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科研中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在科研中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研究生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学科群的特征,指出学科群建设对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为如何构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学科群;研究生;培养
[作者简介]庞军,广西中医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杨扬,唐宏亮,广西中医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8―0155―03
21世纪,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研究生教育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学科群的建设在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给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学科群的概念及其特征
学科群是在科学研究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兴事物。它是为适应社会科学与技术高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科学研究向多学科、综合方向发展而形成的学科建设模式。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科群既包含同类的相互关联的学科体系,也包括学科的建制。狭义的学科群则是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这一组学科中包含有若干个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与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内容上互补递进,它往往由在一级学科下发展起来的二级、三级甚至四级学科组成。
学科群具有如下特征:
1.创新性。学科群创新性体现在:(1)理念的创新。单一的学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重大理论的突破需要靠强有力的学科联合以及创新,学科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可见,其产生的本身就是创新性的一种体现。(2)崭新的体制。在长期学科分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单一学科模式,其体制严重阻滞了学科建设的发展,而交叉学科建设则必然会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状态,为新生学科的发展提供沃土。(3)创新思维的源泉。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是许多创新性学科论点与方法产生的源泉,是科学发展的驱动力之一。正因如此,不同知识体系的交叉,可促进大量新兴学科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事实证明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多位于多学科的交叉点上。
2.综合性。综合性学习,是当前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学科群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综合性,主要是因为学科群囊括了多门学科以及专业,并通过采各学科之所长,集各学科理论之精华,走综合创新之路。因此,其科研成果往往是各学科精华的综合。其次,在综合性的学习中,通过交流与协作可加深学生对不同学术领域以及多元文化的了解,这些都将极大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发挥学科群中多学科综合效应,凝聚各学科的科研、资源和力量,就可以形成综合实力,组织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整体水平。
3.协同共生性。学科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高度的协同共生性。这种协同共生性表现在:第一,每个学科的参与者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在学科群中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合作的强烈意识,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第二,学科群内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链接形成了一个学科环,一个学科的发展可以为另一个学科的发展提供动力和营养。第三,学科群间各学科之间不仅存在链状关系,而且还呈现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的网状关系。学科生物网的形成大大丰富了学科的生长点,增强学科的共生效应。可见,学科群内部各学科间遵循着协同共生原则,各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通过相互合作以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4.优势性。学科群的优势性体现在其将众多的学科分支整合在一起,使各个学科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专业资源能够产生强大的合力,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是单一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所在。学科群中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能发挥优势和效能。另外,学科群是通过挖掘各相关学科的优势、特点而整合成的一个群体。因此,在学科群中具有资源共享的优势性。
正是由于学科群具备以上特征及优势,所以,它成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学科群建设有益于研究生创新性的培养
1.跨学科课程设置有利于丰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跨学科课程教学,大大丰富了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具备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广阔的知识面能拓展一个人的思维,能够使人站在更高、更广的领域中思考问题。因此,通过跨学科课程设置能为研究生提供更为全面的知识,有利于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在专、深、广博的三维空间发展,有利于拓展学术领域,增加学术储备,为跨学科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跨学科领域研究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首先,研究生涉猎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可以突破本学科领域固有的思维模式,易于触发灵感,产生顿悟,从而萌发新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新的思维活动又往往会产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其次,跨学科的研究可以使研究生的思路得以扩展和发散,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和突破,使他们能够从新的视角和新的层面上去观察、分析以及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解开认识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神秘面纱。
3.跨学科学术交流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准。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产生创新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所不能替代的。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可促进研究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形成思路碰撞,起到活跃学术思想的作用,以利于相互借鉴、产生互补效应、提高创新性;组织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通过与同行或者不同领域的专家接触交流,可以开阔眼界,激发灵感,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通过建立新兴交叉学科,加强学术交流,能够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能力结构,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灵感,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性。总而言之,学科群的学术交流打破了学科间的阻隔,由此产生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
4.多学科集成和综合交融的特征,构建了创新人才培育和成长的环境。首先,学科群所具备的多学科优化集成的基本特征,契合这种环境的建立和条件的生成。因为,在学科群这样的学科建设模式中,多元化的结构形式使其具备了完成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社会服务的功能;在这种模式中可促进多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聚集、综合优势向高、深层次发展。因此,具备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功能和孕
育知识广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使创新人才培养始终处在学科多维发展的过程之中,处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的冲击和融合之中。其次,学科群内不同学术思想的相互交融,不同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以及各种理论在不同学科间引用,都会撞击出创新的火花,这不仅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造了环境,拓宽了知识面,同时也为产生新观点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最后,学科群是一个相互协同、共同进步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学习与科研有助于培养自己修已善群的品行、公平竞争的意识、奋发向上的精神、严谨求实的作风。
(三)学科群建设给予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
1.解放思想,增强意识。学科群的出现说明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因此,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学校各部门需要解放思想,树立大科学的思想,清醒地认识到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制定政策、方针提供多种便利的条件。从研究生自身角度来讲,研究生作为教育发展的生力军应该增强做“通才”的意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乐于接受不同专业的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更新课程内容,注重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在知识经济处于主流地位的时代,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应该更贴近时代脉搏,更具有前瞻性,要突出强调科学性、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以适应未来全球经济、科学、文化交流、合作与竞争对人才的各种要求。因此,对于硕士研究生所修课程应该做适时、适当的调整与补充。首先,为提高研究生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性,除了依照导师的科研方向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外,还要开设一些关于相关学科发展前沿与动态的必修课,从而引导学生去涉猎新的领域、探索新的知识。其次,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要有跨学科意识。这就必须挖掘各个学科的研究优势,整合原有的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以相关学科为基础组建学科群,优化专业结构,实现资源互补,从而促进多学科联合并发挥学科群体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益。
3.提高研究生导师学术水平,建立多学科或多领域的导师队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更新,必然要涉及各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以及交叉学科。因此,要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研究生导师仅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原地踏步,仅凭过去那种单向深入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再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作为研究生前进领航者的导师,必须要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积极主动地为学科发展开设窗口、安装接口,准确地引进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适时地介绍反映学科发展趋势的内容。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需要提高研究生导师跨学科研究、综合性重大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攻关能力。另外,在研究生培养上,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科研所还是沿袭了由一名教授带若干名研究生的方法,这种一家之说的传授方式往往会造成研究生视野狭窄、思想局限、知识面单一,从而妨碍了各学科理论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培养跨学科的人才。因此,应改变单一导师制的做法,逐渐形成来自不同学科的两位或多位导师联合指导学生的导师团队。
4.建立学术交流的平台。交流是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条件,也是体现社会进步和繁荣的主要标志之一。通过学术交流可以启发科技人员的学术思想,提高思维创造能力,丰富学科知识。因此,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如综合性学术会议、专题学术讨论会、演讲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涉猎不同的专业或领域,向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方向、学术成果,以便相互探讨,求得更好的发展。
篇2
1 现今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科研创新关注少
许多学生认为科研活动比较深奥,需要大量的资金、专业的团队、精密的仪器和复杂的实验,所得到的成果都是对人类和社会有巨大的帮助,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而无法完成这些.这种认识会导致他们没有信心参加科研活动,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减少了创新机会.
1.2 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已具有科研创新精神的学生的问题在于没有专业的教师指导.大学生的专业水平有限,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困惑,遇到的瓶颈,无法及时找出正确的方向,从而让他们失去信心,创新终止.生物专业的科研创新离不开实验,以及实验要求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实验结果的多样性,更加需要一个专业的导师,适当地为他们授业解惑,促进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1.3 学校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关注少
目前,高校清楚科研的重要性,但是只重视科研在教师中的作用,而对学生的宣传缺乏力度,在评优奖励制度上仍然是成绩第一的传统制度,对于科研创新很少有相关评定,也就是说部分高校并没有真正落实学生参与科研,鼓励学生在科研上创新.这也是为什么学生对科研活动认识不清,参与的积极性不强的原因.学校宣传度不够,说明其对学生参与科研的关注度不够.大多数本科生都缺乏动手能力,知识经验流于书本,对于实践和创新,表现出明显的信心不足,因而需要学校加强鼓励制度.
2 培养生物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的途径
2.1 提高学生对科研创新的认识
社会竞争大,压力大,作为一名本科生,摆在面前有两条路,继续深造或者直接工作,无论哪一种选择,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立足,更好地服务和建设社会.因而在根本上,本科生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科研创新精神.生物专业的科研创新来自实验,因此在平常的实验中,本科生可以主动地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如在研究光照对植物幼苗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中,在确定实验方向后,就要查找资料,设计处理的光照强度,在正式实验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在种植过程中,植物幼苗的死亡,生长所需要的条件控制性不强等),需要学生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因素,从而解决问题,使实验继续进行;后期的测试和数据分析则要求学生耐心、细心,出现问题时和教师一起商讨.整个实验过程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另外,多参加一些竞赛也有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好胜心会促使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在比赛中学生需要考虑怎么做才能赢得胜利,这其实就在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重视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锻炼能力,重要的一点就是积累丰富的知识.所有的科研创新都来自于扎实的知识基础,因而,充实知识也是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调整课程结构,完善实验方法
为了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校应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增加与科研活动相关的课程,并纳入学分,明确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开设集思广益的小课堂,让学生对问题随心所欲地进行探究和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团队精神.对于像生物这样实验多的专业,应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究性实验,尤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研究.在进行过验证性实验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于自己仍然想知道和想了解的其它问题进行实验,即有想法就要抓紧时间验证,不要让这个想法消失.也可以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自主选定一个研究课题,从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到得出结论、分析结论都由小组独立完成,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乐趣,提高他们科研创新的精神.
2.3 强化科研创新教育
高校应该针对学生开展大量的学术报告,收集一些本科生科研创新的成果,让学生了解科研创新究竟是怎样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科研并非想象中那么复杂.邀请国内知名学者给学生做报告,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近距离地感受科研的气息,从而激发他们科研创新的欲望.学校可以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改变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无序状态以及参赛就为评奖的心态,鼓励学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科研创新.根据专业和年级的特点,制定出相应具体的培养方法和培养任务.科研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要摆脱应试教育带给本科生的影响,就要从开始做起.对于刚迈进大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大学是新奇的、未知的、怀有期待的,因而是培养他们科研创新精神的好时机,应对其传播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白大学要重点培养创新能力,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接受和关注科研创新.
2.4 培养坚实的师资队伍
强大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我国的教育方式大多是灌输式的教育.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动脑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听,不愿意或者不主动思考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自然低下.因而想要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摆脱固有的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鼓励式教学,哪怕学生做了一点小事都要对其进行很大的鼓励,在课堂上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自然比较强.其次,学校要关注教师的科研创新水平.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科研水平,因而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不断提高科研创新的意识和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传播科研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教师和学生一起关注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寻找课题、收集资料、发现突破口及撰写报告,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校要鼓励教师率先参加科研创新活动,针对自己擅长的领域,结合前沿的科学问题,选择一个科研项目来研究,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科研创新的过程,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科研精神.
2.5 提供资金支持
篇3
[关键词]医学类研究生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52-03
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祖国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的重任,而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医学本科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中间环节,起到承上启下、开拓创新的重要作用。硕士阶段的学习,不仅需要更为细致深入的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其地位的特殊性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独立科研能力,为今后专业性更强的博士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从国家层面而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落实到医学发展战略上,培养高层次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将极大有助于我国未来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的、高度原创性和先进性医学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创立,不仅可提高我国医疗卫生在世界上的地位,更能广泛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贡献。
就硕士研究生这一承上启下的培养对象而言,其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又有一定的特殊重要性。
(一)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深化
医学硕士生大多具有很好的医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但目前医学本科教学基础学科分别教授的现状有时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点比较散乱,缺乏系统的梳理和理解,因此,这就要求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抓住今后临床与科研可能涉及的方向,巩固与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把握最新科研方向与进展,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
(二)科研兴趣的发现与落实
科研热点和前沿的把握是一个长期、系统的积累过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而这对于研究生而言,既是一个训练过程,又是对其今后发展方向创立的初级基础,也只有发现了自身的科研兴趣落实点,才能给自身树立今后临床与科研进步的目标,才能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为今后成为“大家”打下坚实基础。
(三)思维模式的开发与拓展
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的过程;而由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则更是学习思维模式的转变与培养的过程。独立科研思维的培养、失败中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以及研究方向的拓展和创新,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也许是个痛苦艰辛的过程,但却是成长经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与训练显得尤为必要。
(四)团队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团队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中事业成功的基石和保证,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渺小的,分工合作、协调共进才能取得研究的突破和创新的成果,这也是研究生人格发展和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生阶段科研训练不足
大多数本科医学院校在本科生教学中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填鸭式教学为主,缺乏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和科研思维的训练。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参与基础学科各课题组研究机会少,动手能力培养不足,学生考试能力强。进入研究生院后,导师发现学生科研思维薄弱,并且对科研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就迫使导师必须从头开始培养与训练,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间又很短很宝贵,这也一定程度上客观造成了研究生毕业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参差不齐。
(二)攻读学位的动机与学习态度
目前医学院校的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大城市小地方、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医疗待遇和成长空间客观来说,差异很大,这也造成了医学本科生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与动机不一,不少学生受迫于就业压力或者追求名校情结。而以对学术追求为目的的学生人数不多,又因为经过艰辛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多学生会出现学习的疲惫感,认为进入了名校了任务就完成了,客观造成了学习态度的不明确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不足。
(三)医学硕士生培养模式的缺陷
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客观分为“临床型”或者“科研型”,以我校而言,临床型在前半年课堂学习后即进入临床各科室轮转,最后有半年的科研时间;而科研型在半年至一年课堂学习后即进入各导师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其间有半年临床训练时间。这两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就临床型硕士研究生而言,平时大量的病房工作可以培养临床能力,但同时繁重的临床工作也使得平时创新思维的培养及科研能力的训练成为一句空话,而最后半年的科研时间又是极大的不足,也就造成了毕业时,独立科研能力、科学论文及科研标书撰写的能力不足,这对于当前培养“复合型”医生的大趋势和目标是非常不利的。
(四)各院校各课题组之间学术氛围参差不齐
研究生阶段的学了要求学生多查阅文献、撰写综述以外,还要创造机会及引导学生多参与各级学术活动,把握本学科、本领域前沿和热点,并且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多与著名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与请教,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和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当前各级高校学术氛围不一,各课题组之间差异也很大,学术开拓精神不足,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术气氛和科研创新风气。
(五)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开拓除了要有很好的科研热点敏感度以外,导师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但是当前,有的导师科研经费不足、导师研究生招生过多导致照顾关注学生不够,临床学科导师要忙于临床工作等原因,也造成了培养计划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师没有精力去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客观导致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六)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先进性不足
当前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理念包括研究生教学,在课堂授课模式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成绩评估重考核轻实践,这就极大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将受到极大影响,这也使得探索时间新型的研究生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具体举措
(一)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打下科研基础
本科生在基础医学院学习期间,正值各基础学科学习时机,在学习间隙应参与基础学科各课题组研究和进行简单的实验室操作;同时,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并招募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老师,让一部分掌握一定实验基础及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比如我校的“正谊学者”计划,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对科研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并有助于科研能力的训练与科研思维的培养。
(二)注重学生思想交流,培养学术追求目标
目前入学的研究生进入“90后”为主阶段,个性上更为独立,思维也很活跃,这就要求导师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多交流谈心,培养他们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确立学术追求目标,而不是单一的工作式的布置和指挥。同时,要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团队协作精神,要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认识,发挥互相交流和协同工作能力,这将有助于更为优良的科研成果的取得,也利于研究生今后科研工作的组织与开展。
(三)培养学术氛围,加强师生学术研讨
学校层面,良好的学校学术氛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塑造和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动力。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开拓科学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科层面,要打破各课题组之间的壁垒,定期组织各学科组研究生进行活动与交流,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可以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并做到交叉学科的融合。课题组层面,导师要与知名学者和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协作,定期邀请他们进行讲座与组织学术交流,导师与学生打破师生隔层,相互为师,积极交流,鼓励与引导学生多参加国际国内权威学术会议,积极发言与交流,这也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拓。
(四)加强对导师考核,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才的核心,也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和动力。学校层面,要定期对研究生导师加以考核,对导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课题取得加以评价,对所培养毕业生的成绩加以考评,以保证优秀的导师引领学科发展,同时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导师自身,应积极把握所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临床学科的导师在繁忙临床工作时要注意定期与研究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结合临床实践和难点热点开展转化医学研究,以导师相对成熟的选题为依托,规范指导,共同探讨,调研汇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研究生开拓科研创新思维,使研究生在科研能力深度与广度上有极大提高,最终推动研究生毕业时具备一定的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五)重视研究生学术成果与创新,建立有效保障机制
一方面,积极鼓励研究生将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会议发言交流,并积极向高影响因子期刊投稿;另一方面,也应积极鼓励研究生将自己的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吸收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形成厚积薄发的态势。同时,导师也应尊重学生的成果和工作,引入课题奖励机制,重视学生最为关心的毕业后问题,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避免后顾之忧。
(六)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专题研讨式教学蕴含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的内在要素,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本科生的教学中,特别是在研究生的课程课堂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并结合床旁教学、PBL等新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发展、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2] 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1.
篇4
关键词:本科生;创新性实验;体会;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80-02
本校医学院针对医学本科课程体系中缺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现状,根据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对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个学科的综合性实验课程《生理科学实验》进行深化和改革,面向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64学时)。创新性实验是以班级为单位,由1位指导教师担任创新实验导师。在导师的引导下,经历了以下阶段:(1)专题讲座;(2)实验项目申报;(3)各小组开题报告和答辩;(4)自主实验研究;(5)数据分析处理,撰写论文;(6)结题答辩。2014年我们的项目是“calpain1激活在小鼠炎症性学习记忆障碍中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现将我们在此将创新性实验中的收获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严谨求是的科研精神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基石
导师首先告诫我们,科学实验要严谨、求是。这既是浙江大学的校训,也是我们在科研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原则。一是要求我们在立论依据的提出上要严谨求是。在选题和开题前,必须要对文献知识有全面认真的了解和研读。不能一味追求创新,天马行空,而忽略了研究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二是要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做到严谨求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避免实验操作的随意性,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执行,认真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数据。三是要求我们在实验的结果处理上要严谨求是。一味追求符合理论假说而篡改数据,则是严重的科研造假行为。因此,严谨求是的科研精神始终贯穿我们创新性实验的每一个阶段,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医学科研工作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感,让我们认识到良好的科研道德对于一个医学工作者的重要性。
二、优秀的实验选题是成功的一半
导师给出了“钙蛋白酶,炎症,学习记忆”三个关键词,选题需与这三个关键词相关,让我们去准备在下次的课上进行开题报告答辩。每个小组的设计题目,要经过答辩讨论,最佳的项目胜出作为全班的课题。经过专题讲座的培训,我们已经知道了医学基础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大家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开始埋头查阅文献。我们小组查阅的资料显示:钙蛋白酶在炎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炎症,尤其是神经炎症和学习记忆能力间密切相关。但是,钙蛋白酶与学习记忆能力间的关系尚未清楚。于是我们就想能否从这个点入手,研究钙蛋白酶抑制剂对神经炎症导致的学习记忆下降的影响。经过了整整一个星期的阅读、分析、讨论,我们小组确定以“探究钙蛋白酶抑制剂对内毒素(LPS)诱导的神经炎症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作为小组的课题,采用LPS建立神经炎症模型,以小鼠为实验研究对象,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在开题报告答辩过程中,我们从新手变成了能问尖锐专业问题的高手,用火眼金睛看出其他组设计中的漏洞。经过全班热火朝天的激烈讨论,在综合评判各组项目的缺点,组合各组的优点的基础上,全班投票表决,确定题目为“calpain1激活在小鼠炎症性学习记忆障碍中作用和机制的实验研究”。
三、写好实验项目申请书是关键
选题后,我们开始进行申请书的撰写,其中主要是实验方案的设计,这是将选题具体化的过程。导师叮嘱我们:要考虑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三者必须兼备。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验室条件和6000元经费的实际情况,以确定合适的方案。比如模型构建的过程中,LPS是采用侧脑室注射还是腹腔注射。我们查阅文献,两种方式均有被采用,但是侧脑室注射的难度远远大于腹腔注射,对我们这些新手来说非常不利,虽然侧脑室注射的效果会比较好,但最后还是采用了腹腔注射。另外,我们增加了TUNEL染色观察炎症是否导致凋亡和calpain活性检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查阅文献的技巧和专业英语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申报书的撰写则是一个将选题和实验设计的成果转换成文字描述的过程。我们学会用科学、严谨的文字撰写申请书,做到有理有据的阐述,科研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四、重视创新性实验实施的每一个环节
有了完善的实验方案,接下来便是具体的实验项目的实施阶段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来没有养过这么多小鼠,从来没有使用过水迷宫装置,从来没有进行过小鼠的组织样本灌流,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然而这种从无到有,一点点把自己的想法搭建出来的过程,却也是我们成就感最大之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针头扎破过手,也因为连续的实验而奋战到深夜12点,但是我们乐在其中。比如,仪器不会使用,可以看说明书,说明书没有,可以网上查,查不到可以咨询学长。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我们不再坐着等老师给出答案,而是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每个人都参与到了实验中来,有小组负责配药,有小组负责注射药品,有小组专门负责运送小鼠,有小组负责Western Blot,还有小组负责收取样本。那些专门负责水迷宫操作的女同学们,每次都细心的用纸巾擦干游泳上来的小鼠身上的水分,怕小鼠着凉,用两只手窝起来,护在手掌心中取暖。那些不时出现的“问题”与压力,让我们懂得了个体的付出与责任的重要内涵。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整个实验中的重要的一环,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争取做到最好。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与学校主管部门间的沟通等,一些即使看起来是细小的琐事,也都锻炼了我们的能力。比如,与学院动物中心沟通动物饲养问题,与组织形态学平台沟通组织学样本染色问题。
五、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选题和实验设计阶段,我们已经开始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比如,在开题设计阶段,每个小组的方案都有其优点和不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这一点则得到了更加明显的体现。比如,水迷宫实验是我们这个项目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全新的实验内容。水迷宫实验,连续五天,从下午5点开始,一直做到次日凌晨,工作量相当大。尽管每天安排一组人员进行水迷宫实验,但是几乎每一天都有其他组的同学自愿参与,没有人介意自己工作量多或少,也从来没有人说累或者放弃。几乎每晚都会有同学带来夜宵,支援在前线做实验的同学。在一个小小的水迷宫实验室里,大家一起学习、切磋实验技能,相互提醒与帮助,只为共同目标努力,尽心尽力做到最好。创新性实验把大家的心和用的劲,都紧密连在了一起。实验锻炼了我们各自领导、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我们看到了彼此身上的优点,促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在开题报告答辩、申请书撰写、实验实施,等等过程中,团队的合作精神,提升了我们的效率,推动我们的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
六、在失败中总结和提高
“失败是成功之母”,实验中的失败不可避免,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不会总结和分析,不会吸取教训。在整个实验中,尽管我们已经做到了最充分的实验前准备,但是最后的实验结果还是与我们的假说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的个体差异太大,水迷宫检测的数据差异比较大;我们发现了calpain的激活确实参与了炎症性学习与记忆下降过程,但是使用的calpain抑制剂并没有出现显著改善的作用。面对这些实验数据,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仔细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可以先将小鼠进行水迷宫检测筛选,将特别聪明的小鼠或者特别笨的小鼠剔除出实验小组,以减小组内和组间的个体差异;calpain抑制剂并没有出现显著改善的作用,可能是剂量太低,或者是样本数还不过多。也许科研的魅力就在于未知,创新发现的路上总有大大小小的意外发生,而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尽可能避免这些意外的发生,当意外发生的时候,能够从容的去面对,善于学会分析原因,也许会有意外的新收获。
生理科学创新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基本原则,是一个让医学本科生了解科研,接触科研,亲身实践科研的平台,给我们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激发我们创新的欲望。我们自主选题设计、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撰写总结报告、论文等工作。我们欣喜而激动,积极主动参与,团队合作、思想碰撞、群策群力地自主解决问题;我们经历了挫折与困难的磨砺,体悟到严谨求是的科学精神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在自主实践中提高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真实地体会了医学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快乐,从中感悟到医学科学研究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门实验课,更是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科研思维与创新的启蒙孕育,是一场身与心的历练。
参考文献:
[1]陆源,厉旭云,叶治国,王梦令,梅汝焕,夏强.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自主创新教学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29(6):11-16.
篇5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同时,《纲要》指出: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等院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这充分说明高等院校在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才资源强国建设中,在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以来,高等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成绩和宝贵经验,其优秀成果的转化应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效益。在新形势新要求下,高等院校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 高等院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等院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产学研紧密集合,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服务党和政府决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推进产学研合作,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进入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新阶段,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对高等院校赋予了新的重要使命。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等院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为主向内涵式发展为主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开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将带动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提升,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2. 推进产学研合作,符合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纲要》指出:高等院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近年来,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逐步提高,贡献力度不断加大。高等院校已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奖三大奖项获奖者中有一半出自高等院校。2004年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为高等院校所摘取,填补了该奖项六年的空白。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等院校囊括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三项一等奖。2008年两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部产生自高等院校。2010年国家科技技术奖中,高等院校获得各类奖项超过70%。
3. 推进产学研合作,符合国际学术影响力扩大的需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正在挑战美国、西欧和日本在科研领域的优势地位。一些新兴国家在全球科研产出中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尤其是我国的科研论文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虽其引用率与数量增长尚不同步,但有明显进步。据报告显示,在科研论文数量上,我国所占比重从4.4%上升到10.2%,超过英国等传统科研强国。在可反映科研论文质量的引用率上,我国也有进步,占全球科研论文引用率的比重从十位以外上升到第七位。另外,科研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增强,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科研论文占总体的比例从25%上升到35%,且这类论文引用率更高,影响力更大。
二、 高等院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篇6
【关键词】 医药院校;学术科技;人才
一、引 言
在现代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依靠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最终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在给大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然而,目前国内的医学教育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其中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薄弱和科研素质的低下尤为突出。据有关调查结果,大学生没有科研经历,绝大多数学生不了解医学科研的过程和方法,不懂得怎样撰写医学论文,80%以上的学生对科研重要性缺乏认识,很少到图书馆阅读医学文献[1]。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能增强大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研能力。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科技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显重要[2]。在科技竞争日益剧烈的当今世界,我国全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树立科技意识和培养科技技能,否则将被历史所遗弃。
二、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国内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已开展多年,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新的世纪如何使该活动能够开展得更好,则有必要深入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1.定位问题
所谓定位问题,就是“课外科技活动”在高校教育体制中的位置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该活动能否深入持久并卓有成效地开展的关键问题。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一个“课外”两字就给“科技活动”贴上了业余的标签,因此它是可有可无的。需要时有,不需要时无(如要竞赛时,就组织学生参加);有兴趣的有,无兴趣的无(目前大多数学生还未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参与该活动)。因为是“业余”的,所以会受到人员、经费、设备、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得不到专业教学部门的支持,特别是长期的支持,其后果就是科技活动的科技含量极低,不要说“创新”,就是起码的专业技术能力的锻炼都谈不上,达不到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实,课外科技活动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的“科技”二字,必须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素质之目的。
2.受到科研条件、经费不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如上述,由于定位不准,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在高校的教育体制中,从来就没得到过重视,学校不重视,那么科研经费的投入就会少,科研条件就难以得到改善。长期以来,学生与先进的实验设备无缘,国内也只有少数重点医科大学开始尝试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对于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则比较重视,比如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教师和学生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于科研训练上,使多数学生学会提出研究问题、分析实验数据、运用新技术、批判性地阅读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尤其可贵的是,他们通过训练懂得了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从而受益终身,并为医学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3]。
3.科技活动与实际应用脱节
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是教学实践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从学习到参加学术科技活动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因为,学生参加学术科技活动的成果还没有得到实践的最终检验。
学术科技活动的每一项成果,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的体现,但是,这种创造、创新的成果却往往会被“雪藏”。花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去设计、实验,结果只是为了评一个奖,或者说为了完成某项活动任务,而不去检验其对生产生活可能产生的实际作用,这种现象是一种极大的智力浪费,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应利用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这一重要途径,在各方面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转变观念、挖掘潜力、勇于创新,为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成立专门负责管理学生科研活动的机构
医药院校中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相对难度较大,很大原因就是由于没有专门负责管理学生科研活动的机构。某些医药院校在促进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所做的举措,有值得借鉴之处,如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成立了以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科研、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牵头的学生科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学生党总支、院团委和院科研科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管理学生科研活动。从事科研活动自愿报名,从政治素质高、学习成绩好、能吃苦耐劳、热爱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生中择优录用[4]。
2.引入课题竞争制,科学地制定学生科研计划
在学生科研领导小组领导下,首先公开、公平、公正地选定若干有课题的教师作为科研导师,负责选题、开题报告、科研指导、论文撰写及召开学术交流会等各项工作,保证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求参与科研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文献查找、动物喂养、实验操作、数据采集、统计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并且经常向全院学生宣传科研进展情况,组织其他学生实地参观,从而以点带面地扩大课外科研的影响力。 转贴于 3.支持建立学生学术科技团体
倡导贵在参与的精神,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动员大多数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外科技活动,才可能在全校形成声势,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在组织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可以采取支持学生建立一些科协组织,并使这些组织成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群众基础和核心力量。学生科协组织由学生自己管理,制定活动计划和章程。学校每年拨出专款解决科协的设备和活动经费;院、系安排专用房间作为学生科协的活动场地;选派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又有责任心的教师,辅导学生科协的科技活动,定期举办一些技术讲座;同时还鼓励教师将科研和教学中的课题带到学生科协去,让学生利用课余参加一些科研活动,既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解决了科研人手短缺的困难[5]。
另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学术科技团体与社会各相关实习单位取得联系,把我们的学生“推销”到用人单位去。在课题的设计、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过程中,突破医药院校本身的界限,以医药院校为基础,通过“1+n”的方式与学校的多个教学基地合作,共同做课题,打破长期以来只在医药院校本身这个小范围内搞课题出作品的局面,把作品出产范围扩大至整个社会上。这一方面可以为学校节省开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做课题学生各种能力的出色表现而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从而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健全产、学、研结合机制,努力提高科研成果利用率
要想提高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成果的利用率,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学校应该组织专家对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成果进行筛选和评估,对切实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或者政策扶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转化为生产力。
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让企业切实参与到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中来,从企业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研究课题,再用研究的成果去推动企业的发展,实现学生科技活动与企业生产发展的共赢。
四、结 语
通过上述对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之重要性及若干问题的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不是业余的,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应当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作为学生创新素质全方位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
(2)“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不是少数人的事,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体制和观念,创造条件使最广大的学生和教师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不断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是活动的意义所在。
(3)组织大学生科技竞赛,必须合理选择竞赛内容、竞赛方式,使该项活动能够百花齐放,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承堂,黄祥成,孙大成.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3):35.
[2]吴乃利.我校1994~1998年五届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1999,17(3):168.
[2]郭天平.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4):25-27.
[3]张雪君,梅人朗.医学生科研的价值[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8,19(1):33.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高校知识产权保护
1前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对于双创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而言,知识产权的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的。但是很多时候高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存在很大的认识和管理问题。这将会导致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给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对大学生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很多高校的知识产权制度还有待完善,有些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缺乏一定的指导,高校中的教师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意识。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所以在实际的学生创新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科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很多较为发达的国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能够达到50%以上,而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仅占据了10%左右,从中足以说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有待提高。
2.2科技成果产权不清,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创新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产权刺激是其持续进行学习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我国现如今的很多高校在科技成果产权方面存在认识不清或者是评估不正确的情况,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技术创新没有相应的认定标准与界分标准,大多毫无例外的将知识产权划归学校或者直接认定给导师,这将会严重的阻碍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在创业背景下,该项创新技术或成果可能就是学生创业的基石,融资的根本,如果不能够将大学生的创新成果的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完善,将限制大学创新体系与体制的发展,阻碍大学创新体系的活力。
2.3高校各类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校中的工作人员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缺乏一定的认识,这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教育,在进入大学之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对于知识产权开发、保护的相关法律与制度接触几乎为零,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的关键要素。
3加强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3.1提高对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的教育与保护意识
对创新需求的提升,使我们必须认识到根据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作用,对于知识创新的重要作用,构建使科研、教育、生产、创业相协调的知识产权教育与保护机制,深化创新体系当中的知识产权教育意识,积极营造知识产权教育与保护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的创新、创意与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
3.2在高校开展普及型的知识产权教育
在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趋势下,企业对懂技术、懂管理、懂知识产权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我们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不能只专注于专业技术教育还要开展与之相关的知识产权教育,保护学生在知识培养与成长过程中的创新成果。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现状与模式无法满足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对知识产权知识与能力的需要,因此知识产权的教育不应该再是一种专业型的教育而应该是一种普及型教育,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保证。
3.3建立完善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化的高校管理中,有关部门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对学生创新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高校科技工作与创新领域中完善对大学生创新产权的保护,明确大学生在校创新知识产权的归属、经济利益的划分等标准与制度,并形成统一的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政策,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意、创新意识。
3.4健全高校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机制
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我国高校已经加强了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管理和认识,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瓶颈”问题,主要是管理机制中缺乏对大学生创新的有效引导,以及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支持与管理(包括政策、资金以及企业合作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并不利于高校中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的未来发展与保护。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发展必须要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目标,只有实现全面的管理体系,才会更好的促进高校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激活高校的创新活力。
4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我国现如今高校知识产权教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实际上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科研创新是现如今高校发展的主要动力,学生是高校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与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才会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创新体系的更好发展。加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创新体系的管理和建设能够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友亚.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09).
[2]马坤.我国知识产权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纵横•网络财富,2014(08).
篇8
【关键词】研究生 导师制 培养体系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025-02
知识和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内容,拥有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主宰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本。同志曾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
我国研究生教育到已有三十多年,是全世界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研究生培养质量将直接关系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何确保、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教育的中坚力量,既是促进研究生人格发展者,又是创造性的知识传递者,还是科研能力的培养者,更是生涯规划的引导者,其重要作用也越来越被大家认同。
一 导师制在研究生德育中的重要性
随着研究生人数的不断激增,研究生教育培养正渐渐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明确规定导师为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这既是对导师权利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导师责任的明确规定。
1.导师制易于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高校的专职研究生辅导员或研究生管理人员与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衡,甚至出现研究生不认识辅导员的尴尬现象;另一方面研究生在校期间与导师的联系多于其他的老师,导师比专职辅导员更了解研究生的情况,更易得到研究生的信任,导师和研究生能建立长期的密切关系。第三方面由于研究生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观等相对成熟,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注重教育的过程 、方式和方法,更要掌握教育的层次、广度和深度。因此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更突出,导师更容易在平时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安全教育,能做到有的放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兼顾着对研究生进行专业学术教育,在平时的专业教育中也要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安全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贯穿于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全过程。
2.导师制易于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引导
目前各个高校已从文件和制度明确规定,导师是研究生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导师在招生和日常培养管理具有多重的重要性。在日常的相处中,导师与学生平等相待,做研究生的知心朋友,心灵引路人,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在学习、科研上,做研究生专业、科研、学术发展的领路人,生涯规划的引导者,把自己毕生的科学研究经验、心得感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师生既是科研上的合作伙伴,是朋友,也是同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导师用自己的学术魅力召唤学生加入自己的团队,承担自己的课题,通过自己的科研项目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兼职、课题合作的机会,使研究生可以方便地得到相关职业、行业的体验。通过在以上环节中对研究生的进一步了解,结合研究生的自身实际情况,专业兴趣、职业兴趣引导研究生做出合理的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导师潜移默化的职业素养教导,加上导师自己丰富的社会资源,拓展了研究生的就业面,实现了研究生就业的成本最小化、效果理想化,使研究生进得来出得去,顺利就业,就业起点比本科生有新的改观。培养质量高、就业好的研究生走出校园也会成为导师的广告,使导师的好声誉广泛流传,有利于导师在后面的招生中吸引优质生源。因此,导师制是一项师生双赢的协议,应该在研究生培养中大力提倡。
二 导师制在研究生的智育中的重要性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从学习到成才创新的发展阶段,是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双重培养,是高等教育培养的最高目标。陶行知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导师不仅要承担研究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学习方法的指导,还要在研究生的学习目的、治学态度、专业信念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让研究生克服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术职业道德。
1.导师制是研究生创造性知识来源的保证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高校对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也提出了更具体的新要求:导师不仅要担负研究生创造性知识的传播,肩负研究生科研学术水平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促进研究生人格发展,指导并帮助研究生完成学业、职业规划。这些新的要求具体地体现了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学术指导工作”“德育工作”“人格塑造工作”“生涯规划引导工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新时代的导师制赋予了导师全面负责的义务和责任,导师担当研究生的学术导师,对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能力进行指导,带给研究生创造性的知识,在研究生的专业教育中,导师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原则,倡导创造性的教育学习理念。这种理念是研究生创造性知识来源的保证,为研究生今后的创新性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导师制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
研究生阶段的能力教育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导师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其学术水平高,知识积累渊博,对学科前沿有一定的敏感性。导师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指导研究生选择并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在课题执行过程中随时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生内容和方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高水平的科技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参加国际国内的高水平学术会议推介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究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方面的问题和障碍,面对研究生的科研困难,导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及时启发和引导学生解决当前的难题。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导师是关键,高水平导师是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前提。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体现在对研究生专业信念、学习科研目的、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指导。引导研究生克服学术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树立科学严谨的诚信治学态度、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贯等教育,也贯穿在研究生培养的整个阶段。在导师正确的言传身教下,研究生从学习和项目实践中得到了系统的科研训练和实践机会,本着良好的学术科研道德观,将会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诚信地撰写科研成果,顺利完成科研任务。研究生每一个科研成果都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担任着无可取代的重要角色,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三 结束语
研究生导师代表着博学与尊重,是高校教育的中坚力量,有着高于其他普通研究人员和教师的人格修养、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教学经验和指导能力。导师制充分体现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导师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生活、思想诸方面的指导教师,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发挥一岗多责的主导作用。学校、学院赋予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导师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使得研究生培养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在接见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8.02
[2]余红、韩淑英.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9)
[3]金永东、李侠.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角色转换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篇9
[关键词] 医学本科生;科研现状;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6-0115-03
Surve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the five-year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YI Xiangwei ZHANG Disi LI Yuntao WU Kun ZENG Yun LI Chengping SHI Mingxia
Department of Haemat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in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03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the five-year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and investigate more effective cultivating model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Methods We studi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the five-year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with the self-designed anonymous questionnaires. One hundred and twentystuden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Result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gained higher identification from the clinical undergraduates in our university (> 90%). However they knew little about the metho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addition, they were short of training of relevant basic knowledge. Conclusi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of students in our university were relatively low at present. We should update teaching ideas, offer students the chances to attend the cours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tively promote tutorial system. We should also encourag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Key words] Medical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ies
当今医学模式变化快速,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医学生毕业后应具有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能力。目前,在我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科研活动逐步得到重视,但与国外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1,2],无论质量还是数量,仍局限在较低层次上,对本科生科研的投入和关注相对不足。昆明医科大学立足边疆、服务边疆,与时俱进,对本科生科研工作非常重视,自2007年起就设立了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校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医学生的科研现状,并就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式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选取昆明医科大学2010级五年制本科临床专业学生120名,均已从基础课程进入临床课程学习。应用问卷调查,若回收问卷中有一题以上未做答,则视为无效问卷。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
1.2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表,全部为选择题题型。问卷内容包括:①学生对科研的认知程度(是否了解本科生的科研工作、是否对科研感兴趣、参与科研是否必要及科研工作对临床工作的意义等);②学校的宣传力度(学校是否经常宣传科研工作);③早期科研经历(是否查阅过中英文文献、参加过科研讲座,是否了解科研的过程,是否参与过科研活动);④自我评价及深造意愿(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满意度、毕业后攻读研究生的打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无记名随机抽样调查,回收问卷后采用Excel双人录入核对对统计数据收集整理。
2 结果
由表1可见,100.00%的同学都认同科研对于临床医生有帮助,90.00%认为对本科生素质重要。但不了解本科生科研工作的学生占到60.00%,说明目前同学们对科研的认知度还很欠缺。有63.33%的同学对科研感兴趣,表示愿意参加科研工作的有88.33%;但问及学校是否有宣传时,回答有的学生为48.33%;参加过科研活动的仅占23.33%,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目前学校对本科生科研工作的宣传仍不足及现有的资源、措施不能满足学生的科研需求。
查阅过中英文文献的学生达65.00%,其中大部分是通过搜狗等搜索引擎查阅。仅有25.00%的学生听过科研讲座,说明学生对于科研的参与度不够,且尚缺乏相关基础知识的必要训练。对于科研选题、文献检索、科研设计等科研过程不了解的学生占到60.00%,只有10.00%的学生清楚这些科研过程;50.00%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满意,觉得自己一般的有38.33%;毕业以后愿意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达71.67%。
表1 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科研现状[n(%)]
注:每个数字栏中包括选择人数及其在参与调查的总人数中的构成比
3 讨论
3.1 医学生科研素质现状分析
我校临床专业本科生对科研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同度都较高,但对科研工作的认知度不足,且缺乏相关基础知识的必要训练,其中查阅过中英文文献的学生为65.00%,仅有25.00%的学生听过科研讲座。学生目前的科研素质相对偏低,对于科研选题、文献检索、科研设计等科研过程不了解的学生占到60.00%,参加过科研活动的仅占23.33%。学生对于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较高(88.33%),但表示学校方面曾做过宣传的只有48.33%,参加过科研活动的学生较少,50.00%以上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满意。这与我国其他高校的调查结果相近[3-6]。分析原因如下:①目前学校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体系尚缺乏系统性,宣传力度不足,现有措施及资金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科研需求;②学校大部分实验室不对本科生开放,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任务繁重,课程安排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参与科研活动;③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不足,科研认知度不够,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本科生只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知识面比较窄,不注重自身其他能力的培养,对科研活动不感兴趣。
3.2 医学本科生具备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必要性
培养创新精神已成为国家特别是教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在处于高等教育主体和基础地位的本科生教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目前,大量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7-10],积极开展本科生科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指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科研能力作为本科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已成为衡量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医学高等教育如何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创新型医学科技人才正受到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医学生毕业后应具有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了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医学模式需要,医学教育应把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培养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医学生的科研意识,均衡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我国医学事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科研实践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在我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科研活动逐步得到重视,但与国外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质量还是数量,仍局限在较低层次上,对本科生科研的投入和关注相对不足。
3.3 加强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建议
3.3.1 完善现有的本科生科研体系 更新教学理念,开设科研课程。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机制,督促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改革,在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中,加入科研素质和培养的课程,尽早地使学生能够知晓并参与科研活动,比如,在基础课程学习时,举办“基础医学论坛活动”对医学生科研思维、论文写作和科研课题设计等方面培训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大科研活动宣传力度,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加大资金和基础科研设施的投入,实验教学改革,推进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建设,构建“全程导师制-课程体系改革-科创平台开放”三位一体的当代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体系基础;鼓励导师多开设并公开课题,招募本科生志愿者参与课题研究。
3.3.2 积极推行导师责任引导制 导师制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模式。以往我校科研活动大多采取学生自行选题,申报课题后由学生自由选择带教教师,这样一来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可能造成科研课题水平不高,可行性与创新性大打折扣。而通过让学生直接申请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来、将学科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方式,让本科生一开始便与教师一起进行前沿问题研究,学生担任教师科研的助手,这样的高起点不仅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提高研究技能,更为关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开展本科生科研经费来源紧张、“僧多粥少”的问题。
3.3.3 鼓励和培养学生批判和创新思维 随着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许多过去认为的经典治疗方法受到质疑和挑战。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科研感兴趣,具备探索和科研的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导师引导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新思路、新设计、新方法,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师生互动,取长补短,共同完成课题。云南隶属边疆,民族多样,环境各异,颇具特点,而我校本科生基本来自云南各地。应该充分利用我校独特的地理位置,鼓励学生从本地情况、民族特点出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创新理论。
随着大学院校的扩招和现代医学发展的更高要求,应该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提高医学本科生的总体素质,具备科研、探索精神和思维,把科研活动作为以后工作的一部分,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在本科学习早期,积极推行科研素质基本知识普及教育和训练,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冯林,路慧.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比较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2012,30(1):61-64.
[2] 乔连全,黄月华.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比较与反思[J]. 高教探索,2009,(4):63-70.
[3] 夏彦恺,陆春城,王心如. 医学生对科研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现状及展望——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5):468-472.
[4] 逄丽红,辉. 五年制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应对设想[J]. 高教研究,2009,30(20):2552-2553.
[5] 桂明,钟狂飚,彭伟莲,等. 五年制医学生的科研素质调查及培养策略探讨[J].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2):399-400.
[6] 朱娴,吴涧. 研究教学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J]. 高等理科教育,2012,105(5):108-112.
[7] Thiry H,Weston TJ,Laursen SL,et al. The benefits of multi-year research experiences: differences innovice and experienced students' reported gains from undergraduate research[J]. CBE Life Sci Educ,2012,11(3):260-272.
[8] Dolan EL,Johnson D. The undergraduate-postgraduate-faculty triad: unique functions and tensions associated with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s at research universities[J]. CBE Life Sci Educ,2010,9(4):543-553.
[9] 刘莎莎. 博耶的高校科研观[J]. 黑龙江教育,2011,966(9):3-4.
篇10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管理 方法
当前,各个高等院校都将其能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作为衡量学校本身科学研究能力与科学管理水平的标准。然而,由于我国管理制度的缺失,使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国家为了规避该种状况,也出台了对应的管理条例。本文结合管理条例来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以改善当前的管理状况。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内涵
我国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用以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提供科研经费变更的一种方式。其主要是用以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与部分应用研究,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中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实施与管理。然而,该项制度在我国实施时间相对较短,许多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众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啊面对其具体涉及的工作提出加强与完善性措施。目前,我国出台了对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条例》,其将项目管理工作规范化,而在该流程中,还存在一些内容性问题有待细化,需要对其加以明确。
二、自然科学基金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1.自然科学基金有助于我国创新活动的保证
自然科学基金实际上是一项科研性的资助机制,也是科研活动的激励机制。国家通过自然科学基金来为一些科研性活动提供对应的支持,使得其物质得到足够的满足。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应的设备作为保证,而自然科学基金就是来实现设备的一种制度。
2.自然科学基金有助于我国创新活动的推进
从这项制度本身来说,这个基金的存在是为科研提供一定的资金保证。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意识到单是保证无法满足人们的某方面需求。因此,对于某些科研行为也需要对应的激励。而自然科学基金的存在,可以让一些科研者的创新活动得到最大程度的肯定,满足其某些非物质需求。
3.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上述两点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基金对于创新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创新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必要性条件,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自然科学基金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具体管理
1.项目申请人
项目申请人是项目申请过程中的申请者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负责人。项目申请人所具备的研究能力,直接与后期的研究绩效挂钩,因此,在同行评议时,申请人的研究能力是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属性表征来进行确认的,其中以年龄指标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另外,项目申请人的诚信要求,也是考核的重点,以保证该项目的切实存在与落实。
2.评议专家
评议专家的存在是为了确认该项目是否有实施的可能与必要。就我国对当前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来说,其主要采用的是同行评议的方式。在评议过程中,专家意见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同行评议专家的选择十分重要。科学合理的选择同行评议专家是基金项目评审工作的关键与根本。而专家遴选标准可以分为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定性是以高的学术造诣与良好的个人素质与工作态度等作为主要参考;定量则以考核专家评审项目的遴选结果以及其结题评审结果等作为主要参考。
3.项目评审
当前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机制已经在国内科学界的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支持。其评审制度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同行评议;其二是评议后专家意见的综合。而无论是哪一种具体的评审制度,都需要对应的评价指标来作为基础,评价指标的确定是其最为重要的问题。
4.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类似于一项事后评价制度。上文中涉及到的项目评价制度,多是项目着手之前所提出的评价方案,而绩效评价则是一项评估性的事后评价。国外的大量经验都证明了该项制度存在的优势,只是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还没有应用基础,需要进一步发展。
四、我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需要的重点
1.坚持以人为本
科研活动最终的实施者是科研人员。因此,在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注重研究人员的地位。唯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够促进我国教育与科研的契合度,从而提高我国人才的创新能力。再者,随着社会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越加重视,坚持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管理思路,有利于最大化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抓好各个环节,实现分段管理
从申请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过程来看,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管理、中期管理与后期管理。这三个管理过程,每一个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对其进行针对化管理,才能将其要点落实,从而实现管理的最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过程,唯有将其每个阶段的工作加以保证,才能提高其整体的管理效益与水平。
3.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意识
从第一点来看,就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体是人。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项目申请还是项目评议,或者是后期项目的实施,都是由人来作为主导。故而,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于人的管理。当项目获得资助后,为了满足其人才需求,一般都会建立对应的项目组,而项目组作为一个科研队伍,必须要保证其工作素质与知识内涵,从而落实该项科研活动,并期望其获得较好的研究效果。
五、结束语
随着国家发展对于人才重视力度不断提高,对应的激励性措施也在不断的完善。国家自然科学管理基金是为了提高我国技术创新与科学的持续发展,所建立的一项激励性措施。相关部门出台了对应的法律法规,希望能够有效地改变当前的状态,从根本上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