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课题研究成果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医学课题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防医学课题研究成果

篇1

1.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和要求

毕业设计的基本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深化。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科研选题、文献检索、课题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处理、统计软件应用、论文撰写与答辩等方法与能力。我系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有以下要求:综述:查阅文献30篇以上,包含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然后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完成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少于3000字的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书: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一份开题设计书,包括立项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研究计划进度、研究基础、经费预算和人员组成等。其中立项依据主要描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课题设计的指导思想、课题设计应解决的问题等。

毕业论文:首先由指导教师重点向学生讲解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具体内容,使其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方法和要求;然后由学生写出毕业论文提纲,经指导教师审阅修改后才能撰写;毕业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应从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和参考文献等多方面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由学生进行修改,直至符合要求。

2.正确、合理的选题是保证毕业实习效果的前提

选题是毕业专题实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同学们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后进行选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查阅和文献阅读能力,而且从已知的知识和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的原动力。对于毕业实习的科研选题,一定要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如“石河子市高中城食堂蔬菜中农药残留测定、分析及评价“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膳食调查和评价“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室内空气中细菌和TSP的测定及评价“预防医学系在校本科生学习及就业需求调查与分析“原花青素对氟致雄性小鼠生殖毒性的干预研究”。这类课题的研究,充分调动了本科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他们以积极的兴趣查阅文献、搜集资料,从而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设计。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本科生的研究课题,要注意其工作量及难度应适宜,使同学们能够在近14周的时间内在老师的带领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研究,并能获得一定的成果。

3.科研训练是保证实习论文的重要手段

在毕业实习带教过程中,指导教师对本科生按照规范的科研程序进行严格训练,以培养学生基本科研素质和综合创新能力。指导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设计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注重后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如对学生进行文献查阅、文献阅读的训练,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大量文献后做出课题设计。课题设计一旦做出,将由指导老师进行修改,然后举行全体实习学生参加的开题报告会,并邀请其他教师针对课题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交流。开题报告一经确定,教研室提供研究现场和实验室,以保证学生完成收集资料、获得数据的工作。学生们获得大量资料和数据,指导教师此时应指导学生运用卫生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目的。通过此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统计学方法的正确运用,为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了切实可信的资料。

4.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论文撰写、答辩过程

为了保证学生撰写的论文质量,指导教师要对论文反复审阅,指出论文不足,令其反复修改。修改后的论文提交后,由教研室资深评阅教师把关,以便从不同角度分析论文水平。评阅教师对论文的立题依据、观察指标、技术方法、统计处理、结果结论以及讨论分析等内容进行全面评价,评阅过程注意细节,从论文写作格式、统计图表制作、参考文献引用到标点符号、小数点的使用,都有评判标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作风。

论文答辩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是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关联知识掌握程度、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5年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必须要规范科学、合理、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评判标准。成立由3~5人组成的答辩小组,成员由副教授以上职称并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担任。答辩工作开始前,答辩小组会组织对学生完成的论文进行评阅。论文的评阅由指导教师与评阅教师分别进行。指导教师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研究成果的水平进行全面评价;评阅教师着重评判学生研究成果的质量与水平。评阅结束后写出书面评阅意见。答辩要求学生在15~20分钟内运用简洁的语言,配合必要的文字、图表,以PPT形式介绍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提问时间为20分钟左右。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学术交流的能力,在正式答辩前会组织课题组相关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预答辩,使学生事先熟悉答辩的程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帮助其克服心理紧张、胆怯等因素。

5.讨论

篇2

1.1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整合与优化现有课程,促进课程结构综合化。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保证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无谓的重复,采用精简、融合、重组等方式,优化现有中医和西医基础课程的设置,使专业基础课与西医七年制基本持平,略高于中医五年制;同时为了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使之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拓展中西医结合思路,适当开设桥梁课,如中西医学比较、中西医结合思路方法学以及沟通公共基础知识与医学知识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相关课程。

(2)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基础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是“源”和“流”、“干”和“枝”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引入一些中华文化的人文课程,如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中国哲学史,这样的课程比较有助于了解中医学本身的思维方式,更容易、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医理论知识,起方向性的导向作用。

(3)加强经典着作的学习。我国着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曾回顾历代名医的成才之路,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都重视《黄帝内经》等经典的学习与研究。精读中医经典,才能有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方式、较高的理论造诣、独到的临床见解和新颖的治疗思路,也才会取得较好的中医临床疗效。因此,在本科阶段增加“四大经典”着作课时(高于中医五年制),安排在基础课或临床课之后,并且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再次学习。

(4)将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医食疗学、中医预防医学等列为选修课程,这既可满足七年制学生加强应用型医疗知识的学习,拓宽中医临床知识面,又可解决由于学科设置过多,而争抢学时的矛盾。同时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特长,开设新型选修课,并尽力为学生提供套餐式的选择模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发展。

1.2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我校将CAI以课题形式立项开发,5000元/项,目前CAI课件已有180余个。在CAI中纳入常用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常见手术影像资料,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案例。案例来源于各教学医院病案室、教科书、网络。学生可以在CAI课件中学习各种临床诊疗操作技术、观看各种手术的影像资料、学习处理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疑难病并可进行模拟考核,增加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避免了考核方法的单一。

1.3推行半开放式教学

半开放式教学,是早期接触临床,增加见习比例的教学方法改革途径。增加见习时间,加强对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具体方法:①教师备课,选择病例资料并精心设计问题。②课前将病例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查阅文献。③学生模拟临床医师分析病情并提出诊疗意见。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病房进行床旁带教提问。⑤教师对见习的相关疾病进行具体讲学,并组织病历讨论。

1.4运用标准化病人考核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继出台,学生在病人身上进行临床诊疗操作已经不可能。要想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只有通过模拟医院引入标准化病人(即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患者,经培训后能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师三种功能的人)。他们可以无体征或有真实而恒定的体征,或模拟多种病史体征。学校每年轮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寒暑假期运用标准化病人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诊疗方案制订等临床技能操作训练及临床技能操作考核,从而打破考核方法的单一。

1.5加强临床实践教学

“5+2”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增加了半年临床实习时间,加强了临床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临床技能的培养,有助于临床科研能力的提高。

1.6设立七年制论坛基金

为了培养七年制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和活跃学术氛围,设立七年制论坛基金。每季度一次由高年级七年制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及研究结果,或介绍与本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最新进展,师生之间及高低年级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专家点评。每年一次邀请校内外着名专家参加,介绍某些疾病有关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围绕中医的特色优势进行讲解。对有创新性、可行性、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给予七年制论坛基金资助。每年招标一次,研究周期为一年。

1.7建立优胜劣汰和学制互通制度

七年制学生在第十学期本科毕业时进行第一次分流考核,对不合格的学生不进入硕士学习阶段,编入五年制相应班级中,按五年制要求毕业。这一阶段强化的是“五、七”分流。其次在第十二学期结束前进行第二次分流考核,通过者进入课题研究和

篇3

【关键词】皖北经济;高等教育

一、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理论关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家将高等教育的权利不断下放,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也由国家公有承办换成社会各阶层多元办学,因而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发展关系也日益密切。

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帮助受教育者掌握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职业素质,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舒尔茨曾依据资本理论的观点,用教育资本理论分析的方法推算教育对经济的贡献,他通过分析计算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是33%。本文将依据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关系,具体分析皖北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二、皖北经济概况

在本文中,皖北地区包括蚌埠、淮北、淮南、宿州、阜阳、亳州等六市。皖北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依据表1进行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皖北地区人口众多,占全省的42.71%,但是经济量偏小,人均GDP也相对较少。而且皖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明显低于皖中和皖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待提高。

另外根据2012年安徽省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在一系列促进皖北振兴举措推动下,皖北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多项指标增速领先全省。2012年皖北六市生产总值4885.6亿元,增长12.5%,增幅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也大幅增长,六市财政收入736.8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由去上年的23%提高到24.3%。在地方财政收入方面,除淮北外,其余五市的增幅均高于全省。产业结构也相对更加优化了,六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2011年的19.9:49.2:30.9调整为2012年的19.2:49.6:31.2.而且各市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是在2013年,根据2013年安徽省统计局“一季度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资料显示皖北六市完成GDP1068.5亿元,增幅比全省低0.3个百分点。皖北地区多数城市增速偏低,增速低缓对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步伐产生一定影响。

三、皖北地区高等教育情况

从1998年到2012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数量由当初的34所发展到今天的107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02.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6%,比上年上升4.2个百分点。高等教育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教育水平也正在提高。表2所示是关于皖北六市教育的相关情况。

由表2可知,皖北地区高等学校数量才21所,仅占安徽省的五分之一,这说明皖北地区的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另外从2010年到2011年,我们不难发现各城市高校都在不断扩招,而且毕业人数也都有所增长。这表明皖北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但是这些学校的规模基本是9000人左右,这远远达不到规模效益,这也将会导致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四、基于蚌埠市的调查分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问题

1.蚌埠市作为皖北地区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在2011年GDP总收入为780.24亿元,占皖北地区GDP总收入18.1%,其中第一产业144.38亿元,第二产业384.88亿元,第三产业250.98亿元。这说明蚌埠目前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第三产业为辅。蚌埠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2308人,在校学生5.32万人,招生学生数3.06万人,毕业生数2.21万人。而据笔者的调查问卷,可知蚌埠大学毕业生留在蚌埠工作的仅占18%。66%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曾想过要留在蚌埠工作。这说明蚌埠市面临了很大的人才流失问题。

2.蚌埠市的盈利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烟草制品、食品制造、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医药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这行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35亿元。而根据对蚌埠市高等教育的调查,安徽财经大学专业设置基本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而蚌埠医学院主要是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医学检验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药学、预防医学等专业共同发展。这表明蚌埠市高校在非金属矿物制品、热力生产和供应等行业存在专业空白,不能很好的完成专业与产业的对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尚不能满足当前区域经济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

3.为了探究蚌埠市高等教育情况,笔者针对蚌埠市安徽财经大学大四和大三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有72%的学生表示学校对专业知识方面只是形式上重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不是很严格。50%的学生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够符合职场的要求,需要大量培训才符合。这充分说明目前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无法胜任行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层次结构尚未充分适应区域劳动技术的要求。

4.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依据调查数据显示,66%的学生表示不会留在蚌埠工作,但是若该城市有比较好的单位或者公司给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仍然不会留在蚌埠工作的学生只占28%。而企业或政府给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次数,50%的学生认为0次,46%的学生认为提供的很少。这表明学校、政府、企业之间的互动工作需要更加密切,对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机会的次数太少。

五、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好发展的对策

1.学校方面

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加大对专业知识的重视和培训,实现专业与企业的产业的对接,尽量填补区域经济的相关产业空白。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能直接影响教育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恰恰可以对产业经济发展有着促进和指导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大对课题研究、教育研究等相关经费的投入,加大对科学技术、对专利的重视,响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

另外学校需要在扩招方面优先追求质量,保证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当前诸多高校为了全面发展,增开许多尚未拥有足够教育水平的热门专业。盲目扩招只会降低大学生的质量,降低高等教育水平,增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学校应该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能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贴近生产实际和社会的需求,还能提升高校自身的教育水平。学校应该充分运用社会关系,与诸多当地企业达成提供免费实习的协议,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对该市的产业与市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当地经济服务。

2.政府方面

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教育支出,经济是根。充足的教育经费可以使得学校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水平提升和科研成果研发方面,能够避免为了减缓费用压力而盲目大规模扩招的现象。

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它的主导性作用,采取一系列财政政策、政策优惠的措施来吸引人才。例如,政府面对全市高校生出资开创创业培训班,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创业资金和政策优惠,这种方式能有效解决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政府要加大高等教育模式改革,促进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改革高等教育的办学机制,营造出良好的高等教育办学环境。政府理应倡导创建一个学校—专业—企业—产业的循环链。高等学校与企业联系,开设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实用性专业,邀请企业高水平人才进行客座教学,然后挑选优秀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这样一种循环教学的模式可以让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政府可以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建立起与产业相关的专业学院,例如淮南的安徽理工大学,淮北的煤电技师学院等,做到因地制宜。

3.企业方面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血液,只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才能让企业蓬勃发展。因此,企业应该考虑长远利益,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的工作,增加每年度在大学宣讲企业的次数,积极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假期实践机会。这既能够让大学生的素质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准,又能让企业发现更多的企业人才。

当前我国民办大学已成一大趋势,政府也鼓励多层次多阶层办学,因此大型企业有能力的应该考虑创建学术程度高的高等学校,创办一所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建立起企业—学校—企业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2]高翔.皖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以及政策建议[J].蚌埠学院学报,2013(2).

[3]王岳含,黄彦震.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机制研究[J].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