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审美功能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的审美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的审美功能

篇1

关键词:独唱表演;审美特征;审美功能

ABSTRACT

Picked to Chinas national vocal art history,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a rich and varied, with different forms of vocal performance, solo is one of them. Solo music is the "second creation" process, in which persons under the composer sang (including word author) creative works, and from their own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a voice to create, through the "second creation" works content, emotion and mood to convey to the audience how. It is in the "second creation" process, a solo performance art aesthetic character and its own unique aesthetic functions. Is a vocal solo performance art form, it is largely dependent on vocal solo, sang a distinctive aesthetic character art patterns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form. All through the simplicity of their forms, colors richness, the diversity patterns, exchange and create the kind of lyrical, sexual summarized it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functions of reflection, inspiration functional,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self-entertainment functions describes its aesthetic function. I tried to adopt this theory to guide solo Shixi art practice.

Key words: solo performances; Aesthetic identity; Aesthetic functions

目 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目录……………………………………………………………………………Ⅲ

引言……………………………………………………………………………1

1、独唱表演艺术的特征…………………………………………………1

1. 独唱表演形式的简易性………………………………………………2

2. 独唱表演音色的丰富性………………………………………………2

3. 独唱表演形态的多样性………………………………………………3

4. 独唱表演交流的亲切性………………………………………………5

5. 独唱表演创造的抒情性………………………………………………6

2、独唱表演艺术的审美功能…………………………………………………7

1. 审美反射功能…………………………………………………………7

2. 审美激励功能 ………………………………………………………8

3. 审美教育功能…………………………………………………………8

4. 审美自娱功能…………………………………………………………8

结论……………………………………………………………………………9

篇2

汉代,漆器艺术已经过了五千年的长足发展。在这个时期青铜器已经慢慢衰落,而瓷器尚未登上历史舞台,在汉代强盛国力的基础上,漆器一枝独秀。在继承春秋战国时期的精华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前代相比也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汉墓出土随葬品看出。西汉楚墓中的随葬品漆器占了很大的比重,从这种盛况我们可以几乎推断出漆器在当时颇为盛行,已经基本取代青铜礼器。比如说,20世纪70年代初所进行的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掘,就发现了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其中,仅漆器就达七百余件。这些漆器的种类繁多,有餐具、饮具、盥洗用具、梳妆用具、家具、明器和丧葬用具等。其中大部分亮丽如新,绚丽多彩,令人叹为观止。胎型的胎质多样,但以木胎为主,也有少量夹胎、竹胎;器型大小兼备;装饰推陈出新,纹饰清秀华美。琳琅满目的精美汉漆器的出土我们可以看出,汉代时期漆器数量众多、品种齐全、分布范围广、且工艺精湛。由此可见,汉代漆工艺在胎型、品种乃至纹饰、制作技法上不但继承战国和秦汉的精华,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改进了制作工艺,扩大了生产规模,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漆器艺术作为工艺美术的一个大的门类,它的设计必须满足至少两项基本要求,即功能性和审美性。

一、功能性。

产品设计的功能性是指设计产品时要考虑到到产品的适用性和使用方法。当设计满足和符合产品所预定的目的,我们可以说汉代漆器的设计就符合了功能性的要求。功能性是漆器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其设计的主导因素。

中国文人对“道”的崇尚导致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器”的轻视,文人士大夫对器历来是不屑一顾的,认为那些是匠人所为,而历史上匠人地位极其卑微。文人在论“道”时极具思辨的意味,而匠人在谈“器”时则囿于其认识水平,最多也只能将其经验总结成口诀之类的文字在其内部流传,尚难形成“器之理”,使其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面,这也是导致“轻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管被隐匿的多深,中国传统造物都有其辉煌的历史并已形成独特的且完整的设计体系。而汉代的漆器继承与发展了战国的漆器艺术,已经达到了实用与审美的高度统一。这一时期,为满足当时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需要,我们的工艺美术师和工匠们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漆器。这些漆器大部分随着朝代的变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幸还有不少的精工细作的漆器被作为随葬品带进了显贵身份墓主人的墓地,而今随着大量的考古发掘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这些精品大部分被安置在博物馆供我们后人欣赏。汉代时期的漆器,虽说制作精美,但它的审美性是依托于它的功能性的。这个时期的漆器以造型见长,成型工艺仍以木胎、夹胎和卷胎为主。木胎比较精薄,外观也很精美;夹胎通过层层麻布粘合成型,制作更为精细,在当时颇为流行。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少量的皮胎和竹胎等。漆器的器型根据其实用性设计,尤其是日用漆器很多能集艺术与技术于一体,器型多构思奇巧,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双层九子奁,在造型时还专门设计制作了放置小奁的各个小空间,防止小奁相互碰撞;耳杯设计了便于端拿的两耳;漆钫盖的”3”形设计暗示了开启的功能;漆盒和耳杯的配套设计更是收纳功能设计的体现。

二.审美性。

凡“人造物”都必然包括审美性与功能性两个主要方面。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这里,美是作为合规律和目的的感性具体来存在来理解的。我们也可以说,人的任何活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美的因素。设计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品味,无疑,设计就更应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那么自然的,我们的漆器设计也概莫能外了。不论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息息相关的日用漆器还是供观赏的具精神功能的漆器它们都无一例外的有着美的因素。

汉代的漆器,尤其是日用漆器讲求实用和耐用。这与我们今天设计艺术中的讲求功能性不谋而合。而中国的艺术设计千变万化,既要对器物的使用性质实施功能性设计(包括材料选择、关键工艺、工具应用、流程设置等等),也要对器物的观赏性质实施审美性设计(包括造型构成、质感肌理、设色纹案、文化寓意等)。而汉代漆器艺术设计亦存在对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双重要求。我认为楚漆器艺术的审美表现方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器物造型圆融贯通、安定和谐,亦体现了使用便利的原则;装饰纹样精描细雕,且神秘浪漫、飞扬流动;色彩以红黑二色为主,辅以少量绚丽的黄、绿、白等色,重现神秘玄远的生命观念。这些特征不仅是其审美意识的物化和艺术能力的生动体现,而且还是其具有原始思维特质的精神逻辑顺序的显现。

三.汉漆器艺术设计的功能性与审美性统一

一般来说,工艺美术首要的特性,不仅要表现美观,而且要结合实用,它不应该是单纯的装饰品,也不应该只讲求实用,而是要把实用与审美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再有用的器具,若它不具备审美功能,它也只能是一件器物,不能上升到艺术品的高度。而汉代的漆器艺术精美又不失实用,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器具,这个时期的漆器成了具观赏价值和审美功能的艺术品;再精美的物品,若没有使用价值,也只能成为单纯的观赏品,而不能成为人们的实用器具。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关系其实也就是实用与审美的关系,它们两者是互称互补、相辅相成的。汉代漆器艺术设计表达了当时社会的巫文化,席地而坐等生活习性,以及神秘、浪漫的审美倾向等。而后陆续出土的楚汉漆器向世人展示了它们集功能与审美于一体的美丽身姿。它们虽多为当时社会的常见普通的日用器具却有其独特的美感,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打个简单的比方,汉代漆器的装饰彩绘是在雕刻基础上萌生出来的兼具实用和审美的一种表现手法。髹漆在此是出于适应功能的需要,它对易腐、易烂的木胎、竹胎等起到保护作用,达到了防腐防渗防酸的功能目的。所以打底、上漆只是功能意义上的表现,在底色上彩绘花纹、图案则是为了满足审美的要求而进行的。但若是离开产品设计的社会背景孤立地谈产品的功能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篇3

关 键 词:艺术的功能 审美 康德 艺术概念与艺术家的地位

引言

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概念的动态性质,每个时代几乎都对它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要求,它不可能是一种毫无变化的静止概念,在不同时代里,它完成着不断变化着的功能。以至于每个时代的思想家为它所做的一切,都近似于一种“修补匠”的工作。

——朱狄

从朱狄的这段话中可以清晰地得出艺术功能的变化是随时代的艺术概念的不同而变化的,时代对艺术的要求也改变着艺术的功能。近代社会的艺术功能不言而喻地遵循着这一规律。要了解近代社会艺术的功能,首先要弄清近代社会艺术的概念、时代的背景及艺术家的地位等相关方面。

一、近代社会艺术的概况

近代社会的艺术从艺术断代史上来讲,指的是15世纪以后到“二战”时期的艺术。15到17世纪是艺术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形成了艺术从古代到近代的过渡,到17和18世纪开始形成近代的艺术概念,而18世纪的艺术概念典型代表了近代的艺术概念。

17世纪的文化是在中央集权制下、占支配地位的政策指导下发展的,因此艺术的发展是集中、连贯的。学院的创立成为官方的最高学术团体,潜在的艺术体系正在逐渐酝酿成熟,各门艺术的分而治之在缓慢形成。17世纪的最后的25年间发生了“古代与现代之争”,为科学和艺术首次分离作了理论准备。一个以“美”为核心的西方现代艺术体系呼之欲出了。现代西方艺术体系是由法国的巴托在1742年所出版的《简化成一个单一原则的美的艺术》中明确提出来的。从此技艺和艺术真正分离,“美的艺术”完全脱离了技艺与科学,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自主性概念。18世纪,宗教与政治分离开来,18世纪的艺术说法有很多种:1.机械的艺术,即从简单的技艺中分离形成了手工劳动的技艺、服务于生活的艺术。2.快适的艺术,满足于人们的某种娱乐。3.自由的艺术,即美的艺术。巴托认为,艺术是对美的自然的一种模仿。正是模仿美的自然这一重要原则才把这些美的艺术集结在一起,从而使整个的艺术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当时思想家对艺术的理解来看,美的艺术是时代的主流。

近代社会资本主义体系建立,贵族丧失了其主体地位,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赞助艺术家,利用艺术家赚钱,由此艺术家发现自己的作品可以出售。而艺术家便是时代主导的附庸,艺术家的称谓从原始社会的巫师到封建贵族的家臣直至近代独立的行业艺术家,其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家获取独立的地位,艺术从其他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领域。艺术成为一种特殊的形式与政治、宗教、经济产生关系。经济的发展,使艺术家不再为生活的装饰而劳作。劳动部门的分离形成了专业化劳动工作和日常生活领域的分化。专业化指的是科学、道德、法律、艺术各司其职。艺术与日常生活相分离,与科学、道德相分离。这一切因素就形成了艺术的自律,近代的艺术不再是简单的附庸,有自己的特殊的功能。

二、近代社会艺术的唯一功能就是审美

艺术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艺术从其他学科、其他领域中的分离就形成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艺术院校的推广、博物馆制度的建立,艺术机构、杂志相继出现,从此艺术的地位、艺术家的地位都得到了保障。“美的艺术”完全脱离了技艺与科学,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自主性概念,唯有“美”的艺术才是艺术。从这个“美”的艺术的概念可知,“美”是现代西方艺术体系的基石,艺术已经有了一种全新的功能,即审美。

审美是近代社会艺术的唯一功能,审美不是实用的、娱乐的、道德的,不含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只为人们单纯提供审美的愉悦。我们知道柏拉图的理论是古希腊思想的典范,而康德的理论从18世纪至今,一直是判断的标准。从康德以后,艺术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

康德处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关键转折点。康德企图从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来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因此他在美学领域中的基本立场就是拿经验主义的结合理性主义的复合目的性,由此形成他在美学领域里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调和。他对美的分析是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方面进行的,形成了康德的审美四原则:1.审美是主观的、无利害的,不凭借任何利害计较而单纯的,是对对象的呈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2.审美无概念而具有普遍性。即审美是感性的。3.美是没有功利目的,又适合于审美目的的。4.美是无概念的必然性。他在美的分析中阐明纯粹美基本上是形式主义的,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涉及它的内容、意义、目的和功利。他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形象成为理性概念最完满的感性显现,能从有限见无限;理想美是“道德精神的表现”,断定只有人才能有理想美;艺术在创作中,想象力根据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创作出一种“第二自然”,即“超越自然的东西”,由此显现出艺术的无限与自由。

后来歌德、席勒、黑格尔等人所发展的美学观点,也是朝着康德所指出的这个方向走。黑格尔继承康德又对康德进行切中要害的批判,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和理性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性。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就是绝对精神,也即是最高的真实;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自在而自为的;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等都是他美学中的几个基本观点。

审美是从否定的界定中出现的,即否定了艺术以前的功利性作用,纯粹是主观的、无利害的,不凭借任何利害计较而单纯的,是对对象的呈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无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都强调艺术的独立性、艺术在精神领域的作用。艺术完全孤立于整个社会之外,代替了过去在宗教中所获得的理想世界。艺术代替了宗教,成为人类道德、精神上追求的根据。

结语

纵观艺术发展历程,无可厚非,审美愉悦的唯一功能是近代艺术的显著特点。近代艺术的发展是人类艺术史上的新的里程碑,古今之争、社会制度的转变、时代的特征决定了近代艺术的形式、概念,进而影响了艺术的功能。这种审美的愉悦与当时美学的发展,反过来给艺术带来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无形中审美功能已经决定了艺术的品质,艺术家又把艺术的审美功能当作一种创作追求。当代艺术家在创作一件艺术品时,其审美功能是大部分艺术家,尤其是设计师们考虑范围之内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著

[2]《当代西方艺术哲学》 朱狄著

[3]《判断力批判》 康德著

篇4

声乐是音乐的一部分,同属于艺术,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人们研究声乐,更多是研究声乐作品和声乐评论,较少研究其功能美学,实际上,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可以让人感受到美,声乐作品的创作也独具其美学观念,本文着重分析声乐艺术的美学功能。

【关键词】声乐艺术;美学;功能

色彩是构成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音符也不例外,声乐艺术表面上看起来高于生活,实际上源于生活,也正因为声乐艺术源于生活,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方面面。声乐艺术用其独特的魅力放松着人们的心情,愉悦着人们的身心,起着育人、审美鉴赏、实用等功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一、声乐艺术的育人功能

声乐艺术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将声乐艺术加入教学中,主要是为了使声乐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的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声乐教育者、传承者和声乐表演人才。人们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德育情操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思维能力、创造力、交际能力、身心素质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声乐艺术在育人方面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将德育教育和声乐艺术良好地结合起来,人们在欣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心灵与精神追求就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声乐艺术利用其审美性能够将人们引入德育教育的氛围中,最终能够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道德与伦理教育方面的培育。另外,人们欣赏不同种类的声乐艺术,自身性格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不同的变化,可以说,声乐艺术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由于声乐艺术具备抽象性,有利于帮助人脑开发创造力,因此人们在学习声乐艺术的过程中,自身的创造力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通过接受声乐艺术的教育指导,形象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而培养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就是青少年期,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声乐艺术的教育,使青少年在学习声乐艺术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1]。在学习声乐艺术的过程中相互进行交流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帮助人们建立良好有效的人际关系,对于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声乐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主要是因为声乐教育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轻松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交流的欲望,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学生们在每一次的唱演练习和每一次欣赏和分析声乐作品的过程中,逐渐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声乐艺术的审美功能

人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审美观也会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声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都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不同的是,声乐艺术对人们审美观的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包括触发人的审美观、引导人的审美倾向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2]。人们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主要是因为人们对这种事物有了美的感受,人们在欣赏声乐艺术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感受到美,表明触发人的审美情趣这一步骤已经实现;其次,人们在发现美之后会更深入地去分析声乐作品,在分析时一般又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类型,这实质上就是在判断自己的审美方向,在这个选择和欣赏的过程中,人们在声乐艺术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审美倾向,这种倾向帮助人们逐渐走进艺术的世界,探寻艺术世界的秘密,人们的艺术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最后,人们如果对声乐艺术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时仍旧欣赏声乐艺术则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声乐艺术作为一种形象思维艺术,能够引导人们在无限的想象中更深入地理解美,还可以在理解美的基础上创造美,在人们声乐艺术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三、声乐艺术的实用功能

声乐在生活中常被用于进行保健和精神治疗,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声乐艺术利用其调节能力帮助人们放松心情。人们疲劳时可以在舒缓音乐的陪伴下入眠;在情感低迷时可以利用欢快的音乐来改善自己的心情;在心灵受到创伤时可以利用具有治愈功能的音乐填补心灵的创伤。在一些节日或者特定场合中,音乐也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烘托着氛围。总而言之,音乐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人们的生活中如果没有音乐的陪伴,必然会索然无味,毫无乐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声乐艺术的功能性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声乐艺术融于生活,潜移默化地提升着人们的审美,声乐艺术利用其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思维倾向,提升着人们的创造思维能力[3]。声乐艺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提升人们的交际能力也非常重要,由声乐艺术的种种作用可知,声乐艺术的美学功能非常丰富,我们如果擅于探寻,一定能发现更多声乐艺术的美学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娓.声乐艺术的功能美学研究[J].音乐时空,2015(3):98-98,99.

[2]宋冬菊.论声乐艺术在电影艺术中的美学价值[J].电影文学,2012(14):113-114.

篇5

关键词:审美 认知 精神产物 社会意识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产物,它影响到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艺术的产生不仅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这个繁杂的世界增添了一面透明确又充满感性色彩的镜子,在它身上所赋予的社会功能性有多种,但对于人而言,艺术就是给人以精神上的审美体验或生命所思,于是,艺术的审美与认知功能便在与其他的功能性相较之下显得愈发明显。 从传统意义上而言,艺术的审美认知是人们不仅对于艺术品本身的了解,更是艺术品产生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清晰折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想认识……诸多的不同,才使今天我们面前的艺术形式纷繁多彩。

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品不计其数,不同的时代的艺术品,都给我们透射着昔日的文化光辉,其中文化变迁与社会形态的不同,也是它们面貌有别的重要因素,现我将例举不同时代背景与文化形态之下两幅作品来阐述我对于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的一些浅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动乱的时代,在纷繁的战争与不尽的痛苦中,走过了漫漫三百多年,但却也因此给了中国历史上文化与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苦难的时代,然而确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士族文人开始人生的思考,引起了思想界的巨大变革,“玄学”的兴起,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巨大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注重对“象”“形”的客观表现,在注重精神传达的同时,也不放弃对造型的描绘,艺术也不仅仅是以往的“醒世”作用,更多的是重在艺术形象的风骨、风采、风神和风韵上。顾恺之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不仅提出了传神理论,拓展了绘画的表现力,标志着中国绘画自觉性的成熟,其代表作之一的《洛神赋图》是我在此要说明的作品之一。

《洛神赋图》取材于东晋曹植的《洛神赋》,不论就取材还是画作本身来讲,它都是中国早期艺术品中的代表之作。顾恺之用其笔墨传神将这一动人的爱情故事表现的淋漓尽致。画面中的洛神华容婀娜,神情绵邈,似有一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妙,除了人物的表现之外,画面上还有女娲,雷神,侍从等形象衬以车船,山水树木,再配着温婉和谐的色调,让观者步入一个美妙的神话之境。

在这种以绘画表现文学的作品中,绘画所给与人们的感悟与震撼有时候要大于文学作品本身,曹植《洛神赋》中的感伤与留恋,人们更多的通过《洛神赋图》所感受到,就像圣像画的影响远比之前的文字传播的要快一样,顾氏画面中的审美艺术感,给人们更多的审美体悟,这样便让人们更容易接受一种直观的享受。顾恺之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将文字的美升华为线条流动的美,就像马克思在评价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时所说的:“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与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那顾恺之则是在驾驭了文学家所赋予的文学气质之上更多的给与艺术审美的气质。

篇6

关键词:摄影技术;油画创作;联系与影响;创新发展 

 

现代光影成像技术的开发,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运用各种生活素材为载体,传达主体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动,是摄影艺术再现功能的泛化。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塑造静态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创造过程。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艺术的范祷,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二者通过物质材料媒介,用形体构成、色调选配、和明暗对比等艺术手段从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实现平面视觉艺术的直观表达,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不断研发,摄影艺术的完美写实再现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化了绘画艺术特别是油画创作的影响。本文结合摄影与油画艺术的联系特点,阐述了摄影技术对油画创作的关系。 

一、摄影技术与当前油画艺术的联系: 

1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 

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艺术和油画艺术既都是视觉空间艺术的类别;又同属于再现性造型艺术的范畴。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特点。 

2具有协调的视觉空间 

摄影和油画本来都属于平面造型表现,借助光影、色调、线条和构图的变化效应,通过平面描绘形式,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创作灵感,表现物象的空间立体感。 

3具有瞬间的生活表现 

摄影和油画艺术表现,都需要针对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瞬间捕捉,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 

4具有统一的物象并列 

作为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绘画都可以把彼此交错的物象、形态和景象,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观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统一的完美整体。 

二、摄影技术对当前油画艺术创作手段的影响 

摄影和绘画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创作手段去实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油画创作就是艺术家运用油画材料,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综合体现的艺术形式,摄影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油画艺术创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质感、光感与空间等造型因素。 

1摄影技术的运用,减缩了写生手段的繁杂化 

油画艺术的审美再现,首先取决于创作者运用写生手段,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取舍,把其形象依照严谨的构图方式初步表现在草稿上,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刻画描绘。而现代摄影技术快捷的再现功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相当写实的物象造型资料,省略了相当多的写实活动。相对来说,摄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油画创作写生过程带来的麻烦。 

2摄影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绘画材料的广泛化 

材料是艺术家内心表达的媒介,是视觉传达的载体。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艺术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而油画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画颜料、画笔和画布画质等材料。摄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应用于图像艺术。同时也为油画艺术创作材料的开发及综合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油画材料也由传统的布、纸、木、石、颜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属、纤维以及任意的现成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制作条件和工具材料逐渐广泛化。

三、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上的影响 

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基础上塑造静态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过程。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的创作影响如下: 

1 促进了油画创作风格在思想上、形式上的多元化发展 

油画风格是指体现画家生命特质和审美倾向的油画组织秩序与品质。具体受画家生命特质的稳定性,画家审美倾向的社会性与变化性等因素影响。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视觉艺术中,摄影技术图像给人们带来的图像化审美形式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与此同时,新一代画家采用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引进一系列比如剪切、近焦距、取景框架、序列性等摄影技术,在油画创作过程中不断注入自己的创作思想与个性情感,体现了当代油画最显著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 

2 改变了油画艺术对文化符号图像的独创形式 

摄影作为一种利用机械科技来记录视觉画面的方式,一经产生便预示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模式,摄影技术从诞生由一开始对绘画图形及文化符号的借鉴,逐渐发展到现在绘画不断直接或间接地挪用越来越科技化的摄影图像,改变了油画绘画艺术对人类文化符号及图像创制的再现、记录、叙事、宣传等诸多固有功用,借鉴摄影技术中对于视点、尺寸图像分割法的油画创作,呈现时空、观念和风格的集合,标志着当代油画已进入了图像化的时代,当代油画与摄影图像的结合在表现技法上趋向融合。 

3 衍化了油画艺术对摄影技术记录性功能的借鉴 

油画是建立在对现实客观事物内在本质与规律基础上的模仿和再现,是记录具体物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摄影技术的运用,生成了油画创作手段自身的物象再现功能的弱化,摄影技术对物象的快捷性记录方式,对油画创作艺术的再现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油画艺术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法则及创作规律,通过对物象的线条、色彩、形体、构图、肌理等创作要素的组合,塑造物体形象,它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 

而摄影技术则可以运用科技材料针对物象的造型进行机械性复制。同时,摄影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能够为油画创作提供可观的创作资料和素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油画艺术,是对摄影记录性功能的借鉴。 

结束语 

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摄影艺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并以纪实功能和成像快捷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社会功能,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种艺术形态的交融互动,将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这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实现摄影与绘画艺术的共同融合,是现代艺术创新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新时期;古筝艺术;文化;审美属性;探究

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一些经典的古筝曲目、古筝技法等通过历代中国艺人的继承与发扬逐渐被流传下来。同时,中国古筝艺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与积累,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然而,新时期的中国艺术家并未停留在先辈的古筝艺术水平,而是始终坚持不懈地探寻新的技法,创作新的曲目,力求艺术水准与古筝作品的精益求精。[1]本文以新时期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为核心进行认真分析与探讨,以期为中国古筝艺术文化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1 新时期古筝艺术文化审美属性的基本内涵

音乐本身的文化属性不但包括音乐在现实社会中的诸多表现,而且包括音乐对多个领域的重要影响。与音乐作品相比,音乐的文化属性内涵更为广泛,特别是在中国民族音乐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新时期古筝艺术,无论是其文化属性的构成内涵,还是其音乐表现力,都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2]与此同时,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也随着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历经不同历史时期的重重考验之后,新时期的古筝艺术必然蕴含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审美属性。

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作为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种完整表现,其重要功能是陶冶人类的性情以及记录现实的生活。所以,从一定角度去分析,中国古筝艺术形式就是一个系统的审美过程。具体而言,古筝艺术作品就是审美对象,古筝艺术的听众就是审美主体,由于不同听众的身份、地位、经历、爱好、受教育水平等不同,致使其对同一古筝艺术作品的审美反映也不尽相同,直接决定了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而新时期的中国古筝艺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所表现出来的美学内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对应的文化审美属性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与表现。

2 新时期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

2.1 技术美

与西方的贝斯、吉他以及中国的琵琶、扬琴、柳琴等诸多弦乐器相比,新时期中国的古筝艺术演奏需要多种演奏技巧,在演奏难度方面也远远高于其他种类的弦乐器。古筝的演奏需要应用到多种手法与技法,具体的表演形式也十分复杂,这就对古筝演奏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标准。古筝指法分为左手与右手,其中左手包括颤、滑、按等,右手包括挑、打、托、抹、勾等。这一系列指法经常被古筝演奏者应用,即便是最为轻微的指法变化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古筝演奏效果,因而新时期古筝演奏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指法技能。另外,除去古筝指法技能以外,新时期中国古筝演奏者还必须具备精准把握古琴力度、音色等方面的能力,即能够将一首古筝作品进行准确到位以致完美的演奏。新时期中国古筝技术的所有要求,体现了古筝演奏的难度,与此同时也使得古筝艺术在演奏技术方面体现了文化审美属性,不管是欣赏者还是演奏者,都能够通过古筝演奏技术深切感受到中国古筝艺术所蕴含的技术美。因此,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领域中,技术美是最为突出的属性之一。

2.2 现代美

中国传统古筝艺术历经两千年的悠久发展历程,其演奏技法与曲目作品等并非一成不变,历代古筝演奏者都不同程度地对古筝艺术进行了传承与创新,发展至今的古筝艺术已经融入了大量的现代化元素,为中国传统古筝艺术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任何文化艺术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与支撑,伴随着新时期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提升,文化艺术也随之取得了明显进步。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在传承与发扬传统古筝艺术的基A上,在一系列现代文明的不断影响下也赋予了古筝艺术极具时代元素的现代美。[3]从宏观角度去看,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中文化审美属性的现代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古筝艺术演奏技巧层面的现代美;另一方面,则是古筝演奏舞台表现方式层面的现代美。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的现代化演奏技巧为广大古筝爱好者带来了集传统、现代于一体的完美音乐艺术,尤其是现代舞台艺术的诞生更是为古筝艺术增添了全新的舞台元素,进而让新时期的广大观众享受到了中国古筝艺术的视听盛宴。所以,现代美是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文化审美中的重要属性,也是推动中国古筝艺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2.3 民族美

民族属性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以及各个地区的所有艺术类型的生命所在,同时也是中国古筝艺术的根本与生命。中华民族的古筝艺术历史由来已久,根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历程长达两千年左右,已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古筝艺术作为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的重要代表,必然会被深厚的民族美所浸润。从一定视角去看,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的民族美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古筝乐器的制作工艺、外观设计、曲目编造等,无不彰显出浓浓的东方文化韵味。[4]从某种层面上讲,民族美可以说是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的立足根本,也是中国古筝艺术最为突出的特色,更是中国古筝艺术走向全世界的主推力。因此,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中最具特色、最为重要的一种属性就是民族美。

2.4 艺术美

古筝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更是组成中国传统艺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因而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同,中国古筝艺术必然具备艺术方面的文化审美属性。与此同时,凡是艺术都有一定的技能,新时期中国古筝艺术也不例外,其对古筝演奏者的演奏功底、指法技能以及表演技能等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扎实的古筝演奏能力,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古筝乐器的艺术属性,也才能让观众感受到古筝的艺术美。另外,新时期的中国古筝演奏者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只有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文化以及国外的文化艺术文化有着深入了解,才能准确把握曲目的核心与灵魂,才能真正地演奏出充满艺术美的古筝作品。

3 结语

新时期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直接决定着其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中所占据的地位及所发挥的影响力。对中国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进行研究,不但是对中国古筝艺术精髓的继承,也是对中国古筝艺术的有效保护。中国的传统古筝艺术很好地传承了我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而新时期的中国古筝艺术不仅延续了传统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而且融入了一系列现代艺术文化元素。由此可见,中国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要想不断发展,就必须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拓展新时期古筝艺术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双燕.探究新时期下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和艺术创新[J].语言艺术与体育研究,2015(04).

[2] 王科奇,王亮.观念与时代的谐音――简约主义建筑[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篇8

关键词:摄影技术;油画创作;联系与影响;创新发展

现代光影成像技术的开发,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运用各种生活素材为载体,传达主体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动,是摄影艺术再现功能的泛化。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塑造静态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创造过程。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艺术的范祷,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二者通过物质材料媒介,用形体构成、色调选配、和明暗对比等艺术手段从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实现平面视觉艺术的直观表达,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不断研发,摄影艺术的完美写实再现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化了绘画艺术特别是油画创作的影响。本文结合摄影与油画艺术的联系特点,阐述了摄影技术对油画创作的关系。

一、摄影技术与当前油画艺术的联系:

1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

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艺术和油画艺术既都是视觉空间艺术的类别;又同属于再现性造型艺术的范畴。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特点。

2具有协调的视觉空间

摄影和油画本来都属于平面造型表现,借助光影、色调、线条和构图的变化效应,通过平面描绘形式,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创作灵感,表现物象的空间立体感。

3具有瞬间的生活表现

摄影和油画艺术表现,都需要针对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瞬间捕捉,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

4具有统一的物象并列

作为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绘画都可以把彼此交错的物象、形态和景象,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观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统一的完美整体。

二、摄影技术对当前油画艺术创作手段的影响

摄影和绘画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创作手段去实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油画创作就是艺术家运用油画材料,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综合体现的艺术形式,摄影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油画艺术创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质感、光感与空间等造型因素。

1摄影技术的运用,减缩了写生手段的繁杂化

油画艺术的审美再现,首先取决于创作者运用写生手段,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取舍,把其形象依照严谨的构图方式初步表现在草稿上,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刻画描绘。而现代摄影技术快捷的再现功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相当写实的物象造型资料,省略了相当多的写实活动。相对来说,摄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油画创作写生过程带来的麻烦。

2摄影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绘画材料的广泛化

材料是艺术家内心表达的媒介,是视觉传达的载体。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艺术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而油画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画颜料、画笔和画布画质等材料。摄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应用于图像艺术。同时也为油画艺术创作材料的开发及综合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油画材料也由传统的布、纸、木、石、颜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属、纤维以及任意的现成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制作条件和工具材料逐渐广泛化。

三、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上的影响

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基础上塑造静态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过程。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的创作影响如下:

1促进了油画创作风格在思想上、形式上的多元化发展

油画风格是指体现画家生命特质和审美倾向的油画组织秩序与品质。具体受画家生命特质的稳定性,画家审美倾向的社会性与变化性等因素影响。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视觉艺术中,摄影技术图像给人们带来的图像化审美形式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与此同时,新一代画家采用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引进一系列比如剪切、近焦距、取景框架、序列性等摄影技术,在油画创作过程中不断注入自己的创作思想与个性情感,体现了当代油画最显著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

2改变了油画艺术对文化符号图像的独创形式

摄影作为一种利用机械科技来记录视觉画面的方式,一经产生便预示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模式,摄影技术从诞生由一开始对绘画图形及文化符号的借鉴,逐渐发展到现在绘画不断直接或间接地挪用越来越科技化的摄影图像,改变了油画绘画艺术对人类文化符号及图像创制的再现、记录、叙事、宣传等诸多固有功用,借鉴摄影技术中对于视点、尺寸图像分割法的油画创作,呈现时空、观念和风格的集合,标志着当代油画已进入了图像化的时代,当代油画与摄影图像的结合在表现技法上趋向融合。

3衍化了油画艺术对摄影技术记录的借鉴

油画是建立在对现实客观事物内在本质与规律基础上的模仿和再现,是记录具体物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摄影技术的运用,生成了油画创作手段自身的物象再现功能的弱化,摄影技术对物象的快捷性记录方式,对油画创作艺术的再现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油画艺术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法则及创作规律,通过对物象的线条、色彩、形体、构图、肌理等创作要素的组合,塑造物体形象,它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

而摄影技术则可以运用科技材料针对物象的造型进行机械性复制。同时,摄影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能够为油画创作提供可观的创作资料和素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油画艺术,是对摄影记录的借鉴。

结束语

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摄影艺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并以纪实功能和成像快捷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社会功能,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种艺术形态的交融互动,将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这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实现摄影与绘画艺术的共同融合,是现代艺术创新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音乐鉴赏 艺术功能论 道德教化 情感说 卡塔西斯

音乐鉴赏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优秀的个人素质,提升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的重要举措,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与好评。面对音乐鉴赏课程的火爆,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更应在喧闹之中对课程进行冷静的思考与分析。毋庸讳言,在掌声背后,音乐鉴赏课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厘清问题的实质,对目前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以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给出我们的对策。

目前,我们存在对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宗旨认识不清的问题,在为数众多的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高等学校中,对该课程的命名并不统一。有的称为“音乐鉴赏”,有的称为“音乐欣赏”,还有的称为“音乐赏析”,等等,这看似是名称的混乱,实则为在该课程认识上存在偏差。“音乐欣赏”与“音乐鉴赏”从其内涵和教学形式上来讲是有着诸多不同的。首先,“音乐欣赏”侧重于音乐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欣,笑喜也。从欠,斤声。”这里我们不难理解,“欣赏”主要表现为艺术欣赏主体呈现出艺术审美的状态,即音乐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亦即“乐者,乐也”。客观地讲,艺术的娱乐功能的确是艺术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求得以满足,获得身心解放,从而享受到精神和形式的愉悦,产生美的感知,实现精神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高峰体验”,人们在进行高峰体验时,会进入到强烈的幸福、狂喜、顿悟的状态之中。在高峰体验之中,人们可洞见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最高理想,诗意地栖居在无何有之乡,聆听天籁的美妙,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与“物我两忘”“和光同尘”的艺术境界。由此可见,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的确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大学生了解、理解、享受艺术的重要维度与途径。

但是,我们也要认清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并不是艺术教育的唯一功能,除此之外,艺术还应具备审美教育功能、审美认知功能、情感功能、净化功能等。这些是建立在我们对音乐艺术的充分理解与体验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对于大学艺术教育的看法亦应更加有包容性与全面性,以审美娱乐功能为主导的“音乐欣赏”则难以涵盖音乐艺术功能的全部要义,应代之以“音乐鉴赏”。

根据中国古代汉语,“鉴”有诸多内涵,如第一,照、照视;第二,鉴察、审察;第三,鉴戒;第四,鉴别、识别。但总的来说,“鉴”的意思是理解、反思、评论、批评。从这个角度来讲,“鉴赏”的内涵要远远超过“欣赏”,如果说“欣赏”仅仅存在于对音乐艺术形式、感性理解的话,那么“鉴赏”则要更为尖锐地指出“艺术鉴赏”是为了更加深层次地了解音乐艺术,把握音乐中所涵藏的人生情感与作者的艺术观念,从更深层次掌握音乐艺术的真谛,对音乐艺术的本质展开形而上的追问,并对音乐艺术所表现的主题进行艺术批评。在我们看来,“音乐鉴赏”这一课程名称更加符合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教育诉求,我们对音乐鉴赏的办学目的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学会欣赏,更要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完善的知识系统和对艺术表达理解、评论的能力。我们应对“音乐鉴赏”这一课程进行统一的命名,规范其课程名称,强化教学的任务和目的性。

“音乐鉴赏”课程应展示出怎样的教育功能?以笔者看来,“音乐鉴赏”至少要具备以下这些功能,即教育功能、认知功能、情感功能、精神净化功能、审美娱乐功能,除了审美娱乐功能这个方面与前面我们所说的艺术欣赏内容相关之外,其余的四项基本功能则为音乐艺术教育所应具备的精神性拓展和延伸方面的内容,是音乐鉴赏应有之意。

首先,音乐鉴赏课程应具备审美教育和认知功能,两种功能往往在实际的审美过程中交织在一起,轩轾不分,相互促进。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感受到艺术中“真”“善”“美”对人类精神的震撼与启迪作用,引发人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反思,从而获得某种启示和教育。应该讲,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十分重视艺术的教育功能。中国古代艺术教育理论中非常重视艺术在感化人心、陶冶人性方面的作用,如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乐”是道德教化的终极形态,是人们自觉进行道德约束和情感养成的重要契机。在《论语・述而》中,儒家思想认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认为作为艺术的“乐”以形而上的“道”(规律、客观实在)、作用于社会形态的“德”(道的人间状态、社会形态)和人性的理想状态“仁”为前提,“礼乐”则以感性可知的方式展现不易把握的理性教条。这充分说明了礼乐在人伦教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作为“礼乐”文化的中坚艺术形式――音乐,儒家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十分肯定其在礼乐人伦教育上的功能与作用。《论语》中有两段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这种对音乐教育功能的重视甚至可见于古老的历史典籍《尚书》中的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而到了汉代,《礼记・乐记》中则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强化:“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由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失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许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乐记・乐化》)“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记・乐论》)而“乐”的理想状态为“和”,“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逍,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乐记・乐化》)

在造型艺术领域,持如此观点的也不少,如“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三年》)南朝艺术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一书中总结:“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可见在艺术的早期发展阶段,社会教化功能是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到了近代,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他以德国康德美学作为其理论基础,并认为纯粹的美感可以破人我之见,无利害得失之心,因此可以陶冶人之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的境地。先生认为,与宗教相比,美育有这么一些显著的优势和文明特点:“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为宗教中美育的原素虽不朽,而既认为宗教的一部分,则往往引起审美者的联想,使彼受智育、德育诸部分的影响,而不能为纯粹的美感,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止能以美育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可以认为是中国美育思想中审美认知、教育功能观念的集大成者,其中蕴涵着博大深刻的艺术美学思想。“宗教之为累,一至于此。皆激刺感情之作用之也。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裹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则不然。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无损于人,人亦无损于我也。隔千里兮共明月,我与人均不得而私之。中央公园之花石,农事试验场之水木,人人得而赏之。埃及之金字塔、希腊之神祠、罗马之剧场,瞻望赏叹者若干人,且历若干年,而价值如故。各国之博物院,无不公开者,即私人收藏之珍品,亦时供同志之赏览。各地方之音乐会、演剧场,均以容多数人为快。所谓独乐乐不如人乐乐,与寡乐乐不如与众乐乐,以齐宣王之,尚能承认之,美之为普遍性可知矣。”(《以美育代宗教说》)

其次,音乐鉴赏课程应具备情感、表现功能,亦即在音乐鉴赏中体会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最为真挚的情感,从而陶冶艺术欣赏者的情感,《论语》中就不乏这样的大量记载,《论语・先进》中提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儒家认为“舞雩”这样的原始祭祀舞蹈是养成儒家良好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而在《老子》中,道家学派严肃地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15章》)道家“法天贵真”的音乐观念不是透过听觉这一简单的感官刺激实现的,而恰恰相反,只有与人类精神情感相契合的音乐,方能唤起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和真理的渴望。《庄子》中,道家思想提出了“天籁”的美学观念,认为天籁是最为超越、最为隽永,也最为真实的音乐,最能沁入人心,并带来灵魂狂欢的音乐形式,我们亦可将其视为马斯洛的“高峰体验”和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的慰藉”。而在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看来,艺术是无功利的游戏活动,《审美教育书简》中分析了艺术的本质和意义所在。在席勒看来,艺术的起源在于自由的无功利的游戏。席勒在其《审美教育书简》中分析了艺术产生的经历:“由需要的强制和自然的严肃性经过盈余的强制和自然的游戏,才能转变到审美的游戏。”“不满足于把审美的盈余纳入必然的事物,自由的游戏冲动终于完全挣脱了需要的枷锁,从而美本身成为人所追求的对象。”席勒认为人性是分裂的,这种人性的分裂表现为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人要从自然走向理性化,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以心灵美,使得感性和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

再次,我们不能不提音乐鉴赏课程的心灵净化功能。对于“净化说”,朱光潜认为,要旨在于通过艺术鉴赏行为使某种情绪宣泄而达到平静,从而达到心理净化的目的。“净化理论”在古希腊艺术理论中即有体现。所谓“净化”,希腊语中的表述是“卡塔西斯”(katharsis),本义具有“陶冶”的意思,这个词可用于宗教的净罪仪式,又可用于医学的宣泄疗法。最早在美学上使用“净化”一词的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指出音乐上的重要功能在于可以治疗宗教狂热,使狂热的人恢复正常状态。在他的《政治学》第八章中似乎想要说明,要么是文明的生活状态不能让人们充分地宣泄情感,要么就是其他原因,致使人们长期处于压抑的甚至是危险的情感状态之中。当普通的生活无法让人们的情感得以宣泄时,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手段得以解脱或者“净化”。当人们进入审美意境,从心理感受上说,就是审美鉴赏活动发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里沉醉和凝神关照的痴迷状态,使人忘记了一切利害得失、一切世间琐事、一切成败荣辱,而进入到一种永恒常乐的审美境界。用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的话说,审美境界绽开的一刹那,“对世界的信仰被搁置了起来,同时,任何实践的或者智力的兴趣都停止了,说得更确切些,对主体而言,唯一仍然存在的世界并不是围绕对象的或在形象后面的世界”①。在中国审美理论中,禅宗中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出于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禅师的《上堂法语》中提道:“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到了“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说明内涵的修为已经达到了一种破除我执与他执,一超直入如来地,进入永恒的法执境界中。中国美学范畴中,宋代禅宗修行的最高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冯友兰先生讲的“天地境界”以及李泽厚先生提到的“悦神悦志”都属于这个方面的内容。

由此可见,音乐鉴赏课程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促进社会和谐、精神自由、人格完善的重要契机与途径。一个完整的、充满良好气质的大学生不能缺失音乐鉴赏教育这一重要环节,这对塑造人的气质与精神准度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因而,确立音乐鉴赏课程在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是完善现行的教育制度、提升高校办学水平、丰富大学生情感和精神修养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牛宏宝.美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1-72.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奥斯本.鉴赏的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牛宏宝.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摄影技术;油画创作;联系与影响;创新发展 

 

现代光影成像技术的开发,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运用各种生活素材为载体,传达主体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动,是摄影艺术再现功能的泛化。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塑造静态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创造过程。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艺术的范祷,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二者通过物质材料媒介,用形体构成、色调选配、和明暗对比等艺术手段从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实现平面视觉艺术的直观表达,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不断研发,摄影艺术的完美写实再现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化了绘画艺术特别是油画创作的影响。本文结合摄影与油画艺术的联系特点,阐述了摄影技术对油画创作的关系。 

一、摄影技术与当前油画艺术的联系: 

1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 

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艺术和油画艺术既都是视觉空间艺术的类别;又同属于再现性造型艺术的范畴。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特点。 

2具有协调的视觉空间 

摄影和油画本来都属于平面造型表现,借助光影、色调、线条和构图的变化效应,通过平面描绘形式,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创作灵感,表现物象的空间立体感。 

3具有瞬间的生活表现 

摄影和油画艺术表现,都需要针对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瞬间捕捉,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 

4具有统一的物象并列 

作为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绘画都可以把彼此交错的物象、形态和景象,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观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统一的完美整体。 

二、摄影技术对当前油画艺术创作手段的影响 

摄影和绘画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创作手段去实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油画创作就是艺术家运用油画材料,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综合体现的艺术形式,摄影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油画艺术创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质感、光感与空间等造型因素。 

1摄影技术的运用,减缩了写生手段的繁杂化 

油画艺术的审美再现,首先取决于创作者运用写生手段,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取舍,把其形象依照严谨的构图方式初步表现在草稿上,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刻画描绘。而现代摄影技术快捷的再现功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相当写实的物象造型资料,省略了相当多的写实活动。相对来说,摄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油画创作写生过程带来的麻烦。 

2摄影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绘画材料的广泛化 

材料是艺术家内心表达的媒介,是视觉传达的载体。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艺术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而油画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画颜料、画笔和画布画质等材料。摄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应用于图像艺术。同时也为油画艺术创作材料的开发及综合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油画材料也由传统的布、纸、木、石、颜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属、纤维以及任意的现成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制作条件和工具材料逐渐广泛化。

三、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上的影响 

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基础上塑造静态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过程。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的创作影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