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文素养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人文素养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文素养是指人在言、行和精神风貌中表现出的对人的存在、人生价值以及人生意义的关注,是人通过反观、自省和自审而实现的自我超越。人文素养体现了个人对待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精神、心理和态度的修养。简而言之,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教养、学养以及折射出的人性的综合素养。
一、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思想、心理、情感、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渊博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具体包括哲学、宗教、道德、历史、文学、法律、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要素,具有陶冶身心、怡情养性和关爱社会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知识,不但影响其个人精神世界的建构,同时还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
2.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舍得奉献,甘于奉献,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的投入。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学生要怀有爱心、耐心、信心、诚意和善意。
3.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对于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以及人的发展与幸福的探索,是人文素养的内在要求。教师要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因此,教师要把教书育人这一职业作为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
二、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当代社会,由于受到教育商业化环境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教师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日趋严重,令人担忧。在变革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和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理想信念和治学态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由此导致了教师人文知识、人文品格、人文价值等方面的人文综合素养普遍缺失的状况。
1.教学目标的功利化
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势必先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可在当今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就连填报大学志愿也要与将来的经济利益相挂钩;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简单到只看其升学率;评价学生的优劣,只看其几门课的分数。学校的人文教育越来越被弱化。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学生的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因此,教师的目光紧盯能给自己带来晋升机会和荣誉的升学率。经济收益最大化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素养作为一种理想被放在一边,教师的人文素养逐渐地褪色和消失。因此,迫切地需要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以回归教育本原。
2.知识结构的单一化
当今,从中小学到大学,不是应试教育,就是非常狭窄的专业知识技能训练,教师也非常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相对忽视了人文知识涵养。其结果是自然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文学欣赏,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数理逻辑。怀特海指出: “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别的关系。”…要想成为合格的教师,就需要补人文知识的课,文科教师需要补,理科教师更需要补。否则,在教师知识结构过度单一化的状况下,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
3.创新能力的薄弱化
创新是教育发展和进步的灵魂。拥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创新的关键。由于缺少竞争、管理体制落后、学术环境封闭等渚多原因,致使教师失去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从而导致众多教师的创新能力不足。
三、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途径
1.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二是关注教师的生存意义。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心理状况欠佳,工作压力较大,职业倦怠现象较严重,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教师的生存状况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因此,要通过完善制度和制定政策,来关心教师的成长进步,给教师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关注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把教师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
2.创造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每个学校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创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使身处其中的教育者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校园人文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为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教研和学术活动,举办人文知识讲座,以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开发教师的智力潜能,陶冶教师的道德情操。学校以人文校园建设为主体,引导教师的人文励炼,从而创造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
3.完善健全教师工作考核机制
篇2
关键词:影视经典鉴赏 大学生 人文素养 熏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96-02
影视艺术从它出现的那个时候起,就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正不断丰富着人类的视觉享受和情感体验。在影视作品中,创作者巧妙地将影视内容与人类社会的现实和梦想结合在一起,因此,影视艺术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普遍接受的娱乐方式。在现今的高等教育中,影视经典鉴赏作为一门公共课程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在大学里开设影视经典鉴赏课程,有利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以影视鉴赏的这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较利于学生的接受,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因此,在高校中_设影视经典鉴赏课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一、现阶段在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
在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中,既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又要让其兼顾自身素养的修炼与提升,让学生不仅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同时还要成为一个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人,不仅具有积极进取、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还要有仁爱、宽容之心。在校大学生应该树立仁爱意识,要怀有一颗善良、仁爱、宽厚的心。可是,在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对于专业课程的开设与编排比较重视,对于培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开设较少。虽然学校及授课教师已经意识到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对于学生学习和性格形成的重要性,但是在当下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对于这类课程的设置与开设仍然处于被忽略状态。学校及授课教师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态度,导致了在校大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位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影视经典鉴赏、音乐鉴赏等这类培养、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公共课程很难予以重视。
现阶段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塑造方面有几个相同的特征:第一,忽视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使得自身人文知识存在一定缺失,从而导致自身知识储备不完整、知识结构不平衡;第二,部分在校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环境影响严重,对传统美德不予理睬,违背正确的道德观念,过于急功近利、追求现实价值和名利;第三,在校大多数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基础较差,能力水平不足,在适应社会生产生活方面尤为薄弱。因此,学校及授课教师应该对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避免学生因缺乏人文素养教育而产生这些不积极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有效地面对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那么其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无法预估的影响。
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开设与人文素养相关的课程,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果不能使在校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在其毕业后融入社会工作时,将会缺少人文关怀意识,缺少一颗仁爱之心,不利于日后的工作与生活,更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导致职业素质的缺失。与此同时,现如今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繁重,现代社会应聘工作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在校大学生面临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面临这种社会背景和发展形势,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抑郁、忧虑、冷漠、焦躁等心理方面的诸多问题,从而导致自身的心理素质十分脆弱、不堪一击,对社会生活与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因薄弱的心理素质变得低下。因此,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开设影视经典鉴赏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是具有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并不是只具有某一种单纯属性的生物体。因此,在分析影视经典鉴赏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作用时,应该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诸多方面进行考量,不能只依据某一种方面就轻易下结论。学校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时,应该及时、正确、有效地确立与更新相关的政治制度、管理体系与管理标准、教育教学活动、科研工作和学生服务的相关事宜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及授课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是一种单一性的教育工作或者是服务性工作,要重视学校工作的全面性、协调性和综合性。学校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要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发展趋势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当今的政治体系、法律规定、科学文化发展、社会环境变化等诸多影响因素中找到能够满足学生积极发展的方面,并且做到系统性、全面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现阶段,国家愈来愈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都要利用这些交叉学科的知识,这表明现代教育的要求与发展方向越来越趋于全面化和多元化。因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提升与熏陶,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石,也是未来教育事业持续努力发展的方向。
二、影视经典鉴赏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根据某项相关调查的结论得知,在中国每天都有接近十亿的人会花费二至三个小时观看电视节目;选择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观众人均年龄大致在21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恰好对应我国的大学生群体。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全面覆盖,影视已经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娱乐休闲方式,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别受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认知观念、行为习惯以及说话、交际方式。也正因如此,影视不仅可以当作休闲娱乐方式,还可以将其引入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有些文学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舞蹈作品、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等,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与民族性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丰富,一些影视作品就将这些经典巧妙地融入其中。因此,大学生在上影视经典鉴赏课程时,通过接触、赏析、评鉴这些优秀影视作品,对其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能起到积极作用。授课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向学生介绍电影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电影制作的基础原理等。通过教师的讲述与介绍,学生在了解一门艺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影视作品赏析、评鉴的能力,另一方面经典影视作品中一些令人深思的哲理与为人处世原则等,也将会对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大学中开设影视经典鉴赏课程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调查结果可以得知,在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中,大多数的大学生比较喜欢观看好莱坞拍摄的电影,其次是港台片,喜欢大陆拍摄的电影人数最少、排名最后。好莱坞的特效和港台片中的俊男美女,会使人在享受休闲娱乐的同时身体也能感受到巨大愉悦,这也是好莱坞影片与港台片比大陆片更畅销、更吸引大学生的原因。但是,从这个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在校大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喜爱和接受种类比较有针对性。西方的电影,以工厂化的生产方式运作,大多数都以其本土的精神作为电影的主要思想,过于重视影视作品的休闲性与娱乐性,我国大学生长期观看这类影视作品容易受其思想影响,从而改变自己原本的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经典的影视作品,通常通过镜头向观众传递出史实,对现实生活作出不同解读,蕴含着作者、编剧和演员等对生活、生命的深刻领悟。现阶段的在校大学生,处于时代飞速发展与变革的洪流之中,虚实结合的影视世界不仅给予他们认识世界的桥梁,也给予他们实现梦想的阶梯。通过对影视经典进行鉴赏,可以让在校大学生透过影视作品了解真实的世界,从而了解各种人群、各个种族、各个国家等,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仁爱与宽容意识。
三、根据现阶段大学生特点,调整影视经典鉴赏课程
在各个高等学校中,影视经典鉴赏课程一般都是作为选修课存在,因此课程安排比较少,课时设置也较少。这就要求我们的授课教师,务必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及思路,将学生学会正确的影视作品评鉴方法作为此门课程最终目标。此门课程的设置与开展,应该充分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进行有机结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和大部分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采取适当方法,缓解学生压力
在校大学生面对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但是随着他们毕业进入社会以后,高强度的工作、繁复的工作要求等会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产生抑郁、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将造成严重后果。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在影视经典鉴赏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选择一些主题温暖、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这类影视作品,将在学生日后因为压力而产生抑郁、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时,能够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积极健康的眼光和视角对待生活中的不顺心、不如意,使得他们对现实生活仍然充满希望。在课下,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接近于这类主题的影视作品进行观看与赏析,从而提升自身对影视作品的评鉴水平,进而修身养性,对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二)影视作品选择多面,倡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尽量挑选学生接触不多的这类影视作品,在有效的课时里为学生更多地介绍他们不熟悉、不了解的影视经典与电影流派,例如选择观看着重表现形式主义或者是现实主义的电影。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观看、接触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赏析影视作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影视作品的赏析,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树立仁爱与宽容之心。这种做法将会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以后会面对不同的人以及各种琐事,积极思考和仁爱、宽容之心可以使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及工作质量。
(三)经典影视作品适当节选,提高教学质量
现阶段,影视经典鉴赏课程的设置课时较少,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影视作品。对于一些经典、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进行适当的剪辑,将具有突出特点、优点的影视片段引入课堂的实际教育教学当中。另外,还可以将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进行混剪,然后进行专题性研究。对剪辑完的影视作品进行整理与编排,有利于学生对整部影视作品的理解;有利于实现学生对该影视作品直观感受的思考与阐述,提升实际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果。
四、结语
积极利用影视经典鉴赏课程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现代教育发展所需,同时还能丰富在校大学生的空闲时间,增强大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让在校大学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对其专业学习及日后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将其转变为日后对工作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文献:
[1]包丽娟.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J].甘肃科技,2012(1).
[2]梁结玲.当代影视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构建[J].电影评介,2007(18).
篇3
关键词: 人文素养 内涵特征 提升途径
1.引言
人文素养表现了社会群体精神面貌与价值理念,对维系社会发展的意识层面起关键作用,市民人文素养的水准能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身心健康的公民是健全社会建立的基础。当前,市民人文素养已完全融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是一项具有基础性、主体性的系统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能否进步、和谐、文明,城市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为了进一步增强常州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常州城市人文素养,很有必要开展大力提升常州市民人文素养的研究。
2.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公民的科学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等。人文素养还包含能够分析社会问题、做出科学结论、投入社会生活及与人交流的能力,并用积极的人生观和科学的思想观理解社会行为。人文素养是当今社会成员资格和人格的重要要求及标志。社会成员若没有社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也就没有成为当今社会公民的资格。只有让公民具备足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之后,才能真正接受当今社会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才能站在社会的最前沿来对现代社会进行深刻、细致、全面的了解,才能真正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笔者认为人文素养就是公民通过不断实践与不断学习,逐步形成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代表社会正能量的技能、道德观念、知识水平、价值理念。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科学文化素养。
科学文化素养是指人们用科学文化知识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具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方法及在此这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什么样的世界观、什么样的人生观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未来的人生道路如何走。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对生活的幸福快乐进行体验、领会。
2.2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指的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和法律制度的知识、能力、心理、思想、观念等总和,具体包括法律知识和能力、法律观念和意识、法律习惯和信仰等。因为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以公民对法治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先天不足,加之他们无法系统地获取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一旦遇到涉及法律的问题,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当前我国正在建设法制社会,基本的治国方略就是坚持依法治国,这就要求广大市民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诸如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正义、自由与平等、民主与法治等。
2.3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形成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互动中,是人生存的必要的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是优秀人文素养最基本的要素。道德素养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义和社会公德。对市民来说,社会公德主要体现在“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保护环境”、“爱护公物”、“助人为乐”。而爱国主义则体现出广大市民对祖国、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热爱,它是人们对于民族、对于文化、对于故土家园的尊严感、荣誉感、认同感及归属感。
3.大力提升常州市民人文素养的措施
3.1开展“信用常州”建设,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常州市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推进“信用常州”建设,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企业信用工作,提高企业诚信守法意识,规范企业市场行为,优化经济环境,落实和完善工商企业信用监管机构和制度,开展信用监管评价,建立企业信用档案。通过电视台、大型广告牌开展“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的诚信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依法诚信纳税光荣的氛围。在打造“信用常州”的同时,还可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购物满意一条街”等活动,举行“诚信考试,从我做起”的宣誓签名活动,使诚信守信成为常州一张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金名片。
3.2培育和弘扬常州精神。
为进一步提升常州市民人文素养,进一步增强常州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常州可以组织发动各级党政组织和社会各界开展广泛深入的“常州精神”大讨论活动,形成“诚信尚义、包容开放、创新奋进”的新“常州精神”。开展“常州精神”大讨论,剖析常州人文的基因,提炼常州人文的特质,新“常州精神”兼容并蓄了不同的时代内涵,既有对传统观念的扬弃,又有对新生事物的吸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常州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3.3创新方法理念。
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五项内容,广泛深入地开展常州市民人文素质及常州城市精神的提炼、宣传和教育工作,激发市民群众“爱我家乡、建设常州”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继续深化“效能革命”,不断提升窗口行业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普及文明和礼仪教育,实施文明交通工程,规范出行的行为。开展公益性活动,奉献社区、邻里互助。
3.4人文素养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切实有效的模式路径。
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始终把全面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心工作,要求通过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及优秀人文素养,使得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这些思想为提升和突出学生优秀人文素养内涵与特征带来了积极的启示。
篇4
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国家对职业高中(简称职高)教育开始越来越重视,扶持力度逐年增大,招生规模也有明显扩大趋势。统计显示,2009年职业高中毕业生规模近700万,招生规模突破800万,为各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但从总体来看,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普遍学习成绩差,而且很多学生由于认为上职高就是“二等公民”,自卑心理比较明显,再加上一些职高教师心理引导做的不到位,很多学生的心理甚至人格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说,人格就是一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显然,一个人一旦人格有了问题,必然会对未来个人的全面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2]。语文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兼具了工具性和知识性,同时,语文课程在熏陶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学素养、陶冶爱国主义情怀、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发展健康人格的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通过语文任课教师自身个人素养的提升,将语文课程融入到职高学生人格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引导职高学生构建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当然,要想更为深刻的挖掘语文学科的内涵,就离不开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个人素养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使语文课程融入到职高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之中。
2
职高语文教师个人素养对学生人格养成的影响
2.1教师个人素养对学生个人性格养成的影响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人的性格和交际关系,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教师作为课堂第一责任人,是课堂的主导,在学生性格养成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导致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都很一般。显然,这种性格在未来就业以后,必然会对前途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活动的机会,多给这个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更多的课堂活动。然后教师利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活动成果给予肯定,逐渐的树立学生在与人交流中的自信心,慢慢的使学生的内向性格改变。再比如,很多学生比较自私,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很多描写集体主义精神的篇章和名言警句,教育学生。通过自己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让学生体会到被人关爱的温暖,同时也逐渐的意识到这种关爱应该是相互之间的,进一步形成关爱别人,相互尊重的性格。对于职高学生来说,他们性格的价值巨大,不仅关系到日常交际,还能影响到未来就业后,能否胜任工作,能否获得长足的发展。职高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在十七八岁,正是性格完善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
2.2
教师个人素养对学生个人态度养成的影响
学生个人的态度,包括对学习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对人际交往的态度,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成长平台。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肩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责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当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单单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建树,还要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让学生养成更为良好的态度。比如,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那么语文教师就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素养帮助学生纠正。首先,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学科包罗万象的知识和内涵,向学生证明这一学科能带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就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第二,就是教师要尽可能把语文学科中本身存在的美挖掘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教师在阅读诗篇的时候,阅读散文的时候,通过自己融入到内容中所获得的那种情绪上的美去感染学生。那种陶醉其间的情景,带给学生们的感化,远远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2.3教师个人素养对学生个人习惯养成的影响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的确,一个人生活、学习的细节,往往就会影响他整个人综合素质的形成。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还能成就多么大的事业。而教师自身的素养对学生的习惯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都会给学生相关方面习惯的形成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教师板书书写工整,书写仔细,学生也会在记笔记的时候,逐渐形成相类似的习惯;再比如,教师总是喜欢思考,具有创造性思维,针对一些精美的篇章总是能够有不同的见解。学生,也就会逐渐的形成爱思考,爱分析的良好习惯[3]。另外,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试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即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给学生个人习惯的培养带来更为直观的示范。
3结语
总之,语文教师在学生人格养成中的作用非常巨大,甚至事关未来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但是,要想更好的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促进职高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还需要教师不断的研究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最终才能形成更为有效的途径,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推进职高教育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白凤秋.提升教师素养,提高学生素质——教务处工作经验点滴[J].新课程学习(中),2011,(9).
篇5
【关键词】英文影视欣赏 高职高专 人文素质 研究
近十年来,由于高等院校学生的不断扩招,促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众所周知,高职高专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正因为高职高专教育的迅速发展,同时也相应地滋生出了许多客观存在的问题,如办学条件,教育模式,培养目标等还未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优化。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在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教育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忽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导致出现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养较差这一现象,其严重制约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了我们一线教师首当其冲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迫切性
人文素养的核心,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 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等重要的品格。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决定了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决定了他们的人格和修养。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民办院校,其目前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从总体上来说,高职高专学生和普通的高校生都具备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但相比之下他们身上存在着更多的不足和差距。
1.文化基础差。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有所下降,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文化基础更是让人担忧。加之,一些院校近几年来又通过单招政策招进来一大批未参加全国高考而是直接通过各个院校单独考试形式进入学院学习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更是“惨不忍睹”。这样的情况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受挫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及学习生活环境。
2.学习主动性差、自觉性不足、自律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主动性差、自觉性不足、自律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导致学生学习差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原因的形成是因为在小学或者中学阶段生成的,其中绝大部分孩子是因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引导,导致他们养成了的不良学习习惯。我们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促进一个人在学业及事业上的成功,而这一点,高职高专学生非常欠缺。
3.叛逆性强、个性张扬。目前的高职高专学生大都属于90后,他们生活的时代是物质条件丰富、网络信息发达、受世界各国非主流文化影响影响较大的一个时代,这就造就了他们叛逆性格及张扬的个性。
4.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独立能力差。这些出生在90后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从小到大被家中父母及长辈视为“掌中宝”,故此,养成了他们娇生惯养、生活不能独立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
以上这些特点和问题导致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表现得良莠不齐,在对专业学习的理解、社会就业需求的预测上明显不足。
二、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在培养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作用
影视文化作为当代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价值实体,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社会教育都是灵活多样的,多层次多领域地渗透在教学一线上,其对教育的影响令人瞩目。我们清楚,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能从心理层面去帮助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能从行为上去慢慢改变一个人的品行和提高他的艺术情操。换句话说,英文影视欣赏课程所具有的教学资源,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职高专学生的内在认知结构,促进其“三观”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1.优秀的英文影视作品可以激发并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而且还存在严重偏科的情况,尤其是英语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目的就更能发挥其潜在的作用,因为影视欣赏作品在课堂上的再现能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起来,通过画面的展示将单纯的语言描述转变为直观的情景语言交流,进而通过问答、讨论、复述、表演等一系列训练活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电影中语言情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交际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交际要得以成功,就要正确运用语言。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能灵活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广泛英文影视欣赏课程,能很大程度上帮助高职高专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3.英语影视欣赏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意为“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那么“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其中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而真、善、美是所有电影作品永恒的主题。通过欣赏具有时代感的经典英文影视作品,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学会坚强、勇敢、不轻言放弃;学会真诚、友爱、团结、诚实和感恩;在现实生活中去体会成功的来之不易和幸福快乐的真谛。这些优秀的品质犹如春后小雨,“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心灵的冲击,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高职高专院校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探索
1.英文影视欣赏教材的编写。教材是教学的d体,优秀的教材不仅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指导思路,而且能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的。目前,市面上出版的影视欣赏教材大多数是针对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而面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英文影视欣赏教材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建议各个高职高专院校的相关课程老师根据自身学院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的教材编写,形成独特的院校英文影视欣赏教材建设体系。例如,笔者所在的学院,通过一线教师近6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大家组织编写了适合我院特色的《英文影视欣赏教程》教材。目前该教材通过两次修订,深受任课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
2.教学中影视作品的选择。根据我们学生的出生年代,我们在选择影视作品时要保证其思想性、健康性、艺术性,既能反映时代背景和意义,又能传播正能量的优秀经典影片。影视作品的题材可以多样化,可以根据电影的划分类型进行选择。笔者建议选择年代跨越不要太久、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感同身受。笔者所在的学院所编辑的教材中,选取的影片有:《泰坦尼克号》,该作品就能引领学生去感受那场悲惨爱情故事从而体会爱情的伟大和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当幸福来敲门》,该作品就能引领学生去感受一个父亲的伟大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坚持不懈最终获得成功的精神顽强。
3.教学环节的实施。在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几步进行:
(1)首先,要求学生做课前资料收集准备工作。上课之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课下收集该作品的相关资料,并要求学生分组或个体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和讨论。其准备资料包含:影视作品的类型、该作品反映的主题思想、角色简介、导演简介、经典台词、电影音乐等信息的收集。
(2)其次,课堂上欣赏电影经典片段。对于欣赏电影这一教学环节,我们要求学生课前自己看一遍,课堂上欣赏经典片段,这一部分将作为教学重点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课后要求学生在欣赏一遍,并撰写电影评论,要求在下次课堂上进行点评和分享。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建议能够从某一方面或者一个信息点上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阐明自己的思想即为考核过关。
(3)然后,课堂实践练习。针对电影选材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
1)话题讨论。比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杰克与露丝的爱情和卡尔与露丝的婚姻,你是怎么理解的?
《肖生克的的救赎》影中所体现的自由、希望、体制化等一系列观点,你能谈点你自己的吗?诸如此类的话题,可以在课堂号召学生们参与讨论,这样课堂气氛不仅活跃了,还培养的学生们独立思考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2)课堂小型话剧表演。根据课程课时的安排,建议在其中可以搞一次话剧表演,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和欣赏了一些经典电影后,将自己的一些感想变成文字并将其编排出来,成为一部小型题材的话题材料。这样的教学不仅具有延续性,而且能够充分地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期末,提交影视作品评论论文。根据教学的有序安排,当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以提交影视作品评论文章完成该门课程的期末考核。
4.教学策略。因为英文影视欣赏课堂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可以通过“互动式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生动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法”,鼓励学生课后主动学习能不断拓展自我的能力。还有很多教学法,教师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环节进行设置和灵活运用,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反思和结论
优秀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故事人物形象的力量向人们解读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英文影视欣赏课程就借这些作品向人们再现了人类情感、社会状况、民族习惯、民俗风情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内容,满足了人文素教养教育育的需要。再次,笔者真诚希望高职高专兄弟院校们能充分利用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教育平台,结合自身专业的特色和生源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深入高职高专内涵建设工作,真正贯彻教育部针对当代大学生培养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蔡东东.当代英美电影鉴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2]刘艳.英语影视欣赏课程与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北京: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2013.
[3]张欣.浅析《英文影视欣赏》课程对人文素养的提升[J].校园英语,2016(27).
[4]许再银.儒家人文思想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篇6
【关键词】江苏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76-02
如今,随着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品牌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激发了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对江苏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江苏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对创意人才的需求,亟需优化完善。
一、当前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首先,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细分化程度过高,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专业课种类繁多。这一方面使得学生不知如何在数量众多的课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适合的课程,学校层面又缺乏对学生专业选择过程的指导,导致学生在个人专业发展方向上陷入迷茫;另一方面割裂了各细分专业的内在联系,使得一些原本联系紧密的专业因为分类原因被强行区分开来,导致教学内容碎片化、零散化,限制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提高。其次,实践课程权重偏低。艺术设计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然而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实践课程的学分集中在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两个环节中,而在更重要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分配给学生观摩、学习、参与企业设计一线工作的课时数很少,且学分占比也较低,使得教师没有动力创造学生参与艺术设计实践的条件和机会。
(二)工学结合不紧密。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与当地的行业企业有着形式多样的合作,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也比较注重与企业生产发展实际的对口,但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参与企业艺术设计工作的时间和机会较少,程度也较低。第一,“双师型”师资缺乏,无法有效引导教学实践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的学习和创作充满了“学院派”风格;第二,在教学内容编排和课程设置上,理论和知识的教授占比较高,实践环节内容较少且深度不足;第三,学生实践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效果评估体系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较为突出;第四,高职院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经营融合度不高,学校艺术设计教师与企业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交流以及流动机制不健全,工学结合平台建设不完善。
二、原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建设滞后。学科专业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模式设计等主观层面,二是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客观层面。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创立时间不长,起点也较低,目前仍处在模仿学习、消化吸收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的阶段,因此总体教育水平偏低。加之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预算投入不足,社会和学校也没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关教育理论的研究,因此我国尚未形成与国情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成熟的艺术设计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另外,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资金短缺、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由此导致现代职业教育必须的基础教学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实际教学要求,极大地限制了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当前江苏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不足,难以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形成有效支撑。首先,校企合作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和财政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总体上停留在自发层面,既没有长远规划,也没有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化合作体系。其次,缺乏健全法律法规的保障。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局部的利益矛盾或纠纷,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明确划分双方权责、义务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校企双方对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顾虑重重。最后,部分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导致实践性和针对性不足,弱化了学校的技术服务能力,使得企业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的动力不足。
三、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对策
(一)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学科专业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也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的职能,调动社会各个行业企业的参与积极性。第一,政府应加大对艺术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尤其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的扶持力度。可以设立更多的国家课题,增加研究经费预算,鼓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还可以增加对艺术设计领域研究成果的奖励,加大相关研究成果的推广力度。第二,各个行业企业应主动积极地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加强与合作高职院校的人才交流互动,充分利用自身的市场运营经验和专业能力帮助学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第三,高职院校应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和理论研究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加强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经验分析,想法设法提高自身的学科建设能力。
(二)打造政府、学校、企业的联合培养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政府、学校、企业各方都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或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队伍贡献力量。首先,政府应制定更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统筹规划区域性的校企合作,积极协调、维护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并对具体工作予以指导,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外部环境。其次,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模式,增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技术服务能力以及创意服务能力,让所有与学校开展合作的企业能收获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最后,企业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应当意识到帮助高职院校提高艺术设计教育质量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不断完善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机制和方式,寻求双方合作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俞伟忠.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包装世界,2011,(02):27-29.
[2]李小燕.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美术大观,2011,(3):170-171.
[3]李晔.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浅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55-156.
[4]高学强.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8,(3):214-215.
[5]肖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云空间培养模式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09-112.
[6]郭建忠.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89-92.
[7]朱红霞.浅议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三实一强”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86-187.
作者简介:
篇7
一、人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之解析
(一)人文素养
根据心理学上的解释,素养是一个人内在的稳定品质,是一种内在生命涵养,是倾向于心灵范畴的独特类别,是综合了知识、能力、行为习惯等各方面人格化特征的集中反映。由是推知,人文素养大致涵盖以下内容:一是人文知识的积累。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美学、宗教、人类学以及科学史等文化知识的积累;二是对人文主义价值的通晓,如,对人的命运的关切、人格的尊重、尊严的维护、人生意义的领悟,从而致力于实现人的发展、自由与幸福;三是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体现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怀有关爱与包容之心,对真善美和自我超越的追求;四是人文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学会善待自然,乐观处理人与事,用审美的立场去感受和欣赏一切;五是德性修养的提高,在生活工作中乐于自我反思,超越世俗功利,倡导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六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既要批判性继承、创新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也要选择性吸收、借鉴异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七是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如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气,倡导社会公平与正义。
(二)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1.在人文知识积累方面,重点培养中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判断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一个信息开放和文化多元的时代,各种思潮或“主义”正借着所谓全球化、信息化的便利之门蜂拥而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其中,不乏消极的文化思想,如极尽享乐主义、过度消费主义、极端功利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加之学校也已经不是原来的象牙塔,这些思想很容易给广大中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从而降低或削弱其文化敏感性和判断力,甚至可能导致其陷入精神文化危机之中。因此,当前人文教育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和增强学生抵抗文化风险的能力。2.在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培养方面,重点要让学生学会宽容和理解。人文精神是一种哲学精神,主要是帮助人从整体上认识和改造世界,引导人解放自己,做真正的人。翻开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不难厘清人文精神的发展脉络:从古代重道德和理性,近代转而崇尚科学和理性,到现当代则强调对人本主义的追求。当下的主流人文精神是以人本世界观为核心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人的整体、全面、长远和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的态度和追求,重在肯定和彰显人的地位与价值,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以及厚重的人文关怀。3.在人文行为养成上,重点要培养学生“四个学会”的意识和能力。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就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事实上,这“四个学会”仍然是当下对人文教育培养什么人文行为的最好注脚,中学的人文教育理应在这方面奠好基。“学会认知”就是要掌握广泛的知识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帮助人从蒙昧无知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学会做事”就是要培养参与社会工作的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等。“学会共同生活”就是在尊重多元文化和平等人格的前提下增进对他人了解,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学会生存”就是要充分发展自己的文化品格,不断增强自主性、价值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不难看出,“四个学会”囊括了人一生的发展,包括人的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精神价值等方面,涵盖了对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人生四种关系的处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教会学生认识到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而不是过度掠夺和开发自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教育学生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要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要增强理解、信任与合作。对于个人的人生问题,要教育学生能从“异化”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生命中的善良、公正和节制等美德展现出来,把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境界提升起来。
二、新课程下中学生人文素养之问题分析
在当下,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存在的精神文化危机在学校及广大青少年学生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信仰危机、人生观迷离、价值观混乱、人际关系紧张、人文知识欠缺、人文能力不足、人文情怀淡薄等。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长期以来深受知识本位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考试和升学仍然被相当多的学校视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和课堂成为了考试的“训练基地”,学习成绩被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大多数中学生人文素养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和不足。而缺乏人文素养学生往往习惯于我行我素、自由不羁,却不能很好地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习惯于妄自尊大、自私自利,但对他人理解、关爱、体谅和善待不足;喜欢追求时尚和崇拜明星,可认识美、感受美和鉴赏美的方法与能力不足;喜欢浏览网络信息,却不大愿意阅读经典并从中汲取精神财富。究其原因,既与中学生对自身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认识不清、目标定位盲目有关,也与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理念有关。尤其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受庸俗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和应试教育的肆虐与遗毒,加之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消解,学校教育普遍漠视和抑制学生的人文教育。
三、当下中学人文素养教育之我见
篇8
1、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三大要素中,人文知识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其他两个方面赖以形成的基础;
2、人文能力与方法是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分析和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3、人文精神与品质主要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理解和应用人文的意识和态度以及对人文的情感、兴趣和动机等等,这些精神和品质在人文素养各要素中占据核心地位,直接决定着人文素养的方向;
4、在人文素养中,人文精神是核心。当前大家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不一,有的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角度来思考,往往得出各个国家的人文精神都有所不同的结论;
篇9
关键词: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语文阅读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策略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高技能,而且要拥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人文素养是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却不容乐观,这与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语文课程的人文属性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我们可以借助语文教学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我在此谈谈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策略。
一、多选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的核心与灵魂是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自我超越精神,是追求崇高、崇尚真善美的精神。人文精神体现着人的操守、责任、道义与良心。人文精神是关怀生命的精神,是向往自由、解放与幸福的精神。人文精神是关怀人、尊重人、关怀社会的精神,进一步是关怀全人类,关怀生态环境的精神……总之,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它的内涵极其丰富。
我国古代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理想的追求,对父母的孝顺,对爱情的忠贞,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责任,等等。这些文学作品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在编写教材时,要尽可能多地选入这些作品。以各种中职语文教材为例:李白的《将进酒》表现一种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三顾茅庐》反映的是古人对贤才的敬重和爱惜……多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会形成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共同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二、多选经典散文,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
此处所指的散文是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现代散文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语言优美凝练,富于诗意:①诗意,意味着美感和审美。审美超越了实用、实利、功利的需求,使不满的人生也会流溢着美感。足够量的散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在审美的过程中增强感受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懂得分辨崇高和卑鄙、高雅和粗俗。生活中有了美,人生就有了缤纷的色彩、无穷的趣味,对美的追求也是人的本性,优美的散文能满足人的这种本能追求,是对人性的一种关怀。②诗意,意味着幻想。幻想是基于现实又是远离现实的,过于现实就不会有幻想。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不少成年人没有幻想,更可悲的是一些教师也没有幻想,学生在如此功利的环境中成长也就埋葬了他们的幻想。幻想是和创造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试想,一个失去了创造力的民族如何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与发扬,又如何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偏向于就业目的的职业教育更是缺乏这种诗意的幻想,所以我们迫切呼吁通过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散文来激发学生的这种幻想,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其次,散文的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富有理趣。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人生道理。对人生价值的探求也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节选适量人物传记,使学生在领略优秀人物的风采中形成健全人格。
何谓人格?教育界是如此界定的:人格,即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等。人格的形成,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也就是说,有赖于个人的社会实践。
人格并非都是好的,有高低之分,因此需依赖人文教育来发展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的特征表现在很多方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形成充分的自我意识,如:①重视自我,尊重自我的需求和价值取向;②自我认识客观而全面,自爱而不自恋,谦虚而不谦卑,认识自己的价值,明确自己的需要;③富有爱心、责任心、宽容心,等等。人文教育是健全人格形成的主要途径,而语文教育又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形式。我国教育大师夏尊认为,阅读有利于一个人的修为,一个人如有志于品性的修炼,那自然要去看名人传记或经典格言等类型的书。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喜欢通过模仿他人的言行来构建自己的人格框架,比如他们对明星的追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名人大多是在人格上有较高修为的优秀人物,他们的人生经历与优秀事迹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四、在阅读教材中加入职业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中职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外,还有必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观,这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如对职业评价、择业方向等的认识,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正确的职业观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国家需要为根本。它要求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来自奋斗,个人理想和前途基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1]因此,个人的职业发展要服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职业发展同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己任。
在阅读教材中加入职业内容,对学生个人的专业成长和未来职业的发展都是益处多多的。我较为欣赏美国作家奥格・曼狄诺编写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一书,书中以“羊皮卷”为线索,讲述了200年来美国各个行业人士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秘密。这本书最主要的意义不是教你如何在职业中获得成功,而是如何在纷繁的物质社会中学会为人处世。太多的人都在忙于提高自己在物质社会中的地位,拼命地去占有一切,殊不知,生命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了一定的原则去生活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实现你的目标,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这也是我们在职业发展中要明白的哲理:不能急功近利,要尊重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总之,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期望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体会与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丰富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这是阅读教学对学生的人文影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曹明海主编.语文教育观新建构[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4.
篇10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做现代人,即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雅、更高尚,使现代人拥有乐观开朗、善于沟通的心胸,有悲天悯人、恻隐同情的情怀,有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超脱,有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品格。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二
人文素养,就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人文素养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构成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态度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和灵魂,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主要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人文素养不直接体现为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华中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认为:“人文素养是对看不见的事物想像与感受的能力、对精神财富的储存能力、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细的艺术鉴赏能力、批判能力与对文化基本价值的守护能力。”胡教授的观点,全面、准确地界定了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中央电视台资深节目主持人王利芬说得更简洁,她说:“跟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打交道,你付出的心理成本会小许多。从大的方面来说,会构成一种人文精神的提升,人文素养是社会文明水准提升的一个基石。”
三
所谓人文精神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是指一种超越动物性感望和工具性功利的精神价值,它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取向。
按照著名学者周国平的观点,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确定为三个层次:一是人性,是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是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因此,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周国平说:“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哪三样呢?就是生命、头脑和灵魂。”展开来说,人文精神就表现为三个尊重: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尊重灵魂的价值。尊重生命是人道主义,尊重头脑是科学精神,尊重灵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头脑和灵魂,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自己负责;对于社会来说,就是要为此创造一个相宜的环境。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