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息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信息学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厌学
初中生物,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客观原因涉及考试制度,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还有家庭教育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社会大环境及大众传媒等方面的消极影响。
1 初中生生物厌学心理分析
1.1 动机缺失
动机缺失是导致生物厌学的重要原因。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深层的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生物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如:生物中考不考,不用花费时间去学,高考占的分值也少,认为多花时间划不来,是苦差事,学好了无大用。负动机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它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老师的苦口婆心、老师的软硬兼施、老师的循循善诱,往往被抵消,“启而不发”者大有人在。
1.2 兴趣转移
处于成长中的学生,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例如:讲到蛋白质在青少年生长发育期的重要作用,许多学生就会联想到什么东西好吃,继而联想到什么东西好玩,一节课就有可能被一些学生慢无边际的闹下去,这是典型的兴趣转移。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上网,新奇变幻,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1.3 学习无望
一部分学生告诉我,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几次生物成绩下来,仍然不好,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这便是典型的习得性失助感现象。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失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1.4 恨屋及乌
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在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或不足,造成部分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影响到生物学科的教学。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教师产生不满,往往对他的课也不感兴趣了。学生的情感容易延伸与发散,不善于控制与收缩,其结果常常运用惩罚自己的手段来反抗教师。
1.5 情感饥渴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以从其它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这同样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追求情感平衡,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把握不当,则容易出现偏差,发生不良行为,产生不良后果。
1.6 物极必反
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厌倦而厌学。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社会与家庭将负担交给学校,学校将压力付给教师,而教师则将负担转嫁给学生,于是便产生了一些违背规律的现象,拼命延长课时,加班加点,学生从早学到晚。要中考的科目,学生自然花去大量的时间。生物、地理等科目,学生自然花的时间少之又少。过高的期望值与功利意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
2 初中学生生物厌学解决对策
2.1 激发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没有动机或者负动机是不可能产生学习行为的。动机的激发,可采取内部动机开启与外部动机诱导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刺激的求知欲,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动机的发展要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发展感、争取社会地位感来推动,要靠期望、竞争、评价来保证,其中远大的理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则起决定作用。
2.2 成功强化
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防止习得性失助感与失尊感的产生:1)创设成功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以扬其所长,抑其所短;2)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经;3)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4)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她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
2.3 引起注意
对于兴趣转移的学生,要将他们的兴趣再转移到学习上来,必须着力强化学生对学习的有意注意。1)转变观念,淡化“苦味”。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改进教法,激发兴趣。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2.4 情感补偿
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确的情感补偿。
2.5 正确归因
正确的归因,有助于推动后继学习;错误的归因,则往往会抑制后继学习。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的原因归之于自身努力。成功了是努力到位,失败了是努力不够。不能归因于能力,否则,成功了可能助长骄傲情绪,失败了必定产生颓废心理。当学生认为自己天生愚笨时,很容易灰心丧气,泯灭信心,失去继续学习的勇气。
3 总结
学生厌学心理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使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读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知识铺垫;概念图;化繁为简;突破重难点
生物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打好生物科学的基础,掌握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生活、爱生物的情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为将来的学习作好铺垫。然而,在初中阶段由于升学等多种因素的导向,学生很少有课余时间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学生学习生物的时间多局限于课堂上,指望学生课后有很多时间来复习生物是不可行的。而我们都深知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还能“温故而知新”,复习课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考试成绩。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巧妙处理,让学生收获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笔者整理了一些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下面来谈谈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学的复习技巧。
一、复习过程注重知识点的铺垫作用
初中生的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课前预习往往做得不是很到位,在学习八年级的生物学课程时,如果涉及七年级的相关知识点,学生便会觉得前后衔接不起来。这时候,教师要给学生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复习旧知识点,然后开始新课的学习。例如,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这一节,需要在绿色植物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展开学习。而这部分知识是学生七年级上册学的,已很是生疏。这时,我们可列出一个表格,让学生慢慢“恢复记忆”。见下表:
首先对五种植物的结构特征进行复习,让学生回答,这五种植物分别具有哪些器官,在表中相应位置打“√”标记,并进行分析归纳。然后再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新课内容。
二、巧用概念图作为复习课的引入部分
复习课的知识容量大,学生更需要有一个线能帮他们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以便能清晰地把握这节课的知识框架。在复习课的学案中理出概念图,引导学生复习书本知识,也可在课件的首帧灯片上打出概念图的全貌,让学生熟悉各概念之间的联系,然后再由教师对各个概念进行突破性的讲解,初中生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强,记笔记的时候自己的思维往往不会很清晰,在一堂课开讲时,学生如果能清晰地通过概念图把握一堂课的重要知识点,复习的效果便会很好。
三、化繁为简
现在多媒体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视频,色彩丰富,形态逼真,强烈刺激着学生的神经。但是在绚丽的外表下生物结构的实质往往被掩盖,学生不容易提炼出生物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辅助绘制生物简图就能去繁就简。寥寥数笔,可让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例如,复习七年级下册内容时,人的结构图较为复杂难记。尤其是复习循环系统的相关内容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将书本上的结构图中的主干部分抽出来,并用简图描绘出来。比如,学生可用田字格来表示心脏的四个腔,然后记住现在图中的左右是以标本面对自己时做的参照。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左侧才是心脏结构简图中的右心房和右心室所在的位置。然后,学生可以用线条模拟血管运输血液的血液循环路线,并写出循环路线中的标志性位置。通常,学生自己通过这样化繁为简的复习方式,能很好地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点,排除干扰知识构建的不必要的信息。
四、集中突破重难点
初中生物的知识难度不大,学生在学习新课的时候课时比较紧张,有些重难点没来得及突破,复习中,这些问题便暴露了出来。复习中一定要将学生反馈的疑难问题集中起来重点突破。例如,初中生容易将静脉血与动脉血的判断标准和静脉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判断标准混淆起来,很难理解为什么肺静脉里流动脉血,肺动脉里流静脉血。初中生的思维模式还比较简单,强调血液成分中氧气含量的多少是判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唯一标准,不需要考虑血液中的其他成分,而对血管的判别则主要看其沿血流方向是分支还是汇集。如此在每一节复习课上都有所突破,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学习中的拦路虎被除去了,自然也就学得更畅快了。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整合
1生物学科的实验特点
1.1生物科学的特点:生物学科不仅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理论科学,而且也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基本上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而获得的,实验与观察是生物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学实验是生物教学的灵魂和支柱,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1.2生物实验有特殊的教学功能: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基本手段,有着特殊的教学功能;(1)通过实验可以使生物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掘问题激发求知的欲望,(2)通过加强实验,不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3)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一步步地学会生物学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鉴于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2.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2利用信息技术放大和呈示功能,给学生提供情境观察。生物实验教学中,涉及很多学生经常用到的仪器。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全面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在教师介绍显微镜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其立体性,有些部分无法清晰地向学生进行展示,每个结构也很难一一向学生介绍清楚。因此,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结构有了清晰而深刻的了解,更容易掌握显微镜的用法。2.3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模拟实验过程演示实验是直观教学的一种高级形式,演示实验既可以演示实验的全过程,也可以演示实验的一部分;既可通过演示实验传授生物学新知识,也可以验证巩固生物学知识,或是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教师课堂演示实验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实验失败或者无法使全班同学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有限的资源下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可有效地解决这些困难。2.4利用信息技术的存储功能,记录实验过程。有些实验持续时间较长,在课堂教学环境或实验室中无法完成,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采用数码摄像机等仪器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例录实验过程,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制作成PPT,课上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这样,学生自己主动完成了对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相关内容的学习,效果较好。可见,利用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成实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加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
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有效地整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初中生物教学的高效进行,但仍然有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相互整合并不代表完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而是在生物教学中合理地进行利用信息技术。其目的是辅助生物教学的开展,而不是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对于可以直观感受到的生物现象,例如在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课程内容教学时,就可以在课堂实验以及课外实践当中,让学生自主地对植物光合作用现象进行观察,近距离体验,根据实验当中的实际需要,对于其中发生的微观现象,可以应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进行补充。其次,在生物教学当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结合当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对生物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加强专业素质,能够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不能一味的追求生物教学的进度,向学生传输更多的生物知识,往往会欲速则不达,使信息技术教学成为了一种传统教学工具,反而失去了信息技术教学应有的效果。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教学引导,使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第三,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因此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需要与初中生物教学的具体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围绕着教学内容,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对生物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串联,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细胞分裂和血液流动等比较抽象性的内容时,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表达。而在介绍人体骨骼结构、器官构造的内容时,实体模型就能够形象地展现出来。
作者:房奎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寅寺镇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先华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159.
[2]郑毅胜.“任务驱动”与生物学科网络课堂教学[J].生物学教学,2005,(5).
[3]孟咸荣.教育信息理论与生物学教学媒体的优化[J].生物学教学,2006,(1).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1—0030—01
一、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分析
1. 学习不自觉,意志力薄弱,缺乏兴趣,心浮气躁。物理学困生学习物理的毅力和耐力较其他学生差,缺乏学习的兴趣,心情厌烦、焦燥,常感到学习物理太难,对问题不愿做艰苦钻研,遇到题目做错了,不会主动去寻找致错原因,遇到更困难的问题,就一眼扫过,一旦听或看不懂,就觉得无味,丧失兴趣,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2. 抵触情绪明显,畏难心理过重,心存负担。有些物理教师教学不得法,忽视个性的差异,教学只着眼于知识传授,不因材施教,不因时施教,不注意关心学困生实际心理需要,上课缺乏诱惑力和感染力等,从而造成学困生的情感世界孤独、恐惧,害怕学物理,甚至厌恶物理,最终会放弃学习物理。
3. 物理学习习惯差,厌学思想严重,渴望成功却缺乏成就感。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上无成就感,大都会厌学,对于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学习活动兴趣都不高,但组织的其他活动如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等积极性都很高。因为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可以体会到成功,找到自我,增加信心。
4. 学习思维僵化,不善于动脑,学习能力低,获知效果差。学困生学习方法往往表现为无计划,不预习,坐等上课;上课时不听课,事倍功半;下课时不懂不问,一知半解;课堂上抓不住中心,面对问题不会分析,课后不去复习,解题后也不去反思,学习方法呆板,思维无法拓展。
二、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从“心”开始,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1. 学会关爱,保护学困生良好的学习心理。面对物理学困生以及他们内心的丰富世界,我们应理解、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独立个性,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给他们更多的亲近感和信赖感。学困生只有在人格受到尊重的条件下,在真诚、接受和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他们心理上的缺陷才能得以弥补,才能消除自卑感,产生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内驱力。
2. 打造兴趣课堂,激发学困生的学习自觉性。教师应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诱使、引发其产生积极的心理,这样学习物理的自觉性就自然会被调动起来。如利用奇特的实验现象,通过维修家用电器、解释自然现象等激发学困生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
3. 优化师生关系,以情为载体感化学困生。学困生常常有自卑心理,教师要关心和理解学困生,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向学困生传递亲切、理解和信任的信息。例如,给学困生一个微笑,打个手势,拍拍肩膀,时而在练习中写几句赞扬话等都会给学困生无形的力量,架起师生感情的桥梁。
4. 搭建展示平台,培养学困生的参与意识。教学中应让全部学生都有思考、发言、练习、讨论的机会,而不能为了课堂气氛、教学节奏、课堂密度把机会全包给优秀生,应当挑一些易回答、易解答、易操作的问题让学困生做,这样不仅可使他们有了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而且能使他们在这些回答中有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成功中树立信心和决心。
5. 多方引领指导,教给学困生实用的思维方法。教师不能只传授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方法,平时要结合具体内容,给学困生介绍思维方法。例如,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审题和解答计算题的方法,学习物理概念和探索规律的过程和方法,教师要通过示范,讲清怎样听课、预习,怎样回顾小结。
篇5
1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物理自信心的重要作用
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对激发人的意志力、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因素和取得人生成功有很大影响.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也称为自信.初中生刚学习物理,有没有自信心直接影响到对学习物理的态度,影响到学习物理的兴趣,影响到学习物理的各种表现,也就会影响到学习物理取得的成效,甚至影响到学生是否具有终生献身物理科学的志向.
2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信心缺失的原因
2.1 厌学因素
有些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拼音、数字、文字、读、写、背,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致使部分学生从小就讨厌学习.从学生自身来看,有些人抗挫折能力、抗外界压力、克服困难能力弱,巨大的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使他们难以承受,产生自暴自弃,意志消沉,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有的家长在教育子女上,他们认为,送孩子上学是义务教育的规定,孩子学好学差全靠学校,有的家长不但不重视子女的学习,反而经常在孩子面前做经商致富的宣传,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使他们无心学习.社会上的读书无用思想,也会使学生无心学习.一些内容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在社会上的传播,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使一些学生染上了不良的习气,进而厌学.这些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怀疑自己学习能力不足,没有信心.
2.2 评价目标高、不客观,教育方向定位不科学
社会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按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从而促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学校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升学的指挥棒运转,极少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样,中小学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支配下,在教学方法上,必然是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特别是忽视后进生,必然会加剧学生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使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困难.他们的自信心越来越弱,对各门学科都会丧失学习的信心.
2.3 受其它学科基础的影响
初二学生开始学习物理,在他们学习物理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学科,有一部分学生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有利于他们继续学习,会使他们的自信心越来越足.但是,在整体学生中学习优秀者只是少数,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程度差距很大,有的成绩差,他们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而且受到一些老师和家长的指责后,信心更加不足.特别是语文和数学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物理的成效,在学生学习物理一段时间后,他们自己都认识到初学的物理与语文、数学关系很大,他们会体会到语文、数学没学好,物理也不会学好,直接影响着这些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物理自信心的实践体会
3.1 培养兴趣,做好思想工作
由于学习成绩突出的只是少数,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而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去培养.在初二学生刚刚学习物理时,教师上的第一节课很重要,这是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第一印象.我们要热情介绍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对生活、生产、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物理学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巨大作用,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起到深远的作用.同时,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头的第一节课做好几个有趣的物理实验,介绍几个有趣的物理现象都很重要.当学生产生对物理学习兴趣时,要惜心注意保护.当他们有一点点积极的表现时,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他们学习物理一段时间后取得一点成绩都要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要给他们树立自己身边学好物理的榜样.当学生学习物理有困难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教会他们正确的方法,树立能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千万不能因学生的不足而对他们的培养丧失信心.使他们感觉到有困难时老师会真诚的帮助他们.这些方面的工作要长期坚持.当学生在前一段时间学习物理,没有取得良好的成绩时,又要开始学习新的章节,这时的开始对于他们来说又是新的起点,因为初中物理几方面的知识内容的联系还不很明显,这时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感到又在同一个新的起点上,他们都有再学好的可能性,使他们认识到今后的学习不会受到以前学习成绩的影响.在新的内容学习后,如果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就会重新树立起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3.2 消除相关学科成绩不理想的负面影响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受到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影响.在学生学习物理时,我会向学生说明初中物理课本上的文字大多数是小学就学过的,而且相当一部分都是小学四年级就学过了,难道我们不认识吗?在学生看书阅读课本时,我们可以教会他们如何看书阅读一些基本的概念,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其实,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受到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比较大的,而且有些数学知识学生还没学到,初中物理就已经使用了.面对这些问题怎么办?教师可以结合例题、习题的讲解,适当给学生提高一些数学知识,以极大的热情、学识来帮助学生,又能树立起教师的学识威信,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到物理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课堂气氛的和谐,学生体会到老师真诚的帮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数学知识 ,增加了对老师的信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信心就更足了!学生就会在老师指引的道路上走向更远的方向.我们就是学生成长道路上光荣的引路人.
3.3 因人而异,面向全体树立信心
篇6
【关键词】学困生;激发;兴趣;农村初中
人常言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十个手指有长短”。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学生由选拔择优录取转变为无条件全部小学毕业生入学,更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七年级的学生兴高采烈的来到学校,而八年级的学生由于成绩的原因,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采取放弃的态度最终成为“学困生”。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圣人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道理亦源于此。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为学生成功学习物理奠定良好基础。结合本人10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上好物理开篇“引言”课,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学科,他们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上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学困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在开篇物理课前应精心设计,一开始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对学生言明“物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
差异,且与其它学科联系不大,就象百米赛跑一样,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你们都是我的新学生,我对每一个学生都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一起点,同一教师同样教学,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象历届学生一样,努力争取成功。”然后列举最近毕业的一些其它学科很差、而物理学得较好的学生来鼓励“学困生”,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上引言课前采用几个典型的富有趣味的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其引入学科的大门。第一个实验:将一个用插头接好的电灯插亮,故意在线上留下一个很松的接头,轻轻一拉就不断的冒出火花,然后问学生:“谁敢站在地上用手直接来把这个线头接牢?”,此时再用手轻轻拉动电线,使接头不断的冒出火花,增加紧张气氛,过一会看看没有人回答再说:“老师敢”,然后故意装做很害怕的样子,手要触到电线又立刻缩回来,反复两次,最后很自然地把线头用手直接接牢,用胶布包好,然后再三警告学生这个实验目前大家绝对不能做,是有生命危险的,到学了安全用电以后,大家知道注意事项就可以做了。接着拿出一个杯子和一张纸让学生检查一下是不是普通的杯子和纸,然后装满一杯水,把纸放到上面,再问学生,杯子倒过来后纸会不会落下,水会不会流出,让学生议论一会后,再做出倒杯纸托水实验,此时学生都会发出赞叹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惊异和喜悦,这些直观的演示,可激发“学困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高涨的情绪,为新课的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有兴趣才会主动,然而学习兴趣的持久取决于成功的体验,为此教师必需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兴趣就是花少量的时间得到一个好成绩”。一般说来,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期,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自己和他人的的好评就会使兴趣得到加强,否则屡屡的失败就会销蚀原来的兴趣,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因此在平时的测验中试题的易中难比例尽量简单些,使“学困生”也能得到一个好分数,并且每次考试后不单纯看分数只要看到进步都要进行表扬、鼓励;平时上课针对他们设计的问题应尽量简单些,如在讲长度测量时可让他们回答,长度的主要单位是什么?长度测量的工具是什么?5米等于多少分米?等等,待他们回答后老师马上说这些也是今后检测的内容,你们能回答出来很不错,这些问题在中考中也会出现。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3.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使得物理课堂枯燥乏味,也跟不上时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的提高也只是抽象模糊的状况。而且研究发现:“90后”学生相比其他年代的学生更加缺乏耐心,拒绝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喜欢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恰好可以把色彩、动画、立体声、图片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觉得上课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4.以名人学习的曲折学习经历,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如爱迪生曾被学校教师一致认为是一个笨蛋,智商太差,不是读书的料,他在班上读书不到三个月就被学校教师一致通过让他退学,他失学后通过自学最终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斯坦读小学时除了物理外其他功课成绩都很糟糕,被同学戏称为“憨直农夫”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了。他们的学习也是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管任何人都会遇到曲折,关键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些同学虽然现在很差,但将来说不定你就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但要成功同学们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5.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以知识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最终大部份要回到农村,成为农村的建设者,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少,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也掌握了生产技能,使即使升学无望的“学困生”也能感觉到物理是有用的。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可通过计算水的质量是多少?从而引出农田喷雾器上标识8L、10L、15L的含意,若要兑农药千分之几应怎样计算放药量。在讲扩散和温度关系时,可引入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若是熏杀类农药应选在中午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若是触杀类农药应选择在傍晚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地膜覆盖是怎样减慢蒸发的,是什么时候盖膜。在讲压强知识时,让学生分析“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
6.重视实验课教学,以趣味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下去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拿出水后,又是直的,把水滴放到透明塑料纸上,会看到书上的小字变大,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愿看到的结果。
7.精心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情景不仅是“一种刺激”而是与教学目标相应的知识活动,与情景活动相结合的一种人为优化的场景,这种有意识创设的,优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客观情景,在教师语言的启迪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场景,如临其景,不仅促使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认知,而且激发学生有情感地主动参与学习。如在讲摩擦时可让学生回忆在家拉手推车时,同样重的车走在水泥路上和土路上的感觉、用力情况,找出用力不同的原因;走在同样的路上拉重车和轻车的用力情况,找出用力不同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即使“学困生”也会主动参与讨论,因为他有生活亲历,现象直观,结果易得。
总之,兴趣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农村中学的“学困生”的智力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差异,因而从培养非智力因素入手,对“学困生”进行兴趣教育,不仅能使“学困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旦保持下去,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内在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忍受各种挫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困生”们在“兴趣”老师的培养教育下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王玉君主编《中国教育教研》科学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期
[2] 《云南省中学特级老师教学经验选》(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编),(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8月第一版)
篇7
关键词:误区;兴趣;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现在和将来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小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是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和发展。不过,很多学生家长,特别是小学生家长害怕孩子玩电脑打游戏,认为这样会让孩子迷恋上电子游戏而不可自拔。因此,一些家长视电脑如狼似虎,生怕孩子接近,这也影响到一些教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正确认识,误认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等于计算机课,计算机课等于教学生玩游戏课,最后得出信息技术课就是教学生玩游戏课。家长的戒心还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一些教师为让信息技术课不把小学生“带坏”,教学时过分规中矩,课堂沉闷,缺少生气,没有灵气,学生压抑,缺乏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低下,何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怎样走出这个误区,从而有效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呢?
一、相信信息技术,相信教师,相信孩子的能力――转变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
电脑对孩子来说不是洪水猛兽,只有当学生过分迷恋电子游戏,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可以这样说,不是电脑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更不是信息技术影响了小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其实信息技术是孩子学习的有效助手。我们要相信信息技术对孩子学习是发挥正能量的,也要相信我们教师自己的正能量,我们有责任、有能力、有办法、有信心、有智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计算机对小学生学习来说,可能是把双刃剑,用好了有益,用不好有害,但信息技术对小学生来说,有百益而无一害,我们要清晰区分信息技术、计算机、计算机游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信息技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强大而有效的手段,是帮助孩子学习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当然,我们更要相信学生,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只是要看我们如何引导的问题。
另外,我们也要相信家长,家长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不是无中生有,我们教师应当积极和学生家长沟通,帮助他们弄清信息技术与电子游戏的不同,让家长明白信息技术对孩子学习、成长的作用,努力和家长达成共识,一起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利用好好奇心,利用好好傩模利用好评价功能――激发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小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可能只是对用计算机可以玩游戏、看动画等的兴趣,而并不是对信息技术本身的兴趣。信息技术课要教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方法,并让小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有用信息的技巧和手段等。计算机游戏、网络游戏容易让小学生产生迷恋,但他们并不容易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如,学生对电脑操作方法、汉字的输入、文档的编辑、相关信息查找路径等知识并不感兴趣。要让学生真正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和爱好,需要教师进行激发和引导。
1.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恰当的情境,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孩子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奇是天性。计算机创设情境的强大功能正好可以满足小学生好奇心的天性,这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无论是声音、图像、音频、视频、演示、展示、现实的、想象的等,计算机都能有效地将其展现给学生。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创设不同情境,不但可以保持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还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持续热情。
2.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充分激活小学生的探究动能
孩子天生就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小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特别在班级的集体活动中,都是表现出不甘落后,都想证明自己最行,我们要利用小学生的这些天性,激活他们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参与合作。例如,当学生掌握用拼音输入汉字方法后,为了激发练习打字的热情,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探究怎样打字准确,怎样打字速度高?首先让学习自己研究琢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再独立坚持练习,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测试,了解自己打字的准确率和打字的速度(每分钟打多少个字)。一段时间后,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比赛,接着小组选出最优秀者参加班级比赛,并让获胜者介绍经验,每隔一段时间比赛一次……
当然,学生领回任务后,教师不是没有事了,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察看,课后要不断了解,在察看和了解学生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对学生个体或学习组进行必要的引领和点拨。
3.利用师生的评价功能,及时组织师生评价,充分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并分享学习成果
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希望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一种是满足个人体验,另外是想得到大家的认可,特别是想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三、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他人的问题,解决集体的问题――提升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信心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整合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学习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化社会呼唤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对图像、图形、动画等综合处理来制作课件,将高中生物课程内容整合到一起进行课堂教学。在对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研究中,笔者发现,大多数课结合信息技术上效果很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好;但有些课结合信息技术上反而比传统教学效果差。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效率呢?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好多年的探究,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
体会。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优势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图形、视频、音频和其交互式的特点,可以编制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件,能创造出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改善学习效果,能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变不可操作为可操作,使“死”的生物概念、原理变成“活”的生物知识,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复杂的生理过程直观地显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大为提高。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利用网络的视听互动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现各种生命现象、过程和规律,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如,在必修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课的教学中,我播放“蜜蜂采蜜”影音视频短片作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在讲解“信息传递的作用”时,除了通过信息技术Powerpoint课件展示相关图片以外,还使用Flas软件播放“蝙蝠的回声定位”“植物在光照刺激下开花”等动画,并在适当时候使用暴风影音来播放小的影音视频剪辑,如“孔雀开屏”等多彩的动态信息。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使探究性教学顺利展开。
2.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有限,再加上生物有着许多言语难以描述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过程,造成学生的认知困难,形成教学难点。信息技术具有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和观察的环境,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加深对生命的生理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必修2《减数分裂》一课,是高中生物的重难点,学生普遍反映较难掌握。该课所涉及的知识较为抽象,虽然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分裂的装片,但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一个时期的图形,而减数分裂本身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
程。我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试验,设计制作了减数分裂中“的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整个过程可控性强,让学生自己操作,体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含义,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改革的紧迫性。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个教师面对所有的学生,这就使所有的学生都不得不接受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程序,这种统一步调的教学造成了学生没有创造能力,没有个性,甚至还严重地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业成绩,因为他们无法适应教师教学的一律化。
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对同一课的教学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参
与到学习中并各有所得。例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注重知识的趣味性;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注重完成教学目标;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注重知识的延伸。教师把课题内容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子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并自主完成预期目标,教师则进行辅导和点评。这样,可让学生通过操作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合作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感到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整合,能为师生打开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生物教学质量的提
高,培养学生能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信息技术媒体选择不当或者使用不当,将会产生很多消极作用,归纳起来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多媒体能够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但是学生实验能力的形
成,只有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等基本技能训练,只有亲自动手做才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经过反复操作才能熟练。又如,“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用课件模拟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就更显得不妥了。如果用观看录像的教法取代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过程,无疑削弱了学生操
作技能的训练。
2.幻灯片的切换过快,不利于学生做笔记
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是播放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在幻灯片的制作中,一张幻灯片的容量有限,有时会把图片和文字分开,给学生播放时,学生往往看到图就看不到文字小结,要求学生做笔记的话就要在图片和文字之间进行切换,这既不便于学生做笔记,又不便于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记忆。而在高中生物中,如,减数分裂、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光合作用等很多知识是需要图文结合记忆的,所以笔者认为,一些重要的板书依然应该写在黑板上,便于和幻灯片中的图片相对照。
3.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具,影响教学效果
一些教师习惯了用多媒体教学,每节课都设计好多媒体教学方法,教案也写在电脑上,遇到停电或者机器故障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在上生物必修2《人类遗传病》这一节课时,我预先准备好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及探究材料。没想到,那天刚好遇到停电,打乱了我用CAI上课的计划,那节课的效果确实不怎么好。所以,我们平时备课除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之外,也应该对突如其来的状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有备而无患。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整合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
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优势与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相结合,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进行备课,并反复推敲,确实有利于教学,才可应用,以真正达到“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机整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如,在上生物实验课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实验功能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这样,由于学生对实验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实验做得更加完整和漂亮。又如,在学习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这一册书时,有很多题目是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如,遗传概率的有关计算、碱基互补计算公式的推导等,若用多媒体上课,学生反而难以掌握,用传统的板书方法,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推导,效果更好。
2.选择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媒体
不是任何学科、任何环节都能由多媒体来实现的,也不是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这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而定。如果整个教学过程都由多媒体来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而抓不住知识的重、难点。一般来讲,多媒体应使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如,高中生物学中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内容的复习,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并分步展示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点和过程,这样,不但可以扩大知识容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加深对细胞分裂方式和特点的理解,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就能与传统的教学相互取长补短,符合新课标和新教育观,为实现新课程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收到最佳效果,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李伟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01.
[3]孙克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7.
[4]秦东方.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探索[J].中学生物学,2005,21(10):23-24.
篇9
关键词:大数据;生物信息学;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10-02
一、引言
生物信息学是由生物学与数学、计算科学交叉形成的前沿学科,主要通过研发并应用计算机技术及数学与统计方法,对海量生物数据进行管理、整合、分析、建模,从而解决重要的生物学问题,阐明新的生物学规律,获得传统生物学手段无法获得的创新发现。生物信息学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是多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因此,做好生物信息学教学工作对提高生物信息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大量出现,生命科学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生物信息学研究的重点将转移到组学的研究上。相应地,生物信息学教学的重点也要从单个基因的分析转向多个基因甚至在组学水平的分析。在生物大数据背景下,对生物信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大。本文结合生物大数据的特点和教学经验,谈谈目前生物信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法。
二、生物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一词最初起源于互联网和IT行业,它具有数据量大、数据多样化、高速、有价值等特点。生物大数据不仅带有“大数据”的特点,而且具有生物数据自身的特性,具体表现在:
1.数据量大:全球每年生物数据总量已经达到EB量级,完整的人体基因组有约30亿个碱基对,个体化基因组差异达6百万碱基。同时由于高通量测序成本的下降,目前大量的生物物种得以全基因组范围的基因组从头测序、重测序以及转录组测序,积累了大量的生物数据。
2.数据种类多:由于测序仪器种类繁多,产生的测序数据格式也各不相同。除高通量测序产生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外,另外还有蛋白组、代谢组、表型组、相互作用组的序列数据和结构数据。
3.数据增速快:这主要体现在数据的急剧增长速度上,几乎每一周都有关于某一物种的全基因组或者转录组测序的信息。尤其是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更大数量级的基因组数据产出日渐增加――每台高通量的测序仪每天可产生约100GB的数据。
4.数据价值高: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越来越多有价值的信息可从生物数据中挖掘出来,这些价值不仅体现在生物科研领域,而且已应用于农业和医学等领域。
三、大数据背景下生物信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生物信息学教学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生物信息学是由生物学与数学、计算科学交叉形成的前沿学科,对生物背景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计算机和数学特别是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由于受课程设置的影响,很多学校只把C语言作为计算机的必修课,而没有在大一或者大二年级开设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并且生物统计学等课程也只是在大三或者大四才作为选修课或者限定选修课来开设的,造成部分开课专业学生的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后续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教材内容不够全面
由于生物信息学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分析生物大数据的算法、方法和软件层出不穷,并且其更新换代是非常快的,而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内容不够全面,并且其更新速度较慢,不能紧跟生物信息学的最新发展,造成教师在授课时要综合多本生物信息学教材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对生物信息学内容的全面掌握,从而制约了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发展。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生物信息学课程目前虽然在很多院校已经开设,但由于该学科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多数学校对于生物信息学的授课方式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远不能满足生物信息学教学的需要。
四、生物大数据背景下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建议和方法
为了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形势,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建议从以下5个方面改进和提高生物信息学教学。
(一)合理设置基础课,强化基础理论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以复杂而强大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编程、信息检索以及数据库技术等。为了让学生学好生物信息学这门课程,各院校可以合理设置生物信息学的专业基础课,将生物信息学课程定位在大三或者大四年级学生,在大一、大二年级做好高等数学、数据库原理以及Perl语言等与之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些学生在掌握了一些与生物信息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后,其对生物信息学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才会有较大的提高。此外,学校要鼓励学生了解国内外有关大数据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推荐有代表性且通俗易懂的文章和书籍,以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体系,为生物信息学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培养大数据意识,加强对大数据分析的科学素养
生命科学研究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生物大数据的挖掘已经在农林科学、医学等领域产生巨大的效益,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树立大数据思维意识,全面认识生物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生物信息学以生物数据为对象展开分析,它同时具备具体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具体性是指以数据为对象挖掘出的生物学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其对生物学规律的解释性较强;抽象性是针对生物信息学中的理论和方法而言的,一般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信息学专业基础。在进行生物信息学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意识,规范学生对大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中去,以便理解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的基本操作流程,并在业余时间开展生物大数据在农业和医药行业成功应用的案例调查,以便激发学生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大数据的热情。
(三)优化教材内容,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鉴于目前生物信息学发展速度快,而国内外相关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所以要求在生物信息学教材的选取方面要下大力气,并且在授课时整合各个教材的优点。一般在生物信息学授课中整合以下三本书的内容:David W. Mount编写的《Bioinformatics Sequence and Genome Analysis》、李霞主编的《生物信息学》以及陈铭编写的《生物信息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掌握生物信息学课程的主要内容,首先要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在生物信息授课中要抓住以下两条主线:序列―结构―功能―进化;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相互作用组―代谢组,多组学贯穿。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合理分配各章节的教学课时,做到突出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重点精讲。如在生物技术专业中,增加课时讲授分子药物设计章节,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生物信息学与分子药物设计的关系,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理论方法以及软件操作。因此,以生物信息学教学内容的两条主线为依托,紧密围绕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构建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理论体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表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授课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实现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师要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论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如果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还可以根据需要,适时融入案例教学、问卷调查、多媒体展示、影片教学等方法,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考能力。
上机实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课所学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考核的灵活化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融合了多个学科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应的考核方式应该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所区别,其最终的成绩不应该只以理论课考试的成绩为准。理论知识的考核注重学生对生物信息学基本概念、分析流程和主要分析算法的掌握情况,主要以试卷考核的方式为主,采用统一考核方式和评判标准。对于上机技能的考核,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对不同类型数据进行分析时应掌握的相关软件使用技能的考查,也应纳入到学生的成绩考核中,我们认为理论考试占70分、实习成绩占30分是一个好的评价方式。
五、结束语
大数据背景下对生物信息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生物信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对改进生物信息学教学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本文认为要做好大数据时代的生物信息学教学,要从强化基础理论、培养大数据意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来开展和抓好生物信息学教学。
参考文献:
篇10
1.惰性心理
高中从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客体入手,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这种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必然使得学生要改进原来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新的要求。学习上产生困难,往往并非学生思维水平或智力的问题,而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事实上,学生学会物理,到自己会用物理差距还非常大。从我多年的调查分析,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这已是他们在物理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只限于课堂听讲,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公式,生搬硬套。少了求知的热情,成功的喜悦,只靠考试、升学的压力是无法产生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的,反而会出现“惰性心理”,完全依赖老师课堂讲解,思维惰性大,思路狭隘,满足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受固有的方法框框约束,只能套用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只能模仿,不能创新,思维僵化。“满堂灌”教学法和“题海战术”是产生惰性心理的温床。
2.性别障碍
理科是女生弱项的舆论和事例常压得女生不敢放胆去学习物理,造成心理负担,使学习信心不足。女生学好物理的信心明显低于男生,学习的劲头也不如男生,对自己不敢高要求,做题时,也不够男生灵活。在大部分人认为女生学习物理至少在某方面比男生困难的情况下,女生的心理压力实在不小。科学研究表明,男女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主要不是表现在水平上而是特色上的不同。男生在抽象、理解思维方面较强;女生在形象、机械思维方面较强,在高中偏向逻辑推理的学习中,女生喜欢记忆的方法已不适用了,从而在成绩上出现退步现象,但特色的差异并不代表能力水平的高低,只是一开始的适应程度的不同,使有的女生心理上产生障碍,缺乏信心,畏缩不前。
3.畏难心理
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而抽象,多数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高一物理的运算又迅速地从单纯的算术、代数运算过度到函数、图像、向量、极值等运算。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应用数学能力以及与之对应的优化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质量,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只有形象思维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思维方式中质量上的飞跃。高中物理难学是确实存在的现象,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成绩比初中退步了,对现在的成绩感到不满意,而且对学习高中物理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众所周知,在高考各科成绩中,物理学科的平均分历来都是较低的;而在学生当中“物理难学”成为抹不去的阴影。不良的竞争,过大心理压力的长期作用会使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不胜负荷,从而产生学习障碍,结果“台阶”的跨越更显艰难。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兴趣和好的动机能够很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要“思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料学生所错,投学生所好”。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束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给他们开阔眼界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萌发出来了,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2.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与身俱局来的,要通过训练才会得以提高。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材料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从个给定的信息中产生新的信息,从同一来源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其次要进行集中思维训练。集中思维就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核心,从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这个中心,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三要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从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类事物的能力,可以正向联想,也可以进行逆向联想。第四要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尽管物理学中的概念通常很抽象,但是通过巧妙的构思可以找出形象的比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找形象的比喻。 第五要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概念、推理、判断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的分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要搞“题海战术”“满堂灌”,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其陷入狭隘的框框条条中。
3.重视物理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