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课堂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课堂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思维课堂总结

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训练;原则与方法

作者简介:王雪琴(1965-),女,陕西合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北京 10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研究”(项目编号:2013JXYJ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67-02

课堂教学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高校课堂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训练场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今天的时代特征,中国高等教育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思维发展看做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国内有关创新思维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但在实践中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尚缺乏系统研究。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高校应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教育活动之中。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但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接受以教材为主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虽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被发现、被创造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因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强调教师主导性,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何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高校课程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智慧型经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人才的差距,尤其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差距。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性思维已成为时代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比较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教育“带动学生的实践,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1]全球知名大学哈佛大学强调,“在哈佛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怎样学”。“它不一定培养‘知识分子’,但肯定是培养‘能力分子’”。[2]创新人才培养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应是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同时,信息化时代带来了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对课堂教学提出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影响下,21世纪的大学生在视野开阔的同时,接受的信息冲击在深度、广度、速度与丰富程度上都远超其前辈。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潜质,19~22岁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培养期,是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期。高校教师首先要主动接受来自时代和学生的挑战,更新观念,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次,信息技术也为教师提供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平台,使教师有可能把主体性、活动性、问题探究性等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促成师生间多向互动教学关系的形成。再次,信息技术使教师从传授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课堂思维训练得以实现。面对日益丰富的信息资源,面对充满创新潜质的青年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为此必须探讨课堂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为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提供指导。

二、课堂思维训练原则

1.强化创新意识教育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创新愿望和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造潜能。课堂思维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所以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自我思维训练、建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发展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新的教学观,把课堂作为教师主导下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场所,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变为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使创新思维训练成为可持续的课堂教学常态。只有具备这种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才能通过课堂得以体现。

2.尊重学生思维主体地位

自主性和创新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是人之主体力量的展示。失去主体性的人无自主性,创新性更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在承认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断增强内在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因此,创新思维训练中,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要求,顺应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其成为充分表现自我的创新主体。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位学生自主参与课程任务的机会,使其积极思维,从思维训练中得到乐趣,主动融入课程,自主学习、理解课程乃至创新课程,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3.思维训练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基础

个体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着主体经验的丰富得到完善和发展。创新思维是人们调动既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维成果,没有知识和经验,创新思维无从谈起。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种生活体验式的创新思维训练以学生学习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体验创新思维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围绕他们关心的问题积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以及日后面对世界的紧密联系。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所思考,通过思考有所创新。

4.思维训练应循序渐进

课堂思维训练必须以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由低到高逐渐展开。为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训练伊始教师应把思维过程具体分解,逐个加以训练,最后把过程联系起来组成完整的思维程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分解到综合,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同时注意过程性原则,不要急于求成。首先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然后教师提出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其中重要的环节是思维基础的设置,这一基础既要源于学生也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从已有知识中孕育生长新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在反复过程中形成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尝试的氛围

思维始于对问题的思考,为此教师要有积极的思维习惯。课程教学伊始,教师首先阐明该课程的由来及其不断完善的历程,让学生明白教材的设定,就是学术史上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们的创新过程,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其次,要有与学生进行探讨的愿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激发求知欲,就可能形成积极的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观点的新颖性等纳入考评范围。在引导过程中,注意研究学生思想的最新发展,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点燃头脑风暴,产生智慧火花。这样,既使学生看到创新范例,又使学生了解创新的现实性与必要性,激发创新欲望,从而使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向思维创新型逐步转变。

2.精心设计内容

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必然关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首先要有知识性、学术性,具有向深度、广度拓展的思维空间。其次,一定要有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习,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教师创设问题应源于教材,但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体现问题的关键性,也要高于教材,体现思想性、挑战性和一定的拓展性。当然,创设问题要对应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再造,从而产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思维过程。最后要平衡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做好思维训练的铺垫,使学生感到既有压力又有信心。最后注意提问的目的是指向思考方法而不是最终答案,使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仅仅知道问题的答案。

3.构建思维训练型教法体系

随着学生思考的逐步深入,教师要启迪创新思维方法,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进入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统一,但发散思维更集中体现思维的创新性特点,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大特点。流畅性强调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指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升分析问题的层次。独创性要求采用联想、引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由单一思维转向综合思维,形成独创性思维。[3]教师可采取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训练:一是以具体时间为纲进行空间的横向分析,扩大思维的广度;二是以具体问题为纲进行时间范围的纵向延伸,加大思维的深度。

4.收敛思维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通过思维的发散,学生思路开阔,形成多种观点。新的观点只有通过验证和评价才能完成真正的知识建构。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功感,希望获得认可。同时,总结自己思考的过程也是自我知识建构、理论升华的过程。此时,教师设计5~10分钟的总结环节,由学生阐述己见,然后教师点评、归纳。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灵感、顿悟,这些灵感和顿悟都将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总结过程即是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拓宽视野,收敛思维归纳总结,二者有机结合便形成创新思维。这一创新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不仅使问题的阐释更深入,且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孕育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可见,在以上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就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掌握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训练。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固定信息,而成为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强调知识和思维的合力作用才能培养出充满自信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

[2]王晓阳. 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无可厚非,在现实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轻能力、重知识,把教材作为“教条”. 笔者认为,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受到无情的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也往往会被教师无情地扑灭. 长此以往,会对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众所周知,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没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也不可能称之为创新人才. 基于数学学科的有利条件,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总结几点论述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笔者认为,要想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问题情境创设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只有心中有疑问才会更深入地去思考数学问题,最终才能发现问题,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演示埃及金字塔的形状,然后让学生猜测金字塔的底部应该是什么形状的. 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学生猜测是正方形,有的学生猜测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猜测是圆形……看到学生有这么多新奇的想法,于是我便再次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塔基的底部截面图,原来金字塔是塔基竟然是正方形. 得到最终的答案之后,很多学生觉得不可思议. 于是我趁热打铁,再次抛出问题:“在2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掌握了关于直角的知识,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确定直角的呢?”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发起来了,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再如,笔者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我市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假设要使2011年无公害农产品的产量比2009年翻一番,那么我市2010年和2011年无公害农产品年产量的平均增长率应该是多少呢?问题提出之后,我要求由学生分组完成或者由学生独立完成,最终列出方程. 然后再通过学生列出的正确方程式,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给“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命名. 最后,笔者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能等于0?那么,一元二次方程的常数项和一次项系数是否也有这样的限制呢?接着再请学生自编几个一元二次方程,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通过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和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在无形中被学生掌握了……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这些问题情境必须要可以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否则则无任何效果可言.

二、运用多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多向思维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创新性人才必备的思维素质之一.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好奇心非常强烈,但是思维活动往往非常单纯,因此,这个时候对他们加强创新思维训练非常重要. 比如,笔者在对绝对值进行阶段复习的时候出示例题:假设正向运算|±2| = 2,则逆向运算就会有|x| = 2,则x = ±2 ;再如,当a + b = 5,且ab = 7,求a2 + b2的值. 此时如果觉得正向运算太繁琐,则可以尝试运用逆向运算分析,就可以找出和已知条件a,b的关系,可以运用恒等的变形方法快速求得a2 + b2 的值,即它的值应该为:a2 + b2 =(a + b)2 - 2ab = 25 - 14 = 11. 笔者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初中生学会使用逆向运算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再者,在进行有关运算过程的讲解中,我们教师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找出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1)10 = 1,20 = 1,那么■0 = 1;(2)应用方差与标准知识,求出任何五个连续整数的方差是2,标准是■;(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的高与它的中位线相等;(4)若一次函数y = kx- b满足kb < 0,且函数值随x 的减小而增大,那么,可以判断它的图像大致是下图中哪一个呢?

本题由已知条件判断k < 0,b > 0,而-b < 0,故选B.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多向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多向思维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短期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

三、提高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在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所以,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每名学生的课堂参与,重视每名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从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笔者在执教“中心对称图形”的时候,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堂后来被称之为具有神奇效果的数学课:

篇3

一、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内在创新动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立足学生和教材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激活内在的创新动力.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运用生动鲜活的语言,不断选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不断点燃学生的灵活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火花.尤其是运用多角度思维,让学生感知不断变换思路所带来的解题新途径,鼓励学生打破常规,从创新中找到成功收获.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地通过观察生活来验证自己的数学思路和方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解题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每章节的后面都安排有“想一想”“读一读”的探究话题,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最佳素材,这些问题和知识不但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而且能够具有明显的发散性思维特征,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有一群小鸟,如果任意4只停落在一棵树上,则有其中的3只没有着落;如果一棵树上落5只,则又会有一棵树上没有小鸟.请问有几只小鸟、几棵树?这样的问题,一般会立足于树木的多少来寻求小鸟的等量关系.

二、轻松课堂教学,营造创新思维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轻松愉悦的心情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能够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放松学生心情,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同时,中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培养创新思维都需要一定的气氛,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集体气氛中学习和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思维氛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求新、求异、求变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内容时,对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总结.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认识或者判断,并结合所学知识证真或证伪.比如,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能否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为何?可以由多少种方法来证明不能作为判定定理?对于学生的想法和设计教师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能够形成积极探究和创新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气氛,并让学生在训练中获得收获与满足,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三、设置巧妙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人类的进步都是源于一个个问题的发现并不断解决,使得一个个发明或者发现不断涌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疑则诱发创新.初中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多思、多疑、多变,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解疑求异,不断探索发现.

例如,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笔者通过设置如下问题,帮助学生主动探索.(1)分别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做他们的对角线,能够得到多少个三角形?(2)请根据多边形的边数分析与三角形个数关系?(3)由此进行大胆推断,如果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来做对角线,会有几个三角形?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给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而且引导学生从特殊现象分析总结一般规律帮助学生通过归纳的方法锻炼数学思维.同时,也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分析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学生通过实践,积极合作探究,总结出:对角线分割出的三角形的数量随着多边形边数的增加而增加;N边形每增加一条边,就会增加一个三角形.N边形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为N-2.

篇4

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束缚,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现代社会要求人才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本文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思维进行了分析,以小学美术教育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新思维的含义以及美术创新思维

1.1创新思维的含义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了解何谓创新思维。具有独创性的思维才能够叫做创新思维。在实践中,要具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且能够利用创造性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的解决中要体现出新颖和独特。

1.2美术创新思维

美术创新思维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敏捷性,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能够积极寻找创新型的办法和策略;第二,新颖性,要采用独特的、原创性的方法来解决美术作品的创作问题;第三,流畅性,要能够在创作的短时间内迸发灵感;第四,精细性,能够不断改进美术作品,精益求精;第五,灵活性,对于同样的美术题材要能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

2.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蕴含的创新思维

2.1小学美术教育中蕴含创新意识

要让小学生获得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就要让小学生获得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的要旨在于给小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对小学生的个性进行束缚。小学美术教育能够发挥小学生的艺术天性,保护小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蕴含的创新意识。

2.2小学美术教育中蕴含创新思维

美术是一门艺术,其本身就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更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美术作品的价值就在于求异性和想象力,在于其中蕴含的活跃的灵感。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创作,让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不断进行创作上的突破。

2.3小学美术教育中蕴含创新情感

创新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情感,美术创作不仅是一种智力与技巧的展现,更是一种充沛的情感的体现。可以说情感是美术作品的驱动力,通过美术教育小学生可以获得创作的激情和坚定的信念,培养创新型人格。

3.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1改革教育模式,改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要求学生要按照教师既定的模式来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找到问题的标准答案。而在美术教育中,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开放性,发挥小学生活泼自由的天性,让小学生能够在自由、愉快、轻松的美术课堂中找到天性的释放。

小学美术教育属于美术教育的初级阶段,一般以模仿为主。这是美术学习的必经之路,但单纯的模仿是不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师可以在小学生模仿作画的时候强调创新意识,并非小学生画的越“像”越好,而是要提醒小学生,有创新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作品。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提问的方式,提醒小学生注意拓展思维,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该要求小学生不要拘泥于模仿,要画出每个人的特色。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能遇到一些“怪画”,教师绝不能粗暴的加以否定,而是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对其中蕴含的创新思维要给予鼓励。

3.2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使小学美术教育获得更为充沛的灵感。多媒体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看到更为丰富的美术作品,了解更多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从而给小学生更多的创新灵感。多媒体能够使创作一幅美术作品的过程向小学生充分的展示出来。小学生还能够将各自的美术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提高小学生美术创作的动机。小学生要通过对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和其他学生的创作中获得创新的灵感,不被同样的风格所束缚。

3.3加强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创新思维能力需要交流和沟通,小学美术教育要给小学生一个自由沟通的空间。要将教师讲授型的课堂转变为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和学习的课堂。小学生要获得创新思维能力,就要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获得合作创作的能力,让小学生获得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小学生,自己作为课堂方案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让学生成为美术课堂中的主体。师生之间要以平等的关系进行交流和互动,展现小学生的创作活力。

3.4注意对小学生创作灵感的启发

小学美术教育要帮助小学生形成创新意象,迸发创新灵感。创造性的发生需要视觉灵感,形成视觉意象。教师要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给予小学生更多的灵感和载体和诱因,让小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创造,形成丰富的心理意象,使小学生能够在直观形象的积累中逐渐走向理论抽象的总结,最终形成创作的灵感。

3.5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情感

艺术是一种对情感和人格的熏陶,美术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将美术作品中蕴含的道德、审美和认知情感合为一体,使小学生潜伏的创新情感被激发起来,让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减少疲劳,在适度的兴奋中体会创造性火化的迸发,从而带来的创造性思维。美术教师在课堂中要做的就是激发这种创新情感,并使小学生掌握一定的具体操作技巧,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具有创造性的美术作品。

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不应该苛求所谓的标准答案,美是一种意识形态,在美术教育和美术学习中应该给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以情感为驱动来进行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创作,增强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变通性和流畅性。

4.结语

篇5

关键词:教育改革;历史教学;创新思维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指导思想,接受一些先进的教学指导思想,才能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不断对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创造能力

通常来说,历史教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教师只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引导学生走进历史学习中,并且还能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自我探索,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采用情境教学法或者启发式教学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这一章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在网络是上寻找一些相关的内容,将其融合到实际的教学内容中。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一些和“”相关的视频短片或者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此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相关内容,在视频观看结束以后,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对学生的视觉以及听觉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观看完成以后,教师还应该提出一些开发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多次向学生提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看学生是否有新的见解。

二、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历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最大的教学弊端就是学生只能通过历史课本以及相关的音视频进行学生,和学生实际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不仅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不能起到良好的锻炼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的方式,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进行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百家争鸣”这一章节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譬如:在我国外交工作开展过程,都采用了哪些思想等,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寻找相应的答案,从而能够将课堂教学和实际的生活进行有效衔接,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力。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创新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其主要指的是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历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平台。例如:教师在相关历史内容教学过程,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此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还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加强对相关教学资源的利用,模拟一些历史场景,使得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让学生在人物扮演过程中,获取良好的体验思维,能够激发虚实的创造性以及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人物扮演过程中,不仅能够明确掌握历史的真实性,而且还能明确当时的社会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强化历史知识,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加强对思维导图的利用

在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历史,使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学知识点较为散乱,都是各个知识点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只有加强对整体思维理论的应用,才能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整合,使得学生能够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使得相关知识变得有条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另外,此种教学方式的利用,能够使得学生全面认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学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积极对相应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特点,将其和相关教学理念进行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的锻炼过程中进行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才能逐渐形式。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从不同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同时,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多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动脑,才能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六、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应该从实际状况出发,不断进行思想观念、教师方式的更新,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坚持学生主体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勇.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外交流,2016,(5):179-179.

[2]蒋永星.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5,(25):8-8.

篇6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基本原则

(一)快乐学习

如果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只是规矩的听课、本分的举手、谨慎的回答,那么这样的课堂气氛只会培养出循规蹈矩的学习机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一定要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以及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中感觉到英语知识带来的快乐,让学生自主的、自由的进行知识探索,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二)激励为主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不断激励学生,对学生取得的成就和进步给予肯定。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勇于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在教师的鼓励下,让学生体会到自身价值和成功喜悦,对学生出现的精神负担、思想顾虑以及消极情绪给予耐心帮助。

(三)学生为主

以往的英语教学模式过于呆板,形式单一,整个英语教学过程基本是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听,教师自始至终统治着学生的思维,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一名课堂参与者,扮演顾问以及指导的角色,引领学生开展知识探索,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鼓励求异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核心是求异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课堂上,要敢于对同学、对教师说“No”,进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问题。教师是英语课堂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采用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创新,用充满个性的见解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并且在课堂中,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知识内涵进行深度挖掘。

(二)引导学生创新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词汇以及语音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见语言的冲突。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归纳语言规律,创新学习方式。例如在英语时态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崔永元、赵本山的小品,《明天、今天和昨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汉语和英语的时态区别,让学生逐一发言,最后进行讨论和总结。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自己总结英语知识的规律,开展知识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被各个行业广泛应用,其也成为现代教育的关键教学手段。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具有生动性、交互性以及直观性的特点,可以有效拓展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自身的创新能力融入其中,以教师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开展课外活动

篇7

一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新意识的生发提供土壤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必须营造宽松、民主、平等、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喜欢数学、喜欢创新。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各抒己见,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课外,教师要关心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仅是课堂上的导师,也是思想上、感情上的益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哪怕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要以鼓励为主,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保持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对学生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保持宽容,积极加以引导,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意识,对学生勇于思考的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和发展创造力。

二 创设“问题——讨论——评价”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提供科学载体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追求的是典型化、模式化问题的统一答案。教师往往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既定的模子上来。学生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按照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应试能力较强,创新能力不足。要培养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就要教会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探究问题,学会自主学习。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样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教师应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去设计教学环节,积极探索“问题——讨论——评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得到新知识。即,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提出预设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讨论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更多的让学生自主开展讨论,教师汇总讨论后的结果,再让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教师最后做出综合评价。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讨论得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肯定某些解决方案的科学、合理、适用性时,不能绝对否定另一些解决方案,而要科学、辩证、客观地分析诸种方案的利弊,即使学生出现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的方式,使学生继续思考,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使学生自悟,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其中,讨论的环节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利用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手实验、归纳总结、思考,探寻问题的答案;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教师本位”观念,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前的教学设计不是僵化的,并不能成为教师课堂上一成不变的表演脚本。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群思维灵活的学生,而不是学习机器,要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发现创新苗头,充分尊重、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随时出现的新思维、新观点,不能僵化地将课堂上学生即时出现的一些新想法硬拉回到教案既定设计中或普遍的思路上来。

三 培养学生大胆批判和质疑的创新精神,为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受顺应、接受的传统思维习惯的禁锢,学生在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思维没有得到解放,缺乏批判和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原有认知水平到更高认知水平,从模仿到创新,从再现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飞跃,其桥梁是批判,即对原有认知方式的否定。通过不断的质疑性、批判性思考,能够促进认知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即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质疑中发展,在不断否定中升华”。所以,没有质疑、否定和批判,学生的认知水平只能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也难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特别是例题教学后的练习课上,在巩固学生知识技能形成的同时,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尽可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解答问题,鼓励学生多发问、勤质疑,深入探究,甚至对同学以及老师的解题思路提出质疑和不同看法。基于这样的观点,教师可以在例题教学后的练习课上,通过变换叙述的表达方式、条件或问题,设计一些非常规性、开放性问题,引导同学们对已有的解题方法进行质疑性的思考,提出新问题,再运用“问题——讨论——评价”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使同学们进行发散性思考、多角度思考、有深度的思考。通过这样有目的的训练,不仅让同学们巩固了所学知识,促进已有知识的系统化和融会贯通,还能使同学们突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学会、敢于、善于质疑和批判,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其科学创新精神。

四 处理好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的关系,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依据思维过程的指向不同,思维可分为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聚合性思维是将问题所给予的信息综合起来,进而得出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其主要功能是求同。数学课中的“找规律”、“总结法则”、“由具体现象概括定义”等,即属于这种思维。发散性思维则不拘泥于某一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理解,而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尽可能多地作出合理解答,其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一题多解”、“补充问题”、“开放式问题”等,是小学数学课中发散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创造性思维,是以上两种思维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若在课堂上让学生一味地进行发散性思考,就会出现发散的目的性不明确,从而沦为“为发散而发散”的形式主义。例如,计算“3+3+7+3+3”,学生的思路可以有:一个个的连加,3×4+7、3×5+4等,最好的办法已在其中。教师如还在不断追问“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易让学生陷入无效的思考中,引导一些学生钻牛角尖,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繁琐化,达不到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当然,如果只偏重聚合性思维,也可以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创新思维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发散性思考和聚合性思考的“度”,在发散性思维训练中,应及时营造思维的聚合情境,在适当的时候把学生的思维从发散引向聚合,包括让学生对诸多方法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议、进行概括或由教师讲评,从而得出最佳方法及探寻规律性知识。

总之,在“宽松、民主、平等、活泼”的创新氛围之中,依托“问题——讨论——评价”这一教学模式作为载体,从发散——集中,又从集中——发散,经过多次训练,必然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向更高一级发展,既能锻炼思维的广阔性,又能发展思维的深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柳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的几点做法[J].基础教育研究,2002(S1)

[2]马士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

[3]颜艳晖.凸显数学教学的核心:思维——小学数学思维培养“七性”[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3)

篇8

一、在英语班级课程授教中培养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能力便是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学生主动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处理新难题的思维能力,它并非少数人的特殊天才,而是每个人所具有的特质和内在潜在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关键是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勇于突破(意为打开缺口突破难关)思维定势的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学生步入竞争社会的生存之道。面对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经济时代的挑战,近几年来各国教育界都倡导(率先提议)创新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初中英语课程应根据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必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本领的并且,着重提升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研究和处理难题的本领;逐步教育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本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就为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让广大英语老师明白了教学方针,从而培养具有创新本领新世纪合格人才。

二、合作互动,活化课文插图,拓展创新思维

新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学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即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显示,课堂也会有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笔者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即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进行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在合作制图中,笔者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制作并组合插图部件,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制作插图时,要求:

1.制作灵活。插图的再创,既要忠实于教材的原有设计,又不能受其束缚,内容可以合理取舍或增删,以服务于教材为宗旨。

2.美育教育。画面之间比例要求协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3.广泛教育。让学生参与插图再创造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教师的指令摆放小拼图到指定位置。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对文章进行介绍,师生就画面进行问答,自然地引入新课,使文章内容清楚明了地显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课堂中精设疑问,引导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能力,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在课文教学时,我常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放飞学生心灵,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以解决学习中所提出的问题为前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观点、新想法、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改变以前单一的填鸭式做法,突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以发散思维为突破口,激励学生的求知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上新课前笔者在班上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班上许多学生的家长吸烟,问题相当严重。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讨论题:What can you do to persuade your family members to give up smoking?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各抒己见,互相交流。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发状态,做到了语言的活学活用,达到了英语教学的交流目的。同时,若能长期坚持下去,可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及探索创新精神的树立,特别是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及创新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

五、积极评价,体验成功喜悦,强化创新思维意识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创新思维;环境;实验

最新的《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这在客观上为学生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平台。虽然高中生物在课程安排上多是以细胞为基础在微观的世界讲述的,内容相对于高中生来讲比较抽象,但如果生物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能够改变常规的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长期坚持下去,不仅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会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探索精神。

一、 充分营造有利于学生实现创新思维的课堂环境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对于学生实现创新思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试想,如果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理解速度慢、反应速度慢,在课堂上大动肝火,只会让学生更加的小心翼翼,唯恐出错,学习状态处在高度的紧张中,学生怎能实现创新思维呢?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并且在课堂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问题与看法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让其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在课堂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与条件,能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例如我在讲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课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测定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同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这样学生的思想不会受到限定,再加上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他们会想到配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来测定细胞液浓度等,在无形中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认真对待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观察、实践能力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对人类来说,毕竟百分之九十的科学活动是实验,而且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实验,对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学生来说,应认为擅长动手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因为有这种能力,他们就很有可能在适当的学科中从事很有意义又很重要的事业,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

高中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所学到的各种理论与知识都是在前人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因此他们还是无法感受到真正的理论与知识,由此,生物实验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验课程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学生的亲身感受,让他们动手来验证前人理论的正确性,充分发挥好学科优势,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样对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大有裨益。例如在“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有效锻炼了他们探究、分析、归纳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着重培养他们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对资料的处理能力。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消化和吸收》这一课时,并没有直接讲消化和吸收过程,而是从口腔开始,然后引申到牙齿、舌和唾液腺导管,并且让学生思考食物在口腔中有什么变化,进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活动。通过这种渐进循环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学习,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找课本的难点与重点,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为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探究性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不断增长的知识,逐渐地培养和发展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让他们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利用生物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

由于课程时间的紧张与考试压力等实际问题,很多生物教师讲完课后进行的练习时间往往压缩在课后,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并且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没听明白,也没时间问,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问题作为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从提出到解决,是学生个体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少讲课,讲主要的、重点的,留给学生读、思、议、练等所必备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教师“独占”。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习惯性地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创造性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到遗传病色盲时,教师可以问:“小明是色盲,小明的外公也是色盲,但是小明的爸爸、妈妈、妹妹都是正常的,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教师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他们通过课本,通过彼此之间的讨论,就会得出一个模糊的答案。这时,教师再从“色盲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随X染色体遗传给后代“的知识点出发,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印象加深,为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总之,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互为前提,二者有机地统一于一个开放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课内外资源,大胆地进行创新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崔红霞.生物学生态课堂的建构策略摭谈[J].生物学教学,2011(3).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前言

化学是一门包含理论知识和实验的基础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将化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之前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堂所学锻炼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践行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中,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广大的化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更多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能够切实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的素质和学习能力都能跃上一个新的层次,推动素质教育的更大发展。

一、教师要做好实验的演示,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们都说,兴趣是学习的敲门砖,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足够的兴趣,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明显提高。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化学课堂的导入环节,可以将有趣的化学实验融合进来,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镁的化学性质”相关章节内容时,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镁的燃烧实验来提升学生对本章节的学习兴趣,在大家仔细观察后,共同总结出镁的化学性质,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典型的相关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学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进行大胆猜想。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

二、通过实践操作,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通过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也是非常可行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们实际操作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学生双手和大脑的配合和协调,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他们在遇到问题,想到的不是依靠教师的帮助和解答,而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分析来获得解决的办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极其有利的。例如,在学习如何获取洁净水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准备好的绿矾和量杯中的混沌水,尝试着获取干净的水。学生们为了获得干净的水,会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积极的思考,尝试各种操作办法。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使得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更加牢固、理解的更加透彻,无形中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适当增加探索式实验,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般来讲,高中的化学实验主要包含两种形式:验证式实验和探索式实验。验证式实验,是在已知实验结论的前提下,对此实验结论实施验证的实验过程;而探索式的实验,是对未知实验结论进行深入的探索,期望通过实验得到相关的结论。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恰当的运用实验方式,在验证式的实验中,学生要求严格依照教师的实验演示或者指导开展实际实验操作,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处于引领的位置,而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位置。在探索式实验中,主要侧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可以自主的对化学知识进行探索,这种实验方式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探索式的实验方式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采用的实验方式。比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盐溶液,要求学生想办法加以区分。教师鼓励学生依据课本知识学习和理解,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

四、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化学知识充分的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这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化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化学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和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小实验,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堂所学充分的运用到生活当中,促使他们积极的思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五、加强对学生的引领,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化学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增强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化学电源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前国际上电源的发展水平,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预测未来的电源发展趋势,并说出相关的想象依据。教师为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为学生指引想象的方向,鼓励学生大胆畅想,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了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