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念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高职人才的整体素质,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将人文教育渗透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这是由于当今的人才只拥有够硬的知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整体的身心素质也成为要考虑的内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与身心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入人文项目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新途径。
1 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内涵
把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中心即为人文教育,它是我国如今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把人才培养作为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注重人文教育,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教育中得到提升,让他们领悟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使学生的生活得到关怀,让他们从中学会关心体贴他人,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才。
以人文本的理论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中,即把学生看作是整个体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从而使学生个体的潜能与个性得到发展。教师设定教学目标时,要以人为本,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教师设定授课内容时,要重视对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在教学的方法上,更要强调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选择适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总而言之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础和保证就是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在安排人文主义的健康课程时,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选择教学的内容、学习环境及教学方法等。只有才使高职体育教学更好的体现出人文主义教学的价值观。
2 高职体育教学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体现
2.1 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意义
人文主义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核心精华,它是人类价值观中和谐、科学以及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中加入人文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2.2 树立起具有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人文主义教育,它的实现方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使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在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的引导下,根据不同学生自身不同的特点来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法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根据自身特点,选定学习方法,并按照自己制定的学习步骤进行学习。
3 高职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如何加强对人文教育的培养
3.1 落实人文主义的教学观念
在在高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就是要求按照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来选择适合的学习的环境、教学的手段以及学习,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观念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中,从而人本思想的具体价值高职体育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高职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中心与主体,教师通过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的认知特点以及相关的体育技能,对于不同学生不同学习风格进行掌握。要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构建出人文主义教育的环境,这需要学校改进相关的制度、物质以及评价,这是使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教学得到实现与提高的基础和保障。
3.2 设置丰富的人文主义教学内容
要是人文教学在种植体育教学中得到充分渗透,教师需要通过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的认知特点以及相关的体育技能,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起始能力以及体育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阶段,来加强入文主义教育的教学。进行体育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对于体育人文主义的相关内涵和价值方面内容已经有所了解,这就是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但是学生本身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及对于体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念的掌握理解,与实际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因此教师应该从教学的角度构建好体育教学人文主义教育环境,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主义的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彩,这样更利于扩大学生的人文视野。
3.3 尊重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
人文主义就是要求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师对充分了解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把人文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人文主义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想使的学生们的人文主义素养得到提高,就必须尊重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们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人文主义价值观念。
3.4 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的实施应当从各个方面做起
要想让学生能及时深刻地领会在高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以及技,这就要求教师给做好对学生的积极的引导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充分的掌握所学到的体育方面的文化知识,通过健康体育方面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生存的本领,通过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开拓创新、集体意识等方面的人文主义教育,能够把人文主义教育教学的观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高职体育教学的开展更有有计划性和有针对性,也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篇2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文贸易主义;企业社会责任
人文主义思想最早起源于中国。第一次出现“人文”一词的《易经》中这样阐述:“刚柔相济,天文也;文明以至,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使中国的人文思想源远流长。系统化的人文主义思潮则开始于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其后经历了两个阶段:从传统的人文主义到现代的人文主义。每一次人文思潮的变革都是人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代表了人类思想的解放,其思想精华渗透人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人类价值体系的重要因素,其中,也包括了企业的价值体系。正因如此,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在两次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也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从古典经济观到现代社会经济观。可以说,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逐步赋予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性内涵。
一、传统人文主义与企业的古典经济观
传统的人文主义观是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它以世纪波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为标志,是一次人类思想的解放运动。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传统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自由、平等,反对神学统治,反对上帝主宰一切。主张以人为中心,依靠人的创造力追求美好生活。应该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传统的人文主义在一定时期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冲破封建专制束缚的强烈愿望,对于西方的生产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受传统的人文主义观念的影响,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物质财富被视为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财富的最大化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个人乃至集体价值的评判标准。在传统的人文主义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以求人类向自然界攫取更多的物质财富,形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古典经济观。古典的经济观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其基本的职责就是在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同时为股东创造最大的利润,这是传统的经营环境下基于“投资——生产——销售——赚取利润”的单向循环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经济责任的认识。古典的经济观使企业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过于单纯和僵化,过分强调企业作为经济单位的逐利性,忽视了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自然发展的统一性。其结果是: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资源日趋匮乏,劳资关系逐步紧张,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消费观念的改变,企业社会责任的古典经济观开始受到质疑。
二、现代的人文主义与企业的现代经济观
现代的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于20世纪初,现代的人文主义学者围绕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哲学反思,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出发,对长期以来占据领导地位的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关注人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要改变关于伦理道德的传统观念,即伦理道德不是人类的专利品,应扩展到人之外的自然界的事物,人有义务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否则是不道德的,将受到社会的谴责。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性生产和经营活动在推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全球环境遭遇持续恶化与东道国广大劳动者权益的损害,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受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有了深层次的改变,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形成了现代社会经济观。现代社会经济观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联系,认为企业的责任不仅仅是利润的增加,还有增加和保护社会财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应当转变,以维护消费者利益、劳工利益和环境利益为宗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完善劳动法,保障劳工权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中国劳工状况的改进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少企业习惯于追求短期利润。置企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例如:强迫工人加班,拖欠工资,工资水平低于最低要求等。另据报道,2003年全世界产煤约50亿吨,死亡约8000人,我国产煤17.6亿吨。死亡6702人,产煤量占世界总量的35%,但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近80%。此外,环境污染、假账、假冒伪劣商品、豆腐渣工程等现象层出不穷,其巨大的外部负效应也危害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施现状另人担忧。尽管SA8000在中国的逐步实施将迫使中国企业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然而外在强制性力量的约束具有空间、时间及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单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施状况。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企业转变观念,树立人文贸易主义观念,实现价值理念的理性转变,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视为有机的整体,才能从自发到自觉,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三、人文贸易主义与企业的自觉社会责任观
作为贸易领域新的价值取向,人文贸易主义是新的人文主义在贸易领域的体现,它强调: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应当是和谐与同步的发展,现代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也应当是和谐的统一,即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应仅仅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应体现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其理想目标在于实现企业、社会、自然三者可持续发展。随着SA8000进入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学术界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姑且不论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试图对发展中国家设置贸易壁垒的主观意图,仅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实施的初衷和本质来看,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合理性与积极性。在我们不断强调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贸易主义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它将促使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定位,自觉关注社会责任,寻求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均衡,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人文贸易主义: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观的理论支撑。
首先,“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长期以来制约着经济学的思想和理论。“经济人”假定强调各个经济主体的任何行为都是在理性权衡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做出的抉择,经济人只考虑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考虑社会利益,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可能造成的资源耗费、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也不予考虑。这客观上助长了企业的短视行为,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人文贸易主义摒弃了企业的纯经济人的假定,强调企业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企业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承担着创造利润的责任,更具有造福社会的责无旁贷的义务,企业的行为不仅应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更受道德规范的制约。
其次,资源的“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虽然肯定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但都认为这种相对稀缺性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弥补,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都以劳动力为投入的唯一要素,暗含自然资源不受限制的假设,H-O模型虽然考虑到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其结果,却鼓励了各国为增加物质利益,在世界范围内掠夺自然资源。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并不构成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一论调无疑助长了了人类为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而对自然资源毫无吝惜的掠夺之风。人文贸易主义强调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更强调自然资源的绝对有限性,认为企业的生产和活动应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立足点,并且应该结合环境成本来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最后,西方经济学在对市场条件下资源配置的问题进行研究时,形成了关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最优理论。帕累托最优理论认为,当整个经济社会不存在使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不受损的帕累托改进时,整个社会便处于均衡状态之中。帕累托最优理论的着眼点仅仅在于人与人之间资源与福利的分配问题,强调“人”的世界的均衡状态,割裂了“人”的世界与自然世界辨证统一的关系,忽视了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自然世界对“人”的世界的潜在报复。人文贸易主义将自然环境纳人经济的均衡体系中,认为现实世界真正均衡的状态应该是企业、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任一因素的忽视都将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的行为不仅不能威胁其他主体的利益,更不能损害自然环境,企业肩负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
2、人文贸易主义: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均衡。
企业的经济理性强调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单位,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应当追求利润最大化,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追逐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企业的道德理性则注重一种“人为秩序”的构建,这种“人为秩序”即社会的道德体系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强调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使社会和谐的发展。企业出于道德理性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又必然导致企业社会成本的增加,这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相矛盾,因此,企业面临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两难局面。
于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承担社会责任与寻求利润最大化似乎构成了企业难以平衡的矛盾,二者在运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矛盾与冲突。导致企业与社会的非均衡发展。而人文贸易主义认为企业的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并非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反,二者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企业的价值体系。首先,经济理性需要道德理性对社会秩序和自然规律的维持,道德理性依赖经济理性创造的物质基础。完全的经济理性将导致市场经济道德的缺失,引发社会危机,进而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完全的道德理性将使企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特性将被掩盖。因此,绝对的经济理性与绝对的道德理性都是不现实的,企业需要寻求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均衡。其次,人文贸易主义并不否认企业经济理性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强调企业的经济活动同时要兼顾社会、自然的利益,不能损害社会的利益,不以削弱另一部分社会主体的发展能力和自然利益为代价,应注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三、人文贸易主义摒弃了人为割裂企业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的传统思想,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体,企业则是这个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不仅包括利润的增加,竞争能力的提高,还包括企业与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协调能力,对社会的贡献程度,社会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延续,属于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3、人文贸易主义:现代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理念。
篇3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医院;核心竞争力
一、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中医药传统文化以哲学、生命观、宇宙观为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医药文化注重是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模式,杜绝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片面把人视为机器的思维模式,同时更注重整个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对人的健康的影响。
“大医精诚”的价值观体系
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较早提出了从事医学的最高境界,开宗明义地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凡大医者必须具备“精”与“诚”,“精”指专业精湛;“诚”指品德高尚。“大医精诚”首先要求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医乃仁术"的中医人文精神
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在于“医乃仁术 ”。仁者爱人,生命至上。在中医药文化中,医生不仅是治病救人的“仁者”,甚至“上医医国”,还承担着国家和民族兴旺的重任。
二、中医药文化在提升中医院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医医院文化建设中传承并扬弃中医药传统文化,在提升中医院核心竞争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建设,包括了医院价值观念体系、医院行为规范体系及医院环境形象体系等方面。而价值观念体系又是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中医药文化在医院内部可以提高团队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
中医院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先进的医院文化,能够扩大医院管理内涵,引导职工树立健康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中医药从业人员,在学习精湛医术的同时,还必须弘扬中医药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遵循"医乃仁术"的宗旨,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而加强中医文化建设正是加强中医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中医人文精神的切入点。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可在医院职工中间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极大地增强职工对医院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不仅能够减少和避免中医医院人才流失,而且能够把全体职工凝聚到医院建设的整体目标上来,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团队作战,发挥集体优势,以取得最大的胜利。
(二)中医药文化使得中医院具有更好地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优势
中医的很多优势是通过中医特色体现出来的,因此特色是中医真正的生命力所在,保持中医特色就成为势所必然。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突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努力引导每一个中医人拥有“大医”的胸怀,勤求古训,熟读经典,积累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经典指导实践,用精湛的技术服务于广大百姓,对于打造中医院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幼稚重要意义。同时利用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治未病的理论,可以开拓广阔的养生保健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注重生活质量的需求。
篇4
关键词: 个人主义 理论内涵 价值观
个人主义是人们在看待个人问题上的一种价值观念,认为个人本身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体现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对人生价值的基本看法。对个人主义思想采取简单的批判和否定,或者盲目的迷信和追从,都是不正确的。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个人主义?本文试图追本溯源,理清头绪,从个人主义的历史由来和演变、个人主义的理论内涵和评判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个人主义渊源与发展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作为一个概念,其产生并不是同步的。在中国古代,不存在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自由主义意味的个人主义观念,但在一些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还是生发出了一些以利己为出发点并凸显个人价值和个性解放的自我意识和观念,尽管其并非中国文化的主流,但无疑是揭示个人主义在中国思想观念史中复杂流变的一个不应忽略的侧面。从广泛的意义来看,中国古代的个人主义观念主要有:春秋战国时杨朱等人思想中的贵生重己思想,杨朱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①的思想,可以视为中国古代接近个人主义思想的最早的思想。另外还有法家的利君思想,南北朝时期自利享乐思想,晚明王心斋、颜山农、何心隐、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具有近代启蒙和个性解放意味的个人主义观念,但这些有别于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今天所说的个人主义,是之后与西方的商品和文化一起舶来的,而且是通过日本人对西语的翻译(借用了汉字),才形成了今天的个人主义这个术语。
在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个人地位与作用的思想,成为西方个人主义最早的发端。伯利克里的“人是第一重要的思想”,树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也肯定了人的存在价值与意义。普罗塔哥拉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把事物客观的尺度转变为主观的个别的尺度,开始把人自身作为衡量事物的原则和标准,强调人的个别性和独立性。“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是与普遍的“逻各斯”原则不同的个人主义原则的最初表达。文艺复兴时期,可视为西方个人主义思想迅速发展的一个准备时期。这一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想集中表现为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但丁认为,每一个人都自成一类,鼓励人们要走自己的路,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人生选择。人文主义之父弗兰西斯告诫人们应该只追求尘世的幸福,拉伯雷在《巨人传》中告诉人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都表达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要求。如果说古希腊的思想家对人的理解还是整体的人,那么文艺复兴时期则明确以个体的本真存在为本位。以人文主义形式表现出来的个人主义,对确立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专制主义和禁欲主义起到了历史推动作用。
17、18世纪,是西方个人主义发展得最全面最迅速的时期,17世纪个人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布斯和洛克。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人对人是狼”“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基础上,建立了“利维坦”体系②,强调人类利己的本性。霍布斯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的理论前提出发,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在追逐个人利益的赛跑中获胜。他认为要保证人们的私利需要得到满足,人类必须进入社会状态,用道德即自然法来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他把人类的各种伦理关系归结为惟一的功利关系,维持功利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开的利己主义,并强调用国家力量、法律、道德来保证个人利己和自私本性的需要。洛克在霍布斯公开的利己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利己主义的观点,主张个人利益的满足,还应与社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因此,人在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各种行动时,一定不看它们是否能引起暂时的快乐或痛苦,一定要看它们是否能引起来生的完全永久的幸福而定。”②洛克不仅提出人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是天赋人权,而且认为人的自然人权和个人利益只有通过契约的形式,使国家和社会来担负起保护个人权利和财产的责任才能实现。由此,洛克提出了分权的国家学说,从政治上要求对个人利益的保护。18世纪个人主义思想的代表有孟德斯鸠、休谟、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如爱尔维修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认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利益。一方面人的利己本性是不可改变的,是合乎道德的,另一方面,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不要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要看到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促进了公共利益也就增进了个人利益。由此,爱尔维修提出了“合理利己主义”的伦理原则,试图调和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从总体上看,17、18世纪的思想家提出的个人主义思想仍是分散的不系统的,也没能与利己主义严格区分开来。
19、20世纪是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系统化、理论化的成熟时期。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使用了“个人主义”这一术语。明确提出与利己主义相区别的“个人主义”这一术语的思想家是托克维尔,他说:“个人主义是一种新的观念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我们的祖先只知道利己主义。”③“个人主义”这个词表示了与利己主义相区别的思想体系。他认为个人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它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20世纪实用主义思想家杜威,试图在个人主义面临困惑的形势下寻求个人主义新的发展动力,提出用“新个人主义”代替“旧个人主义”。他指出新个人主义就是要在首创性、发明力和有力的进取方面表现出来。当代著名思想家哈耶克指出:“个人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把个人当作人来尊重;就是在他自己的范围内承认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无上的。”④如果说17、18世纪的资本主义时期是利己主义的个人主义,那么,19、20世纪的资本主义时期则是合理利己主义的个人主义。这时期的有关权利的观念和制度状况是:权利设定的宗旨没有改变,即个人主义原则没有改变。这时个人主义虽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但功利主义与个人主义是不矛盾的。个人主义原则始终是与私人财产制度相适应的道德理论。在经济领域就是要求保障个人财产,肯定个人追求物质利益的正当性,在政治领域强调个人自由与平等,反对社会和国家对个人的过多干预,在生活交往中主张个人奋斗、自己的行为选择应由自己负责。
二、个人主义的理论内涵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完整形态的伦理思潮和价值观念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认识个人主义的理论内涵应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
首先,应当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来认识个人主义。所谓广义来理解个人主义,就是在整个西方文化的历史链条中,来把握个人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广义的个人主义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便是讴歌人的个性的解放,这在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家看来,乃是个人主义的一个根本问题。广义的个人主义,包括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其代表人物就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他充分阐述的所谓“契约论”,从“自然法”的角度,系统论证了个人的平等、自由、权利及其价值,这些观点,为近现代个人主义奠定了完备的政治哲学基础。再一位是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的个人利益将人们引向社会幸福的“看不见的手”的经济思想,为近现代个人主义奠定了完备的经济哲学基础。所谓从狭义来理解个人主义,就是从个人主义这个词正式被用以概括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起,来把握个人主义的实质。狭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指“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这一概念出现以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也即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一句话,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⑤《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来定义个人主义的:“个人主义是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和自我。这种政治和社会哲学,包含着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一种对于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的总的态度、倾向和信念。”⑥
其次,应当从伦理学意义和社会意识形态意义两个方面,来认识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最核心的伦理道德原则,其基本理论,正如《不列颠百科全书》所定义的是个人本位、个人中心和个人至上。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伦理价值观念,意味着“道德、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的源泉、道德评价标准的创造者是个人:个人成了道德(也包含了其他)价值的最高仲裁者,在最基本的意义上,个人成了最终的道德权威”。⑦这样一种伦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直接来源于启蒙时代的伦理利己主义思想,并在19世纪以后得到了最为充分的表述。个人主义不仅是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原则,而且是资产阶级整个意识形态最集中的表现,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经济财产思想及文化思想的基础。
最后,应当从一般的个人主义与极端的个人主义两个方面,来认识个人主义。所谓一般的个人主义,就是由洛克、斯密、托克维尔等人所阐述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从人性理论和伦理道德学说方面来看,是一种“温和”的利己主义,它强调个人本位、个人中心、个人至上,当然也强调人都是利己的、自私的,但相对而言,它带有“合理”利己主义的特征,即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这在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在近代思想史上,激进个人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始于霍布斯。所谓极端的个人主义,不但强调和突出个人,而且完全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从绝对的意义上理解个人的自由、平等、价值、利益、权利等,甚至不惜采用损人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价值目标。
三、个人主义的正确评价
对个人主义思想采取简单的批判和否定,或者盲目的迷信和追从,都是不正确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个人主义?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对个人主义的评价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积极方面是“从羁绊中获得的解放,使个人精力旺盛而富于创造力,从而便产生了极其罕见的天才的奔放”。⑧哈耶克也说了个人主义传统创造了西方文明。⑨个人主义在其产生之初,是作为时代的一种新兴思潮涌上来的,因而具有符合产生它的那个时代要求的进步意义。古希腊普罗泰戈拉的个人主义思想,造成了西方早期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从而在西方文化中结出了苏格拉底思想这样丰硕的果实。个人主义在历史上,作为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在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统治中,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个人主义的思想肯定个人具有最高的价值,鼓励人对物质利益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激发了人自身中的一切潜在力量,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外,个人主义还内含着一些积极合理的因素,比如重视人的利益,尊重人的权利,发展人的独立性,鼓励独立自由、自行负责、个人奋斗,等等。
第二,消极方面是“缺乏社会团结力”。⑩这一点马克思早就提出过,马克思对个人主义的评价是“个人的所谓的那些权利没有一项超出利己之人的,作为市民一员之人,即是缩回进他自身内部、他的自私利益和私自兴趣中并且与共同体疏离的个人”。{11}他们的批评,不论是“缺乏社会团结力”也好,还是“与共同体疏离”也罢,直指个人主义关于人类本质的目的论核心:只管自己,不顾社会。这也恰恰反映了个人主义更为核心的思想原则――个人本位观念,个人本位导致了人的极度自私和团体意识的淡漠、传统集体道德伦理的丧失和溃败,个人主义从个人本位出发,以个人为中心必定导致自私自利,缺乏协作的精神,否定社会和团体的存在,威胁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利益。
总而言之,个人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精神的内在构成要素,始终贯穿渗透于西方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但是西方的文化传统和国情与中国是不同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个人主义,我们应该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对于个人主义思想中某些合理因素应积极吸收,对于个人主义思想中消极不合理的因素应加以坚决摒弃和反对。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社会主义个人观,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主义积极的一面,避免其消极面的不良影响。
注释:
①列子・杨朱篇.
②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③[英]洛克著.关文运译.人类理解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43.
④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25.
⑤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42.
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3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06.
⑦[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74,94.
⑧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
⑨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7.
⑩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7.
{11}[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461.
参考文献:
[1]夏伟东.李颖.杨宗元.个人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罗伯特・贝拉等.美国透视――个人主义的困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关键词:新形势 煤矿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D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170-01
近年来我国煤矿重特大事故仍频繁发生,2005年2月14日在阜新孙家湾矿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有214人死亡;2005年11月27日在七台河东风煤矿发生的煤尘爆炸事故有171人死亡;2009年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屯山南四盘区发生瓦斯爆炸有74人死亡。2010年,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403起、死亡2433人;2011年4月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38人遇难;……。我国煤矿安全问题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针对煤矿事故多发的安全生产形势,社会普遍认为主要是由于管理缺陷、监管不力等因素引起的,而我们认为,中国矿难频发的症结主要是在于特定生态背景下,煤矿相关利益者在长期博弈中形成的“矿难死循环”。而要使矿难不再发生,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培育社会价值层面的人文精神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由于市场经济等多种原因,在社会价值领域中存在着价值真空、价值多元、价值错位等现象,其中某些消极价值因素给人性带来了片面化的发展,造成了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落。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有一种健康、稳定的人格类型,需要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新型人文精神,需要构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体系,开辟以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新时代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在当前的社会主意市场经济体系下本是无可厚非,然而,在煤矿经营中,当经济利益与生命安全相冲突时,孰轻孰重、如何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拜金主义价值观指引下,某些地方政府发展出GDP重于人命、利润重于生命的畸形人文思想。有些煤矿经营者认为,出现矿难,事故矿井周边的煤矿都要停产整顿,而停产必将导致煤炭供应短缺,价格就会攀升的畸形观念,因而,他们并不怕出现矿难。而对于矿工而言,单单依靠提高事故赔偿并不能从根本上触动矿难各方以解决问题。
我们认为,只有转变价值观念,唤醒人们“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培养民众生命高于一切、尊重生命的科学价值观,才有可能使全社会包括政府官员、煤矿经营者、矿工等各方人士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真正意识到煤矿开采是一个高风险、高危行业。学会平等和公正地善待每一个生命,一旦出了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不是靠赔偿款就能挽回生命丧失的代价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靠全社会各界的力量。
首先是政府要按照人文主义、民本思想的指导,关爱、尊重每一个生命。
其次,需要社会特别是媒体在社会舆论、价值导向中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功能。正确如实报道矿难,积极报道煤矿安全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全社会形成“生命高于一切”的安全文化观,形成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
2 各项安全制度的制定和落实
制度是一切行为的规范,有了制度还要切实落实。现实中煤矿的安全制度很多,真正落到实处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额矿难发生。煤矿经营者和政府部门在利益的驱使下,选择了非合作博弈,忽视了安全制度的存在。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不是否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而是涉及建立一种机制和制度,在制度制定过程中作到对公平正义法价值要求的体现,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集体利益。
此外,制度是否有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制度不仅仅是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惩罚,而更重要的是对那些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经营者的褒奖和支持。因而要是制度落实下来除了对忽视安全制度的惩治之外,对完善落实安全制度好的经营者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3 强化提高履行政府职能的责任能力
政府的权限和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通过依法行政,加强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提高和管理上,并不是于对经济实体的微观管理上。作为执法者,要从法制角度,跳出经济本身,当好监督者的角色。政府如何尽责任,“关键在人”,在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责任的能力。首先是领导带动,从领导履行责任抓起,建立领导工作连带责任制,会有一大批有责任能力的人跟着领导讲责任,尽责任。其次是教育带动,通过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知识教育、技术教育等等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履行责任的能力,希望政府在狠抓教育这方面要舍得下本。再次是竞争驱动。把竞争机制引入管理,用人方面善于发现、培养和激励优秀的责任人,这是提高政府整体责任能力的好办法。最后是团结互动,在明确职责和分工的基础上,强调服从大局,互助合作。当大家齐心协力都来为履行政府职能贡献力量的时候,我们的责任政府就打造出来了。
在新形势下,围绕治理非法企业的工作,各职能部门虽然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也出现了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问题,国土部门、林业部门、电力执法大队、安监局等多家单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抓工作,职能相互交叉,职责不明确,不利于开展工作,更甚者一些无关的部门为了利益也插手进来。既有利益腐败,又有政绩腐败。几乎每一起煤矿事故背后,都隐藏着钱权之间的交易,都隐藏着腐败的影子。国家应完善有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彻底杜绝官员与煤矿主之间非正常的政治关系、利益关系,切实保煤矿障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就业权、话语权,才能使矿难得到有效遏制。
4 明确政府与企业的身份与责任
有人说,企业家同官员的区别是就是一个是做蛋糕的,一个是分蛋糕的;或者说,一个是挣钱的,一个是分钱的。如果做蛋糕的和分蛋糕的责任不分,社会就会出现问题。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家本来就是一种以经营管理为职业的专业人员,而在我国,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者既是政府官员,又是企业法人代表,既是运动员,有事裁判员,身份复杂。在我国,企业家还没有真正成为一项职业,他们的社会价值观还需提高。
篇6
人文主义教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五世纪时期的古老教育。当时的教育除了哲学、史学、戏剧等文明教育外,主要强调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门学科。这几门学科后来成为中世纪大学学科的基础,被人称之为Liberal arts,意指自由人的学科。我国翻译成文科或自由艺术, 泛指那些对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有价值的学科。文艺复兴时期, 意大利的学生用studiahumanitatis 表示这些学科, 英文为the humanities,我国译为人文学。我们将Humanism一词译主义,有学者认为是受《易经》中文明以止, 人文也这一说法的启示。由此可以看出,人文主义是文化发展进程中不断演变的概念,它从一开始就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先进成果。人文主义教育就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教育。个人的人文涵养是个人健康发展的体现,社会的人文素养是一个社会有效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程度,是文明社会的内涵。在当前人才大战、人本主义管理与教育思潮之下,重视人文教育与当前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是一致的,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1. 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要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几年,我国高职连年扩招,使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占到高等教育的一半,中国职业教育规模也已经居世界首位。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提升教育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专门部署。
2. 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学生对技术技能学习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提高办学质量,高职院校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如一体化教学,双师型教育,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无不围绕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展开。这些创新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睡觉、走神,甚至于不到课。学生对上课的消极态度和学校的殷殷希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高职教育忽略教育与培训的区别, 弱化了人文素养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有别于普通的培训,目光要放长远,不能偏离教育的实质。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出会学习的全面发展人才,才能不断取得科技创新和进步。从以上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更需要关爱、启发、激励和引导。而人文主义恰恰强调个体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旨在通过人文学科的传授使人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和状态, 以实现人性的拓展, 激发人的潜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可见,高职院校引入并重视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是高教现状的内在要求。
三、高职教育应重视人文主义教育的其他原因
1. 从教育的根本出发,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道德素养培植是教的本质要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中正、和谐是育的内涵所在。教和育两个方面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人文主义教育为基础。__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只有夯实仁德根基,继而以文化之,才能实现以技长之。
2. 高职院校学生的潜能在初、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环境下,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培养
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他们的优势和特点。他们中的大多数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智力水平并不低于社会上默认的优秀生。这些孩子的思维亮点,曾被家长、学校认为是不务正业。作为青年一代,他们有着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他们在用自己的眼睛在评判着这个世界。他们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有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他们不仅仅是考试的机器和老师眼中的差等生。在高职教育阶段,我们不能简单将以分数论高低变换为以技能论英雄。我们应该从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和高品质生活的角度来关爱学生。
3. 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与对社会应有的正知正见有待引导
高职院校的学生或者由于成绩差,自信心长期受挫,有自卑的心理倾向;或者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情感受到伤害,缺乏安全感、认同感,性格孤僻;或者由于一些偶然事件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社会有偏见。步入高职院校,实在是出于无奈,主动要学习技术的很少。这些经历和遭遇都会给原本青春靓丽的高职学生蒙上一些心理阴影,使得这些孩子身心不能健康、协调发展。
在这种情境之下,高职院校只有引入人文理念,用人文精神经常鼓励孩子,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优势所在,让他们意识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如此关注,寄予厚望。只有让他们充满自信,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才能让他们爱一行、专一行,有信心、有决心学好技术,健康成长。
四、高职院校加强人文主义教育的作用
1. 有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特别指出,要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强调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要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可见,国家层面的高层设置也意识到了人文主义教育在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
2. 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水平
人文主义教育中的美育欣赏课程,通过对优美事物,如优美的书法、舞蹈、音乐、建筑、语言等的欣赏,让同学们去感受美,体会美,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可以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积极的审美情趣,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着力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社会认同感
每个人都渴望支持。作为青春成长期的高职学生更希望得到认可和关注。经常赞扬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种由衷的鼓励和表扬,学生从中会获得自信,并进而保持被赞扬的这句话、这个行为。久而久之,学生会因此而养成越来越多的好习惯,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会增强,形成自身素质。所以,积极的认可和支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都会增加同学们灿烂的笑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我责任心,学会从新的角度认识自我。天生我才必有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和别人,发现自我价值和学会包容别人,才能掌握更多的新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4.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观和世界观
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在教学中主张要了解学生的性情,因材施教;主张教师对学生严慈相济,反对羞辱和体罚学生;主张好的教学方法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为前提,向往人的全面发展。这种重视智慧潜能开发,发展健全体魄的教育,逐渐会影响孩子们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改变他们的认知,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五、高职院校加强人文主义教育的途径
如前所述,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理念,可以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人文主义要求教学人员用爱心去教书育人,而不仅仅把课堂当成一种工作或任务。高职院校的人首先要树立一种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认识到人文教育是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的基础,让这种理念来指引高职教学的各项工作。
具体而言,人文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可以是国外优秀文化。这种人文知识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载体和切入点。人文主义教育只有通过人文知识的熏陶,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一种稳定的人文精神。
高职院校的学生,本来就对学习不感兴趣。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去读《论语》《道德经》《弟子规》,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或名人传记,我们只能用其中的摘录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等这样的语句去引导他们,让他们读其中的一两句、一两段,然后去品味、去体验、去感悟。这些孩子的悟性和灵性会告诉他们其中的道理,进而导引他们积极地生活态度,去追求自己的美好人生。树立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对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先正己、爱生。只有以完全正能量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才能对学生施以人文陶冶。教师的品德要堪为师表,教师的学识要堪为楷模,教师的言行要堪为榜样。具有良好精神面貌、和谐融洽、文明上进的教师团队才能营造学院积极的人文环境。
篇7
一、旅游环境哲学思想研究基础
(一)东方环境哲学思想基础
1.儒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在“天人合一”问题上,儒家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仁者爱人”,其生态思想可概括为“人伦中心”。儒家的“仁者爱人”不是西方的博爱,它是一种有差等的“仁民爱物”态度,并非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一种“人伦中心”倾向。在其“天人合一”思想中,“天”主要是“人”的一种背景,儒家的“仁民爱物”,把自然价值看作是人伦价值的一种延伸。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通过人对自身的修炼来实现。在看待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问题上,一方面儒家对人的价值比较重视,它将人看作社会与自然万物关系的中介与核心,将人在社会、自然中的纽带性地位突显,另一方面又克制人作用的发挥,主张克己修身,由己推人、由人及物。既要重视人的价值又要克制人的作用,似乎儒家思想在价值观上存在矛盾,但实际上这看似矛盾的思想旨意却正是古人的智慧之所在。
总的来说,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心固有的至善本性,这个至善本性就是天地的生生之德。“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周敦颐:《通书·顺化》)天就内在于人之中,人人都具有天地仁义的德性。人通过反身而诚,把内在的德性开发出来,也就实现了天德,达到了天人合一,就可以廓然大公,体验到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可以做到物来顺应,无所不至,体物不遗,爱物不私,民胞物与。但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天人合一”的人伦化的自我超越特征,也包含着把自然人道化的错误。
2.道家“道法自然”哲学思想
道家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儒家不同,道家的观点可概括为“道法自然”,它强调人与道的合一,人与自然的合一,人与宇宙生命和宇宙精神的合一。在天人皆来源于道的自然演化的含义上看,天与人本来是依自然之性而产生的,而且原本就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本来状态,故它们是合一的,而不是分离的。而且人是由天地和气所生,天地又是由道自身的无为自化所生,故此,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就是要通过体验宇宙过程的自然本性,认识到自然之化是生命之本源和宇宙精神的最高体现,从而依循自然而为,去除一切对天地万物和人本身的有意造作和加工,把人的生命融入自然生态的大化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即道家所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同时,由于天、地、人具有统一协调的关系,社会秩序亦为天道运行自然形成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社会只有依循天道运行的法则才能治理好社会,也才能实现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和谐相处。本文由收集整理
(二)西方环境哲学思想基础
1.“人文主义”哲学思想
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用“人权”对抗“神权”,向中世纪的教会统治和宗教教义提出英勇的挑战,所以人文主义有时又称作人本主义。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人文主义提出个性解放的要求。人文主义者否定教会宣扬的人一生下来就有罪孽,否定人生的目的是死后的永生的来世思想,猛烈抨击教会鼓吹的禁欲主义。他们肯定现实生活,颂扬尘世欢乐和幸福,赞美爱情是人的最高尚的感情,认为人有追求荣誉和财富的权利。人文主义批判中世纪对科学、文化的摧残,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知识,接受新事物,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个人才智。为了反对封建压迫,人文主义还宣扬自由意志,提倡人与人之间建立平等、仁爱的关系,否定以人的出身、门第来决定社会地位的等级制度,强调个人的品德、才能决定人的地位。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使理性获得高度弘扬。人文主义对人性的颂扬,自然主义对认识自然的现实主张,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抽象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取代。近代认识论的主客二分以及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在观念上树立起人是自然主人的信念。而西方基督教与哲学则成为形成整个西方文化传统核心——人类中心主义的两大因素。在基督教教义中,人高于自然界其他生命形式和存在物,是大自然的主人,自然界一切非人的存在物都是为人的利益而存在。人对自然的统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深层生态学”哲学思想
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及西方文化中人类和自然二元对立观念,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中心思想和宗旨对于人类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深层生态学聚焦于整体(如生态系统、物种或地球本身)而非生命个体(整体主义),它主张以整体主义思想来看待和处理环境问题,确认人与自然不可分割(人与自然本体同一),强调相互关系,坚持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一元论有机生态世界观。这种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对于体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构建要求具有重大价值。
其次,深层生态学强调自然的固有价值和生命物种平等权利,它认为个体特征与整体特征密不可分,自我与整个大自然密不可分,人的自我利益和生态系统的利益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人类在对待自然界时,应彻底抛弃西方文化中人类和自然二元对立的观念结构,追求自我(self)实现与生态系统的平等,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自然界,使自然界中的万物走向真正的持续发展,即“活着,让他人也活着(liveandletlive)”(指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形式和自然过程)。深层生态学创始人阿伦·奈斯把这一思想定义为“生态智慧”,对人的生物属性和生态存在给予了足够尊重甚至充分张扬,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
转贴于
再次,深层生态学把生态危机的本质归于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机制的不合理,要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应该而且必须确立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生活方式与社会制度。
最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是要维护所有国家、群体、物种和整个生物圈的利益,追求人类整体利益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实现”,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3.“生态”哲学思想
生态认为,由于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也由于人类不满足于自身的生存状态,不断地从自然界攫取更多的财富,不断地提升自己对自然掠夺和改造的能力,在加强对人的剥削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自然的剥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生态从资产阶级维护其合法性的角度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环境的必然性,指出由于人们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感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人们受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把消费作为一种自我满足的手段,把消费当作人生的唯一乐趣,因而对于物质产生永无止境的追求。资本主义为了维护其合法性,以及继续维持高生产和促进高消费,就会借助科技变本加厉地“榨取自然”、“盘剥自然”,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来满足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进而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公害的频繁发生(唐宏,2007)。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位代表人物h·马尔库塞(1969)在《论解放》一书中更加广泛而深刻地论述了生态危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压抑人也压抑自然,造成人的异化也造成自然的异化,人不再是“人”,自然也不再是“自然”。
人类急需一种新的整体性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代全球问题和人类发展困境进行理论指导,而西方思想在此时正慢慢发展壮大,在对当代全球问题和人类发展困境进行哲学思索的基础上,生态对前述两个流派的理论进行了重大发展和补充。如前所述,对环境问题的探讨,生态认为:生态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它更是一种更深刻的困局的征兆,其根源不在科学本身,而在于一种意识形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实际是源于人们的异化消费观,后又因科学技术发展而加重,技术虽然造成了资本主义“单向度”(one-dimension)的主要原因,但自动化的科学技术可以消除人类劳动的异化,为人类自身的解放和自由创造条件。因此,要实现自然的解放,我们不仅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应合理本文由收集整理应用科学技术,将人与自然界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对科学技术无限制的追求中解放出来。由此,西方的环境哲学走过了一条从二元分立(重视人的作用)—二元分立(强调客观世界的平等权)—实现二元统一的思想发展道路。
(三)东西方环境哲学思想比较
1.基本观点和思维方式
传统西方哲学和科学把世界普遍地理解为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关系,认为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种实体,人是精神性的,自然则是物质性的。在这一认识论下,西方哲学思想分立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派,一是人类中心主义,二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僵化的自然在与人的关系中,只能扮演工具的角色。培根提出,人应主动征服自然,使之服务于人类。洛克更是宣布“听命于自然的土地……只是一片荒原”,只有人的改造才赋予自然以价值,“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人类中心主义实际是一种把人看作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以人的利益出发,主张按照人类的价值观来考察宇宙中的所有事物。由于它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存在过于极端的观点而被某些学者批评为“鼓励了人对自然的掠夺,是占有性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是经济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及环境危机的思想根源”。
与西方环境哲学思想片面强调物种之间的平等和平权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既不极端地认为只有人有价值,只有人有利益,只有人能获得待遇和权利,也不只推崇对生命的重视,信奉生物平等主义,而使物种和生态系统的道德原则远远高于人的道德权利原则。它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人和自然生物有共同起源,人性和天道在终极意义上相通。它承认自然界和人一样都具有主体地位。在看待“天地、人”以及二者关系问题上,它既不否认人作为自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是宇宙创造过程辅助者和促进者这一重要价值,也不过分强调人的作用,而是主张人应具备“民胞物与”、“转贴于
仁者爱人”的思想,以“克己修身”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2.基本方法
东西方环境哲学由于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性,导致二者在处理生态环境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基本方法又各具特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以一种整体性思维看待生态环境,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告诉我们,人的生存和意义实现,都是在与他人乃至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产生,它以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向我们强调,个体只是整体中的个体。而西方环境哲学思想则注重分析,擅长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将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归纳,从定量的角度把事物之间、系统之间的矛盾量化与分解,然后以数据为佐证,制定针对性建议措施,即在方法上寻求自然科学的支撑。虽然这种方法对于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分解、量化系统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因其依旧无法摆脱二元论思想影响,从主客二分的角度把事物进行一级一级的抽象归纳,结果越来越远离了事物的本原,导致西方哲学思想史上的千年之蔽——本源性、本真性的存在被遮蔽了。
可见,无论是中国“天人合一”传统哲学思想还是西方生态环境哲学思想,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有其局限性,亟待为认识、解决人与环境之间各种矛盾关系建立一种彻底的生态世界观,它是一种既能承袭“天人合一”思想精髓,又能克服西方生态环境哲学思想中人文精神不足的缺点,它带着生态科学理论和绿色生存技术而来,为了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而生的一种整体生态可持续发展世界观。
二、旅游环境哲学思想研究进路
(一)旅游环境哲学思想研究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旅游环境哲学尚存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旅游环境哲学思想本体论构建。西方作为研究现代环境哲学的先行者,诞生很多环境哲学流派(这其中包括环境伦理学、生态、深层生态学、生态女权主义和生态神学5个比较大的派别),且更为偏重通过理性、技术手段实现其理念。但“一分为二”是西方环境哲学非常牢固的思想传统,想要完全推翻这个思想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西方环境哲学受到“斗争哲学”思想很大的影响,存在很多局限性。这方面东方较之西方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不同于西方的哲学路线,这里最重要的有3点:(1)“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主干;(2)和为贵,“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3)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是中国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但东方环境哲学思想过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一面,有忽视人与自然的冲突一面,过于强调价值理性而忽视工具理性,过于强调人的内候内证的精神体验。
第二,旅游环境哲学思想研究体系构建。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观,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旅游环境哲学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外还鲜有专家学者专门针对旅游环境哲学进行系统阐述,零星的一些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哲学问题、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游客容量问题、生态旅游与生态伦理等方面,严格来说这些研究成果远远没有达到旅游环境哲学的层次,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一个学科要进入范式研究,一是要求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二是要求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三是要求有基本的解释现象的系统理论。而上述需要研究与思考的核心问题(包括旅游环境哲学概念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实现途径)实际上也正是长期困扰旅游学界的重大问题之一。该研究从深层次上触及了旅游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基本问题,触及时空观、规律观、运动观、因果观、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是旅游学基础理论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领域的重大问题。
(二)旅游环境哲学思想研究进路
1.旅游环境哲学思想研究体系构建
任何一个发展成熟的学科都必须具备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旅游环转贴于
境哲学也不例外。理论体系研究一般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概念体系。明晰研究对象是一切研究的起点,旅游环境哲学的研究对象简单来说就是旅游业发展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体到研究内容,则侧重于研究旅游环境这一复杂系统中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伦理,从哲学层面寻找旅游活动背后对旅游复杂系统影响的根本原因、机理,以及从环境哲学的视角来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实现人—地和谐发展。在构建了旅游环境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研究内容之后,就必须寻找其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取得研究成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旅游环境哲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应该站在哲学的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思想,提炼出自己的研究方法。明确旅游环境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就可以构建确切的相关概念体系。概念体系是理论研究的基础环节,也是核心环节之一。只有构建了合适的概念体系,明确研究对象所应该涉及的概念,才能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旅游环境哲学是研究旅游环境的哲学方法论,旅游环境不仅仅只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是复合环境系统。它是围绕旅游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多种组合,由旅游环境构成各要素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耦合形成既有特定结构与功能,并与外部环境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以适应外部环境,实现系统内外平衡的复杂体系。其涉及的概念包括环境伦理学、旅游伦理、旅游环境、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概念。
总之,作为旅游环境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进路,构建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概念体系以及理论基础等的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旅游环境哲学取得学科进步和跨越的必经进路。
2.旅游环境哲学实践研究体系构建
旅游环境哲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旅游环境哲学研究思想框架(包括研究对象、概念、思想体系、研究视角等)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该哲学思想运用到旅游业实际开发与规划管理中去,以便更好地服务和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篇8
论文摘要:高校环境的新变化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探寻其实现途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交往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价值体现
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从哲学意义上说,人文关怀关注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文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其内涵包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公正平等、民主法则和理性精神。人文关怀的现实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着眼于培养人们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庄严崇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鲜明的个性意识与集体主义风格,健康开放的文化心态与精神风貌。从现实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关心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人的精神存在及其发展,追问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因此,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本质的内容,其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把人文关怀完全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从以下三个途径展开。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或者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充分肯定人,充分实现人的心灵自由、精神解放的人文主义理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基本关系中,追求和谐统一,目的是使当代大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和谐、自由和具有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那种不从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而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来束缚人的传统做法,改变原来那种硬性地要求人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以及人在社会道德规范面前只能是被动服从者的不良现象。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而向对话式转变,实现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对话式教育会引起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这是人与人平等相处的基本方式。对话式教育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教育者的情感投入,从而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2.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这也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特色。在欧美发达国家,学校普遍具有良好的服务中心和服务设施,一般的学校都配有学生活动指导员,并设有咨询处、宿舍顾问、贷款和奖学金部、纪律顾问、法律援助部门等服务机构。同时,学校还聘请一些顾问,如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专家、精神病治疗专家等,来诊断和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服务,在解决学生具体困难的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国家的存在和社会的温暖,其公民的主体人格和爱国情怀也由此得以萌生。这种人文关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原有的强制化和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主旨精神。
3.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培育高品质价值观
学者周围平认为,人之为人,一个更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超越性。超越性是指人对超出生存以上的意义的寻求。与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质。超越性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这是心灵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于对生命的爱,因为这种爱,不愿生命流逝,便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发展丰富的内心生活;也因为这种爱,不愿虚度生命,便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二是灵魂的认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追问。三是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上述的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其实质是对个人内在的心灵生活的无比关注,周国平认为,这比外在的生活更重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采取学习、体验等各种方式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加深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精神品质。
总之,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体现了人学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包含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目的。人文关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审视、把握和阐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和发扬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实现全面创新。
篇9
【论文摘要】科学主义方法论虽然促进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弊端。通过分析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内涵,分析教育活动的人文特点,我们得出在教育研究中坚持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必要性。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们倾向于以自然科学技术的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教育研究自然也受到影响。“当今严肃对待教育理论学者的主要职责是养成归纳研究的习惯和学习统计学的逻辑”。但同时,许多思想家看到自然科学方法阻碍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因为这种方法:只处理与教育有关的技术性问题,听命于现实或经验的统计趋势而无法在符合价值与理想的方向上提出真知灼见,触及不到教育活动的本质性问题及教育中的灵魂和实质。而教育中的智慧、人格、情感、精神这些才是研究的焦点。
对此,我们提出在教育研究中坚持人文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主张。
首先,人文主义方法论是与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别在于前者试图解释,后者试图理解。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当代西方人文科学方法论中最具人文精神,最有影响的派别。社会现象研究和纯科学的区别在于社会现象涉及有意识的行为主体,他们自己赋予行为以意义,所以社会科学家为了描述和说明社会现象就要有理解的概念与实践,即理解、移情作用和直觉,所以人文主义传统坚决反对要求社会科学把人的行为客观化,把行为主体物质化的观点。
其次,人文主义方法论关注的焦点为三方面:
1.关于经验的客观性问题。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事实中人的主观性方面,如人的信念、动机、需要和希望等并不完全表达于客观的外表行为中。单纯的外表行为研究,不足以深透主观动机和意向领域,因此,人的行为仅仅部分的由它同外界对象或未来结果的关系构成,它的意义相当大部分在于它表达了某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没有同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具体个人的直接接触,是不可能完整理解有关的事实的。选择哪些资料作为有意义的事实,在何种深度或层次上挖掘事实本身的意义都与理论的解释有关。
2.关于因果律的有效性。在社会研究中人们往往把各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归结为原因——结果模式,而人文主义者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在自然世界中,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对于不同的社会或文化都是中立的,对于支配任何一个社会或一种文化的意义都是无关的,但人的行为却由它们对行为主体或对象参与者所具有的意义来辨认,而这些意义的内涵与阐释都是由一种给定文化与行为者本身的意义感受来决定的。众所周知,每一种文化有相应的意义库,不同的人对意义的感受、辨认与理解不一样,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里不同人的行为之间,要作出正确的因果概括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当然不能把因果规律固定下来解释人的具体行为,要了解这种渗透着社会意义的范畴之间的联系,只能靠对那个意义系统的深刻体会,而不是外部的机械概括。
3.关于理论或解释的性质问题。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科学理论或解释的目的,并不是要推导出经验概括或统计定律,而是要对人的行为和语言的意图和意义的深刻理解。人文科学以人的行为和语言为研究对象,以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人而不是事物为研究对象,理论解释的目的不是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回答行为的内在依据,包括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问题。因此,一个好的理论要能提供合理的行为主体有关的规范标准,要理解他的行为规范的标准,并不是提供当作客观事件的行为的演绎说明。以人的行为和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的价值观念不可能是中立的,不能免除意识形态的影响,总是要受到一定文化的规范、预设和偏见的支配。
教育作为使人性完善的最佳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人文主义的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所以说,不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如何无所不能的程度,自然科学方法论被推到如何高的地位,只要教育还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那么它的人文性就一天也改变不了,人文主义方法论也一天不能被抛弃。
再次,教育活动本性特点与教育实践的内在构成决定了方法论的取向。
一般来说,教育活动的特性表现为:教育活动在对象与目的维度上的特殊性;教育活动进行过程的点双边、共时、交互作用性和要素关系的复合性;教育活动具有预测性与活动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在特殊的交往活动中有目的的使社会对学习者的发展要求,向学习者的现实发展转化。教育活动是人的科学精神的活动,表现在求真;教育活动是美感经验活动,表现为求美;教育活动是人伦道德活动,表现为求善;教育活动是实在主体探求生命意义的心灵历程,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或灵魂的洗礼,关怀人生或命运问题,不依赖哪一门学科。教育活动是一种人文活动,而且是人文活动的最高境地,虽然达到这种境地的人是凤毛麟角。
说到底,教育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其精神的、价值的、人文的、意义的一面。完整的理解教育,就是要清晰的认识教育活动的精神性、人文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设备的更新并不代表教育的先进,可能传播的是非科学、伪科学的知识,训导如野兽般争斗的人生哲学,展示一个紧张、无人性的社会,培养出毫无生趣,面孔呆滞的“接班人”。这样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因此,教育活动形式的完美并不代表价值的实现,教育活动表达的是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觉悟,包含了对真、善、美等价值的追求及对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寻觅。况且,科学精神本身也是从人文主义传统发展而来的,所以,唯有从人文角度理解科学,才算把握了科学精神的本质。
人类无法将全部教育的意蕴客观化,无法从纯粹客观的角度理解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教育过程无法还原为一个实体或得到严格控制的操作过程,不论历史上的以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教育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教育活动中较高层面的内涵并非在归纳推理或统计规律的意义上层面的内涵推演而来的。教育中的人文性是历史的生成的,是传统的,同时也依据个人的觉悟和感觉而存在。教育活动搀杂了历史的内省因素,这些因素与文化价值、目的意义等这些人文性经验的范畴联系在一起,教育活动客观上有很强的独特性,因此,教育科学必须对教育活动达成普遍性的因果规律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用以一种意义标准,一种思想框架或解释尺度来说明全部教育问题,我们能对某一特殊时间、地点、情境的教育发表评论,一旦离开具体场合则可能失效。我们对教育问题的说明或解释常常是暂时的、相对的、主观的。教育中与意义、价值相关的核心问题本质上是约定的,不是外在规定的,教育的历史是一种互为主体性的过程,任何关于教育的思想如果未经主体心灵深处的认同,也是毫无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3-284.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人文信仰;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75-03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生教育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根本宗旨是要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追寻人生最终的价值。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忽视源自于人心底的情感需要――对人文关怀的渴求,必然会导致自身陷入困境。所以无论是从社会的发展,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宗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融入人文精神。首先我们必须对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正确的把握。
一、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是以对人存在的真实性和理想性的构建为目标,是人内心深处一种底蕴式存在。一定的人文精神总是蕴藏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一定的价值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所以人文精神的构建能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受教育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正是由于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如此特殊的意义系统和思想底蕴,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1.人文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和纽带。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升华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功能必须依赖于人文精神教育。人文主义者将教育看作是把人从自然状态下脱离出来、发展人性的过程,一般包括知识传播和精神升华两个方面。而升华思想的使命则需要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来完成。它诉诸人的感性层面,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价值观念,唤起理性精神、启发人生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纽带,也是实现其功能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其寓教于美和潜移默化的特点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人文精神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规范和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学技术给人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使一部分人表现出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理想信念严重缺失。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予以回答和消解,但它目前却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而人文精神可以培养学生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辨证统一的精神和思维方式,训练其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广阔视阈和历史深度,培养其以理性的方式关怀人生终极意义和以实证的态度关注个人当下生活欲求之间关系的能力,确立行为方式选择趋向规范化和集体主义的自觉意识导向。它们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规范和价值导向,用人道精神协调群己关系。
3.人文精神有利于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偏差。我们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疑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功利性过强,容易造成一种追求政治上近期效果的短期行为;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缺少对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切关怀;智育化的教育方式,满足于单纯的特定观念和道德规则的传递等等。人文精神了解人的所思所想,把握人的内心世界,帮助人们在现实中构建精神家园和意义世界,能够避免功利化的目的和空洞的说教;贯穿人文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是人的思想体悟、观念内化和精神升华,可以运用包括传授知识在内的教育方式,又能够与智育化划清界限。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必须包含的内容
人文精神又是一种价值形态,是对人的自我本质的解读和诠释,为主体意义世界的建构提供终极支撑,能为人类的主体文化活动提供信念动机和意义标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必须从其体现人的自身本质的方面和对人类主体文化活动提供信念动机上展开,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人文信仰。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形信仰,它是人们对人文现象或思想的尊崇与信服,并把它奉为人类言行的准则。人文信仰的形成是对人文现象的认识过程,也是一种包含情感、信念、意志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的心理变化过程。由于人文价值的隐性特征,它曾经不被重视。但随着主体精神的迷失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的无情惩罚,我们才逐渐认识到其作用,逐渐把对科学的信仰转移到对人文的信仰,这是一个历史过程。人文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指导思想,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指引方向;有助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文精神教育的核心,我们必须要在学生头脑中牢固树立人文信仰。
2.主体性。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单纯的接受者,而较少考虑到其主体性。而人主体性的高扬恰恰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鲜明主题。这里的主体性就不仅仅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是要上升到以唤醒人的生命价值感和促使人更新精神自我的意识和行为上。人文精神更多强调人自身的价值,重视人的历史地位,拓展人性的广阔空间,并使人明白人在进行社会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和精神力量,是获得自觉自由发展的充要条件。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在继承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树立主体性发展的必要性的理念,使之体悟生命的价值,形成学生更新精神自我的意识和行为。
3.社会性。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是实现人的社会性,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形成强大的工作能力。这是社会发展对现代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能否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并协调发展的结果。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要做到:第一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人性的人,要有爱心,同情心、正义感、道德感,这是人的精神属性的必然和理性选择。第二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经途径。第三教会学生做事。相对于做人来说,做事更倾向于物质层次,要求学生在具体过程中遵循人的基本要求,即要有原则性、灵活性和人性,既能妥善解决办事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又能处理好人的有关问题。通过做事,锻炼学生更为明确的人文精神意识。
4.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基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人文精神视野中,自然是人类生存的依赖,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与人平等的另一个主体,即主体间性的问题。长期以来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环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加速了环境危机、资源危机。这都是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后果,实质是人的价值和精神的危机。这些危机的真正解决有赖于人的价值、精神的重建。所以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我们必须在人文精神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生态、生存、生命教育,使他们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的途径
人文精神的价值是隐性的,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只在口头上、文章里提倡探讨,必须落到实际的工作中,也必须切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否则只会沦为一种高远的理想和空洞的口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必须从以下途径出发。
1.转变观念,重塑目标。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必须转变以往重理轻文、智育至上的观念,恢复和建立教育的人文性,创设学校的人文氛围和特色,把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教育目标上,摈弃教育目标中唯理性的倾向,在新目标中明确提出涉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的培养及科学对人的价值、科学的社会功能和伦理规范等人文培养目标,使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两者互相渗透,有机统一,真正做到关注学生人格的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重视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渗透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当然离不开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熏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首先要使学生获取本学科的知识,并且知道这些知识获得的方法,人具有怎样的精神才获得的;但其关键在于受教育者是否把知识和优秀文化的蕴涵化作了自己的品质,融入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通过本学科的课堂教学,用心培养学生的“体察涵养”之功,教导学生去捕捉、感悟本学科中的人文要素,体验生命的价值,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变成有灵性的精神力量。因此本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不单单是使学生学到人文知识,而且也要让学生学到做人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