行动导向教学是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目标最佳的培训方法,是必须的选择。

行动导向的教育培训多以小组形式进行,强调合作和交流,一个教学单元中一般不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学生具有尝试新活动方式的实践空间。根据教学方法的复杂程度,行动导向教学培训分为三个层次:

1、实验导向性教学:主要过程为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评价结果,目的主要是解决实际技术问题。

2、问题导向性教学:主要过程为理清问题实质、确定结构、解决问题和在实际中应用结果,目的主要是培养技术思维能力。

3、项目导向性教学: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全面培养技术、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发展。

行动导向教学培养目标的精髓,即是培养人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关键能力。

本人认为目前的高职电脑设计课程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工学结合)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实际的教学尝试中,工学结合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简言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促进学习;从做中学,从学中做。

2、确立课程的培养目标――综合职业(行动)能力。工学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行动)能力。

3、确立课程模式――学习领域。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是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类似于学科系统化教学体系中的课程教学大纲,但又有别于教学大纲,学习领域是没有学科限制的。学生能够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教学中进行新的课程开发――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它反映了学生未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弊端。

5、教学过程中确定内容载体――教学项目。工作过程知识是隐含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是个人在实践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6、制订新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中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

7、工学结合与学科系统化、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比较。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学科系统化、模块化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差异。

教学改革中的收获及问题可总结为以下方面:

(一)电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评价

几个主要方面取得整体性的提升突破和显著效益。一是整体性的构建提升了教学团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创新和执行能力,深化了专任教师以“工教结合”搭建校企合作桥梁的内涵、功能和融合效应;二是整体性的构建了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多元化、多功能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硬件体系和软件制度;三是整体性的构建提升了电脑设计技术专业为社会服务的综合功能、辐射能力和示范水准,技术开发服务、职业技能培训、校际对流与支援等均开拓出新局面,发挥显著效益。

(二)电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和亮点

1、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理论、实训、创作一体化”系列教学法

电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主要的特色和亮点,就是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理论、实训、创作一体化”系列教学法,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一系列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主旨都在培养学生操作层面和策略层面的高技能并举,即突出艺术设计类专业共性特点的创意思维和创新方法能力。

篇3

考点解析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命题常以构思新颖、情景复杂、综合性强为特点,常把场的性质、运动学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及交变电流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计算题命题考查,难度中等偏上,对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专题内容一、知识及方法

1.复合场指电场、磁场、重力场并存的场.

2.处理问题的关键:分析运动质点的受力和运动.

①电子、质子、α粒子一般不计重力,而液滴、小球等应考虑重力;对于电场力,其方向与强场方向和电荷的性质有关;洛伦兹力的方向既与磁感强度有关还与电荷及电荷的性质有关.

②各个力的做功情况:由于洛伦兹力始终与质点运动方向垂直,所以洛伦兹力永远不做功;重力所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只与质点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电场力做功也与运动路径无关,只与质点初末位置的电势差有关.

③运动性质判定:当带电质点所受合力为零时,所处状态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质点所受合力只提供向心力时,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当质点所受合力与速度共线时,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当质点所受合力变化且与速度不共线时,质点做变速曲线运动.

3.力学方法和观点的应用

①动力学观点:牛顿定律及运动学公式.

②能量观点:能量守恒及动能定理.

对于单个物体,宜用牛顿定律、力的平衡、动能定理,但优先考虑力的平衡及牛顿定律.

二、运动类型

1.无约束体的圆周运动:

(1)向心力只由洛伦兹力提供,而其它力的合力为0;

(2)向心力由洛伦兹力和库伦力提供,其它力的合力为0.

例1如图1所示,质量为m,带正电量为q的液滴,处在水平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为B,液滴运动速度为v,若液滴在竖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则施加的电场方向为[CD#3],电场强度大小为[CD#3],液滴的绕行方向为[CD#3](从纸外向纸内看).

分析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只由洛仑兹力提供,重力与电场力的合力为0,即mg=Eq,所以,电场方向竖直向上,E=mg/q.液滴逆时针绕行.

2.无约束体的直线运动:若有洛伦兹力,则一定为匀速直线运动.

例2如图2所示,在空间存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和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一质量为m,电量为q的带电微粒以速度v与磁场垂直、与电场成45°角射入复合场中,沿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求电场强度E及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

分析与解若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则洛仑兹力将发生变化,小球将不再做直线运动.所以小球必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共点力平衡可得:

Eq=mgtan45°, qvB=mg/cos45°.

解得:E=mg/q, B=2mg/qv

3.有约束体的运动:洛伦兹力不直接影响物体运动,而是通过影响压力来影响摩擦力,从而影响物体运动.分析时注意与约束体的作用力的方向.

例3如图3所示,一根足够长的绝缘杆固定于水平面上,与水平面成α角,一小球穿在杆上,小球质量为m,带电量为+q,小球与杆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杆处于互相垂直的匀强电场和磁场中,设电场强度为E,磁感应强度为B.小球从静止释放后沿杆下滑.求:

(1)小球速度多大时加速度最大,其最大值是多少?

(2)小球下滑L的距离时,速度达到最大.求这一过程中机械能的改变量.

分析与解小球下滑过程中,因洛仑兹力垂直杆向上,所以杆对小球的支持力先减小后增大,则摩擦力也先减后增.当摩擦力为0时,加速度达到最大.

即a=gsinα.

当小球匀速运动时,速度最大.此时有

mgsinα-μ(qvb-mgcosα)=0,ΔE=mgLsinα-mv2/2

解得ΔE=mgLsinα-(mgsinα+μmgcosα)/(2μmqB)

篇4

一、解析法

【原理】:根据受力分析作出力的图示,利用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关系解直角三角形,最终根据三角函数的单调性解决问题,寻找出各力的变化情况。

【特点】:适用于三力或者多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二、矢量三角形法

【原理】:力的矢量三角形定则是从平行四边形定则中演绎出来的新的数学方法,解决共点力问题有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动态平衡问题、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多解分析,这样的方法非常严密。

【特点】:适用于所受的三个力中,一个力大小、方向不变;一个力方向不变,大小不确定;另一个力的方向发生变化,大小不确定的情况。

【例2】.如图2甲所示,在竖直平面内的直角坐标系中,一个质量为m的质点在外力F的作用下,从坐标原点O由静止沿直线ON斜向下运动,直线ON与y轴负方向成θ角(θ

【解析】:如图2乙所示,质点受到的力有重力mg和外力F,合力的方向沿着ON方向,将重力、外力、合力归结到一个三角形中,该质点受到重力和外力F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说明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2乙中显示当F力的方向为a方向(垂直于ON)时,F力最小为mgsinθ;若F=mgtanθ,即F力可能为b方向或c方向,故F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除重力外的F力对质点做正功,也可能做负功,故质点机械能增加、减少都有可能。两空分别填:mgsinθ,增大、减小都有可能。

三、相似三角形法

【原理】:相似三角形法通常寻找的是一个力的矢量三角形与一个几何三角形相似。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例关系求解力的大小。

【特点】:适用于物体所受的三个力中,一个力大小、方向不变,其他两个力的方向均发生变化,且三个力中没有两力保持垂直关系,可以找到力构成的矢量三角形与边构成的几何三角形相似。(特别是当几何三角形的边长已知时)

以上列举了几个解决共点力动态平衡问题的典型例题,其中都用到了数学方法。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其思想、方法和知识始终渗透、贯穿于整个物理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为物理概念、定律的表述提供简洁、精确的数学语言,在物理学习中用好数学方法为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提供有效保障,为物理学中的数量分析和计算提供有力工具。高考物理试题的解答离不开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借助物理知识考查数学能力是高考命题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篇5

C位移-时间图象Ⅱ20B开普勒第三定律ⅠD电场力方向和曲线运动所受合外力与轨迹的关系ⅡA电磁感应安培力ⅡBC结合科技前沿考查万有引力定律Ⅱ21D右手定则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Ⅱ

ⅡA摩擦力和牛顿第二定律ⅡA万有引力定律Ⅱ结合我国航母考查V-T图、动力学知识Ⅲ

分析1.2010年、2012年、2013年第14题都涉及对物理学史知识的考查,2011年未出现,这样凸显出物理学的人文性,要求掌握物理学史上的重要实验,力求体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2.质点的运动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查内容,可以与其它知识点相结合,也可以单独考查.考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v-t图像,而且往往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如:2010年第16、17题,第16题是v-t图像结合力做功、功率的考查,第17题是结合静电除尘器进行考查; 2011年第15、20题,第15题与动能结合考查,第20题则与电场结合;2012年回避了v-t图;2013年第19、21题,第19题考查了对位移-时间图像的理解,第21题是v-t图像结合我国航母辽宁号考查动力学知识.

3.平衡类问题及牛顿定律在的应用.如:2010年第16、17题, 2011年第21题,2012年16题.

4.对动能定理、功、平均功率及瞬时功率的考查. 如:2010年第16题; 2011年第16、18题, 2012年回避,2013年第16题.

5.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技术的结合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2010年20题;2011年19题;2012年21题,2013年第20题结合科技前沿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考查万有引力的知识.

6.对电场、磁场性质的考查.如:2010年第21题;2011年第14、20题;2012年18题,2013年第15、16、18题.

7.交流电的有关知识,主要知识点包括:描述交流电的物理量、交流电的图像、变压器等.如:2010年未考;2011年第17题,2012年第17题.

8.电磁感应与直流电路的综合问题,这部分知识是试题出现的高频点,主要知识点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电路功率、电路中的动态分析等.如: 2010年第19、21题; 2011年第18题;2012年19、20题,2013年第17题.

总体上选择题的考查突出了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主干知识题目主要来源于《考试大纲》中的Ⅱ级要求,由于试题量较少,一些题目同时考查多个知识点,同一个题目可以使不同的物理规律、方法交织在一起,综合性较强.选择的考查也突出了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不是孤立考查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察了与之相关的能力.

这四年试题难度适中,没有偏题、怪题、大难度题,较多的试题背景还生活化,使考生感到亲切而不陌生.在高考的备考中要注重基础,全面复习,千万不能“猜题式”的复习,同时要重视变式训练,深挖概念规律内涵,注重训练的针对性,在训练中还要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

二、2010、2011、2012、2013年实验题部份

分值和知识点分布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题号分值知识内容分值知识内容分值知识内容分值知识内容224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5分等效替代法测电流表的内阻5分长度测量-读数7分仪器读数、设计测量摩擦因数、误差分析2311分仪器读数、伏安法测电阻、应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10分设计测量加速度、应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10分电路设计、磁感应强度测定8分仪器读数、多用电表、测电池电势和内阻

分析1.对设计性、探究性实验的考查是不放弃的追求.如:10年设计用伏安法测量对温度敏感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某热敏电阻的阻值,11年设计用等效法测量电阻,还设计测量物体运动的加速度,12年设计电路测量磁感应强度,13年设计测量摩擦因数.总体上讲,对设计性、探究性实验的考查难度控制恰当,使学生感觉这样考在情理之中.

2.重视利用课程标准所列实验的原理、方法和器材再与其它知识重新组合、推陈出新.如:10年伏安法测量电阻学生很熟悉,但虚线框内却使用了电路的等效电阻;11年测量电阻的方法其实是等效思想的典范应用之一,而滑块加速度的大小a、滑块经过光电门乙时的瞬时速度v1、测量值s和t四个物理量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式则是应用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2年电路部份的设计应用的仅仅是欧姆定律,而测量磁感应强度却使用了受力分析与安培力等知识;13年第22题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而23题则是组合的典范,把仪器读数、多用电表的使用、测量电动势和内阻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3.考查注重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如10年第22题,考查仪器的选择,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第23题会读电流表和电压表;12年考查螺旋测微器的读法;13年第22题考查游标卡尺的读法、误差分析,第23题考查多用电表与电压表的读法.

在备考复习中,要力求全面复习《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必考实验,尤其是基本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方法、读数方法要重点复习,不能有遗漏,更不能凭前几年的感觉复习几个“重点实验”或“重点仪器”,而忽视其他实验;对实验原理和相关步骤要细致周到,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做到真正理解实验原理,而不是记忆实验步骤;实验复习不仅仅是复习原理步骤后作一下实验展览,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获得、实验数据的处理、结论的分析要亲自进行,只有真正动手,才能了解实验和仪器使用的细节之处.

三、2010、2011、2012、2013年计算题部份

分值和知识点分布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题号分值知识内容分值知识内容分值知识内容分值知识内容2414分运动学13分运动学、追击相遇问题14分受力分析、共点力平衡13分运动学2518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19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18分带电粒子在匀强电、磁场中运动19分电磁感应综合问题

篇6

一、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进度。

二、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二是针对物理课上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行动。另外,到外校取经,借鉴外校老师的经验,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三是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三、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远离学习上的困扰,轻松迎战高考。 五、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

物理学科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力学是基础,电学与热学中的许多复杂问题都是与力学相结合的,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便在复杂问题中灵活应用。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振动和波。

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择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

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知道,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力学中最为复杂的是动力学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动力学的对主要矛盾:力与加速度、冲量与动量变化和功与能量变化,并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恰当途径,许多问题可比较快捷地解决。

振动和波是选考内容,这一部分是建立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加入了振动与波的一些特性,例如运动的周期性(解题时要注意通解,即符合要求的答案有多个),再如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等。

电学是物理学中的另一大部分,可分为:静电、恒定电流、电与磁、交流电和电磁振荡、电磁波5部分。

静电部分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场中物以及电容。电场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是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和能量变化是比较具体的,因此,引入电场强度(从电荷受力角度)和电势(从能量角度)描写电场,这样电场就可以和力学中的重力场(引力场)来类比学习了。但大家要注意,质点间是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而点电荷间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关于电势能完全可以与重力势能对比:电场力做多少正功电势能就减少多少。为了使电场更加形象化,还人为加入了描述电场的图线———电场线和等势面,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两种图线的性质,可以帮助你形象理解电场的性质。

场中物包括在电场中运动的带电粒子和在电场中静电平衡的导体。对于前者,可以完全按力学方法来处理,只是在粒子所受的各种机械力之外加上电场力罢了。对于后者要掌握两个有效的方法:画电场线和判断电势。

恒定电流部分的核心是5个基本概念(电动势、电流、电压、电阻与功率)和各种电路的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串并联关系。特别强调的是,基本概念中要着重理解电动势,知道它是描述电源做功能力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通俗理解为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一库仑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推至正极所做的功。对于功率一定要区分热功率与电功率,二者只有在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时才相等。欧姆定律的理解来源于功能关系,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适用条件。

电与磁的核心是三件事:电生磁、磁生电和电磁生力,只要掌握这三件事的产生条件、大小、方向,这一部分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这一部分的难点在于因果变化是互动的,甲物理量的变化会引起乙物理量的变化,而乙反过来又影响甲,这一变化了的甲继续影响乙……这样周而复始。

篇7

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从运动学的角度可以确定物体加速度与速度、轨迹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动力学的角度确定合外力F与速度、轨迹之间的关系.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轨迹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物体的加速度a与其速度υ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直角或钝角.所谓“两边夹”就是加速度(或合外力)与速度把轨迹夹在中间,即:物体做曲线运动的轨迹总在a与υ两方向的夹角中,且和υ的方向相切,向加速度一侧弯曲.如图1所示中的三种情况.

例1 一质点在某恒力F作用下做曲线运动,图2中的曲线AB是该质点运动轨迹的一段,质点经过A、B两点时的速率分别为υA、υB.

(1)用作图法找出该恒力方向的可能范围.

(2)该恒力的方向能否在过A点或B点的切线上?

(3)该质点从4点到B点的过程中其速度大小如何变化?

(4)若速率有变化,且υA=υB,则速率最大或最小时在什么位置?

解析(1)过A、B两点分别作曲线的切线①和③、法线②和④,如图3所示,从4点看,恒力F应在①线的右侧;从B点看F应在③线的左侧;因恒力的方向是不变的,故应同时满足上述两条件.若平移③线过A点,则①、③两线之间箭头所指的区域即为F在A点的方向可能的范围.

(2)若F在①线上,则它与υA在同一直线上,由于F为恒力,故质点不可能再做曲线运动,这说明F不可能在①线上.若F在③线上,则在A点时υA在垂直于F的方向上有分量,而到B点时垂直于③线的运动分量没有了,这与该方向上没有F分量相矛盾,故F不可能在③线上.

(3)由于F在A点时与υA夹角大于90。,而在B点时与υB夹角小于90。,故质点的速率应该是先减小后增大.

(4)由于已经判定速率为先减小后增大,且υA=υB,则运动过程中速率有最小值,且发生在F与υ垂直的位置.

二、效果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宝

力的分解如果不考虑该力产生的效果,对求解往往影响不大,但运动的分解如果不考虑实际效果,就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反之,若根据运动效果进行分解,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以一个曲线运动中常见的题型――“绳连物”模型为例进行说明,

例2如图4所示,用绳牵引小船靠岸,收绳的速度为υ1,在绳子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的时刻,船的速度υ有多大?

解析先用“微元法”解答.小船在

极短时间At内从A点移到C位移为s,如图5所示,由于t很小,因此绳子转过的角度β很小,由数学知识可认为s2OA,s2OC,所以有s=s1+s2,s2为物体垂直绳方向的位移,s.为沿绳方向的位移.再由速度的定义,当t很小时,υ=s/t=s1/t+s2/t,所以υ=υ1+υ2,即船的速度分解为沿绳方向的速度υ1和垂直于绳方向的速度υ2.

用“效果法”解答.船的速度υ的方向就是合速度的方向,这个速度产生了两个运动效果:(1)假如绳与水平方向夹角α不变,只是在拉绳,小船将沿绳收缩方向以υ1速度运动,(2)假如绳长AO不变,只是α在变,小船将以O为圆心、OA长为半径做圆周运动,速度υ2垂直于OA而α、OA均改变时,即小船向右运动时,υ1、υ2就可以看成是它的两个分运动,矢量图如图6所示,从图中易知υ = υ1/cos α

比较两种方法可知,效果法简便易行,又可帮助同学们理解网周运动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不能将绳的速度进行正交分解.

三、妙用平抛运动中的“二级结论”

解决平抛及类平抛运动问题,重在把握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独立性、等时性、等效性,充分利用矢量三角形、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知识解答.特别提醒:①强调落点的问题必须抓住两个分位移之间的关系.②强调末速度的“大小”或“方向”(特别是“方向”)的问题必须抓住两个分速度之间的关系.

另外,记住以下三个“二级结论”(也可称作定理)会让我们在今后解决平抛及类平抛运动问题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结论一: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任一位置处,设其末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则tanθ=2tanβ.

结论二: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任意时刻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如图7中A点和B点.

结论三:平抛运动的物体经过时间t后,位移s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则此时的速度与初速度的关系为υ=

例3如图8所示,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的直角三角形木块固定在地面上,有一质点以初速度υ。从三角形木块的顶点上水平抛出.试求质点距斜面的最远距离.

解析 当质点

做平抛运动的末速度方向平行于斜面时,质点距斜面的距离最远.此时末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成θ角,如图9所示.

A为末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与水平位移的交点,AB即为所求的最远距离.根据平抛运动规律有

由平抛运动的“二级结论”可知:OA=

据图中几何关系可得:AB =AOsin θ

得:AB=

即为质点距斜面的最远距离.

例4一质量为m的小物体从倾角为30。的斜面顶点A水平抛出,落在斜面上碗内壁上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其轨道平面为水平面,网心在轨道网平面上,而不是在球心.

②向心力不是与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列的“性质力”,而是据效果命名的“效果力”,故在分析做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力时,切不可在性质力上再添加一个向心力.

③坐标系的建立: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圆周运动问题时,常用正交分解法,其坐标原点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视为质点)所在的位置,相互垂直的两个坐标轴中,其中一个坐标轴的方向一定沿半径指向圆心.

六、现代科技和社会热点问题――STS问题

这类试题往往利用物理新模型将教材中难度不大、要求不高,但属重点内容的基础知识及与其相关的例题、习题加以有效拼接,演变成各种立意新颖、设计科学的题目,从更高层次上考查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迁移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这类题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起点高是指科技成果新,题型新颖、独特,为题海所无法包容;落点低是指完成这些题目所需的基础知识不超纲.

例6 从空间同一点O,同时向各个方向以相同的速率抛出许多小球,不计空气阻力,试证明在这些球都未落地之前,它们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可构成一个球面.

解析 假设在O点另有一个小球A,当所有小球被抛出的那一瞬间,让O点处的这个假设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

因为做抛体运动的所有小球与假设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A的加速度都相等(都等于重力加速度),所以,做抛体运动的各小球相对于A球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其位移(注意:是相对于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A的位移)的大小都是.s= vot(v0为各小球抛出时的初速率,t为小球运动的时间),也就是说,在同一时刻,各小球与A的距离都相等,因各小球在同一时刻在空中的位置可构成一个球面,这个球面的半径为R= vot.可见,不同时刻,这些小球的位置构成不同球面,当然,这些球面的球心就是假设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A.

这可解释节日的夜晚燃放的烟花在空中为什么是球形的.

例7 早在19世纪,匈牙利物理学家厄缶就明确指出:“沿水平地面向东运动的物体,其重量,即:列车的视重或列车对水平轨道的压力一定要减轻.”后来,人们常把这类物理现象称之为“厄缶效应”,

我们设想,在地球赤道附近的地平线上,有一列车质量是m,正在以速度v沿水平轨道向东匀速行驶.已知地球的半径R及地球自转周期T.今天我们像厄缶一样,如果仅仅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火车随地球做线速度为

的圆周运动时,火车对轨道的压力为FN;在此基础上,又考虑到这列火车相对地面附加了一个线速度更快的匀速圆周运动,并设此时火车对轨道的压力为F'N,那么,单纯地由于该火车向东行驶而引起火车对轨道压力减轻的数量FN一F'N为(

篇8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物理教学;实验课;理论课;改革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41-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学校规模、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但正视学科教学的弊端和不足。在高职物理课中偏重理论、脱离专业需要的现状严重,将实验课与理论课加以科学整合,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降低学习难度,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思路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对学校不同专业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进行过滤,结合自身的实验设备情况,提出了如下整合的指导思想及基本思路:将物理理论课与实验课进行整合,以实验为平台,向学生传授与专业课有关的物理知识,淡化理论知识的讲授,删去纯数学公式推导,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强化动手能力培养,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整合的实践过程

1. 以实验为平台,讲授物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再系统地讲述完整的物理学理论知识,而是将专业所需要的物理概念以实验的形式加以呈现。比如,动力学内容往往是理论教学的重点,只选取了其中的几个概念,也就是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中所需要的物理量进行讲授,以物理量为核心对相关知识进行扩展。例如,转动惯量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后续专业课学习中经常要用到的概念,以中学物理知识为基础,从质点概念引出了刚体概念;从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引出了描述刚体转动的物理量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运用类比法从质点运动学公式引出了刚体定轴转动的运动学方程;从描述质点惯性大小的物理量--质量,类比引出了描述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惯性大小的物理量——转动惯量,后又对转动惯量这个物理量通过实验进行测定。本次实验舍弃了复杂的理论论证和公式推导,着重讲解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及相互关系,完全可以满足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基础两门专业课对相关知识的需求。从理论到实践,加深了学生对转动惯量的认识,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相对容易得多。

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光杠杆的使用操作是物理课程中长度测量实验项目。在实验中贯彻了比较法、机械放大法、光学放大法,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基本长度的测量、微小长度的测量以及长度的估算。同时,总结出了有刻度仪器的一般使用方法:一看、二测、三读、四记。“一看”,是测量时的第一步,就是要看仪器的“0”点、最小分度值和量程。对不同的测量仪器侧重点有所不同;“二测”,是测量时的第二步,就是在明确仪器的“0”点、最小分度值和量程之后的实际测量过程;“三读”,是测量的第三步,读数时视线和刻度面垂直,对可估读的仪器,要估读到最小分度的下一位;“四记”,是测量的最后一步,就是要使用科学计数法并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对于这个通用方法,我们在刻度尺的使用、游标卡尺的使用、千分尺的使用、物理天平的使用、多用电表的使用等多个实验中反复强调,不断强化。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如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概念,各种误差产生的原因、消除及减少误差的方法,基本的误差理论和误差传递知识,根据不同的测量精度选择不同仪器方法,等等。

2. 反复强化,逐步提高。有些工具和仪器,如游标卡尺、千分尺、万用表、物理天平、QJ45线路故障测试仪、电子计时器等,学生将来工作中是需要经常使用的在训时应反复强化。同一种仪器虽在多个实验中重复使用,但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我们反复强调,不同的实验条件有各自不同的使用方法,力争使学生对各种仪器有较全面的理解。

在多个实验中反复强化列表法、图解法、逐插法等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水平调整、共线调整等基本的实验技能。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选取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和结果表示方法。

3.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调物理知识的运用。在长度测量实验中,让学生在自己身体上找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具体部位,估算教室的面积,教学楼和学校水塔的高度。在质量测量中要求学生估算1个鸡蛋、1个苹果、1瓶洗发水、1袋洗衣粉、一位同学的质量,力争使学生在头脑中对一些基本计量单位形成直观概念。在“电源输出功率与负载电阻的关系”实验之后,我们安排学生了解扩音机与扬声器的配接方法,以及定压式与定阻式接法的差别。

4. 突破传统教法,实现三个转变。在实施过程中,与传统的物理课相比,做到了三个转变:一是授课场所的转变。教学计划给定的42学时,我们只在教室上了6节,其余都在物理实验室进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二是授课时间分配的转变。每个实验3个学时,理论讲解1学时,实验操作2学时,增加实际动手操作时间。三是授课重点的转变。由以重要物理理论知识的讲解为重点,转向以重要物理定律的运用、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以及实验条件的实现为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三、取得的成效

1.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物理课的自身特点及高职院校学生数学知识薄弱等原因,对物理理论课学生普遍感到难学难懂。经过整合改革后,省去了难学难懂的理论公式推导,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感到物理不再是一门难掌握的课程。物理课采用在实验室授课的方式,学生不仅能看,而且能动手操作,听课情绪异常高涨,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五年制高职班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很少动手做实验,缺少必要的实验常识。在升入高职后开始的几次实验,实验仪器的摆放、器材的拆装次序、每个线头的连接等,每一步都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指导演示,出现错误学生也不能自行排除,在电学实验中连最基本的串并联电路都连不通。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训练,学生大多能根据实验原理,按照实验要求,合理摆放实验仪器,自行组织实验步骤,正确采集实验数据,准确判断实验数据的正误,实验故障率也大大降低。在电学实验中出现错误,也能借助多用电表自行排除,动手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按学生自己的话说:现在做实验得心应手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根据各班学生人数的差异,确定每个实验小组通常由3~6人组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有合理分工,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完成每个实验项目,提高实验效率。通过试验过程,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曹磊,谭树杰.各国物理教学改革剖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篇9

关键词 机械基础 模块化教学 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49

Abstract Mechanical foundation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electronic control specialty in our university, which includes theoretical mechanics, material mechanics, 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design, hydraulic and pneumatic transmission, etc..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modular teaching mode is adopted, the key modules and the self-study modules a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major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enhanc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The examination method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cluding the separate assess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module, as well as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module assessment.

Keywords mechanical foundation; modular teaching; examination method

机械基础是我校针对自动化、数控等电控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帮助学生学习机械方面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教材将机械专业的四门专业课程集中在一本书中进行介绍: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强、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等特点。学习该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其创新潜能。但由于教材各部分内容跳跃性较大,知识点过于零散,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针对该门课程的特点,我系教研组认为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切实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突出重点,加强对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增强学生自主性,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本质是将各课程的内容分解成各个零散的知识点,根据专业特点把相关单元进行组合形成教学模块。要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可以采用增删和组合的方式。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的内容配置较为灵活,教学目的性较强。①

我校从2014年9月起对机械基础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教学改革,具体方案如下:

1 模块化理论教学改革

1.1 课程的结构体系

按照教材内容和以往的教学进度表,机械基础课程由若干个部分组成,若按照课程的内容进行模块划分,则如表1所示。

(1)理论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模块包含静力学,动力学,运动学三个子模块。静力学主要研究质点系受力作用时的平衡规律,其中包括力系的简化和物体的受力分析,在工程技术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动力学主要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基本内容包括质点动力学,质点系动力学,刚体动力学等;运动学主要从几何角度描述和研究物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材料力学模块。材料力学是研究材料在各种外部载荷作用下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稳定性的一门学科。其子模块包含各种变形:拉伸与压缩,扭转和弯曲等;此外还有应力的状态分析及强度理论。

(3)机械设计基础模块。机械设计基础主要研究各种机构的原理和机械设计的方法。这是整个课程四个模块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学习前面两个模块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此模块打下基础。

(4)液压与气压传动模块。液压(气压)传动是用液体(气体)作为工作介质来传递能量和进行控制的传动方式。液(气)压传动目前在工程中应用广泛,因此将其作为单独模块置于课程中。

1.2教学改革实行方案

(1)具体模块的构建: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模块化教学的理念,重点内容是进行知识重组,使授课内容模块化。②机械基础的课程教学主要针对自动化,数控及电气工程专业,而在对这几个专业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有的放矢,针对专业特点重新进行模块的划分(如表2所示)。对该专业的重点内容重点讲解,相对不重要的内容可以从该专业的模块中去掉,让学生自主学习。

电气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更注重机械知识与电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即两者间有交集的部分,包括机械传动和液(气)压回路模块。而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中的部分基础知识可以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

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掌握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产品营销、设备维护等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因此,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如机械设计概论,机械连接等都要作为重点知识来进行教授。而数控专业专业性较强,与液压传动的直接联系较少,因此把这一部分作为学生的自学模块。

(2)加强模块教学中的学生管理。学生是模块化教学的对象,为了更系统化地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应当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学生学习管理保障系统. 制订包括选课规定、学分管理、认知实习、企业实训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障学生学习的有效性。③在进行自学模块的教学时,将学生按照该专业的自学模块进行分组。比如对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一共有三个自学模块,就将该班级的学生分为三组。每一组学生负责不同的模块,针对该模块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并且在该模块学习完成后要进行课件的制作、演示和答辩。

2 推进实验教学的模块化改革,增强实践性

机械基础的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关键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于课堂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实验目的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验证和加深理解,忽略了实验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体系,不利于学生的融会贯通和能力的提高。④我院从2014年起实行机械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采用模块化实验教学方法(如表3所示):

具体操作是将实验项目根据其自身特点及在各专业中的地位划分为创新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及自选实验模块。在做实验前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模块进行有目的性的预习。在实验过程中,则要根据不同模块的实验要求,着重解决该模块的核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相应的能力。

3 考核方法改革

模块化教学针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定不同的教学模块。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既要重视单个模块的掌握情况,也必须要对学生各个模块间知识的连贯性及结合点进行考查。此外,要加强对实验模块的考核,改变传统教学中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情况。

(1)实验模块单独考核。对实验模块进行单独考核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目的性,使其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也方便实验教学的管理,便于学生的选课;此外,实验模块的单独考核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使老师和学生更加重视实践。实验教学模块应与各理论教学模块并行,并在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衔接性的前提下单独进行考核。

(2)加强对各模块综合应用的考核。我们在对学生考核时不仅要重视各个单独模块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知识连贯性和结合点掌握程度的考查。对各个模块的单独考核可通过随堂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而对学生综合应用的考核则要通过布置课题或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方式进行。

注释

① 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3):22 -25.

② 谷曼,徐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6):88-90.

篇10

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

在物理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高中物理实际上还是和初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关键是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引入不当、推导呆板、僵化,就可能变为老师武断地把学生往前“拖”,“拖”不动就可能抱着学生或背着学生“走”,从而使学生变为死记结论.所以“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如果老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入和推导,则“话不多”而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

二、从已知推导出未知获取新知识

从已知推导出未知获取新知,由实验事实经过推理总结出规律,是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在推导或总结过程中,要注意物理依据的可靠性,推理的严密性,才能使推导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材料.第一步就是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即:向心力公式F=mω2r、开普勒定律R3/T2=k和牛顿第三定律F=F′,推导出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规律为F=Gm1m2/r2 .第二步可以假设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和地球与地面上的物体之间引力本质上是一样的力,且符合平方反比.牛顿证明了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与地面上的物体之间的引力,是遵从同一规律的,最后将平方反比定律推论到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这种引力.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对G值的测定,证明了自然界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这种引力.上述推导过程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懂得了推理的科学方法,即由一般到特殊是一种演绎推理,由特殊到一般是一种归纳推理.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处理好知识间的新与旧的关系,从“旧”引出“新”,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采用开放题和开放式教学

适当地采用和引入一些更具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与引入开放题一样,我们的教学也要由“封闭型”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下面举一个通过习题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例子:

例一质量m的小物体(可看作质点)以v0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沿倾角为e的斜面冲上去,当它静止时离斜面底端的距离为[HJ1.1mm]多少?已知物体m与水平面及足够长的固定斜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p,且近似认为m可能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可见教师要进行思维教学,必须本身是问题解决(当然包括解物理习题)方面的高手,并且能够根据各种资料上的习题或网上的习题,结合生产、技术和生活等方面的物理情景编制出一些高质量的题来.

四、教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正确的解题思路,是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应该从这些规律中去寻找,从定律本身的分析中引出解题思路是形成解题思路的基本方法.从定律中找方法,就要求我们对定律本身作深入分析,分析定律中的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这不但有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定律,应用该定律处理力学问题,在力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正确的思路是什么?先来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中各个量的意义,其中m是研究对象的质量,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合外力,a是研究对象的加速度.F这一项联系到矢量合成的法则和各种具体力的定律,a与运动学的种种规律相联系.可见牛顿第二定律是解决力学综合问题的关键.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第一步必须明确研究对象,并将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第二步是对被隔离出来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不了解研究对象受力情况,合外力F就无法确定,所以受力分析这一步是不可缺少的.第三步是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确定被研究对象的加速度a.第四步是建立牛顿第二定律方程,剩下的问题就是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运算.由上述分析可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的解题步骤或思路,不是外加的,而是牛顿第二定律本身所提供的.

五、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并形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