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职责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队伍急速膨胀,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感情、就业等各种压力不断加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开展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本文试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发,梳理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
何谓心理健康?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表明了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主要体现在自身活动和与他人相交往的活动中,社会、家庭、学校、个人人际关系等构成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以此为据,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大致划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学校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90”后大学生过惯了养尊处优、过分依赖家人的生活,要在新环境下学会独立生活、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尚有一定困难,他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可避免地感到迷茫、无助。
(二)学习压力的困扰
面对大学课程科目多、学业重、任课教师指导力度不够的现状,他们会产生无助与沮丧,这就有可能造成学习困难,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或其他娱乐事项,从而荒废学业。
(三)人际交往的困惑
由于身边同学不同的性格与生活习惯对彼此的沟通造成了一定障碍,在面临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可能因选择自我保护而不愿与人交往,最终造成孤僻的性格,甚至形成自闭症。
(四)感情问题
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趋于成熟时期,恋爱和性问题自然而然地会走进他们的生活,但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对性的问题认识不足,同时对异性充满了神秘、渴望与恐惧,有可能因此引发极端事件。
(五)就业压力的影响
大学扩招之后,很多大学生面临工作难找的窘境,这就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出现“就业恐惧症”。轻者失眠、焦虑不安,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极其危险。
(六)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每位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家庭不睦或不完整的家庭很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这类学生很有可能产生忧郁、伤感、孤僻、自卑的心理障碍。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
面对众多学生纷繁复杂的心理问题,各大高校逐步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作为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队伍则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我认为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自身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储备
辅导员一定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从而增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能力。此外,辅导员还需掌握一定的心理访谈技术,如专注与倾听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同心理技术、具体化技术、探问技术等。这些都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自助助人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与专业保障。
(二)拓宽宣传渠道,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除了定期开展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辅导员还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宽宣传渠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力度,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预期目的。利用宣传栏张贴“心理健康小提示”;建立班级QQ信息群、博客,随时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学生观看以励志、感恩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影片。
(三)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由于大多数辅导员年龄与大学生相仿、知识背景相似、兴趣爱好相近,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维系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及时有效干预学生学习、生活当中随机出现的心理障碍。
(四)培养学生骨干,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过于繁琐,部分辅导员便无暇及时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就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培养学生骨干以协助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就成为必然之需。在每个班级推选出一名优秀的学生骨干担任班级心理委员,这样就更容易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确定重点教育对象与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确立重点帮扶对象
在新生入学之初对新生进行了科学的心理测试,并建立了心理档案,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随时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及时、有效地处理所发现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各年级侧重点不同,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分析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历程,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某位辅导员、某个学校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所应关注的问题。作为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生管理者,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故此高校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通过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与工作技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终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预期目标。
篇2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其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2011]1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明确规定“各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明确工作流程及相关部门的职责……高校应以预防为主,并应该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因此,各高校应当按照文件要求增强管理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是高校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术界和高校相关工作人员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多发形势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明,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还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实际的需要。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预防机制、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现状也并不乐观,无论是机构设置、制度保障、队伍建设,还是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和干预的具体措施,都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拟主要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两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管理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提出构建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设想。
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个人或群体当自己的正常生活状态被危机事件打破进而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时,可能产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指人们在遭遇到突然或重大的危机事件时所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这种危机事件可能是突发事件,也可能是重大的挫折或困难。处于这种心理失衡状态的人往往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心理危机管理是指由心理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心理危机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心理危机发生后正常心理状态的恢复等环节构成的旨在预防心理危机、减轻心理危机的危害、降低心理危机造成的损失的管理系统,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动态管理过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预防、协调、分级管理、以人为本和效率等基本原则。预防原则是指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预防。心理危机是可以避免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应当遵循“预防第一”的原则。加强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有助于将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有助于缩小心理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失。协调原则是指高校在遇到学生心理危机时要发动多个部门和多方面的人员,各个部门和各方面人员要协调运作,形成合力,努力缩小心理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分级管理原则是指发生学生心理危机时,学校各级部门各司其职,积极负责,在努力采取有效措施的同时,逐级上报,由上级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做出决定,并积极配合专业人员的处理工作。以人为本原则是指高校各部门在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要将抢救学生的生命、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第一要务,同时也要保护参与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效率原则是指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过程通常变化迅速且危险大,高校对心理危机的处理过程要反应快,提高工作效率。总之,高校应当遵循上述原则,努力构建一个科学、高校的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
3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
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可以按照心理危机发生的前、中、后的过程,构建以心理危机发生前的早期预防机制和危机预警机制、心理危机发生时的危机干预机制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后续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
3.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机制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首要职能是预防学生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是指在心理危机发生前进行预防,防止心理危机发生。最有效益的心理危机管理不是心理危机发生后的干预,而是排除可能诱发心理危机的各种因素,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心理危机发生后的危机管理,往往很难挽回危机导致的重大损害,一般只能尽可能缩小损失。因此,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机制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放在第一位。
3.1.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的组
织和队伍建设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的组织主要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和辅导员,也包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学生组织中的学生。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的主导力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要求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等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资格。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主体。他们开展的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主要有:(1)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学生组织中的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和管理;(2)对辅导员的培训和指导;(3)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热线电话、邮箱,接受心理咨询;(4)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定期向学校心理危机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和学校分管领导汇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其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危机预防机制中的关键力量。辅导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辅导员一般从事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接触比较多,往往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如果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就容易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措施将学生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后,加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的建设,培训社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和班委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员,发挥好他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重要作用。在学生群体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助手是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效能的重要举措。学生离开父母,独立在学校生活,经常在一起或相互接触的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成了其社会关系的主要内容。同学、朋友之间容易发现对方心中潜伏的心理危机。同学、朋友之间往往更容易敞开心扉,倾诉内心话,发挥互助作用。由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都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针对同学们的具体情况,通过海报、展板、网站、论坛、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他们还可以将零散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联系起来,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发挥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作用。
3.1.2建设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机制的具体措施
高校可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举办团体心理训练或辅导班、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加强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各类工作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建设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机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可以让高校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在高校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团体训练或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学生相互支持,彼此影响,使学生适应环境和生活,从而健康成长。高校学生辅导员和其他学生管理人员应从新生入学时起收集学生亲属的联系方式,熟悉学生的宿舍情况,逐步了解学生的社会交往状况。当发生学生心理危机时,与学生具有密切社会关系的学生亲属、同学、朋友、老师等人员的参与,有助于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中的“结”,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危机的化解。
3.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是指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发现和识别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予以心理疏导,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和扩散。提前发现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征兆是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重要措施,建立一套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对于防范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启动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有助于防止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或扩大,把心理危机消除在萌发状态。
3.2.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人员、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学生组织中的学生除了在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发挥作用以外,还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除了在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发挥作用以外,还是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不可缺少的工作组织。其中的社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和班委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员利用其特殊优势,容易深入了解同学心理情况,容易及时发现和识别同学中潜在的心理危机。他们一发现问题立即上报给辅导员,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及时开展,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工作能起到有效作用。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上述学生组织上报的问题,可以进行及时的综合分析和科学判断,准确地评估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和问题的严重程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也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的主导力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对辅导员上报的心理排查情况做出自己的专业判断,进行分类处理,采取相应的下一步措施,并对辅导员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和帮助。
3.2.2建设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具体措施
第一,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高校应当在新生入学时对新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测试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对新生开展心理测试,可以筛查出一些有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学生,区分出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控制和指导措施。高校应在每年新学期为每位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和心理信息反馈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回访,每年调整信息一次,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关注,当学生出现心理异常现象时,也可以翻查学生心理档案,提供相关的处理依据。第二,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和月报表制度。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是指根据预警对象的特点建立的有心理检测功能的指标体系。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指标体系一般采用心理危机月报表形式。通过对心理危机月报表预警指标信息的分析,可以实现对高校学生心理状况的及时关注和对高危人群的有效监控,从而达到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的目标。运用心理危机月报表形式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管理方式。第三,加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人员及其组织的协作。在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中,各层级相关人员都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辅导员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要坚持心理危机月报制度,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异常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要及时上报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专业人员介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人员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对心理危机月报表信息的分析,收集有关学生心理危机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的评估,确定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适时心理危机预警信号,做好相应的工作。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有助于指导学生理智认识心理危机,帮助学生抓住心理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并实现心理危机向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和转变。
3.3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当高校发生学生心理危机时,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就要及时启动,高效运作,各个部分各司其职,协调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事件当事人或人群进行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提供有效帮助。
3.3.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组、安全保卫与医疗救护组、联络协调工作组。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一般由学校分管领导、学生工作处领导、各二级院系党总支书记组成,是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的指挥机构,主要负责在危机现场指导、协调各个工作组之间的关系,及时做出处理决策,指挥现场处理过程。专业工作组一般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人员组成。专业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现场对当事学生或人群开展直接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心理援助。安全保卫与医疗救护组主要由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和学校医院组成,负责维持现场秩序、控制危机人员和救护受伤人员。联络协调工作组一般由高校的院办或者校办的领导、二级院系党总支书记和辅导员等人员组成。负责联系各个部门和当事学生家长,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3.3.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的原则和程序
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要遵循生命第一、多方参与和快速反应的原则。心理危机事件可能危及生命,在处理心理危机的过程中,首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而是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联动,分工合作,必要时还要发动与当事学生社会交往密切的亲属、同学、朋友、老师的参与和配合。心理危机事件常常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发展变化比较快。心理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时间非常紧迫,需要争分夺秒,快速反应,及时控制危机事态的发展。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程序和措施主要包括心理危机信息的收集与报告、心理危机信息的分析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决策、心理危机干预行动、心理危机干预信息的通报等方面。心理危机信息的收集与通报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事件的影响范围、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由、当事人的背景资料等,及时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联系当事学生的家长。心理危机信息的分析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决策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人员分析心理危机信息,领导小组决定是否报警和启动心理危机处理预案。心理危机干预行动以专业人员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为中心,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安全保卫组和联络协调工作组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心理危机干预信息的通报是指确定危机事件通报的内容和形式以及通告人员的范围,做好与社会媒体及有关行政管理机关的信息沟通。
3.4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后续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心理危机管理过程的结束。心理危机干预阶段一结束,心理危机的管理工作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心理危机干预的后续处理。这个阶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坚持对心理危机当事人的关心、帮助和心理辅导,做好善后工作。学生心理危机解决后留下的心理问题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而是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心理援助的过程。二是高校要以危机事件的解决为契机,筛查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危机再发生的潜在问题,举一反三,巩固和扩大心理危机管理的成果。三是认真反思和分析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处理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改进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
4总结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校园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深化,如何正确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建设和谐校园的关系,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和谐校园”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又是加强高校自身建设、抓住机遇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社会需要和谐,社会的和谐是以个人和各种群体的和谐为基础的。学校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已迫在眉睫。
那么建设和谐校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机的整合呢?
我们认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整合是完全可行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二者是并列关系但不是隶属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在理论基础、具体目标、研究内容等方面虽然存在一些区别,两者去有广泛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相互之间是不能取而代之的。目前学校已经为全体新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这就是对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的一种有效尝试。第二 ,二者不是“等圆”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在教育的上的总目标都是“育人”,目的都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在工作方式上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解决,而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才能排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整合是必然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建设高校和谐校园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我国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必然要通过学生个体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选择、分化、融合,因此需要心理素质加以调节才能完成。当代大学生心理上的动荡不断加剧,他们将面临着严重的心理适应问题,这迫使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目标和内容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增强了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底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关心的大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学会适应生活、学会调控自己等问题,是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中的应有之意义。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导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为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一种教育活动,是为了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价值定位、取向上不能背离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方向。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而言,心理技能的发挥无疑受主体的思想意识所制约 ,而这些思想意识又受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影响,这意味着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有观念明确的和谐校园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整合具有双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心育和谐。“以心育和谐”即用移植心育方法来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工作的成效。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育)的相关内容作为和谐目标和内容的扩展与延伸 ,在关注对校园整体和谐目标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因此可以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提高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成效。第二,以和谐育心。“以和谐育心” 即借助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实践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途径。通过丰富的实践(如大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三,心育和建设和谐校园一体化。即寻找最佳“切人点”进行“ 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共同目标,通过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形成一个高层次的自我调节系统。 健全人格建构和培养,主要对人格的社会文化层面加以塑造,即从人生观、政治观、世界观 、价值观、集体观、劳动观、法纪观等“七观”方面塑造和健全理想的人格,健全人格的建构和培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的各种人格特质为品德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有机整合的建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把握:
第一,需要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实现高校建设和谐校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有机整合的原则;二是实现高校建设和谐校园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的原则;三是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有机整合的原则;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方法的有机整合的原则。第二,抓好“六项措施”。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育创新。二是要崇尚“以人为本”的教育,以现代人性观为依据,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只有崇尚“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人性观,才能构建高校和谐的校园,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三是在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中以建设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目标。在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时我们要有整体的观点和全局的观点,用大教育的思路来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建设和谐校园。 四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这是时展对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教育的延伸和拓展。五是要以促进多学科间的对话交流为载体。“对话的理解”是解决矛盾的关键,因为经常开展多学科间的接触和对话,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形成各自合理的“自我意识”,学会倾听“他者的声音”促进彼此间的换位思考和相互理解,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不同取向间的“视野的融合”。六要充分发挥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目 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二者的相互支持与配合。
综上所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双向整合,不仅是必然的可行的选择,并且也是需要尽快落到实处的紧迫任务。当然,高校建设和谐校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绝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和谐育和谐,以心育和谐,以和谐育心,心育和建设和谐校园一体化的相互渗透、有机整合的教育过程。这种教育,无疑既是我国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一种模式,又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一个尝试。
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对每个人来说,不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往往成功与挫折并存,这就要求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心理承受力;对于生活在转型年代而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显得格外重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大学生作为高文化层次青年群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敏捷、获取新知识和接受新事物快,对世界形势和社会问题能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在心理和行动上作出认同或否定的态度反映。同时,由于大学生阅历浅 、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强,在纷繁复杂的是非面前容易良莠不分,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迅速发展的形势面前,由于能力和心理准备不足,极易导致偏激思想和过激行为,从而影响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晴雨表 ,对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要依法治校,章法有序,利益协调,安定祥和,充满活力,师生要同舟共济,实现人才与学校的发展和谐。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来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恶性事件日益增加,这并非完全是由学校的原因造成的,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往往更关心自身的生理环境,却忽视了对健康同样重要的心理环境。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滋润,心理健康却一天比一天荒凉。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适应是人类必然的要求。
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并且把健康和自己的幸福连接在一起。人人都努力适应社会,并且把适应社会作为生存的需要。
人活着就有心理活动,或者就需要同别人交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希望自己的心理世界充满知识、聪慧和欢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别人的欢迎,希望自己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人需要了解自己,需要了解别人,需要了解自己同别人及自己周围世界的关系,需要解释和预言自己的行为,解释和预言别人的行为,需要解释和预言自己同社会的适应情况。
其实,进入大学就算踏入社会了。每一所大学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大学生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育正常,生理状态保持平衡,心理适应良好和心理潜能得到发挥。
从小社会着眼,建设和谐校园与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也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保持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格、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形成温暖和谐的校园气氛,才能正确处理好学校内部的矛盾,与人为善,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同样,和谐校园的建设能够带动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他们的心理、思想受到感染与熏陶。学生的心理如果处在积极、欢畅、平和的状态,会有利于他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各种正常的心理机制。反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或危机状态,则会造成心理障碍或导致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多么重要啊!学校开创心理健康教育频道,开设心理咨询室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
学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当然,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老师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老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老师也必须先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问题如同感冒,几乎人人都会遇到,老师也不例外。因为老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如果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日积月累,恶劣情绪最终会因为承受不了极限而爆发。因此,加强老师的心理健康也是有必要的。
心理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待社会,以健康的状态来建设和谐校园,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保障,加强对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实现建设和谐校园的一项有效措施。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有机整合,才更符合人的整体性、教育的整体性思想,才能更好地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更有效地形成和谐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 郑安徽.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整庆学院学报,2006,(12) :28.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这样做不但可以让高校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而且还可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通过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克服能力得以提高,还能够帮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团结协作,不断丰富教育经验,以不同的方式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在高校心理学课程及相关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都存在着相同的教育目标。因此,当下高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地融入到学科教育中,探究教育规律,为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经验。
2.有助于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防治工作。不少高校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也不仅仅是为了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中学会适时调整心态,与人和谐相处、健康发展。过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是以诊治为主。而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则是侧重于教育发展性,以全部大学生为对象,给他们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合理解决心理问题,是以防治结合为主。纵观当前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以防治结合为主的教育形式更加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让他们的困难承受能力得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为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当前,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实际上,现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有三种。第一,医学理念。医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心理疾病特点为主,用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他们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第二,教育理念。针对整个大学生群体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解决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的焦虑表现,使之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第三,教育综合理念。该理念将社会、教育和医学有机统一起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多样化选择,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途径提供了更多实现的可能性。因而高校要认真研究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并据此制定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1.科学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功效。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关注个别学生的严重心理疾病,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解决他们的人生困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意识和心理上双管齐下,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所以,当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时,就能够纠正高校过去那种枯燥说教的心理教育方式,让高校能够通过更加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来解决当下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学会保持健康心理。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该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充裕的课程学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心理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另外,学校还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软硬件设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共享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信息化管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咨询服务。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既要打造高品质的教学质量,又要引导学生真正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氛围中,师生共同探寻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案。高校在考核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情况时,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收获、教育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高校还应该以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譬如做义工、进福利院、做宣传等等。
3.运用多元化教育方式。实施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防治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趋势。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较多,形成的原因也不一样,因而单调的教育方式是没有效果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孤立进行,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家庭、社会等等)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和大学生打成一片,用交流、咨询等方式去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的问题,教会他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碍。高校要改变以往那种等大学生上门咨询心理问题的陈旧观念,积极主动利用校园网、公开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够更加坚强地面对现实,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角色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从当初的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学生的辅导发展到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该项工作的目标。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人格,促进健康发展。基于此,建立一个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的多元立体化的工作模式至关重要,高校逐步形成了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为主平台,以学院学生工作力量为主体,以学生社团和骨干为基础的专兼结合的三级立体化工作格局,同时建设了以专业工作人员为骨干,以学生辅导员为主导,以学生同辈教育骨干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有序、科学系统地开展,使心理健康服务惠及每一个同学。
2.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行体制,以学生工作部(处)模式为当前主流。即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学生工作部(处)直接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一体制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延伸的设想,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也是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优化心理素质的发展模式的支持和保障。
3.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在现有工作模式和体制之下,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学院主持和落实,辅导员成为巩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定位为:将学校、学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的各项部署在班级有效展开、及时发现和甄别心理问题、实行预防性干预,营造班级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危机个案的跟踪与反馈。(1)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既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他们的工作性质和身份促使其长期和大学生打交道,能够充分和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有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了解学生的家庭和成长背景,工作形式灵活多样,能利用资源,把心理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2)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一方面高校辅导员拥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优势条件,另一方面又面临一些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使辅导员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很多时候在工作中感觉无从下手,不能有效开展工作。二是辅导员过多地陷入到事务性工作当中,工作内容过多,使得工作很难做实、做细,形成不了自己的专业特长,教育功能也发挥不出来。三是教育管理者与心理工作者双重角色的冲突。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原则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有确定的道德标准,而心理工作要求价值中立。思想政治工作以正面教育为主,遵循公开性教育原则,心理工作以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为主,遵循保密性原则。
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责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角色定位为半专业助人者。即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符合专业的框架,又不能全面涉足。要遵守一定的设置,了解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局限,有所节制。这就要求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承担心理问题学生的症状识别、情况沟通、危机监护和心理辅导的职责。具体体现为:
1.识别问题,做好学生健康状况的信息员。了解、发现和反映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对每个学生的各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学生不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情况下,辅导员是最容易和最早发现学生异常的。辅导员要能区分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了解对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教育机构所持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及处理程序。(1)识别精神疾病,立即报告。辅导员要对精神疾病的症状有基本的了解和敏感,知晓精神疾病需要药物治疗的常识,对精神疾病的危险性要有科学认识,明了自身的能力局限。(2)识别心理障碍,区别对待。辅导员要能区分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人格障碍要有更多的现实层面的关注,特别是人际关系。在保密的前提下,需要做好与之最近同学的工作,获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帮助人格障碍学生建立支持系统。
2.畅通信息,做好情况沟通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承担着情况沟通的职责。(1)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沟通。辅导员及时向专业机构反应异常学生的信息,尽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得专业帮助,避免危机发生。(2)保持与学生家庭的沟通。辅导员应及时与其家庭取得联系,了解学生详细信息,包括家族史和既往史,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同时要求家长关爱学生,发挥家庭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3)与领导的沟通。辅导员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报,保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危机的干预。有些层面的工作辅导员很难单独完成,需要院系、专业机构和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3.全程跟进,做好危机监护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涉及面较宽的工作,在危机干预工作中,辅导员承担危机干预的早期介入、过程参与和跟踪反馈和支持职责。(1)心理危机程度较轻。辅导员负责成立以心理委员、班级学生干部为负责人及同室同学为主的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及时了解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对该生进行安全监护。(2)危机程度较高或有严重心理危机者,辅导员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以电话的形式上报,同时将其家长请来学校,向家长说明情况。在学校与学生家长作安全责任移交之前,辅导员负责对该生作24小时特别监护,并将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随时向其家长反馈并取得家长的支持。
4.加强专业学习,做好心理辅导者。对有心理困惑或是由确定的事件引发的情绪问题和内心冲突的学生,一般由辅导员承担心理辅导的工作。在此,辅导员要区别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明确工作职责,否则很难走进学生内心,有效帮助学生。鉴于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局限以及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多重关系,无法严格遵守设置,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要明确职责,突出工作的侧重点,做深入的分析,重在倾听和共情,帮助学生解开心结,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给予学生心理支持,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之中。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是意义世界的关照者和建构者,而对意义世界的探索和讨论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鉴于专业能力的限制,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定位和理解欠准确,专业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所以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在常规工作中,借鉴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解释等技术,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和方法也适当扩充和完善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对思政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让辅导员在自己熟悉的常规工作中发挥岗位优势,自然渗透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起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辅导员要具体指导所带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班级良好氛围。根据不同的功能,其形式有讲座、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讲座主要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困扰,从认知层面帮助他们理解问题,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比如对新生开展适应性讲座,对大二学生开展人际关系讲座,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讲座。主题班会适用于满足班级成长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也适应于班级出现某种整体性不正常的情绪和状态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引导。主题班会是参与式的,可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易接受和改变,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团体辅导是促进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的很好方法之一,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协助个体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方式,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相比其他教育形式,团体辅导不仅有更宽广的覆盖面,而且在对大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认识自我、管理情绪、有效学习、应对压力、求职就业等问题的干预效果上有独特的优势。
3.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成为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出发点是辅导员半专业助人者的定位,培训模式是以辅导员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立足于问题解决的校本培训模式,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职业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因此,培训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学校当前辅导员心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体现出层次性。初级阶段以培训危机干预能力为主,中级阶段以培训预防性能力为主,高级阶段以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为主。经过系统性、层次性和连续性的科学培训,提高辅导员专业能力,有效促进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尤世红.发挥高校辅导员自身优势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2]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3]林为平.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S1)
[4]刘科荣,罗品超.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论丛.2006(2)
[5]李玲玲.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培训体系的建构研究
[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1
[6]赵海信,毛树渠.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优势与激励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7]姜丹丹.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
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困境;策略
养成教育遵循“素质是养成的”教育规律,以知、情、意、行为体系,以好习惯的养成为具体任务。目标是:通过养成教育,使学生心理健康、心态积极、内心强大、素质优良,养成了多种美德和好习惯,自身充满正能量,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了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单层次到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在社会环境、就业压力、多元价值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复杂。
一、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困境
1.自我中心,抗压能力差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都是95后、0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始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到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在教育方式方面也是“以孩子为中心”,尽最大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这样一来,学生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自我意识强,缺乏对人、对事的包容性,一旦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很容易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进而造成抑郁、极端等心理问题。
2.内心浮躁,自我定性缺失
95后、00后的大学生,他们很少吃苦,父母也不愿意让孩子太苦太累,除了让孩子学习,一般很少让孩子去体验其他身边的事情,学生很少能够自由地、独立地完成一件事情,从而造成了学生对事物的专注度不够,遇到问题往往会直接放弃。相对而言,民办院校大学生要比普通大学生的家庭条件要好,他们在家庭受到的呵护更多,从小的压力就少,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压力,很难进行自我反省,难以驾驭自己的情绪,表现出各种浮躁、不耐烦的心理特征。
3.情感障碍,人际交往能力不强
情绪情感障碍指的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消极情绪。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民办院校学生在心理上的情感障碍主要体现为紧张、焦虑和抑郁,并且民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大学生。通过心理咨询我们也发现,有些民办院校大学生存在着人际关系交往的障碍,这种障碍不仅体现在同学之间,同时也体现在师生之间,这不仅不利于民办院校学生个人健康成长,同时也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强化民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1.坚持合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首先,坚持预防和矫正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强化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通过教育、引导、疏通的方式,克服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把各种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另一方面,要及时对民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发现问题之后要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使其心理回归到正常的心理状态上来。其次,坚持全体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民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学校应该坚持大局意识和总体意识,制定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网络;还有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差异性的教育和引导,强化班主任、班长的作用,对个别学生进行调研观察。再次,强化内容和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适应新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在目标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内容,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应该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等,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优化民办院校心理健康保障模式
相对于公办院校而言,民办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团队存在诸多的限制,在人员招聘方面存在很多的条件限制,高素质、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指导老师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基于此,民办院校应该积极克服困难,建立学校、老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心理保障模式。学校高度重视,在制定合理心理健康制度的同时积极引入高水平的人才,成立学校专门的心理健康中心;老师应该强化对学生的关注,及时地发现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心理困难和问题进行排查和引导,让学生及时走出心理困境;学生应该加强自我教育,组成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小组,把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通过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提高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的大学必修或者选修课程
通过对数十家高校的调查,我们最终得出结论,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选修或者必修课程的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高于其他高校。同时,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常识,这对于学生身心免疫力的提高也是大有帮助的。因此,我们认为,各个高校均应当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分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学校应当积极地引入专业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静.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J].中国轻工教育,2015(06).
[2]吴亚子.近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J].教育评论,2015(07).
[3]黄士华.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7).
[4]陈增堂.上海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03).
篇7
关键词:十七大 高校 思想政治 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1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大学生”的讲话。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在北京隆重召开,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刻,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优化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就为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问题所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效不尽如人意,经常处于较被动的局面。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国家,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但对于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处理自己同周围人们的关系、如何学会正确的生活,特别是针对独生子女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往往不够,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1]
高校学生的年龄还处在青年的早期,这时学生的生理发育已趋于成熟,而心理上的成熟度却远未跟上。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改革、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所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充满矛盾和危机,表现为新鲜感与恋旧感、自豪感与自卑感、独立性与依赖性、渴望交往与防范心理的矛盾等等。不少的学生出现了个性心理缺陷,如自卑、嫉妒、自负、虚荣、狭隘、神经质等,严重的甚至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0年在南京召开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以10%的速度递增。[2]青年时期的学生可塑性强,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收到预期效果的。
联合国有关专家指出:一个人要想立足于21世纪,必须拥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一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这第三本护照,指的就是心理素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问题所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1. 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等,而健康的心理必须以良好的思想素质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正在于塑造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秀的品德、健康的意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成功地与他人交往,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心理不健康而自卑、孤僻,有人际交往障碍,那他就失去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条件。[3]
心理健康教育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弥补了忽视人的心理活动而单纯通过灌输说教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传统教育理念,有助于从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其实,我们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原则、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因人施教法、寓教于乐法、典型示范法等,这些原则和方法之所以管用,主要是它们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又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三、问题所解: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
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实效性和主动性,必须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渠道,活动、情景、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
1. 采用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较多或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如大学生学习障碍、人际交往障碍、考试焦虑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分析和集体咨询,高校进行“两课”改革后,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授课过程中,加入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应把理论与学生实际问题相联系,以实例支持理论,以理论分析实例;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救助学生,更应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心理和预防障碍的自我救护意识,树立人人提高心理素质的意识。为此,还应有计划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和提供帮助。
2.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建设。目前,在我国,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教育室等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配备了具有心理学、精神病学和教育学方面知识并通过专门技术培训的咨询员,建立健全了一套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制度和程序,这些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已成为医治学生心理疾患的主阵地。咨询内容涉及学习问题、恋爱问题、适应问题、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多个方面,可为患有各种轻微心理病患的学生进行咨询和矫治。
3. 增强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心理学教师的指导和咨询是不够的,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因为心理健康不能仅依赖理论认识,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持续耐心地开展教育,才能产生实效,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真正提高。因此,增强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目前大部分高校很重视组织新生班教师、班主任学习、培训,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习心理教育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方法,运用到教育和教学各个过程中,处理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4. 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其根源均在中学或更早的时期。因此,在新生入学之际进行心理状况普查非常必要。2004年国家教育部规定,要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各个学校使用全国统一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表》。该测量标准是根据中国大学生的特点设置的,测评内容上包括生活应急、心理健康状况等诸多方面。通过调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掌握每一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登记备案,并主动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坚持追踪调查。
5. 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和校园网络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在讨论网络条件下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有利条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站中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设置心理学知识、心理测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网络心理等专题,在网上详细介绍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知识,帮助学生拥有更多维护、救助自身心理健康的途径。网上咨询栏目还可以设置心理咨询专用电子信箱,并将咨询人员的联系方式公布于网上,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的阵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广泛深入地开展。
当然,在思政工作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师生讨论、举办各类心理健康讲座、针对性地组织团体活动等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现在有很多高校每年定期举行校园心理活动周或活动月,利用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并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测试、心情沙龙、心理影片展映等形式,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解决焦虑与困惑、开发自身潜能的良好空间,为学生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做了基础性的工作。一旦各高校逐步完善心理健康三级工作网,形成由班级(学生)――系级(系辅导教师)――校级(校心理健康部门)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防御网,就能全面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全球化浪潮不断深化的二十一世纪,国家间的竞争体现的是人才的较量,心理健康又关系着人才质量的全面发展。所以,培养适合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心理素质人才成为高校发展的关键。高校在对人才培养上不仅要使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性知识,也要有健全的心理素质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的人才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担当社会发展的推进者。然而,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仍存在诸多问题,且集中在学习生活以及就业发展方面。著名的心理学家叶克斯和多德森提出,在各种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个动机水平是最佳的,动机水平过激或过弱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所以,在工作和动机强度之间就不可以用线性关系表示,而是用倒u型的曲线表示。如果将这个定理用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当学习动机的强度超过最适宜的中等强度时,学习效率就会下降,还会出现狂躁焦虑现象。例如:北京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等事件,都是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与社会压力过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反思,注重运用先进的心理教学方法,积极推进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与完善,从而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自己的人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昂扬向上的精神来获取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从而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国家发展的后备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时代意义。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导方式
(一)主体化的教学对象
在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教育课程体系一直是以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成长,且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从而能够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开展心理健康课程,能够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学生看作是独立的与教师具有平等权利与地位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可以给学生安全感,并且具有趣味性,让他们在学习时具有归属感和自信心。并且,在心理学的课程中,也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学校对他们个性化的关爱,对他们的不放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被重视的。另外,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能够给学生足够的选择权和自,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上就要给学生足够的创造机会,让他们自由选择,并且尊重他们的选择。
(二)体验性的教学方式
体验性教学方式是高校开展心理教学课程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他提出用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感悟世界存在的快乐,从而来激活他们对生命的感恩之心,以丰富的形式来确定生命存在的意义。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否能够取得一定的实效性,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决定在课堂中学生是否对学习的内容有深刻的w验。并且,在这种体验中获得经验,获取感悟。并且,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发展过程以情景教学为主要方式,为学生创立一个真实的体验平台,让他们通过这个平台,来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不断的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通过练习,实践来调解生活中的心理发展状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质,让他们在心理教学的交流中完善心理教学课程知识,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情绪波动大,缺乏稳定性,做事容易冲动,且没有坚定的意志,做事缺乏恒心,三分钟热度,虚荣心还很强。不同性格之间的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大,常见的可分为三种,一是自私狭隘臆型的,这些人在与同学发生小的口角时,就会出现斤斤计较现象,常常会因为心中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无法自我解脱。二是自大又自负型的。这种人通常在学校时看不起周围的同学,并且也不会与周围同学亲近,不懂得欣赏和尊重他人,受挫折能力差。三是自卑怯懦型,他们在学校生活非常孤僻,做事优柔寡断,不甚合群。
根据相关研究分析得知,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严重因素就是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从调查中显示有50%的大学生他们都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下面将分析,产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家庭教育原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很多家庭的子女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多会给予溺爱,在成长过程中无法正确认识和了解社会及他人,这样就会影响孩子在生活中的受搓折能力,使他们缺少对别人的尊重与欣赏。
其次,是学校的教育因素所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目前,中国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视为其生命成长的重要位置。在学习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自身情绪控制能力以及意志控制能力的培养教育,就使得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心里也存在阴影。当前,社会常常出现某某学校学生因高考落榜而出现跳楼自杀等问题,某某大学学生因感情问题轻生等。出现这种问题,不是因为学生被知识的难度打败,而是被自己的自卑心理所打败。并且,长期的自卑心理会使得学生出现自闭,做事无信心,对生活失去勇气。这种现象就会影响学生的生活,使他们长期受到自卑心理的压抑,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
再次,是社会的影响。现在社会普遍存在人情冷漠,社会浮躁等现象,这也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们,使他们不敢轻易相信别人。
最后,是自私自利的个人思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而家长对他们的期盼也较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也就使他们养成了一切为我的思想,这也是学生在进入大学时与同学相处总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从而一些人在与同学发生小的口角时,就会出现斤斤计较现象,并且在他们内心中常常会因为这些小事而耿耿于怀,无法自我解脱。例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由于长期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他认为学校的同学都瞧不起他,在背后说他坏话。因此,就产生了杀人的想法。并且,其个人性格也较为孤僻,内向不合群。所以,在长期的心理压力下,就使得他心理扭曲,发生病变行为。
四、如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堡垒
(一)掌握良好的人际关系原则
人际关系是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要发展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因为,只有在大学过程中只有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让大学生的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其发展的原则,一是政治原则,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要与同学相互帮助,并且建立团结友爱的生活氛围。其次,二是平等原则。在双方交往过程中,要学会尊重他人,要保持双方在人格上的相互平等。三是诚实诚信原则,在与人交往时也要相诚相待,言必行,行必果。这样在与同学交往时,才能够赢得别人的拥戴,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且,在与人交往时,也要学会宽容,学会换位思考。俗话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最后,是互补互助原则。在交往过程中,也要勇敢地去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且弥补自己的
短处。
(二)建设和谐的集体文化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活动中来,让学生学会合作,共同创建学校的文化和班级的文化。让学生通过心理教育课程的学习学会相互关心,学会团结合作,学会在发生的事情中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学会包容。因此,集体文化发展也能够更好地使学生融入到校园环境中,让他们将学校和班级看作为一个整体,而他自己也是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以学生为活动中心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
要想使与学生有关的人或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就要开展心理健康的主题班会。由于,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学生在参加班会时,都有共同的经历和问题。因此,参加班会时也有集体交流的共鸣。因此,@就能够使学生注意到生活环境的温馨,并且引导他们的思想向积极乐观向上的方向发展。在班会上,学生也可以积极发挥自主意识,与同学交流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讲出真实的感受。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放松,学会卸掉心理包袱,从而主动释放自己的情绪。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改革深入,我国科技也不断发展。人们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不只是思想观念,还有价值意识。大学生在学校学习面临着情感的压力,学业的压力以及就业的压力,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日渐增多、增强,引起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也纷纷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全体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学业问题,也注重心理问题,让他们的思想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会积极、乐观、向上、勇敢的追求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内容,也是全社会需要重视的内容。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与学生沟通从心开始。
参考文献:
[1]朱金英.高校数字图书馆心理健康阅读理疗职能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5).
[2]魏学庆,唐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5).
篇9
关键词:高校学生 健康教育 心理辅导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72-0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也逐渐转移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品格上。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为了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成了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
1 心理辅导的内涵
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心理疾病的有效工作方式。首先,高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但具有针对性,影响广泛,还能同时对多位学生开展工作,服务对象多。其次,心理辅导能够改善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一些具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咨询效果好。再次,在学生团体之中实施“成长性团体”心理教育,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信息,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第四,心理辅导能够促进学生相互支持、鼓励、帮助,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同学的温暖。由此在高校中,心理辅导逐渐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个新的发展趋势。[1]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近些年来,高校许多学生缺乏自信、情绪低落、迷茫,甚至出现了强迫症状、认知偏差等症状,并且对人际关系也比较敏感。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强迫、敌对和人际关系问题上,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集中。在求学和生活中,由于高校学生受到不同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以及生活经历的影响,他们面临着学业困难、经济困境、就业等压力,从而产生了关于生存和发展的心理困惑,出现了适应不良、缺乏自信、自我认知偏差以及孤独和焦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根据高校学生心理特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工作格局,已经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但是一些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重视,在专业人员、经费和设施等方面,还不够完善,还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层次上。根据有关文件规定,高校要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能少于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必能小于1:3000。但是部分高校全校仅有一名专职或者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归属于学生处或者人文社科教学部门,归属不一,从而使很多教师不但要担负心理课程教学、心理健康和咨询的工作,还要担负着管理学生的工作,增加了心理教师的工作量,不利于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
再次,由于资源有限等原因的限制,一些高校没有设置专业的心理教研室,除了一些为数不多的心理素质课程的教学师资之外,很多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只接受国人文教研室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培训,教师的心理学专业背景并不强,并且由于他们工作重心的问题,很难潜心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和研究,导致高校心理素质类课程缺乏教学师资。[2]
3 高校学生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的运用
3.1如何帮助学生转换角色
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校园的新生活,缺乏自我探索和了解的能力,没有确立清晰的行动计划和目标,在人际交往上,也缺乏基本的技能和原则。因此,为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高校通过开展“走进新生活”、“人际关系训练”等辅导活动,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生活,更好的转换角色。另外,团体辅导技术能够在班集体形成的初期,能够有效地增强新生的集体归属感,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在心理辅导活动中,也能使班主任观察了解到新生的个性特点和整体状况。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新生逐渐对心理辅导产生了热情、兴趣,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逐渐形成了宽容待人接纳不同的性格,明确了学习的奋斗目标。
3.2如何增强学生彼此之间的支持和见证
为了帮助学生找到不合理的认知,了解和接纳差异,发现自身资源的可贵性,增强人际交往和处理冲突的能力,针对一些具有一定共性问题的学生,在心理辅导中,高校要采用颗粒的情绪ABC疗法、焦点疗法以及叙事疗法等,开展一些“找回你的自信”、“恋爱季节”等同质性咨询活动,帮助高校学生增强信心,缓解情绪,使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增强学生彼此之间的支持和见证,提高他们自我反思能力,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3.3如何能够使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一般情况下,高校都有心理委员,这些心理委员是高校最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执行者、宣传员以及观察员。因此,教会他们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了解心理辅导的功效和模式,并且鼓励他们运用到班级生活中去,高校要对这些心理委员进行培训,通过一些“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和“在校生心理咨询办法”等常规性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学生心理委员能够在体验中逐渐的成长,增强他们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学生骨干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快乐。[3]
4 总结
心理辅导具有自身的规律、特点,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开展心理辅导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有优势,加强各个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共享资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远,孙丽,崔常铭.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J].现代交际,2011(04).
[2]毛智力.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篇10
一以“三力”为目标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理念与思路
(一)工作理念
以“三力”为目标,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所谓三力:执行力、影响力、持续力。执行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要求,影响力是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对师生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发挥良好影响与辐射作用,持续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绩效和工作长远发展的要求。
(二)工作思路
以“三力”为目标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执行力
执行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要求。执行力对个人而言,就是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对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而言,则强调要对工作进行统筹规划,要时刻以目标为导向,强调效益优先。
2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影响力
影响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当前工作成果的辐射范围的要求,要求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良好影响与辐射作用。影响力是决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或效果的重要因素。
3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持续力
持续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的绩效和长远发展的要求。遵循持续力原则,就要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梯队建设,必须探索如何把工作成果、先进的工作理念延续下去的方法;必须研究如何让工作队伍不断地自我提升和完善。
二以“三力”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管理方法
(一)学生干部机构按照职能进行部门分工
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或咨询机构、二级(系)心理辅导站,校、院系、班级心理委员,是专门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专业队伍,也是从事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专业团队。校心理辅导工作学生委员会为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校级学生干部机构,下设督导统计部、心理咨询部、心理训练部、心理沙龙部、心理委员与社团管理部、技术部、宣传部、科研部等八个部门[1]。这样的部门设置有利于学生干部协助教师高效率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非常有利于把工作中一些任务整理成项目,从而保障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
(二)选择科学的工作技术与方法
1管理技术与方法
对整项工作的管理采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的管理基本技术。并引入项目管理、运筹方法进行整个项目的运作。采用现代人力资源胜任特征模型、绩效考评技术等选拔工作人员,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与培训。
2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术
采用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理论分析研究学生心理,应用于活动宣传、项目运作管理和活动设计;因本项目为心理健康教育类的项目,所以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法均采用心理分析治疗、行为治疗、个人中心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等技术。
3电脑与信息技术
充分运用网站传媒、网络测试系统,凭借PPT、PS等电脑技术开发精美的活动PPT、广告喷图,充分运用工作QQ、飞信平台、短信通平台实行工作交流、团队励志等可促进工作队伍发展的举措。
4广告与宣传技术
运用广告心理学与宣传技术,制作教育意义深远、形式活泼多样的宣传品和宣传影音材料,使宣传画册、校园宣传栏、广播站、报纸、传单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宣传作用。
(三)以“三力”为目标的专业工作队伍管理措施
1确定工作队伍管理的目标、理念
为保障此项工作的长期发展,将专业工作队伍建设推向高素质、业务精湛、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工作队伍的管理可按照“三用”的思路进行,“三用”―――用制度规范队伍,用分工促进效率,用学生干部推行普及。
2建设科学、有效的工作管理机制
对组织机构、成员进行工作任务分工。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或咨询机构、二级辅导站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核心力量。以校、院系心理辅导工作学生委员会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主导力量。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为支点,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基线网。
以工作制度化来规范工作分工,以工作流程化提高师生的胜任力。我们于2007年开始把各种工作任务都制定出工作流程,把所有重要的工作制定成工作样板保留下来。此后,不断把新的工作任务整合成工作流程,把旧的流程进行重新优化。使用工作流程来推行工作,师生们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就有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改革创新。这样,在保障工作队伍在不断引入新成员的时候,仍然能够延续高质量、高效的工作方式。
组织文化保障工作技术的传承。因专兼职教师只有十余人,靠学生干部才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干部流动性大,我们参照惠普等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2],采取一些措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进行组织文化的管理。主要措施有:①共享智慧的文化―――建立起分享知识的文化。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分享知识的文化。②组织记忆的传承文化―――鼓励师生制定各种工作的样板库。例如宣传,有海报照片集、海报素材集、喷图底图集、活动海报词样板库等。
3教师队伍的培训
对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培训,强调必须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要求,设计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内容应该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培训形式应该有心理咨询专业督导、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案例交流、校内外学术交流研讨会等。
4学生干部机构的运作与管理
支持学生干部机构自我运作与管理,鼓励学生干部优化配置,分工协作和自我管理,强调学生干部的品德、责任心和执行力,以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榜样、引领作用,并提高其进一步创新、发展工作内容和形式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
为保障工作队伍的执行力、影响力和持续力,可制定一系列工作任务实施方法、工作操作规程和流程等,但是,也必须要给所有的工作成员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办事指南。参照企事业生产操作程序[3],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可制定年度工作统筹管理程序、单项工作的操作程序制定成统一的标准并加以推广,
(五)以知识管理措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技术、高知识含量的工作,需要对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提炼和管理。从西方教育管理研究者Cranfield、Taylor的观点来看,知识管理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工具,通常采用的管理手段或工具可能只有5年的生命力,但是知识管理却会使这些管理手段或工具的生命力有效延长[4]。参照惠普等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2],以及先前Neill和Palmer的研究成果[5],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知识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提高组织智商原则
依据组织智商提高组织智商原则,会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的知识,促进知识、专业技术的共享,使师生知识管理、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积累充分的能量。
2快速锻造“专长”原则
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师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水平,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循快速锻造“专长”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围非常广泛,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需要工作者具备专门的资质,可以通过把工作拆分的方式,把工作划分成一个个的小工作项目,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知识竞赛、心理话剧编排等工作,均可以拆分成十几个小的工作项目。
3促进集体记忆原则
强调促进集体记忆原则,是因为学生干部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中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学生干部因在校时间有限,要在毕业前把教师传授的,以及本人通过工作得来的工作技术和经验传递下去,就需要促进集体记忆,实现工作记忆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艳华,陈曦.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2]高建华.惠普的知识管理文化[J].企业文化,2010(3).
[3]王文信.多种少量之生产计划管理实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 上一篇:绿色节能建筑方案
- 下一篇:化学原子共面问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