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效教育教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效教育教学理论

篇1

关键词:有效教学 讲授法 互动教学 基于问题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23

1 问题的提出

大学教学有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功能,大学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强调传授知识,关注“教”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理念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但是,在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要回答“学什么,怎么学”问题。要使得学生学习更有效率,教师的教学就要更有效,这种“有效”既包括教学的效率,也包括教学的效果。教师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了很多,但学生学到的很少;为什么学生不能掌握学习方法,等等。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大学教学有效性是大学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

2 有效教学的意义

2.1 有效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我国今年将毕业699万大学生,史称“最难就业季”,但另一方面,企业却求贤若渴,这种矛盾反映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结构同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过程中的矛盾,就要求高校、社会、企业共同做出努力。作为高校来说,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方法学习,为学生进入企业后工作奠定良好的方法基础,同时,也要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学习提供发展动力。另一方面,高校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积极主动了解企业需求,把握人才培养动态,主动适应社会、企业人才需求。

2.2 有效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大学教学改革实施多年,但成效一直受到争议。大学教学改革的根本还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无论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离不来教学主体——学生的参与,教师的作用是体现在“主导”上。只有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方法改革,才能取得积极的成效。有效教学内容和方法就是将教师、大学生的积极要素调动起来,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从有效教学理论上看,教师不能只关注“教”,更要关注“教”的效率和效果,针对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从大学生角度来看,要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主动提问,与教师形成交流互动的教学情境。

2.3 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就要在理论上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理论修养,同时,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有效教学理论是在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的教学理论,其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很强的实践意义。教师学习和掌握有效教学理论与方法,并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将为大学生的学习、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空间。

3 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内涵要说明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它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等问题。有效教学应当包括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3.1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大纲、教材上的知识,这是学生的智慧、心理机能发展的主要依据。有效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使学生掌握智慧较高的、有迁移价值的知识。

哪些知识具有迁移价值?桑代克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的相同要素理论。伍德沃斯(R.S.Woodworth)认为,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就可以影响另一种学习。贾德(C.H.Judd)的经验泛化理论认为,先前学习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就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之后学习中。正是基于以上理论,我们认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结构”都是属于迁移性较强的知识。

基本概念可以增进学习者的思考力,有益于新知识的获取。它是进行知识类化、产生智慧的源泉,掌握概念可以丰富思维力,反之,概念欠缺是智慧发展的障碍。

培根说:“跛足而不迷路的人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黑格尔说:“方法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至高无上的力量。”由此可见,方法的重要性。掌握了基本方法就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来获得更多知识与技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乌申斯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结构原理认为,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性质、功能及发展的方向、方式。心理学家认为,“意义就是结构”。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逻辑结构和形象结构。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容易内化新的知识,使新知识嵌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促使知识不断积累、升华,再生出层次更高的认知结构。

3.2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方法使用具有综合性特点,也就是说,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价值,也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教学方法要不断进行整体优化,发挥优势互补的效果。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3.2.1 讲授法

讲授(Lecture)是教师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向学生传播知识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也是大学教师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要使讲授法更有效,教师首先要使讲授具有条理性。组织条理性讲授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系统、组织、条理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讲授法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虽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特点,但还是表现出缺乏学生参与,没有以学生为中心等弊病。

3.2.2 互动式教学法

如果说讲授法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话,那么,互动式教学法就将注意力转移到关注学生上,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创设双边、多边交流的教学情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具有学生参与适度高、学习情境性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的优势,但也存在教师教学理念、方法落后,互动层次低,效果差,不能有效组织教学互动等问题。

3.2.3 基于问题的教学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实质上就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是实际的或接近于实际的,也常称作问题情境。它的作用在于做好背景知识铺垫,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提供研究范围,诱发研究动机,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3.2.4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图1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以上所介绍的教学方法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实施有效教学的内涵。如讲授法在教学投入与产出方面更具有效率,其他三种方法在教学效果上更具有优势等等。因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过程,而不能将每一种方法割裂开来。实际上,在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中也要使用讲授法;在讲授法中也可以使用互动、问题和案例式教学,只有将不同教学方法相互交融与渗透,才能在有效教学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3.3 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其意义在于正确地认识、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教学信息反馈机制。根据有效教学理论,教学的效果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本身是否科学和总量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接收和内化程度的大小。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评价,二是对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评价,除了考试外,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评价学生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结构的获得情况。

目前,大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单一采用考试的方法,这一方法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例如:通过学术小论文反映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实验反映学生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通过社会实践反映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教学要与科学研究、实践实验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对教师教学评价过程中,现在基本采用的评价量表的形式,不同的学校评价量表虽有差异,但总体上差异不大,主要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师的知识水平是相关但不相等的两个范畴,因此,教师教学评价应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科和教师个性特点等维度。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缺少教师个性评价。我们认为,一堂好课最重要的是个性,没有个性的课不是最佳的课,没有个性的教师不是出类拔萃的教师。评价一个课堂是否有个性,要从教材、教师的特点、课堂气氛、学生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去评价。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个整体,它是有效教学内容、有效教学方法与有效教学评价三者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2]杜和戎.讲授学[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

[3]约瑟夫·罗曼.掌握教学技巧[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威尔伯特·J·麦肯齐.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巴巴拉·G·戴维斯.教学方法手册[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6]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三联书店,2002.

[7]W.I.B.贝弗里奇.发现的种子(科学研究的艺术续篇)[M].科学出版社,1987.

篇2

关键词 高职英语 英语第二课堂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Effective Mode of the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ANG Yi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Beijing 100048)

Abstract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are beneficial supplements to classroom English learning. They were widely carried out in man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activities is far from satisfy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ffective teaching, English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designed for efficiency, effect and benefit. The effective activities should reduce teaching input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output, should help students make progress and achieve their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hould give students useful and practical skills that are needed in the socie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earning activities; effective teaching

1 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研究背景

课堂教学因为受时间、场地和对象等条件的限制,往往存在一些困难。例如,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学课时有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另外,高职学生多数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后自主学习习惯,学生课下不进行练习巩固,教师仅凭课堂教学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各高职院校都在开展各种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以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理论上说,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应该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所开展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否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却鲜有研究的议题。

2 有效教学理论

在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中,人们提出了“有效教学”这一理念。此后这一概念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①西方英语教育界的学者们针对英语教学展开了大量的有效教学研究。②③④如今,这一议题在我国的英语教学领域也备受关注。⑤⑥⑦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学应该是有效率、有效果和有效益的。第一,有效率指的是教学活动的产出(即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的比值。教学投入包括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投入。这需要我们的教学能够花费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产出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第二,有效果指的是教学活动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得到的收获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学习并得到了进步和发展。第三,有效益指的是教学的效果符合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符合学生对教育的需求。⑧

3 关于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调查

目前,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正在各高职院校火热开展,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也在广泛进行,但是却很少有人思考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虽然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有别于第一课堂的课堂,但它仍然是一种在学校情境中由教师为学生组织的“隐性课堂”(hidden curriculum),仍然需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并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 “课堂性”仍应是其本质属性。因此,第二课堂活动也应符合有效教学的要求。

为了了解目前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我们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职学院的8个自然班296名学生中开展了一项“关于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效性”的调查。调查发现,第一,多数学生对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满意度一般,31.8%的学生认为在第二课堂中的收获不及第一课堂大。第二,虽然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开展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一定的效果,但也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认可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33.4%的学生认为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基本没有效果或者完全没有效果,而对于听说读写译这5个单项语言能力的提高,认为基本没有效果或完全没有效果的学生分别占30.4%、31.1%、43.9%、45.3%和39.5%。

4 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模式探索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善现状,提高第二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效教学的理论,从效率、效果和效益三因素考虑,探索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有效模式。

4.1 提高效率需要减少教学投入并增加教学产出

学校在规划和设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时,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充当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教师只是起引导和辅助作用。在高职院校可以开展的这类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晨读、晚自习、英语学习讲座、英文电影欣赏、英语广播站、英语类的校报校刊、校园英语学习网站、微博及微信平台以及各类英语竞赛活动。

(1)晨读和晚自习。高职学生多数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如果不加引导,要他们一开始就能够自主地进行晨读和晚自习,这不现实。教师可以在开始阶段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督促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并在他们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密切观察和帮助他们。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应逐渐淡化角色,最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英语学习讲座。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当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开设英语学习讲座的目的正是为了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现状为学生规划系列英语学习方法讲座,例如英语发音训练方法、口语训练方法、听力训练方法、词汇学习方法和写作训练方法等。教师规划好讲座的主题之后,可以将学习讲座的组织任务交给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让学生自己组织和开展,而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

(3)英文电影欣赏。英语学习兴趣是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一项重要因素。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生们精选一些难度适当的电影,如《罗马假日》、《魂断蓝桥》、《海底总动员》和《风中奇缘》等。教师只需做出要求或安排,其余事务由学生组建的英文电影社团负责,如张贴电影海报、组织放映等。

(4)多种媒体的英语第二课堂。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渗入多种媒体,深入学生的各种群体之中。例如,学校可以组建校园英语广播站、英语类的各种校报校刊、校园英语学习网站以及微博及微信平台等。这些也可以借助学生自己的力量,组建学生社团,由学生自己筹划、组织、开展、宣传和维护。由学生自主开展的这类第二课堂往往更具生机和活力,更能吸引其他学生的关注,也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这类第二课堂中,教师也只需要做指导和引导的工作。

(5)各类英语竞赛活动。在高职院校,各类英语竞赛活动一直是英语第二课堂的传统项目。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吸引到有专项特长的学生,可以提高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英语实践机会。这些活动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竞技类,如英语百词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书法比赛、英语写作大赛、英语口语大赛等。另一类为表演类,如英文歌曲比赛、英语朗读比赛、英文电影配音比赛和英语戏剧比赛等。这类活动也可以交给学生社团,由学生自己进行策划、筹备、组织和汇报演出。

4.2 提高效果需要切实让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并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一,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不能盲目开展,需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并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师在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项目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前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使第二课堂活动能对课堂教学起到巩固和补充的作用。例如晨读和晚自习,就应当引导学生就当天或第二天的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复习或预习,而不能漫无目的、随意地开展。在多种媒体的英语第二课堂中,例如微博和微信平台中,应当就当前的课堂内容,有针对性地信息。第二,学校在规划第二课堂活动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设计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学习动机是为了就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需求一般集中在提高听说能力上。适合为他们开展口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戏剧比赛等以听说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果学习动机是为了考试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需求往往是提高词汇量和读写能力,那么这部分学生则适合参加英语学习讲座、英语词汇比赛、英文写作比赛、英语校园广播、英文校报校刊、校园英语学习网站等活动。第三,学校应为第二课堂活动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开展每一项第二课堂活动时,应当对于参与的学生有考勤记录和成绩评价。对于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学生要进行奖励,对于努力参与的学生要进行鼓励,对于较少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则要及时进行督促。

4.3 提高效益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实用”能力

有效果是指学生学到了东西,有结果。而有效益则指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够有用,有益处。如果学生在第二课堂上学到了东西,但这些知识或本领本身对于学生将来工作是无用的,那么这种第二课堂活动即使有教学效果,但依然谈不上有教学效益。要做到提高第二课堂的教学效益,就需要使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结果符合社会的需求,具有社会应用价值。也就是说,学校进行的第二课堂活动,需要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需要满足学生未来就业、成长和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教师在规划和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时,应当参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第二,学校应当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了解每年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反馈,了解社会的需要,并根据调查结果不断地调整第二课堂方案,从而培养出能够学以致用、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基金项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1142)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人民教育,2001(6).

② Brown, A. V.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effectiv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 comparison of ideal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9(93).

③ Facella, M. A.; Rampino, K. M. & Shea, E. K.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2005(29).

④ Murray, H. G. Effective teaching behaviors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In J. C. Smart (Ed.), 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 New York: Agathon Press,1991.

⑤ 胡信华.高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问题分析.职教论坛,2010(1).

⑥ 杨惠中.提倡有效教学——从“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谈起.外语界,2011(2).

篇3

1.家长的教育理念陈旧

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在不少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但还是有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仍仅限于分数上,这样的传统理念不知不觉中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幼儿教育。此外,有的家长盲目攀比,幼儿家长在进行聊天时常常会提到自己家的孩子能够认多少字了、能够背诵多少诗词了,他们认为孩子掌握的知识能够体现出孩子的聪颖,也为自己争光,长久以来家长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也就更加关注幼儿的知识掌握情况,这也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成因。

2.师资力量问题

幼儿园的教师不是年龄过大,就是年轻的女老师造成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老龄化教师,一般在工作上没有创新性,知识结构也相对较陈旧,只能对幼儿进行识字、算数等教学。而年轻的女教师,她们普遍缺乏生活经验,不懂得如何尊重幼儿的发展,也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对幼儿园的孩子无法正确的引导他们去从生活中认识世界,只能采取相对简单的“读书、写字”方式来教导幼儿。此外,很多教师都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的,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种种因素造成了幼儿园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小学化。

3.教育部门的失责

我国对幼儿园的关注和投入相对起步较晚,也没有预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相关法律规定。其次,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缺乏一定的考核和审批制度的标准,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得以在幼儿园中长期的存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才造成许多的幼儿教育机构缺乏幼儿教育的标准和规范,失范行为也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监管。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和表现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产生的危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事实上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尊重,采用揠苗助长的方式使幼儿强制性学习知识,这样的方式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抑制了幼儿的童年乐趣。在幼儿阶段应主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情感态度,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小学化的教育,却正是遏制了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不仅限制了幼儿的成长,同时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扭曲了家长的教育方式。幼儿教师在小学化倾向的推动下,影响了正确的教育观念,例如:有些教师本按照游戏的方式来当做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但去其他幼儿园进行观摩时,也会受到示范园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影响,从而按照小学化模式进行幼儿教育。而家长普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虽然能够得到理解,但长久以来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幼儿。小学的孩子因为年龄较大,所以有一定的自律性,因此可以按时上下课,而幼儿园的幼儿,正处于玩耍的年纪,他们精力不足,因此根本不能长时间听课。因此不能将小学的规章制度拿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将二者划为等号。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小学化。许多的幼儿园为了配合家长的需要,开设了许多的特长班,占用了幼儿本该玩耍的时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可能学会了一定的技能,但却丧失了基本的生活常识。

三、幼儿园教育走出“小学化”误区的相关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政府应加大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强调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与成人一样应该享有被尊重的权利。幼儿时期的教育能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但更重要的是幼儿应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政府要积极的宣传这些正确的教育观,家长和教师应从观念上改变原有的教育观点和看法,避免出现忽略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小学化”教育现象。

2.优化教师团队

首先应保证教师持证上岗,组织全方位的考核来选出一些优秀的教师。其次应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让幼儿园教师能够得到定期的培训,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3.和资源配置

在幼儿园教育中应注意幼儿教育资源的配置,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好的教育,并在课程上作出一些调整,可以让大班或学前班的孩子所学习的知识以及作息时间上更贴近小学的阶段,而对小班的孩子注意兴趣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

四、结语

篇4

1.1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强

很多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都会开设“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书本上的内容过于枯燥,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毕竟学生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去把握幼儿的心理,并与教育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只顾一味地向学生去灌输这些理念、这些思想,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何谈将这些利用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况且书本理论性过强,比如在《学习与幼儿心理》一书中,对“条件刺激”等一系列的词语解释不详细,定义表达含糊不清,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反而会使得很多概念更加难懂。

1.2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对舞蹈、美术等艺术方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1.3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2.提高幼儿心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2.1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多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原本枯燥的幼儿心理教育学这门课增加趣味性。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元素,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幼儿的思想,比如通过播放ppt,播放小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寻找到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点。多给学生做一些有关心理学的小测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2积极参加幼儿教育实践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于教师的要求。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多与幼儿打交道,从而充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一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对于幼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关中职学校可以在暑假开展义务的幼儿支教活动,让每一位幼教专业的学生充分融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锻炼自己与孩子交往和相处的能力,无形中对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多与孩子交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恰到好处。

2.3转变思维模式,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幼儿教学心理学这门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不能只顾生搬硬套,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全方位、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了解幼教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如今对课程的掌握水平在自己今后的就业中都会体现出来,相信在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必定能对这门课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

3.结语

篇5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有效性 填鸭式 主动参与

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活动即实际参与。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针对地理课在当前教学中的地位和任务,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实现在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教育的前提,更是提高教学效率,减轻课业负担,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如何设计学生在地理课中参与的量和度,怎样提高地理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有效性,是我们应当认真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一、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学生参与时间

教无定法,但教学是有规律的,教学过程是“教”和“学”这两个过程的有机结合体。实现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使教与学协调发展、互相促进、良性循环是教育教学的理想境界。互动探究教学模式认为:教师应通过设计教学程序,安排合理的参与时间,立足于“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知识,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地总结和掌握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思想和方法,以达到深化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客观认识过程,要实现认识过程中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必须有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一定的课堂教育。

将教学目标相联系来确定教学程序,安排给学生一定的参与时间,一般安排给学生参与的时间占一节课的一半以上。通过参与,每个学生都会增强互相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享受学习的乐趣,建立起自尊,激发创新思维,产生成功的体验;同时在互相欣赏中取长补短,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在讲授西北地区一节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学生发现,该地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草原。自然发问:为什么该地区植被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接着我提醒:植被生长跟什么自然因素有关?在学生思考、讨论以后,让全体学生查阅“中国降水量分布图”,直观地看出该地区的降水量也是自东向西依次减少,从而找到了该地区植被的变化原因,揭示了本节教学的重点: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学生直观地看出该地区的降水量自东向西依次减少时发问:该地区年降水量为什么呈现这样的规律呢?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后,再指导学生查阅“西北地区地形图”,有学生回答:由于该地区跨越的经度很广,东部距海近,水汽充足,因而降水丰富;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大和地形的阻挡,水汽愈来愈少,因而降水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结论:水是决定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二、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乐于参与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长期以来,地理作为一门副科,难得学生青睐。究其原因如下: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考不考地理,学生为争取在中考中获得优异成绩,把大量时间花在中考考试科目上,无暇顾及地理学科。二是某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压缩地理课时的同时,不把地理成绩作为学生综合成绩来加以考核。三是仍然存在着“一言堂”、“满堂灌”等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的陈腐的教学方法,使一些学生不想学地理、不喜欢学地理,这是当前地理教学中最感头痛而又得首先面对的问题。为走出这种困境,充分实现教学民主,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倒过来,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陈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教材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理解、鼓励和指导,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很大的挖掘。

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涉及师生在理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能力的主动构建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参与者、帮促者。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加强师生间的协作,选择好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组织一两次的“”,使师生心理同步、情感共鸣,和学生一起参与问题的构建、假设、讨论、反思和归纳,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想学、敢学、愉快地学,让学生观察、思考、实践、探索、发现、运用,去主动地发展。例如,在学习我国气候一节内容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因季风气候显著,冬冷夏热,降水集中于夏秋,且年际变化大,因而旱涝灾害频繁。学生会问:如果我国不是季风气候不是更好吗?我首先肯定这位学生的问题具有逆向思维性,然后和学生一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从正面说,不是季风气候可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但从反面说,若不是季风气候呢?引导学生看世界地形图,观察撒哈拉沙漠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纬度位置与自然景观,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学生回答: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自然景观不同,前者是沙漠,后者是“鱼米之乡”。原因何在?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我进行点拨,然后整体归纳:前者不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常年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因而形成了干旱的沙漠或荒漠,而我国处于这一纬度的江南地区,正是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因而形成了“鱼米之乡”。

从学生角度来说,选择参与学习方式,还包括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选择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主动灵活地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对提高参与学习的效率,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是大有益处的。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学习方法,告诉学生如何整理知识系统,总结知识规律,记忆地理名称,分析知识联系,等等。加强学法指导或学习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比如,在组织学生上“修建三峡水利枢纽之利弊”的研究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我审阅后,将各位学生的观点和论据整理成课件。课堂上,我先把各人的小论文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讨论非常激烈。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认为修建三峡大坝有利的观点可概括为:发电、防洪、灌溉、航运、养殖等;不利的观点有:淹没大量农田、淹没旅游景观文物、出现盐碱化、出现血吸虫病、破坏生态平衡等。最后我将课件在全班展示,让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通过多次的讨论、交流,学生进一步加强了归纳、分析、综合、合作能力,加深了对自身存在的价值的认识,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精心创设问题,激发参与欲望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探究新鲜事物的欲望,只要给学生提供探究问题的机会和时间,创设探究的环境和氛围,不同层次的学生就都能参与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发现、再重组的“创新”过程。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研究,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产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愿望。据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然和政治时事,提出新颖的、多元的问题,启发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所学知识,产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欲望。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学习知识结构的过程,是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过程和个性发展过程。启发学生的问题是教学过程的驱动力,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把这种课堂改革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去,任何一堂课都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掌握大纲,明了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中的重、难点。不仅仅如此,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前的政治时事、自然时事,提出有刺激性的、挑战性的,且可从多层面思考回答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从而使学生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促进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加研究,多了解政治时事和自然时事,提高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随时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讲授内容,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如在讲“日界线”时,我提出问题:“有一位同学在一年之中要过两次生日,你们说他的愿望怎么才能实现?”又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时,我提出问题:“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向什么方向飘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进入了高度的思维状态,急于揭开其中的奥秘,自然在我的引导下,积极地主动地进入本节课的内容学习。而有的问题则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之设置成多层次,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教师的参与和帮助下,围绕相应的问题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如在学习地形对我国气候影响时,可设计以下有层次的问题:

1.我国地形有什么特点?

2.这些特点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3.假如把青藏高原换位到东南沿海,那么我国的气候又将会怎样?

把目标设置为递进关系的问题,明确参与学习的具体要求,能极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教学效率。

四、建立合理评价机制,让学生敢于参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是:使学生主动地卷入学习,并从中体会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教师要通过正确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心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质疑。评价要坚持激励性原则,不仅要重视结果,而且要注重过程。重参与实践研究,获得体验和感悟,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经验的传授;重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参与过程中发现和肯定自我,鉴赏和学习别人。结果评价要让学生在已有的成功中获得激励,增强参与的动机、热情和信心,主动去争取新的结果。过程评价要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寻找学生成功和进步,用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对学生多鼓励、赞赏,激发学生的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完初中地理欧洲西部的气候具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之后,我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地形图,分析本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很多同学回答:①大陆轮廓破碎,加深了海洋的影响;②处于西风带内,西风把海洋暖湿气流吹向大陆;③属于温带;④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⑤地形以平原为主,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利于西风深入;⑥靠近海洋。对于学生这种发散性思维,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给予了积极肯定的评价。对回答是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的同学,肯定他在地形图上没有任何信息提示的情况下能想到这一点,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回答①、③、⑤、⑥的同学,在肯定他们回答正确的同时,指出他们应把各位同学回答的结果综合起来,才能得出完整的答案。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二《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时,展示美国的地形图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美国的国土面积比我国小,但其粮食出口量占世界一半以上?这是一个刺激性的问题,吸引了全班同学进行积极思考。回答的结果有:①科技发达;②机械化程度高;③交通发达。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又回答:④自然条件优越。对每个学生的回答,我都从不同的侧面给予肯定和积极的评价,特别是对回答“自然条件优越”的同学,我首先说回答很好,有特别的思维,随即指着美国的地形图进行补充,比如说有着广阔的大平原,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水源。通过我的肯定评价和补充,学生鼓足了敢于质疑、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教学的勇气,同时也领悟到:只有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和综合能力。

总之,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才是成功的课,也才能真正反映出教师的风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每节课都要创新,不求每节课都精彩,但求每节课都有一刻钟的精彩,学生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样一节课下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是真正的新课程改革所要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刘红星.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互动式教学中来.

篇6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一、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我国高中教学的任务,也是对我国高中学校的基本要求,高中教学的有效性相对较为容易行动,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效果,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虽然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从教学效果上来看,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还无法得以保障,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理论相对较为浅薄,实践较为苦难,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人本学习理论

所谓的人本学习理论指的是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明确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意义性,注重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人本学习理论对我国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性。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强调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的意义,在注重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前提下,更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将地理教学与实际想结合,将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多元智能与评价理论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体,而学生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等。因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智能是呈现多元化的,所谓的多元化只能与评价理论是需要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考量。该理论为高中地理教学的评价提供有效原则与参考。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不应当过多注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依据,应当通过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衡量。现如今,多元化职能评价理论以及受到我国教育部门以及高校的重视,多元化智能评价理论同传统的标准评价理论相比具有更全面的优越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智能评价理论是完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理论。

(三)活动课程理论

活动课程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所创作的一种教育理论,该理论强调教学活动的实用性,活动课程理论认为学校既是教育,教育可看成是一种生活,而教育开展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将学习应用于生活,也就是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注重学生身心的自然发展。该理论还认为,书本只是教育中的一种观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取的知识才是学生真正的知识,而教学活动更应当注重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制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将知识交给学生去做,并不是让学生学。

二、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以及实践应用

(一)对地理教学课程进行充分准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起码要求,在地理教学汇总,如何将地理课程的标准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是当今高中地理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地理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门对该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地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的依据,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应当严格遵守我国教育部门的课标要求,应当做到:

首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当备好教材,并且应当进一步思考:“这节地理课的内容是什么,本节课程对整个地理教材以及地理教学中具有何种地位”等问题。其次,应当备好学生,所谓的备好学生指的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将高中地理教学的主体时刻定位成学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等问题。再次,应当备好地理教学方法,备好地理教学方法就要求在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将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去定教学方法,虽然教学没有固定方法,但是教要有法。最后应当备好教学时间。备好教学时间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时间应当尽量控制在70%以内,剩余时间应当留给学生进行练习。

(二)开展地理探究式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应当进一步将强化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作为课程的重点,改革现有的地理教学方式,全面实施探究性教学,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果地理教学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足够分析,那么教师以及学生都会迷失,使教学收益降低,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曾经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所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应当明确目标。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这样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知道,如果轮船发动机不工作,那么轮船就不能前行,但是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为何德国的潜水艇在发动机不工作的情况下能走出直布罗陀海峡”。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其他方面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7

生本教育理论中职英语教学有效实施生本教育理论的提出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起到了显著的成果。尤其是针对中职学校生源较差,学生厌学、学习情绪低迷等问题,可以说生本教育为中职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因此中职英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克服困难,利用生本教育理论的实施提高教学实效。

一、中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强,对学习的兴趣很低,文化基础很薄弱,学习积极性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教师很努力的备课、教学,但是还是很难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英语,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不再感到乏味,同时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而生本教育的提出正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找到了出口。

二、生本教育理论在中职英语课堂的实施办法

生本教育理论的英语教学,教师要挣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要把课堂主动还给学生,通过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得到进步。

1.师生共创别开生面且紧扣主题的课堂导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课堂导入虽然占用的时间不多,但是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却有很大的帮助,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恰当合适的导入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英语教学,通过充满趣味性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亲近教师,喜欢教师,这样也促使学生对学习更加积极,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而如果像传统的教学中简短的课堂导入,单调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造成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进行国家与相应的建筑连线时,由于国家的单词大多数都很长,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掌握其读音和拼写,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带领学生进行连线的练习,只能造成课堂氛围死气沉沉,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消极对待教师的讲解。这时,教师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画出自己熟悉的国家的国旗,上网查找相关国家的信息,在进行信息描述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透漏该国家的名字,让同学去猜测,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的学习。

2.充分依靠学生。优化听力课堂设计,提高学生输出语言的能力。由于中职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都较差,因此,就是让学生不断的进行听力练习,学生也不一定听得懂,同时如果直接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教材上的听力练习,并让学生进行口语的交谈,一定会造成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师交代的任务也不会很好的完成,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不高。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先听对话的信息,再引导学生阅读对话的信息,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负责针对对话信息提出问题,一组负责回答第一组提出的问题,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比赛,然后分出胜负。这种教学方式会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有的提出问题,有的回答问题。在互相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对话中的信息。从而学生的口语能力也会得到进步,并增强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成果的喜悦。

3.突出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张扬个性的舞台。生本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实际水平,通过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来使学生得到真正进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锻炼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促成学生大胆创新。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要重视生本教育的实施,师生共创别开生面且紧扣主题的课堂导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充分依靠学生,优化听力课堂设计,提高学生输出语言的能力。突出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张扬个性的舞台。紧贴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教材,提高学生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升学及发展打下殷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生本教育理念;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生本教育课堂,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强调将学生调动起来,让学生自愿参与,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自觉学习、超越学习,在课堂中,学生自己去体验学习的过程,感悟学习的真谛,抓住学习的本质,探索并拓展其思维。在当前课程背景下,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与应试教育如何接轨?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得以体现?我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从以下方面来论述:

一、探究生本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方法

我们深入课堂,研究梳理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问题一,教师考虑自己如何教的多,研究学生应该学什么,需要学什么,如何学的多。

问题二,教学面面俱到,预设的浅层次问题多,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少,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规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及习惯得不到培养。

问题三,忽视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需求、认知规律等学情方面的研究,致使教学目标不符合学生实际,对于教学活动学生兴趣低,学习收获少。

问题四,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泛泛的预习活动多,研究学生预习,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的预习活动少,课内教学活动与预习紧密联系的更少。

问题五,教师教学走教案、关心自己预设的多,关注学情,积极利用生成性资源的少。

问题六,单调枯燥、以教师为主而没有效益的教学活动多,丰富、有兴趣的、以学生为主的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少。当今课堂是以教师为本的课堂,这样的设计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存在,关注的是课本局部的资源,考虑的是教师如何好教,学生得不到发展。

二、寻找生本课堂教学实施中主要教学行为研究

将突出探索“以生为本”理念与课堂有效教学如何有机融合,把理念落实到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为了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行为达到有效,我们把教师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显性教学行为进行列举,并对每一个行为采取行动研究。

(一)充分深入“先学小研究”的设计是基础

设计先学小研究本着“生本教育”的教学原则,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就要求教师把第二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先学小研究”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从而让每个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进行有思考的讨论,有效的交流。

1. 先学小研究的设计策略

(1)目标定位要准确。在布置小研究前,教师一定要花大量时间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地备好课,如果设计研究时脱离了目标定位的背景,课堂学生的交流就只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浅层次上,教师也就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提升。

(2)内容一定要适中,考虑学生才接触小研究,顾及不同水平学生的能力和家庭情况,同时有难度也要适中,要照顾全体,保证每个人都能发现一点,体味发现的快乐。

(3)小研究的素材要灵活。该活动要求我们灵活地选取教材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课后的习题提到预习阶段,充作课前小研究;根据文章的题材,推荐阅读书籍,补充阅读文章等。

学生在这样的小研究的引领下,自己阅读文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举例拓展,对知识的探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 先学小研究的布置检查

(1)小研究的成果要尽量展示。布置完前置作业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展示作业成果,让他们的劳动有所做也有所用,学生完成小研究的兴致才能得以保持,学生才乐于去做,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自信心。

(2)小研究的质量要及时评价。对认真完成的小组或个人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好的做法予以肯定,并在班级内交流展示,让它起到示范作用。对不能认真完成的小组要耐心引导,积极扶持。安排前置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同学帮扶这些同学,逐渐达到人人养成认真完成前置作业的习惯。

(3)小研究的结果要予以指导,在进行课堂交流之前,对学生的小研究结果作个检查,学生的小研究完成的结论还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错误的知识点和自学答案,教师要给予订正,确保学生的交流有深度和实效。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抽查、小组长检查或小组交换检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完成小研究的情况。学习交流后,教师给予评分并累计到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中。

(二)细致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指导是关键

我认为,在小组合作的初级阶段,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学生今后已经养成了习惯,形成了能力,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因而,小组活动应该是教师指导参与下的活动,不然,学生根本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我经过亲自尝试,初步总结出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要做的七件事情:1. 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和学习角色;2. 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3. 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4. 指导小组成员如何辅导同伴;5. 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6. 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7. 指导学习小组怎样开展评价。

(三)多向互动的全班交流是提高理解文本的平台

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是生本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学习收获得到验证,学习信心得到加强,学习兴趣更是得到了提高。只要我们根据学习需要营造不同层次、多种资源的“多向互动”课堂交流氛围,使小组汇报成为全班的学习经历,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交流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会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观潮》时,有学生在读完课文后马上就不满意了,“课文里介绍的潮水类型就是一线潮”;而有的孩子经过上网查阅后,又有自己的见解:“潮的类型有交叉潮。一线潮还有回头潮,钱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澜壮阔的气势,晚上有晚上的诗情画意;看潮是一种乐趣,听潮是一种遐想。难怪有人说“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在生生互动中,我们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精彩的“思维碰撞”。

三、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反思行为的研究

我们研究范围限定在“有效课堂”行为,评价主要是关注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的实现程度。如语文课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有没有推进大阅读,数学课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自己会不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书本中的例子。小组交流中学生是否在轻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所有的学生是否都在参与、思考、分享、收获、创新……这不正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吗?

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模式,生本教育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一种尝试的可能性。就像过去的“情境教学”“读写结合”等很多教育实验一样,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仍然能经常看到老师们在自如地运用它们,但并不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要不拘泥于生本教材,不必局限于生本的模式。这样,我们的课才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才是符合师生发展需求的,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9

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象,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的特征来决定其教学模式。其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维方式。

小学生最初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又会逐渐地变为抽象思维,但由于他们缺乏经验,使得学生们主要是以感性经验作为主体,因此,其主要成分仍然处于形象思维当中。所以,学生们对于一些事物仍然保留着好奇心以及对事物有着极为强烈探索精神。

2.记忆规律。

小学生们擅长短时间记忆,对一些自己好奇的,以及不是很理解的事物不用花费太久的时间,便可以将其记住。但是,学生们的注意力要比记忆力差得多,他们经常会被一些好奇的事物而吸引,因此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

3.心理。

小学生们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在这个年龄段,他们会喜欢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并且会善于表现自己,有了成绩后,会迫不及待地向家长、老师或同学们炫耀,但与此同时,他们却没有自己明确的计划,以及学习目标,只是有着单纯的从众心理,或是某种特殊心态。4.智力。小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自身生活经验,有着自身的学习方法以及略有狭隘的认知世界,对一些知识已经有自身的理解,但却不是很深入。

二、小学英语教学的对策

1.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同时,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国家文化的限制。如果学生们对一个国家的文化丝毫不了解,就盲目地学其语言,一定会与当地的文化脱节,这样,是根本没有办法学好这门语言的。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学好英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从了解英语国家的民俗文化以及背景知识入手,进而,让学生们对两国语言的差异进行分析,使学生们能够掌握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不同的用语,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性以及自身的辨别能力。因此,老师们就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以及擅长短时间记忆的能力,而采用结合一些英语国家的民俗文化以及背景知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促进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加强对英语的语用环境的了解。

2.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其教学氛围活跃。

老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要大量地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以声音、视频、图文等形式进行讲课。因为这样可以通俗易懂地向学生们传授最为原始的英语知识,以及创造原始的英语学习环境,也可使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对一些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有着深刻的了解,能够在感知过程中学习英语,这样会激发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还可以使他们对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景观有着更深的了解,对不同国家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更加熟悉。

3.开展英语学习活动。

篇10

关键词: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课堂教学 兴趣

自然界和社会上发生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类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也可能出现那样的结果,而在试验和观察之前不能预知确切的结果,但是经过长期实践并深入研究之后,发现这类现象的结果呈现出某种规律性,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就是研究和揭示这类现象的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学科,其理论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领域。可以说,凡是有数据出现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应用到了概率统计提供的模型与方法。然而,该课程在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上与其他课程有着很大的差异,既有别于其他讲述确定性现象的数学课程,又与它们具有共性。如何把握合适的理论深度,尽量避免复杂的理论推导,是工科高职数学教学的一项永久性课题。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实际问题,并应用数学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对概率论的有效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可以使他们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加强。数学是一门理论非常严谨、抽象的学科,要让学生主动探求式地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魅力。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让学生适当地了解所学的各部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第二,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任何一门科学都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任何一种数学理论或思想都有其产生的实际背景并回归于其适用的生活领域,因此数学教学中每一新的数学理论的引入都要从实际问题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通过讲解实际生活例子,不仅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实际应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古典概型时可以举生日问题、彩票中奖问题、决策问题等生活中的例子;在讲解全概率与贝叶斯公式时可以举癌症问题、赌徒输光赌金问题的例子等;在讲解事件相互独立时可以举工厂的工作效率问题的例子;关于贝努利试验与二项分布式时可以举保险问题和可靠性问题等;在讲解假设检验时可以举药效和预测问题等。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概率统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方向,深刻体会到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从而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第三,走近学生,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能使教学活动真正走上科学的轨道。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对他(或她)所教授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而对他(或她)所教的学科产生抵触情绪。用微笑的表情、肯定表扬的语言进行教学,那么课堂气氛一定会是轻松、愉快、和谐的;若用严肃的表情、批评苛刻的语言进行教学,那么课堂气氛一定会是压抑、沉闷的。教师应当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境,用积极的姿态、满腔的热情进行教学,用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饱满的精神去学习数学。

二、引导学生归类整理各种实际问题

由于概率问题有各种各样的直观背景,从而让学生感到解题方法很难把握,从而无从下手。若是不能将各种问题进行归类整理,而只沉浸在题海之中,这对于实际的应用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来讲解,对某一特定背景加以改造整理,使它成为一个模型,再将这种模型类比到其他背景之中。比如,有以下两题。

题一:已知男子有5%是色盲患者,女子有0.25%是色盲患者。今从男女人数相等的人群中随机挑选一人,恰好是色盲者,问此人是男性的概率是多少?

题二:对以往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机器调整得良好时,产品的合格率为98%,而当机器发生某种故障时,其合格率为55%。每天早上机器开动时,机器调整良好的概率为95%。试求已知某日早上第一件产品是合格品时,机器调整良好的概率是多少?

虽然以上两个问题的实际背景不同,但它们都是贝叶斯公式的具体应用。对这一概率模型,可以给出许多不同背景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将实际问题与相关的概率模型联系起来,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强调理论的严谨性,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学完该门课程之后,脑海中只记得定义、定理、公式,而在实践中,遇到大量数据出现,需要运用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时,却不能够灵活运用,充其量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建议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在实验课中可设以下内容:随机实验的模拟与概率的近似计算;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数字特征;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统计分析综合实验。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学会使用一些统计软件,比如SPSS、SAS等。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改革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