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方文化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方文化的概念

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地方文献组织管理

Abstract:Theplaceliterature''''sorganizationmanagedandestablishestheplaceliteraturedatabasethesignificancetocarryontheelaborationtothenetworkenvironment,hasanalyzedthedatapoolandconstructsthestorehousethecondition,constructedthestorehousetheway,proposedestablishedtheplaceliteraturedatabasethetypeandimprovesthequalitytheponder.

keyword:Thenetworkenvironmentplaceliteratureorganizationmanages

前言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化时代,地方文献信息因独具的地方特色,需求越来越大,图书馆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开发、提炼地方文献中的精华,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即通过计算机实现对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标引著录和检索输出的自动化检索,才能更大地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满足读者的需求,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文化发展,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享。

一、地方文献的概念

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非常多,仅在国内就多达几十种,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著名图书馆学专家杜定友先生的"地方文献是指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片、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摸等"。

狭义地方文献概念具有代表性的是:"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软文化,均属地方文献。"(中山大学骆伟),通常国内地方文献工作遵守这一概念。

二、建立地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意义

地方文献素有"一地之百科"的美誉。它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以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反映,通常这个地区的发展是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支持。因此建立具有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具体如下:

(1)地方文献可在不同时期为政府部门和各级领导制订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方针、政策、规划和措施方面提供及时、快捷、详细、可靠的咨询服务;

(2)地方文献记载着当地的杰出人物、历史事件、风情民俗等,可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建设发展服务,比如弘扬地方文化、激发当地人民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篇2

【关键词】地方文脉;旅游开发;关天经济区

一、基于地方文脉视角下的旅游开发机理

地方文脉是物化了的地方精神,是地方文化精神在地方物化形体上的反映。地方文脉是山川灵气、地理背景、自然环境与人文心理交相感应的文化积淀。文脉理念引入旅游学界后,旅游研究者们结合旅游实践对其进行了阐释。目前,国内外旅游研究专家对“地方性”、“文化景观”、“文化根脉”、“地方文脉”等相关概念的认识逐步加深。Ritchie&Zins(1979)提出地域文化性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Lew(1989)认为人类具有“大地迷恋”(topopilia)和地方感(sense of place),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可以促使旅游者与吸引物之间的感情联系。国内有关地方文脉的研究中,陈传康(1996)将其定义为“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李华等(2000)、王铮等(2004)、于希贤(2006)以及兰海等(2010)基于地方文脉的视角,分析了地方文脉的概念及在旅游开发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于地方文脉视角下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开发背景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关天经济区)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把经济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关天经济区所在的关中和陇右(甘肃东部),历史上合称关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从行政区划演变上看,先秦九州划分中的雍州、秦汉时的秦地、唐代的关陇、宋代的秦凤路、元明两代的陕西省,虽然辖区范围时有变化,但大致不出今天所说关陇的范围;而古代文献记载也为关陇作为文化板块的完整性提供了依据;从地理位置上看,关天经济区的主要城市同属秦岭山脉,同属渭水水系,山水相连,地域相通,自然环境、气候物产等方面基本一样;从历史文化上看,关陇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关天经济区主要城市的文化一脉相承,语言、民俗等极为相近,有着很强的文化认同感。可见,关陇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区域文化生态具有许多相似性。目前对于关天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认识,还仅限于关天经济区设立与建设背景下的西安、宝鸡、渭南、天水等各地旅游业发展分析上,认识上不够全面和深刻。在关天经济区旅游业发展中,必须准确把握地方文化精神、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不得破坏当地旅游的“个性化”以及区域文脉内在联系性。因此,要实现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这一远景目标,建立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必须引入地方文脉的概念并深入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关天经济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集聚优势。

三、基于地方文脉视角下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开发构想

关天经济区在历史上具有文化的同缘性和相近性。基于该地地方文脉的基本情况,关天经济区文化旅游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关天经济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找到并突出地方文脉,以地方文脉为主线,使自然形态与历史文脉聚合产生一种逻辑性很强的内聚力,最终将激发调动地区的经济活力和社会发展活力。基于关天经济区地方文脉的基本情况,关天经济区旅游开发中,应注重考察关中—天水所在的秦陇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发展中华文明发源与原始氏族文化的联结文化旅游;重构关陇地域文化的群体接洽关系,理清周秦汉唐文化的渊源和脉络,接洽周秦汉唐文化遗存游;链接关天经济区古代陆上丝织品之路的起航点和重镇,重提关陇地区古丝路文化旅游;群体考察关天经济区区域宗教文化,打造秦陇地区宗教文化的圣地旅游;结合四川魏蜀吴文化,整体考察甘肃魏蜀吴古战场文化、陕西魏蜀吴古遗迹文化,开展魏蜀吴古战场遗迹与文化游;深入挖掘独具魅力的秦岭渭水现象化风貌和风情,开展秦岭渭水地域文化特色游。

关天经济区地方文脉是关陇文化气质、文化特征、特有的民风民俗,以及与此相应的秦岭渭水人居环境和地理风貌的综合体。只有提升文脉与主题化战略、综合开发与多样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关天经济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将关天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基地”以及“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这也是关天经济区旅游业深层次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6)

篇3

关键词: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刍议

21世纪,特色化成为各行各业决定未来命运的关键所在,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图书馆同样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强化自己的优势,凸现自己的品牌,树立自己的形象,因而特色化信息资源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在此过程中,地方文献作为特色化信息资源中最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组成要素之一,对其开发与利用也顺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支持,一切与其相关的工作及服务就只能以空话的形式存在。为此,笔者以富源县图书馆在此方面的实际情况为例,就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作了几点刍议,希望能对广大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1. 地方文献的概念及特征

谈到对地方文献的收集,首先还是让我们先对地方文献的概念、特征作一个初步了解。

1.1 地方文献的概念

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说法不一。直到1998年5月,在韶山举行的全国首次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才基本上取得了共识,即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史料等;“狭义”的地方文献指地方史料。对此,笔者更加支持“广义”的理解。

1.2 地方文献的特征

地方文献的特征有本质和非本质之分,前者包括区域性和资料性,后者包括时代性和多样性。

1.2.1 区域性。区域性是指地方文献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本地特色。区域性是地方文献的最根本特征。

1.2.2 资料性。资料性是指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资料:自然地理资料,生产与经济资料,历史与政治资料,文化艺术资料。资料性体现了地方文献的价值之所在。

1.2.3 时代性。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历史的产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2.4 多样性。地方文献从内容到形式,从体例安排到语言文字,都没有一个确定不变的模式。由于地方文献记载内容的广泛性,也就决定了其形式的多样性。

2. 地方文献的作用

作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的地方文献,它具有“存史、资政、科研、教化”的作用。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不仅为将来保存地方史料,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与资源建设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

2.1 保存与积累史料。由于地文献在时间与空间上反映了地方的真实状况,因而通过对地方文献的系统收集、整理便可保存一份完整的地方史料,它既是当地的宝贵史料,也是国家文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史为鉴,是编写研究地方史的基础又可弥补国史之不足。

2.2 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和依据。“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要搞好地方建设,领导决策离不开国情、地情。地方文献中的史志就具有这种“资政”作用。史志蕴藏着大量的信息,记述着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规律,供决策参考或直接作为依据使用,帮助当地决策者立足于长远,着眼于全局,从而进行科学决策。

2.3 为科研提供系统资料。收集地方文献,其目的就是要“藏以致用”。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汇聚了各方面情况的知识宝库和信息源,亦是该地区发展轨迹的客观缩影与文化底蕴的智慧结晶。它为科学研究,发掘地方经济优势,发展旅游业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资料。

2.4 为普及爱国主义及乡土教育提供资料。地方文献中记载着该地区富饶的资源、灿烂的文化、杰出的人物、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对青少年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继承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3. 地方文献的收集途径及原则

3.1 收集途径。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传统途径主要有:订购、征集、复印、手抄、拍摄、交换、呈缴、相赠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方式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手段,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的途径又增加了网络下载、数据库光盘、录音资料、传真、电话、短信、QQ、Email、微信等等。

3.2 收集原则。确定收集原则是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关键的一步。屈大均整理地方文献时提出了基本原则:“广东者,吾之乡也。不能述吾之乡,不可述天下。文在于吾乡,斯在于天下矣。惟能述而后能有文,文之存亡在述者之明,而不徒在作者之圣。……以文而存其人,不以人而存其文” ,以文存人,只要文献确有价值,就应得到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当然,除了以文存人外,我们还必须坚持时间上古今兼顾,内容上“普”“专”结合,载体形式上多元并重的原则。

4. 富源县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现状

4.1 富源县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情况

地方文献的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及地理,旁及社会、人文领域等各个方面。载体形式多样,全面收集、系统保存地方文献不是县级公共图书馆所能独力承担的。近年来,在富源县委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本地形成了图书馆收集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的图书资料、文物管理所收集实物资料、档案馆收集档案资料的收藏格局,为本馆工作定位、明确工作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富源县图书馆资料室目前已收集有地方性图书400多种,2000余册,地方性报刊约30余种,1100余期。

4.2 存在困难和不足

尽管富源县图书馆在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上取得到了较好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工作经费短缺;三是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等等。

5. 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应采用的几项措施

5.1 加强组织,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地方文献收集机构(如富源县图书馆于建馆之初就成立的以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为主要工作的资料室),成立专项工作组,以馆长为组长,业务素质高、公关能力强者做骨干。各骨干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进行收集、调研、采访工作,对断续、残缺、流失的材料给予填补。

5.2 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公关理念。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作为创新体系的一股重要的支撑力量,地方文献工作者一是要增强创新意识,克服等书上门和期望收藏者无偿捐赠的消极做法,变被动为主动;二是改进工作方式,征购结合,注意捕捉信息,舍得花精力和经费,对零散、过时的文献资料,尤其是对珍贵资料,登门访求方可获得;三是要树立公关理念,和有关的单位及个人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关系,通过感情投资,抛砖引玉。

5.3 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收集渠道。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短信、宣传栏、宣传册子及举办活动等诸多方式对地方文献收集工作进行有效宣传。这不仅为弘扬地方文化开辟新阵地,提高了图书馆和地方文献的知名度,也为地方文献收集注入了新活力,拓展了收集渠道,充分发掘了社会力量,让本地域的群众明确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意义,随时向文献工作者线索,将散落在社会上零碎的地方文献收集起来。

5.4 争取政府支持,开展多元合作。地方文献工作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大家的积极配合。只有取得政府的支持,开展同其他职能部门(如政协、史志办、地方出版审批部门等)的多元合作,加强联系,此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5.5 提高入门门槛,强化学习培训。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具有鲜明的学术性与专业性,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其优劣,因此要提高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入门门槛,在补充工作人员问题上,馆领导要严把素质关,坚决把素质低下的人拒之门外,引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在鼓励工作人员自学并为他们创造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可以聘请专业老师上门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总之,要使地方文献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体现其应有价值,成为图书馆在竞争中的制胜点,地方文献工作者必须在对地方文献收集的过程中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工作中要讲方法,求创新,重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莉萍.特色数据库本体构建研究——以“嘉兴地方文献”数据库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2):94-96

篇4

【关键词】文化信息网;资源共享

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是人们学习工作和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图书馆作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工作模式与服务项目正在由传统意义的借还服务向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转变,特别是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为人们了解文化、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建设地方文化信息网是通过互联网、卫星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将数字化信息资源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这已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点。

1. 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达到对外宣传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好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1.2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各省级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会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本地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通过搭建网络文化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2.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目标定位和信息资源内容

2.1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政府网。

作为政府网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网站,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本土文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也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信息,而应将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人到网站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本土文化网站,最终把这个网站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为资源共享打好资源基础。

2.2地方文化信息网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随着文化信息网站的逐步建设,各地都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公共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网在资源建设定位方面,应该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地方民俗资源、旅游文化、舞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加工,这样各地方文化信息网才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样的文化信息网才能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

2.2.1开发地方民俗资源现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亮点,成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声像化采集与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宣传有着潜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学科资源建设、民族的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内容丰富多彩,诸如民族的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姓名、称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与继承习俗等等。所以数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录音、摄像、扫描、拍照等。

2.2.2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献,发挥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们认识各地区的重要工具。其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它记载着本地区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如本地秀丽风光、历史上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等。图书馆可根据旅游经济的需要开发馆藏资源,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献,建设旅游特色数据库。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地。

在网页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片、音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2.3本地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本地舞台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民歌、戏剧、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群众文化艺术,是本地区的特色艺术。比如山西的道情、罗罗腔、碗碗腔;福建的闽戏、高甲戏、莆仙戏、歌仔红戏;湖南的花鼓戏、荆河戏、辰河戏等等。这些地方戏曲只有依照地域划分,进行本地化的数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体的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对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得以长期流传。

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可采用摄像、图片采集、原声传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其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公约》从概念框架上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颂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川并进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促进、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较抽象化,其内容与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台艺术三方面有关联也存在一些重复,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和标引。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也可采用摄像、图片、扫描等方式。

2.3地方文化信息网的栏目设置。

根据对现有的16个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网在栏目划分方面要以表现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基准,栏目设置要根据本地资源类别进行分类。以我馆负责建设的三晋文化信息网为例,共分十二个栏目,分别是:三晋纵横、文化艺术、旅游观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览、地方民俗、山西特产、魅力山西、晋商文化、锦绣太原、古籍珍品、三晋文苑。基本上全部都以本地资源进行加工建设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网是以服务宣传为目的的,所以加设了一些服务公众的栏目。

3. 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要坚持实际性和特色化的原则,为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资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而坚持世纪性和特色化建设原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在进行文化信息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设备和网络环境配置计划,引进优秀的软件平台;要遵循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优先的原则,先易后难,从小到大,要有步骤、宏观有序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各地要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分散建设,同时突出各资源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专有特色,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积极关注基层文化生活,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1)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已经可以跨越时空瞬间完成。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人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2)新世纪的图书馆将是一个高度网络化、共享化,对全社会信息资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崭新体系。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3.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有力的统一与规范。

我国的网络化建设一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缺乏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得信息网建设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在同一区域内各个专用网络系统间互不相通,相互独立的局面。在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上,资源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严重,浏览一下各个网站的资源目录就会发现,大多数站点都存在着设置的信息栏目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内容大同小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化信息网建设重点在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建设,如果没有统一与规范,在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会产生障碍,不利于资源共享。重视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调整,优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是网络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3.3.1形式的统一通过对各地的文化信息网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网的形式出现;二是文化信息网,以地方文化信息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网的职能;三是数字文化网,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主打。如果将这三种形式的网站加以规划整合,规范成统一的形式,可能更趋于合理化。

3.3.2数据格式的统一文化信息网的数据格式多以视频数据、图片数据为主。不同的平台使用不同的格式,给数据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网提供唯一的元数据接口,相信用起来可能更方便一些。

3.3.3后台数据尽可能用大型通用型数据库如SQL,ORCLE等。

篇5

摘 要:地方文献因其地域独特性、珍稀性,应该成为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探讨地方文献的概念、地方文献建设的意义,分当前地方文献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地方文献建设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文献 地方高校图书馆 文献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143-02

1 地方文献的概念

关于地方文献的定义,国内外的解释多达数十种,为了直指核心问题,该文不再一一赘述。概括来说,国内有广义、狭义两张看法。广义的地方文献将有关该地方的一切资料全部囊括进去,至少有地方出版物、地方人物与著述、地方史料三大部分。主要依据作者、出版社是否在某一地方来判断文献属性,只要是当地人士的著述、地方出版物,不管内容是否涉及当地文化内容,都将它归入地方文献。狭义的地方文献是以出版物的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点作为划分文献的标准,仅将内容涉及该地区文化的文献归入此类。该文认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秉持广义原则,因为当前地方文化、文献积累普遍薄弱,再“狭义”下去就没有了。要尽可能广泛、全面收集、整理各种文献,展现丰富的地方文化面貌,才便于地方高校教学与科研。

2 地方文献建设的重要意义

地方文献的内容丰硕宽广,一端指向悠远的历史积淀,一端指向形形的当下文化生活痕迹,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水力、风土人情、历史文物等,举凡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在某一个地方有不同的呈现,具有现实的学术意义和很高的史料价值。收藏地方文献对地方高校来说最直接的意义就是为教学、科研提供素材资料,所形成的馆藏特色也为学校的图书馆增添价值。地方高校的教育无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文献资料的意义也就得到延伸。一个具有科学发展观的地方政府,在制定各项经济决策、发展规划时都要审视当地的过去与当下实际,从民情、地情、社会条件、资源条件各方面做出综合判断,这时地方文献就为经济建设发挥出参考作用。与此同时,当地乡土文化也就有了传承、发展的契机。

3 地方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现状

地方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最主要的问题是认识偏差和经费不足。许多领导对地方文献没概念,对其重要意义当然缺乏必要的认知。现在社会崇尚“高大上”,皇皇巨著作为镇馆之宝,零散、局部的地方文献就难免边缘化。有的教学、科研人员也较少把眼光转向身边的文化和学术问题,导致教学、科研对地方文献的忽视。从体制来说,地方公共图书馆都有“呈缴本”制度支撑提供稳定的文献源,而地方高校馆的角色位置使之缺乏“呈缴本”待遇,也不容易得到政府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其他文献相比,地方文献来源非常复杂。简单来说,它有不同的载体、版本,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它有不同的出版、生产、发行单位;有不同的保存单位和个人。各种材料购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况且许多内部档案、内部资料仅靠市场渠道购买是很难收集的。当然,图书馆缺乏管理地方文献的高素质专门人员,没有具体的工作条例和标准,诸如此类都是问题。

4 地方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对策

做任何事情都目标很重要,地方文献馆藏建设也如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调查其对文献信息的实际需求,根据需要确定收藏目的、范围和重点。可以先收藏校外作者和校内教师赠书以及赠书签名本,当地历史名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图书占有一定比例,师生的各种作品、毕业论文等学校内部资料来源则相对稳定。在收藏地方文献时最好遵循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的原则。地方文献的内容十分广泛,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收藏,只能根据该校专业设置、专业方向、研究任务来确定收藏对象和重点,突出地方文献服务科研、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应涉及地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是较少的类目,越要投以较大的精力。地方志等文献记载的地方知识往往具有连续性,通常一段时间后要进行重修或补充,使某个地方的某个事件或某个现象有连续、完整的历史记载。还有一些地方文献具有出版时问的连续性,比如:各种统计年鉴、地方年鉴就是依年度连续出版的。除了保证大部头丛书、多卷册文献和连续出版物的配套、完整,还要注意同一主题的文献在内容上的连续性,例如:不同历史时期编修出版的同一主题的名录、方志、浏览指南等。文献内容涵盖面和内容连续性是衡量地方文献藏书体系质量高低的重要原则,长时间持续积累才能见效。因此,图书馆领导应提示采访人员注意持之以恒地积累文献,并尽量保持采访人员稳定,以免造成藏书系统残缺零散,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进入信息时代,应该重视网络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这是与以往不同之处。从整个图书馆入藏文献来看地方文献只占一小部分,但其文献源分布散、文献出版方式灵活、文献增长速度快、文献时效性强,走传统的图书馆统一大规模征集、编目、入藏的业务流程就难以发挥其功用。在众多采购图书渠道中网上购书比较快捷,不妨从孔夫子旧书网、当当网、中图网等国内知名网站搜寻一些公开出版发行的地方文献。这方面有成功例子,玉溪师范学院就通过网上订购,补充了关于杨升庵、担当和尚的早年出版图书。再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地方文献载体形式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数字化、网络化地方文献资源日益增多,图书馆工作人员检索地方政府网站、地方信息门户、地方网络报刊、地方研究机构或学术团体创建的专业性网站都可以获得大量文献。如果技术人员把收集到的网络地方文献集中起来,日积月累建立地方文献网络资源数据库,建立网上地方文献信息导航等完善的检索功能,那么杂乱无序、稳定性差的网络资源就转化为有序化的、稳定的、利于检索利用的馆藏信息资源了。

由于地方文献收藏分散,加之所藏数量、种类、特色、版本等各有不同,传统借阅方式下读者必须在各馆之间奔波、翻阅文献、摘抄卡片,可谓费时费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了技术保障。要使地方文化研究资料征集和收藏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就必须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高校本来就有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地方文献信息加工的初级阶段就进行数字化,有利于文献信息存贮、传输和使用,而且还可利用网络进行深度开发。可先对地方文献馆藏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建立完整而规范的文献数据库,提高信息加工深度和综合处理水平。在此基础上,依据各地文化特点建立专题地方特色数据库,这往往可以成为工作的亮点。例如:玉溪师范学院可将花腰傣、抚仙湖化石等相关论文、文献收集、整理,相对集中和分类编目。其基础是建立专架,即按文献时代、类型、内容等不同情况在网络上进行集中管理、区别对待。管理员要定专题、定方向,将散见于地方文献中相同的、相近的和相关的零星资料由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汇集起来,数字化并建立专题数据库。数据库放置于网站上,既方便读者远程查阅,又提升了文献的利用率和实用价值。开发具有该馆特色的地方文献专题数字资源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购置文献的经费。配合馆际合作、网络文献交换等措施,那么可以在节约人力、财力的情况最大限度充实馆藏资料。比如:公共图书馆有政府的“呈缴本”制度支持,收集当地图书资料比较方便、全面,学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开展馆际合作,进行文献交换,那么很容易得到充足文献。

高水准的工作目标归根结底得依靠人才去实现,所以要注意培养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专业人才。这类人才除了具备一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还要有地方文献所涉及的各类知识储备。地方高校应该通过一系列的培训,重点培养一批作风过硬、知识面开阔、专业化程度高的文献信息服务人员。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尽快掌握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论和技能,掌握地方文献所涉及的各种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培养责任心和事业心,使之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有激情、有干劲,以便为读者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做出超凡贡献。

总体来说,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是一个地区历史、现状和发展的综合记载。它是历史资料和文化财富,地方文献的建设需要图书馆人持之以恒努力去完成。应力图以历史发展脉络为轴线,以不同学科领域为分支,利用各类文献载体,把该地区各时期的人文风物、自然地理展示出来,让用户近距离的去触摸和感受历史。

参考文献

[1] 李东黎.关于地方文献工作在图书馆实践中的探索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4):120-121.

篇6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地方、校本各级课程的开发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三级课程的中间环节,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又是校本课程的依据。相比国家教材在地方文化教育上的鞭长莫及,地方文化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英语地方文化课程是地方课程的一种,其核心概念的界定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地方文化,二是用英语来表述的地方文化,三是用英语来表述的地方文化课程。其重要性在于它是一个具有三大功能的工程:一是教育工程,既是课程,就以育人为目的;二是文化工程,挖掘、传承地方文化,向世人宣传中国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建设和中外文化交流;三是旅游工程,直接服务于地方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文化可以被纳入英语地方文化课程?英语地方文化课程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是英语地方文化课程开发不可回避的问题。下面,我们以“泰州故事”(Taizhou Story)的编写为例,说明英语地方文化课程选材应遵循地方性、教育性、简约性、发展性和均衡性的原则,以恰当反映地方文化的特质,充分发挥英语地方文化课程应有的功能。

“泰州故事”(Taizhou Story)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2009年度立项课题“依托地方文化开发英语课程资源的研究”阶段研究成果,是一种初、高中基础年级选修用的英语地方文化教材,表现形式为有中文概要的图文并茂的英语故事,反映泰州地区从古到今经典而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说、民俗等地方特色文化。

一、 地方性:彰显地方文化特质

《晏子春秋・问上》说:“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里的“异习”、“殊俗”其实就是文化的地方性。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繁衍生息的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它包括风俗、习惯、传统等。这种独属于该地区的、使其不同于别的地区的文化特质便是文化的地方性或差异性。

“地方性”是地方课程的内在规定性,是地方课程的特质和边界。一个地方并非所有的传统和文化习俗都可以入选进英语地方文化课程。理想的课程资源来源于那些有地方特质的文化,它们不仅能够唤起曾经生活于或正在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个体内心深处的地方性情感,还能使其获得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泰州故事”教材编写的过程是一个泰州文化梳理的过程。根据行政区划,按海陵区、高港区和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以及兴化市四市两区梳理文化亮点,将泰州的安定书院、高港的龙窝口、靖江的讲经、泰兴的花鼓、姜堰的溱潼会船、兴化的林湖插秧号子等最能彰显泰州文化的亮点罗列进来。

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国内的溱潼会船节(Qintong Boat Festival)被称为是 “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相传南宋绍兴元年,山东义民张荣、贾虎曾在溱潼村阻击金兵,金兵大败,义民亦伤亡惨重,溱潼的百姓按当地习俗殓葬了阵亡将士,并于每年清明节撑篙子船,争先扫墓,祭奠英灵。久而久之,形成撑会船的习俗。

每逢会船节,来自里下河十里八乡的篙船、划船、花船、贡船、拐妇船汇集溱湖。鼓乐喧天、人声如潮,音乐在花船上飘荡,龙灯在船头飞舞,篙手扬锣齐号,竹篙如林,千舟竞发,蔚为壮观,演绎着礼赞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以船会友、以船促商的人文情怀,令来自海内外的千万观摩者震撼。溱潼会船习俗成为当地百姓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南宋沿袭至今,历经近千年而不衰,也许正是这种文化的地方性使然。

英语地方文化课程以这样的选材为根基,可以使学生产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在感知家乡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地担负起传承地方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二、 教育性:培养“根”文化和公民意识

地方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其先进部分不仅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推动该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而且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泰州是一个江、淮、海三水汇聚,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城市。南唐建州,有着丰富的盐文化、水文化、税文化,荟萃了《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教育家胡瑗、评话宗师柳敬亭、现代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等历史名人,境内文化遗址、民俗民风不失为具有教育价值的宝贵文化资源。

范氏公祠记载了北宋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在泰州为官廉洁奉公、造福于民的丰功伟绩,范仲淹以其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光辉人生实践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蜚声海内外的祖籍为泰州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自小拜师学艺,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终成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置自身安危于不顾,为了抗日拒演,体现了一个伟大艺人的爱国情怀。以此类范例,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爱家、爱国、爱民的道德情感。

泰州望海楼承载着明朝著名的“泰州才子”储和母亲的传说,颂扬着中华民族“孝道”的传统美德。传说储是父亲落难荒岛时与“野人”女子生下的孩子。父亲时时挂念故土,于是教儿子认字习仪,期望有朝一日能返回故乡。一天,一条遇到风暴的福建商船来到荒岛,答应将储一家带回家乡。但当船上的人见到形似野人的储的母亲时,吓得急忙撑船逃离,已经登船的储和父亲眼睁睁地看着没能上船的“野人”母亲扑向大海沉没了。储与父亲悲痛欲绝,但已无济于事。回到家乡不久,储中了进士,做了大官,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在泰州东郊盖了一座高楼题名“望海楼”。其实,“望海楼”就是“望母楼”,储以此楼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百善孝为先”,孝道和感恩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基本元素。反思当今社会,不行孝道、不知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课程开发要培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英语地方文化课程选材的教育性在于本土文化教育,让学生形成“根”文化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 简约性:通俗地传播地方文化

与普通的地方文化翻译读本不同,英语地方文化课程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初、高中学生。英语地方文化课程实施不是以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为主要目的,而是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家乡文化的基础上,学会用英语表述家乡文化,达到向世人推介家乡、传播家乡文化的目的。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英语语言可以适度地超过学生现有英语知识水平,但不宜出现过多、过难的语言现象或者太过专业的术语,那样,既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也达不到传播地方文化的目的。鉴于此,英语地方文化课程选材的英语语言表达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平实、简洁的英语有助于学生感受、体验、表述地方文化,有助于以一种通俗的方式传播地方文化。

历史上泰州(现为地级市)曾隶属于扬州府,在科举时代,府考在扬州,院考却在泰州,泰州是仅次于扬州的一个文化中心,古来江淮文人常聚会于此。各方士子皆来此会试,对于泰州方言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生于泰州的明代评话宗师柳敬亭便是杰出代表。“泰州方言”是泰州文化的重要部分,却不适合被列入英语地方文化课程,原因有两个:一是内容不易用简约的英语描述出来,即便是翻译出来了,也未必能使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明白其意思;二是文段中可能出现许多表示方言的术语,过于专业化,不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超出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但是,在泰州方言中不乏有影响的民间说唱艺术,素有“中国宝卷传承文化之乡”的靖江的讲经就是很好的地方文化素材。讲经是靖江民间流传的说唱曲艺形式,讲唱的宝卷中包含有大量风趣的靖江民俗、民间传说、故事、笑话,属于中国最早的说唱文学,被视为具有“民俗志”的功能。因为一些内容与佛教教义有关,在把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形式纳入英语地方文化课程时,要选准角度组织素材,用简洁明快的英语着重介绍其形式、过程和影响,对于讲经的内容可以只涉及大概,无需深入阐释。这样,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对身边这种耳熟能详的说唱艺术的兴趣,同时,这也是通俗地向世人宣传地方文化的有效途径。

由此看来,一些虽属于中国传统但只能在特定背景下为少数人理解的或有背景也未必能被大多数人理解的东西不宜选进英语地方文化课程。对于较为典型的地方文化,也要从比较好理解的角度组织材料,选材要符合英语语言表达的简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既是一个好的英语地方文化课程,也能有效地达到向世界传播、推介地方文化的目的。这是英语地方文化课程选材的特别之处。

四、 发展性: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

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奠基人雷蒙・威廉斯曾说过:“一种文化,在它正被体验的时候,永远是部分的未知、部分的未实现的。”他认为文化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概念。没有发展,就没有文化。随着一个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地方文化也会打上时代的印记。英语地方文化课程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而是使学生在学习和感知地方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融合时代精神,传承和创新文化。因此,英语地方文化课程选材要关注其发展性,促进地方文化发展,让学生在体验地方文化的同时,自觉地参与地方文化的建设,从而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溱潼古镇有一株远近闻名的宋代古山茶花树,至今仍花开万朵,美丽动人,每年迎来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关于古山茶花树的传说,从古到今流传着妇孺皆知的各种版本,大多围绕坚贞的爱情这个主题。2004年云南丽江一株曾在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记中有所记载的古山茶花树与其结成“姐妹花”,成为当年旅游界、园艺界的一大美事。来自美国的国际山茶花育种专家论证:溱潼古山茶花树堪称全世界人工栽培的茶花之王,是全世界人工栽培山茶花耐寒品种的优秀范例,是中国古代园艺的骄傲,也是历代溱潼人朴素的生态环保意识的最佳体现。

而今,随着地方经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溱潼古山茶花树在经典而古老的传说基础上,又续写了园艺、生态的新篇章,古树的传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学生通过这样的文化素材的学习、体验和感知,可以增添家乡的自豪感,对家乡文化会有新的认识,同时,也更能意识到自己建设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五、 均衡性:文化生态多样性下的区域平衡

地方文化课程的目的是为地方文化教育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地方文化课程的对象是来自于不同区域的学生,他们有认知本土文化的欲望、兴趣和权力,因此,理想的英语地方文化课程的选材要考虑到地区区域文化的平衡性,通过不同区域的优秀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这里的均衡性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指地方文化选材覆盖面的均衡性。比如,泰州六个行政区的地方文化有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如果仅仅从人文历史的角度来看,兴化市、姜堰市和海陵区因成陆时间长而比其他三个市区文化更为丰富,这里有历史久远的南荡文化遗址,影响较大的板桥文化,还聚集了范仲淹、施耐庵、孔尚任、陆西星、胡瑗、刘熙载等历代文化名人,但只有这三个市区的地方文化显然不能全面地反映泰州地方文化的全貌。换个角度来挖掘另外三个地区的文化亮点,可以发现它们的文化特色各异。泰兴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当年百姓用“黄桥烧饼”支援子弟兵打胜“黄桥战役”在革命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红色文化是其地区的文化特色;靖江市的民间艺术如泥狗子、民间小吃如靖江汤包闻名省内外;高港区自古就是泰州和里下河地区十余县市出江入海的门户和咽喉要道,为如今的泰州港奠定基础并使之成为长江流域一个重要的中型港口。把每个地区的文化特色挖掘出来,展示“千乡万村”的文化,构成较为全面的泰州英语地方文化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文化的归属,从而调动学生的地方文化学习的兴趣,进而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构建和传承。

文化无优劣,多元的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地方文化课程选材的均衡性体现的是文化生态多样性下的区域均衡,既培养了学生兼容并蓄、尊重多元文化的胸怀,也顺应了尊重文化多样性,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

综上所述,英语地方文化课程选材要以学生为本,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不仅应该突出其地方性、教育性,还应该考虑其简约性、发展性和均衡性。当然,作为地方课程,选材还应该具备趣味性、实践性等,并且应该符合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地方教材的要求以及相关的法令、法规,这虽然不是本文所阐释的话题,但在选材时同样十分重要。解决好选材的问题才有可能有效地发挥英语地方文化课程在地方文化教育、传承、传播中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促进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7(9).

[2] 刘正伟,李品.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教育发展研究,2006(17).

[3]王亚桥.地方课程资源开发重在培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EB/OL].,2009-12-22.

[4] 罗生全.我国地方课程开发的模式及其改进.课程・教材・教法,2007(9).

[5] 鸥.关于地方课程及其开发原则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6(9).

[6] 曹石珠,张传燧.地方课程开发实施值得关注的几种倾向.中国教育学刊,2005(3).

篇7

    地方文献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某一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地方文献的典型特征表现为文种多样,文献内容复杂不同,各民族间文献交流融合特征显著等。

 内蒙古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内蒙古地区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种文献,文种上主要包括蒙文文献和汉文文献两部分。内蒙古地方文献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蒙文文献更是独树一帜。内蒙古地区地处北边,历来民族活动频繁,语言文字复杂,这使得其地方文献发展与内地汉文化长期单一影响下的地方文献相比较,显得更加纷繁复杂,多姿多彩,因而也具有与内地地方文献迥然不同的特点。

 1         内蒙古地方文献更多地体现出民族意义 

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内蒙古地方文献并非只具有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是更多体现出民族意义。可以说,自从内蒙古地区有文字记载以来,该地区民族间的交流也便自始至终地被记述下来。在这种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地方文献,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融合的印记,这从内蒙古地方文献的文种上能得到充分表明。内蒙古地方文献的文种从北魏时期起便一直纷纭多样,有汉文文献、蒙文文献、满蒙合璧、藏蒙合璧,甚至还有梵文文献。具有明显多文种并存的文献现象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地方文献的主要差异,而象内蒙古地方文献这样涵括了中国数个主要文种,则表现出该地区多民族互为影响、融合的激烈程度。单看汉文文献,它集中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内蒙古地区的交流史。最早在战国时,汉族人民即在该地垦务戍边,到清朝统一蒙古部落,大批汉人来到塞外,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解放后,汉族与蒙、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平等相处,共同为内蒙古的经济文化繁荣而努力,汉族的活动使汉文文献从古至今都是内蒙古地方文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汉文文献不仅是历史过程的反映、记录,同时也担负了传播汉族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重任。没有汉文文献的介入,蒙文文献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再从蒙文文献来看,它不仅仅是为满足内蒙一地蒙古一族的自身需要,它也担负着内蒙古地方文化向外辐射的功能,如保持邻近八省区蒙古族聚居的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又如国际研究蒙古学的需求。蒙古族文学艺术、医药等方面的文明贡献也正是通过蒙文文献的传播得以在整个中华文明中占据一席之地。内蒙古地方文献中的语言工具书,也是出于民族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出诸如蒙汉会话、满蒙会话、蒙文文法等书籍,它们可以说是内蒙古地方民族文化传播交融的见证。对于内蒙古地区来说,它的历史发展总是伴随着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因为它的文献也总是超越了地区意义。从这个角度,笔者在理清该地区地方文献发展脉络时,尽力更多地从民族交往、文化融合上把握。事实上,这种划分也正反映了内蒙古地方文献“更多表现出民族交融的文化意义”这个重要特征。

 2         内蒙古地方文献发展更多是中华文明整体带动的结果

从内蒙古地方文献自身来看,由于经济文化长期较为落后,内蒙古地方文献的发展自动力不足,其发展更多的是中华文明整体带动的结果。从脉络上看,内蒙古地方文献史有着较清晰的发端(清以前)、初兴(清末、民国)、发展(建国以来)的阶段性特征。由于文化底蕴不足,其发展并非随蒙古族武力全盛而带来文治大兴,元朝时蒙古族虽拥有四海,内蒙古地方文献也有一定数量的增加,但与同时期的内地相比,只不过是涓涓细流。真正的兴起集中于近代,尤其是建国之后,在经济发展、与内地交流频繁的基础上,党和政府积极发展内蒙古文化事业,出版了大量文献,带来了当地文献事业的繁荣。这充分表明,纳入国家整体文化发展、协作的轨道,内蒙古地方文献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力。

 3         内蒙古地方文化的发展起始于地方文献的繁荣 

篇8

关键词 文化 地方文化 地方高校学报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地方高等院校学报的学术研究方向应有两个基本定位:第一是指与本校所设专业和相关或相近的研究范畴,这是学报的主体内容。其二是指与地方的经济、文化有直接联系的研究范畴。如果说前者属专业特色,那么后者当属地方特色。二者的结合,才能办出学报的特色。就目前地方高校学报的内容设置情况来看,大多在专业特色方面做出了足够的努力。同时,对于地方文化的研究也初见成效。并由此造就了自己的学术品牌,这恰恰是地方高校区别于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地方优势。如果将这个优势发挥出来。地方文化的传播效果就会提升,真正做到从学术领域服务于地方,起到引领地方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地方文化”的范围及其定位

“地方文化”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从横的方面看,它包括地方政治、经济、历史、艺术、民俗、宗教、科技、教育等等,它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总和,这当中还有交叉现象。从纵的方面看,它是一种历史现象,可以从历史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现实角度进行研究。

正由于地方文化研究的广泛性,在“地方文化”的定位上还存在一些不够严密的地方,导致作者的选题与编辑的审稿上对这个定义把握不准。第一,所谓“地方文化”,首要的是地方概念的确定要准确,由于历史的原因,行政区域的划分在不断变化。但不管它的变迁过程多么复杂,而应以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为准。其次,在这个确定的行政区域里发生的历史事件或出现的历史人物,由于其时间与空间多变性,也往往会与地方区域发生一些相左的情况。比如说历史人物,他曾经在某个时期与该地区有关,那么其它时期呢?是不是也属于该地区“地方文化”研究的范畴?笔者是持否定态度的。坡曾在密州做官,即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市,在诸城市有他当年“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的猎场,还有超然台遗址,苏公在此吟唱过“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名句,这些遗址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都属于地方文化研究的范畴。而苏公出密州之后或之前的活动和有关的艺术创作就不再属于这个范畴了。《潍坊学院学报》曾收到本市博物馆一位同志撰写的《板桥润格小识》一文,文中所考证的是郑板桥在杨州卖画时的润格,与他在潍县毫不相关,这就不能算作潍坊的地方文化。如果这个概念搞不清楚,地方文化就会无限制地扩而大之,反失去_地方特色。这样,我们可以为“地方文化”下这样一个定义:地方文化是指现在的行政区域之内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活动以及以及相关遗迹和风俗。这些事件、人物、遗迹和风俗必须与该地区有着直接关系和物质联系。

由于文化含义的广泛性,加之近年来研究领域中的“文化热”,泛文化现象往往把衣食住行的事情统统当作文化进行传播,并且夸大其辞,小题大做。学报作为学术研究的阵地,与一般的文化快餐式的时尚报刊不同,对地方文化的选题必须要严肃谨慎地对待。关于文化的基本范畴。英国文化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作过狭义具体的界定:“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同时它可以分成基本的两个方面,器物和风俗。”“器物和风俗形成了文化的两大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呶语当中有一个词叫做“风物”,常常用于文化学当中,这与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有点不谋而合。器物是指那些静止的文化遗存,风俗指活形态的文化。因此,文化必须负载着积淀。如果一种器物,它与历史不发生关联,我们就不能将它当作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而风俗本身就存在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继承过程。鉴于文化的特定含义,学报对于“地方文化”稿件的组稿与审稿就要有一个认识和把握。目前,各个地区都在开辟自己的旅游景点。并将它纳入“地方文化”的范畴。然而,对于某些新景点的开发,纯属现代公园式构建,就不能算作文化范畴。而那些一般性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无深厚的文化内含,又无明显的地方特征。也不宜纳入“地方文化”的范畴。

二、地方高校学报关于“地方文化”研究与传播的现状

地方高校学报关于“地方文化”的研究内容选择和切入点是各各不同的,从中可以见出办刊人独到的思路,并为学报的地方特色而增光添彩。就目前近百种地方高校学报关于“地方文化”栏目的开设情况来看,其类型大致如下:

(一)以中国山水文化为特征。由于该地方院校地处一名山大川的所在地,便以此为特色。中国山水文化源远流长,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研究空间和价值一直受人关注。从传播学角度看,山水自然风光以“固态传播”的形式稳定地传播着文化信息,名山大川所在地的高校,大都开设这样的研究栏目。如泰安教育学院主办的《岱宗学刊》,开设“泰山文化研究”专栏,登载关于与泰山相关联的文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包括当今的旅游开发等内容的文章。这个学报并设有“泰山研究资料索引”。是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的“地方文化”研究栏目。

(二)以文化遗址为特征。文化遗址同样属于“固态传播”。由于遗址传达信息的隐秘性和悬疑性,需要传播者不断地解读,保持文化信息传播的彰显、清晰和持续。并且保持研究与传播的信息更新。如商丘师院学报《殷都学刊》,专门开设“殷都与甲骨文研究”。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中外的殷墟研究专家和甲骨文研究的学者为学报撰稿,学术品位与传播效应不断提升。《殷都学刊》正是凭借自身的文化传播优势,在国外汉学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三)以断代史作为特征。有的高校所在地在某一历史时期曾经有过特殊的意义。以古都城市最为典型。学报“地方文化”的定位就放在那一个朝代,即断代史研究。将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历史遗存等文化遗产与当今城市的民风民俗、传统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联系,传播特有的历史文化,开发都市文化品牌。如《南京师院学报》开设的“六朝文史研究”;《开封大学学报》开设的“宋史研究”;各自以六朝古都北宋汴梁为研究中心。并由此开拓出去,涉猎整个时代,按照上文“地方文化”的范畴,它已是史学与地方文化的一种交叉性研究。这个栏目的构想与“地方文化”不即不离,落脚点实在,视野却很宽阔。

(四)以文学艺术名著为特征。由于文学艺术名著的不朽性,决定了它的研究和传播是无中止的,在当下的文化传媒时代中是不断增值的。以此作为“地方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极好的角度。如《枣庄师院学报》的“金瓶梅研究”专栏。《金瓶梅》作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它不像《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有专门的研究期刊。而在古城兰陵(作者的出生地)的高校学报中开设这样的专栏,对《金瓶梅》的研究无

疑是一方有利的阵地。事实上。这些研究成果多被国内各种社科研究的选刊所收录,足以说明其价值和影响远远超过一般基础学科的研究水平。

(五)以历史名人为特征。历史名人的显著性决定了他的传播影响力,孔子之于曲阜,鲁迅之于绍兴,历史人物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物的名声决定着城市形象的定位。而高校学报关于历史名人的研究,是从学术领域传播城市文化。如运城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河东学刊》,设有“河东文化研究”栏目。它一方面使人想到唐宋家之一的柳宗元(河东),另一方面又代表了“河东”这个地名,把历史人物与地名巧妙地交叉在一起,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增强了传播效应。

以上所举五个类型的“地方文化”研究。均属专题研究。由于高校所在地独有的人文地理位置。对于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吸收高质量的外稿,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对于一般学报来说,这种机会不是均等的。那么,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学报也并没有放弃这块阵地,他们对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也在进行着切合实际的研究。因为这种研究是全方位的,非专题性的。也就更容易反映出地方文化的全貌。我们把它称之为“整体性研究”。

(六)“地方文化”的整体性研究。这种研究方式在高校学报中最为普遍。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的“齐鲁文化研究”就很典型。在此主要就以《潍坊学院学报》为例说明一下这种研究方法。潍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就城区范围内,有全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的杨家埠年画,风筝,还有万印楼和十钟山房等金石学研究遗址。此外,在青州、诸城等地都有颇具全国影响的考古发现和历史人物。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所以,它的选点是多变的、多角度、多题材的。它的特点就是从丰富性上反映地方文化的整体和全貌。比如。该学报在刘墉研究、年画研究、金石学研究、齐文化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较大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以上所概括的六种研究类型尚不够全面,只能大致上勾勒出学报“地方文化”研究的基本轮廓。然而,关于此项研究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憾。大致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忽视或无视“地方文化”研究,这主要针对一些历史名城的地方学报。而某些新兴城市则完全可以放弃这个研究方向,去寻求别的特点。比如说《邯郸大学学报》。它作为邯郸唯一的一所综合性高校,不应当放弃这块阵地。作为历史名城的邯郸。几乎每一条街巷里都有著名的历史典故和成语,大量的历史遗址保存至今,诸多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都在此地兴盛一时,对此进行整理研究,无疑会给学报增添特色,从而提高学术声望。地方学报理应肩负这个重担。

其二,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存在随意性,重点不够突出,因此,该地区的文化特色也就无法反映出来,若要避免这种偏向,编辑人员应当对该地区的地方文化有一个总体的宏观认识,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组稿。此外,注意研究动向。对于某些新发现,及时组稿。比如,青州龙兴寺佛像的发现。(被列为1996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而潍坊市当地的两家学报(《潍坊学院学报》、《潍坊教育学院学报》)对此都毫无反响,依然保持往常那些一般性文化研究内容。直到“龙兴寺佛像”在国内外考古、艺术界已炒得愈来愈热,当地学报仍然未能进入这项研究中去,地方优势就地丧失。

三、办好“地方文化研究”栏目的设想

首先,要对本地区文化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才能对这一栏目的定位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角度,上文所举的六种类型便是很好的范例。同时,角度的选择,还要兼顾本地区其他高校学报关于此栏目的设置情况,尽可能避免内容和定位的重复,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

篇9

论文摘要:地方文献是当前国内外图书馆界公认的重要文献资源之一。本文在阐述地方文献的涵义、作用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中地方文献建设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地方文献馆藏建设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在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中,地方文献建设愈来愈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原因不仅在于地方文献是一种独特资源,而且在于新时期其为读者服务中的特殊地位。为此,如何加强馆藏建设中地方文献收集,更好地发挥其特殊的作用,服务于社会,就成为文献管理工作者、图书管理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1 地方文献的涵义、作用

1.1 地方文献的涵义

长期以来,对地方文献的认识不够统一,其概念亦众说纷纭。我国地方文献的奠基人杜定友先生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载体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等”;也有人认为“记录有某地区知识的一切载体”、“记载当地自然、科学、经济、人文等社会发展轨迹文献的统称”即为地方文献;学术界一般认为:“内容上具有地方区域特征的文献”[1]。笔者认为,地方文献应该这样定义:“能够客观反映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政治、政体沿革、区域经济发展、文化源流、风俗民情的各类有参考价值和意义的出版物。”

它具备三大特征:(1)地域相关性。文献记录应与某一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渲染相邻地区的史料;(2)内容多样性。地方文献应反映地区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人文诸事物的特征,综合、全面记录史实;(3)记录史料性。地方文献应做到描述客观、沿革严密,具有史料价值。

1.2 地方文献的作用

客观借鉴、利用作用。由于地方文献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反映当地的自然资源、政治沿革、社会结构、文化风俗、地理、历史、人口、国民经济等各个方面,因而,它具有资政作用和经济、文化借鉴作用,是历朝历代、地方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汉高祖刘邦“元年冬十月,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另外,地方文献中关于地理、人文、风俗习惯的记载,为地方名胜的宣传及新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深入研究、参考作用。地方文献中对于自然环境、天文、气象、地质、农工医药、地方病等方面都有大量的描述,这些资料数据对教学、科研单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四时可以指导农耕”等。另外,通过地方文献的记录研究,结合现代科研设备进行专业科学研究,提出科研成果。总之,地方文献建设已成为当今馆藏建设的新趋势,其重要性和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它是地方的相关资料,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区域性和实用性,是历朝历代、地方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地方文献在保存与传承区域文化、全面促进新时期本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推进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地方文献馆藏建设措施

2.1 强化文献工作思想认识,加强地方文献宣传力度

首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地方文献建设,充分认识地方文献建设的重要性,认清地方文献建设对地区的影响和作用。通过信息沟通,充分认识地方文献的重要性与实用性,确保采购经费到位,由专人收集、整理;开辟多种渠道,主动争取捐献、缴送、图书交换,尽可能扩大文献不同载体的收藏,如音像、光盘等载体的收藏,以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服务需要,有效地改善馆藏资源配置,扩大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入藏量。

另外,图书馆应经常性通过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建设地方文献的作用及深远意义,以达到持续充实丰富地方文献馆藏。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座谈会,邀请本地著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图书馆导报约稿、举办地方文献展览等方式来征集地方文献。

2.2 大力培养地方文献建设人才,拓展地方文献征集方法途径

地方文献馆藏建设,需要既熟悉图书情报专业又要了解地方文献知识的专业人员负责。另外,可以通过本地政协、统战、博物馆、科协、作协、文联、出版社等部门,了解当地科研情况,有目的地征集、收藏其著述、科研成果等。注意收集有关的重要会议纪要、未发表的宣传册、大型活动策划书及演出活动的录像资料等[2]。对于如纪念章、毕业证书、成绩单、碑文等,可以采用拍照、拓印、复制等形式。最后,应充分发挥学生、校友优势,跟踪地区、县、镇、乡、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采集和挖掘与之相关的地方文献资料。

2.3 整合地方文献资源,强化资源开发利用

地方文献资源主要分布于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级部门。高校图书馆应有针对性的整合、收集,对于那些散见于报刊的地方文献资料,应进行剪辑、摘抄。地方文献时间跨度大、内容多、资料分散,包括有公开发行、内部发行、私人珍藏、散落民间的,给收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保证收集工作高校进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1)充分重视,配备相应的人、财、物,保证地方文献的购置经费,配备相应的设备,保证地方文献的编目整理及数字化工作;(2)将地方文献的收集、编目、保存、阅览交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形成采、编、存、阅一条龙的服务;(3)设立激励机制,对工作人员实行目标管理,对于优秀的专业人员要给予一定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方文献的征集和利用等工作,协调采购计划,全面地采集和充实地方文献资源。高校图书馆加强馆际合作、发挥整体功能,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网上共享;这有利于地方文献的利用与传播,有益于把各馆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整体优势,使地方文献建设取得新的飞跃。

3 结语

地方文献是当前国内外图书馆界公认的重要文献资源之一。它在为当地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高校图书馆应该把它作为馆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补充,而且对建设有特色鲜明的高校图书馆和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地方性研究课题和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的增加,地方文献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增强,高校图书馆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广泛收集、加工、整理和开发地方文献资源,拓展服务范围,提高高校教学和科研参与能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其武.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1):70~72.

篇10

(一)评估规划不科学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化的今天,多数采用普遍的产业化经营方式,但地方文化却没办法按照产业化进行开发与发展。因为虽然地方文化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其自然属性难以改变,一味的产业化只会降低资源的禀赋力,从而增大投资风险,难以获得预期的收益。地方文化资源在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就像山东水浒文化城的产业发展,水浒基地被济宁、菏泽、泰安和聊城四个城市包围,这就加大了对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估和规划难度,无法彻底发掘本身的地方文化资源,导致浪费资源或者重复开发等不必要的损失。

(二)各地地方文化发展不均衡

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势必导致不同地域的地方文化发展失衡,而情况日益明显。例如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因素导致可供发展的旅游资源稀少,从而影响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三)形式重于内容

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地方文化的发展出现普遍存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各地文化形式大同小异,无论是主题内容,或者周边辐射都呈现出一种未完全摆脱重制造轻研发的守旧模式,缺乏创新主导力。

(四)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地方文化的发展处于成长期,人才是文化产发展的推动力,只有将所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于实践,才能更好的适应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旅游产品是一种无形产品,通常以服务的形式表现,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素质,但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国际化都市,导致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面,人才紧缺。

二、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管理的现状

旅游作为一个依靠接待与服务而发展起来的行业,如何在保护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在产业竞争中获胜,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之一。旅游管理的对象是“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促进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充分了解旅游需求的前提下,适时有效的对人员进行管理,从而对需求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为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必须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的同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管理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是通过再生产的方式推进,从而带动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地方文化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只有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保持本土化与特色化的相互协调,通过从不同的旅游项目中开拓新业务,实现再发展,从而扩大社会影响,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保持自身品牌的同时,使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和延续。作为旅游业发展内容之一的地方文化,始终以地方文化作为基石,打造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景线,使游客可以了解不同的地方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风格。原生态的民族风情与文化信仰相结合,是景区的建设和改造成为旅游产业链的必备环节之一,进而得以衍生出不同形态的特色文化旅游,从而提高景区极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收入。同时,地区饮食的独具风味刺激游客的消费欲望,正逐步取代单纯的自然风光游览,成为一道特殊的旅游风景线。

三、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业管理问题论述

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相反,在保护地方文化的同时,旅游管理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旅游管理与地方文化之间存在许多难以明确的关系,使得在许多地方文化开发保护的过程中,受到旅游管理的促进或者阻滞。另一方面,旅游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许多地方文化的流失或者过度开发,同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我国,民族文化资源相对丰富,催生的地方文化也各具特色,但与之对应的地方文化节目普遍缺乏新意,形式重于内容,缺乏创新意识与特色。同时,由于资金的投入或者调配问题,导致地方文化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不能为广大游客所了解,难以形成有规模的统一的品牌。为了使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将文化从根本上融入环境、融入景点,把最有特色的部分展出。许多地方文化包括从事表演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形式单一,缺乏正规的训练,也没有足够的宣传使他们的特长被了解。所以旅游管理需要对地方文化进行统一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四、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业的管理策略研究

(一)发掘地方文化特色,营造文化氛围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品味,发掘地方文化特色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求从文化基础出发,以不同形式展现旅游的魅力。在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从实际角度出发,从历史、民俗或者民风开展,发现地方文化的顽强生命,建立与众不同的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另一方面从深层挖掘一些与当地文化相切合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者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工艺品,通过历史化、艺术化、形象化等方法,汇聚文化精品,使其符合当地文化氛围,经过改良和制作,推出市场。不仅可以提高地方文化在当地产业中的竞争能力,也能彰显文化特色。

(二)做好旅游基础工作,促进文化创新

旅游管理是旅游文化工作概念的基础,而旅游管理的命脉在于创新,地方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改变生活,在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加快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在努力做好旅游基础工作的同时,打造精良的旅游产业,从形式上更贴近游客的心理。结合原有的自然景观,打造人为环境,让文化沉淀于自然之中,融合于旅游之内。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丰富地方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升华文化精品,提升旅游档次,促进现代科技与自然原生态的融合。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努力探索,加紧创新步伐,以最好的形态开辟新的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注重引进人才和资源的开发

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才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产业化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注重人才的引进成为开发文化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加强保护地方文化人才势在必行。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地方文化资源的瓶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力度,从而营造和谐的人才环境,促进社会的发展。从基层人员的培养开始,让他们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传统的文化知识,以及基础的法律法规,提高文化意识,改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而地方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离不开旅游产业的扶持,只有具备了专业的文化素养以及实践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宣传与推广地方文化在旅游业的基础作用。同时,必须适时开展从业人员的基础培训,提高从业素质以及服务水平,让他们成为地方旅游景点的主导。为了推广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开展新颖的旅游文化,使投入的资金得到全方位的应用,需要在旅游管理中寻找全新的、独具匠心的旅游形式,进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符合旅游产业的基本要求。资源的开发必须结合当地的环境、民俗特点等内容,开发具有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文化,开展多样性的旅游方式。

(四)科学利用资源,联合保护

地方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被不合理开发之后很难恢复原貌,甚至会逐步消失。因此如何使文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及怎样科学利用相关资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课题。要考虑客观因素,推出历史古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态项目,在丰富地方文化的特色之余,将其融入生态旅游之中。科学地、合理地、有规划地控制游客的数量,在环境的容纳量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促进经济、文化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联合保护主要体现在行政、项目、景区以及企业机构的联合。在政府部门做好统筹的基础上,景区以及企业分工合作,将主景区辐射的周边景点相关联,形成主导性旅游产业,增加景区的娱乐性与游客的参与性。

(五)加强地方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地方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旅游管理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为了提高地方文化的公信力与知名度,必须加强宣传与推广。在现有的地方文化资源基础上,杜绝浮华不实的庸俗的文化出现,开发考察具有人文性、历史性等基本特性的旅游文化资源,推出相关的旅游项目,打造一个能够在市场立足的旅游品牌。合理的旅游管理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同时,要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离不开地方文化。地方文化的历史积淀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地方文化的推广对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促进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相互融合。在充分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之后,进行适当的旅游管理,有利于改善管理现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