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活动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体育活动 快乐体育
快乐体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整个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的,是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某些僵死、被动以及缺少乐趣的反思。快乐体育的产生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理性观的变革。
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地。在班集体建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养成自觉守纪习惯,是班级建设的重要一环。近几年来,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一方面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我还重视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样做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对班集体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应当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要面向21世纪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能把学生只束缚在文化知识学习上,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手段,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身体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一、组织体育活动的途径
1.调查摸底。刚接手一个班级时,我首先了解的不是学生成绩的排列,而是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排序。一般而言,男生偏爱足球、篮球,女生则喜欢羽毛球、排球。其次是了解班级中的体育活动骨干。基本情况摸清后,为今后开展活动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2.组织活动。了解情况后,我便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他们最喜爱的活动项目。当男生看到足球时,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愣了一阵后,不约而同地一起欢呼起来。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当班主任的我也充当了一方守门员,而且有时还故意依靠权势吹了几声“黑哨”。足球,一下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消除了同学之间的陌生感。女生的活动,相对要费些周折,经历过二、三次才能够放得开。
3.参加竞赛。开学不久,就迎来了学校田径运动会,其它班级还在测验摸底时,我们已经开始了针对性训练。运动员们都根据自己报的项目刻苦地锻炼。运动会上运动员在奋力拼搏,没有项目的同学则加油助威,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运动会进一步缩短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
4.迎接挑战。这次运动会,只是体育活动的一个起点,随之而来的是连续性的冬季三项、越野跑、校足球赛、班级挑战赛等。同学们在运动场上迸发出的活力,同样充盈在课堂上。教师们反映我们班上课时听讲最认真,课堂气氛最活跃,课后提问题最多。体育活动带来的活力,促进了班内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体育活动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1.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体育活动是集体项目,它拒绝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任何人都是活动的一个分子,这种意识也潜在地影响着班上的每一位同学。为了班级,全班五十人团结得就像一个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次集体活动,都是大家共同关心、共同参与。
2.提高了全班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在组织参加竞赛的过程中,每个同学不再把竞赛看作个体行为,而是看作全班的事。获得的成绩,也不仅是个人的荣誉,而是班集体的整体精神与荣誉。因而在竞赛活动中,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组织观念、集体观念,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更大提高。
篇2
1.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动机分析
中学生对体育的热情是很高的,中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满足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要求,促进了学生体育专长的发展,课余锻炼时间得到了增加,更有利于学生在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喜好和专长。但是没有组织的课余活动存在着较多的弊端,如:安全隐患、活动的效果、器材的管理、场地的分配等等。我校2009年下半年开始尝试实施体育社团组织活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人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动机,主要有:体验体育乐趣、提高运动水平、扩大交际范围、防止发胖、缓解紧张学习、健美体魄、增强体质等。调查发现诸多动机中以缓解紧张学习、提高运动水平、增强体质为多,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性是很强的,大部分学生是带着较好的目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但是以往的以班级为主的课外活动形式,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对体育的多元需求,导致参与性不高或者秩序混乱的局面,学生在运动兴趣的满足和运动技术的提高等方面得不到较好的体现。所以,中学体育活动课以社团的形式开展,延续了中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自身体育素质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2.学校社团的类型分析
学校实施体育社团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本人调查了学校各体育社团的参与人数情况,以球类为主,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而参与健身操、武术、田径的人数相对较少。学校本来设想开设体操社团,但是因为学生报名参与的人数少而没有实施。分析原因主要有几方面的限制和影响:一是学校现有体育场馆设施条件,比如学校的篮球场地、足球场地基本符合学生人数的需求,而体操房、健身房基本没有或者设施不齐全;二是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性和娱乐性。球类运动项目在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和娱乐成分较高,所以参与的人数也最多,例如:田径场各校都有,但以田径运动项目形成的社团人数很少,就是因为田径的普及性和娱乐性不强;三是与社区体育活动的设施条件有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许多新建社区都有一些体育配套设施,如乒乓球台、羽毛球场、篮球场等,学生在假期或休息日,都可以在社区的体育场地活动,而有的项目却没有办法进行,如体操等;四是与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识程度有关。很多中学生只认识到体育活动的娱乐价值,而对其健身价值不是很重视,学生普遍认为田径运动、体操运动是专业的训练,而且单调枯燥,缺乏实际的锻炼价值。
3.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化“终身体育”理念
3.1 体育社团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我国体育的蓬勃发展和全民健身的提出,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对体育的热情。现在提出的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突出了体育教学不仅为了满足学生现在在校时的身心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以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而同时,现在的中学体育课的数量较少,学生对体育课的内容及对学校开展的跑步、早操等不感兴趣及其他一些客观原因,减弱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束缚了其个性的发展。因此,体育社团的确立与开展深受学生喜爱,在校园内由共同的运动爱好者形成一个团体,学生自由组合,自我管理,自觉锻炼,并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它满足了学生个体适应性的发展要求,满足了他们热爱体育和参与体育的身心需求,充满活力和凝聚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3.2 提高身体素质,磨炼意志品质。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地方和学校学生课业负担繁重,体育活动时间严重不足;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跑步、早操不感兴趣;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过于注重孩子的文化成绩,不愿小孩把时间花在体育活动上,导致学生的意志品质、身体素质和对文化学习的兴趣不断下降。中学生正处于学习关键时期,开展体育社团活动是最直接、最重要、最有望让学生改善的最有效的手段。学生在体育社团活动中更能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对自己参加社团的目的明确,意志坚定,遇到困难时能不气馁,努力前行,在长期的社团生活中,提高了身体素质,同时多了一份勇于面对困难的决心和意志,多了一份勇于竞争的毅力。
3.3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体育社团的直接作用是通过体育运动,宣传和展示强身健体的理念和实践。"积极运动,快乐学习"成为中学生健康学习、生活的主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个体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他有丰富多彩的个性,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满足了他们个性的需要,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让中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使自己具有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保证他们与"终身体育"完美结合。
篇3
Abstract: The paper investigated and researched the situation that vulnerable groups in Shaanxi province do physical exercise such as the physical item of exercise and exercising goal and motiva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to make vulnerable groups in city do physical exercise,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s and other methods.
关键词: 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现状;对策
Key words: vulnerable groups;physical exercise;statu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195-01
0引言
弱势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和发展机会都较少的社会阶层。他们一无实力、二无希望,无论当下处境还是未来前景都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目前他们的所谓“弱势地位”,主要表现是缺乏“生产要素”(财产)和“社会资源”(权力),由此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影响自身生计。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通过两极分化而与高收入群体相比较而存在。通过研究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分析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健身的项目、锻炼目的与动机等现状,映射出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情况及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负面心态,为陕西省有关部门及时掌握弱势群体的健康状况及思想动态提供一定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陕西省各地市城镇失业下岗群体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的研究需要,广泛查阅了社会学、心理学、体育理论、以及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论文近三十多篇,同时还参阅了陕西省全民健身纲要的指导性的文件等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尽的理论依据。
1.2 问卷调查法首先,设计《陕西省社会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的专家问卷(1)100份,对陕西省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专家和教授,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再设计《陕西省社会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群体问卷(2)500份,通过随机抽样,从10个地市中抽取5个地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两轮测试,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
1.3 数理统计法将调查的有关数据,收集整理,输入电脑,运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常规分析。
2陕西省弱势体群体面临的基本问题
2.1 陕西省弱势群体参与体育健身的项目根据调查统计,在受访的人中,5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陕西省弱势群体参与体育健身的项目而老年女性体育锻炼前五项的选择次序为:健身操、快走、木兰扇、跳舞、气功、太极拳、抖空竹、老年舞蹈。22%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仅有23%不参加锻炼。参与体育锻炼的老年女性年龄,76.7%为60~69岁的低龄老人。目前,陕西省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前五项的选择次序为:健身操、快走、木兰扇、跳舞、气功、抖空竹。与男性老年人偏向选择对抗性强、身体承受负荷大的球类运动不同,陕西省弱势群体参与体育健身的项目老年女性偏向选择对美体、塑身起到一定作用的动作节奏缓慢而且柔和优美的舞蹈体操类项目。
2.2 陕西省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目的调查根据调查,陕西省弱势群体锻炼动机主要以强身健体、社交、娱乐乃至审美为目的。其中,有40.3%的人群是想提高个体免疫能力,预防和抵御疾病;而23.5%的人群在于社会交往。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弱势群体37.2%的老年人能保持每天锻炼一次的好习惯,还有22%能坚持每周三次体育锻炼。而79.8%的弱势群体参加锻炼的时段在早晨,20.2%的弱势群体参加锻炼的时段在晚上。
2.3 陕西省弱势群体参与体育健身的情况根据统计陕西省弱势群体参与体育健身的项目参加有组织的社区活动的人群较少,这说明社区体育开展还很欠缺。主要原因群众体育组织机构不太健全,城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导致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盲目性大,科学性较差的后果。在锻炼的过程中,参加体育锻炼形式以自由组合的团体为主,和朋友一起,受朋友影响比例最大,其次是和家人一起锻炼较少。
3陕西省城市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对策
3.1 充分利用学校、机关、社区等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将学校、机关、社区等有利条件联系起来以便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汕尾市区紧缺的体育资源,实现体育骨干、场地设施、活动经费等体育资源的共享,扩展弱势群体参与体育的时间维度和空间范围,这样老年人体育人口的渠道也会变得多样化。开放学校单位的体育设施,修建简单易行的社区体育设施,让弱势群体走出家门就能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政府必须起到宏观调控、宣传、协调、监督、引导的责任,将弱势群体体育的实际操作交给社会各方,发挥学校、机关、社区等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更大的作用。
3.2 多渠道挖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行政部门尽快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认证制度,采用多种途径大力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志愿者与专职人员相结合的作用,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层次,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去指导老年人健身。使得汕尾市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尽快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老年体育发展要求。
3.3 健身科学化陕西省弱势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方面要与防病、治病紧密结合,如医疗体育、保健体育、武术气功、走步健身等都是适合老年弱势群体身体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简易,贵在养成习惯、持之以恒。在进行身体锻炼的时间可长些,但强度要小,量要适当,每次进行2―3个小时的身体锻炼也不为过,但锻炼活动的强度不宜大,以中小强度为宜,每分钟心率作为控制指标,控制好锻炼过程中的最大强度。
3.4 锻炼组织化组织各种体育单项协会,搞好弱势群体参加体育工作检查评比,以推动社会弱势群体体育全面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区、乡镇(办事处)、村(居)工作网络;建立弱势群体体育组织,以便组织好本系统本单位的老年活动。希望政府和各企业能为社会弱势群体参加健身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能在城市社区和各主要体育活动点建设一批活动设施。
参考文献:
[1]王玉昕,刘浪奇,许彗玲.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及对健身、健康知识需求的调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5):48-49.
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 社团活动 实践
社团活动一般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活动活动小组展开,这种活动形式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充分得到发挥,大家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也能够在过程中得到有效考查。针对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而言,可以有的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展开趣味化的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并且巩固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
一、社团活动的形式要丰富
在结合地理课程进行社团活动的组织与设计时,教师要鼓励大家不断丰富社团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让社团活动的趣味性得到提升。学生如果社团活动经验还比较局限,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先给予大家一些相应的引导,让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展开形式,过程等都相对熟悉。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一些提议,可以将一些好的活动类型推荐给大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知识范畴,找到更多活动的素材,进而保障社团活动的整体质量。
在引导学生开展地理社团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如果对于社团活动还不太熟悉,对于活动的方向也不太明确,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好的书籍。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如《自然地理》和《地理之最》等书刊来拓展地理视野,增加地理知识的储备;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述地理故事来增强地理社团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特别是对地理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更有显著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地理游戏、地理晚会和出地理墙报,做到化难为易、寓教于乐,提高地理社团活动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社团活动都还不是太为熟悉,这个时候,教师前提的教学引导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拓宽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丰富社团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这样社团活动的趣味性才会体现的更加明显。
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引导学生组织社团活动时,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提升。社团活动一般开放程度较高,会一定程度涉及到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但是,更大程度上来说是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考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展开这种活动类型,让大家在融入到具体的活动主题中来锻炼自身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让学生慢慢学着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由浅入深的设计社团活动的类型,并且要让活动的开放性更强。这样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才会更加充裕,并且能够真正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比如,可根据实际条件,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制作一些简单的地理教具、地理标本、地理模型和地理仪器等。如制作简单的晴雨计,外形像天平一样,一头挂上棉花,一头挂上物体,使之保持平衡,主杆上刻上刻度并标明“晴”、“雨”,晴雨计就制成了。通过制作地理教具,能把抽象的东西变成直观的形象,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这类社团活动才更值得被推崇,这也是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种锻炼。
三、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
社团活动中同样应当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尤其是要考验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技能。教师可以在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喜爱程度慢慢提升后引导大家开展更多综合性更强、复杂程度更高的社团活动。这类活动往往对于学生而言更具吸引力,也会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的活动过程以必要的引导与辅助,让学生以正确的方式高效的解答问题,这样才能够从整体层面提升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的效用。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进行地理观察和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地理实验能力,这可以成为学生的地理社团活动的重要内容。如对地震的观察,可以看地下水的变化,如水井突然间干枯或井水突然大量地溢出井面;也可以看到动物的反应,动物出现惊慌不安,不进饮食,乱叫乱跳等异常现象,这些都预示着将有地震出现。通过地理观察和实验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灵活有效的进行社团活动的组织与设计,并且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社团活动中,这会为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多显著的辅助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组织一些趣味化的活动类型,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充分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体现出社团活动的教学价值,并且能够透过活动过程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良好构建。
【参考文献】
[1] 杨平.“中国地形”单元活动教学的行动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2.
[2] 王文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地理活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题;设定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的是借助团体动力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包括完善健全人格、提高适应能力、开发自身潜能。因此,教师备课时的第一关键是心理成长主题的选取。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合适的主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乐于投入课堂活动,参与讨论,进而达到升华课堂的效果。目前的心理活动课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要选择教材或主题来上课,这给心理教师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但也要求教师要有更强的辨选能力。那么,如何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呢?
一、专而精
心理健康课的主题应是专一、有针对性的,灵动但不盲目,尽量不在一节课中出现多重主题,否则教师在备课时会目标不明确,实践中也会出现课堂脱节的现象。笔者曾上过一堂“生命启航感恩同行”的市公开课,由于刚当母亲,笔者对这一主题深有感触。笔者认为,生命来之不易,感恩是主线,珍爱生命则是对母亲的回报。于是设计了“感恩生命”与“珍爱生命”双线并行,在暖身活动中安排律动入场,护蛋体验,让学生感受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及生命的易碎。在“感悟生命”环节中设计:①质疑揭题———我从哪里来;②生命探源。在“感念母恩”环节中设计:①母谈孕事忆苦思甜;②精灵问世幸福瞬间(照片);③真情告白心灵碰撞。活动至此,学生心灵的“情”弦已被拨动,情感的洪流已达到。为了把“保护生命”这个主题同时推进,笔者设计了第四个环节———“守护生命”,以及第五个环节———“爱在升华”的两个活动:换位游戏、激情宣誓,再次把两条主线链接到一起。双重主题的设置实属不易,笔者虽在过渡语上下了功夫,详案水到渠成,无缝链接,但真正进入课堂教学,问题一下子就放大了。有人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的吸收能力有限,一堂心育课只要能收获到一个显著的效果,就算成功了。而笔者设计的这堂课打算同时实现“感恩生命”和“守护生命”的目标,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的同时又要学生学会保护生命,结果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后来笔者进行二次重构,把“守护生命”放到另一课时,对一些细节也重新整合,结果在市赛中喜获一等佳绩。汉代刘安说:“逐鹿者不顾兔”。一堂心育课目标专一,内容逐层推进,定可达到目的,不至于顾此失彼,从而做到专而精。
二、小而实
一节课要避免主题范围过大。许多心理辅导教师在确定主题时,没有认真考虑主题的范围和课堂容量。主题范围大了,教师可选择的内容、形式也就多,容易走入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的误区,导致难以在一节课上完成辅导任务。笔者曾听过一位新教师的素质课“情绪万花筒———喜怒哀惧”,一堂课40分钟,常见的4种情绪都要渗透,教师带着孩子一一分辨,还未深入探究这种情绪及如何化解不良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急着去了解另一种情绪,结果在下课钟声响起时辅导任务还未完成。如果这位教师能缩小主题的范围,如“愤怒来敲门”“将快乐进行到底”,一节课一种情绪,从“认识情绪”到“合理调控”,再到“巩固强化、拥有健康快乐的情绪”,一课一得,那么,学生在每次活动过后都能“拨开云雾见光明”。
三、近而深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其行为表现也会不同。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需求,明析他们的认知水平、困惑及其共性与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密切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做课前调查,或根据学生来信选题,都是了解学生的好方法。例如:通过课前调查,笔者得知刚入学的新生面临新环境及新的学习状态的适应问题,于是设计了“我是小学生啦”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我是小学生了,我会……”教师耐心地挖掘、引导,那么,学生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将自然地被催化和升华,从而催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又如“朋友,别让误会使我们分开”是针对“悄悄话”信箱中朋友之间因为误会导致友谊破裂的问题。这时教师有必要对同伴交往的技巧进行辅导,使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我反省和沟通,以恰当的方式来处理误会。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心理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要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积极寻找切合学生的“专、小、实、近”的辅导主题,审时度势,将课程设计得更合理、科学,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倾心竭力。
作者:周梅芳 单位: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实践活动 教学案例 刚体的力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88-01
基于问题的教学法是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具体应用。20世纪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率先尝试基于问题的教学。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以问题为学习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以问题为焦点启动课程,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理解开展调查、进行探究;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提供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促进学生进行学习。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创始于医学院,所以,美国大部分医学院已不同程度地采用PBL教学法。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来单向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式教学,面面俱到地把知识倒给学生,学生并不能真正地消化,也失去了咀嚼消化的胃口和主动学习的动力。由于学生不用费力思考就接受了现成的知识,学生思维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不能得到培养。为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下面我们以刚体教学为例,设计了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进行发散与创新思维活动。
一 教学目标与方法
教学内容为刚体的力矩。教学目标是实现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知识目标是学生通过探索得到对力矩概念的理解;能力培养目标为通过基于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欲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是在问题引导下通过探索活动,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教学方法为学生动手实验探索、讨论,教师启发引导。教学工具有PPT、弹簧测力计、尺、线、胶贴、挂钩、角规、选项牌(标有字母与班号、学生序号)。
二 教学方案与实践
事先布置预习任务,设置自我学习检查问题。
1.零力矩情况的讨论
由于学生对质点力学有较为扎实的基础,所以,这里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入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就是在课程开始用力对质点运动状态的影响入手,提出第一个问题:有力一定能够改变刚体的转动状态吗?给学生时间讨论与思考。
开始对零力矩讨论。首先提示学生:若力对刚体的转动状态有影响,称该力有力矩。用浅显的语言说明什么是零力矩,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什么是零力矩,从而建立起对力矩概念的初步感性认识。针对相对转轴是否有力矩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实物进行分析探讨,如施力方向平行于门轴或与门轴相交,该力相对门轴是否有力矩?对于与相对定点力矩学生不大容易理解,所以先以点为轴转动的杆为例,怎样施力相对定点有力矩,怎样施力无力矩?然后引入质点转动问题中的零力矩情况,如地球所受太阳引力相对太阳中心有无力矩?
提示学生用手边的书、教室门、笔等物品,让学生相互讨论与思考。几分钟后让学生用选项牌显示自己的答案(通过选项牌教师掌握整体学生思维情况、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可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言表述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与结论。教师不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排除错误,然后再让学生举选项牌,如果都选择正确答案或正确率在95%以上(课下对另外5%的学生进行帮助与引导),显示正确答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力矩为零的情况。
2.力矩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对学生自我学习效果进行问题检查,让学生结合测力计或通过教室的门亲自体验不同点与不同方向施力以推动门,比较施力的大小,以上述同样方式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力矩的影响因素:力矩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有关系。
3.力矩表达式构成分析
首先提示学生:若两个力对刚体的转动状态影响相同,称为力矩相同。若施加在刚体上两个有力矩的力,使得刚体保持静止,称二力矩大小相同。
以教室的门为对象,在门的不同位置上同时施加不同方向的两个力,并使门保持静止,测量力的大小、方向与力的作用点的位置,同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力矩的表达式该怎样构成。为使实验得出正确结果,须保证单独一个力存在时,能使门转动。
学生报告所测量力的数值,并比较两个力的大小。为克服摩擦力矩所产生的影响,所施加力的大小要保证若单独施力门能够转动,同时施加不同方向和不同作用点的两个力,使门保持静止,使两个力对门的转动效果影响相同,说明两个力矩的大小应该相同;同时引导学生得出用表达式表示的结论。
引导学生结合角加速度的概念,用类比的方法,探究力矩的正确表达式。
参考文献
[1]周忠信、陈庆、林艺雄等.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8)
篇7
关键词:区域活动;主题;背景;幼儿;环境;材料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3-02
皮亚杰认为“环境的创设应该着眼于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所说的环境自然也包括今天我们所说的区域环境的创设。随着二期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内容日益丰富,涵盖的知识点和技能也越来越多,那如何创设有效的区域环境,推进主题活动顺利的开展呢?下面就来谈谈我在实践探索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创设情境化活动区域
情境就是情景。而情境性区域环境即是:根据幼儿的需求与身心发展特点,为幼儿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对幼儿有较好的学习价值与意义背景的环境。主题情境性区域环境的创设,不但能够体现主题进展情况,推动主题的发展,而且能够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个别化经验,促进幼儿个别化学习能力的发展。如:在“夏天真热”这个主题区域活动中,我紧密结合主题,将我们中(3)班环境布置成了夏天这个场景,为全班孩子创设了一个具有体验性的大环境。当然在这个前提下,也充分考虑到了各个小区域之间的联系。例如:围绕这个主题我们教室开设了“水果店”、“冷饮店”、“鞋帽店”、“花伞点”等活动区域,让幼儿“玩中学”、“学中玩”,在情境化的环境中学习操作,体验活动的快乐。
二、建构开放的丰富的布局设置
首先,在区域活动的设置上,我结合室内环境做整体布局,然后再确定区域的位置,并根据各活动区域的内容和性质进行调整。例如:“在秋天里”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淡化了以往设置语言区、数学区、美工区、操作区、建构区的模式,而是在“秋天”这个季节性的大背景下设置了“水果店”、“有趣的虫虫”、“秋天的树林”、“秋天的果园”、“秋天的田野”等活动区域。同时,设置这些区域活动的目的并不是单一的,比如“秋天的果园”既可以让幼儿进行美工操作,又可以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所以,我们在设置区域时,力求内容要丰富,容量要多(应大于幼儿的总人数),用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提供给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更多一些。
三、全面考虑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布鲁纳曾说过:“教育对象是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进行学习,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尊重幼儿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速率。”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应该是教室的每一个区域的创设意念与孩子们的发展过程环环环相扣。所以说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提供材料的时候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材料要有层次性和递进性。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提供的材料越多越好。其实并不然,我们教师应当要根据主题开展的情况和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适时、适宜地提供材料。记得上学期我们开展了“我长大了”这个主题活动,在“小小服装设计师”活动区域中投放了旧衣服、废旧彩纸等各类装饰材料。刚开始,孩子们对装饰旧衣服很感兴趣,活动参与也很积极,后来他们的兴趣逐渐减弱,该区域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少。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后,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于是又投放了新的材料:画夹、画笔、水粉颜料、衣服小样等。果然孩子们对新的材料产生了兴趣,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设计出了各种不同的服饰,很多作品都很有创意。所以说幼儿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材料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能够满足各种不同差异幼儿的发展需求。
2.提供的材料要有探究性。活动材料还应具有探究性。教师可以多给幼儿提供相应的半成品和原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例如:在“好吃点小吃店”这个区域中,我给幼儿准备的材料都是一些原始材料,有:各种大小的海绵、长短不一的吸管、不同厚薄的泡沫、各种颜色的卡纸、橡皮泥。果然孩子们都很感兴趣,积极动手操作,最后几乎小吃店的所有成品都是我们班孩子们的“杰作”。所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该多给幼儿提供一些探究性材料,因为这些原材料、半成品等探究性材料反而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动手动脑,引导幼儿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3.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提倡一物多用。提供的材料质量要好,要能反复利用。例如:在“小小投篮手”活动区,孩子投掷的球是用废旧报纸做成的,孩子们用透明胶带将报纸裹起来。这样,“球”既结实又投得远,还可以反复利用。
四、注重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创设
环境不仅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充满关爱、尊重和支持的心理环境,能使幼儿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被尊重感和受接纳感,有利于幼儿的情感、态度、行为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心理环境创设的保证。在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建立平等宽松的师生关系:从观念到行为,努力使自己与幼儿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以关怀、接纳、尊重、信任的态度与幼儿平等交往。
篇8
一、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原则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应注意以小见大、从实际出发、贴近社会热点三点原则。
1.选题要遵循以小见大
学生的生活世界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彼此交织的基本要素所构成,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主要包括自然、社会、自我三大维度,然而这三大维度是比较宏观、比较抽象的,但就目前小学生的理解而言是难度较大的。因此,教师在选题时,应该本着这三大维度的原则,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让学生能够把握。例如,基于社会维度,可以设计“快乐的节日”这样的选题;基于自然维度,可以设计“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这样的选题;基于自我维度,可以设计“学会自我保护”这样的选题。须注意的是,这些选题中,切入点应当是学生能够把握的,且便于操作的,但是在这样看似微观的综合活动中,却可以获得对社会的认知。
2.选题要符合学生实际
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需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贴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与生活、学习特点,使小学生能够切实感觉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意义。
3.选题要贴近社会热点
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应对一些热点问题。为此,在实践活动的选题时,要注意贴近社会生活热点,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和探索,联系热点问题形成认知。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认识科技,教师可以设计“生活中的太阳能”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太阳能的作用。
二、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案
1.明确实践目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实践活动的目的。这是选择和确定综合实践主题与进行下一项任务的重中之重。例如,基于我校小学生吃穿攀比等现象,笔者设计了一次“我为山区献爱心”的实践活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基于社会维度,使学生了解在山区还有很多学生的生活十分贫困,切实感受贫困山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大山外面世界的渴望,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他们。
2.做好内容安排
在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之后,教师应该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依然以“我为山区献爱心”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在明确的活动目的的指导下,笔者为学生制定了系统的内容安排。首先寻求援助点,在相关部门获取需要援助的山村小学名称、位置、路线,然后号召学生针对该小学学生的情况,发出倡议书,在全校进行募捐,为其捐款捐物,尤其是要募捐图书、文具、书包、衣物等山区小学生需要的东西;安排好这些之后,学生能有一个具体的活动方向而为之努力,在捐款捐物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3.合理开发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堂之外,甚至是校园之外的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所需要的资源与素材广博。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课程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活动展开内容,活动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这就涉及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为此,在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中,需要合理开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活动素材。
4.做好活动总结
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后,很多教师忽略了活动总结的重要性,使得实践活动一结束,学生就将其抛至脑后,隔段时间想起来,仿佛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因为教师没有组织学生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为此,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需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总结。例如,在“学会自我保护”的综合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实践活动里涉及自我保护的方法,并将其总结记录下来,撰写一个小课题,推荐参与市里举办的小学生课题大赛。这样一来,经过总结与回顾以及课题的撰写,学生加深了印象,也获得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此,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然、社会、自我”三大维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学 活动课
为了克服思想政治课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我进行了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动课的探索,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落实政治课教育目标。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 从教学理念看,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早已表明,学习是很费力气的事情,许多难关有待学生自己去闯,许多暗藏着的学习障碍要靠学生自己去克服
1.2 从教学方法看,长期以来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支配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是知识权威的象征。
1.3 从信息传递看,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传递单向、偏向,较多的是教师和少部分高发言者之间的交流,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机会多,大部分则表现机会少,久而久之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1.4 从评价体系看, 我们一直把政治课看成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考分而设置的课程,把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其深刻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分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认识,近年来,我们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教材的实际及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部分班级进行了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实验工作。
2 课题实验的理论初探
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把教学因素与活动因素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情绪中,在增进兴趣的条件下,较自然的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类型。在调动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正确的认知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社会化,使之身心获得健康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小学进入初中,这对孩子们来说跨越的是一个不小的台阶,小学生活有着强烈的集体生活体验,小学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幼儿园的模式,是与游戏密切相连的。到了初中,学科增加了,内容加深了,节奏变快了,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给正处于心理、生理发生激变的初中生带来很多不适应。因而在初中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利于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教学快速有机的衔接,体现“九义”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3 课题实验的主要内容
3.1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基本内涵
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通过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一个个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引出疑问、引起思考、引导创新,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3.2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基本程序
3.2.1 每学期授新课之前,全班同学自由分组,每组4--5人,推选召集人一名。
3.2.2 小组成员共同浏览全册教材,确定活动课题,分工协作,将课题内容演化成一个个形式多样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活动。
3.2.3 正式授课时学生用30分钟左右时间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3.2.4 剩余15分钟由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通过今天的活动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在那些方面感到困惑?”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深化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成果的同时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完成教学目标。
3.2.5 课后由每组推选的一名代表组成的评估团,对课堂活动的策划组进行评价,采用百分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中心环节是小组学习。小组学习的有效开展既离不开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也离不开班集体的讨论参评。小组成员面临的学习任务只有在通过各自的独立思考和齐心协力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同时小组学习的结果还要靠班级这个大集体来检验。综上所述个人自学是基础,小组活动是关键,组际交流是提高。
3.3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保障途径
3.3.1 教师作用应更突出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运用并不是使教师变的无事可做,当“甩手掌柜”,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不再唱独角戏,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导学:如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明确重点难点,解答自学困惑,提供活动建议,引导质疑和争论;协调关系 如培训召集人, 使之成为组织者和带头者,处理好小组内(召集人和组员,学优生和学困生)和小组间(课题选择,讨论评价)的关系;及时总结 如每次活动结束后在听取学生讨论互评的基础上肯定长处,指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并对教学内容作科学归纳和小结 。
3.3.2 评价体系应更激励 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我们积极构筑新的评价体系。建立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将直接制约课堂教学改革能否取得实效,能否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可见建立与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对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评价观不仅要重视结果,更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是成功,不管步子快慢,只要在走;不管力气大小,只要在使;不管能力高低,只要在干,就要加以肯定和鼓励。
篇10
1.准备活动在“心理上”得不到重视
这些年的体育传统教学认为,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主要靠基本部分来完成,准备部分主要是组织学生热身活动,使学生从心理、生理上进入状态。从心理的重视程度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还是把准备活动当成“配角”,把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基本部分上。
2.准备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够多样
平时的上课教学中,都是采用以班为集体的形式,不管教材的内容、性质、对象特点,准备活动总是用固定的形式,一套操、一个游戏,一做就是一年,甚至几年,久而久之,学生就觉得厌烦,没有新意。固化的组织形式只能导致学生参与热情与兴趣的衰退。
3.准备活动的“内容”不够新颖
准备活动的内容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以一般性准备活动为主,很少会出现专门性准备活动。而一般性准备活动通常就是简单的一套徒手操,内容循环往复,枯燥乏味。
4.准备活动的“实施”完全依赖于教师
准备活动的教学过程基本依赖于教师的指挥。虽然这样有利于学生认真练习,也可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但对于这个年龄的中学生来说会影响他们活泼好动的性格,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灵动性,最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小学高段体育与健康课堂“准备活动”环节的设计与优化
1.紧扣生理效应的指标要求,有效设计“准备活动”
体育教学准备活动的任务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方法,尽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体育课堂上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效应的指标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活动特点,有效设计“准备活动”。
(1)准备活动的时间。准备活动的适宜时间以体温上升为主要标志。体温的适度升高,能加快神经传导速度,有利于氧的供应。
(2)准备活动的运动强度。准备活动的强度应以中等强度为宜,不能过大或过小,对小学生来讲,准备活动时期,平均心率在110次/分左右,最高心率在140次/分左右,持续2~3分钟为宜。
(3)准备活动与正式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在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结束到正式练习开始之间的间隔时间应以2~3分钟为宜。
2.紧扣课堂效应的目标要求,有效设计“准备活动”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准备活动”的设计宗旨应以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为宗旨。教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相关的“准备活动”。
(1)丰富“准备活动”的形式,达成灵动与趣味的统一。教学是一个灵动的生命场景,需要教师不断为学生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才能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让“准备活动”热身于、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在灵动与趣味中不断达成教学目标。
(2)充实“准备活动”的任务,达成前奏与后续的统一。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准备活动”虽然是课前(或新课前)的热身运动,占据的时间也较短,但却是教师应该值得高度关注的一个环节。之后,教师必须对“准备活动”予以有效任务的设计,使得“准备活动”富有一定的含金量,真正体现教学各环节的重要性和协调性,从而确保整个课堂中前奏与后续教学的整体性教学任务的达成。
3.紧扣课堂教学的多元价值,积极优化“准备活动”
课堂效应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因此,教师对“准备活动”的设计要注意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特征,从心里铺垫到兴趣激活、从情感适应到参与融合等方面予以优化,多元、立体地展示“准备活动”的价值、特性和魅力!
(1)通过“鲜活”的事例,提高学生的心理准备。要让学生从心理上扭转准备活动是“配角”的错误认识,必须对学生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在课堂的常规教育中,应通过列举因准备活动不充分而发生伤害事故的“鲜活”事例,反复讲,经常讲,意在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明确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改变学生对体育课准备活动的认识和态度。
(2)通过“活泼”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尽量把准备活动的内容安排得丰富多彩,形式尽可能新颖、多样一些。诸如多种形式的徒手操、轻器械操、体操;多种形式的走、跑、跳及活动性游戏,健美操的基本动作等,采用多种形式的准备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很快对体育课发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进入运动状态。
- 上一篇: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
- 下一篇:生物的概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