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篇1

1.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1.1中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的政治、科技、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的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在不断提高。中小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组要组成部分,虽然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但是仍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企业的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因而导致科技创新活动一般处于底层,在某些领域采用的是先模仿再创新。许多的产品虽然标有“madeinChina”,但是我国的企业获得利益非常小,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生产制造企业没有掌握到产品的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创新;其次,企业用于科技开发、创新的投资较少,人员和资金都不到位,尤其是高级技术研发人员严重空缺,导致有些市场需求较大的项目始终保持落后状态,企业在竞争中就渐渐被淘汰了;最后,很多企业本身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又只做表面功夫,没有实际意义,使得有些项目即使有重大研究成果也不能实现转化,研发成果就变成了泡影。

1.2中小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企业是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经济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中国的企业一般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因为陷入官本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怪圈,创新项目往往流于表面,实际的可操作性不高。中小企业由于形式上具有灵活性,而且市场、危机意识较为敏锐,因而在自主创新就能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更具时效性。截止2012年底,根据国家信息化部副部长刘丽华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发明专利中的65%、技术创新的78%以上以及超过80%的新产品开发创造都是通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实现的。不难看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经济、科技创新与发展的主力。中小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其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对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形成机理

所谓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就是在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各要素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探索这些要素对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有怎样的影响就是对企业自护创新机理的研究,侧重于探讨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影响的要素的具体作用过程。

2.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外部因素

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的外部要素又称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外生机理。中小企业处在市场中,日益增加市场的需求、残酷的市场竞争以及高额的创新利润都是促使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外部条件。但是仅靠这些外部条件,企业实现技术、产业创新的动力还远远不足。如果政府能够通过经济、法律途径对企业自主创新进行奖励,如法律保障、财政税收支持等都可以刺激企业将自我创新意识具体到实践生产中。除此之外,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相关的科研机构进行技术支持与指导,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实现以上条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不断的发展提高。

2.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内部因素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一般来自企业内部。具体包括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例如研发部、财务部、市场部等企业部门,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实现对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整体统筹把握,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并且能够在自主创新期间提供各类资源、设备,使创新能够不间断的进行下去。

2.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外部要素整合

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并不全部来自于国家政策支持、市场调控,还要把所有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整合。企业的自主创新要不断吸收市场竞争、社会支持体系等反馈的信息,也要在企业内部做好统筹规划工作,为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

3.中小企业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1创新团队的组建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是通过某一个人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专业的团队通过对市场的考察、以及企业内部的充分了解才能实现。企业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就要组建起完整的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的内部人员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大胆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将高层次的人才引入到创新研发中,帮助技术创新人员解决传统企业改造和高新产业发展问题。而且国家要健全人才体制并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型人才,通过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并引入新理念。

3.2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强化经营理念

要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要从企业的内部开始改革。从企业内部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不断的随着市场的情况变换,进行理念上的创新。把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风向标,把诚信守法作为经营手段,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经营生产的主题,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作为目标,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更加创新的时间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

3.3形成以诚信为主,不断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

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不断的发展自身。形成独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只有切实贯彻和执行本企业的价值理念与管理理念,才能产生更好的企业凝聚力,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只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对其进行塑造与整合,才能给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企业文化应该不断弘扬诚信生产经营的理念和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要在社会与公司内部强调创新的的重要性,使整个社会都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尽量鼓励全社会不断进行创新,反对墨守成规,形成自主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浪潮。

4.结语

篇2

关键词:国际科技合作;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

1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科技合作的形式从当初更多地局限于人员的一般往来,到如今进入开展合作研究项目、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地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吸引著名跨国公司独立或中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的新阶段。合作内容也在最初比较单一的科学研究、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开始了更广泛的产业研究开发等,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新世纪呈现了更加开放的崭新形象。建立了主体多元化的国际科技合作体系,引导合作,构筑平台,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研发机构,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出口,成效显著。通过执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对促进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公共安全、农业科技、防洪减灾等方面技术进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 引进国外技术人才及先进理念,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事半功倍

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十五”期间,我国在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同时,大力引进境外的优秀技术人才及先进理念,通过我方专业技术人员与境外专家的合作共事,促进本民族的智力开发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技术改造,开发出先进适销产品;引进境外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提高城市或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收益。

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自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更新了理念,少走了弯路,节省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及生产成本,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些企业已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1.2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力推自主创新品牌,高新技术产品瞄准国际市场

按照科技兴贸工作思路和计划的要求,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别是以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各类展会为载体,极大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通过展览演示和洽谈交流,使企业、研发机构的供需信息直接见面。集招商引资、项目合作、软件外包、技术引进、产品促销与技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览会已经成为开展经贸合作、创造无限商机的专业平台。通过这种形式,还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组织企业、科研单位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设备及相关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创了更加广阔的外向型科技与经济发展空间。

各类展会和洽谈会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了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和舞台,牵线搭桥,开拓合作空间,缩短了境内外企业间的距离,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创新及技术产品产业化的环境氛围,使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能够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

1.3 引进研发机构,发挥积聚带动效应,提升整体自主创新水平

在引进技术和人才、开展项目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际大公司在国内成立研发机构。已获得了多项专利,一些成果也已通过国际认证。这些研发机构的引进还为培育和完善特色产业链,形成生产投资和研发投资良性互动发展、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增强了后劲。整体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研发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积聚和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通过这些研发机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管理模式传导,帮助相关行业提升了自主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了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

2 影响自主创新的主要障碍

2.1 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认识有较大差距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很多企业的兴奋点至今仍然集中在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上,而对消化吸收再创新则关注较少,这与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导向上向单纯引进上倾斜、逐年递增外向型经济考核指标不无关系,只抓引资引技的结果在客观上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

2.2 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具有高素质技术人才多、研发能力强、产品技术含量高及机制灵活的特点,应该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力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因为他们更接近和了解市场需求,更容易判断创新成果的有效性,更容易使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并带来直接收益,因此企业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创新。然而,实际上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企业而言反倒成了自主创新主体,很多应该由企业来做的创新工作都被高校和科研院所取代,创新主体严重错位。

2.3 企业经费投入力度不够

企业开展外向型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近年来,科技外事部门用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专项经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许多企业在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经费支持下,积极致力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仅靠政府的引导资金进行有限的尝试,自有资金的投入极其有限。企业必须自发地意识到该项工作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加大经费的投入,才能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2.4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直接导致自主创新缺乏原动力。除了产业结构和科研体制方面的因素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角色错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最接近市场和了解市场需求的企业因研发实力的薄弱而难出成果,而相对远离市场的科研部门却拥有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科技成果,其科研成果往往与市场需求相左,同时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还会受到诸多瓶颈限制,这种尴尬局面自然难免。

2.5 缺乏外向型的创新人才

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引进境外人才和智力为自主创新服务,是一条捷径。但是,一些管理和技术人员仍然不得不为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外向型经济工作指标而疲于奔命,在引资和引进技术上,更多的是忙于事物或被动地接受,缺乏自主创新,特别是通过与境外专家合作,把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意识的强化及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主创新的进程。

3 国际科技合作为自主创新服务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增强科技外向发展、服务自主创新的意识

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

要发展趋势。要本着“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遵从国际惯例”的原则,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日益扩大合作规模,继续增多合作渠道,采用灵活合作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的起点,重点在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意识方面有明显的提高。

3.2 加大引进境外人才为我所用的工作力度

事实证明,借助发达国家人才的智力,采用技术指导、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等手段实现自主创新效果显著。政府和企业在引进人才时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仅要依靠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执行来寻找、发现和引进人才,更多的还要靠企业自身通过民间国际交流合作来引进更加适合企业自己的特定人才,把引进人才工作列入自主创新发展规划中。

3.3 鼓励有针对性地走出国门

选派一大批管理和技术人员赴境外考察学习,有重点和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及技术,促进自主创新,开发出先进适销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政府应该继续大力提倡这种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式,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强力支持,在境外渠道安排和考察学习的实施上提供指导和优质服务。

3.4 加强外向型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人才是创新之本,建设好一支科技外向型创新队伍,就要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要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灵活驾驭最新知识和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新型人才。除了企业自主培养人才外,还应该借用发达国家的专家等师资力量,组织行业性、专业性、定向性、规模性的人才培训,提高创新人才的专业素质,保障自主创新所需的充满活力的人才。

3.5 企业要加大自主创新经费投入

政府部门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应以政策导向为主,资金支持为辅。企业则应该保证足够的自有资金投入,尤其是要保障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的顺利实施。有充足的创新经费支撑,以较低的成本在国外先进技术的高起点上,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跨越,促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再提高,把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为自主创新服务落到实处。

3.6 政府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更多机会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和信息,在现阶段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开展外向型自主创新是比较困难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充分意识到企业的需求,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国际性展览会、洽谈会、交流会,为企业提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企业牵线搭桥,帮助他们捕捉商机,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寻找自主创新的源动力,引导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4 结语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实施科技外向发展工程,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有效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为自主创新服务,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迈出新步伐。特别要加快建设软件出口服务体系,开拓软件出口和外包市场,提升软件产业外向度,要把引进海内外研发机构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等大企业、大机构设立研发机构和开展研发活动,并逐步引导其总部经济在国内发展。印度、以色列、爱尔兰、韩国的软件领域,美国、以色列的电子信息领域,瑞典、德国的生物医药领域和俄罗斯的民领域,以色列的农业领域等将是“十一五”期间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突破和支持的领域。

篇3

[关键词] 创新环境 硬环境 软环境 辽宁省

国家十一五规划正式提出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中心环节。辽宁也应顺应时展的要求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实现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在此过程中,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辽宁省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和重要保障。自主创新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成为辽宁省首先要解决并引以为重的问题。

一、自主创新的硬环境

开展自主创新,要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也即硬环境作保障。它是实体的和刚性的环境,由物质环境(建筑和园地、仪器和设备、经费和基金、图书和资料及各类从事研究开发的基础机构与本地产业的融合程度等)和人才等组成。它是一个区域自主创新的各种要素流动的载体,能够构成自主创新活动的知识、技术支撑条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础。

1.图书资料、图书馆的建设情况

地区的图书资料、图书馆等建设情况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进行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的物质基础和有力保障。目前,辽宁省的图书、期刊和报纸的种类和图书馆的建设情况良好,居于全国前列,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地区相比,各有各的优势。其中,辽宁省期刊和报纸的出版种类分别为322种和81种,图书出版种类为5424种。在图书种类上,辽宁省明显少于上海、江苏等图书出版种类过万的地区,但辽宁省拥有图书馆127个,在数量上略占优势,形成较大的普及程度。

2.科研中心、高校以及企业的建设情况

2006年,辽宁已建工程研究中心15家(国家级12家,省级3家),工程技术中心123家(国家级8家,省级115家),重点实验室95个(国家级9个,省级86个),企业技术中心169家(国家级26家,省级143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69家。

在高等学校建设方面,辽宁省拥有高校78所,与江苏、山东、广东等高校数量过百的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各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密切相关。2006年,江苏、广东等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是辽宁省的2倍。因此,辽宁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支出,从而扩大地区的受教育普及程度,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为自主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建设情况方面,作为辽宁省省会的沈阳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71个,从业人员89648人,总产值7511859万元。沈阳与上海、无锡、苏州相比,企业个数相当,然而后者在从业人员、总产值以及总收入上却是沈阳的2倍甚至3倍。南京、深圳等地区与沈阳相比,企业个数仅仅是沈阳的一半,然而在其他经济指标上却是沈阳的2倍。可见,沈阳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规模不大、整体竞争力不强。

表1 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06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3.辽宁省科技人才发展

创新人才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自主创新活动是创新人才的活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最终要归结为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同时也是衡量地区创新环境的重要指标。2005年,辽宁省共有科技活动人员18.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2.3万人,广泛的分布于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见表2)。

表2 辽宁省科技人才建设(2005年)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辽宁统计年鉴2006

4.辽宁省科技经费的筹集与支出

2005年,辽宁省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科技经费的筹集总额分别为26亿元和21.4亿元,主要来源于政府和企业资助,金融机构的贷款为零。比照2000年的科技经费筹集数额(分别为23.4亿元和9.7亿元),均有所提高,尤其是高校的科技经费筹集额增长更为显著,说明政府和企业都意识到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在R&D投入上,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投入额分别为11.2亿元和12.3亿元,其中,应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比例普遍偏低,支出额分别为1亿元和1.4亿元,约占R&D投入的十分之一。基础性研究投入的不足必然制约原始创新的发展。因此,应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同时,扩充经费筹集的来源渠道。

另一方面,辽宁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并且仍在逐年增加投入,而政府和金融机构贷款资金有限。在经费支出方面,主要应用于新产品研发上。2005年新产品开发费92.7亿元,约是2004年的2倍。其中,技术引进经费支出9.3亿元,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为0.8亿元,显然在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上,投入严重不足,这也说明为何一些先进技术只能停留在引进或低水平模仿阶段,而缺乏自身的创新。

总的来看,在一些重要的科研活动指标上,辽宁省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辽宁省R&D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以及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三项指标分别达到1.57%、1.62%和29.7%,而这三项指标在全国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33%、0.76%和24.1%。这表明了辽宁省科技创新形势发展良好,但绝不能满足于此,与全国其他发达地区和自主创新水平较高的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自主创新的软环境

软环境是指一种积极活跃的文化氛围和市场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利于杰出人才的成长和新发现、新创造的涌现。市场环境则包括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备的服务和中介机构以及由价格、供求等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创新评价体系等等。

1.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的核心是文化类型和社会价值观。开放文化和封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底蕴,对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从社会文化角度看,中国几千年来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它所遵循的是一种中庸之道,在这种中庸取向的价值观所构成的文化氛围中实施自主创新,会使创新活动因重重阻力而功亏一篑。总之,这种保守的文化氛围使很多创新的思想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或扭曲。从企业文化角度看,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长期埋头生产或受国家政策的保护而享受垄断利润,这些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文化强调员工的服从精神,不鼓励变革、不支持冒险、不容忍失败、不包容异议。企业管理经营者和企业员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求稳怕变,行为保守,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这样,造成很多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主要进行的是以价格战为主的低级别恶性竞争,而不是依靠自主创新追求产品差异化优势。

这种企业文化在辽宁省的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中体现较为明显。虽然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善,但由于国有体制改革不彻底,产权制度不明晰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创新意识。基于此,应结合辽宁省企业自身的特点,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这方面可学习美国硅谷企业的先进文化理念,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创新思想渗透到企业员工的意识深处,并成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

2.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

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自主创新活动能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而完备的科技中介机构又是自主创新活动开展的有效保障,两者是自主创新市场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辽宁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逐渐建立,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全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的质量不断增强,有力促进了辽宁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2005年,辽宁省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1.57万件,比上年增长6.65%,位居全国第7位,同时,三种专利授权6195件,比上年增长7.76%,位居全国第7位(排名前六位的依次是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和北京)。但与前6位地区相比,差距显著。这就要求辽宁省政府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工作规章制度,设立知识产权专项经费,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进而缩小与广东、浙江等地区的差距。

另一方面,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是市场经济中非常活跃、不可替代的元素,是科技、经济互动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纽带。同时,它还可以引导本地企业进行创新,帮助企业推进创新成果商品化,以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的连动发展。常见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有: 同业协会、仪器设备的专业协作网络、用户协会、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管理顾问公司、创新评估委员会、银行金融机构等。这些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可以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提供信息、设备、人才和资金等创新要素,是创新网络建设的重要环节。事实上,完善、高效的科技中介务平台是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可靠保障。然而,辽宁省科技中介务平台发展缓慢。仅以律师事物所为例,2005年,辽宁省拥有律师事物所484家,律师5134人,与广东、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因此,辽宁省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叶帆:试析自主创新的环境制约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7)

[2]何树全:试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问题与思路[J].中国科技论坛.2005(5)

[3]吴增基:论自主创新的条件[J].社会科学.2005(10)

篇4

近年来,江苏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大促进了自主创新。目前,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正成为江苏在新一轮竞争中抢抓机遇、抢占先机、抢占制高点的重要抓手。

早在2006年,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就联合印发《江苏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规范江苏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工作,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产品的条件中包括:在国际上属于自主研究和开发,拥有全部知识产权;在国际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现有产品实现了工艺、结构、材料及性能等方面的根本性改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条件。省委省政府2006年出台的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50条政策,其中有近30条都与企业创新相关,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2009年,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了有关知识产权的纲要性文件――《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近五年六个方面的任务,即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快区域知识产权发展;并从组织领导、政策导向、奖励机制、资金投入、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督导评估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纲要》的颁布实施,是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标志着江苏知识产权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各地、各部门合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贯彻实施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苏州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快构建知识产权高地的若干意见》,徐州了《徐州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镇江市出台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意见》,淮安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意见》,另有7个省辖市和部分县(市、区)也启动了本地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编制工作。这些举措,增强了我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对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009年1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地方标准,这是江苏在组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方面的一项重要探索。它规定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方针、要求,以及资源管理、运行控制,合同管理、检查、分析和改进,为全省企业提供了一套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指南,对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战略运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这一地方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近百家企业建立了专业专利信息数据库,1000多家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160家企业列入省级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承担单位,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江苏还大力推进了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工作的有机结合,着重培育知识产权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企业把知识的价值和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市场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2009年江苏重点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200家,大中型企业基本拥有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35%,今年预计将达到45%。通过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设立专利考核硬指标,使1600多项优秀专利技术得到有效实施。

我省在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自主创新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知识产权保护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江苏企业仅在对美贸易中遭到“337”调查的案件已有13起,其中有11起涉及专利侵权,涉案企业20余家,涉案金额高达1.64亿美元。我省不少企业还不能从市场的角度真正理解知识产权的深刻内涵,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一项成果研发完成,首先想到的不是申请专利,确定成果的合法地位,而是找专家组织鉴定会。重成果的鉴定和评奖,不重成果的市场价值,产生不良后果,导致本应独享的技术成果被他人用作与自己竞争的法宝,甚至发明人反遭侵权。

知识产权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知识产权管理中,企业的产权管理制度的建设是关键。我省的许多企业尚未建立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仅中小企业基本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具有专门知识产权机构的大型企业屈指可数,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也不够完善。有些开展了知识产权工作的企业,往往限于一般的管理和一些表面零碎的工作。如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不进一步提升,将可能导致创新能力下降、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降低,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

自主知识产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性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核心竞争力。其体现不仅是数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其质量的高低,与国内不少省份一,样,我省企业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不仅在数量上比外国少,而且在质量上也存在着差距。尤其是在信息领域、计算机领域、医药领域、生物领域、通信领域、半导体领域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比例较低,具有更高技术含量的原创性技术的开发和申请知识产权不多,这使得我们的创新空间受到挤压。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有待进一步转化。江苏是我国科技与教育大省,拥有较丰富的科技资源,高等院校100余所,现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2170多个,各类科技人员200万余人,均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江苏以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一部分已成为代表国家水平的研究开发与人才培养基地。但是,由于观念、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不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转化,科技优势未能较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自主创新的良性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道关键门槛,同时也将是企业进人国际市场的一项重要法宝,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企业高层领导要从观念和意识上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谋求最大创新利益,重视并学会合理利用知识产权这一利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要从根本上转变那种重发现轻发明、重论文轻专利的观念,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企业管理与自主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做,把知识产权作为竞争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建立专门队伍服务自主创新。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由专业队伍负责整个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已经成为现代大型企业的共识。只有这样,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才能做到实处,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真正满足企业参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的需要。为此,我省企业特别是一些自主创新成分较多、对外经济交往频繁的企业,应有专门的机构和固定的知识产权专职人才来从事知识产权工作。同时,定期对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基本知识的培训,增强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管理技能。

篇5

自主创新就是指科技创新主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在科技创新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攻克科技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后续环节,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创新实践活动,其核心思想就是不走别人的老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关键是要善于捕捉并有效利用前人的崭新的理论、技术或概念而打开新的局面。通过自主创新获取先进制造技术,有利于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使自己处于较强的竞争地位;有利于形成创新的辐射和聚集效应;有利于国防和国家经济安全,但自主创新需要较强的、综合的技术基础,与创新技术其他的获取方式相比承担的风险最大。

目前,我国科技体制和科技管理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弊端,如果不尽快改变不利于自主创新的大环境,我们可能会在科技自主创新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甚至被边缘化。但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实现从市场换技术、资源换技术到技术换技术的转变,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和产业由大变强等挑战问题的必由之路。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虽然我们有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但是我们作为一个经济总量庞大、经济结构复杂的发展中大国,不能指望别人来解决我们自身发展面临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高新技术的问题,我国科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之上,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奠定雄厚的科学技术基础。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探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一些国家则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还有一些国家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国际学术界把后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其共同特征是:科技创新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这些国家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把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在充分吸收别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能力的不断积累和最终突破。对知识经济的特征以及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没有自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但是全球化仅仅为那些有所准备并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基础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机遇,没有自身的准备,就无法利用这一机遇,差距就会愈拉愈大。无数事实证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多年来,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民经济粗放增长、低效运行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结构调整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质问题,已从数量结构变化转变为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素质,传统的主要着眼于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的思想和方法很难见效。新的思路和途径就是要把自主创新作为促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通过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拓展发展空间,实现结构调整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极为迫切。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耗,现有的资源、能源、环境难以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们将难以把握结构调整的方向,只能继续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得短期的经济增长。所以,要把自主创新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通过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拓展发展空间,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只有科技和人才要素的全面介入,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高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才能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三农”问题是我国新世纪直面的严峻挑战之一。按现在的农业用水和耕地生产力水平计算,2010年农业用水的缺口是1000亿~2000亿立方米,耕地缺口是2500万~2800万公顷,已成为我国食物安全的一大隐患。为此,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粮食、食物和生态安全。

其次,我国已有8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部分属于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很多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代表制造业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大多数制造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为了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必须形成强大的产品与工艺技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和重大成套装备及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的供给能力,以全面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

再次,战略高技术是现代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新产业革命和新军革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因此,我们必须把国防科技发展摆在国家科技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发展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保持有关战略性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满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需求,确保国家安全,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建设环境,为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6

【关键词】 自主创新,国家发展战略,创新体系,知识产权,创新人才,创新型国家,技术革新

 

2005年末,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自主创新的重大发展战略,指出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紧接着中央又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制定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两年来,中央提出的这一战略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热烈响应,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自主创新的成果开始涌现。2006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由2002年的1.07%上升到1.42%,专利申请授权数同期由13万件上升到近27万件,增长1.02倍。但是,应当看到,技术创新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技术进步的动力不足,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高。2006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68%的企业尚未建立研发机构,76%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76%,远远低于国际上一般为3%的水平。用于技术引进的支出与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支出的比例为1∶0.26,远远低于日、韩1∶5-8的水平。绝大多数企业尚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出口轻纺产品中贴牌生产占相当高的比重。通常讲一类企业卖标准,二类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产品,我们的多数企业仍处于卖产品的阶段。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许多企业尽管销售额很大,但获利甚微,大部分利润流入外企手中。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国内投资只能集中投向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而电子信息、精密设备等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主要靠外商投资或进口产品来满足需要,使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遭遇到资源、环境越来越严重的制约。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部署,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着重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第一,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去年年初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是集中了大批专家,经过缜密论证制定的,它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16个重大科技专项已陆续启动,鼓励科技研发投入等上百个配套政策也正式推出。落实好纲要,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当前的问题是,企业申请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高。如企业研发投入可以在税前超额扣除等优惠政策,真正能享受的企业不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申请的积极性低于中小企业,这就使本该享受的优惠政策而没有享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企业对政策信息不了解、不敏感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仍缺乏以技术进步求发展的动力,需要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入手,建立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

第二,抓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企业是技术研发投入和技术进步的主体。在发达国家,研发投入资金和研发人才的70%以上集中在企业,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我国在计划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科研体制,在企业之外建立了一大批靠财政供养的科研机构,使科技与经济长期处于“两张皮”的状态。随着应用型科研机构的企业化改革和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两张皮”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企业作为研发主体的地位逐步增强。去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科研投入的比重已由过去的30%左右上升到66.3%,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所有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应低于3%,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在10%以上。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企业,应当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因为这些企业集中了最好最多的科技资源,而且随着近几年盈利的大幅度增长,已经具备了增加研发投入的实力。必须从考核指标等方面建立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企业获得的技术成果,应对其市场价值做出评价,列为企业的绩效。对企业业绩的考核,不仅要注重实现利润和资产保值增值,也要注重其技术储备等长期发展能力。在考核企业资产价值时,不仅要看其有形资产,也要看其无形资产,越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越是要注重考核其无形资产。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阐明了的企业技术进步的规律,我们今天应毫不犹豫地运用于对国有企业的考核和管理。目前国有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大中型企业的平均水平,症结在于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追求技术进步的机制以及决定这个机制的考核指标体系。只有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的巨大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才能落到实处。

发挥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各自的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它们之间的联合,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学科研经费60%以上来自于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每年达500多亿元。原部属256个应用型科研机构改制之后,有的进入企业内部,有的成为独立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增强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和创新意识。要大力推动三者之间的联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第三,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实行开放式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资源的市场化、国际化也呈不断发展之势,特别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由于市场和管理等原因,经营困难,其技术人才和技术成果必然在国际上流动。一些以技术专利为主要产品的研发企业,必须通过出售其技术才能维持企业生存发展。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有研发能力而缺乏研究课题和资金支持,谁能提出课题并提供资金即可为谁服务。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技术需求市场,而外汇储备的积累和人才培养,已使我们具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和技术合作的实力。因此,要开动脑筋,灵活地采用各种办法,广泛利用国际市场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比起关起门来自己研发,是一条省时省力省钱的捷径。总结各地企业的成功经验,至少有以下途径可以利用:一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凡是能买到的技术,尽可能用这种办法;二是用系统集成的方式实现重大装备和产品的国产化;三是依托重点工程,通过国际招标、技贸结合,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广“三峡模式”;四是通过国际并购获取国外技术资源,如“联想模式”;五是通过国际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六是通过委托国外开发拥有知识产权,如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的“神华模式”;七是自主研发设计,由国外制造或进口关键零部件,即“华为模式”;八是扩大加工贸易高技术产品进口零部件在国内研制配套的比例,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我国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必须逐步增加科技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科技资源管理分散,部门和单位相互封闭,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而且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如地面卫星接收站,由于不能面向社会开展服务,造成重复购置,利用率很低。国家出资建设的重点试验室,利用也不充分。一些科研信息、资料、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面向社会开放做的很不够,科研力量、科研经费使用比较分散,对重大课题的组织攻关不力,存在着低水平的重复劳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缓慢。对此,必须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来解决。要健全和扩大技术市场和服务市场,把政府有关部门、科技中介组织的功能和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动也应分离出来,按照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独立经营,既为母公司服务,也为社会和市场提供服务。尽快使科技研发成为服务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通过规划、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益。

第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是对智力劳动成果价值的肯定,是激励科研开发、激发人的创造智慧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正是凭借科技上的优势,运用知识产权遏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并获取超额利润。作为发展中国家,破解技术封锁的唯一途径,就是下决心增加研发投入,创造自己的知识产权,培养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要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善于利用和学习专利技术来创造自己的专利。要打破对国际专利的迷信,只要舍得投入,就能产生自己的专利,并以自己的专利打破外国公司在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去年,我国申请国际专利3910件,比上年增长57%,国际专利申请量由全球第37位上升到第8位。其中华为公司一家即申请了575件,占全国的15%,在全球企业中居第13位,在发展中国家企业中居首位。为什么一个公司竞能占全国这么大比例?关键在于重视以创新求发展,去年公司研发投入达60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0%,企业6万职工中有3万人从事科研,平均年龄只有27岁。如果我们的大型企业特别是中央级大企业都能像华为这样,我国就有可能迅速成为专利生产大国,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

篇7

[关键词] 煤炭企业 自主创新 问题 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5-0112-01

引言:

大型煤炭企业综合实力强,为进一步提高煤炭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正确选择自主创新的实现路径,突破以往煤炭科技领域的重大关键性,让企业不断的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升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大型煤炭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不强

多数企业围绕主业已制订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但是学习型组织尚未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建设还须完善。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企业注重短期的效果显著的业绩,加之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企业的资金主要投入到上规模上最先进的设备,以快速提升规模和产量,获得超额利润,自身还未从根本上扭转粗放经营观念。因此,对技术创新在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不舍得投入,使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易导致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2、企业自主创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

我国大型煤炭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进行的,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虽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集团母公司仍带有浓厚的行政公司痕迹,通过行政划拨建立母子公司产权关系的企业集团,产权观念淡薄,难以适应集团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集团管理层次过多,责权界定不够清晰,总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现象较为突出,技术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和体系,使现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无法形成良好的自主技术创新运行机制。

3、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不完备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全行业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只占到36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的3.3%[1]。煤炭工业100强中30个有研发机构,研发人员只占行业人员的17%,科技活动多数限于产学研合作方面,过分依赖外部的技术支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不强,反映出煤炭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知识和技术的积累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比较差,在主业方面已经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的并不多。同时,企业大多没有专门的市场调研部门,对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及市场需求趋势把握不准确,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差,依靠内部力量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能力弱,导致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难以完成,达不到预期效果。

4、企业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水平不高

大型煤炭企业的国产综采、综掘装备技术性能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利用先进技术和装备2007年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已达到84.25%,原煤全员效率达到4.599吨/工,但是,综采设备每隔十年更新换代一次,选煤技术的发展也很快,多数企业与国内外高度现代化矿井的先进设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时,煤田地质勘查技术落后,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全国煤矿资源回采率只有45%左右;清洁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煤矸石堆放、工业废水以及中高硫煤燃烧直接排放等对环境的影响在加剧;重大事故的防范技术和能力不足,受瓦斯、煤尘、火灾、水害、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威胁严重,在煤矿安全基础理论研究和重特大煤矿事故防治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弱。2007年煤炭工业100强的百万吨死亡率平均为0.945[3],安全生产管理有了成效,但是重大事故还时有发生,山西焦煤集团的屯兰煤矿2009年2月22日发生的地下瓦斯爆炸,人员伤亡惨重,其中防治技术水平低是重要因素之一。

二、大型煤炭企业自主创新路径选择的模型构建

由上可知,大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由四个层次构成,每一层次又包括若干要素,本文将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自主创新的实现路径的选择模型,建立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十分重要。根据大型煤炭企业自主创新的三种实现路径对企业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环境的不同要求,形成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建立路径选择模型。

三、大型煤炭

业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大型煤炭企业要实现自主创新,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实施追随式增长战略,自主创新的实现路径可以选择混合跨越式发展模式,即一方面引进别人的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型煤炭企业与相关企业、煤炭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从中逐渐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技术集成—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创新之路。

1、基于技术引进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我国大型煤炭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适宜通过引进设备及技术,增强生产能力和技术基础,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使大型煤炭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必须以创新求发展。对于实力相对较弱的省属大型企业有产量规模,一般模仿性创新能力较强,在行业中较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只有跟随先进技术,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模仿来缩短差距。对通用技术与装备,一般是采用世界先进成熟技术,并要组织国内科技力量对技术内核进行深入研究,快速消化吸收,掌握新技术,做好对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内的科技人员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改进采煤生产线的操作工艺流程、方法、产品标准规范、操作人员的管理方法等,实现对引进装备和技术的集成化和本土化。

2、基于技术集成的集成创新模式大型煤炭企业主要以生产技术的创新为主,通过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达到降低成本,实现成本领先的发展战略,因此,煤炭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工艺过程创新方面,具有集成创新的性质。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型煤炭企业,如神华集团、兖矿集团等,针对专用技术与装备,可通过产学研技术合作,将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在生产工艺系统层次上进行技术学习并建构技术能力,对一些关键技术重点突破,实现集成创新。

采用这种实现路径的煤炭企业一般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实力较强,也跟随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引导的技术发展趋势,通过与其他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技术合作,围绕安全高效矿井综采、综掘、运输、提升和安全装备及工艺技术,大采高厚煤层一次采全高、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薄煤层综采、急倾斜和地质构造复杂煤层开采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通过实施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神华集团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直接液化新工艺,兖矿集团形成以综采放顶用煤技术为核心的煤炭生产技术体系,这些集成创新成功的例子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同时,这些企业实力很强,在行业中处于领先的地位,为引领技术发展趋势,正逐步对产业的前沿技术进行原始创新,以此形成与竞争企业之间的差距。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不断的提高,要把不同企业按照不同类型进行技术创新。无论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煤炭企业,还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煤炭企业都需要采取有效的创新模式,进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文/傅达林

自主创新,离不开完备的制度支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治环境,首先要加强立法,为自主创新战略提供持久的保障平台。当前,自主创新在以下几方面显现出更为迫切的立法需求。

一是科技立法。新科技带来的变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变化都要求传统的法律做出回应,以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应当说,我国自1979年以后科技立法有了很大发展,制订了《自然科学奖励条例》等一大批法律法规。但从整体上看,现有的科学法律制度大多还是纲领性、政策性的宣示,缺乏可操作的规范,应当从自主创新战略层面重新审视和健全我国的科技法律体系。例如,在科技创新方面,需要尽快制定科技投入法,保障科技进步的基础条件;在技术市场方面,需要建构完善的全国性技术市场管理法,对近几年涌现的如技术评估机构、技术经纪人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作出规范;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需要新增立法为高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法律支撑和有效监控。拿基因技术来说,我国对“克隆”等基因技术的开发、试验、应用等都缺乏规范。这些方面都需要进行立法调整或补缺,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完善的科技法律体系。

二是知识产权立法。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法已成为各国保障科技进步、促进创新发展的基本制度。美国前总统林肯曾有名言:“专利制度为天才之火加添利益之油。”我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只有短短的20多年,在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科技成果的产权化和产业化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据报道,在2008年奥运吉祥物的当晚,“五福娃”的域名和相关通用网址都被抢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一些特定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十分欠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战中,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形成强大的知识产权基础,而这又需要以完善的知识产权法来激励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可以考虑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形成内在和谐的规范体系,进而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

三是反垄断立法和政府采购立法。倡导企业自主创新,必须借助反垄断立法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目前,我国经济领域纯粹由市场竞争引发的行业垄断日益明显,如电信、铁路等行业。虽然我国已经制定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和《招投标法》等,但从1994年就开始起草的《反垄断法》仍未出台。所以应加快立法步伐,与此同时,还应加强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立法。美国政府从20世纪30年代就相继制定了系列法规等,利用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进行扶持和推动。我国也应借鉴其经验,把优先考虑采购本国技术和产品,鼓励和保护自主创新作为采购立法的主要目的,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造福于创造是法治最重要的目标

文/蒋德海

在知识产权时代,创造的重要性无论如何拔高都不过分。但在今天谈论创造,本质上已不是重要性的问题,而是如何推动创造、尊重创造、弘扬创造和造福于创造的问题。

在历史上,创造的重要性早在近代就解决了。近代以前,由于受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创造的重要性并不突出,很少有创造性的人物被重视。同时,由于缺乏需要创造的环境,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发明都遭遇了失传的命运,有的虽然传了下来,也是几经反复。如张衡在公元132年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震仪器,但后来失传了。同样地,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也是屡经发明和失传的反复。近代以后,由于市场经济和法治的推动,人们的创造力如火山般喷发出来。一大批创造发明的大师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爱迪生、诺贝尔、盖茨作为三个不同阶段的创造大师,成为人类社会最出色的创造天才受到人们尊重,而创造力越受到尊重,一个社会的竞争力和活动就越强,社会的进步就越迅猛。

但是,创造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创造的现实。近代以后创造力的突飞猛进,不仅因为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在于有法治的保障。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法治的平等保障,一个有创造力的平民又何以能在短短10多年里成为世界首富?盖茨因对于windows的独特想法创办了微软公司。正是这个想法和这个公司,在短短的20年里,使计算机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他本人也一跃而成为全球最富有的人。美国为什么能够成为当代最发达的国家?对于创造的无偏见的推崇和法治的保障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是一个既缺乏市场经济又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虽然我们搞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市场经济已经多年,但创造的根本问题即人才问题仍没有真正解决。如果说过去较多的是压抑人才和埋没人才,现在则表现为盲目地追求高学历。这种形式主义的追求正是以抹杀创造力为前提的。另一方面,我们的法治在创造和财富的结合上也存在诸多不足。中国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绝大多数与创造无关。查一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亿万富翁或千万富翁,有几个属于爱迪生、诺贝尔或盖茨类型?相反,创造人及其创造行为之饱受侵权之害,已成为遏制中国创造力进步的最大障碍。比如,仅知识产权侵权,全国公安机关自2004年月11月开展的打击商标专用权侵权犯罪“山鹰行动”,截止到今年10月31日,共破获犯罪案件261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001人。此外,各行各业的剽窃现象也大量存在。

因此,在中国思考创造问题,最主要的工作是要形成一种推动创造,尊重创造,弘扬创造和造福于创造的法治环境。通过法治建设,使创造人不仅因为创造行为受到人们尊重,而且也能够因为财富受到人们尊重。只有在这时,创造才能体现我们时代的精神。

重申人文精神

文/王晓明

90年代初在文学批评、思想史和哲学研究的领域中,相继出现了一些小范围的讨论,讨论者们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状况很糟,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当代文化人的精神状况普遍不良,独立人格的萎缩,批判精神的泯灭,艺术乃至生活趣味的粗劣,思维方式的简单和机械,文学艺术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匮乏,思想和学术的“失语”……从知识分子、文化人的自身一面讲,就在于丧失了对个人、人类和世界的存在意义的把握,在最基本的价值信仰和认同上两手空空,甚至因为全神贯注于眼前的物质实利,都不觉察自己在生活意义上的失据。知识分子或文化人的这种普遍的精神失据,绝非仅由他们自己造成,也并非仅是最近这十年所造成,而是在近代以来的历史过程中,由各种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因素合力造成的,其中最明显的,是连绵不断的战乱和专制的摧残;但另一方面,近代以来诸如“历史进步规律”、“现代化”之类观念的膨胀和破灭,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唯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真正走出这样的失据状态,就也绝非一个短时期能够做到,它很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

这场讨论很自然将思想界和人文学术界的视线重新引向了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和生存境遇,关注的结果是发现1980年代获得的那些分析概念大都不同程度地失效,一个大问题因此凸现:这是个什么社会?然而,一方面逐渐形成“这是大问题”的共识,一方面却继续发现自己的隔膜(新左派与自由主义),是这个讨论第一次逼迫许多人知道自己对现实的“无知”。虽然很难,但有了自觉,就有希望:一些社会学和人文学界的人已经开始努力,成果积累起来,就会产生真正的思想。

讨论打开了一个关注生存意义、价值观念之类“虚”物的空间。时至今日,既证实了“制度”并非一切,利益的平衡太脆弱,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如果不配合,再好的制度也会失效,何况也很难建立;又发现对“虚”物的忽视(30年歪曲和20年轻视)遭了报应,正在付出惨重的代价(文化、教育、精神和心理健康……)安全、公正、自由的社会如何建立?人生如何才能有诗意?中国人何以在世界上立足?

篇9

经过21年的发展,深圳华为科技有限公司,当年很小的通信产品商,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了解深圳华为科技有限公司的内部创新计划如何制定、实施、评估、控制,如何实施创新项目管理与新产品开发,我个人感触良深。特别是华为的内部创新计划制定,让人印象深刻。

一、华为公司内部创新计划制定的重要性

华为技术是全球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向客户提供创新的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长期的价值和潜在的增长。华为内部创新计划制定,主要是以自主创新为主,化为提出了建设创新计划制定的战略构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被提升到了更加显要的位置。经过多年各方面的积累和准备,华为大部分员工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化为丰富的经济资源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吸引人才不成问题。

华为公司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是华为公司未来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这一方针包含了四个层次的创新:在优势领域的原始创新计划制定,在竞争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在合作领域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及产业化扩散领域的技术创新计划的制定。但是要真正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到实处,必须抓住每一个创新环节,集成资源,突出重点。华为通过不断地探索,并在实践中逐步积累了经验。发现创新计划制定的重要性。

二、华为公司内部创新计划制定的动力所在

没有客户的支持、信任和压力,就没有华为的今天。客户对华为的信任,是依靠华为不断地艰苦奋斗得来的。所以华为的内部创新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客户的需求是华为获取技术的方向和动力。现在华为的客户也在不断地进步,来自客户需求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化为公司内部计划制定的首要考虑因素

配合全球运营,华为的内部创新计划须站在国际高度,保证技术领先。

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HSDPA/WCDMA/EDGE/GPRS/GSM,CDMA20001xEV-DO/CDMA20001X,TD-SCDMA和WiMAX)、核心网(IMS,MobileSoftswitch,NGN)网络(FTTx,xDSL,光网络,路由器和LANSwitch)、电信增值业务(IN,mobiledataservice,BOSS)和终端(UMTS/CDMA)等领域。全球排名前50名的电信运营商中,已有36家使用华为的产品和服务。为配合全球运营,华为的内部创新计划须站在国际高度,保证技术领先。

四、华为公司内部创新计划制定的全面性。

为应对未来网络融合和业务转型的趁势,提供全网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华为的技术获取计划,应是全面的、全程的、系统的。

华为公司依托于华为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华为大学专业的培训体系,华为集合了不同客户对于创新产品不同层次的需求,通过制定内部创新计划,为客户提供实战性、专业化的网络产品。

华为公司内部创新计划制定,皆在于将产品开发作为一项投资进行管理。在产品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从商业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的角度制定标准和申请专利进行评估,以确保产品投资回报的实现或尽可能减少投资失败所造成的损失。由于制定好良好的创新计划,华为公司产品从一出来就注意可维护性,技术支持人员随时配备。过去研发人员是没有技术支持的,研发人员随便写一些资料,现在都有专门的资料开发人员为他们做新产品的资料配备与计划创新,没有做的话,可以投诉。强调的是产品开发第一天所有的人都参与到制定的创新计划中来,以保证产品功能、质量和长期的可维护性—这让市场成为技术的指针。每个研究所注重技术组合,这个改变使华为的研发水平开始与国际公司看齐。

五、华为公司内部创新计划的制定存在的问题与采取的措施

篇10

【关键词】优势产业 技术 创新 比较

1 导言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在很多领域都缺乏核心技术,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外,我国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应的技术创新呈现差异。而如何有效地实现本地区的技术自主创新,关系到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缓解地域差距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众多学者对技术自主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朱春奎(2006)对上海科教兴市的人才、科研机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科技部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合作项目《中国西部区域自主创新战略研究》,通过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基本状况进行调研和概括,总结出不同区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种有效做法。但是,根据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对此,有些学者把区域技术自主创新与其优势产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胡春力(2006)、陈芳平(2007)、石亚碧(2007)、paci(1997)等,周元等(2006)认为对不同区域、不同形式、不同产业的自主创新应分类指导。然而,优势产业存在层次性,如是国际性的还是区域性,这些不同层次的优势产业的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很多地区把很多产业均作为优势产业,没有进行划分,使之缺乏支持的重点和层次性,对于经济的科学发展不利。基于此,本文首先以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及高薪技术产业为例,对不同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进行比较,然后探讨不同层次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的模式。

2 重庆市优势产业确定与划分

在2001年,余鲁提出了重庆市需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1)第一产业:①优质、高产、稳产的粮食作物种植业;②高品质肉畜、家禽养殖业;③优质水果、经济作物。

(2)第二产业:①交通运输设备(如汽车、摩托车等)制造业;②电力生产供应业;③黑色金属冶压业;④新型医药工业;⑤新型建材业;⑥电子业;⑦粮油等食品加工业(重点是绿色食品);⑧建筑业。

(3)第三产业:①交通、通讯产业;②信息咨询业;③房地产业;④旅游业。

文婷(2006)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机械制造工业、医药业、化工工业、冶金工业、烟草加工业电子信息工业等6个产业是重庆市的优势产业。

另外,重庆市政府也确定了一些优势产业,如汽车、天然气、铝、农产品等产业。但是这些优势产业处在什么地位,是具有国际优势、国内优势,还是西部区域优势、还是重庆市范围内的优势?没有清晰地划分,不利于技术自主创新。因此,我们首先采用区位“比较优势”指标来判断重庆市的优势产业。

以“区位优势”为评价指标,对lq>1的初步确定为优势产业。通过利用国家统计局和重庆市统计局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确定了重庆市12个优势产业,并按lq的大小对相对优势产业排序,如表1。然后,对这12个相对优势的产业与国际、国内其它省份的产业比较发现:重庆市没有国际层次的优势产业,只有汽车摩托车产业具有全国层次的优势,而其他相对优势的产业(如表1中的前10相对优势产业)只具有西南地区或重庆市区域层次的优势。

3 不同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与模式差异

根据前面的分析,重庆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汽车摩托车产业)属于全国层次的优势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技术、仪器仪表控制等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产业优势不明显。从创新的过程看,虽然有些产品的技术创新过程有些差异,但是重庆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产品的基本创新过程基本类似,典型过程是:市场调查、技术预研、技术开发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试制、试用、技术改进、小批生产、规模生产等九个阶段。同样,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技术创新的典型过程是:市场调查、技术跟踪、产品定义、软、硬件开发、联调、测试、中试、试用和推广等九个阶段。对此,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两者的技术过程创新对比分析,总结出技术创新的共同特点与差异。

3.1 创新过程差异

两者在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流程都包含创新发起(市场调查)、产品创新和创新扩散(推广)等阶段(活动),创新的发起与产品创新部分地融合在一起,而产品创新与创新的扩散不同程度地融合。

对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艺创新在产品技术创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也有工艺创新活动,但其重要性较之产品创新要低得多;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一般是模块化的,其中的各个模块是以不同批量生产的。因此,其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中试阶段,其工艺创新是在中试阶段中进行的。而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也同样有中试阶段。

3.2 产品创新差异

企业内部研发部门是产品创新的主要部门,也是产品创新的主要技术来源,外部信息也直接反馈到研发部门中去。对于交通运输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产品包含了许多外购设备,因此这些设备的供应商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而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则很少来自供应商。

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企业把创新的人力、资金和时间大部分都集中在产品创新活动中,研发部门是主要的创新部门。而对于交通运输制造业,除了研发部门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部门外,从事调试和测试的部门也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3 工艺创新差异

工艺创新只对两类产业都存在,其中生产部门是工艺创新的主要部门,也是技术和信息的主要来源。高新技术产业在中试阶段消耗了较多的人力、资金和时间,而交通运输制造业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工艺创新。

3.4 创新扩散差异

对于交通设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部门是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实施部门。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质量、测试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扩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5 创新资源差异

科技人员、资金、企业声誉、外部关系网等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资源。无论是交通设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与设备都是重要的创新资源。其中交通设备制造业,设备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因为该产业的技术非常成熟,要对产品进行技术开发,提高产品质量与性能,必须由相应的加工设备支持。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重要资源是人才,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是软件与硬件的设计与配合,对于硬件则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软件的开发是很难从市场获得的,必须由相应的软件开发人员完成。

4 不同层次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模式

(1)具全国层次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模式。对重庆市的汽车摩托车产业而言,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领先的优势,具有较好的产业人才与技术基础,同时也经历了模仿创新的阶段,正在步入自主创新阶段。但是这一阶段要完全自主创新存在较大的困难,因为优势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技术,有的技术较好,有的技术较低,因此,对于在技术程度较高的企业,可以采取自主创新的方式,而对于处在技术较低的企业,需要采取模仿创新的方式改进技术。另外,有些技术非常成熟,在进行创新则非常困难,同时技术创新的的成本也非常高,一般的企业很难在技术上进行创新研究。因此,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方式主要采取“自主创新为主、模仿创为辅”,其中,自主创新主要以大中型企业为主,模仿创新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

(2)地方区域层次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模式。重庆市许多产业都处在这个阶段,不具备全国范围内的优势,仅仅在西部或重庆市区范围内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如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器械制造业等。这类产业的技术创新的方式,本文认为,采取模仿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辅的策略。因为,在产业链上,有的企业在全国或全球处于技术领先的地位,需要采取自主创新为主,如医疗制造业中的医疗仪器“海抚刀”产品,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可采取技术自主创新方式,而有些企业则处于低于我国发达地区的技术水平,需要采取模仿创新的方式,尽快缩短差距,然后在一定的基础上,再进行技术自主创新,因此处于地方区域层析的优势产业采取的技术创新策略是:模仿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辅。

参考文献

[1] paci, r. and usai, s. technological enclaves and industrial districts: an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innovative activity in europe. working paper, december, 1997.

[2] 陈芳平,包锐.甘肃省优势产业自主创新的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2007(6):83-85.

[3] 辜胜阻,郑凌云,张昭华.区域经济文化对创新模式影响的比较分析——以硅谷和温州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4):8-15.

[4] 胡春力.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重点与主要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6(11):3-10.

[5] 石亚碧.提升河北省优势产业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7(11):223-227.

[6] 文婷.重庆市优势产业选择与发展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未发表,重庆大学),2006(5):34.

[7] 余鲁.西部大开发与重庆优势产业的选择[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