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游资源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旅游资源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旅游资源范畴;社会旅游资源;分类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7-0144-03
[作者简介] 毛卫东,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管理;
黄震方,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旅游管理;
杨春宇,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贵州财经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 (江苏 南京 210046)
一、引言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1]。旅游资源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变化、发展。受传统的旅游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人们往往将工业产品的开发方式用于旅游产品,将旅游资源专门化、物化、景观化。其实,当代大量的社会事象(事物和现象)、社会活动都是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但因为其较为隐性、多变和缺乏预见而常常被忽视。而这部分资源恰恰是与人类社会和人的旅游需求同步发展的,是旅游资源中最具活力和开发潜力的部分。为此,有必要对其内涵、特征、范畴和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
自王立纲(1983)在我国最早使用了社会旅游资源概念以来,这一概念便被广泛使用于国内的相关研究。对社会旅游资源的认识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其内涵和特征的把握;二是社会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主要有从属、并列和两者交融为人文社会旅游资源[2]三种观点。
研究方法主要还是通过社会现象的枚举去解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和活动”这一相当宽泛的内涵。对于什么是社会旅游资源这个核心问题,缺乏明确的概念与范畴的界定。由此造成在学术研究上,相关的旅游资源类型和概念混用、社会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不清;在指导实践上,泛化了人文旅游资源,弱化甚至忽视了对大量社会旅游资源的及时挖掘和充分利用。
二、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1.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社会”、“旅游”、“旅游资源”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文”、“人文资源”在社会学和旅游学领域中都是范畴广、争议大的一组概念。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旅游资源进行了概念界定。
彭一万(1991)提出“社会旅游资源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事物和活动”[3];王克起(1998)强调社会旅游资源是“特定区域的人群”[4];郑小琦(2000)认为“社会旅游资源是现代社会创造的”[5]。丁季华(1999)认为“社会旅游资源还包括会议、商务和城市景观”[6];其他的还有,马晓冬等(2004)认为“社会旅游资源是以抽象人文吸引物为主体[7];王文才等(1994)认为“与社会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具有长效性、永续性价值的各种建筑物”[8],等等。
作者认为:(1)社会旅游资源的内涵“与人类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物和活动”过于宽泛,必须用明确的外延加以界定。(2)根据资源属性进行分类,非自然的就是人文的,社会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不能并列。(3)旅游资源的范畴是变化、发展的,用枚举法去定义难免“刻舟求剑”、“以偏概全”。(4)将“有旅游吸引力的人群”归入社会旅游资源,契合了“社会”的人类特征,但“人类”必须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5)用时间尺度去界定具有很大的创新,但“现代社会创造的”范围还是过大。且缺乏分类原因的说明,分类意义不够明显。
对于社会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应从其人文属性、功能体现和时间尺度三个方面深化分析:首先,从人文属性的视角。社会资源一般包括人口和劳动力的状况和分布以及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设施等。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社会资源侧重于人和与人相关的事象及活动,人文资源侧重于人的创造物,他们都具有人文属性。但无论何种资源,只有能够成为旅游吸引物(或因子),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从概念上分析,社会资源的人类本身不能成为旅游资源,人类只有与一定的空间、事象和活动相结合才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同时,与人相关的自然资源一旦被人类所作用也就具有了人文属性。所以,从旅游资源属性上分类,非自然的就是人文的,社会旅游资源应该从属于人文旅游资源。其次,从时间尺度的视角。社会资源具有地域性、种群性和历史性。认识社会资源,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时间尺度。许多西方学者是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源的,1980年法国皮埃尔・布迪诺(P・Bourdieu)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现在的和潜在资源的集合体[9]。可见,历史的社会旅游资源已经可以归入人文旅游资源,把握社会旅游资源的时间尺度应该是当代的。最后,从功能体现的视角。社会旅游资源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主体功能是什么?”。社会旅游资源具有自身的主体社会功能,比如:现代工程、现代建筑、会展活动、赛事活动等,只是因其同时具有了体验性和景观性而在主体功能之外延伸出旅游功能;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功能就是满足人的旅游需求的旅游功能。
作者认为社会旅游资源与人的社会性、资源范畴的拓展性、旅游需求的多样性高度契合,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类型。它是指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当代人类,及由当代人类所创造的、不以旅游为主体功能的,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和活动。它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当代人文旅游资源共同组旅游资源。
社会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的地位归纳如下(见下图):
2.社会旅游资源的特征。社会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时间当代性将其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区分,主体功能的社会性将其与主体功能为旅游的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相区分(表1)。
在此基础上,社会旅游资源还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状态的变动性。随着旅游需求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大量具有体验性和景观性的事物、现象和活动等社会旅游资源不断涌现。但其状态往往是变动的,存在挖掘、消亡和转化三种情况。比如:南京长江大桥,最初只是一个交通设施,但由于它的独特性、景观性等特征,使它具有了旅游吸引性并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交通功能之外延伸出旅游功能,成了社会旅游资源(这是挖掘);随着条件和人们旅游观的改变,原有的特性被覆盖、取代,它的旅游吸引性下降,逐渐退出了旅游资源范畴(这是消亡);假如,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的变化,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交通设施的主体功能退化或者不存在了,但它还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可以服务于旅游业,这时就可以将其主体功能转化为旅游,成为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此外,还有一种转化可能,即由于它在特定时期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可以转化成未来的遗存类人文旅游资源(这是转化)。
(2)表现的隐蔽性。一方面,社会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是在主体功能之外延伸出来的,表现为相对隐性、间接。许多当代的建筑、设施,往往在建成之后和使用过程中,其旅游价值才被认识。另一方面,许多属于社会旅游资源的人物、事件和活动都具有短暂性和时效性,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周密的策划和巧妙的运作才能被挖掘利用。最后,社会旅游资源是外延不断扩展的概念,它与人的需求和人类社会同步发展,人类多样、多元的旅游需求和人类社会大量的复杂事象都具有一定的内在性、复杂性和发展性,表现较为隐蔽。
(3)范畴的广泛性。社会旅游资源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同步发展。主观上,旅游需求的发展要求我们扩大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客观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能提供越来越多的社会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既有具体的又有抽象的,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单一的又有综合的。此外,社会旅游资源还包括大量的旅游吸引因子。这些吸引因子既可以转化为独立吸引物,也可以整合成综合吸引物,它们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同时,大量的社会旅游资源被用于满足旅游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旅游的人本化、个性化彰显,新的旅游需求、旅游方式不断涌现,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强,旅游的影响已经并不断超越经济范畴而走向更深远的社会层面[10-11]。这一时期,旅游社会属性的基础地位和引领趋势明显上升,当代大量的科技、体育、文化等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设施不断地被开发出旅游功能,越来越多的社会旅游资源被用于满足旅游的社会功能[12]。
(4)载体的人类性。社会和人文既是现象也是过程。从现象的视角看,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和。“是一种大型的、长存的、自足的自我持续的群体,它由相互作用的人们组成,而这些人分享和共通一定的价值与信念[13]。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一个由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他人类能力与习惯组成的综合系统[14]。所以,可以这样理解,社会是这样的人类:他们共享着文化,创造着人文。社会旅游资源的载体既包括人类(个人或者人群),也包括人的活动和与其相关的要素(环境、设施等)。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载体主要是人类的各种创造。社会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当代的人类,与一定地域空间结合的人类,他们的创造、他们的活动都可以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
三、社会旅游资源的内容体系
基于以上对社会旅游资源概念和特征的认识,以郭来喜先生等(2000)对旅游资源分类为参考(将人文旅游资源分为历史遗产、现代人文、抽象人文和其他四类[15]),将其“现代人文”中旅游功能非主体性部分和“抽象人文”中现代部分抽取,并从以人为本和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将其外延扩大,社会旅游资源可分为设施、事件、人物、活动、环境和其他六类(见表2)。
四、结语
旅游资源的属性分类问题是旅游学的基础问题,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社会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时间的当代性、旅游功能的非主体性是界定其概念的关键,也是它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所在。廓清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可以进一步梳理旅游资源的分类依据和类别关系。同时,能够引导人们更多的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旅游社会功能的视角以及社会和谐的视角去深刻认识社会旅游资源,丰富和拓展旅游资源观。重视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并推进社会资源旅游化,是促进旅游与社会、经济、文化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
[2]郭为.景点景区规划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J].旅游学刊,2001,(4).
[3]彭一万.重视社会旅游资源是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向 [N].中国旅游报,1991-03-07.
[4]王克起.浅论社会旅游资源 [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1998,(4).
[5]郑小琦.为开发旅游资源觅良策 [J].望新闻周刊,2000,(29).
[6]丁季华.旅游资源学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7]马晓冬,翟仁祥.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苏北为例 [J].人文地理,2001,(6).
[8]王文才.成都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分类 [J].四川地质学报,1994,(2).
[9]Eric L.Lesser.Knowledge and Social Capital[C]. Boston: Butter-worth Heinemann,2000,322
[10] R. W. Butler.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ourist developmen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4,2(2):100-111.
[11] Michael Romeril. 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 ac-cord or discord[J]. Tourism Management,1989,3(10):204-208.
[12] Peter E. Murphy. Tourism as a community industry:An ecological mod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J]. Tourism Man-agement,1983,3(4):180-193.
[13]徐友渔.民间社会与文化问题[J].上海文学,1996,(10).
篇2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论文百事通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
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新晨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篇3
从表1可知,清河旅游资源空间上具有分布广泛且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在6乡镇中,葛仙庄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其成为清河旅游发展核心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坝营镇、谢炉镇和连庄镇,合计共41个单体,占总数的82%,这也是旅游开发较成熟的地区。油坊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少,为3个,仅占总量的6%。总之,清河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的特点既有利于全县旅游业的共同繁荣,又有利于区域重点开发。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空间结构
全县有人文旅游资源单体50个,占旅游资源总量的97.2%,涵盖了4大主类、12个亚类和37个基本类型。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地位更加突出: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分布广。它们相对均匀地分布于6个乡镇。
(一)遗址遗迹类该类旅游资源单体共13个,分属1个亚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EB)和5个基本类型(EBA、EBB、EBE、EBF、EBG),集中于葛仙庄、坝营和谢炉镇,集中度为76.9%,是遗址类旅游资源大区;连庄、王官庄和油坊镇比较少。除葛仙庄遗址类资源最多外,坝营、谢炉遗址类资源数量仅次于建筑与设施类。丰富的遗址类资源,确立了清河历史文化旅游形象。
(二)建筑与设施类
建筑与设施类资源的数量最多,共有24个,分属于5个亚类(综合人文旅游地FA、单体活动场馆FB、景观建筑与附属建筑FC、归葬地FE、、水工建筑等FG)和13个基本类型(FAA、FAB、FAD、FAE、FAG、FBA、FBB、FCE、FCI、FEC、FGA、FGC、FGD)。从全县来看,在各个乡镇,该类资源都比较丰富而且分布比较均匀;最少的是油坊镇,也占全县总数的9%。
(三)旅游商品类
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少,共有6个,占清河县旅游资源单体总量的12%,属于地方旅游商品亚类GA中的GAA、GAF基本类型,其中,以GAA类资源单体数量最多,为5个,显示出清河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
(四)人文活动类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7个,占清河旅游资源总数的14%,分属于2个亚类(人事记录HA、现代节庆HD)和5个基本类型(HAA、HAB、HDA、HDB、HDC),人文活动类资源集中分布于葛仙庄,集中度为42.9%。清河人杰地灵,在这块土地上发生过很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等领域的重大变化和成就,都可以从这些旅游资源中反映出来,而且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展示离不开对这些人物、事件、习俗类资源的开发。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状态的空间结构
由图2可知,6个乡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差悬殊,开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葛仙庄镇78%、谢炉镇52%、坝营镇40%、连庄镇39%、王官庄镇26%、油坊镇24%。从类型来看,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的开发率最高,其次是遗址遗迹类。然而,建筑与设施类中的文化活动场所类资源开发率很低,仅为5.5%;人文活动类和旅游商品类资源开发率普遍低,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属于非物质性旅游资源,多为人物、事件、地方风俗和节庆之类资源;旅游商品类资源开发率最低,清河的特色旅游商品、风味小吃种类繁多,但目前的旅游利用率不高。因此,清河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潜力巨大。
讨论
旅游区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系统功能的优劣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个体本身,而且还应包括资源的数量及其空间组合状况和开发利用程度。对于特点区域而言,旅游资源的评价是对区域旅游资源系统的评价,除对资源个体价值评价外,还要分析研究区域旅游资源要素在研究地域内的类型组合、地域组合和级别配置关系,在通过效应评估来衡量旅游开发的物理容量的基础上,考虑区域旅游开发中的均衡性、多样性和互补性等在发展战略中的应用,以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功能,提高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益。
篇4
关键词: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has a great development. As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dustry is important, i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domestic economic structure. Travel behavior has regional, which determines the tourism activities must depend on certain regional culture, reasonabl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wil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industry. A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shows a regional culture, distinctive regional culture is a major advantage of loc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how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regional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F592.7
旅游是一种潮流的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也一派繁荣,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旅游产业结构雷同,雷同的原因在于缺少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合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内涵、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以及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供大家学习交流。
1 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内涵
旅游文化资源是指作为旅游客体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以及一切与旅游活动有关的文化现象。我国作为世界旅游大国,是各国人民探访东方文明的一个最佳旅游去处。我国旅游文化资源,博大恢宏、举世瞩目,具体旅游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服饰文化旅游资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文学旅游资源、戏曲艺术旅游资源、雕塑艺术旅游资源、绘画艺术旅游资源、建筑文化旅游资源、书法艺术旅游资源、音乐艺术旅游资源、舞蹈艺术旅游资源等等,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旅游文化资源分成不同的类别,但是不管怎么分,现普遍认同将旅游文化资源分为旅游物质文化资源、旅游制度文化资源以及旅游精神文化资源三个类别。
2 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文化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下面就旅游资源中地域文化的区分原则和区分类型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2.1 旅游资源中地域文化的区分原则
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类型是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划分的,具体的原则有:一、地理、景观等物质旅游文化资源上具有相似性。旅游文化地域类型形成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这反映了旅游文化资源的基本属性以及地域一致性产生的自然原因。可以归为一个地域类型的旅游文化资源在空间上大都毗邻,而且以一定的自然资源相对应。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客体,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归属于同一地域类型的旅游文化资源在景观上相似性,一般差别不大;二、旅游文化资源具有相似性。一个地域旅游资源的众多组成因素在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长期改造、影响下,最终具有了结构上的一些特征,旅游资源的地域类型应该完整反映出这种结构特征。现在很多地方通过建造人工旅游资源来发展当地旅游业,这种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创新活动是值得提倡的;三、旅游文化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相似性。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而进行的活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人们对旅游活动的认识也可能因社会经济水平的不同而产生不同,最终影响到当地的旅游文化;四、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上的相似性。旅游产业是现代旅游文化系统的总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旅游资源和游客的纽带,旅游产业由众多部门有机组成,构成了旅游产业系统。
2.2 旅游资源中地域文化的区分类型
根据以上原则,旅游文化中地域文化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人文景观型、自然景观型、自然-人文景观综合型以及极限环境型。其中,人文景观型又分为现代人文景观型和传统人文景观型,现代人文景观型比较典型的是一些比较著名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以繁荣的经济为依托,并且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这些地域大多在交通便利的位置,人流量大,发展旅游的条件也优越;传统人文景观型主要依托一些历史文化的因素,代表有北京、南京等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或者一些特色向明的农村地区等。自然景观型主要依据地理、地质或者气候等一些因素,自然景观在当地的旅游景观中占主导。自然-人文景观综合型,该种类型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协调发展的类型,这些地域在经济发展中并不是非常突出但也不落后,这种地域在发挥旅游产业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极限环境型,这种类型主要依托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像青藏高原等这样的极限的环境。
3 不同地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
篇5
【关键词】邻近旅游资源;关系解析;规划开发
1.旅游资源总体分布特征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是旅游者的活动对象。中外学者对旅游资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界定,本文认为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进行各种旅游活动的自然和社会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有无形的精神资源也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不同地域内旅游资源的构成不同,在形态和文化上都显现出差异性,并表现出地域的不可移动性和内质的不可复制性。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旅游资源只存在于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直接欣赏、消遣的对象,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不包括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之间的服务以及纯接待的因素,因此,旅游资源的多寡、赋存和分布状况,直接影响旅游者出游的选择趋向以及旅游者的空间流动。
2.邻近旅游资源的关系解析
旅游者在做旅游决策时,对所要前往的旅游景点的选择数量和范围一般都有限制,大多数旅游者都愿意在相对邻近的区域内选择景点,而对于旅游开发和规划而言,旅游经营者和开发者所关注的首先也是当地旅游资源的禀赋,及在一定地理空间内其它旅游资源的特征。
相邻的旅游资源个体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同,并且它们所产生的吸引力会相互影响,从而产生近邻效应,近邻效应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即相邻旅游资源的关系存在着互补和替代。
2.1旅游资源的互补关系
如果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个体都具备独特性,相互之间形成强烈差异,在景观形态、类别和文化内涵方面各有特点,这些旅游资源的存在可以更好地提升该旅游地的吸引力、延长旅游者在该地的游玩时间,它们可以在资源上相互补充形成正的近邻效益。旅游资源的互补关系主要包括:
(1)类型各异的旅游资源互补。集中表现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融,在相邻的旅游资源分布中存在这一现象,如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庐山就有此特征,它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拥有秀丽雄奇的自然景观,而庐山的名篇佳名、佛道儒遗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舞台又成就了内涵丰富的庐山文化景观,自然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造就了天下名山的独特魅力。
(2)类别各异的旅游资源互补。自然和人文资源下还包含着各种小类的旅游资源类别,它们的形态风貌各异也构成了资源上的互补,如某地在自然观光旅游资源中既包含有山地、峡谷、又有湖泊、江河,就可形成山水相绕,“水因山而媚,山因水而秀”的自然风光。
2.2旅游资源的替代关系
如果某区域内旅游资源存在很大的共性,在资源等级、规模、类型、文化表现上大同小异,则这些旅游资源本身就会导致旅游者的分流,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会相互抑制,通常资源等级较高、规模较大的旅游资源个体会吸引更多的客流,这就形成负的近邻效益,旅游资源的关系就表现为替代。旅游资源的替代关系主要集中于地域分布较广的自然景观、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相近的人文景观以及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的现代娱乐景观,如广西的溶洞、各地的宗教建筑及主题公园景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替代关系。
旅游资源的互补和替代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它由于观赏对象、资源规划开发、旅游地发展、旅游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变化促动下会相互转化。比如对于一个历史学家而言,某地的宗教建筑所代表的流派、历史年代、艺术风格都有其独特性,每个单体对他都有吸引力,因而是互补的;而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它们极其类似,在游览了其中几座之后便失去兴趣,因而它们是替代关系。
3.邻近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建议
旅游资源品位、等级、类型的分布关系直接影响了它的吸引力和客流量,通过合理的规划开发使得邻近的旅游资源实现共生关系,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和差异资源的互补,对客源市场形成一致的吸引力。
3.1合理挖掘资源特点,形成互利共生
旅游目的地在资源、旅游产品、客源市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依存度,实现旅游资源的互利共生,这种情况一般发生于资源类型不同而资源价值都较高的旅游目的地,并且一般具备邻近的地理位置,距离相近、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地缘条件使旅游目的地的共生关系更能实现。
如果邻近的旅游资源的类型不同而资源价值都较高,那么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宣传上就可以形成各自的资源特点,如对江西庐山、三清山、井冈山三大名山分别以名山风光、道教文化、革命胜地被游客认可,旅游产品特色明显,市场认知程度高,因而形成了良好的互利共生的关系;并且通过旅游交通系统连接这些具有共生关系的旅游资源单体,特别是独特性大、游玩时间长而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单体一定要配置便利的旅游交通,最大限度将游客留在本区域内,以使旅游业所带来的利益在该区域内均衡分布,如近年来提出的“长江三角洲旅游无障碍”计划,就是利用便捷的区域交通体系将和长三角的旅游资源连成一体。
3.2合理组合旅游资源,形成偏利共生
偏利共生,指多个旅游目的地在空间上紧密相连, 某些旅游目的地的生存与发展得益于某一主体旅游目的地,同时对主体旅游目的地的生存与发展不会产生明显的损害,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资源类型不同、品位差异较大且位置相近的旅游目的地之间,虽然附生旅游地不具备很强的旅游吸引力,但由于位置邻近,被附生旅游地的游客通常会顺便去附生旅游地游览,如浙江舟山的普陀山与朱家尖之间、安徽的黄山与黟县、歙县之间都是偏利共生的关系。 在现实旅游发展中,旅游目的地的共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城乡旅游目的地的共生,城市的现代时尚和乡村的自然纯朴形成互补;传统和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共生,传统观光型的旅游景区景点与拥有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区、现代娱乐中心、主题公园景观的各种新兴旅游目的地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3.3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变竞争为共赢
同一地域范围内的两个或多个旅游资源,在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或交通区位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时,会出现对客源市场和发展空间进行争夺的现象。对于存在竞争关系的旅游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明确目标市场、形象定位、文化挖掘等方式突出各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将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尽量避免出现互相抑制的游客分流现象,等级较低的旅游资源以周边城镇为客源市场,等级高的资源则吸引中长距离的游客,这就要求旅游交通系统做出相应的设置来积极调配客流;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各种旅游规划和旅游管理手段,如通过广告宣传、旅游信息引导等方式,使旅游目的地关系能够协调合作,由不利的关系转化为有利的关系。如“江南六大古镇”的统一营销、联合宣传使本来处于竞争关系的旅游目的地形成规模化、凝聚性的吸引力,从而转化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旅游目的地。 [科]
【参考文献】
[1]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科学出版社[B].2004:62-66.
[2]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科学出版社[B].2003:136.
篇6
旅游资源(T0urist Resources)是旅游活动的前提,也是旅游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通常是指通过开发、管理而成为旅游产品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我国官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紧密相关的是旅游开发,即以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核心,促进旅游业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包括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景点的规划与设计、旅游项目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旅游地形象的建设与推广等等。旅游资源无疑是一个可以市场化开发的商业项目,不论是许多已经成熟的旅游项目,还是近年兴起的红色旅游和随着海洋经济热而起来的海岛旅游,无一不是将旅游资源市场化运营,并将旅游资源定位于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来对待。
二、旅游资源会计的基础理论依据
对于旅游企业主体而言,建立旅游资源会计核算的必要性既是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也是旅游企业摒弃资源消耗高、废弃物排放量多的粗放型模式,实现旅游资源利用与保护并重的集约化开发、精细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旅游资源内涵的认识决定了旅游资源会计除应具备会计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其存量和开发利用的有限性,会计必须对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核算。资源既不是无限的,也不是不需要保养与维护的。因此,需要通过会计核算对已被损害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补偿的核算,运用会计方法对资源的质量、效益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二是旅游资源的公共物品特征决定了不可分割性与非排他性,会计视野不能仅限于某一微观会计主体,而是要从全局出发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成本补偿、收益的确认等进行全面地反映。三是旅游资源的多重性特征决定了其所带来的未来利益不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完全套用一般企业会计思路、仅限于单个企业视野内搞会计核算肯定行不通。
可见,为了强化对资源的利用、管理和保养维护的精细化管理与控制,旅游企业必须科学地组织对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核算。不仅需要按权责发生制对已发生的经济投人包括开发建设的旅游资源进行计量、分析和评价,而且也要对“自然成本”即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使用进行相应的核算。旅游资源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必须严格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学基础上,即首先解决好旅游资源产权这样一个问题。旅游资源产权是旅游资源会计核算体系建立的基础,是指在有限条件下,旅游企业使用或配置旅游资源的权利,旅游资源产权具有普遍性、排他性、可分解性、可交易性等性质,其中排他性是产权的本质特征。现代产权理论以为,强有力的产权约束能防止资源的滥用,公道的产权安排可以促使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现实中的旅游资源产权问题极为复杂。如何进行旅游资源的科学、规范化产权界定,是一个现实问题。通过梳理产权关系,明确旅游资源的产权界定,协调好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权益分配,在会计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上,可以区别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两种情形来进行,在后续确认和计量上,参照准则原理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披露,从而确保旅游企业的会计核算能够确保企业利益、社会利益的综合平衡。
三、旅游资源的会计核算框架构筑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涵盖了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且将原有的会计理论更好地融合到准则当中,特别是新准则提出的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标准体系,对于提高我国财务信息透明度及可靠性、提升我国财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准则在对旅游资源会计核算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公允价值理念被较为充分地体现在对资产、负债的计量方面。比如,对生物资产、对或有事项的有效的确认和计量,都为旅游资源会计核算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平台。
(一)旅游资源核算的价值目标
旅游资源的会计核算,就是以会计特有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确认、计量和报告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成本费用,评估旅游资源开发经营的绩效对企业财务造成的影响。旅游资源的核算始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保护的目的。除了从微观上反映旅游产业对旅游资源的经营而赢得经济收入、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支付费用外,还要核算因使用资源而发生的社会成本与责任、对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等问题。通过旅游资源的会计核算,在确认和计量企业在一定期间的旅游经济效益或经济损失,向社会相关主体提供所需的资源信息,为各决策单位实施经济和资源决策提供帮助。
(二)旅游资源核算的特殊假设
作为旅游企业,在一些会计基础假设方面具有其特殊性:一是会计主体假设特殊旅游资源会计核算和反映的内容也是企业范围的活动,只不过这种活动并不局限于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层面,而是扩展到由于非“交易或事项”引起的其他活动,并未发生价值的交换或转移,即需要将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围之内,将应将传统会计主体假设内涵扩展,将会计主体置于资源环境系统中,把游离于核算系统之外的资源价值损耗和补偿纳入会计核算系统,核算人类与资源系统的交换,以此来界定旅游资源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二是具有多重计量假设。旅游资源会计计量具有多重性特征,不应只局限于货币计量。由于环境资源既具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很大一部分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受科学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若将其用货币计量则精确性难以保证。多重计量能相互补充,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多重计量不但指可用其它的计量属性,还指要在旅游资源会计报告中用文字或附注方式,揭示一些重大且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
(三)旅游资源资产核算的要点
植根于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旅游资源资产加以确定的标准,一是旅游资源未来效用的可靠性,二是旅游资源计量的可能性,三是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当旅游资源通过商业交易取得时,其价值可以按所支付对价进行计量;当旅游资源凭借某种权利取得或是大自然形成时,对于这种旅游资源可以合理估算进行计量。如果无法做出合理估算,如未探明储量的自然资源,不能作为旅游资源资产确认。在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无法对其直接计量的周此旅游资源会计的计量要大量依靠合理估计的方法。但出于稳健性原则,一般将成功的勘探与开发成本列作资本性支出,计入旅游资
源资产,而将失败的勘探与调研成本则作为收益性支出,列为当期管理费用。有些自然资源如旅游资源价值的计量是难以定量化的,这时可采用“等效”原理或“价值替代”原理等来计量,也可以采用支付意愿法来计量。所以,旅游资源资产的计价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如旅游资源的计价核算,包括旅游资源价值包括自然旅游价值和人文旅游价值。在自然旅游资源价值核算上,由于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或其生长周期长,作为旅游资源资本化的旅游资产的核算,对其计量可采用收益现值法,列作“旅游资产――自然资产”进行核算;在人文旅游资源价值上,可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等方式确定价值,列作“旅游资产――人文资产进行核算。
(四)旅游资源负债核算的要点
旅游资源负债是由于企业以往的经营活动或其它事项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和影响,而应当由企业承担的,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时义务,是企业在履行并承担环保社会责任的义务中预期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旅游资源负债主要产生于已经存在或预期可能发生的与旅游资源破坏有关的损失,在多数情况下难以确切的计量,所以常采用估计方式。旅游资源负债的确认主要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判断未来旅游资源支出发生的可能性,当达到基本确定标准时就进入负债的确认程序,否则按或有负债标准进行判断。二是判断旅游资源负债对会计期间的相关性。如果是由过去事项对旅游资源造成影响产生的负债,则可判断其具有负债属性;由未来事项产生的负债则可判断为契约负债。所谓契约负债指企业承诺未来旅游资源支出而履行的现实义务,如承诺对未来旅游资源损害的健康赔偿成本、旅游资源污染治理成本等。三是现实负债依据其可否计量做出当期确认与附注揭示的会计处理之分;契约负债依据其可否带来未来收益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根据稳健原则的要求,对不能带来未来收益的契约负债应作提取旅游资源损失准备金处理,具有未来收益的则可自愿揭示。
(五)旅游资源耗费核算的要点
旅游资源耗费是指旅游活动而付出或耗用资源的价值转化形式。完整的旅游资源耗费不能仅计算经济成本,还要包括社会成本、旅游资源成本以及耗用资源和排污而被征收的生态旅游资源补偿费、治理费等。有些旅游资源费用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可按会计计量方法对其进行计量。如生产过程直接降低旅游资源负荷的成本、为预防旅游资源污染而发生的间接成本、企业环保系统的成本等。有些旅游资源费用虽然不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但对其计价可从数量方面客观反映生态资源降级的代价以及恢复的代价。如由于企业活动而造成对土壤污染、水质下降、自然资源破坏的修复成本及公害诉讼赔偿金、罚金等方面的支出等。
目前,在旅游资源耗费的核算方面,重点关注经营权取得的成本,如企业直接向旅游资源所有者购买经营权时,应将所支付的买价及相关税费全部资本化记人“旅游资产经营权”核算;如企业以租赁方式取得经营权时,应以未来将要支付的租赁款的现值资本化为旅游资产;如果属于企业开发形成的,则将旅游资源的开发成本通常包括勘测、规划设计成本、旅游服务设施建没成本等,对开发成本应予以资本化,将其确以为一项资产,记进“旅游资产一开发成本”。开发完毕,再将经营权一并转进相应具体的单项旅游资产中。在旅游资源运营成本上,一般来说,运营成本可分为旅游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旅游成本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旅游资产摊销费用等;期间费用包括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等当期发生的可直接记进损益的费用。在旅游资源保护投入的核算上,要核算旅游资源的保护、治理费用和旅游资源发展费用等。此外,还要核算由于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旅游资源的非常损失。
(六)旅游资源收益核算的要点
旅游资源的经营收益,是指旅游企业在销售其旅游产品和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及旅游资产使用权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进,包括门票收入、劳务收入、租金收入等。
篇7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与茶文化旅游项目市场化运营不同,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则侧重于前期对项目使用价值进行打造,并在旅游经济视角下来提升该旅游项目对游客所带来的效用。因此,这就为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要求。就茶文化的内涵而言,主要包含行为文化板块和思想文化板块。茶文化中的行为文化板块,主要以艺术表现手段来展示与茶有关的文化信息。茶文化中的思想文化板块,则主要以行为文化为载体,关注从载体背后所呈现出的思想文化元素。这就意味着,对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向游客展现本土茶文化的行为要件和思想要件,并侧重思考思想要件的展示路径。茶文化的思想要件将有助于提升旅游项目的市场差异度。
1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所呈现出的要求
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要求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归纳:
1.1自然资源开发的要求
茶文化资源必然需要建立在茶叶这一物质基础上,所以自然资源开发则成为第一步。对茶文化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可以向游客提供生态茶园参观项目,使游客获得深刻的内心情感体验。但由于茶叶种植在高山或高寒地区,这就为自然资源开发带来几个要求:第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较高;第二,道路规划需要与生态茶园的区位和承载力相联系;第三,可整合散落的茶园资源,形成规模化的趋势。
1.2人文资源开发的要求
人文资源构成了茶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资源不同,人文资源的开发将有助于增强游客的体验感,而这种体验感又是通过与当地人的人际互动中来获取的。如,参与到当地人对茶文化进行艺术性的诠释中来。又如,体现农家茶文化的特色。因此,人文资源开发所呈现出的要求包括:第一,将分散的人文资源存在方式,形成相对聚拢的态势;第二,分类建立起当地茶文化人文资源的开发模式。再者,对人文资源进行开发需要引入全域旅游的形态。
1.3产业资源开发的要求
所谓“产业”可以界定为,相互关联行业之间所形成的集合。显而易见,在进行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需要当地多个行业的共同支撑,如商品零售行业、餐饮住宿行业、茶叶生产行业等。这就决定了在开发过程中还需要将上述关联行业整合进旅游项目之中,从而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2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衔接的问题探讨
2.1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结构性问题
该问题的提出与当前正在开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联系,那么如何建立起与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呢。这里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便是,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向域内还是域外消费者提供。若是对域内消费者提供,那么相同的茶文化背景必然会对自然资源开发的要求更高;而若是向域外消费者提供,那么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需要进行着力打造。可见,建立不同的市场定位,仍需要与自身的开发能力相联系。
2.2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商业化问题
商业化的本质便是建立起旅游产品的交换模式,但从本文所讨论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而言,该项目在运营中存在着显著的外部性,而这将弱化开发主体未来的收益回报率。另外,在全域旅游类型下来开展旅游服务,便使得当地居民参与到了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来,所以未来对辅助资金的供给便成为必然。由此,以上所存在的商业化问题需要在市场运营之前得到解决,不然将抑制旅游市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意愿。
2.3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问题
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里的可持续包括这样几个要义:第一,实施循序渐进的开发步骤,使得边开发边运营;第二,维系现有茶园生态积载量,做到不破坏和及时修复。可见,从各地所反馈的信息中可知,关于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问题,仍未能引起大众的重视。
3关于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思考
结合以上的阐述,这里从三个环节来对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进行思考:
3.1理清市场定位
上文已经提到,对产品提供的目标消费者进行不同的定位,将直接决定着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和着力点,这也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与此同时,对于产品不同的市场定位又将影响到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和资金投入量,而对于那些深处高山和高寒地区的茶叶产地而言,显著的资金需求瓶颈将严重制约他们的旅游项目开发进度,若是在项目开发中平均使力,那么将影响到重点环节的打造。可见,首先需要根据自身的开发实力理清市场定位。
3.2开展市场调研
目前,具备条件的域外不少地区都在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并在对外宣传上也根据自身的区位名称和文化典故进行了商业化包装。但从不少游客所反馈的信息中可知,由于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得产品开发的许多方面还不甚完善。为此,在减少资源开发的重复率,以及努力建立起本地区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特色,有必要在开发之前开展市场调研工作。市场调研的内容包括:第一,对同类型产品的运营进行实地考察;第二,对游客消费偏好信息进行搜集;第三,认真剖析业内相关产品开发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3.3发挥比较优势
建立起旅游产品的市场差异性,这是旅游资源开发中永恒的主题。通过市场调研之后,应为建立起差异化资源开发提供思路。另外,充分发挥域内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则是实现产品市场差异性的关键之所在。而且,这里的比较优势可以为自然资源,也可以为人文资源,还可以为行业关联性等多个方面。
4实施策略根据以上所述,实施策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界定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
界定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需要以自身的资源开发能力和资金供给状况为依据,同时还需要以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修建情况为参考。以身处高山地区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为例,由于在开发中这里存在着不少显著的限制性因素,所以在市场定位中应主要聚焦域内游客。但即使定位于域内游客,也需要在动态视角下对旅游项目拓展进行长远规划,并通过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来将域外游客纳入其中。
4.2突出人文元素在开发中的市场差异化
从市场调研中可以感知到,似乎自然资源已难以形成显著的市场差异化,这种自然景观式的开发模式极易模仿与复制,所以需要突出当地的人文元素。茶文化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文化,主要从饮食和艺术层面对茶的利用和表现而存在着,而且存在的载体则是当地的村落和农户。这就意味着,在突出人文元素的旅游资源开发下,需要在全域旅游产业打造模式下将当地的村落和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茶文化展示平台。
4.3建立同业协会和公共基金助推商业化
在运营茶文化旅游项目时,应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对市场经济主体的协调作用,政府部门则起到最终的裁定和制度供给的职能。为此,这里需要建立同业协会制度,如茶文化家庭旅游服务业协会、生态茶园观光业协会等。通过以协会为单位来进行关联行业之间的衔接,就能较好的满足旅游项目在打造中的内控要求。以行业协会建立公共基金项目,则能起到扶持弱势成员的作用,这种具有共济会特征的公共基金符合农业村落环境的传统。
4.4针对性制订茶文化旅游资源战略规划
确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这里就需要针对性的制订茶文化旅游资源战略规划。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市场需求结构环节;第二,市场目标游客的拓展环节;第三,资金融通环节等。总之,需要以提升资源开发质量为目的,来制订茶文化旅游资源战略规划。
5实证讨论
下面以湖南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进行实证讨论:
5.1引入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要素
受到湖南湘西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凤凰县的农业生产仍然延续着传统农耕的作业方式。这一现实似乎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阻碍,但却成为发展当地乡村旅游项目的重要元素。
5.2引入乡土风韵的旅游饰品要素
伴随着近年来苗族民间艺术家在世界舞台展露歌喉,人们对苗家服饰已有了充分了解;并且,漂亮的服饰也引起了诸多消费者的兴趣。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包括服饰在内的饰品虽然统称为旅游附属产品,却作为实物形态宣示了游客所到之处的见证。
6小结
本文认为,与茶文化旅游项目市场化运营不同,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则侧重于前期对项目使用价值进行打造,并在旅游经济视角下来提升该旅游项目对游客所带来的效用。就茶文化的内涵而言,其中主要包含行为文化板块和思想文化板块,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向游客展现本土茶文化的行为要件和思想要件。需要指出的是,茶文化的思想要件将有助于提升旅游项目的市场差异度。开发思路包括:界定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突出人文元素在开发中的市场差异化、建立同业协会和公共基金助推商业化、针对性制订茶文化旅游资源战略规划等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武美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探讨[J].工程技术(文摘版)•建筑,2016(37):331-331.
[2]宋亚超.基于文化安全视角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4):287-287.
[3]石锐.川西地区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及景观设计研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2011(3):22-23.
篇8
佛教文化在中国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播、发展以后,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旅游吸引力,无论是虔诚的佛教徒,还是普通的非佛教徒都可能成为佛教旅游者,与佛教有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产生了强大的旅游功能和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佛教资源具有了可开发性。因此,围绕佛教文化的活动圣地、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就成了现代社会重要的旅游资源,称为佛教旅游资源。
A公司正是利用当地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方式成功打造出了国家5A级景区,著名的佛教旅游胜地。随着名声和旅游收入的不断扩大,A公司在今年从单一国企成功转型为一家集团公司,并已筹备成立新的项目公司来继续开发以宗教为主题的旅游胜地。
若要长期保持和发挥佛教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和价值,从A客户的成功经验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指开发佛教旅游资源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扩大视野,大胆地开发、利用佛教旅游资源,广泛吸引国内外游客,宏观设计、开发佛教旅游线路。首先,转变观念、开放思维,促使佛教与旅游协调发展。其次,开拓视野、放眼世界,广泛地吸引国内外游客。再次,创新思维、寻求区域内外的开放式合作,推出佛教旅游的精品线路。
(二)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指开发佛教旅游资源要坚持走生态旅游的道路。佛教生态旅游,以佛教生态观为基础,通过旅游活动使游客感受佛教的生态底蕴,使旅游资源不受到任何损害的“回归大自然”式的绿色旅游,是一种保护型、可持续发展型的旅游。
(三)特色性原则
特色性原则指开发佛教旅游资源一定要体现出佛教文化的特征,挖掘佛教旅游资源的特异性,吸引客源,为游客提供一种特有的旅游体验和感受。“特色就是生命”,开发任何一项旅游资源都要最集中地反映其特色,开发佛教旅游资源更是如此。
篇9
(一)研究背景旅游业是依托旅游资源、通过建设完善旅游设施,向游客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旅游业因其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对改善地方产业结构、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对景区的经济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兼具两者的优势。
(二)研究意义1.景区市场开发能够使消费者得到满足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游客至上”已成为景区市场发展的重要理念,消费者的需求就是景区的市场方向所在,如何进行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市场开发,就成为景区开发者长期探究的问题。单纯的把游客接待数量和旅游人数作为衡量景区发展的标准,而缺乏对旅游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的考量,势必无法使消费者得到满足,不利于景区的长期发展。景区具有一定的市场规划,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对威胁景区市场的因素进行评估;市场活力的带动下,把游客的体验感受放在服务过程中的第一位,有利于更好的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把游客虚无缥缈的感受引导到实实在在的消费体验中去,为游客创造感知价值,真正做到游客至上,拥有源源不断的愉悦的游客才是景区最大的成功与财富。2.景区市场开发能够推动旅游景区竞争力的加强不同的旅游景区都会根据自身的特色以及受众的特点,来采取多种方式向消费者进行旅游信息的传递,当景区旅游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产生差异时,作用在市场上就会出现有价值的信息,反过来也给景区市场开发带来导向。当消费者在选择旅游景区而难以定夺时,旅游景区中存在的有形旅游人文产品以及自然景观,就成为了推动其作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同等条件下,具有特色的旅游市场开发下的产品能够让消费者获得新鲜的体验,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吸引力的增强。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这个旅游景区的同时,也就代表着旅游景区品牌推广工作的成功,以及旅游景区将获得更好的品牌推广前景。3.景区市场开发推动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提升消费者对旅游景区的感知与印象,对消费者在旅游中的选择产生着直接影响。旅游景区的旅游形象由旅游景区中所蕴含的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等多种因素所决定,这些内容需要消费者通过感知来实现。在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市场开发的过程中,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对提升旅游景区知名度有重大影响,当市场产品在旅游景区中具有较高的作用时,对旅游景区宣传所做出的贡献也就越显著。消费者可以通过感知市场产品来获得与旅游景区相关的信息,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提高。景区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同时,对消费者所具有的吸引力也会进一步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可以发挥出推动旅游景区品牌推广的作用。
二、市场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以八里河风景区为例
(一)市场开发的现状旅游业市场的开发对旅游景区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承载着自然与人文两方面旅游资源,在带动市场经济中有着不可预估的作用。旅游业市场的不断开发,经济效益增加迅猛,因此在人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风景区和在自然风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文景区的数量也有大幅度的增加。各地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有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规模,景区市场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从八里河风景区的市场效益来看,景区收入主要以门票为主,市场的开发往往受到来自各方限制。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形式的多元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制定良好市场开发的战略是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的重要举措,也是景区面对竞争的积极应对方式。
(二)市场开发的问题1.市场开发管理体制不合理市场开发管理体制不顺畅,严重制约了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市场的开发,导致开发出现水平低、层次低、效益低的现象。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在追求转变的同时,在市场开发管理体制下仍有不合理的状况。第一,景区及当地的经济发展落后,景区简陋的服务和低水平的接待设施与市场的发展格格不入;第二,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市场开发缺少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在市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弊端不断显现出来,成为景区市场开发的瓶颈;第三,景区旅游产品的单一与娱乐设施的单调也将制约市场的开发,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缺乏高档次的休闲娱乐设备,自然与人文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严重不足,缺乏广度与深度。2.市场开发的盲目性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的市场开发需要有全局性的规划,强调景区自身的开发优势,简单规划或未规划情况下的市场开发必然会引发各类矛盾,从而无法形成对景区市场开发的科学认识与正确评价,也就无法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做出合理的开发规划,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制定市场开发规划,才能更好的确定景区市场总体的开发方向,同样,缺乏全面的景区旅游资源统计的相关资料,不了解景区市场的发展前景,就无法形成科学的市场开发规划,也就无法进行相应的市场开发工作,盲目的市场开发现象很难使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3.市场开发资源与资金短缺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相对于单纯的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来说处于劣势,资源的缺乏势必会制约景区的发展,仅仅依靠两方面的杂糅只能会带来负面的效果,制定合理的市场开发战略是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合景区的必然选择。以八里河风景区为例,自然资源仅仅局限在景区所在的小范围区域,而没有将景区打造成旅游区域的先天性条件;同时,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文化性使得景区的开发脱离不了社会文化的影响,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影响塑造,景区的市场开发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资金是旅游市场开发的必要条件之一,资金来源是否充足直接影响旅游市场的开发进程。以八里河风景区为例,景区市场开发过程中资金存在短缺现象,严重影响了旅游市场的开发。同时,八里河镇政府招商引资的手段过于单一,大多利用政府的财政与税收收入,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得不到社会企业的资金支持。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旅游市场的开发,必然影响景区市场开发的进程,从而成为了影响八里河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三、景区新市场开发的策略与规划
(一)景区新市场开发的策略1.整合八里河水域现有景点资源,挖掘景点间的共同特征,建立不同主题特色的旅游组团。同时将八里河水域内各景点采用连接的方式加大景区的开发,从而扩大市场。2.依托八里河风景区现有的分区,另行打造各分区,形成不同景区特点并且功能互补,同时必须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开发。3.水域分区必须在“大景区”的基础上统一方向,将景区主要地段作为中心,在求同的基础上存异,共同促进八里河风景区市场的开发。4.依托景区周边乡镇,提升其基础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在游乐场的基础上,打造水公园等水上游乐项目,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带动八里河景区的整体发展。选择水域开发资源条件较好的景点,打造区域旅游核心,进一步辐射水域内其他景点。
(二)景区新市场开发的规划旅游景区产品与一般物质产品的根本区别是:一般物质产品可以流动到不同的消费市场,提供给消费者选择购买和消费;而旅游景区产品是固定的,必须刺激人们的旅游动机,吸引游客到旅游景区来进行消费。[4]必须统筹好旅游景区与市场开发的关系,确保旅游景区建设投入运营后,能够迅速吸引大量的游客光顾。首先从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出发,对景区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建设,提高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其次,必须树立“竞争导向”观念,有效地招揽游客。再次,建立和完善景区的促销机制,通过各种营销方式加大对目标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同时积极促成景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利用他们的网络和平台对旅游景区进行宣传促销。最后,为了给景区带来针对性的宣传,适时的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在景区内部和周围进行集中性的宣传,不断提高旅游景区在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景区的影响力。
四、结论
篇10
摘要:通过对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类别、级别分析,归纳出从化区资源分布特征,在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从化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对策
发展旅游活动,进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1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情况
20世纪90年代末,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兴起,经过10多年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30多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近年来,从化区积极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开展了农家乐评星级、扶贫、美丽乡村等一系列工作,2011年更是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2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收集到的景点资料,参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5月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可分为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乡村建筑与设施、乡村旅游商品、乡村人文活动等。
3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级
根据现有旅游资源的评定,将生态庄园定位6级、五星级农家乐为5级、四星级农家乐为4级,以此类推,一星级农家乐,未评定景点为零级,共计7个级别。
4从化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4.1资源以旅游商品类居多
目前,从化区旅游资源以旅游商品类居多,大多是依托城区、景区的菜品饮食类,乡村建筑与设施次之,以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和动物与植物展示地为主,人文活动、生物景观较少。
4.2分布以道路及重点景区为导向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道路导向特征明显,主要沿105国道延伸发展,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带状分布的特征。
5发展对策
5.1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从化区市乡村旅游现有产品主要以生态观光、特色美食、生活体验类居多,而这些产品大多属于资源消耗型,针对从化区现状,未来发展产品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1)增加绿野田园游览、野菜野果采摘、教育劳作体验等产品;(2)丰富和挖掘民俗节庆类活动产品;(3)扶持完善乡村民宿类产品。
5.2空间布局发展对策
根据从化区地形地貌特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将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布局总体规划为“一带一轴五片”的空间结构形态。“一带”指沿105国道发展的旅游休闲汇集带;“一轴”指沿355省道发展的旅游休闲延伸轴;“五片”指将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划分为5大片区,分别为:山野乡村、温泉乡村、田园乡村、古风鄉村、西部乡村。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景点分布特征,划出1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具体如下:万花园名花示范区、大金峰花果示范区、外婆家兰花生态示范区、良口镇美食休闲示范区、温泉乡村教育示范区、溪头乡村生态示范区、灌村果园度假示范区、响水峡农家野趣示范区、蝴蝶谷科普示范区、太平街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钱岗古村落示范区、茂墩水库库区养殖示范区。
5.3基础设施建设
5.3.1道路交通设施。拓宽、改建一批镇村级道路,建立合理的道路系统,增加停车设施、路标指示,完善道路管理、修缮部分山道,对于一些难、险路段增加防护措施。
5.3.2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完善细致的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和维护,实现各示范村“村村上网、户户可查、双语宣传”。
- 上一篇:艺术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 下一篇:人文主义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