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化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操作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关键,也是学生掌握初级化学实验技能的重点,是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的重要经历。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操作规范性的管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提高学生实验的精确度。

一、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规范性的意义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实验的喜爱是超过理论讲解的,大多数学生都会主动参与化学实验。在开始学习化学的时候,学生的实验意识和操作习惯都没有规范化,都有畏惧心理,有着很多的问题,学生在做实验时,很有可能因为操作不当造成一些事故,给学生的安全带来隐患。所以对初中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化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直接关系到初中生的安全问题。

二、初中化学实验中主要仪器的规范操作

1.酒精灯的规范操作

酒精灯是化学实验的重要仪器之一,在化学实验中主要是给其他物体进行加热,在实验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安全,并且确保自己操作的规范性,因为酒精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使用不当会造成实验事故。学生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要注意酒精不能装得太满,一般是不超过容积的2/3,不少于1/3;在实验过程中,不可以用一台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台酒精灯,这是在实验中明令禁止的行为。结束实验后,对酒精灯进行灭火,严禁用嘴吹灭,要用酒精灯的帽盖灭掉酒精灯,并且需要盖两次盖。

2.试管的规范

试管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仪器之一,在实验室中主要用于加热固体和液体。在实验中教师要熟练地掌握用试管加热的操作步骤,并且要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试管可以直接放在酒精灯上进行加热,但是试管要提前预热,防止直接加热导致试管炸裂。一般来说在试管内的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不能朝向人,防止液体沸腾时伤到学生。试管在加热的时候不能直接用手拿,要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该向下倾斜,在加热液体时与桌面呈45°角。在加热后试管不可以马上进行冷却,也不能立刻放回试管架上,待其冷却后再放回。

三、初中化学实验室的主要实验基本操作规范

1.取用药品的实验操作

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会有很多药品,所以药品的取用在化学实验中是必不可少的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要规范学生取用化学药品的操作,加强学生的实验意识。在取药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遵循“三不”原则:不能用手碰触药品,不能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用嘴直接去尝药品的味道。化学实验中的药品有固体和液体之分,两者的取用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固体药品要用镊子夹取,并且要“先横再放再慢竖”;如果是取用较多液体的则可以直接倒入指定容器中,但是要遵循“一倒放、二向心、三挨壁、四慢流”的步骤来进行操作;如果取用的液体很少,则可以用胶头滴管先吸取,再滴到指定容器里。

2.化学仪器气密性检查的实验操作

化学实验中有很多为了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需要进行气密性的检查,比如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所以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实验操作也要规范。在操作前学生必须知道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步骤,并且进行规范。气密性检查的原理是利用大气压强,比如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可以用微加热法来进行化学仪器气密性的检测。用胶塞封紧试管,把导管的一端连接到胶塞上,另一端连接到水里,然后用热毛巾或者手焐热试管,观察导管口,如果导管口连续有气泡冒出来,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导管的气密性是实验进行的前提,学生要多加注意,操作的时候要规范自己的步骤,避免实验因为设备问题而失败。为了加强和改进化学基础实验规范化的操作,初中化学教师可以自己制订一些课堂纪律和方案,让学生能够严格按照实验规范进行实验,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践能力。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实验环境,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规范,提升学生实验成功的概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有效的规范化措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优秀的实验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翠丽.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212.

[2]何亚平.新课标修订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比较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篇2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54-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教学是学生整个化学教育过程的启蒙阶段。由于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在课内、课外都得到充分结合。因此新课改标准下,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

1 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特殊意识倾向,是产生动机的重要主观原因,浓烈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思维的动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是唤起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教师可以用千变万化的实验来吸引学生。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可以增添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比如“捉迷藏”、“魔棒点灯”、自制“饮料”、“巧点蜡烛”、“巧洗烧杯壁的白色固体”等等,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向学生提出一系列关于日常生活中实例的问题,让学生觉得自身现有的知识还不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的决心。

2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会深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新课改的号召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更细致的观察能力。例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要有始有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变化都必须认真、仔细地观察,并实事求是做好实验记录。

教师要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发生的多种现象,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的片面性,比如:磷在氧气中燃烧,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白烟的同时注意观察物质磷外表颜色发生的变化;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很可能只注意观察火星四射而忽略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在讲到“分子”时,因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就很难想象,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分子真实存在呢?可以给学生做“浓氨水扩散的实验”。将一条滴有几处无色酚酞的白色滤纸放入试管,然后在试管口放一团含有浓氨水的棉花,叫学生观察白色滤纸条上颜色的变化,在白色滤纸条与浓氨水完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却发现白色滤纸条的颜色有几处变成了红色,有的学生还观察到红颜色出现的时间不相同,从试管口处向试管内依次变红,现象非常明显,极富趣味性。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虽然没有亲眼看到分子,但是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分子的存在,由此还可以得出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中这个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捕捉实验中瞬间突变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实验中,不仅要“看”,还要让学生“摸”、“闻”。例如实验中放热和吸热的现象,可以让学生用手去摸,还有气体的气味,如氨气,可以让学生去闻,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比较窄,见到的事物也比较少,在学习过程中会对所学知识提到的事物不知所云,这样学生根本不可能继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到镁的时候,学生从来没有见过镁,怎么会知道它在氧气中燃烧是什么样子,化学实验的优点就在于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借助真真实实的实验形成化学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又如,在实验室做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倘若教师在讲解完之后,直接拿收集好的二氧化碳给学生看,学生无法明白二氧化碳到底是如何收集的,也不会知道收集到的究竟是不是二氧化碳。然而,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效果是会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在收集好二氧化碳后还能够检验它的存在,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中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充分了解形成物质的这一过程,从而在把抽象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同时形成化学概念。

4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

化学实验具有非常强的规范性,学生掌握了它的规范性才能进行基本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仅仅依靠学生自己规范是不行的,在学生平时做实验时,教师要加强检查并及时纠正错误,让学生自己思考这个实验的其他完成途径,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的准备。所有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做示范实验时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因为学生会效仿教师进行实验。特别是教师在连接装置、搅拌药品、对试管加热、振荡试管和闻气味的时都要谨遵化学规范,千万不可以为了方便而不规范操作,因为不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也无法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化学规范操作。因此,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和步骤来进行操作,不要忽略任何教育环节。例如,在做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的时候,一定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在做点燃氢气的实验以前,为防止爆炸,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有的教师会在上课之前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有时在给学生做示范实验时就忽略了要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这一个步骤,这样会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造成不好的影响。

5 总结

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觑的,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化学实验,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实验中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实验,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黄岳平,初中化学实验研究教学实验室管理改进办法探讨[J].广东化工,2010年07期.

篇3

1. 让学生了解化学污染的基础知识、机理和危害以及解决措施

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前,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化学与我们周围世界的密切关系,化学发展的后果以及与环境变化污染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了解各种化学污染的机理和危害以及解决措施,了解基本环保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渗透如何防止化学污染和保护环境,以便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可以有目的地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渗透,使学生从自我做起,自发地去保护周围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2.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化学实验主要内容

在准备好化学实验后,让学生提前收集本次化学实验可能涉及到的环境污染资料,探讨各种化学污染的产生原因和危害,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化学实验主要内容, 对将要进行的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了如指掌,并写出化学实验预习报告。然后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化学实验操作,防止手忙脚乱造成化学实验事故,让学生亲自验证并掌握预防和处理化学污染的办法。在进行有毒化学物质的实验时,着重向学生讲述这些化学物质的性质、保存办法以及使用注意事项,防止化学实验事故的发生。

比如浓硫酸H2SO4具有腐蚀性,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不能用手直接碰触浓硫酸,若不慎弄上浓硫酸,不得先用水洗,而是迅速用布擦去浓硫酸液体,再用大量水冲洗,若比较严重可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强碱液不慎沾到皮肤上,可先用水冲洗再涂硼酸溶液;在有气体产生的实验中,比如进行硫燃烧实验时,产生二氧化硫气体,让学生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二氧化硫的气味;点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纯度再点燃;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

3. 要求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必须规范化

化学实验本身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要求化学实验操作必须规范化,可以减少化学实验本身带来的环境污染。当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时,要求学生熟悉相关化学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老师做好操作示范,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和规范化操作,坚决制止各种不规范操作,避免由于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因操作不当而有毒气体逸出等各种化学事故,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例如,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要遵循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要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 重视化学实验废弃物的处理

由于初中化学实验使用到的化学试剂种类比较繁多,而且每次化学实验都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有的化学实验废弃物毒性比较大,对环境具有一定的污染作用,因此,实验后的化学废弃物一定要根据其性质专门处理才能排放。若对这类化学实验废弃物没有进行专门处理就直接随意排放,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在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时,要重视化学实验废弃物的处理,一定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对能产生环境污染的化学物质和废气、废液、废渣的回收利用和处理。通过让学生亲自实践和体会,使学生加强环保意识。特别注意对废酸、废碱、具有氧化性的化学废弃物、有毒有害的酚类、苯胺类化合物物质等的正确处理,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化学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比如,进行硫燃烧实验时,为防止二氧化硫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除硫的取用量要少外,可以增加一个吸收二氧化硫的装置,一般采用碱水吸收,中和pH值在中性时,才倒掉。

总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既要生动形象,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要多举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

5. 实验结束,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身边的环保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篇4

    关键词:化学;装置;气密性;方法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作为中学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中学化学实验考查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一般有两种检查方法,其一为加热法,其二为加水法,二者都是通过压强改变,根据出现的外在变化来进行判断。究其实质,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如果装置漏气,压强不变化。如果装置不漏气,压强则变化:温度升高或体积变小,压强就变大;温度降低或体积变大,压强就变小。

    下面就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一些的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如下,以帮助同学们掌握气密性的检查方法。

    装置一:如图1,此装置为最简易的制取气体装置,对于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主要是通过气体受热后体积膨胀、压强增大来进行检验。

    具体方法为:把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用双手紧握烧瓶或试管的外壁,如果观察到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把手拿开,过一会儿,水沿导管上升,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好,装置不漏气。

    注意:(1)若外部气温较高,实验现象不明显,我们可以使用酒精灯对试管底部微微加热,但现象一定要注意撤走酒精灯后,导管中能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并且过一段时间后液面不下降,才能说明气密性好。(2)当装置构成的密封体系较大时,用手捂或热毛巾不易引起空气发生体积变化时,采用酒精灯直接对装置加热。

    思考题: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上述装置中,在反应前用手掌紧贴烧瓶外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还可以用什么简单的方法证明该装置不漏气?

    装置二:如图2所示,此装置漏斗与大气相通,无法如上例那样进行检查。要进行其气密性检查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使锥形瓶不直接通过漏斗与大气相通。要解决这一问题,显而易见的用水(或液体)做液封,从而实现这一目的。

    具体方法为:从漏斗加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的下端管口在液面以下,夹紧弹簧夹,再加入少量的水,停止加水后,漏斗中与锥形瓶中液面差(即水柱高度)保持不变,说明该装置不漏气。

    思考题: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验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的现象为:(        )。

    A.注射器内有液体;                 B.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装置三:如图3为启普发生器以及启普发生器的简易装置。该装置的原理与上图2的原理是一样的,但主要是该装置中弹簧夹被活塞代替。

    具体方法为:关闭导气管上的活塞,从球形漏斗中加入足量的水,使球形漏斗中出现水柱,水柱高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则说明装置不漏气,若球形漏斗内的液面继续下降,直至液面差消失,说明装置漏气。

    操作程序:往体系中加水(液体)——观察是否形成稳定的液差。

    装置四:如图4为利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室装置,利用分液漏斗等仪器。这套装置与图2或图3不同,主要的原理与图1一样。

    具体方法是:关闭分液漏斗上的活塞,把导气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双手紧握试管底部。如果观察到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而且在松开手后,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好,不会漏气。或者关闭分液漏斗上的活塞,连接注射器,记下注射器活塞刻度,然后轻拉 (推)活塞,松开手后如果注射器活塞能回到原来位置,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装置五:

    带有刻度的注射器类。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改革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得到的纯碱中仍含有氯化钠,某同学设计的测定样品中纯碱含量的方法如左图,试回答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           。 关闭酸式滴定管活塞,用手捂热烧瓶,若注射器活塞外移,松手后又回到原来位置,说明气密性良好。或关闭滴定管活塞,记下注射器活塞刻度,然后轻拉(推)活塞,松开手后如果注射器活塞能回到原来

    位置,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思考题:根据下图及描述,回答下列问题:

    (1)关闭图a装置中的止水夹a后,从长颈漏斗向试管口注入一定量的水,静置后如图所示。试判断:a装置是否漏气?(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并说出判断理由。

    (2)关闭图b装置中的止水夹a后,开启活塞b,水不断往下滴,直至全部流入烧瓶。试判断:b装置是否漏气?(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

    并说出判断理由。

    答案:(1)不漏气。由于不漏气,加水后试管内气体体积减小,导致压强增大,长颈漏斗内的水面高出试管内的水面。

    (2)无法确定。由于分液漏斗和烧瓶间有橡皮管相连,使分液漏斗中液面上方和烧瓶中液面上方的压强相同,无论装置是否漏气,都不影响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滴入烧瓶。

    装置六:特殊装置的气密性的检查方法

    1.实验室缺少分液漏斗,某学生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定久置的过氧化钠的纯度,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用一般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无法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若用手握住广口瓶或给广口瓶微热,广口瓶内压强增大,气体就会从长颈漏斗中逸出,水槽内的导气管口不会有气泡产生。

    我们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1)塞紧橡皮塞,并向长颈漏斗中注入少量水,使下端管口封住(注意:不能让 小试管里的水溢出),此时再按常规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操作即可达到目的。

    (2)若在装置中的胶皮管上夹一止水夹,然后小心地向长颈漏斗中注入适量水,若漏斗内外形成稳定的液面差,则证明装置不漏气。

    2.SO2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为粗略地测定周围环境中SO2的含量,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对此特殊装置,该如何检查气密性呢? ?

    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1)若用手握住试管或给试管微热,试管内压强增大,使单向阀b打开,装置中的气体由b向外排出,致使内外压强相等,试管中的水就不会压入导管而使导管中液柱升高。

    (2)若从直玻璃管中向试管中加水,试管中液面上升,空气被压缩,试管内压强增大,单向阀b也打开了,使装置内外压强仍保持相等,所以玻璃管中液柱也不会比试管中液面高。

    (3)若向里推注射器活塞,使单向阀b关闭而单向阀a被打开,气体不会被推入试管中,而是由单向阀a排出装置外,试管内压强也不会增大,当然玻璃管中液柱也不会比试管中液面高。

    以上几种做法都是想使试管中压强增大而产生内外压强差,这是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常规思路,对此装置我们可以从使试管内压强减小的角度去考虑。具体做法是:向外轻轻拉动注射器活塞,单向阀a关闭而单向阀b被打开,试管中的气体被抽出而使试管内压强减小,空气从玻璃管中吸入,玻璃管中液柱下降,最终可看到浸入液体中的玻璃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思考题:京京同学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进行了研究。

    查阅资料: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后面的金属Cu,在常温下虽然不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但可以与稀硝酸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3Cu+8HNO3(稀)=Cu(NO3)2+2NO+4H2O

    反应生成的NO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在常温下与空

    气中的O2迅速化合生成 NO2,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用右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可以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关闭弹簧夹,将干燥管放入带有水的烧杯中,若观察到                            。 则表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篇5

关键词:信息实验搜索处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知识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是知识生动活泼的再现,常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忆,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事实表明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对于化学实验还停留在“好玩”的层面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所做过的重要实验,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实验所呈现的信息不知如何搜索和处理,以及如何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得以创新。本文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仪器、药品、现象、操作等四个方面,探讨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索和处理能力。

一、常用实验仪器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分“四步”走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实验仪器信息的搜索和处理能力。第一步:举办实验仪器挂图展览。将常用化学实验仪器挂图悬挂于多媒体教室四周,同时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自由参观,使学生通过对实验仪器图形的观察,视听的渲染,搜索有关实验仪器的名称、形状、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充分地体会和认识。第二步:参观化学仪器室。通过由挂图积累的信息,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由一名学生担任导游讲解员,带领本组同学参观、接触和简单操作化学仪器室各种实验仪器。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操作等方法存储记忆相关信息,引领学生由感知到实践,并使学生在信息搜索的基础上,准确地表述。第三步: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化学仪器的替代品。像药瓶、滴眼液瓶、吸管、一次性注射器、输液管、筷子、食用勺、茶杯、脸盆、废衣夹、气球等,并以小说明文形式对化学仪器和生活替代品之间的关系加以阐述,整合而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创造出所需要的富有个性的新信息。第四步:引导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开展小制作活动。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已搜索到的信息去独立开展实验了。小制作活动的经常开展,既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益,还培养了学生的设计、鉴赏和创新能力,又充实丰富了学生活动课的内容。

二、化学药品方面

初中化学实验室中的这些药品只是千万化学物质中的几种,初中化学的学习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从化学视角来认识身边的物质(诸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常见的石灰石、铁,一些常见的酸、碱、盐溶液,日常生活中吃、穿、用需要的一些有机物)的化学组成、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从中获得有关的质性质与变化的规律性知识,形成基本的化学概念,由认识物质向研究物质、创造物质迈出坚实的一步。

与人交往,要知道其姓名、分析其相貌、了解其性格、懂得其心意、与其交往,才配知人识人。知物识物也同样需要把物看作人,从相识到相知。

三、实验现象方面

实验现象能有效地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涵义和变化规律。在教学中,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的信息搜索和处理,主要表现在对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现象产生的观察、分析、交流和得出结论等方面。

从演示实验角度讲,教师首先要做到演示实验时操作正确、标准和熟练,以保证演示实验中有效现象的产生,同时对学生起到示范和感化作用。接着要运用比较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清楚地把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使现象更明显直观,便于学生观察和搜索信息。然后加强语言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有效的观察,记录,依据对所得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和分析,最后通过正确推理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更有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四、实验操作方面

化学实验操作主要分为两类,即化学实验基本验证性操作和“活动与探究”型探究性操作。但实验并非只是单纯的操作,它还需要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有所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样起着核心的作用——这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更深一层次的含义。

信息的搜索和处理在化学实验基本验证性操作中,主要体现为仪器的规范使用,使学生清楚为什么应该这样做,以及不这样做会有什么不良的后果,使学生知道其然亦知道其所以然。例如: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学到的正确连接仪器装置、规范使用仪器、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方法、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验、可燃气体纯度的检验及发生泄漏时应及时采取的措施、防止强腐蚀药品对人体或衣物等腐蚀的措施、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及处理等方面。除让学生了解规范操作的信息,还要使学生在信息搜索和处理的基础上,对实验中所得信息进行再加工,再创新,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例如:演示CO2化学性质,将CO2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它能使澄清石灰水便浑浊。这一过程在七年级生物课探究过,并得出结论。但在九年级时,探究它有些同学就看到现象有所不明显。事实上,这与CO2的量有关,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它会继续与反应,沉淀有可能溶解一部分,甚至溶解完,在探究时加以说明,这可使学生发展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

“活动与探究”型探究性操作中,主要体现为如何分析和处理信息,充分挖掘课本中理论知识与实验的结合点,加强实验设计性和探究性,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思路和创新观念。 在“人教版九义三年制初中化学”教科书中,有好几个探究性实验的例子。由于获得探究结论需要经历比较、分类、归纳、抽象、概念等逻辑思维过程,需要将信息符号化、图表化、数字化,需要用到近似、抽象化、模型化等方法。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

篇6

面对这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综合考虑实际存在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不以这些教学方法的新与旧论),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应用,就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我认为在教学中采用变式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后期初中化学复习中,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一、变式训练的应用,必须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教学论认为,教学中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总的指导思想,所以变式训练的应用也必须以此为指导思想。

启发式思想的对立面是注入式思想,注入式思想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一接受知识的机器,无视学生是学习主体,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启发式思想是指教师从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从以上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思想是与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等紧密联系的。

二、变式训练教学适用的对象

初中化学有许多知识是入门基础知识,简单易懂。因此对这类知识不需用变式训练来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易于造成混淆的知识加以变式训练。

(1)知识内部相连,关系复杂。如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等,这些内容实际上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应用。特别是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更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纵横贯通、娴熟应用。针对这些题型,教师应主动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分析“疑难杂症”,然后采用不同的题型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训练,切实解决问题。

(2)知识深奥、晦涩、抽象。例如元素、化合价、原子结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化学式的含义,等等。此类知识由于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缺乏感性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以致难以理解,只能凭空去想象。这就要求我们把这类知识由抽象化变为具体化,复杂化转为简单化。

(3)知识面广,能力和熟练程度要求高。如一些推断题、气体的除杂、混合物的提纯、综合计算题,等等。它们包含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强,而且一种题型有不同的解法,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法,变化多端。

三、变式训练的策略

1.注重“即兴”的变式训练,在习题课、讲评课、复习课中,教师都要注重变式训练。而在平时新授课中可能只能注意新知识的传授,完成教学任务,少用甚至不用变式训练。实际上对新授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一些疑难点,我们都可及时灵活地采取一些形式多样的变式训练,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到CO2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时,我让学生反思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进行检验。讨论后,我再亮出自己设计的几种检验方法(以图示形式或实物形式),让学生来比较判断哪种方法可以实施,并从中得出最简单可行的方法。

2.在“问题训练设疑变式训练理解掌握”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在习题中积极主动地研究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不同层次、形式的练习。通过训练,再找出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再采用不同的训练,让学生层层深入。这就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重中之重。

3.由“点”到“面”知识体系的形成。我在教学中,不仅注重让学生构建单个知识点,而且关注由一个知识点到一个知识体系的拓展延伸。一个教师对化学书本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脉络体系,怎能站在“高山”上,指点江山呢?教师站得高,看得远,学生的思路就广。教师的深度、广度就是学生的深度、广度。

四、变式训练建立在问题式教学的基础上

篇7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鼓励实验教学创新,提出“条件较好的学校,应积极开展改进、创新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一些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努力提高实验条件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一些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例如将手持技术应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开发了几个将手持技术中的温度传感器和气体压力传感器应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案例,供同行参考。

一、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能量变化,利用温度传感器可以定量测量物质变化过程的温度,进而判断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做这类实验通常是通过手触摸容器外壁和使用温度计来定性和定量地测定体系温度变化,但这两种方法的灵敏度都比较低,尤其是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和一些化学反应因能量变化不大或因为反应速率较慢,仅凭用手触摸或一般的测量方法,不易观察吸热或放热现象。利用温度传感器可以方便快捷地测量物质溶解于水和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不仅增强了检测的灵敏度,而且计算机可以实时显示物质溶解于水和化学反应时的温度―时间曲线,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能够以直观、可视的方式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观察,有利于学生对物质变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进行判断,加深理解,利于记忆。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中的探究实验,内容是:请学生利用所给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探究3种固态物质分别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利用温度传感器定量测量相同质量NaOH,NaCl和NH4Cl三种固体物质溶解于等体积水时溶液温度变化,其温度―时间曲线如图1所示。可见,NaOH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是放热过程;NH4Cl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是吸热过程;NaCl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稍有降低,也是吸热过程,但其降低程度较相同条件下的NH4Cl小得多。手持技术方便、快捷,可以同时使用3支温度传感器,使不同物质溶解于水时的温度变化同时呈现在一张温度―时间曲线图里,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观察和记忆。

图1 相同质量样品溶解时溶液温度―时间曲线

利用温度传感器还可以测量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判断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例如镁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等。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含义。

二、气体压力传感器的应用

气体压力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和数据处理软件相结合,可用于检测密闭体系内的气压变化,并将气压变化以数字、曲线等多种形式通过计算机实时显示出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实验动态,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推测。

1.检测“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过程的气压变化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是初中化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既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实验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当温度下降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该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接触的第一个涉及“气压变化”的实验,实验原理中抽象的气压变化一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利用气体压力传感器检测实验过程中的气压变化,其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2 气体压力传感器检测“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气压变化实验装置

实验过程中体系内气压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A点大气压为100.4 KPa;点燃红磷迅速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内,并将胶塞塞紧,由于红磷燃烧放热,此时集气瓶内空气受热膨胀,使瓶内气压瞬间增大,由B点升至C点;稍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红磷燃烧消耗,使瓶内气压迅速减小;待燃烧结束,冷却至室温,集气瓶内气体压强降至D点(79.6 KPa);此时,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集气瓶中,瓶中气压迅速上升至E点(99.5 KPa),这时烧杯内的水停止流入集气瓶,集气瓶内外压力平衡。由于广口瓶里导管口与烧杯内水面不相平,玻璃导管内存在一定液柱高差,导致反应结束后瓶内气压稍低于大气压。

为了准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应注意比较燃烧前后、在同样的常温常压条件下,集气瓶中气体体积的变化量。设实验前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为V1,经压力传感器检测室温时大气压为100.4KPa(A点);红磷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止水夹尚未打开,集气瓶中的气体体积仍为V1,此时瓶内气压为79.6 KPa(D点)。根据克拉伯龙方程,可以算出在常温常压下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体积,所以红磷燃烧前后集气瓶中气体体积的变化量,该变化量即为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由此求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图3“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气压―时间曲线

将气体压力传感器应用于“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不仅可以检测实验过程的气压变化,使化学反应过程中不易觉察的气压变化“可视化”,而且实现了对该实验的定量研究,较用肉眼观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比例,估算空气中氧气含量更为准确和直观。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2.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在初中化学“碱的化学性质”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其中的重点内容。由于该反应没有可观察的明显现象,学生不易判断反应的发生,因此这种有气体参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可以借助气体压力传感器进行研究。利用气体压力传感器检测等量(20 mL)的40%氢氧化钠溶液和水分别与等体积(500 mL)、等压强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

图4 气压传感器测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和与水反应体系中的气压变化实验装置

反应体系气压―时间曲线如图5所示。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二氧化碳溶于水,究竟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反应体系压强变小,还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体系压强变小?由于一体积水能溶解一体积二氧化碳,因此注入水的烧瓶内二氧化碳气体压强几乎无变化;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烧瓶内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强显著下降,从86 KPa降至0.5 KPa,二氧化碳气体几乎全部被消耗。此对比实验可作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有力证据。还可继续向圆底烧瓶的生成物中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进一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图5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体系气压―时间曲线

三、教学建议

1.手持技术可作为常规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

手持技术应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实时化、可视化和定量化。但能用传统实验方法呈现和说明问题的,就不必借助手持技术。手持技术可作为化学实验教学的辅助和有益的补充,只有在传统实验难以或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例如实验效果不佳或宏观现象背后不易觉察的微观变化以及需要定量化的实验等,可采用手持技术对传统实验进行改进和完善,将实验的教学功能最大化。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其中的气压变化是肉眼无法察觉的,尤其对于实验体系中微小的气压变化,采用气压传感器较借助气球的形状改变或U型管液面的升降来说明气压变化更灵敏、更具说服力。例如“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实验,还可将温度传感器和气体压力传感器联用,检测密闭体系物质溶解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气压变化。

2.关注化学实验中的气压变化

许多化学实验都涉及气压变化,例如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化学反应、装置气密性的检验、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等。在教学时,教师在注重具体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化学实验中的气压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实验探究或展示反应体系气压―时间曲线,使学生对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的气压变化有感性认识,不仅要知道气压变化对化学实验的影响,而且还要理解气压变化的原因,促进学生对气压变化实验的原理和设计方法的理解。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化学实验中的气压变化,注意对气压变化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气压变化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在解答与气压有关的实验探究题时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四、结束语

将手持技术应用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其实时、快速、准确、直观的特点,不仅使实验操作简便、易于观察,降低了实验和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巩固和应用,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手持技术与传统实验有效结合,积极探寻手持技术在传统化学实验中的生长点,不仅为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还有助于教师改进和创新实验方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寿红.从实验角度探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8):46.

篇8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摄影演示实验,既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地观察。例如,教学《分子运动》时,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器承物玻璃面上,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到培养皿中。品红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银幕上,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实践证明,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的选做实验内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选做的实验内容有九个。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可有目的地选做实验,应用实验课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选做鉴别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四种盐的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找出“鉴别”、“区别”或“分别”认识几种不同的物质解题答案。然后根据四种铵盐各自的特性,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将其一一区分开来,并说明实验的根据,解释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物质的鉴别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实验、分析、鉴别,推断出所鉴别的某种物质。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可见利用选做实验,不仅可以达到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

三、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1. 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

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对这些操作,都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譬如在实验室里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制取氯气时,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水的沸点也不高,所以制得的氯气中可能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汽。欲除去,只要用饱和的氯化钠水溶液洗涤,不能用水,这是因氯气与水能发生下列反应: C12+H2OHCl+HClO。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增加生成物中的Cl浓度,可使平衡向左进行,以减小氯气的溶解度。又根据氯气的性质,要想干燥氯气,只能选用液体或颗粒状的酸性干燥剂,通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2. 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

我们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总是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让学生便于记忆。如在配制一定体积的摩尔浓度溶液时,在分析演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称(对固态溶质要称,液态溶质要量)、溶(溶解)、洗(洗涤溶解时容器的内壁)、稀(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

四、训练科学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初中化学85个演示实验中,先有结论,后演示验证的有15个。验证实验中,学生往往成了“看热闹的观众”。为了让学生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对其中多个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如“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实验”设计即为一例。由于实验改革不仅使学生对“二氧化碳不能的性质实验”的印象深刻,而且激发了一部分学生的灵感和求知欲。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求知的渴望查阅课本,进行自学,不仅对学过的反应进行了复习巩固,还增强了学生对未学反应好奇心。所以,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创新,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求知与创新的意识。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依赖于创新思维,它具有敏锐性、发散性、集中性、灵活性和形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的本身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也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表明,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时,尤其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利用“假化肥坑农害农的报道”、“不法商贩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等事件,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加以揭穿。要求科研小组的成员设计实验方案,寻找样品、了解样品来源。实验方案经过科研小组集体论证后,学生对所取样品进行检测。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集中性、灵活性等都得到了锻炼。化学教师要密切注视和广泛收集生活、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探讨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探究欲望

篇9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生成资源;捕捉;利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0-003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一书中提出:“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强调师生的互动合作,而在此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新方法,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应敏锐地去捕捉和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及时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案,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同时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和利用。(以下使用的案例均引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

一、由实验质疑生成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结合自己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学会对知识的质疑,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形成性教育资源。通过对实验质疑生成问题的质疑,激发了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案例1:在学习《金刚石 石墨和C60》中,按照教材“木炭、活性炭的吸附”的实验方案吸附效果不太理想,不易观察到溶液颜色的改变。因此,笔者作以下改进(如图1所示):在干燥管中放入一小团棉花并压紧,再在上方放入适量的粉末状活性炭,固定在铁架台上。从干燥管上方注入滴有红墨水的溶液,下方可立即收集到无色溶液。实验结束后,有一个学生提出红墨水褪色不一定是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也可能是棉花引起的。此时教师先肯定这位学生的观点,同时“顺水推舟”,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排除棉花这一“嫌疑犯”。通过这一生成性问题,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二、由课堂提问生成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关注点和兴奋点的把握和利用。课堂提问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教师如果抓住这些“问题”资源,构建动态的课堂,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

案例2:在学习《空气》这一节时 ,做完了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后,有同学提出“剩余的约4/5 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这个问题原不在教学计划之中,但是,我没有放弃,而是充分地肯定了这位同学的问题意识 ,并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临时补充演示实验,把燃着的木条伸入剩余的约4/5 的气体中,结果木条熄灭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

三、由评价方法生成的教学资源

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反思和评价,进而对实验方案或装置进行改进。此类实验设计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激发和培养。

案例3:在学习《溶液的形成》时,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不局限于教材中所提供的用品)。多数学生利用温度计测物质溶解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师生通过合作评价得出用温度计测定温度的不足:不仅读数慢,而且只能由几个学生代表上台读数,其他同学只能作为“旁观者”。此时可引导学生“针对上述问题,你还能设计出其他实验方案”。学生经过思考后很容易根据学过的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检验装置气密性的原理设计出图2和3的装置。

四、由实验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

化学实验是形成动态生成的重要源泉,化学实验也能真实地再现变化过程。实验是变化的,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异常现象,教师若能坦然面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实验异常甚至失败的原因,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4:学生在做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向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了,一段时间后,细心的学生发现红色消失了,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我一看到这种现象,马上想到可能是NaOH的浓度偏大了。但我没有直接向学生解释,而是利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生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的成因作了如下猜想:①可能是酚酞变质;②可能是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的缘故;③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O2反应,使红色消失;④可能与NaOH溶液的浓度大小有关……学生排除不合理的猜想①和②,然后分别按照猜想③和④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找出原因。

五、由节外生枝生成的教学资源

课堂上出现了节外生枝的情况,只要不是故意的调皮捣蛋,都可能有生成的价值(在特定情况,甚至调皮捣蛋也是教育资源),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因势利导,极有可能为我们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搭建了一座桥梁。

案例5:在学习《溶液的形成》时,笔者先让学生动手实验配制蔗糖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时,感受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和透明性。结果有个学生私自把所配制的三种溶液倒在一起,我用眼神狠狠地瞪了那个“捣乱”学生。突然我灵机一动,学生的这一举动刚好不就是“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吗?于是,我就让学生尝试将三种溶液混合在一起。学生做完实验后,师生互动,进一步完善和归纳溶液的概念――“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总之,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在化学实验课堂中教师应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并选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充实和优化课堂教学,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一、学生实验违规行为实际调查

1.实验测试内容

本次所选实验均为课标要求实验,学生已经在日常的学习中进行过操作,采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所要操作的实验,单人单桌完成实验.所选择的实验有:

实验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性质、检验

实验2:配制质量分数为5%氯化钠溶液

实验3:酸、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4: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

2.学生操作情况

45人的测评中,出现了41次违规操作,其中有13人严重失误而导致实验失败.针对这41次违规操作进行分析,其中38人属于基本操作违规,例如药品的取用、气密性的检验、过滤操作、蒸发皿的使用、滴管的使用、气体的收集等基本操作上明显存在不足;另外学生还有一些实验习惯上的违规,例如药品没有放回原处、火柴没有放到废液缸中、药品洒落、清洗仪器和将实验台用抹布擦干净;仅有3人属于不理解实验原理,对实验的操作顺序不清楚.

在这45人的学生自我评价中,有9人完全规范地完成实验,有36人存在错误.其中大多违规操作学生自己就能找出错误,很清楚规范的操作,无需教师给予指导,仅有3人属于知识性欠缺.通过这次调查,学生的操作违规基本能够展示出来,是什么导致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明知故犯”呢?这就需要从错误的源头,学生的内心分析其原因.

二、学生实验违规行为原因分析

对于初中生来说,自我意识已经逐渐形成,在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严谨性,可以充分的意识到操作时应该注意的地方,内心已经有比较清晰的实验步骤,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实验.然而在测试中,学生的违规情况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学生对这次实验进行了自我反思,针对自己的违规操作细致地分析了当时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如下表:

紧张好奇兴奋害怕出错不会违规次数1512653从表中可以看出,“紧张”、“好奇”占有了很大的比例,学生对实验充满了期待,对实验的操作毫无畏惧,实验考完后,有一个学生一脸兴奋的说:“我抽到的实验很简单,几分钟就做完了.”然而在反思中,却出现了许多细节性的错误.有的学生敢于违规、大胆违规,例如有的学生直接把石灰石放入试管中,看到加入的盐酸太多了,就直接再加入石灰石;还有的学生在蒸发氯化钠溶液时,觉得剩余的水有点多,就接着进行加热,结果造成了液体飞溅;有的学生表现的很紧张,在操作时手有些抖动,不时将药品洒落在实验台上;还有些学生自己做得很快,看到别人没有做完就开始重新做一遍,在别人离开时也慌忙离开了,没有收拾实验桌.

由学生的反思和现场的现象分析,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其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还不是很强,面对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充满了好奇,任何的东西都想“试一试”、“摸一摸”,这种“猎奇”的心理导致操作的违规.学生的好奇、兴奋、紧张、害怕和游戏心理干扰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也有的学生故意不规范操作,使得这次实验操作的合格率偏低.

三、学生实验违规行为应对策略

1.面对错误,分析原因

教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学生的违规,贵在“疏”而不在于“堵”,在一定的范围内激励学生的这种违规,使学生的违规能够得到充分的暴露;然后通过学生的反思评价,在正误交锋中,让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思考探究,使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知错、改错,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得到正确、规范的操作.例如在对“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实验时,在取用药品时,有的学生将有少量的氯化钠固体洒落实验桌;在过滤时,有的学生嫌太慢不时的用玻璃棒搅拌一下;在加热蒸发时,有的学生会停止加热看看以后再继续加热,学生的动手经验不足、惧怕紧张的心理,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的操作相联系起来;加上有的学生就想看看违规操作后的结果如何.教师要能够“包容”学生的这些违规操作,及时地建立小组来讨论其中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建立规范、正确的操作.通过这样的反思,加深了学生对违规操作的认识,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的掌控能力,帮助学生总结了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做到了心中有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紧张出现的错误.

2.规范操作,走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