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经济学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建设经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建设经济学

篇1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建设;环境经济学

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环境经济学主要讨论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强调利用环境经济规律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运用环境经济学,探讨市场对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能够为西安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解决城市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促进西安城市建设的发展。

1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1.1 自然条件

西安的生态环境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秦岭山区植物种类丰富,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西安境内河网密集,共有54条河流,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西安地处亚热带环境区域,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气候适宜。良好的自然气候背景为西安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2 经济条件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必经之路。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西部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而且,西安高等院校众多,拥有充足的科技人才,其综合科技技术在我国位于前列,是我国重要科研、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3 资源条件

西安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居我国六大古都之首。西安的文化遗存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西安自然生态优美,位于西安南面的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公园”,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水岭。同时,与旅游资源向配套的一系列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吃住行娱乐行业不断发展,为西安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4 政策条件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逐渐重视环境保护,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纳入我国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当中。这些决策为城市建设指明了发展道路,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2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和资源配置

西安将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划分为不同的产业区域,其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和污染产业主要位于西安的西部和北部郊区,造成西部和北部环境污染严重。虽然近几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污染,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数据资料显示,全省河流水质总体较差,其中11条河流水质为重度污染。而且,西部和北部的空气污染也非常严重,冬季基本处于雾霾天气状态,虽然政府已经将部分石油、化工企业迁出西安市区,但是仍没有市区改善空气质量。

2.2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以环保部门为主,仅仅靠环保部门的力量,无法承担城市建设的重要责任,还需要政府其他部门以及能源、资源、交通、建筑、环境、人口等各方面的协调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3 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治理力度不强

交通污染是造成西安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西安在机动车治理上仍存在很多问题。近几年西安居民拥有私家车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与西安城市发展容量不符。西安并没有采取限号、摇号等措施来管理机动车数量,汽车尾气污染严重。而且,在交通治理的执行工作中,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尽到职责,对大货车限制进入二环的管理存在漏洞,二手车交易市场管理混乱等。

3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3.1 利用环境经济学原理治理环境污染

西安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存在很多矛盾,阻碍了生态城市发展的进程,环境经济学从市场激励机制出发,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市场手段和多种环境污染治理方法,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

(1)根据环境经济学原则设计环境政策,包括机会成本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前瞻性原则和相互依存原则。这要求政府在西安生态城市建设中制定环境政策时要考虑长期机会成本,重视污染损害后果的累积性、潜伏性和不确定性,制定的相应政策要具有连贯性、长期性和综合性。

(2)可以利用环境成本解决环境治理中的政策、制度问题。西安在生态城市建设当中,要考虑环境成本,注意公共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城市建设中的环保项目会产生环境成本。其中大多数排放量消减项目致力于建设某种具体的环境介质降低污染如空气和水源中的污染物总量,但是有可能增加土壤中的污染物。例如,建造污水处理厂或铺设下水管道时,有可能发生污水泄漏。当企业或消费者针对环保项目进行调整时,将产生不可预见的影响。为了改善空气污染状态,汽油生产商降低了汽油中的含铅量但会添加其他合成物,仍会对空气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再如,社会实施环保计划,要求居民缴纳固体垃圾处理费,但会导致“深夜倾倒”现象频发。重视环境成本,政府需要加强执法力度,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缓解公共项目中的环境问题。

(3)要采取经济手段进行环境保护,包括收费、补贴、押金、排污权交易和强制刺激。在西安生态城市建设中具体的收费手段有排污收费、环境资源使用者收费、环境管理收费以及对环保企业的税收优惠。在废弃物回收方面,可以采用押金的手段。对于违章建筑或违法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则可以对其进行违章罚款,这是强制刺激的体现。

(4)采取命令控制型手段治理污染。①对污染企业规定许可排放量。环保局依据一定的标准将总体目标分配到具体的污染源,然后对每个污染源发放许可证,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格惩治。②对工业技术企业规定最低技术要求。即对工业生产过程或主要设备规定特定要求,对潜在污染者规定最低技术要求。

3.2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对于第一产业,要树立市场意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利用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对于第二产业,要按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求,实施清洁制造和生产,有效利用资源能源,广泛使用清洁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发展循环生态工业。同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生态产业园,推广生物工程,制造业采用新型材料和先进的技术,加快绿色制造的发展。对于第三产业,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并利用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使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4 总 结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不容忽视,要解决城市化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可以利用环境经济学的原理,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采取一系列污染治理手段,从而加快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为西安人民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晓娥.西安生态城市建设刍议[J].新西部.2012,02(35-36):15~17.

篇2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环境工程;实践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重点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相关行业需要服务。嘉应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学校设立的理工科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和行业发展需求,注重学生实践水平和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是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为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构建了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近三年已为各类环保企业和政府环保管理部门培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约300多人。

1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市。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增加,经济开发和广东省产业双转移力度加大,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另外,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环境污染在广大农村迅速蔓延,加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都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1]。地方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地方产业为己任,我们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实际的工程应用能力,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地方性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能力有待提高,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2]。我院根据实际情况,推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不但应使学生掌握通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多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利用专业技能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解决地方凸显环境问题。

2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我院根据国家教育部及学校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环境工程学科专业的特点,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和素质。

2.1优化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以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实验为基础,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加强技能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我院初步建立了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课程设置上除了夯实环境工程原理、工程制图、环境工程设计及水、气、固废污染控制工程、流体力学等一般工科类课程基础技能,并增设机械基础、排水工程、环境工程设备、工程概预算、仪表自动化、电工技术等工科课程及实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工程设计、实施与工程管理的基本技能[3]。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除开设专业基础实验包括环境基础化学实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等,增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嘉应学院校园空气质量监测、嘉应学院校园周边噪声监测、周溪河嘉应学院段水质监测、嘉应学院校内湖泊富营养化水平监测、SBR法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校园生活污水试验,推流式活性污泥法处理校园生活污水系统的观测、运行与监测等。我们为了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和实验教学效果,不断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各种大型仪器的使用,,规范实验教学环节,增加学生独立操作和实际动手机会。除了课程设置上进行优化,在硬件上提高实验教学设备的质量、数量,增加实验实践的空间和条件,提升学生实验实践的动手能力。另外我们还重视提高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质量,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以工程实际或社会实际为背景,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地完成一项工程设计,要求学生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查阅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并实施完成,最终形成项目设计或论文。如在《环境监测与评价》、《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中学生完成了饮用天然矿泉水微生物的检测及评述、淋洗液在线发生-离子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的氯酸盐、天然有机物氯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及影响因素研究、农村污水高效降解氨氮处理技术研究等课题。通过实践性综合性强的实验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搜集处理专业信息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构建校内外实践教育教学基地

我院建立了校内环境工程教学实践基地。在校内利用教学实验室完成各项专业技能的训练,还用专业技能处理学校环境污染问题。如建立了学生宿舍生活污水小型处理站,实验室废液处理站,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以此作为课程设计或者毕业论文,全程参与设计、调试和处理。学生参与处理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积极性高,有责任心,确实体会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我们建立了二十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县级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环保有限公司、啤酒厂、垃圾填埋场、美丽乡村建设点等。学校与这些单位和机构联合制定了实践教学的计划,学生到真实职场实习或者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通过实习、实践,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学会整理碎片化的知识,亲身感受到规范的职场要求,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项目的参与,实践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用科研能力解决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互利互信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如我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签订的校企合作技术服务协议《农村废水治理新技术》,其中组合式生物滤池工艺在梅州市各乡镇广泛应用,处理效果良好。学生还依据企业课题完成毕业论文,如常规污水生化处理系统中亚硝酸盐积累的过程分析,新型絮凝剂对含磷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的研究,粉煤渣及其改性对废水除磷效果的研究,多段式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性能及去除有机气体的研究等,论文质量较以往普遍提高。

2.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现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教师12名,41.7%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但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学院从三方面来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招聘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新教师。二是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习,可采取减免教学工作量或将工程实践经历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等鼓励措施。让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紧跟形势的发展,到工厂企业去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新工艺、新设备、新规程,帮助学生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获得明显的进步,使培育出来的学生更能快速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三是聘任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课程教学,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实训等。企业技术人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切实指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4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

我院鼓利学生多参加专业学科竞赛,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践技能,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在课外实践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各个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技能训练等。在近几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大学生挑战杯等各竞赛中我院取得较好的成绩,近三年来完成十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三项省级攀登计划项目如猪粪生物炭的制备、特性及碳素固定机理研究,腐殖酸臭氧化对三卤甲烷生成之影响,洗涤剂中常见表面活性剂对大型溞的毒性实验研究等和载体包埋以硝化菌为优势菌的培育与应用等。

篇3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promo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from theoretical learning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from the knowledge receiving to life experience. To improve effectively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higher institutions of "economic basis", practical teaching should be developed widely. Through careful design and plan guide,students should be guided to combin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extensive practice in theory and should be given more opportunities for direct participation in the experience and keep away from serious separa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so as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base" class teaching.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效果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practical teaching;system;teaching effect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148-02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教学模式,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教学内容。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教育教学中,实践教学应为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中心环节之一。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和出发点就是要以实际问题的研究为中心,培养学生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以增强《经济学基础》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经济学基础》课在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积极作用。实践环节的引入增强了《经济学基础》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探索提升实践效果、保证实践教学切实实施的策略。

1加强实践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是促进高职学生由理论学习到实际运用,由知识接受到生活经验转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规划,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理论指导下丰富实践,给予学生直接参与体验的机会,告别理论实践分离脱节的被动学习,提高《经济学基础》课教学效果。

1.1 加强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经济学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一方面转变《经济学基础》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1.2 加强实践教学,拓宽教学渠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特别是专题调查与研讨,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了解社会,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1.3 加强实践教学,强调生活体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参观考察,使学生受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念教育,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培养职业能力。

2制定适合学校实际的实践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大纲是进行实践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依据,制定《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大纲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

经济学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积极参加各协会组织的教学改革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新教材,紧紧围绕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制定《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制定的宗旨应当是: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行目标管理,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用渠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在《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项目设计和内容选取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和教师的可操作性,充分考虑学校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际实践教学项目。

3坚持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原则

3.1 针对性原则。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层次和思想意识,选择适宜的教学实践活动。如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观看影像资料、开展社会调查、“企业调查”“市场调查”等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用更多的时间去认识社会现实。带领学生骨干到工厂农村等地区进行社会考察,并指导学生分专题写出了质量较高的社会实践报告和论文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

3.2 实效性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理论转化成实际,应用于实际,提高经济素质。

3.3 时代性原则。实践性教学要充分体现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要求,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和时代特征。

3.4 计划性原则。把《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纳入《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之中,保证《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按一定的步骤规划进行。

3.5 统筹性原则。把《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与教务处、学生所在系等部门组织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衔接,与相关职能部门有机协调,不断沟通,使《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得到各方面的配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

此外,在《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应当注意加强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实践教学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展开,服务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紧密关注社会热点,把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结合教学基本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发展着的经济理论来指导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培养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二是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结合。《经济学基础》课程具有其他专业课程不具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考核的重点既要考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把握程度,更要考察学生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去指导新的实践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党和国家各项经济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力。所以实践教学必须和考核方法的改革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4选择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

4.1 学习参观考察。到企业、农村参观考察,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活动的规律与实际,使他们在了解社情、民情、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经济学基础》课程内容的理解。

4.2 社会实践。结合团委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经济学基础》理论课教学,开展主题社会实践。

4.3 观看影像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料片、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

4.4 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外请专家或自己开设讲座的方式,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4.5 素质拓展调研。围绕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组织学生开展项目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利用所学的经济理论联系社会热点、难点、疑点等实际问题撰写论文,以不断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6 实践基地。建立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由学校出面联系建立一些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基地建设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予以支持,双方建立顺畅的工作机制,及时沟通情况,开展活动。同时还应建立校际间联系,实现资源共享。

5《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5.1 《经济学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的场所选择。既包括课堂和校内的有关实践环节,也包括校外的参观、考察和现代化企业建设的一线参与等实践,所有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的学生都必须参加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实践教学活动。

5.2 《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的领导机构。成立《经济学基础》课教育领导小组,协调多部门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应当积极配合、协助我教研室,开展《经济学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活动。

5.3 教务处为《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落实《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计划、联系建设学院《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基地,制定《经济学基础》课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下达《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指标,检查、督导、协调《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

5.4 教研室为《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单位。负责《经济学基础》课教学计划中有关实践教学内容的修订落实,组织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制定实践教学的学期开课计划,检查、指导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审核实践教学的经费使用,总结评比实践教学的效果等。

5.5 《经济学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为实践教学的直接责任人。负责制定所任课程实践教学的授课计划,依据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准备详细的实践教学方案,具体组织实施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评定学生的实践学习成绩,提交实践教学的总结报告等。

6《经济学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条件保障

目前,《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制约了《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例如:受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强调理论忽略实践。

6.1 学校要建立健全实施《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有效保障机制。要按照学院教改的有关要求,确保《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建设经费落实到位。所需经费应单独列入学院课改专项经费的年度预算,以保证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工作的必要开支和正常进行。

6.2 重视《经济学基础》课的实践。把《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同学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按照专业实训课的标准,按学时、生数划拨实践教学经费,核定教师工作量和发放课时津贴。

6.3 加强《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场所建设。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建设一批《经济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以保证课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篇4

关键词: 景观设计初步课程 非艺术类高职景观设计专业 课程研讨

一、我校高职高专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国已有12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高等学校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连续几年的扩招,导致了新生文化素质有所降低。我院招收的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虽然是归口在艺术设计的一级目录下,但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前基本上没有经过专门的美术基础训练,缺少必要的美术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设计概念。

二、专业教学目标对景观设计初步课程的要求

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使景观设计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工作者,要想设计作品具有很高的品位,就必须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景观设计者所必备的能力。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是打好坚实基础的重要环节。

(一)景观设计的职业定位

景观设计的概念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休,但针对高职高专的教育,其职业定位上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观点:

其一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博士的观点――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室外环境创造等方面工作的专业设计人员,其终身目标是将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其二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滨谊的观点――运用景观策划、规划、建设、施工、养护管理等专业知识技能,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风景景观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居环境,组织安排良好的游憩休闲活动。

(二)景观设计初步教学的课程要求

高职高专景观、园林专业培养的目标是既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又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的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和视觉的审美。手绘技法训练的好处还在于人脑的协调配合,即存在于大脑中的创意思维,虽然有逻辑思维因素在里面,但更主要的是一种形象思维,而这种形象思维的结果需要得到视觉形式的表述和肯定。因此,脑子里面所想的要能够正确地表达出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形象思维的过程。一个有创意的设计,其灵感的火花是在“想”和“画”的反复肯定和否定中碰撞出来的,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技能训练是训练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其设计思维和启发创新能力的方式。

三、景观设计初步教学的创新思路

如果说素描能让学生了解掌握艺术造型的基本规律,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造型技能,那么景观设计初步教学就能培养学生视觉艺术活动的表现能力和审美修养。这种技艺和能力的训练有着广泛性的意义,但对于特殊的对象――美术学科起点为零的学生来说,景观设计学科基本技能的训练、创新意识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就不能按惯常的方式、程序和要求进行,需要有一套适合这一群体的新的教学方法。

“贴近教学对象和学习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是教好景观设计初步课的前提;武商职院提出的“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教学理念,就是对本门课程教学思路的指导。因此,景观设计初步的课题内容必须围绕景观设计的造型元素和形式语言展开,要将景观设计的实质传递给学生,将造型的实质技能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关注技能的文化显现并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去探索艺术真谛。

四、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创新教学的实施

(一)教学内容的理性选择

因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等各方面的原因,我校景观设计初步教学从03年至今经历了3次大的调整。除了基本的识图、制图、初步设计等能力训练外,04级学生的课程教学环节逐步添加了艺术设计教学中“构成”的教学环节,05级学生的教学环节加大了三大构成、模型制作的课时比例,06级学生的教学环节加入了测绘的教学内容,此后的07级、08级的教学环节主要是针对教学环节细化和深化的调整。目前经过几届学生习作成果的纵向比较,发现学生的知识接受和作业表达能力均有所提高,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知识系统有一定的连贯性。

(二)教学方法的全新尝试

在设计初步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味地讲,或者是一味地做示范,而是教师、教练、陪练和学习伙伴等多种形式的结合,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给予学生不同的引导,从讲解示范修改建议讨论等不同的形式教学中,给学生一个与传统教学相比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近3年几个年级的学生课后反馈来看,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我校本专业的学生初步课程的学习。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过程给予学生不同的启示,在技能上锻炼学生的基本功,在思想上让学生有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顺序的合理设计

社会上的各种影响以及各种教育方式并存,使得学生更加地向往“快餐式”的教育,为避免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调整了课程的教学顺序。如我校06级以后的教学活动都是在上课伊始就先让学生对专业、对学校等有一定的了解,并进行积极的讨论,由讨论内容得出学生学习这个专业必须掌握哪些技能,然后根据这些技能介绍学院的课程体系,以及本门课程必须完成的教学计划。教学顺序的调整,对学生的学习有相对积极的引导,能打消学生急于求成的焦躁心理。

五、对于本课程的其它说明

由于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存在不足,比如教学内容的组织、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还不够紧密,以及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还不充分等。但是在教学环节中我们能够不断地进行教学讨论,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讲授、训练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是景观设计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和专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关如何进行教学的讨论还会继续,但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逐年提高,这对教学的主体和主导来说都是值得欣慰的。

参考文献:

[1]孟庆英.非艺术类高职高专素描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濮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5月.

篇5

一、小城镇发展滞后的原因

1、资金问题。

资金是发展的根本,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以2014年为例,湖南小城镇用于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民间引进资金方面,由于很多地方的小城镇人口过少,又缺少自身的发展特色,经济实力不强等原因,导致很大一部分开发商不愿进行投资建设。因此,解决资金来源是首要问题。

2、管理问题。

根据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镇政府作为地方管理权威机构,责任重大。既要传达上一级指示,又要根据指示承担起建设小城镇的任务。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镇政府由于受到诸多部门利益的冲突,而使行政权利受到制约,不能及时、有效地作出正确决断,或多或少阻碍了当地城镇的发展。

3、特色问题。

湖南一些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没看清自身的发展状况,盲目追求大城市“小而全”的发展模式,致使产业结构发展很不合理,小城自身所拥的一些地域特色,像自然、人文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虽然使用了大量资金建设新城区,但小城镇之间的互补性、协调性很差,很难形成有效的空间和职能结构。

二、经济视角下的小城镇建设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

湖南的许多大中城市都具有发展水平高、人口密集、产业集中等特点,但由于大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导致许多城市工业化进行调整后,面临许多新问题。这时就需要人们转变“大带小”观念,因为小城镇虽然小,但在能缓解大城市的压力。随着湖南省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生活得到了巨大改善。但农村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难题,如农产品缺乏销售平台、剩余劳动力等。这些问题需要城乡一体化来解决,在大范围内进行资源有效调控,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2、科学规划。

小城镇在建设与发展之前离不开合理规划,只有先规划好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先规划,后建设这一原则很重要,也符合经济学原理。小城镇在规划的过程当中,经济学视角下的湖南小城镇建设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顾裕文摘要关键词小城镇发展是湖南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湖南众多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遇到了诸多难题,比如:规划不合理、设施水平不高、缺乏当地特色、体制落后等这些问题。针对这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其原因后,本文在此提出一系列科学发展观念,使湖南小城镇建设充分融入到现代化的建设格局中。经济学;湖南小城镇;建设要注意与现代大都市进行接轨,要以扩大农村市场经济、转变农村产业结构来作为建设的核心,然后再充分考虑城镇的生态环境、工业结构、人口规模等,最后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当地小城的自我发展特色,要努力做到“一地一特色”、“一地一规模”这一要求。

3、完善市场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土地而进入到了城镇,对于空下的土地该如何处理,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建立承包土地流转制度是关键。土地的使用权可以有偿还的进行转让,还可以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到市场,这样,有些不愿再经营的劳动者,可以把属于承包期内的土地使用权作为依托来与人合作,这样可以避免土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现象,还可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4、建立多元投资体制。

小城镇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依靠国家和集体出资来解决经济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城镇应积极扩宽投资渠道,努力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具体的筹资方式有:首先,利用国家政策来进行筹资。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当地政府有权收取城市维护费、增容费等税费,在收取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保质保量收足,将这些资金充分利用的小城镇的经济化建设当中,不得挪用公款;其次,可以制定一些便于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引进投资商,发展产业来拉动经济建设。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 创新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下面,笔者围绕矿用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谈一下自己做法与体会。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大型企业―平煤集团承办高职院校,《矿用电气设备》是我院全国示范院校重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三门优质核心课程之一,其定位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计思路

教学宗旨围绕“服务于工矿企业”。教学设计基于煤矿岗位用人多且基础应用的电修工作岗位。结合岗位标准要求,将学习分解为若干学习任务,由专职与现场兼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实施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三段式”教学,将课堂延伸到煤矿电修车间;借助现场实训设备等教学媒体,采用多种灵活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考核方式上,学生参与考核过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整个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工程实践、与人交往、团队协作等多方位能力。

二、课程总体设计

1.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矿用电气设备方面的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维修工艺与方法,把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并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2.学习任务开发

《矿用电气设备》课程在知识的选取与结构安排上,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依据课程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参照《岗位职业标准》和《煤矿安全规程》,确定知识点、技能点和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对同类知识点、技能点序化,开发出8个学习任务。(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与保养;(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故障查询与排除;(3)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的更换;(4)直流电动机的维护与保养;(5)直流电动机的故障及检修;(6)矿用隔爆磁力启动器的故障查询与排除;(7)矿用隔爆馈电开关的故障查询与排除;(8)煤电钻综合保护装置的故障查询与排除,

3.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围绕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主要从课程总学时、开课学期、学习目标、课程内容要求、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与评价、教学媒体与工具、学生已有基础、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参考文献等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三、教学实施设计

1.教学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内矿用电器综合实训室和电气设备装配车间。同时增设多种教学媒体,为“行动导向三段式”教学中的第一和第三阶段教学提供条件保障。

(2)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室与生产现场的工作条件、设备及工作环境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使实践联系实际,将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校内实训室的补充,缩小学生校内所学知识、所见设备与生产现场之间的差距,教学中的第二阶段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

(3)教师团队。聘请学院校外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承担第二阶段的现场教学任务,校内的专职教师承担第一、三阶段的校内教学任务,形成专兼结合“双师”结构课程教学团队。

(4)学生团队。将学生3~5人组成一个学生团队,学生以团队形式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团结协作,各有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教学实施

第一阶段:教师将学习任务下达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工作)任务要求和注意事项等相关信息,补充相关知识,采用启发引导、演示操作、团对协作、小组讨论、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课用到以前讲过知识或上次讲到问题时间长,采用提问方式;讲到设备结构到校内实训室观察或采用多媒体,讲到故障分析采用分组讨论,讲到检修进行演示,作业一般布置开放分析内容,教师对学生个人及团队,针对其出勤、提问、讨论、作业、学习态度等各方面情况进行考核及评价。并布置下现场工作任务。

第二阶段:学生团队带着工作任务及对企业实际岗位的质疑到校外实习基地,由兼职教师(师傅)讲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兼职教师(师傅)进行演示操作,使学生明确操作工艺流程,设备(系统)完好标准,设备(系统)检修质量标准等。学生分工协作,进行操作、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且通过拍照、抄录、向师傅求教等多种方式,学习企业文化,获取经验知识。兼职教师(师傅)根据学生团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团队之间进行互评。

第三阶段:学生团队将校内所学知识,与校外的实际工作岗位和所学实践技能、企业文化进行比较和疏理,并将在现场的见闻和收集的资料归纳整理,实现校内外所学理论实践知识的整合。学生团队通过自制的PPT文稿汇报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学生团队的工作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团队之间互评,提出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考核,学生与教师同时参与评价,并且实施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工作态度、行为能力和努力程度,采用过程考核,包括团队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和教师对团队评价;课程结束后,以答辩和实操等形式,对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结果考核。

五、教学效果

经过06、07、08三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欣喜的说:矿用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极大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内容、课堂灵活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使课堂内外都投入极大学习热情,现场教学使我们既学到理论又掌握技能,同时学到企业文化。实训基地企业领导与师傅感慨说:同学们学习积极性高,理论知识扎实,虚心好问,实践技能学的又快又好,这样学生企业愿留。

通过对矿用电气设备课程近三年的改革与探索,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课程项目化、课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变是促使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7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122-02

Econometrics Course Oriented Design and Practice of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FU Qiang, HUANG Wenwu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desig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taking the course of econometrics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flipped classroom,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ntroducing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to college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 flipped classroom; econometrics course; teaching design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推动了新一轮的教育变革与发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方式的兴起,有效地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追捧,由此引发了教育理念、手段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信息化环境下,知识的传播和获取将更为便捷,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利用网络开放资源进行自主、个性化学习,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探究者和建构者。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传统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授阶段和知识内化阶段颠倒安排,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自己掌控学习的时间和进度,并寻求和获得教师的个性化指导。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顺应了信息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2 翻转课堂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知识传递,然后通过课外作业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则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倒安排,它将知识传授过程由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借助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课件或利用网络资源等自主、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成为教师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讨论探究问题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地方。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教师由教学“主导者”和“控制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自主或协作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通过提供教学视频、课件、文本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答疑解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翻转课堂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动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的产物,被誉为预见未来的教育。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与传统教学有本质的不同。翻转课堂要想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由学习者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去完成,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次,由于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所以需要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来支持,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自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再次,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教学视频、课件的制作以及各种系统工具的操作和应用,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2]。

3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准备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将课程按知识块划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开发制作教学视频、课件、案例等模块化学习资源,简单的知识点一般准备课件或电子文本即可,重点或难点内容则有必要增加准备教师讲解的音视频,以便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准备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

课前学习设计 在教学资源准备就绪之后,开始进行课前学习设计。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设置学习活动,并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或网络开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完成课前的学习活动和要求。在这个阶段,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疑惑,要设计相应的单元知识测试和交流反馈方式,检验和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

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对课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的了解和反馈,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如集中讲授、答疑解惑、讨论探究、小组任务、实验实践、个性化辅导等,对课前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的交流探讨是翻转课堂取得成功的关键。

课后评价设计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反馈,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有效结合。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生的个人讲述汇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活动,师生一起对学习过程和收获进行交流和评价。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的难易程度、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个人表现、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平时的测验以及期末考试等情况。

4 计量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翻转课堂的教学理论,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进行翻转课堂可行性分析 学校具有Moodle网络学习平台,可在上面建设网络课程,用于课前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交流,Moodle平台教学功能完善,可跟踪学生的自学情况,方便教师跟踪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Camtasia Studio工具制作微课件,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教师制作微视频课件,设有助教协助教师日常维护网络课程;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校园实现无线局线网全覆盖,学生基本拥有笔记本、智能手机等联网终端设备;本次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准备教学资源,创建网络学习环境 在Moodle平台上建设计量经济学网络课程,课程资源包含电子课件、教案、微教学视频、推荐的专题学习文档和网站等类型的素材。将教学资源分为基础和扩展两个等级,为不同能力和需求的学生准备。其中,微教学视频的制作是教学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根据每节课的课堂目标,为学生精心准备1~3个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案例。利用Camtasia Studio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与后期制作,画面清晰且操作简单。制作完成后,将视频和其他电子资源上传到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中,供学生网上观看学习。

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 班级人数为48人,将学生分为八个小组,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协作学习和探究。每小组设有小组长,负责总结和反馈本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将教学资源给学生后,也将课前学习要求明确告知学生,并在学生自学完毕后设计适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利用Moodle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要求,学习教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和任务。学生通过自学或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并小组交流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由小组长将问题汇总后反馈给教师。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集中解答学生的疑惑或共同探究问题,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

1)合作探究: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或任务,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和学习伙伴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2)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指导是教师为各个小组解答疑惑的过程。每一个小组在自主协作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指导,为每个小组解答疑惑,实现因材施教[3]。

3)总结点拨。由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本次课程学习的收获及碰到的疑难点,之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将重点问题和知识集中讲解,对本教学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学习评价是课程的最后环节,教师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以及整体的角度,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整体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本门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学习过程中的个人表现、小组表现和成绩、个人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

篇8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 - 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 ,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 (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 (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 (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 ,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Www.]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 1 ]  何风华,李明辉。 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 , 2004, 25 (6) : 25~27

[ 2 ]  洪伟,吴承祯,陈辉,等。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 J ]. 高等农业教育, 2004, 6: 50~51.

[ 3 ]  崔相学。 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 J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4, 6 ( 2) : 67~68.

[ 4 ]  邓华玲,傅丽芳, 孟军,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J ]. 大学数学, 2004, 20 ( 1) : 34~37.

篇9

关键词: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科学性

Abstract: The people's love of water as if born to. With the city level, and people are design requirements for the city waterfront landscape become more and more natural, more stri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end of modern city landscape, and puts forward some points of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city river; landscape design; scientific

中图分类号: TU986

1 前言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城市的河道整治不仅是简单的行洪排涝,而是通过流域的综合治理与管理,充分地发挥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等功能,使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都得到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内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也十分重视河网水系的规划和河岸的整治与美化,例如:成都市府南河的整治集防洪、排水、交通、绿化、生态、文化于一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环保效益,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城市建设模式。笔者参照国内外有关城市河道生态整治的经验和方法,从景观设计的科学性方面对城市河道治理的进展作一概述。

2景观设计构成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是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对河道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做到提高城市水系防洪和供水标准与城市河道景观相结合,河道水工建筑物的改建与周边环境相结合,河道整治与保护沿河文物相结合,河道清淤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其设计的思路是,城市河、湖的治理要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尽量使城市河道景观接近自然景观[1]。

2.1河道平面设计

在设计城市河道平面时,一般认为拓宽断面、裁弯取直、两岸修筑高堤就能解决防洪问题,但事实上,从流域范围看,对防洪补益不大,相反却大大损害了河道景观的美学价值。对于河道的平面布局,应该综合考虑,形成有机系统,从而实现多目标的统一。在解除河道瓶颈的基础上,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使河道断面收放有致,不必强求平行等宽;尽可能多安排一些蓄水湖池,这种“袋囊状”的结构不仅有益于防洪,且对景观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大意义;使城市水系形成网络,有益于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框架[2]。

2.2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设计的新思路,就是要把河道水系作为一个系统看待,一是全面考虑河道的防洪排水及生态景观的功能,不断优化断面设计,以合理的投入形成良性的生态河道体系。二是综合考虑水系流域

范围内的河、湖、洼、淀,绿地、岸坡、堤路等系统,构筑一个全面的防洪、滞洪和行洪的生态系统,由河道承担防洪任务,为水系流域全面承担防洪任务。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水道及能应对不同水位、水景的河床,这一点对于北方的河道景观尤为重要。河道横断面既要满足防洪、防冻、防渗、供水的要求,也要兼顾通航的要求。

1) 矩形断面。平原河网水位一般变幅不大,可采用矩形断面。设计河道断面时,正常水位以下可采用矩形干砌石断面,正常水位以上采用毛石堆砌成斜坡,以增加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削减航行波等对河道的冲刷,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若河岸绿化带充足,可采用缓于1∶4的边坡,以确保人类活动的安全。矩形断面一般适用于城镇乡村人居密集地周边的河道。对于水流湍急处的河道,为保证河道断面的抗冲刷能力,可在河道两侧设置重力式干砌块石挡墙。

2) 梯形断面。梯形断面相对占地面积较少,是人口密集的城镇河道中常采用的断面形式。规则的梯形断面结构简单实用,有助于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有利于污水的排放。梯形断面河道常采用浆砌块石护坡,既可增强景观效果,又可保护水生态环境。护坡上设置亲水平台,平台上布置草坪,间以树木、灌木、花草种植,创造层次感,提高美感。梯形断面在绿化河岸与设置道路时,若能合理布置,可充分体现河道安全、休闲和亲水的功能,营造人水和谐的人居环境。上海新江湾城的生态河道断面主要采用了梯形断面[3],并在河岸设置了亲水平台和步道,实现了河道防洪排涝与生态景观的和谐统一。复式断面。复式断面占地面积较大,适用于河滩开阔的山溪性河道。枯水期时,河道流量小,河水在主河槽中流过,洪水期时,河道流量大,此时允许洪水漫滩。因为复式断面的过水断面面积大,洪水水位低,故一般不需修建高大的防洪堤。由于复式断面能够常年保证河道对应不同的水位、水景,故被广泛应用。北京市昆玉段、长河的横断面设计采用的是双复式断面,此类断面在发生校核洪水时,能保证河道两岸人民的安全,不发生校核洪水时,能保证河道内有相当规模的绿化河坡。深圳市大沙河三期整治工程、济南市小清河的河道断面均采用了下部矩形、上部梯形、中间退台的复式断面形状,河道开敞,河道水面、河岸绿化、河岸景观浑为一体。

双层断面。双层断面通常适用于城镇区域内河,其上面一层为明河,控制20cm左右的较浅水位,水质较好,具有安全、休闲、观赏、亲水等功能,河内放养各种鱼类,河旁建造戏水池、喷水池、戏水凉亭等休闲配套设施;下面一层为暗河,具有防洪排涝功能,可以过流水质不良的流水。双层断面将排放污水和生态景观功能有效地结合起来,是一种较好的生态景观型河道断面。日本北海道旭川市内河道整治就采用了双层河道断面,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

2.3河道堤防设计

河道堤防是满足河道防洪功能的重要保证,在不降低城市防洪标准的同时,可将堤防分为2部分:内堤(小堤)和外堤(大堤) ,中间建设或恢复滩地。内堤可以是子槽上的女儿墙,为保护滩地而设,内堤的安全超高标准可适当降低,从而使滨河景观建设成为可能。外堤为保护城镇而设,其高度应根据设计或校核洪水水位来定,但坡度可以放缓。堤岸位置必须富于变化,2堤间不需要等距,材料也不需要划一,但材料要考究,做法要仔细。可以优先采用级堤,超级堤的堤宽一般不小于堤高的30倍,因而只可能发生漫溢,而不可能发生溃堤。

2.4滩地景观设计

采用复式断面后,河道中的滩地既可扩大行洪断面,又可为鸟类、两栖动物的生存提供生存空间,为人类的休闲、游憩提供条件。在河滩地种植草皮、树木等植被,既可以使河滩免水流冲刷,又可以美化河道,另一方面,将休闲地、绿地设置于河滩地上,还可增强休闲时的亲水性,扩大视觉空间;因此,在河滩地,防洪、生态、景观三者可以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满足3~5年一遇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滩地高程,以加大行洪断面,增强亲水性。滩地布置应以平地或缓坡为主,便于游人散步、放风筝等游憩活动。在滩地宽度足够时,可以设置露天球场等活动场所。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河滩地应设计成草坪、草地等开敞空间,适当布置树丛和灌木,可以根据需要布置一些亲水的平台和台阶,不宜布置假山、雕塑、亭台等阻水的园林建筑。国内外多个河道的滩地建设成为休闲平台、社区舞厅、健身场、停车场等不同场地,均达到了景观与使用的有机结合。

2.5滨水设施建设

人性化的设施是滨水区景观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设施的选择应注重地方文脉的延续、场所精神的提炼与延展,独具地方特色的符号往往赋予景观更多的内涵。另外,人类渴望与水亲近的感情,也要求滨水风光带上建设更多的亲水设施,以满足人们赏水、嬉水的双重需要。滨水景观设施包括水上舞台、卵石步道、临水长廊、嬉水乐园、灯光喷泉、亲水台阶等。为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品质的高层次心理需求,近些年,国内外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滨水设施的建设。澳大利亚荷伯特市政府,大力改进了滨水区的城市空间品质以及建设了必要的公用设施,其中包括庭院公园、停车场、交通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通过这些空间环境载体来容纳本地区的社会文化商业活动和继承城市文脉。

我国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武南河建造了流线型的木挑台,形成富有韵律感的休闲平台,在滨河绿带内布置花坛、座凳和景观矮墙、情景雕塑等景观小品,还建有各类休息设施和各类卫生设施及景观灯具等,如儿童活动设施、老年活动设施以及其他健身设施、垃圾箱、景观灯具,形成了秀美宜人的滨河风光

3结语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小型河道不仅在行洪、排涝水土保持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景观和生态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河道治理中,要充分认识当前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河道过水要求以及城市功能要求进行断面设计,对河道护坡进行生态治理,重视河道内生物多样性,对河道内水质进行相应的净化,实现河道治理的生态化,为恢复河道生态环境创造条件。

4参考文献

[1] [日]河川治理中心. 护岸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孙大勇,黄时锋. 浅谈生态景观型河道横断面形式. 水利科技,2005(1) :31233

篇10

一、学习型社会的特征

1.终身性。学习型社会的首要目标就是构建人们的终身学习环境。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学习只是一个阶段性过程,主要历经小学、初高中、大学及进一步深造。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蕴含了无数先人的思想结晶和探究成果,需要人们穷尽一生甚至代代相传地去发掘、传承和发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思想和创新也是没有边界的。因此,学习不是人生某个阶段性的任务,而需要贯穿于人们的整个生活历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进,来完善自身,提升自我价值。

2.全面性。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另一目标就是提高人们的综合素养,维护社会快速稳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向专业化技术发展,而高校专业化课程体系培养的人才只掌握了单独的技能或者片面的理论知识。但是,社会经济逐渐走向全球一体化建设,许多行业标准也实现国际统一化,服务要求标准在各行各业中愈发显著,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水平、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协调管理能力以及道德素养等。

3.开放性。学习型社会采用的是开放式的学习形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时间上不再局限于学校阶段,它将贯穿于人的一生,实现终身教育,包括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每一个阶段;第二,空间上不再局限于学校,人们可以在家里、在公司、在图书馆、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学习;第三,知识上不再局限于相关资历,无论是在职的学生,或者没有接受文化教育的商人,还是中途辍学的少年,都能继续学习;第四,方式上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人们可以利用书本、手机、电脑、报刊等各种介质、各种渠道进行学习,可以独自潜修,也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的方式与别人互动交流。

二、社区成人教育的作用

1.构建全面教育体系。全面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使得公民的知识水平结构不平衡,基本上70年代前的公民没有接受高等教育,而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大力地推进教育建设,但是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要求,使得这部分人群所接受的知识体系不够全面,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的综合人才要求。所以,加强社区成人教育能构建全面教育体系,让没有接受高等教育和知识结构不全面的公民能进一步地学习,与时俱进,共同进步,健全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养,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发展。

2.加强成人全面发展。由于社会经济的膨胀发展,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在周边环境影响下有所扭曲,太过追名逐利,利欲熏心,从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而通过成人教育可以培养成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维护社会稳定;其次,社区成人教育提高成人知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自我价值;最后,社区成人教育注重提高成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提升成人综合能力。

3.促进社会发展。首先,社区成人教育能够提高成人利用相关知识和手段维护自身利益,从而减少了社会矛盾冲突;其次,社区成人教育能加快脑力劳动向智力劳动的转变,促进社会现代化、智能化的发展进程;还有,社区成人教育能提升成人的道德素养,丰富成人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最后,社区成人教育提高成人的创新能力,能有效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三、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构建社区成人教育的实现方式

第一,加强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宣传,让成人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环境中;第二,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举办社区阅读活动、交谈会、文艺鉴赏活动等,激发成人的学习兴趣;第三,健全成人教育机构体系,将成人学校、社区成人教育培训中心、普通高校、教育机构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成人全面教育;第四,构建完善的社区成人教育网络平台,创立社区公众微信、QQ群、社区官方微博等,加强社区成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传播正能量以及开展线上教育;第五,充分挖掘成人教育资源,将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无形资源整合在一起,合理高效地配置和利用,提高成人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建设。

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构建社区成人教育,不仅能丰富文化知识底蕴,还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综合素养,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社区成人教育,注重德才兼备,加强道德素养和思维创新能力的提升,让成人得到全面发展,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开拓进取。

【参考文献】

[1]陈文沛.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社区成人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