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想象力 多种途径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都还小,对新的事情永远保持着好奇的态度,所以新课改后提出,学校不但要注重提高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表达,同时更应重视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时,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对理解语言与积累语言知识的能力帮助很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使用联想的方法加强学生想象力

世界上不同的物质都有着多种多样的形态,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相同的事情依据不同方面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任何的事物都有多面性,将其进行不同的分析与对比,能够使学生将事物了解的更加全面,直接的感受到事物的转变过程,让学生的想象力更加的丰富。比如: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时,作者并没有把闰土的外貌描写的非常具体,所以提供了非常多的空间让读者去联想。所以,抓住这一点,老师可以让同学依据对课文的理解继续想象与描写闰土的外貌。这个讨论的问题在上课时提出来后,学生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很多的描写,有说闰土是白白嫩嫩珠圆玉润的少爷,也有说闰土是面无血色身穿绸褂头戴绸帽的少爷,还有说闰土由于不活动身体不好,所以是个非常瘦的少爷。学生在课堂上的联想调动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思维。

二、使用阅读的方法加强学生想象力

在进行小学的语文的教学时,一定要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也应该留意加强学生的阅读水平。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应该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依据在实际生活当中的体验与经验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做到这些才可以让阅读的文章当中描写的一系列场景在学生的想象力下充分的发挥,让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更加的美好。比如:学习《桂花雨》一课时,老师指引学生把桂花树的花瓣摇下来的场景在脑海里模拟一遍,把固定在书本上的不能动的文字演变成在脑海里活灵活现的能动的场景,让学习课本上知识的过程活起来,让课文中的场景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课文让学生联想到自己在童年时代的开心事,更能切身的体会童年的乐趣。通过指导学生从课文联想到实际,让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享受,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使用绘画的方法加强学生想象力

不论什么生物都会拥有好奇心,人类也是一样,小学时期的学生才刚刚开始了解外界的环境,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拥有者非常大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积极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在想象的天空中。比如:学习《登鹳雀楼》这一课时,应该最先进行的就是对学生介绍关于鹳雀楼的相关知识,然后将全诗的意思为学生们翻译一遍,在进行翻译时,应该依据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把鹳雀楼在黄昏时分的美丽与壮阔的景象表现出来,让不够形象的文字通过学生的想象力将它具体化,最后让学生把自己所想象的鹳雀楼画下来,不但让学生学习时更加感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将课文理解的更加透彻,记忆也更加深刻。

四、使用求异的方法加强学生想象力

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当中,也可以让学生们存在求异的想法来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老师应该全面的理解学生学习时应在的位置,让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之上,影响了学生进行发散想象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的去表达自己。比如:在学习《司马光》这一课时,讲到“司马光并不慌张,拿起一个大石块使劲的砸向那一口缸”这一部分时,可以向学生提问:“司马光使劲砸大缸的原因是什么·”会有人回答:“水缸非常的大而且非常的结实,如果不使劲的砸,没法砸坏缸救朋友出来。”如果继续再问学生有没有其他的想法,还会有人说:“司马光看到伙伴掉进缸里很着急,如果时间长了伙伴会被淹死,所以要非常使劲的砸缸。”各种答案表现了不同学生的想法,锻炼了学生进行创新与发散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多个方面了解问题。如果接着问:“如果你那个时候也在那里,有什么办法去就掉在水缸里的小伙伴呢·”就会有学生回答:“如果我那时候在那里,我会马上找梯子,爬上去救朋友。”虽然说,这种方法没有司马光的方法简单有效,但是在进行求异的过程当中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而言之,加强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让学生的大脑更加的灵活。要做到这点,老师应该在学生学习与生活当中,时刻注意着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了学生在想象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猜想能力 初中数学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41-02

猜想是一种可能性推理,它是人们根据自身的经验、知识、直观和感觉等推理出的一种可能性结论。猜想主要有直觉猜想、类比猜想、归纳猜想、实验猜想等,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和能力,既是数学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教师该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呢?对此,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借助规律性问题,培养猜想能力

近年来,有关规律性的考题经常出现在中考试题中,这些考题考的是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既有利于教师从中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也便于高一级学校筛选创新型人才。初中数学常常会出现规律性的知识,如与图形相关的规律、与数列相关的规律、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的规律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包含有规律性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和发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以2007年河南省中考题为例:将图1所示的正六边形进行分割得到图2,再将图2中最小的某一个正六边形按同样的方式进行分割得到图3,再将图3中最小的某一个正六边形按同样的方式进行分割……则第n个图形中,共有_________个正六边形。

对于本题,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第1个图案是个正六边形,第2个图案是在第1个图形的基础上增加了3个正六边形(即4个正六边形),第3个图案是在第2个图形的基础上增加3个正六边形(即7个正六边形)。对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前面三个图形的正六边形个数(个数分别是1、4、7)分析数据的特点(即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3),然后对这些图形进行大胆猜想:假设每分割一次,正六边形就增加3个,那么第n个图形就应该为“3n-2”个。通过对这样有规律性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探索,轻易地就将图形性质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很好地培养了类比猜想的意识。

二、借助问题情境,培养猜想能力

初中生还处于好奇心比较强的阶段,这是该年龄段孩子的最重要心理特征。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积极创设具有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并能形成“问题串”的问题情境,从而促使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课堂学习,并从中感受到成功猜想的喜悦,将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

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先出示一个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模型,引导学生注意区别两者的不同,然后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形的变化(四边形演变为平行四边形),最后提问: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从多媒体演示的这一组变化的图形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凭借教师出示的这一组感性的学习材料,以及教师提供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平行四边形首先是四边形,它具有四边形的一般性质,但是从它的平行对边来看,它是特殊的四边形,应该具有专属于它的特殊性质……在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感知(观察)、猜想、证明等过程,很轻松地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提供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使学生能根据教师的问题做出直接反应。

三、注重启发艺术,培养猜想能力

猜想凭借的是直觉思维,但它不是凭空猜想,它离不开“生发点”,也就是说,任何数学猜想或多或少都有其根据和理由,教师要利用好“生发点”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猜想,使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九年级上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为例,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两个圆由远到近的移动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它们的位置变化猜想出它们大概有几种位置。然后,让学生讨论各自猜想的依据(学生讨论得出:没有交点时是相离,一个交点时是相切,两个交点时是相交)。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启发:交点不同时有什么特征?交点相同时有没有不同之处,怎样区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刚才的猜想就能进一步猜想:不同点主要是除交点外,大圆和小圆分开还是包含;而相离又可以分为外离和内含,相切可以分为外切和内切。虽然学生的叙述并不十分准确,但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清楚地理解了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四、借助习题培养猜想能力

习题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做习题发展想象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有的学生不时会出现解题方法单一、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中断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知识掌握不牢固,大多数学生还是由于做习题时因为题目缺乏引导性材料,从而丧失答题兴趣和耐心。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借助习题帮助学生发现题目中的已知关系和未知关系的连接点,并利用直觉和已有经验,据此进行大胆地猜想,以此拓展想象空间,最终在做题中体会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例如:你能比较20162015和20152016的大小吗?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归纳、猜想、探索能力,而学生在探求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中若是盲目猜想就会对答案举棋不定,甚至一筹莫展。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类题目引导学生先从简单、特殊的情形入手,发现规律,再利用归纳法猜想结论。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就不会觉得困难。如可以把原题分解为:(1)请你计算、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在空格中填“>”“

(2)根据上题结果,运用归纳法你可以猜想nn+1和(n+1)n的大小关系是_____。

(3)结合上面归纳猜想得到的结论,试比较20162015和20152016两个数的大小。

通过教师这样设置题目和引导启发,学生就会在逐一完成题目中发现:⑴题中①1254 ⑤56>65,在第⑴题的基础上可得出:当n20152016。

至此,学生茅塞顿开,享受到了通过观察猜想找到规律的喜悦,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3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生 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途径和方法

1.引言

在新课标中关于小学几何教学内容中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数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指对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位置关系进行观察、分析、加工、创造想象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几何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空间想象能力的特点是对于在人脑中构成的研究对象的空间表象,进行认识、加工、改造。所以它的本质是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和创造”。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客观世界中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础的知识,包含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位置的知觉,在培养空间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从而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2.1能借助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来认识客观事物的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能认识用语言及数学式子所表达的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2.2能熟练地从较复杂的空间图形中抽象出基本图形并分析其基本元素的关系。

2.3能对已有的空间表象进行加工、创造,从而产生新的空间形象。

3.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3.1加强识图训练,丰富空间表象。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具有抽象性特点,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空间与图形的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教学的初始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图形。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几何图形,教学时注意数形结合,在教算术的同时应让学生观察图形和认识图形。指导学生对模型、实物,以及直观图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比较、对照和识别,认识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让学生能看得懂直观图,能分解出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并能画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例如,认识长方形时,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实物(门、窗、课本等)观察,用直尺度量长方形的四条边,用三角板度量长方形的四个角,得出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角都是直角。然后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位置的长方形,以及近似长方形的图形(比如梯形),给学生识别,进一步掌握长方形的特点。

在识图训练中,要让学生抓住图形的基本特征,先认识图形的各个方面,然后综合起来形成对图形的整体感知、认识。要求看到直观图能感知图形的真实形状,能想象出看不到的部分的形状。有时候需要把直观图分解,抽出其中一部分,认识清楚后再回归到整体,比如求图1中长方形和三角形的个数。

利用图形的转化也是培养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例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是通过图形的切割、组合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圆柱的侧面积也是转化为长方形计算。总之,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和实物模型,培养小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初步的想象能力。

3.2坚持画图训练,提高构图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图形是交流空间想象的重要工具,而识图和画图是两个重要的认识过程。它们都要通过空间想象来完成。关于直观图的画法,学生开始会感到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或想象所画几何图形中元素的位置、大小等结构,然后再构思想象画图。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先画简单的图形,如线段、垂线、平行线、角等,再画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然后画一些立体图形,如圆柱、长方体等。通过画图练习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进一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由直观图形能想象出对象在空间中的实际形状,以及基本元素的位置关系,能根据实物画出一些简单的直观图形。

3.3重视想象训练,发展创造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所以小学生对空间形式的直观感觉是很难的,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有意思地培养空间想象过能力从实物模型到想象过渡,最后脱离模型,在大脑中不仅仅能对已有的素材加工,甚至能创造出新的空间形体。有关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可在有了一些识图、画图的基本能力之后训练,也可以与前两种训练交叉配合进行。在低年级侧重前两种训练,在高年级更应突出第三种训练。构造训练想象训练举例:

例1:先把右图沿虚线剪开,拼成一个正方形。用其他方法也能拼成正方形吗?(小学数学教材思考题)

例2:用方格纸剪成面积是4的图形。其形状有以下2种,哪一种图形拼成面积是16的正方形?

类似的练习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创造能力。

4.总结

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抓好双基教学,即识图画图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空间想象创造能力;加强对空间图形的看、画、想三方面的训练,看、画是基础,想象是目标。多媒体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具有色彩丰富,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等特点,在几何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为什么很多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不好几何,这和小学阶段没有学好几何基础知识,未能形成空间观念不无关系。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抓好双基教学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为小学生升入初中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意竹,张卫国等编著.小学数学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赵启泰,赵国宏,王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岑国健.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1.

[4]陶文.中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与培养[J].小学数学教师,2010,4.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郜舒竹.数学的观念思想和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想象力 创造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想象能力比他所拥有的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正是想象力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也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人类如果没有想象,就不可能创造出璀璨的文学。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也就是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的同时,要努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是教学方法僵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讲解――分析”的模式,把血肉丰满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碎的知识拼盘,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阻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是本末倒置,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大量时间耗费在无意义、无必要甚至是错误荒唐的练习之中;再加上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限制,造成学生阅读面窄,学生的国内外名著阅读量少,缺乏文学素养。

三是忽视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考试中习惯采用所谓的标准答案,使得广大小学生的思维趋于僵化,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下面一个很形象的案例,可以反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扼杀。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雪化了以后是什么?”一位同学站起来富有诗意地回答:“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没想到老师一本正经地说:“错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雪化了以后是水了。”这位语文老师用了物理学的答案来解释文学上的问题,恰恰说明了部分语文老师语文教育目的的无知。“雪化了以后是什么?”答案应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体验、学生的理解。对乡村学生来说,雪化以后可能是松软的土地、泥泞的道路,可能是绿油油的麦田、忙碌的春播;对城市学生来说,雪化了以后可能是油亮的柏油马路、穿梭的车辆,可能是公园里青翠的草坪。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挥洒出富有灵性的语言、富有个性的想像,才能拓展与丰富自己的见识。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意义

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具备了较好的想象能力,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学生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思维纵横驰骋,不断探索人类的未知世界。

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

一是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想象主要来源于现实,但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是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语文教学中可通过提出问题,为学生质疑创设条件,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解开束缚、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三是延伸课外,丰富想象力。

要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只限于课堂和课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此外,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想象能力

在人类思维活动中,想象力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丰富的想象力是实现文学创作和技术创造的源动力,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在写作过程中,想象力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使文章的写作更加形象生动。针对于小学生,想象力的启蒙就显得更加重要,是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能够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意义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思维相对活跃的阶段,考虑事物很难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发展规律,来培养其想象力。首先,良好的想象力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动机;其次,良好的想象力对小学生个性化的写作风格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良好的想象力能够使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升。由此可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任课教师一定要将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作为重点内容,以提高小学生写作的连贯性、生动性和流畅性。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主要途径

(一)提升学生的立体思维

想象力提升需要依托于良好的立体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想象的画面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使小学生写作的文章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小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较为薄弱,为此,任课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训练小学生的立体思维。

首先,任课教师要鼓励小学生描写“立体事物”,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观察事物,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事物的多维形态;其次,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对事物的描写,学生在交流中就能够完善自己的观察视角,并建立起一个趋于完整的立体形象;最后,任课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自己创作简单的工艺品,制作中就是学生发挥想象力的过程,继而再以真实事物相对照,使学生理解想象与实际的差距,继而对学生在立体思维中存在的缺陷加以纠正。

(二)培养学生的自由思维

学生的自由思维能力能够决定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首要任务是发展其自由思维。自由思维并不意味着小学生能够肆意想象人物或事物,而是要基于科学的想象,这样对事物的想象延伸和夸张才能够合理。在小学生想象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发散小学生的自由思维是作为关键路径存在的。

首先,在文章写作中,任课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对比喻或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合理利用,使学生遨游在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中;其次,要挖掘小学生自由思维能力,深化其自由思维深度与广度,可以通过多次对想象一个事物的方式来进行,使小学生能够对事物进行更深层次的想象和描写。

(三)对学生的表象储备加以丰富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其社会阅历以及对事物积累和观察的能力尚且不足,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想象力框架,这就使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现象,更好的培养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就要对学生的表象储备加以丰富,这些更富的表象储备均能够成为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主要素材。

首先,任课教师可以采用带领学生观察野外风光的形式,使其能够贴近自然、感受自然。例如,笔者就曾经开展的“发现自然”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对大大自然的日出、日落现象进行观察,继而讲解相关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拓展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同时,发挥其想象去理解诗词意境,为其写出更高质量的文章奠定基础;其次,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高质量的文艺作品进行阅读,使其能够对名人的事物描法以及写作风格做出一个初步了解,有助于小学生对历史名人想象力发挥过程进行更好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最后,学生表象储备数量提升是以储备质量为前提的,任课教师要选取优质的表象题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学习,为其塑造一个健康的想象维度,有效规避小学生的想象力延伸到一些低级趣味的作品或者无益的事物方面。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类科学文化中,语文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实现人们沟通交流的有效路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作为语文的基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在作文教学中,任课教师要以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为基准,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载体,全面提升作文教学水平,同时,对小学生想象力的重点培养也顺应了新课程标准要求,能够使语文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了有效的优化。

参考文献:

篇6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一步步设下悬念,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其认识能力。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的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让对不许错。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与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也有几个学生说喜欢廉颇。正准备下课时,突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的这一点。”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理十分高兴。老师的肯定评价,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了自信,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具有“创新”的特性和内涵。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1、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例如“21世纪的我”,“假如我是一位老师”等,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例如《云雀的心愿》一文,当学生理解了课文,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后,我就根据结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云雀的心愿实现了吗?

篇7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课前热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我经常利用上课之前的两三分钟让学生做些热身运动,活跃气氛,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线,问学生:“看到这条波浪线,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欢快的浪花、弯弯的山路、爬动的虫子、衣服上的拉链……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是这么的丰富。正如鲁迅先生赞叹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

二、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哲学家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世界。”汉字中表意字不少,了解字义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学习“沙”字时,我启发学生这样记忆:“沙漠里水少。”通过一个阶段的示范,学生便能举一反三了。如:学“甜”,学生能联想到“舌头舔着甘蔗真甜”;学“梦”字,能想象到“林下晚上好做梦”……这种根据汉字特点合理联想的方法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字义,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三、在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一年级识字时,我让同学们朗读全文词串,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与这些词相关联的事物。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读完后,我问他们:“读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让人惊喜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滔滔不绝地说。有的说,他仿佛在一个盛夏,躲在树下听着知了唱歌、闻着茉莉花的香味,美美地睡着觉。有的说,自己躲在家里,看着窗外倾盆大雨、刮着大风、打着雷、闪着电、轰隆隆……这样,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朗读中,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词串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四、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游子吟》一诗的教学,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想象诗人准备外出前,看到慈母借着微弱的灯光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景,通过影象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体会伟大的母爱,最后发出由衷的赞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课后练笔,描写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就不困难了。又如《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绿”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乡。

五、立足文本,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是,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到夺桥的“难”,的“勇”。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可启发想象:在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与阻击的敌人打仗,到了夜晚还得冒雨行路,饥饿、困乏,同时山路陡窄、路滑难走,伸手不见五指,是怎样的情景?英雄们拿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象,同学们很容易从战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

六、延伸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在教学中,应尽量唤起学生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呢?

七、在说话、写话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8

【关键词】中学作文 情感 想象力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04-01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是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的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作文教学策略:

一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写作的兴趣才有写作动力。当一个人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他就会去探索追求。因此,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1.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

素质教育包含知识、能力和情感教育。情感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体验态度,它可以使人对事物产生倾向性思维。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至关重要。很多中学生由于环境的限制,每天的生活单调枯燥,缺乏情感体验。因此,写作时,他们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提笔忘词,痛苦无奈,焦躁不安。针对这种现象,我在作文指导时,尽量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写作欲望,诱发学生把内心要表达的意思写出来,从而引起写作的冲动。在写作指导时要尽量寻找学生的“兴奋点”,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2.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赞同和表扬,特别是写作的点评上,我始终奉行当众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学生作品中的一小段,一句话,甚至一个词用得好,都要给予鼓励,对于这些“闪光点”,可以读给全班同学听,以此激励和延续学生的创作热情,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作品中的“闪光点”,或者小组内互找,学会发现和欣赏,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这样,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作文的美,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充满创作激情。

二 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

学生觉得作文难写,不知如何下笔,主要在于平时不懂得如何积累素材。特别是现在很多学生的生活单调,每天“三点一线”——教室、宿舍、食堂。这样的生活模式导致学生思维单一,加上平时不注意观察身边有意义、有趣的事,导致学生下笔难。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要改变学生单调的生活模式,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活动。这些活动中教师加以协助,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生活范围,开拓学生的视野。其次,要求学生多花点时间去看书,读报纸等文化资料。注意积累名人佚事、先进事迹、民间故事等素材,养成随手摘写素材的习惯。有时在阅读中碰到好的词、句、段,也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这样,在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思路开阔,文思敏捷,行文顺畅。最后,要学会观察生活,把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事,随时写下来,记录一些生活片段的感触。这样才能积累素材,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三 开拓思维,培养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中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写作过程中,人的大脑综合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很多中学生缺乏想象力,因而写出的作文犹如白开水,平淡无味。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

1.续写课文

利用学生已学过的文章,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主题、任务,创造性地续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续写,若干年后,于勒叔叔发财致富,回到家中,根据一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去描写发财后的于勒叔叔回家的情景,详细写出各种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这样的续写灵活有趣,使学生热情高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改写课文

篇9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这一创新教育基本教学理念,不断的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激趣的学习情境,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创新,那么学生创新精神就会得到不断弘扬,学生创新水平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初中语文课堂,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这一创新教育基本教学理念,不断的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激趣的学习情境,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创新,那么学生创新精神就会得到不断弘扬,学生创新水平就会得到不断提高。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力。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适当的采用灵活可行的方法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对因求知好奇受到奖励的学生而言,往往应进行继续实验和探索,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篇10

一、 通过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表象

表象指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知识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是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精读优秀诗文,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充实表象,并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深刻而完整的印象;二是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对事物的表象的认识;三是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直接感悟实物形成表象。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储备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 通过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想象的表达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着表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就象“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二是教师教学用语一定要准确、生动;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所想象的描述,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

三、 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表象重组”,形成想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