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活动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13 17:5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经济活动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宏观旅游经济的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是指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经济现象与经济关系的综合。它总的概述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旅游者的活动、旅游经营者的活动以及与其相关的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
旅游者的活动。旅游者是指旅游活动的主体,主体条件产生出了具备必要的旅游动机之外,还需要有课支配的、用于旅游的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旅游者的活动一般是从旅游者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旅游景点,并离开常住地到旅游目的地开始,到参加旅游活动之后返回到常住地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旅游者对旅游景点产品的选择,购买和消费;旅游者从购买产品到体验产品,结束体验与返回常住地之间的空间转移过程;旅游者在体验旅游产品过程中的额外消费等,组成了旅游者活动的所有内容。
旅游经营者的活动。旅游经营者的活动是指旅游经营者为了让旅游者顺利的体验旅游产品而为旅游者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活动。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经营者的活动,范围广,内容多,复杂性强。因此,旅游经营者的活动是旅游经济活动的主体活动,也是其经济活动的关键性活动。总的来说,旅游经营者的活动可以分为:旅游社及酒店的经营活动,旅游交通的活动,旅游景区的经营活动等等。各部门的活动相互独立,相互支持,统一与市场经济体制中。
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旅游组织的管理是保证宏观旅游经济顺利正常发展的必然要求。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实施的部门主要有:政府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非政府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有:行政管理,监督,领导,宏观调控以及旅游咨询和矛盾协调等。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有效的创造的稳定的旅游经济环境,保证了我国旅游市场的稳定和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
2、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
旅游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的旅游业正逐渐走向正规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旅游活动也具备了旅游经济活动的性质。从一般分析来看,现代宏观旅游经济活动主要有双重性质的特点。
审美享受。审美享受是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直观因素。旅游者选择旅游产品是为了得到体验,一般而言,旅游者的体验主要有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逃避体验、移情体验等等,无论是哪种性质的旅游体验,都是旅游者从旅游产品中获得审美享受的表现形式。因此,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直观分析来看,它具有审美享受的性质特征。
购买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经济活动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从宏观的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容来看,旅游者的活动不再只是单纯的审美享受的活动,而是和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经济交换活动,即向旅游经营者购买旅游产品的市场交易活动。随着旅游业得不断发展和完善,旅游经济将日趋复杂并日益完善。
二、现代旅游经济的宏观管理
1、我国现代旅游经济的宏观发展及现状
从目前我国的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旅游经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一方面,国内旅游者数量不断增多,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来自国外的旅游者也越来越多,中国的旅游市场逐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尽管目前,我国的旅游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从宏观方面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作为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从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看,主要是一些相关的法规文件,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旅游法律体系;另外,对于现有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和完善,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旅游经济市场,不能很好的起到法律调控的作用。
②、旅游经济的服务意识不高。旅游经济作为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其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各经济活动主体的服务意识,然而,从目前我国宏观旅游经济的服务意识来看,旅游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尤其是旅游经营主体的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③、旅游经济环境破坏严重。旅游经济环境破坏主要有:一个是旅游景点的环境破坏严重,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景区由于旅游者个人行为及旅游景区保护意识不到位,导致景点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在宏观旅游经济中,其经济环境遭到破坏,欺诈现象,哄骗现象等不诚信的市场交易现象较为严重,对旅游经济环境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2、现代旅游经济的宏观管理。
①、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介于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的问题,要求我国相关立法部门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颁布适应新时期的,现代旅游经济的法律法规,为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法律环境。
②、加强旅游经济的服务意识。从宏观方面来看,加强旅游经济的服务意识,一方面是旅游者的服务意识,要求旅游者在旅游景区严格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作为旅游经营者,无论是旅行社、还是酒店、还是旅游景区,都应该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以最后的服务带给旅游者,为我国的旅游经济创造和谐的氛围。
③、加强旅游经济的环境保护。主要包括: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奖惩,维修,定期检测以及景区容量的限制等方式在做好景点的保护工作;两外,加强对旅游市场经济环境的维护,坚持宏观调控,坚持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三者结合,以建立稳定的旅游经济为目标。
篇2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目的: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
意义: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循 环 经 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
目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特征: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在资源开采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绿 色 经 济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是一种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有机结合的良性发展模式。绿色经济的范围很广,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环保产业、绿色服务业等。
模式: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绿色经济的关键是加速林业发展。
港 口 经 济
港口经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作为本地区与外界物资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港口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内涵:港口经济是产业集群。港口企业和机构集中在港口这个特定的地理位置上,能产生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相关企业有分工、协作、竞争,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上有互动性;同时,可以享有共同的资源,以此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港口经济是关联产业、流量经济、开放经济。
海 洋 经 济
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
开发:新的可开发的海洋资源不断被发现,为解决困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两大问题展现了新的曙光。一是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巨大;二是海洋新药物资源家族庞大;三是提取和开发利用深海基因资源前景广阔。据估计,深海基因资源的市场潜力可达30亿美元/年。四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前景乐观。随着海水淡化成本的大幅下降,世界海水淡化市场一直以每年10%的速度扩大。
旅 游 经 济
篇3
1 旅游卫星账户的产生
旅游卫星账户(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s ,TSA)也可称为旅游附属账户,旅游卫星账户是以SNA93的核算原则为基础、以联合国2000年3月批准、由世界旅游组织提交的((TSA理论框架》为指南,利用需求法定义旅游者、旅游消费、旅游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等概念,用供给法定义旅游特征产品与服务、旅游特征活动与产品、旅游增加值等概念,以商品和服务的一般供求平衡为基本出发点,运用投人产出法等技术,建立若干个基本表式以及相关账户和总量指标。对TSA概念的理解基于对“卫星账户”的认识,卫星账户是对某些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难以量化考查的社会现象及相关产业的统计和核算手法,它的提出、创建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9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根源是经济的突飞猛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如环境、教育、卫生、健康以及旅游等,这些现象都直接或间接与经济相关,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也相互矛盾。首先觉察到这种矛盾的是法国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他们开始通过建立旅游卫星账户来研究旅游发展对经济的现实影响,这种探索逐渐推广到其他的一些领域,形成了一种有用的规范,并成为SNA93(国民账户体系93版)的实践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卫星账户强调以灵活的方式扩大国民经济核算的分析容量,同时不过分加重中心框架的负担,也不打乱中心框架的体系。卫星账户用于提供专有领域的特别信息,它不仅有助于宏观经济账户范围内专有领域的分析,也有助于分析这些专有领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的相关性。之所以要建立这些卫星账户,是因为对于上述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心框架难以容纳和反映它们,因为在中心框架的分类和账户中,每一个单位、交易、产品、目的都有一个特定的位置,而且只有一个位置,而这些项目往往难以在一个位置上穷尽其外延,因此有必要在中心框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起与中心账户密切相关的各种卫星账户,其目的在于全面地、更接近地反映这些现象或者与这些现象有关的产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贡献和影响力。旅游卫星账户的产生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它是国民经济核算账户的分账户,是一种对旅游业进行测度的新方法。
旅游卫星账户构成主要内容包括:旅游消费、旅游活动、旅游需求、旅游企业、旅游特征产品、旅游特有产品、旅游特征生产活动第二住宅和常住环境、旅游经营者、国民账户体系、旅游形式、总量境内旅游消费、旅游公共消费、旅游总固定资产、旅游就业、总体旅游需求、旅游国内总产出(旅游GDP)、旅游增加值、旅游产业增加值、分类社会总产品的分类、旅游产品的分类、旅游特有产品列表、旅游特征产品列表、旅游活动的国际标准分类、按产品和形式分类的境内旅游消费表、按产品和形式分类的国内旅游消费表、延伸内容区域化(地区、省、城市等)、TSA超国家展望、TSA功能展望、TSA机构展望、旅游劳动力账户体系等。旅游卫星账户涉及到的内容范围广泛如概念体系中“旅游消费”之下还包含着“国内旅游消费、入境旅游消费、出境旅游消费、国民旅游消费、境内旅游消费、国民旅游、购买时间”等几十个概念;TSA的表式也多达十个,其中前四项为“消费表”,另外还有“生产账户”、“就业表”、“固定资产账户”等。
旅游卫星账户的内容丰富而细致,对如此庞大的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与核算,一直是旅游卫星账户面临的重要问题,尽管我国统计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已经实施了联合国颁布的新的旅游统计标准,为创建和实施TSA方法奠定了良好基础,尽快开始这方的研究工作,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成果,是统计学、经济学、旅游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责任和必须对应的挑战。
2 我国构建旅游卫星账户面临的问题
2.1旅游统计与核算的范围不清
由于我国旅游统计起步较晚,方法也不具备较强的科学性,导致历史数据较少,连贯性较差,且可信度不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达到较高的标准。旅游经济效应的统计与核算范围远小于其真正的覆盖程度,不能客观计量旅游活动的产出,不能真实揭示旅游活动对其它经济活动的影响,难以提供可信度高的统计数据,直接影响了建立科学、全面的旅游统计制度,更无从谈起国际间比较的基础。
2.2缺乏对旅游活动的投入产出计算
旅游统计信息的不充分、不完整使政府部门、商业机构无法获得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充分的商业计划及提高生活水平所必需的可靠信息。旅游业的投人来自各方面,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对旅游业投人产出的统计。由于缺乏对中间消耗与旅游固定资本形成的核算,难以准确计算旅游业的增加值,难以估算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2.3旅游统计方法缺乏严谨性
以往的旅游统计限于描述旅游者的特点、旅行和逗留的条件及造访的口的等向题,而当今的旅游统计则试图通过增加值的产生、就业、个人收人、政府收人等指标,深刻反映旅游活动对整体经济运行的直接、间接或诱发性的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正确评估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始终是旅游部门和许多研究者关心的重大课题。现行民经济核算体系计算旅游业增加值仅仅考虑旅游社和旅行公司,不能真正反映旅游业的实际产出。
3 构建我国旅游卫星账户的几点建议
创建中国旅游卫星账户,应当以SNA93的基本思想为原则,联合国2000年批准的旅游卫星账户方法论为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设计出具有国际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国家旅游卫星账户框架。建议尽快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建立全国性的旅游卫星统计账户
通过创建一个用途广泛的数据库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统计账户的意义在于它将创建一个用途广泛的数据库。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的主要目的在于把关于旅游的分散信息集中到一个整合的框架中来,它可以把国民统计体系中来自需求方调查的数据和不同的供给方企业调查数据结合起来,而来自这两方面的数据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总体而言,旅游卫星账户提供了旅游者消费的详细数据,并显示这些消费是如何由国内供给和进口得以满足的;它还包括关于就业、与其他生产性经济活动的联系和资本形成的数据;还提供旅游业分析需要的基本信息,包括经济数据与非货币信息之间的联系。具体而言,旅游卫星账户展示着旅游业各个方面的信息,比如:旅游消费和收入及其产品细分,按旅游者类型统计的旅游消费和收入,旅游消费和收入按地区的细分情况,总体固定资产构成以及旅游设施的占用情况,旅游的间接影响,旅游对GDP的贡献,旅游就业情况,旅游获得的税收,旅游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以及诸如住宿、交通、旅行社这些重要的旅游企业对旅游总体影响的贡献。因为这个数据库收集了大量旅游业的微观经济数据,所以它对于旅游业的分析、规划以及旅游卫星账户本身的发展,例如地区性旅游卫星账户及时性国家旅游指数的,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3.2建立区域旅游卫星账户进行核算
旅游卫星账户提供的是关于全国旅游业的数据和信息,对各地区旅游经济政策分析的作用不是十分明显。因此,除全国性的旅游卫星账户之外,还应构建各省、地区性旅游卫星账户,将各地区的旅游需求与共给进行统计核算汇总,从而得到全国的旅游收入与支出情况。事实证明地理特征突出的旅游卫星账户有着明显的价值,省级、地区级旅游卫星账户在旅游卫星账户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省、地区的旅游花费、GDP和就业,来测算各省地区旅游经济的重要性,其分析结果对和旅游相关的企业、地区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制定旅游战略和政策更有意义。以1996年加拿大地区性旅游卫星账户对安大略省的旅游经济分析为例,安大略省的旅游业的旅游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旅游者,国际旅游者占到旅游需求的38%,这是加拿大各省中最高的比例;旅游增加值占安大略省总国内生产总值的2.1%,就业占4.5%。这两个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性旅游卫星账户就在全国性账户的基础上,实现了在各地区之间比较旅游经济贡献的可能性,对地区旅游经济决策和发展都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3.3举办研讨班和培训班,加快实践步伐。我国目前各地方对于学习和开发TSA存在着很高的热情,但对TSA方法本身知之甚少。建议聘请国际组织的专家为我国统计、旅游等部门的技术人员举办研讨班和培训班,普及和推广TSA的理论与方法。为了尽早研制开发出我国旅游卫星账户TSA并付诸实践,可先对一至两个省(市)进行模拟计算,检验研制出的TSA方案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继则在国家一级进行试点,在实践中逐步完美方案,使我国对一旅游卫星账户TSA的研究和实务齐头并进。
我国旅游活动的多样化、分散化与持续性特点,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广泛程度和高就业特点,垂待客观系统、真实可靠、从供求两方面进行描述和测量。它将为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和研究内容、推动我国国民核算体系改革带来新的视角和动力,为宏观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这就是TSA与生俱来的察赋,也是本研究的目的。
另外,我国的旅游卫星账户的研究还面临着普及面不宽、统计方法不当、统计数据不够准确等方面的课题,这有同样要求旅游管理者及从业者尽快、尽好的予以解决,使旅游卫星账户在中国得以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
篇4
关键词:中心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153-03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集中反映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本质特征(周振华,2001)。从城市的定义来看,为城市以外地区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被称为“基本职能”或“基本活动”,而为城市本身提供货物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被称为“非基本职能”或“非基本活动”。可见,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资源及其配置活动的集聚与扩散效应。
针对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定义,旅游服务主要为城市以外地区,而不是为本城市区域提供旅游服务的功能,旅游业能很好地体现一个城市的对外辐射能力。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为了研究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我们根据国家旅游局(省略ta.省略)的2009年主要城市接待人数进行排名。根据排名情况,我们选取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和旅游业发达的苏州、杭州、南京、深圳等共九个城市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而珠海、桂林、南京、大连等城市则作为一般指标的参考。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简要回顾
国际上几乎没有针对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专门研究文献,但对与之密切相关的城市功能的研究成果则极为丰富,其中不乏附带提及或引申出来有关服务功能的问题。1933年的《雅典》指出现代城市应该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及其功能分区的概念。又如世界城市规划大师彼得・霍尔(Peter Hall),在《世界城市》一书中关于国际中心城市功能特征的论述,其中涉及到城市的一些重要服务功能。美国学者芒福德(Lewis Munford)在《世界城市史》中关于城市具有容器、磁体与文化三种重要功能的论述。
在国内,上海学者周振华(2001)开拓性论述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内涵、基本属性及其度量标准。除此之外,其他学者主要是从中心城市功能研究的角度顺带论及服务功能的问题。上海学者蔡来兴(2004)将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划分为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创新五大功能;倪鹏飞(2001,2004)将中心城市功能划分为十大类别,其中除综合经济和加工制造功能外,其余均为以服务业为依托的服务功能。综上可见,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大多停留在对中心城市功能研究的层面上,而对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专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国内外关于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研究已非常深入,但对与之紧密相关的服务功能及其形成机制、实现方式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二、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内涵与特征
(一)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内涵
旅游服务功能,主要指一个城市所具有的为本辐射区域各类经济活动和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全面、高效、便捷服务能力的总和。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强弱,不仅仅指城市服务业或城市第三产业的强弱,而主要指城市对其自身以外区域的聚集和辐射程度的强弱。因此,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不仅限于城市服务业或者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
(二)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特征
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具有以下特性:
1.对外服务性――旅游服务功能主要体现为城市的基本经济活动,即主要为城市以外地区,而不是为本城市区域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2.空间集聚性――旅游服务功能大多通过关联产业和机构在特定载体或区域的空间集聚来体现,如旅游景点、旅游交通等。
3.辐射带动性――旅游服务功能与旅游业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更注重通过产业、要素、设施、制度的优化组合、有机互动而形成强大功能,这种功能能够与周边区域形成功能互补,形成良好的耦合,以高端的能量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三、 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评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构建的原则
为了更为精确地度量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强弱程度,我们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来构建其指标体系。(1)科学性。衡量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标概念要明确,统计方法要规范,能够比较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强弱程度,并能较为精确地加以度量。(2)可行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应简洁明了,易于量化。并且,指标数据要易于获得和便于更新,且具有可对比性。(3)系统性。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指标体系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发展状况,且层次清晰。各指标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有联系,层层深入形成一个综合评价系统。(4)动态性。功能的发育成熟是一个动态过程,其评价标准也应该是一个相对地发展的概念。因此,选择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
(二)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为了有效地衡量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在不同时期发展的情况,结合国内外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我们采用德尔菲法,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服务规模、服务结构和服务辐射力三大类指标,并进一步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进行了细分,最终形成目标层(A层)、准则层(B层)和基础指标层(C层)的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强弱的指标体系(详见下页表)。
1.旅游服务规模指标。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的强弱,首先在其“量”上应当达到较大的规模。旅游业总收入和接待国内游客人次是反映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强弱的主要指标,国内旅游收入可以作为旅游业总收入的替代指标;此外星级宾馆酒店数和旅游景点数大体能反映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规模。
2.旅游服务结构指标。旅游城市与旅游业不占城市主导产业的城市相比,旅游城市服务水平和服务的档次结构明显高于后者,本文用旅游业总收入占城市GDP百分比来衡量服务结构的一个指标。同样,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指标也能很好地反映出我们关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这一概念,外汇占比越高,表明该城市的旅游服务越能吸引海内外游客。五星级酒店数虽然可以作为城市的旅游配套设施,但却是一个表明该城市旅游服务结构高级化的标志。
3.旅游辐射功能指标。中心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制高点和对外交往的平台,是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繁荣兴旺的支柱。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城市人流、车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在中心城市的交汇,并通过多种经济活动加以作用或改变其形态,然后向外输出,以此辐射整个城市甚至更广阔的地区。就旅游服务功能而言,该城市接待海外游客数和旅游外汇收入能够很好地反映城市的旅游辐射功能。
(三)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指标量化及权重的设定
1.方法的选取及判断矩阵的构造。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指标的量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采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指标的权重。该方法的核心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在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更为实用。
构造判断矩阵是运用层次分析法中的关键步骤之一,它是根据掌握的信息,针对准则层,两两比较重要性,并按Satty的1~9比率标度法(9为极其重要,5为明显重要,1位同等重要,1/5为不重要,1/9为极不重要,中间值依次类推)对重要性程度赋值而得出的矩阵。
A=(aij)n×n,式中aij就是表示第i个因子ai与第j个因子aj相对重要性比较而获得的标度值。
2.指标的归一化和权重的确定。本文采用方根法进行层次分析法的计算。首先,列出各因子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标度值矩阵,并计算判断矩阵的每一行元素乘积的n次方根Ti:
Ti= (i=1,2,…,n),其中:n为评价因子的数目。
并求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Wi:
Wi=(i=1,2,…,n),则W=[W1,W2,…Wn]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为了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可以通过向相关专家及学者发放问卷,再对原始有效数据的整理,计算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及其排序(见下页表)。准则层指标权重也可以根据经验设定,这并不影响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比较研究。
3.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指标的计算。为了较为真实地反映各指标对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贡献,同时也消除各指标量纲不同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借鉴国内外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成长的经验数据以及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规划数据,采用极差法对各指标原始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上面计算出的权重和各指标的标准值,建立动态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综合评估模型:
Pj=WiXij (i=1,2,…,9;j=1,2,…,12)
其中,Pj为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第j年度的功能成熟度(以2008年为基年,规划年限为二十年);Wj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值(共12个指标);Xij为第j年度第i个指标的标准值。依据该公式,可以计算出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各年度的指数。通常而言,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指标处于0到1之间,越接近于1表示该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越为强大。
四、实证研究
为简化研究,每类指标初始设定权重为0.33,每一类指标中各因子权重相等。简化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综合以上比较与分析可以看出,广州在旅游业规模落后于北京和上海,居比较的九个城市中第三位,重庆、天津、苏州、杭州与广州的差距不大,广州人文旅游景点缺乏是广州在产业规模方面落后的主要原因;在旅游业结构高级化方面落后于北京、上海和深圳,居所比较的九个城市第四位,旅游业总收入GDP占比过低,这与旅游产业不是广州发展的主导产业有关,其次是五星级酒店数量相对较少;在旅游业辐射力方面仅落后于上海,广交会带来的国外客流效应不可忽略,应继续加强。总体而言,广州综合旅游功能在所比较的九个城市中仅落后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第三位,但邻近的深圳与广州差距较少。
五、结语
培育和增强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不同城市而言,应着眼于特色化的功能发展方向,以优势主导产业为依托,以构建强辐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保障,着力抓好现代市场体系、基础设施体系、行政服务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突出中心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形成强大的集聚功能和辐射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28.
[2]Saaty T.L.The Analytic Hierechy Process [M].New York: Hill,1980:65.
[3]陈家海.上海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与重点发展产业的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8,(2):55.
[4]倪鹏飞.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假设与验证[J].财贸经济,2004,(7):7.
[5]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聚类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7):10.
[6]石正方.城市功能转型的结构优化分析[D].天津: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2002:45.
[7]张国云.服务崛起:中国服务业发展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46.
[8]周振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本质特征:增强综合服务功能[J].开放导报,2001,(4):8.
[9]董小麟,庞小霞.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7,(2):78.
[10]马榴峰,张佑印,梁雷松.旅游服务感知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2006,(1):25.
[11]姜义茂,刘慧芳,李俊.以新的评价指标认识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J].国际贸易,2006,(11):42.
篇5
关键词:奥运会旅游业契机
奥运经济的形成
奥运经济是为满足奥运会需要或利用奥运会提供的商机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奥运经济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直接经济活动,如奥运比赛场馆及与之配套的设施的建设等。第二类是间接经济活动,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机场、通信设施、交通等;城市改造,如对城市危旧房改造、对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对城市发展重新作规划、对污染项目的治理和改造等;对奥运举办地及周边地区旅游设施的投入等;对奥运会抱有较高的心理预期而诱发的投资活动,如投资商认为奥运会的举办会提高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投资房地产有利可图,因而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城市房地产;与奥运会有关的各种投资带来的连动效应,这些经济活动中有些是可以预期、计算的,而有些则是难以预期的,有很大的随机性,只有到奥运会结束后才能计算出这类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奥运经济影响的周期,按照国际惯例,一般为10年左右的影响效应,即前7年后3年,按照上述的国际惯例,国内外一些学者把2002—2012年定为我国的奥运经济影响周期。
奥运经济对旅游业的影响
奥运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自奥运会诞生之日起就已形成。但在二战以后,以现代商业运作模式为主要特征的奥运会与大众旅游才有了实质性的结合,特别近几届奥运会的主办者越来越意识到奥运旅游在整个奥运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把促进奥运旅游作为奥运会主办的主要目标。奥运会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活动都不能匹敌的,在一个特殊的时段内,主办国成为全世界目光的焦点和旅游的热点,吸引国内外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旅游者。例如,整个悉尼奥运经济周期(1994-2006年)给澳大利亚带来了80多亿澳元的经济效益。汉城奥运会的形象战略以及巴塞罗那和雅典奥运会的城市“再造”战略也同旅游直接相关,有利于主办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高盛亚洲公司对中国到2008年旅游收入的预测,到2008年中国旅游收入将达到600亿美元。由此可见,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乃至举办国的旅游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够提高举办国的知名度;促进举办城市基础条件的改善;增加了新的旅游吸引物;增加了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能力;优化旅游产品;能有效地促进入境游客的持续巨量猛增;大量增加旅游就业机会,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奥运契机
(一)极大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奥运会对北京的最大影响,就是使北京市城市建设目标提前10年完成,北京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由此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北京市的高速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也由此逐渐显现出来。据有关部门的财政预算,北京对奥运的投入可达2800亿元人民币。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800亿元,体育设施建设170亿元,环保投入713亿元,其他117亿元。这个投资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的投资。这么巨大的投资规模效应,能极大地改善我国的交通、通讯、市政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硬件和城市环境的建设与完善,为促进入境旅游提供良好机遇。
(二)全面提升旅游品牌的国际形象
奥运旅游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改善与服务质量、接待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我国旅游产业与世界接轨和全面进步,有利于加快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同时,由于奥运会期间巨大的媒体效应,尤其是国际游客的口碑效应,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旅游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三)大量增加旅游就业机会
奥运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投资大,涉及面广,期间大量的接待活动将给举办城市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例如,汉城奥运会给3.4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巴塞罗那奥运会创造了5.9万个就业机会,亚特兰大奥运会提供了7.7万个就业机会,而悉尼奥运会则提供了15万个就业机会。据专家预计,北京奥运会仅北京就可创造7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旅游行业就业。另外,由北京市统计局承担的“奥运投入与北京经济发展投入产出分析”专家课题研究认为,在2005-2008年这4年间,奥运投资使北京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每年平均加快0.8个百分点,北京第三产业比重由此将接近70%,新增就业机会将达到180万个,全面带动北京和我国经济发展。
(四)稳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从奥运经济影响周期内来看,从2002年到现在,北京市年接待海内外游客逐年提高,旅游收入稳步增加。例如,2004年,北京市接待海外游客315.5万人次,实现历史最好水平。2005年1-5月,北京市接待海外旅游者134.6万人次,比2004年同期增长29.3%。2004年北京市接待国内旅游者1.2亿人次,其中,外地来京游客8050万人次,本市游客3900万人次。2005年1-5月,旅游饭店接待国内客人474.3万人次,比2004年同期增长12.4%。依据旅游部门预测,在奥运因素作用下,2002-2005年北京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在以年均6%左右的速度增长,2006-2007年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2008-2010年将会以10%的速度增长,2008年将达到460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6亿美元。2002-2007年接待国内来京旅游者年均增长5%左右,到2008年将达到960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350亿人民币。另外,根据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2-2007年,因奥运会引起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拉动北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平均每年提高约1.7个百分点,达到11%左右。到2007年,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6000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
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悉尼奥运旅游的宣传促销战略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北京奥运会应借鉴悉尼奥运会成功的经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同时要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的关系。奥运会对旅游业的影响可以分为准备期、举办期和会后期三个阶段,即准备期的前7年、举办期的17天和会后期的若干年。对奥运会本身来讲,最重要的是举办期的17天,而对旅游发展来说,则是从准备期开始逐渐升温,举办期的17天未必是,而后的日子更为重要。
(二)处理好北京与全国及周边国家之间关系
北京是奥运的举办地,北京的付出和收益都是最大的。但是,全国在一定时期内要围绕北京奥运做文章,全国支持北京,使奥运的影响扩大,并能在一定时间内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同受益。同样,也必须寻求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特别是与我国港澳台地区、韩国、日本等重要客源地和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合作。另外,还要加强举办地政府、奥组委与旅游部门的相互协作,以确保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活动能够正常进行,促进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旅游吸引物得到有效开发、旅游地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并通过发展旅游获得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快培养高质量涉外旅游人才
发展入境旅游,突出的矛盾是涉外旅游人才的严重不足。建议在高校、中等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突出加强关于奥运旅游电子商务、信息和多语种翻译及导游、领队人才的精心培养,为奥运旅游提供高素质的涉外旅游人才。
(四)加强奥运旅游风险的评估
奥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赛事的举办,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成功与否,难以预料。因此,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认真的论证、评估,精心考虑各种可能突发的因素和事件,把不利因素或事件的影响消除在萌芽中或降低到最小限度。制定各种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奥运旅游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新兴产业 分类 研究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0)09―063―03
一、研究新兴产业统计分类方法的背景及意义
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促进了新产业的兴起,新兴产业的创新性和成长性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北京市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决策,文化创意、物流、会展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已成为新时期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亮点。目前国际上有关新兴产业统计标准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各种相关统计标准缺乏内在统一性。国内的制定和管理方面比较滞后。在缺少统一规范的新兴产业统计标准的情况下,各地纷纷自行制定新兴产业统计办法,在分类原则和方法上随意性较大,导致地区内、地区间数据缺乏可比性,对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制定难以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探索新兴产业标准的制定方法,加强标准制定的规范性、科学性,对推进新产业统计理论研究,促进新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产业分类及新兴产业理论研究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在20世纪30年代最早提出三次产业理论。联合国统计司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各种统计分类划分中,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和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影响最大。改革开放前,我国产业分类由九部委联合制发“关于劳动计划、统计中的范围、指标、分类和计算方法的暂行规定》(草案),改革开放后了第一部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4754―84)》,后经历了两次修改,形成目前的国标2002版。
而随着技术创新、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的不断发展,新兴产业孕育而生,并具有科技创新性、知识密集性、高成长性、产业关联性强、产业边界模糊五个方面的特征。其中产业边界模糊是随着技术创新和管制放松的产业融合而出现的相关产业相互渗透、交叉,从而导致传统产业间边界模糊和消失的情况。
三、北京市在新产业统计标准研制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近年来出台的新产业标准及其作用
北京经济正处于由重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时期,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生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战略决策。为此,2005年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研究并相继出台了多项新兴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已被各级统计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广泛应用,成为开展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评价的重要工具。
(二)北京市研制应用新产业标准的分类方法与特点
1.文化创意产业:应用产业价值链方法,着眼于产业运作的全过程,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82个行业小类、6个行业中类和1个行业大类纳入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内容跨越第二、三产业。
2.文化产业:国家统计局2004年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九个大类的主导行业归入核心层,为之配套服务的行业归入层,将与核心业务相关的活动归入相关层。
3.会展业:2006年,北京市制定了会展及相关产业统计办法,按会展业务活动的主体进行了范围界定。包括大型展览场馆、会展活动举办单位、宾馆饭店四大会展活动主体及为会展提供各类服务的会展服务单位。
4.旅游业:
《旅游(附属)卫星账户》是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认可的国际标准,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基础,在国民账户之外单独设立的一个子系统。通过制定特征产品目录,用账户的方法进行测算。
5.物流业:物流业分类标准是将与物品的实体流动的过程有关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环节的活动有机结合。
6.生产业:2008年,北京市研制了《生产业分类标准》。根据服务的功能属性,将第三产业(服务业)全部47个行业大类划分为生产业、消费业和公共服务业。对服务功能特征明显的行业直接进行界定;对既提供生产,又提供消费的行业,按照该行业中间需求率数据进行归类。
(三)新产业标准的分类维度
1.依据行业的功能进行分类
打破行业门类的界限,按功能将生产业划分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发展提供中间投入需求的服务;消费业为满足消费者的最终需求;公共服务业为社会公共需要提供服务。
2.依据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进行分类
现代制造业以及高技术产业的诞生体现了产业技术高级化的方向和向高附加值演变的特性。
3.依据产业活动内容进行分类
全球产业分工模式的巨大变化带来了经济活动分工细化,分离出会展业、物流业等具有新的活动内容的产业。
4.依据产业价值链进行分类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等分类以某些领域或活动为核心,辐射与其相关联的上、中、下游行业或活动,反映产品或服务形成的全过程。
(四)新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分类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1.分类原则、方法不同,统计结果缺乏一致性
2.产业标准边界不清,范围相互交叉
3.“相关产业”数据测算难度大,精度不够
4.制定周期较长,难以满足服务各级政府管理的需要
四、对新兴产业标准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一)用明晰层次方法,解决产业边界不清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同质性程度分层归类和《文化产业统计分类》层次划分的启示:选择层次分类处理办法解决新产业特有的边界不清、行业交叉问题。核心层行业是最具产业特征的,能够带动产业快速发展的行业。层是促进产业多元发展的潜力行业,也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核心层和层各标准不能有交叉。各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区域为相关层,可以有交叉,但各产业所交叉的行业内容不同,交叉部分比重相加不得超过100%。数据应用时,企业排名和产业政策扶持应限定在产业的核心部分,即核心层和层。相关层只能代表产业链条的延伸。
(二)运用产业链理论确定新兴产业范围
按照产业链条向前、向后的产业关联关系,进行科学的定义和界定,确定产业统计范围。
例: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包括了设计研究、创意创造,到制作和出品规模生产,到版权交易、传播及配套支持的过程。
(三)
“相关产业”的量化方法
对“相关产业”系数的确定主要是依据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或全面调查的方法,由调查获得计算相关比重的系
数。当多个新兴产业包含同一“相关产业”时,各产业的“相关产业”部分相加不应超过100%。新兴产业之间若出现重合,应明确产业之间存在的包含关系。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年根据调查情况对系数进行更新。
(四)建立分类名录库和核算数据库,提高统计分类标准操作性和应用性
建立产业名录库和数据库有利于提高数据计算效率,规范各类产业增加值核算,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建立单位名录库的方法:企业的活动完全属于产业范畴,则纳入名录库;企业的活动不属于产业范畴,则予以剔除;企业的部分活动(或某产品)属于某产业,则通过调查对这类企业计算附加比例系数。
新产业分类核算库包括原始数据库、增加值初步核算库、数据查询库。将产业分类核算库与产业分类名录库关联,使名录库中所有属性指标满足各类分组加工需要。
五、新兴产业分类标准的编制原则
(一)标准的制定首先要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根本依据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国际标准相衔接。该标准也是政府统计进行GDP总量核算和结构分类使用的标准。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核算内容的一部分,其行业范围应在其框架下进行,这将有利于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客观地衡量新兴产业在总体经济中的地位。
(二)标准的制定要充分研究新兴产业特征,标准之间关系协调
制定标准要充分研究新产业的复杂特性和产业之间、行业之间的关系。对新标准与其他标准的不相关关系、完全包含关系、部分包含关系加以描述,使得标准之间没有冲突,标准内部层次明晰。
(三)标准的制定要具有内在统一性,避免标准多、乱问题
应遵循同类标准具有统一性,地方标准服从于国家标准,有国家标准的,不再重复制定地方标准,而由地方申请外级为国家标准。标准要明确制定级别和适用范围。
(四)标准制定要考虑兼容性和可比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新兴产业分类应关注国际分类方法,与国外普遍使用的分类大体相近,力求与国际有关分类标准接轨。如有不同,要附加转换代码与之衔接。
(五)标准的制定要具有较好的应用性
标准的制定要具有易于操作、数据加]二方便快捷特点,便于各级管理部门使用统计数据。
六、编制新兴产业分类标准的工作模式
(一)新兴产业分类标准的三种类型
1.以需求为导向,按服务对象划分的产业分类
这类标准是从市场和消费需求的角度,按照活动的服务对象进行产业划分。如旅游产业。
2.以供给方为导向,按特征活动划分的产业分类
这类标准是从生产者的角度,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依据,按产业活动特征选出产业涉及的行业,如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
3.体系化的产业分类标准
这类标准内容是以理论作为基本框架,形成体系化的架构。如生产业。
(二)编制新兴产业分类标准工作模式
为理清标准制定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以下三种标准制定工作模式。
1.卫星账户模式
这种分类制定模式适用于以需求为导向、按服务对象划分产业范围的新兴产业。可以采用旅游卫星账户模式做范本,测算旅游者消费占旅游特征产业总消费的比例,以此为系数计算旅游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这种模式汁算范围全面,但调查工作量大,核算复杂,时效性不强。
2.内容分类模式
内容分类法模式适用于以特定活动、特定对象为主体的产业分类。采用物流业标准编制方法为模板,分为物流业和物流相关行业两部分。物流业按各环节的活动物流形式直接取自国民经济行业,对批发零售业中的物流活动,则用物流费及调查系数测算属于物流业的部分。
3.产业链模式
这种分类制定模式适用于以供给方为导向,按特征活动划分的产业分类。产业链模式是一种适应新兴产业特点,应用性强的分类制定方法。一般步骤如下。
第一步:明确新必产业所提供的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内涵及外延,研究国内外相关产业分类标准,突出产业特色。
第二步:研究各个领域产业活动的全过程。
第三步:对新兴产业划分核心层、层、相关层等不同的层次。
第四步:测算核心层及相关产业的比例系数。
第五步:按照所界定的行业范围建立产业分类目录,并做列示行业小类目录解释说明。
第六步:建立单位名录库和核算数据库。
篇7
一、影响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合理化的因素
旅游区域布局是从总体上对旅游生产力体系的地域空间配置,因此要实现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就必须分析和考虑影响旅游区域布局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有资源因素、区位因素、市场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政策、法规因素等。
1.资源因素
任何产业部门的区域布局都必须以可靠的资源为保证,否则就会使该产业的发展陷入盲目性。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所具有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决定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规模及水平,而且决定着旅游产业的合理布局。通常,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并往往发展成旅游业的“增长点”。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特点、分类及规模,是建立合理的旅游产业布局,确定旅游投资规模及资源开发时序,提高旅游区域布局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2.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是影响各经济产业合理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优越的区位优势不仅为旅游经济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如通达性、便捷性等),而且对旅游产品的形成及旅游产业的布局都具有重要影响。
3.市场因素
市场经济作为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社会资源配置机制,要求一切经济活动都以市场为轴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旅游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因而其整个经济运行都必须围绕市场来进行。
首先,从需求角度看,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表现在其对旅游客源市场拥有程度,而客源地的数量、客源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客源地游客出游人数等,都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其次,从供给角度看,一个地区旅游市场的大小还取决于其旅游产品供给及旅游服务水平,它不仅决定着该地区旅游市场接待规模,也决定着旅游市场的发育及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因此,在考虑旅游区域布局时,一方面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客源市场的对象、范围及变化趋势,从而把握旅游市场的容量大小。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旅游需求,合理布局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产品的供给,从而形成合理的旅游区域市场定位,为合理的旅游区域布局提供依据。
4.社会经济因素
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为旅游业发展所提供的有利条件或限制因素,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旅游产业布局及旅游经济的发展。通常,发达的经济条件更容易为旅游业提供各种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手段及财力资源,并且往往具有较高的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从而增强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5.政策、法律因素
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是政策部门的重要调控手段之一。运用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不仅能加快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旅游经济在数量扩张、结构转换和水平提高等方面同时发展,实现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布局的合理化,减少地区间经济差异,实现总体效率与空间平等的统一。旅游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产业,如果没有国家从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给予宏观的指导和调控,旅游业不仅不能快速地发展,而且也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在考虑旅游区域布局时,一方面,从旅游经济总体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有利于旅游区域布局合理化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已有的产业政策及法律、法规要求,合理地进行旅游产业的区域布局,从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民俗旅游社区文化表达空间中的场景布置
1.场地、场所、场景的关系
场地是建筑设计构思的基础平台,场地分析的重点是物质属性和意义内涵的分析——设计基点和建筑几何性构思的确立。
场所表达了场地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历史、自然及风土的内涵,场所内涵的挖掘和揭示表达设计者的价值倾向及所创造的建筑空间秩序的应对和承载方式。
场景有机融合了场地和场所概念内涵的建筑意象,是在空间基础的场所的营造,然后创造一种具有独特场所形象的建筑并能抚慰人身心的空间。
2.展俗旅游社区文化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民俗旅游社区文化公共空间设计的目的就是以极强的空间表现让游客获得一定的感官感受,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我们这里所说的民俗旅游社区文化公共空间概念不同于哲学时空观中的空间范畴,它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客观范畴,而且是一种文化社会关系。任何时代的人们,都无法脱离具体的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而生存。
这里要特别强调公共领域(publicsphere)与公共空间(publicspace)的区别。所谓“公共领域”是指从市民社会中产生的、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所谓“公共空间”主要是指在社会与国家之间人们实现社会交往和文化互动的场所。现代游客不停在各个民俗旅游区里面游走,以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生存方式和文化气质的民俗旅游空间。不同的民俗旅游空间,文化生态差异是很大的,以我省的安康和榆林为例,安康集中了我省最一流的南派民俗旅游风情,具有适合浪漫主义主义情怀的小资情调的民俗旅游者的文化表达空间。而榆林拥有省内最美丽的塞上风情,借助这一元素使那些喜欢大漠风情的民俗旅游者同样获得了自己的文化表达空间。
因此,民俗旅游社区文化空间的场景布置一旦失去其应该具有的场景时,民俗旅游地的色彩中就会失去最美丽的亮色。
三、陕西民俗旅游空间的文化定位
1.民俗文化定位
保持民俗旅游空间生活场景的真实性,就是保持一种真实的民间生活习惯。因此,民俗文化的定位。就是在具有真实生活环境的中透视出五彩缤纷的各种文化生活习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本课题组提出保护的历史街区,地方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护好这些历史街区的真实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北京市平安大街改造的失败就是一个隆痛的教训。改造后的平安大街被人称为北京的“第二条长安街”。但是,因种种原因,开埠后的平安大街非常萧条,分析其中原因,有一点是致命的硬伤,就是其民俗文化的空间定位出了问题。原本的平安街就是以幽静、典雅的风貌、氛围着称的,改为“大街”,让高密集度的文物古迹暴露出来,还能得到怎样的保护?发达国家的大都会城市中有许多小胡同、老房子。保护得非常好的。在那里,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也是非常突出,但是,这些国家始终把保护传统放在首位。
对此,着名城市规划专家袁家方教授说:“平安大街来得太突然。北京城不应该忘掉历史,割掉建筑语言。写在石头上的历史若真被后人遗弃,那真是一种悲哀,若有一天中国发展到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时,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堕落。”
2.地理区域文化定位
地理区域文化定位,就是将各种可以表现区域民俗特征的文化现象以整体的形式完整地体现出来。例如,通过青草、大漠,与毡帐、战马、勇士、歌舞、美酒、奶茶等文化形式,表现草原地理环境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气息。在这个环节上,就是要做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匹配。在这一点上,山西省的平遥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在平遥,游客可以堂而皇之地走入一户人家,闯入别人的私密空间,满足视觉的欲望,再加上打探些道听途说的故事,更会获得双重的满足。有的游客还会身体验一下当地人朴素的生活,享受一下异趣。一般的旅行者带回来的信息,都是只属于平遥古城才拥有的异文化场景。在旅行者摄取的平遥场景中,没有滥情的平遥,拍摄者没有刻意寻找基本上都是代表古城符号的场景,以达到一种思古与怀旧的幽情。这样的地理环境所展示的文化行为是游客到平遥旅游最需要的地理文化气氛。
从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一个没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旅游区。因此,陕西的地理区域文化定位就是一定要突出秦风秦韵。具体到市、县、乡、村都应该体现出具有地域风情的文化气息。
四、陕西民俗旅游文化空间区域划分
1.陕西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
保护民间原生态文化是开展民俗旅游的基本前提,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调查,筛选出九个具有生态文化形态的区域,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它们是:
(1)风翔“民间工艺品”文化生态保护区;(2)宝鸡县——陇县“民间社火”民间社火文化生态保护区;(3)紫阳“民间茶艺、民歌”文化生态保护区;(4)安塞“民间腰鼓、剪纸、秧歌、窑洞”文化生态保护区;(5)韩城“民间建筑、民谣、方言”文化生态保护区;(6)铜川“民间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7)佳县“民间庙会”文化生态保护区;(8)丹凤“民间建筑、酒文化”文化生态保护区;(9)宁(强)——略(阳)“羌文化”文化生态保护区。
2.陕西“民间原生态文化”文化区分布状况
(1)按所属文化圈划分。陕西所处的地理环境涵盖了中国文化圈中的四大文化内容,表现之丰富,无疑是中国文化的心脏。1)黄河流域风俗文化圈(陕西关中地区以及延安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2)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陕南地区)。3)游牧风俗文化圈(陕西榆林地区,特点是强悍勇武的民风)。4)“关陇文化”区域文化圈(陕西关中地区,特点是多民族共生,异域风情浓郁)。
(2)按陕西地理地貌可分。1)陕北为代表的黄土窑洞文化,具有典型的黄河文化特征。2)陕南为代表的巴楚文化。含有长江文化的丰富元素。3)关中平原为代表的则是南北文化融合区域。
(3)按农业元素划分。1)陕北半农半牧文化区。2)关中麦黍文化区。3)陕南稻作文化区。
(4)按照气候特征划分。1)陕北大陆性温带气候带自然文化区。2)关中半湿润性暖温带气候带自然文化区。3)陕南湿润性北亚热带气候带自然文化区
陕西地域南北狭长,纵跨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三大气候带和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既有牛羊成群、大漠孤烟的塞上风光,又有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八百里秦川”,还有被誉为“天然药库”和“植物王国”的秦巴山地。南北迥异的地理地貌和,丰富多样的气候特点,孕育出种类繁多的民俗资源,所谓的“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在陕西体现的尤为突出。
篇8
[关键词] 奥运会 奥运经济 社会发展
一、奥运经济的概念
奥运经济是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利用奥运会创造的商机,借势发展本地区经济的一系列活动。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直接为举办奥运会产生的经济活动,如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的投资及投资拉动等;二是围绕开发奥运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如奥运会市场开发等;三是主办城市借奥运会契机,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城市建设的各种经济活动。从本质上看,奥运经济是由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的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经济现象。如果这种注意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将对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使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适当超前。如韩国借1988年汉城奥运会良机,推动经济超速发展,1981年至1988年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2.496,1985年至199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的转变,国际形象得到明显改善,国际地位获得很大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奥运经济的基本特征
1.阶段性。奥运经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奥运会是奥运经济运行的核心资源,每4年举办1次,对举办城市的发展产生一种阶段性作用。从成功申办到正式举办以至奥运会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效应的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奥运经济周期,国际上通常定为10年到12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呈现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前奥运阶段,即7年左右的筹备期,以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投资增长的拉动为主。奥运阶段,即奥运会举办当年,以奥运会的举办而增加的各项消费带动为主,如旅游、商贸、电讯等方面消费增势强劲。后奥运阶段,即奥运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受需求不足制约,可能产生房地产闲置、旅游业不景气等低谷效应。但如果筹办奥运会期间,能处理好可持续发展问题,可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2.非均衡性。举办奥运会将从总体上拉动举办城市经济的增长,但并不是所有产业及行业都能直接受益,其对产业及行业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征。从一般规律看,对第一产业中绿色食品生产行业有较强的带动性;对第二产业中的部分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如建筑业、建材制造业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全而深刻,将促进文化、体育、旅游的发展。深挖机遇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奥运效应和作用,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如何运作。
3.规制性。近20年来,国际奥委会在开发奥运会的经济价值、确保奥运会顺利进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商业运作规则,包括采取严格措施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控制运动员的商业行为,以及限制举办城市组委会的活动范围和权限等。它采取先取后予、互惠互利的办法,即给主办城市一些经济利益,又要对主办城市的市场开发行为予以严格的控制,以维护其在全球体育资源配置中的独特地位。为此,主办城市在举办奥运会、发展奥运经济的过程中,既要遵循国际奥委会的运作规则,又要在与其博弈的过程中寻求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
4.开放性。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历经百年发展至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参与和广泛支持,已成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加强了解、增进友谊的国际性舞台。自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运作模式做出重大改革,引入商业化运作机制,制定全球营销策略,最大限度地开发其经济价值,使依托于奥运会而产生的奥运经济更成为一个全球经济系统,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企业以及各类组织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机会,同时促进了举办国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开展。
5.融合性。奥运会在创办之初,就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道德理念,旨在以体育运动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增强各国之间的团结、友谊与合作。在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的情况下,奥运会的作用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体育的范畴,体现了体育与文化、体育与经济,以及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体现了举办国家和世界经济、文化潮流的相互交融。因此,各举办国都极力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努力推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赋予奥运经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内涵,借举办奥运会之势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总之,奥运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联,从空间范围看,北京奥运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在北京;从时间维度上看,奥运经济影响在12年左右,奥运对经济的影响短期主要是影响总需求,长期主要是影响生产技术,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和经济体制,从而影响总供给和生产能力;从经济层面上看,奥运的经济影响包括对实物经济层的影响和货币经济层面的影响;从产业结构上看,奥运经济影响最大的是二、三产业。因此,奥运对社会经济影响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奥运将对首都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符亚明:奥运引致性需求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5)
[2]史 兵:试论奥运经济的传导效应[J].中国体育科技,2002.(8)
篇9
一、“从摇篮到摇篮”
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由环境与资源压力下对“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反思后的创新。传统经济模式中物质的流动方向表现为单向式直线过程,其结果是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大。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如果不能合理利用资源,善待环境,环境资源将无法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20世纪60年代,威廉·麦克多诺和迈克尔·布朗提出,这种直线性过程必将耗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而使人类“从摇篮走向坟墓”。根本的办法是模拟自然界的生物链,重新设计工业流程,使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东西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循环。这种闭环式生产方式,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保护地球,使人类“从摇篮回到摇篮”,永续生存。
循环经济倡导的正是“从摇篮到摇篮”、“从资源到资源”的资源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即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为核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遵循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以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减量化”原则、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和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的“再利用”原则、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回收和转化为资源的“资源化”原则。
循环经济发展成功的例子很多,有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利用的美国杜邦模式、企业间资源共享与循环的丹麦卡伦堡模式、德国废物回收与再生利用的DSD模式,以及我国农村沼气、种养植立体化等等。这些基本上是从当地实际出发、着眼于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构建资源循环链。
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为山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考:
1、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山区的落后在于经济的落后,发展经济仍然是主导,但山区经济的发展要重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利益,“先发展后治理”的遗疾足以为鉴;当然也不能以牺牲经济为代价去换取生态平衡,贫穷不可能维护生态环境。出路是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
2、循环经济是自律经济。循环经济要求以生态法则安排经济活动,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资源,推进产品的生态化和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有效地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巨大生态代价和经济成本的非持续问题,把现代经济发展的生态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要改变行为方式,适应资源环境的约束和经济循环过程的要求。
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稀缺资源。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还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一种特殊的资本。要加强对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的约束和规范以缓解这种要素一方面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供给减少的矛盾。
4、发展循环经济要选择相对优势为突破口。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投资、技术等支撑,要循序渐进。因为经济基础、存在问题不一样,要选择突破口;特别是选择相对优势为突破口,构建特色循环经济体系。
二、经营生态环境
传统经济学没有把生态环境看作资本,线性经济模式也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事实上,人类经济活动从来就是与生态环境共生相伴的。按照库滋涅茨提出的生态环境——经济资本结构(库滋涅茨曲线)假设,只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生态环境资本的供给状态不一样,生态环境资本与经济资本比重交替变化。随着经济总量扩张,生态环境资本供给日显紧张、效用不断下降,凸现它的稀狭性。生态环境的质量与特色会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在经济活动中直接地(如生态旅游)或间接地(如农业质量)体现出它的经济价值。要把生态环境资本作为一种稀缺资本来经营。传统的生态建设观点是单纯的生态保护,没有科学辩证地处理好生态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自身的产业化的关系,以致于诸如自然保护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某些动物、植物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生物链维持而设立保护基地,没有把生态与经济以及生态资本运营或生态产业化有机统一起来,使生态建设的困难与矛盾重重。即使目前已经启动的生态补偿机制,如果仅以单一措施仍然无法建立起与经济相协同的生态环境,不能解决发展问题;应以经营的理念和措施来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配合经济活动的规范与自律,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经营生态环境,以市场的理念、商业的手段合理利用与消费生态环境的资本价值,获取生态资本效益,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是发展山区特色的循环经济的切入点。1.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为经营生态环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作为生态屏障,客观上要求做好经营生态环境的文章。3.“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现状,土地等资源供应的刚性约束,决定了获取生态环境红利是发展方向。4.特殊的偏远的区位弱势决定经营生态环境是理性的选择。5.绿色消费的趋势为经营生态环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经营生态环境,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的经济合理性原则。关键在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是基础,利用是目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让生态环境“生金”;利用才能更好地保护,让环境资源不断优化。把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融合在对它的利用之中,使之在利用的同时得到保护。没有利用效益的保护是很难持续的。要创造条件,鼓励投资环境,促使生态环境逐步走向产业化。二是生态产业发展的特色化原则。以环境资源禀赋选择生态产业的培育,以市场需求定位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以特取胜,这是经营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三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亲和性原则。经济发展日益显现出文化的基础支撑作用,整个经济活动都在人类的文化理念的驱动下进行。但是现有的文化思维传递模式以及提供的文化产品太过于单一化和政治化,缺乏亲和性和可接受性。在人们的意识中,遇到环境问题时,总是寄希望于技术、法律、政治管理的手段来解决,忽视文化理念支撑、道德评价力量。严格地说经济发展、文明进步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本身并不完全是因果关系,而只是人类对自然的制约力及对自身的能动性认识尚不到位。
经营生态环境,关键在培育生态产业,构建区域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培育生态产业,要立足于五个产业方向:
一是培育生态旅游业,这是核心。生态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时尚相结合,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具备最具竞争力的潜在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价值高。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与自然环境洁净度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良好,是国家生态示范县;有“生物种源基因库”“绿色生态博物馆”之称的乌岩岭和“神水”“天下第一氡”之称的承天氡泉国家级与省级自然保护区、飞云湖国家级风景旅游区以及“中国茶叶之乡”等国、省级自然生态资源,有“廊桥之乡”、“中国桥梁博物馆”之称的古廊桥、仕阳碇步等“国保”资源以及古民居、木偶戏、农家宴、茶文化、古道、老街、民俗风情、浙闽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等历史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单体近300个,是生态旅游资源大县,具有集观光、猎奇、休闲、度假、疗养、健身等各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随着绿色消费的推动,近年来到*生态旅游的旅客不断扩大,年客流量已达30多万人,带来旅游效益上亿元,具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趋势。以58、52省道为骨干、覆盖全县乡村的交通网络,具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通达利势。生态旅游产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结合主项目与配套、点与面、市场需求与可能条件要科学合理选择有特色的重点项目、重点突破、重点培育,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特色发展方向重在以生态优势带动休闲、保健业发展,以特色文化带动服务业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框架在“沐浴氡泉水、观光飞云湖、探密乌岩岭、重走路、梦圆古廊桥”品牌思路基础上,继续开拓“品赏茶文化、体验农家宴、领略民俗情、漫步山水间”等等特色品牌。近期生态旅游产业突破重点:1、建设氡泉旅游渡假区。主要开发项目是:以猎奇、探险、健身为特征的有“华东第一峡谷”之称的氡泉峡谷;以休闲、保健为特征的氡泉露天浴场;以渡假、旅游为特征的氡泉休闲文化中心、上村环亚生态村;以理疗、养身为特征的氡泉理疗中心;以中转、接待为特征的雅阳旅游集散中心等。2、建设泗溪廊桥文化园。重点是规划、建设以观光、考察等为特征的廊桥旅游区;以休闲、欣赏为特征的廊桥百桥博物馆、廊桥主题广场、古街、垂钓等为主要项目内容。3、建设茶文化城。以集品、购、娱、观、食、住和融茶叶市场、茶业文化、茶艺表演、茶具展销等为一体的文化、市场、旅游相结合的茶叶旅游综合项目。4、筹建飞云湖、乌岩岭生态旅游区。主要是继续合力攻关飞云湖生态旅游项目前期、调整完善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规划设计南浦溪景区的开发方案等。5、整合古文化旅游资源和优化旅游网络。将保护良好、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古街、古道、古树、古刹、古民居、古碇步、古遗址等进行修缮、包装、整合形成特色品牌和特色旅游线路。6、开发农家风情体验旅游项目。民俗风情、田间体验、果园评赏、茶山采摘、山间垂钓、百家农宴等等,农村农家特色资源,随处可筹,值得去开拓,去经营。尤其是挖掘、整理、再造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品种、娱乐方式。根据生态与文化资源分布,规划建设若干个特色民俗村落,以吸引更多的游客。7、筹划旅游房地产开发。与生态旅游业发展相适应,必定需要旅游接待、集散市场等服务配合建设;特别是以重点风景区与优美生态环境为一体的旅游渡假区建设,必会带来旅游房地产业的发展,要克服平地少、土地供应紧的弱势,充分发挥山坡地的优势。依山规划、依山选势、依山建设,构造“回归自然”生态居所格局,迎合“富人上山”的新生态潮流。
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本要求:1、创新投资机制。以政府启动与社会投资、“谁投资、谁受益”为原则,政府负责旅游规划引导、基础设施改善、公共环境优化、项目审核协调、政策扶持推进等,引进竞争机制、实行社会投资。2、完善服务配套。关键是接待的设施与水平、交通的便畅与规范、旅游的引导与网络、市场的特色与氛围、环境的秩序与文明的建设与完善。3、体现特色品味。要突出差异化,发展生态休闲、农家风情、古朴文化、猎奇揽胜的特色旅游项目。4、鼓励农民参与。农民参与不仅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还是农民从生态旅游业获益的重要目的,更是实现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同步的主体力量。
二是壮大生态工业,这是关键。没有工业的发展,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缺乏支持力。工业不发展,依靠贫穷是不能长期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工业不发展,全部依赖外援是难以解决山区的脱贫与发展的。发展生态工业,既是基于生态保护、又是基于工业经济的必然选择。综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域合作、市场导向,*生态工业选择主要是:1、清洁能源开发。*可开发的水力资源30多万千瓦,尚有15万千瓦左右的水力资源待开发。这是相对稳定高效的清洁能源产业。风能发电、太阳能以及近20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资源都是潜在可开发的能源资源。2、竹木制品开发。15万亩的毛竹基地、近100万亩的用材林基地以及传统的竹木加工历史积累保持了产业的不衰状态。这是*的基础资源工业产业。3、矿产资源开发。叶蜡石、高领土、花岗岩等多数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为矿产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4、绿色食品开发。*是农业县,又远离发达地区,通过将加工农产品推向市场,不仅克服鲜活农产品的运输、保鲜上诸多因素制约,而且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明显利益。这是解决农业低效需要鼓励的工业加工业。5、旅游产品开发。伴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融合地方旅游与文化特色,开发旅游产品,满足旅游需求,弥补旅游空白,这是值得提倡的工业加工业。6、两头在外产业开发。抓住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换代机遇,参与地区分工与合作;立足生态要求,引进外来产业、技术、资金、管理,包括来料加工、装配,壮大地方经济,这是*克服欠发达阶段内生动力不足的客观选择。
*生态工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问题是规模小、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初加工、低效益、没有摆脱“优势陷阱”;分布散、连结差、不能产生聚合效益。构建生态工业体系,重点在以下几方面突破:1、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整体素质。重在新工艺、新产品、新包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如矿产品开发利用的纳米加工技术引进、竹木制品的原材料综合利用与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茶叶加工工艺和包装的改进。2、培育产业龙头,构建产业支撑能力。每个产业要选择若干产品有市场、发展有潜力的企业加强扶持、培育,以带动产业做大做强。3、深化招商引资,壮大产业经济规模。扩大县域经济总量。仍然是*在较长时间内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招商引进资本与项目是有效的捷径。关键是要把握好项目的质量,在项目生态性、企业规模性、产业互补性上把好关。特别要支持对本地生态产业的嫁接合作、改造提升的引资项目。
三是开发生态农业,这是基础。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供给、农业人口大县的农民经济需求、绿色消费的市场趋势以及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使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基本选择。关键环节在于:1、特色与优势培育。绿色农产品生产和食草畜禽养殖是集特色与优势的产业。要围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向,突出茶叶、蔬菜、食用笋、山野菜和本地特色畜禽类以及猕猴桃、板栗等干山果,抓住重点,顺序推进;注重生态办法,防治病虫害,坚持生态资源合理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农产品品质;推广实用技术,提高单产效益,形成发展动力。特别是要努力培育集效益农业、生态农业与景观农业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2、制度与组织支持。完善山林权延包、支持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推广农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水平,适应经济市场化;加强农业技术服务,解决生产过程的技术问题。3、产业与市场服务。加强农业生产与加工的一体化对接,实现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市场信息引导,增强市场拓展能力,保障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加强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标准化及其检测,保证农产品的安全与质量。
四是营建生态人居,这是重点。经济发展,最终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生态化,即是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也是生态环境经营的突破口,同时生态人居建设还会产生对生态产业发展的理念、消费、动力的支撑影响。要着力抓好:1、绿色建设。依托村镇周围普遍良好的植被,优化绿色环圈;规划、建设道路街区、院前屋后的绿化布局;优化交通干道两侧绿化,建设绿色通道。2、环境治理。实施溪流整治,矿山植被恢复,污水垃圾沼气转化,村容秩序规范,形成整洁、有序的环境形象。3、生态建筑。以生态法则引导建设,将建筑风格、建筑功能、建筑材料、建筑布局与生态理念融合,既体现传统建筑风格又体现生态特色、既体现现代面貌又体现实用价值。以人居生态化为结合点,推进新农村建设。
五是发展生态服务业,这是纽带。经营生态环境,需要服务业支持市场连接、产业体系、产品提供。生态服务业包括:清洁交通运输服务、生态经营技术服务、绿色商业营销服务、环保产品供给服务及其他有关生态服务。目前要倡导和推行新型墙体材料、散装水泥等建筑材料使用、太阳能产品推广、生态旅游接待和农产品检测及市场营销、节能降耗与工业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等服务。
三、自律发展
自律发展不是压制发展,而是以生态法则指导经济活动,规范经济行为,推进经济与生态和谐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现有的产业基础与环境现状,经营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自律发展:1、强化产业生态化。不符合生态要求、有污染的新办产业项目不上,环境影响不大、生态可自然净化的产业项目要有相应的环境安全保障,并集中产业园区,以加强环境统一检测与防治。原有产业项目不符合生态要求标准的,进行技术改造治污,实现减污直至符合标准。支持农村养殖业实行种养立体综合发展,农村污染物实行沼气厌氧发酵处理等方式,推进综合整理,提高生态化标准。实行“一刀切”的方式砍断所有不符合生态化的产业与企业是不现实的,还要重在集纳发展,走逐步规范、逐步生态化的路子。2、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严禁砍伐阔叶林,规划利用用材林,合理引进商品材,大力鼓励速生用材林种植,增加用材供应。严格资源管理,规范资源开发,资源开发权交易与生态环境保障要统一运作;突出问题在于小水电开发与溪流破坏、矿山开发与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的矛盾处理。提高竹木制品业的下脚料、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支持竹炭等利用废弃物生产的产品项目配套投产。加强辉绿岩边角料开发建材、叶蜡石弃渣均化生产等。倡导企业及社会进行废弃物、垃圾的分捡、利用、回收。推广节能降耗技术,降低资源成本,提高资源效率。调整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严格控制低强度、低效益的项目供地,提高土地资源产出效益。3、完善产业发展布局。依托资源,开发产业,并不意味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要加强空间指导与约束功能,根据资源及产业特点、交通区位及辐射作用、产业集聚及设施供应等因素,综合优化产业布局和项目落地。在产业布局规划的总框架下,对竹木制品及农产品加工的项目安排,以产业集聚辐射和龙头企业带动力最大化为原则,增加二、三级配套加工点,延长产业链。矿产加工项目安排,以要素供给、环境条件、交通运输因素限制最小化为原则,降低原材料到产品的生产成本。两头在外企业项目安排,以市场交通对接、产业聚合、设施配套共享为原则,主要是进基地、入园区,逐步形成产业集群。近期首先要做好以彭月产业引进基地为龙头、沿新58省道沿线两侧的产业布局规划,加快构建新的“绿色产业带”。4、加强行业自组织建设。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化的推进,行业自组织建设越益凸现其功能与优势。要积极引导、支持行业的自组织发展,充分发挥行业自组织的自律、协同作用,提高经济行为规范化的自律性和迎对市场化的竞争力。
四、理念与制度支持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市场经济。经营生态环境旨在保护和增加生态环境资本存量,并从经营中获益,是市场经济行为。但仅靠市场经济机制是不够的,市场机制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无法解决宏观生态环境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以及生态环境资本的存量不断增加和质量提高的目标,需要政府干预取向的市场经济模式;而且经营生态环境还是初始阶段,还缺乏沉淀和积累,社会意识的形成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经营生态环境需要经过一个“市场机制+制度支持+习俗支持”的逐步摩合过程。经营生态环境需要意识理念转变、保障体系建设等综合推进。
1、树立三种经济理念。一是生态与生存发展并重理念。破坏了生态的发展,最终还是不能发展,经营生态环境,就是有效处理二者关系的最佳结合点。二是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并重理念,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生态资本的地位无法替代。三是生态特色品牌与发现新的生态要素并重理念。依托特色生态资源、经营生态环境,要讲品牌、讲效益,特别要注意品牌整合;还要注意不断发现可以资本化的新的生态要素,用心培育、精心经营。如随交溪流域水电开发可以依托水库经营水景旅游、水产养殖等项目。
篇10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不过分依靠资源来寻求经济增长,而是要在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增长,并且要能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综合利用资源,让经济系统能够与整个生态系统相融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循环经济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并且要求在经济增长中综合利用资源,让经济能够融合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当中,从而实现物质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经济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是遵循自然规律和能量流动方式的,其目的是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低污染、零排放,以此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而言,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人们能够以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促进人类能够得到更大的进步。循环经济需要遵循如下原则:首先是要有新的经济观,不能超过资源的承载力,只有在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同时,循环经济要形成新的价值观,不仅要考虑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还要考虑到自然的修复能力,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以不断促进自然的和谐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工业中,人们的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这使得自然的负荷越来越重,因此必须要形成新的生产观,遵循3R原则,即资源利用减量化原则、产品的再使用原则、废弃物的再利用原则,力争做到排放无害化,保证生态的平衡。
二、我国旅游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旅游经济在体制上是不完善的,无法做到资源的高效运用,典型特征就是低投入、高利润。旅游景点一般是以国家垄断的方式进行保护的,这就导致了旅游市场的封闭性,阻碍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再加上旅游经济管理工作涉及部门较多,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合作,由于我国的旅游经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各个部门合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增长,间接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还存在经费投入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地区对旅游服务设施的投入很小,导致设施配套不完善,景区主要的道路和绿化工作不到位,制约了旅游经济的高效运作。旅游开发部门也缺乏长远的目光,经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的发展,严重违背了循环经济的要求。再加上旅游相关部门缺乏创新理念,旅游产品都是以往的主题和方案,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导致游客的数量逐渐减少,使旅游行业信誉受损,与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三、创新旅游经济管理的思路
旅游行业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与当地资源、环境、人文和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旅游经济要实现系统观创新,构建系统管理和控制的系统观,站在整体的角度来打造品牌景区,有效促进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融合,加强旅游行业的规划和融合,以系统为原则,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管理要实现经济观的创新,就要优化旅游业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保证游客能够拥有一个愉快的体验,在不危害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最合理的经济利益,在资源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开发利用,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旅游经济管理还要实现环境伦理观的创新,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宣扬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基于循环经济的视域下要尊重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系统。同时还要实现好生产观念的创新,节约生产,促进绿色生产,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帮助游客实现消费观念的创新,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减少消费上对环境的破坏,促进民众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在循环经济视角下,旅游企业是产品形成和资源消耗的关键所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构建与自身企业相适应的循环经济体制是十分重要的,鼓励当地旅游产业控制好旅游设施的规模,禁止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生态系统,减少旅游服务过程中的物质能源消耗,倡导展开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旅游经济管理需要重视经济产业链的循环,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再利用,这也是旅游业内部分工的结果,同时旅游业还要建立起相应的废弃物再利用资源优化企业,保证旅游业的上游产业链和下游产业链能够得到相应的延伸,实现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为了更好地实现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旅游经济管理,我们要构建完善的旅游循环经济体系,不断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出行,鼓励人们爱护环境,建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将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变成全人类的责任。
作者:孟昱龙 霍婧媛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双.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旅游经济管理[J].经济视角,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