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冷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口腔健康冷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口腔健康冷知识

篇1

放疗前的健康宣教

心理指导:护士应了解该患者的射线种类、照射部位、疗程、患者的生理情况及放疗的预期效果等,并要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放疗前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放疗的知识,治疗程序,放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要配合的事项。并备有放疗知识的宣教手册,方便患者阅读和参考,目的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饮食指导:放疗前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及营养状况,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体质,为放疗做准备。

卫生宣教和指导:①口腔准备:头颈部放疗不可避免的累及口腔、齿龈、颌骨等处,故放疗前必须做好口腔卫生,填充龋齿,拔出短期内难以治愈的患齿和牙根,摘除金属牙套,如有严重的牙周炎或牙龈炎要积极对症处理。避免诱发放疗并发症。②皮肤准备:做好照射野皮肤的卫生处理,如照射野皮肤有伤口,应在接受照射前,换药处置并促进愈合,如有感染,须控制感染后再行放疗。

全身准备:评估全身状况,纠正贫血、控制感染,完善各项检查,如有异常,纠正后再做放射治疗。

放疗期间护理及健康宣教

心理护理:由于放疗反应的出现,往往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要加强护患沟通,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阶段性健康教育,引导患者参与到治疗中来,使患者对放疗的每一阶段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消除不良情绪,并指导患者掌握应对方法,增加护-患、患-患之间的交流,介绍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完成治疗。

照射野皮肤的保护:在放疗过程中,照射野皮肤会出现放疗反应,其程度与放射源种类、照射剂量、照射野的面积及照射部位有关,护士应做好健康宣教,使患者充分认识皮肤保护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掌握照射野皮肤保护的方法。①充分暴露照射野皮肤,避免机械性刺激,建议穿全棉、柔软、宽松、吸湿性强的内衣,避免粗糙衣物摩擦,颈部有照射野要求衣领柔软或低领开衫,减少刺激,便于穿脱。②照射野皮肤可用温水软毛巾轻轻沾洗,局部禁用碱性肥皂擦洗或热水浸浴;局部皮肤禁用碘油、酒精等消毒剂,禁贴胶布,禁用冰袋和暖具。照射野皮肤禁作注射点,忌用化妆品。禁涂氧化锌软膏等刺激性药物,因氧化锌为重金属,可产生二次射线,加重皮肤放射性损伤。剃除局部毛发,宜用电动剃须刀,以防损伤皮肤造成感染。③保持照射野皮肤的清洁干燥,特别是多汗区如腋窝、腹股沟、外阴等处。外出时防止暴晒和雨淋。

保持口腔清洁:头颈部放疗患者由于射线的影响,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能力下降,容易发生龋齿及口腔感染,所以做好口腔清洁是放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①保持口腔卫生,餐后睡前漱口,清除食物残渣,预防感染和龋齿的发生。②每日用软毛牙刷刷牙,建议用含氟牙膏。③防止辛辣食品、烟酒及强冷、强热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营养和饮食指导:接受放疗后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头颈部放疗者会出现口干、味觉改变、口咽疼痛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反应,影响进食,同时消耗增加,全身反应加重。科学合理饮食可促进组织修复,提高疗效。①放疗期间,饮食品种丰富,搭配合理,保证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多吃蒸煮炖等易消化的食物,禁烟酒,忌冷、硬、热及辛辣食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少量多餐,放疗期间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3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排出毒素。②味觉改变、口干、口腔黏膜反应重者,可食含水量高、易消化的软食或半流食,多吃生津止渴、养阴清热的食品,配合中药如胖大海、等泡水饮用。进食时口腔及食管黏膜疼痛难忍者,进食前可口服由利多卡因100~200mg、地塞米松10mg、庆大霉素8万~16万U、维生素B【sub】12【/sub】 250~500mg+250ml的生理盐水中配制成的混合溶液,10~20ml/次,可减轻黏膜水肿,抑制疼痛,保证营养摄入,重度黏膜反应不能进食时,可采用鼻饲或静脉营养,同时经常观察患者疼痛的性质、有无咳嗽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食管照射,以便及时发现食管穿孔、出血,并需立即禁食、禁水并报告医师。③腹部放疗后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泻、肠痉挛等,腹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腹泻较重者应记录大便次数,指导患者少渣、低纤维饮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放疗后健康指导

放疗结束后,告诉患者后期放射反应可能出现的情况,注意口腔卫生,保护照射野皮肤,预防感冒,以免诱发放射性肺炎。禁烟酒,科学合理营养,劳逸结合,并定期复查,复查时间出院后1个月,以后根据情况每3个月或6个月复查,如病情变化,应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篇2

宝宝牙齿健康4标准

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这是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强调的牙齿健康标准。

2.人一生中,牙齿会萌出两次,即乳牙及恒牙。

3.宝宝的乳牙是在6~7个月后才萌出,上下左右分为4组,每组5个牙:切牙2个、尖牙1个、磨牙2个。

4.宝宝6岁左右长的牙是恒牙,每组8个牙,分别是:门牙2个,尖牙1个,双尖牙2个,磨牙3个。

宝宝龋齿4危害

龋齿,俗称虫牙或蛀牙,是宝宝最常见的口腔疾病。龋齿对宝宝的危害表现在4个方面:

1.疼痛

龋齿遇酸、甜、冷、热等刺激时会感到疼痛不适,影响进食和睡眠;龋齿进一步发展侵犯牙髓后疼痛十分明显,严重时还会出现牙龈、面部肿胀,甚至高热等全身症状。龋齿会严重影响宝宝正常的生长发育。

2.咀嚼困难

龋齿可导致宝宝咀嚼困难,影响宝宝进食多纤维的蔬菜和肉食,形成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造成营养不均衡;由于龋齿造成的偏侧咀嚼,还可导致双侧面部发育不对称。

3.乳牙龋齿影响恒牙

乳牙龋齿不及时治疗可影响恒牙的正常发育,可造成恒牙萌出障碍和牙列不齐。

4.心理影响

由于龋齿对言语、美观等功能的影响,会引起宝宝社会交往困难和心理障碍,影响宝宝身心健康。

宝宝刷牙4要点

宝宝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刷牙能去除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饭后漱口也可去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保持口腔清洁。指导宝宝刷牙的要点有4个:

1.早晚刷牙2次,且晚上睡前刷牙更重要。

2.选用适合宝宝年龄的保健牙刷,每3个月更换一次。

3.做到一人一刷一口杯。

4.宝宝学习刷牙,宝爸宝妈应当交给宝宝正确的刷牙方法并监督执行。

Baby使用牙膏4事项

要选择适合宝宝的牙膏,并合理选用含氟牙膏。

1.氟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摄入适量的氟可以减少牙齿被酸溶解,促进牙齿再矿化、抑制口腔微生物生长,预防龋齿的发生,但使用含氟牙膏要恰当。

2.宝宝使用含氟牙膏要注意用量,学龄前宝宝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时,每次用量仅为豌豆粒大小即可。

3.宝宝在刷牙时,应当在宝爸宝妈的监督指导下应用牙膏,以防误吞。

4.不要给宝宝使用成人牙膏。

建立良好饮食4习惯

宝宝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因为健康的饮食结构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会使宝宝的牙齿终生受益:

1.母乳喂养,正确使用奶瓶。

2.帮助宝宝克服吮咬、吐舌、口呼吸等不良习惯。

3.科学吃糖,少喝碳酸饮料,睡前刷牙后不再进食。

4.适当多吃含纤维的食物,增强咀嚼功能。

定期检查4提示

宝爸宝妈要定期带宝宝做口腔检查,若发现有龋齿问题要趁早进行治疗。

1.龋齿的发生和外部显现进展缓慢,早期没有症状,不易察觉,出现症状时已经到了龋齿的中晚期,治疗起来相对复杂,患病宝宝遭受的痛苦增大,治疗花费也增加,治疗效果也不如早期治疗明显。

2.宝爸宝妈要定期带宝宝到医疗机构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对宝宝口腔疾病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提倡宝宝每6个月接受一次口腔健康检查。

篇3

【论文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把龋齿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导致龋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防治该病也要从病因的各个方面着手,采用综合防龋措施预防龋齿的发生。

龋齿是牙体组织脱钙、有机质分解、牙体解剖形态溶解破坏引起的口腔常见疾病。体内外多种因素可以导致龋齿。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龋齿的发病率日见增高,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

1 龋齿的发病原因及分析

1.1 龋齿的主要发病机制 龋齿是牙齿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发生因素很复杂。龋病是在微生物、食物和宿主等三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即:①致龋的细菌;②致龋的饮食与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③易感的牙齿(指发育上有缺陷的牙齿或牙齿上有薄弱的地方)。龋齿发生的主要过程是由变形链球菌、某些乳杆菌和放射菌属在口腔中遇到糖,使糖发酵产生酸,酸腐蚀牙齿形成龋齿。在正常情况下,人口腔里的牙菌斑的酸碱度呈中性或接近中性,而在进食糖后5~10 min牙菌斑酸碱度便迅速下降,然后缓慢回升,约在40 min左右恢复到接近中性,在牙菌斑的酸碱度下降到5.5以下时,牙齿会轻度脱矿,而当牙菌斑的酸碱度恢复到正常水平时,牙齿能够再度矿化。脱矿和再矿化如果能保持平衡牙齿就可维持健康状态。

1.2 唾液对龋齿发病的影响 目前有资料显示,唾液成分与龋齿发病率有关,尤其与口腔中唾液流量、流速的变化有密切关系,流速快有助于冲洗牙菌斑和食物残渣,稀释牙面上的酸性产物,减少龋齿的发生。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有效的抗龋因子。另外,对婴幼儿来说,喂养方式也与乳牙患病率有关。研究表明,母乳喂养者乳牙患龋率、患龋者均较人工喂养、混合喂养的发病率低,纯母乳喂养对婴幼儿预防乳牙龋齿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3 牙菌斑对龋齿发病的影响 龋齿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展过程是由浅层向深层扩展。牙齿萌出后,表面就很快有牙菌斑黏附。牙菌斑是一种稠密的、不定型的、牢固地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性薄膜,而牙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能将食物中糖和淀粉发酵产生有机酸,有机酸长期作用牙齿,使牙齿脱矿而形成龋齿。这个龋患的基本过程缓慢而持久。大量资料显示,牙齿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病,出生后6个月的幼儿,上领乳前牙即可患龋。第一恒磨牙从7岁左右即可开始患龋,因此龋齿是从幼儿期就必须抓紧预防的一种疾病。

1.4 龋齿的发病过程分析 在龋齿开始形成时,患者没有疼痛和其他不适感,当龋病发展到出现明显的龋洞时,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就较为敏感,有酸疼感。当龋洞扩展接近牙髓时,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感到明显疼痛。如果食物进入洞内,也可因食物的压迫而产生明显的疼痛。患了龋病以后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往往细菌就会侵入牙髓而发展成牙髓炎。细菌进入牙根周围组织时,会引起牙槽脓肿,急性牙槽脓肿可引起面部肿胀,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龋齿的并发症。随着牙体硬组织的不断破坏,逐渐造成牙冠缺损,形成残根,甚至牙缺失,不仅影响消化功能,甚至使健康素质下降,因此,龋齿是严重影响人类心身健康的一种疾病。

2 龋齿防治

2.1 口腔清洁维护 科学地刷牙可以清除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儿童应养成少吃甜食和零食,尤其睡前不吃东西的好习惯。家长随时对婴幼口腔卫生及牙齿发育生长情况进行监护,尤其是父母亲有龋齿者更应该加强防护,避免唾液交叉传染,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2 氟化物的应用 氟可以增强牙齿和骨骼的结构,还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可以起到防龋的作用。使用含氟牙膏是比较经济实惠的方法。另外还可倩氟化水、含氟漱口液等。

2.3 窝沟封闭剂的应用 双尖牙和磨牙的咀嚼面有许多微细的窝沟,窝沟内部有微生物和食物残屑。由于窝沟太细,牙刷不能达到窝沟底部,因此窝沟易发生龋齿。窝沟封闭是一种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可以防止微生物和食物残屑在窝沟内堆积,从而可以预防窝沟龋的发生。一些医疗单位采取窝沟封闭防龋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2.4 免疫制剂的应用 经过多年来的研发及探索,以及对口腔免疫系统的进一步认识,具有高效免疫活性的抗致龋菌鸡卵黄免疫球蛋白和防龋疫苗将逐渐走向临床。免疫制剂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抑制口腔致病菌,增强机体防龋的能力。

2.5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合理应用与补充 如果在牙齿生长发育期合理的补充钙,铁、磷、氟及维生素D等对牙齿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会防止牙齿钙化不全,牙质受损,增强牙齿硬度和韧度。

世界卫生组织把龋齿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所以防治龋齿刻不容缓,龋齿的预防要从各个致病因素着手。从牙胚在胚胎期生成就开始加强孕妇的孕期卫生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哺乳期科学喂养,注意口腔护理,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口腔卫生习惯,提高牙齿抗病能力。牙齿萌出后要随时检查,采用综合防龋措施预防龋齿的发生,发现问题早治早防。

参 考 文 献

[1] 季成叶.1995年中国学生龋患流行病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公共卫生,1995,15(2).

[2] 董德慧,王东川,杨芳,等.医科大学学生常见牙病调查与分析.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8,19(1).

[3] 刘忠岐,侯铁舟,阮建平,等.陕西省6岁和12岁儿童患龋情况调查分析.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9,20(1).

[4] 石炜,时清,郝世雄,等.儿童唾液成分与龋齿关系的分析.北京口腔医学,1998,6(2).

篇4

龋齿龋齿实际上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在口腔疾病中发生率较高。主要是机体在内外环境因素影响下,使牙体组织脱钙、分解、造成牙体组织破坏、缺损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分3种:浅龋、中龋、深龋。浅龋一般在咬合面有黑色墨浸状,探之有粗糙感,无自觉症状。中龋则有明显的龋洞,遇到酸、甜、冷、热,可致一时性刺激痛,去除后,酸痛感即可消失。深龋洞大而较深,遇到刺激源会产生疼痛,引起牙髓感染时有自发性剧烈疼痛。在防治方面,要注意口腔卫生,饭后漱口、早晚刷牙,使用保健牙刷,改进刷牙方法。使用含氟化物牙膏刷牙,或用防龋涂料封闭磨牙的窝洞裂隙。定期做口腔检查,发现龋齿后及时治疗,以防止发展。对浅龋可以用10%的硝酸银涂搽患处,对中龋、深龋应及时充填治疗,不及时治疗会并发其他疾病,像牙髓炎等。

智齿冠周炎由于牙齿生长或萌出不全而引起的牙周软组织的炎症,临床上下颌第三磨牙(智齿)最为多见,故称“冠周炎”。此病多发生在18岁以后。炎症急性发作时,可出现畏寒、发热、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患侧下颌角肿胀,可有自发性跳痛。张口受限,吞咽疼痛,颌下淋巴结肿痛。智齿牙龈红肿、疼痛。治疗可用3%的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拭干患处后,在冠周龈缘涂2%的碘酒甘油或2.5%碘酊,用温盐水或含漱剂漱口。应用抗生素。当脓肿形成后,应切开排脓。炎症消退后,可拔出无法萌生的阻生牙,或作龈瓣切开术,使智齿尽快萌出。

口腔溃疡影响因素比较多,大多见于青壮年。溃疡局部烧灼样疼痛,进食时加重。溃疡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覆盖灰黄色或灰白色假膜,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多发生于唇、颊黏膜、牙龈、舌缘和舌尖部位。溃疡一般有自愈性,病程约7~10天,但易此起彼伏、连续不断。防治措施主要是去除诱发因素,给予维生素B、C、E等。局部可以涂冰硼散或地塞米松甘油糊剂,或用10%硝酸银烧灼溃面。顽固、严重的溃疡患者,可服左旋咪唑50毫升,每日3次,服3天,连用2~3个月;或口服强的松、地塞米松,也可选用转移因子、丙种球蛋白肌注射。

牙髓炎牙髓组织与身体其他组织一样,当受到刺激时,也会产生防御性炎症。牙髓炎是牙髓病中最重要的疾病,致病因素很多,但细菌是其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由于牙髓腔被坚硬的牙体组织包裹,仅靠狭窄的根尖孔与外界相通,当细菌感染或其他物理、化学刺激引起牙髓炎症反应时,炎症渗出物得不到及时引流而积累,使牙髓内压力增高,压迫神经产生剧烈疼痛,感染也易于扩散。又因为不能形成侧支循环,限制其清除炎性产物和坏死物的能力,进而影响其愈合能力,所以牙髓一旦发生急性感染,往往难以痊愈而导致牙髓坏死。治疗方法主要有去髓术、干髓术、根管治疗术等,对牙髓坏死要进行根管治疗。

牙龈炎此病主要是由口腔内菌斑引起的牙龈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无深部牙周组织的破坏。牙菌斑牙龈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牙龈红肿、出血、光彩消失、头痛等。影响因素如内分泌紊乱、药物性因素、营养不良等。还有一类与菌斑无关的牙龈疾病,大多数不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出现在牙龈上的一种表征,如剥脱性龈病等。防治措施主要是保持口腔卫生,如正确刷牙,去除各种机械刺激因素,尤其牙结石对牙龈的刺激因素。再者进行局部的消炎安抚工作,可以口服甲硝唑、阿莫西林等,也可以在局部涂搽一些药物,用含漱剂进行漱口。

篇5

关键词鼻出血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225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治鼻出血患者122例,男86例,女36例。其中,儿童5例,高血压并发鼻出血98例。

实施方法:健康教育的对象为患者、家属和健康照顾者。健康教育方式:①个案教育:对新入院患者,采取由责任护士为患者一对一的个案教育方式为主,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语言应精炼、准确、通俗易懂、有针对性,并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护士长在每日护理查房时评估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执行情况的同时,也评估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注意事项的实施情况,再次给予强化。②随机性教育:利用每一次接触患者的机会,将健康知识介绍给患者。护理过程中如发现患者有不正确的健康行为,可随时纠正,并提供教育咨询的需求。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护士与患者沟通的机会,还利于患者接受,收到很好的效果。③答疑式教育:通过交谈,了解患者希望得到的健康知识,根据患者生活习惯、文化程度,以讲解或书面的解答方式进行教育。对患者不懂之处要反复讲解,直到明白为止,以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入院时的健康教育:初次出血和反复出血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患者越紧张出血量越大,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可因心情紧张血压升高,血流不止。因此在及时抢救的同时,我们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不仅要体现在语言和情感的传递中,还要体现在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我们应对患者主动热情,关心安慰患者,为患者提供治疗信息,及时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和恐惧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予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光线柔和,清洁整齐,尽量避免看到抢救危重患者的情景,以免增加心理压力。嘱患者取半卧位,少仰高头部,可用冷毛巾或冰块敷额头,静卧休息。耐心解释鼻腔填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止血措施,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配合。嘱病人不可自行取出鼻腔填塞物,防止引起再次出血。切忌低头。

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①鼻出血的相关疾病知识:患者鼻腔填塞后出现疼痛、发热、烦躁、失眠,血压也可能轻度升高,若患者原有高血压,且现在血压持续升高,易引起鼻腔再次出血,且不易止住。鼻腔或鼻窦手术及经鼻插管损伤血管或黏膜,未及时发现或未妥善处理,强烈的咳嗽、打喷嚏、用力擤鼻、挖鼻等损伤黏膜和血管[1]以及鼻外伤等等,均可引起鼻出血。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维持正常的血压。鼻腔填塞压迫止血后,患者常出现头痛、嗜睡、发热等症状。告诉患者待鼻部纱条抽出后,这些症状均可消失。不要自行取出鼻腔纱条,以免引起再出血。鼻腔填塞后指导患者张口呼吸、多饮水,不要做剧烈运动,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保持大便通畅。鼻出血时,需将口中血液吐出,切勿咽下,以便观察出血的情况和量。②饮食指导:鼻腔填塞止血后,患者宜进高营养,易消化的冷流质或半流质。鼓励患者多进食、少食多餐,高血压并发鼻出血的病人指导其多吃降压,降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黄瓜、胡萝卜、牛奶、绿豆等。忌食所有过咸食物及腌制品、蛤贝类、皮蛋及含钠高的食物。烟、烈性酒、浓茶、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均在禁忌之列[2]。③加强口腔护理:鼻腔填塞期,患者张口呼吸,口唇干燥,嘱患者多饮水或润唇。勿咽下血液,以免恶心,呕吐。经常漱口,祛除腥味。必要时做口腔护理每日2次,随时观察口腔黏膜的变化,促进患者食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④用药宣教:在止血的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患者应定时测量血压,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并根据不同患者用药的情况,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用药的目的,并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所用药物的特性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用药后如有不适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出院前的健康教育:①注意保持鼻腔清洁、湿润,切勿用手指挖鼻,勿剧烈运动及过度兴奋,以防鼻腔再出血。②多吃蔬菜和水果,以增加维生素,保持大便通畅。③禁食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要保持心情愉快。④高血压患者应坚持长期服药,定期检测血压。⑤再次出现鼻出血时,简易止血方法为:用拇指和示指紧压鼻翼两侧10~15分钟,同时冷敷鼻部、额部、颈部,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结论

通过住院期间以个案教育、随机性教育和答疑式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对鼻出血患者进行多次该疾病知识及注意事项的教育,出院时99%的患者已掌握鼻出血知识及注意事项,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对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再出血具有重要的意义,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口腔内科 病例教学法 思维能力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25-01

口腔内科学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口腔医学临床课程,其重在研究人类口腔高发、常见疾病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健康维护等内容。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因此需要采取更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结合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1 病例教学法的相关介绍

1.1 病例教学法的含义

病例教学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要求与教学内容需求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病例作为基本素材进行相关教学,并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况,使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进行积极的思考、分析与讨论等,并由此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活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1.2 病例教学法的作用

病例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商业、医学、法学等学科的教育,为我国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就医学领域而言,部分医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而应用病例教学法则可以使医学生的知识理论理解能力与临床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 病例教学法在口腔内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1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口腔内科教学中应用病例教学法,可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这主要是因为病例教学法可以一改传统教学课堂的沉闷气氛,通过增加学科实践的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一定的提高,并由此使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根据相关实践调查结果显示,该种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可运作性与可行性,特别是一些典型病例,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学习的目的性与临床实践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知识点,准备好相关病例资料,向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递交答案。最后,教师可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指导与讲解。

举例来说,病例资料为患者,女,32岁,就诊原因为右侧后牙在进食时常有嵌塞,且伴有疼痛不适感;检查结果为右下6近中邻面有深龋洞,且洞内有大量的腐质存在,在探诊洞底的时候,患者有明显的酸痛感。用机械去腐敏感,但腐质无法全部去除。在冷刺激进入龋洞的时候,患者有明显的激发痛;待刺激去除后,患者的激发痛消失。

教师可以提出几点问题,例如:(1)该牙的诊断是什么?(2)需与哪几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3)找出该牙的治疗方法。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相关讨论。学生为了寻求出答案,需要积极思考和开动脑筋,实现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而使其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提高。

2.2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口腔内科教学中应用病例教学法,可使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得到有效的改变,即采取一种病例为先导、教师为主导、问题为基础以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临床处理疾病等自学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具体来说,在病例教学的过程中,讨论病例的目的主要是协助学生对已学理论知识进行复习,除了需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串联,还需确保学生构建出相关的知识网络,以解决学生理论与临床出现脱节的问题,并使其对疾病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等认识得到进一步的促进。学生的诊疗思维只要得到初步的建立,其临床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

2.3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在口腔内科教学中应用病例教学法,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这主要是因为在病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由传统单向输出转变成多向互动的模式,即教师不再孤立于讲台授课,而是可以充分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并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病例,对学生作一定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作充分的思考。无论学生的认识是否全面或者正确,都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做到共同探讨问题与解决问题。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可以做到畅所欲言,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想法,而教师也可以获得更多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增进师生感情,并由此实现双赢的局面。

2.4 促进学生团队协作

在口腔内科教学中应用病例教学法,可促进学生间的团队协作。就目前来说,中职卫校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病例教学法则可以充分调动同学与同学间的合作,通过共同讨论病例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充分领悟到个人能力的有限。学生只有善于合作,多与身边的同学进行团队协作,才能获得更多知识与经验,并由此对自身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3 结语

口腔内科教学的核心内容即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其教学目标是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为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口腔内科学的教学模式总是以教师为主体,偏重于加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对临床实践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忽视,使得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思维与学习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无法充分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对临床现象进行分析,从而产生了临床与理论脱节、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等现象。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病例教学法则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并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作充足的互动与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与教学氛围,突破“课堂学理论,临床再实践”的培养模式。总的来说,病例教学法在口腔内科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病例在教材讲授中只起到辅助作用,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无法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法,要想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应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病例教学法作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曹雪梅,张琳琳,孙婧婧,等.探讨病例讨论在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2(25):123.

篇7

关键词 慢性扁桃体炎;高频电扁桃体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心理护理

慢性扁桃体炎在耳鼻咽喉科十分常见,儿童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扁桃体增生肥大,在成人多为炎性表现,慢性扁桃体炎容易形成病灶,常合并慢性咽炎、急性喉炎、慢性中耳炎等慢性疾病,甚至引起许多严重全身疾病,如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肌炎、心瓣膜病、肾脏疾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关节炎、阑尾炎、胆囊炎等。儿童期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会增加发生并发症的机会,而且会对儿童的身体发育产生影响,发病率22.04%。扁桃体切除术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主要手段,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传统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时间长、术中术后出血多、操作复杂、易造成副损伤等缺点。我科采用高频电扁桃体切除器进行扁桃体切除治疗患者200例,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手术的缺点,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5月-2014年2月收治行扁桃体切除术患者200例,男126例,女74例,年龄3~48岁。

手术适应证:①扁桃体过度肥大,妨碍呼吸、吞咽者。②反复急性发作,每年4~5次以上,有扁桃体周围脓肿病史。③长期低热,全身榆查除扁桃体炎外无其他病变者。④扁桃体炎引发肾炎、风湿等病,应在医生指导下择期进行手术。

方法:局部麻醉下手术34例,气管插管伞身麻醉下手术152例,均采用高频电扁桃体切除器进行扁桃体切除术。

术前护理:①人院及术前评估:急性炎症期及患急性病、上呼吸道感染和有流行病的时期,不宜手术,待急性炎症完全消退后4周再行手术。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患有风湿性心瓣膜病、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肾炎、肺结核等,是否有家族性出血性疾病及凝血障碍史,药物过敏史,近2周内是否服用抗凝类药物及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物等不宜手术者。女患者在月经期及经前3~5d不宜做手术。有慢性咽炎的患者如不十分必要可不手术,否则,术后咽炎症状状加重。至于慢性扁桃体炎的患者具体何时手术为宜,最好请医生帮助决定。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常规榆查血尿便常规、凝血四项、术前传染病筛查、肝肾功能及心电图胸片检查,专科检查扁桃体是否适合手术治疗。②心理护理:患者人院进入陌生环境,需要环境的适应及角色的改变,加卜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和手术的恐惧,心理护理在整个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入院后护士要对其做好心理评估,多关心和体贴患者,主动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做好环境的介绍,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尽快进入角色,熟悉环境,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接受能力等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疾病知识的讲解,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也可以让术后恢复好的患者进行沟通帮助,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③术前准备:术前用1:5000呋喃西林溶液或盐水漱口。扁桃体切除者,术前使用抗生素,一般注射3d。手术前2h服用苯巴比妥0.1g,术前0.5h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儿童按年龄酌减。全麻患者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水6~8h。术日前晚沐浴,更换清洁病服,男性患者剃胡须,术日晨协助患者取下假牙、饰品、眼镜交予家属保管,人手术前排空二便,遵医嘱用术前药,与手术人员核对患者无误送患者进入手术室。

术后护理:①常规护理:局部麻醉术后患者半卧位,气管插管全麻术后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6h后改为半卧位,观察患者口腔伤口出血及渗血情况,嘱患者勿用力咳嗽,勿将分泌物咽下。全麻未清醒或儿童夜间应观察是否有频繁吞咽动作,如出血量比较多,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额头及颈部冰袋冷敷,以防止出血及减轻伤口的疼痛。术后观察体温的变化及白膜的生长情况,24h后给予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切口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②饮食护理:局麻术后4h,全麻术后6h后进食冷流食(冷水、冷牛奶、冷豆浆等),术后第1~3天进温凉流食,第3~7天进温凉半流食(稀饭、烂面、蛋羹等),第7~14天进软食。2周后恢复普通饮食。不宜吃油炸刺激性食物,进食后漱口。③并发症的观察: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原发性出血多在术后24h内发生,继发性出血常发生在术后5~6d,此时白膜开始脱落,进食不当可引起出血。伤口感染多在术后第3天体温突然升高或术后体温一直>38.5℃,白膜不生长或白膜生长不匀。肺部并发症患者多有呼吸的改变。出院指导:一般术后第2天或第3天出院,嘱患者加强锻炼,预防感冒;2周内勿食生硬、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休息及口腔卫生;若有高热及出血及时来院就诊;术后7~10d白膜脱落时,口腔内分泌物带少量血丝属正常现象,无需担心;继续抗炎治疗3~5d,遵医嘱按时用药。

结果

200例患者术后出血2例,均为年轻男性,出血量20mL,经纱球压迫后血止。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痊愈,满意出院。出院后电话随访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及对医院满意度98%。

讨论

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使正常的扁桃体带有大量的病菌和毒素,不但使产生抗体和免疫活性细胞的能力降低而且能侵害机体引起严重的全身并发症。扁桃体手术是耳鼻喉科的常见手术,传统方法出血过多、止血困难、手术时间长、术后出血、疼痛和感染等是影响手术成功的关键。

篇8

1临床资料

本组输卵管妊娠38例,年龄20~40岁,均有不同时间的停经史。停经:20~30d20例;31~50d12例;51~71d6例。腹痛:数小时28例,24h以上10例。均有不规则阴道流血,后穹窿穿刺出不凝血31例;实验室检查血β—HCG>50mIU/ml33例,失血性休克12例,尿HCG均为阳性。

2护理

2.1认真作好病员的心理护理,使其主动配合检查及抢救:应多关心、体贴患者,鼓励患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患者和家属的解释工作,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尽最大努力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绝大多数患者缺乏宫外孕的相关知识,有一部分虽有部分宫外孕的知识,但对病因也不是十分清楚。这样就导致大部分患者不能及时就诊,耽误了患者的病情,也因此失去了最佳保守治疗的机会。入院后因患者或家属对手术的不确定而有所犹豫,也会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所以术前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的各种心理动态,针对不同的患者给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详细解答患者的疑惑,且注意选择合适的语言。尽量采用通俗、易于理解的语言,及时把手术的方式、过程、时间、相关注意事项等详细告知患者,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2宫外孕腹痛的护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尽量不要增加腹压和按压下腹部,避免包块破裂发生。再仔细观察腹痛的部位、程度和性质,是否存在下坠感和排便感。虽有较明显的腹痛,但镇痛剂尽量不用,以免有误诊发生。此时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强大的精神安慰,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若腹痛加剧或伴有出汗、肢冷、晕厥、血压下降等症状,则需要第一时间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并做好抢救准备。

2.3宫外孕出血的护理:宫外孕时会有不规则阴道的流血,所以需要及时观察出血的量及颜色,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也要进行仔细地观察,注意患者表情有无变化,有无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征兆,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4休克患者的护理:应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积极补充血容量,合理维持有效血循环。建立静脉通道时尽量选择上肢大静脉,视具体情况可建立双通道。采用9~12号套管针头稳、准、快地穿刺,对休克严重、血管塌陷穿刺困难的患者,向医生报告行静脉切开,避免重复穿刺,延误时间,影响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随时调整使输液、输血速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快速扩容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关键。抢救应遵循如下原则:补液原则是先晶体后胶体,再根据失血情况和血红蛋白含量决定输血的多少。同时做好手术准备快速开腹进行宫外孕病灶切除手术,术中手术台上台下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争取宝贵时间尽快成功完成手术。

2.5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抢救时尽最大努力保持呼吸道的畅通,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行心电监护,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有明显变化时需要及时处理,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神志、面色有无变化,也需及时观察皮肤温度和尿的性状有无变化,及时、准确记录。积极协助医生时腹部检查、妇科检查、后穹窿穿刺术、腹腔穿刺术等各项检查。

2.6术后护理:①术后:术后按硬膜外麻醉后护理或联合麻醉后护理,去枕平卧6~8h改半卧位,在腹部切口敷料处压置砂袋6h,留置尿管12~24h,用碘伏液擦拭外阴,2次/d。协助并鼓励患者勤翻身,加强保暖工作,避免发生烫伤;②观察生命体征,进行心电监护:观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手术后测量1次/0.5h,连续观测2h以后,测量1次/4h。观察术后第1~2天体温可能升高,有持续升高的现象发生时,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③仔细观察尿量、性质有无明显变化,存在尿少或血尿的情况时,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医生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1d后将尿管拔除,嘱患者多饮水,协助患者排尿;④注意腹部切口有无渗血;⑤饮食护理:按医嘱禁食6h后给流质饮食,再视肠蠕动的恢复状态慢慢过渡到半流质、软食或普食。饮食方面要求吃清淡,高热量、多维生素、营养丰富的食物;⑥禁食期间注意口腔护理,加强口腔卫生;⑦帮助患者合理咳嗽,方法是用双手按抵患者腹部上两侧,嘱患者稍用力咳嗽,可减轻腹壁振动,减轻患者的疼痛并使痰咯出;⑧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减轻现有的焦虑程度,要向患者表示富有感情的同情心,消除过多的不良刺激,对有生育要求的育龄妇女作好解释疏导工作,如患者的输卵管已切除,对侧输卵管功能正常有再怀孕的机会[1]。

篇9

【关键词】急性荨麻疹;上消化道大出血;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06—02

急性荨麻疹为一种常见病,约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是由于皮肤粘膜的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而产生的局部水肿反应。大部分患者皮疹以风团样,少数患者可导致喉头水肿,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累及消化道粘膜时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为呕血与血便。急性大出血可导致周围循环衰竭[1],病情严重可危及生命。我科于2013年1月12日收治1例急性荨麻疹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儿,经过积极抢救与精心护理,病人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儿张德江,男性,9岁,因全身皮疹伴腹痛1天入院,诊断:急性荨麻疹,全身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风团,鼻部,口唇,眼睑,肿张明显,神志清,体温37.2度,呼吸20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90/70mmHg,腹软,有压痛,无反跳痛,呼吸平顺,无腹泻,呕吐,血常规:白细胞:11.2×10/L ,入院经给予抗过敏,抗感染,护胃,应用激素及炉甘石外涂皮疹等处理,仍有腹痛,症状反复。于入院第5天患儿突然出现呕血,伴有血块,排血便,3-4小时内失血量大概有1000ml多,脉搏120次/分,血压:82/54mmhg,血红蛋白降至81g/L,出现神志模糊,脸色苍白,皮肤湿凉,立即给予抢救,吸氧,止血,扩充血容量,输血,护胃,心电监护等对症处理,经积极抢救,患 儿于住院第8天上消化道出血得到控制,血压正常,病情好转,患儿共住院19天,痊愈出院。

2 抢救与护理体会:

2.1急性荨麻疹护理

2.1.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皮疹消退情况,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无腹痛,腹泻,呕吐情况,观察大便性质,发现血压下降,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者,立即吸氧,并报告医生,出现窒息时立即行气管切开,必要时注射肾上腺素。

2.1.2 加强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指导病人如何控制瘙痒的方法,修剪指甲,避免抓伤皮肤,穿棉质的衣服,勤洗澡、更衣。

2.1.3 药物治疗护理

遵医嘱及时,准确使用抗过敏,抗感染,激素等药物,炉甘石外涂皮疹等处理,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2.2 上消化道大出血护理

2.2.1抢救方法

立即配合医生迅速、准确地实施各项抢救技术, 开通三管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止血、护胃、取血、配血、输血等处理,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预防和治疗失血性休克,输液开始宜快,以恢复有效血容量,洛赛克持续静注,冷生理盐水洗胃后予胃管内交替注入凝血酶及去甲肾上腺素。避免因输液、输血过快、过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肿,并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2.2.2 休息与保持呼吸道通畅

上消化道出血应卧床休息,保持心情舒畅,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大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下肢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或误吸,必要时以负压吸引器吸取口、鼻腔以及气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

2.2.3严密病情观察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在短期内出现休克症状为临床常见的急症,应做好病情观察,严密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和神志变化,大便以及呕吐物颜色、性质、量。心电监护,准确记录出入量,凝有休克时,留置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如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提示微循环血灌注不足,要加速扩溶,必要时应用升压药。出血量的估计,大便隐血试验阳生提示每日出血量>5-10ML,出现黑便表示出血量在50-70 ML之间,一次出血后黑便持续时间取决于病人排便次数,如每日排便一次,粪便色泽约在3日后恢复正常,胃内积血量达250-300 ML时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在400 ML以下时,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如出血量达400-500 ML可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症状。如短时间内过1000ML临床即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2]。患儿出现反复呕血,呕吐物咖啡色转鲜红色,黑便次数增多,色泽转为暗红色,经补液,输血后未改善,血压波动,这提示有活动性出血或再次出血。定时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大便潜血结果。

2.2.4 留置胃管护理

插胃管动作应轻稳,操作熟练,以免损伤食道粘膜。插管过程中若病人出现恶心,应暂停片刻,嘱病人作深呼吸,或作吞咽动作,然后迅速将胃管插入。插管过程中如发现呛咳、呼吸困难,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再插。在灌洗过程中,推注药物压力不能过大,以免损伤胃粘膜而加重出血,注意观察抽吸胃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准确记录。如抽出有鲜红色胃液,表示有活动性出血,如抽出咖啡色胃液,示陈旧性血液,要及时告诉医生,采取相应措施。每次胃管内注入药物前应回抽胃液,确认是否在胃内。注完药物后,再注入少量的冷开水,避免药物堵塞胃管。

2.2.5 饮食护理

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质,出血停止后过度半流质,软质,少量多餐,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指导患儿避免吃生、冷、硬、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合理饮食是避免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环节。

2.2.6心理护理

不同年龄对疾病的自我认识不同,年长患儿有缺乏自信心,住院离开家庭感到孤独,不安和无助,对环境和医务人员感到陌生恐怕,护理人员要关心,开导患儿,要用安慰性语言使患儿感到温暖体贴。患儿出血,特别是大量的呕血,会使患儿及家属恐惧不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恐惧、濒死感等心理反应,在大呕血时表现尤其明显[3],病人的消极情况又可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康复,护士要主动关心体贴病人。大量出血病人护士应给予陪伴,以增加病人安全感及消除病人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2.2.7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舒适,留置胃管期间,每天口腔护理两次,每次呕血后,及时做好口腔护理,减少口腔中的血腥味,以免再次引起恶心、呕吐,同时能增加患者舒适感,保持皮肤清洁及床铺清洁、干燥,呕血、便后及时清洁用物,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

2.2.8健康指导

饮食指导:避免进食易致过敏的食物或药物,注意饮食卫生和规律,进食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冷硬刺激性食物。生活指导: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身心休息,保持乐观情绪。疾病知识指导:指导病人、家属急性荨麻疹,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诱因,预防自我保健知识。

3 小结

急性荨麻疹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此类病例少见报道,一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如抢救不及时,就会危及 生命,该例病人通过医务人员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通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让病人转危为安,抢救成功,痊愈出院。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参加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0

篇10

关键词:炎琥宁注射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61-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传染病。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较好,但由于发病率高,有一定的传染性,且影响生活劳动,有时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必须积极预防和治疗:本病全年均可发病,多为散发,以冬春季多见。老年人的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为病毒引起,支原体感染者仅占4%~5%,细菌感染占1%~2%。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0例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0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6~75岁。其中6~13岁30例,60~75岁50例为主。均有有低热、鼻塞、鼻涕、咽痛、轻度畏寒、头痛、不适感等症状;细菌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1.2治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时可服用解热镇痛药物。高热者可行物理降温法。鼻塞、流涕、打喷嚏,可口服康泰克等,每日两次。影响呼吸、睡眠和食欲者可用滴鼻净等,使鼻黏膜收缩,鼻腔通气。咽痛者可用"咽喉消炎丸"或"六神丸"口服。有继发感染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中草药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疗效,银翘解毒丸、板蓝根冲剂、羚翘解毒片。显效60例,有效40例,退热时间平均2天,症状缓解平均天数2.5天。

2护理

2.1一般护理: 症状明显时嘱患者卧床休息,适当限制活动量,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调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症状轻者,适当活动,但不要过于劳累,应劳逸结合,注意保暖,提高抗病能力[1]。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选择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食物,鼓励患者摄入足够的水、盐,以补充出汗等消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发热的患者因唾液分泌减少,易引起口腔黏膜损害或口腔感染。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漱口,保持口腔湿润和舒适,以防止口腔黏膜损害或口腔感染。

2.2病情观察:注意疾病流行情况。加强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头痛、流脓涕、鼻窦压痛等鼻窦炎表现;观察患者有无耳痛、耳鸣、听力减退、外耳道流脓等,以防中耳炎发生;观察患者有无咳嗽及程度、咳痰量及颜色等,以防气管-支气管炎发生。恢复期若出现眼睑水肿、腰痛、胸闷、心悸、关节痛等肾炎、心肌炎、关节炎等表现,应及时诊治[2]。

2.3对症护理

2.3.1高热护理: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并记录,评估患者发热程度和热型。当患者体温超过39℃时,需进行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酒精擦浴、冰袋置于大血管部位,4℃冷盐水灌肠等,必要时遵医嘱应用药物降温,并观察记录降温效果。出汗后要及时擦身,更换衣服和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

2.3.2缓解不适:发热伴头痛、全身酸痛者,可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去痛片等解热镇痛药;咳嗽时给予镇咳药;鼻塞、流涕者可用1%麻黄碱滴鼻;咽痛者用淡盐水漱口或含服消炎喉片。

2.4用药护理:应根据医嘱选用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和服药注意事项;应用解热镇痛药者注意避免大量出汗引起虚脱。

2.5心理护理:青年人对疾病缺乏预防保健知识,不愿及时就诊,易导致病情延误使感染向下呼吸道蔓延,病情加重。应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引起高度重视。患者常因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而烦躁,产生焦虑情绪,护士应经常和患者交流,给患者以心理安慰,去除不良心理反应。

3健康指导

加强营养,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机体耐寒能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性。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发病因素,避免受凉、淋雨、过度疲劳、醉酒等诱发因素[3]。在感冒流行季节尽量少去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室内可用食醋加等量水稀释,关闭门窗加热熏蒸,每日1次,连续3天。必要时可采用流感疫苗注射或鼻腔喷雾,也可用板蓝根、野、桑叶等中草药熬汤服用。告知患者一旦出现并发症表现应及时就医。指导患者正确服药,注意不良反应发生。

4预防

易感人群平时要坚持锻炼身体,特别是耐寒锻炼,如用冷水洗脸、擦浴等,注意保暖,室内通风,戒烟,避免过劳。在上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12月至次年4月份)可注射流感疫苗,也可用贯众、板蓝根、紫苏、野等熬水,每天一次口服,夏季可用藿香、佩兰、薄荷煮汤代水服;流行广泛时用贯众、板蓝根、二花、等熬水喝;用醋熏对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也有良效,方法是用食醋5~10毫升/平方米,加1倍水稀释熏气1小时,门窗密闭,每天1次,连续3天。总之,上呼吸道感染要及时治疗,以免加重原有疾病,诱发肺炎。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