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孝文化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艺术,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建构有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过程中发现:由于教师所采取的落后教学模式以及学生自身原因,当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现状不容乐观。研究了优化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具体策略,为增强教学实效性提供了借鉴经验。
关键词:问题设计;小学数学;实效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起到巩固新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核心素养的作用。如何优化问题设计,值得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深入思考。通过对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现状的研究发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问题设计太过宽泛、难易程度把握不当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
1.题设计太过宽泛
一方面,小学生学习经验和认知经验有限,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能力丰富,因此,在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经常抓不住重点,不由得跑题。教师往往没有意识到小学生这一思维特点,所设计的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太过宽泛,影响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以《除法》课堂导入阶段的问题设计为例,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松鼠妈妈给小松鼠分松果的图片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根据图片信息,你能提出几个问题?小学生由于学习特点及认知特点所限,他们往往容易被那些华丽的图片分散注意力,有学生回答:这些小松鼠出生很久了吗?有学生回答:松鼠爸爸去了哪里呢?有学生回答:这是在森林里面吗?还有学生回答:松鼠只能吃松果吗……一节课过去了七八分钟,学生始终与核心问题擦肩而过,仿佛忘记了现在正在上数学课。这种宽泛的问题设计背离教学本义,掩盖数学信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带来不良影响。
2.难易程度把握不当
难易适中的问题可以使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提供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机会,但是那些太难或者太简单的问题,则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无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细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出于一种习惯,没有很好考虑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问题设计太简单,就是问题设计太难,对学生思维训练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带来副作用。
例如,在“异分母分式加减”计算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直接给出“四分之三+三分之五= ”的问题,随机抽取学生上黑板进行计算,结果弄得学生一个个瞠目结舌,不知如何下手。对于班级大部分学生而言,之前虽然学习了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计算方法,但是自身学习水平所限,转化数学思想较弱,他们很难想到将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计算方法与异分母分式的计算相互联系,面对问题只能一头雾水。这种过难的问题设计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中等生、后进生学习积极性更是造成致命伤害。
同样,在“异分母分式加减”计算法则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生成目标预期太低,设计太过简单的问题,对课堂提问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例如:教师直接将“四分之三+三分之五=”转化为“十二分之九+十二分之二十=”,要求学生对同分母算式进行计算,学生始终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思考,自主探究能力迟迟难以提高。
3.课堂提问方式单一
小学生年纪较小,他们好奇心旺盛,喜欢新颖有趣的事物,在课堂提问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应当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但是,教师没有关注到这一关键问题,对很多教师而言,提问变成了一种口头禅,动辄便在课堂上发问:这个对不对?这道题目应该怎样计算?这样好不好?大家觉得这道题目要怎么解答?这种单一的提问方式没有达成教学目标,反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问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具体策略
1.有的放矢,精确把握问题脉搏
教师在提问之前,应当充分预设学生学习情况,思考应对措施,避免出现尴尬情况。指向性明确是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每一问题都应该有的放矢,促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回答,达成某一学习目标。那种似是而非、华而不实的问题,不应当出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一般来说,课堂提问具有导入新课、启发新知、回顾旧知、促进思考、知识迁移等方面的作用,在什么样的时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决定。
以导入新课教学为例,在除数一节课堂导入阶段,为学生播放松鼠妈妈给小松鼠分松果的图片之后,教师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根据图片上的信息,思考可以提出哪些与除法有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明确了除法这一关键信息,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向除法、除数等方面内容靠近,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可顺利导入新知。
2.层层递进,无痕渗透教学重点
在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设计上,教师一定要做到难易适中,层层递进,既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不会使学生觉得太难。太简单的问题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兴趣,思考起来也会漫不经心;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进行问题设计之前,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在知识的连接点、衔接处做文章,巧妙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重、难点无痕渗透的教学目标。
“异分母分式加减”计算法则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复习同分母分式加减计算法则知识,并计算二十分之一+二十分之四=、二十分之十九-二十分之二=、三十二分之十六-三十二分之四=?
(2)上面三道题目中,有的分数不是最简分数,如何将这个算式改写成最简分数的相加减?
(3)异分母分数可不可以直接相加减,为什么?
如上三个问题的设计,在同分母分式加减、分数化简、异分母分式与同分母分式的转化知识之间进行了过渡,一则不会让学生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这一问题感到陌生、突兀,二则复习巩固了同分母分式加减知识,有效解决了异分母分式加减计算法则教学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进行再一次升华,促进了学习品质的提高。
3.审时度势,多元问题设计方式
诚如卢梭所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小学生年纪较小、好奇心旺盛,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学生兴趣这一角度进行切入,创设那些能切实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独立思考意识的问题情景,从而促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驱使下主动参与问题思考,积极投身课堂活动。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角度进行问题设计:观察教室前面悬挂的时钟,思考时针、分针、秒针围绕着哪一点在旋转?时针、分针、秒针总是朝向哪个方向旋转?时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将时针的旋转延伸至数学问题中图形的运动,既提高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又拓宽了学生思维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认识世界的良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除了与生活中常见事物联系进行问题设计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多媒体辅导、实物模型展示等方式进行提问。这几种提问方式之间并不是互相分割的关系,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综合多种提问方式,将其有机整合于小学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优质数学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技工学校 技能化 语文教学
技能培养是技工学校各专业教学的关键所在。就语文教学而言,传统语文教学的语言知识结构讲解与分析已难以适应技工学校技能人才的培养的需要,在技能培养的前提下,语文教学应结合岗位能力的需求,重视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实现“语文教学的技能化”。但是,如何才能实现技能化的语文教学呢?
一、语文教学技能化
就技工教育而言,语文教学的技能化是指:“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以模块化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的语言技能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最终实现学生的技能成才与就业。”
二、技能化的语文教学设计
在对“语文教学技能化”有了初步认知的前提下,如何进行技工学校技能化的语文教学设计?具体而言,语文教学的技能化设计应贯穿在以下教学实践中:
1.设计语文技能化教学目标,进行岗位语文技能需求调研:语文教师应充分了解岗位对语文技能的需求,走访相关企业,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了解相关专业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保证语文教学目标与岗位能力需求相一致。
2.设计语文技能化教学模块,整合教学内容: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对传统的语文教学体系进行分析,以“实用及能力培养为本”筛选教学内容,并按照教学内容的相关性进行语文教学模块组合与设计,以应用为主,欣赏为辅,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应用能力。在此环节,要求教师以模块为主线,进行讲义以及教材的编写与开发,适应语文技能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3.设计语文技能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技能化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法的设计与运用极其重要。一般说来,结合技工学校技能培养的特点,教师应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课堂任务,灵活设计教学环节,包括内容讲解、项目设计、场景设计,角色扮演、朗读、辩论、演讲、讨论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步养成学生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
4.设计语文技能化训练项目与场景,强化语言技能:教师应根据模块技能训练目标将教学内容融入实际的训练项目或场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事实上,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学生应主动思维,利用课堂所学语文技能,设计真实项目与语境,自主完成生活工作中的语言应用任务,强化语言应用能力。
5.设计语文技能化考核方式,体现语文技能化教学效果: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知识为体系,系统讲授语言基础知识,并以文学欣赏为主要目的;而语文技能化教学以培养学生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重点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以及应用文写作能力。因此,在技能化的语文教学中,考核方式的设计直接体现教学效果。考核方式不仅仅是单一的笔试,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报告、口头阐述,以及相关的竞赛为考核的主要方式以体现语文技能化教学效果。
三、技能化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活动设计
在技能化语文教学实践中,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将帮助学生自觉使用各项语言技能,拓展语言应用领域,使学生成为技能化语言教学真正的受益者。
1.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虽然也注重知识的迁移,布置一些课外的练习,但是这些练习更多的局限于做习题,或进行小练笔。在技能化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任务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课内与课外阅读这两个方面,而我们自己也感觉到大量的阅读对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
2.根据模块内容,增加课外阅读量:在技能化的语文课堂中,语文阅读量有所浓缩,但是课外阅读其实是语言能力的有效延伸。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们在课外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教师应结合课内所涉及的内容,鼓励学生课外补充阅读以培养他们自主阅读能力。如果长期坚持下来,不但能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也能大大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阅读能力,语文水平自然会不断提高。
3.鼓励学生结合专业所需,进行各种社会实践,并完成社会实践报告,使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调研任务,在调研开始的时候,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周记,搜集数据,记录事实,发表评论;进一步规范要求,指导学生完成基本的社会实践报告。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报告后,教师应及时评阅,把自己阅读完以后的感受及时反馈给学生,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总结能力。
4.开展辩论、演讲、自我介绍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技工学校,语文技能的培养除了书面表达训练外,口语训练也极为重要。教师应多组织开展辩论、演讲、自我介绍等第二课堂活动以拓展学生口语能力。比如,设计单位招聘场景,训练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又为以后的就业面试奠定基础。
篇3
关键词:教学预设;兴趣;误区
一、误区
小学语文教师们也都意识到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开设口语交际平台的重要性,但往往在教学实践中会出现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设高度太高,与学生实际不符
有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忽略了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他们设计的教学过程仍然是以自己为中心,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所以,导致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可能学生会看不懂,教师要求书写的内容,学生更是一头雾水,无从下笔。例如,教师的教学预设一个关于家乡的广告词,因为学生不知道广告词怎么写,在学生的脑海里,广告往往就是像“古城凤凰,梦回故里。”“了解中国,从西安开始……”“阳光海南,度假天堂”都只有简短的一句话。这些广告词都是从成千上万份稿件中挑选出来的,精炼的突出该地区的特色,而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不能准确地抓住本地区的特色,也不可能写出这样唯美的句子。
2.远离实际生活,学生难以联想
一位从小在北方长大的老师,在海南的一所学校工作,他在讲《荡秋千》这课时,就引导学生打雪仗是他儿时最喜爱的游戏,孩子们是如何如何玩打雪仗的游戏的,要求学生们写一下打雪仗的玩法。可是,海南的孩子绝大多数根本没打过雪仗,他们又怎么能想象出打雪仗的过程呢?因此,写作教学离不开现实生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入手,再逐步地循序渐进发挥想象力。
3.教学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捉摸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用笔思维和表达的基本能力是基本教学目的。基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他们的作文无论语言还是思维都与成年人不同。稚嫩、浅显、天真、单纯是小学生作文的特点和优点。由于对小学生作文的特点认识不清,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小学生作文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盲目拔高要求,使得门槛太高,指导得过细,人为的限制太多,学生入不了门,害怕习作,失去了习作的信心。因而,学生会感到没有材料写,感到有话写不出来,觉得老师对作文的要求太高。
二、措施
面对以上几种写话教学设计中的几个误区,我们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师应当积极充分地备课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和参考书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同时,需要不断地拓展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写话教学中有收获。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2.教师要充分揣摩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
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有了解小学生学习的客观特律和基本过程,才能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紧紧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准确地分析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
总之,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写话教学中必须进行充分合理的教学预设。同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并培养他们的写话兴趣;重视阅读、说话训练,不断积累好词好句,由简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晓琴.语文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J].甘肃教育,2001(05).
篇4
一、小学教室阅读空间表现的形式
在人们在生理和精神层面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阅读空间的服务不再是简单的借与阅的服务,而是形成信息传递、社会教育、智力开发和娱乐休闲等的综合格局。教室室内阅读空间的建设,决不能照搬图书馆的老旧藏书模式。一定要设置新颖活泼的阅读环境,引起小学生阅读兴趣。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地区和家庭对教育资金的投入不断增长,教育硬件得到提升,人均教室建筑面积有增长的趋势。然而国内现行标准中普通教室生均使用面积小学生为1.16—1.38㎡/生,并不宽松的社会现实决定我们在设计小学教室阅读空间形式时,必须把握形式紧凑、平面占地小、空间利用率高的原则。教室室内阅读空间建设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图书角、班级书架、电子阅读屏、展板橱窗等等,选择具体形式应做到因地制宜,各显其长。湖南长沙商学院陈焕之受到QQ阅读空间的启发,建议开辟阅读空间,将室内的可利用空间划分为“艺术走廊”、“考研教室”、“文学广场”、“外语角”等板块,共享书籍,互相学习,也给不同的读者们提供一个交流、分享、以书会友的平台。这个新颖的概念可以引用至我们的室内阅读空间设计,由老师主导在教室内设置阅读墙,设置不同主题,鼓励学生们把自己推崇的书籍,或者书评、心得贴上阅读墙,让学生们的收获彼此共享,让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在班级营造浓厚书香氛围。
二、小学教室阅读空间设计的原则
1.年龄的特殊性。为小学教室所设计的室内阅读空间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特殊性,区别于成人阅读的特性,就儿童阅读环境来说,空间设计是否能符合孩子们的行为特点及心理动态;他们的所思所想,能否达到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的作用,特别是儿童的心理状况和身体情况不同与成人;怎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正确引导他们,起到循循善诱的好作用。通过优秀的室内空间设计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这就是我们在设计时需掌握的最主要原则。
2.造型的装饰。小学生群体具有活泼好动、好奇探索、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低等特点,因此在为其设计家具时,应格外注意安全性和保护性,同时兼顾美观和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把造型安全和结构安全作为造型设计的第一要素。阅读空间也不仅仅是读书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书香氛围的学习多功能空间,应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在造型装饰上可以选择仿生造型、儿童装饰画、卡通涂鸦、陈设装饰等等。设计师SaritShaniHay在以色列拉马特沙龙主题幼儿园尝试将家具装饰卡通化,运用灵活的排列方式,轻松诙谐,使呆板重复的书架格式充满了趣味和变化,去除了传统阅读空间的严谨生硬,引起儿童的强烈兴趣,使儿童在阅读时会有在家里的舒适和乐园般的兴奋。
3.色彩心理。区别与成人,儿童的阅读空间应该是活泼生动,鲜艳明快的,色彩丰富,变化协调是教室阅读空间色彩设计的重要要素。纯度高、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符合儿童心理的要求,而且他们较喜欢暖色调的色彩。丰富的色彩刺激能使儿童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求知欲曾强;而单调、灰暗的色彩会使儿童的心跳减慢、血压下降,其活力也会下降。因此,选择符合小学生色彩心理需求的颜色来设计阅读空间,可以激发小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高明度低对比度的色彩运用有利于营造宁静平和的阅读氛围,多使用粉红、天蓝、粉绿等颜色会让小学生更加喜爱,整体以中性色为主调,鲜艳而不刺眼的颜色点缀使空间活跃起来,教室与阅读都变得温馨舒适。
4.材料选择。现代装饰材料市场品种繁杂,各种材料有着不同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各有优劣,然而在小学教室室内阅读空间的设计中,材料选择仍应将重点放在关注儿童上。绿色儿童家具基材应选择无毒、环保的材质,以天然实木为主。至于儿童家具的表面涂饰,不易刮伤和不褪色的特点是选择的首要考虑方向,尽量采用含有机溶剂的低毒、无毒涂料,甚至不用涂料,仅在家具表面打腊即可,既能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本色,且具有相当舒适自然的手感。材料和配件的合理适用与搭配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安全性,在阅读空间设计中,多使用实木材料、软质材料,避免易碎、尖锐、高硬度材料。
三、结语
篇5
一、以美悦情,营造“和谐至美”特色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是办学的物质基础。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孩子的心灵,激活师生的灵感,启迪师生的智慧,一句话,就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收到润物无声的功效。
1.“墙文化”重引领
我校本着“大处大气,小处精致”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建筑墙体,设计高雅活泼的文化墙。学校教学楼大厅醒目的布置了学校办学理念墙和学生发展目标墙,教学楼的楼梯以“三讲、四美加五心教育”和“自编的新三字经”为主题,成为我校师生进行德育的主旋律,东围墙以“心怀祖国”为主题,布置了“祖国山河美――百幅风景画廊”;西围墙以“美在身边,亮彩校园”为主题展示了学生的百幅优秀作品。
2.“室文化”重个性
我校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努力实现:让教室成为散发书香的天地;让教室成为回归生活的家园;让教室成为挑战自我的擂台。同时每个中队都有个性化的名称与班级口号,增强了凝聚力。
3.“廊文化”重教育
连接教学楼的长廊,我校充分利用,设计成“我与文明同行”双语长廊。教学楼、综合楼走廊的每面墙上都以“明德、砺志”为主题,悬挂百幅中外名人像和学生优秀书画作品,并开展“看名人画像、读名人名言、讲名人故事、学名人品质”的“四名”活动。
4.“园文化”重情趣
教学楼之间的空地,我校以“琴棋书画”为意象,配以“春夏秋冬”的季节特征,精心设计了四个小园,以保证校园绿化与校舍在视觉上的和谐,使师生进入校园有一种心旷神怡、回归自然的感觉。
这样的环境文化布置,真正做到了一草一木皆说话,一景一物均传情,悄无声息地陶冶着学生美的情操,孕育着学生美的心灵。
二、以美促智,构建“和谐至美”特色的课堂文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凡学校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实践中,我们重点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如何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问者”“论者”,构建和谐至美的课堂文化。我们力求使所有课堂都尽可能地呈现从“美的刺激”到“美的感悟”到“美的创造”三段式格局。同时不断研究探索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和谐至美”课堂的基本风格,例如语文课的流程可设计为“品味佳句――揣摩语言,诱导学生感受美;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引导学生体验美;图文并茂――写写画画,启发学生表达美;文道结合――学习做人,带领学生领悟美;展开想象――引入意境,激发学生创造美”。
此外,随着艺术课程内容越来越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教学形式与教学策略也逐渐多样化,新的教学模式将更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的整合:建构知识体系,创设视觉情境,参与实践体验,体现人文精神,艺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开放互动”的模式,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活动教学”为主线,以“情感”为纽带,以“美”为境界,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情智互动(情感交流和智力发展)、人际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活动教学中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内容和媒体的开放、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开放;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思、乐中画,在动态的、开放的活动和情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参与美、创造美和拓展美。
三、以美导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
学校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实践中,我们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与校级艺术社团活动相结合,开展体现和谐至美理念的学校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以此塑造全体师生的人格美。
1.开设“七色光社团”
以“兴趣小组”课外活动为主阵地,组建开放、宽松的课外文体活动组织。如设立“红黄蓝现代儿童美术实验活动区”“七色光艺术团”“邹小体育俱乐部”等,在活动中培养师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其个性特长,进一步让师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
2.举办校园“美之韵”文化节
通过一年一度的四大文化节――美文读书节、健美体育节、尚美科技节、和美艺术节,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风采、创新成果的舞台,不断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活动中,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彰显我校“美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提升我校“艺术特色学校”之品位。
3.开展“和谐至美”的班级文化评比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师生共享的幸福校园,每学期学校德育处都会组织开展了以“和谐至美”为主题的班级文化评比活动。活动中,各班师生的奇思妙想,使教室变成了创意的工作坊:“图书角”“卫生角”“名人名言”等,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特色版块,如“心灵氧吧”“书法文化”“群艺苑”,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各种“评比栏”和“互动台”,给学生带来蓬勃向上、努力奋发的朝气。
四、以美育人,开发实施“和谐至美”特色的校本课程
以校本课程的开发支撑学校的文化建设,使“和谐至美”校园文化主题得到更强有力的拓展。我校是常州市首批艺术特色学校,也是市首批书法特色学校,艺术氛围很好,因此,我们利用我校的书画特色、音乐特色等,让学生在书画的学习中感受中国艺术之美,并能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并进一步完善我校《书墨童年》《涂抹童年》《诗文童年》校本教材;学校还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艺术团体――尚美小剧社、唯美画社、尽美舞蹈队、尚美合唱团,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师生的艺术素养。
同时,我校整合全国赫赫有名的邹区灯具城这一资源,对“灯具文化”校本课程进行了深度开发,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感受灯具世界的自然美、艺术美和灯具发展的内涵美,培养学生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此外,在专家的指导下,以及在全校骨干教师的带领下,校本教材《经典诵读》也走进了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从低年级的《三字经》,到中年级的名人名言、成语故事到高年级的唐诗、宋词,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早读、校本课时间,饱览古今经典,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进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途径,努力达到和谐至美的境界。
总之,在文化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逐渐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向高雅、文明、健康的轨道上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学生的才能得到施展,能量得到释放,某些情感获得宣泄,而且正是在这种释放中,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篇6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而课堂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问题的设计和实施。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就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做一探讨。
一、要把握提问的“适度”
适度的提问容易让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所以教师设问时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不能是为提问而提问。不久前听了一节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课《古代科技典范》,老师一共提了26个问题,回答问题的学生多达39人,问题一个接一个,从“四大发明是什么?”“是谁发明的?”“有什么优点?”“火药有哪些成分组成?”……一直到“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回答的学生也是一个接一个,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又能有几个学生有所收获呢?
在课堂上,教师忙着发问,用一些过于肤浅、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用一些只有唯一的答案的问题带着学生朝着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了自己,没有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法,淹没了教学重点,挤掉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课堂提问的数量一定要适度,不能过于频繁。
二、要注意提问的“梯度”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提问难度往往过难或者过易。过难,问题的难度就可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则会造成学生答非所问,摸不着头脑;而问题太易,则缺乏提问的价值和意义,起不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此外,班级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不一,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在教学提问的难度上必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梯度,也就是要给他们铺设便于上升的“阶石”。
比如在上九年级的《东西部差异与互补》时,为了突破东西部为什么要互补这一难点,出示了《人才招聘现场》之后,老师提问: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你认为现在西部开发还需要哪些条件?
3.国家应怎样帮助西部搞建设?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你能够为西部发展做些什么?
这样的设问就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从认知――理解――分析――综合评价――践行,从易到难,一步步进行启发,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基础好的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让学困生“踮起脚跟也能摘上桃子”,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和愉悦感,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会大大提高。
三、要注重提问的“效度”
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启发学生、打开思维的过程。任何有效教学的基础是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教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老师设问时要考虑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效果,必须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提问时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不着边际、大而空的提问,不然会使学生“如坠云里雾中”,思维受到阻滞,不仅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如某老师上《一国两制》时,播放了一段的视频后,提出两个问题:“一国两制的设想的提出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我国实行一国两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而视频中根本归纳不出问题的结论,而且因为学生没有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除了觉得好看以外,无需动脑去思考老师要学生看这段视频的目的是什么,所以使用视频这个情境是无效的或者教师的设问是不适当的。
所以,在课堂上,要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树立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四、要注意提问角度的“新颖”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有新颖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有位教师在教《发现新大陆》这一课,不是直接向学生提问“哥伦布怎样发现新大陆?”而是设计了一个活动,“假如你是哥伦布,在你带着西班牙国王的重托去开辟新航路时,你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带去哪些物品?”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去思考,去假设。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很容易打开,学生也乐于思考,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思考的快乐。不久前听了一节《游衢州,品美食,谋发展》(乡土教材),听到了让人赏心悦目的两个问题。执教老师问:“你认为衢州最值得向游客推荐的景点是哪个?你推荐的理由是什么?”老师的一个问题,马上把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各色的推荐景点和理由中,不由自主地完成了课堂的第一个教学任务“游衢州”。这样的提问设计,比直接的设问“衢州有哪些有名的风景点”更顺畅、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讲到衢州最有名的小吃“兔头”的时候,老师问道:“你知道衢州是怎么兴起吃兔头的吗?”(展示若干材料)回顾这段历史,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一个设问,让学生通过材料顺理成章地领悟出了衢州的发展历史、衢州精神、衢州人身上所拥有的优良品质。比起直接提问:“我们衢州人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更胜一筹!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能够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要注意问题设计的“严谨”
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与否,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科学与否有直接的关系,而课堂提问的严谨性则是影响提问科学与否的重要因素。
如某老师在上七年级《季风的影响》时,先让学生观察书本P53页图3-16《中国的气候类型》的图片,提问:“影响我国东部的是哪种气候类型?这样的气候类型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一下子就蒙了:影响我国东部的气候类型就一种吗?不是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吗?怎么是“哪种”呢?是该回答季风气候呢?还是该回答亚热带季风气候或者是温带季风气候?看到学生迷茫的样子,老师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用语不够科学,改问为:“影响我国东部南方地区是哪一种气候类型?”学生马上就释然了,马上回答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可见,课堂提问应该明确具体,可使学生轻松地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口。相反,模棱两可或不切合实际的提问,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接着在回答“这样的气候类型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影响?”的时候,学生又困惑了,因为这种气候类型只对我们南方地区产生影响,而不是“我国”。所以,教师提问要注重提问的科学性,若能对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能由此到彼,由因到果,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使教学设问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设问,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与社会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历史与社会王国里遨游;好的设问需要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要做有心人,设问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肖刚.《有效性教学理论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2.晨曦编著.《美国父母家教的科学方法》.安徽人民出版社
篇7
一、定位和乐人生教育核心价值,明确品位教师共同体愿景
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具有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和乐”为核心概念的学校文化特色。作为学校精神,“和乐致远”指的是在平和安适、自由快乐中达至远方,它包含着自由快乐、关系和谐的乐观精神,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务实精神,追求理想、不断探索的超越精神。“和乐人生”就是一种自立向上、好学力行、悦己纳人、从容致远的人生,是价值、行为、情绪及态度臻于完满的生活历程。“和乐人生教育”是我校秉持的教育哲学,旨在给予学生乃至老师一种整体性的、关乎人生价值、人生态度、人生作为以及人生修养的教育范式。她是我们对素质教育理念深入理解基础上的创新诠释,是贴合我校实际并能满足我校师生需要的关于素质教育的自我表达。
“让平和安适融入习惯,让自由快乐成为性格”,这是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更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发起的依据。为了导引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修正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我们围绕着学校“和乐人生教育”的品牌,以“戏”(京剧)为文化元素,在充分把脉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现实基础及发展困境的基础上,启动了品位教师共同体培育工程,以“有品位、讲大局、共情理、求变革”为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学校特色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有品位。教师的品位影响着教育的内涵品质,教师的品位在于关注当下,又不局限于当下,面向未来,又不盲从于未来。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以培养学生平和安适的习惯与自由快乐的性格为重要内容,让学生过一种幸福的、有意义的生活。讲大局。教师要有大视野、大情怀,心里还要有大气魄、大格局,要勇于敞开、学会合作、懂得退让,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衡量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标准。共情理。共情理就是对生命发自内心的关怀,尤其对于尚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儿童更需要宽容与激励。教师要学会倾听,更要毫无保留地表达尊重,并善于体谅,延迟批判。求变革。教师必须具备开拓创造、不断革新的精神,审时度势,根据时代的要求与学生发展的需要,推动课程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整体变革。教师不能安于现状、故步自封,而必须打破常规,努力尝试。
二、实施品位教师共同体培育工程,促进教师行为方式转型
品位教师共同体培育工程是教师文化构建的有效策略,包括共同体的建立、共同体环境的营造、共同体制度的建设、共同体活动的丰富等运行机制。我们的品位教师共同体培育工程针对教师的群体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通过有效途径和载体,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1.教师发展学校是基本组织形式和发展载体
教师发展学校是在原学校建制内由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建立的旨在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功能性学校。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中小学校运行机制,被认为是美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大举措。我们借鉴这一理念,与高校合作共建,于2006年1月成立了“人民小学教师发展学校”,有效地实现了师资的常规性管理向深层次管理转变,并形成了教师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了学校教师文化的建构与再造。“人民小学教师发展学校”下设四个部,即学科研修部、校本课程开发部、班主任专业发展部和综合素质发展部,每周开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自主确定发展方向,参加学习和培训。在教师发展学校的课程设置上,我们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和基础,设置集群模块式课程,来弥补传统的、非整体设计的教师培训课程不能顾及教师的个性化和校本化需求的不足,来实现对教师教育行为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改进。
基于传统的教师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对学习和变革存有排斥的特点,我们还非常注重观念的引领,把“日日学习,天天进步”作为教师发展学校的精神纲领,通过成立以学校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讲师团,指导教师制定适合个人发展的学习和发展规划等,强化教师的参与意识、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发展学校依托高校,聘请专家、教授进行大板块的理论培训和跟踪指导。专家、教授这支力量的积极介入能够有效避免学校内部培训的低水平重复,对于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8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运作方式的改变,社会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生活化。而口语交流作为社会交际的最基本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成为现代公民心须具备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比写更显得重要,更实际,更为人们迫切需要。因而新《课标兵》为训练学生“说话”能力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了“口语交际”课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一年级“口语交际”课的内容安排,针对一年级学生语言积累不多,生活经验少的特点,依据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体验、感受、情感,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我尽量遵循实践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设计教法,创设各种说话的情境,激励学生说话。
一、借助实物,激趣说话
实物有直观、形象等特点,能快速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激起学生的情趣,想说话。在设计《我爱小动物》一课中,我事先布置学生从自家带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到课堂上来。当同学们看到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时,他们高兴得不知所措。我便及时抓住因势利导,让他们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分组观察,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大家观察得很认真。观察一阵后,让他们再说说观察的结果,他们已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说了。
二、借助游戏,激发说话
让游戏激发学生说话,同实物观察一样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但又有其独特的功效。在设计《贴鼻子游戏》一课中,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没有鼻子的小丑,并且在硬纸板上画一个可爱的大鼻子(硬纸板背面贴了双面贴),然后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要一起玩贴鼻子游戏”。他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但是在玩之前,我又提出一个要求:仔细观察贴鼻子同学的动作、表情、语言,把他贴鼻子的过程说出来,谁贴的好,就让谁玩。学生的无意观看一下子变成了有意观察。玩游戏同学的形体、动作、表情等信息不断刺激在座的同学,听觉、视觉处于现场综合信息作用之中,大脑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亢奋起来,产生了不说不快的感觉。
三、动作操作,尝试有序说话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说的内容,提高学生说话的兴趣和进行有顺序说话的口语训练。例如在设计《我会拼图》和《我爱画画》两廛时,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拼贴,自己去画。随着一幅幅有趣的贴图展现在大家面前,一张张色彩斑澜的画跃然纸上时,学生们惊喜若狂。在学生尽情享受着成功与收获和喜悦时,我抓住时机,出示说话提示:“我先……然后……最后……”让他们积压自回忆贴画或画画的过程,用老师的提示句,自己先说一遍,然后同桌互说,或在小组内说,最后再请几位说的好的同学上台来给大家说。这样,全员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既做到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又做到了有话会说,也训练了他们的听力,达到了口语训练的目的。
四、鼓励比赛竞争,提高说话质量
篇9
关键词:提问;有效性;科学课堂
教师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诸如目的不明确,零碎不系统,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或自问自答,随口发问之类的问题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所以,笔者认为,除了以检查教学效果目的的提问外,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主要不是去发现“知道正确答案的学生”,而是帮助全体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如何“处理”面对的问题,去形成“会思考问题的学生”。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而“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
一、当前某些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无效问题较多
有的教师喜欢集体问答,经常向学生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是什么”等问题。教师问,学生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好多同学只是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根本没有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滥竽充数、不愿思考的习惯。因此可以说,这样的问题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
2.提问总是面向个别优秀学生
有的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向个别优秀学生提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抓住答对的学生,把他当作顺势往下滑的杆子,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表面上看教学过程十分顺利,岂不知,这样做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地去思考,去参与,而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致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每况愈下,这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3.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就像是演绎教案。在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时,往往提出问题后,急于让学生做出回答,而且一答对就过去,以完成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却很少去考虑“学生们都思考了吗?是真的答对了还是猜中的。”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却难以得到足够的发展。
4.对学生的回答缺少及时的、必要的评价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也不让其他学生评价、质疑,而是马上让另外的同学回答,追求多样性,鼓励发散思维。这样的问答虽然改变了一问一答的模式,却也伤害了回答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更加不清楚自己的回答正确与否。那么,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一些策略
1.精心设计,目的明确
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提问,提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段。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会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因此,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还是了解学情、复习旧课的摸底性提问,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或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等。
像有的教师一样,有的课堂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集得像“地毯式”的“狂轰滥炸”;有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不是启引,而是即让另一个学生代答,常常是一长串的学生才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的培养了。
也有的教师不好好钻研教材重难点,导致课堂提问的设计往往粗制滥造,或偏难过易,或空泛琐碎,学生思维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2.难易适度,深题浅问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提的问题应难度适易,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是”与“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使之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
3.新颖别致,激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一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问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还应在提问的形式上不断地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4.循循善诱 ,层层深入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设计的问题不能空洞面广,要有梯度。形成了提问的梯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5.面向全体,鼓励为主
提问要面向全班。对教师来说,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教诲。对个别基础差的,在提问中,教师要优先照顾,鼓励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应答完毕,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题的同学白眼相待,也不能乱表扬,更不能不加点评,直接让其坐下。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方向。?
教师提问时,应当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等全体学生思考一遍之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并使全班学生都积极思考,在心中试拟一个答案,还能更好地对某个学生的答案加以评价,提出质疑。教师提问时,一般问题只说一遍,语言要清楚明确,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重复,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提问的习惯。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不断实践,努力摸索,一定能发现更多、更好的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关于课堂提问,还有许多方法需要探讨。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同行研究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课堂提问 现状分析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66-01
(一)研读文本教材,有效预设提问。
1.根据教学目标,预设课堂提问。
在教学《九加几》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养成合作意识。那么,课堂提问一定是仅仅围绕这个目标预设的,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你是怎么算的?有不同方法吗?”或“只有这样一种方法吗?”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通过提问“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出这么多的方法的?”来引导学生体验合作的意义,逐步养成合作的意识。
2.围绕教学重难点,预设课堂提问。
一堂课要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必须把握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最终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把问题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引入时的片段:
教师板书两个算式12+8=和20÷4=,学生口算得到两个算式12+8=20和20÷4=5。教师开始提问:
提问1: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小结:是有联系的。)
提问2:那你能把这两个有联系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板书:12+8÷4)
提问3:这个算式是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提问4:合并前、后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那你有办法能使这个算式先算12+8吗?
有一两个学生说:加小括号。
师:……(等待)怎么加啊?
(生上台指着板书说,师改为:是在12+8的两边添上小括号。)
《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作用,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片段中的这位教师设计的4个提问都是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进行预设的。提问1、2是作为铺垫而设计的,提问3复习了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提问4引导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出了小括号,初步理解了小括号的必要性的作用,初步掌握了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教师的提问少而精,把问题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3.针对知识联系点,预设课堂提问。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一般情况下,小学数学是没有全新的和绝对孤立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通过课堂提问,巧妙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之中,为学生架起由旧知通向新知的桥梁,使学生顺利达到知识的彼岸。
如,上述的《带小括号的题:两步计算》教学片段中,教师就是针对旧知识的联系点设计问题“这个算式是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既复习了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合并前、后的运算顺序一样吗?”,得出不一样,这样合并成的算式是不对的,紧接着追问“那你有办法能使这个算式先算12+8吗?”,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从而展开新课的教学。
因此,我们要做到深入研究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使自己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教师设计每一节课的课堂提问。“懂”就是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做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化为一体。
(二)选择应对方式,有效调控提问。
1.调控侯答的时间,确保学生思考的空间。
侯答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到学生回答前的时间(也称侯答时间Ⅰ)和学生回答后到教师对回答作出反应之前的时间(也称侯答时间Ⅱ)。
大量的调查表明,许多教师为了显示教学的效率或课堂教学的紧凑和活跃,运用了不断的发问,侯答时间通常在1秒-3秒之内,有的甚至不足一秒。有一项实验证明,教师的侯答时间Ⅰ增加至3秒以上,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原因首先在于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其次是创造了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更为宽松的课堂气氛。当侯答时间Ⅱ调整到3秒以上,师生之间的问答性质就会由“质问式”变成“对话式”。这种变化有益于学生集中注意,提高成绩。
如,上述的《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提问“那你有办法能使这个算式先算12+8吗?”出现了“有一两个学生说:加小括号。”的情况后,教师没有直接评价,而是等待了几秒,再问“怎么加啊?”这位教师就很好地调控了侯答的时间,确保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
2.调控叫答的方式和范围,增强有效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叫答集中表现在叫答的方式和叫答的范围这两方面。
研究表明,依次请学生回答,学生可预知的规则叫答方式要比教师随机叫答方式效果好。因为规则叫答方式使学生有心里上的准备,有利于集中注意。随机叫答往往倾向于个别好生,这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3.耐心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回答,有效调控生成性提问。
(1)主动倾听,调控信息。
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状态,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场景,不光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同样,把教师的主动倾听提到了一个重要地位。广东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指出:教师要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那么教师在课堂提问后要倾听什么呢?①倾听学生的妙想。②倾听学生的错误信息。③倾听学生的一字之差。④倾听“弱势”学生的声音。所以,每一个学生发言的时候,我们都要用心地、认真仔细地倾听,并作出回应。让发言的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也让其他的学生有个学习的榜样,同时也会逐渐引导学生像老师一样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
(2)耐心等待,精彩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担心教学完成不了,总是急着评价学生的回答,缺少的是耐心的等待,因此,课堂就失去了生成的精彩。其实,只要教师稍微等待一下,学生就能走向成功;只要学生的思维在进行,大脑在思考,情感在撞击,就是对话的潜形式存在。
因此,课堂需要“等待”的场景,“等待”的品质。“等待”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前提。教师学会耐心等待,我们的课堂往往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笔者认为,“研读文本教材,有效预设提问”和“选择应对方式,有效调控提问”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如果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关注课堂提问的精心预设和合理选择应对的方式来调控课堂提问,那么就可以改变本文所提出的课堂提问现状,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更精彩,我们的人生也将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对话教学》、《问题教学》和《互动教学》,郑金洲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 上一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 下一篇:建设工程用地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