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心理素质的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心理素质的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进修;区域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
前言
构建区域性实践模式,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是当前促进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教师专业化运作体系中,主要涵盖运作机制与策略两方面的内容,为了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应该寻找一条区域性的有效途径,在提高该区域内教师心理素质及教学质量的同时,建立教师区域教师进修学校为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基础条件。
1、构建运作体系
首先,以课题组成员作为核心,通过区域教师进修学校建立起教师心理素质中心组,然后以点带面的对全区域内的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如图1所示:
所谓的点,就是对该课题进行参与与探讨的学校,所谓面指区域内的中小学及幼儿园。该模式是一个面向整个区域的教师心理素质及专业化提升的工作模式,运行与操作机制良性的发展,该模式下对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起着资源整合、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指导训练等作用。
2、以运作体系提供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自身的生理、环境及科学文化素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在各种矛盾相互冲突及作用条件下的心理发展,在出现矛盾与冲突的时候,教师通过参加各种训练,对心态进行调节和规范,保持心态平和,从而发挥整体的效用。育人准则与价值取向的结合,对教师的人生感悟是一种融合,也是实现教师教育成果的源动力。从区域实践上来讲,提高教师心理素质需要坚持三项原则:整合、趋向和训练;三个结合:自我提高与集体培训结合,在自我提高的基础上实现训练的自动化目的;分层与分段结合,分段培训是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师所遇到心理问题,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及幼教四种类型,有目的的采取心理训练的模式,分层在根据入职教师岗位的时间长短划分的新教师、老教师及青年教师几个层次进行的心理训练;全区联动与基地辐射结合,主要以基地辐射为主,做到以点带面的目的。需要参与课题培训的教师完成训练活动后,回归校园与同校教师进行心理素质的沟通。一般将大型的集中培训活动设立在各个基地学校进行,活动中,吸收各基地教师前来参与,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对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起到宣传和辐射作用。五类活动包含:交往活动、情绪调动活动、成就动机及专业活动、教育创新活动、应对教育挫折活动;五步训练指参与活动、体验引导、示范导行、自我练习及自我创造;五种能力包含心灵感悟能力、角色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及自我表现能力。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的,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性教师心理素质发展主要针对心理训练模式展开,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3、编制资料引导教师学习
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五种能力,因此可以将这五种基本能力作为目标,然后设计出《教师心理素质提高培训活动课程设计》,通过对区域内基地学校的教师进行心理素质的培训,带动其它学校教师心理素质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经过培训与时间验证,教师心理素质在进行自我培养过程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后可以将取得效果突出的教师的收获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编制成资料。通过学习和借鉴,使其它教师也能从中体会到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例如:在编制的资料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我是一名小学体育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已有10多年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事开始称呼我为”老李”,在工作中也对我开始特别的关心和照顾等等,我开始感觉到我老了,心里边也有了痛苦、迷茫和恐惧,一想到终有一天职业生涯也要到尽头,非常苦恼。通过学校组织的教师心理素质的培训,我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定位,回顾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调整心态,找回自我,在工作中采用新型的工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更加的注重锻炼和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获得成功。进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我摆脱了那样的苦恼,对自己的工作更加的热爱,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所以,我认为心理素质对于一个教师而言非常重要,要不断的进行强化锻炼,突破自我。
4、优化教学环境
区域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主要对基层学校起到指导的租用,但不足在于并不是是对有直接的管理效用。基层学校应该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起来,在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指引下,将教师的心理素质辅导作为重点来抓,积极的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感情方面的投资也就愈显重要,经过多方的努力,为教师在专业水平方面创造成长的机会,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考核,不断丰富其业余生活。构建和谐轻松的人际环境,使教师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促进其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
结语
作为教师而言,其专业化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对其专业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因此,要在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不断的强化其心理素质,只有将这两个方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进行教师心理素质训练的时候,需要注意将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降低,努力的提高教师工作、学习及生活方面的幸福指数,对出现心理障碍的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定期组织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培训,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梁艳荣.从专业认同角度谈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5).
[2]任静.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研究[J].文教资料,2010(25).
[3]全英梅.新时期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5).
篇2
关键词:心理素质;酒店;酒店员工
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其心理的支配和调节下进行的。因此人的心理因素,不论在酒店工作还是其它工作,都关系到公司的利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为了保证酒店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要求酒店的工作人员,除了应具备良好的文化、道德素质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因此,研究酒店员工的心理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一、心理素质的概念
心理素质或称心理品质,是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特点,包括人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如认识、情感、意志品质、自我意识水平、气质类型特点、性格特征等。酒店员工心理素质是指从事前厅、餐饮、客房、安全、销售等人员所应具备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品质。
二、研究酒店员工心理素质的意义
(一)有助于酒店对员工的选拔与培养
研究酒店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可以帮助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制定出量化的心理测试标准对应聘人员进行筛选和选拔。在对酒店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时,也可以根据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素质训练。
(二)有助于提高酒店员工的工作效率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主体的心理支配和调节下完成的。酒店员工是酒店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与其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心理素质,才能有助于酒店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有助于酒店员工的自我心理调控与矫正
酒店员工了解自己所从事的某项工作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以及自己在某些素质方面的缺陷后,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训练、调控与矫正,以便更好地适应酒店工作实践的需要。
三、酒店员工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酒店员工应具备以下四种心理素质:
(一)情绪控制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准确认识和表达自身情绪的能力;其二,有效地调节和管理情绪的能力。
(二)沟通协调能力:一个性格内向、孤僻、古怪、冷漠、敏感的人在这方面往往比开朗、无私、大度、坦诚、友善的人要差得多。
(三)应变创造能力:工作中随时可能遇到突发性特殊情况,这就要求酒店员工具备良好的应变创造能力。
(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酒店员工和顾客搞好沟通的关键,有了良好的沟通才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所以,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位酒店员工必须做到的。
四、酒店员工必须克服的心理障碍
经过研究发现,没有服务经验的新服务人员,他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心理素质的提高,这个心理素质不是我们常说的“自信心”,而是正确对待“自尊”与“恐惧”,对这两个关键素质的训练将成为新员工能否存活的关键。
(一)摧毁自尊重塑自我
从事服务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热情、勇气与耐心,前提是必须放下自尊。对于服务人员来说,自尊心是首要克服的难题,他们要在服务中逐渐树立起新的自尊观念,就是:顾客的满意度是最为重要的,服务人员要正确地看待“自尊”这个问题。
(二)克服内心的恐惧
服务人员的恐惧多半来源于“不敢与人打交道”,新的服务人员在这一点上尤为明显。而克服恐惧、建立人际勇气是服务行业的第一门必修课。训练服务人员克服恐惧,是一个非常科学的过程,必须针对服务人员的职业特征来进行训练。
五、结论
酒店企业要真正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同时,酒店员工作为酒店的核心力量,酒店管理者也要把关爱员工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内容和基础职责。
而酒店员工也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今服务行业的要求。酒店员工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树立尊重顾客、关怀顾客的高尚职业道德,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顾客是上帝”的职业观等心理素质理念,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注重服务以外的知识学习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酒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酒店人员职业心理素质概述[j]吉林省心理学会。
[2]酒店员工应具备的心理素质[j]大把餐饮行业圈。
[3]酒店员工心理素质训练案例分析[j]中国酒店招聘网。
[4]提高酒店员工心理素质的探讨[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年04期。
[5]善于提高员工心理素质[j]神州学习网.
[6]把握员工心理提升员工心理素质[j]新闻中心网;心融集团。
[7]员工心理健康与调适[j]员工素质建设系,李小燕。
[8]员工心理素质训练[j]陕西航空职工大学。
[9]员工心理调适与减压[j]阶梯图书网。
[10]职场压力急待‘疏通’员工心理培训渐露头角[j]搜弧网。
篇3
关键词: 教师心理素质 现状 原因 培养途径
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以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前提。当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人们对教师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视,教师的职能价值在理念上已从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递转向了人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将已有的人格特质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建立。
一、教师心理素质的定义及结构
素质指的是个体在先天赋予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一般认为素质包括三大类: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其中,心理素质在素质层面中处于中心位置,对素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构成教师素质的关键部分,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教师心理素质现状
(一)价值观偏移
目前,面对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部分教师从注重精神追求向追求经济利益或其它价值实现转变,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甚至整天经商炒股,无心从教;有的教师更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借机向学生及其家长索要钱财。这种价值观的偏移,不仅是一种心理障碍,更是教师道德情感水平不高的表现,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二)职业行为问题突出
当前,在教育教学上,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能力低下。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至高无上思想的影响,他们难以接受新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增多
在生理上,一些教师表现出抑郁、焦虑、长期精神不振或疲乏,有的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攻击,如:打骂、体罚学生,对家庭成员发脾气,把家长当出气筒,等等。
(四)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益严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成果要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使教师的成就感难以满足,教师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得到平衡的。这使教师对本职工作和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产生厌倦感,甚至不想从事教育工作。
三、教师心理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首先,教师的社会生活条件较低。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工资一直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虽然近几年国家几次调整了教师的工资,教师的经济待遇也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的格局并没有扭转。其次,教师受到的社会压力过大。为了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他们常常不得不在超负荷的身心压力下工作。即便如此,还是难以得到公正的认可。长此以往,最终会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影响教师心理素质发展。
(二)学校的因素
首先,部分学校工作条件较差,教师的身心疲惫难以缓解。其次,部分学校管理中存在严重问题。教师角色模糊、角色冲突严重、工作量负荷过大或不足、时间被占用、缺乏自、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等,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烦燥等。
(三)教师个体的因素
首先,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影响到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孤僻、急躁、焦虑等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甚至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其次,教师个人能力无法适应教育改革和时代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和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这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能力水平和多方面的才能,这些要求使部分教师力不从心、压力增多,感到痛苦失落。
四、培养教师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社会方面
1.全社会要转变观念,正确对待教师角色。
教师被美化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这也过于强调了教师的奉献和责任,将教师角色神圣化,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普通人基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这就要求全社会在重视教育的基础上,理解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作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另外,还要通过宣传、社会舆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特定职能和规范,不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为教师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构建教师心理素质培训和保障体系。
首先,提高师范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目前,我国教师主要是由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其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如教育心理学等对培养教师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一部分学生认为学好了专业知识就不怕教不好书,对教育类课程敷衍了事;教育类课程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生活环境,使教师走上岗位之后,无法掌握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由此可见,学校要提高学生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改革教育类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其次,加强教师岗前和在职培训的力度。第一,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在选用教师时应加强对应聘者的心理素质的测试,对于心理素质差的坚决不用;在对教师资格的认定时要对教师心理素质进行量表测评,而不能以考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代替。第二,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在职教师要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素质再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并注重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传授处理压力和职业倦怠及人际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二)学校方面
1.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关注并保障教师的经济生活水平,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真正实现学生减负,教师减压。其次,管理者应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完善竞争机制,使每位教师都能人尽其才,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
2.学校要建立教师心理素质保健机制。
目前,全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日益重视,而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却很少,这不利于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专门设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为教师排忧解难。学校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为教师进行现场咨询和心理测评,帮助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情绪、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同时向教师传授科学的心理保健方法,使教师学会自我调适,从而有效预防心理疾病,提高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
(三)教师自身方面
1.教师要面对现实,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教师作为一个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才能越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与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在正确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正确评价自我,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不悲观厌世,也不随波逐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教师要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正确对待理解自身的心理问题。要合理及时地宣泄不良情绪,培养多方面的业余爱好,重视身体锻炼与工作休闲,学会一些“放松训练”技术,如“深呼吸”法、“自我按摩”法、自我暗示等心理保健方法。教师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不良嗜好,使生活有节奏有规律,始终轻松自如。
参考文献:
[1]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
[2]刘勇.教师团队心理辅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3]曾琦.新课程与教师心理调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
[4]罗小兰.教师心理素质的理想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57-59.
[5]史克学.教师心理素质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04,(8):14-15.
[6]唐会荣.中学教师心理素质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9):102-103.
[7]王焕斌.教师教育与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J].当代教育科学,2003,(9):37-38.
[8]张春英.轮教师心理素质的油画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40-43.
[9]徐鑫.新世纪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3,(1):69-71.
[10]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1):1-4.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05-01
摘要:心理素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核心和归宿,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成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音乐类作为大学生当殊的一种,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当前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并就培养其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浅析 音乐类 大学生 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心理素质则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切实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国家的未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为使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取得预期效果,首先应对其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特点进行全面地了解,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其成因,然后因势利导,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认清并走出各种心理误区,使之逐步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当前音乐类生心理素质现状分析
1、抗挫折能力差,缺乏独立性
音乐表演是一个需要有较高资金投入的专业,因此,能够进入音乐艺术高校学习的学生,除个别专业外,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较好,他们从小就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不经受任何挫折的成长,因而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另外,由于上大学前的多数活动和行为都是在家长的陪同和参与下完成的,据学生反映,他们从几岁开始到进人大学前的每一节专业课的学习,都是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的。因而进人大学后。这些学生还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差、自律意识淡薄的特点,有的甚至表现为我行我素,如若不给予及时的教育和督导,容易违反校规校纪。
2、自信与自卑心理表现明显,容易发生转变
对自我的充分肯定和较强的自信心,是音乐艺术院校学生要从事表演所应具备的重要心理特征。因为能否站到舞台上,能否把自己苦学了多年的专业和自身形象的最好一面展示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自信心。多年的舞台表演经历,培养起了他们站在舞台上的那份从容与自信。因此,通常情况下,学生们都具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由于上面提到的他们抗挫折能力差,在面对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又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在进入到大学后,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它们可能由原来是最好的,变为普通的,因此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产生消极的完全自我否定,放弃了在专业上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决心。但若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他们又能很快获得自信,洒脱开朗地学习和生活。
3、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音乐艺术尤其是表演专业的学生长期从事的表演活动,使得一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也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对于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避而不谈。因此一些心理问题不容易被发现。有时这种“避而不谈”的方式起到了注意转移的作用,无意中就把这种困惑和烦恼解除了。但有些学生在面对有些问题时,单靠他们自己,仍然是无法跨越和解决的,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问题,因此就要求有关教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隐蔽性特点,及早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当前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实现以各科教学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2、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高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4、加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对音乐类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有一批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合格师资,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忽视心理教育,忽视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这与时展极不相适应。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增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建设合格师资队伍也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措施。
5、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针对音乐类大学生情况,作为教师,除了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外,还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其正确的对待环境的变化,帮助其客观的审视自己,对其进行心理指导,使之能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化,通过组织新生交流入学后的感受,学习经验等方式,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使之能尽快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
篇5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25-02
1 研究生军事心理素质养成与导师队伍优化的关系
研究生军事心理素质是导师队伍建设目标的构成要素 军人个体的战斗能量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军事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体能素质整合及发挥的结果,而高技术战争中,军人心理素质对战争进程和结局影响至关重要,已经成为战斗力构成的重要因素。
军事高等教育中加强研究生军事心理素质养成已经成为军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构成部分。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过硬的军事心理素质也是导师队伍建设的构成目标。目前,很多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培育学员的心理抗压力和应激力等军事心理素质能力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也对导师自身的队伍建设和考核提出更高的要求[1]。
导师队伍优化是研究生军事心理素质养成的实现途径 军校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和输送优秀的军事专业技术人才为使命,是军事战斗力生成的直接载体。加强心理教育训练,培养研究生学员过硬的军事心理素质,对提高我军战斗力和实现强军梦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学员军事心理素质的养成,必须优化导师队伍建设,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师资。
导师是军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影响除了表现在专业学术的精通上,更多则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人格影响发挥作用。因此,优化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的军事素养,是研究生军事心理素质养成的实现途径,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对军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2 导师队伍军事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
作为战斗力的重要指标和考量标准,导师军事心理素质表现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客观准确的认知能力、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乐观积极的情绪特征、稳定完善的人格特质、顽强果断的战斗作风、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敏锐审慎的心理防御能力等内容。
认知准确,信念坚定 认知因素是构成战斗精神的基础要素,面对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就无法做出正确的抉择和反应。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形成坚强的革命意志,是激励军人向既定目标奋斗进取的动力。促进军校导师队伍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学员认知准确度,强化信念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军人的心理品质。
爱国情感,情绪积极 军人的爱国情感不仅包含对祖国,对党和人民的爱,也包含对军队和军人职业本身的爱,这种爱国情感作为一种不败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可以促进军人职业动机的形成,迸发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和指引军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所向披靡。爱国情感是战斗精神的直接动力。
人格稳定,意志坚定 无论是日常的军事训练还是战时的应激状态,军人职业和军事环境需要军人具备稳定的人格特质。面对高强度的联合作战行动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具备坚忍的意志品质,耐挫抗压,心理承受力强,及时调节心理疲劳,对突发事件和应激问题果断处理,也是衡量心理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团结协作,适应良好 军人集体是一个由统一目标指挥的合作性团队,这就要求每个个体成员要具备集体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处理好军队内部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处理好自身与周围亲密人群的个体关系,从而获得更好的心理支持,做到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军事活动和军事训练中。
敏锐审慎,应激防御 信息化战争中,心理战已成为与火力战同等重要的作战样式。未来作战,面对敌人强大的心理攻势,我军需加强开展心理训练,培养学员敏锐审慎、警惕缜密的心理品质,提高对敌心战手段的识别和防御能力,从而建立起牢固的心理防线。
3 军校导师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
导师是军校研究生教育的直接推动者和第一责任人,导师队伍的质量和导师的指导作用是决定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军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
遴选:注重专业技能,突出军事素质 导师的能力水平各有千秋,而指导能力较差者往往影响军校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因此,通过选拔,保证军事院校的导师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并具有深刻的影响能力,是有效保障和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2]。
导师选拔中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娴熟和精通,保证军校研究生基本的专业学术能力和研究拓展能力,也要重视导师作为军人的基本军事素质,并把它作为导师遴选的基本条件。通过导师完善的军事素养影响和促进军校研究生的人格养成,使之不仅成为一名军事专业技术精通的高科技人才,也成为一名军政素养过硬的优秀军人。
重组:重视岗位培训,加强梯队建设 岗位培训是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岗位培训可以使在任导师明确军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手段,明确他们的责权意识,通过经验交流和座谈分享,掌握军校研究生培养的人才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导师团队的指导作用和教育影响。
利用科研帮扶、政策倾斜等方式以强带弱,加强导师队伍梯度建设是优化导师队伍的有效措施。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对各层级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二是培养中青年骨干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三是调整学科结构,突出重点学科建设;四是加强学术科研创新,创造良好的军校学术科研环境,调动导师团队科研创新的主动性[3]。
考评:实行动态管理,采用多元参评 在军校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建立并实施完善的导师考评制度。对导师实行动态管理,参照导师思想政治素质、任职资格、学术水平、指导能力、施教影响、个人业绩、工作作风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动态监控。
采用多元参评,促进导师群体生成内在动力。依据导师考核结果,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动态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导师队伍结构,而且能够激发和最大限度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满腔热情地投入军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
实践:贴近基层部队,建立连接机制 导师要利用课题和科研项目深入基层部队开展调研实践,检验训练效果和教育评估方法的可行性,寻找军校高等教育与部队军事实践的有效结合点。同时院校和部队结合,通过参观见学和建立连接机制,针对部队带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人才心理素质需求,有侧重地开展教学训练,培育学员过硬的心理品质,利用?校资源解决部队的实际训练难题,提高学员对未来战场的适应能力,从而提升军队整体的战斗力。
篇6
关键词 餐厅服务员;职业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指工作人员认知、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餐饮服务人才选用的主要标准就是职业素质,特别是中学餐厅服务人员的选择,心理健康被很多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作为选择餐厅服务人员的条件之一,好的中学餐厅服务员能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健康发展的基础。
一、职业心理素质对服务员构成的障碍
在国内,饮食文化一直是比较受到国民所重视的,所以餐饮业的发展程度一直是走在发展的前列。特别是对学校餐厅的重视,现在国内的许多中学餐厅的硬件设施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已经相距不远,但在软件上,特别是服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上还不能与达到与硬件配套的服务。服务人员所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建立。
1.服务人员在自信心上的缺乏
自信心是每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中学餐厅的服务人员因为工作内容的原因,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服务人员是以低学历为主,而且对工作内容的不认可,社会地位的不认同,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不能正常的进行餐厅服务工作,更有甚者以一种高姿态来对待工作,对待学生,来展示自己的骄傲,与学生之间产生了大量的矛盾,违背服务人员应有职业素质。
2.工作压力不能正常释放
现在国内的中学生,因为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原因,自我优越感比较严重。餐厅服务人员又不能合理的看待餐厅服务工作,通过笔者的调查,大部分中等学校的餐厅服务人员与学生之间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而且后勤管理部门对问题的处理也基本是偏向学生,这就造成了服务人员不满情绪的积压,影响了餐厅的服务质量,对学生素质培养也无法起到良性作用。
3.职业特点造成的不安定因素
一些年轻人认为,服务工作是青春饭,特别是女性员工,结婚生子周期过长,造成工作上的不便,就会把服务工作当成一个临时性的工作,在工作时的重视程度和责任心都不高,造成工作问题频繁出现,影响工作质量。而一些较大的中学餐厅,劳动强度大,问题发生频率高,但与之相对应的薪酬却变化不大,造成服务人员产生情绪工作,工作热情不高。
4.人际交往问题
中学餐厅部门分工要求较为严格,但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配合默契程度不够,造成发生问题时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学生,教师的投诉直线上升。中学餐厅的服务与中学生基本处于同一年龄阶段,但却消费者与服务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容易造成学生的自傲,服务人员的自卑,人际交往上不能正确平等对待。
二、服务员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
1.建立正确的自信心
自信不是自傲。正确建立自信心,认识价值观能培养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增强职业素质,正确对待学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工作质量。
2.培养知觉敏感度
知觉的敏感度是服务人员最应该重视的地方。观察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借此了解学生的情绪,态度以及意向,从而为学生提供满意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还要注意服务的热情度。热情的服务能给学生带来温暖,贴心的感觉,减少与学生之间矛盾的产生。知觉的敏感度是有利于培养与他人交际的正确性,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搜集和选择信息,判断他人的心情及需要,使自己能做出正确的言行。
3.积极乐观的态度
态度是进行一切工作的决定性因素。人都具有感染办,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能让别人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以,个人工作态度是否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状态,直接影响表现是否出色,能否得到别人的重视,这将直接影响个人的日后发展。
4.人际交往所需要的沟通能力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中学餐厅服务人员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的服务人员能够准确的把握与学生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进行交流,更容易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每个员工都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直接提升中学餐厅的整体形象,使学生的满意程度提高,也可以增强中学餐厅的整体凝聚力。
三、注重培训方法的选择
在职人员的培训不同于学生的学习培训,是对如何增加业绩,职业技巧,生存技能的培训,而不是文化知识的培训。一般的培训方法不适用在职人员,要通过自身的经验和他人的经历来进行学习,以榜样的作用为主,将那些职业程度高的人员大力宣传,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用来激发其它员工的积极性,并公开他们的专业化知识,操作方法,让其它人员去学习,去模仿,达到一定程度的人员同样给予奖励进行强化。。直接学习可运用操作法、案例法、情境模拟法、在线学习等方式,对学习的结果及其应用要加以追踪,评价在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方面的改进情况,培育适合本餐厅文化的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提高职业能力,增强服务人员的可雇佣性。
四、结语
在整个中学餐厅的发展过程中,服务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加大力度对服务人员进行素质教育和培训,使服务人员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工作性质,才能改善和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工作态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与同事之间打好关系,解决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这样才能提升学校餐厅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质量,更好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榜样,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徐丽霞.论构建和培育餐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篇7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员 培训 民航运输
中图分类号:V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239-01
目前,我国每年飞机增加130架左右,年运输总周转量达到了500多亿吨公里,鉴于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急需一大批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并且还要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现如今,空中交通流量管制工作中应用了大量的高科技,运用了着越来越先进的管理手段,并且,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空中交通流量急剧增长,因此,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职业素质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提高,以适应现如今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工作。
1 目前我国空中交通管制员及培训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从90年代初以来,各级领导非常重视管制员的职业素质。在培训空中交通管制员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研究出更加先进、科学、周密、实效的人才提高计划和培训计划。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地认识和支持空管职业,在经济良好发展的基础上,加大了空管职业素质的培训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管制员的培训和管制员的选拔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管制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等现象得出现,甚至在管制队伍中有一些管制员根本就不适合管制工作,这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大隐患,要解决这一隐患是相当困难的。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管制员的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年轻的管制员具有一些缺点是不能忽视的,他们的稳定性较低,不太熟悉业务,管理经验不丰富等,这些都会影响到空中交通的顺畅性。
2 如何有效的对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培训
2.1 对培训内容进行改进
对于管制员的培训内容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对管制员进行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使管制员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追求正确的政治信仰。此外,还有利于管制员形成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2)职业技能的培训。在对管制员进行培训时,应该对其业务能力进行培养,使其熟悉和掌握该岗位所需要掌握的具体的操作流程,尽量将岗前适应期缩短,高效率的为空中交通管理提供合适的人才。此外,相关专业院校要及时的更新相关的教学内容,在传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地让学生定期的到管制一线体会实际的工作,尽可能的使学生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3)培训管制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随着我国空管中安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逐渐的遏制和剔除了管制工作中原先存在的一些随意性较大的行为,管制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其要严格的要求自己,并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对此,首先要是学员对工作中风险性和责任性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空中交通管制员是一项高风险性和高责任性的工作,学员在进行相关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还要逐渐的培养积极性和规范性的工作作风,如此,管制员才能为将来的安全故那里工作打好基础,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做到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拥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战斗力。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管制员职业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与空中交通管理工作的工作性质有关,因为,空中交通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高风险性和突发性的工作,这就需要管制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管制员的心理素质不强,将会影响到其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判断力和决策力。以往在对管制员进行培训时,一般都不对管制员做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只是培训相关的职业技能,导致管制员心理素质不过关。因此,在进行管制员的选拔工作中,应该将心理素质测试这一项加入到考评中,尽量选取心理素质良好的人员。另外,在对管制员的培训工作中,加入心理素质培养这一项,可以适当的采取加压和激励手段,使期逐渐的融入这项特殊的管理工作中。
2.2 进一步加强实训力度
要克服原有的管制工作的模式,尽量制造一些突发问题方面的培训,让管制员参加到大流量情况及特殊情况下的管制技能培训中,这样有利于是管制员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运用敏锐的反应来处理特殊情况,增加一定的处理突况的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做好准备。对于国外一些先进的知识,应该定期的设立小组到国外去进行培训学习,以适应新的设备。管制员要对每次的培训做一个小结,总结其中的得失与经验,分析并总结出现较多的错误,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反复的演练,以防实际的工作中相似错误再次出现。
2.3 提高培训队伍的素质
进行良好的空管培训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管制员的心理素质和业务技能,可以提前发现一些安全隐患,然而,一支强有力的培训队伍可以增强培训的指导力量,增加培训的效果。因此,组建空管培训队伍时,应该从空管专业技术专家、单位管理者、高级技师这些人中挑选,以组成空管培训队伍。
2.4 建立起培训的长效机制
在全面调整现有的培训制度时,应该按照依法培训、依法管理的原则,并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对培训程序进行修改和完善,改变落后的状态,逐渐的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以使管理和培训工作更加的具有规范化和标准化。
3 结语
多年来,中国民航在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培训方面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以实现人才的培训和提高计划,从传统的师徒式培训方式到现在的多样化培训方式,都是为了使管制员能够尽快的了解和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适应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工作,并满足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做好交通管制员的培训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宇.空中交通管制员“错,忘,漏”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才智,2011(1).
[2] 刘文棣,苗旋,金庆昕.加快培养空管核心人才努力破解民航发展难题[J].中国民用航空,2006(9).
[3] 崔子迅.飞行安全的护航人――空中交通管制员[J].广东科技,2004(1).
篇8
【关键词】素质拓展;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一、素质拓展
(一)素质拓展的内涵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素质拓展以培养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帮助激发成员的潜力,增加团队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达到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二)素质拓展的目的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些大学生自我为中心,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很薄弱,这些都会形成他们步入社会的绊脚石。对此,大学开展素质拓展不仅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历练他们心理、身体和品行。通过一系列充满智慧、富具挑战的素质拓展,激发和提升大学生的团队潜能,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素质。
二、心理素质培养的内涵
从心理学教育讲,心理素质包涵:情感、意志力、信心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各环境中都重视对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这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三、素质拓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
心理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它的提高将有利于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培养重点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人格特征、坚定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如果缺乏合适的途径,致使其发展速度缓慢,实效性不够,而素质拓展所采用的活动方式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那么将素质拓展引入高校心理素质培养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素质拓展对开阔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加大心理素质培养的受益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素质拓展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行为中,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二,素质拓展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和品行,提高大学生的承受能力;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行,就能自觉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克服困难,排除各种障碍,直至实现预定的道德目标为止。素质拓展不仅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行动目的,还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以增加其意志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实践中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而有利于锤炼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促使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再有,素质拓展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通过素质拓展,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心理素,既帮助了大学生完善自我,增强合作意识,又满足了大学生及时充电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渴望与心理需求。
四、素质拓展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措施
素质拓展作为一种心理、潜能和管理技巧的综合训练,通过人格塑造、角色培养、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的建立等方面,将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将成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的途径。
(一)将素质拓展活动融入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后,在适应学校环境中都需要一定时间,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接触身边的同学会成为他们融入学校氛围的第一步,通过开展新生的素质拓展,不仅能够让他们彼此加深了解,促进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还能起到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相互信任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有利于顺利开展学生工作。
(二)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
将素质拓展融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中,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通过素质拓展丰富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让学生从娱乐中,领悟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增强自信,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节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激发潜能。
(三)成立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营
建立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营有利于构建规模化的素质拓展训练、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有助于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开展活动。
(四)注重教师队伍培训
为能够通过教师对学生教育管理这一途径,并长效的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心理素质培养,教师应该首先掌握拓展训练的基本知识,了解拓展训练的目的和内涵;同时,到校外的拓展训练基地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初步了解拓展训练后,结合大学生特点,将素质拓展的方法与高校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9
关键词:人才需求 职业教育 金融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31
随着近几年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和发展,邮政银行专业金融业务当前应该更加重视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这一点是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点。要更好的培养高综合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队伍,一定要在提高专业业务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同时,还要重视以下几个点。
1 邮政银行专业金融业务人才整体心理素质的再提高
影响员工心理素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目前基础高等教育中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但在企业则普遍缺乏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和教育。邮政金融从业也是如此,较少有对企业金融从业人员进行行业心理素质疏导和培训。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提升金融企业人员的能力尤显重要。第一,这样可以增强员工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员工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进行创造思维以及进行创造性工作;第二,既能增强员工的学习能力,能积极学习,善于学习,并且能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第三,能使员工增强协作能力,便于建立良好的企业人际关系和氛围。第四,能提高员工的抗挫折能力,具备良好稳固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具有拼搏的精神、较强的生存能力与顽强的意志能力。
2 邮政银行要重视改善金融人才在企业的内部、外部成长氛围
邮政银行要进行人力资源的综合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企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简单的说其实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环节。我们说的外部环境多指人才的基础教育、社会实践、家庭教育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等方面。金融人才成长中能否形成自立、独立的观念和意识,社会舆论及面对的市场能否及时监督到金融各个岗位的从业人员的行为,对邮政银行体制下的金融人才综合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我们说的内部环境一般时候是指邮政银行企业内部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企业人才培养、成长以及选拔机制等众多方面。其中,邮政银行的高层管理是否真正重视企业人才问题对人才整体素质的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邮政银行的高层管理行为和理念直接影响着邮政银行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邮政银行这个企业自上而下影响着各条业务线和各部门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以及人才理念。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才综合基础素质,在这样的企业从业后就需要花费较大资源进行再提高、再塑造。如果没有良好的邮政银行内部环境,优秀的人才也可能被环境因素所贻误、所影响。这样就可能出现让精英人才变凡夫俗子的庸才的格局。
3 邮政银行要重视培养出高素质、高标准的金融从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
就邮政银行对本企业金融人才来说,高素质、高标准的金融职业操守是重要的关键点。因为这是有效管理邮政银行企业风险的重要因素。虽然邮政银行风险管理有比较严格的制度做为保证,但是如果缺乏人力方面的有效管理和约束。企业制度执行力就会被疏忽或大打折扣,乃至增大风险管理成本。在邮政银行的金融职业操守中,员工金融道德教育是最重要的。第一,员工要诚实守信。邮政银行本身就是经营信用和风险的金融行业,依靠自身的金融企业的信用做为依托,以此维持着企业本身的经营。所以,邮政银行的金融职业操守中必须注重诚实守信的操守。第二,员工要确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员工具有高尚的个人情操、健全的自身人格。同时具有了自觉保护邮政银行企业金融消费权益的精神,确立邮政银行社会责任的理念,这就要关心涉及利益人的看法及利益,实现平衡发展。第三,邮政银行的金融人才要有新的观念,整体服务意识以及开拓精神,这不仅要学会生存,还必须要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及责任精神。第四,邮政银行既是金融业又同样是服务行业。一定要注重言行仪表和文明礼仪。作为树立邮政银行这个企业良好的公众社会形象、有效防范风险和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第五,邮政银行一定要重视金融人才培养、教育方法的再提高和创新。这是提升邮政银行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又个一关键环节。当前邮政银行的金融人才来源和培养有两个渠道,一个是社会基础性教育;另外一个是金融职业岗位的再培训。对邮政银行而言,只有人才模式的创新,才能使邮政银行的企业人才培养富有成效、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基础金融教育改革中,一是要引进金融案例式教学。以加深学生对金融行业、专业理论的掌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金融业务问题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二是强化金融模拟教学。建立在实训操作金融业务中进行模拟教学学习。以此增强金融专业学习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要“走出去,请进来”。就是要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走入金融实际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去实习、学习、锻炼。四是要学会引进新的金融人才培训模式,像人才综合素质测评技术,与实际工作岗位和能力结合起来,促使人才能最大发挥效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第六,邮政银行要重视对金融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邮政银行和众多的金融企业时常指责彼此对金融人才的争夺,也时常批评挖人才以及人才流动的不规范行为。虽然人才的不规范流动对于邮政银行固然有制度上的原因,以及有行业管理、内部制度以及人才自律诚信方面的诸多问题等。但邮政银行缺乏科学有效的对企业金融人才正向分配激励制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众多的金融机构人才流失严重,不用说与收入分配机制落后僵化有很大关系。因为这种局面不改变,人才流失就没有办法控制。而一些中小银行业虽然分配制度灵活,但同时也存在不规范,不科学。同样这样的金融企业也无法真正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更无法使人才真正关心其金融机构的自身发展。邮政银行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实际上也就是不重视人才的价值,同样也就无从谈人才的忠诚度和贡献度。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为目的,运用心理测评和心理辅导技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的特殊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助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康发展。在社会生活发生复杂而深刻变革的时期,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 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的领导没有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没有认识到精神、心理问题已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没能给予此项工作必要的支持。主要表现为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等。
2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部分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实际的工作并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其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普遍缺乏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很多大学生有顾虑,不敢主动或不愿意去咨询。
3 教育队伍还比较薄弱,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校存在专职队伍人手少,兼职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同时专兼职队伍理论修养、业务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专兼职人员需要接受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在兼职队伍中,来自比较欠缺心理知识和咨询技能的教师、干部或其他职业的人员占有很大比例。对一些心理危机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人员数量及专业化程度成为制约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高校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却因为缺少合适的教师,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存在单一化倾向
1 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在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方面,有的高校把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一些心理学的理论课程当作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而没有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素质教育特色课程。
2 心理咨询内涵简单化。在心理咨询方面,有的高校把心理咨询等同于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或医院的心理治疗。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或治疗心理疾病的层面上,仅以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或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为己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意识行为的规范或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治疗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需要。
3 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缺失。许多高校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不健全,没有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机制,只能被动地跟在问题或事故后面,不能主动地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有效减少心理疾病和不幸事故的发生。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机制尚未形成
1 心理素质课存在着课程化和孤独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实践性,更重要的是缺乏规范性,心理健康教育似乎仅仅是心理学课程、心理老师或咨询人员的事情,各方面尚未整合为一个系统,形成一股合力。
2 没有编制出适合中国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标准。目前,用来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量表全部是外国的,尽管经过了修订,但在本质上这些心理健康状况评定标准是生活于西方文化环境下的心理特点的标尺,国内至今未编制出适合中国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标准,这是影响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根本因素。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在大学生生活过程的两端就面对两次新的适应和角色转变。一个是大学生生活的适应和实现从中学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的转变,另一个是适应社会需要从大学生角色向社会成员角色的转变。学业上要竞争,就业和工作也要竞争,优胜劣汰,各种文化交汇融合等等,都给现代青年造成了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高等教育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研究和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及自信心等,已经成为高校在这场教育变革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2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调查了社会各界许多名人之后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能,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方面的能力。心理素质与大学生成才关系极大。健康的心理素质既是大学生素质要求的重要方面,又是他们成才的保证。在人的整个素质系统中,由于人的一切活动都同时又是心理活动,所以心理素质是基础,它渗透到各个素质之中并影响和制约着素质的发展。大学生只有注重培养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才能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价值取向,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克服自身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的需要。心理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因为心理素质教育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运用成熟和合理的应对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健全的人格,从而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1 紧扣人才素质教育目标,明晰心理素质培养内涵,切实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来。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1)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人格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它能帮助学生学会或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个性品质。(2)开
展挫折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挫折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认知能力,学会正确使用心理防卫机制和心理调节机制,帮助学生掌握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的基本方法,增强对挫折的排解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正常发展的基础。心理素质教育应与整个素质教育协调互动,形成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规划,在教育内容上体现全程渗透性,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相互促进,功能互补,从而带动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与和谐发展。
2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一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新生入学之际进行心理状况普查非常必要。可利用各种量表,通过测量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登记备案,并主动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坚持追踪调查。二是建立跟踪调查制度。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充实、完善并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心理危机多发季节、心理危机重点人群的排查工作。三是建立相关预警干预机制。预警干预机制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对大学生全员进行心理健康及心理保健教育。增强预防危机的意识,研究危机形成的机制,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组织结构,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其作用是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以便采取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和意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