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基本棍法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武术基本棍法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武术基本棍法教学

篇1

关键词:双节棍 校本教材 开发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84―02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倡开发、利用地方、学校的课程资源形成地方和学校的特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武术教材内容上也有了突破性发展,给武术教学带来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是确立了一个内容结构框架和课程的基本目标,课程结构有了很大的灵活性,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04年,、教育部联合出台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到“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因此,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武术校本课程的研究。双节棍是中国武术中的传统软兵器,也是一种很好的防身健体器械。双节棍对锻炼上肢力量,尤其是腕部的力量作用显著,通过双节棍的抓握练习可以锻炼前臂肌群,提高握力素质。由于受李小龙在电影中的表演和周杰伦的歌曲《双截棍》的影响,它已经成为青少年十分喜爱的运动项目,这也为它进入体育课堂提供了可能。经过多年双节棍的练习和教学实践,我认为双节棍可以作为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进入体育课堂,从而开发了双节棍校本教材。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双节棍等相关武术教材中吸取适用于小学生的教学内容,以南张庄中心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而开发出双节棍校本教材。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对现有双节棍教材和其他武术教材进行研究,并借鉴相关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参考。

2.2.2 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问卷对全校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改进。

2.2.3 教学实验法

校本教材的实用性要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1)校本课程要以实施国家课程为前提,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和《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有关要求进行开发。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有着丰富的内涵,武术教学对于传播和发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校本课程要结合本校实际需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中的重要资源,体育教师具有武术方面专长,多年来潜心进行武术教学研究,带领学生在武术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此,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确立了体育工作以武术为特色。开发武术校本课程是武术特色发展的有利保障和重要途径。

(3)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是开发学校课程的重要依据。学生是课程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教学效果体现的首要条件。据调查了解的情况可知,大部分学生喜欢双节棍,男生都喜欢模仿李小龙的武术动作,大部分女生和弱者都想通过学习武术不受欺负,开发武术课程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选择学生喜欢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内容。

(4)符合趣味性和基础性原则。小学阶段是学生由启蒙教育向正规教育的开始,小学武术教学应当把姿态教育和培养武术兴趣放在目标的首位。通过武术教学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双节棍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如果一开始学生就失去了兴趣或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以后的武术学习就成了空中楼阁。

3.2 双节棍课程资源的开发

3.2.1 双节棍的教育意义的开发

练双节棍就要说到李小龙,是李小龙出神入化的表演让更多人认识并喜爱上了双节棍。李小龙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无论是在他的生活中还是在他的电影中都洋溢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不畏、努力拼搏的精神。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李小龙的故事和李小龙的电影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自强不息、勇敢顽强的教育。另外,在双节棍的练习中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在克服苦与痛的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3.2.2 双节棍练习价值的开发

(1)双节棍的锻炼价值。双节棍以锻炼上肢力量为主,尤其是腕部的力量,通过双节棍的抓握练习可以锻炼前臂肌群,提高握力;双节棍能提高肩、肘、腕、指等关节的灵活性,通过双节棍与身法、步法的结合带动全身,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双节棍练习还能培养对空间的感觉能力和瞬间反应能力。

(2)双节棍的观赏价值。青少年对双节棍的喜爱大多是看了双节棍的表演,激发了表演的欲望。确实掌握了双节棍可以在多种场合表演,给学生带来一种成就感。双节棍有刚有柔,还有很多舞花,表演起来上下翻飞,十分好看。再加上响环、彩带、荧光等辅助手段,或与音乐、舞蹈相结合更具观赏价值。

(3)双节棍的自卫价值。双节棍可长可短,短小精悍,便于携带,具有隐蔽性。双节棍技法简单、实用,可以把棍叠在一起做短棍用,也可以用中间链接部分擒锁、绞杀,挥动起来威力更大。通过教学中攻防意识的培养和一定的实战练习,可以使双节棍成为用来自卫防身的好武器。

3.2.3 器材的开发

双节棍的练习不一定需要很好的器材,完全可以利用废旧材料自己制作。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废旧报纸、杂志、旧书本自制双节棍,简便易行。先把书本卷成纸筒,用打孔器或锥子打孔,用线绳将两个纸筒连起来,再用镭射纸等进行装饰,就制成简易双节棍。棍的长短、粗细、软硬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见图1)

3.2.4 教学内容的开发

双节棍技术要简便易学。双节棍的表演常常令人眼花缭乱,看似很难,但是基本动作并不难。双节棍的基本动作无非是劈、扫、撩、抽、戳、点等,棍的运动轨迹也无非是水平、垂直、斜向的上下、左右舞动,可以先由简单动作入手,把难度大的动作分解,逐渐组合串联。只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快掌握双节棍技术。

3.2.5 学练方法的开发

练习方法要多样。虽然学生对双节棍有很高的兴趣,但是随着长时间的反复练习,会带来一定的枯燥感,而且随着技术难度的增加,有的学生会知难而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善于发掘学练的方法,保持、提高学生的兴趣。练习形式可以是单式练习,也可以进行套路练习;可以集体表演,也可以个人展示;在教学中可以用旧报纸、气球等做靶子,通过击靶可以提高击打的力量、速度和打击的准确性;还可以通过蒙上眼睛练习,提高对空间的感觉力。

4 结论

双节棍的练习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和练习价值,且器材制作简单,学练容易,对提高学生握力素质也有很大的帮助,是小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适合在学校中开展。

参考文献:

[1]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19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雁飞.中国学校武术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董子红.神功绝技李小龙二节棍攻击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3.

篇2

关键词:中小学武术教学 武术攻防组合 中小学生 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

1武术攻防组合的概念、内容与形式

1.1武术攻防组合的概念

武术攻防组合是指在传统武术套路中有针对性地选取攻防含义突出的动作或现代搏击动作、攻防动作、擒拿动作等进行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武术组合形式。它既有别于武术套路又有别于搏击格斗,没有固定的套路、没有对抗的单人演练,类似于武警的擒敌拳。

1.2武术攻防组合的主要内容

武术攻防组合可以是徒手的攻防组合、对练攻防组合、擒拿攻防组合、防身自卫组合,也可以是器械类的短棍搏击组合、长棍搏击组合等。

1.3武术攻防组合的主要形式

武术攻防组合的主要形式有徒手攻防组合、器械攻防组合、防身术攻防组合、擒拿术攻防组合等。

2中小学武术教学的现状

2.1中小学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对部分中小学的走访调查中发现,中学武术教学开展的并不理想,最突出体现在武术教学内容上。目前中学武术教学以武术套路为主,五步拳、少年拳第一套、第二套,青年拳第一套、第二套,初级长拳,外加一些器械套路。有一些中学也在武术课中开设散打等搏击类的内容。

2.2中小学开展武术教学的主要形式

目前中小学武术套路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教学形式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集体跟学;教师领做,学生模仿等集体教授;学生个人练习体会动作要领要点;学生分小组练习,互帮互学,纠正错误;个人演练、小组演练、集体演练或比赛。散打搏击类的主要教学形式除了与套路教学形式有一些共同点之外,主要以俩人的攻防对抗、教学比赛为主,还有是借助一些器械进行的功力练习和抗击打能力的练习。

2.3中学武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及学生的走访调查了解到,学生很喜欢武术,但是不喜欢武术课,不喜欢武术课的内容,不喜欢武术套路;体育教师也反映学生对学习武术套路兴趣不高,甚至认为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因而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不高。而对散打搏击类的教学内容,学生既很想学习它的实用性,但又担心在攻防对抗或教学比赛的击打中造成伤害和伤痛,所以学生的参与度亦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打击,武术就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严重影响了武术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普及。

3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困境因素

3.1武术套路教学困境因素

武术套路的学习要求动作规范性比较高、虽然有攻防含义,但是攻防针对性不强,而中学生学习武术套路需要一定的基础和基本功,学习武术套路中首先要学习基本动作需要一定时间,有弓步、马步、虚步等,这对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这个时候中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容易对学习武术失去兴趣。武术套路动作数量多、动作路线变化多和动作包含因素多等特点,中小学生这个阶段领悟能力不够强,对套路动作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刻,学习起来既费劲枯燥又吃力,因此中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武术学习和武术教学的效果。

3.2搏击格斗教学困境的因素

有一些中小学开展了散打等搏击格斗教学,搏击格斗的攻击性、攻防实用性强,场面表现激烈,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但搏击技术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较难掌握其中的动作要领,在动作上需要较多时间进行练习,包括练习速度、力量和柔韧性及爆发力等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条件过高难度较大。搏击技术有危险性,特别是中小学时期学生的好奇心强,心理不成熟、心理状态不太稳定、容易冲动和偏激,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危险系数也相对比较高,而且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也不允许存在教学安全隐患。因而中小学生学习散打等搏击技术在其年龄的心理上和生理是不太适宜的,也会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增加难度,不被学校领导看好。

3.3教师因素

在中小学,接受武术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专业武术教师较少,他们在大学时接受的教学训练基本上是针对武术套路教学和散打等搏击类教学,他们能胜任武术方面的教学。而一般的体育教师对武术的学习不够系统,基本功不够扎实,只能教一些简单的武术套路,专业性不强,这些教师在教授武术攻防组合的技术方面和攻防组合的创编方面的能力不够,也很少有机会参加武术教学方面的培训。

4武术攻防组合内容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的优势

4.1武术攻防组合内容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小学和中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对新奇的事物充满探究心理,同时他们身体处于快速发育生长期,肌肉的力量、耐力、速度及协调等较弱,对于武术套路学习要求的动作规范性不容易做好,对于散打等搏击类的学习和掌握不容易到位,而武术攻防组合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对技术的规范要求不高,但针对性和实用性强,攻防含义和攻防的针对性明显。武术攻防组合的教学内容相对于武术套路的教学内容而言具有会引起学生的鲜新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武术攻防组合的教学中教师应先介绍攻防组合的基本知识、运用原理和时机及在防身自卫的价值意义,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攻防组合动作不仅有进攻也有防守,既让学生体验到进攻的方法、速度和力量,也能让学生学习到防守的反应和技巧;让学生在获得武术防身自卫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并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容易对武术运动产生兴趣和学习欲望,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4.2武术攻防组合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

武术攻防组合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徒手攻防组合、器械攻防组合、防身术攻防组合、擒拿术攻防组合、匕首攻防组合、长棍搏击攻防组合、短棍搏击攻防组合、对练攻防组合等。武术攻防组合首先在动作上比较有攻防针对性,有进攻的拳法、腿法、掌指法、膝法、肘法,防守有格挡、拍按、阻截,还有各种躲闪等,攻防变化多、转换快,有很多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攻防的思考和创新空间,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

4.3武术攻防组合实用性强

武术攻防组合是对抗性较强的运动,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首先,竞争意识是现代社会各种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说经过武术攻防组合的学习和训练能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竞争精神,中小学生经过武术攻防组合的学习,进入社会将会更加朝气蓬勃而又充满竞争活力。其次,武术攻防组合在强身健体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防身自卫能力的提高,武术攻防组合运动是斗智斗勇、灵活多变的运动。通过攻防组合练习,掌握自身防卫的技能,同时能够提高人的速度、力量、耐力、灵巧等身体素质,增强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尤其是对提高人的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有很好的作用。再次,在发展心智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武术攻防组合练习,能有效提高人的反应与应变能力,发展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尤其是培养人在危难之际保持一种冷静而又从容应对的心理智能。

4.4武术攻防组合对中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由于家庭条件好,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缺乏吃苦精神,做事不脚踏实地,半途而废,依赖性强。通过开展武术教育,经过武术攻防组合的学习和训练,可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刻苦耐劳,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困难不逃避,勇敢面对勇于克服,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果断、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惯。

5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改革建议

5.1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

武术课的内容应多元化,除了传统套路的学习,还应包括对练、擒拿术、防身术等方面的内容,并把它们创编成为简单易学的武术攻防组合,既有徒手类的防身术攻防组合、擒拿术攻防组合、对练攻防组合,也有器械类的匕首攻防组合、长棍搏击攻防组合、短棍搏击攻防组合等,突出攻防含义特点,突出攻防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训练,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还可以适当增加健身养生气功内容的学习,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文化自豪感。

5.2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保持武术教学中的教师领做,学生模仿跟练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创新武术教学的方式方法。如小群体教学法、小团体教学法,由学生自由组合或教师编组成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组长带领小组学练,小组成员之间针对学练内容进行讨论研究、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武术攻防动作组合,然后进行教学比赛,这样让学生主动去想动作、练动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开发了他们的智商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享受比赛中的成就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一些武术动作片或制作武术攻防组合课件,给学生更直观的学习了武术知识和武术技能。

5.3加强体育教师武术理论武术技能的培训

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在大学都上了一年或一个学期的武术普修课,虽然武术的学习不够系统,基本功不够扎实,专业性不强,但能教一些简单的武术套路。在中小学武术教师少的情况下,要想正常开展武术教学,必须加强组织所有体育教师参加武术理论,特别是武术技术技能的培训。各市区的教育部门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武术教学方面的培训工作,聘请在武术教学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武术教师、专业武术教练和武师进行教学和辅导,强化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武术理论知识、武术技术技能、武术攻防组合的教学与创编能力,使他们能尽快胜任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任冬梅.郑州市小学体育课武术内容中运用攻防技法的实验研究.

[2]自明,黄琦,董艳国.攻防意识训练在高校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

篇3

我喜爱二节棍,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和等待它,等待像它这样一件特别适合我的防身武器。

我之所以练武,完全是为了实用,因为在我年轻的那个时代,正是“”期间,社会秩序比较乱,让每一个在思索的人都感到生存的危机。当年,我的家乡武风很盛,也是这个原因吧。

在最初阶段,我也和其他的人一样,喜欢和别人较量,看到或者听到强手,总克制不住去较量的欲望,以打败对方为荣,输了也开心。其实是没有摆脱年轻人虚荣心、名利心的困扰。

后来,我离开家乡后,当地许多练武的高手们都爱吹是我的弟子,或者说曾经打败过我。其实我从来没有正式收过一名弟子,这些人我大多根本不认识。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我搭一辆过路车回家,车主人不认识我,但恐怕也是个武术迷吧,一会儿我们就聊起了家乡的武林高手。他讲了许多,我都没有认真听,最后竟然吹到了我的头上,我不能沉默了,只好坦白地告诉他。我并不是传说的那样厉害,其实曾多次被人打败过,可以说败比胜多,甚至还有过一次被人打了一拳都不敢还手的尴尬。事情该明白了吧?没有想到最后握手告别时,他居然说:果然是真高手,的确深藏不露!

于是我才明白,出名并不是好事。我曾经认识一个姓赵的青年,会一点武功。平常对付空手三五个人并不太困难,但一次却在大街上,被仇家八个人提菜刀袭击后又亡命追杀。他虽然全力抵抗,最后仍然倒在血泊中,这事成为我们当地轰动一时的血案。我想,如果我遇上这样的情况,也并没有多少全身而退的把握,就是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吧,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最适合我的随身武器。

我学过长短棍、刀、剑、铁尺、三节棍、九节鞭,甚至飞刀和板凳等多种武器,都因为种种原因,并不满意,我认为别人能一眼就看到的武器根本就不能防身。因为对方在出手之前,必然已经考虑到了你身上所能看到的任何东西,所以对他没有什么实际的威慑力,我也不喜欢伤人的利器。

作为一种防身武器,二节棍似乎比其他的刀枪剑尺之类更容易随身携带,也更加适合现代武者。如今的社会风气和古代不一样,坏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扒手,都爱随身带刀。更不要说抢劫犯了,并且经常是成群结队,一旦有事,就一拥而上。他们一旦出手就不顾后果,对伤人毫不在乎。面对这样的坏人,你需要防身自卫,或者是见义勇为,即使你会点武功,对付起来也会相当麻烦。我是个讨厌麻烦的人,接触二节棍后,发现这种武器有太多的优点,学好后对付十来个持刀的歹徒也不太困难,应付复杂的场面可以简化形势,所以,我爱上了二节棍。

由此,我对二节棍术的理解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认识:

一、浮华之棍

二十多年的武术根底使我在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二节棍的大多数招术,并且很快进入了熟练的阶段。

接着就要解决一副合手的棍的问题:由于早年练过一些手上和身上的功夫,出手比较重,所以,我们开始时用买的二节棍并不实用,即使是用最坚固的棍练,都用不上三天就会被震断,连接的钢套也很容易松动,后来用打造的铁链,也不够坚固。最后,才自己动手,用黄檀木做棍身,用摩托车锁用的粗链,或者用吊修汽车用的葫芦做链条,才解决了自己练习和实用棍的难题。

在表面看,我的二节棍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除了套路和招式之外,我们已经开始假想敌训练,并且对重点技术分析和总结,集中进行练习。老实说,已经有一定的威力。有一次,在一个农村朋友家里,随手一个“白蛇吐信”,就把一只爬过墙上的老鼠打成肉饼。

可是,我心里却明白,我的二节棍并没有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特别是在舞动时,有时动作速度太快,常感到有脱手而出、掌握不住棍的感觉。在假想敌练习中,在完成动作的瞬间,感到很难对有些角度攻击而来的敌人构成什么威胁。因此,我对我的二节棍的威力并没有什么信心。我的一个表弟也有和我一样的感受,打得精彩,但没有真正的摧毁力,让他面对强手没有自信。

在外行人眼里,我们的二节棍动作快,甚至比电影里的更加精彩,但我明白,看起来精彩的电影式的二节棍,并没有达到应该满足的境界。甚至,我还认为,二节棍的威力远不如我喜欢用的苏派拳术中的短棍那样大。

二、有我之棍

后来,我看过许多关于二节棍的书籍,多是见招拆招的内容,看了以后,才知大多是外行写的书,没有实际的用处,因为任何兵器都是与武术技能紧密相关的,没有武术基本功,和对这种武器的透彻了解,怎么能称得上应用?

特别是二节棍这样的软兵器,对基本技术的要求更高。

我此时已悟到了二节棍应该体现自己的个性这一原理,并从兵法上的“势险、节短”懂得了二节棍的生命在于准确,以及超力超速的打击,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用“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二节棍里威力最大,最具变化之妙的动作是“霸王操鞭”和“白蛇吐信”。在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我对其中的实用变化进行了千百次的训练。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实用有效的组合棍术,目的是我一旦出手,就不给敌人以任何还手的余地。

为了增强腕力,我在练习中使用了特制的较为重和较长的二节棍,并在练习用的棍上加了负重的铁块。

当时我已经有了一些信心,即使是面对一群持刀狂徒,我也能打垮他们,不给他们以可乘之机。

1987年,我独自一人到西安等地旅游,刚参观过秦始皇陵回到城区,就被一伙骗子盯上了,他们说我碰烂了他的眼镜,一下子就上来七八个人,个个都身高体壮,当几家修理店都拒绝修理,我明白他们只是骗子后,反倒不怕了,他们从解放路天桥一直纠缠到钟楼附近。后来,雨停了,我收了雨伞,随手把二节棍翻出来,放在挎包上面顺手的地方,倒不是怕他们,当年,我的功夫已经可以了,估计他们几个人空手并不可怕,只是担心坏人身上都可能有凶器,我天生怕麻烦,所以想简单点解决问题。当年我已经不喜欢轻易伤人,只想的是,只要打断几个人的腿,就一个都跑不了。他们开始很凶,但看我根本不在乎他们,也许看到了二节棍,口气软了,从开始的赔一大笔钱到后来的“我们陪你走这样远,就给点茶钱吧。”最后说,算了,咱们就当交了个朋友,找个台阶下,说着就溜了。

在当年的多次和朋友的实战对抗中,我注意到了立体的、全方位的战斗意识,比如对手的下盘实际是最薄弱的部位,便于反攻和很难防

守。于是,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专门对付下盘的组合攻防技术。

当我意识到兵器不过是手的延长,我就系统地把我当年学过的好的武术动作,融化在二节棍里,如流行于川康一带的“五花炮捶”,梅派的三绝手之一“隔山打虎”,苏派大手拳的“二郎悬腿”。李小龙爱用的“跃步侧腿”等,我都把它们变化后成为二节棍的招术,扩大了攻击和控制范围,从此,我的二节棍术更“如虎添翼”,威力倍增!

当我发现在我的进攻面前,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反应的时间和反抗的能力,于是有点自满时,却有一次在四川西部的原始森林中与一头豹子狭路相逢,幸好,那豹最终没有扑来,悄悄地消失了。

而我经历了这事,不得不重新评价自己的本领。我的本领其实并不怎么样,我知道古代的陆游,仅是个文人,都曾经有过单人刺虎的经历,更别说和那么多空手搏虎的好汉比了。我能做到的是:必须完全抛弃所学的武术中那种似乎好看,但威力不够的内容。

我还要进一步探讨一个问题:如果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凶猛的野兽,我还能有那种自信吗?后来,朋友向我介绍了一个干瘦的藏族老人,单从外貌看,我根本不相信他居然有过曾经打死两只豹子的经历,他用的是内地人没有见过的绳棍,绳棍是解放前他用于走镖的随身武器,使用起来威力范围超过一丈,但不太适合现代的情况。于是,我把绳棍的原理运用到普通二节棍中。使它虽然少了步法变化,缩小了威力的范围,却增强了摧毁力,具有了对付猛兽的威力。

可惜,在一段时间里,我走进了单纯提高自己的腕力和体力的误区,认为只有达到更强大的体能才有更大的威力,甚至弄伤了手腕的韧带,好几个月才恢复。后来,在练成拳和少林一指禅站桩过程中,我终于意识到人的体能不可能无限增长,闪电一般的重击,并不完全依赖于体力,更多的是依赖于正确的发力方式。

三、求真之棍

二节棍的优点在于快和重,比如,对一个对手的挥动打击,长短棍在手上的动作都至少要有一米以上的距离作为发力的前提,而二节棍却只要不到一半的距离就完全可以完成同样重量和速度的打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其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充分了解自己手中的武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点,而避免它的弱点。这样练习你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这时的我,已经开始进入那种真正的二节棍的境界了,反应速度也大大提高,我打纸条,打橡筋绳,甚至打从身边飞过的蜜蜂。

在那段时间里,我看过一部分关于二节棍的教学光碟,那里面丰富的内容让我有了新的感悟:真的需要学这么多东西吗?

它让我想起了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糟粕:套路的圈套,招术的陷阱。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钻进这种形式的陷阱,终生练习却只能在门外徘徊。造成永远的遗憾。上世纪30年代,外国拳击手们在上海滩几乎是横扫中国武林,更是不应该忘记的惨痛教训。要学到一门真正的武技,是应该从所谓的丰富中走出来,再向简单发展,就如做学问的先要“由厚到薄”,再追求“由薄到厚”一样。

于是,我开始对我学过的东西进行淘汰,只保留威力最大的技术;后来,又继续淘汰,只保留以防守反击为主的技术。我觉得没有必要进攻别人;后来,又只保留对付凶器的,特别是长砍刀的技术,因为应付其他的情况都实在太简单。我曾经把融合了余拳倒勾、梅丝拳的豹尾腿、苏派拳的告别送礼、武当派的顺风扫叶等技术简化为一招,并且只用它,综合几种角度的变化就破解了几乎所有包括了刀棍的最常见的进攻技术。最后,我终于明白,没有什么招术值得专门去练,只通过站桩,努力追求应感而发的境界。我对王芗斋先生所说的“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有了较深的感悟,有了功夫在身,所有的技术、招术都是多余的了,有了大境界,小境界可以说是不值得一提。

我对随身所带的二节棍已经不那么讲究了,几副好的二节棍早已经分别送给朋友。平时随身带的最多就是两段结实的木棍,拿条结实的绳子拴起来,我觉得在任何情况下,威力已经足够了,并且没有声音,练的时候也不会影响他人。

我和我的朋友已经把二节棍当作自己的随身法宝,习惯了用它做一切的武术锻炼,如拍打身体,当千斤棒练习扭力、合力、爆发力,甚至’用它代替太极棒练桩功。在我的眼里,二节棍几乎是无所不能。

在那段时间里,曾经有一件事有点戏剧性,讲出来又让我感到有些丢人和脸红:

我家乡街上有一位姓蒲的青年。据说二节棍打得不错,他自己夸口说是在外面走南闯北。从未输过一次。我认识他,知道他的话里面肯定有水分,不足为信。但有一件事情是确实的:在本地,他曾经独自面对十来人,对方有刀棍,还有几把洋铲,都被他的二节棍打得落花流水。去年春节他从云南回家,请我吃饭。我顺便问他二节棍是跟谁学的,没有想到他居然说,你教的嘛,忘记了吗?他说起很多细节,我才想起十多年前,一次在他家吃饭,我喝醉了,糊里糊涂地教了他一个小时,我说他身材太单薄,不适合学什么正宗的东西,就把平时只在我们三四个朋友间交流的二节棍技术教了一些给他,没有想到这人悟性极好,自学竟成了好手。我现场又检查了一下他的水平,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了,威力虽然对付高手还不太够,平常防身是有余了。

当年,我曾经利用以前有的武术器械的功底,对二节棍的威力和特点进行了更加深层次的比较分析,对自己的能力可以说差不多胸有成竹。开始有棍就是人的一部分的感觉。棍由心发,心念刚一要动,动作早已完成。就是所谓的“打倒还嫌慢”、“火机一发物必落”。

棍的运动不再是由手腰身脚等的合力完成,而是由心完成,我对棍的快慢和轻重都已能做到随心所欲,心意已经自然就把棍的动作融合为一,哪里想得到用气和用力,哪里需要想到用什么招术?更怎么可能会担心出手会脱棍?我有了充分的自信。说句流行的话,真有点“棍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的感觉(当然,仅是几年前个人自我感觉而已),甚至以为,这就是我个人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四、忘我之棍

两年后,我的一场梦境却使我对二节棍,包括对武术的真谛有了更深的感悟。在梦中,我在救一个朋友时,被一群持刀狂徒在一片血腥的废墟中追杀,他们毫无理由胡乱杀人,在砍倒了我身边的几个人后,从四面八方同时向我身上扑来。我突然感到面对这样的场面,我力不从心,没有一点必胜的把握。甚至感到了恐惧。

醒来后,我问自己:你真的已经达到二节棍的最高境界了吗?没有,根本没有!

我明白,如果把学习的过程比作学禅,禅有三种境界,我充其量还在第一种和第二种由小我到大我之间徘徊,在我的潜意识中还缺少一种伟大气概。还远没有达到“无我之境”。只有它才能使任何技术臻于完善,只有那种境界,才是最高的境界,才是禅者之棍。

当年武术家郭云深先生,面对“秋后斩决”,他的选择是用最后的时间苦练他毕生钟爱的武术:每天戴着脚镣手铐打熬他的绝技“半步崩拳”。外国的苏格拉底也是这样:他在临刑前夜,仍不放过学习一支好歌的机会,这样置肉体的生命于度外的精神追求,才是成为一代宗师的最重要的潜质,可以说,他们成为一代大师并非偶然,他们的伟大气概就是我们常说的“最好的潜质”,让他们在任何的领域里足以取得惊人的成就。打个不太礼貌的比方吧。如果他们来练习这二节棍,当然一定能练出“忘我之棍”,也就是王者之棍了。

我知道,这样的“棍的追求”是不能单纯地用棍来完成的,在它当中,一切都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心澄、神清、屏思绝虑、无慎无怒、无喜无憎。宇宙万物尽纳我神意之中,为我所用,万物又均可为我之形,我又尽得万物之意。

西方著名的格斗家们一致认为,武术的核心在于无畏。当你的武术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后,精神方面的训练无疑是最重要的。

篇4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武术套路 学习 推广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武术套路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防进退、动静虚实、刚柔疾缓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套路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是区别于其他武术的一大技术特征。

1武术套路的传统教学模式

1.1基本功的练习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本功是武术的精华,是提高武术技术的根本。武谚曰:“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练拳不练腿,是个冒失鬼”都是讲练武要先基本功打好。当然,练习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有时比较枯燥,因此要做好这种“要练武,不怕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思想。基本功是武术教学训练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对身体各部位进行专门练习的重要内容。基本功一般概括为: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肩、臂、腰、腿以及跳跃、平衡、跌等内容。经常进行基本功的练习,可以增强各个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的弹性,对于提高动作质量、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套路有很多门派,每种门派都有其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什么武术套路,它都是由单个基本动作和手、眼、身、步等墓本功组合而成。因此,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套路技术的能力。教学中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具体练习形式,可先进行单个动作练习,然后过渡到把几个动作串在一起进行的组合动作练习,组编武术基本功操及小套路练习,也可根据套路学习的需要,反复分组分段练习。另外基本动作要讲究动作质量,武谚曰:“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 在教学中,学习一个动作时要向学生讲清楚完成各个动作所走的路线、方向和动作的规格、标准、要点、要求,使学生明确动作的基本规格和关键。应通过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学习和反复练习,使学生身体各部位得到全面的锻炼,肌肉的本体感觉达到动力定型,使每一个动作路线,运动方向,发力时间及连接部位都要示范、讲解清楚, 让学生弄清动作的来龙去脉,以便使学生明确正确的动作概念,从而准确地掌握动作,为以后拳术和器械套路学习做准备。

在进行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练习的同时还要培养“精、气、神”,达到“形神兼备”。

1.2套路教学规律

套路的教学要循序渐进原则 ――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的学习。武术套路教学还要遵循先徒手套路后到器械套路学习的规律。通过长期的基本功练习,有了一定的套路基础之后再进行刀、剑、棍、等器械的学习。

2计算机技术背景下武术套路的教学

2.1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套路学习中的难点

武术教学中,学生常遇到“三多”问题。一是动作数量多,无论徒手或器械,每个套路都是由数十个动作组成;二是方向路线变化多。往返折叠,左旋右转,路线复杂;三是每一个动作所包含的因素多,如手、眼、身、步的配合,内与外的协调。此外,动作之间的前后衔接、连贯和节奏等,都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虽然教师通过直观性教学、分解性教学等教学方法,但学生依然无法一时记住这么多的动作要点,因此,此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摄影技术将老师示范动作的成个过程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后进行回放、模仿练习、体会套路演练的节奏,动作的衔接及其“精气神”。

2.2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动作对比

在学习某一难度技术动作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完成的这个动作用视频拍摄下来,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学生完成动作时的视频与优秀运动员完成相同动作的视频进行对比,通过不同层次的同一动作进行对比将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方便学生以后对于自身动作的改进。对照分析这种方法在专业运动员的辅导过程中经常运用,并且良好效果。

2.3武术套路中计算机动画技术的使用

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可以将一个规范动作视频中的难度动作进行分解、移动、回放以及定格等操作,通过计算机动画技术可使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直观的印象,方便以后动作技术学习。另外有些动作教师无法做到精准的同步解说,尤其是在讲解跳跃和空中的技术动作时。这时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便可以进行对动作进行同步解说、定格以及回放慢放等操作,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技术动作。

3计算机技术促进武术套路的传播

在国家提倡保护并挽救濒临的非物质文化的大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为武术的传播与继承起到了功不可没的地位。国家教育部门、国家文化部门、武术门派继承者、武术爱好者等拍摄武术视频,通过网站、光盘等途径进行宣传、交流和发扬。

4结语

计算机技术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启发了武术套路学习者的思想观念,敲裂了武术套路传播速度慢、交流苦难的窘境。计算机技术为武术套路的学习、发展与传播修建了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 周家宝.试论中学武术套路的教学[J].搏击・武术科学,2008(6).

篇5

关键词:分解教学法 武术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65-05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和练习内容,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能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人的需求,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练习。经常练习武术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卫能力;还能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康品德。目前武术已成为众多学生也喜欢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武术这项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来锻炼身体加强体能。如今武术这项体育运动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随着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的推广,武术这门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发展。而如何教好、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武术教学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研究武术动作的基本特点发现,在教学中正确运用分解教学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容易学会,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武术教学质量。

1 分解教学法

1.1 分解教学法的概念

分解教学法即分解法,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分成几个部分,按部分逐次进行学习,最后完整地掌握此动作技术的一种方法。通常应用于动作技术比较复杂或难度较大而又可以分解,但用完整法学习又比较困难,在动作技术某一环节需要深入强化练习的情况下,动作多不易掌握时采用。这样就便于学生了解动作的结构与细节,更好地掌握整个技术动作。它是一种把复杂的教学过程按逻辑分解为若干容易掌握的单项技能,并对每一项技能提出目标与要求的教学方法。

1.2 分解教学法的多层次性

大多数武术教学中运用动作技术的分解教学法,只注重了分解法与完整法的关系,却忽视了分解教学法的多层次性。在武术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是动作技术的教学,而动作技术的教学常用的方法就是分解教学法,动作技术构成的可分解性,则是分解教学法提出与运用的客观依据。根据动作技术分解性质的不同,动作技术的分解教学法可具体地划分为:分部分解法、分段分解法和分化分解法。

1.2.1 分部分解法

每一个动作技术都是通过人体为物质基础来实现的。人体作为客观存在的、活的生物有机体,不仅是体育运动作用与改造的实体对象,也是相应动作技术具体体现的载体。人体的各个环节都是以解剖结构为基础的,以链状结构构成的身体链是人体固有的自然结构,它不仅限定了人体各个环节可能的运动维数或自由度,也限定了人体各个环节可能的运动方向、幅度和方式。因而,身体链是动作技术构成的最基本的空间物质结构。

在体育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身体链的结构特点,对动作技术作局部分解的分解教学法,称为分部分解法。其特征是:动作技术从空间结构上被“肢解”为由不同的环节或环节组合所承担的、相对独立的部分。

1.2.2 分段分解法

动作技术完整的表现出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动作链。它是身体链在重心位置的变化中,所发生的各环节构相演变的时间序列。具体地分析身体链重心变化的时间曲线与“环节构相”演变的时间序列,是评价动作技术的两个重要的基本方面。身体链重心变化的时间曲线,不仅确切地反映了人体运动的方向、时间和空间范围,也从整体上揭示了动作技术的特征。而环节构相演变的时间序列,是动作技术状况具体的、细微的反映。所谓“环节构相”,严格地说,就是运动过程中不同瞬间身体链各环节的空间分布与造型。“环节构相”在人体运动过程中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连续变化的。一般情况下,通过直接观察动作技术的运动过程,就能获得环节构相演变的大体印象。但想要精确、定量地分析和评判动作技术的细节,就需要借助高速摄影,通过连续变化着的图像来准确地反映“环节构相”演变的具体过程。

1.2.3 分化分解法

现行的武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大多数都属于武术动作技术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武术的动作技术教学在武术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动作技术教学的困难,不仅仅是由动作技术内在构成的时空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这种与学生习惯行为的矛盾性所引起的,动作技术的外在规定和限制的成人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适当放宽动作技术的外在规定与限制,来降低动作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难度,以适应大、中、小学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例如:减短器械的长度、加大场地的尺寸、适当放宽技术规则的要求,就能比较容易和顺利地在小学低年级进行武术动作技术的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动作技术特定的外在规定与要求进行弱化处理,从而降低教学难度的分解教学法,称为分化分解法。其特征是:在维持动作技术基本结构的前提下,从程度上被弱化为不同难度水平的、相对独立的层次。也就是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教学流程,最后达到在特定的条件下完成动作技术。分化分解法在武术教学中主要应用于年龄较小者或初学者,这对他们动作技术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保护,以及对可能发生意外的预防,都属于分化分解法的范畴。

在具体的武术教学中,分部分解法、分段分解法、分化分解法是一体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通常的教学情况是,在分化的条件下把动作技术分段,然后在分段的基础上把动作技术分解为部分进行教学。总之,一切分解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整掌握动作技术,但无论采用哪种分解方式,都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动作技术进行分解时,应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动作的划分不致改变整体的结构;(2)使学生明确所划分的各动作技术的环节在完整动作技术中的位置;(3)分解教学的时间不宜过长,应与完整法结合运用,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分解教学法与完整教学法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运用时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动作技术完成的效果。

2 分解教学法的心理学分析

在武术教学中,运动表象的形成是影响武术动作技术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才能更好的进行武术动作技术的教学,这就要求武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符合心理学表象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分解教学法,不仅符合心理学规律,由于降低了动作的难度,使学生容易学会,而且每当学生学会一个动作技术时,就能相应地产生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内心得到一种满足,同时能够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探究反射,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运动表象的形成

运动表象是指在大脑中重现出来的技术动作形象,它反映了技术动作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力量和运动方面的特征。运动表象属于动作技术记忆的范畴,而动作技术记忆的形成是对动作技术的记忆过程,也就是对技术动作进行感知、辨认和记录的学习过程。运动表象是关于动作技术在大脑中的形象,每个动作技术都具有视觉运动特征和完成动作技术过程中机体的肌肉活动的力量特征,这说明任何动作技术在人脑中形成的运动表象的结构中都有不可缺少的动作技术的视觉表象和动作技术的动觉表象。正因为运动表象的结构包括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动作技术的运动表象时应做到:首先,要让学生感知到动作技术的视觉运动特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要做正确的动作技术示范,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其次,要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动作技术进行身体性的模仿练习,以获得关于动作技术的动觉表象。因为只有经过身体的模仿练习,才能使学生得到关于动作技术的肌肉活动的用力感觉,即运动表象。教师的示范动作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动作技术的正确的视觉表象为目的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动作技术示范时,示范方法要以便于学生的观察为原则。学生观察了教师的示范动作后,就会在脑中初步建立动作技术的视觉表象,学生的模仿练习就是在视觉表象的参与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模仿练习,是对该动作的初步学习。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此时的学习属于动作技术的分化阶段,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动作技术的动觉表象。当动觉表象形成后再对动作技术进行分段,让学生练习此动作技术的每一段,在充分分段练习的基础上再把动作技术分解为不同的部分,让学生体验关于动作技术的正确的肌肉用力感,通过对技术动作进行分化、分段、分部的分解,让学生形成对该动作技术清晰明了的运动表象。

2.2 运动技能的形成

正确而又清晰的运动表象形成了,动作技术才能初步地表现出来。运动表象的形成也是要符合心理学的表象形成规律的,教师只有运用符合心理学表象形成规律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下面将结合运动表象的形成过程和心理学原理来分析分解教学法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

(1)学生要正确地掌握动作,就要对动作技术形成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运动表象的形成,首先是通过视觉表象来进行的,观看示范动作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视觉的活动,形成对所学动作的视觉表象,然后把所获得的视觉表象与相应的动觉神经冲动联系起来。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学生掌握动作主要是借助于视觉表象来控制、调节的,视觉表象越清晰、正确,就越能有效的完成练习。因此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视觉表象是形成运动技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要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视觉表象就需要人的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动作上,这样,大脑皮层才能形成相应区域的优势兴奋中心,以获得最鲜明、最清晰的反映。但是人的注意在同时间内不可能同时指向和集中到许多方面,尤其在学新动作时,学生注意的范围更为狭窄,知觉的准确性比较低,所以更不容易觉察教师示范动作的全部细节。分解教学法的目的之一,就是便于学生的注意能指向和集中到所学的动作上,形成清晰而正确的视觉表象。

(3)要形成运动技能,除形成视觉表象外,还应促使动作表象达到明确化的程度,使视觉表象和动作表象结合起来。分解后的简单动作就容易完成这种结合,即视觉神经兴奋中心和动觉神经兴奋中心容易形成通路。另外,分解练习也有助于学生知觉的分化(即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完成动作的准确程度和错误的姿势),因为这样注意力容易集中,便于促进动作表象的明确化,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

3 武术中分解教学法的应用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及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教学内容的动作数量多、路线复杂且方向多变,还要注意手、眼、身、步法等多种要素的配合。学生掌握一个动作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对动作技术的掌握情况,武术动作技术要求很高,好的技术动作直接影响到学生武术学习掌握,所以应用分解教学法进行教学十分有利。在武术的教学中不断运用分解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简化动作的过程,缩短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信心,总结一下它主要适用于以下六个方面的武术动作技术。下面将充分运用分解教学法的多层次性,以及它符合心理学表象形成规律的特征,通过分部分解法、分段分解法、分化分解法的综合运用加以说明。

3.1 主要的基本动作

武术中有非常多的基本动作,而基本动作也是学好其它一切复杂动作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后一定要把基本动作掌握好,了解它的每一个细节,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对基本动作运用分解教学法例子有很多很多:比如基础步法“歇步”的动作可以分段分解为预备式、插步式、下落式三小段,再把每段进行分部细化练习,如把预备式分为握拳、外旋、屈肘上提三部分;插步式分为提膝和插步两部分;下落式较简单不需要进行分解。又如组合基本动作“弓步冲拳”,就可以分为身体下肢的弓步动作和上肢的冲拳动作两个部分进行教学。预备式之后,先做上肢动作的练习――冲拳,细化为内旋手臂然后伸直;下肢的弓步动作可以分成跨步、屈膝成90°两部分。这样一来,动作清晰连贯,十分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3.2 方向变换,运动路线复杂繁难的动作

这种动作不用分解教学法,就不容易使学生掌握动作方向路线变化的细节。如二路初级长拳第二节中的“转身弓步顶肘”,此动作技术更适用于分部分解发来分析。右上肢从头顶上方开始到屈肘上架,在过渡中有按掌、悬臂、直腕、抖腕等变化。左上肢从身后开始到屈肘平举,在过渡中也有握拳的变化。两下肢从歇步开始到成弓步,在过渡中有扣脚尖、转脚跟、上半步、蹬腿、屈膝等变化。如果不采用分解教学法学生就无法掌握其中的细节,就会使动作流于形式,大大降低武术动作的质量。

再如初级剑中的“云剑”,它是一个防守性的动作,主要用于挡开击向头部的器械。它的练习开始时较不易掌握,应该先慢慢练,体会动作的要领;待掌握要领后逐步地加快;快速也熟练后可以结合转体、步型进行练习。这样分化分段后,再做分部的细化练习,即右手持剑内旋,肘微屈,平剑于头顶,左手剑指收腰间,剑臂一线,目视剑尖。

方向变换,运动路线较复杂繁难的动作,在采用分解教学法时,分解的节次、部位不应过细,否则最后结合学生就会感到困难,往往顾及到这一部分,顾不到那一部分。

3.3 需要较高协调性的动作

这种动作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很高,如果不用分解教学法就容易使技术动作产生分离,学生做出来的动作会僵化。如更适用于分段分解法的“大跃步前穿”,摆臀与蹬跳要协调一致,先做走步式跃穿动作,体会臀和腿的运动方向和路线;其次做不加手法的跃步练习,体会蹬地提摆动作;最后经上面两步骤联系后,做完整的动作练习。注意要多做走步式跃穿动作,以提高上下肢体的协调配合。再如旋风脚,抡臂、踏跳、转体、里合右腿等环节要协调一致。先做原地的或行进间的“里合腿加转体90度”的练习;其次做原地的或行进间的“左腿外摆――右腿里合”的转体击响练习,再做不加腿法的抡臂旋体跳转360度的“翻身跳”练习,最后做跳起的转体90度的击响练习,逐步增加转体180度、270度的练习。注意多做转体360度的“翻身跳”练习,防止上下脱节,转体角度不够造成动作的不协调。“提膝仆步穿掌”也是一个上下肢动作高度协调的武术动作,学生学习中难度较大、困难较多,可以把分段分部结合起来运用。把它分成上、下肢两部分来教:上肢动作以两臂侧平举准备,转体900、右臂屈臂900于胸前、左臂收于腰间、左臂经胸前和右臂间向上穿出、转体、穿掌;下肢动作以分腿与肩同宽准备,转体转跨、提膝绷脚、弓步、仆步、弓步。这样上、下肢动作分解教完后再进行上、下肢整体分解教学,分腿开立,两臂侧平举准备,转体90°、右臂屈于胸前,左臂收腰间、穿掌和提膝绷脚、伸腿变弓步、转体变仆步、穿掌弓步、收势。

3.4

攻防因素较多的动作

初级拳中有个技术动作“舞花手”,含有攻防因素较多:当对方以右拳向我胸部击来,我即双手交叉于胸前接住对方的右前臂,随即两手翻转将对方擒住。在练习此动作时,要先做压碗、转腕练习,以提高腕部的灵活性;然后两脚开步站立,进行慢做舞花手练习,体会动作的运行路线和要点;在掌握要点后逐渐加快速度和力量;经过前面三个步骤后,结合各种步法进行练习。这样分段练习后再把整体教学法与分部分解发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整个动作。像这种攻防因素较多的技术动作,如果不采用分解教学法,就不容易使学生明白怎样防,怎样攻,更不懂得把它运用于不同的步法中。

3.5 富于顿挫的动作

武术很讲究抑扬顿挫,一个套路里有套路的顿挫,在一个动作里有时也有动作的顿挫。顿挫性动作的好坏,影响动作节奏的强烈与否。但也不是所有的武术动作都富于顿挫性。富于顿挫的动作,一般有三个因素:

(1)在一个动作里,含有轻重之分的因素。组合动作“震脚马步架栽拳”,“震脚”是个重动,为了使这个重动和后面的“马步架栽”形成前呼后应的轻重相映,震脚之后须做稍顿而后接做马步架栽,这样是轻重均有衬托。动作轻重有衬托,节奏就显得强烈。

(2)在一个动作里,含有突然改变方向的因素。如三路长拳中的第八个动作“马步架掌”,前半部分路线是直线,方向是朝前的,后半部前进路线改变为弧线的回环路线,方向有前变后。如果中间没有顿挫,就不能表现出动作的意向、节奏和完整性。

(3)在一个动作里,含有擒纵或拿打之分的因素。如一路长拳中的“推掌弹踢”,左掌变拳回收是个拿势,右勾手变掌推出和左脚的踢伸是个打势。在拿与打之间如果没有顿挫,那么动作的一拿一打、一擒一纵,就显示不出矛盾的对立统一,主宾动无法突出,节奏也无法形成。

富于顿挫的动作,如果不采用分解教学法,学生就无从知道这一动作什么地方该停顿,什么地方不该停顿。学生不掌握动作的停歇顿挫,在练习时也就无法表现出动作中应有的节奏,动作节奏不强烈,武术味也就不会浓厚。

3.6 技法复杂的器械动作

采用分解教学法教授拳术的时候,一般是将一个完整动作分解成上下肢两部分,或是根据动作的结构或方向,将其分成几小个小结,依次进行教学;教授器械动作时,要先教器械技法,再教身体动作。例如:棍的基本动作“劈棍”,先练习原地的劈棍练习,再做身体转动的劈棍练习。

在武术教学中,必须重视分解教学法的多层次性,但分解教学时间不宜过长,应与完整法结合起来运用,一般采用完整――分解――完整的教学步骤。

4 运用分解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4.1 分解后动作的教学顺序

4.1.1 按动作顺序分解的教学顺序

(1)先学动作的重要技术部分,使之有更多的复习、改进机会。然后学习和重要部分相邻的其他部分,当初步掌握后,马上进行联合。

(2)如果整个动作中前面的分解动作对后面的分解动作的完成起关键性作用,或后面的分解动作的完成是以前面的分解动作的完成为基础的,就应先学前面的动作。

(3)如果后面的分解动作是保证前面的分解动作顺利结束或安全的,也可先学后面的分解动作。

(4)不属上述情况的,可视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安排。

4.1.2 按身体各部位分解动作的教学顺序

(1)先学复杂动作部分,然后与简单部分联合。

(2)如果简单的动作部分也需要专门学习,可先学,然后再学复杂的部分,最后进行联合。

4.2 分解中应注意的方法问题

(1)分解动作练习之前,教师要先做完整动作示范,使学生对此动作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再做分解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知道分解动作在完整动作中的位置,为后来的联合动作打下基础。

(2)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确定动作分解的程度。分解后的每个动作应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较快基本掌握的动作。

(3)分解动作要考虑各分解的动作之间的有机联系,使部分的划分不至改变动作的结构。

(4)做分解练习动作时间不要过长,当基本掌握分解动作后要及早进结动作的练习。

(5)初步掌握完整的复杂动作后再复习时,还应先做些分解动作练习,然后再联结起来,这样对巩固动作有好处。因为复杂动作的条件反射复杂,此时建立的暂时性神经联系还不巩固,突然做完整动作可能不易完成,容易产生消极心理或破坏原来的条件反射。

(6)掌握完整动作后,为了改进某一部分的动作,也可再分解做或在完成整个动作过程中对某部分技术单独提出要求。

4.3 分解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在动作细节方面要严格要求,并加强思想教育,明确练习目的,使之从小养成好思想、好作风。对每一基本功,即使动作简单也不能马虎要求,要一丝不苟地反复练习,使之建立起正确的动力定型。在练习中要求学生掌握动作、方向、路线,再及时强调动作规格要求,最后要求用力顺达。还要特别强调“眼”与“神”的配合。做动作时,眼要向前进方向平视,而且做到目不转睛且目光有神。在做综合练习时要求“眼随手走”“手到眼到”。

在初学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时,要注意正确的练功方法,注意以下几个过程的循序渐进:一是动作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二是动作幅度要由小到大逐渐过渡;三是动作速度要由慢到快。这样能使人体器官有一段充分的活动过程。否则,可能会造成伤害事故;四是发力从少到多。由少用力到多用力地进行训练,可以使运动员集中精力学习动作。这样易于掌握正确的动作,而且也可以避免伤害事故。

上述动作的难易、大小、快慢、用力多少是相对的,应根据具体条件灵活运用,而不是不分对象,不分时间、一成不变的。这样在单个动作较熟练的基础上,就可以过渡到组合练习。在组合练习中要特别注意手、眼、身法和步法的紧密配合,还要注意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为以后练习套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5 结论

篇6

关键词: 高中武术选修课教学 问题分析 教学策略

早在1916年武术就开始进入学校教育,是国民强身健体的有益手段。但时至今日中华武术在学校中并未实现根本的普及,学生也并未真正感受到武术的魅力所在,具有中国浓厚传统文化国粹正在我们身边一步步地流逝。武术教学明显滞后的原因有多方面。单从教学分析,目前武术教学一直沿袭旧教材的教学内容,缺少时代气息;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等过于简单陈旧,缺乏创意;教学中没有紧扣武术的特点这一特色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使武术成了没有攻防含义的武舞和武操,从而丢失了该项目独有的“攻与防”的民族特色。在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为了贯彻落实高中武术选修课的教学要求,我作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开展高中武术选修课教学的困难

1.教学手段陈旧,缺乏兴趣培养。

目前高中武术教学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没有积极寻找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自始至终都采用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方法循环重复,形式枯燥。单一的被强迫性练习,导致学生的强烈反感,形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极少讲述生动的武术攻防解析和实战练习,单个动作或基本动作的练习缺乏趣味性、娱乐性。

2.学时短,容量大,教学内容累积灌输。

如此,教学和复习时间都比较紧张,学生在没有消化完所学知识的情况下又开始接受新的教学内容,丧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制约个性的发展。

3.缺少基本动作、组合动作练习方式,直接学习套路。

传统的武术教学往往在学生未能掌握武术基础知识和基本动作的情况下直接学习套路,不仅费时,而且费力,导致教师在教套路的过程中繁琐地对学生强调身型、步型、手型、手法,等等。另外,学生对套路中的动作规律缺乏认识,对手、眼、身法、步法和器械的使用方法、身械配合等技术缺少协调性的训练,如此就直接进入套路教学不但花费时间多,掌握技术动作慢,而且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二、优化高中武术选修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抓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

教师示范演练套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趁机点明学习武术的意义:①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旺盛时期,武术不仅有各种徒手的拳术套路,而且有刀、枪、剑、棍等器械练习。它可以有效地发展爆发力、柔韧、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和满足青少年探索、好胜、搏击、防身等心理要求,对培养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的精神和优良的武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练拳习武,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特别是武术内容丰富,不受季节、场地、年龄的限制,学会几套拳术,可以成为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健身手段,作为终身体育的一种方法。③武术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健身、技击(攻防动作)的实用价值,成为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④武术逐渐被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喜爱,正逐步走向世界,已拟定成为奥运会竞赛项目之一。北京奥运会就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而广州亚运会则把武术作为竞赛项目。针对某些学生提出的武术套路是“花拳绣腿”的想法,一方面讲解套路中有技击含义的动作,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武术套路演化与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并认识武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有着广泛的实战意义,利用武术攻防动作的示范与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用游戏的讲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根据目前“淡化套路,突出技击,强调实用”的发展方向,把优秀套路中一些实用性较强、难度系数小且富含技击性的组合动作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然后把几个组合动作再组合,形成短小的套路,加强组合动作内在技击性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动作、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学到动作的技击原理,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2.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练习武术。

武术教学时间的安排可以说是一个共性问题,怎样解决学习时间少、教学容量大的问题呢?第一,可以在准备活动过程中多安排一些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组合的练习,因为武术的很多基本动作都具有发展柔韧性、爆发力的一般特性,比如:武术基本功的“正踢腿”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腿部肌肉的柔韧性,而且可以锻炼腿部和腰部肌肉的爆发力。这样,既可使准备活动更加充分,又可巩固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组合,为进入正式的教学奠定根基。第二,若学生对武术较为热爱和投入,就可以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早锻炼时间或其他空余间隙,强化巩固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以此弥补课堂内教学时间的不足,一举多得。

3.处理好基本功与套路的关系。

(1)武术基本功是套路学习的基础。“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很多正式体育项目如果少了基本功的训练都将无法长期存在,更不用说具有普及和推广的价值,武术更是如此。传统的武术教学方法是以入为主,开门见山,直接学习武术套路,很少侧重武术基本功的训练。此种教学方式有一定的优势,就是学习周期短,在很少的时间内就可掌握一段套路,迎合不少学生的心理,但这样的教学只是短期行为,学生往往在掌握了(其实不是掌握,只是会比划动作路线而已)一套拳术后,就以为自己学会了武术,觉得武术的轮廓仅此而已,甚至对武术产生厌恶的情绪。又因为对照标准动作后(如教师示范,观看多媒体欣赏等),学生觉得自己的动作很蹩脚、很难看,自己一时又无法改进自己的动作定型,所以会产生一些厌学的反弹。教师应该向学生指出:专业武术队在训练中一般很强调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组合,由于长期的磨练,形成了固定的动作定型,因而套路中的每一招式都很到位和规范,且韵律、节奏感十足,使人看了不仅赏心悦目,而且给人跃跃欲试的愿望。但对于高中生来说,长时间的基本功练习,第一是时间不允许,第二是基本功训练是一项非常艰苦和枯燥的过程。如果不顾学生个性的伸展而一味地以基本功教学为主,则必将导致学生习武兴致的下降。因此,高中武术选修教学应以套路教学为主,以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为辅,适当介绍一些中国武术的传统练功方法,通过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组合的打底,学起套路来事半功倍,学生习武的兴致结伴而生。

(2)遵循套路教学的几个步骤。针对高中生,新教材编排了三年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大部分以套路学习为主,比如高一年级学习“形神拳”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少年拳第三套”;高二年级,男子学习刀术,女子学习剑术;高三年级学习“太极拳十二动”。三个学年的套路教学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同样,也应该遵循套路教学步骤,我认为,主要的步骤如下:

①首先弄清动作的方向路线。这一步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慢速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弄清和掌握动作方向路线的曲折迂回、来龙去脉。对于势式、步型可作一般要求,不必太低、太工整。

②在以上基础上,掌握动作势式、步型的准确和工整。这一步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在已经弄清动作方向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动作势式的准确与工整。这时教师的示范、领作要把前一步骤采用的慢速示范变为正常速度的示范,手、眼、身、步必须做到准确工整。但是,动作的示范、领作速度相对变快,不等于就是动作的贯串完整。如果某些动作在第一步骤里运用的是分解教法,在这里还是要分割开来,不必贯串成完整动作。因为,要求势式、步型的工整,不仅要求静止时架式、步型的准确与工整,而且要求在动态活动过程中手、眼、身、步变化部位的准确与工整。所以,先不要求动作的贯串完整,目的在于利用分解教法解决动态活动动作的准确与工整。

③完整贯串动作。这一步,使学生掌握动作具有完整性。教师的示范、领作必须是快速的、正确的、连贯的、完整的。带领学生把分解的动作连贯起来做,不但要求势式连贯、完整,而且要求用力须达、恰当。

④分析、加强动作的劲力、节奏、精神、眼法等技巧。这样可使学生领会武术动作的特点,了解武术神形兼备的要求。教师要向学生分析动作的性质、作用、意向、节奏,并使学生体会这方面的技巧,逐步地使形体动作和心志意向结合起来,以便进一步形成武术神形兼备的风格。

4.优化武术教学方法的运用。

(1)语言的运用。正确运用语言,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端正学习态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对加速掌握基本技术、技能,有效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既定的水平,故使用语言要尽可能地简练,让出多一些的时间给学生练习:①讲解:动作的规格和标准应讲清、讲透。②在示范的基础上,要授予学生简明的口诀,如讲弓步要领时,“前腿弓、后腿蹬”;讲马步时,“两腿开立三脚宽、两脚平行正向前,屈膝半蹲大腿平,挺胸立腰背要直,两脚内扣对脚尖,身体中心落中等”。③口令和口哨运用,动作与动作过渡时间短的练习可用响亮、短促口号,拖音不要长。④口头表扬和口头汇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直观表象性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观看多媒体,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技术动作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形象化教学,如:如用“燕子抄水”比喻仆步穿掌,用“枯树盘根”讲解坐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作的含义。示范位置的选择以学生能看清教师的准确动作为准;示范面最好以镜面示范为好,当然一些正面示范也必不可少,同时,示范还要和讲解合理搭配。当示范不能充分显示动作的结构、过程、关键与细节时(如空中动作、高难度动作等),可采用图片、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再者,借助外力的帮助,使学生通过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明晰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也可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如针对高中二年级女子剑术第11个动作“翻身弓步反劈”到第12个动作“仆步反手下穿”,整个技术动作的幅度很大,学生一时不得要领,教师可手把手指导,强迫性牵引其手臂和剑做出正确的运动轨迹,便于学生快速掌握动作。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3)完整与分解教学的使用。完整教学主要在刚开始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和生动的技术印象。另外,在学习结束后,也可利用完整教学,让学生重新回顾所学的动作技术,增强教学的连贯性和增强教学效果。但教学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使用分解教学,因此分解教学显得更为重要:①结构和方向路线较复杂、繁难的动作必须采用分解教学;②攻防因素较多的动作;③富于顿挫的动作。这样示范和讲解后,学生就能领会此段落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4)适当开展武术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高中武术选修教学中适当开展武术比赛,一方面可以检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面对强手时敢于拼搏、勇于拼搏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比赛可以培养勇于挑战自己,不断向新的目标奋斗,激发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三、实践效果和思考

经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本着“教育者必须自己先受教育”的精神,高中教师在掌握其他体育知识技术的同时,也要相应学好武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武术教材,钻研教材和教法,具备学好、教好武术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动作示范时,力求准确,以保证武术特有的风格:讲解时,吐字清晰,力求把每个动作的作用、攻防含义等都讲清楚,确保中国传统武术的根基。同时,注意及时提示学生,攻击性动作不能随意使用,适时地进行习武的目的、意义的教育,加强武德观念;注意学生人生安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另外,明确武术教学普及与提高的目标、特点、任务及武术教学的基本规律,按照武术选修教学计划,有系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传授武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结合实际,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合理竞争教育和武德教育。

总之,为了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普及武术教育,教师首先应从高中武术教育入手,改变目前武术教学中的不合理因素,结合新课程改革思想,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武术选修课教学理念,在武术教学中传授学生武术基本技术技能的同时,加强武德、“仁”、“义”、“礼”等武术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尚武精神,增强学生的体质,塑造学生的健康完美性格,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为高中武术选修教学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吴健俊.论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J].武术科学,2005,(1).

[3]王焕波.“健康促进”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改革设计[J].德州学院学报,2004,(6).

篇7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枪术要数杨家枪,无论战场还是游场均是赫赫有名,从明代的武术著作中我们得知,当时的枪法杨家枪稳坐第一把交椅。杨家枪始自何人法创何时,早在明时人们便已经不知道其渊源矣,五百年后的我们大概也只能望而兴叹了。无论是杨家将的传说,还是红袄军的传说,都出自宋朝,但是确切的资证却始终没有,总之杨家枪流传已久。《纪效新书》记载杨家枪又称梨花枪,包括“八母枪”、“六合枪”和“二十四势”。明代武术家程冲斗因仰慕梨花枪的绝技,拜师于河南李克复的门下,在其《长枪说》中记述道:“余甚慕焉,访有河南李克复善其技,余师之,得其法。”程冲斗在明天启元年(1621年)著的《长枪法选》就是从李克复处学来的枪法。从《长枪法选》中所记录的枪法来看,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记载略同,都有“八母”和“六合”,程冲斗的十八势枪法中有一半和《纪》书中二十四势相同。所以可知,李克复和戚继光的枪法内容体系大致相同,属同一家。

然而,和戚继光不同的是程冲斗突出并强调了“大封大劈”之法。程冲斗在《长枪法选》中说:“临阵便捷,可望常胜者,无过大封大劈为最上。”即是说大封大劈是真正的战场枪法,是从战场临敌者那里总结的实用技法,并认为此法最上、最急、最疾、最胜。战场枪法不如游场枪法复杂细腻,因为在战场生死搏杀之际,人心慌乱,平时所训练的技法得不到发挥,唯有以枪击地,这都是人之常情。程氏并非军旅出身,也非领兵将帅,可知这些总结不是程氏的创造,则应是来源于其师李克复所传授。源于“大封大劈” 的思想,李克复传有“七着” 基本枪法,《长枪法说》中说:“其他着各传皆有一百八扎,名虽不同,用亦各异,总之似不能及七着之妙。”李克复所授的七着正是战场枪法的精髓,是枪法中最简便实用的招法。所以,要知李克复枪法的秘密还要从此七着上面入手。然而可惜的是,遍翻程氏的著作不见有对此七着的进一步解说,这又是为什么呢?那么,这“七着”枪法到底有没有呢,具体又是什么?在我跟随马雷石先生习练枪法的时候,这个谜团却在不经意间解开了。

马先生所传授的枪法以心意枪和六合枪为主,也有从民间学到的一些家传技法。古传枪法没有固定套路,多是单扎和散扎,但在散扎动作之间都有一套动作作为过渡,河南称为“过横”。过横有很多种,枪法有枪法过横,拳法有拳法过横,棍法有棍法过横。过横就是动作变式或回身、转弯时的过渡衔接动作,在演练过程中会反复出现,是枪法中的重要技法。所以,过横的动作在练习中最常用到,也是练习最多的动作,过横的设计则是巧妙的把重点做了最大量的练习。这实在是充满智慧的编排,越是对武术做深入的认识,就越能体会到古人编排得巧妙。“枪法过横”是一个小组合,由五枪组成,五枪是:一枪护脚,二枪扎心,三枪护膝,四枪扎喉,五枪圈中平。一日,马先生在看完《秘本长枪法图说》之后对我说:“你知道程冲斗说的七枪是什么吗?――就是过横加上吃枪还枪。”我言下顿悟。为什么这五枪被叫做“过横”?为什么这五枪被反复练习?为什么程氏在文中提到七枪而在后面却又没有详细解明?一切都得到了回答,一切都那么合乎情理。

枪法中最重要的技法是吃枪和还枪,吃枪是退之法,还枪是进之法。过横五枪则是“劈封”技法的典范,如敌圈外扎我脚,我枪划外圈封住敌枪,随即起枪扎敌胸膛;敌再从圈里扎我膝,我枪内划圆封住敌枪,随即起枪扎敌咽喉。训练中上盘、下盘、圈里、圈外等可以灵活掌握,不可拘泥,则上下内外都可以照顾到了。第五枪是中平枪,古枪诀中说“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妨”,中平枪向来是枪法中的重点,程冲斗书中也说:“而制胜之方,其要亦唯以中平为主”。分析之下,这七着枪法无一不是被程氏所着重强调的技法。

马雷石先生曾学习过几家不同系统的枪法,一是心意拳的枪法,二是民间的齐家枪和苏家枪。而此过横练法在邓州心意和苏家枪、齐家枪中都有,这种枪法过横也许是在河南流传的一种很古老的练法,在很多地方和拳种中都普遍存在。邓州心意是南阳张志诚弟子张海洲所留传下来的,齐家枪和苏家枪都是少林拳传系,齐家武术自清初打出少林寺,在民间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了。在邓州心意拳和苏家拳、齐家拳三支里面,虽然都有此枪法过横,演练方法也大致相同,且都称为“过横”,但是在具体练法上还是有差别的。基本演练如下:一势封劈接一势还扎,第五枪圈中平,之后拉败势后退,边退边做圈枪,退到底还扎一枪,步法上三家练法也基本相同。三种练法中又以心意拳的练法最为小巧,边拉败势后退边用枪左右划圆,没有跳步,齐家枪的败势则用连续的跳跃式步法,练法尤为花哨精彩,苏家枪败势中也没有跳步,但跨步较大。

在程冲斗的《长枪法说》中详细记载的枪法包括“八母枪”、“六合枪”以及“十八势图说”,另外还有“散扎精粹”篇等,内容体系和《纪效新书》大致相同。但是为什么程氏在序言上所提到的“七着”妙着在正文中却没有再出现呢?是程氏在著书时忘了写吗,还是所谓“七着”仅是误写呢?既然“七着”是程氏所认为的核心之妙,误写或忘写的可能性则不大。笔者的观点认为,正因为此七着是很基本的东西,程氏默认是基础常识,毋须一写,所以才会不见于文内。正如我们现在把此枪法称为“过横”一样,因为是过渡的动作,所以常被忽略。在老师教学时需要先把过渡动作练熟,以后再教其他枪式,其他枪式学会以后把过横随机套用进去就行了。然而“过渡”的地位,又常使它不被重视。遗憾的是,读过《长枪法选》的人千万,再没有人关注到这七着,或去试图寻找这七着。或许在不经意间,最宝贵的东西总会悄然滑过,当你意识到的时候,你微渺的声音也会被茫茫的漠视所湮没。

清初吴殳曾指责程冲斗不会枪法,乃以棍为枪,唯取少林之刚强者,称其“几同牛斗”,把程氏的枪法贬低得一文不值。吴殳是枪术大家,一生精研枪法真髓,必不会信口胡说,肯定是有其道理在的。以吴殳的技术和傲气,似乎也不是在借程氏之名钓名沽誉,在程氏枪法中应该的确存在误区。这种误区主要还在于战场枪和游场枪之间的分野。游场枪在高手中角逐,往往是公平的较量,双方胜负取决于技术的熟练和细腻;而战场枪则往往在生死关头,人心慌乱,技术无法得到发挥,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有效。枪法的高级境界在于划小圈,人持枪时,后手动一寸,枪尖动一尺,而人身之宽亦不过尺,枪法高手唐荆川讲道:“圈拿既大,彼枪开远,亦与我无益,而我之力尽难复”。由此看到,程冲斗的“大封大劈”之法的确与上述标准相左。

古之枪棍制式是有很大差别的,棍常与身等高,通常称为齐眉棍,而枪则长得多,吴殳在《手臂录》中记载,沙家竿子长一丈八至二丈四,杨家枪长丈二至丈八,马家枪长九尺七寸。在西安出土的秦始皇墓中,兵俑们所持长枪约有五、六米长,湖北出土的战国楚矛甚至柄长四米。按明尺计算,马家枪长度约相当于3米,吴殳尚且认为马家枪法中“兼用棍法”。枪法在民间传播时,为了方便实用,尺寸有所缩短,所以便有越来越多的棍法技术掺杂其中。在《长枪法选》中除了强调了“大封大劈”之外,另一特点就是“

退之法”,在程氏的十八势中对“法”作了详细的解说,十八势中包含法的有五六势之多。“退救护”原来在杨家枪中旧有的技术,唯有程氏对此一再强调,这一枪在水氏心意六合枪中称作“扯枪救护”,程氏的方法也是扯枪,用扯枪来退敌枪,但在具体如何“扯枪”上,程氏显然根据棍法添加了内容。

篇8

关键词:武术文化; 民俗; 俗文化

1.前言

中国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就是在这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武术文化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整合了中国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曾经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经历过辉煌。它起始于民间生活,有和中国其它传统文化一样的民俗特性,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与社会风俗习惯、民俗事项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2.武术文化的阐述

2.1文化的概述

“文化”一词的内涵相当丰富,它是中国语言体系中古已有之的词汇。经过长期的发展,人类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它的内涵和外延性差异甚大,所以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

2.2武术文化的概述

从文化概念的广义与狭义角度的区别来看,武术文化是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但是武术文化的概念究竟应该如何表述,武术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究竟是什么。要对武术文化进行系统的探讨时,就必须弄清楚武术文化的概念,否则就无法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与论证,更无法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就算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也难免会在论述的意思上出现错误的表达。

要明确武术文化的概念,首先需要弄清的就是武术与武术文化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些学者在探讨武术文化时都会把这两者搞混。《武术与武术文化》中把武术文化概述为:武术文化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他们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武术概论》中把武术的概念表述为:武术是以具有攻防特点的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为运动形式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从以上两个概念中可以看出,武术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要比武术的内容多,武术文化不仅包括武术中技击运动的表现形式还包括身体运动以外的一些思想精神和民俗事象,以及与武术相关的文化现象和遗存等多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武术与武术文化不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而是不同层面的两个不同概念,二者之间是种属的关系,不能相互替代。

3.武术文化的民俗属性

民俗,扩展开来即是我们常说的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人民大众经长期的生活所形成的一种生活文化。民俗属性就是这种生活文化属性,它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民俗的根本属性是模式化、类型化,并由此派生出许多其它属性,如集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广泛性、稳定性、历史性、阶层性、实用性和变异性等等。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不失会显现出其中的一些民俗特性。

3.1武术文化的历史性

中华武术文化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的,它是根植于我们生活的土壤当中,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武术文化。据史料记载,最早的武术文化应该可以归宿到原始社会到殷周时期伴随人类文明的出现,那时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早期萌芽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空前发展并且战争连绵,促进了社会尚武之风,形成了色彩绚丽、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到了汉朝武术著作大量出现,在文献方面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传播。唐代创立了“武举制”,当时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使整个唐代都形成了一种重武之风。两宋时期随着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使得武术文化在城市中交流广泛。明清两代的武术文化出现了一个大发展的形势,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宣布废止武举制,武术从总体上退出了军事技术范畴,主要是以民间各类秘密结社的形式开展的,使武术才得以广泛的传播,从而使武术文化体系进一步健全。民国时期,在近代文化思潮影响下,武术开始趋向科学化、规范化,由原来的民间传统体育变为一项具有自己特色的近代体育项目。

由此可知,我国武术文化自人类文明出现的同时也随之出现,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经由衍生不息的华夏民族百姓的实践活动所传承着。在这期间的不同历史时期即出现过兴盛的现象,也曾被禁止而导致其传播受限,呈现出衰败现象,但都或多或少的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习练。由此可知,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这样波澜起伏的命运而至今未衰,呈现出了其较强的历史性。

3.2武术文化的地域性

伟大的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多年的文明历程,在这片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的中华大地上,勤劳、智慧、勇敢的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受地理、气候、文化等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各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就是这个道理。在长期农耕文明的背景下,中华民族重土轻迁,不同地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所以各个地方的民族文化也就有所不同。武术文化形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所以武术文化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有不同的特征,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我国不同地区形成的不同武术流派。

受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的影响,人的身体素质以及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所以我国东西南北的武术流派有着各自的特点。我国东部山东一带在宋时就有优秀的枪法流传,如杨妙贞的“八母梨花枪法”号称二十年天下无敌手,杨家枪也就在这一带流传,福建还流传张、朱二家枪法;西北人民则擅长棍术,如单头母子棍、双头条子棍、天奇棍、阴把棍等优秀棍法;南方的拳法多,动作紧凑且劲力充沛,如“南拳、洪拳、蔡李佛拳”等都传自南方;北方的腿法丰富,架势开展,快速有力,如“临清潭腿、少林潭腿、十路弹腿”等著名,所以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之说法。

根据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出武术流派的分类都和地域有关,所以武术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地域性。这一特性使我国武术文化有较为丰富的内容,不至于其文化色彩显得过于单调,同时也使武术文化生命的延续不易被阻断,为它的传承性提供一定的依据。

3.3武术文化的传承性

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的财富,它的传承有与其它文化的共性,也有着自己特点。文化传承的本质是它的延续,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正是有赖于传承才得以至今仍不失其光辉灿烂的文化色彩。

从历史来看,武术文化的传承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物质性传承,另一种是非物质性传承。[2] 物质性传承集中在对武术习练时用到的实实在在的、无法随意改变的现实物品,如以文字形式的拳谱、器械和服饰等;非物质性传承不仅包括对传统武术技艺的传承,还包括在习练时形成的思想观点和文化风俗,如习练武术的感受、想法和经验等。

武术文化的传承方式不尽相同,有行为示范、言传身教和思想灌输等。它的传承途径也不止一种,有集体传承、个体传承、媒体传承和学校传承。集体传承是靠众多的武术爱好者们共同练习来影响社会其他成员的注意和参与,这种途径主要是靠行为示范的方式来传承的;个体传承则多是以师徒或家庭传承为主,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学,但这种传承途径具有封闭性和选择性,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容易失传;媒体传承和学校传承常通过大众媒介,如图书、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视频等,以思想灌输和行为示范的方式把传统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传授给学生,目前学校教育的发展很快,以此传承武术文化是非常好的方法。

现如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其中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我国的武术文化正在面临一场深刻的现代化变革,我们必须要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协调方式,来处理好现代化与传统化之间的关系,既不拒绝现代化又要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继续把我国优秀的武术文化传承下去。

3.4武术文化的实用性

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非常大的实用性。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在对外和对内的战争中武术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秦统一后武术在军事上的发展比较普遍,为当时的秦王朝提供了强大的防备力量。汉匈奴战争时期,帝王认识到国家政权时刻面临着威胁,所以他们对武术相当喜爱和重视,导致汉王朝对军事的依赖,并提倡军事和民间的尚武之风,所以武术文化的传播对当时社会稳定的维持有一定用作。到了唐朝、两宋和明清时期武术逐渐以不同的方式慢慢退出军事舞台,而在民间普遍的传播开来,形成了许多不同的门派,并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寻求精神的愉快。在民间出现的结社组织的具体活动中,武术的传播是他们联结友谊、武装贫苦民众的普遍方式。所以武术文化的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了不同的作用,且都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

3.5武术文化的变异性

我国武术文化所呈现的变异特点是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的。二十世纪以来,武术的发展开始了转型,即从“传统武术”转向了“竞技武术”。所谓“传统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内涵,同时具有强身健体、医疗和观赏等特色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3]人们则习惯于将建国后的以娱乐、表演、健身为特色,以更高、更难、更美、更新为发展方向的竞技武术套路和八十年代兴起的搏斗运动称为“竞技武术”。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磨练具有相当成熟和稳定的形态,但是到了近代,经过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它就大体转变为近代型文化了。其原因不是单方面的,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的确给我国传统文化一定的影响,之前中国传统文化虽然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下,但它并不是顽固不化的,它也有自己内在的活力因素,当面对西方文化的涌来时,它也表现出了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一面,既没有完全拒绝,也没有全然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它们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和动力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也必然会引起武术文化的变异,但武术文化的变异只是说武术的表现形式有所变化,武术的根本性质并没有变。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都还属于中国武术,竞技武术依然保留了传统武术中的动作外形,只是对其内容进一步规范化,更适合表演,更易于评测。可见我国武术文化具有一定的变异性,但不是完全的变异,而是在保留原有性质基础上的变异。

4 结论与建议

武术文化体系庞大复杂,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它也在或多或少的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武术文化有一定历史,也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在其文化的传承和变异过程中仍然保持了自身的特点,这就是其民俗特性。我们在学习武术文化时不仅要记住它的一般特征,也不能忽视其自身的民俗特点。武术文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走自身的民族特色道路,当然可以借用目前竞技武术建立的基础,继续扩大传承和国际化交流,然后走多元化道路,让世界更深的认识我国的武术文化。同时民间武术文化遗产极为丰厚,武术本身就起源于民间,所以保护民间武术文化遗产对武术文化的民俗特性的保留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新时期的武术新文化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武术文化能在更新的变革中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和民俗特征,并发扬光大。(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力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J].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2008,34(7):54-57.

[3]孟庆袖.搏击武术科学[J].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比较研究,2009,6(11):6-8.

[4]温 力主编.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5]张耀庭主编.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篇9

关键词:健康中国;2030;幼儿园;武术课程;标准化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规定,到2030年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要降至6�0‰;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为92�2%。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幼儿健康水平的提高。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所公布数据:公办学前教育学校数为26�6677万所,学前教育在校学生数为4656�4204万人,占2018年全国总人数(139538万人)的3�34%。而如何让这么多幼儿健康成长是幼儿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这不仅符合健康中国2030行动,而且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应有之义。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丰富多样的运动方式,大力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而在多种运动形式中,武术就是幼儿、幼儿家长和园长较为喜欢的体育项目,因为它除了能够增强身体素质之外,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等心理行为方面也有着独特作用。然而,在现实幼儿园武术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情况,诸如课程目标模糊,课程设计思路不清晰,教学思想内容不统一、课时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枯燥流于形式,形式单一,课程评价较为随意等多方面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标准化就迫在眉睫。

1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性质

幼儿园武术教育是基础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奠基阶段,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应当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正常情况下,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在这1小时体育活动中,武术作为一项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活动,应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幼儿武术课程应当遵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即幼儿武术要具有启蒙性,在健康领域里,与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其它四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同时能促进幼儿知识、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2幼儿园武术课程的设计

2.1设计理念

幼儿园武术课程的设计理念源于工作者对于课程的基本看法,经过权衡上升到理性高度,最终形成关于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本文有五个方面的设计理念。

2.1.1体系化需重构,启蒙性是必须

健康第一,武术是为幼儿的健康服务的。将武术整个体系纳入幼儿课程当中,一味地强调系统传授体系化的武术是不现实的。设计课程要考虑幼儿主体的身心承受能力,比如说歇步和虚步的教学,许多大班幼儿掌握起来都有些困难,更不用说小班学生了,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全体幼儿,而不是竞技武术的佼佼者。所以,在设计课程时,应通过启蒙式教学让幼儿接受武术,获得入门的武术技能,而不是武术体系化传授。

2.1.2勿执于专业化,安全性属第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健康领域规定到2030年,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要降至6�0‰;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为92�2%。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作为覆盖全生命周期启蒙阶段的幼儿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影响幼儿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很多,如安全、卫生、饮食、形体、运动、生活习惯等等。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安全是其中一个重中之重的因素。因此,幼儿园武术课程的设计应该把安全放在首位,要细致考虑哪些动作会影响孩子的形体发育,哪些动作会造成可预见性的伤害等。

2.1.3原始化需脱胎,趣味性最大化

武术技法除了继承,更重要的是创新。然而,在幼儿园武术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不敢越原始武技雷池一步的现象,缺乏创新性与趣味性,其带来的结果是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乏味。实际上,幼儿园武术课程设计应充分利用幼儿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等身心特点,在原传技术基础上创设课程环境使其游戏化、趣味化。例如,长时间扎马步动作练习可以变为马步跳游戏练习、骑马玩具跳游戏等;又如武术步型的练习,可以采用“剪子、石头、布”游戏练习,剪子是前后步,石头是并步,布是开步等等。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武术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

2.1.4勿单一健康化,交互性前途广

只追求“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认为儿童教育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要注重这五个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经典的语言故事编成一些成语武术操,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可以让幼儿模仿十二生肖进行武术操创作,培养幼儿观察自然进行动物分类的科学能力;还可以用音乐、舞蹈配上武术动作,用剪纸做一些武术动作造型等,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还可以做一些亲子武术游戏,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中懂得遵守规则,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2.1.5科学性要坚持,标准化可实现

中国幼儿园体育课程还没有国家标准,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育目标专门小组—目标3目标4专门计划小组”的十条评判标准,结合我国幼儿园武术教育现状,对课程进行以下十个方面标准化的考虑和设计:(1)在“世界级水平”方面,力争世界级;(2)在“重量级”方面,列出最能代表武术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因素;(3)在“实用性”方面,要考虑幼儿走、跑、闪躲等动作发展的实际需要;(4)在“广泛代表性”方面,要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共同要求;(5)在“平衡性”方面,要把握好幼儿武术各方面的平衡问题;(6)在“正确且准确”方面,要把幼儿武术中最好的成果列入其中,不能有错误或不准确的内容;(7)在“清楚可用”方面,便于各方了解;(8)在“易于理解执行”方面,必须便于社会各界参照执行;(9)在“适应性”方面,考虑不同幼儿个体差异和各地区武术差异性;(10)在“发展适宜性”方面,必须适宜幼儿身心发展。

2.2设计思路

幼儿园武术课程整体设计是教学思想启蒙化、教学目标能力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计划程序化、教学过程趣味化、运动项目游戏化、课程评价综合化。幼儿园武术课程具体设计要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将幼儿园武术课程分为三个学段水平,即水平一:3~4岁学龄段(小班)、水平二:4~5岁学龄段(中班)、水平三:5~6岁学龄段(大班)。此外,为了进一步衔接《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于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认识,幼儿园武术课程应设定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安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六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安全防护)。以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武术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贯穿其中,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掌握基础的运动技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幼儿形成健康体态,消除不良情绪体验,培养勇敢自信心理品质,建立安全感和信赖感,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以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3幼儿园武术课程的目标

3.1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总目标

依据《纲要(试行)》和《指南》,设立幼儿园武术课程总目标,三维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安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领域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安全防护。在运动参与学习目标方面达到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力量、耐力、柔韧性和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活;在运动技能学习目标方面要求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方法;在身体健康学习目标方面要求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健康的体态;在心理健康学习目标方面要求心理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在社会适应学习目标方面要求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在安全防护学习目标方面要知道安全保健常识,保护自己。

3.2幼儿园武术课程的学龄水平目标

依据《纲要(试行)》和《指南》,幼儿园武术课程分为三个学龄水平目标。水平一:3~4岁学龄段(小班)六大领域学习目标分别为较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掌握武术技能,使幼儿具备一定的力量、平衡、协调、柔韧能力;具有健康的体态;能在成人安抚下逐渐平静下来;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较快适应新环境和集体环境;结合武术教学进行安全教育。水平二:4~5岁学龄段(中班)六大领域学习目标分别为乐于参加体育活动;进一步掌握武术技能,使幼儿的力量、平衡、协调、柔韧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能在成人提醒下逐渐化解消极情绪;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半小时左右,在新环境和新集体环境中无明显身体不适;结合武术教学进行安全教育。水平三:5~6岁学龄段(大班)六大领域学习目标分别为喜欢参加体育活动;通过武术的启蒙练习,使幼儿的力量、平衡、协调、柔韧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经常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身体能抵抗较热、较冷和颠簸的能力,较快融入新环境;结合武术教学进行安全教育。

4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教学计划

依据《纲要(试行)》和《指南》,幼儿园武术课程教学计划应包括各个水平段、学期、周期的教学计划,由于篇幅所限,仅就教学内容和学时做一分析。

4.1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通过文献法和调查法,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有五个模块,即武德礼仪、基本动作、武术游戏、武术操、武术故事。武德礼仪主要是鞠躬礼和抱拳礼;基本动作包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武术游戏(步型步法游戏、手型手法、体适能游戏、亲子游戏、武松打虎、石头剪子布、八仙过海等)、武术操(成语操、十二生肖拳、中国功夫、小哪吒、武德拳、白龙马、弟子规等)、武术故事(拳拳和掌掌、功夫熊猫、功夫兔、闻鸡起舞、杨家将、戚继光抗倭、霍元甲、十三棍僧救唐王等)。这些内容比较多,还需要进一步甄别,将典型型和标志性的动作、游戏、拳操、故事等立为经典。

4.2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教学时数安排

幼儿园武术课程的课时安排应结合《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另外,还要考虑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要求(武术项目可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模块,一周一次课,按18周计算)总体课时安排如下,学时安排:水平一为15—20分/学时,水平二为20—25分/学时,水平三为25—30分/学时;教学时数安排:各个水平的教学时数为16学时/学期,32学时/学年,共计96学时,评价时数安排:2学时/学期,4学时/学年,共计12学时;总课时安排:36学时/学年,三学年合计108学时。

5幼儿园武术课程评价

篇10

关键词:武术;特色;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4-027-2

我校始建于1952年,学校先后荣获常州市优质小学、常州市生命教育项目学校、常州市体育特色学校等称号。近年来,学校确立了“尚武崇文,正德厚生”的办学理念,加强武术特色培育,并通过环境的涵养、学科的浸润、多种德育活动的熏陶等途径强化落实,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

一、健全网络,创建齐全设备设施

学校开展武术项目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的关注和支持,得到社区家长的合作与配合。为更好地做好学校武术特色项目创建工作,学校成立了“武术特色项目创建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为进一步发展特色项目,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武术教育背景下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武术特色教育”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

为了扶植武术特色教育工作和武术队的长远发展,学校每年都要投入一定的经费建设,以营造学生习武氛围;配备了近5万元的器械和设备,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投入近3万元建设了武术展览教室供学生了解、学习武术知识之用。

二、营造文化,注重武术环境育人

1.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遵循学生特点,精心雕琢校园文化,使校园充满生命的气息,让墙壁会说话,让花草能传情,让学生接受文化的浸润。一走进吕墅小学,迎面看到的是一面武术特色墙,“传承武魂,武以正人”是我们的特色建设理念。在校园草坪中,有精心设计和布置的武术雕塑,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武术动作造型,有学生命名的“飞鸿园”;在校园操场上,整个围墙画满了我校学生习武内容图,书写着关于武术的谚语和名言警句;在校园文化墙上,有学生关于练习武术的书法、美术作品;在校园橱窗内,有同学们参加武术活动、表演的照片和获奖的照片……在吕墅小学,处处洋溢着武术的氛围,时刻让学生接受武术的熏陶。

2.开展丰富多彩的武术活动,注重活动熏陶。

为了进一步推进武术活动的开展,我校每学年举办一次武术健身节活动,至今已经开展七届。武术节期间主要开展武术知识竞赛、了解武术杰出人物、学习良好武术品德、学习武术技艺、开展武术比赛、武术切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师生走近武术,学习武术,营造武术文化校园氛围。同时,结合学校读书节、生命教育周等其他各种文化活动,有机渗透武术思想、文化,使武术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武术特色。我们从2010年自己设计第一套武术操,到现在学习全国第二套武术操,一共学习了四套武术操。全校师生共同练习武术操,营造了浓郁的武术氛围,掀起了全体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潮,成为学校大课间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11月,举行武术操比赛已经成为一种常规。

3.建设精美的武术展览室,展示武术教育成果。

2008年3月,我校投资建立了校武术展览室,为师生进一步了解武术、学习武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11年,我们又对展览室进行了重新布局,每个走进武术展览室的人,都会为之一振:正对门口的是一个斗大的红色“武”字,背景是吕小学生学习武术的照片,两旁是武术的器械,刀、剑、棍、勾连枪、拂尘等。整个武术展览室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的武术知识、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的优秀成绩,以及书法、剪纸、绘画、手工作品。武术展览室成为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工作室、加油站。

三、开发课程,精心实施武术教育

1.配备优秀师资,确保实施质量。

根据武术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特邀徐国平同志担任校本课程的专职教练,徐教练是中国武术协会会员、江苏省武术协会会员,常州市武术协会常务理事,杨氏太极拳正宗第六代传人,曾入编《中华武术人物志》一书,学校武术老师李亚为武术套路国家一级裁判。另外我校还辅以兼职老师,共同参与武术项目建设。过硬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武术特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统筹设置课程,规范实施课程。

我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面实施武术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两课时,一般为一节新授课、一节练习课。在课程安排上,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与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合理配置,相互协调,使武术课程能顺利展开,引导教师按照课程计划严格执行。

3.精心选择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为了使小学生学得扎实有效,我们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武术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系列性安排。一年级学习武术操,基本手型、步型;二年级学习武术基本功训练、五步拳;三年级学习武术基本功训练、一段长拳;四年级学习武术基本知识、少儿初级剑术;五年级学习十六式太极拳;六年级综合练习。同时,学校还选拔优秀武术苗子成立学校小精灵武术队,每周集中两次开展活动,并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为优秀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内容。

4.编写《武姿飞扬》和《武文化》等武术校本教材。

武术校本课程在我校已经开设近6年,在全校师生的不断努力下,它不断发展着。在此基础上,2010我们开始着手编写了我校的第一本武术校本教材《武姿飞扬》。根据学生学习武术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专职教练的帮助下,摄制图片,撰写文字解说,编写了涵盖五步拳、一段长拳、二段长拳、十六式太极拳、少儿初级剑术等内容武术校本教材。随后,我们把这套教材印发给全体师生,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实践、完善这套教材。今年我们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对校本教材进行了修改,在注重武术技能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武德培养的渗透,重编了第二本武术校本教材《武文化》,从而为师生学习武术知识技能,培养高尚武德奠定了基础。

5.加强武术课程的常规化管理。

由学校教导处负责,将武术校本课程的管理落实到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网络中,使校本课程的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督促教师严格按照课程计划上课,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们设立了校本课程教研组,每月进行一次研讨活动。研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教师课堂语言等方面。平时,我们还加强随堂课的听课力度,注重引导教师反思、改进,促进教师提高实施校本课程的水平。

6.改革评价制度,激励学生发展。

(1)对学生的评价。武术校本课程一般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学习武术的动作质量,参照各项武术动作的规范要求,每学期期末进行考核,根据武术动作质量进行等级评定;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学校“武术之星”评比的重要条件。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四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作为评价的参考条件。同时,坚持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每学年我校还依据《吕墅小学学生武术段位考核办法》组织学生进行武术段位考核活动。

(2)对授课教师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练习武术的整体质量,二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

四、整合资源,促进教育深入发展

1.实施课程整合,促进武术全面推行。近年来,为了将武术校本课程推广和进一步的开发,学校将其与“大课间活动”结合在一起,每天师生一起先练习武术操,再开展其他大课间活动。同时还将武术练习渗透到“大课间活动”各个项目中去。在武术教练的口令中,孩子们“哈”的一声,齐刷刷地使劲伸出了拳头。同学们个个英姿飒爽,精神抖擞……另外,学校还尝试了体育教学与武术教学的整合,每周利用一节体育课,将武术训练有计划地穿插到体育教学之中,由体育教师进行陪练,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2.以演促练,搭建展示的舞台。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校的武术特色教育工作从初探性的教学渐渐走向了制度化、常规化。学校先后参加了江苏省“太极拳(太极推手)比赛”,江苏省“汉鼎杯”武术交流大赛,江苏省“精益杯”武术交流比赛,中华艺术环球武术交流比赛暨武术与健身论坛交流大会,常州市首届学生武术(跆拳道)大赛,常州市“迎国庆全民健身武术交流会”等活动,每次,学校有重大的庆祝活动,都少不了各年级学生的武术队的精彩演出。学生的自信心、文明礼仪、团结协作、心理素质胆量等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通过表演,他们更加自信,能力在一次次的活动表演中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3.重视家校沟通,保证学习效果。总结这几年来的工作,除了领导重视,如何取得家长的支持也是搞好工作的成败之一。因为我们的学生是进入小学后才开始学习武术的,刚进学校时,孩子们又要学习文化课,又要学习武术,如何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呢?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和家长沟通的机会,如:家长会、家校互动的平台等有利机会,向家长进行宣传和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由于与家长进行了近距离的沟通,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感到了万分的欣喜,在家长的支持下,学生们从刚开始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五、注重普及,形成武术校园文化

学生武术队的组建带动了我校体育教学。通过武术教育进课堂,拓宽体育教学的外延,丰富体育教学的内涵,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通过对民族武术知识和民族武术训练的教学,学生不仅初步知道武术的基础知识和掌握武术的基本技能,并且从中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民族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弘扬和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志向,培养学生学习民族武术的热情,升华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作用。武术本身所具有的文化魅力让学生深深陶醉。

我校的武术教育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梯队建设。武术在我校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或教育手段,她更是一种校园文化。现在,如果说武术教育在同类学校和一定的范围内打响了品牌,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