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篇1

关键词:教育测量与评价;价值判断;教师专业素养

何谓教育测量与评价?至今也可谓是众说纷纭。纵观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分析,可以这样加以界定,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是个有着相互关联的概念,在许多时候可以等同使用。教育测量侧重于从量的规定性上对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其发展的程度与水平予以确定与描述的过程;教育评价则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教育目标,利用测量和非测量的种种方法系统收集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学生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从其内涵揭示可以看出,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否能科学、公正,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育者是否能正确地进行测量与评价的结果。

一、基于教育教学中的许多事实

“过去太多的筛选和否定式的结论性评价造成了失败心理,使很多学生丧失了进取的信心”。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教师,在重新审视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也都能在思想认识上进行矫正,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又不能正确进行操作,如,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对于不同学生发展的原有水平及现有水平之间的变化,教师也只能仅仅局限于用“学科成绩”的变化来进行评判,这种评价的结果往往是带有“偏差的”,想要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更多的是要运用教育统计的方法进行衡量才显得科学、客观,这需要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素养。

在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作为每个教师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渗透,其中一个关键的前提决定于教师是否能准确把握住学生即时的学习体验、学习情感,而这点可以说是许多教师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都无法做到的,根本的症结也在于教师缺乏基本的教育测量与评价能力素养。

在指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课程学习中,为了让学生养成“学会学习、学会探究”的能力,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习过程的指导与评价,但在对学生研究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评价”中,教师是否就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客观或有价值的判断呢?在指导学生进行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中,教师是否就能够做到“轻车熟路”呢?大量的教育事实说明,许多教师仍是“茫然、力不从心或纯粹经验性”,这原因的关键也在于教师缺乏基本的教育测量与评价能力素养。

二、审视、反思与强调

教师低下的教育评价素养是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与评价改革推进的“瓶颈”。对其进行反思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著名的教育评价学家斯塔费尔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培养学生成才是每一个教师的事业追求。在面对不同个性、智力发展程度不同的学生,要能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合理的“长善救失”,就要求教师能正确运用好评价手段、方式,以免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诸多消极的“负面”影响,如让学生产生“学习失败感、挫败感”“不相信自己、缺乏主见”“厌学、逃学、不上进”等,这是非常不利的。有个学者曾作出这样的诊断:“如果失去了基于人性的谨慎和边界意识,教育就免不了要包裹上深深的罪恶感,有时我们的工作就处于危险的边缘。教育的最大意义,应该在于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对未来更有信心,而一个人能不能对未来充满信心,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给予他正面的刺激,能不能不断让他相信自己”。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新课程评价观,应由“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向“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转化,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素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专业成长=实践+反思”“教师即研究者”。作为21世纪的教师,能否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余要不断加强学习,经常性地审视自身的教学,善于做好“教学反思”,以能做到正确“扬弃”自己,笔者认为,这里的关键也是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素养,因为只有客观而又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失地进行修正,不至于浪费精力、做无效的努力。

三、思考与建议

(一)要落实于教师教育的培养与培训中

1.渗透科学的评价理念

“观念制约人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受传统失去人性化、较为牢固且机械的评价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的头脑里仍是根深蒂固地、始终认为:教育测量与评价目的就在于要对学生做出非常明确的价值判断,要能真正区别出个体间的差异所在;是根据教师的“亲眼”“亲耳”所察,而教师的评判自古以来都是“真理”。要知道,教师也是人,难免会染上主观的色彩。因此,要通过教育、探讨、反思等形式,让教师在观念上能自觉加以矫正与内化,形成正确的教育评价目的观,应以“形成”“改进”为主,真正使评价成为教育改革、学生个体成长的推动因素,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反馈、纠正、改进、激励、强化等教育功能。

2.开设有关测量与评价的课程

课程是观念与制度的具体化;课程也是实现目标的主要手段。为能达到让教师能扎实具备丰富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素养,作为教师教育的培养或培训机构,要广开诸如《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评价概论》、《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学科课程,并且要有足够的课时与优秀的授课教师作为保证,确保课程实施的实效性,以对教师进行测量与评价能力的实际运用与操作的训练,以克服现实中开设该课程的形式化、无实际成效等现象。

(二)树立与课程改革相一致的评价观念

“以人为本”思想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作为肩负着教育职责的教师,应能力求改变过去的那种筛选、否定式的结论性评价模式,在关注“让一切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课程目标的前提下,通过积极、肯定、带着赏识的评价方法,促使学生产生进取的动力、促进学生的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信心。有人曾应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提出在教育评价观上应能实现六个转变:(1)教育评价目的从“选拔”转移到“发展”;(2)教育评价方式从“他评”转移到“自评”;(3)教育评价的客体从“智育”转向“五育”,从“产出”走向“效率”;(4)教育评价的标准从“相对标准”转移到“绝对标准”与“个体标准”相结合;(5)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手段从定性与定量的分离走向两者的结合;(6)教育评价结果的解释从“武断”走向“灵活”。评价观仍适合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

(三)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评价活动

活动是演绎能力的重要载体。要培养教师具有丰富的测量与评价素养,不能总停留于理论的说教,要有实践的“用武之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转化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自觉行为。因此,作为教师教育的培养或培训机构,要努力创造有关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模拟或真实情境,以让教师能活用理论知识,养成能力。例如,学会设计新课程背景下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指标体系;学会课题选择与研究;学会正确运用学生档案袋评价学生的成长;学会指导学生参加研究性课程的学习……

总之,为能让国家第八轮新课程改革能持续健康的推进,作为第一线实践者的教师,要能负起重要的责任,除了“重新洗脑子”外,要在自身的素质提高上下苦工夫,争取能扮演好新课程所提出的四种教师角色,以实现“让一切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光扬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篇2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素养;实现途径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行者,也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实行者,因此提高教育的水平,尤其高职教育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取决于高职教师的素养,而高职教师素养的提高,就取决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因为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教师专业化的水平,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技术的水平,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的素养,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

一、 高职教师素养的内涵

教师的素养总体上来说,主要包括文化素质,心里素质,专业素质,还有审美情趣,高职教师自然也不例外,相反对于高职教师来说,由于他们是进行的职业教育,其实在专业化的要求反而比高校的教师的水平要求更高。

首先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任何一个教师进行教学的敲门砖,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的知识,而且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常文利认为,高职教师的文化素质要做到知识结构的通俗化与多元化。这是对于面对的教学实体来说的,因为高职教育面对的学生不是追求学术的群体,对于相当多的东西,只要有一个了解就可以了,但是你不能不知道,即使你知道了,你不能通俗的表述的话,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对牛弹琴,这样的话,你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一个高职教师如果只是对专业的东西进行汲取的话,那么他就会固步自封,最后失去了与学生交流的手段,因此对于高职教师来说,在文化素质方面要做到知识结构的通俗化与多元化,在于精修一二门的情况下,广泛的涉猎,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高职教师。

其次是心理素质,高职教师所面对的教学主体,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是教育中的一个弱势的群体,甚至可以说是教育的失败者,因为他们是失去了进高校的机会,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对于教育有着一种反感。所以现在的高职院校中,出现了一些惊人的现象,不是学生害怕老师,而是老师害怕学生。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师教育和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老师的教育成果,因此老师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它也是高职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不仅是说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是要求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要克服以往那种知识传输的模式,要避免高高在上的心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由于教学工作的繁琐,高职教师很是容易产生倦怠的心理,而且所面对的教学的主体来说,也是素质比较的低下,因此要时刻的避免这种心态,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克服在人生中、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因此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志存高远,主动的适应教学主体时刻变化发展的社会,强化迎接知识经济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挑战的心里素质。

再次是审美情趣。对于高职教师来说,要追求审美情趣的时尚化与年轻化,因为社会进步的日新月异,使得教育者与教育主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审美情趣与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较大的变化,而这个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和受影响的阶段,所以作为老师来说,应该调整自己的审美情趣,追求审美情趣的时尚化与年轻化,纵览社会各个角度,各种流行的文化的交融,在教学中加以展现,尤其是新鲜流行的时尚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看来说有着较大的兴趣。这不仅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提升,而且更有可能是达成教师与学生对话的一道很好的桥梁。

最后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这个是重中之重,栗显进认为高职教师除了有过硬的专业化知识之外,要做到四个转变,那就是:“在教学观念上,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在素质结构上,由‘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在教研能力上,由弱势向强势转型。”当然这个不是简单的四句话能够概括的,实际上,它是对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在世界性教育大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境外的教育思想、教育资本不断的涌入,而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越看来越高的情况下,作为一个高职教师来说,必须达到的一个条件,只有达到了这个条件,才有可能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中站住脚,才能立于世界的不败之林。因此作为高职教师就要密切的关注专业的发展。

因此要全面的提高教育的能力,就只有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备了高职教师的素质之后,就可以进行教学,但是要全面的提高高职教师的素养的话,必须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高职教师的素养是专业化发展的前提,而教师专业化发展又是高职教师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他们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 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的历程可以说在中国已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了,而真正的教师专业化,应该还只有300多年的历史,那就是从1681年算起,因为在这一年,拉萨尔在法国建立了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这才是真正的师范学校的诞生。我国从1994年开始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教师专业的地位,为中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教师专业化的最基本表达就是视教育教学为专业,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化过程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化路程。教师专业化,通常认为包括这几个方面:教师的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为教师成立专门的机构,确定教育的内容与措施,国家对教师资格认定,教师专业发展,持续不断。

对于高职教师来说,高职教师的专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树立高职教育新观念,提高教师专业化知识。教育的新观念是指,教师应该认清知识不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从教者的条件,而只是一个前提,有知识不一定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师,而且即使一时是一个好教师,也不一定永远是一个好教师,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很有可能就会落在了时代的后面,高职的教师教育必须在教师专业的指导下,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调整充实自己,使得高职教育成为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

其次是加强高职教师的职前培训,缩短教师的适应期。一个教师,实际上来说,应该包括学科专业和教学专业这两个专业,学科专业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的敲门砖,而教学专业则是一个教师能够成为一个专业优秀者的保证。如果一个高职教师,有了学科专业的素质之后,不能及时的转化为教学能力的话,那么是一个失败的教师。而高职的教师往往不是毕业于师范院校,对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还有学科教育论等课程没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高职教师来说,必须要进行适当的职前培训,只有经过了这个培训,才能将学科知识转变为教学能力,缩短教师的教学适应期。

再次是建立高职教师在教育的制度,树立终身学习和反思的观念。高职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人文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文教育具有相当的滞后性,而这个是不影响教学质量的,比如数学的教育,只要教育方法得当,那么教学的内容基本上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几乎是重复的工作,教师要做的事不过是不同的人之间的沟通,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基本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师,但是高职教师却有着相当的时间性的要求的,如果说其他的教育存在着上面所说的“高原现象”的话,那么在高职的教育中,就不可能存在的,因为高职教育的面向不是学生的素质教育,而是学生的职业的教育,市场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要时刻的把握这个导向,否则就会毁掉一个学生的从业机会,而这个就要求高职教师时时刻刻的学习,不仅要提高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业内之间的交流,把握市场的导向,学校应该支持教师参加过内外的学术教学交流,发挥高职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提高高职教师的科研创新和学科创新意识。

最后是对教师进行资格认定。这个是最基本的,但是却也是最为首要的,我们要保证从教人员有最基本的从教资格,否则其他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要根据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严格的审查教师的从教资格,确保教师的专业性与在社会中的不可替代性。

其实教师的专业化是从教师的素养中出来的,它的专业化发展不过是要求素养不断的提高,也即只有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师的素养,因此必须确保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 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途径

不可否认,当下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这是高职教师素养提高的瓶颈,比如,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依然不够,尽管在2005年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相继出台了《关于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依然不够,还有对高职教师的准入资格过低,我国对于普通高校的准入资格要求过高,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过低,一些职业院校的教育者中,研究生教师的数量还达不到20%,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影响了高职教师素养的提高。

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教师专业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必须树立专业理想。作为一个高职教师,必须正视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灵活机智的运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市场需要的有用之才。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方法,在实践教学的活动中,充分的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本着对主业知识的爱好,对学生尽责的精神,开拓自己的兴趣,自主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良好的称职的高职教师。

第二,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全面发展。高职教师不仅是一个专业知识的授予者,同时他也是一代人的培养者,他的影响是一代人在这个社会的放射,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人,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的人。否则,他培养出的学生只具备专业能力,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必须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一个学生能够成为有用之才的前提,方法能力是一个学生如何解决意见事情的能力,社会能力则是一个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最主要的能力,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只是畸形的人,这就违背了教学的初衷,是失败的教育。

篇3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素养;实现途径

作者简介:丁陈娟(1962-),女,湖南常德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桂教高教[2011]66号,编号:GXTSZY098;主持人:丁陈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103-02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行者,也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实行者,因此提高教育的水平,尤其高职教育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取决于高职教师的素养,而高职教师素养的提高,就取决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因为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教师专业化的水平,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技术的水平,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的素养,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

一、 高职教师素养的内涵

教师的素养总体上来说,主要包括文化素质,心里素质,专业素质,还有审美情趣,高职教师自然也不例外,相反对于高职教师来说,由于他们是进行的职业教育,其实在专业化的要求反而比高校的教师的水平要求更高。

首先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任何一个教师进行教学的敲门砖,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的知识,而且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常文利认为,高职教师的文化素质要做到知识结构的通俗化与多元化。这是对于面对的教学实体来说的,因为高职教育面对的学生不是追求学术的群体,对于相当多的东西,只要有一个了解就可以了,但是你不能不知道,即使你知道了,你不能通俗的表述的话,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对牛弹琴,这样的话,你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一个高职教师如果只是对专业的东西进行汲取的话,那么他就会固步自封,最后失去了与学生交流的手段,因此对于高职教师来说,在文化素质方面要做到知识结构的通俗化与多元化,在于精修一二门的情况下,广泛的涉猎,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高职教师。

其次是心理素质,高职教师所面对的教学主体,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是教育中的一个弱势的群体,甚至可以说是教育的失败者,因为他们是失去了进高校的机会,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对于教育有着一种反感。所以现在的高职院校中,出现了一些惊人的现象,不是学生害怕老师,而是老师害怕学生。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师教育和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老师的教育成果,因此老师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它也是高职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不仅是说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是要求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要克服以往那种知识传输的模式,要避免高高在上的心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由于教学工作的繁琐,高职教师很是容易产生倦怠的心理,而且所面对的教学的主体来说,也是素质比较的低下,因此要时刻的避免这种心态,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克服在人生中、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因此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志存高远,主动的适应教学主体时刻变化发展的社会,强化迎接知识经济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挑战的心里素质。

再次是审美情趣。对于高职教师来说,要追求审美情趣的时尚化与年轻化,因为社会进步的日新月异,使得教育者与教育主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审美情趣与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较大的变化,而这个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和受影响的阶段,所以作为老师来说,应该调整自己的审美情趣,追求审美情趣的时尚化与年轻化,纵览社会各个角度,各种流行的文化的交融,在教学中加以展现,尤其是新鲜流行的时尚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看来说有着较大的兴趣。这不仅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提升,而且更有可能是达成教师与学生对话的一道很好的桥梁。

最后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这个是重中之重,栗显进认为高职教师除了有过硬的专业化知识之外,要做到四个转变,那就是:“在教学观念上,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在素质结构上,由‘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在教研能力上,由弱势向强势转型。”当然这个不是简单的四句话能够概括的,实际上,它是对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在世界性教育大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境外的教育思想、教育资本不断的涌入,而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越看来越高的情况下,作为一个高职教师来说,必须达到的一个条件,只有达到了这个条件,才有可能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中站住脚,才能立于世界的不败之林。因此作为高职教师就要密切的关注专业的发展。

因此要全面的提高教育的能力,就只有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备了高职教师的素质之后,就可以进行教学,但是要全面的提高高职教师的素养的话,必须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高职教师的素养是专业化发展的前提,而教师专业化发展又是高职教师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他们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 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的历程可以说在中国已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了,而真正的教师专业化,应该还只有300多年的历史,那就是从1681年算起,因为在这一年,拉萨尔在法国建立了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这才是真正的师范学校的诞生。我国从1994年开始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教师专业的地位,为中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教师专业化的最基本表达就是视教育教学为专业,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化过程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化路程。教师专业化,通常认为包括这几个方面:教师的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为教师成立专门的机构,确定教育的内容与措施,国家对教师资格认定,教师专业发展,持续不断。

对于高职教师来说,高职教师的专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树立高职教育新观念,提高教师专业化知识。教育的新观念是指,教师应该认清知识不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从教者的条件,而只是一个前提,有知识不一定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师,而且即使一时是一个好教师,也不一定永远是一个好教师,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很有可能就会落在了时代的后面,高职的教师教育必须在教师专业的指导下,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调整充实自己,使得高职教育成为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

其次是加强高职教师的职前培训,缩短教师的适应期。一个教师,实际上来说,应该包括学科专业和教学专业这两个专业,学科专业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的敲门砖,而教学专业则是一个教师能够成为一个专业优秀者的保证。如果一个高职教师,有了学科专业的素质之后,不能及时的转化为教学能力的话,那么是一个失败的教师。而高职的教师往往不是毕业于师范院校,对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还有学科教育论等课程没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高职教师来说,必须要进行适当的职前培训,只有经过了这个培训,才能将学科知识转变为教学能力,缩短教师的教学适应期。

再次是建立高职教师在教育的制度,树立终身学习和反思的观念。高职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人文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文教育具有相当的滞后性,而这个是不影响教学质量的,比如数学的教育,只要教育方法得当,那么教学的内容基本上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几乎是重复的工作,教师要做的事不过是不同的人之间的沟通,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基本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师,但是高职教师却有着相当的时间性的要求的,如果说其他的教育存在着上面所说的“高原现象”的话,那么在高职的教育中,就不可能存在的,因为高职教育的面向不是学生的素质教育,而是学生的职业的教育,市场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要时刻的把握这个导向,否则就会毁掉一个学生的从业机会,而这个就要求高职教师时时刻刻的学习,不仅要提高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业内之间的交流,把握市场的导向,学校应该支持教师参加过内外的学术教学交流,发挥高职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提高高职教师的科研创新和学科创新意识。

最后是对教师进行资格认定。这个是最基本的,但是却也是最为首要的,我们要保证从教人员有最基本的从教资格,否则其他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要根据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严格的审查教师的从教资格,确保教师的专业性与在社会中的不可替代性。

其实教师的专业化是从教师的素养中出来的,它的专业化发展不过是要求素养不断的提高,也即只有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师的素养,因此必须确保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 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途径

不可否认,当下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这是高职教师素养提高的瓶颈,比如,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依然不够,尽管在2005年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相继出台了《关于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依然不够,还有对高职教师的准入资格过低,我国对于普通高校的准入资格要求过高,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过低,一些职业院校的教育者中,研究生教师的数量还达不到20%,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影响了高职教师素养的提高。

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教师专业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必须树立专业理想。作为一个高职教师,必须正视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灵活机智的运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市场需要的有用之才。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方法,在实践教学的活动中,充分的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本着对主业知识的爱好,对学生尽责的精神,开拓自己的兴趣,自主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良好的称职的高职教师。

第二,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全面发展。高职教师不仅是一个专业知识的授予者,同时他也是一代人的培养者,他的影响是一代人在这个社会的放射,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人,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的人。否则,他培养出的学生只具备专业能力,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必须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一个学生能够成为有用之才的前提,方法能力是一个学生如何解决意见事情的能力,社会能力则是一个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最主要的能力,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只是畸形的人,这就违背了教学的初衷,是失败的教育。

第三,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里的专业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能力,包含的是教师专业化的全部内容,而不仅仅是专业学科的能力。比如首先是与人沟通善于表达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主体来因材施教,抓住一代一代学生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教学创新能力,尽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或者是实地教学,不要只是注重书本上的知识,真正的做到工学结合;还有时刻学习的能力,比如学习新的知识与新鲜的事物,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尽快的把握市场的导向,开拓新的学科。

总之,高职教师的素养是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前提与保证,而高职专业化的实施又促进了高职教师的素养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保证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的,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杨怡.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探讨[J] .常州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8(3).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师 专业素质 作用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以及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体育教师的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显得极为迫切。因此,在树立“健康第一”到新的理念下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才能适应和进一步促进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

一、体育教师应具备专业理论知识

专业理论知识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专项技术是人类

在体育领域所创造的宝贵财富。作为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掌握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这将有助于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更好地宣传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懂得如何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体育锻炼,学会符合卫生要求的健康的生活。

二、体育教师应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体育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训练是比较辛苦的,不管是风吹日晒,还是酷暑严寒,体育教师都要工作在操场上。要想当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就应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越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越能培养锻炼吃苦耐劳精神,体育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榜样,身先士卒、不畏艰难、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同时,强烈的责任心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也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我们应在工作中发挥集体力量,这样才能战胜和克服工作中出现的困难,才能不断取得成绩。

三、体育教师应具备全面而独立的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应具有的教学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娴熟的业务能力,了解学生所好和活动心理的能力,利用职业优势对各种教材的内在功能与外在表现形式进行技术分析的能力,绘声绘色的描述能力,恰到好处的授意鼓励能力,调控张弛适度的练习节奏的能力,亲身体验的心理感受能力等。从体育教学艺术对体育教师能力的要求来说,一个体育教师应具有坚实的教学实践基本功,能全面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各种基本技巧、技能,只有具备这些教学能力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因文定法、因材施教、左右逢源、变化自如。

四、体育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专业化教师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以研究促发展”的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也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现代教育要求专业化体育教师不仅是个教书匠,还应有很强的科研意识,密切关注当今体育教育研究动态,了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拓展学术视野,增强综合实力,提高学术性、研究性,营造教师培养的宽厚学术氛围。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辨力,善于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应熟悉教育科研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方案的撰写、研究的实施、结题报告或研究论文的撰写等。这样更有利于出科研成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体育教学具有新颖性和时代气息。专业化教师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善于收集和整理各类信息,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能通过各种信息途径,广泛获取现代教育教学信息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结合体育教学实际进行信息加工,并创造性地予以运用。创新型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教师搞科研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要有所突破,而且能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的改善。为此,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提炼自己的成功经验,使之升华为一般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和移植他人的成功经验,并能推陈出新。专业化教师应善于把研究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中把握一般规律,形成研究成果,及时总结、撰写和推广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五、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项技能和优美的动作示范能力

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训练及社会体育工作,体育教师必须“一专多能”,“一专”是指专项突出,具有较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多能”是指全面,同时为适应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还要多掌握一些娱乐与休闲体育项目。直观教学是体育课的显著特点,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而效果又很好的直观演示手段。体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专项技能和较强动作示范能力,这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也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特殊能力。教师的专项技能和动作示范能力是赢得学生的信任,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学生总是最先从专项技能和动作示范上去认识一位体育教师的。如果教师的专项突出、动作示范漂亮,在第一次课、第一次示范中就赢得了学生的新异感和敬佩心,提高了教师认同感,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体育教师准确、熟练、轻快、优美而有节奏的动作示范,既是一种表演艺术、造型艺术,也是动作、姿态的特殊视觉语言的交流,能给学生留下正确的视觉信息,建立良好的视觉表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尽快掌握基本技术、技能,促进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面对信息时代的变革和挑战,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工作方法等方面必须与之相适应,这就对教师的信息行为能力与思维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信息化社会中所具有的信息行为能力与思维方式。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意识,包括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和需求,能够主动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信息知识与能力,是具有对信息工具、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有效利用的基本技能,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原理和常识;信息道德,即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中能够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对信息犯罪的防范。现在社会中的体育教师,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获取最新最快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在教学中促进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具备了良好信息素养的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手段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受时间、空间、技术等各方面限制的局面,使教学过程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教育。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教育终身化、人才多样化的今天,社会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道德的人,还应当是有创新,能进行科学研究,并懂得如何教学的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体育教师的各方面的素养决定了教学质量,决定了学生――社会建设生力军的各方面素质,因此,体育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邢丹,孙秀鸿. 21世纪基础教育教师素养探析[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116-118.

[2]张义红. 论和谐社会中的教师素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2):122-123.

[3]赵武臣,田宇. 浅谈体育教师的素养[J]. 职业圈,2007(15):23,38.

[4]张跃. 谈体育教师素养中的教学艺术化[J]. 天中学刊2008(2):119-120.

[5]赵珍. 体育教师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是实施新课标的关键[J].教师新概念,2007(4):24-25.

[6]刘天洁. 为何要准确把握重要“提法” [J].继续教育,2004(1):43-44.

[7]邵明鹏.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素养的构成与提高[J]. 中等职业教育,2007(23):19,25.

[8]苗红艳. 新课改与教师素养[J]. 长治学院学报,2007(24).

[9]张德勤. 凸现体育精髓张扬人格魅力―――体育教师素养管见[J]. 2006(1):140.

篇5

一、提高师德素养:师德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没有师德一切也就无从谈起。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一颗颗幼小心灵,他们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我们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他们身上能折射出老师的影子,所以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要用心做好孩子的领航人。

二、学会尊重幼儿要让孩子喜欢你,首先就要尊重孩子,以幼儿为本。你尊重了孩子,孩子自然就尊重和喜爱你。要关注到每个孩子,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孩子。这句话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未必会真的一碗水端平。但是当你静下心去面对每个孩子时,也许你就会做得更好。

三、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刻反思自己的人做事时往往事半功倍。我们每次上完课后进行反思,我们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每天对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进行反思,我们就会更贴近孩子,我们的教育就会更轻松、更有效。反省自己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

篇6

关键词:对口招生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

1“科学素养”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解析

“科学素养”这一概念,自首次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到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深刻的内涵,一直处于研究发展中,目前还没有形成广泛认可的概念界定。一些权威组织机构如美国科学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和个人研究者都对科学素养进行了定义。美国学者米勒(Miller)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科学术语和科学概念、科学过程的理解、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我国学者韦钰认为科学素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习惯于对遇到的问题用探究的方式来对待、让探究成为基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尽管不同学者对科学素养概念表述不同,界定的科学素养都包含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科学情感和态度;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学前教育专业,其教学对象为幼儿,是幼儿科学素养的启蒙者,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较一般的公民科学素养在内涵上存在差异。教育部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明确了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其具体要求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些具体要求,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的科学素养。依据科学素养相关文献分析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幼儿科学教育文件精神,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情感态度方面,应具有科学的态度,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亲近大自然、热爱科学,有辩证思维、创新意识。(2)科学探究方面,应具有较强的动手动脑、手脑并用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具有利用各种科学方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实践、科学评价等能力;具有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整合不同学科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3)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应具备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扎实的幼儿科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等。

2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

2.1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教育情况分析

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指中职毕业生通过文化课考试和专业技能测试,升入高等院校对口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经过高中的学习,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到中职学习,再升入大学。经过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解得知,他们在初中所学的科学知识是十分有限的,物理、化学等课程还是他们的短板;他们所在中职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是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一般都不开设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相关课程。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而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仅有的一门科学相关课程就是幼儿科学教育,很显然,这对培养原本科学基础薄弱的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

2.2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分析

2.2.1科学情感态度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有着相信科学的态度,对周围的新事物和新现象比较感兴趣,并且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爱并亲近大自然;但是也存在部分学生把科学看得十分高大上,认为科学应该是像牛顿这样的科学家的事情,跟我们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学习;甚至有部分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片面的以为科学仅仅就是做实验,对科学没有正确的认识;虽然大部分学生对新事物和现象感兴趣,但是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如对于看到的现象较少积极主动的去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科学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此外,在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方面,大部分的学生表现为缺乏辩证思维,创新意识不够。

2.2.2科学探究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探究缺乏基本的认识,如有学生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做实验;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不够深入,如不懂得有哪些科学方法,甚至认为观察仅仅是依靠眼睛;缺乏真正的科学探究的亲身实践经验,大部分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反映从小学入学以来,几乎没有自己动手操作过实验,有的只是在初中化学课上,观察过老师在化学课堂上的化学实验演示;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部分学生缺乏分工协作意识,并且依赖思想严重。

2.2.3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薄弱,技能水平较差。大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科学基础知识,如有些同学错误的认为一天二十四小时是因为地球公转一周,有些同学想当然的以为“光年”是时间单位;对科学原理的了解不够深入、全面,如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却不理这一科学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现象不能结合科学原理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做出解释,但是也存在不全面或是概念混淆等问题,如大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解释光和影子的关系、不能利用物质的三态变化原理解释霜、雪的成因等。

篇7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素养

1.引言

随着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城市初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作为农村地区在教育改革方面滞后于城市的发展。相对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在专业素养的提升方面面临着许多困惑,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在于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教学设施、硬件条件、管理水平、经济水平以及教育理念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大城市的教师相比,农村教师获得学习和提升的机会比较少,对新课程教学标准的掌握也显得不足,因此,本文重在研究农村初中教师在专业素养的提升方面遇到的困惑,基于这些困惑如何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2.相关概念阐述

2.1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素养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其构成和内容也比较复杂。教师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师的行为策略等等。教师的专业素养的组成是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的,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以及教育活动观等等。

2.2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模式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继续教育、农村初中职业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新的专业技能的模式。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指教师在获得相应的学位和职称后为了进一步获得更好发展而开展的关于“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新方法”的学习的过程。农村初中职业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指对农村教师施行的一个针对专业素养提升的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模式,其一是“课程本位”模式,另外一个方面是“教师本位”模式。

3.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

本文关于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1.农村初中教师的教育理念;2.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知识;3.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技能;4.农村初中教师的师德。

在教育理念方面主要包括教学观、师生观以及评价观。农村教师在教学观方面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学为模式的方式,需要进行教师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师生观主要是指如何正确对待师生之间的关系,农村教师通常认为老师处于绝对正确的地位,对教师的教学观点进行盲目跟风和顺从,缺乏对其根本性的认识。

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以及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的知识,也即教师应该具备的学术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属于临床性知识,主要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有通过情景学习间接获得的他人经验的借鉴;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及其应用条件的知识。

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有: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农村初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往往比较单一。

农村初中教师的师德主要包括教师道德的底线要求、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以及教师道德更高要求,农村教师往往具备底线要求以及基本要求,但是缺乏对教师道德的更高要求。

4.农村初中教师在提升专业素养中遭遇的困惑

农村初中教师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进步但是也遭遇了一些困惑,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4.1教育观念的落后

城市初中生开始施行的是素质教育,而在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山村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学生以考高分为目的,教师也以培养高分学生为任务。因此,农村初中教师要想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面临着较大的困难,这将会成为其成长和前进的阻力。

4.2教育设施的落后

农村由于经济欠发达,想施行体育、音乐、美术课程的教学遭遇了较大的困境,其主要面临的困难就是体育器材的匮乏、音乐人才的奇缺以及美术教育理念的落后。这些硬性教育设施的不足制约着教师在专业素养上的自我提升。

4.3信息通讯技术的落后

随着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初中多数已经开始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等新型科技手段进行教学,这些技术手段能够迅速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通过互联网的学习和交流能够大大激发青年教师的自我学习的潜能。但是农村在这方面的普及率不够高,因此导致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5.提升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5.1政府提供支撑

对于农村初中教师遭遇到的设施以及通讯技术落后等问题,需要政府提供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援助,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资金的力度,积极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5.2破除落后教育观念

破除落后的教育观念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共同配合,积极向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看齐,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杜绝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5.3教师注重自身的学习

篇8

【关键词】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高

小学是一个人教育的开始,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成为了教育行业日益关注的话题。更何况,教师的责任十分重大,《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是具有崇高地位的。小学教育在学生的教育生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之后不断接受教育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要具有十分出色的专业素养,成为一名专业素养过硬的小学教师。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道德素养

教师要提高自身认识,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小学教师是培养祖国未来花朵的园丁,因此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关系着学生今后的成长,所以可见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认知,要有坚定教育事业的信念,不仅是对新课程要求的执行,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教师的道德素养要体现对学生的喜爱,优秀的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像自己的子女一样,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典范,做到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跟随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下对于人才的需要越来越符合现在社会的需求。尤其是语文这项基础学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将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创新。例如在教师讲解“草原”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在课文中了解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草原进行描写的,学生将课文通读之后,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再由学生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教师再对学生正确的观点进行总结,这样一来,教师要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并且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让每位学生了解到语文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平时学习的习惯,不断对教育理念 进行更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素养。

新课程下新的教学理念是要教师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自己能够更全面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要培养自己对课堂的调控能力,掌握根据课堂突发状况随时改变教学计划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师的应变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文化素养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身,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文化,面对小学生不同阶段的要求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师要有比较强的语文实力,渊博的知识储备量,以及丰富的知识架构。另外教师面对不同事物要有独特看待事物的角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更多语文知识。

从广义的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师要足够认识语文基础教育的未来和在社会上的作用,认识到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全面实现和谐发展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根本上将以开发学生智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发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全面实现智力与能力的和谐发展。树立学生创新的能力,在对待知识方面不要采用固定的思维,学会变相的看问题,并且形成知识的一体化。

全面开发学生潜能,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发掘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潜在能力,并且加以培养,使潜能转化为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品德方面、身体以及自身个性方面的发展,教师要科学的引导学生进行全方面发展,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师全面提高自身认知,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教学目标,将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就只是单一的教授语文这一门课程,对教师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教师长时间只是研究语文这一门课程,不能全方位的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导致有许多教师养成了追求专一而非博学的习惯。另外受考试的影响,导致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只有考试,不是为了学习更渊博的知识而学习,从根本上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智力素质

智力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并且能够运用自身知识以及经验将事情解决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需要自身具备相应的智力素质。让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前提,是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现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最直接的功能是向学生教授知识,学校进行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要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适应性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全方位的知识结构,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都要进行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创新性以及实践的能力,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每个学生的都有其成长的特点,教师要抓住每位学生的特点,运用自身具备的知识与专业技能,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智慧。教师要是在教学中缺少创造性,那么在教育中就失去了活力,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进行创新,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将教学重点传授给学生,拥有更强大的智慧与解决事情的能力。

在新课程中增加语文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活动课要求运用到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中不断进行创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有灵活的观察能力,分析不同的知识信息,从中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选择课程方面要灵活,将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进行纠正。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不断充实自己,具备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以及文化素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观念,国家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将新教学模式的精髓加以优化,见到成效,必然能够成为具备专业素养的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夏香花.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175.

[2]陈秀英.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J].课外语文,2013,08:60.

[3]全昌雄,赵明香.论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J].文学教育(中),2012,07:95-96.

篇9

[关键词] 建构主义;专业素质;外语教师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提升自身综合实力,而教育始终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因此,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也成为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这就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群体——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教师应该顺应发展趋势,挖掘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提升专业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建构主义理论

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从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基于对儿童认知规律的研究,建构主义发展形成了一套学习理论。对于学习的内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借助教师等第三方的帮助,使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得的;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辅助作用,指导学生进行信息加工,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二、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框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外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社会对人才的外语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高校的外语教学来说,是改革和发展的良好契机。而作为高校外语教师,更应该主动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提升专业素质。

一名优秀的外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质呢?北京外国语大学吴一安教授(2005)经过大量调查和实证研究,归纳总结了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

三、外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

1、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培养

外语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本专业学科知识,并且能根据学科特点、授课班级的不同以及学生的需求,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整理,通过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另外,教师也需自觉补充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并与学科知识想结合,在课前备课、课堂组织和课后总结中检验学科教学能力,以已有经验为基础,不断建构新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只有累积了完善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才能在动态的课堂实践中游刃有余地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2、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培养

外语教师除具备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如责任心外,还应培养外语教师特有的职业观。不仅要帮助学生提升外语应用水平和实际交流能力,还要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熟悉外语思维和开放性思维、增强其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己主动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外语教师建构和树立正确职业观的过程。

3、外语教学观培养

培养外语教学观的关键是要把握“学生、教师和外语”三者之间的关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为了让学生主体更好地掌握外语客体,充当媒介的教师应以学生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实际出发,寻找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自觉建构新的学习内容。另外,教师应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掌握外语学习策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协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建构和充实自身的外语教学观。

4、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培养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反思性从业者。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应不断总结和反思,挖掘得与失的原因,并将自己的感受以教学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基础资料。要以集体备课的形式与其他老师交流,虚心向优秀老师学习,养成听课的好习惯,研究教学规律。外语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借助互联网每天更新外语相关知识、经常访问学术期刊网站,提高科研水平,以科研促教学。另外,还应积极争取国内外教师培训的机会,建构正确的学习和发展观。

四、结语

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四个方面构成了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外语教师应以职业观和职业道德为指导,在不断的学习和发展中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培养正确的外语教学观。然而,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遵循其发展规律,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进行建构。

参考文献:

[1]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2]苏爱琼等.建构主义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0(2).

[3]徐先荣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

篇10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反嵌入式 专业信息素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40

Explore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Anti-embedded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Practice Teaching

LI Yue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anhe, Hebei 065201)

Abstract Practicality is a prominent feature of docum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will be embedded into the document cont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ti embedded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but also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Strengthen literature article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application-oriented practical teaching institutions,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teaching practice, the literature on anti-embedded information retrieval purposes and functions of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other issues presented their point of view, also pointed out that a good job teaching 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trieval practic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ts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trieval.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anti-embedded;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literacy; practice teaching

在知识大爆炸,信息资源剧增的信息时代,专业信息素养既是人们步入信息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立足于专业领域的立命之本。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完成的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升本时起就开始按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院图书馆规程(修定)》中关于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并作为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形式,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应具有的信息素养要求相差甚远。为提高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效果,已有几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嵌入式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笔者受于春萍、李艺纹《关于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本土化的思考》在符合关键特征的前提下,将专业课要素嵌入到独立的信息素养课程中,创设出相应环境,同样符合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的核心要求①观点的启发,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将专业课实践要素嵌入到独立的文献检索课中的教学尝试,为了研究的方便,将其称为反嵌入式。相关内容已在笔者发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反嵌入式专业信息素质教育的探讨》一文中阐述,在此不再赘述。本文结合自己进行反嵌入式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对如何强化反嵌入式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教学问题进行探索。

1 反嵌入式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教学的目的与作用

1.1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式的增长,大学生在校所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并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很快就过时,没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而很快被淘汰,②因此衡量一个人立足于信息社会的能力,不是看其在学校学会多少知识,而是看其是否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反嵌入式文献信息检索实践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在实践教学的课程中强化专业信息检索能力的训练,通过探究式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未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2 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第一要务,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一个人获取和应用专业知识信息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专业应用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面对知识信息的海洋较快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强弱问题。③反嵌入式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实践教学,必须使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获取专业知识信息的途径,热心关注专业领域发展前沿的科技成果,并科学地应用这些科技原理与科技成果,解决遇到的专业问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1.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反嵌入式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实践教学必须对学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专业文献、专业知识信息的搜索、分析、研究、批判、利用的过程中寻找创新点,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的综合素质是由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信息素质等多种素质元素的有机组合。信息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一个基本元素,任何一种元素的缺失或低下都会产生“水桶效应”,极大地影响人的综合素质整体水平。反嵌入式文献信息检索实践课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自学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反嵌入式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课的教学原则

2.1 与专业内容紧密结合的原则

文献信息检索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紧密结合专业内容,可以结合专业基础课的相关内容,也可以结合专业核心课的内容,培养学生利用选择最适宜的途径获取所需专业知识信息,将专业原理运用动到信息处理的问题中,力求达到专业知识、技能与信息检索技能相融合。

2.2 突出能力培养的原则

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实践教学可通过模拟毕业设计、大学生专业创新项目、科研课题立项进行专业文献、专业信息的搜索、获取、分析、批判和综合利用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

文献信息检索的实践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实践项目要多样化、多层次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选择实践项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结合专业知识去设立实践项目,或是学生将在专业学习的过程遇到的问题作为实践项目,杜绝实践内容的模板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3 反嵌入式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

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实践课应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事物现象和观点而自主地获得科学知识并形成探究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④通过设计一些富有穿透力的设问去引导学习者超越课本进入到科学知识更本质的层面进而去打通学科之间的藩篱,提升和发展高级思维,⑤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导向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面授”法引导学生从问题开始进行信息收集、鉴别、分析、整理和讨论,请学生面授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搜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在依托资源问题驱动、自我探究过程的反复强化的实践中,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信息收集―信息组织整理―信息利用―解决问题―信息评价―创造信息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学生提高专业信息素养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反嵌入式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文献信息检索实践课的学生成绩评定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由学生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权重比例1:2:2;考核内容由信息检索技能、专题讨论、专题项目训练三部分组成,注重过程考核,对学生的信息检索技能、专题讨论和专题项目训练分成几个阶段评价,将实践的过程与实践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学生实践课的成绩=信息检索技能(20%)+专题讨论(30%)+专题项目训练(50%)。

5 有待解决的问题

5.1 师资问题

文献信息检索课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征。教师既要有图书馆学知识、情报学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又要有一定的相关的学生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以及相当的文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能力,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⑥加之国内高校目前的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普遍沿用的仍是“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课程考核以客观性考题笔试为主,这与嵌入式教学所强调的问题导向式教学以及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并不相容,与高校现有的教学体系也存在冲突,很少有教师愿意承担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特别是不愿意面对嵌入式文献信息检索实践课的挑战。师资问题成为制约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5.2 实践教学的时间问题

反嵌入式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在文献信息检索实践过程中的反复强化来形成。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文献信息检索课课时普遍偏少,除了文献信息检索课的理论教学所剩无几,因此有的教师就在机房边讲理论边演示检索的操作技能,学生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文献信息检索课至少应保证48学时的授课时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应位1:1,实践教学实践应为20学时以上。

6 结语

实践性是文献信息检索课具有的突出特征,文献信息检索的实践教学是其极其重要的环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强化文献信息检索课实践教学,支持教师进行文献信息检索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以利于实现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防灾科技学院2014年度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JY2014B36)

注释

① 于春萍,李艺纹.关于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本土化的思考.现代情报,2013(3).

② 周宁,王晓宇,赵会军等.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14(2).

③ 张幼良.高校图书馆参与应用型人才信息素质培养的思考――以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9).

④ 赵文亚,史彬茹.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教学与管理.教学管理,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