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概论重点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医学概论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试卷分析;预防医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252-02
The analyze about the examination result of the preventive medicine
Xue ZhilinFan LiguoFeng Yurong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methods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reventive medicine. Methods:Make analyze about 182 examination papers on the first semester from 2009 to 2010 school year. Results:The average scores is lower than the expected scores which is 75, no one,s scores is above 90, the differentiation degree of the exam questions is stronger and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is higher. Conclusion:There are some problem in the preventive medicine teaching in our school and the measure should be made to the present condition. Students, ability of systemizing knowledge,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independently are enhancing by implementing the measures the measures on teaching reform of it.
【Key words】analyze of examination paper;Preventive medicine;solve method
《预防医学》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开设顺应了医学模式和现代医学的发展。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医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如何培养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预防医学在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校医学院2009-2010年第一学期预防医学试卷分析结果,参加考试的共四个班级有182人,试卷经教师严格批阅后对成绩进行试卷分析。
2结果
本学期参加考试的共四个班,成绩分布如下:
从成绩分布可以看出:各班级均无90分以上的学生,成绩集中在60分以下、60~69分、70~79分、70~79分四个分数段。1、2、4班成绩分布趋于一致,均以70~79分所占比例最高,成绩分布基本上属于正态分布。3班成绩分布在60~69分、80~89分分数段内所占百分比相同,明显高于其他分数段,分布为双峰状。
从各班考试情况来看:实际均分分别为70.38、71.67、71.56,与期望均分75分有一定差距;及格率分别为: 82.29%、94.29%、88.46%、93.33%;最高分分别为:86、86、84、87;最低分分别为:32.5、53、43、45;平均难度分别为:0.70、0.71、0.71、0.74;平均区分度分别为0.41、034、0.38、0.35。结合上面各班成绩分布可知:本次考试学生整体成绩较低,考虑是学生整体对学习内容掌握水平较低,从而从更深角度反映出一些情况。
3讨论
3.1从本次考试结果可见,试题平均难度偏大,试题整体区分性较强,学生整体分数较低,无90分以上者。本次考试试题是基于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出发,试题覆盖面并未超出教学大纲,题型及所占比例严格按照医学院试题要求而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一些几种原因:
3.1.1学生预防观念淡薄:学生对预防医学缺乏认同感,对其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实际生活中依然存在着“重临床,轻预防”的思想,公共卫生通常被政府特别是共众所忽视,一旦疫情发生,立即想到应加强公共卫生,但疫情过去,公共卫生又重新从其脑海中消失[1]。学生同样有这种心理,认为一些临床课程才是重点,没有真正意识到预防医学在现代医学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主观上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考查而学习,结果培养了一些“应试型学生”,他们通过短期突击学习成绩讯速提高,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没有加强[2]。
3.1.2授课学时不足,开设相关选修课较少:我校本科临床医学(美容医学方向)、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及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总学时数分别为22、56、30、40、38,明显不足的学时数成了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客观因素,另外,相关课程如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群众预防等都没有开设,学生很难在头脑中树立终身的预防观念。
3.1.3教材和授课对象不适宜: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内容与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我校现在只有非预防医学专业,所选用教材是公共卫生专业科的微缩版,本身包含了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内容,但学生另外仍有独立的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教材,学生对这些重复教材有一定反感,教材本身也未能真正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服务对象。
3.1.4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不够,教学方式单一:至今为止,还没有相关实习基地,教学只能通过理论讲授进行,不能开设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一定程度上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不能深层次体会到预防医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紧密渗透。
3.2为了更好搞好我校预防医学教学工作,建议应采取以下措施:
3.2.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安排方面可以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进行大胆改革,在早期(入学后第2学期)开设预防医学概论, 使医学生在医学教育的早期就可以接受一些预防医学思想, 从思想上树立起预防观、环境观和群体观, 可以使他们在早期就认识到当医生不单单只是看病治病, 更重要的是防病[3]。也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一次大胆改革, 对学生加强预防医学教育, 补充群众预防、社会医学、心理健康等预防医学的相关课程, 以弥补以往教学中的不足。教学内容上重视传染病、重视流行病、重视医源性疾病[4]。
3.2.2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重视临床课程,轻视预防医学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医学生,教学中应自始至终反复强调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并把预防医学中的知识与同期开设的临床专业知识联系起来,让同学在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预防医学的实用性、趣味性、重要性。
3.2.3建立非预防医学本科专业预防医学实践基地,开设实际操作课。预防医学是一门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预防医学实 习又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条件的话, 我校应考虑与有关单位建立非预防医学本科专业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开设专门的穿防护服、传染病房的消毒、隔离等实际操作课程, 加强学生的防护技能和检测能力;没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建立一些模拟实验室和模拟实习基地来让学生进行实践[5];充分利用社区教学基地,以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社区教学基地为依托, 进行适当改建, 以满足预防医学教学要求[6]。
3.2.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高等医学教育重点应是传授学习方法、自学能力, 而不是单纯地传授逐渐增多的医学理论和成果。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思路上, 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使教学对象变成学习的主人, 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创造的能力。预防医学知识已很大程度上渗透到了生活中,学生可从生活环境中多渠道汲取这方面知识。
本次考试结果反映出了我校在防医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愿我校预防医学教学能在院、校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 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 对传统预防医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经费投入和教学评估与管理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逐步建立与形成全新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涂白杰.论我国预防医学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 ]. 医学教育探索,2005,4(2):107-109
[2]梅翠竹,芈静,周占伟等.流行病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53-57
[3]刘移民, 张文经, 艾玲保等. 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展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 西北医学教育, 1998, 16 (4) : 221-222
[4]乔玲,欧阳春花.SARS 暴发与预防医学教学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 6(4):552
篇2
关键词:健康管理专业;健康管理学;人才培养
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健康管理行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拥有的健康管理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加快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是当前发展健康管理服务行业的重中之重。
1国内外健康管理学科发展概况
1.1国外发展情况
健康管理理念源自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保险行业提出的概念(ManageCare),其初衷是为了控制客户的患病风险、降低健康医疗费用支出的可能性。1969年美国政府将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计划,并开始出现区别于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的专业健康管理公司,提供系统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迄今为止,健康管理学已经形成涉及医学、心理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公共政策和法律等多个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在欧洲很多国家,健康管理早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系统、规范化的学科体系。美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健康管理专业,多数在设立在公共卫生学院、公共政策/事务学院下,健康管理专业也多以卫生政策与管理或健康管理与政策的名称出现。学位从大专、本科、硕士到博士4种,学时也分别从2年到5年不等。但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都是专业的医疗管理人员,都必须遵从严格的从业标准方能执证上岗。与美国不同,英国的健康管理的生源则相对较广,拥有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等教育背景的人也同样可以学习健康管理专业。日本在亚洲国家中健康管理发展较快。其本身很重视居民的健康教育,在每一级别的卫生保健服务组织中都有健康管理人员的身影。其服务内容也比较广泛,诸如目前正在实施“健康日本21”的健康行动计划,服务内容大到诸如规划、指导和协调医疗卫生服务、医疗设备区域管理,小到为个人提供健康评估服务、制定健康计划、提供专业的疾病管理服务等。相对而言,欧洲国家健康管理就业岗位也很多,有医疗保健管理、医疗保健操作监督、医疗行政(如医疗保健经理等)不同岗位。
1.2国内发展现状
中国的健康管理思想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素问》中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点。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古人对健康管理最朴素的理解。但健康管理一词在国内出现才10余年的时间。健康管理行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家健康管理公司注册于2001年。迄今为止,国内已设立了6家国家级的健康管理协会或学会。2007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成立,同年《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创刊。《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也在同年颁布,“健康管理师”成为被政府部门认可的新兴职业。2009年中国健康管理专家达成《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16年,“健康中国2030”以及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也对发展健康产业提出了更确切的要求,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及健康管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体系框架日益清晰。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所谓的健康管理服务尚未形成全面的服务体系,服务机构中常见的健康管理公司也多是涉及产业链的一小部分,比如健康体检、健康养生等,多是偏重健康管理的某个环节。在服务和产品设计覆盖了健康管理整个环节的服务机构少之又少。
2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2.1专业挂靠院系
国内高等院校对于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尚属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高校健康管理是作为一个方向挂靠在公共管理或是公共卫生专业下。杭州师范大学设立有我国首个健康管理学院,2011年由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更名而来。除此之外,我国高校中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多以健康管理作为一个专业方向,挂靠在公共卫生专业、医药/卫生管理专业、临床医学、社会工作专业、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家政服务专业等专业下面[5]。如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的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健康管理方向)、重庆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健康管理方向)、安徽医科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食品安全与健康管理方向)、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家政服务专业(健康管理方向)等。目前,也有休闲体育专业在探讨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安徽宿州卫生学校也在尝试开设“健康管理”专业课程。
2.2学历教育层次
与美国高校的健康管理专业多为硕士学位不同的是,我国的健康管理专业则以职业教育和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居多,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较少,毕业后一般授予管理学学位。健康管理的职业教育一般学制3年,重点是培养其岗位胜任能力。如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开设有健康管理专业,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15年开设健康管理大专班。江苏建康职业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则都是将健康管理作为专业方向。截止到2016年初,国内有5所院校(浙江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成都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成立健康管理专业。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学院是全国首个健康管理学院,并拥有健康管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资格。浙江农林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开设健康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与2007至2013年招生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生。2009年重庆医科大学率先在全国医学院校招收临床医学(健康管理方向)学生。海南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等医科院校也充分利用医学教育的资源优势,在公共事业管理下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开始招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本科生。
2.3专业课程设置
各校对健康管理的内容及其外延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认识,所以专业课程设置上差异较大。目前,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高校的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人文社科类课程、专业基础类和专业核心课程。相对来说,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差异较小,基本都是围绕如管理文秘、人际关系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由于各院校的特色和教学优势不同,差异较大。专业基础课程多以公共管理类和基础医学类课程构成,前者包括社会工作理论、组织行为学;后者则包括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医疗保险、卫生经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等。专业核心课程则主要围绕健康管理类展开,如健康管理概论、健康教育、健康法规、健康信息管理等。另外每个学校还会开设一些特色课程体现自身院校特点的职业性,如社会工作类(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社区、老人、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社会工作实务);家政服务类(护理、信息、保健);食品监管类(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监督检验);旅游管理类(如旅游健康、休闲养生保健、旅游信息学);或者是休闲养生类(中医养生、运动健康管理、针灸和推拿学等)。
2.4毕业去向
健康管理产业涉及医药、保健养生、疾病预防、健康保险等多个方面,所以毕业生就业岗位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四类岗位。第一类是健康产品生产及监管机构,包括医药/器械生产及经营企业、药品监督部门等,从事药物检测/检验、医疗器械生产、化妆及保健品生产经营、医药及企业营销、新药研究和开发、药物制剂生产与管理等工作。第二类是医疗卫生服务及行政管理机构,如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预防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体检机构、计生部门、医药监管部门等,从事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指导咨询、健康状况调查、健康标本采样和卫生事务管理。第三类是健康服务业,如在健康会所、养老院、休闲/饮食中心、护理中心等机构从事健康保健服务、健康咨询、健康指导指导、私人健康维护、健康信息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员工健康档案馆和健康状况监测等。最后还有健康保险企业或管理机构,从事健康损害保险理赔,健康救助、社会健康保证服务等。
3我国健康管理学科建设思考
3.1鼓励高校尤其是医学院校设立健康管理专业
从目前的培养院校看,我国的健康管理专业尚未形成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健康管理人才必须通过建专业、立学科的规范教育培养体系以保障合格的人才的培养。应在坚持学历、职业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培养基础上,加大学历教育力度。医学院校拥有医学、公共卫生、健康保险等相关教育资,在设立健康管理专业上更具优势和责任。“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要推动医疗、养老、旅游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以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随着健康管理的外延不断扩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营养保健、护理康复、疾病预防、健康保险、卫生管理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应成为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体系,着重培养其在健康保险、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服务和产品生产、康复保健、养老护理领域的岗位胜任力,以提供医、养、护为一体的健康服务。
3.2规范化课程置,完善学科体系
相对国外,我国健康管理专业的设立院校层次偏低,缺乏研究生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模式,即使本专科的教育模式也尚不成熟,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未达到系统化和规范化,促使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参差不齐。目前学者对健康管理学的共识是该学科应该集医学、管理学与信息科学为一体,所以在核心课程中这几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总体上相应的课程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设置,首先是人文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第二类是医学类,如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中医学、护理学、康复医学、食品卫生和营养、行为心理学等课程。第三类是管理类课程,对以后从事相关健康产业的管理方面工作有积极意义,具体课程可以包括医院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健康法规、卫生监督、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卫生经济、医药营销等。第四类健康管理类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健康测量与评价方法、健康风险检测技术、健康评估技术、健康管理服务提供途径等内容。开设院校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师资情况对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调整,在保留基础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提出自身学术特色。
3.3强化教材建设,促进专业人才细分由于我国健康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工作实践和应用,专业的教育师资与教材体系也比较缺乏。虽然不同院校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的同时突出专业特色,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健康管理教育缺乏统一的理论和教材体系。健康管理相关专业众多、知识面全而散,一本教材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所以根据专业特色细分教材,培养专项人才是大势所趋,如专业营养健康师,儿童健康师、医疗行政助理等。相应地教材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健康管理师就业岗位编写更具专业性的教材。在目前笔者接触到的教材中,郭清主编的全国“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及王培玉主编的《健康管理学》,可供卫生管理及相关专业使用。对于没有相关医学背景知识学生参考使用的黄建始和陈君石主编的“健康管理师”。另外还可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选择使用武留信主编的“健康管理师社区管理分册”,以及王陇德主编的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系列教程用书。
3.4开拓示范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如今的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应倡导健康管理的学院理论教学和基地实践教学的结合统一,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健康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保险行业的风险控制,还包括疾病的预防、健康保健、疾病防控等内容。可与居民社区、大型企业、职业场所、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等不同类型机构开展合作、设立教学基地,完善健康管理职业培训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的发展。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以期形成全面系统的健康管理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清.“新医改”应致力于公众健康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9):885-888.
[2]熊伟平,余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86.
[3]于建琳.美国高校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探析与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5):56-59.
[4]苏连久,邹世清,靳鸣.我国医学院校健康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11):94-96.
[5]朱晓卓,米岚,赵凌波,等.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141-143.
[6]余刚,夏云建.休闲体育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分析[J].运动,2013(20):124-125.
[7]邓斌菊.卫生职业学校“健康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8]应宇辰.我国高校健康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并与台湾义守大学比较)[Z].杭州: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学术年会,2014.5.
篇3
关键词:全科医学;本科教育;培养模式
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它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其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融为一体。目前,我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式包括:转岗培训、毕业后教育、成人教育及本科教育等,本科培养将成为主要的途径。我们从2010年开始开展了全科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探索。
一、明确培养目标 紧跟行业标准
全科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优化整体设计、推进整体改革、追求整体效益,紧贴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适度结合,形成全科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临床医学通用标准:全科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参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包括7个宏观领域:①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②医学科学基础知识;③沟通技能;④临床技能;⑤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⑥信息管理;⑦批判性思维和研究。同时还要结合行业标准。新医改方案第三项任务就是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是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责任主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10大类41项。全科医生的主要职能是以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和管理、预防及传染病报告和处理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为主体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能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展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毕业后能在社区及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全科医疗的实用型卫生人才。
为实现培养目标,全科医学部分教学内容分为全科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理论、医患关系与人际沟通、社区康复、社区心理卫生、预防医学和卫生信息管理六个模块。全科医学本科培养要求:掌握临床医学、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的流行规律,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临床医学、全科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掌握实施全科医疗及开展卫生防病、健康促进、心理咨询、计划生育、卫生管理以及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卫生调查、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加强素质教育 改革课程体系
全科医学专业整个课程体系应注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注重医学与人文、生理与心理、预防与治疗的有机结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素养和科学研究贯穿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课程设置的原则紧扣全科医学行业需求,教学内容以适用、够用、能用为原则,注重实际能力、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培养。采取“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综合型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是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根据临床需要综合和重组医学基础各学科知识,实现机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生理和病理等多种综合,淡化了学科意识,强调了基础和临床课程之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体现了知识与能力、道德与情感的相互关系。“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紧扣医学生培养目标,围绕各个器官系统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病理改变,以及常见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问题进行教学,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渗透,早期接触临床,使学生把各学科的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的构建突出全科医学特点、体现当代医学教育的最新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打牢医学专业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全科医学实践技能、自学能力、积极进取的态度、求实创新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全科医学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在重视系统性、理论性的同时,还注重实用性。我们根据全科医生有关原则和社区健康问题的范围、类型及特征,把各种基础、临床学科的内容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专科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全科医学专科知识体系。课程设置为:①生物医学基础:主要课程包括人体发生学、人体结构和机能学、医学病原学和病理生理学等,约占总课时的20%。要求学生掌握人类生命过程、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疾病的概念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②临床医学:主要包括诊断学、药物治疗学、临床常见病症处理、急救学、中医学和老年病学等,约占总学时数的50%。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病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能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掌握急重症的处理技术和常用的护理技术。③行为医学:主要开设社会医学、流行病学、社区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学、医学心理学、卫生学和卫生管理学相关学科等,约占总学时数的30%。要求学生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知识,正确处理好医疗保健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社会与医学、家庭与医学的关系,掌握社区病因的调查方法、社区病因诊断、社区病因预防及社区病因治疗,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卫生管理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社区中医疗保健的实际问题。
三、注重能力培养 更新教学方法
全科医学本科教育基于“基于器官-系统”的课程模式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可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方法。结合临床专业的具体的特点采取“模拟临床式教学法”、“以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和“主题式教学法”等互动式教学法。“模拟临床式教学法”即模拟医生工作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序与临床实际工作中的思维程序基本接近。“模拟临床教学法”是使理论贴近临床的手段之一,让学生从中学到诊断疾病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临床的思维特点及发展学生的智力;“以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采用案例为引导,提问讨论,教师归纳、精讲结合的形式,由浅入深,启发提高学生思维;“主题式教学法”,在临床各系统疾病的教学中,症状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学生而言,只有很好地掌握各系统疾病常见症状,才能为进一步学习各种疾病做好铺垫,以某一共性“症状”(主题)为主线,横向联系各学科、各系统可能出现的疾病诊断与治疗进行临床思维,发现该“症状”的本质,确定临床诊治。采取“互动式教学法”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全科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四、强化考试功能 考核实践能力
考核评价方式,建立起学业成绩全过程的评定体系,其中包括多站式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测验、观察记录、查阅实习手册、笔试等,主要课程采用过程和终结考试及综合考试(基础综合、临床综合和技能综合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对学生的总体评价,包括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临床能力、职业行为、学术潜能等。这些评价来源于导师、各选修课教师。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全科医疗;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国政府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妇女儿童保健及疾病康复服务而设立的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经济、综合、方便、连续、有效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全科医师开展全科医疗的场所。
1 全科医疗概述
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照顾式的基层医疗保健专业服务,是以解决社区人群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它是由全科医师提供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1]。推行全科医疗摸式是实现WHO提出的“二十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适宜技术,是以个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慢性病人、残疾人及低保人群为重点,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为目的。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为广大社区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要提供优质的全科医疗服务,必须先培养全科医师,而培养好的全科医师,必须要发展全科医学。
2 全科医师
全科医师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在家庭、诊所、服务中心向个人、家庭和社区人群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人性化,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医疗服务的医生[2]。全科医师需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临床技能全面、医德医风高尚的高素质基层医疗卫生保健人才,要富有成效,有独立工作能力,为个人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便捷、廉价的防、治、保、康全方位的优质服务[3]。在社区开展全科医疗服务,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做坚实的基础,工作将缺乏生气和动力,那种以单纯的专科医疗为主的服务体系在社区是行不通的。全科医生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人们的心态,人际交往及疾病的来龙去脉,是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专家。全科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疾患的人,还包括广大的健康人群,我们可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解决居民的具体困难,根据疾病的需要就地治疗或将其妥善的转入专科或大医院诊治,全面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为人们负起全程的责任。
3 全科医生应具备以下特点
3.1 综合性的医学知识
全科医生应掌握全面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基本知识,除此以外,还应学习社会学、心理学、政治、法律、经济学及宗教知识,以便解决各种个体的身心疾患和群体的卫生健康问题。
3.2 高尚的品质
全科医生肩负着对生命周期健康照顾的重任,对服务对象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每个问题需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遇到问题必须具备冷静的头脑、良好的思想境界,调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相对的思想平静,生活安逸,工作舒畅,精神愉快。因此,他们除了具有良好的医学才能外,还必须有高尚的人品,良好的修养。全科医生一生需要不断进取。
3.3 丰富的工作及生活经验
全科医生面临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织多种问题,是医学知识与社会常识及人文科学边缘的结合。我们生活在社区,工作在社区,距居住人群最近,我们不是在高墙内的专科医院,而是不时的介入个人和家庭之中,最能了解人们的生活情境,了解个人心愿和家庭状况,从实践中获得和总结生活经验。正是由于这些丰富了我们的头脑,使其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卓越的管理才能
全科医师应该以人为中心,维护公民的利益,站在高层次观察和管理社区内个人和家庭问题,并对整个社区卫生状态进行监测,随时提出干预措施,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共管。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更要进行细致的业务、人事、经济管理,才能在工作中施展卓越的管理才能,也只有具备这些才能,才能当好一名全科医生。
3.5 执着的科学精神
随着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我国卫生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全科医师为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必须对各门学科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只有具备谦虚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不断进展和变化的科学和社会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管理好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师。
4 全科医师的业务范畴
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般急症,对危重急症进行院前处理后及时转院。
对平稳后转回的慢性病病人和急重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及定期随访。
社区卫生管理包括传染病,多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查及监测,居民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卫生,公害的管理。
对个人及家庭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对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上门诊治。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方便服务。
为妇女儿童提供卫生保健服务,进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调疑难病人转诊,会诊,专家咨询以及对低保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和支持,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5 全科医师的培养
全科医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我们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相结合来实现全科医师的培养。
参加省市举办的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内容为《全科医学概论》、《全科医学基础》及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内部培训,在院内,由已取得国家认可的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对现有的医师队伍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
通过国际互联网参与世界全科医学专业知识和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们生活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真正实现全世界信息共享。
全科医疗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等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199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后,特别是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里正式提出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全科医疗。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开始起步。因此,全科医疗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全科医疗,无疑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完善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推动全科医疗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2.
[2]吴春容.全科医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8-10,12.
篇5
1961年出生于安徽。
1978年考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学习。
1983年继续在安徽医科大学学习,攻读流行病学硕士学位。
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1990年在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升任副院长、院长。
1991年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7年初做为跨世纪人才被引进到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做教授,组建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后出任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
1998年派去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ios at Chicago 和加拿大University of Toronto 做访问学者,研习预防医学。
2000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1年起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2003年4月在防治“非典”的特殊时期,调任北京市卫生局任副局长。
曾荣获北京市跨世纪人才、北京市防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梁万年在流行病学、全科医学、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等方面有较深造诣。现为《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主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常务编委、中国全科医学培训网络理事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曾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安徽省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现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以及国家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科委、教委、世界银行等资助的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临床医学研究方法》、《现代医学教育基本方法与技术》、《卫生事业管理学》、《全科医学概论》、《临床流行病学》等多部学术专著和教科书。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从产品到品牌,医疗服务最终上升为一种文化和精神
⒈医院并非越大越好
很多医院院长在介绍自己医院时,会自豪地说:我们有多少张床,有多少门诊量,有多少教授等等。实际上,医院首先展示给人们的应该是医院的文化、医院的价值观和使命。我们的医院为什么要存在,医院的理念是什么?办院目标是什么?行业范围在哪儿?患者特点是什么?
医院大、教授多说明不了什么,门诊量多不表示挣钱多。可能你的门诊量是5000人次,但利润极低;而有的门诊量只有500人次,但这些患者都是增值患者。显然是后者更可取。因此,医院并非越大越好。
⒉医院最怕模仿和盲目扩张,要在差异上做文章
”我们服务的差异性是独特的,我们能提供的服务别人不能。“这种差异,既可以体现在质量上,也可以体现在方便度、舒适度和价格上。一个基层医疗机构,怎么体现差异呢?技术无法与大医院相比,但服务的方便性却可以比大医院好,如北京的二龙路医院,以肛肠科著称,这就是差异。
任何一所医院不可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要。一味扩张的结局就是什么都能,什么都不能,核心竞争力就差。但现在仍有不少医院盲目扩张,如此下去十分危险。
⒊院长要建立营销意识
无论是营利性医疗机构还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都是要挣钱的。要挣钱的核心就是占领市场。无论是大医院还是小医院,都要首先问问:谁是我的“顾客”?谁是我最主要的“顾客”?谁是最能给我带来利润的“顾客”?从而针对最重要的顾客而组织生产。
⒋医院要用文化凝聚自己的团队
正像美国人喝可口可乐、中国人喝“二锅头”一样,已经从钟爱某种品牌上升到一种文化。我们要强调医院文化,强调医院的使命和价值观,要用文化凝聚自己的团队,要讲使命和精神,用这种精神把医务人员、患者紧紧地凝聚住。过去靠各种规章制度,而今应该靠一种文化。这才有发自内心的动力。
正确定位创造竞争优势
⒈了解自己
医院院长要通过横向比较了解自己。目前不少医院院长都喜欢做纵向比较,即我院与前十年相比,营业额有很大提高;今年比去年门诊量提高了多少等。这是片面的,做比较要纵横结合,要强调横向比较。你进步了,而你的竞争对手比你进步得更快。
明确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医院有几十个科室,提供上百种服务,哪几个服务是医院最核心的服务?做优势、劣势分析。有哪些机会?有哪些致命的弱点?要知己知彼。要做到每个医务工作者,包括清洁员,都知道本医院的优势和劣势,形成共同的理念。
⒉了解患者
主要分三类患者:第一类是能给我带来利润的患者。第二类是负值的患者,他来看得越多,你挣的钱越少。第三类是未来能够带来巨大增值的患者。基本医疗服务必须满足所有患者,但特需医疗这部分可以仔细斟酌,医院的发展战略关键是要瞄准未来增值型的患者。医院院长应经常到门诊去问一下,在100名患者中,有多少位是“常客”,一生病就到你医院来的。有多少位患者是“新客”。有多少位患者过去是“常客”,现在不来了,为什么?仅仅数医院有多少个门诊病人,没有价值。
⒊了解竞争对手
哪些是竞争对手?对竞争对手分类,如果你处于劣势,你要想办法改变游戏规则,创造新天地。另外,还要分析自己的利益相关者,即与自己的医院有直接关系的是谁。医院应有顾客(病人)、供应商(药品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医务人员、股东(对公有制医院来说股东即政府)。你要了解,病人是什么需求,股东是什么需求等等。在分析各自需求的基础上,将他们共同的需求挖掘出来,给自己定位,根据最优先的目标,设立发展项目。
⒋明确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医院院长,要分析一下,针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资源配置,而不是将资源撒芝麻。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千方百计地让最优势发挥得更好,从而占领市场,用这种核心竞争力带动其他资源。如一所医院最强的是神经外科,最弱的是血管科,此时的资源配置重点仍应为神经外科。
⒌培养忠实的患者
培养忠实的患者,就是培养义务宣传员。他会扩大医院的市场份额,最终给医院带来利润。对患者进行分类,如对慢性病人你要了解他,叫出名字,了解他的家庭,让他对你有信任感。
⒍鼓励和欢迎投诉
过去的院长最怕病人投诉,现在应鼓励投诉,要尽快发现不满意的病人,以挽回损失。尽快发现和识别不满意的病人,对他们进行“营销”和服务,让其变成满意的病人。
⒎用文化来占领市场
医疗服务要强调病人导向,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医院如果只考虑为病人服务,那么健康人就不会到医院去,实际上医院应是一个健康管理中心。如很多精神病人不愿意去看病,为什么?去看病就会让大家感觉自己有精神病。如果精神病院是精神健康管理中心,正常人也可以去,这样就诊率就高了。
院长要变革,医院要再造
中国当今的医院要再造,不是业务流程再造,而是管理理念、制度改革的再造,要强调持续改革。
⒈优秀可能正是进一步成功的障碍
如今的大医院还没有真正的危机感,因为它现状很好,很多大医院目前状况是太好了,病人很多。其实,恰恰是这一点,可能是医院发展的最大障碍。因为太优秀了,容易满足现状,很难变革。当年在大学时一些优秀的学生,20年后是最差的,而那些当初分配最差的同学,现在变成最好的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太舒服了,在大医院,比别的同学都优越,不想再改变,而分配到很差环境的人却要变。
⒉变烟囱式服务为格子式服务
一个糖尿病人到一家医院就诊,看的是内分泌科,大夫看完后病人就回去了。这时医院只提供了烟囱式服务,造成很多空白。而格子式服务应该是,病人看完了,大夫会提醒说,你的病已到了中晚期,你的眼睛可能出现问题,我帮你联系一下,你到眼科去看看。病人到了眼科,看完后,眼科医生说,你的眼底受损了,你的神经系统要注意,我介绍你去神经内科看。这样就发生了几次服务,本来是一个病人,最后形成了数个病人。
⒊变医疗模式为超市模式
现在的医院业务流程是以供方为导向,病人进入医院,特别不方便:挂号、排队、交费、病人楼上楼下来回跑,要排若干个队才能完成一次看病。实际上应考虑如何让病人用最短的距离完成看病过程,要用办超市的理念来办医院。这种医院超市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超市。走进“超市”,有一系列健康产品、运动产品、心理咨询产品、保健服务,最后才是治疗疾病。采用会员制和一卡制,所有流程以方便病人为中心。卖的不仅是治疗,而是健康,要让老百姓主动到医院“玩”健康。
⒋做有人格魅力的院长
中国的医院院长分为6个阶段:
鹦鹉式的院长:计划经济时代。按上面红头文件办事,不变的院长。
冒险式的院长:改革开放以后。胆子大,敢干,但不具备政策法律意识。
专业型的院长:专家当院长。往往心系两头,总惦记着当专家,管理能力相对较差。
管理型的院长:MBA当院长。在国外已经落后,一个不懂医院业务流程的MBA,无法领导专业性极强的医院。
创新型的院长:医院竞争力增强了,需要的是创新。这是当前最需要的。谁有新的idea、新的项目,谁就是最好的院长。
人文型的院长:这是最终医院院长的理想状态。当今医学应是从治愈医学变为照顾医学,衡量医学的标准不再是治愈率的高低,而是患者满意度,生命的质量。院长要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
篇6
(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1)
摘 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对基层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因此,全科医生的师资培训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结合全科医学系统性、有机性的基本原则,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的改革,完善教学反馈及评价机制,保证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质量,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合格的全科医师。
关键词 :全科医师;师资培训;评价;考核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07-03
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是指对已经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即将从事全科医疗服务的医师所进行的全科医学教育。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自学,道德过关,具有交际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全科医师人才队伍,进一步提高学员对社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诊、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的技能,提升教学培训与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管理能力,我们要让他们深入学习全科医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并系统培训他们临床与社区实践技能,以期能够达到全科医师岗位的基本要求。[1]
2012年12月卫生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了《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试行)》[2],其中明确规定了全科医师师资培训内容与要求,着重全科医生培养的需求,提高师资培训水平,从而保证培训质量,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职业素质和执业能力有个质的飞跃,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全科医师师资培训重点要开展临床基地师资和基层实践师资的培训。临床基地师资要有全局观,熟悉全科医师的工作特点,即做什么,怎么做,掌握全科医师培养临床带教的方式与内容,能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员记住理论知识,并掌握具体技能操作。基层实践师资旨在全科医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全科医学和公共卫生相关理论以及医学伦理学与医患沟通。其中骨干师资还要掌握整个全科医学培训体系,培养全科医学师资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全科医生。
我院作为卫生部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试点基地,承担着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任务,对人才培养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提出一些思考。
1 整合课程,增强体系的有机性与系统性
1.1 整合课程
全科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至我国至今,很多都是照搬国外的培训模式,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匹配,不能满足全科医师的培训需求。我们可以组织一批临床专家和公共卫生专家,动态的研究与分析各个学科的特点、任务及发展规律,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的指导下,有机组合相关学科知识技能,优化知识结构,解决专科与全科的衔接问题,要构建一个由基本内容(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相关内容(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拓展内容(与本学科相关的科学技术前沿的发展动态)组成的有效的开放式知识体系。[3]我们要培养学员的创新思想,介绍一些新技术、新疗法、新检查项目。比如心脏介入术后的患者转到社区,全科医生该做什么?他们需要和病人仔细地沟通,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鼓励患者参加适量的运动,控制饮食,控制血糖,禁烟,控制血压,调脂,并做长期的基本监测:心电图每月1次,血脂每半年1次,血糖每半年1次,肝功能每半年1次,尿酸每半年1次,尿微量蛋白每半年1次,Holter每年1次,心脏彩超每年1次。一旦发生异常,及时转诊到专科医院治疗。全科医生不需要具体会做介入手术,但需知道术后该如何追踪、维护病人。因此全科医生的“全”在于临床医学的宽度,而不是深度。教学要以全科医学大纲为准则,理论指导实践,符合学员的培训实际需求,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难题与困惑。既有《全科医学概论》这样一个总体的印象,也有分支的各个专业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等等,总论与个论结合,整合好所学课程。
1.2 培训形式多样化,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1.2.1 全科医学中心会同教学基地举办短期的培训班
由于临床医师工作忙,时间紧,因此,采取脱产、半脱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尽量使每一个学员都能顺利完成所学内容。第一部分要了解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相关政策以及培养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第二部分要培养具有全科理念的师资,对全科医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坚定信念!第三部分要培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以及急诊等相关学科的内容,重点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诊、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的技能,成为社区居民健康实实在在的“守门人”[4]。第四部分要有科研以及论文写作方面的培训,教授学员选题、收集资料以及统计学的方法。第五部分、我们要培养具有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全科师资,因此我们要培养全科医师的临床带教能力,让他们掌握技巧,知道该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激活学生的大脑的功能,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善于思考。而且所谓教学相长,让他们在教学的压力中成长和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开拓学员的视野,树立强大的信心,推动全科医学事业的茁壮成长[5]。
1.2.2 办报、利用网络平台宣传
在基地、社区以及带教医院办报纸,其中开辟全科医师专栏,利用网络平台,比如QQ群,利于大家在线上交流,营造气氛,便于资源共享,共同学习全科医学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全科医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向广大老百姓宣传什么是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究竟能为老百姓做什么?老百姓了解了全科医生,树立起对全科医生的信心,才能让“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理念深入人心,真正解决他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为他们最贴心、最叫得应的家庭医生。
1.2.3 其他培训
鼓励医师参加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资格培训以及健康管理师资格认证培训等,培养他们的健康管理能力和人文素养。把符合条件的学员送到其他高校或国外进行交流和学习,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讲学,聘请医学界以及教育界的专家组成实力雄厚的讲师团,来给学员传授知识,以及实践的带教,必然效果显著。
2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1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学员的年龄、学历、知识层次、专业背景可能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理论知识时以集中的大课为主,分小组讨论病例,也可以互相扮演医生和病人的角色,互相提问题,进行实战演练,自学相关知识等,还可以举办研讨会、专门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员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其中,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6]
2.2 运用CPC、PBL教学方法
何为CPC教学方法,即“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并结合临床实例,运用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现代化理念为指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学员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设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学员与教师为实现目标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增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互相协作的理念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实用性内容。
2.3 案例教学法的广泛运用
全科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临床学科,既注重理论基础,更注重实际的操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现代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授课方式,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学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全科医学的教学过程中。[7]
教师选择工作中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实际案例,比如常见病、多发病、急诊、急救、慢性病的案例,精心设计课件和教案、可以将视频以及背景资料穿插其中,全面展现所讲的案例,并串联和剖析各个知识点,最后给学员布置任务,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员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职业行为及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开展工作,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基础性、人性化、可及性、持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照顾的合格的全科医生,并成为基层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8]
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应建立并不断完善案例库。[9]这些案例来自基层工作者的实践的个案,经过教师的整理、总结以及再加工,描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引导学员了解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知识,哪些经验教训。如果有的话,还可以辅以图片、文字或新闻报道。报纸杂志、网络、医学期刊也可以作为我们获得经典案例的平台。
3 推进教学手段改革,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网络等辅助教学手段
网络资讯如此发达,教学资源也很丰富,交互性也很好,师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互动,促进师生以及学员之间的交流,引导学员自觉、主动地学习,并倡导团队协作的理念,突破时间、地点、个人等因素的制约,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PPT课件可以更加自然、逼真地表现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直观的表现抽象、无形的事物,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等等。这样,使得教学活动充满了活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便于学生理解和接纳。[10]
4 注重管理,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4.1 注重管理
为来岗位培训的全科医师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设立奖学金制度,以此评选并表彰优秀的学员,举行全科临床技能大赛和讲课比赛,以赛促学,好的课程可以作为示范课演示给大家,以供大家借鉴学习。这样可以增强大家学习的兴趣以及对自我的认同感,对学科的归属感。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个体、家庭与社区,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医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其主旨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11]它的定义体现了全科医学的人性化特点,因此,在培训期间,我们要加强对学员的人文关爱,对待他们既要扮演好师者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又要扮演好朋友的角色,对他们关怀备至。重视人文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全科医学教学中的一个新的要求和挑战。
4.2 考核办法
根据全科医学的特点,借鉴国外形成体系的成功模式,制定出考核大纲,明确具体的考核内容及方法。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全科师资,因此考核也要分为临床专业技能考核和带教能力考核。临床专业技能考核要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平时考查和结业考核相结合,注重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模式。带教能力考核分为课堂试讲和模拟带教试讲,先有学生模拟现场,试讲者事先准备教案、课件等,进行讲演及示范,并由相关的医学类和教育学的专家做最终的评判。最后,学员要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科医生培训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发《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4.3 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每次培训结束,所有学员、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大家坐在一起进行讨论,以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总结、思考,以促进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发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医改方案的出台,社区医生的奇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想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群众提供周到、全面的医疗服务,必须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的改革,完善教学反馈及评价机制,保证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的质量,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提供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王碧浪,张勤。浅谈全科医学教育现状与对策[J]。卫生软科学,2012-05-15.
(2)卫生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试行)[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11(2):121-122.
(3)医院走廊[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05-01.
(4)胡睿,刘权莹。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进入新变革时期[J]。中国社区医师,2012-04-01.
(5)罗森林,何坪,李曼霞,我国骨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7):1130.
(6)张春,杨靖。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1):128-130.
(7)顾志华。案例学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106-109.
(8)郭爱民。我国全科专科医师培养现状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9—04-05.
(9)景汇泉,李君,孟群。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和思考[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0(04)。
篇7
[关键词]全科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区别;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末,一些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成为这些国家及地区的主要疾病。慢性病患者的增多,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急切需要政府、社会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全科医学应运而生。全科医学主要面向社区与家庭,是融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等的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1]。全科医学不仅是疾病诊治的研究,还是对疾病的病因预防、康复保健、人文关怀等一系列的研究。随着医学文化体系及医学模式的进一步发生转变,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为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该模式不仅认识到病人因素,还考虑到病人的环境因素以及由社会因素带来的对疾病的影响。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入国内,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及三甲综合医院起步与发展[3]。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全国各地的基层医院对全科医生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全科医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全科医学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发展,我国培养全科医生的主要模式为“5+3”,即5年的临床医学教育+3年的全科规范化培训,还有基础医疗卫生人员通过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后获得全科医生的执业资格等培养模式[4]。想要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全科医生,全科医学的教育体系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学的经验,总结全科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之间的区别,提出不同的看法,为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
一、全科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的区别
(一)教学的目的和对象不同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们要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我们的教学对象是谁,我们面对的学生基础水平怎么样,我们将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等。临床医学专业性强、临床医学教育实用性强,因为我们培养的对象是临床医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二级或三级的医院工作,这些医院的病人大多数从基层医院转诊而来,他们的病情有的危重,有的疑难,这要求临床医生的临床理论知识扎实深厚,学以致用,从容处理这些疑难危重病人。而全科医学的教学主要面对的人群是全科医学生,无论是“5+3”教育模式,还是全科医学转岗培训方式,完成结业后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和家庭,主要的工作任务是预防保健、疾病防治等,治疗的疾病多为一些常见病与慢性病。全科医学生要求掌握临床知识的广度,不要求其深度,整体上看全科医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度要求更高,对于一个全科医学教师来说,要求掌握临床医学知识更全、具备的教学能力更强,全科医学教师不仅要带动学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帮助学员掌握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影响疾病的环境社会因素,才能全面地处置病人、合理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不同
临床医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将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包括内外妇儿等各门学科的知识点。临床医学教学方式主要通过面授。临床医学教学首先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个学科的纵向知识,然后是学生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实习,进行临床医学实践。全科医学教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内容上的不同。全科医生培养一般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全科医学理论学习,主要内容为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肿瘤学、计算机基础等;第二阶段为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科学、康复医学等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第三阶段为社区实践[5]。全科医学的教学方式也不同,虽然全科医学教学理念由临床医学教学发展而来,全科医学教学大多通过面授方式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全科医学教学发展至今已数十年的历程,目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以病例导向讨论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转课堂学习法、全景式教学、慕课形式教学、社区学习等[6-9]。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课间激烈讨论或者是辩论,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方式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会快速轻松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
全科医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全科医学教学,教学的进步才有医学教育的发展。然而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倾斜、政府宣传,学校、教师对全科医学的重视力度,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等。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
国家一直重视全科医学的建设,目前全科医学建设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比如教学基地以旧改新、设备设施陈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全科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全科医学发展初期没有更好的落脚点,全科培训基地选址偏僻,教学设施陈旧。在全科医学发展初期,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全科医学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全科医学的发展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及医院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国家出面,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于基础建设,并予以政策性倾斜,降低报考全科医学的考生录取门槛、毕业后定向工作等;需要政府对全科医学科的大力宣传,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前期建设投入是巨大的,全科医学对人类生命健康、社会进步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
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比较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与投入,全科医学教育相对薄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讲授方式仍然是全科医学教学的主流。以板书、幻灯片形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会存在诸多弊端,如学生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容易遗忘知识点等情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理论课教师大多为中级以上临床医师经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后上岗教学,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采用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上课,缺乏全科医学的全局观与大局观,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全科医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才可能使全科医学教育突飞猛进地发展。
(三)全科医学生的认识
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科认识不足,对全科医学的学习价值观理解不深刻,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很好的规划。有研究发现,定向全科医学生职业成熟度较低者所占比例占62%、成熟度较高者仅约13.0%[10]。由此看出,一门学科教育不仅要有对学生理论技能的培训,还要有思想政治的培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对一名全科医生尤为重要。全科医学生要转变传统的临床医学思维观念,学生需要热爱和充分理解全科医学这门学科,全科医学更多是服务于社区与基层,走家串户、建立健康档案,看似每天做的平凡的事情,实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
三、全科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需要
(一)对全科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
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根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设多层级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三级医院、县级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10年6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发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人才。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发展目标。经过正规系统培训以及定向性培养安排,目前全科医学教育初见成效。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学科发展需要注重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新的学科发展之初,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全科医学师资的综合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全科医生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全科医学基础课教师、临床教师和全科教学基地教师。作为独立单位的教师,在承担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一些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且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我们需要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引进全科医学人才等措施来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肿瘤学、计算机基础等;第二阶段为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科学、康复医学等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第三阶段为社区实践[5]。全科医学的教学方式也不同,虽然全科医学教学理念由临床医学教学发展而来,全科医学教学大多通过面授方式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全科医学教学发展至今已数十年的历程,目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以病例导向讨论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转课堂学习法、全景式教学、慕课形式教学、社区学习等[6-9]。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课间激烈讨论或者是辩论,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方式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会快速轻松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
全科医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全科医学教学,教学的进步才有医学教育的发展。然而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倾斜、政府宣传,学校、教师对全科医学的重视力度,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等。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
国家一直重视全科医学的建设,目前全科医学建设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比如教学基地以旧改新、设备设施陈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全科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全科医学发展初期没有更好的落脚点,全科培训基地选址偏僻,教学设施陈旧。在全科医学发展初期,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全科医学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全科医学的发展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及医院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国家出面,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于基础建设,并予以政策性倾斜,降低报考全科医学的考生录取门槛、毕业后定向工作等;需要政府对全科医学科的大力宣传,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前期建设投入是巨大的,全科医学对人类生命健康、社会进步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
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比较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与投入,全科医学教育相对薄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讲授方式仍然是全科医学教学的主流。以板书、幻灯片形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会存在诸多弊端,如学生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容易遗忘知识点等情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理论课教师大多为中级以上临床医师经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后上岗教学,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采用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上课,缺乏全科医学的全局观与大局观,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全科医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才可能使全科医学教育突飞猛进地发展。
(三)全科医学生的认识
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科认识不足,对全科医学的学习价值观理解不深刻,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很好的规划。有研究发现,定向全科医学生职业成熟度较低者所占比例占62%、成熟度较高者仅约13.0%[10]。由此看出,一门学科教育不仅要有对学生理论技能的培训,还要有思想政治的培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对一名全科医生尤为重要。全科医学生要转变传统的临床医学思维观念,学生需要热爱和充分理解全科医学这门学科,全科医学更多是服务于社区与基层,走家串户、建立健康档案,看似每天做的平凡的事情,实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
三、全科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需要
(一)对全科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
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根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设多层级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三级医院、县级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10年6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发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人才。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发展目标。经过正规系统培训以及定向性培养安排,目前全科医学教育初见成效。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学科发展需要注重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新的学科发展之初,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全科医学师资的综合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全科医生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全科医学基础课教师、临床教师和全科教学基地教师。作为独立单位的教师,在承担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一些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且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我们需要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引进全科医学人才等措施来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争.浅谈全科医学概论教学的体会[J].青年时代,2016(21):173.
[2]汤志萍,黄婉霞,王富云.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中外医学研究,2014(32):153-155.
[3]徐静,周亚夫,葛运运,等.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训情况分析及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7):3155-3158.
[4]王良君.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9):5-6.
[5]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2(4):84-89.
[6]齐殿君,张联红,王爽,等.“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全科医学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418-420,424.
[7]陈英,赵磊.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全科医学基本方法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195-197.
[8]杨琳琳,谢军,王大明,等.全景式教学在全科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19(7):847-851.
[9]陈沁竹,徐王国,王燕.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8(10):1013-1017.
篇8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1.数据来源
根据《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编制《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对179家医疗机构221名医务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适应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知识结构、技能以及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的重要性评价,了解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真实需要。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100%。
2.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借鉴相关文献。利用Excel软件录入问卷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研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工作单位属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有23家,最多的是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分别占40.7%和30.8%;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最多,有133人,占60.2%,其次是管理和临床岗位的有64人,占29.0%;多数人属中、初级职称,分别占38.5%和35.3%;40岁至49岁人最多有73人,占33.0%,30至39岁70人占31.7%。大部分调查对象属于基层医院,工作在临床一线,有评定职称并在岗位上工作了有些年数,相信其对基层具体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有较深了解,能较大程度的反映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真实需要。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综合素质调查
对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调查,内容包括素质、知识结构、技能等三个要素,各要素内又包含若干项目,对各项目进行重要性评价。1分表示不重要,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重要,4分表示比较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
(1)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重要性评价有5个项目。结果显示,“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以及“能够积极地认识医师职业,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此两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达到4.83;“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和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项目的重要性评分较高为4.71;“能够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辖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理念”是对基层医生的素质要求,其与前三项比较没有那么受到重视,但是也超过4分,是非常重要的素质要求。在校培养应着重以上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最低的是“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项,为3.76分,相比其他素质则没有那么重视,但仍然接近比较重要指标,不容忽视。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有9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项重要性评分最高,为4.82分,可见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知识;“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项,均超过4.5,分别为4.79和4.72,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应着重以上知识的教育;“具备重点人群的保健与康复知识,掌握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及“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评分最低,分别为3.96和3.86,相比其他知识,重点人群的保健和康复,计划生育知识在基层没有那么得到重视,但相当接近比较重要值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忽视该知识的教育。而对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则未引起足够重视,可能是基层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中医学知识要求较低所致。其他各项均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理应重视该部分知识的教育。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重要性评价有8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全面、系统、正确、规范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的能力”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0分,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具备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项为4.56,可见医患沟通能力受到基层重视,该部分内容应在人才培养中得到体现。最低的是“具备创新精神,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意识,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项,相比其他技能,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基层重视程度稍低,但超过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
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重要性评价共有25个项目,结果显示,有19项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其中内科学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3;其次是外科学,为4.82;然后依次是诊断学、系统解剖学、儿科学、局部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妇产科学(含计划生育技术)、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全科医学概论、神经病学、医学影像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预防医学;有6项均值未达到比较重要值4分,由高向低依次是社区预防与保健、中医学、人体寄生虫学、康复医学、医学微生物学,社会医学。
三、对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启示
1.培养方案较符合基层需要,培养内容应有所侧重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提出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和课程设置均较符合基层需要,大部分项目均值超过4分,最高接近5分,最低接近4分。但重要性评价中,均值有高低差距,培训内容重要程度呈现出不同水平,故对基层重视程度高的项目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入,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应根据基层的需要有所侧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贯穿基层服务知识,融入基层特色,渗透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出专业的“基层性”,使培养出的人员到基层后能适应基层的需要,更好地守卫基层群众健康。
2.医学人文精神是重要素质,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也不容忽视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法律意识、思想道德、文化伦理、职业责任、服务目标、服务理念、体育、军训和英语训练等方面对学生需具备的素质提出要求。结果显示,基层对医学人文精神是非常看重的,体现在基层认为临床医学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和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并珍视生命,关爱病人是很重要的。作为基层的临床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不及医学人文精神重要,也可以说医术不如医德重要。[2]一个有医学人文精神,有医德的医生,其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关心并关注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尊严,其定会提升医术,为人民健康负责。启示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着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与发展,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亦可注重教师日常授课中的言传身教达到此目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动态,多方努力以强化其医学人文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项是应具备素质重要性评分的最低分,相比其他素质并没有那么受基层重视。可能是基层医院工作力度不那么强,不如大医院般需要超负荷的劳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所致。但是,身心健康是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前提,且随着医改的深入,社区、基层卫生单位将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并承担公众的大部分卫生保健服务,基层医院将不在人浮于事,工作强度会有增加,所以此项内容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
3.重视诊疗知识教育,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
成都中医药大学着力于面向基层的临床学生的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临床诊断和治疗知识,全科医学基本知识,重点人群的康复保健知识,流行病学相关知识和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知识的培养。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中得分最高的三项是“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可见,基层医疗机构特别重视临床医生的诊疗知识。自新医改以来,基层出现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而轻基本医疗服务的现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量明显增加,而医疗服务量逐渐减少,使得基层的诊疗能力普遍滑落,基层医疗技术留不住病人,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问题突出。基层医疗机构也看到了此问题,开始重视其诊疗能力的提高,所以,现阶段医学高校应着重临床医学生诊疗知识教育,在课时设置上可增加此方面内容的学习课时,加强临床实践,让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巩固和运用,后将其融会贯通于基层诊疗活动中,为基层提供值得信赖的医疗服务,最终实现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六位一体的服务职能。“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项是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中的最低分。可见,基层对其临床医学人才的中医学知识的掌握重视不足。此可能与当前普遍重西医轻中医有关,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障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身体健康,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中医药高校应重视此问题,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让其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精髓,认同中医药的诊疗效果和重要意义,而后在工作中宣传中医药知识,提升基层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4.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
在技能要求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主要着力于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结果显示基层医疗机构对这四方面都比较重视。基层重视临床医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其临床医生能够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有较好的临床思维,能合理运用其所学知识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最重视的两项技能是“具备全面、系统、正确、规范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的能力”项和“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处理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项,故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所有的知识和思想教育,最终都是通过临床应用而得以体现,所以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也应重视学生临床过程中临床思维的系统性培养,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将知识、思维融会于临床实践,提升其临床能力,然后升华为新的知识。“具备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项在8项技能重要性评分中排名第四,可见医患沟通能力已受到基层重视。此可能与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常有发生有关。广泛的医患纠纷使患者及社会人群和医务人员都迫切需要沟通,医患间有效、良好的沟通有助于解决医患矛盾,所以医患沟通在我国已不再是一个烦恼、一个名词,已逐渐成长为一门学科。《医患沟通》、《医患行为与医患沟通技巧》等相关书籍全面、系统地介绍医患沟通,并深入透彻地介绍从医人员与患者间有效沟通的方法。高校应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可开设《医患沟通》课程,更好的让学生学习、了解医患沟通技巧,减轻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
5.课程设置应更契合基层需要,应着力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重要性评价结果显示内科学和外科学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可见基层较重视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医学学科。而诊断学作为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程,解剖学作为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得到基层的普遍重视。儿科学排名靠前,可能是现在儿童疾病基本都是急诊,基层凭借地理可及性优势长期要接收儿童患者,此就对基层的临床医生儿科学知识提出高要求,儿科学也是基层很重视的一门课程。社区预防与保健、中医学、人体寄生虫学、康复医学、医学微生物学,社会医学则稍显没有那么重要,重要性评分均值均在4分以下。这种重要性的差异在课时设置中可得以体现,有目的、有重点,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体现课程中的“基层性”。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改革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5]基层也认识到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所以在课程中更偏重于医疗课程,而对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课程则没那么重视。在校教育中,将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课程有机融入到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合理安排预防保健、康复医学、社会医学等课程或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和任务,后主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能力是当前工作重点。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可将课程设置分为人文素质课程群、职业基础课程群、岗位课程群、素质拓展课程群等模块,在各个模块课程设置中打破学科界限,强化知识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实用性。课程设置不应单纯呈现专业知识,也需渗透基层特色,熏陶医学人文精神,更新内容,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适应基层群众的新要求和期待,积极为基层培养适宜的临床医学人才。
篇9
[关键词] 城镇;贫困;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a)-0163-04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社会转型的成功,我国经济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贫困人口卫生服务的各种缺陷日益凸显。我国城市目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他们经济收入低、健康状况差,而且缺乏医疗保障,卫生服务利用不足[1],导致因病致贫现象较为严重,再加上近年来医疗费用的上涨使得他们在卫生服务中的弱势地位更为明显。徐州市是苏北一个很具代表性的城市,通过调查和分析,对江苏省徐州市城镇贫困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研究,用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等重要指标反映贫困居民卫生服务的需要情况,重点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深入了解城镇贫困群众的切实就医需求,为调整卫生服务结构,制定有效缓解城镇居民就医困难问题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本次研究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徐州的城镇贫困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入户调查。2010年,徐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762元,根据江苏省家庭收入统计情况,徐州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7 399元的,即徐州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为相对贫困,本次调查主要的人口为相对贫困人口。选取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7 399元的家庭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自2012年3~5月共发放问卷350份,实际回收问卷328份,有效问卷272份,共计272户城镇贫困家庭,其中被调查人口为621人。对被调查家庭的家庭基础情况、家庭收入、家庭卫生支出情况、家庭成员主要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医疗保障形式、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情况、以及家庭成员的两周就诊率和住院情况进行了调查,经过数据审核,认为数据基本可靠。EpiData录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
本次调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7 399元以下的总计272户,其中低保户为45户,计106人。家庭平均规模3人,共调查人口621人。调查地区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177.4元,人均年支出为4 382.0元,其中医疗卫生支出782.2,占人均年支出的17.9%。无业、失业人口206人,占被调查人口的33.2%。本次调查中,徐州市城镇贫困居民的两周患病率为21.4%,慢性病患病率为11.6%,根据卫生部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9%,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数计算)为20.0%。而本次调查中,徐州城镇贫困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本次研究是有意义的。调研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2.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男性为326名,占52.5%,女性为295名,占47.5%,男女比例为1.1∶1,男性多于女性。年龄构成情况:在本次调查人口中,0~15岁组65名,占10.5%,16~30岁组142名,占22.9%,31~45岁组158名,占25.4%,46~60岁组160名,占25.7%,60岁以上组96名,占15.5%。婚姻状况及构成情况:15岁及以上人口总计556名,在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99名,占17.8%,已婚400名,占71.9%,离婚4名,占0.8%,丧偶53名,占9.5%。文化程度及构成情况:在本次调查的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中,小学及以下131名,占23.6%,初中150名,占27.0%,中专及中技34名,占6.1%,高中及技校97名,占17.4%,大专73名,占13.1%,本科及以上71名,占12.8%。就业情况:在被调查的215名就业人口中,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4名,占1.9%,专业技术人员23名占10.7%,一般办事人员35名,占16.3%,商业、服务业员工29名,占13.5%,个体工商户29名,占13.5%,非农户产业工人32名,占14.9%,从事非农劳动的农民14名,占6.5%,农业劳动者(从事农林牧渔工作)28名,占13.0%,其他21名,占9.7%。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情况:在本次调查的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中,被调查者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为207名,占36.6%。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为200名,占35.4%,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为128名,占22.7%,参加公费医疗的为8名,占1.4%,参加其他社会医疗保险22名,占3.9%。在对导致经济困难的原因调查时,有30.2%的居民认为疾病与贫穷有直接或者间接关联,其仍是致贫的一大原因。因为现在的医疗保障水平还不够完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十分常见。
2.2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情况
2.2.1居民的两周患病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居民两周患病人数为133人,两周患病率为21.4%,明显高于全国平均的两周患病率18.9%,这可能受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以及就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2.2影响两周患病率的主要因素 (1)不同性别两周患病率:调查中,男性326名,两周患病人数71名,两周患病率为21.8%;女性295名,两周患病人数为62名,两周患病率为21.0%。(2)不同年龄两周患病率:在本次调查中,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较高。两周患病率最高的为60岁以上组,患病人数为29名,两周患病率为30.2%,其次为46~60岁组,患病人数为43名,两周患病率为26.9%,接着就是31~45岁组,患病人数为30名,两周患病率为19.0%,最后两个为0~15岁组和16~30岁组,患病人数分别为11名、20名,两周患病率分别为17.0%和14.1%。(3)不同婚姻状况的两周患病率:两周患病率最高的为离婚这个分组的,患病人数2名,两周患病率为50.0%,已婚的患病人数为85名,两周患病率为21.3%,丧偶的患病人数为19名,两周患病率为35.9%,而未婚的患病人数为16名,两周患病率最低为16.2%。一般认为,丧偶和离婚会带来不良的心理刺激,对人的激素水平和新陈代谢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危害到人们的健康。本次调查结果也符合这种认知。(4)不同文化程度的两周患病率:在本次调查中,不同文化程度的患病率有一定差异,中专/中技的患病率最高,患病人数为17名,两周患病率为50.0%;其次是初中、小学及以下,患病人数分别为40名、35名,两周患病率均为26.7%;本科及以上患病人数为17名,两周患病率为23.9%,大专患病人数为10名,两周患病率为13.7%,最低的为高中/技校,患病人数3名,两周患病率为3.1%。在本次调查中,中专/技校以及本科及以上的患病率比较高。
2.2.3居民的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地区的慢性病患病人数为72名,患病率为11.6%,徐州城镇贫困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为徐州隶属于江苏省,虽然相比苏南,经济不够发达,但是就全国水平而言,经济还是可以的,所以其城镇贫困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低于全国水平还是有意义的。
3 讨论
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城镇贫困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3.1贫困人群自身相关因素分析
3.1.1人口学特征 因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因素的不同,贫困人口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情况也不同。在本次对徐州市的调查中,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发病率高达41.7%,远高于11.6%这个平均水平,所以徐州市城镇贫困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会向慢性病方面倾斜。慢性病会有劣势叠加效应,不仅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会增加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负担。慢性病的保健重于治疗,但是贫困人口因为经济状况的原因,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住院治疗,更没有时间去休养。这样,他们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影响到居民的劳动能力,贫困状况更加严重。贫困人口的婚姻状况会影响其心理状况,进而影响其健康水平,在本次调查中,丧偶和离婚的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都明显高于一般水平,尤其是丧偶的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都高达30%以上。
3.1.2弱势地位 社会结构障碍,贫困人口容易受到歧视,尤其是在城镇,经济平均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对贫困人口的歧视现象会更加严重,使贫困人口边缘化[2],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贫困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贫困人口缺少核心凝聚力,自身的权利意识不强。贫困人口的主观认识难免会受到成长环境、受教育水平、职业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认识也就各不相同,对医疗卫生的了解情况也不一样。徐州市城镇贫困人口就业率低,本次调查中,无业、失业人口206人,占被调查人口的33.2%,生活来源不稳定,势必对其健康状况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有56%的城镇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是初中及以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卫生服务需求。
3.2 卫生服务相关因素分析
3.2.1 卫生服务供给 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有时没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不了贫困人群的实际医疗需要。就如本调查的城镇贫困人口,他们身处城镇,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及可及程度不同于农村,他们的交通比较便利,卫生服务可及性比较好;同时,由于他们是贫困人口,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及可及程度又不同于一般城镇居民,他们的经济状况比较差,这会影响其卫生服务需求。并且,在本次调查中发现贫困人口基层服务利用率低,社区卫生服务是满足贫困人口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不善加利用,会造成资源浪费。
3.2.2 卫生服务费用 近几年来,医疗卫生服务价格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于贫困人群卫生服务费用直接影响着其卫生服务需求。贫困居民的两周患病率高于一般水平,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程度也就越高,而且,慢性病也需要长期的治疗,但是政府管理医药价格方法不完善,企业和医疗机构价格行为不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混乱,药品价格不合理,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矛盾尖锐等都会影响贫困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费用有所下降,但是在一些医院,却进行暗箱操作,存在药品二次议价现象,这样,就会使一些价廉质优的传统药品因为利润低,难以承受回扣带来的高成本,只好减产和停产,从而损害了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尤其是低价药品一般是贫困居民的首选药品,他们的这种做法无疑会使贫困居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3.3 管理相关因素分析
3.3.1 医疗保障制度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会影响到医疗救助费用、医疗保险费用的筹资,通常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越好,筹资就越容易,医疗服务补偿机制就会越完善[3]。作为苏北地区的典型城市,徐州的医疗保障水平低于苏南的相关地区水平,目前除医疗救助政策外,徐州还没有专门针对徐州城镇贫困人口的特殊情况的政策条例出台,从而限制了其整体发展。根据地区特征探讨适宜的有效救助模式等是反贫困行动体系中的重要环节[4],另外,对于政策实施方面,由于管理水平不高,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在对于救助资格的享受、救助资金的管理、救助资料的搜集等方面都有诸多问题,城镇贫困居民享受医疗救助的整体满意度不高。从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来看,医疗救助金的申请、审批流程比较复杂,给广大城镇贫困人口带来不便。现在的社会医疗保障存在着个人承担费用比例过高,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等问题[5]。没有专门针对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的整体规划,影响了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
3.3.2 监管力度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在救助调查、申请、救助实施等方面,政府或社会监督等方面缺乏一套规范的程序,透明度不高,严重影响医疗救助实施的效果[6]。贫困人口医疗卫生服务涉及多个部门,不仅有各卫生机构,还有民政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等。部门间出现交叉,就容易推诿扯皮或出现越权行为。这时候监管力度不够,贫困人口的利益就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救助资金的管理更成为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
4 政策建议
4.1 提高贫困人群健康素质
4.1.1 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宣传工作在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显现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意识会影响其行为,意识向积极的方向转变,行为才会变得正确。加强宣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氛围,加大城市医疗救助宣传力度,提高贫困人口有关医疗救助相关问题知晓率[7]。徐州民政局可以开展知识宣讲、发放知识手册、知识竞赛等方式调动贫困居民主动了解医疗救助的相关政策法规,促进其参与的主动性,采取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平台对徐州贫困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将客观健康变为主观健康,变“卫生保健是国家的事”的旧观念为“自己花钱买健康”的新思维[8]。从根本上降低贫困人群的患病率。
4.1.2 注重疾病的预防 可定期组织体检,早发现,早治疗,逐步建立贫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对于贫困居民的体检,可由徐州市民政局牵头、定点医疗机构统一组织,政府“买单”,减少大病滋生的根源。这样,既提高了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又减少了政府在这方面的经济支出,达到双赢。
4.2 提升卫生服务水平
4.2.1 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提供质量 在提供卫生服务需求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低,这是一种资源浪费。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调查的前一年内,只有34.0%的贫困人群利用了社区卫生服务,其中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不满意成为主要原因。需要在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影响力的同时,将其重心适当向贫困人口转移。2010年起,徐州市中心医院与睢宁县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与丰县医院,分别结为市县医院纵向联合体,有利于中心医院对县乡医院的技术及人才支持,互动开展双向转诊等服务,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基层群众。近年来徐州也建立起了“爱心医院”,不仅可以合理分配社会医疗资源,主动调控医疗卫生事业的过度市场化倾向,而且还解决很多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医疗问题。
4.2.2 开展贫困人群慢性病防治专项工程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增多,而这些疾病的病程长、用药多, 导致医疗费用过快增长[9]。从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徐州市城镇贫困人群慢性病患病率水平是比较高的,尤其是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这大大影响了贫困人群健康水平,针对这一问题,在慢性病的诊疗方面,徐州市相关卫生服务机构可以针对慢性病流行特点和防治形势,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突出重点,积极落实各项措施,使得慢性病防治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可以开展贫困人群慢性病防治专项工程,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体实施、预防为主、中西医诊疗手段相结合的服务提供体系。
4.3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4.3.1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医疗保障服务,不但保证了这些人群的福利,对于推行社会平等和消除社会歧视具有同样重要意义[10]。对于部分难以维持基本生活支出的贫困家庭,除向他们提供贫困医疗补助外,政府还可以采取直接支付基本医疗费用或免费为贫困人群购买医疗保险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实施医疗救助,因为他们中大部分人往往是连挂号费用都负担不起[11]。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提高救助水平,扩大救助对象,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设定合理的救助标准,另外,进一步完善城乡救助一体化体系,促进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保障贫困群众的就医需求。
4.3.2 加强监管 对医疗救助基金的监督管理,包括对运用情况,资金去向的监管。各部门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加强合作,成立专门的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对基金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资金的流向要透明,监管委员会有义务将具体情况告知大众。要对贫困人口做定期抽查,切实了解他们受到救助的情况,并对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反馈监管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善。有学者提出建立医疗救助服务定点机构,严格准入机制,确保弱势人群能享受到方便、优质、价廉的服务,同时加强对服务供方的约束与监督,成立医疗救助民主监督委员会,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确保医疗救助资金有效利用[12]。另外,应该进一步推进救助信息公开化进程,从而有利于更加充分的发挥各级监督。
[参考文献]
[1] 张莹. 对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的思考[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11):13.
[2] 周戟. 和谐哲学初探[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53.
[3] 刘晓惠. 国外医疗卫生服务支付方式综述[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7):82.
[4] 高梦滔,顾昕,张颖. 青海省与甘肃省城市医疗救助试点情况调查报告[J]. 卫生经济研究,2006,(2):3-8.
[5] 曾化松. 借鉴澳大利亚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国医疗保险筹资渠道[J]. 现代预防医学,2006,11(33):11-12.
[6] 蒋月. 社会保障法概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87.
[7] 鲍勇,高修银. 徐州市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分析以及对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0,(12):451.
[8] 邓奎,李宁秀,刘丹萍,等. 四川省贫困地区医疗救助现况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13(16):3090-3091.
[9] 李秀娟.我国居民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现状分析[J]. 卫生软科学,2001, 15(6):2.
[10] Aviva Ron. 医疗保障政策创新[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35.
[11] 田庆丰,张宏杰,李克均,等. 城市贫困人群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现况研究[J]. 中国卫生统计,2007,2(24):53.
篇10
关键词:农田土壤; 蔬菜安全; 检测
Abstract: soil as a natural resource, is the source of vegetable life support system. Good soil environment can provide people the safety of vegetables. But the present farmland soil quality declined, vegetable safety is threatene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our country about the pollution of soils and vegetables, as well as in the management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on the future of vegetable safety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Keywords: soil; vegetable; detection
中图分类号:TE99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尤其是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含量超标、化肥使用过量等问题成为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土壤是人类蔬菜生产的物质源泉和基础,而今,农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机物、重金属、化肥等污染,进而污染蔬菜,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自2003年8月底中央电视台披露“张北事件”后,引起全国各城市的一场“恐慌”,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纷纷加强对蔬菜安全的检测。为了切实解决蔬菜安全问题,让人们吃上放心菜,本文综述了近年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以及在蔬菜污染、管理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试图为我国蔬菜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农田土壤质量现状
1.1土壤污染物及其来源
土壤污染物指进入土壤并影响土壤正常作用的物质,即会改变土壤的成分、降低农作物的数量或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那些物质。土壤污染物种类繁多,根据污染物的性质不同,大致可分为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化学肥料和病原微生物[1]。这些污染物主要是由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农药和化肥等带进土壤并积累导致。
1.2农田土壤污染现状
我国农田土壤遭受有机物、重金属和化肥等污染物质的污染较为严重。据调查,我国农田受有机污染物(农药、多环芳烃等)污染的面积已达3600万hm2,其中农药污染面积约1600万hm2[2]。农药是毒性高、环境释放率大、影响面广的有机污染物,在有效防治病虫草危害的同时也污染环境和农产品。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归宿,主要是迁移、滞留、转化。化学农药施于农田后,约有40%-60%落入土壤中[3]。农药产品品种繁多,主要有有机磷类、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类、有机氯类等杀虫剂,其中有机氯类杀虫剂如六六六、滴滴涕等属高残毒农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停止使用,总体上有机氯农药对耕地污染趋于缓和,但仍有污染超标的情况[4,5]。还有一类惰性较强的有毒有机污染物,即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存在于我国农业土壤中。在土壤中,PAHs将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行为,其中有一部分会长期存在于土壤环境中,进而对环境产生长期和深远的影响[6]。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工作表明,我国土壤系统受PAHs污染已从ug/kg量级上升到mg/kg量级,其检出率也从20%到80%以上[7]。
据报道,目前我国受Cd、As、Cr、Pb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h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农田中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三废”排放、污水灌溉、有机肥料与磷肥的大量施用,及大气污染颗粒的沉降等,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hm2,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hm2[8]。目前,我国由于污水灌溉引起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在许多地方发生。如广州市和邯郸市菜地土壤由于污水灌溉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增大[10,11]。再如沈阳张士灌区的农田土壤,在污水灌溉停止十余年后仍存在Cd、Zn、Cu等多种重金属污染,其中Cd污染最严重[9]。
化肥的投入在短期内可以使作物增加产量,但施用过量会使土壤的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品质都下降。目前,我国化肥施用量已严重超过发达国家制订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即22kg/hm2),1992年和1995年每公顷化肥施用量分别已达265kg和289kg,超过安全标准10倍以上[12]。有试验表明:施入土壤的氮肥超量会造成硝酸盐积累,土壤中硝酸盐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13]。另外,硝酸根在还原条件下还有可能被还原为亚硝酸根,亚硝酸根可进一步转变为致癌物质亚硝胺,造成土壤亚硝酸盐污染[14]。
2.蔬菜质量安全性的现状
2.1蔬菜的化学污染严重
近几年来我国蔬菜污染问题严重,其中化学农药、重金属、化肥和硝酸盐的污染最为突出。
2.1.1化学农药污染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通过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蔬菜的高产和稳产。但与此同时,蔬菜产品遭受着严重的化学农药污染。目前,化学农药污染问题在我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崔磊[15]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鞍山市郊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结果检出率为48.4%,超标率为27.4%。在157个蔬菜样品中,蔬菜大棚黄瓜中有机磷农药污染最重,检出率高达100%,超标率达60%。
何华等[16]对乌鲁木齐市市售近千份蔬菜样品的进行检测,发现蔬菜污染状况以对硫磷为最重,超标率高达31.36%。
张秋平等[17]对珠海市2004-2006年市售蔬菜进行有机磷农药残留监测,结果表明检出率为33.33%,超标率为28.21%,以甲胺磷检出率最高,禁用高毒农药占检出农药总数的61.54%,无季节性差异,市区集贸市场所售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超标率高于郊区,叶类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超标率高于其它类蔬菜。
宋云华等[18]利用酶抑制法对玉溪市2002-2005年间21个主要蔬菜集贸市场的蔬菜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抽检样品中平均残留超标率为6.45%,且超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2.1.2重金属污染
随着工业“三废”的排放,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蔬菜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我国南方地区因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成为我国蔬菜的主产区之一。但目前,在南方不同地区蔬菜污染情况不同。如对广州市黄埔区主要蔬菜来源超市和市场的12种蔬菜89个样品的可食部分中重金属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结果Pb和Hg是黄埔区蔬菜的主要污染元素,超标率分别为23.50%和16.0%。As、Cd和Cu的含量虽然都较低,但还潜存污染风险[19]。从湖南省湘江中下游衡阳-长沙段沿岸采集到48个蔬菜样品,这些样品中As、Cd、Pb含量均较高,超标率分别为95.8%、68.8%和95.8%[20]。在贵阳市6个蔬菜生产基地上采集的108个叶菜类蔬菜样品中,大白菜、莴苣和芹菜均受到Pb、Hg、As的污染,其中Pb、As最严重[21]。
许多学者对我国北方郊区、蔬菜基地中蔬菜重金属污染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李海华等对郑州市近郊蔬菜生产基地29种常见蔬菜中的重金属Cu,Cr,Pb,Cd的含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蔬菜的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大部分高于3.0,污染比较严重[22]。为了摸清山西农业大学主要食用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马祥爱等[23]对菜市内6个摊位5种蔬菜30个样品的可食部分中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铅和汞是农大菜市场蔬菜中的主要污染元素,超标率分别为53.3%和16.7%。
2.1.3化肥与硝酸盐污染
化肥对蔬菜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氮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蔬菜的品质和耐贮性下降。氮肥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亚硝酸盐等致病、致癌物质,在蔬菜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由一些文献报道可知,我国大部分地区蔬菜中化肥与硝酸盐污染已相当严重。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叶菜类和根菜类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超标最严重[24-27],厦门、广东省6个典型地区、长沙、哈尔滨四地区叶菜类蔬菜中硝酸盐含量分别已达1019mg/kg、3180mg/kg、3130mg/kg、3432mg/kg,根菜类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于厦门、长沙、哈尔滨三城市分别为669mg/kg、1682mg/kg、2107mg/kg。
2.2蔬菜质量安全生产与管理现状
2.2.1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国外发达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已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和最低的限制性标准。我国国家农业部、省、市、自治区针对日益增多的食品中毒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蔬菜质量安全标准,对蔬菜安全生产起了积极作用。最近几年,通过对蔬菜安全生产的逐步重视,蔬菜质量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目前,国家农业部已颁布了13蔬菜产品标准,其中白菜类蔬菜、茄果类蔬菜和甘蓝类蔬菜,其余是单个蔬菜如韭菜、芹菜、黄瓜等标准。另外,还制定了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及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根据当地情况,在参照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出台了一些标准,如浙江省和天津市制定的无公害蔬菜系列标准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不同行业也制定了自己的行业标准,一般而言, 先实行行业标准,其次是省、市、自治区标准,最后才考虑国家标准。
2.2.2蔬菜质量安全的管理现状
通过多年的蔬菜质量建设,我国已拥有一大批的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要稳定和提高这些基地的环境条件、产品质量,国家许多地方建立了蔬菜质量检测管理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浙江省已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蔬菜质量检测管理网,加大了对基地、菜市等生产、流通源头的监督管理,而且管理成效显著。据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1998-2002年对全省主要城市的蔬菜农药超标率的检测,1998年为48.15%,到2002年便下降到13.07%;其中甲胺磷在蔬菜上最高残留量已由40.12mg/kg降为2002年的0.573mg/kg[28]。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行镇通过落实科学创新、因地制宜、人性化的监管措施,在2004年时全镇上市蔬菜的农残检测合格率都达100%[29]。
江苏昆山市通过一手抓生产源头的管理,一手抓流通市场的质量监控,严把蔬菜安全准入关,取得了较好成效。2006年,该市对196870批(次)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进行检测,发现其超标率占0.36%,同比下降0.37个百分点[30]。
3.蔬菜质量安全的检测
蔬菜是人们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其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人们谈论的主要话题。因而必须采取科学的、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按照蔬菜质量安全标准对蔬菜质量进行检测。
首先,对蔬菜产地环境进行监测和检测,以保证种植地的环境达标,进而保证消费者食用的是健康安全蔬菜。其监测与检测项目具体包括:⑴环境空气质量,主要监测和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如二氧化硫、氟化物、一氧化碳等;⑵灌溉水质量,重点检测pH、氰化物、重金属;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检测,重点为重金属。
其次,监测和检测农业投入品,即要对化肥和农药种类进行控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中规定的限量、种类进行控制。
除此之外,还要对蔬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其检测内容有农药残留、化肥残留、重金属、卫生指标等。
4.建议与展望
我国农田土壤和蔬菜污染日益严重,对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多。针对此种情况,建议今后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结合农业土壤污染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治理措施以改善受污染的土壤。由于土壤污染使经济蒙受损失、蔬菜品质不断下降,而且人体健康受到威胁,但其治理较难,因而,需研究探索出一种成本低而且简单又快速、环保的技术,以治理受污染的农田土壤。
⑵加大在生物农药研究方面的科技投入。
⑶加快对长效肥、缓效肥等低污染、低消耗肥料的研究开发。
⑷继续推广建立蔬菜安全质量追溯系统。为从源头抓质量,实施蔬菜市场准人制、标识制和召回制,一旦发现蔬菜质量问题,可根据相关信息追根溯源,使生产者无法在同行业中立足,并且能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⑸加快各类蔬菜标准制定进程,对蔬菜实行标准化生产,同时加强蔬菜质量监测和检测。因而,人们应当把眼光移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注重蔬菜生产过程的质量,从而保障蔬菜尽快成为直接上市的“免检”品。
参考文献:
[1]刘培桐主编.环境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123
[2]王志平.土壤污染与防治[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7,(3):48-49
[3]施南芳.浅谈农业土壤的污染和防治[J].福建稻麦科技,2007,25(4):39-40
[4]单正军,朱忠林.我国农药环境污染及管理现状[J].环境保护,1997,7:40-43
[5]张睿.农药残留种类及检测技术[J].中国检验检疫,2002,10:33-34
[6]展惠英.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研究进展[J].甘肃科技,2007,23(1):143-144,39
[7]杨肖娥,余剑东,倪吾钟,等.农业环境质量与农产品安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4(4):3-9
[8]林强.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福建水土保持,2004,16(1):25-28
[9]张彦,张惠文,苏振成,等.污水灌溉对土壤重金属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类群分布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6):44-50
[10]黄玉源,黄益宗,李秋霞,等.广州市污水灌溉对菜地土壤和蔬菜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5,24(6):731-732
[11]杨庆娥,任振江,高然.污水灌溉对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积累和分布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5):74-75
[12]陈彤.农业土壤污染及其治理[J].福建农业科技,2004,(2):48-50
[13]施南芳.浅谈农业土壤的污染和防治[J].福建稻麦科技,2007,25(4):39-40
[14]刘永德,许先国,曾凯,等.农村土壤污染状况及其修复对策[J].安全与环境,2006,12:31-33
[15]崔磊.鞍山市郊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污染状况分析[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2,22(3):18,15
[16]何华,卜新莹,郝敬贡.乌鲁木齐市市售蔬菜残留农药污染及防治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1):87-88
[17]张秋平,刘宏江,孙亚军,等.珠海市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污染现状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6):1813-1814
[18]宋云华,钟建明,师进霖.玉溪市蔬菜中主要农药的污染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520-5523
[19]刘钰钗,陈婷,周金森,等.广州市黄埔区蔬菜重金属污染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6):1085-1087
[20]郭朝晖,肖细元,陈同斌,等.湘江中下游农田土壤和蔬菜的重金属污染[J].地理学报,2008,63(1):3-11
[21]周涛.贵阳市城郊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对蔬菜安全的影响评价:[D].贵阳:贵州大学,2006:29-39
[22]李海华,张杰,申灿杰.郑州市近郊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污染状况[J].河南农业科学,2007,(1):90-92
[23]马祥爱,王振亚,侯雅丽.山西农业大学菜市场蔬菜中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6(1):96-97,112
[24]杨国义,罗薇,张天彬,等.广东省典型地区蔬菜硝酸盐与亚硝酸盐污染状况评价[J].生态环境2007,16(2):476-479
[25]汤惠华,陈细香,杨涛,等.厦门市售蔬菜重金属、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研究及评价[J].食品科学,2007,28(8):327-332
[26]王翠红,唐建初,刘钦云,等.长沙市超市蔬菜硝酸盐含量及污染状况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08,(2):95-97
[27]尚玲琦,滕世长,张景欣.哈尔滨市蔬菜硝酸盐污染现状及评价[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32(1):74-75
[28]郑永利,夏永峰.浙江省蔬菜安全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浙江农业大学,2003,(4):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