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对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对制造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对制造业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制造业;供应链;重要性

0 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它的发展水平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供应链管理是从原材料的供应到最终实现销售的全过程,将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消费者及物流等相关的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实现最大效益。未来衡量企业的竞争力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能否获胜,就在于供应链上的企业能否建立有效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终实现共赢。所以,在制造业中应用供应链管理是其提高竞争力的必经之路,研究它具有实际意义和战略作用。

1 实施供应链管理对制造业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在适应全球化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竞争力,必然要选择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它是从发挥供应链最大效益的角度,对企业所有节点的信息资料进行整合,注重汇总信息资料、对市场快速反应、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为客户创造价值等。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与采购信息的公开化,使得销售成本和采购成本降低,也改变了企业原来的采购、销售模式,原来的采购部门实现了从完全控制成本到创造新利润的转变,减少了原来销售渠道的中间环节,使企业的成本在行业里得到降低。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电子商务实现了企业对企业(B2B)的形式,同时我国制造业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但是还有许多企业反应其产品缺乏竞争力,经营业绩不佳,其主要原因是在供应链上消耗了大量成本,无法将供应链中的资金、信息等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导致供应链管理的失控,造成利润降低、成本增加。

我国的制造业要想与国际接轨,适应发展的潮流,就必须要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制造业中。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解决企业以下问题:第一,精简机构减少冗员,降低人工成本、运营成本;第二,减少原材料、固定资产等投入,提高资金周转率,从而降低投资风险;第三,将有效资源集中,开展研发和销售工作,或进行企业重组、兼并,实现企业迅速扩张。

2 供应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从国外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才真正关注供应链管理,它与工业化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的。早期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注重的是其操作效率,包括供应链的组成和财务、多级库存等方面,而近期是从战略角度去研究其管理体系,注重的是参与企业间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而不是供应链的简单连接问题。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发展相对滞后,但相关管理思想早就形成。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当时制造业非常落后,完全没有供应链的概念。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关心的是扩建厂房、更新设备、技术改造等,企业的产能不是取决于销售量,而是根据原材料的供给情况。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经济开始起步,对外贸易日益增长,企业越来越注重将内部资源有效利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渐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在市场需求拉动、刺激下,企业开始对日常经营管理加以控制。

第三阶段,九十年代初期以后,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日益繁荣,许多商品开始逐渐过剩,如何控制成本渐渐成为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不得不思考怎样从原材料供给——生产制造——销售全过程加以管理控制,以便使企业整体效益提高,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真正意义上对供应链的研究才刚开始,过去的关注只是停留在材料供给——生产制造这一层面,注重的是:材料供应商的选择、降低成本费用、保证质量等问题,缺乏对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把控,更谈不上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随着国外大企业的不断涌入,许多企业从观念和经营管理上开始追求供应链管理,但由于对供应链管理的生疏,许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还存在问题。

3 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制造业中的问题

3.1企业注重竞争意识,缺乏合作意识

在供应链中,各节点的企业既是竞争关系,又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它们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许多企业却把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企业关系,仅仅当成交易关系,而不是战略合作关系。有些制造企业进行采购时,把供货方完全当成竞争对手,在进行谈判时双方把焦点放在价格上,尽量使供货商做出最大的让利。实际上要想建立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实现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共赢,只谈竞争而丧失合作基础,最终还是企业自身收到损失。

3.2应链管理水平偏低

目前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制造业中应用的还不到位,其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企业片面强调下游的重要性,与供应链下游密切联系,而忽视了供应链上游材料供应商的重要性,不愿同上游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没有同上游供应商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当原材料市场发生动荡供不应求时,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会增加,同时企业需要增加库存量,库存费用也会增加,如果供货受到影响,就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从而做出快速反应,这也必然给下游的销售和客户服务工作带来重大影响。

3.3供应链管理缺乏需求驱动

需求驱动型的供应链管理最明显的优势是因需定产,有效降低库存成本。这样的供应链建立后,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可以及时应对,无论是对商品个性化的追求,还是产量的不确定性,都能快速反应满足市场需求,这是其真正的核心价值。我国的制造业一方面受到计划经济长期影响,注重生产忽视流通,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研究起步晚,对供应链管理中的终端客户缺乏重视,特别是没有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决定产量,所以我国制造业没有建立起需求型的供应链管理。

据有关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急需准确掌握市场需求,还希望能与消费者沟通,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动态,但最终许多企业把重心还是放在生产制造上,没有真正做到因需定产,造成产能过剩。实际上真正能够做到依据市场需求,确定年产量的企业少之又少,大多数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还是依据年初的预测计划模式,造成供应链缺少弹性。

3.4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发展对策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从供应链的上游供应商开始,一环扣一环,紧密联系,直到实现最终的销售交易,按照供应链管理的特性真正变革企业各项流程,使得各节点的企业都具备自我适应的能力,都能有效处理信息流和物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3.4.1提高企业的协同力

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开展协作,对制造企业内部的部门之间,业务之间进行整合。通过建立跨部门、业务的客户团队进行企业内部协作,确保企业内部上下一心面对市场需求,该团队需要拥有企业内各方面的人才,包括市场营销、财务、采购、库管等专业人才。其次是开展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协作,通过信息技术创建一个企业间协作的平台,实现供应链的整合、信息共享,最终目标是实现动态的企业供应链联盟。我国制造业企业以往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运用的是包括仓储管理系统、电子采购系统等比较独立的专业系统,如果继续使用这些不同的软件系统来组合管理企业,必将增加企业的成本费用。这就需要对这些不同的专业系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例如采用以ERP为核心,将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两个模块集成的ERP软件。

3.4.2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做好供应链管理必不可少的要注重物流管理,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就是企业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大的适应性进行物流管理,因此需要有合理的采购计划,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做好库管工作,提高物资的供应效率。除此以外,在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时,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密切相连的整体。这其中密不可分的就是生产系统的设计,供应链管理要求对产品制造过程,既要考虑到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又要考虑到产品的成本和服务。供应链管理将企业生产系统的设计范围扩大了,把生产系统运行的企业内部因素和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都联系在一起,所以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是整个企业运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3.4.3提高对客户的需求预测水平

衡量供应链管理的最终价值,就在于是否满足终端用户需求,追求需求驱动的思维方式,不但对供应链上的制造商有重要作用,对供应链上的分销商也是意义重大。所以供应链要处理的关键问题,就是客户需求的了解和预测,那么要想提高需求预测水平,就必然要对分销渠道进行改革。

三星公司曾经为了提高自身在供应链上的灵活性,在全世界为其手机业务寻找地区级商,实现分销渠道的扁平化。同样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网络销售,也是实现分销渠道改革的另一种方式。在我国比较典型的就是京东商城,该公司经过了几年的积累,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用户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涵盖了强大的需求信息,通过对有关数据的挖掘分析,可以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某类产品在某个区域内的销售量,这样京东商城就能依据预测将订单传给上游供货商,实现了对市场需求由被动性转化为主动性的演变。这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大大降低库存,所以制造业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企业连接起来,通过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的信息平台,真正做到以订单为主的生产模式。

4 结论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通过降低商品成本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这就需要制造业企业具备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眼光,提高自身供应链管理水平,这样才能顺应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参考文献】

篇2

凯马特公司已经宣告破产。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其未实施供应链绩效评价,凯马特公司供应链几乎断裂,无力与塔吉特和沃尔玛公司的价格体系相抗衡。更糟糕的是,公司想用蓝光计划吸引顾客回头时,客户却无法从货架上找到欲购的商品,因为其供应链不能及时满足销售所需。2000年5月公司破纪录的投资14亿美元用于升级软件和服务系统,一年半后,新系统尚未运行,凯马特就放弃采购大部分软件,为了进一步降低供应链压力,卡马特公司又关闭了250家卖场,如今其已破产[1]。由于供应链信息失败,多余库存吹走了思科20亿美金。思科公司在急速扩展互联网硬件市场上持续竞标大额合同,而其自身并无生产力,不得不将其预期需求转交代工厂加工,那些工厂将这些需求与思科竞争对手需求简单相加,导致了这一需求被放大了2—3倍,思科打到了猎物也伤害了自己,使自己损失了20亿美元[1]。

2新世纪制造业供应链的特点

新世纪制造业供应链的特点由新世纪制造业的特点和供应链的特点双重决定。具体表现在:首先,历史进入到21世纪,市场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任何一个制造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产品务或服务上成为最优,这些制造企业必须主营核心业务,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实现优势互补,也就是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核心竞争力链条,这样的一个链条在其包含的所有业务上都能表现出它强劲的竞争能力[2]。再者,21世纪的制造业供应链应该更加注重协调性和整合性。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有着独立的所有权,传统的供应链企业不会与供应链其他节点企业信息共享,或者说信息共享很少,从而节点企业一般都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做出决策,甚至有些决策是基于供应链伙伴企业利益的牺牲而做出的,这样肯定会损害供应链整体利益,自己虽然得到了短期利益,但也损害了自己的长期利益。新世纪的制造业供应链要求,在基于internet、电子商务、网络环境下,将企业的信息实现最大化的无缝对接,打破企业信息孤岛,将供应链上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将供应链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与企业内的业务流程实现平滑对接,正正实现从原材料供应商、外协加工和组装、生产制造、销售分销与运输、批发商、零售商、仓储和客户服务等,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一步到位的全业务过程集成[2]。第三,应该注重虚拟性和动态性。在这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竞争能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家企业的供应链战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需要随着企业的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供应链是一个协作组织,而并不一定是一个集团企业或托拉斯企业。这种协作组织以协作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依靠信息网络的支撑和相互信任关系,为了共同的利益,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调运转。由于供应链需要永远保持高度竞争力,必须是优势企业之间的连接,所以组织内的吐故纳新、优胜劣汰是然的,供应链犹如一个虚拟的强势企业群体,在不断地优化组合。

3目前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3.1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评价体系供应链运作参考(SCOR)模型是由国际供应链理事会(SCC)开发的产品,是第一个跨不同行业的供应链标准流程参考模型,亦是供应链管理的通用语言和流程诊断工具。SCOR模型将供应链界定为计划(Plan)、采购(Source)、生产(Make)、配送(Deliver)、退货(Return)五大流程,并分别从供应链划分、配置和流程元素三个层次切入,描述了各流程的标准定义、对应各流程绩效的衡量指标,提供了供应链"最佳实施"和人力资源方案。运用SCOR可以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用同样的语言交流供应链问题、客观地评测其绩效、明确供应链改善目标和方向。但其也有一些缺陷[3]:①没有从顾客满意度方面去评价供应链绩效②评价指标主要是定量指标,缺少定性指标,而对于供应链一些定性指标也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其无法对供应链做出综合评价③没有对供应链的潜力及创新与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去评价供应链绩效。

3.2基于供应链平衡记分卡的评价体系RobertS•Kaplan等人提出了“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简称BSC)评价体系。BSC不仅是一种评价体系而且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其最大的特点是集评价、管理、沟通于一体,即通过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滞后型指标和超前型指标、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结合起来,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从短期的目标实现转移到兼顾战略目标实现。该体系分别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过程角度、学习和创新角度建立评价体系。其中,财务角度指标显示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正在为供应链的改善做出贡献;顾客角度指标显示顾客的需求和满意程度;内部过程角度指标显示企业的内部效率;学习和创新角度显示企业未来成功的基础。但该体系也有一些先天性缺陷[3]:①评价指标主要为定量指标,缺乏定性指标;②没有充分考虑供应链企业的协调问题。

4指标的选取和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1指标的选取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指通过一些关键指标来反映供应链绩效,对供应链绩效作出评价的指标体系。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步,指标选取的合不合适,指标体系构建的恰不恰当,将直接影响整个供应链绩效评价及做出的一些决策。没有切合实际的指标体系,没有切实可行具体指标,绩效评价也就成了空洞。基于制造业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一般原则:①应突出重点,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②应结合SCOR模型和平衡积分卡模型两者的优势与缺陷,能全面衡量供应链绩效。③指标之间应该有相对独立性。④要能反映和体现供应链流程的绩效状况。⑤评价指标要能反映供应链整体的运作绩效,而不仅仅是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绩效。⑥要采用能反映供应商、制造商及用户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把评价的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

4.2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制造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一般原则及SCOR模型与平衡计分卡模型的优缺点,从制造业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和供应链节点企业合作水平评价,作为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战略层次。在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战略上面,又将其分为五个准则层(财务,内部流程,顾客满意度,绿色管理,学习与创新)。在供应链节点企业合作水平绩效 评价战略层上,将从交货提前期,制造提前期等7各方面作为准则层来评价[3]-[7]。基于制造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5实例分析

深圳某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知名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公司的主力供应商之一,主要生产通讯终端设备机壳,如基站机壳,服务器机壳,信号发射器机壳等。该公司为华为和中兴两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多达200多种,该公司的供应商更是纷繁复杂,在这条以供应商—深圳某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华为(中兴)这样的一条供应链中,用本文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评此供应链的绩效情况。构造第一层判断矩阵:通过问卷调查,得知该企业负责人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财务、内部流程、顾客满意度、绿色管理、学习创新五个方面的重要性比较赋值结果,得出以下判断矩阵。综合评价结果说明,该机械制造企业整体供应链综合绩效方面有18%可能性为很好,31.5%的可能性为较好,28.8%可能性为一般,16.2%可能性为较差,5.4%可能性为很差。要使该模糊向量清晰反映该公司供应链的绩效,还必须对其进行清晰化处理。若预先给定的与评价集V的对应的分数集为(10080605030),则评价结果可表示为:M=M′*(10080605030)=70.2。

6结语

篇3

低碳经济,是人类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在时代大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气候变化这一全球重大问题而产生的。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冰川融化、海平面上涨、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个必须要面对的严峻问题。针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各国都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并已经开始了采取相关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其中,低碳经济是各国在解决气候问题变化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低碳经济,其内涵包括了三个方面———碳排放量的减少、提高碳的生产力和低碳经济自身的阶段性。低碳经济所要应对的主要目标,是应对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全球温室效应,通过技术上的创新手段、加强污染排放处理和管理手段,减少碳的排放。低碳经济的衡量,是通过每个单位碳的排放量所生产的GDP总量来衡量的。在当前一个时期,低碳经济的发展,有两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在能源消费方面,碳的排放量要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其次,在保证正常发展的提前下,使碳的消耗不断下降,而碳的利用率则要不断提升。简而言之,低碳经济,就是以科技带动发展,在保证社会供给量充足的前提下,碳排放不断下降、碳的生产力稳步提升的一个过程。

2企业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

在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以保证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更应该重视低碳经济对于企业集团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当中,融入了绿色供应链的管理,不仅仅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在社会的生态效益方面,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企业发展中,解决好经济活动中,污染环境、资源浪费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自身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力。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对于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能提供强大的推动力,解决当前时期我国经济的增长,依旧存在的能耗高、污染大的问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企业要想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要在社会和消费者当中,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做好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助于企业承担好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的塑造,有着积极作用。如福建南平铝业有限公司进行环保节能电解铝技改项目建设,其中环保设施投资3000多万元。实践证明,电解铝技术改造环保效果十分明显,经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各项指标均达标排放,实现了增产减污。公司先后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并获得国家级绿色社区称号。绿色供应链的实施,需要企业深刻认识节能减排的在绿色供应链中的意义。企业要建设绿色供应链,首先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正如该公司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所取得成效,与企业长期以来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有密切关系。长期以来,该公司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保护环境造福社会作为公司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负责制为核心的环保管理体系,同时确定了走“依托技术进步,防治并行,实现清洁生产”的路子,不仅在生产过程中最低限度地削减“三废”的产生,同时变废为宝,实现污染物利用的最大化,在环境效益、经济上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3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实现所涉及的问题

绿色供应链的建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企业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问题,因为供应链的建设发展,往往涉及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绿色供应链的建立,在制造行业中,涉及着很多方面。首先是绿色供应链的目标,企业要在实现供应链对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寻求企业经济的最大化,绿色供应链管理,要在减少污染、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垃圾处理等方面,有所作为。在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建设中,还要考虑绿色供应链的产出和运作流程。绿色供应链的产出,概括为一个产品———绿色产品,供应链的产出,是否达到了标准要求,取决企业绿色供应链的管理落实情况。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的运作,包括了企业产品生产流程涉及的方方面面。绿色供应链的整体运作中,企业要关心产品原材料的质量、原材料和环境的友好度、生产所需要的资源等等。该公司在绿色产业链的建设中,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创新。作为省一家典型的高耗能资源利用型大企业,是省工业企业的耗能大户。近几年,公司投资十多亿元进行了240KA大型预焙槽及铝加工等一系列大规模环保节能技术改造,形成了年产7.5万吨电解铝、15万吨铝铸造、10万吨铝型材、5万吨板带材、100万平米氟碳铝材等生产能力,以项目技术改造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打造好绿色产业链,使该公司成为国家环保局公布的第一批符合环保规定的电解铝企业。

4在低碳经济下,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转变

在低碳经济下,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克服这些差异,从传统供应链管理中,转变成为绿色供应链的管理,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三方面的努力。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起到的作用,将其中可借鉴的部分,借鉴过来,为我所用。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中,政府可以颁布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落实。政府在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可以对表现优异的企业,进行奖励,提高企业对绿色供应链构建的积极性。对于企业自身来说,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认识,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规模、所拥有的资源,稳步实施企业绿色供应链的管理。企业建设中,从企业节能减排开始做起,对企业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等,进行处理。该公司现有的烟尘排放、二氧化硫排放、噪声等各项环保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使厂区、生活区及附近大气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的建设中,不能仅仅以供应链建设为目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巩固好企业产品的上下游关系,实现绿色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共赢的目标。

5结束语

篇4

由于采购业务对国家、行业及企业的重要性,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还专门设立了采购经理人指数PMI(PurchaseManagementIndex),作为家国制造业的体检表,它除了用来衡量本国制造业在采购与生产的主要状况外,还对新订单、商品价格、存货、雇员、订单交货、新出口订单和进口等八个范围进行了表述。2005年4月底,我国在北京和香港两地了中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它包括了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并与GDP一同构成我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体系。

采购业务管理的演变是随着市场的变化和采购业务需求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推进的,因此来实现供应链上动态的需求与供给的匹配与平衡,完成供应链上的加工、制造、批发、零售等的业务运营。而采购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软件技术来实现更多的采购流程计算机化管理和完成采购业务各层面的优化,因此为了适应采购业务发展的步伐,采购管理信息化也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在不同的时段以不同的方式来支持采购管理业务的运作,同时也促进了采购业务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采购管理信息化的起源是从制造业开始的,最初是由于物料的供给无法满足生产制造的需求而萌发的,经过不断地演变与发展至今,其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采购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关键

供应链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商业循环系统,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课题。统计数据表明,企业供应链可以耗费企业高达25%的运营成本。

企业供应链的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企业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包括了从生产到发货、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的每一个环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供应链管理又可分为3部分,采购供应链管理,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和分销供应链管理。采购供应链管理指从原材料采购至入库这一段。

在经济多元化的今天,“哑铃式”企业运营模式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供应链管理,并且要转变意识,像重视销售一样重视采购,采购计划是整个供应链工作的前提,它涉及到库存、生产和销售一系列的环节,采购供应链的成本影响大部分供应链其他环节的成本,因此,采购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关键

2.采购管理信息化的第二阶段

制造资源规划MRPII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由于市场的竞争,从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了买方市场,企业必须要考虑生产什么才能更好地卖出去,因此采购业务不再是简单的买进,而是融入了“采”,首先要精心挑选,然后再“购”进。在管理“采”与“购”的同时还要考虑在系统内管理其他因素,如供应商信息、采购流程中的财务信息,物料质量信息等。此时的采购管理信息化上升为MRP II,但它在此阶段仅是被那些行业中的领军企业所采用,而在我国,更是起步较晚。MRP II将与制造相关的一些业务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制造为中心的系统整体,提高了生产效率。

MRP-II的创始人之一,Oliver Wright 曾对美国成功运用MRP的企业所获得的效益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实施MRP-II之后,在采购方面取得的效益有:采购成本下降了5%、库存成本下降 0-30%、库存水映良好(库存正确率提高),报表数字合理而迅速。

3.采购管理信息化的第三阶段

企业资源规划ERP阶段:ERP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到沿用至今,该阶段的采购信息化管理进入了大面积的普及阶段,ERP已逐渐被众多的企业所接受,并普遍采用ERP来完成对采购业务的管理。此时的市场竞争已经相当的激烈,一方面在市场上随着业务外包的不断增多,采购的目标已从单纯的物资扩大到了非实物对象,企业对采购业务除了即“采”又“购”之外,还增加了许多功能与流程,如:对供应商的供货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接收货物时在流程中设定了免检与非免检的子流程,免检的货物必须要事先进行不同等级的认证,而非免检货物如时无法通过质检要求,在系统中就无法接收入库;对供应商进行了某些指标的评估(如质量、价格和交货时间三项指标);对采购成本的控制也有所加强,以及增加了许多业务执行过程中的策略(如仓库作业业务的出入库策略与盘点策略);等等。

4.采购管理信息化的第四阶段

ERP+电子采购e- Procurement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直至今。90年代后期,由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必须从更宽广的范围内获取更物美价廉的资源,因此人们已不仅仅局限在本土获得资源,而是将眼光拓展到了全球范围,因此采购要有全球化的视野,才能有效发掘出更具竞争优势的货源。新形势与新思维引导企业开始了国际化的采购观,突破了闭锁的地域观念。

这时,Internet的出现和开始应用,也为人们创造了跨时空与跨地域采购的机会,开启了 e-Procurement的应用。逐渐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e-Procurement,使许多企业形成了由ERP“主内”(做后台处理),e- Procurement“主外”(做前台处理)的局面,即在企业内部的采购业务管理采用ERP来完成,而在外部、特别是资源的寻找和跨地域的交易则采用 e-Procurement来完成。

5.采购管理信息化的第五阶段

篇5

对于中国物流业而言,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不能再复制产能扩张的发展模式,势必将走入以供应链整合为动力,以高效为原则,以创新为手段的发展之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应用实现产业升级。物流业的产业价值将不再局限于实现物流活动,还将是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的途径。当然,要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物流业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创新既是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活动过程,又是经济与管理的活动过程,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方面的“硬”技术创新;第二类是新生产方法(方式)、新组织、新经营管理模式、新市场、新过程和新服务的“软”技术创新即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共同目标都是要提高产品市场的能力和实现其市场价值,落实到经济效益的目的,两种创新缺一不可。

在物流服务模式的创新问题上,不可忽视创新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关注新技术为物流业带来的产品、市场等方面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关注通过管理活动带来的系统结构的变化,即组织、程序、渠道、信息资源等要素结构的改变。但在实际的创新活动中,管理创新往往容易被忽视。

纵观工业发达国家走过的创新之路,在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无不伴随着管理创新活动的大规模实践。从100年前泰勒通过“铁锹实验”的工作方法研究,实现标准化、效率化的管理目标开始,到福特流水线、丰田的精益生产,以及后来融合了信息技术的ERP、敏捷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都是管理创新活动驱动下的成功模式。这些在工业文明进程中的创新成果,对今天中国物流业产业升级依然具有较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也是我们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重要结合点。

以客户供应链发展为驱动

物流业是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的主力军。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如何降低物流成本?传统的观点是将物流成本分为仓储成本、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这部分成本可以明晰地看到,也容易测算。但这只是物流总成本中的冰山一角。真正对物流成本影响较大,且很难剥离的则是资金占压成本、效率损失成本、安全成本和质量成本。如果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能够降低这类隐性成本,就达到了供应链优化的目的。特别是资金占压成本,它直接影响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率,是企业现金流充裕和盈利能力的关键。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应该紧紧围绕这一客户绩效目标展开。

我国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占总额的90%,要想从供应链的角度降低成本,就要锁定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制造业是工业社会的支柱,早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制造业历经百年发展,竞争的关键指标经历了效率、成本、质量、多样化、快速反应、服务、绿色的更替和叠加。我国制造业目前仍然没有很好解决效率、质量、成本这些基本问题,同时又面临着多样化、应变能力、服务能力和低碳的竞争门槛。物流企业如何为制造业提供满足这些竞争能力的服务,就是我们市场创新的突破点,以客户供应链发展为驱动的市场创新活动,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2012年上半年,笔者所在的机构为大连地区提供了冷链物流基地的规划咨询服务。据调查,大连辽南地区大量的果蔬产品滞销现象严重,农副产品交易处在有订单无约束的混乱状态下,分散的种植和收购方式依然是市场活动的主流。订单即使下达,往往不能执行,农户“扛价惜售”、贸易商“坐地起价”现象严重,“果贱伤农”年年出现。大连地区还有大量的水产加工企业,多采用原料进口、成品出口的“两头在外”模式。这些水产加工的产前产后物流主要是与港口的衔接,全部是“各自为政”的分散活动,效率低、成本高、风险大。由于果品、水产品生产和销售具有反季节特征,资金占压成为产业链中的突出矛盾。同时,中小商户的信贷环境混乱,主要靠商户间的集资和拆借解决资金占压问题,大大增加了资金风险。

针对这样的产业环境,大连要想通过冷链物流基地争取市场,必须优化和提升几类主要客户的商贸环境、融资环境和集成物流服务,包括报关报检、保税冷库和集疏港服务。为此,笔者所在机构为大连规划的冷链物流基地首先明确了服务能力,提出电子交易平台和融资平台是基地面向市场的主要服务平台,物流活动在此平台基础上成为支撑商流和资金流活动的必要功能。

只有在供应链中发现现存的问题,找到产业空白点,才能成为物流服务的增值点。

普及和推行精益管理

管理创新活动可分为经营活动管理创新和运营活动管理创新,经营活动的目标是企业与市场、环境更匹配,即战略更清晰:运营活动的目标是涉及的人与组织、设备与设施、能源与物料、信息与技术能够综合效应最大化。

在全球制造业已经非常普及的精益生产就是运营管理创新的典型范例。这种不断优化系统、不断消除浪费及不断改善的方法和文化,已经深深影响了全球的汽车工业及其他制造业。但在我国物流业,真正进行精益管理的还较少,更多的是将精细化管理与精益管理混为一谈,混淆了对精益思想的解读,使这种模式在管理实践中的效果大打折扣。

对于目前的中国物流企业而言,要想提升运营管理水平,解决目前运作效率低、资源重复设置及服务质量不高的普遍问题,就需要全面引入精益思想,需要科学、系统地认识精益管理的精髓和方法论。

随着我国企业对于精益管理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升,推行和普及精益管理常识力度的加大,精益管理在一些重要项目上的应用已经初见成效。

篇6

    近年来,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渐凸现。一方面,服务经济发展迅速,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这些现象不仅出现在发达国家,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如2009年美国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22∶77;日本为2∶30∶68;巴西为5∶31∶64;印度为17∶28∶55等,中国由建国初期的51∶21∶28上升到2009年的11∶47∶42,取得了较大进步[1]。因此,以服务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正在发达国家逐渐形成,而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也占到经济总量的40%以上并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2]18。另一方面,产品服务化和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使服务业呈现出规模化和网络化经营模式。制造业的服务增强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导致服务型制造模式的产生。制造业服务外包的不断增多,推动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交互作用的不断增强,促进了服务业的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因此,服务供应链在服务经济、产品服务化和服务外包的推动下应运而生。

    物流业作为服务业中的一类重要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产业融合的增强、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专业分工的细化,促使现代物流业中不同物流组织形态的出现。随着物流服务外包整体性和复杂性的提高,这些物流组织以客户的物流需求为起点,经过互为供需关系的服务流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服务供需过程,这种多级供需关系构成物流服务供应链[3]2。并作为产品供应链的一条子供应链,为其提供集成化物流服务。

    本文对有关物流服务供应链内涵的现有文献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一是从中梳理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概念架构,提出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理论基础——企业物流网络,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二是归纳总结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范式——服务主导逻辑,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解释,以期明确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未来研究主题进行了简要探讨。

    二、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理论架构

    (一)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概念

    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美国学者Ellram[4]在2004年发表的《理解和管理服务供应链》一文,标志着服务供应链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服务供应链和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不少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和理解,主要概括为如下五种:

    控制主导型定义: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将物流服务供应链定义为由众多的包括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物流企业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中任何一家物流企业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全过程进行控制,更不用说对过程中的物流服务提供充分的保证[5]1。

    核心企业主导型定义:申成霖等[6]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集成物流服务企业为核心企业的新型供应链,它的作用是为物流需求方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闫秀霞等[7]将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定义为围绕物流服务核心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链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控制来实现用户价值与服务增值的过程。

    价值主导型定义:阳明明[8]提出的服务供应链的内涵主要是从服务需求网络和服务供给网络相互融合的角度进行定义的,强调不同网络之间的互动对价值的创造。

    整合主导型定义:崔爱平等[9]从整合的角度提出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从物流服务分包商到需求方的功能型网链结构模式。刘伟华[10]亦从对资源整合的角度对物流服务供应链进行了界定。

    能力主导型定义:高志军等[11]通过对物流能力的分类,指出由物流能力集成形成的物流服务集成商是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强调物流能力是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一条主线,物流服务供应链本质上是一条物流能力增值链。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价值创造主要通过物流能力的集成来实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五种定义虽然存在导向上的差异,但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相同点。主要包括:(1)强调物流服务供应链本质上是对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以物流网络为基本单元展开,物流网络的互动与整合机制是重要的研究内容;(2)强调物流服务供应链具有一个主导型的企业来对整个链条进行控制,进而整合链条上的物流、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3)强调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价值创造。本文认为,在服务业逐渐呈现规模化、网络化经营的背景下,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企业物流网络为基本分析单元的,从科学的视角研究物流服务供应链在运作过程中企业物流网络的价值创造机理和一般规律。其目的是科学分析物流服务,促进物流服务网络化,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实现物流服务价值增值,其核心是实现对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二)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基础:企业物流网络

    确切来讲,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不同物流企业之间物流能力供需链接的网络实体。物流服务作为“为他人利益的各种专有物流能力的应用”,物流企业的网络化保证多种专有物流能力的提供。因此,企业物流网络是研究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基础和基本单元。

    1.物流网络的内涵。目前,国内对物流网络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配合企业内部销售渠道而建立的自用型物流网络,如大型制造企业建立的分销物流网络;二是从物流线路和节点的角度研究物流网络,这主要局限于运输网络;三是理论界对物流网络概念上的研究与探索,如从组织层面和信息层面对物流网络的界定[12]17。而国外对物流网络的研究与国内有所不同,如美国集中于企业物流和供应链物流网络,日本强调物流系统的概念,欧洲专注于“综合物流服务网络”的概念。

    物流网络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从物流服务功能的角度看,主要包括运输网络、仓储网络、配送网络等;从服务范围看,有企业内部物流网络、企业外部物流网络和综合物流网络;从运作形态看,有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组织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12]18。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而言,更强调链上物流企业的物流功能网络和不同物流企业之间的运作网络,强调物流功能和网络运作对价值创造的作用。企业物流网络是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的基础和切入点,上述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基本都从几个相同的方面对物流网络的内涵进行理解,一是注重物流网络的结构,这三种概念分别从功能结构、范围结构和运作结构的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描述;二是强调物流网络的整体性特征。本文认为,企业物流网络是由物流企业服务价值创造过程的各个不同环节所依赖的网络(主要包括功能网络和运作网络)。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2.企业物流网络的运作。企业物流网络的运作主要包含了企业物流网络的价值创造、企业物流网络的互动机制和企业物流网络的整合机制等三方面内容,这三个方面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形成与价值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企业物流网络的价值创造。物流网络是实现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的保障,它可以通过有效地利用其他实体的资源或者与其他物流网络相互配合来共同创造价值。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物流服务提供商与物流集成商之间由于物流服务的供需关系而形成网络关系,其实是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物流网络与集成商的物流网络相互交织融合的结果。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价值创造与两个企业物流网络的相互配合和相容是分不开的。Vargo等[13]认为服务网络的主要功能是利用自身和其他实体的资源与能力促进网络环境的改善,利用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和自适应性的能力来测量服务价值。物流服务供应链创造价值的多少取决于不同企业物流网络之间交换资源和能力的效率以及价值主张的匹配和交互程度,企业物流网络之间的交互程度还取决于网络的整合和互动。

    第二,企业物流网络的互动机制。互动机制是企业物流网络运作的内生机理。复杂的物流服务都需要不同企业物流网络之间的互动来完成,而定制化的过程要求增强互动的频率以实现对资源的共同支配和信息共享。[12]62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互动机制的存在影响不同企业的物流网络以及整体的网络对各个参加者施加影响的能力与对环境的反应能力,通过互动机制,带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运作。物流网络的互动具有两重性的特征:合作性互动以信任为基础,促进企业以及企业网络之间共同利益的形成。竞争性互动为促进企业以及企业网络之间交易频率的增加,理性的竞争也可以增加彼此的收益。

    第三,企业物流网络的整合机制。物流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求企业物流网络通过资源的整合来实现不同子网络之间的联合与协作,需要整合机制来建立具有可靠性的信任与互惠的关系结构,促进子网络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整合机制是以资源移位和信息网络的关联方式将资源的使用范围扩展至多个子组织,在范围经济的基础上重组物流价值链[12]63。

    3.企业物流网络的结构。企业物流网络作为物流服务价值创造的载体和基本单位,是从物流服务需求开始,以物流服务价值增值结束,不同的企业子实体构成统一的整体,共同决定物流服务价值的大小,不同类型的物流网络之间的互动与整合影响价值创造的效率,物流服务管理贯穿物流网络运行的始终,服务和信息的传递决定着服务质量的高低。同时,服务反馈和优化导致新的价值创造。不同企业的物流网络之间持续的互动和整合是价值创造的保证。企业物流网络的运作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企业的物流网络运作结构图

    三、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范式:服务主导逻辑

    研究范式是学术领域的公理性假设和逻辑前提,是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批评的逻辑基础。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分包商、集成商和客户的共同参与促进了资源整合和能力应用,也促进了参与者的价值创造,它们都是资源的整合者和价值的创造者。因此,本文依据现有研究文献归纳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研究范式——服务主导逻辑,并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服务主导逻辑下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价值创造机理和传导规律。

    (一)服务主导逻辑的主要内容

篇7

[关键词]制造业 物流业 联动发展

一、引言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活动的主体产业,是物流需求的重要来源。现代物流业也已成为制造业运行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二者血脉相通,具有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十一五”以来,沈阳市基于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高度,着力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先后编制了《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总体规划》、《沈阳市服务业2008―2012年发展规划纲要》、《沈阳市交通运输“十一五”规划》、《沈阳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以及《沈阳市“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中都明确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思路,并贯穿始终。

二、沈阳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现状

沈阳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物流集散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2011年1月~9月份,沈阳市累计完成产值8733.4亿元,同比增长25.8%;完成工业增加值2215.2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产销率98.7%,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完成情况:1月~9月份,全市大口径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4360.1亿元,占全市49.9%,同比增长25.2%;完成工业增加值1067.4亿元,占全市48.2%,同比增长17.3%,超过全市平均增幅1.3个百分点。一批重点企业运行情况良好,华晨汽车集团、沈阳机床集团、上海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有限公司、北方重工集团产值同比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巨大的产业规模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目前看,沈阳市一部分制造业企业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双赢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7月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评选,初步认定131家企业入围联动发展示范企业名单,其中沈阳市入围企业三家,为“沈阳北方交通重工有限公司、沈阳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沈阳中深集团”。其中,沈阳北方交通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成品运输业务外包给沈阳市四通运输有限公司,将采购及运输业务委托给日本伊藤忠公司,伊藤忠公司为其提供“移库销售模式”的贴身物流服务。中外运长航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与宝马汽车于2010年10月也开始为期5年的汽车零配件物流合作,完成发动机之外所有国产零配件的供应。沈阳中深集团为米其林、中富集团、东软、松下、福尔波西格林、特变电工、沈阳化工集团等多家大型中外合资企业提供了综合性的物流服务。典型企业的成功做法,带动了更多的制造企业尝试外包,改变传统的自营物流运作模式,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协调发展。

沈阳制造业物流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沈阳市的制造业和物流业中间的通道并未有效打通,目前还是两个相隔离的行业。要加强两业有效沟通和衔接,促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协同相生,就必须强调和关注两业联动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三、沈阳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市域物流发展统一规划的因素

物流产业进入沈阳市比较晚,起点比较低,规模比较小,管理还不够规范,缺乏市政府的统一规划与指导,目前统一规划状态尚不够好。尤其对于现代化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来说,政府部门对其引导和支持力度普遍偏低,项目往往是由业界提出,市政府批复规划,缺乏足够的论证,缺乏站在省级、区域和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有时不可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无序建设等现象。

2.国家相关政策制约因素

现行的一些物流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资源整合。物流企业租用或者购买制造业的车队或者仓储设施,按照现行税收政策规定,除运输费用外,在纳税时其余费用均不能在外包收入中扣除。这样,外包活动中除了运输费用外,对企业的其他应税行为进行了重复征税。

3.制造业企业联动意识因素

沈阳市国有制造企业大多都有自己的物流运营队伍和设施,“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运营思想根深蒂固,对现代物流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充分。制造企业的物流要素缺乏顺畅的退出机制,企业自营物流退出成本较高,也成为阻碍“两业”联动合作的一大障碍。大部分企业存在观望等待心态,期待有更多成功联动发展的案例作为参照,以减少自身企业的机会损失成本。

4.物流企业供应服务能力因素

目前,沈阳市物流企业整体上规模偏小,物流设施陈旧,技术落后,标准化建设滞后,资源利用不当,信息沟通匮乏,总体水平不高,提供的物流服务仅仅限于供应链的某一环节,难以满足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的物流需求及供应链环境下对于物流一体化建设发展的要求,服务能力与社会需要还存有一定差距。

5.制造业与物流业双方利益分配因素

沈阳制造业目前尚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状况,即在二者联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物流企业,都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双方在谈判的过程中,价格竞争还处于很重要的地位,还未形成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事实上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现象,制造业企业片面的压低价格,往往会错过合适的合作伙伴,制造业本身会受到直接影响,由此而带来制造业对物流服务业的不信任,不愿与其继续合作,使得物流企业失去了市场,联动难以有效持续开展下去。

6. 制造业与物流业双方信息沟通因素

首先,沈阳的制造业与物流业供需双方不能全面了解对方,甚至缺乏信任,合作难以开展。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需求水平、需求时间、需求方式等信息掌握不够准确及时,物流业提供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方式等也未能及时有效与制造业交流。其次,双方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企业间沟通不畅、资源不能共享。制造业内部的信息网络、数据库技术及相应的软硬件平台建设还有待于加强,物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自动识别系统等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四、提升沈阳市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水平的对策思考

1.加强市域物流统一发展规划思想

针对沈阳市目前统一规划状态尚不够好现状,市政府应大力加强规范化管理,统一规划与指导市域物流的发展。尤其对于现代化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其引导和支持的力度,基于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两业联动发展的战略视角,对物流园区的开发与建设进行合理化论证和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无序建设等现象的发生。

2.政府政策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合作

首先政府在观念上给予正确引导,可以通过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强调装备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重要性,帮助企业认清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状态及目前的形势,使双方建立起利益共赢与风险共担的理念。其次为两业合作搭建平台,在方针政策和行动上给予支持,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编入沈阳市现代物流业和制造业发展规划中,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两业相互交流,创造合作机会,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鼓励。

3.推动制造企业一体化物流管理方式的应用发展

要促使制造业推行一体化物流管理方式的应用与发展,最主要的是制造业要树立与物流业“双赢共享”观念,以及基于供应链进行业务流程改造,实现物流整合与一体化。其次,制造企业加强和优化物流管理,通过整合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物流业务,创新物流管理模式,实施一体流管理流程,并把物流业务从主业中真正分离出来。其三,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深双方的合作程度,使得物流服务企业整个制造企业的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占据稳固的位置,从而确保制造业对最终市场敏锐反应。

4.改善物流企业供应服务的能力

沈阳市政府应结合市域物流企业现状,协助企业扩大规模,支持配备先进的物流设施与物流技术,监督实施物流标准化管理,合理利用资源,提供基于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服务,这样更能实现服务能力与社会需要相吻合,有助于满足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的物流需求及供应链环境下对于物流一体化建设发展的要求。

5.优化提升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市场环境

首先,要创造并优化能形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市场机制的政策环境,培育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要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等行政性垄断,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覆盖全国的区域性物流服务市场,促进物流资源规范、有序、高效流动。其次,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市场机制及运行的模式,建立区域性物流资源交易市场,把运输、仓储、配送、加工和联合采购、咨询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外包服务纳入市场交易。

6.建立提升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沟通机制与平台

两业之间应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定期交流情况,协调深入开展合作的领域和工作。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要遵循及时性、关键性、激励性原则,及时发现和解决双方之间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抓住关键性问题逐一解决,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促进供需双发加深了解,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需要,提高制造企业满意度,增加物流企业收益。

同时双方还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来保证信息沟通的顺畅,制造业进一步加强内部信息网络、数据库技术及相应的软硬件平台建设,物流业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自动识别系统等技术也应基于供应链一体化要求不断更新改进。

五、结束语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问题对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物流外包,物流企业承接制造业物流的一体化运作,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以及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重点产业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将沈阳打造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区域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物流迅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国家经济的振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健,刘丹,魏重德.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理论与实践[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2)

[2]刘文博.辽宁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工作研究,2010(3)

[3]吴群.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共生模式及相关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

[4]冯清利,郑红玲.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0(24)

篇8

由UPS发起,IDC MANUFACTURING INSIGHTS在2011年6月至7月对248家亚洲高科技供应链专业公司进行调查的报告《亚太高科技行业中的供应链转型变化》于最近对外,该报告认为,许多高科技企业在一个复杂的供应链环境下运营,在这个环境中,存货薄弱、产品繁复、产品生命周期短、利润狭窄,都给市场份额和财务表现带来了持续压力。调查对象来自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

调查结果表明,无论企业供应链中关注何种成本,获得更好的服务水平(即准时交货、订单履行率、发票准确性),不但是过去两年来出现的最频繁变化,也是未来两年中最明显的趋势; 可持续性被视为可以推动高科技供应链变革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成本和响应速度;透过中国日益增加的成本,供应来源见证了各家公司正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寻找可替代供应货源的行动(同时也见证了北美对寻找定制设计和复杂产品的需求在增加);风险管理成了高科技供应链需要应对的一个问题;商业分析/商务智能被视为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最重大创新。

供应链脆弱

报告认为,高科技行业面临着其他行业遭遇的一切挑战,但在许多方面,这些挑战在高科技行业中更加严重。高科技是一个零散型行业,涉及各种次级部门,而且客户流失率较高。供应链以及存货很脆弱,呈动态,如果产品生命周期很短,特别容易过时。产品本身更为复杂,但利润却十分微薄。另外,高科技市场也可以被认为会出现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产品流程中。B2B产品主要面向能使企业更有生产效率的计算、通信、办公设备。这一市场已发展成熟,发展趋势紧跟整体经济潮流。第二个流程涉及消费电子产品,这些产品采用了时尚(移动电话风格和颜色)、令人满意的技术(倒装视频摄像头)和服务 ,与技术本身相比,是购买者最主要考虑的购买要素。另外,对成熟市场上设备越来越高的依赖性,以及在新兴市场上对年轻中产阶级日益增加的影响,都是导致需求量形成的原因。服务于上述两种价值链是电子元件公司和电子制造服务供应商的共同供应基础,强调实施各项计划,将能改进主要供需合作伙伴的关联性,从而参与开发产品、产生需求和履行订单等工作。

技术型价值链复杂

分析人士认为,通过技术型价值链来看待高科技行业,重点技术创新的迅速生成周期是拉动业务起伏变化的关键所在。

尽管高科技的根本性质量受技术快速生命周期的影响,但是不同子行业部门也会看上去有点类似于资产型价值链(半导体)、品牌型价值链(消费电子产品)和工程设计型价值链(计算和电信设备)。高科技这种“精神分裂”特征导致了大量的复杂性,尤其是对横跨多个子行业部门的公司来说。就上游而言,高科技企业管理着较复杂的供应链,企业的供应和承包制造通常完全依靠合作伙伴,包括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

就下游而言, 高科技企业必须有效管理复杂的销售渠道如配送商、转售商、合作伙伴,直接面向消费者找出推动增值销售活动的方法,及时有效地将产品推向市场(完美创新交付),并优先考虑客户的流失,留住适当客户,确认利润账目(图1)。

供应链的优先级别的变化

尽管目前全球经济衰退已基本结束,毋庸置疑过去几年给高科技制造商施加了巨大压力,可针对未来能带来什么这个问题,仍然有很多侥幸想法。前瞻性公司把经济低迷当做一次重新评估自身企业、找到如何最佳掌控经济复苏形势的机会。另外,对新的标准也继续存在疑问。但各家公司现在对于自己的优先地位变得十分务实了。IT技术已被证实是推动这些变化的宝贵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就地区一级而言,亚洲高科技企业的最高优先级别按照供应链总成本的削减程度来划分(见图2)。假设至少在短期到中期时间内,无法实质性影响需求量和销售增长,那么许多公司已重点关注如何成功保持他们各自的底线,同时积极控制成本、保全资本。然后,鼓舞人心的是,过去两年中亚洲高科技企业一直在提高服务水平,为持续吸引客户和消费者眼球付出了努力。显然,这些企业意识到成本竞争并不会迅速随时停止,他们也必须专注服务水平的竞争实力。

调查发现,中国在过去数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发展“全球化制造业”以及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都使得众多跨国公司前往中国扩大他们的运营规模。但是,这种持续扩张形势现在随着工资的迅速增加,给成本造成了严重影响。结果,中国制造商只能关注如何在他们运营环节中减少成本,以期维持价格的竞争力。

日本制造商正在经历更加剧烈的成本压力,因为他们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是成本最贵的国家。但是日本同时也是拉动生产率最积极且最成功的国家。内部成本控制可能会达到极限,因此转而更多地强调采购策略变更以期进一步巩固成本节约的程度。通过精益制造实践活动,许多日本制造商将他们各自供应链本地化到“附近的供应来源”,从而提高响应能力、减少存货数量。然而,就日本和亚洲其他地方之间内部制造成本差距已达到的程度而言,最好还是要深入供应链源头供应来源,以找出更有效的成本节约方法。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属于亚洲高科技行业中成熟的国家。特别是泰国和马来西亚,随着中国的成本越来越昂贵的同时,这两个国家的成本水平却越来越有竞争力。这些国家的“劳务转移”增长迅速,因为制造商们不断努力进一步削减成本来保持竞争实力。这些国家为平衡成本与服务而采取的重点供应链策略是:实现更好的存货管理、改善供应链的响应能力。

针对过去两年间供应链已发生的实际变化,请见图3。

调查发现,发生的变化将客户服务水平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级别高居榜首。在成本受到严格审查的大背景下(商业优先级别和供应链优先级别),指明了亚洲高科技制造商必须努力的方向。成本控制十分关键,对许多公司而言,成本控制关系到企业生存。但是,关注客户和服务水平也很重要,尤其是亚洲高科技企业已将自身的吸引力从“成本优势”转移至如何在成本与服务之间实现平衡。

未来趋势

采购和实施。针对调查受访者的供应来源及交货地点(即产品的“交付”地点),向这些调查受访者提出了疑问。供应来源和产品实施调查以整个亚太地区的观点为依据,发现各家亚洲高科技企业预测的一些有趣的未来五十年供应采购趋势,其中包括预测北美将成为供应来源地。

预计日本和中国作为供应来源地的趋势会下降,因为新兴的和成熟的亚太市场以及南美等,将会得到发展。根据调查结果表明:高科技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中国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压力,并开始着手寻找地区内的其他备选;似乎早有一些表明了即将回归“在哪制造、在哪销售”的理念的迹象;亚洲高科技企业正期待区域内的供应流转,从而支持需求增长的变化。相比之下,除日本之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会稍微出现需求增长的趋势,日本会小规模下滑。

供应链的弹性和风险管理。在关于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的调查中,最后一个领域是风险管理和供应链弹性,为更好地理解供应链不确定性和需求波动性正给亚洲高科技行业带来的影响。作为不断全球化和延长供应链的结果,任何全球经济、政治或环境事件都可能会对公司绩效表现产生深远影响:高科技企业针对他们的风险管理能力该如何自我评定?哪些是推动供应链弹性和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

企业总是难以针对供应链弹性和风险管理,证明自身能力投入的合理性。往往并非通过经济环境计划来表明公司能够减轻风险或无法减轻风险!报告针对这一领域展开的其他区域性调查和全球性调查,都在日益关注着风险管理和供应链组织是否具备迅速应对系统冲击的能力。

报告还针对提高供应链弹性和风险管理的主要驱动力,向亚洲高科技企业提出疑问。换句话说,是什么导致各家公司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他们的风险应对方案?请见图4。客户服务再次荣登榜首,尤其是从供应链干扰中迅速恢复的能力以及兑现服务承诺的能力。毫无疑问,需求波动性肯定是一项风险因素,但在已完成的其他调查工作中,供应商不确定性也是驱动因素之一。

就未来趋势而言,高科技企业明显感受到过去几年间经济衰退对他们业务造成的影响的刺痛,而这种影响恢复的速度又着实慢了点。因此,能力将成为未来几年议程表上的重点,因为2008年和2009年时这些能力还是劣势,不具优势可言,即服务交付、响应能力、成本控制和弹性。

障碍和挑战

亚洲高科技供应链做了很多改善,而且还提供了改进机会。报告讨论了各公司认为他们需要关注的一些领域。然而,尚未明确谈及各种障碍和挑战,尤其是那些稍微超出“我的成本太高,难有竞争优势”的问题范围的障碍和挑战。

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大多数供应链专业人士都倾向于告诉您他们所在组织机构做得不错,但是也会相当实际地承认他们公司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当受访者被要求回答他们供应链的薄弱环节或持续痛点时,风险管理、存货管理、端到端可视化就成了最常见的回答内容。请详见图5。

风险管理是许多公司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是什么妨碍了亚洲高科技企业投入更多?见图6。

在执行强大风险管理方案中会遇到各种挑战,不存在可以解释这种挑战的决定性要素。毫无疑问,成本合理性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包括供应来源限制、骄傲自满、缺少对内部信息的了解等,但各家公司必须更好地管理成本,否则将会面临严重的供应问题。

供应链其他薄弱领域有许多“常见疑点”。

通常存货管理水平差――不是在延伸供应链上的跨度太大,就是绩效表现低下(错误的事情发生在错误的地点,或大量过期的存货)。可视化早已被视为不具成本合理性的蓝天愿景。具体情况下实现可视化,例如供应链的可追踪性或供应中断等,已让制造业在近期取得了一些进步。

不稳定供应商的出现,已成为全球经济衰退过程中重大的焦虑点,因为许多公司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主要供应商出乎意料的消失情况。这种焦虑的声音在时隔18个月后有些销声匿迹,但仍然是高科技面临的问题,它对与供应商签订的服务级协议的影响不小。

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流程(产品返还、召回、修理等)可被视为高科技企业之间的差异点,可以是好的方式也可以是坏的方式。调查针对逆向物流流程绩效表现的原因,以及针对供应链面临的最大执行挑战,提出了疑问。在考虑逆向物流流程原因时,让我们再次回到客户服务的理念和“营造积极客户体验”的能力上。显然亚洲高科技制造商理解这个概念,但是实际上对其他区域的高科技制造商而言,执行时事情又会变得有点“棘手”。当针对供应链挑战问题发问时,多数受访者都对他们持续提供可接受服务水平的能力,表示出不满。见图7。

调查显示,按照供应链范围内难以“实现可视化”的程度来划分,“让客户遵守整个流程”占到了10%,大大低于我们在之前调查中见到的挑战所对应的比率。许多高科技企业会将逆向物流流程外包给第三方供应商,毫无疑问,这样就能帮助推动更加有效的流程。

合作是亚洲高科技企业特别感兴趣的领域,因为高科技行业非常零散、四处分布。实际上,在诸如创新发展等领域里早就存在了各种级别的合作,通过这些合作形成了其他次级制造行业部门。特别有意思的是,但实际上知识产权保护只是亚洲高科技制造商面临的排名第四位的合作障碍,根据在成熟区域中进行的调查表明,知识产权一直都是排名第一的回答。

针对亚洲高科技制造商,排在话题榜前列的话题是――“行业不信任”和“供应商影响力”――就公司之间面临的挑战而言,成本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上更容易出现此类挑战。另外有意思的一点是,内部障碍对亚洲高科技制造商而言问题困扰并不大,尽管本调查中受访公司众多,但公司规模较小,内在结构相对简单。就妨碍和挑战而言,没有任何一个问题可以对亚洲高科技制造商起着决定性作用。尽管存在几个有明确机会可予以改进的领域:风险管理、存货管理、端到端可视化、实现与不稳定供应商的更好关系、需求规划。逆向物流与合作仍然“正在进行之中”,同时行业中也已取得了显著进步,机会继续存在。

展望未来

调查中探讨的最后一个领域是亚洲高科技企业未来几年中考虑的目标类型和优先级别。针对未来业务优先级别、未来供应链成功的关键驱动力、日本地震/海啸可能如何改变公司管理供应链的方式等,提出了疑问。

未来业务的优先级别。就亚洲区而言,假设过去两年的整体商业情况固定不变,即未来趋势和挑战不变,那么亚洲高科技制造商在2011年和2012年会面临什么样的业务优先级别排序呢?报告要求调查受访者列出未来18个月他们业务的优先级排序。

与之前的相关主题类似,降低成本、拉动增加的利润是排名前2位的回答,紧随其后的是投资新产品持续满足客户需求。尽管近期区域内的供应链干扰改善了风险管理及供应链弹性的表现,但作为业务的优先级别,仍然在层级结构上拖了后腿。

就国家一级而言,针对优先级排序,其实呈现出相同趋势,削减成本是各国首要的回答,但日本除外,对日本而言,更好的利润才是最高优先级别。总而言之,竞争加强了整个区域环境,让制造商在自行管理运营以推动生产效率和效益方面,变得“更加聪明”。

假设2011年和2012年这些业务优先级别不变,针对可能有助于受访者公司未来获得成功的供应链“秘密武器”,向他们提出疑问。就区域一级而言,那个问题的回答内容,请详见图8。事实上最常见的回答是“与供应商实现更好的上游合作”,这种回答并不吃惊假定回答涉及行业不信任,针对更有效合作面临的障碍,提出具体疑问。在过去几年中完成的几乎所有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正向一个更可变的供应链的方向上发展。在此看到了供应链弹性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另外,有意思的是,供应链“绿色环保”并未获得更高评级尤其是假定在可持续性对亚洲高科技制造商意义重大的前提下。显然,可持续性很重要,它是促进未来成功的一关键要素之一。

结语

2008年和2009年全球遭遇经济衰退后,复苏速度很慢,从区域性来说,这一速度又因为日本发生的几个事件而变得拖延。因此,毋庸置疑,假设至少在短期到中期时间内,无法实质性影响需求量和销售增长,但许多公司已重点关注如何成功保持他们各自的底线,同时积极控制成本、节省开支。本调查结果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行为。

在商业环境方面,成本控制一直是过去两年中供应链最受关注的要点,因为许多亚洲高科技企业企图用来抵消销售的下滑;无论这种成本的关注重点是什么,亚洲高科技企业都从未忽略过他们客户的观点,而且客户关系的重要性也日益被供应链专业人士“铭记于心”;实现较高服务水平是过去两年来最显著的趋势,以及未来两年中最期待的变化。在高科技行业CRM日益重要的大环境下,这点非常鼓舞人心;提高供应链的可视化、改善供应链弹性及风险管理是未来两年中最重要的“新”能力。

在发展趋势或增长领域方面,可持续性是最被广为接受的亚洲高科技供应链未来三到五年间将面临的首要变化驱动力要素,另外成本因素也是重要的考虑要素;在可持续性和成本之外,响应能力也被视为能推动高科技供应链变革的下一个要素。“响应能力”和“弹性”是指供应链必须能更好地对不可预测性作出响应“预测对响应”;尽管亚太地区内部预计发生的需求转移被视为是相对适度的,但高科技企业仍然期望供应来源能发生一些规模上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中国的供应链预计会轻度下滑,因为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公司转而选择其他国家作为替代;可持续性对亚洲高科技制造商的重要性首当其冲,然后才是客户关系:提高企业社会形象以及满足客户委托任务;另外,尽管对收益和利润存在担忧,供应链弹性及风险管理的内容仍然涵盖了如何满足客户需求。

篇9

关键词:制造业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服务器评测;电子商务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265-02

1 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范围逐渐延伸

通过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对制造型企业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意义:

1.1 降低交易成本

通过建立面向全球的采购寻源系统,开展全球范围内的集中采购,利用全球的供应商资源来降低采购成本,有资料证明,这至少能够降低5%的销售成本。

1.2 提高销售业绩

通过互联网与上下有的企业连接,加快信息流转的速度和准确度,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的生产、库存需求,既能够获得及时供应,又降低了库存产生的成本和风险。

1.3 加快产品推广

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向全球的上下游企业对企业自身、获得荣誉、技术力量、成功案例等进行全年365天不间断的宣传,相比产品宣展会,不但摆脱了推广的时空限制,凭借多媒体技术展示产品,还能够进一步获得大量相关的供求信息,让访问者获得对企业更加全面、直观的认识,同时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推广成本,提高了推广速度,增加了交易机会。

1.4 整合供应链

所谓供应链,其实就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通过互联网络,能够实现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更快地获取信息,降低信息的获取成本,提高信息的流转速度,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1.5 开展电子交易

通过互联网开展电子交易能够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有效促进与全球客户的即时沟通,有报告显示,通过互联网开展调子销售的成本仅为传统销售成本的20%-30%,通过互联网络,采购商能够获得更低的采购价格和更多的产品选择,而制造商、销售商则能够提高销售效率,并通过降低销售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

2 国际制造业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制造领域,凭借良好的品牌、客户资源、市场渠道和资金优势,较早触网并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2.1 美国通用

美国通用集团自从2001年就运用了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通用获得了下列成果:

・ 通过在线采购系统,GE在一年中节省6亿美元;

・ 20个主要业务部门通过运用电子商务提高的生产效率创造了约10亿美元的利润;

・ 电子商务的销售额去年占到了公司总收入1300亿美元的10%,这些交易中有55%来自互联网;

・ 通用电气家电部的几乎所有产品的销售都是通过因特网来实现的。通过电话订购与通过网络订购的费用差别是5美元比20美分。

2.2 美国福特汽车

福特汽车公司在Oracle公司的帮助下,成功地将核心业务系统延伸到电子商务领域,使供应链直接延伸到消费者,缩短福特公司的市场响应时间,迅速把握商机,不断巩固竞争优势。

・ 将其遍及全球的3,000多个供应商价值达800亿美元的年度采购交易以及在这个供应链中延伸的3,000亿美元年度交易量全部迁移到Internet上。

・ 通过高效率集成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有效地降低了整个公司的采购成本,每年在采购和服务提供方面即可节约高达5,000亿美元的费用。

3 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对我国制造业的重要性

我国制造业,特别是大型制造行业,例如船舶、汽车、航天等,均为国有控股型集团企业,由于国有制造行业的特殊性,对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有较高的要求。国家各部委分别制订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规定”、“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央企业网站绩效评估办法等”,要求各国有制造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注重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特别是互联网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

同时,对制造行业企业来说,应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能够获得更多的产品供应商和采购商,从而获得更低的采购价格及销售利润。

因此,从国家和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了避免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必须重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

4 如何建设安全的制造业电子商务信息系统

4.1 通过统一的企业IDC接入互联网络

目前,在一些大型国有控股的制造型企业中,由于前期缺乏对互联网络的统筹建设,各所属企业网站均由不同层次的ICP/ISP提供,形成了访问速度不稳定,存在安全漏洞,信息共享困难,不能达到国家要求必须达到的标准等诸多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由集团公司组织建立企业IDC中心,统一为所属企业提供互联网络接入服务,在有效解决以上问题,达到国家标准的同时,还能够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等手段,实现线路租用及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避免在相关硬件设备和网络设备上的重复投资。

4.2 机房建设

机房设备大多为重要的服务器和交换机设备组成,如果机房的环境条件不能满足设备的使用要求,就会降低计算机的可靠性,加速元器件及材料的老化,缩短机器的使用寿命,甚至出现重要数据的丢失等现象。为了保证机器设备稳定可靠的运行,机房环境必须满足计算机等对温度、湿度、洁净度、电磁场强度、屏蔽、防漏、电源质量、振动、防雷、接地和安全保卫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必须满足机房工作人员的卫生环境要求和对外的形象要求。

机房建设要满足配电、空调通风、接地、环保、消防、防噪音、防潮、防鼠、楼板承重等要求。

机房装修主要包括地板、墙壁、天花装修和隔断、金属门窗建设、以及必要时对原有建筑装饰物体的拆除等方面的内容。

装修色彩宜以金属色、白色为主。白色为基本色,金属色为点缀色。机房的装饰设计和施工必须满足机房的洁净度和特殊介质的存放要求,应选气密性好、不起尘、易清洁、防火性能好、变形小的材料。

4.3 结构组成

4.4 设备部署

4.4.1 在物理布置方面

・ 对机房划分区域进行管理;

・ 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物理隔离装置;

・ 在重要区域前设置交付或安装等过渡区域;

・ 重要区域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 对机房设置监控报警系统;

・ 防雷击,防止感应雷;

・ 防静电、防火、防水防潮;

・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有对关键设备和磁介质实施电磁屏蔽。

4.4.2 在安全策略方面

・ 要求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

・ 要求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控制粒度为端口级;

・ 对进出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HTTP、FTP、TELNET、SMTP、POP3等协议命令级的控制;

・ 在会话处于非活跃一定时间或会话结束后终止网络连接;

・ 限制网络最大流量数及网络连接数;

・ 重要网段应采取技术手段防止地址欺骗;

・ 按用户和系统之间的允许访问规则,决定允许或拒绝用户对受控系统进行资源访问,控制粒度为单个用户;

・ 限制具有拨号访问权限的用户数量;

・ 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 要求部署IDS系统;

・ 对于系统相关的网络设备的管理上也有要求,这方面主要以采用网络设备的安全加固和管理员用户的统一管理实现:

(1)应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2)应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

(3)网络设备用户的标识应唯一;

(4)主要网络设备应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5)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6)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施;

(7)当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8)应实现设备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4.5 开展服务器测评

所谓服务器评测,即是使用专业的软件和工具对服务器的工作能力和协调性进行测试,进而提供优化、维护建议,可行性报告和承载能力建议。实施服务器评测体系,能够帮助网站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网站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避免因为突发故障而带来的损失。因此,实施服务器评测体系是非常必要并且有利于网站和网站的各种不同工作人员的。

4.6 强化组织管理

强化管理是电子商务安全的重要保证管理有助于加强用户意识让用户明确信息是有价值的资产。其次确定谁有权访问系统的哪些部分不能访问哪些部分确定有哪些资源可用来保护这些资产。最后要提供资源保证来开发或购买实现企业安全策略所需的软硬件和物理防护措施。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性的挑战会越来越激烈因此安全策略应进行适时的调整。强化管理还要不断完善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特别是对口令的设置严禁使用易猜测口令。企业要经常更换账号口令因为,再安全的口令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会变得不安全。企业不要保留旧的账号即时封锁临时不用的账号等。

4.7 改变安全意识

(1)辩证地看待电子商务的安全环境。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要想在因特网上实现绝对安全是不可能的。

(2)电子商务的安全是能够做到的。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的安全威胁并采取必要的技术防范措施借助法律的手段强化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实现电子商务的安全环境。

(3)树立诚信理念。

5 总述

与零售行业不同,制造业发展电子商务,需要立足于业务的需要和企业的具体需求,才能够真正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然而,为保障企业的商业秘密,必须注重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

电子商务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多方面,只有将多种措施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其安全性,保证制造业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制造业物流物流业产业联动

一、日照制造业物流的发展现状

制造业物流是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日照市政府坚持现代产业体系和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以工业经济园区作为现代制造业的基地,全面实施“工业强市”,加快日照市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临港工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构建以大项目为支撑、大企业为龙头、名牌产品为带动、大中小企业分工有序的产业发展体系。

2.优化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壮大企业规模,培植发展产业链群。在汽车及零部件、浆纸、粮油加工等产业领域,引进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优势项目,有力地提升了日照市的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

3.按照制造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现状,坚持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搭建新平台。目前日照市已有日照经济开发区、岚山经济开发区、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莒县工业园、五莲县工业园5个园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为打造对外开放的优质平台,各级多渠道加大对园区的投入,积极推进园区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建设,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入园发展,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虽然现代物流理念、管理和技术逐步推广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增加、国内外市场的培育发展等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使制造业物流得到较快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搭建交流平台,创造合作机会,推进有机融合,联动发展,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二、日照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陈旧的制度和观念阻碍了制造业物流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公司能力的认识程度普遍还很低。第三方物流行业相对来说还很年轻,尤其是在中国,一些领先的物流公司只有10年左右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公司远远还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足够的信任,担心自己在物流的某些环节上过度依赖第三方物流公司会对整个供应链失去控制,因此制造商在物流外包决策上总是犹豫不定,物流外包困难重重。据统计,日照市制造业物流外包的比例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2%以内,制造企业自营物流仍是主流,“小而全”“大而全”的公司比比皆是。第三方物流占物流服务份额仅为17%左右。

2.物流行业发展薄弱,尚未形成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一方面,制造型企业需要高层次的现代物流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又总是以降低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为目标,采用压价的方式,导致物流市场无序竞争,物流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本的状态,不能对制造业起到良好的支撑和服务功能。另一方面,物流管理的基础薄弱,效率低,如技术装备落后、自动化程度地;对采购的时常信息、供货人信息、供货质量信息、供应的生产波动、物资消耗及供应规律、库存中各种物资的历史分布等物流的基础数据和信息不善归纳整理和积累;库存管理控制达不到最佳状态,不能根据市场变化、交通及气候的影响和企业生产波动来柔性控制库存等等,使物流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与制造业,难以形成与制造业的紧密合作关系。

3.制造业与物流业缺乏沟通和衔接。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制造业的效率和效益。而日照市企业物流成本花费很高,严重阻碍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发挥,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分散在各个部门和企业,没有转化为社会化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的需求不足,专业化的物流发展受到制约。制造企业不放心物流企业的供应服务能力,物流企业不了解制造企业的真实需求,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供应能力不够并存的矛盾。这些致使制造业与物流业难以相互“借力”,全面提升制造业物流的能力和水平。

三、发展日照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策略

1.改变企业落后的物流理念,鼓励制造企业将其物流业务社会化,促进物流外包业务的发展。首先是要培养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前瞻眼光,引导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勇于优化自己的物流供应体系,改变“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剥离一些非核心的物流需求,将业务外包,从大处省钱。物流外包是企业业务外包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外委、外协,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发展供应链,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将制造业中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业,不仅增加物流业的总市场份额,而且制造业还能以更低廉的物流成本获得更好的物流服务。对现代制造企业来说,越深化物流外包,越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我国制造业中,较早走出国门的海尔集团,其社会化物流模式值得借鉴。海尔集团不但把分散的自营物流从集团中打包成独立的公司,而且还注重与社会物流企业的合作。2004年,海尔集团与中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海尔借助中远全球化的物流网络,执行采购物料及产成品的全球化物流运输,走上国际发展的快车道。

其次,政府应制定制造业物流布局政策,鼓励、引导物流企业进入制造业配套的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实现制造业物流系统的布局优化,并吸引相关商会、银行、中介服务进入,构成产业集群。

2.鼓励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制造业是物流业的大客户,自始至终支撑和推动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通过多样化的服务参与到制造企业供应链的方方面面,从前端采购物流、VMI服务、JIT配送到延迟生产增值服务、销售物流服务和逆向物流服务等,帮助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地脱离繁杂的基础性仓储和运输管理,转而集中精力到核心能力上。依托物流企业的服务,制造业可以将采购和销售半径大幅度延伸开去,可以将工厂内的原材料库存和成品库存大幅度削减下去。

3.为物流企业创造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要严格依法行政,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支持物流企业到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促进物流企业网络化运作、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对那些对物流企业的成本造成直接影响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进行适当调整,如养路费的征收标准、税收及相关开票规定以及相关经营性用地划批等等。

4.鼓励物流企业走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政府要引导具有一定实力的物流企业兼并整合,产生几个有实力的集团,实现网络化、高效化经营,建立由服务提供方支持的全国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形成物流联盟,就是以第三方物流机构为核心,众多的中小企业签订契约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集约化物流伙伴关系,使分散物流获得规模经济和物流效率;整合大中型制造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组建或与外方、国内的法人实体组建中外合资或国内的股份制物流公司。

5.引导和支持物流企业与国内外物流企业的合作。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开放性、国际化的新兴产业,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及我国发达地区在物流理论研究和运作实践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日照市的实际进行创新探索,这是加快日照市现代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伴随我国物流服务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日照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快日照市地区物流服务市场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引导和支持日照市物流企业与国内外物流企业优势互补、开展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现代化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积极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智力资源,加快建立能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和运行规则接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同时,要鼓励和引导日照市物流企业走向区域、全国及国际物流市场,拓展日照市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扩大日照市对周边市县的物流服务辐射和经济带动能力,提升省内企业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水平,促进日照与世界物流产业的融合。

6.完善物流企业融资渠道。加强政府引导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业重大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国家、省里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同时,引导各类资金多渠道投入。加强银行与物流企业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增加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的贷款。加快建设全市中小物流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中小物流企业开展担保业务。

参考文献:

[1]王长琼:绿色物流.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北京

[3]RomerP.M.theOriginsofEndogenousGrowth.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1994,Vol.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