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

篇1

关键词: 影视文化 土家文化 恩施土家族

素有“世界硒都”之称的恩施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自治州。2015年7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的投票表决结果让众人再次关注湖北恩施。因为由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在内的“中国土司遗产”项目申遗成功,这是我国拥有的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恩施连绵的高山挡住了世人的目光,而民族文化成为打开山门的钥匙。一曲传唱世界的《龙船调》让人记住了恩施,在这片集土家、苗、侗等28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上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资源共同构成了恩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多元的文化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已然成为恩施的新名片和新亮点。影视文化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如1990年由恩施州电视台和恩施州文化局联合拍摄的电视剧《神兵》播出后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以土家族文化为背景题材的电影《我的渡口》、《沉默的远山》不仅获得国内的大奖,而且登上国际舞台,赢得世界声誉。这说明少数民族文化影视有了长足发展,在题材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同时作品被赋予更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少数民族文化在影视传播中的缺失

现在,许多人将目光聚焦在充满神秘情调的少数民族文化上,在媒介发展的进程中,影视作品成为展示少数民族文化风采的重要窗口。然而,对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浓郁民族特色的恩施土家族题材影视的创作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讲还处于空白状态。关注度不够,作品的深度、广度及影响都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这里拥有《苗鼓》、《龙船调》、《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滚龙莲湘》、《石工号子》、《女儿会》等6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影视创作者应立足恩施区域文化特色,对题材和内容进行创新,让少数民族影视艺术彰显文化魅力,深刻挖掘土家族的精神层面,站在人类和历史的高度关注民族自身的生存境遇、变迁或发展,解读恩施的灿烂文化。

二、恩施土家族题材影视作品现状

鄂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走出去”宣传国家形象,扩大文化软实力。鄂西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应该在影视制作产业上下足工夫,充分运用艺术手法,以鄂西土家文化为底蕴,凸显其独有的文化魅力,传承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地域风情的视听元素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说:“画面不仅含有某种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的延伸,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从这个角度审视影视作品,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获得的最深刻的印象,往往是画面所传达的感情与营造的意境。恩施土家族题材影视作品往往通过这种方式借景抒情,在画面上出现连绵群山、崇山峻岭、碧波绿水等一些自然景物。在这些看似毫无生命、冷漠无情的自然物体面前,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投射于其中,使得物体随着人物的感情而变得更有表现力。电视剧《血誓》,镜头对准云海缭绕的群山,它们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缥缥缈缈,朦朦胧胧,恰似一幅山水画。观众感受到美似仙境的云海奇观的同时感受淳朴的民风、善良的村民等,恰似人间仙境。导演通过丛山、河水等景物的展示,使这些景物被赋予淡淡感情,传达着导演对这个世外桃源的向往,镜头中的这些景物共同构成和谐、宁静、优美的境界。

声音是影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声音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审美心理,从而使其产生联想意境,让观众的感情与剧中人物融合。影视剧《血誓》中的音乐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故事叙事手段,更与剧中的主题和谐统一起来。例如该剧具有恩施民族风情的片头曲,“泪是下不完的雨,梦是雨花石……”歌词中里蕴含浓浓的土家人情怀,奔放的旋律和歌词像是被赋予某种力量,这种力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唤起观众对土家人文的热爱。除了音乐组成外,音响也参与影视的叙事,在营造意境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血誓》中,运用号角声、纤夫号子人声、铃铛声等营造神秘的气氛。这部作品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艺术手法的运用都顺应时代要求,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更好地向外宣传和推介恩施,了解恩施多彩的民族文化。

(二)缺失对独特民族文化的展现

自古以来,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就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重地,其民族文化传播及文化事业的发展独具特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影视剧《血誓》中有一段结婚场面,大家齐聚恩施土司城跳摆手舞欢庆佳节的到来,导演通过摆手舞壮大的场面和跳舞的气势表现恩施民俗风情。这些富有特色的民俗画面与作品内容交融在一起,创造出恩施地区民俗风情特有的韵律,使作品洋溢浓郁的恩施土家民族气息。但这样的作品少之又少。恩施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摇篮,积淀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不仅是一片旅游休闲的乐土,更是一片民族文化的厚土。土家族的吊脚楼、侗乡的风雨桥、七月的女儿会、耕耘时的薅草锣鼓、葬礼时的撒尔荷、吉庆时的摆手舞等,都展示着绚丽多彩的恩施风情。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民族性成为中国影视创作的理念,鄂西丰富的文化资源,差异性鲜明,文化传播上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应努力探寻传承及传播独特民族文化走出去的路径。

篇2

>> 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关系研究二 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关系研究(四) 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关系研究(三) 近十年吐蕃和北方少数民族关系相关研究综述 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少数民族过年习俗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变通现状研究 浅谈北魏与北方各少数民族之关系 地方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教学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的敬老习俗等 广西少数民族的食鱼习俗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的祭火习俗 少数民族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 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造型和装饰艺术 对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几点认识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档案立法研究 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 浅析北方少数民族音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杨文娟.少数民族特色饮食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昆明大学学报,2008,(4).

[4] 于俊秋.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宏观环境营造[J].商业时代,2009,(27).

[5] 丘韬英.湖南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品在旅游市场中的需求分析[J].旅游学刊,1994,(1).

[6] 任国铉.加强新闻报道策划 突出少数民族特色[J].新闻传播,2010,(7).

[7] 陈海玉.少数民族特色医药档案资源库建设刍议[J].兰台世界,2011,(21).

篇3

1 少数民族的美术教学活动

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出少数民族的地域性特色,因为少数民族地区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苗族为例,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分布在我国的湘西和黔东南地区,苗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在建筑以及审美等方面也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除了苗族之外,侗族大歌和北侗的刺绣也十分出名,这些都是我国优秀的美术艺术文化之一,应该将这些优秀的内容融入进美术教学体系中,一方面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另外一方面也能更加丰富当地的美术教学。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将少数民族的地域特色与美术教学体系相融合的情况并不明显,这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美术创作中需要有创作的灵感与来源,而少数民族恰恰不缺少这样的来源,艺术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可以挖掘出不少创作灵感。并且美术教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性,当地的经济环境落后,所以造成教育也随之落后。这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美术教学更加需要得到重视,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的小学美术而言。

在少数民族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材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与当地人文环境联系的情况较少,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没有涉及到,例如苗族的建筑与服饰都是当地具有鲜明特色的产物,但是在教材中很少涉猎,这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的损失,正是因为忽视了地域性的特征,所以才会造成这样的损失存在。除此之外,有些教师在对待少数民族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态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由于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没有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无法达到对文化传承的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导致效果不佳,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将传统文化与之融合造成的。所以在今后的少数民族美术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这方面的改造,尤其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希望能够得到重视。

2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促进爱国情怀的提升

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大多都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民族化的东西越来越少,学生只局限在一个小圈子中,对于群体以及民族的认同感越来越少。所以将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入进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民族意识的增强,令大家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小学美术学习中,要将民族的文化精神真正的落实到教学中。《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领》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中小学艺术课应包含传统民族文化。我们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制作和绘制民间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在校园营造浓厚的民族民间美术氛围,让学生认识、了解本土的优秀民间艺术,在民族民间美术中熏陶自己,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兴趣,把民族民间美术和爱国教育、道德教育完美结合起来,从对小家的热爱扩展到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

3 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改进教学方法

要因地制宜优化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发展情况各异,各地初中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尽相同,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山区学生与平原学生、贫困地区学生与发达地区学生各有各的特点。这就造成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有些美术教学内容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必须在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课程内容标准基础上,根据所在地区、民族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对教材及美术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和替换,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校内外美术环境,形成激发兴趣和利于操作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例如在公共文化艺术设施比较落后的边远山区和偏僻乡村,就需要积极开发利用当地少数民族民间的、乡土优秀的美术文化及其他资源,如地方曲艺、民族歌舞、农民画等贴近学生生活、接受难度不大且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些乡土文化是最贴近生长于其中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之根,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它们能使学生感到特别亲切,更能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4 传承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优化美术教学特色模式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美术艺术只是被规划到手工制作的教学内容中,却忽视了少数民族美术艺术对于增强学生民族意识和兴趣的重要作用,严重限制了民族美术艺术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的扩展。在美术教育增加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少数民族剪纸教学、少数民族编织教学以及少数民族特色采风教学等内容,将少数民族教育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并不断地进行优化。因此,发展少数民族美术艺术打破了少数民族美术艺术处在美术教育“边缘”的窘境,优化了现代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篇4

>> 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关系研究(三) 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关系研究二 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关系研究一 北方少数民族习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关系研究(四) 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 少数民族三语教育的纵横解读 关于三少数民族英语阅读的障碍及对策的研究 近十年吐蕃和北方少数民族关系相关研究综述 基于三语习得理论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现状研究 国外三语习得研究成果对我国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的启示 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简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三) 少数民族地区“三牧”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三)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与三星堆的见解 基于多元文化语境的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障碍探析 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三种影像编码方式 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少数民族过年习俗 三语背景下西北少数民族聚集地中学生语言态度对比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杨文娟.少数民族特色饮食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昆明大学学报,2008,(4).

[4] 于俊秋.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宏观环境营造[J].商业时代,2009,(27).

[5] 丘韬英.湖南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品在旅游市场中的需求分析[J].旅游学刊,1994,(1).

[6] 任国铉.加强新闻报道策划 突出少数民族特色[J].新闻传播,2010,(7).

[7] 陈海玉.少数民族特色医药档案资源库建设刍议[J].兰台世界,2011,(21).

篇5

关键词:回族舞;文化;民族

回族,可称之为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中,回族人口位居第三,紧随壮族满族之后,可以这样说,回族人民拥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伊斯兰宗教文化的熏染下,让回族舞越发增进了昔日的风格与风韵,随着时间的转移,让回族舞在保持本民族特色之下有不缺乏推陈出新的改变,当然,在文化与艺术的影响下也变得越发成熟起来。

回族舞是从民族艺术发展而来,起初的回族人民处于非常保守的状态,而对于女性舞蹈表态略显低调,回族的舞蹈文化相对于其他民族舞蹈来说,更加拥有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也是由于回族人民保守的作风和低调的人生态度。回族舞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在反应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艺术风格,它们融入了质朴、创新、文化等诸多因素,让伊斯兰教的思想步入到舞蹈当中,融入的宗教思想和民族文化,让回族人民所要表达的舞蹈艺术感得到充满民族特色的发挥。

相较于藏族舞蹈的热情,回族舞似乎多了一种充满民族感的朴实,而其中所增加的民族信仰成分也非常之多,回族人民对于伊斯兰教的崇拜也在舞蹈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多年来的历史文化,从回族的舞蹈中可充分的体现出现,是一种充满怀古情节又不是民族风情的艺术表达。

一、民族特色文化

回族民族特色文化的实质是表现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生活,回族舞重点在于将民族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艺术感,从这几年的回族舞创作来看,可以明显的看出,回族舞从最初单调的创作模式逐步的进入生动真实的舞台表现力,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在表现民族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更加大胆的表现出一种张力一种民族情感的发泄,舞蹈作品中的民族的情怀和文化非常更为鲜明突出的表达出来。舞蹈中形象的像大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回民生活内容,也从而展现了绚丽多彩的回民生活风貌。

举例说明,如大家所熟悉的作品,《羊背上的回回娃》,这款舞蹈风格在质朴感作为底蕴的基础下,又多了一种潇洒的意味,舞蹈的语汇表达亲切又不失陌生感,充分的表达了回族牧羊娃的欢乐的劳动场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花儿漫漫》的灵动感十足,用精致的舞蹈语言和其形象的舞蹈造型,在舞台上完美动人的演绎了花儿的美感,让大家不得不为回族人民的乐观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感动,篇幅宏伟,结构精美,璀璨的艺术场面,在舞蹈中真实复原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特色,利用回族生活舞蹈语汇表达了内心由衷的情感,舞蹈就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在舞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习惯、特色和信仰。

一个民族的特色文化,是在百千年来在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推挤所慢慢遗留下来的,而回族舞恰恰最能反映自己民族的表象特征和内在气质的表达,正常来说,一舞便可知回族人民的民族特色,而回族舞也是民族情结的表达方式。能否准确地捕捉舞蹈中生动的艺术形象在于能否抓准一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在许多回族舞作品中都表达了出了的回民族鲜明的民族文化。在回族舞作品《月之弦》中,恰如其分的利用回族生活密切相关的常用物象来表达他们的民族思想,比如回族民族的道具、服装都能够非常醒目的让大家看到回族文化特色。

二、宗教艺术文化

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对于回族人民来说,伊斯兰教在回民民族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是国外信仰者传承至中国,从而建立了礼拜场所,伊斯兰教是无比神圣的,它是回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回回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信仰对于回族人民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想表达起到引发和开导。所以,不少回族人民舞蹈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从宗教文化中感悟出来的人生哲理,一个民族信仰的表达逐渐从民族舞蹈中体现出来。回族人民的信仰构成属于了他们的特有的精神领域和宗教文化,也是他们内心最深处的表达的舞蹈内涵和生活态度。

所以,我们不难在很多舞蹈中看出回族人民的宗教文化,回族舞可将宗教对“爱”的追求与艺术感的追求完美的结合到一起,从而创作出很多有意义的回族舞作品。《水之秘语》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回族舞作品,其主要的意蕴便取材于回族宗教仪式中“大净”,伊斯兰教讲究洁净,所以每日的五次礼拜都要沐浴除掉身上的污垢,这不单单是一般意义的洗澡,而是一种思想境界的升华,对于宗教的尊重和信奉。宗教思想是创造神圣、庄严、崇高、精密的理想境界,而我们不难在回族人民的舞蹈中看到,编排舞蹈的浪漫写意以宗教内涵充分的被表达出来,在《跳动的色俩目》中,表达了回族人们对于大同世界的追求,对和平和谐生的向往,一瞬间,仿佛天地万物都在欣赏与倾听,宗教内在的表达利用舞蹈轻盈的显现,而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其中的意蕴。

三、历史传统文化

回族是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于元末明初形成少数民族,在唐高宗永徽二年时,伊斯兰教已经正式传入中国。唐、宋朝两代的穆斯林居民来到中国。他们沿着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来中国经常。其路线也是布满在长安、广州、扬州、杭州等各个中国著名古城,他们安家落户娶妻生子久居不归,史书称之为‘蕃客’。每位穆斯林人的居住之处都建有清真寺,而随着在中国居住的时间之久,在保持固有的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之外,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他们就是回民的祖先。

回族舞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表达出来的艺术特征也丰满起来,首先,回族人民持有中国民族固有的传统特色,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民族色彩,让一切舞蹈的表现多了一重内在张力。回族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历史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孝道内涵也在回族舞中体现,所以说,回族舞表达的是双重深意,第一,源自于伊斯兰教和先民的影响之下的自我夜色,第二,在中国久远历史传承下的民族形态和表达方式。而伊斯兰教也被中国古文化深而久之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很多回族舞中看到中式传统与宗教的结合,如《汤瓶舞》《心泉》,在表达对伊斯兰教的崇拜之余,又不失对大中华的敬仰之心,巧妙的讲宗教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次,在静谧的环境中,深深的感受到生命所赋予我们的意义,将艺术效果充分的表达出来,回族人民的历史久远,他们是本土成长的族民,而是经过著名“丝绸之路”迁移只来的穆斯林居民,所以双重文化的熏陶下,更让回族人民增加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在历史的熏陶之下,更加具有神秘感。

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舞蹈是最佳的表达方式,那种在艺术领域之下的欣赏和心灵的觉悟是回族人民所想要表达的深意,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宗教,都绝不缺乏时代的冲击与民族风格的影响。回族舞在国民心里早就根深蒂固,虽然朴实,但是不缺乏风味。民族的舞蹈更加让艺术拥有自己的意识,在表达之初,可能单纯的出自美感,但是最后,宗教、历史、民族等诸多元素的增加,让舞蹈充满一种经历时间洗刷后的灵感,而回族舞就是将三者充分完美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在《沐浴》中欣赏到回族人民朴实的心灵,对舞蹈的热爱和最真实的表达,这些,都是舞蹈语言中最坚实的力量。历史文化终究会影响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而舞蹈就是文化表达的最佳艺术。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王国强.走进回族[M].银川:宁夏出版社,2008.

[3] 金秋.舞蹈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2).

篇6

【关键词】 新疆籍高校毕业生 赴苏培养 文化融合

【作者简介】 沈瑾,金陵科技学院学工处副处长,讲师,南京农业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刘阳,金陵科技学院新疆班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6-0017-03

2010年5月17日,中央召开了新疆工作座谈会,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次会议确定了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重大举措。开展新疆籍高校毕业生岗前培训,正是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金陵科技学院对此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

一、尊重差异,注重细节

新疆籍大学毕业生岗前培训班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回族与汉族等五个民族组成,其中以穆斯林民族学员为主体。这些学员有三个特点:一是少数民族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汉族迥然不同。其独特的穆斯林民族风俗习惯,更是与内地差异巨大;二是学员都已经大学毕业,有的已经踏上社会十几年,其心理成熟度与思想复杂程度有别于在校生;三是学员们大多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由于语言沟通、生活习惯、礼仪环境、相处方式等多方面的改变,使培训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大大提高。

著名民族学家曾说过,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只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只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政策与风俗习惯知之甚少,更需要了解、认同并接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工作中力求做到尊重差异、注重细节。所以,金陵科技学院在新疆籍大学生岗前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始终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各个环节中去,注重细节设计,开展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充分尊重新疆少数民族的民俗习惯。

1. 学习先行,举办培训班

学员的93%是新疆少数民族,只有熟悉和了解民族政策与风俗习惯,才能在不违反民族政策,尊重民族差异的基础上,把培训工作做细、做好。因此,在学员到来之前,应该对参与培训工作的干部、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及学生进行培训,让其充分了解新疆籍大学生岗前培训工作对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国家关于新疆少数民族的相关政策,熟悉新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常见礼仪,为培训工作奠定思想与言行规范的理论基础。

2. 精心挑选,配备优秀人员

学校在配备管理人员及授课教师时,也非常注重细节设计,优先使用来自新疆或熟悉新疆的工作人员,选择那些既有较高的授课水平,又熟悉新疆少数民族特点的教师。同时聘请曾在新疆长期生活过的校内教授担任这项工作的顾问,这也为新疆籍岗前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因材施教,精心组织教学

教学管理及教学设计也要尊重差异,注重细节。这些新疆籍学员个体差异很大,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既有取得HSK水平考试八级的学员,也有没有取得汉语水平考试任何级别的少数民族学员。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员只是稍微学了一点汉语,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非常低。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在教学工作开展前,进行了分班测试,根据成绩分成两个班,实施小班化教学。虽然增加了教学成本,但却能够保证培养效果。小班化授课使教师能因材施教,分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顺利实现。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把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热情与爱全部倾注到教学中,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学员的汉语水平及听课习惯,尽可能降低语速,在讲述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时,则创设一些有效的教学情境来辅助讲解,一直到学员理解为止。同时,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

4. 特色管理,共建和谐集体

金陵科技学院学生处与伊宁市领队、辅导员组成了最佳管理团队,并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以学生党支部为核心实施管理。“感恩、规范、互助”是管理特色。

(1)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员常怀感恩之心。在为期一年的培训中,多次召开班会,学习江苏省及伊犁自治州、伊宁市的相关文件,了解江苏与伊犁两地党和政府对新疆籍大学生岗前培训班的投入与期望,让学员从中体会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多次召开以感恩为主题的座谈会,鼓励学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党和政府以及学校的爱。

(2)以量化考核与个别谈心的方法规范学员的言行,提升学员的自制力。学校从新疆籍大学生岗前培训班的实际出发,和学员一起商量制订了《新疆籍岗前培训班学员量化考核标准》。该标准以准社会工作者的“德、能、勤、绩”为一级考核目标,其下再细化分解成二级考核目标。如“绩”的考核包括学员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交办事项的得分等;“能”的考核包括学员的汉语水平(汉族学生为维语水平),知识、业务技能的提升得分等;“德”主要考核学员的社会公德和精神面貌;“勤”主要考核学员的考勤情况。考核时间上的划分则按照月与学期进行目标考核,结合具体的奖惩办法把考核落到实处。因为学员的思想比较成熟,所以量化考核目标只是方法之一,更多采取一些人文化、个性化、适合学员特点的谈话交流的方法。对于一些思想情绪波动较大的学员,可采用个别谈心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谈话谈心方法交替使用,使学员很快融入集体,认同规范。一年来,培训班没出现一例违纪事件。

(3)以民汉结对互助学习形式,帮助少数民族学员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了创造和谐集体,提高学员进入工作的岗位适应能力,针对培训班学员有1/5是汉族学员的实际情况,学校以语言学习为抓手,开展民汉互助、互帮互学的活动,即汉族学员帮助少数民族学员学习汉语,少数民族学员教汉族学员维吾尔语,民汉学员在互相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了民汉“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同时,为取得实效,还将这一活动纳入个人量化考核目标中。

二、交融文化,分享成果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国家打造文化建设软实力的今天,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更是题中之义。各民族在文化交融中相互了解、相互吸收、相互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鲜明特征。

江苏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应在民族交流中获取更多的先进经验,这是本次培训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努力以文化融合为抓手来设计活动,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

1. 在教学中体现文化融合

学校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注重把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即把汉语学习作为手段,了解中华文化作为内容,增强“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作为终极目标,在强化汉语学习时,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学员在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和而不同格局的基础上,增强“四个认同”。比如安排关于汉语与文化的系列讲座:汉字与中华文化、儒释道文化与中华文化、汉族民俗与中华文化、酒文化与中华文化、插花艺术与中华文化等。

2. 在活动中突出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除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还是要融入到活动中。内地文化与新疆文化有着鲜明的差异性,正是内地与新疆的差异性,才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学校在活动设计中结合江苏文化与新疆文化融合这一主题来进行,让学员了解江苏的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及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开展相关的系列活动中,牢固树立“四个认同”思想。

(1)参观学习,了解历史文化。司马迁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懂得历史,才会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懂得历史,才能理解现在的国情。为此,学校组织了一系列参观学习活动,即把爱国主义与“四个认同”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于少数民族学生心中。让学员在参观游览南京的历史文化古迹过程中,体会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传统文明,从而激发学员的中华民族自豪感;让学员在凭吊革命先烈的过程中,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记住历史,珍惜今天,从而增强学员的历史使命感;让学员在品味佛教文化的活动中,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从而加强学员对“和而不同”思想的深刻理解;让学员在参观现代科技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从而激发学员的爱国热情。

(2)社区学习,分享管理经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江苏走在了全国经济的前列,无论是GDP指数,还是人均收入,特别是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式都成为先行者,江苏江阴华西村就是这样一个代表。华西村是江苏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之一,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它对全国的新农村建设都起着示范意义。学校专门组织学员前往华西村参观学习,在聆听原书记吴仁宝的报告与实地考察过程中,学员们认识到改革开放对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意义,同时也认识到新的理念与勇于实践的精神对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巨大作用。学校还组织学员深入南京的先进社区、福利院、基层财政所等地参观学习,并开展“带着课题,走进社区”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分享南京市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学习南京基层单位的先进经验,从而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丰富经验、增长才干。

(3)开展活动,强化文化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学校全方位、多层次为新疆学员搭建文化融合的平台。在活动和互动中,加深对“三个离不开”思想的认识。

首先,积极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学习汉语活动。为迅速提高新疆学员的汉语水平,学校组织开展在校汉族大学生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学员学习汉语的活动。大学生们在活动中,共同成长。在校大学生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的意义,新疆学员也感受到内地大学生的热情与温暖。

其次,组织文艺演出,展示新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新疆歌舞以动听优美的音乐,绚丽多姿的舞蹈,深刻反映了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学校利用各种节假日,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学员开展文艺演出,让学员展示新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让其他民族的大学生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增强构建民族和谐大家庭的意识。

三、结论

总之,在举办这次新疆籍大学毕业生岗前培训班的过程中,金陵科技学院充分调动新疆籍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注重理论探索,又注重实践体验,达到了增进友谊、交流经验、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目标,帮助新疆大学生牢固树立了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观念,并号召他们积极投身到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中去,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教育需要引领各种文化的交融,而音乐是不同民族文化的首要外在表现形式,并且音乐没有民族、年龄、语言、地域、身份的界限,所以从音乐教育入手去引领不同文化的交融是明智之举。

根据人类的心智发展规律,在初级教育阶段,人类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模仿能力,在此阶段进行多种文化交融的试探性教育不但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家乡情结等重要情绪,因此建设具有贵州特色的初级音乐教育具有天时和地利的优势,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人和”——将具有贵州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初级音乐教育。

【关键词】贵州特色 初级 音乐 教育

音乐是无国界的。音乐没有地域、语言、民族、年龄、身份的界限,这个特性给了音乐教育无限的空间,也给音乐教育带来了更多的责任,作为一名奋斗在初级音乐教育一线的教育者,笔者认为音乐课不只是简单地教学生唱几首歌,亦不是学习一点点乐理知识。何谓学生的音乐素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一个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笔者就自身奋战在一线的经验,认为在初级音乐教育阶段,在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的同时,要立足于教授学生全面、系统地乐理知识,并使之带有地方特色,其理想结果是在使学生学到必要的知识、身心得到陶冶的基础上建构出超越音乐范围的文化交融。

音乐教育是全面教育中不可缺少和代替的重要方面,但正如樊祖荫先生所言:“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就整体而言,是以西欧音乐为主,辅之以汉族音乐,对少数民族音乐缺乏研究,更少纳入音乐教育的基本课程。”就音乐教育而言,因受“西欧音乐中心”的影响太深,使得我国的音乐教育缺少应有的民族特色,这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方面显得更加显著。到目前为止,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仍然处在边缘地位。

在初级教育阶段,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及高超的模仿能力,利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天性,挖掘出学生继承少数民族歌舞的天赋及潜力,同时也可以普及少数民族的歌舞文化,让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县、市、省有更多的了解,进而产生家乡情结。

一 何谓贵州特色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成分个数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族文化,就音乐方面而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歌舞、乐器。

由于贵州省民族成分的特殊性,造就了贵州省的特色文化及特色音乐氛围,这一点不仅表现在旅游等方面,更应该体现在教育中,相应地,在音乐的初级教育阶段也应该体现出来。

二 将贵州特色引入初级音乐教育的好处

1.弘扬了民族优秀文化

将贵州特色引入初级音乐教育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不同民族的歌、舞,还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而弘扬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

2.树立了学生优越的民族荣誉感

书本上的一句“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的民族文化”远远比不上让学生亲身体会不同民族的浩瀚文化能让学生树立优越的民族荣誉感。

3.丰富了学生的民族知识、音乐知识(超出书本的范围)

在各个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堂并不是单一的,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课堂学到不同的知识,但是对于那些并没有设立成科目,抑或没有出现在书本上的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给学生,就音乐课堂而言,如果融入了少数民族文化,就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超出书本范围的音乐、民族甚至如何尊重少数民族等其他知识。

4.为音乐教育的专业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很多有关少数民族的音乐专业教育都只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有的甚至没有足够的生源,若在音乐初级教育阶段就为学生注入更多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不但可以为日后的专业教育提供更多的生源,也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养,间接缩短了专业教育中的基础知识教育时间。

5.建立以省为单位的良好的教育、文化、多民族融合的良性循环

将少数民族的歌、舞、乐器带进初级音乐教育的课堂,可以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初级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初级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会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最终形成一个以省为单位的良性循环。

6.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建立了优良的载体

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都面临着失传的严峻问题,这样做可以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现实各个阶段的教育紧密地联合起来,让教育成为优良的载体,不失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良好的可行方案。

7.就长远来说,若初级音乐教育中能培养学生更深厚的家乡情结,或许可以缓解本省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贵州省出发,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贵州省向全国输送了不少的优秀人才,究其原因,这些人才没有深厚的家乡情结应该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因素,而如果我们在初级教育阶段,从音乐这个科目入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喜欢上自己的家乡,怀揣着建设更美好家乡的梦想,或许就能从根源上减少这种现象发生的概率。

三 如何将贵州特色融入初级音乐教育

1.省教育厅处于最高层,其要求具有强制性

(1)省教育厅可以通过教学任务、通知、文件等形式来向老师提出教授少数民族特色音乐的要求;

(2)利用省级单位的力量组织学校老师进行一定的培训。

2.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学校是一个纽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学校是直接领导者,要给予音乐教育足够的重视。学校要很好地传达教育厅的教育理念,同时要给予学校教师足够的授课空间,让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2)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音乐教育配备必要的物资,并以学校为单位,跳出固定的模式,与别的学校多做交流。

3.教师是执行者

(1)学校老师在经过一定的培训后,按照规定的课时教学生们学习少数民族的特殊音乐,即下行传播。

(2)然后根据学生们学习的反馈情况决定下次上课的内容、进度等等,再通过“教学汇报”等形式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校教务处,即上行传播。

4.激发以家长为代表的社会力量辅助少数民族音乐教育

(1)以学校为单位建立与有关教育机构、少数民族机构、音乐机构的联系,加强与这些机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这些机构也加入到植入少数民族元素的音乐初级教育。

(2)开放这项工程,欢迎并邀请有关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征求他们的专业建议,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3)以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阐述将少数民族元素植入音乐初级教育的目的、好处以及具体做法,获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四 预测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式

1.很难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

将少数民族的歌、舞、乐器作为教学内容,必然会增加教师的教学任务,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计划,并改变其原有的教学方式。针对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教师认真正确地看待并接受这件事情,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这项任务;其次可以在上级教育机关举办的相关培训中从技术上和心理上培养教师新的教学习惯。

2.无法预知学生对于此种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

在初级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较难掌握,也就无法预知学生对于这种变化的接受程度如何,因此,在举行这项工作之前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已有的知识文化程度来相应地设计课程的难易程度,更多的采取适合此教育阶段的教育方式。同时,我们可以先在有条件的学校进行试点工作,然后通过观察、调查、研究,不断地改进完善,将少数民族的音乐融入到初级音乐教育阶段,从而扩展到全省。

3.各级相关机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要建设具有贵州特色的初级音乐教育,需要各级相关机构、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互动配合,因而互相之间的协调就要特别注意。首先,需要省级部门对于这项事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其次,要加强行政部门与学术部门的沟通;再次,学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有关部门积极反映其执行情况,并认真总结问题,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晓.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发展的几种参照[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4)

[2]隶月,寒山.贵州民族音乐教育实践述评[J].中国音乐学,1998(2)

[3]赵毅.民族音乐教育之“本土”论[J].民族教育研究,2001(4)

[4]范立芝.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6)

[5]王文韬.学校教育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J].音乐探索,2007(1)

[6]常丽文.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由中小学教育做起[J].美与时代,2005(2)

[7]小学阶段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充——基于恩施州部分小学为个案[D].中央民族大学,2008

篇8

一、少数民族档案中的文化生态价值

1.少数民族档案蕴含的生态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档案是历代少数民族的机关、社会组织、宗族及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反映少数民族经济、政治、军事、哲学、宗教、伦理、历史、文艺、天文、地理、医药和民情风俗等方面内容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原始记录②。它是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源泉,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从生态学角度看,文化既是人类对所处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应③。恰如丹尼尔·贝尔所说:“文化本来是为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态环境的一种努力④。”少数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民俗习惯,是其先祖为了适应和支配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的一种手段。可以说,少数民族档案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生态环境意识,是所处特定时代的少数民族居民为了生存需求适应特定环境而产生的。正是这些古朴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使少数民族祖先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2.海南少数民族档案蕴含的传统生态知识

(1)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海南共有37个少数民族,其中黎、苗、回是世居民族。各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并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各自民族先祖的原始生态意识。海南黎族大多是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生活中接触最多、与生存密切相关的就是绿色植物,他们把许多绿色植物当作崇拜对象,逐渐形成了植物图腾信仰。植物图腾信仰使许多绿色植物物种免受砍伐、焚烧等“痛楚”,维持了黎族先祖居住地的生态平衡。黎族的植物图腾包括竹崇拜、木棉树崇拜、野芭蕉和蕃薯崇拜、葫芦瓜和南瓜崇拜、槟榔树、酸豆树、椰子树崇拜及榕树崇拜等。这些图腾崇拜在海南少数民族档案中都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痕。比如:在海南黎族文身“活态”档案和黎族织锦实物档案中都有榕树枝桠的图案,这些枝桠预示黎族人希望像榕树一样开支落叶,子孙满堂。原始的绿色图腾信仰,使原始先民更加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这种原始的生态意识,促使原始先民与大自然共生共荣,获得了生存和发展。⑤

(2)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少数民族档案根扎在民族的土壤上,蕴含的民族文化从侧面上反映了海南少数民族先祖为了适应生态环境而形成的刀耕火种的农耕生活。在解放后发现的大量出土陶器、石器等实物档案带有水稻的图案,由此推断出海南黎族作为古代百越的后代,继承了百越的水稻农业生产。百越民族是最早将野生水稻改良,从事水稻农业生产的。再有,海南是台风多发地带,为了预防台风的破坏,黎族先民在房址的选择,房屋的形状上都进行了认真思考,例如:把屋子制造成为船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台风的破坏。现在海南黎族人民已经不再居住船型屋,船型屋的制作工艺只能在档案材料中看到了。以上这些海南少数民族先祖对所处生存环境的生态物质文化适应丰富了少数民族档案的内容,反过来,少数民族档案也成为承载海南少数民族先祖原始生态意识的物质载体。

(3)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无论是文字档案,文身“活态档案”,还是黎族织锦、陶器等实物档案都承载着大量的海南少数民族诸如婚丧嫁娶、饮食禁忌等方面的风俗习惯。这些习俗禁忌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和限制,不同程度地保护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比如:黎族妇女怀孕的时候不吃蛇和猴子,认为吃了蛇肉和猴子肉后,会生出怪胎;认为狗是家门卫士和狩猎帮手,猫是家神,蛇是鬼神,鹩哥鸟要骑在牛头上是牛的灵魂,乌鸦是吃死人肉的凶魂,吃了它们的肉不吉利。⑥黎族原始居民在遵守这些风俗习俗的时候,也在不知不觉中保护了动物,维护了人与动物的和谐。

二、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热潮中对少数民族档案中生态价值的关注

海南地处亚热带,四季如春,由于四面环海,开发较晚,自然环境保护得较好。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的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在给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海南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罗马俱乐部创始人佩切伊认为,人类通过生物圈入侵,榨取生物圈的结果,破坏了自己明天的生活基础。如果我们想自救的话,只有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那种文化革命,形成一种新的形式的文化,即“生态文化”。⑦也就是说,在治理环境、重建生态的过程中,除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外,还要遵循民俗文化中积淀的生态文化链条,反思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恢复生物圈的平衡。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要充分挖掘民俗文化之中的生态文化知识。海南少数民族档案是丰富的民俗文化的载体,因此,我们要变换视角,审视海南少数民族档案承载的优秀古朴的生态思想在现今时代的价值,重新构建海南少数民族档案中的生态价值观。

三、海南少数民族档案中的生态价值观的重新构建

1.海南少数民族档案中的生态价值意识。生态价值意识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它倡导人们要摆正与大自然的关系,认清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也不能盲目改造自然,而要与自然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只有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人类才能真正适应环境。海南少数民族档案承载的民俗文化信息,正是生态价值意识的体现。比如:海南黎族刀耕火种、吃饭煮菜,都离不开火,所以他们对火崇拜;黎族人崇拜龙,认为有“党(黎语:指的是龙)”就有水,有水天就不会干旱,不干旱庄稼就有好收成。海南黎族不管是对榕树、椰子、木棉、牛等的崇拜,还是对龙、火的崇拜,都蕴含着一定的生态文化价值。他们对这些树种和动物的敬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这些动植物的存活几率,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供后代子孙生存的生态环境。

2.海南少数民族档案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认为人类和非人类都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生命主体,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生物圈中,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海南少数民族档案中的生态伦理价值是指少数民族先祖对一切生物的敬畏。例如:海南黎族先祖为了适应他们生存的环境而产生的文化适应。海南黎族是越族的一支,他们从事的是采集、捕鱼、狩猎等生产活动,对自然的依赖很大,他们形成了对天、地、蛙类、牛、树木等生命的尊重、保护和延续等。这些古朴的生态伦理价值通过文字、符号、图案等记录在档案中世代传承。我们应该深度挖掘民族档案中的这些生态伦理价值,以便对现今的生态旅游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3.海南少数民族档案中的生态审美意识。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⑧对一切生命的欣赏,势必会使人类尊重一切生命,限制人类滥杀动物,滥砍伐植物的行为。这就是最朴素的生态审美意识。海南少数民族档案之中记载着许多赞美动物、植物的神话故事,例如:海南黎族的《大力神》、《南瓜的故事》,苗族的《神农公》、《葫芦瓜的故事》,回族的《白马的故事》等都是海南少数民族祖先的原始生态审美意识的体现。

挖掘海南少数民族档案中的生态价值,重新唤起并构建海南全民的生态价值观,让他们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充分弘扬先祖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的生态意识,真正形成适应环境的生态文化,是我们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关键因素之一。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黎族文身数字化档案的构建研究”,项目号:HNSK11-96。

参考文献:

①③周鸿.文明的生态学透视——绿色文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②庞铭辉.广西少数民族档案的文化旅游价值研究.中国知网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库2010.

④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

⑤陈立浩于苏光.黎族图腾文化折射出原始生态意识.新东方2009(11).

⑥http:///data/news/2007/ 01/24668/海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⑦A佩切伊. 21世纪的全球性课题和人类的选择.世界动态学1984.

篇9

关键词 西部 少数民族大学生 创业能力 不足 优势 对策

一、前言

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国家出台了各项鼓励大学生就业和扶持创业的政策,但是每年的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人每年增长到2016年的765万人每年,增长速度惊人。2015年上半年,20岁左右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失业率缓慢下降,到6月份已降至7.74%,较前几个月降幅明显。虽然整体就业率缓慢增长,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较总体还略低。2015年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比例为毕业生总人数比例的3%,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水平也不高,形势依然严峻。

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每年的毕业就业潮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西部地区深居内陆且世居少数民族多,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更值得社会的关注。以青海省为例,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部,是青藏高原的大门,与其他民族自治区不同,除汉族外,青海省还汇聚了回、藏、蒙、土、撒拉、东乡、维吾尔族等西部少数民族在此长居,也属于比较有综合性的民族地区。以青海省为例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业能力可以比较全面的分析出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优势以及创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此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二、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以青海省为例)

(一)民族文化方面的优势

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地,长居民族有回、藏、蒙、土、撒拉等民族,每个民族都各有文化特色,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无形的财富,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在创业中就是一种独特优势。

回族的文化优势在于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饮食与生活都要清真(阿拉伯意为合法),青海省正在大力扶持清真产业的发展,清真产业在青海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也在逐步走向全国,清真产业的迅速发展也意味着这对回族或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需求不断增加,这就是回族毕业生的优势,回族毕业生可以借此契机积极投入到清真产业的创业中来。

藏族最具文化特色的应属藏族的语言与服饰。青海很多藏区现在的基础教育都使用的是藏语教学,藏族大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民族优势在毕业后进入藏区搜集素材,为自身的创业方案寻找灵感,藏族的服饰色彩斑斓,藏族唐卡技艺精湛,酥油茶飘香千里,这些藏民日常生活常见的物品有着很浓的民族符号,藏族大学生在毕业后也可将服饰作为艺术产业进行传承和弘扬,把特色变优势。

以上几个民族只是举例,各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优势,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懂得在创业过程中应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一方面实现自身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本民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

(二)省教育部门的扶持

对创业感兴趣的少数民族毕业生教育部T进行免费了专人辅导,让他们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与方案的执行技巧;在创业的程序方面也为少数民族毕业生提供了便利,银行创业贷款审批快、项目相关手续办理精简化等,这也加强了少数民族毕业生进行创业的动力。

三、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存在的不足及原因――以青海省为例

(一)创业能力存在的不足

1.眼界不开阔,局限性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在眼界方面一般都较其他地区的学生低,青海省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存在这个问题。开阔的眼界可以帮助毕业生在创业的路上找到很多新的路径,是一种软实力,眼界不够开阔就导致了在对自身创业方案制定的考虑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缺少对创业问题的综合考虑就严重拉低了自身的创业能力。

2.对方案发展无良好规划。对方案发展有一个良好的规划也是帮助自己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青海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的方案发展方向普遍没有良好的规划或是规划不明确。一个良好的规划是由许多的小目标组成的大目标,有了良好的规划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去一步一步实现小目标,并最终获得成功。有了规划就有了实现目标的动力,在创业过程中也无形地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没有规划,没有规划的路崎岖难行。

3.实践能力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社会实践经验的丰富与否与实践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创业不仅需要良好的方案,还需要项目执行人有较强的执行力。但青海省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些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就体现出实践能力低、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这是拉低自身创业能力的决定因素。

(二)创业能力不足的原因

1.环境闭塞,观念落后。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多不便,交通落后经济也必定落后,教育经费不足,因此办学条件也一直无法提高,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条件特殊,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基础教育的落后、自然环境的闭塞与人为观念的落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眼界。

2.师资力量薄弱,无针对性指导。尽管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学校也会组织老师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前的指导,但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创业辅导还是不够重视,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无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规划自身的发展或是规划不明确。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特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想法或多或少也与其他民族的毕业生有着不同,在创业方面应是各民族的老师辅导各民族的学生,但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目前还无法实现这一点。

3.综合实力低,缺乏实践经验。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不够重视,或一味地去追求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忽略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与技能的掌握,导致自身在就业后的竞争力远比其他人要低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也不足,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的社团活动多,但是参加的社会实践少,甚至在毕业实习的时候也不是完全认真对待,这又为自己的创业路增添了几分困难,拉低了自己的创业能力。

四、提高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层面: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在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再多学习一些课外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在以后的创业中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不一定完全对口,这就需要大学生用一些所掌握的课外知识来应对当前的工作,课外知识的储备量高低是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发挥本民族所具备的优良传统,这也是提高自身创业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以饱满的自信面对未来的同时也应该做好接受失败的准备,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最后,少数民族大学生还应积累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以自己丰富的经验武装自己,加强自身的创业,同时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还可以帮助大学生自身比较自如地应对将来创业中遇到的各种环境,尽早融入社会。

(二)政府层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多出台相关政策和办法扶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回族是青海省长居人数最多的民族之一,回族的清真饮食、阿拉伯特色服饰等也是比较具有特色的,青海省每年或多或少都有回族大学生关于回族特色的创业提案,但真正实行的却也没有几个,其中原因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提案执行力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政府关于扶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也比较欠缺。自从政府开始出台民族产业扶持政策,出台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不仅调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提高整体就业竞争力,而且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双方互惠互利,希望政府能继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

(三)社会层面:增加社会的包容性

当今社会对于少数民族的歧视问题仍然存在,社会对于少数民族的歧视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信心不足,因而创业能力也较低。当今的社会是包容的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有自由、平等、诚信、友善的要求,社会应消除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有信心地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竞争。

(四)学校层面:有针对性地加强学校培养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起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学校的教学与培养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最直接的养分来源,学校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应重点进行创业重点培训,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优势,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制定合适的培训方案,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实力。

其次,学校应充当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制定合适的创业方案进行创业。

最后,在技能培训的同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一些心理辅导,帮少数民族毕业生解决一些疑问,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以更好的心态迎接走向社会后的各种挑战。

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地域环境、基础教育等原因在创业能力方面还尚有欠缺,但只要能准确把握自身民族的优势并且与相关政策结合,同样能实现自身目标,焕发光彩。

注: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4〕2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2013〕35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

(作者单位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马振斌(1994―),男,青海西宁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李俊辉(1994―),男,广西玉林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W院本科在读。石杰胜(1991―),男,广西梧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民族大学创新训练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项目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立项,项目编号:201510608121。]

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人文素养

一、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现状

为获取科学、合理的研究结果,本论文进行了实证调研,共在南北疆中职院校,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7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2%。问卷从人文知识、人文理念、人文精神以及中职学校人文教育情况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其中,在人文知识方面主要涉及文学、历史、艺术、和宗教等;在人文理念方面主要涉及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等;人文精神方面涉及对各种人文知识的渴求,对前途、命运和价值的密切关注,对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关系的认识等方面;中职学校人文教育情况涉及到学生对课程设置、师资、教学方法、校园氛围等方面的看法。

(一)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素养现状1.人文知识方面调查显示,部分学生人文素养知识匮乏。比如,有80%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有40%的学生不知道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人文精神方面的调查显示,部分学生看重专业知识技能,对人文素养的重视不够。当被问及对“人才”的理解时,41%的被调查者选择的“德才兼备”,有37%选择“有专业知识技能”,仅有13%选择“丰富的人文知识”。3.人文理念方面的调查显示,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是非观不明确,人云亦云。当被问及“你在学校看到遗失的钱包会如何处理”时有11%的学生选择把钱花掉,把证件秘密归还失主。有11%的学生认为在食堂打饭的时候“别的同学排队,我就排队,别人不排队我也不排队。人云亦云,立场不够坚定。(1)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38%的学生认为成功与信念无关,有18%的学生认为“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信念有时很空洞”,说明部分少数民族中职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2)部分少数民族中职生没有明确的人生价值观。当被问及“人生价值的标准时”,只有56%的学生选择“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有20%的学生选择“社会地位的高低”,8%的学生选择“金钱的多少”,仍有16%的学生表示“说不清”。

(二)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现状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你认为学校应该加强什么工作?”调查显示,30%的学生表示“提高人文课程质量,优化校选课设置,增加人文课程数量”。

(三)新疆中职学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1.高素质人文教师成为诉求。有27%的被调查者认为高素质教师讲课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2.中职生人文素养的队伍建设不健全。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无法实现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目标,而在新疆中职学校缺少人文素养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

(四)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氛围部分学校不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或人文素养教育缺乏吸引力。有28%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没有开展过全校范围的《弟子规》知识竞赛、《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或者《舞台剧》等人文素养教育活动。有67%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开展的人文素养活动少且覆盖领域狭窄,有13%的学生表示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创新不具有吸引力,有19%的学生认为宣传力度不够,5%的学生表示内容不深刻没收获。

二、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现状成因分析

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就调查的情况来看,对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如下几点分析。1.少数民族中职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不高,所学的人文素养知识普遍较少,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文理念。2.对宗教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一定成度上影响了部分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3.学校缺乏统一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新疆中职学校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礼仪指导课、心理健康课、文学、艺术类鉴赏课、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等人文素质类课程设置中的所占比重仍然很低。4.中职学校的部分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对自己专业素养的提升不予重视。由于没有统一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造成有些教师对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三、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对策研究

针对新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产生的初步原因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结合少数民族中职生特点,加强人文课程体系建设针对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理念及人文精神的错位。在第一学年可以及时开设人文知识的普及课程,比如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类课程,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类课程。另可充分利用开学前后的集中教育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比如集中学习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观看科教片辅助教育,使少数民族中职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在第二学年,可开展一些文学知识与文学、艺术鉴赏类课程。加强少数民族中职生中华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艺术鉴赏分析能力,增强其文化艺术修养。第三学年开设实践类人文素养课程。比如开设礼仪类、就业指导类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前期已形成的人文知识以及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注重人文素养与实践的结合,结合工作特点及职业特点实施人文素养教育。

(二)加强教育资源开发,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中职人文素质教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在这里聚集、交流、交融的地方。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灿烂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可充分挖掘新疆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课程资源与教学素材,提高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结合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可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作为文学、艺术类鉴赏课程资源。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有不少少数民族学生会说唱,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唱,教师及时点评与讲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还可以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另大型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优秀的哲学伦理学著作《福乐智慧》都可以融入对少数民族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审美的培养、道德的提升、价值观的形成和情感的升华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三个一百”教育活动,提升少数民族中职生的人文素养。定期开展一百首古诗词,一百首歌曲和一百幅名画鉴赏学习与竞赛。另针对被调查者的愿望,可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人文素养类知识讲座。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群、QQ群等方式,宣传活动的主题、意义,形成良好的氛围。2.加强校园人文建设。修建一些富有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认知、陶冶他们的情操,在校园硬件设施方面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支持。比如校园文化长廊建设,可充分融入人文素养类知识。学校的宣传栏、墙体、教学楼走廊里的宣传板等都可以作为人文素养宣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