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13 17:4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课程;中小学学生;学校管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在中小学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如何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呢?这时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程成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堂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堂是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为学生人际关系,学业及事业的发展而开设的专门课堂。目前除了农村学校外,城市学校大部分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并且配有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并且课程的开设也日益多样化,这样就形成了以学校为基本单元的心理辅导站点。
从目前中小学生存在令人触目惊心的问题来看,学生在学校里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及越轨行为时有发生,虽然我们知道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毫无疑问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如果只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极为不利。为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开设学校心理辅导课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辅导课堂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要群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所以,中小学校的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也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辅导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发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德育的开展等等。
1.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堂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调适学生的心理困惑及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向上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去学习、生活,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现在的学生面临着多重的压力:学业上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与父母沟通的压力、社会各种不良现象的压力。这些压力使得学生出现诸多心理问题,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堂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如同一场及时雨一样滋养着学生的心田。
如,学生在面对同学间的交往时,会出现各种问题。如,甲同学与乙同学是一对很好的朋友,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活动中,由于意见不同,甲同学没有支持乙同学竞选该次活动的策划人,最终两个好朋友互相不予理睬了,似乎变成了“仇人”。这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不适应不懂得交往中的技巧造成的。我们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交往”的心理辅导课堂去引导,让我们的学生去调适自己的交往心理,去化解危机。
2.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健康是基础,是学生能否更好学习、生活的根本。而心理的健康又能有效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据有关调查显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
如,学生性心理的发育成熟,有利于性器官的发育。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可以引发各种问题。还有心理的成熟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发育。有一个学生由于长期对甜食特别钟爱,时间一长竟然产生了依赖心理,进而过度饮食,导致严重的肥胖。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干预下,才慢慢地摆脱这种心理,身体才有所好转。可见,我们通过心理辅导课堂可以让学生增强心理控制力,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这个时期正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智力的发展一般跟身体及年龄的发展是相关的,当然也有例外。心理学严重表明,心理趋于健康的学生,其智力水平结构更加完善。心理学对一些中度智力障碍的学生进行研究表明,有智力障碍的学生,在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后,比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辅导的学生,智力水平有所提高,有一定的缓释度,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堂,也可以完善学生的智力发育。同时心理健康对于促进学生的智力与个性又有促进作用,这对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学生尤其必要。智力发育完善了,个性发展成熟了,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堂能开发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当然也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完善个性了。
4.利于学生的学习
学会学习是现在人必备素养,现在的文盲不是没有学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为现在及未来都是信息变化极大的时代,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就会淘汰。而对在校学生,还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竞争意识。有些学生害怕竞争,不会竞争,最终自己打败了自己。这些都与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如,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无论学习,还是其他一直都是第一,无人能及。一直没有竞争对手的他,也越来越自恃清高。有一天,从外校转来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同样学习优秀,这样甲同学再也无法保持自身的优势,心理承受不起打击,从其一蹶不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甲同学没有良好的学习竞争心理。其实学习成绩的高度,好比比赛,有输就有赢。如果教师经常开展这样的心理辅导课堂,学生一定能认识到这些问题。
5.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品行,即使学业再好,学习再优秀,都没有用,都不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但当今社会各种不良现象很多,学生需要面对的诱惑也多,他们不得不增强抵御这些不良诱惑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堂,可以对学生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学校教师的引导正确地去分析这些问题,去自觉地抵制这些不良的诱惑。
三、心理辅导课堂对学校管理的意义
学校管理主要面对的是学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好了,就有利于学生的管理,有利于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很多教师反映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受不得批评,教师对其错误批评几句就受不了,有的出言顶撞,还有跟教师动手的,甚至动辄轻生。教师是苦不堪言,虽说造成这种难管理的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我们教师如何通过开展心理辅导课堂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学校的管理问题渗入教学中,我相信这是值得去探讨的重要课题。
总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堂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困惑,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观、学习观念,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更能增强学生抵制不良生活诱惑的能力,为将来的生活、工作做准备。心理辅导课堂意义重大,开展好了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管理,成为德育的基地。可以说,我们各个学校的心理教师责任重大。
参考文献:
[1]秦陈茜.对有效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课的几点建议.群文天地,2012(17).
[2]朱丽曦.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课题感悟: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2010(09).
[3]董靖平.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学教学参考,2013(18).
篇2
关键词:建构主义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1-0040-02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 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诸多的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将用建构主义教育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克服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些负面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付先全.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102-103.
[2]郑太年. 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J]. 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5期,32-36.
[3]张宏远. 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5期,100-101.
[4]郭玉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症结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4年20期,88-89.
篇3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又大多喜欢实验。利用丰富多彩的实验素材,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热爱化学学科。例如,讲“燃烧”时,做白磷的自燃实验,把磷溶于二硫化碳中,将此溶液倒在滤纸上,用镊子夹住滤纸在空气中晃几下,滤纸就着火了,而无此溶液就不会自燃。学生们看后,兴致越来越高,个个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此时,讲解白磷是一种着火点低,易燃的物质。学生对此知识不仅掌握得牢固,而且学得很轻松,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大增。再如,“清水变牛奶”、“玻璃点灯”、“点铁成金”等一系列直观性和有趣味性的实验,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以知育情,加强心理健康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也反作用于认识。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倾向性,让理智支配情感。教师要善于以情促进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性,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不但不感到苦,而且还能饱尝成功的喜悦。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寻找课堂上合适的机会,在教学中培养积极的情感、坚韧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发展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要充分挖掘适合心理教学的内容。例如,讲到“酸碱盐”一节内容,盐中的碳酸钠(俗称纯碱)的性质用途时,联系到连云港碱厂――中国重要的制碱工业基地之一,讲到侯德邦的辉煌业绩和奋斗精神。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知识,更对知识的创造者有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在思想、学识方面都有所长进,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探索钻研的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此外,还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天性,多给予鼓励。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对他们的发言适时予以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自强心、自信心,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四、师生间相互信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职责不光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而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我对学生这样说道:“在课堂上我们是师生关系,课后我们是朋友关系!”这样,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专注认真,课后还能与老师走得很近,充分交流,不仅学到了该学的东西,也懂得了与人相处等许多人生道理。每当讲到化学史上一些伟人的坚忍不拔的意志时,就容易想到有个别学生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在学校里,学生不仅仅学到的是知识,同时也磨炼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则具有示范作用,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形象,使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有时就靠对教师的那份情感学习,对老师有感情,就想学,也喜欢学那门课。所以,老师与学生要多沟通,热爱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有一份亲切感,让他们喜欢上课。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与建议
[作者简介]耿菲菲(1984—),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必不可少的方式。教育部2001年3月16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存在着更多的来自学习环境、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在成长成才路上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更显得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与每个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是紧密联系,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本应是受到学生关注和欢迎的。然而当前的现实是:学生逃课、旷课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课程教学总体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任课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过于单一;在考评制度上,仅仅是给个题目写篇小论文或者试卷形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说教上,其应有的应用价值体现不出来。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偏离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使得学校把教育重点放在学生专业课的教学上,其他的人文学科的教学则被放在次要位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作为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课程,加之这些课程都是基于教育部门硬性规定开设的,所以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仅限于达到预防心理问题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因此势必使上课教师把重点聚焦在“问题”上,教育学生怎么矫正心理问题,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品质和情绪的培养。过于片面、消极的目标偏离了正面的教育导向,会使学生产生自我防御和排斥心理,从而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基本都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主,另外加一些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理论性太强,缺乏趣味性、可读性,不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与接受能力,而且纯理论的讲授会使课程变得枯燥、单调,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缺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色和他们所关注问题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不但不能给学生带来幸福感反而会使他们感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心理负担和学业压力,进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产生望而却步的学习态度。
(三)学时安排不合理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较长的时间内遵循以学科结构为中心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重视专业课,忽视人文、品质类的教育课程。据了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为学期课程,每学期的课时一般为16课时,部分是32课时,教学时间短,教学进度快,而且是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上课时间多安排下午后几节课或者周六、周日,教师、学生的休息时间被占用,因此很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反感情绪。结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成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生为得到学分而学”的学科。
(四)教学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采用理论知识讲授的方式,缺乏师生互动,单方面的传授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多数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耐心,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了团体心理辅导,但是因为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团体辅导室,团体课程只能在普通教室中进行,硬件设施的欠缺使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教育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以培养积极品质和幸福体验为目标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积极地品质和幸福体验为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以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教育学生。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理解、尊重、积极关注学生,启发他们运用心理学知识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积极、乐观地面对遇到的问题,理性地分析、处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次,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人”,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幸福和成就感[2]。
(二)构建符合高职生特色的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来进行设置和编写,在保留内容的共性特征外,具有个性的特色。课程可以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程以普及心理学知识为主,力求通俗易懂,减少心理学专业名词和专业理论的陈述,讲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紧密联系起来[3]。在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必修课基础上开设选修课程,如: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等,而且选修课程的开设要与专业和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应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并且要针对不少高职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惘,觉得自己的未来没有希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的情况,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深入到各行各业内部,研究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行业或岗位心理,再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适应行业或岗位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积极面对未来的工作。
(三)合理安排课时,弥补课时数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足够且合理的课时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最好安排在周一到周五,这样老师和学生的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好的学习态度。同时为了弥补课时数不足,高职院校可以开展讲座或者团体辅导,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体会心理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对个体和团队的意义。让他们不仅在理性上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在感性上感受心理学知识的奥妙与乐趣。
(四)重视教学过程,讲授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
人本主义的教学目标是强调教学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尝试把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讲授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可以尝试如下教学方法:运用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PPT课件和网络技术、案例分析、心理剧、故事续写、自我白描、心理访谈、专题讲座、心里影视欣赏等[4]。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将理论客观知识与主观感受、体验相结合,印象会更加深刻,而且能将这些理论用于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又比如:可以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将班级统一采取分组活动,每组选一个代表,老师给每个组员说明活动的规则,活动结束之后,大家一起分享活动后的收获,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向大家说明活动的目的、需要掌握的知识、通过活动体会到的感受在心理学上的解释和遇到相关问题该如何去解决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会,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幸福感!
四、总结
我们要重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地加深认识,进行相应的改革,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把心理健康教育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学会解决诸如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困惑、情绪、情感困惑等问题。
篇5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现状;调研
一、问题提出
为进一步做好克拉玛依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了解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为自治区统筹规划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而作本调研。克拉玛依市教育局于2016年10月16日至10月25日对全市47所中小学(中学18所,小学29所)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
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达到87%的中学配备了1-2名专职心理教师,100%的中小学配备了兼职心理教师。通过组织区内外的培训,目前获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有203人。其中二级心理咨询师38人,三级心理咨询师165人。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多为校编,少数学校使用北师大及其它版本教材。课程开设情况中学开课情况好于小学,初中开课情况好于高中。2014年以后随克拉玛依新一中模式的推广,近一半转型学校(4-5所)改为选修课或讲座。
根据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指标要求,我市所有中小学均建有心理健康辅导室。中学使用情况良好,小学使用情况一般。克拉玛依市教育局领导高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2年市教育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设一名心理健康专业高级教师职称人员专项负责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局领导市教育工会主席专项抓心理健康工作。这些举措使得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在心理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培养,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基层教师、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大幅度提高。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工作[1],市教育局工作要求是思政科,教师培训是市教育工会和继续教育中心、心理专项督导是督导室,日常具体工作是由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多头管理,实际各部门都只负责这项工作的一个方面,且大家都各做各的,没有信息互通和联席制度,没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大大削弱了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基层心理健康工作如果出现问题,各部门可能就都没注意到因此没管或想管管不了。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自治区建设平安新疆,实现新疆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及克拉玛依打造平安、高品质城市和校园、克拉玛依能否再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能否提高广大师生及家长的幸福感,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开展的。即我市各区、直属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和教材编写使用情况、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活动开展情况等。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设置
2013年市教育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中小学心理健康部对全市47所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提出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建议。市教育局中小学心理健康部每学年、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2016年市教育局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纳入十三五教育规划。目前各中学基本成立以校长或书记为组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咨询中心。克拉玛依区各小学成立了以德育主任为组长,以心理教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和部分科任教师为工作小组的机构设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为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保障,搭建了平台。
(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情况
2015年市教育局联合新疆教育学院、克拉玛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培训民汉心理咨询师共158名,获证书者124名。考试通过率达78.5%。目前各中小学参加区内外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总人数达到587人。
我市各中学大多数配备有1-2名专职心理教师,各小学配备1名兼职心理教师,学校还配备若干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体情况如下图表:
从上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市心理咨师队伍近年来获得长足发展,培训总人数的绝对值创近年最高。获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者,中学优于小学,三级证书获得者优于二级证书获得者;小学心理辅导员比例高于中学,小学心理辅导员多取得资格证书,中学心理辅导员多无证书,只是口头称号而已;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人数及其匮乏,中学专职教师占总培训人数的2.21%,小学为0.85%,中学情况稍好于小学;小学兼职心理教师优于中学,但多数中小学兼职教师身负多职,实际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力和时间屈指可数,工作一忙,事情一多,心理工作可能就不了了之了,导致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从取证情况来看,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已经具有较专业的资格。
(三)心理课程开设及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使用情况
我市中学共18所,其中完中9所,初中6所,高中2所,九年一贯制1所。有初中部的学校16所,开课学校有14所,未开课学校2所;有高中部的学校11所,开课学校4所,未开课学校7所。初中部学校开课情况好于高中部学校。8所学校使用校编教材,1所学校使用地区编教材,其余为北师大、华师大、人教版、乌鲁木齐地方课程各1所学校。开课年级1-3个年级不等。
我市小学共29所。开课学校有18所,未开课学校11所,白碱滩区4所均开课,准东中心2所小学利用每周班会、主题教育、报告、讲座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情况比较好。13所学校有校编教材,2所学校使用北师大版、3所学校使用大百科全书版,1所学校使用开明出版社版本等。开课年级1-6个年级不等。
中学校编教材质量高于小学校编教材质量。
(四)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情况
所有的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辅导室,中学各功能室发展快,功能室种类较多,使用率高,但校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有些中学只有一个简陋的咨询室。中小学各类功能室总计126个。具体情况如下表: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中学的功能室多于小学;中小学各功能室中接待室、个体心理辅导室、沙盘游戏室占比例较高;中学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测评室明显优于小学。
(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活动开展情况
1.管理工作实现三级网络制度
2012年以来,我市教育局创造性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形成以市教育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部为核心,各区教育局、直属单位为二级单位,各区中小学为三级单位的市、区(直属)、校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市教育局中小学心理健康部负责国家和自治区文件的上传下达,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具体落实。
2.以培训为抓手,以教研为突破口
近三年,市教育局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对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专业培训6次,对各学科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师取证培训4次,对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广大教师开展EAP员工帮助计划培训12次。定期组织每月1-2次的中学专兼职心理教师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北师大心理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养,许多专业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进步很快。2013年举办了克拉玛依市“首届心理健康教坛新秀大赛”。1名教师获市级教坛新秀称号,1名教师获教学比赛一等奖。2016年又成功举办克拉玛依市“首届心理健康教学能手大赛”。1名教师获市级教学能手称号,1名教师获优质课一等奖荣誉。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
市教育局组织沙盘游戏治疗师成长系列沙盘制作活动,面向广大中小学师生的“5.25硬笔书法比赛”及“5.25心理健康教育征文比赛”活动,中高考期间组织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开展中高考心理辅导巡讲活动,每学年开学初及结束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集中宣讲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心理教师、生物教师、校医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举办每两年一届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年会,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提升了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极大提高了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重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横向服务
全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服务学生为主体,兼顾教师心理健康。通过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通过学科渗透及讲座、活动体验服务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专兼职心理教师、取得资格证的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参加资格证培训但尚未取证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等。我市南湖中学还成立了中学生健康人格讲师团,充分服务于校园师生。各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讲座、办心理小报和板报、心理健康班会、心理情境剧比赛、心理漫画赛、沙盘游戏、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师生的心理健康理念。
5.重视家校、社区合作,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市教育局还通过举办家长学校课堂,走进社区巡讲,与社会办学机构协作,与市文化馆、市卫计局、市妇联联合开展社区居民、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收到良好效果。
三、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市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些困难亟待解决。
(一)问题:没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心理健康工作指导与督导脱节。
1.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培训完成后,部分中小学校没有把培训教师的作用发挥出来。培训完了心理工作就完成了。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的面貌与前相比,没有改观。
2.由于年度预算资金缺乏或不到位,且没有专项资金,多数中小学校配备的心理咨询室不达标。
3.由于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岗位编制问题,各中小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没有享受与班主任同等待遇(班主任津贴),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激励机制跟不上,导致专兼职心理教师没有积极性、工作效率低下。
4.多数中小学校缺乏校园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学校出现的严重心理问题以及问题导致的严重后果,没有引起学校领导层高度重视,一旦出现问题,草草了之。缺乏责任追查制度和意识。
5.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对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不清楚,对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规范、岗位职责不清晰,学校管理缺乏明确的要求和长远规划。
6.自治区德育达标校评比、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验收,督导与心理专业人员没有同时参与。
7.高水平的心理教育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学校心理咨询室等各功能室建成后,如何使用,使其发挥作用需要进一步的专业培训。个别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人数偏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建议: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效、联动机制。
1.政府支持建立地州、市、h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组建市、区、校三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本区域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
2.充分利用内地各省市援疆机遇,争取援疆省份对口支持各地州、市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心理健康专业角度加强工作指导与帮助。尽可能多的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培训、观摩和交流机会,加速新疆本土心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3.各地州、市县通过创建国家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规范各地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专业、科学、精准、高效的方向发展。
4.随克拉玛依中小学教育转型后,全员心育的工作思路需要进一步强化与落实。
5.注重广大教师、家长心理知识的培训与普及。
篇6
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几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职工队伍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加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呢?
1.要结合实际,积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研究和管理工作,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效果。
2.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提高他们的需要层次。
3.搭建职业生涯发展的舞台,帮助教师走向成功。
4.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应对挫折和正确教育学生的能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活动,帮助教师缓解压力。
二、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课堂,是师生沟通的一个重要场所。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充分利用好每堂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无时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通过巧妙的设计,组织各种活动,使师生之间达到共鸣和合声,实实在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努力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大互动
篇7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把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心理障碍就是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局限在医学模式中,甚至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歧视的态度;有的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障碍等同于道德品质问题,采用严格管束的方式;甚至有人把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等同起来。正是由于许多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存在这种错误认识,所以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抵触情绪和回避倾向。这种错误认识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开展。
2.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存在误区
许多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是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其实这种认识并不正确。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困惑。具体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具有多层次性:一是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与心理发展;二是塑造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三是指导和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矫正个体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所以,单纯地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的看法是片面的。
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存在误区
有些学校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口头上,表面文章上,缺乏具体的操作过程来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认为只要给学生讲一些德育知识,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具有片面性;有些人虽然对学生进行“询”,而未做出有效的“咨”。即使进行了记录建档案,但未作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装饰品”。
4.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存在误区
这主要表现在课堂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得多,案例分析少;消极应付多,解决问题少;单兵独干多,形成合力小;政治讲得多,心理内化少。有的学校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良现象,没有深入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去解决心理问题;有的学校抓教学的只抓教学,抓心理健康教育的只抓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渗透性,事倍功半;有的学校回避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差别,强调共同进步,不切实际。
5.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对象存在误区
绝大多数人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学生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具有双重性,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这是因为:第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非常缺乏,有关培训也不尽规范,许多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教师和班主任,多数人员缺乏专业知识,通常只能采用“自发式”的工作方法;第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师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状态不佳,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比较困难;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和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我们不仅要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应该重视抓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应重视培养一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
6.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误区
有些人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看做是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就是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活动。其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而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其有效实施依赖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
二、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性建议
1.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使心理健康教育正规化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针,认真落实烟台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开展活动;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行为问题,不断探索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保障措施、教育目标、内容和途径等,努力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专题化、形式多样化、教学规范化和活动常规化。
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区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用简单的说教代替心灵的塑造,而要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心理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的调控能力。心理素质是道德素质的基础,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形不成高尚的道德,只有增强了心理素质,提高了道德修养,才能立得住、站得稳、扎得深。
2.加强队伍建设,培植骨干教师,打造一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团队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赖于学校各个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知道,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而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高尚的师德和健康的心态。只有师德高尚、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首先是这种人。”教育家加里宁也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它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但就目前烟台市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状况来看,其理论素养偏低,缺少具有一定研究水准的专家,因此需要加大实验教师培训力度。中小学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专家讲座、骨干培训、心理辅导课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中小学都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原则上小学要保证每周20~30分钟,中学保证间周1课时。这能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同时,加大对班主任的培训力度,以班会或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为载体,以心理教育为手段,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打造出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
3.实施课题带动战略,推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
实践经验证明,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拉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一种有效的区域性推进策略。因此,必须应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实验与研究,从而推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各中小学应结合本校实际,确立研究专题,实施专题研究,由小到大,步步深入,如“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与研究”“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的研究”等。只要选择的课题准确,下气力精心研究,研究就会有成效。在研究过程中,各中小学要按教育科研的步骤与方法,加强规范管理,注重过程指导,健全档案资料,及时推广成果,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
4.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有效实施首先依赖于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作为学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师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技能和能力的活动中,使教师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得到发展;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和谐健康协调发展,也使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结合起来,使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认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发挥积极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摒弃传统教育的单一渠道做法,变学校“孤军奋战”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大合唱”,即“三维一体”的教育,形成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积极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才不致于陷入学校艰苦教育而社会、家庭轻易负面抵消的不良局面。具体而言,要协调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商、公安、司法等社会部门,不断加大宣传、教育、管理、整治力度,尽快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关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要构建社区、学校、家庭间的信息沟通网络,力争把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等纳入社区工作范畴,由街道、社区和学校联合组织、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心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让家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助手。学生家长是学校整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这些,引导家长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有效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利用受众面较广的媒体和其他有效途径宣传心理健康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民众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民众对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人人认识心理保健的氛围。
1.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中形成氛围、达成共识,主动学习掌握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能够积极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并能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做自评自查。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从02年以前社会大众对这个行业的不认识,04年左右的认识模糊或者误解(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08年左右开始认识和接受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到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人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帮助,说明社会对整个心理健康的认识在进步。但是也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够,很多有心理保健需求的人不能获得相应服务,广大社会群众不能普及到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
(二)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在宣传中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其受众面广、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开展广泛宣传。各地方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大众的需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负责制,开设规范的、连贯的、系统的、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保证广大的人民群众有机会认识心理健康、接触和普及到心理健康知识。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主题班会及其他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推广心理保健意识;对整个社会大众而言,除了电视广播外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健康主题日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健康板报、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测验等。其中可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主题日有“3.21”世界睡眠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9.10”世界预防自杀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
一、积极拓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覆盖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高全心理健康素质,要努力实现心理健康资源全覆盖。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需求量较大的人群主要分为类。第一类,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导致了学生和教师的压力巨大,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很大。第二类部分人群因他们有问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倾诉,或者心里的困扰,没有自己真信任的人可以给自己做心理咨询辅导。第三类是因为身份和环境,这一群体有很多复杂严重的心理问题。第四类是残疾人群,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多种因素导致这个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别人的歧视、自身遇到的各种困难等。第五类是性心理问题的人群,这类人群他们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性心理问题的途径,或者没合适的心理咨询师。第六类是危机感与自杀的人群,这类人群自我伤害的倾向很强烈,这些人需要及时的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这六类人群是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第一线服务对象,要力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政策能够全面覆盖这些群体,对这些群体重点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二、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态工作;规范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开展质量;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安排部署并监督落实各类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负责安排部署各单位团体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内容、形式等,检查落实工作开展效果;组织实施或审批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内容、形式等;组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并做好专家库成员的管理工作,组织好专家库成员的交流学习和互动;充分整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考核和规范业务培训等工作;组织好心理援助。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常态性的工作来做。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很不一致,有些高水平的专家开展工作的平台局限或者受众面小不能很好的发挥专业特长;部分冲锋陷阵在第一战线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开展工作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社会上公开开设的心理咨询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资格考试培训课程、专题讲座、以及像沙盘游戏和绘画治疗等技能培训很多,但培训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没有统一的规范的考核标准,培训班的培训效果好坏很难界定,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没有统一标准要求,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有统一的监督考核机制;我省已经获得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人员很多,这些人群中有能够熟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也有一部分是持有资格证却不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鉴于以上情况,若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能够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这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注:保山市科技局科技基金:项目编号2014kj031 项目名称《对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班主任角色意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中承担着多种不同的角色,班主任良好的角色意识能够调节教育教学中纷乱复杂的工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引导和积极的评价,保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落实。小学班主任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比较复杂,而且低龄儿童和班主任自身的认知差距较大,容易产生沟通不畅、教育的单方性等问题,积极构建班主任丰富的角色意识,能够有效的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认为班主任的角色意识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
一、班主任的管理角色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形成抵抗外在干扰的心理能力
学校对班主任的定位首先在于对班级的管理,所以班主任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管理角色。班主任自身对管理角色的认同影响了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处理问题的理念和能力,对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有直接影响。分析班主任的管理角色意识,首先能看到班主任的角色认同感对自己的心理控制作用,高度的角色认同感能够让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采取措施时能够高屋建瓴,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班主任高强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为向师性非常强的小学生提供行为模范,学生在处理自己的行为时,能够进行有效的思考和自我约束。其次,班主任的角色意识能够让班主任更积极的投身到班级管理之中,能够见微知著的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及时的进行有效的干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多的被班主任所关注和监控,并能够及时的疏导和教育,提高了小学生对外在干扰的抵抗力,形成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和思考能力。我承担班主任工作多年,最深的感触是要想做好一个班主任,首先要发自内心的接纳自己是班主任,是一个吃喝拉撒睡都要管的管理者。小学生自我管理较弱,因此常常会出现问题,我在一年级接班的时候注重通过制度、亲身示范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成长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如小米十分内向,很少和别人交流,而小望活泼开朗,就是管不住自己,我通过一对一的谈心,鼓励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并结成对子,让他们两人优势互补,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不仅能够在很多时候自己约束自己,而且对外在干扰的抵抗能力明显提升。
二、班主任的家长角色能让学生学会接纳别人、尊重别人,提高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小学生的向师性非常强,而且很多时候班主任的话比家长的话管用,这给班主任赋予了和家长一样的重要角色。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于让学生通过良好的家庭关系感染形成尊重别人、理解别人最终接纳别人的良好心理状态,班主任的家长角色不仅能延伸家庭教育,而且有机的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育。班主任的家长意识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从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出发,选择适当的教育手段和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宽容和博大,不仅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尊重和理解,而且能够顺其自然的接纳别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同时,班主任的家长意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约束和评价,并且愿意向老师倾诉、沟通,为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切入点,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通过班主任犹如家长一样的关怀和教育,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长大,个性得到了张扬,人际关系也更加融洽,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得到提高。我班上有一个小男孩总是郁郁寡欢,我找机会和他边玩边聊天,得知他在学校里没有非常好的朋友,他的好朋友在另外一个学校,他没办法和自己的同学建立起朋友关系,这其实是交际障碍的一种隐性表现,他总是沉溺于既有的安全的人际关系之中,不愿意去尝试和别人交往。一段时间内我一直和他谈心,并且引导其他学生主动的和他一起游戏、学习,他逐渐感受到了家庭般安全的交际环境,逐步走出了内心的阴影,融入到了集体当中。
三、班主任的朋友角色能够让学生理解平等、友好相处,形成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上占据着主导性作用。其中小学生对平等、民主、友好等的观念,很大一部分都源自于班主任的引导和教育,班主任的朋友角色既满足了小学生渴望得到老师认可的心理,也让学生在和教师推心置腹的交谈和放松自然的游戏中逐渐学会平等待人、友好相处。学生把班主任当做朋友,就能更好的诉说、当做依靠,在出现心理波动等心理问题时就能及时的说出来,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缩短时间,通过诉说也能让学生的情绪得到有效的释放和排解,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形成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在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主宰。我经常注意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有心事也乐于给我诉说。有次一个女孩闷闷不乐的来找我,说她的书里经常回收到小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等,弄得她上课心神不宁,注意力不够集中,这个事情处理完之后她即便是不收到纸条,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有所下滑。我给她说了说我自己在上课时想了哪些问题,引导她想一想上课和下课后可以想哪些事,让她说出心中的顾虑,明白不必要为了莫须有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我和她更多的是朋友之间在谈心,她慢慢的学会了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收到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正是由于班主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巨大,就要培养班主任的角色意识,让班主任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角色,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回生,柯小青. 班主任心理素质修养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06:59-62.
[2]于亚杰. 浅谈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228.
篇10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困难问题;解决途径;教育措施随着社会发展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据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占青少年总数的五分之一,在农村这个比例更高。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恐惧、任性、怯懦、孤僻等,重者则表现为偷窃、抢劫、自虐甚至伤害他人。2013年冬,重庆女孩电梯虐童并致其坠楼的新闻引起了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心理健康教育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可见,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一、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困难
现今农村地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校方主观意识缺失和客观条件不足两方面的原因。
1.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观念上的缺失
在农村,许多中小学校领导依旧持着“成绩才是一切”的旧观念,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更对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概念。有关数据显示:在农村,有15.7%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只有8.5%,而这些教育机构的设立多数是作为科研的课题实验点,研究课题的结束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束。
2.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客观条件的支持
(1)农村中小学鲜有专业素养的心理健康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从教人员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缺乏对该项工作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的,我国当前的教育水平仅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没有成功的典范可以效仿,导致农村有些学校确实想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却无从下手。
(3)农村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时很难找到能适用于农村中小学生的教材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1.转变传统理念,深入了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意义
只有学校在精神上高度重视才能真正促进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首先,学校要真正认识到在农村地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其次,老师要转变传统教育中只重视文化素养的提高,而把这项教育看做对资源浪费的旧观念。
2.加强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物质条件的建设
加强客观物质条件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或专业的社会人士,同时加强对普通教师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技巧的培训,建成独立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2)投入专项教育资金。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育目标的落实必然需要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提供相应的资源,就要求有专项资金做保障。
(3)尽量将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习环节。在没有材的情况下,采取适合农村实际情况并且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例如:课堂情景模拟、辩论等方式对学生耳濡目染。
- 上一篇: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下一篇:孝文化教学设计