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运动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体育运动的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体育运动的感悟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终生;体育意识;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3-01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上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型的人才,同时还需要集健康体魄于一身的新一代年轻人。与此同时,伴随着全名健身计划纲要的计划与实施,终生体育也随之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思想。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不断强化了他们的体质,提高了他们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而且还可以更深层次地向他们展示体育的内在精神,加强他们对体育的新的认识,感受体育运动精神。树立及其培养体育终生意识,是每个体育教学者刻不容缓的工作与任务。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现状

据调查,我国当前大学生能够清楚体育锻炼对身体的重要性,但是,能够坚持投身于体育锻炼的人却为数不多。原因诸多,但了解到最多的便是对体育运动意识的不够。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是丰富了很多,可是兴趣选择在体育这发面的却很少。大部分都是选择了阅读与表现对电子产品技术的热衷。另外,相对来说,男生较女生来说,对体育意识要强一些。这些现象,都体现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意识不够强,积极性不高, 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培养的措施

根据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经过一系列的探索研究,解决这一现象,提高对大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还需从它的根源出发,一步一步地去实现。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需要在学生意识上的提高外,同时还需要学校与体育教学者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在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上,学校的作用便在于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条件和活动舞台。而体育教师主要是向学生讲述体育运动的精神,传授体育运动技能,展示体育运动的魅力。而这一过程的主体――大学生,终生体育运动的获益者,应该以积极的学习心态接受和学习体育技能,同时加深终生体育运动的意识,并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下面对其培养措施作以下阐述。

1、广泛宣传,加深大学生对体育的理解

通过体育专题宣传或是校园广播来广泛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到体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贯彻体育运动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加深对体育运动精神的认识,深切地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作用不能仅仅体现在意识层面上,还要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悟。提高体育运动的价值理念,真正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实现从表面到意识的延伸与扩展,加深大学生对体育的理解的同时,促进他们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例如校运动会,体育运动节、体育运动比赛项目的建设等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与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参与度,从侧面上,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来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兴趣。根据不同的运动理念,体育项目的趣味性的增加,打破各种规则的束缚,增加参与人数等方法来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具有更多的选择,找到自己的实际位置和兴趣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这个大家庭中。此外,由于体育课程时间及其上课内容的限制,让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去参与其中,或是不能让他们拥有满足感,尽情地融入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中。从兴趣方面来嵌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3、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现场示范法、自主教学法、问题讲解法等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计算机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体育教学方法也随之而变,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体育知识,加深对体育运动的印象和理解。教师在课程中可以讲解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感悟,再结合多媒体课件来进行交替性的讲解,对每一个有难度动作的讲解与剖析,让学生更好地去把握与注意。这些方法,尤其是应用在室内和理论课,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使他们更加热衷于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在实际练习中展示自己对体育运动的掌握程度,而不是传统的那种教学方法,显得枯燥无味,又不能从各个角度来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此外,体育教师还应该适当地对体育运动的练习时间、运动强度、运动环境等有一个恰当的把握。如果总是机械性地练习同一个动作,那么必会引起某些学生的反感和厌恶,难度太大也会削弱他们的激情。因此,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从被动到主动,从一种学习责任变身到一种习惯,从而实现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更好地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其健康人格,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让大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的意识,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理念有更好的理解,将体育运动运用到他们每一个生活阶段中去,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建立健康运动的热情与主动意识,塑造健康体魄,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阳光体育 教学模式 感悟

阳光,使人温暖,也让人内心敞亮,身心倍感愉悦!灿烂的阳光总与愉悦情怀相关联!"阳光体育"是近些年来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一个富有情致的广义名词。阳光体育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阳光一般的、敞亮愉悦的、甚而内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根据自己多年从事体育教学的体会,就阳光体育的内涵及教学特性,结合球类运动专项特点,让学生真正享受阳光体育,乐在其中,谈点粗浅的认识。

阳光体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随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理念观的变革。所谓阳光(或快乐)体育,是使学生在心境自然、开朗的环境下,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把运动内在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自觉学习的一种体育教学形式。 篮球教学中贯穿实施阳光体育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强体质,提高技术水平,从中体会运动的乐趣,培养其终身体育能力。那么,如何在篮球专项教学中实施阳光体育教学模式,本人经过多年的初中体育教学实践,结合专项特点,有以下几点感悟:

1、改革教材,精选教学内容,这是实施阳光体育的基础

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现实的体育需要。篮球的技战术内容很多,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每样都教,所以教材的选择就很重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选择实用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比赛中能较好发挥。

2、掌握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篮球运动都是在攻防的状态中完成的,在教学中如果一开始就进行攻防练习,学生就很难掌握技术动作,导致学习积极性受挫,甚至产生畏惧的心理。应在进攻技术的学习中,首先是个人练习,然后加上消极的防守,到进攻技术动作掌握得较为熟练时再加上积极的防守为宜。

3、学习篮球基本知识,了解篮球运动现状,欣赏高水平的比赛让学生从中得到愉悦

篮球运动起源于1891年,到现在已经有114年的历史。 当代篮球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随着篮球技战术的发展,篮球规则也在不断的演变,规则的变化使得比赛更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历史、现状及篮球规则,无疑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篮球的热情,得到一种心灵的享受。

4、对抗性的攻防练习让学生在锻炼中得到快乐

篮球比赛在一种攻防的转换中完成,这也是篮球运动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这一基本特点。如篮下进攻的练习,如果没有防守队员,练习起来就会比较枯燥,加上防守,进攻队员就会更好地理解和合理地运用技术动作,练习起来也会更来劲。

5、变化莫测的战术吸引学生

篮球之所以风靡世界,与它多变的战术不无关系。在比赛中队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位置的变化、相互之间的配合都使比赛瞬息万变。在一场篮球赛中不可能只用一种战术,如半场区域联防、半场人盯人防守、全场人盯人防守等防守战术的运用,就要根据进攻队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6、 争取篮球比赛的胜利,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为了获胜,学生不停地往返奔跑、争夺,既要和同队的其它四名队员配合,又要和另外的五名队员进行竞争,从生理上、心理上都融入比赛中,有了运动参与的愉悦感。获胜了固然有胜利的喜悦,失利了也没什么遗憾,毕竟尽力了,要继续努力,争取下次的胜利。

7、有一定强度的练习,让学生"痛苦并快乐着",享受高水平高层次的快乐

阳光体育是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它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常规,这样学生既学到一定的锻炼方法,也会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篮球比赛中的强强对抗,高、快、变等的特点,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体能,掌握良好的技战术,才能更好地、真正地享受高层次的运动乐趣。

8、教师专业强、教学水平高是阳光体育的保证

教师规范、优美大方的示范动作,无疑能让学生得到一种享受,通俗易懂的讲解,课程内容安排合理,练习手段方法多样,更能吸引学生学习。作为一个体育教师,要经常锻炼身体,参加篮球赛,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和运动水平。 教学要授之有趣,做到"情知交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和运动体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9、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乐到内心

篇3

【关键词】中国青少年;中小学生;体育梦想

reality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teenagers’ sports dream

SONG Guang-cheng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d logical, this essay analyzes Chinese teenagers’ sports dream, especially discusses teenagers’ interest and the pursuit of dream in school, family and social life,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hinese teenagers to pursue sports. The youth’s sports dream 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alizing the dream of sports power, more of a practitioners and communicators of “Chinese dream”.

【Keywords】Chinese teenager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ports dream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宋广成(1986-),男,山东临清人,武汉体育学院2013级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理论方向研究。

我国自2001年申奥成功到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全国上下掀起了体育运动的热潮。我国开始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标,意味着中国体育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国家实施的阳光体育的推动下,吸引广大青少年走进体育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树立体育梦想”〔1〕。本文主要结合当今青少年兴趣爱好,以及青少年自身体质普遍下降的状况,分析中国学校教育体制、家庭、社会等因素对青少年体育梦想产生的影响。通过积极引导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青少年养成体育健身意识和良好的健身习惯,树立体育健身目标,追求自我的体育梦想。青少年的体育梦想是对中国实现体育强国之梦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中国梦的实践者、创造者和传播者。

1中国青少年体育梦想的现实分析

1􀆰1何为体育梦想

体育梦想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个人美好空间,在里面,每个人都可以尽情享受体育运动的向往和激情。体育梦想的力量可以让人们在追求体育运动的同时心潮澎湃、激情四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拥有自己的体育运动追求。当然,实现体育梦想的过程必定艰苦、曲折而又漫长,因此我们必须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用愉悦的心情面对挑战,同时对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充满兴趣和激情,这样才能在追逐体育梦想的过程中战胜内心的压力、放飞心灵,让梦想变为现实。

1􀆰2让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梦想照进现实

中国青少年学生自身在追求体育的过程中缺乏什么?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缺乏自信心。比如,在篮球运动中,很多青少年不敢上场,不敢与他人竞争,认为自己对篮球接触不多,竞争太激烈,担心受伤等完全丧失了勇气。其次,缺少积极主动的精神。有些青少年体质较弱,在上体育课时往往躲在角落里,或站在最后排,脱离集体。没有产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最后,缺乏坚韧的体育运动品格。在学校里上体育课,青少年学生往往不能坚持到最后,热身跑步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做完就开始偷懒。但是最为关键的是缺乏追求体育运动的梦想和激情。

1􀆰3青少年体育梦想的影响因素

1􀆰3􀆰1学校的教育体制对青少年体育梦想的影响

我国学校体育的主体是青少年学生,是以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帮助青少年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2〕。通过良好的学校体育学习,可以使青少年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树立自我追求的体育梦想。

然而,当今学校体育教育发生了严重的偏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试教育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最基本的教育体制,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力和创造力。为了应付复杂繁多的考试,青少年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从而在青少年学生的内心深处扼杀了他们的体育梦想,以及淡化了他们对体育的向往和追求。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体育成为少数“体育精英”的主战场,在学校,无论是上体育课还是搞体育运动比赛、体育兴趣活动等都是只有少数人参加,多数人则成为、旁观者〔3〕。体育成为青少年学生追求升学捷径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急功近利,根本没有认识到体育的真正意义,更谈不上对体育的追求和梦想。

1􀆰3􀆰2家庭对青少年体育梦想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的素质等对青少年体育梦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资料调查显示:青少年在家长督促下进行体育锻炼的占40%左右,然而在周末或假期偶尔或根本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学生占65􀆰1%左右〔4〕。还有家长对青少年在学习用品方面的支出远远多于体育用品,导致大部分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不是出于自身的爱好,而是被动地接受体育锻炼,更谈不上对体育运动的追求和渴望。

1􀆰3􀆰3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体育梦想的影响

目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青少年在物质刺激下养成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通宵上网、酗酒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导致体质的下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经济繁荣,但社会公共体育场所仍然稀少,并且现有体育场馆利用率很低。通过资料研究显示:社会上完全能满足青少年体育活动需要的仅占8.3%左右〔5〕,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大多只考虑成年人、老年人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对青少年体育梦想的追求相当不利。

2对我国青少年体育梦想的展望

2􀆰1在学校教育中培养青少年的主人翁精神

以中小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应该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或比赛,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去学习,增进了解,增进友谊,用心感悟体育运动带来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组织体育赛事,调动广大青少年学生关心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找到主人翁的感觉。在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中,如省运会、市运会等,基本上都由青少年学生参加,此外,从运动会的会徽、吉祥物、会歌的征集以及选定,到开幕式、闭幕式的演出人员,都由青少年学生们唱主角。给他们足够展现才华的空间,树立起远大的体育梦想。

2􀆰2家长要关注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和体质状况

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激励孩子参加运动,从一两项简单的运动项目开始,营造良好的家庭运动氛围;其次,在业余时间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尤其在身体协调能力、运动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关注他们运动参与的兴趣和动力;再次,引导青少年参与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来,培养他们的体育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另外,家长还要关注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性别把握好他们的休息时间、营养膳食状况以及坚持体育锻炼三方面均衡协调配合。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

2􀆰3社会为青少年体育锻炼营造公共环境和舆论导向

社会在建设体育运动场地设施时,要考虑到青少年群体,因为青少年是家庭与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纽带,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青少年树立社会责任感,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体育梦想。与社区合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依靠社会力量创造一种新的模式――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在假期或业余时间组织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或赛事的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的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6〕。使青少年感觉到自己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而且,在体育活动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面引导,加强宣传弘扬典型事迹,培养体育审美情趣,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为青少年体育梦想提供正能量。

2􀆰4以体育冠军为榜样引领其人生理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7〕。青少年正处在喜欢模仿、崇拜明星人物的年龄段,现在有很多青少年疯狂地追星,并且大多数是乒乓球迷、篮球迷、网球迷等。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比如一些喜欢游泳的青少年以游泳冠军孙杨为榜样,梦想着自己的人生也会如此辉煌,即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喜欢篮球运动的青少年,很多喜欢乔丹、科比、詹姆斯等篮球明星,他们在穿着打扮、篮球动作,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都有模仿,激情推动着他们的篮球梦。诸如此类,在荣誉的推动下青少年凭借自己的爱好和追求,为自己树立人生目标,梦想着自己将会成为体育界的佼佼者。

2􀆰5我国青少年体育梦想与人生价值

有了梦想青春才会充满激情,人生才会变得有价值。青少年体育梦想是实现人生价值、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一种体现,是对中国实现体育强国之梦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从体育大国发展到体育强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因此需要青少年有健康的体质、高远的理想和目标,拥有美好的体育梦想。

3结论

广大青少年拥有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他们充满活力激情四射,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国力增强的体现〔8〕。青少年对体育的热衷程度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9〕。在当今的体育教育体制和条件下,大多数青少年无法接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所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教育新格局迫在眉睫。努力争取把我国青少年吸引到积极、健康、向上的体育运动中来。中国的体育强国之梦才能尽早实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青少年体育梦想渗透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青少年体育梦想是体育强国梦的继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

参考文献

〔1〕〔6〕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8):2-3,12-14.

〔2〕〔4〕〔5〕陈玉忠􀆰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若干社会学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7(6):9-11,21-24.

〔3〕姚蕾􀆰中国城市学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4(12):14-17.

篇4

一、情景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当学生在体育课中进行自由活动时,会表现出比课堂教学更大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这也直接反映出来,当前一些体育课堂教学存在很大问题,无法通过枯燥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体育老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适当的学习情景,通过这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参与度及兴趣。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开展情景教学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把一些情景及叙事情节有机融合到教学当中,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对自身的体育锻炼效果及体育知识的学习进行总结与纳,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求知欲及参与热情。

二、巧用体育场景设置,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小学生心理特征进行设计。把握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利用这个阶段小学生对一些未知事物的探索心理,结合小学生对故事的强烈兴趣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我们可以提前对学生进行了解,分析当前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或者动画主角。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把自己融入主题故事当中,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利用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及积极性。例如,我们在排列队形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个教学内容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体育老师可以借助童话故事――小白兔参军进行引导。先给学生讲述一只小白兔进入森林部队之后,看到不同颜色的方阵,不清楚自己应该在部队的哪一个方阵当中,而且部队眼看就要开始远征,小白兔非常着急。当老师已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时,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操场上画出不同方阵地形,然后让学生进行颜色划分。在听到老师的哨声时,让学生选择自己相对应的颜色快速集合。学生在故事及情景的双重作用下,很快就能融入整个教学环节当中,不仅对队形排列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创设体育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以身体训练为基础,在体育老师的引导及带领下学习体育运动相关的知识及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的老师过分解读,认为小学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从而很容易忽略体育教育的本质。没有意识到培养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重要性。例如:开展立定跳远课程教学时,体育老师会以传统教学形式要求学生按照“预备―摆―蹬―跳”的步骤完成。当学生接受这样一种单调的教学内容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表现出随意或者漫不经心的态度,根本掌握不了这项运动的技巧。体育老师可以换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结合小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还可以引用――青蛙王国的一天这篇童话故事中的一些情节,让学生认真想象并讨论青蛙跳跃时会采用几个步骤,然后引导学生模仿青蛙的动作完成立定跳远。这样一个情景教学,让更多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同时感悟到体育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适当添加体育游戏,做到学娱结合

体育运动的本质是通过体育运动舒缓压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强体育教学的娱乐性,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从而,体育老师可以在开展教学时适当进行学娱结合,不仅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而且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及热情。如果老师能够为小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则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进行武术课程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动画片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功夫熊猫》等学生喜欢的影片,让学生模仿影片中的武术动作,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老师再加以纠正与引导,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有效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五、紧密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篇5

一、对学生的爱细致入微

教学一定要让师生的感情融洽和谐,对学生的关怀一定要无微不至,学生受到关爱以后,也就不会对体育课发生排斥。天气冷的时候上课,教师既要让学生做一些热身运动,出汗以后要告诉学生避免感受风寒;如果天气炎热,骄阳似火,就不要暴露在烈日下做一些体育运动;有的学生身体不适,就不要强其所难做一些根本做不到位的动作,可以让这些学生做参与工作,或者当评委。这些都是一些小事情,短时处处能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和教师的感情融洽,就会喜欢体育,就能尊重教师,对教师的要求都会尽量地完成,这样的话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教学工作会进行得异常顺利。

二、教学设计新颖别致

教学是否成功,决定于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师都高度关注这个环节,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备课充分、设计新颖,上课之初,凭借艺术的语言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或者借用一些游戏让学生心无旁骛、其乐融融。体育教学,失败之处是学生厌学,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敷衍了事。根据授课的内容,创编具有特色的练习,让学生心情愉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安排活动的时候,要讲究科学性,要遵循体育规律,由浅入深,由简至细,运动的范围从局部到全部,运动的力量从小到大,运动的速度由缓慢到急速;体育活动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体质的不同,因材施教;上课的过程当中,让游戏始终穿插其间,借此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也可增加学生体能的训练。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

教学的过程当中,仔细安排教学内容,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好体育知识,每一个动作都能到位,每一个技巧都能够熟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顽强精神,引导他们刚毅不屈、坚持不懈。教学内容要制定原则,比如:

1.科学安排运动项目。体育运动主要目的就是锻炼肌肉、练习骨骼和流利地完成体育动作,在运动过程当中,锻炼人体肌肉,提高人体的机能,增强体质,促使身体健康、骨骼与肌肉的发育。如果安排运动项目不合理的话,就会引起锻炼者的疲劳,产生不适,产生体育学习方面的厌烦情绪,甚至发生运动事故。

2.教学方式五花八门、活泼生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多感觉到体育课趣味,才能够在短短的学习时间内,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教学省时高效,事半功倍。

3.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体育课重在实践,很多教师感觉到,还没有做几个动作,下课的时间到了,教学很不理想,原因是在讲解动作的过程当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天气不好的情况,在教室内简介动作要领、体育常识,而充分利用教室外的体育实践,让学生进行更多的体育练习,让他们有更多的实际体验。

三、课堂组织有条不紊

课堂组织是一堂体育课的重点,教师要考虑缜密,如对器材、场地、教学重点、动作难度等都要全盘考虑,如体育器材安排着专门的人员发放管理,分派各组组长协助教师管理学生的列队以及调动,只有这样才能节省时间、稳操胜券,才能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体育学习、体能训练,教师才能够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篇6

拓展训练是利用自然环境或人为设置各种障碍来设计的挑战性课程。现如今,学校拓展训练发展持续升温,它的介入不断使学校体育课程巩固完善,而且更加积极响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的“五维”教学目标。但是高校体育课开展都是集中在大众普及的体育项目,忽视了拓展训练的本身和外展。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与拓展训练同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拓展训练能够融入或者在高校体育课程开展中有更广泛的意义。

1 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课开展的意义

1.1 体现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2002年8月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要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课开展拓展训练能够使学生体验挖掘自身潜力,激发对运动的兴趣与爱好,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拓展训练中有许多涉险的情景需要学生自身习得保护经验,然而这些经验习得能够使学生在遇到紧急危害的情况中得到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能力;拓展训练中攀岩、搭木过河、托举、跨越等动作对于体能的要求很高,能够有效的快速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预防和保证身体的健康;拓展训练中的心智类挑战能够使学生提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培养良好的心理品格起到很大作用;拓展训练还能使学生养成团队合作共赢的精神,改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处理竞争中的不良因素,从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1.2 体现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社会就业高强度压力是学生迈出校园步入社会的首要障碍。拓展训练在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上,可以按照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来培养学生完善自己去符合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人才需求,不仅看学生自身专业知识能力的价值,还要考量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例如,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在普通体育课程中无法体现。拓展训练的项目有很多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学生通过不断遇到困难到解决困难,内心经历自我挣扎困惑到成功克服,这个过程体现出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特有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人才需求考量的一个重要标点。

1.3 体现多元的体育观

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课不仅弥补对传统体育课的不足,而且对传统体育课程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拓展训练课不局限于某个固定场所,它是将传统的体育课堂搬入真实社会以及自然的纽带中。拓展训练的方式灵活多样,从高空到低空、从地面到水上、从团队竞技到个人心智挑战,它的这种方式打破高校传统体育课封闭的固守,丰富高校传统体育课开展教学的空间,从而真正从体育课展开的实际出发完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随着信息数据的不断扩大,现如今传统的体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学生所需求的体育运动不只是学会单一的运动技能,而是能够在体育运动中寻找更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种能力。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课开展,不仅能够给传统体育课带来生机,而且还可以利用学校自然环境与地理优势,因地制宜的将拓展训练融入到体育课中。既丰富了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也满足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更符合现代多元体育观。

2 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课开展的作用

2.1 对学生个人的作用

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课开展对学生的作用:一是拓展训练设计能够使学生参与训练时处于心理的极限情景中,迫使学生挑战自己,这是从体验训练过程到人内心自身感悟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从心理方面得到改善。所谓心理极限情景,就是把学生最大心理承受负荷设计在拓展训练情景中,让学生感受并且跨越心理最大负荷。心理极限的大小,因人因事而异。所以,拓展训练的心理极限情景设计能够很好的衡量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学会跨越心理极限,完善提高自己心理素质。二是拓展训练的设计中不单单需要个人去面对挑战,而是通过个人与团队协调共同完成挑战。共同完成挑战过程中,有个人与团队意见的赞同,也有不同,不管意见相同还是相反,个人与团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联系,这个联系就是个人与团队共同完成挑战的意愿。在这个想实现的意愿中,学生会积极的参与抒发自己的见解使其让团队得到赞同,各抒己见会无意识的把学生自身强调在社交的过程中,而这个过程是交流、是合作、是学习,学生会被某一个建议或者行为而触动,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是因为人特有的优秀品质会释放、会影响他人去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社交,学会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2 对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整个训练过程的实施者和引导者,拓展训练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在训练中的行为会直接影响整个训练的质量。高要求的拓展训练活动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以下几个功能:一是利于提高教师道德素养。教师作为拓展训练中的实施者和引导者,他们在实施活动和引导学生时的言行、举止以及神态直接体现出自身的道德素养,而且自身道德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训练活动的实施和对学生的引导。所以说一个高质量的拓展训练课程需要一名道德素养高尚的教师来担任,这对提高教师道德素养产生巨大的意义。二是利于提高教师知识内存量。拓展训练过程是体验式学习过程,体验之后的分享回顾和总结提升是学习的重点,抛开重点只重视体验是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在这个分享回顾和总结提升阶段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而且还要有强大的知识储备作为后盾,这样才能在分享回顾和总结提升阶段与学生产生共鸣,得到学生认可,升华学生对拓展训练中的感悟。拓展训练的设计会不断促使教师吸收和学习更多的知识来储备自己,这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挑战。

篇7

体育商业化中的营销策略,是指围绕体育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对一系列商业化模式的营销活动。其可以有效扩大体育商业化的规模,加快体育商业化进程。1.1体育商业化的趋势发展。传统的体育仅能依靠运动本身来取得收益,但是这并不能满足运动员在报酬、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以及体育本身在设施健身和向高层次发展的需求。体育商业化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在足球运动赛事中,球鞋生产商利用赛事的影响,在球场边打出本品牌球鞋的LOGO,借赛事扩大品牌影响。在这场比赛中,足球运动的商业化就是球鞋生产商需要缴纳一定的广告费用或者赞助费用。球鞋生产商得到的回报同样是经济利益。出于对比赛球队的喜爱,或者对球队中某一位球员的崇拜,甚至是仅仅凭借对足球这项体育运动的热爱,受到“爱屋及乌”思想的影响,球迷就会更多地关注到本款品牌的球鞋,进而增加购买的意愿和几率。由于能够产生经济、持续性发展等综合效益,体育商业化的发展愈演愈烈。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的专业体育运动都朝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1.2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大多都是依靠体育运动或者体育赛事的热度,来开展商业化的活动。游泳运动受到广大游泳爱好者的推崇。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开始游泳课程,总人口中具备游泳技能的人群越来越庞大。但是具备安全、卫生条件的游泳场馆却有限。在免费的游泳场所无法满足运动群体的前提下,商业化的收费游泳馆建立起来。游泳馆不但具备高标准的游泳设施设备,在卫生条件营造方面,定期对游泳池内的水进行消毒和更换。更为重要的时,为了满足大部分人的游泳需求,其配备了私人教练作为营销策略。对于初级游泳学者具备了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提供完善的设备和多样化的个,成为该游泳馆实现体育商业化发展的成功营销策略。1.3体育商业化的营销创新。体育商业化进程中主要有两个方向,即体育运动向产品商业化发展和体育运动产品向产业商业化发展。其营销策略的创新也主要依托这两个方向来体现。在体育运动产品的商业化发展中,羽毛球专用运动鞋的生产商原先只能依靠实体店销售。为了扩大销售范围,需要不停地在全国范围内布置销售网点。这样带来的弊端就是基础投入较大,而且一旦某一款产品出现滞销,就有积压货物的风险。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该运动鞋将销售的主力从线下的实体店搬到了线上的网上平台。与此对应地,营销策略也进行了更新。每年在“618年中大促”“双十一”“双十二”等节点,就会通过各种优惠措施来带动和增加运动鞋的销量。

2茶文化思维融入体育商业化营销的可行性分析

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虽然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换代,形式丰富多样,但是本质上都是抓住了消费者心理的某一个点,从而找到消费者的关注点或者兴趣点,最终促进消费者购买服务或者产品。茶文化思维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秀思维方式,融入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具备可行性。2.1茶文化思维精髓。茶文化思维的精髓本身就是从饮茶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高度凝练地表达就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思想。茶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需要人们地不断改进。这个过程的动力来源于人们对茶叶高品质的追求。从人的感官角度出发,要求茶叶在气味、色泽、口感、营养成分等多个方面符合人们的需求。这样追求体现人的精神意志的培养过程就造就了卓越品质的茶叶。融入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中,代表的就是任何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都应当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考虑消费者的感受来进行营销策略的策划和实施。2.2茶文化思维方式。茶文化思维方式中逻辑思维的痕迹较重。饮茶的行为,往往被认作是平和、柔化以及自然的同义现象。这种划等号的含义来源于人们在饮茶前,对茶叶的制作需要经历漫长的种植、管理、培育和采摘阶段。采摘后还要经历关键的炒制、晾晒、发酵等环节。在饮茶的过程中,需要先经过洗茶的步骤,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然后用适宜温度的开水进行冲泡。在冲泡一定的时间后,等水温冷却,趁热饮用。此时的口感是为最佳。这些漫长的步骤中,任何环节不能够被省略或者打乱,才能取得最终效果。这种茶文化思维的逻辑性体现在体育商业化中,就是需要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逻辑性分析,然后得出最适宜消费者感受的营销策略。

3茶文化思维在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中的创新

体育商业化过程中的营销策略有两个中心模块。一是营销策略要实施的对象,即对消费者的研究;另一个是营销策略本身的方式和内容。茶文化思维的融入,在这两个方面能够起到创新营销策略的功用。3.1选定营销目标人群。茶文化思维根据不同消费人群的特点,对茶叶品质作了分类。例如根据南北方气候以及土壤条件的不同,发展成红茶、绿茶等多个茶叶品种,也造就了当地人独特的饮茶口味。而根据年龄、性别的不同,还诞生出花茶、速饮茶、凉茶等不同的口味。融入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中,应当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营销策略创新。例如,同样内容的体育商业化宣传广告,对于中老年人就应当突出健身、养老、健康等意义,而对年轻人则应当凸显运动、交友、自由等主题。3.2多元化营销策略方式。茶文化思维以人为本的精髓和逻辑思维方式,在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方式的丰富程度上有新领域的突破。人们在饮茶活动中感悟到的文化体验,都可以归结为茶文化哲学。这些哲学内容诞生于茶文化活动,但却能够抽象地作用于人的其他活动。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在体育赛事中只要与产业化项目占边的地方能够招募赞助商,以提供广告占位的方式来增加经济盈利。

4结论

体育运动本身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着体育向商业化加速发展。其营销策略大多是依靠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迷中的吸引力来博得商业利益。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在“互联网+”等新的形势下,取得了创新的发展机遇。茶文化思维以人为本的精髓和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在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中具有本质上的趋同,因此融合应用具备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徐长川,辛宏.简析我国高校体育赛事商业化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运动,2013(05):136-137.

[2]何青.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赛事商业化运行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15):149-150.

篇8

1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

体育教育不同于学校中其他学科教学,其具有属于自身的特有属性,而规则教育在体育教育中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体育教育具有实践性。体育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其教学的进行也需要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和锻炼,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体育教育这种特有属性,不仅为规则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包括场所、时机、情景等,同时还为规则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这也使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内容十分充实丰富,能够很好地发挥出相应的效用,提高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使学生对于"知易行难"的哲学思想有所体悟。此外,体育教育的实践性也是十分复杂多变的,为使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运作,教师在组织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还需注意以规则为标杆。规则教育手段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助益。规则性是体育教育内容的主要特点。学校虽然会在进行教材化改革后才将某项运动项目纳入到体育教育中,但项目竞赛规则的精髓仍旧会保留,否则运动项目就会失去其本源内涵,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作为体育运动的灵魂所在,竞赛规则必须受到坚定的维护和严格的遵守。同时,体育竞赛规则也能够以小见大的对当前的社会法制和人类公共活动规范进行相应的体现,学生在体育教育这种规则教育的学习中,实现了进入社会的提前预演,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利用规则教育手段进行体育教育时,对于体育运动中的特定规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对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契约精神都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实行的有效措施

(一)在体育活动中感悟规则

在体育教育中,将规则教育与体育活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活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依据学生的特点,教师可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小游戏,游戏中设有不同的规则,使学生参与其中,渐渐地,学生就会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并感悟和思考规则的重要性和作用,最终付诸行动。

(二)对体育教学互动进行合理的安排

由调查可知,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手段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为使这种教育规则体系更好的被学生掌握并应用于实际,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使规则教育在体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其效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

(三)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规则教育的推进和实施也离不开这种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将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学生对各项体育教学活动都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再通过教师示范,将规则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并产生一定的感悟,最终实现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

(四)具体的教学任务中加深规则教学的理解

集体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特点,学生在参与到这些集体活动中时,难免要不断的转换自身的角色,这时就可能会有一些状况的发生,例如部分学生不愿意扮演一些角色,或不愿意承担自身扮演角色的责任等。大多体育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集体性,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也需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感悟到多种乐趣,同时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站在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就需要担任相应的责任,进而对规则的重要性有直观的认识。(五)教师评价在每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都要进行相应的评价。为确保公平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有针对性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少批评多鼓励,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的信心,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最终实现学生遵守规则良好习惯的养成。

3结语

篇9

关键词:阳光体育;校本化;意义;理念;实践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秋季体育节和校园艺术节,都获得良好的成效。其中,体育教研组主导开展的“阳光体育、快乐体育”主题活动就是我校探索“阳光体育”校本化、推进体育特色课堂建设、优化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响应教育部提倡“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实际行动。

一、“阳光体育”校本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推进体育教育教学,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开展“阳光体育”校本化是推进和优化体育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是开发和建设校本体育课程的必经途径。教师围绕初中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积极从所在学校的体育场地、师资配备、运动器材等客观条件出发,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或本校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尤其是善于将本地的丰富资源与体现时代性的运动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将极大地促进建设起既具科学性又不乏趣味性的特色校本课程,为学生搭建起“阳光体育”的好课堂,从而实现校本体育开发和建设的目标。

2.有利于构建特色体育课堂,丰富学生校园体育生活。在初中“阳光体育”校本化进程中,教师积极联系校情、班情和学情,结合日常体育教学实际,精选富有地方特色、生活趣味的校本体育素材,合理设置课程内容,设计具有弹性、自主选择性的校本课程体系,积极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体育课堂,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带领他们共同亲近、体验、享受“阳光体育、快乐体育”,进而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生活。

3.有利于引导学生享受体育,促进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开展“阳光体育”校本化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可以通过利用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活动(如排舞、健身操、花样跳绳、趣味游戏竞赛等),指引学生参与其中,在保障必要的体育锻炼时间的同时,将极大促进他们的身体机能和运动技能的发展,提高运动控制协调能力,激活运动中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在竞争与合作的游戏、竞赛等体育活动中增进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自觉树立集体主义精神,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

二、“阳光体育”校本化的实践理念

初中“阳光体育”校本化坚持的实践理念可概括为几点:其一,坚持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阳光体育”校本化就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发展,通过有效开发、利用和建设,为学生搭建起形式多样的活动的平台,力求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提高兴趣、满足需求、发展能力。其二,坚持因地制宜是“阳光体育”校本化的基本原则。坚持联系地方实际、身边生活和现实社会开展动态化开发、设计、实施、完善“阳光体育”,这是校本化实施和管理的重要要求。只有建立立足本校校情、突出地方特色、完善多样校本的初中“阳光体育”校本课程,才可能获得真实的校本教育效益。其三,坚持以服务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为活动宗旨。学校通过完善体育软硬件,优化特色体育课堂教学,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为学生展示自我风采、激扬青春个性、发展体育特长奠定基础,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阳光体育”校本化的实践策略

1.营造阳光氛围,激趣飞扬个性。学生兴趣是“阳光体育”校本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是校本化活动中可利用的重要资源。开展“阳光体育”校本化实践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身处其中并处处欣赏着身边那些融入“阳光体育”中的人和景,让他们时时感受着“阳光体育”中的情趣和快乐。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宣传报道、激发兴趣。为促进初中“阳光体育”校本化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学校相关部门和体育教研组积极利用各种形式做好校园宣传和活动报道,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了解和感受“阳光体育”校本化活动的背景和意义、开展活动情况及所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对“阳光体育”有更贴切的体认,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互动交流、沟通分享,共享“阳光体育”。如,通过校园网“阳光体育”专栏体育赛事活动和“阳光体育”科普知识,让师生、家长和公众了解更多学校体育动态;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展示橱窗和户外电子显示屏,广泛宣传“阳光体育”主题活动,适时开展“阳光体育”系列图片展览活动,报道校园体育节活动情况,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另一方面,激励学生、飞扬个性。学生是“阳光体育”的活动主体。教师应激励学生自觉融入“阳光体育”各项活动,鼓励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和自主创新精神,利用各种丰富多样的途径,营造良好的阳光校园氛围。如,发动校学生会体育社团自主创办“体育手抄报”、在各个班级中开展“阳光体育剪报”评选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踊跃收集素材、动手设计、自主编排,积极把体育与健康、体育小知识、阳光体育感悟等内容版块整合其中,每月定期制作成作品,分发给各个班级,或在校园宣传栏中张贴,使学生一起共享“阳光体育”的快乐氛围。这些活动不仅为校园增添了爱运动、乐运动的“阳光十足”的动感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张扬了青春个性。

2.整合有益资源,构建特色课堂。构建特色课堂是“阳光体育”校本化实践的主体和重点。在校本化实践过程中,我校积极通过完善体育软硬件配备、优化师资力量、强化教研交流、整合校本资源、课例经验总结、教师轮训学习等有效途径,创建起富有生气、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课堂,尤其在整合和利用有益资源、构建特色课堂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主要如:(1)集思广益,创建“阳光体育智库”。积极收集师生对“阳光体育”校本化活动的有价值的设计理念和方案、可参考的建议和意见、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特别鼓励师生紧密结合本地生活实际,踊跃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勇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思想加以优化改造,变成适合于我校学生参与“阳光体育”的好项目。(2)创新利用器材设施,丰富课堂资源。一是一材多用。教师巧妙利用跨栏架、跳绳、实心球等常规体育器材,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挖掘其多功能作用,作为校本趣味体育项目中游戏活动的有效载体,深受学生喜爱;二是自制自创。在学校体育器材设施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积极动手开展自制自创器材活动,例如把自己孩童时代经常玩的“滚铁圈”游戏引进课堂中,自主购买铁线、动手制作,把看似简易的器具转化成学生得心应手的趣味运动器材。自制器材既方便又实在,既锻炼学生运动思维,又丰富特色阳光课堂的趣味性。(3)广开公开课,探讨交流显特色。通过实际课堂展示、深入探讨交流是探索构建体育特色课堂的有效途径。如在2015年春节学期教学开放周时,我校体育组教师就利用自编自创的初中生有氧健身操,给各位听课教师展示一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展现“阳光体育”的一大亮点,也体现出教师精心设计、勇于创新的优秀教师品质。此外,体育组教师总结归纳出许多适合我校的特色阳光体育项目,如校园排舞、游戏教学、趣味竞赛、第二课堂等多样化校本形式就是集体合作创作的有益成果,都凝聚了我们辛勤探索的汗水。

3.创新体育竞赛,提升教学实效。体育竞赛是体育运动的活动载体和表现形式,对检验体育教育教学成果起到重要作用。在开展“阳光体育”校本化实践中,我校适时结合校园特定的主题性活动(如艺术节、体育节),创新开展趣味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丰富学校“阳光体育”校本化实践活动。如在体育节活动中,体育组教师会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的运动形式,许多项目已经成为我校特色的精彩运动项目。又如在七八年级中广泛开展的跳大绳、三足赛跑等集体合作项目,在全校各个年级中普遍设置的拔河项目,此外有花式毽球、投掷沙包、钓鱼跑、托球跑等个人项目。在“阳光十足”的趣味化、游戏化运动中,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培养他们乐观、合作、竞争的良好能力和素质。还有,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学校把校园排舞比赛、花样跳绳小组赛作为艺术节的重头戏,并邀请部分学生家长代表参与活动,让他们亲临现场,感受我校“阳光体育”活动的成果,更亲密地领会和理解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在此,创新体育竞赛活动,指引学生参与运动,使他们既享受运动的激情和快乐,又展现竞赛运动中美的风采,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实效。

4.拓展第二课堂,丰富阳光体育。第二课堂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阳光体育”的积极延伸。我校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跑操、指导组建学生体育社团、组建校健身操队等。例如,每周二、五的下午最后一节活动课是全校学生集体跑操活动,这是有效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的重要活动。各位体育教师对跑操队列、要领、纪律等做好明确要求,并深入学生,积极带领他们一起跑,与他们共同体验有氧运动的快乐。此外,有效引导下的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学校“阳光体育”增光添彩,如体育社团中经常开展的武术、街舞、滑板等兴趣小组活动,不仅极大地锻炼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培养了爱好和兴趣,陶冶了良好性情,展现了热爱运动、展示个性的品格,而且指引他们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在阳光下享受运动的乐趣。

四、结语

通过“阳光体育”校本化的探索和实践,真正建立起富有本校特色、学生喜闻乐见、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校本体育教育模式,才是校本化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探索还在继续,实践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在新教育环境下不断前行,探寻更有效的方法和路径,让体育教学更阳光、快乐。

参考文献:

[1]夏春波.初中体育课堂深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方法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18).

[2]邵迎春.阳光体育情满校园[M].宁波出版社,2014,9.

篇10

关键词:体育美学;身体感受;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2-0031-06

Body care: a modern mission of sport aesthetics

WANG She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Abstract: In terms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body movement, the beauty of sports mov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3 different levels of aesthetical experience: 1)“movement pleasure” produced by the muscle system during movement and accompanied by emotional experience; 2)“movement association” established based on movement pleasure of first reflex, originating from “internal imitation” of technical moves; 3)“body and mind resonance”a sensory resonance that exceeds secondary reflex, a fusion of the soul getting out of sensory organs with movement significance. Only by turning from the external form of the body to the care of body sensation and experience, and by devoting to providing aesthetical criteria for various senses of the body, especially thorough nour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vement senses during movement, can sport aesthetics truly realize humanistic care.

Key words: sport aesthetics;body sensation;humanistic care

美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始终以人文关怀为已任。这是美学的精神内核,是美学的本体价值,同样也是美学对人类文化所作出的最大贡献。如果今天还有人愿意讨论体育美学的使命问题,那么我们首先应当讨论的,决不是体育美学的经济化与商品化,或者体育美学如何为体育科技革命或运动员的争金夺冠服务,而应该讨论在当下,体育美学将如何体现自身的人文关怀。

一个世纪以来,身体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开始讨论社会生活中的身体。从尼采用刻薄的嘲笑为人类身体作出了令世人振撼的正名之后,梅洛•庞蒂、福柯、舒斯特曼等人提出的美学的身体意识,可谓在身体的文化和符号意义上长驱直入,为现代身体社会的来临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促成了整个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1]。正如舒斯特曼[2]193所指出:“我们的身体――从前被贬低为仅仅只是现实的媒体或手段(因此是从属的、反映的、变形的)――作为最重要的媒介,现在被提高到了建构者和事实场所的地位……身体自身成为了一种真实的价值。”在现代城市文化中,体育馆与休闲中心代替了博物馆与图书馆,成为更受欢迎的地方,同时更多的金钱、时间与关注投向了化妆品、饮食、服饰与美容手术上,身体似乎变得越来越紧要。然而,体育美学对于身体的重新确认,完全不同于这种消费语境下的身体影像,而是指向主体性身体感觉经验的品质。

1身体转向:体育美学的人文关怀

1.1体育美学中“身体”研究的客体化倾向:肉体显美

体育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对于“体育美在哪里”这一问题炙手可热。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美学爱好者已有许多论证。目前国内外体育美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认为体育美主要有人体美、技术美、精神美3种表现形式,为了突出作为审美对象的体育运动中的人,提出“身体美”和“运动美”是体育美学的基本研究内容[3]236。其中对身体美普遍欣赏的是体型美、筋骨强壮美与肌肉力量美等3个方面[4]。

尽管体育美学对身体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这种从外观角度对身体美的研究好象缺少了重要特征。身体美、健康美或各种运动美,虽然都是基于运动中身体展现的各种美的形式,看似身体是核心,其实此身体是一种客体的身体,或称之为“肉体”、“躯体”。“肉体”或“躯体”是纯生物概念,可以理解为作为客体的身体。“肉体”表现的是作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时“身”的一个侧面,是可以从数量方面来把握的。如骨骼、力量或者生理机能以及健康等都属于肉体的范围。这种建立在肉体客体上的运动美、健康美其实只是“肉体显美”,停留在身体的外在形态而已。

在受到肉体制约的同时,在其基础上还有作为主体的“身”。我们一般将其称之为“身体”。所谓身体是无法作为空间形式存在,也无法被量化的作为主体的“身”。“身体”牵涉到无形的精神、心灵、情意,是生理、心理相容而成的共同体。但是在现今的高科技时代,我们的“身体”已附着上浓重的现代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被视同肉体了。“从学校教育里的健康教育、生物、护理等课程,乃至运用到医疗保健上,生活习惯所理解的‘身体’,大都无涉于心、神、灵魂等课题。换言之,现代意义的‘身体’乃局限在其具体形貌,可能透过解剖、扫描来观照的血肉之躯”[5]45。不但如此,在种种的消费领域中,身体甚至被异化为肉体的修饰。诸如种种化妆品和护肤品的广告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皮肤的表层,我们必须时时呵护着自身这种脆弱的防护层以免除各种外来和内在的侵害――细菌、灰尘、紫外线、衰老等;而各种时装广告与各式化装品则又让我们为自己身体的修饰费尽心机。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把握自己的“身体”呢?那种表现肉体的艺术思维可以给我们明晰的思路。

艺术的雕塑与绘画,最重要的是要找出人身体最重要、最稳定的特征。“首先,时兴的衣着显然是一个很不重要的特征;每两年,至多十年就有变化……那是一个外表,一种装饰,一举手就能拿掉。在活的身体上,主要的东西是活的身体本身:其余的都是附属品,都是人工的。――另外一些特征,即使是属于人体本身的特征,例如技艺和职业的特点,也不大重要”[6]512。我们要采取另一途径,指导我们的应是“某一特征何以更重要,是因为更接近事物的本质;特征存在的久暂取决于特征的深度。所以我们要在肉体上找出它的元素所固有的特征”[6]514。肉眼所见活的身体的本质,“无非是一副附有关节的骨骼和一层骨肉,全部很严密的连在一起,构成一架能做各种动作各种努力的灵巧的机器”[6]514。而有形生命的第2个元素,则是盖在肉上的一张透明的网――皮肤。

雕塑与绘画对身体的把握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身体就是运动机体,是各种感觉的实践体。梅洛•庞蒂[7]141提出我们是以身体在世,身体是现象的身体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客观的身体。舒斯特曼[2]185为身体美学展示了全新的视野,认为身体美学应该对人作为感官的身体进行审美欣赏,对其经验和作用进行批判、改善的研究。因此,他致力于构成身体关怀或可能改善身体的知识、话语、实践以及身体训练。

由于在身体运动中,“身”既不是他人操作我的“身”,也不是我将我的“身”作为客体予以操作,我是作为“身”而动的,或者说我就是身,身就是我。因此,对身的思考必须要从主体方面来予以明确。

1.2身体的主体性转向:体育美学的服务主旨

“身”之动,才产生具体的体育运动,为了阐明体育运动就必须首先明确“身”自身是什么。同样,要阐明体育之美也必须首先明确身体意义上的美感是什么。体育,基于其身体运动的体验特点,无法用言语“表达”出什么来。但是,体育运动却使人的身体得到许多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得到的感受。身体在运动中通过跑动、跳跃、翻腾等动作,强烈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引起特殊的兴奋和。这些感受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也是通向审美境界的初级阶段。身体运动强烈剌激着机体的神经系统和各种感觉器官,引起运动感、节律感、时空感、立体感……对力量的震憾,对速度、灵敏的惊奇,对柔韧、协调、耐力的赞叹……人们在运动中不仅使这些感官获得充分的体验,而且在身体运动中还常常伴随着种种良好的感觉,如舒畅、坦然、冷静、专注、投入、自信、自如、活力……体育运动最鲜明的特征是突显感性而不是理性。体育作为一门专门处置感性的学问,要凭主体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感觉、体验。因而,作为研究身体感性之美的体育美学,运动中身体的各种感觉特别是运动系统的、美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身体的审美不是完全精神层面的,而是由多重感官的体验来完成。当我们去审美时,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就会一起使用,组成一个共同的审美体。“人对世界的感觉,不仅依靠视听,也不仅仅依靠其它感官,而是整个身体向对象世界的全方位敞开。它涉及人的每一个神经、每一根毛孔。这种审美体验的身体性,就是现代汉语为审美体验规定的‘以体去验’的属性”[8]288。美学专家刘成纪对审美体验的诠释,使我们对桑塔耶纳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理解,桑塔耶纳[9]36认为:“给我们带来审美基础的的首先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人体的一切机能都对美感有贡献。”可见,只有从对身体的外在形态转向对身体感觉与体验的关注,体育美学研究才能实现从“无身”向“有身”转化,从而真正体现该领域人文价值。

总之,体育美学应致力于为身体的各种感觉,尤其是运动感觉在运动中的充分滋养与发展提供美学依据。一旦明确这一点,不仅体育美学的人文价值得以凸显,而且关于“体育美在哪里”等诸如此类的无休止争论将迎刃而解,踌躇于瓶颈中的体育美学将获得全新的生命力与广阔的研究空间。

2源自身体的感觉:体育审美的三重体验

体育运动中各类项目构建着各式各样的形式美。比如:跳水健儿腾空跃起,在空中一番眼花缭乱的转体后,疾箭般插入碧波之中;一场精彩的球赛中,球员们精湛的技艺与巧妙的配合;体操选手在地毯上腾跃,凌空飞旋,那流畅美妙的动作,给观众留下深深的印象;武术动作形神合一,威武勇健,复杂多变,尤其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协调配合,讲究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跨合。运动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成千上万人的团体操表演,编排精美,规模宏大,气势磅……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体育运动的直观形式美。

但是,我们若仅仅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去惊叹运动员高超的体能、技能、技巧,甚至毅力时,我们所抽象到的所谓美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感,而只是一种主体对客体对象的“把玩”或“欣赏”罢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情,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情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10]16。马克思超越此前一切唯物主义者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将“事物、现实、感情”从主观认识和人的实践方面去把握与理解。这对我们研究体育美学,不也是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吗?

体育运动既是身之动,那么体育之美就得从身之动的主观体验来把握了。体育运动的身体美感,有着3种不同水平的审美体验:一是身体在运动中,源自肌肉运动系统产生的并伴随着情感体验的“运动”。二是建立在第一反射运动基础上,源自对技术动作“内模仿”的“运动联想”。由于身体运动的优雅“形式”过于触目以至触景生情,通过相应肢体经验的回忆、唤醒,进而激发出情感反应。三是超越二级反射的身体感官共鸣体验,是一种心灵走出感官,与运动意义世界相融相忘的“身心通感”。

2.1源自肌肉系统的“运动”

汪济生[11]17-21认为一切精神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反应或反射活动,而所有的反射活动在逻辑结构上可以归为3个级别。第一级反射,它指的是直接服务于生命体感觉需要的行为,它以生命体的生理性好恶直觉为动因,它的行为方式和执行过程往往是自动进行的,它相当于无条件反射。第二级反射,它是第一级反射的延长,相当于经典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这级反射和一些较复杂的审美形态关系很大。第三级反射,主要指的是神经系统的理性活动,语言就是凭着这一层次反射的结构而诞生的,而且它的诞生又反作用于三级反射,使它的速度与深度空前提高。

生命体在自己内在需要的推动下,通过上述的反射级别,把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反应之“手”越来越长地伸出去,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与我们美学问题有关的现象,即生命体的智力程度越高,越能远距离、大范围地看到周围事物和自己内在需要的满足与否的因果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一级反射机制所引发的肯定性感觉;而美感是由二级、三级反射机制所引发的肯定性情感。或者说,前一种称作实感态的美感,而后一种美感称作情感态的。因此,所谓美感和的区别,说到底也就是由反射引发机制级别不同而区别开来的不同层次的快乐体验罢了。

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在为人类生命谋生活动不停地工作着。除了不断从自身和外界获取各种与生命生存有关的感觉信息以外,也会不时地从外界获取令自身肌体和感官满足、兴奋、美好的感觉。这种感觉随着人类精力和余暇的增多而被有意识地再现与再创造。由此人类的美感活动由原先的自然自在形态逐渐走向了自觉自为的形态。我们今天的各种游戏、体育、艺术活动,正是这种自觉自为的美感活动。但如果我们略加留神,就会发现这些纯然超越物质世界的艺术与游戏活动,其美感依然来自机体和感官的。

当个体抛弃各种多余的动作,摆脱各种束缚协调自如的运动时,往往会惊奇地感受到生命力充分发挥和表现的自由状态。不仅他的身体在运动,他的情感也随着流畅、协调的运动形式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在身体运动的和谐形式中产生了流畅、合乎节奏的美感体验。肌肉感觉也有体验美的可能性,在身体锻炼的自由活动中,在一位短跑家的冲刺中,在一位训练有素的体操家的自选或规定动作中,即刻扩散至整个身心的、作为一种身体健康适意和技能灵活性标志的情感在特定的瞬间是可以成为美的享受的[12]150。从心理学上说,就是神经-肌肉活动,这种运动能使人体本身及活动具有获得美的可能性[13]27。

2.2源自对技术动作“内模仿”的“运动联想”

如果说人在运动时引起运动器官、肌肉系统适宜的感觉与随之相伴随的情感叫做“运动”,而这种“运动”被视为第一级反射的话,那么,那些使人联想起肌体动觉的行为方式或形式则就有了较复杂的审美形态。这是第一级反射的延长,是由于某种形式、动作或行为方式与第一级反射有着间接的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反射系统,与经典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相当。体育给人的美,源自直接或间接(观看运动)人的肌肉系统的动觉,而运动员健美的体形、流畅的线条、结实有力的肌肉、灵活敏捷的弹跳、优美的旋转、飞快的奔跑与器械的和谐相融等等,恰恰是诱发人的肌肉系统动觉的美的形式……我们不妨称之为“运动联想”,可以归入第二级反射水平。

当我们观看运动员在比赛中波动的曲线、弧线、折线、斜线、蛇形线;欣赏到运动员天生的身体素质与一种非凡天赋的精准结合,在恰当的时机表现自身能力的精彩瞬间……这些身体运动的优雅形式,通过相应肢体经验的回忆、唤醒,进而激发出情感反应。这一条件反射形态是在第一级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级反射形态,由于其“形式”(动作)过于触目以至触景生情。由于这一反射形态的不再是拘泥于身体某部分的,而是忘我地将注意力引向外界,因此这一形态的可以认为是一种美感。

具有生理的动作实际上很难有纯粹的形式出现,而在生存要求满足后产生的游戏要求,从谋生和劳动中借用一些使主体曾产生过的技术动作形式。这些技能“形式”一旦从谋生、劳动中脱胎出来,又被游戏按着自己的审美要求大大地加以改变、发展,就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发展能力。这种自主发展由于有着自己的内在动力和指向,可以走得非常远。就像将沉重的“铅球”抛出后一样,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已没有任何意义,就是在战争年代也是如此,但是铅球比赛所规定的这些规则与技术动作,正是远离日常生活引导观众全神贯注欣赏的前提条件。又如各种手倒立、吊环十字支撑、平衡木动作等,这些运动项目是以急剧的起动、转体和突然加速来改变身体的位置。从整体观察空间结构上的变化,这些技术动作很容易感受到平衡美。肌肉骨骼运动感官所带来的升华到美感的过程需要一个“形式”的提炼过程,而运动技术之美就是这些“形式美”的体现。

2.3与运动意义相融相忘的“身心通感”

然而,更具有审美意义的是比第二级反射系统更复杂的第三级反射活动。它是在第二级反射建立的基础上,对第二级反射的条件联系进行比较,以想象力为触角和探针,找到了这些条件联系中一致的东西。有如在运动中感受到了人类对身体极限的挑战,对精湛技艺的炫耀,对人体健美的膜拜,对交流、和平、友谊、公平、竞争、负重、拼搏、奋战等的追求……这种快乐不是运动中的舒适感觉,而是在感悟和体验运动世界的意义与精神中获得的快乐。我们将这种更具有审美意义的快乐感觉称之为“身心通感”。“身心通感”不拘泥于肉体的自由,审美的器官必须是无障碍的,它们必须不隔断人们的注意,而直接把注意引向外在的事物。好比网球的快乐,不是体验在流汗的持拍手臂或跑动的双脚中强烈的感受,而是以由衷的酷爱和专注的心神去玩这个游戏。“我们的灵魂仿佛乐于忘记它与肉体的关系,而且幻想自己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全世界,正如它可以自由自在地改变其思想对象。心灵可以从中国走到秘鲁,而绝不觉得身体哪部分有丁点儿紧张变化。这种超脱的幻觉是使人高兴的,而沉湎于肉体之中,局限于感官之内的,就使我们感到一种粗鄙和自私的色调了”[9]24-25。

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热爱体育,不仅仅是因为体育能让人更好地生存、劳动或强身健体,而是体育自身所承载着真、善、美的文化精神给人无尽的美的享受。在健壮身体的较量背后,体育运动不仅体现了人类对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而不懈创造的精神;同时也传递了人类对友谊、和平、平等竞争的共同理想。百年传承的奥林匹克运动,正是传承着人类为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而我们对体育运动背后这种人类久远情感与奋争的感悟,已然超越了对运动员高超运动技能的感觉联想,逐渐向着普遍意义的境界之美“身心通感”接近。“观众都渴望将自己的能量与运动员的身体能量融为一体,并以此来增强自己的能量。这里所说的体验不是指精神上的统一,而是身体上的一致。作为观众,人们一直怀着紧张的心情期待着自己的能量与运动员的能量相融那一刻的到来,尽管谁也不知道这一时刻究竟何时到来。这一时刻一旦到来,观众与运动员之间的距离便随即消失”[14]131。这种接近相融和超越的过程应该说就是主体审美素质不断优化、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无数主体的不断提升,就构成了群体的提升。这样,在体育运动的世界中,任何一个主体都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同时又认识到他和其他主体因为共同沐浴着体育之美,而一起归属于一个充满公平、竞争、拼搏、渴望、挑战的世界。

然而伴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其自身异化和演绎出的为争名夺利而呈现的“商业交易”、“政治追求”等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运动员肆无忌惮地服用药物和消极比赛,个别裁判被定性为“黑哨”,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运动员与俱乐部之间的纠纷,以及在奖励机制作用下,一些运动员和教练员表现出个人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严重,为了个人利益而急功近利等等,使“体力与精神为一体”的奥林匹克思想几乎化为泡影,也使奥林匹克价值理念受到冲击。这种异化现象,正是反映了“身心通感”的审美境界在现代体育中的不足与缺失。

3身体的美育:体育美学的历史使命

卢梭[15]141指出:“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所以说,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正因为如此,为了要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的工具;为了尽量地利用这些工具,就必须使提供这些工具的身体十分强健。所以,人类真正的理解力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锐和正确。

锻炼身体的各种感官,并不仅仅是使用这些感官,而是要通过它们学会怎样去感受。因为我们只有经过学习之后,才懂得怎样摸、怎样看和怎样听。有一些运动看起来纯粹是自然和机械的,比如游泳、跑、跳、扔石头,但是它们仅仅锻炼两条腿和两只胳膊吗?所以,“不只是要锻炼体力,而且要锻炼所有一切指挥体力的感官;要使每一种感官都各尽其用,要用这个感官获得的印象去核实另一个感官获得的印象”[15]152。要学会测量、计算、称重和比较,只有对自己的一切动作都预先想一想它的效果,并且按自己的经验纠正错误,那么他活动的时间愈多,他的各种感官就得到愈多的锻炼,他就变得愈聪明。

这些主张一方面在将身体作为手段把握的同时,也指出体育领域中还包含着除了健康以外的任务。这些主张没有过时,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我们把身体理解为身体的(感性)活动与(感性)活动的身体时,身体就包含了3方面的内容:一是被感觉的身体,如形体、容貌、气质、风度;二是作为感觉的身体,包括体外的,如视觉、听觉、触觉、肤觉,也包括对身体之内的感觉,如本体感知觉,包括肌肉收缩、心跳快慢、呼吸疾缓、冷热以及一些不可言说的感觉;三是作为感性活动的身体,包括食欲与推动的身体活动,既包括衣食住行、人际交往,也包括艺术与体育领域内的身体表演。要想使人的身体健美,就必须在人类教育中实施美育。所谓美育就是直接与人的身心健康和审美能力相关的艺术教育。也就是从身体的本性出发进行与身体相关的审美活动,且必须是建立在需要身体高度参与的审美活动。或者更明确地说,就是将传统、精英式的审美静观活动还原到一种身体习惯的基础之上,应该包括音乐、戏剧、神话故事、诗歌、绘画、舞蹈、雕塑、建筑、体育等艺术形式[16]。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和展示人的形体美、语言美、声音美、情感美、形象美,还能够塑造各种美好的德行和人格。比如作为听觉器官游戏的对应对象物――音乐,不仅丰富听觉感受,还可以培养人高雅的气质、陶冶人温和柔美的性情。作为中枢部游戏的对应对象物――文学,运用的材料是表象,人们用文字的符号把想象的内容表达出来,她们是交流人的内心世界的媒介,能使人内心千头万绪、千姿百态的情调得到滋养而成长。而作为骨骼肌系统的对应对象物――舞蹈、体操等,不仅提供了人类发泄自己精力、体力和表现自己内在情绪的最方便、最直接的手段,而且赋予人以优美的形体、美丽的身姿、青春的活力以及生命的激情。总之,身体的美育要想充分尊重身体感受的重要地位,就得直接参与与身体的感性活动及作为感性活动的身体相关的艺术教育。

而从体育运动的特性来看,体育运动对身体的美育不仅关注身体在运动中的外在形式或表现之美,而且关注活的运动经验与身体机能的改善,从而致力于改善人们对运动状态和感受的意识,进而提供对人们短暂的情绪和持久的态度以更加重要的洞见。“除了增加我们自己快乐的可能性之外,这种改善了的身体功能和意识还可以在成就德行方面给我们更强的能力,因为所有的行动都依靠我们身体器官的效能”[2]174。改善对身体感受的感知,不仅给我们更多关于自身的知识,而且能令我们有更大的身体技巧、功能和活动范围,它们都可以为我们的感觉器官提供更大的空间以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

作为身体实践活动之一的体育运动,溯古追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事实,即现代艺术的综合形式比古代要多得多,所达到的综合程度也比古代要高得多。比如体育舞蹈,就有自由体操、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水中芭蕾、即兴街舞等繁多的艺术形态。而且这些运动还综合了丰富的色彩、变化的音乐、曲折的情节,使运动者的各种系统维持更充分的活力、更全面的发展;而欣赏的人也可以在最经济的时空中,体验到更大的、美感享受。当然,这些艺术形态在越来越综合发展的同时,各门艺术形态的单元也越来越分化精细。比如运动之精微准确的项目――射击,又可细分为好几个项目,如步枪、手枪、跑靶、抛靶、双向飞碟等;在步枪射击里根据射击姿势又可分为立势、跪势和卧势;手枪射击也可分为几个不同的项目,如自选手枪射击、手枪速射、标准手枪射、气手枪射击和运动手枪射击……

体育运动的这种愈合愈分的进程被证明符合人类的审美需要,而且对人类身体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分化的发展中,为更全面的身体美育提供更好素材与活动,并且这种调动身体各系统兴奋性的艺术手段还会越来越丰富。正如前东德国家奥委会艺术导员霍尼所指出:音乐、造型艺术、文学及其他美的艺术,都应与体育结合起来;在美感起特别作用的领域,像技巧、体操、花样滑冰、旱冰、艺术体操及学校体育活动方面,具备节奏和韵律力量的音乐在增强效果方面更是大有用武之地[17]。

体育运动艺术形态在越来越综合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分化和精细,为更全面身体感觉发展提供更好素材与活动。体育美学应致力于为身体的各种感觉,尤其是运动感觉在运动中得到充分滋养与发展提供美学依据。体育美学不仅要关注让个体充分体验肌肉系统的直接,体验和谐的运动形式带来的运动系统联想,还要努力提升个体进入运动世界与运动意义相融相忘的身心通感。唯有这样,才可能在体育的世界中滋养自己的身心,充分享受运动之快乐。

参考文献:

[1] 彭富春. 身体与身体美学[J]. 哲学研究,2004,38(4):59-66.

[2] 理查德•舒斯特曼[美]. 生活即审美[M]. 彭锋,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胡小明. 体育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王深,陈俊钦. 当代青少年体育审美的特点与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J]. 中国体育科技,2009,45(3):94-100.

[5] 蔡璧名. 身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M].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1997.

[6] 丹纳[法]. 艺术哲学[M]. 傅雷,译.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7] 梅洛•庞蒂[法]. 知觉现象学[M]. 姜志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 刘成纪. 什么是审美体验――海德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与审美体验理论的重建[J]. 中州学刊,2006,28(5):284-288.

[9] 桑塔耶纳[美]. 美感[M]. 缪灵珠,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 汪济生. 美感概论:关于美感的结构与功能[M]. 俞晨玮,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12] 胡小明. 体育美学[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13] 松井三雄[日]. 体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 汉斯•乌尔里希•古姆布莱希特[美]. 体育之美:为人类的身体喝彩[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5] 卢梭[法]. 爱弥尔――论教育[M]. 李平沤,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