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化学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化学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化学的方法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学困生;学习兴趣

学生进入高中学习阶段,由于知识积累不同,个人兴趣不同,在知识的学习上也必然会存在差异。化学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学生要学好这门学科,就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如果学生对于高中化学没有兴趣,就难以将课程学好。学困生,就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良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高中化学课程学习中之所以存在学困生,是由于这部分学生群体普遍对化学缺乏浓厚的兴趣,但是化学课作为高考必考课还需要学习。为了提高这部分学困生的化学学习成绩,就需要引导学困生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因素

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在知识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衔接性。但是对于学困生而言,由于化学知识基础不牢,就会感觉到进入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的跨度很大,导致学习困难。

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内容单一,容易记住。进入到高中阶段后,就需要对化学反应有所认识。由于知识的难度增加,使得学生感觉到学习压力大,更无法将所学知识具体化,导致学习障碍。特别是学困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上,依然按照学习初中化学的形象思维方式,就会对于化学规律的认识有所局限。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对于相对抽象的化学知识以掌握。学困生之所以对于高中化学知识难以深入理解和应用,就是由于没有建立统一思想解决各种化学问题,导致化学知识晦涩难懂,化学学习枯燥乏味。基于应试学习化学,要采取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却对学习规律无从总结,导致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比如,对于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如果从电子转移角度学习,对于化学反应的判断就需要从焓变和熵变进行,内容抽象而复杂,使得学生感觉到了化学知识的难度而对于化学内容难以掌握。

二、培养学困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一)认真对待每一学期的“第一节课”

很多高中化学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每一学期第一节化学课的重要性。事实上,要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第一节课就是良好的开端,学困生之所以在化学学习中感觉吃力,就是因为化学基础知识不足,对于高中化学课堂知识难以很快消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越来越弱,就会逐渐产生放弃学习的心理。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化学学习成绩,高中化学教师就要将在化学教学中灵活地引入化学实验,将高中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活。化学教师在第一节课就进行化学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展示将化学知识呈现出来,既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作为化学教师,对于第一节化学课的实验安排,要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设计实验,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感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用准备好的毛笔在纸上面写字,然后贴在黑板上。学生对于教师的这一举动会有很多猜测。看着学生们好奇的表情,将装着水的喷壶举起来,向纸上面喷水,这时红色的字体就呈现出来。学生看到这些,就会立即变得精神起来,开始对化学反应感兴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化学反应产生了好奇心,就会在化学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化学学习效果。

(二)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学困生在学习上存在着被动性,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就难以有计划地学习,学习效率也会相对较低。高中化学教师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达到了,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成就感。随着化学学习的自信心被树立起来,学习兴趣也被激发起来,由此而在学习过程中总结知识规律,根据自我学习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化学课程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产生享受知识的感觉,学生的化学学习潜能也因此而被激发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困生由于化学基础薄弱,导致从初中到高中的化学知识无法有效衔接,加之难以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而影响到化学学习成绩。对高中学困生的化学基础充分了解,重视每一学期第一节化学课的教学,并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以提高学困生化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新华.刍议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困生的激趣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15(02):32-34

[2]黄桂华.从激发兴趣入手,有效提高化学学困生学业成绩[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217

[3]刘景超.如何培养“学困生”的化学学习兴趣[J].陕西教育,2010(05):56

篇2

关键词:化学教学 抽象化具体 化难为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在化学中还有很多知识是无法通过利用化学实验向学生解释的,并且这些知识中有很多是比较抽象的,学生觉得很难理解和接受。鉴于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将这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对它们有感觉、易理解、能接受。

一、巧用生活中的例子作比喻,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在高中化学中,有很多概念是比较抽象、有很强概括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直接感知和理解的,所以学习起来就觉得很费力、枯燥,甚至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寻找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形象的比喻,这样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还可以让学生的课堂处在一种熟悉的环境中,并且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物质的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起着连接化学中的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的桥梁作用,贯穿于整个化学习的始终。所以,学生理解好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至关重要的。物质的量这一概念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看似很简单。但是,在实际的课堂过程中,不管我怎么解释,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一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巧妙地运用了一下生活中的例子作比喻。把“班”比喻为“物质的量”,把班里的“人数”比喻为“阿伏伽德罗常数”。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们都忽然恍然大悟,原来“物质的量”是代表一个集合体,是由于认识客观物质的需要而提出的,“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这个集体中成员的个数。通过这样简单的比喻,不仅解决了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困难,还提高了课堂气氛和效率。

又如,酸碱中和滴定是高中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实验之一,然而学生在学习这个实验的其中一个重点是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但在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将两个问题搞混淆。一是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于锥形瓶中时读数不正确所造成滴定结果的变化,二是滴定终点时读取滴定管的读数不正确所造成的影响。大多数同学都是认为,两种情况的不正确操作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一样的,其实并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但是,在课堂中,不管我在黑板上怎样画图分析,学生仍然觉得云里雾里,他们眼睛里充满了疑惑。这时,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很好地比喻,将这里中的“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比喻成“选一定高度的人”,例如,如果要求大家找一位1米7的同学,如果是俯视着找,这样找出来的同学的实际身高就大于1米7了,像这样,量取的液体的体积偏大了,滴定时所消耗的标准液也变多了,所以滴定结果就偏大了;将“滴定终点时读取滴定管的读数”比喻成“看一个实际身高1米7的同学的身高”,如果是俯视地测这位同学,测出来的值就变小了,类似这样,滴定终点时俯视滴定管的刻度线,读出的数值变小了,滴定结果就变小了,所以这两种情况是不一样的。通过利用这个生活例子作比喻,让学生清楚了,前者是读数不变的,而液面是变的;后者是液面不变的,而读数是变的。这样,他们就能很好地理解了这两种情况确实是不一样的,对该知识点的理解自然是是深刻而难忘了。

其实,化学知识里很多比较抽象的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例子来作比喻,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能从切身去感知化学,轻松地学习化学。所以,作为化学教师,不要担心课堂气氛,重要是我们要有一颗善于寻找生活中能用于比喻化学知识的例子。

二、妙用肢体语言,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不管是哪个科目的课堂教学中,语言都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载体。但是,只是以有声语言作为知识传递的载体,则会显得课堂内容很单调,同时还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同时,有些知识单靠有声语言表达,学生很难理解的。所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适当地利用肢体语言,也能让学生事半功倍了。

例如: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是有机基础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化学高考中也是频繁出现的。其中要学会书写符合某一限定条件的同分异构体,必须要学会找等效氢原子,然而找等效氢

的最常用方法是对称法。在这一方面,学生经常会将像“ ”这一类物质的对称轴弄错了,很多同学都是找出两条对称轴,横向一条,纵向一条。这时,我就立刻张开我的双臂,让他们说出我本人存在多少条对称轴,这时他们都说只是一条而已了。之后再让他们重新看看上述物质到底有多少条对称轴,这时,大家都微笑地点点头回答只是一条而已了。通过这样的形象演示,相信学生们都不会忘记该知识点。

又如,在学习乙烯的加聚反应时,大家对加聚反应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感到很难接受。于是,在讲授过程中,我随意找出五位学生,要求这五位学生都各自把自己的两只手拉在一起,然后放在自己的头顶上,这样他们的两只手和肩膀就形成了一个碳碳双键,也就是每个同学代表一个乙烯分子。然后告诉学生们将发生加聚反应看作这五个同学互相手拉手,那他们只有把自己拉在一起的两只手打开才能做到。通过这样的肢体语言,不仅可以形象的将碳碳双键的特点描述得很清楚,而且对于高分子化合物的表示形式、单体和链节的寻找也很直观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注重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仅可以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能让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更加深刻。

三、善用图形结合,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在化学课堂上,有时仅仅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某些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但若能借助图形进行结合教学,学生掌握的效果就明显提高。

例如:在用过渡态理论解释催化剂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教学活动中,该内容对学生而言是很抽象、很陌生的,所以要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但是,教师只需要画一幅高山和两座小山丘的示意图(如下图),就可以将问题简单化和具体化。

当不适用催化剂的时候,反应的活化能很高,这就相当于我们要爬过一座很高的山,这样就很费劲,只有极少数的人能爬过这座高山;而用催化剂时,反应的活化能大大降低了,这就相当于我们要爬过两座小山丘,这样就很容易爬过去了,于是爬过去的人就很多了。同样,当升高温度时,分子的能量比较高,这就相当是换了一批体力比普通人更好的运动员去爬一座很高的山,这样,能爬过这座山的运动员自然也有很多了。通过这样的图形结合讲解,学生对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学也可以感受到很轻松的讲授过程。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得益。

又如,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很多同学对这两个装置的电极所发生的反应和离子的移动方向等问题感到很混乱,因此,学习起来就比较费劲,大多数学生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记忆方法是很短暂的,过一段时间又会忘得一干二净的。鉴于此,我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这样记忆才深刻、牢固。但是,他们又该怎样才能容易理解呢?于是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两幅图(如下图)

从图中可看出,涉及到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很多内容只要根据电子的回路就可以得到结论的。比如,从图中很直观地看出不管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电子都是从负极流出、流入正极的,通过把两个装置的线路中电子的回路画出来后,就可以真正感受到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都是流出电子的一极,则为失电子的电极,这样,通过观察电子的得失情况,学生就很容易地说出这两个装置中的电极所发生的反应类型了;由于电解质溶液中是不存在电子的,所以,溶液中的电子的回路必须由溶液中的离子来完成,那么,哪种离子才能代替电子,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是阴离子了,因为阴离子和电子所带的电荷是同种的。

不仅仅是数学的教学要注重图形结合,同样,我们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图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因为这样可以将教学内容很直观、很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和疲劳感。

总之,化学知识是比较零碎的,并且有很多概念性的内容是很抽象的。如果学生只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化学这门课程是很不科学的,这样的学习过程也是痛苦的。所以,作为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想方法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能真正地感知到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这样,我们老师也不用担心课堂教学效果了。

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谨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想不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孙菊如等.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

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调动师生双方的情绪,焕发教师“教”的激情和学生“学”的热情,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创设民主与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便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使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越巩固。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焕发出课堂的生命力。做到师生互动,融为一体。

三、精心教学设计,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1.集体备课。①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说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理论等。②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③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④整合:由教研组长整合大家的意见,小结备课情况。要做好整个过程必要的发言记录。

2.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有条件者全程录音录像,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

3.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4.形成新教案。同一教案多层次、多次上课,多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本班级的实情,最终讨论定稿。要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四、发挥化学学科特色

1、加强实验教学。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强化实验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教学大纲中,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体现出多验证、少创新、多定性、少定量等特点,因此实验过程中学生很少主动思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在进行实验教学时,特别注重综合性的实验。力求满足学生实验技能全面培养的需要,适合学生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这样,使学生对实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在确保实验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实验的复杂程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经过综合实验训练后,实验技能显著提高。

2、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化学理论知识的获得,无不是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才得到的。在教学过程中先预设实验现象,再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最后把理论知识完整的展现给学生,这样的效果较好。

3、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针对化学课程内容抽象、繁琐的特点,传统的黑板式教学法已难以满足现代化学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教学能使难于理解的知识通过图象、图表、文字、数据与动画演示结合融为一体,直观地表现出来,能显著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方面,由于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在前面演示,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看得清楚,若让学生轮流到前面观察又很浪费时间,为了提高演示效果,便于全体学生观察,改用化学投影仪来配合完成上述实验过程。学生在屏幕上看到了一个放大了几十倍的实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预期的目的。有的实验时间长,不易马上见到实验效果,如铁生锈的实验,若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需很长时间,不可取,如果改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其实验过程,几分钟即可,这样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现象,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新颖的方法,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兴趣;方法

新课标教学中,教师由枯燥地讲解知识,转变为实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同仁分享。

一、重视第一节课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初三学生对第一节化学课特别的期待,他们非常好奇,教师正好利用学生这样心理做好文章,从衣、食、住、行讲起,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利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第一课的内容虽然理论性知识不强,它却是学生认识化学的开始,地位相当重要,不容忽视。在第一课上采取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的生活实例、以及少量的趣味实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习态度的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化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操作既可以获得直观的学习效果,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硬水、软水区别时我准备了肥皂水,给学生提供几种不同的水源进行实验,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先让学生猜测烧杯内支架上哪层蜡烛先灭?“上层。”学生一致回答。我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内和学生猜测的相反,“下层”蜡烛先灭了,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求知欲望空前高涨。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室的铁丝太粗不易燃烧,怎么办呢?我就问有没有废弃的圆珠笔?将里面的弹簧取出来做实验,学生很主动地取出几个弹簧交给我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弹簧在噼噼啪啪的火花中消失了,讲桌下留下一片惊讶声。讲课时还要注意利用家庭小实验以及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理论联系实际记忆,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理论部分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记忆的知识相当多,教师要尽量将难理解、难记忆的知识趣味化,避免死记硬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时将电子轨道比作体育场的跑到,电子相当于运动员,他们在同一水平起跑线上起跑,外圈的运动员要比里圈运动员快(外圈路程比里圈长),否则被淘汰,学生也就理解了离核近能量低、离核远能量高的道理了。再有讲酸碱指示剂时我总结石蕊“酸红碱蓝”,酚酞“酸无碱红”。讲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二者体积比为1∶2,我总结为“挣养父亲,养一亲哎”(正氧负氢,氧一氢二)。讲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最外层电子数多少决定原子是否得失电子,我就打了个比喻,最外层电子数比作坐席吃喜酒的人,8人一张桌,一桌多于四个人的等人就可以了,不用动地方,一桌少于四个人的那就得到超过4个人的桌子上凑人数直到这个桌子满8人。讲完后学生立刻就理解了。讲解化合价时给学生总结了化合价歌,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氧镁钙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变价铁是二三,记住以上算过关。经常进行这样的总结既便于记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平时要注意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这样才能得到学生尊重,学生才会“听其言,仿其行”,带着浓浓师恩传递的知识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让爱在教与学中“播撒,浇灌”,才可医治“懒、厌、逃”之病,才能使学生变成“勤奋好学,学而不厌”的人。例如,在批改作业时,附着一条简单的鼓励性评语,在布置作业时分必做题和选做题,给学生留有余地,另外,在课间辅导时多鼓励、多引导,让学生自己享受成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喜欢上化学。

五、巧制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篇5

【关键词】医学生 学习 生物化学 兴趣

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中医学和护理等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这一学科与疾病的发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关系密切。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及分子病等方面,来阐明生命现象。生物化学的学习可帮我们从分子水平认识、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理论基础对临床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其他门类的医学课程也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医学教育中它又是连接基础课与临床课的桥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于医学生来讲,由于生物化学研究的是微观世界,内容繁多、体系复杂、知识点抽象,大多数学生反映本门课程难理解、难记忆、学习兴趣不高。为此,在医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中,若能激发并维持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将会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为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自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重视塑造自身形象,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若任课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自身人文修养,拥有丰富的知识面,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授课风范,必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让学生对授课教师充满好感甚至崇拜,然后再使学生从思想深处由喜欢教师的讲授上升到喜欢这门课程,最终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上好第一堂课,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每门课程的第一堂课往往是绪论,生物化学的绪论是对本门课程的高度概括,是学习生物化学的前导。教师可以通过第一堂课,交代为什么学习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的课程目标以及可以达到的程度、考核要求等,使学生明确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及学习生物化学的作用,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重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引用身边的实际案例,运用生物化学原理进行解释和阐述,也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使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产生求知欲。

三、运用灵活的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案例导入法

医药卫生类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是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医护工作,因此,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对临床的实际案例比较感兴趣。如学到“氨代谢”这一节氨中毒学说时,可从肝硬化病例导入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肝性脑病发病机制:肝硬化时,肝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尿素合成障碍,血氨浓度升高,而血氨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跟脑部a-酮戊二酸反应生成谷氨酸,三羧酸循环减弱,脑部ATP合成减少,能量供应不足,引起了大脑功能障碍,严重时发生昏迷。这样,不仅把生物化学的前后知识有机结合,也有助于增强基础知识和临床的联系,帮助学生从原理上理解肝性脑病,和治疗的方式方法。

(二) 问题导入法

给学生自己留点空间,请学生选择某个主题进行讲课,让学生来当回老师。先让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源查找相关信息,然后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开课时,让学生自己先讲解课前准备的主题内容,针对主题提出问题,再引入到学习内容,联系既往知识,形成网络化、立体化的知识结构。这种主题研究和问题导入的教学方式,将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自我学习和实践指导,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收获正确的、积极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继续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方法学基础。

四、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维持学生学习兴趣

(一) CBL教学法

CBL (case-based learning)案例学习教学法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高等医学教育中首次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及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案例和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联系临床实际,增强了理解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有成就感。而且,小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糖代谢一章中,首先提出糖尿病这个典型病例。要求学生课前要准备糖尿病相关的知识,课堂上提出糖尿病的生化病因是什么?如何治疗与预防?糖代谢紊乱还与哪些疾病相关?以这些问题为主线来学习糖类物质的分解与合成过程。理论学习完成后组织学生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

通过这样具体典型的病例,使学生不仅解决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联系的问题,而且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淡化了学科的边界,使学生在“大医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TBL法

TBL (task-based learning) 以任务为基础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由勃雷泊(Prabhu,1987)从教学的角度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分析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制定“任务”,布置各小组按要求完成任务。其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意义尤为重要。

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和临床实际出发,挖掘教材,创设一个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任务的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任务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8]。例如,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一类营养素,若长期缺乏会导致维生素缺乏病。因此,提出“维生素的生化功能与人体健康”这一任务,并明确此任务的知识目标是能描述维生素的活性形式、生化功能和导致缺乏病的原因。

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极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师生关系;加强了本学科及各学科间知识的联系。

(三) PBL法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l969年提出,其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由教师精心设计一个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或处理问题的方案,达到学习新知识、新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学会学习”是PBL教学最鲜明的教学目标之一。

以肥胖和如何减肥为例,可以先从肥胖的原因说起,脂肪在体内的分解与合成代谢,代谢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了代谢,最后导致了肥胖。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控制导致肥胖的环节,可以为减肥采取哪些措施,比如食品、运动、理疗和药品等方面,它们起到减肥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问题的解决,就是理解脂代谢过程,以及脂代谢异常引起疾病的原理,和掌握预防、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法。

PBL教学法的正确运用,除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掌握和实践外,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研究中形成一定的合作关系,大家各抒己见,知识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到大量的展现。

综上所述,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常常综合交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过程的质量。任课教师还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关注当下科技新进展,多列举生活实例、临床病例,和最新的科研成果,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为了适应最新的教学改革模式,与其他基础医学知识交叉,和临床知识的对接,需要生物化学任课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且坚持在教学中摸索、探讨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安莉,陈会敏,周艳艳,等.改变生物化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81-82.

[2]朱宝安,宗自卫,李先佳.浅议如何激发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J].卫生职业教育,2012,3(30):86-87.

[3]李曙波,黄忠仕,李韬,等.激发成教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兴趣方法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1:83-84.

[4]江花.高职《中医护理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9(01):85.

[5]童红梅.CBL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2011,30(6):82-84.

[6]陈伶利,李杰,程莉娟,周赛男,等.TBL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6-8.

[7]Ogilvie G,Dunn W.Taking teacher education to task:Exploring the role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promoting the utilization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J].Language Teach Res,2010,14(2):161-181.

[8]王文玉.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5(1):77-80.

篇6

一、运用情境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兴趣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利于学生化学成绩上的提高,也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在化学的学习中,化学实验应该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加强化学实验的情境性是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的.化学实验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团结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创设形象活泼的实验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以及技能的,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起学生对于科学的崇尚感,对于自然的热爱感.就像在氢氧化铝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中,可以带领学生去车间进行参观一下,针对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先思考企业一道工序中为什么要这样或那样进行工作,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找出来.学生之间就会形成讨论,就会提出很多各式各样的问题.老师再找出要教授的问题,然后就可以做相应的演示的实验并且让学生也动手,让学生把自己假设成工作人员,参与到实验当中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记下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感受到氢氧化铝的两性,这样他们在以后遇到相关的检测实验的时候就会能够自己掌握检测实验的过程,不仅仅知道了怎样去进行实验工作,也会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白了这样做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创立生活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欲望,其实化学是一个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目,它对于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世界环境恶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对于环境的保护方面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我们可以在教学中用环境恶化的问题作为背景,调动学们的积极性.先让学生自己找环境问题,找出自己所关心的,但是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生活中的化学知识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前提就是要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最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学生提不出那么多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以日常的生活为背景提出化学问题,并且问题与之前学生自己的认识相冲突.就可以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兴趣.其实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上,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大的,所以加强学生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就可以用旧知识导出新问题,例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这一节时,就可以问:我们都知道酸的溶液是酸性的,相对应的碱的溶液是呈碱性,那么同学们你们说盐溶液的是呈什么性呢?再接着,举出相应的例子作为引导,学生可能有的会说:“显中性”,别的学生说“有的是酸性,也有的是碱性,比如Na2CO3溶液”.学生的答案就一个接着一个就来了,随之学生的问题也就出来了.学生之间你一言,我一语,形成了非常活跃的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与此同时学生会变得非常的兴奋,因为与较为死板的教学相比,学生更喜欢活跃的课堂.这种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浓硫酸和蔗糖脱水实验中,让学生对可能产生的产物进行猜测,并且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然后再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在实验的操作中让一部分学生自己动手,另一部分学生在一旁观察操作者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最后得出结论,并且分析整堂课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再予以解决.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乐在探究中.

三、小组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题目进行多方面引申,一个化学习题可以展现给学生各种不同的特征,教师在通过对化学问题的不同引申,可以设计出一个讨论环节,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将一个题目中已知条件和设问角度以及求解目标进行不同的改变,就可以形成一组丰富的讨论专题.由于题目的改变,学生自身审题视角也会随之改变,而且思维方式同样会变.这就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相互督促和监督,使不同问题小组中的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满足自身的好胜心理,从而提高研究问题的积极度.

例如,在常温情况下:将pH=2与pH=4条件的HC1进行等体积地混合,并求pH的值, 可进行引申,并通过图表的方式表达出来:

实验序列号 化学物 pH值 化学物体积 混合后的pH值 讨论结果

对表中数据进行分组,如将(1)与(2)设为A组,将(3)与(5)设为B组,将(5)(6)设为C组,将(7)与(8)设为D组,将(9)与(10)设为E组,然后对班内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对应这各个组,并进行实验和讨论.通过上述的问题变换,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自身求知欲望和争强好胜的心理,这就使学生在合作与竞赛的过程中提

高了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 教学方法 积极性 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应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化学教学效果的前提。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学生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为此我们要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觉学习和自主探讨

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建立“战场课堂”和“程序课堂”,培养学生紧张的课堂习惯,把节节课堂演化为战场,让学生始终有紧张感,始终处于主动的思维状态。制造紧张的习惯,通过将“阅读“、“练习”、“讨论”、“抄笔记”等在课堂上都规定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内容。所谓“程序课堂”就是根据课型展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让学生按照程序去思维,一步一步往前走。我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有两点规定,即规定阅读的内容,规定带问题阅读的时间,提高时间和学习效率,包括讨论时间、作业时间也规定,课堂上的“点名制”让每位学生有紧张感,要保证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讲。在认真听讲的同时,做到多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勇于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以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从而将本节课的知识很好的消化。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如实准确地记录、积极主动地思考,要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三、适当提高实验课的比例,提高学生理解、观察、研究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践教学的开设和加强为学生掌握理论和技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以基础实验为平台,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些未知的现象,运用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鼓励运用已掌握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来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总结实验结果,揭示实验变化规律。培养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不仅能够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更能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知,培养综合型科技人才需要开放的实验平台。

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和记忆的方法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全新而又陌生的学科。部分同学自学能力较差,没有预习的习惯,不懂得预习的重要性,往往简单认为预习就是念一遍课文,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就需要我们教师最好让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做到有目的的去听课。预习时,要把新课内容仔细通读,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带着疑问去学,听课的效率就会提高。科学的预习方法能为学生学好教学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教师课前依据本章节知识目标及历年热点考题,设计好预习提纲,然后引导学生写出预习中的收获即本节重难点,最后让学生集体交流预习体会,互相评点,互相促进。

要不断总结规律,教会学生理解记忆的方法。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

五、加强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方法和思考,关注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对考试进行全面的改革,采用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考试方式,新课程所提倡的发展性评价的评价理念和工作思路在其功能和价值上,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上,以及对考试结果的处理上都能充分体现出来。加强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等内容的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要充分重视;提倡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等多种的考核方法,打破传统的纸笔测验做法;采取不根据考试结果排名、加强分析指导、为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等方法进行考试结果处理。

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激励、鼓励的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认识到,教师应该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不适当的语言和评价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该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和更具启发性的语言,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并把简单的表扬学生“正确”“不错”等单一的评价转化为 “你是个很聪明学生,加油啊!”“你很棒啊”“你回答的角度独特,见解独到,我们还能不能再从其他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等评价方式,这样既肯定了发言的同学,同时激发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留给更多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 高效课堂 方法

前言

高效课堂较之于传统课堂更加关注效率,现如今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与学同时高效。教师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原因

社会不断发展,国际的竞争愈演愈烈,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成为衡量人才的很重要的指标。而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是为了提高当代高中生化学水平,为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打好基础。另外,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现状,重视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地位,构建高效课堂成了当下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因为在高校课堂中最能体现老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众所周知,化学这门课堂主要是由讲授与探究这两种教学方式相互结合,但多数情况,老师都会忽略探究这一模块,而高效课堂的建立弥补了这一缺憾,使讲授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相辅相成。构建高效课堂,才能有效地改变我国高中化学的教育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动手的能力,为培养人才多样性奠定基础。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

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发挥“问题设置”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过于低层次,不能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或者过于专业化, 完全不考虑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情况;或者过于独立化,完全与课程内容无关。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目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影响高效课堂建设的关键因素,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技能不认可,对教学内容没兴趣,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再加上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造成了整个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高中化学构建高效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化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立足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构建高效课堂,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生本原则。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视同仁,不可区别对待。同时,要在学习上、生活中给予学生关爱,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坚持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要让学生将化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学以致用。

(三)坚持合作性原则。合作对于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交流沟通,互相影响。教师要关注小组学习过程,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指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高中化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具体方法

高中化学学习任务主要是掌握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及化学反应,并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构建高效课堂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践行: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影响非常大,教师的“区别对待”很容易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对教师的形象也会有所损害。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平等地对待学生,给予学生同等的关注度。首先,教师要具有“一视同仁”的观念,不能因为“优等生”或者“问题生”就厚此薄彼。 相反,教师应该更加重视“问题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帮助,不仅仅是学习上,生活上也一样,要积极跟他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找到他们的问题所在,并积极引导他们改正,减轻“问题生”的思想负担。 每个班级都不自觉地存在“优等生”和“问题生”的划分,教师可以将两类学生进行组合学习,让“问题生”体会“优等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共同成长。

(二)提高教师执教水平,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师对课堂氛围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教水平,将化学学习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化学学习的价值。 那么,如何将化学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进行结合呢? 例如 2008年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三聚氰胺”一词就这样进入了全国人民的视野,教师可以这一事件为引入,分析三聚氰胺的化学成分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热点事件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会增强。 不仅如此,还可以探讨目前全球都在关注的环境问题: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二氧化硫与酸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雾霾的关系等,分析环境污染现象与污染成因,探讨缓解环境问题的措施, 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这样的课堂不再单调枯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将化学理论与生活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会越来越高效。

(三)巧妙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紧张而且集中的,教师要在课前熟悉掌握课程重点,在设计问题时有针对性、热点性以及生活性。比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程内容的任务是熟知重点元素的顺序。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经验、 借鉴有效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教师在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加深对元素周期的记忆。 热点性指的就是要将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融入教学实践中,比如“甲醛污染”“塑化剂事件”等等。 生活性就是指教师的问题设置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出现过于专业化的问题,让学生无从下手。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教学实质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智慧的形成、人格的完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篇9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利用实验及增设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钠时,除了做教材上的有关实验外,还可增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投入钠的实验,并且使用投影,既直观,又好看。看到有趣的实验现象,学生的探究动机油然而生,疑问自然形成并想办法解决,实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得出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某些内容,直接地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再如,在做完浓稀HNO3与Cu反应实验后,如果教师仅提出反应中的还原产物,分别为NO、NO2,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同时思维易形成定势,是否可以进一步讨论一下硝酸浓度与还原产物之间的关系,设问学生是否可以得到N2O、NH+4等,从而使学生得出其规律,这样避免了思维的定势。

3.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学习应用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化学技术的成果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应该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化学教学应该综合:

(1)环境保护知识:如水质分析、食品检验、温室效应、层空洞,酸雨、汽车尾气、金属腐蚀与防护、土壤改良、三废利用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现代意识。

(2)工农业生产:如三大合成材料、冶金、石油、煤、化工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等问题。揭示化学原理、生产过程、工业规范,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益、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介绍新工艺新技术、展示未来世界化学科学的前景。如:评价一种工艺,可从下列观点中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①工艺先进吗?②生产条件如何,设备要求低,能耗低吗?③有无毒害污染,易防治吗?④考虑了变废为宝,资源的综合利用吗?⑤原料来源广吗?可再生吗?⑥工艺最短吗?⑦有副反应,转化率高,速度快吗?前四项主要是技术经济问题,后三者主要是化学原理因素。设置此类习题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理解化学的现实意义。

4.采用符合教材内容的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教师应不断变换教法,使兴趣产生迁移,形成新的兴趣,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例如:在讲授《硬水的软化》这一节时,我们首先向学生发问:1.什么是硬水、软水?2.硬水对人类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危害何在?3.怎样进行硬水软化?然后再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读书,分析教材内容。事实证明采用此法,本节课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知识掌握得相当好。知识不仅相互渗透,学法也相互渗透,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到不同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体味,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

二、创设愤悱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1.创设提问环境。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创设出能使学生愤悱的情境,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问,要会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这样使得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让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2.开放性探索――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实验关键是自主提出问题,有强烈的探索动机。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一动机蕴藏着强大的内驱力和求知欲。教师的职责是创设情境、帮助引导,启发积极思维、帮助设计分析方案,查阅文献资料、补充设问和反问,以增加思维的深广度,使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能顺利完成。因此自主探索实验的特点是:提出问题,限制方法,自定方案,实验探索,自寻结论。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上的重大进展与成就并不是由解决问题的人促成的,而是由提出问题的人在平常中看出异常而促成的,即“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而深化自主探索的特点是:正确提出问题,自主选定方法,独立创新实验,自主寻求结论。

三、指导检查,引导讨论,及时小结,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了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可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

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要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由于我们上课前不强调预习,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不会造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不会受课本的限制,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

3.及时辅导、整理、小结,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教师应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2).

篇10

一、创设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新颖、精致的开头,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情境之中,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渴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寻求知识目标,用自己潜藏的内在动力去突破重点、难点,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例如,上“盐类水解”时,上课伊始笔者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了三个生活化的Flas场景:(1)三个小朋友提着灯笼行走,边走边喊“冬季到,天干燥,小心火烛防干燥”。(2)一团火苗顿起,一位小朋友在旁作惊吓状跑开。(3)一个倒置的泡沫灭火器开始工作,产生大量泡沫,火苗被熄灭。提问:片中的救火神兵是什么?按座位分为4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轮流回答,组内成员可相互讨论、提醒,但要求反应迅速、不间断。接着用电脑展示泡沫灭火器的工作原理。提问:用已有的知识分析一下,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是普通的复分解反应?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引出是用将要学习的盐类水解去解释。这样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通过教师的简单引导,问题情境的设置,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兴趣,很自然地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创设愉快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愉快地教,学生专心地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一起欢笑,将课堂变成欢乐的海洋。并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注意力,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不仅营造了宽松、融洽、民主的课堂气氛,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表达能力与合作精神。

如上“盐类水解”这节课时,笔者特意安排了有关水解离子反应方程式正确书写的“小型答辩”。教师先提问:假如你就是国际化学专业委员会的委员,由你来确定水解方程式的书写,你会怎么写呢?要求每位同学都以醋酸钠的水解为例。每组选一位同学上台讲解,其他同学就其写的方程式提出疑问。进行小组学习竞赛,学生一起参与,学习气氛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不单归纳出了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点,还可以回顾盐类水解的实质、特征、条件等知识。

三、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讲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时,笔者展示一些学习片段:(1)播放一段节日放鞭炮焰火、工业废气排放、酸雨的危害和SO2漂白食品的视频;(2)提出SO2属于什么类别的物质,可以推测其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通性,师生通过实验和对话加以归纳;(3)通过SO2与品红溶液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SO2的漂白原理。(4)通过向SO2水溶液中加BaCl2溶液无现象产生,加H2O2产生白色沉淀,加盐酸沉淀不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SO2具有氧化性,再从硫的化合价分析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5)组织学生讨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成分、危害;(6)开展合作学习:讨论鉴别SO2、CO2的方法。如何证明SO2气体中含有CO2?如何除去CO2气体中的SO2?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思维得到有效提升。

四、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