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的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损伤的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运动损伤的防治措施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 运动损伤 预防处理

引言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程内容,它集竞技性与挑战性于一体,充分展现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创造性。它把原有的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上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它包含登山、野营、野炊、负重行军、攀岩、速降、定向、漂流、涉水、穿越丛林、野外自救、野外觅食(水)等丰富内容,虽贴近生活,形式多样,但由于外界环境复杂,不可预知因素较多,因此将面临诸多的安全方面问题。

比如山上路段陡峭,攀登时不慎滑倒受伤;遇上洪水暴发、山体滑坡,造成意外人身伤害;毒蛇或猛兽的意外袭击;缺水、断粮、迷路等等。这些意外事故,都会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这一全新课程内容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就野外生存生活课程中出现的运动损伤的防治做论述。

教育部计划从2007年7月开始,将要在全国各高校推广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内容,目前这一“工程”正处于实验阶段。贵阳医学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于2001年,符合 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体育课程“培养学生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的目。2001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出台以后,贵阳医学院为了在高校中推广、普及户外运动,率先在国内实验,在大学生中开设《户外运动》普修课,2009年贵阳医学院成立了社会体育(户外运动方向)专业,四年制本科。并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成果《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创新研究――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获全国第七届大运会科报会三等奖。该研究成果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等被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专家认可,推动了户外运动在高校的开展。

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中的常见的运动损伤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与高校普通的体育课程有所区别,由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在野外自然环境中进行,并且是根据地形和实际情况,进行登山、野营、野炊、负重行军、攀岩、速降、定向、漂流、涉水溯溪、搭绳过界、穿越丛林、野外自救、野外觅食(水)等具体项目的实践活动,一般要在野外环境进行若干天。因此,不可预知的安全问题时常发生,发生的运动损伤也与一般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发生的运动损伤有所区别。

1.1野外生存生活中的运动损伤的种类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运动损伤发病率最高的是关节的扭伤,然后依次是肌肉的拉伤、擦裂伤、劳损、脱位、骨折。主要是野外的道路复杂多变且学生背负有一定重量的户外装备,若没有注意路况变化或是在疲劳状态下,会出现足底踏空,失去平衡,引起关节的扭伤,其中踝关节的扭伤比例为各关节之首。另外山路荆棘较多,若下山时遇到陡坡或身体重心不稳而摔倒,会发生软组织的擦裂等开放性损伤,甚至造成骨折或脱位。另外在我院开展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中发现有较多的学生缺乏户外生存生活经验,在户外开展的各种活动和训练中由于误摘野生植物,和缺乏相应的处理经验,所以经常受到损伤。

1.2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中运动损伤常发生的部位

损伤常发生在踝关节,其次是膝关节,两者百分比相近,足部、大腿、小腿、腰部、手腕部次之。野外的道路崎岖不平,复杂多变,经常发生脚滑倒或身体失去平衡而摔倒,尤其在山路足底踏空或足着落点的土块或石块突然松动时,常出现踝、足关节的损伤,有的甚至膝部着地摔倒或扭伤膝关节。另外,登山、岩降要求膝关节反复在半屈曲位时发力伸直,从解剖动力学看,膝关节由屈曲到伸的过程中,小腿也有一定程度的外旋,所以髌骨和股骨关节面之间会产生“挤压” “捻错”应力,长期如此导致了髌骨软骨病,所以很多运动年限长的运动员常出现膝关节疼痛或发软的症状。对于刚参加该项运动且平时缺少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也常发生因突然剧烈的改变和扭挫等因素导致大腿和小腿的肌肉拉伤,或是因股四头肌、腓肠肌长时问不习惯的过度用力,出现延迟性肌肉损伤。总的来看,下肢部位的损伤多于躯干和上肢,这是因为野外生存生活运动是以下肢活动为主的全身运动,要求下肢力量强、灵活性好。

1.3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原因

由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受到很多原因的影响,所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运动损伤的原因比较复杂,很多损伤是多种原因所致。有人认为野外的路况复杂多变是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很多是不可避免的意外损伤。除此之外,学生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运动安全问题重视不足和没有相应的野外生活知识也是导致损伤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有些大学生对这项运动的兴趣很大,但没有注意自身身体状况,如带伤病参加运动或是参加自己身体所不能承受的高强度高危险的运动,而发生损伤。在该运动中出现局部疲劳又没有得到适当的休息和恢复,以及旧伤复发也容易引起损伤的发生。另外,服装及用具的不合适,天气的恶劣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2、防治措施

2.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项新兴的、综合性的运动。该项运动的损伤有以下特点:

损伤多发生在中等强度和中等危险以上的训练中,尤其是刚参与该运动不久,没有经验者更容易发生损伤。平时训练中必须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加强肌肉力量,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和协调性。如用负重蹲起和起踵加强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力量,用加强踝、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方法增强关节的稳固性,用简单体操和徒手操增加身体协调性。损伤常出现在踝、膝、足等下肢部位;损伤类型以扭伤最为常见,其余依次是拉伤、擦裂伤、劳损、脱位、骨折。对于踝关节的损伤,当在平时多加强踝关节的力量练习,提高关节的稳固性。参加该项运动的大学生必须加强下肢力量的练习,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加强下肢协调性的练习,在运动中注意防止下肢疲劳,因疲劳时稳定性和协调性都会下降,容易出现损伤,另外要做好踝、膝等关节的防护。当然在理论教学中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宜的徒步线路,合理分配体力。正确的学会不同地形下的行走姿势也十分的重要。

急性的肌肉软组织的拉伤和扭伤。采取RICE原则:R休息,减少运动量或不运动。I冰敷,用凉水或山泉水对损伤部位进行浸泡或冰敷,起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的作用。C抬高伤肢,对于扭伤肢体抬高,使肢体高于心脏水平面。促进静脉回流,消除肿胀,减少恢复时间。E加压包扎,运用绷带和弹性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如踝关节扭伤采用“8”字包扎法以减少出血和肿胀。有条件可以外用各种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药物。如云南白药喷雾剂等。对于擦裂等开放性软组织损伤要注意防止伤口受污染和大的出血,如出现严重的出血,如大动脉出血,必须采取局部压迫止血或止血带止血等紧急措施;对于骨折或脱位要先保持安静休息,不可勉强走动,以免伤口恶化,闭合性的局部可用河水、冰雪冷敷,不可按摩,然后用简易夹板或代替物夹住伤部,绷带加压固定,抬高伤部,制作简易担架及时送往医院。完成运动后应及时消除疲劳,治疗伤病,防止发生劳损。消除疲劳的方法可以通过休息放松、自我按摩、饮食补液等多种手段达到。

2.2损伤原因比较复杂,多数人认为损伤是由于野外情况复杂而导致的不可避免的意外。其他原因依次为本人对损伤的可能性认识不足、疲劳、身体状况不佳以及旧伤复发。另外,服装用具的不合适和恶劣的天气也是造成损伤不可忽视的原因。组织必要的技能和心理方面的培训。进行对户外运动风险和识别的教育学习相关的运动、急救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心理素质,以增强对野外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作好缜密完整的计划和充分的物质准备,包括目的、路线、分工、纪律、装备等,对于突发事件要有准备,要有针对紧急情况的备案。以及运动中注意观察了解地形和路况,加强防范损伤的意识,遇到意外损伤及时正确的处理。

2.3其他

运动训练前要作好健康调查,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尤其在长距离和高难度的教学训练前更需认真检查;对那些平时运动较少的学生除认真体检外,还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强度和难度,循序渐进。如有不适宜的情况,应停止野外生存生活训练。

衣着松紧适度,注意保暖,在山路行走应穿长袖衣和长裤,防止荆棘擦或刺伤;运动鞋要舒适防滑;必要时也可在小腿打上松紧合适的绷带,关节处护

具保护;登山、攀岩、岩降等用具要检查、维修。

合理安排体力,注意休息。局部疲劳应及时消除,可以用简单的局部按摩;伤病要及时治疗。

要有针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中出现损伤后的应急方案。要有专业急救及户外知识的人员承担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中损伤的救治,使伤员得到及时专业的救治。减少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邱世亮,贾龙.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运动损伤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 体育师友2007.2: 63~64

{2}黄超群,周俊飞.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原则 [J].网络科技时代 2007.15 :91

[3]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年9月

[4]怀斯曼著,李 斌、倪明译.生存手册[M].北京:华文出版社,

1992

[5]克里思.麦克纳伯著,贾朝辉、池俊常、王彦生译.英国皇家特种部

队训练手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6]威廉姆编著,张雨来译 美国童子军生存手册[M].天津:天津社

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刘伟石,赵怀东.户外不完全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8]王汉江.对学校体育发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体育科

篇2

关键词:种公猪;饲养管理;繁殖障碍

1 在现代化供精站中,种公猪的饲养管理是否科学合理,是影响种公猪供精与配种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种公猪的日常饲养管理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1 满足种公猪的饲料营养需要

种公猪可以分为后备期、青年期和成年期三个阶段。后备期(8月龄前)营养需要以满足生长发育为目的,在此阶段按发育需要供给全价料。青年期(8-24月龄)和成年期(24月龄以后)种公猪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一定要适量,成年种公猪或非供精期种公猪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需要达到16%以上,采精期种公猪饲料中蛋白质应不低于14%。动物性蛋白与植物性蛋白混合可以达到互补的作用。国内许多相关学术期刊都有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在正常供应的基础上,适量加喂鱼粉、鸡蛋、奶粉等可以有效提高、品质、配种指标等。此外日粮中还应保证有适量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缺乏都会影响品质、配种受胎率等,还会出现死精、发育不全或活力不强的,并引起各种不同的生理疾病发生。在日常饲养管理中,种公猪的饲料配比十分重要,我们在化验室对样品进行了长期的反复对比研究实验,我们找到了供种公猪采食的最佳日粮配方是:玉米55-60%、糠麸8%-10%、豆粕20-25%、鱼粉4%-6%、盐0.5%、骨粉2%-3%、其他微生态制剂等。其中微生态制剂具有重要的生物保健作用。微生态制剂能够取代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有效避免其产生的大量副作用,还能够起到保护公猪肢蹄的作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为了避免体积过大,影响采精,一般不采用稀汤料及过多青绿饲料的饲喂方式。每天早晚两次,每天的饲喂量,根据体重适量调整,以体重150千克的种公猪为例,非供精期每天饲喂量2.4千克,冬季每天饲喂量2.8千克,供精前35天饲喂量3.2千克,供精期适量补饲胡萝卜或优质青料,供精旺季每天加喂1个鸡蛋或0.5千克牛奶。采取补饲和加喂等饲养管理技术可以使种猪得到有效利用并大幅延长使用周期,种公猪的使用年限是种猪站日常管理的重要考核标准。

1.2 加强种公猪的适当运动管理

后备种公猪需要每天保持1.5-2.5小时的运动量,成年种公猪需要保持0.5-1.5小时的运动量。适宜的运动对种猪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运动可有效促进新陈代谢、锻炼神经系统、增强体质、强化四肢。适量运动还可以提高食欲、避免肥胖、促进和提高品质。长期不运动或运动不足会使种公猪嗜睡、肥胖、降低、四肢软弱,体质下降,在使用中很容易产生肢蹄病,淘汰率大幅提高,使用效率低下。在加强成年种公猪管理中,也要防止运动过量,造成疲劳,运动结束后要休息至少半小时后再进行饮水饲喂。不同季节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安排活动时间,防止天气突变造成的意外伤害。

1.3 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防暑降温对种公猪具有特殊意义,也是成年种公猪的饲养管理重点。我们的对比研究表明,在18-20℃范围内是满足成年种公猪生产的最佳温度,当外界环境温度低于12℃时,开始对采精活动略有抵触表现,低于10℃时,个别种猪开始拒爬,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但在温度较低情况下的品质未发生太大改变。与此相反,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时,虽然没有出现拒爬、抵触等现象,但易引起中暑、猝死等高温综合症,当温度高于35℃时,品质开始下降,高温环境持续时间按越长,破坏力越大,最严重的会出现血色精、石灰色精等无,严重影响生产活动。

2 种公猪繁殖障碍往往是一个综合症状,主要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大种类。

2.1 非传染性繁殖障碍主要分为遗传性、老化性和损伤性三种主要类型。遗传性是先天遗传因素形成;老化性是使用周期不规范、使用年限^长等造成。损伤性种公猪繁殖障碍在猪场里比较多,常见的情况及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

2.1.1 种公猪阴囊炎及炎

由于种猪部位的特殊外形,很容易导致挤压碰撞、咬伤、夏季高温以及其他热性疾病引起,其临床症状以局部伴发痛性肿胀为主要特征,剧痛潮红,对触碰敏感,有的肿胀期有明显波动感,有的硬固,呈全身热候,食欲降低,不愿行动。主要防治措施:及时停止生产,对阴囊进行清洁并进行冷水敷,涂以鱼石脂软膏或红霉素软膏等进行消炎止痛处理。给予适口青绿饲料护理,患病较轻的治疗及时可在一周内恢复,建议2-3周后逐步恢复使用。此类猪比较严重的在患病期间品质明显下降,建议在6-7周后采精抽查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1.2 成年种公猪低下

主要表现为见到母猪表现冷淡,不爬跨、迟钝、厌爬、拒爬,病因多是由于使用过度、老龄、运动不足、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A等。防治措施:一是要加强饲养管理,喂饲全价种公猪专用料。二是每天要适当运动。三是确定病因后用药物治疗。这类种猪需要饲喂人员仔细观察,查找分析原因,及时调教。

2.1.3 种公猪有,有爬架意愿,但屡试无果

一般是因为外伤、腿蹄关节炎症、外表感染等引起,需要仔细查找病因及时对症治疗。有的不正常,混有炎性分泌物。常用防治措施:一是对外伤如损伤而不能爬架供精的,可用2%硼酸水洗净治疗;二是对先天性不能的应及早淘汰。三是加强采精防护措施,预防采精期间物理性损伤。如铺设护垫、使用无菌手套等。

2.2 种公猪传染性繁殖障碍主要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等

2.2.1 根据笔者的临床观察与研究,种公猪传染性繁殖障碍主要是由病毒引起,以猪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和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圆环病毒等引起的疾病最为多见。其次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症等引起的。在防治措施上,使用一般常用抗生素等即可有效控制细菌性和寄生虫性引起的传染性繁殖障碍。对病毒引起的种公猪繁殖障碍,最主要的是运用综合防治措施,对疑似患猪采取隔离、强化消毒、定期抽取血样进行抗体检测、针对性制定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强化免疫力等。

篇3

关键词 青少年 运动损伤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2

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乒乓球一直被誉为我国的 “国球”,其竞技水平和打法始终处在世界领先位置。世界乒乓球技术不断发展,竞赛规则不断变化,对我们都是一个挑战。所以我们必须在平时的训练强度上下功夫,如体能、身体素质、技术、心理训练等等,加大运动负荷,通过大量枯燥的步法移动、挥拍练习来完成乒乓球技术动作,在“快”“变”“准”上打出我们的特色和制胜法宝,这就难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运动员肢体和关节部位出现运动损伤。乒乓球运动技术有着很强的基本功要求,因此,青少年早期的乒乓球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大多数人会认为乒乓球运动量小,运动员活动范围小,且队员之间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和接触,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运动损伤。其实,乒乓球运动中的运动损伤发生频率是比较高的。青少年正值身体发育时期,由于技术动作掌握不够牢固,思想不重视,技术不正确,方法不科学,加之训练或比赛后不及时放松身体,这些都有可能会给身体造成一些运动性的损伤或疾病,直接妨碍了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技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运动损伤一直是教练员和运动员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能否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或发生运动损伤后如何尽快痊愈,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本文通过对项城市40名青少年乒乓球训练者的调查,统计曾经发生过运动损伤的案例,分析运动性损伤发生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从而促进青少年乒乓球队员能发挥最佳竞技水平,同时也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整体使乒乓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达到理想的状态。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项城市40名从事乒乓球训练的青少年(8~14岁)为调查对象,以项城市少儿乒乓球队员运动损伤发生机理与防治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作者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乒乓球训练方面的书籍和期刊论文,登录网站搜索有关少儿乒乓球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资料,整理综述文献,有借鉴地吸收采纳,为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向40名少儿乒乓球训练者发放问卷,其中涉及到平时的训练和比赛等方面的问题,回收有效问卷36份,有效回收率为90 %。

3.访谈法

与少儿乒乓球训练者、教练及个别家长交谈,就有关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和个人看法总结成书面材料。

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整理的数据,采用百分比等统计和计算方式,为本研究的分析论证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40名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男26人,女14人)进行调查,他们曾经都有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的经历,其中有的队员有过两种损伤的经历,还有个别队员出现过同一部位多次损伤的经历。

(二)调查显示,从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来看,腿部发生肌肉拉伤的人次比较多,占损伤总数的24.1%,主要表现为肌肉拉伤或擦伤。其次是踝关节扭伤,占总数的22.6%,主要是踝关节“内翻”损伤。膝P节发生的损伤占总数的20.3%,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积液等。乒乓球运动中的肘关节和腕关节发生损伤也比较多见,占总数的19.9%,主要表现为关节酸痛、腱鞘炎等损伤,可能是与平时训练中关节局部负担过重或疲劳有关。

(三)从损伤发生时的训练过程来看,身体素质训练中发生损伤的人次最多,占总数的42.8%,其次是多球训练或比赛,主要是多球训练和比赛时,运动强度比较大,休息间隔时间短,队员身体疲劳等原因。

(四)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分析

1.准备活动时间短,活动不充分

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是距离短、球速快而多变,虽然是隔网对抗,但是对运动员的灵敏、速度、力量、爆发力等体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还对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身体的平衡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调查发现,63.1%的运动损伤是因为准备活动没有做好,不够充分。这是因为,人体运动器官的生理机能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历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逐步过渡到人体机能最佳状态。

2.训练急于求成,盲目性大

纵观乒乓球运动员的成长,都有一个快速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趋势。国家为培养后起之秀和后备力量,总是增加和设置很多形式的比赛和赛程,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这种后备人才“极速”培养中,急于求成,完成输送任务,无形地在训练中加大了运动负荷,加大了运动强度,从而忽视了少儿乒乓球队员的身体承受程度,这样的高强度训练,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3.连续训练和比赛,形成疲劳积累

少儿时期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调查和访谈中均发现一些队员在连续高强度的训练中消耗了很多能量,身心疲惫。久而久之,他们的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转换过程就会遭到破坏,肌肉有效的协调能力随之下降,发生运动损伤也是理所当然的。

4.技术动作不正确,动作变形

调查显示,35.8%的队员是因为技术动作不正确而发生运动损伤的。青少年处于这个年龄段,模仿动作快,肌肉协调能力差,极易在学习技术动作中形成错误动作,在身体结构和肌肉发力上违背了正常的肌肉收缩,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和训练中,规范正确的技术动作是非常必要的。

三、结论与防治措施

(一)结论

1.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很大。有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的经历,有的发生过两种损伤,有的发生过同一部位多次损伤。

2.从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看,腿部最多,主要表现为肌肉拉伤或擦伤。其次是踝关节扭伤,主要是“内翻”损伤。肘关节和腕关节发生损伤也比较多见,如关节酸痛,腱鞘炎等。

3.从运动损伤发生时的训练过程看,身体素质训练中发生损伤的人次最多;其次是多球训练或比赛。

4.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有:准备活动不充分、训练和比赛强度大、技术动作错误等。

(二)防治的措施

1.提醒教员和运动员,要高度重视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有针对性做一些专门性准备练习,专门活动参与练习的肌肉、关节和韧带,减少肌肉和韧带的粘滞性,增加其伸展性和弹性,特别是大腿肌肉群、各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

2.在训练和比赛中,应根据少儿的身体发育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避免在局部负荷过重和身体疲劳的状态下,进行复杂技术动作的训练。在训练中要根据少儿易疲劳、但是身体恢复快的特点,科学安排好训练的间隔时间,保证有合理充分的休息时间。

3.乒乓球技术性很强,动作细腻,因此,从一开始训练,运动员就应在专业教师规范的动作技术指导下,学习正确的移动步法和击球技术,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技能,直至后期的技术组合和战术,这对预防运动损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加强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的训练。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教学与训练,我们一定要把身体素质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一切技术的基础,只有身体素质提高了,才能学习好各项技术,随机应变场上的变化,同时,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等综合素质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训练中,要安排一定周期的身体素质训练,如在冬训和集训阶段,都应该加强专项身体素质练习,对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肌肉群,应加强其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的练习;对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要加强专门性的训练,如拉伸等,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5.加强自我保护与医务监督。少儿乒乓球运动员自身在参与乒乓球技术的学习时,都有最直接的身体感觉、知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因此,教练员要教会队员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的方法,掌握一定的自我保健知识和技能,这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环节,也是避免损伤发生以及正确处理损伤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篇4

作者:田冰锋 郭强 李惊涛 冯波

【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并发急性脑膨出病例,总结其形成原因、防治措施及疗效。结果 迟发性颅内血肿、急性脑肿胀、脑组织缺血缺氧、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等是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结论 正确认识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对各种原因所致术中急性脑膨出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可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重型颅脑伤 急性脑膨出 弥漫性脑肿胀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脑内血肿,昏迷时间在6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和生命体征的改变,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的发生,会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其病死率极高,预后极差,若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死亡。我科于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了24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病例,对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4例中,男性20例,女性4例,年龄20-60岁,平均40岁,车祸伤18例,坠跌伤4例,殴打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l一4h,平均2.5h。

1.2临床表现 入院时深昏迷16例,中昏迷6例,浅昏迷2例。一侧瞳孔散大15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瞳孔大小正常5例。其中合并胸部损伤18例,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3例,合并四肢、骨盆骨折3例。

1.3辅助检查 入院时头颅CT检查,硬膜外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11例,硬膜下合并硬膜外血肿10例,脑内多发性血肿1例,均合并有脑挫裂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CT显示中线有明显移位,脑沟、脑回及环池、基底池显示不清,侧脑室、三脑室和四脑室有不同程度的受压。

1.4病因 术中迟发性血肿18例,同侧脑内血肿7例,对侧迟发性硬膜外血肿11例;弥漫性脑肿胀6例。

1.5处理方法 本组手术皆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术前仔细阅片,尤其是着力点有无血肿及骨折情况。术中麻醉采用全静脉麻醉,保持麻醉平稳,在打开骨瓣后,感知硬膜张力高或脑搏动差时,快速给予20%甘露醇250ml加速尿20mg静滴,给予控制性降血压,过度换气,再将硬膜剪开一约1cm小口,清除部分血肿,然后悬吊硬脑膜,待颅内压力有所降低后再剪开硬膜。剪开硬膜时,术者左手应予脑组织一定压力对抗,同时感知硬膜下脑组织张力,保护好膨出的脑组织, 清除血肿后,脑膨出停止可关颅,行CT检查以了解脑膨出原因;笔者认为,若经上述处理后,脑组织张力仍越来越高,立即迅速结束手术防止进一步的继发性脑损伤是必要的,并立即行头颅CT检查后返回手术室进一步处理;若术前CT提示其他部位小血肿可直接探查清除。

2 结果

术后死亡11例,死亡率45.8%;3个月后按国际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标准评分:出院恢复良好6例,中等残疾5例,重度残疾1例,植物生存l例。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是神经外科手术中较为棘手的一种情况,死亡率极高 。本组24例中有11例死亡。病死率为45.8%。

正确认识引起脑膨出的危险因素、给予充分有效的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3.1病因

3.1.1对侧或远隔部位迟发性血肿是导致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重型颅脑损伤,尤其是减速性损伤,冲击部位骨折板障和破损的硬膜动脉极易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脑内挫伤小血管及桥静脉亦易受损伤,但因血肿和脑水肿产生颅内高压的压迫,未形成或仅形成少量血肿。当硬膜剪开、血肿清除后,压力填塞效应突然减轻或消除,原已破损的血管或板障迅速出血,丧失自主调节功能的小血管也因血管内外压力差增高破裂出血,颅内压突然降低后颅内容物的迅速移位使原已破损的血管进一步出血,产生术中的急性脑膨出,形成恶性循环[1-2]。

3.1.2急性弥散脑肿胀

重型颅脑损伤出现急性弥散脑肿胀是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本组病例25.0%。现在认为其发生机制是:①脑外伤导致脑干中蓝斑复合核受损,引起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导致脑血管急性扩张;②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致脑血管急性扩张,血流量增加所致[3-4]。

3.1.3其他原因 ①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颅脑损伤后颅内压

增高及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同时创伤时对血管壁的直接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血管壁痉挛、脑组织水肿和血肿压迫等所致的脑血管受压、拉长扭曲、痉挛收缩,引起脑血流下降、脑微循环障碍,而成为形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导致脑水肿加重,最后出现急性脑膨出[5];②低血压、误吸、合并血气胸等原因造成长时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③如脑疝时间过长压迫小脑幕裂孔附近的基底静脉、大脑内静脉等,造成回流受阻。也可促使术中脑膨出的发生和发展。

3.2急性脑膨出的防治措施

3.2.1术点 开颅后如果硬脑膜张力较高,质地硬,搏动微弱或无搏动,或清除脑内血肿后脑组织先塌陷并恢复搏动后逐渐膨出。即有可能发生脑膨出。

3.2.2术中处理 术中发生脑膨出病死率很高达50%[5],本组病死率45.8%。因此术中处理特别重要。术中避免输入大量晶体液,保持麻醉平稳。骨瓣翻开减压要缓慢;如果硬脑膜张力极高,先快速给予脱水剂、过度通气、头高及控制动脉收缩压等使颅压降低;再将硬膜剪开一约1cm小口,清除部分血肿,然后悬吊硬脑膜,待颅内压力有所降低后再剪开硬膜继续清除血肿减压。当术中清除一侧血肿脑压降低后又迅速升高并出现脑膨出,即考虑迟发性血肿可能,宜尽快结束原手术区,行术野简单包扎后立即复查头颅CT,如发现血肿应及时返回手术室再作血肿清除。

3.2.3术后治疗 ①常规神经外科ICU监护。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尽早行气管切开术;③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防治。手术时及时清除颅内血肿,充分引流出蛛网膜下腔积血,尽早使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解除脑血管痉挛,是预防大面积创伤性脑梗死的关键;④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氧耗,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保护脑组织;⑤外伤性脑积水。外伤性脑积水是高颅内压长时间不能缓解的重要原因之一。尽早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有助于患者苏醒;⑥高压氧治疗。以达到改善脑细胞缺氧,促进脑水肿消退和脑功能的恢复[6-7]。

总之,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发生的急性脑膨出,应在手术过程中迅速作出正确判断,防止脑膨出进一步加重导致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和出血,术后采用正确的综合性治疗方案,才能有效的降低病死率和重残率。

参 考 文 献

[1] 杨汉兵,孙晓敏,陈礼刚,等.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对策[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09,32(6):644-645.

[2] McLeod A.Traumatic injuries to the head and spine 1:mechanisms of injury[J].Br J Nuts,2004,13(16):940~947

[3] 钱兴龙,郁明慧.重型颅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处理[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15(41I:321.

[4] 管峥峰,狄剑秋,杨超,等.重型颅脑外伤术中急性脑膨出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25(5):536

[5] Bencini L,Sanchez L J,Boffi B,et al. Incisional hernia repairret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laparoscopic and open techniques[J].Surg Endosc,2003,17(10):1546—1551.

篇5

关键词:地球化学环境 地方病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092-01

化学元素性地方病又被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人们身体中某种元素的含量与人们生活的地区该元素含量有关。长期的地质作用和人为作用使地球表面局部区域元素分布出现异常,使当地居民从环境中摄入的元素量低于或超出人体所能适应的变动范围,如果人体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出现化学元素性地方病。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该文旨在概述我国最常见的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的诱因及防治措施。

1 地方性克汀病

地方性克汀病是由缺碘造成的一种以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它出现在所有缺碘地区,在中度或重度缺碘地区更为普遍。在缺碘地区,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缺腆都可导致地方性克汀病的发生。常表现为精神发育迟滞、运动功能障碍、聋哑、体格矮小以及性发育落后[1],对居民的伤害不言而喻。因此,在缺碘地区孕妇在孕期和出生早期应及时科学地补碘,具体以食用碘盐和注射碘油为主要途径,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吃富碘的海产品(如海带、紫菜等)。

2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是人体长期处于碘缺乏状态而诱发的一种使甲状腺增生肥大甚至发展为毒性甲状腺肿大的病症,常发生于缺碘的地区(如山区和远离海洋的地区)。临床可见压迫症状,病人喉头有紧缩感,劳动后气急,吞咽困难、发音嘶哑等。此外,还严重影响病人的形象,易导致病人出现自卑情绪,对人体身心危害极大。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主要以防为主,多食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如虾米、海带、紫菜、海蜇等。保持情绪的舒畅、平静,尽量控制急躁易怒的情绪。

3 地方性汞中毒

汞是一种化学元素,俗称水银。是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汞在常温下即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由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有些地区的土壤和空气中含有过量的汞,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就容易发生汞中毒。汞中毒危害极大:轻度汞中毒会使人体乏力、头痛、急躁、易怒、消化道功能紊乱以及口中有金属味;中度汞中毒会使人体记忆力显著降低、情绪紧张身体震颤加剧;重度汞中毒会产生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如痴呆,严重使还可能威胁生命。

预防汞中毒的措施: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意外食入过量的汞化合物,避免食用被汞污染的食品。服用含汞药物时应严格控制剂量;体温计破碎后,应及时妥善处理泼撒出的金属汞,防止其长期污染居室环境;加强宣传教育,预防生活性汞中毒[2]。

4 地方性镉中毒

镉是当今重金属污染中面积最广、危害最大的重金属元素,被称为五毒之首。目前,我国镉污染形势非常严峻。镉污染给环境和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4]。研究表明,微量的镉进入机体即可对肺、肝、骨、肾、生殖和免疫等器官系统产生一系列损伤。另外,镉还具有一定的致癌性和致突变性。环境中的镉不能被生物降解,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受污染环境中的镉含量也逐年上升[5]。

防治措施:(1)熔炼、使用镉及其化合物的场所,应具有良好的通风和密闭装置。焊接和电镀工艺除应有必要的排风设备外,操作时应戴防毒面具。不能在生产场所进食和吸烟。(2)镀镉器皿不能存放食品,特别是醋等酸性食品。(3)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镉的环境卫生标准。

5 地方性铅中毒

铅是一种重金属,对人体各组织均有毒性,中毒途经可由呼吸道吸入其蒸气或粉尘,然后呼吸道中吞噬细胞将其迅速带至血液;或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循环而发生中毒。一般来讲,口服2~3g可致中毒,50克可致死。随着工业及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铅被使用,铅污染已从职业环境向日常生活环境扩展。铅的污染危害成了一个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6]。

铅及其化合物可经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铅在体内半衰期长对许多个器官系统和生理作用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铅对人体的危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系统:铅中毒引起末梢神经炎,出现运动和感觉异常,情况严重者会造成瘫痪[7]。 (2)造血及心血管系统:铅中毒可致血管痉挛、腹绞痛等症状[8]。(3)肾脏及生殖系统:常表现为间质性肾炎或萎缩性肾炎等病变。除此之外,还有消化系统、免疫系统、氧化代谢系统。

防治措施:(1)切断铅污染源:限制或消除汽油中加铅,减少城市汽车尾气铅污染;改进矿山开采手段,提高冶炼技术,减少铅的排放;(2)加强环境中铅的管理:加强土壤、大气、饮用水等的铅污染管理,尤其对铅污染严重的地区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3)预防生活中铅污染:尽量少吃或不吃含铅量较高的食品如爆米花、松花蛋等。让儿童远离化妆品[9]。

参考文献

[1] 李柏英.地方性克汀病的临床及防治[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5(9):103-106.

[2] 张浩.汞中毒的危害及预防[J].现代职业安全,2009(2):106-107.

[3] 陈志良,莫大伦,仇荣亮.镐污染对生物有机体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2001(8):37-39.

[4] 刁书永.镐中毒机理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5,26(5):49-51.

[5] 顾永柞,顾兴平.环境铅污染与健康[J].四川环境,1998,17(1):1-7.

[6] 顾学箕.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毒理学)分册[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2.

篇6

【关键词】灌注桩;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2-0058-01

灌注桩的质量监督从验收规范来看十分明确,(这里主要探讨成孔灌注桩并指端承桩,下文简称桩)主要包括钢筋笼的检查与桩砼质量的判定、地基承载力的鉴定,但由于地下工程不可见的因素很多,因此判定起来比较难以准确。

一、灌注桩原理

常见的灌注桩按力学原理,划分为端承桩、摩察桩,常见的多为为端承桩。端承桩的承载机理是桩把荷载传递到桩的底部,它支承在坚固的岩土层上,不难得出桩的承载力取决于桩身强度与地基承载力。当桩身强度〉地基承载力,桩的承载力=地基承载力;反之,桩身强度〈地基承载力,桩的承载力=桩身强度。前面公式在孔底没有沉渣情况下成立。对挖孔桩沉渣不是问题,而沉渣问题对于钻孔桩则是存在的,沉渣量过大,桩受荷时发生大量沉降,桩将失效。

1、地基承载力的鉴定:从桩的施工程序来讲,在质量监督中,首先确保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否则将使桩失效。地基承载力取决岩层的构造情况、桩嵌入岩石的深度、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如果施工地区处于断裂带,在施工中就要注意夹层的存在,如坐落在地震大断裂带上,存在夹层,在孔钻至夹层上破碎岩石时,施工单位以为已到微风化岩石,而在此破碎岩石层下,由于地震构造运动破碎层下面还有一层软夹层,致使抽芯时,发现桩底座落于软土上,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由于夹层的存在与施工单位的粗心大意,致使在化学处理区许多桩经抽芯检验,桩底没有支承在岩基上。

2、桩身强度施工工艺的监督 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如桩身强度不足,桩的承载力亦得不到保证,桩身强度是桩质量监督的另一关键。桩身质量监督主要在于监督混凝土的质量,桩身强度取决于钢筋笼的制作质量与砼质量。钢筋笼的制作检查,简单明了;而影响砼质量因素则很多,有些是可见的,有些是不可见的。在工程实践中,不少桩由于砼质量问题而使桩身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桩身质量的监督主要在于监督砼的质量。砼的缺陷往往是由于施工工艺不合理引起,因此必须对桩基工程的施工工艺、质量保证措施进行严格的监督,否则,起不到质量监督效果,工程验收时,对工程质量如何,将没有把握,检测出现的问题亦无从分析。

总而言之,人工挖孔桩质量监督的关键在于桩身混凝土浇捣工艺是否合理与地基承载力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钻孔灌注桩的关键不仅在于施工工艺与地基承载力,还在于沉渣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因此对于人工挖孔桩来说,如桩存在质量问题,不是混凝土有缺陷,就是没有挖到持力层。而钻孔灌注桩检验不合格,就可能是桩底沉渣量过大,或砼有缺陷,或没有钻到持力层,或兼而有之。

二、灌注桩的质量判定

1、人孔挖孔桩强风岩承载力的判定 如果端承桩荷载要求较小(小于1000kPa),而且地层是由强风化逐渐变到中、微风化,这时在桩底就可能遇到残积强风化物夹硬碎石层,这种情况桩底的承载力就视风化物的结构紧密、软硬情况、硬碎块的大小及含量而来判断地基承载力,即参照碎石土的承载力;但是对于风化成砂土状者,则参照砂土的承载力。由于工程勘察的局限性,这一层的承载力在报告中往往误差很大,这是由于该类岩层标准取值的误差太大,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荷载试验作对比,又因为工程勘察时,取土的样不全面。作为质监部门,有条件的话要尽量做荷载试验作对比,对于人工挖孔桩,要下孔全面了解桩底岩石情况,参照有关经验知识来鉴定。

2、桩身混凝土质量判定 比较准确判断桩身砼质量的是静载与抽芯,但是由于静载、抽芯为损伤性检验,且费用高、时间长,所以常常采用动测法判定桩身混凝土的质量,而动测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动测结果不能作为桩基工程竣工的验收依据,用于普查质量仅供验收参考。

判断混凝土质量还要依施工单位素质,掌握施工过程实际情况与施工记录。主要依据:掌握施工过程情况与施工记录。

三、灌注桩施工技术

1、人工挖孔桩:桩身砼强度不足。原因:砼遭受孔内水的危害,引起砂浆稀释,砂石下沉,严重破坏砼的强度。防治措施:

对于孔内有地下水,水位低、水量小的桩孔,在浇捣时把砼拌均,水抽干,可以采用串筒迅速浇捣,但是在水位以下部分,必须调整砼配合比,适当减少用水量并增加水泥用量等;

对于水位高、出水量大的桩孔,在水位下必须采用水下砼配合比与导管灌注法灌注,在水位之上,为了避免水下导管灌注通病―桩身上部砼强度低,则可采用简单串筒浇捣,但是水必须抽干,泥浆、浮浆要清除干净,两种不同方法施工的交接层,用插捣器穿过反复插捣。永安纺织厂剑杆车间出现4B桩质量事故后,施工单位依照笔者提供的上述防治措施,既确保了质量,又不影响施工进度,经动测检验,所有桩的砼质量都很好。

2、钻孔灌注桩:桩底地基承载力不足.原因:桩端没有支承在持力层上面。

防治措施: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复杂地层,这种地层一般最好取芯检验,如不能孔孔取芯,要参照邻近取芯情况、钻速、泥浆返上的岩屑及钻进情况(一般钻进至微风化岩时,钻头不蹩钻,主动钻杆振动不很厉害,钻进声音感觉较好)、工程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考虑。

3、缩径(孔径小于设计孔径)原因:塑性土膨胀 防治措施: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快速通过,在成孔一段时间,孔壁形成泥皮,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如出现缩径,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4、桩底沉渣量过大。原因:检查不够认真,清孔不干净或没有进行二次清孔。

防治措施:①认真检查,采用正确的测绳与测锤;②一次清孔后,不符合要求,要采取措施:如改善泥浆性能,延长清孔时间等进行清孔。在下完钢筋笼后,再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二次清孔可利用导管进行,准备一个清孔接头,一头可接导管,一头接胶管,在导管下完后,提离孔底0.4m,在胶管上接上泥浆泵直接进行泥浆循环。二次清孔优点:及时有效保证桩底干净。

5、钢筋笼上浮.原因:①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仅有1m左右的距离时,由于浇注的砼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上浮;②由于砼灌注过钢筋笼且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砼因浇注时间较长,已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砼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如果此时导管底端未及时提到钢筋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

防治措施:①灌注砼过程中,应随时掌握砼浇注标高及导管埋深,当砼埋过钢筋笼底端2~3m时,应及时将导管提至钢筋笼底端以上;②当发现钢筋笼开始上浮时,应立即停止浇注,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砼标高,提升导管后再进行浇注,上浮现象即可消除。

篇7

1、灌注桩力学原理分析

常见的灌注桩按力学原理,划分为端承桩、摩察桩,常见的多为为端承桩。端承桩的承载机理是桩把荷载传递到桩的底部,它支承在坚固的岩土层上,不难得出桩的承载力取决于桩身强度与地基承载力。当桩身强度〉地基承载力,桩的承载力=地基承载力;反之,桩身强度〈地基承载力,桩的承载力=桩身强度。前面公式在孔底没有沉渣情况下成立。对挖孔桩沉渣不是问题,而沉渣问题对于钻孔桩则是存在的,沉渣量过大,桩受荷时发生大量沉降,桩将失效。

1.1 地基承载力的鉴定

从桩的施工程序来讲,在质量监督中,首先确保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否则将使桩失效。地基承载力取决岩层的构造情况、桩嵌入岩石的深度、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如果施工地区处于断裂带,在施工中就要注意夹层的存在,如坐落在地震大断裂带上,存在夹层,在孔钻至夹层上破碎岩石时,施工单位以为已到微风化岩石,而在此破碎岩石层下,由于地震构造运动破碎层下面还有一层软夹层,致使抽芯时,发现桩底座落于软土上,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由于夹层的存在与施工单位的粗心大意,致使在化学处理区许多桩经抽芯检验,桩底没有支承在岩基上。

1.2 桩身强度施工工艺的监督

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如桩身强度不足,桩的承载力亦得不到保证,桩身强度是桩质量监督的另一关键。桩身质量监督主要在于监督混凝土的质量,桩身强度取决于钢筋笼的制作质量与砼质量。钢筋笼的制作检查,简单明了;而影响砼质量因素则很多,有些是可见的,有些是不可见的。在工程实践中,不少桩由于砼质量问题而使桩身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桩身质量的监督主要在于监督砼的质量。砼的缺陷往往是由于施工工艺不合理引起,因此必须对桩基工程的施工工艺、质量保证措施进行严格的监督,否则,起不到质量监督效果,工程验收时,对工程质量如何,将没有把握,检测出现的问题亦无从分析。

2、砼灌注桩的质量判定

(1)人孔挖孔桩强风岩承载力的判定?如果端承桩荷载要求较小(小于1000kPa),而且地层是由强风化逐渐变到中、微风化,这时在桩底就可能遇到残积强风化物夹硬碎石层,这种情况桩底的承载力就视风化物的结构紧密、软硬情况、硬碎块的大小及含量而来判断地基承载力,即参照碎石土的承载力;但是对于风化成砂土状者,则参照砂土的承载力。由于工程勘察的局限性,这一层的承载力在报告中往往误差很大。

(2)桩身混凝土质量判定?比较准确判断桩身砼质量的是静载与抽芯,但是由于静载、抽芯为损伤性检验,且费用高、时间长,所以常常采用动测法判定桩身混凝土的质量,而动测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动测结果不能作为桩基工程竣工的验收依据,用于普查质量仅供验收参考。判断混凝土质量还要依施工单位素质,掌握施工过程实际情况与施工记录。主要依据:掌握施工过程情况与施工记录。

3、灌注桩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

(1)人工挖孔桩,桩身砼强度不足。原因:砼遭受孔内水的危害,引起砂浆稀释,砂石下沉,严重破坏砼的强度。防治措施:1)对于孔内有地下水,水位低、水量小的桩孔,在浇捣时把砼拌均,水抽干,可以采用串筒迅速浇捣,但是在水位以下部分,必须调整砼配合比,适当减少用水量并增加水泥用量等;2)对于水位高、出水量大的桩孔,在水位下必须采用水下砼配合比与导管灌注法灌注,在水位之上,为了避免水下导管灌注通病―桩身上部砼强度低,则可采用简单串筒浇捣,但是水必须抽干,泥浆、浮浆要清除干净,两种不同方法施工的交接层,用插捣器穿过反复插捣。

(2)钻孔灌注桩,桩底地基承载力不足,原因:桩端没有支承在持力层上面。

防治措施: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复杂地层,这种地层一般最好取芯检验,如不能孔孔取芯,要参照邻近取芯情况、钻速、泥浆返上的岩屑及钻进情况、工程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考虑。

(3)缩径(孔径小于设计孔径)原因:塑性土膨胀。防治措施: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快速通过,在成孔一段时间,孔壁形成泥皮,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如出现缩径,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4)桩底沉渣量过大。原因:检查不够认真,清孔不干净或没有进行二次清孔。

防治措施:1)认真检查,采用正确的测绳与测锤;2)一次清孔后,不符合要求,要采取措施:如改善泥浆性能,延长清孔时间等进行清孔。在下完钢筋笼后,再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

(5)钢筋笼上浮.原因:1)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仅有1m左右的距离时,由于浇注的砼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上浮;2)由于砼灌注过钢筋笼且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砼因浇注时间较长,已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砼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如果此时导管底端未及时提到钢筋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

篇8

【关键词】军训;疾病;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对新入学的大学生开展军训活动是我国高校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举措。军训是提高入学新生综合素质的其中一个方法,在学生生涯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每一个大学生都不可忽视军训这门必修课。军训不但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军事技能、意志力等方面素质,而且还能有助于高校学风和校风的建设。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军训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是国防后备力量储备的必然需要,有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合格型人才,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无法达到的。然而,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军训是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而且军训时间一般在 9月中旬,温度较高,学生非常容易发生一些紧急疾病及运动损伤情况[1-2]。再加上参加军训的大学新生在年龄、饮食及作息、居住情况和训练科目等方面几乎相同,大学生在军训期间发生的疾病及运动损伤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点。本文对我校大一新生军训期间的伤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2013我校大一新生1985人,男1154人,女831人,年龄在18-21岁之间。对全部新生入校时进行体检。183例患者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肺结核以及肾病等器质性疾病的学生免军训。经体检,183人免参加军训,实际参加军训的新生为1802人。学生年龄、性别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我校的军训时间在每年的九月中旬,共计14天。在新生军训期间派两名医生和四名护士跟随,对军训学生在军训期间发生的疾病和运动损伤进行全程跟踪并记录。

1.3判定标准

本次跟踪调查的判定标准如下:所有疾病和运动损伤均发生在训练过程中,发生疾病和损伤后,由医务人员处理者;未经处理但休息半天以上者;皮肤出血自行进行处理没休息者。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对大一新生在军训期间发生的疾病和运动损伤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 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大学新生在军训期间发生的主要常见疾病和运动损伤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在军训期间常见的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皮肤病以及晕厥等,常见运动损伤有扭伤、摩擦伤、碰撞伤、骨折等,这与其他高校相关研究结果类似[3-5]。

为了降低大学新生军训期间常见疾病发生率,应该做好以下措施,具体如下: 军训前,向新生进行疾病预防、运动损伤方面知识的教育,讲解以往军训中经常出现疾病和运动损伤的预防知识,提高大家的安全保健意识。提高军训期间的后勤服务,改善军训新生的生活、居住环境,改善学生的就餐条件,加强食堂的卫生管理。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军训期间,除对新生进行军事化训练,也要训练其生活、饮食、就寝等习惯。 训练后同学们出汗较多,请不要立即洗冷水澡,应先将汗擦干,再洗温水澡,以防感冒,军训期间由于长期于烈日下训练,学生要做好防晒预防工作。

运动损伤也是军训期间的常见伤病,为减少军训期间运动损伤发生率,必须加强学生军训的合理化管理:(1)训练前。相关部门应安排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根据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做到因人施训。(2)训练中。应该循序渐进,逐渐加大强度等。尽可能做到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综合。对致伤率较高的训练项目要科学安排,避免超强度训练[6]。(3)训练后。对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不适应情况要及时处理,避免因小变大,严重伤病者要请假休息,绝不可带病军训。

综上所述,军训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全面训练。同时,还应加强安全卫生教育,严格军训纪律,做好安全保护,加强医学监督。

参考文献:

[1] 李敏,于威,乔玉梅. 大学新生军训晕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2] 龚霆,吴琳,丁秀丽,马丽,吴飚,崔淮玲. 高中生军训常见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2(05)

[3] 魏北星,姚蕾,覃英姿,李祥蓉,王涛. 大学生军训期间疾病就诊情况分析[J]. 预防医学杂志. 2006(05)

[4] 刘后根,刘楠,涂明华,苏力华. 江西农业大学2008级新生军训期间躯体损伤情况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1(01)

篇9

军事训练伤的发生与官兵的体质状况、体能状况、心理状况、营养状况、疲劳状况及训练的实施过程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有资料显示,军事训练伤在新兵基础训练期间的发生率高。在军事训练伤的各种损伤类型中,过劳性损伤、急性创伤性损伤和环境伤较为常见,其中过劳性损伤的发生率最高。过劳性损伤中以应力性骨折为最多。急性创伤性损伤以关节扭伤最为常见。环境伤主要是冻疮和冻伤。训练伤发生于下肢的人次数最多,其次为上肢、躯干和面部。这主要是因为切练中,下肢承受的负荷最重,应力长时间作用于下肢,增加了下肢受伤的机会。膝盖是最易受伤的部位,尤以前交叉韧带为最。训练伤的发生率有一个“低-高-更低”的发展趋势。以训练周为单位,训练伤发生的高峰出现在开始训练后第2~4周。高峰的出现与新兵刚入伍接受大强度训练一时不适应或强化训练有关,如训练中常见的膝关节痛、小腿内侧痛,甚至下肢应力(疲劳)骨折等,往往发生于训练高峰或新兵训练后第2~4周,特别是在突击达标、考核前的训练中极易发生。

预防军事训练伤要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角度出发,根据部队官兵的特点和部队训练大纲的要求,因势利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预防训练伤的发生。

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科目。要充分认识到训练伤的危害,训练中要克服麻痹思想,严格实训。要根据训练科目负荷的大小及特点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避免因训练安排不当而导致新兵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损伤,并要把切练伤作为考核部队的标准之一。训练伤的发生与训练的强度、频率、难度有直接关系,训练强度、频率、难度越高,训练伤的发生率越高。因此,合理安排训练科目是预防训练伤发生的重要环节。训练要做到精心策划、严密组织、科学实训,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弱后强、先小后大的渐进方式安排进度和强度,避免单一动作过度训练。对不同体质的人员应区别对待,分别选择适合其体质的训练科目。做到因材施教。训练前应做热身活动,训练后应做放松活动,使受训者身体处于良好状态,以提高训练成绩并预防训练伤的发生。

科学选择训练场地。训练场地的选择既要符合训练科目的要求,又要注意安全卫生。跑步训练时一般以选择平整的泥土沙石地为宜,进行单、双杠等器械运动训练前应检修运动器材,并应有保护设备。

高度重视防护工作,加强医务监督。训练伤防护工作应做到防、训结合。加强预防训练伤的宣传教育工作,明确预防训练伤的意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训练前,根据训练任务、特点及可能发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教育,就训练伤预防进行专题辅导。进行翻越障碍、器械、跳木马训练时,要做好安全保护;投弹训练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以防止投弹骨折的发生。卫生人员要深入训练场地,观察参训官兵的身体情况,如发现参训人员出现过劳现象(面色苍白、口唇发紫、大量出汗、走路摇晃、气喘、晕倒等),应立即让其停止训练,给予适当的休息和治疗。

篇10

体能是指人体心肺功能支撑能力和人体运动系统动力学应用能达到的强度与范围。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等素质,当前的体能训练多是进行力量训练、速度训练、有氧、无氧耐力训练、柔韧和协调训练等,体能训练很难与其支撑学科人体科学进行衔接,很难与生物科学、营养、医药等方面的高科技相结合,从而导致训练难以控制,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伤病,下面就浅谈在足球体能训练中常见下肢伤病的预防。

一、足球体能训练中常见的下肢训练伤

1.软组织挫伤。由于场地适应性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训练中易导致软组织的摔伤及挫伤,症状多较轻,一般对症处理后均可继续参加训练。但双小腿胫前皮肤挫伤,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该部位皮肤张力高,皮下软组织少,腔隙大,血供差,抗感染的能力弱,一旦伤口或创面感染,极易导致炎症的弥漫和扩散,伤者常常高烧不退,体温可高达40℃以上,若不及时治疗,细菌侵入骨髓腔,可因骨髓炎而致残。对此我深有体会,某队一个队员训练时不慎左小腿撞在门柱上,左胫前皮肤挫伤肿胀,未及时对创面进行清创消毒,却贴上止痛膏药,结果导致创面感染,左小腿红、肿、热、痛,体温40.6℃。后经积极清创消毒,左胫前切开引流减压,并使用抗生素补液消炎,一个半月后伤者才康复。

2.胫骨内压增高症。多发生在大强度训练或者长跑等体能训练之后小腿内侧痛,其主要原因是胫骨髓腔内压增高,引起局部肿胀,刺激骨膜、神经产生疼痛。一般只需对症处理,初步处理方案是减轻疼痛、抬高患肢、减少活动等,防止进一步损伤。轻者调整训练科目,重者停训休息。

3.踝关节的扭伤是训练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踝关节的距腓韧带力量较弱,且周围缺乏肌肉保护,易扭伤。一般以软组织韧带扭伤为多,伤后即出现局部肿痛、淤血、不能行走等症状,应立即实施冷敷,在可以忍受的情况下用手推散局部的血肿,有条件者可用“护踝”保护,根据伤情适当休息制动,然后请医师诊治,进行X线检查,排除骨折损伤,并采取相应的诊治措施。

4.下肢应力骨折,即疲劳骨折。是常见而严重的训练伤之一,多因长时间进行单一动作的反复训练或超负荷超强度的训练。该类训练伤发生隐匿,没有明显的暴力外伤史,即使感觉到受伤了,往往认为是一般性损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常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而致畸致残。

5.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指局部肌肉发生不自主的强制收缩而不能主动放松引起的局部疼痛和活动障碍的现象。在训练时出现这一现象,常见原因就是训练前准备活动不充分,导致肌肉突然猛力收缩,另外长时间的剧烈训练,身体出汗量增多,大量体内盐分的丧失,也可能引发肌肉的不自主强制收缩,出现抽筋现象。有时在寒冷刺激、疲劳、饥饿、精神过度紧张的情况下也可诱发肌肉痉挛。在训练时一旦出现抽筋现象,需即刻休息,对抽筋的部位轻轻按摩,并将抽筋部位的肌肉轻轻拉长,因当肌肉拉长时,会使肌腱的张力增加,当张力达到某一强度时,神经会将冲动传至大脑,大脑为了避免肌腱受伤会释放信息放松抽筋的肌肉。拉长肌肉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拉伤肌肉造成二次伤。若肌肉抽筋的时间很长,则可使用热敷或冷敷的办法来减轻疼痛,或局部的喷洒或擦一些松筋止痛的药水或药膏也很有效。若很容易再次发生抽筋,则需考虑肌肉是否过度疲劳、或脱水,前者则必须停止活动休息,后者则需补充水份和电解质。肌肉痉挛关键在于预防,只要训练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大部分都是可以避免的。

二、训练伤的预防

1.加强领导,搞好教育。负责训练的教练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训练伤防护的组织与领导,提供安全卫生保障工作计划。搞好安全卫生教育,加强训练理论教育,使队员学会动作要领,不断理解和体会动作技巧,掌握各种训练伤的防护要点。根据队员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学规律,进行训练心理学教育,提高队员的训练心理应激能力,正确认识训练与训练伤害的关系,端正训练目的,排除训练中的胆怯和恐惧心理因素,保持稳定的训练情绪,使心理活动与动作协调,躯体各部位能密切配合,提高训练效果,减少损伤。

2.科学安排,合理施训。训练中要因人施教,区别对待;运动量由少到多,由弱到强,逐步增加;训练科目要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全面发展。训练活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准备阶段。通过准备活动,使身体逐渐适应即将开始的剧烈运动;(2)施训阶段。逐渐增加运动量,达到训练要求;(3)结束阶段。通过整理运动,解除疲劳,恢复正常状态。训练、文化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应穿行,以调节体力和脑力劳动,提高训练效果。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防止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